时间:2023-12-19 10:22: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党校课程体系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3]马婧,眭顺照,李名扬.园艺专业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52-156.
[4]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20-23.
[5]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41.
[6]李振涛,陈书明,池雅庆,等.《VLSI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1):47-50.
构筑“一个体系”:逐步形成全网“大教育,
大培训”格局
为抓好人才这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校自成立以来,在公司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紧盯“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目标,通过计划与实施、课程、师资、网络、基地五大要素建设,努力搭建全网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对培训的计划管控和资源整合能力。
计划与实施子系统。围绕企业对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及时把脉人才结构和能力短板,分析和整合优化全网培训计划,避免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2012年梳理分析全网年度培训计划项目15363项。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实施、档案管理、质量评估和证书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培训更趋规范化和标准化。 师资子系统。探索“以我为主、校企结合、社会补充”的师资建设模式,除邀请公司领导和各级专家等内训师外,融入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跨国公司高层、咨询公司专家等外脑,提升培训层次。开展师资库建设,目前全库收录7901位培训师(专兼职内训师7327位,外训师574位)和75家外部培训合作机构的资料。 基地子系统。推进公司级综合类培训基地——增城基地建设,促成增城市政府解决历史问题,明确地块出让意向。项目立项及征地于2012年获公司正式批复,建成后总面积11.1万平方米,涵括会议培训中心、模拟演练中心、学员宿舍、图书馆等功能模块,集管理干部培训、人才发展研究、职业能力评价考核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于一体。
做优“两项服务”:打造支持战略发展的人才
驱动力
企业大学不只是培训部门,是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还是企业的战略工具,倡导“基于战略的持续学习”,注重整体绩效的提升。着眼企业大学的角色定位,南网党校致力于“服务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等“两项服务”。
2011年4月,107名年轻干部走进党校“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的课堂,这是公司年轻干部培养中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专业分布最广、培训内容最系统、方式最新颖、师资力量最强大、考核评估最严格、组织管理最规范的一次培训,开启了后备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篇章。南网党校创造性策划了“咨询测评推动”、“课程活动联动”、“考核评估拉动”等“三动模式”,打通年轻干部培养的选拔、培训和评价关,同时灵活运用现场教学、实战模拟、专题研讨、境外考察、分类定制等培训方式,综合提升学员素质。学员培训后走上不同岗位,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执行支持。 2011-2012年,南网党校针对公司系统干部多为电力专业出身、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短板,举办县级及以上企业领导班子轮训班等32期,以及财务经营管理、依法治企等专题培训4期,培训1066人次,使各级干部加快成长为既有系统思维、创先意识,又懂经营决策、善带队伍和危机管理的领军人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南网党校创造了首期领导干部战略轮训班、百名班组长岗位素质提升班、高端技术人才研讨班等诸多南网培训的“第一次”,为公司人才发展“六大工程”落地作出了有益尝试,积淀了一定的经验。
作为企业的“管理大学”,南网党校还积极为公司管理和领导力发展提供咨询参谋服务。针对性开展系统外调研学习,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经验和管理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推进培训成果转化,将管理问题转化为干部培
训重要内容,形成管理案例集、论文集,为公司推进战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聚焦“三项攻坚”:加快企业人力资本增值
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培训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是为了实现民航 “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能力建设工程,塑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知识组织化”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满足分局“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需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能力支持。
1.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分局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工程,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实现空管安全夯实了基础。
(1)坚持“不断创新、注重实效”的方针,以创建和谐空管、打造学习型团队为目标,在坚持抓好常规性培训的同时,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努力做到培训工作与安全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分局的工作重心,直接为分局的生产经营、安全保障服务,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新需求、突出新理念、采用新方法、依托新平台,组织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组织了多内容、多专业的大型讲座;二是坚持每年组织一次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团队;三是组织全员分期分批进行拓展训练和野战训练,打造高执行力团队;四是对管理人员有重点的送出培训,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开办了MPA研修班,参加黑龙江省委党校研修班,举办新提拔中层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五是依托新平台,开展办公网网上自学活动;六是发掘潜力,注重实效,加大了新进人员培训力度。
(3)率先在国内民航空管系统启动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了三级培训管理网,分级管理,落实相应职责;依据ISO10015国际标准,建立了培训管理体系,规范了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结果评价等各个工作流程;从机构、职责、标准、制度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了培训过程,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使分局培训与国际优秀先进的管理模式接轨。
2.目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转岗员工和干部面临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存在业务不熟、经验不足的问题。
(2)分局培训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体系还处于建立初期,各项制度、流程还需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如:部分员工对培训实施的理解较为狭义,培训过于依赖在教室里进行的课堂式讲授,培训计划中策划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3)培训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类培训教材、课件、题库、资料等培训知识资源没有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登记、开发和共享。
(4)培训师队伍的建设还需加强。分局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培训师队伍的师资库建立、师资能力培养等工作还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3.“十二五”期间分局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需求的不断增长,民航对空域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由于国家空域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有一个过程,目前民航增加使用空域仍存在较多困难,这对空管保障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分局发展存在的突出短板主要有: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新技术、新设备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专业知识更新需求。
4.“十二五”培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民航强国战略和空管系统“持续安全、科学发展”的工作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任务,以服务分局发展为目的,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着眼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大力实施能力增值工程,根据岗位专业分工,实行差别化管理,个性化培训,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为适应分局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能力支持。
4.2基本原则
以持续安全为根本,以业务技能、管理能力培训为重点,以促进职工成长和分局发展为目的,以ISO10015标准为准则,创新培训模式,打造优秀人才队伍,建立具有龙江空管特色的培训体制。
4.3培训目标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需求实用,策划充分,方式灵活,效果显著,检查严格,改进及时,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确保培训管理体系运行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5.“十二五”培训规划的构想
5.1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根据分局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各类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开发工作,统筹安排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培训管理网络,进行分级管理;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专什么”、“干什么会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推进网络化培训,培训知识资源共享,实现针对性、个性化培训。
5.2大力加强员工能力建设
立足不同岗位,大力提升各级干部职工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公共知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抓好员工的公共知识培训;二是抓好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三是抓好干部的管理能力培训;四是抓好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五是抓好转岗人员的转岗培训。
5.3做好培训工作保障措施
为将“十二五”培训规划落到实处,保证分局的培训工作顺利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培训管理体系支持。将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和空管系统的“五个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已建立的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深化、改进体系的运行。
其次需要资金的支持。根据分局整体工作安排和经费使用要求,按照培训经费管理有关规定,在确保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培训经费使用结构,适当向管制一线业务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和培训师的培养方面倾斜。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技工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但随着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使得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难免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学生品德的教育。本文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为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高级技工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一、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以“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题的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他还指出,未来的职业教育要“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提升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由此可见,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必然会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视人文教育,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无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那么“人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人文”一词由来已久。宋代学者程颐在《伊川易传》中对其作了解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表,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愤之道也。”由此可见,“人文”学科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它涵盖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弹性制教学和学分制教育,使得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得到普遍的认同。一些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并将其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在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题的成因
1.高职生生源质量偏低,对人文课程普遍兴趣不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大多数学生认为来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学好技能就足够了。这往往导致学生对人文课程普遍比较排斥,即使选修了某些人文课程也大多是从功利主义出发,为了完成学分“不得已而为之”。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盲目性较大,这间接地导致人文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较低。
2.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大多数考虑的是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基本不在计划之类。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人文基础课的教师严重不足,难以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开设人文课程,只根据本校现有教师的能力和意愿,适当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开设课程。这就使得人文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以我院为例,《影视文学欣赏》、《法律与生活》、《公共关系》等少数几门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较好,学生比较感兴趣,每学期基本上都有500―600人选修。由于缺乏相应师资,艺术、历史学、哲学方面的人文选修课程无法开出,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和积极性。
3.人文课程教学管理不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院对人文课程课不够重视,严重压缩课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按照教学计划的有关规定开设人文类课程。在投入的经费、课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严重不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规定开设时间共计一年,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每周2学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周4学时。为加强专业课,很多高职院校人为地将其缩减为每周仅为2学时,而且大多数是大班教学。选修课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省情教育》等基本没有开设。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规范。由于大多数人文课程是大班制教学,通常一个班有100人左右,再加上课时的压缩,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势必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往往又会过多地停留在卷面成绩上,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改革的策略
1.加强人文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专业教学。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上适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来进行。其次,在开设专业课的同时还要适当开设相应的专业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内涵。如我院汽车类专业就开设了汽车文化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建立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课程一般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我们认为要建立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就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考虑:首先,加强必修课教学。必修课程对完善学生品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当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加强人文类必修课教学。其次,完善选修课体系。选修课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应当根据各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并结合地域特色、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开设实用的、高质量的、全方位的人文选修课。(见下表)
3.完善人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人文基础课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以我院为例,我院近期对人文课程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试成绩由两大块组成,即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比例分别为40%、60%。其中平时成绩又包含了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环节。当然,这种评价体系是否已经非常完善还有待检验。
4.开发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内读本。
开发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内读本,做到每位师生人手一本,能够更好地结合各学院的地域特色、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体现各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特色人才。
总之,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完善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能够在高职院校形成“人人学科学、人人讲人文”的良好氛围,既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健主编.综合人文学科课程设计、教学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康乐林.我院人文课程设置及教学亟待改革[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李云恒.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4]叶方石.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
[5]唐志红.浅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09,(6).
[6]梁胜,龚文斌.司法警官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教育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必修课,
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自建成以来,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识选修课领域的新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颇丰,推动了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本文为了全面科学地展示通识教育选修课自1980―2015年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以及其变化趋势等规律性的结论,运用文献计量法对CNKI收录的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进行分析解读,以战略坐标图示法展示研究现状特点及象限结构等。
二、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根据CiteSpace软件对数据的格式要求,对期刊文献数据进行转换。在获得的16039篇论文中,存在书评简介、会议通知、年鉴数据统计、刊文目录总表、杂志卷首语、期刊投稿须知等文献,它们不属于学术论文,为了保证计量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需要对这类文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获得有效期刊文献数据3850篇。最后对可计量的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机构的标准化处理,如同义词、缩写词、中英文关键词等,从而保证计量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研究方法和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将文献计量法应用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领域,对CNKI全部期刊来源中所刊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主要采用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计量方法。
运行CiteSpace软件,将“Time Slicing”设置为“1980―2015”,并以3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将“Keywords”设置为“分析内容”,阈值设置为(1,1,10)(2,4,20)(2,4,20)。运行结果生成了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获得高频关键词470个,并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
3.关键词共现矩阵
共词分析中所采用的聚类分析参考借鉴了Callon 及其他人(1991)的聚类原则来进行关键词划分。基本步骤原则如下。
(1)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470×470),在方阵中找出余弦指数值最大的一对关键词。
(2)将470×470方阵中的470个关键词与已找出的这对关键词中每一个关键词的余弦指数值进行自定义降序排列,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不足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不为0的关键词;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超过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较大的前10个,超过10个的其他关键词不再划入该聚类,即表明该聚类达到了饱和状态。
(3)第一个聚类生成以后,在470×470方阵中删除已划入第一个聚类中的关键词,行和列均做删除操作。
(4)重复以上1~3步操作,依次生成聚类,直到方阵中所有的关键词之间的余弦指数值得最大值为0,表明剩下的关键词之间没有共现关系,即所有的关键词之间余弦指数值为0,划分聚类的操作结束。
按照以上1~4步骤,划分出57个聚类,剔除掉只有两个关键词的聚类,因其不能客观、科学反映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最后53个为有效聚类。
4.战略坐标图示分析
(1)研究内容象限分布。以聚类的关注度为横坐标轴,以聚类的新颖度为纵坐标轴绘制战略坐标图,如图所示。
在图中,一共有53个聚类,其中有9个聚类位于第一象限,有0个聚类位于第二象限,有45个聚类位于第三象限,有3个聚类位于第四象限。以战略坐标图各个象限的含义来看,体育锻炼通选课(点4)和医学类通选课(点8)关注度较高,是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研究的热点。而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点1)、中医理论通选课(点2)、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点3)、古代诗歌通选课(点5)、化学类通选课(点6)、心理学基础通选课(点7)和哲学类通选课(点9)新颖度较高,是这期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研究热点。
位于第一象限的1,2,3,4,5,6, 7,8,9,这些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均不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内容是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即这一时期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医学类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内容。
在第二象限中,没有聚类出现,显示出高校对通识选修课的研究没有更多创新性成果。
位于第三象限的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30,31,32等聚类,关注度和新颖度都小于0,关注程度不高,研究时间比较靠前,近些年的研究极少,属于被边缘化的研究内容。这些聚类有两类:一类是曾经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比较热门的课题,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或者受通识教育选修课动态变化的影响,近几年逐渐退出了学术研究的主流视野;另一类是在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一直关注度不高,近几年研究仍相对较少的领域,它们分别是中文字系通选课、材料加工通选课、色彩类通选课、身体发展通选课、师范院校通选课、卫生类选修课、音美类通选课、生物物理学通选课、学士教育类通选课、电化学通选课、物理实验通选课、通选课的教学计划、通选课的教学改革、学习方法类通选课、道德教育通选课、音乐类通选课、中国文学通选课、物理数学方法通选课、理论课、科技信息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党校教学通选课、物理学史通选课等。
位于第四象限的17,30,56聚类,关注度大于0,新颖度小于0,表明这几个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属于当前国内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虽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课题,但是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高职高专课程设置。
(2)研究热点和潜在热点。在战略坐标图中,横轴为关注度,纵轴为新颖度,客观、科学显示出了当前关注度和新颖度都比较高的研究领域。聚类8的关注度和新颖度均比较高,根据聚类8的成员构成可以确定其主要是关于医学类通选课的研究。医学类通选课的课程设置等问题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战略坐标图中,1980―2015年间具关注度较高但是新颖度较低的领域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这类研究方向的提出较早并且备受关注,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成熟,在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处于基础支撑的地位。另外,具有较高的新颖度而关注度却较低的领域主要有聚类1,2,3,4,5,6,7,9。
聚类1主要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当前已经进入多平台时代,面对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开设并丰富深化计算机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国内各高校针对学生中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学习要求,提出了增加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渐建立计算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由此,关于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的相关研究其新颖度较高。聚类2主要是中医理论通选课。近年来,现代中医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理论,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主要着眼于空间维度,相关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各高校也开设了各种不同中医理论类的通选课。而中医理论通选课课程设置的发展也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聚类3主要是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素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由此,有关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研究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相关课题也就比较新颖。聚类4主要是体育锻炼通选课。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各高校积极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类必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研究学者也在这一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进行探讨和科学研究。因此该聚类新颖度较高。聚类5主要是古代诗歌通选课。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就业主导型”,越来越重视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就业主导型教育虽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专业技能,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教育对其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高等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各高校相继开设古代文学类通选课,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收到良好成效,学术界对这类课程的体系建设开始进行研究。然而,关注该领域的学者并不多,因此,该聚类的新颖度较高,而关注度较低。聚类6主要是化学类通选课。聚类7主要是心理学基础通选课,而聚类9主要是哲学类通选课。
三、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文献计量方法,客观、科学地展示了当前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中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从中发现医学类通选课和生物物理学通选课等相关学科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这说明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学者对这些内容研究较多,这是与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医学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现状相符合的。而新颖度较高的则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这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是学界比较新且有待加强研究的重要领域。计量分析结果能为我国今后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运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方法,虽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展示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标准化、阈值的设定以及标引者效应等。这可能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会影响基本结论。这些不足虽不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基本结论,但也是本领域研究中需要不断加以探索的问题,研究人员要力争更加客观科学地展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撒凯悦,沈 君.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6):93-101.
[2]张 颖,沈 君.体育学科的知识网络结构研究――基于10种CSSCI体育期刊的文献计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34-41.
[3]刘 ,陈美君,王行恒.多平台下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229- 230.
[4]玉海素.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某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5):58-59.
[5]乔 娟.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以甘肃政法学院为调研对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04-105.
一、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课程特点:新型学科、知识体系庞大
根据2009年11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安全科学技术”是一级学科,代码620;其中,二级学科“公共安全”,代码62080;下设三级学科中有“应急救援”,代码6208040。在我国军队院校重点建设工程中,应急救援学科属于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新兴、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组织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等内容,与军事理论、勤务战术、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管理与后勤、信息技术等多个基础学科,以及地质勘探、森林防灭火、机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医疗卫生等专业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二)学员特点: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缺乏部队经验
当前,“90后”国防生是军队基层干部补充的重要来源,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科技素养较好,知识丰富、功底扎实,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强、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敢于质疑、个性鲜明、创新能力强,投身部队、献身使命的热情比较高涨,具备了一定的牺牲献身精神。
(三)教学特点: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
应急救援任务是党和国家赋予警种部队新的职责使命,瞄准警种部队任务转型需求,培养多警种联合应急救援指挥人才是应急救援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应急救援学科又是一个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应急救援的教学既要优化基础理论进行专题课程设计,力求实现专题搭配合理、内容衔接有效,理论与实践教学搭配得当,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又要精选教学内容,区分基础内容、核心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重点突出、贴近实际、满足需求。同时应急救援具有实践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特点,应急救援任务突发、属于非常态下的行动任务,教学主要应采取现场模拟、桌面推演、模拟演练、综合演习等实践性方式进行。
二、应急救援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体系架构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开设了应急相关课程。但是,国内相关课程设计偏重于宏观性培训,重管理轻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针对应急处置的内容呈现出零散、系统性差的特点,以传统授课、讲座、报告等形式为主,缺乏实战检验反馈及专业化评价。军队院校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与应急救援相关的专业化课程,但对于武警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来说,我们不能直接搬来照用。警种部队按照总部关于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作为有效履行新的职责使命的大事来抓,各级均成立了由军政主官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经常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先后编写了《应急救援行动实施办法》、《应急救援作业指导战法》等规范性文件。
(二)应急救援意识不强、观望意识严重
武警部队随着职能任务的拓展,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警种部队成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的国家队。各指挥部都结合任务转型,着眼打造国家应急救援精锐之师,注重开展经常性的战备教育,不断增强官兵应急救援意识;制定了各类战备方案和行动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对以工代训、脱产专训、分类组训、警地联训等进行了规范指导,各总队、支队也分别抓了试点推广经验。而来院培训的国防生们,在部队待的时间较短,有的还不足一个月,对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了解不深,对部队近期开展的工作掌握不足、对形势任务认识不清,导致应急救援的意识不强、在学以致用方面研究较少,对当前的任务转型有些模糊甚至是偏差的认识,觉得任务转型后,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少了,普遍还存在观望的态度。
(三)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实践环节较少
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工作的落实,警种学院任职教育承担着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专业国防生的应急救援合训任务。而现有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应急救援人才培养需求。我院从2012年9月开始在国防生培训中增设了30课时的应急救援教学课时。同时,我们为国防生教学编写了《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践》教材,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针对现有课时进行了合理设计,从应急救援概述、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与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四个方向进行了专题式的教学,但从教学的效果来看,由于教学时间短,每个专题的教学只介绍了一个框架结构,学员学起来好像很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同时又因目前场地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和校队联合办学都在设计计划中,故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只占到6课时,占全部课程五分之一的比例,学员们要求最多的是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多讲授装备的操作与使用。
(四)信息化基础建设较弱、智能化水平不高
目前,警种部队都建立起信息综合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完成了三级网络的建设,三级网络的扩容基本完成。按照总部明确的基本标准,各单位把人员装备的投入、整合作为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重点来抓,力求配实配强。从调研的26个重点中队情况看,除少数今年新建的重点中队还缺少一些通信和保障类装备,其他中队都达到了齐装满员。同时,不少单位还把便携式卫星站、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通信手段使用起来其,实现了现场视频实时传输,并普遍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灾害预警机制,保证了第一时间掌握灾情信息。而我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步伐,一方面赶上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也需加快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指挥模拟系统研究与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弥补信息水平低、智能化教学差的不足。
三、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应急救援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夯实教学基础
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四支警种部队具有特有的专业、技术和装备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力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警警种部队院校唯一的警种应急救援学科,其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其建设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着警种部队应急救援指挥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和提高新时期我军履行职能使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警种部队应急救援作为综合性学科,学科建设组织结构以警种学院应急救援教研室为核心,以现有的军事理论、勤务战术、共同科目、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管理与后勤、信息技术等基础教研室,以及黄金勘探、森林防灭火、水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机械机电等专业教研室为支撑,以体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和着重研究应急救援实际问题的教学和科研为方针的应急救援学科体系。它应包括应急救援基本理论、应急救援建设理论、应急救援专业理论、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等五个方面。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警种部队担负的任务设置课程。我认为,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应围绕岗位任职所需重点设计。
(二)营造以提高应急救援意识为主体的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救援意识
多年来,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在发展壮大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光荣历史传统,如黄金部队的“三光荣”、“三特别”、“三热爱”和“阳山精神”、“西口子精神”;森林部队的“火场精神”;水电部队的“三峡精神”、“羊湖精神”;交通部队的“天山精神”、“老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激励着历代警种部队的官兵们,同时,它也是我们警种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底蕴。随着警种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应急救援任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对此,作为武警部队唯一一所警种院校,黄金、森林、水电、交通警种专业建设是学院的突出特点,积极研究探索多警种办学的特点规律,紧紧围绕警种部队职能使命和遂行多样化任务现实需要,培育具有“警种元素”的专业文化,特别是宣传危机意识、树立应急救援理念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宣传、报道近年来警种部队参与应急救援的急难险重任务及感人事迹,组织学员参与地方应急救援等活动,强化学员的应急救援理念、提高应急救援意识,树立“警种战场”敢打必胜的信念,培养学员“警种战场”牺牲奉献的精神、英勇顽强的作风和不辱使命的能力。
(三)构建院校与部队的交流机制,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
为适应我国应急救援的新形势和我院任职教育的特点,应广泛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新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手段,在完善以往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参观警种部队建设、参与部队演练等教学手段,强化和扩大教学领域。一是要从部队精选知识结构合理、有组训教学能力的专、兼职教官。充分让学员接触与领会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案例。二是要构建院校与部队共享资源、训练基地的机制;让学员通过在实地训练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认识与能力。三是要建立各警种部队应急救援队伍间的综合演练制度,不断强化各部门间协调演练,形成“总部主导、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使学员能够经常参与到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的实战,不断应急救援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强课程建设实力
作者简介:张健(1955-),男,山东郯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及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1-0004-05
一、思维方式及其特性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姜正国教授认为:“思维方式有一定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形成的,由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并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方式。”[1]中央党校杨礼信教授认为:“思维方式是由人们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框架、指向、程式、定式、模式。”[2]笔者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问题时,所选择的一种思想的加工方式和内隐的思维程式。思维方式的作用在于,它是思维主体从外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从而形成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工具和手段,是思想、观念、意识、理论、方案等一切软件的生产方式,即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思维发挥启动、运行和转换的作用,规定着思维的方向及其侧重点,并执行着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顽强地显示其活力。”[3]
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思维方式是由历史思维方式发展而来,是时代文化的凝结和体现,它植根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又是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延伸。总体来看,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直观猜测性、朴素整体性和模糊综合性;近代思维方式则表现出分析性、静态性和机械性;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系统综合性、动态开放性和自觉创新性。
(一)系统综合性
在古代,人们对认识对象的把握主要采取综合的方式,但那时是以直观猜测为基础的模糊的综合。在近代,各门科学、各个领域都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人们分门别类地研究世界的各个方面,思维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综合而是分析。到了现代,综合又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现代综合思维不再局限于“实体——属性”的范围,而是侧重于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角度去把握事物,使人们从整体性、相关性、结构——功能一致性、层次性、有序性等方面深刻地认识复杂的事物。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性还表现为,它“是由人的各种精神或观念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知识体系与理想信念、个体经验与文化传统的统一。”[4]系统综合性亦即思维的整合特性。人的思维是具有整合功能的,它是在思维中将人的认知前见、观念、经验等,整合到对当下事物的理解中,形成不同的视阈融合。
(二)动态开放性
任何思维都是动态的。它是思考并产生思维成果的过程,是思维主体的内宇宙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组合、生成的过程。我们常说思想在头脑中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写出来是固体。“气体”的思想,即指思维在头脑中飘忽不定、变幻无常的动态特征。同时,思维又是开放的。思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对外部世界思考的干预,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它总是不断地接受和汲纳外界的思维材料,同时也努力调动和激活内在的思想资源进行思考,始终保持思维的开放性与动态性,保持与外部世界信息渠道的流畅性和“源头活水”的补给性,使思维始终保持鲜活的品质和和开放的属性。思维的动态开放性逻辑因由还在于思维的客体或对象始终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实行动态跟进和调节,才能适应变化的外部世界,掌握思维的调控权和主动权,以达到理想的思维结果。
(三)自觉创新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社会。创新思维就是要开创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原理、新观点、新方法、新设计等,所以自觉的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构成了现代思维的又一特征。创新是人类最高的本性。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创新性是思维方式的根本和生命,没有创新的思维只能是因袭、复制、搬运和照抄,思维之剑就失去锋芒,创新之花就萎落凋零。没有创新就不能创生理论,已有的理论也会失去与时俱进的活性和张力。而一旦我们的思维注入创新的基因,就会提高思维品质,提升理论品位,使创新成为理论思维的“名片”。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其《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新性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应当普遍地成为大多数职教人的共有品质。
二、职业教育整合思维方式的逻辑确证
整合思维方式是以思维目标为引领,以整合为运作的内在机制,进行的思维整合和加工过程。整合思维擅长多维度、全方位地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结构,把握事物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并将其整合为一体。整合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创新思维,符合客观实际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我们应对人类社会实践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型化、体系化的现实。就其主导倾向而言,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跨界的思维、整合的思维。换言之,这种思维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思维方式,虽然也不排除其他思维方式。为什么整合思维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呢?
(一)职业教育整合本质的规定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们一般喜欢从培养目标层面加以界定。以高职教育为例,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认为它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2011年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又首提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的概念。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则从职业教育本身性质角度独辟蹊径,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马君博士在论及职业教育学性质时也指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但更偏向于人文科学的跨界性学科。”[5]与姜大源先生提出的跨界教育观可以相互佐证。我们认为,跨界就是整合,而且整合比跨界更具有理论包容性和实践指导性。因为跨界是观念对事物的,重在揭示职业教育的性质,具有认识功能,但缺乏对行动路径的揭示和澄明,不能解决职业教育面对“怎么办”时的焦虑;而整合是观念对实践的,不仅能指导人们认识事物,而且具有变革实践的功能。所以我们毋宁称职业教育是整合教育。
(二)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昭示
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昭示了其整合的本质。举一案例来看,国内有一参访团赴德考察“双元制”教学,要求看德国学校的课程表。结果所看的课表与国内课程表大相径庭(见下图)①,这令参观者大惑不解。如此粗线条的课程表怎么操作?要求再换一个专业看,但还是差不多。
图1 德国职业学校课程表
对这一课程表我们可以做如下解读:1.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课程体系(学校一元)的建构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2.德国的“双元制”课程体系是大模块化的。3.德国“双元制”职教课程是整合态的,它更加关注整体,而不纠结于具体的课程门类的设定及其他细节,这就为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留下了选择和创新的足够空间。4.至于质量控制,德国有国家层面制定的课程标准。这是“指挥棒”和验收尺度,有了这个标准,就不怕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要能达及标准、通过验收,就是好课程。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课程安排及其成功,说明课程的模块化整合是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
(三)职业教育整合本质的多元确认
职业教育整合的本质还可以从诸多方面予以确认。从职业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看,它是办学职能和办学目标的整合;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看,它是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整合;从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看,它是教育的层次、类别等的立交整合;从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办学观念来看,其本身就是整合的产物;从课程改革的形态看,它是工作与课程或项目、任务等与课程的整合;从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看,它是不同办学主体、资源等的集约整合;从师资队伍的特点看,它要求进行“双师型”整合等等。此外,还有《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写到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三个体系的融合,以及“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对接”[6]的五个对接,均彰显了教育的整合本质。可以说职业教育的一切方面和方面的一切,都是整合性的,概莫能外。它放,可以一生万,收,可以万归一。这个“一”,就是整合。
职业教育整合的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是整合性思维,决定了整合在职业教育思维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它要求我们必须以整合的思维来正确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的现状和规律,思考和解决职业教育的现象和问题。
三、职业教育二元论思维方式的悖反与表现
整合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合,呼唤整合的思维方式。但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依然是二元论思维的天下,需要我们认真认识分析,颠覆解构。
(一)二元论思维的形成与强化
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短,办学初期缺乏经验和参照,只能仰承普通高等教育,学习和移植它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路径依赖”。然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原本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学科教育是基于知识体系的,追求认知水平的高质量。它是符号化的、去情境化的和场独立型的“致知”教育;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体系的,追求能力的高技能。它是去符号化的、情境化的和场依赖型的“致能”教育。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有着完全不同培养目标和追求、思维方式和路径、教学方法和模式,硬要将二者拉扯到一块,必然造成职业教育的错位走样。这也是职业教育二元论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本基础。虽然人们逐渐研究认识到了两种教育的根本差异,但肇始于教育类型差异的二元论思维却远未终结。两种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使它们陷入了二者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角力。比如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之争,高职教育姓“高”、还是姓“职”的身份之辨,外延发展、规模扩张与内涵跟进、质量保障的对立之举,还有普通论和专业论、基础论与实用论的学术之思,这些都体现了二元论思维在理论之域和办学实践中的延续与强化。可以断言的是,只要职业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于自身的新的思维方式,实现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的突围之前,二元论思维都还将延续。
(二)二元论思维对职业教育的悖反
二元论思维对职业教育的悖反表现在:1.在对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相对贫弱之际,没有沿着职业教育的路线应然推进,而是试图引进学科教育的模式、经验和方法,以济职业教育之穷,种下了二元论思维的“种子”。2.职业教育原本是整合教育,现在却被人为撕裂为二元。而且还在二元之分的道路上穷极思辨与争讼,表面看来是在为职业教育正名和去蔽,揭橥问题,澄明其理,以正确指导职业教育实践,实则起到了为二元论的强化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逻辑的事物变成了事物的逻辑,其负面效应实为欲益却反损了职业教育的人们始料不及。以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模式为例,按照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观,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本来就应是一体的。但我们现在基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非要把它分开,认为将非职业教育的重理轻实,转变为理实并重、理实一体,甚或颠覆为重实轻理,就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了。当然后者确实比前者前进了一大步。但问题在于,我们所做的是把原本不应是问题的事情当成问题来研究,非要把理论与实践分为两块,分开后又想方设法地再把它合起来,并标榜为职业教育的应然模式,这不是纯粹的烦琐哲学、瞎折腾、庸人自扰之吗?深而究之,承认理实一体或重实轻理,就能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对职业教育来说,观念不转不行,但仅转观念也不行。不是口头上讲重实践了,实际上就做到了,学生的能力就培养出来了,还必须要有方法、手段的保证才行。正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光讲能力本位不行,也没用。必须有工作过程或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载体,有让学生做的切实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才能真正取得人才培养的实效。
(三)二元论思维的表现举隅
还以国内参访团赴德考察“双元制”教学为例②,当问及“双元制”教学实施时,德国人回答是每周1-2天学校学习,3-4天企业实践。参访团成员不禁感慨,怪不得“双元制”那么厉害,享誉世界,原来它的实践教学已经达到了70%-80%的高比例。这是典型的线性思维、简单归因。无怪乎德国人却连连摇头摆手说“NO”,并强调不能这样简单区分,我们是学校学习里有实践,企业实践中也有理论。有人继续追问,那按此再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呢?德国人无语凝噎。换位来看,如果德国人把这个问题反弹给我们,我们能分得清、答得出吗?职业教育是整合教育。德国人回答也很清楚,是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它们应该是融合态的。而我们却还要死缠滥打地追问比例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因为在我们看来,实践多就是职业的,理论多就是学科的,如果我们连二者的多和少都搞不清,还怎么界定职业教育呢?更别说先进的职业教育。这一案例充分说明:1.在德国人观念中,职业教育是整合教育,是理实融合的,而不是机械组合的。2.二元论思维在我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它使我们已远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性状、应然规律。3.这是我们的思维追求确定性的表现。因为确定性意味着懂得、理解、把握。但问题在于“双元制”整合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复杂的事物,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强调:“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与它俱在的不确定性。”[7]4.德国“双元制”的成功,不仅因为它主体双元——学校和企业,内容双元——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生身份双元——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考试双元——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证书双元——行会考试证书和企业学习证书、学校毕业证书,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整合的,是思维方式上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才是它制胜的深层次原因。5.令人奇怪的是,整体思维、和合思想原本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髓,西方人则更重视抽象分析、理性思考。现在反倒是重视分析理性的西方人强调职业教育的整合精神,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佐证了整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必然的结论是,我们一定要转变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以整合的思维和视野思考和看待职业教育。
四、职业教育整合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建构
职业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不是在旧的理论框架下提出某一新的思想,而是必须走出二元论的“思维陷阱”,打破其思维定势,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和创新建构。
(一)实现二元论思维向整合性思维转换
二元论思维的错误在于,违背职业教育的跨界的属性、整合的本质。比如职业性与人文性之争,老是在二者之间钟摆式回荡。人文性多了,强调职业性;职业性强了,又呼唤人文性。总是在二者之间找平衡,缺乏稳态和定性,在方向把握上忽左忽右、忽东忽西,弄得人们不知所向,无所适从。而且,二元论的无谓之争,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和心神,对办好职教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所以必须由二元论思维转向整合性思维。整合性思维是在思维中将事物凝为一体的过程。整合思维就是把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元素思考在内,形成一种巨大的思维合力,指向特定的思维目标。以整合思维考虑职业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就不再是单方考量,而是考虑职业性时不忘人文性,重视人文性时亦不能贬抑职业性,始终是和合考虑、联系把握的。这样才能避免二元论思维“偏颇——失衡——矫枉”恶性循环的怪圈,才能在一以贯之的整合理念的指导下,始终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实现离散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换
二元论思维是一种离散性思维。它是将事物的要素、成分、结构等离散开来,孤立地加以考量的思维模式,类似于分析的思维过程。离散思维的作用在于达及思维的深刻性和透彻性。因为对一个复杂的事物囫囵思考,往往很难清透洞彻,常常受困于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只能作平面的浅表的把握,所以必须离散开来作各个击破的思考。但离散毕竟不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事物本身原本是浑然一体的,之所以在逻辑上、思维上不得不把它分隔开来加以思考,是受人类认识能力局限的使然,而不是事物本身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系统,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多样、功能综合、因素众多等特征。当然也需要分开来认识,但这不是目的,分析是为了综合,综合是分析的目的。所以职业教育必须由离散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变。所谓系统性思维是立足于整体或全局考虑事物的一种思维范式。系统思维的好处在于有助于打破离散思维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弊端和孤立性偏执。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问题,有一段时期,高职办学被严格限定在专科层次,不准提甚至都不准想升本的问题。这就是缺乏对体系建设系统思维的表现,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离散思维的惯性影响和话语霸权,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步伐。现在重提这个问题,强调“坚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坚持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坚持分类试点、创新实践,坚持放眼国际、立足高远”,做到“适应需求,有机衔接,立体交叉”。[8]这就是由离散思维向系统思维回归的表现,值得肯定,但中间经过的曲折与磨合,也值得反思引诫。
(三)实现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换
预成性思维“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这种本质来解释对象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9]这种思维模式否定事物发展的动态性、可变性、生成性,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僵死不变的直线过程,总是试图人为预控其发展和走向。这是违反教育的生成规律和辩证法则的。因为人不是预成性存在,无法规定其未来,只能面向未来。教育同样不是机械的流程,不是先在预设、忠实执行中,在机械循环呆板操作中,把学生打造成流水线上划一的产品。生成性思维与之相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罗祖兵指出:“‘生成’主要是相对于‘预成’而言的,其意思是‘变成某物’,它强调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本身。‘生成’原本是用来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与机制的概念,今天它则带有思维方式甚至是本体论属性。作为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主要是指那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其发展过程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10]生成性思维有如下特征: 1.重过程而非本质;2.重关系而非实体;3.重创造而反预定等。[11] 生成性思维是极具活性和再生能力的思维,其生成机理就是整合。生成是一种在思维中整合加工思想的过程,它通过与既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生成新的认识和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意义拓展和价值衍生,是预成性思维无法限量和想象的。
(四)实现常规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转换
常规性思维是依循传统模式,沿袭惯常理路而展开的思维。它是常态化、大众化、日常化、浅表化的思维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看法见解,具有平面、直线甚至庸常的特点,是思维低质化、凡俗化的表现。创新性思维是不拘传统、不囿成见、不循陈规,具有开创意义和建树特质的思维活动方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充斥着太多的常规思维和庸常识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改革进程,因而必须要向创新性思维转变。创新是整合的本质、整合的目的。整合是创新的手段和形式,创新是整合的价值归依。基于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合思维就是创新思维,二者具有同一性和等值性。职业教育必须弘扬整合性创新思维。这是因为:1.整合是事物非线性的加合创新。整合是事物的要素、环节、关系、部分、结构等重新组合而生成新事物的过程。它是非加合的,具有1+1>2功能。这说明在整合过程中产生了新质和突破,产生了关联放大的溢出效应和增值创新的协同效果。2.整合是变革旧事物的“扬弃”创新。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种战胜不是简单抛弃,更不是全盘否定、一笔勾销,如倒洗澡水时把澡盆里的婴孩也一并泼掉,而是辩证地“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保留、吸收。这一过程就是整合的过程。在整合中新旧事物被联系起来,经过整合者认真思考、分析、比较、萃取和加工再造,显发创新精神,张扬能动智慧,将旧事物中过时的东西、消极的成分予以抛弃,而对旧事物中那些经过改造后可以成为新事物养料的因素,则吸收过来,加以改造,作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保留下来。这样整合就在融合与综合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出乎起类、拔乎其萃”,实现了“扬弃”创新。3.整合是一种变造式的优化创新。变造即变化创造。它是对旧客体的一种优化整合。变造,必有所本,必有所依,它是在某种原型的基础上的变化改造。变造的目的在于优化创新,整合超越。如职教专家姜大源先生在引进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实践中,发现单一的工作过程并不能全面覆盖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也无助于学生复杂职业能力的培养,于是予以变造优化,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论,实现了对原型启发理论的系统性升华和结构性完善。
(五)实现单向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转换
单向性思维是单一方向、视角、维度、层面上的思维,也可以说是孤立、片面、内敛,忽略事物之间联结和关系的思维。关系性思维则是基于联系的、全面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关系思维必然是整合态的。反之,整合也不是任意拼合,随意纠结的。它是建立在对事物内在关系把握基础上、依凭关系论思维完成的对思维对象的一种睿智组合或创新融合。这种整合以思维目标作为逻辑依据,统整、协调和把握各种教育关系,力图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关系场域和发展环境。职业教育是一项多重关系卷入其中的活动。它不是孤立独存的社会现象,不是自为、自洽的领域,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都处于与其他存在物的内在关系中,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人自身等诸多因素和复杂关系入手加以研究把握,需要以整合的理论思维来协调和优化各种关系,与社会的大系统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整合各种资源。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命题求解,“双师型”师资队伍如何建设,课程如何整合重构,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如何优化给力等,这些现实关系问题或难题的处置都是对我们整合智慧、整合思维能力、关系处置能力的考量和检验,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我们拥有了整合这一理论思维的武器,自觉地用整合思维思考职业教育,用整合的眼光审视职业教育,就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引领职业教育走整合、创新、永续发展之路。
注释:
①②案例取自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郭扬教授2012年7月4日在江苏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所作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宏观思考》讲座内容,分析解读为笔者所加。
参考文献:
[1][3]姜正国,杨小军.基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1):5.
[2][4] 杨礼信.从思维方式视角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初步尝试[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07-15,http:///GB/230165/238541/17077032.htm.
[5]马君.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反思与理论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07):16.
[6]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7-22:(2).
[7]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4.
[8]鲁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J].管理观察,2012(01):11-17.
1. 惠州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发展地区。惠州作为广东未来重点发展地区(几个临港基础产业聚集区、重型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区)之一。尤其是泛珠合作战略的实施,将更加突显惠州作为珠三角核心区向内陆省份渗透的地理桥梁的地位,给惠州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为惠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受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1200吨炼油两大石化项目的影响,石化中下游项目发展、电子信息、电力、建材、汽车零配件、服装制鞋等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明显的基础设施优势,为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惠州机场已于2015年2月5日正式复航,开通了惠州至杭州、上海、重庆、昆明的4条航线,今后将计划开通更多的国内航线;惠盐、深汕、广惠、惠河、莞惠、潮莞6条高速公路贯穿惠州全境;惠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吞吐量达到9000万吨;拥有1200万千瓦装机容量,已成为粤东地区电力枢纽;同时,惠州还拥有发达的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中国东南沿海通信传输的重要枢纽。
4. 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为惠州稳中求进、好中趋快提供了优越条件。惠州陆地面积占珠三角的1/4,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中,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排名第25位左右。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海洋大市。大亚湾海域宽、腹地广、泥沙淤积少、风浪小,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港湾。拥有西湖、罗浮山、南昆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充裕,海港条件优良,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大项目布局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二、惠州高等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一)惠州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发展势头良好作为惠州唯一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惠州学院,按照搭平台、塑环境、立特色思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规模、教学科研、特色培养、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均有突破,呈加速发展态势。
(1)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目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6633人,成人类学生18381人,创历史新高。招生范围包括全国21个省(区、直辖市),并且文理科出档线近5年来均高于省二本A分数线,这是我省同类高校的唯一情况,考生报考热度呈逐年提高等特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高就业率,多年来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学院设有理、工、农、文、法、经、管、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47个本科专业。
(2)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目前,学院的学科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师资整体实力有所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大幅提高,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职工1522(含合同制)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教授(正高)92人,副教授(副高)234人,博士178人,硕士432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326人。
(3)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占地总面积 2480.4亩,校舍建筑面积38.64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11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70%。学院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8273.60万元,馆藏图书 198.76万,其中电子图书68.5 万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及数字语音室10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广东省教科网惠州地区汇接中心;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等基础设施;27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
(4)教学与科研稳步发展,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是表现招生分数的不断提高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方面,二是集中表现在近年参加的国际、国内、省内各类比赛成绩突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科研实力方面,2010年上半年,学院取得了国家级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性的突破,其后历年,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部级等基金项目均有逐年提升的现象,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5)服务地方成绩显著,国际化办学探索取得进展。
2.全日制高职大专院校正在崛起
目前,惠州有4所大专建制的高职院校,即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市技师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前2所为新创办,后2所属于在原中专办学基础上的升级改制。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创办以来,为社会特别是惠州地区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开设有会计电算化、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等28个专业共52个专业方向,涵盖经济、管理、工科等协调发展的多个领域。学院教学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相关行业、知名企业为依托,面向市场,走合作办学道路,推行三业对接,双轨并行,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铸造独具特色的优质高职教育。
惠州市技师学院于2010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2011年初,学院与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学院教职员工3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7500多人。学院全日制教育与弹性学制教育并举,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三足鼎立。设置制造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财经商贸系、基础教育系等6大系,拥有教学实训实验设施设备共6500多台(套),总价值2.5亿元。以高端引领,省级示范,国内领先为发展战略目标,该校以校企双制和教学工厂为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把学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原惠州商贸旅游学校(中专)的基础上于2014年4月正式成立。校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9亿元。现有专任教师243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96人,研究生84人,双师型教师79人。现开设会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5个专业,1000个学生。规划在校生规模为5400人。学院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珠三角城市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广东省惠州卫生学校,是省内唯一的高职类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88人。设有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医学检验技术(病理技术方向)、眼视光技术等9个专业。
上述四所新办的高职院校尽管开办时间短,但各具特色,专业适应性强,发展态势良好,将在惠州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逐步形成
(1)正在形成以惠州学院为龙头的多元办学体系,目前已在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国际合作和短期培训等方面逐步得到积极发展。(2)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市技师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及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建的大专院校,积极走校企联合、与海外联合办学等方式。(3)惠州广播电视大学和市委党校继续向前发展。(4)自学考试成为惠州地方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地高等院校来惠设点办班使惠州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二)惠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上看,惠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结构需要改善。但是,如果观察到多种办学模式在惠州区域的蓬勃发展,考虑到惠州建设文化大市和经济社会结构升级转型于快速发展的需要,关键是要建立起有发展竞争力的地方高等院校核心,而就目前惠州的高等教育基础和惠州经济实力而言,能够担当此任的只有惠州学院一所院校。惠州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都会集中反映到惠州学院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中。
1.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尚未建成。经过升本以来的建设,惠州学院的师资力量虽已经大为改善,但现仅有专任教师900人,其中教授(正高)92人,副教授(副高)234人,博士178人,硕士432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 326人。而4所新建成的高职学院其师资队伍更是不尽人意,高学历、高职称比例更少。所以说,就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言,现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2. 教学科研尚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虽然惠州经济曾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增长缓慢的情况,但是自从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最终落户惠州大亚湾,惠州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与惠州市政府已经确立的建设石化数码新城、文化名城和山水丽城的新的战略规划目标相比,惠州几所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仍略显滞后(尽管各学院均有尝试实施订单式培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一是学科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实力,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品牌和特色不足;(2)学科专业结构欠合理,其主要表现:一是学科建设的现有水平与本科专业的主干学科,尚不能完全匹配;二是受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与培养方向、办学特色的要求,尚不能完全匹配。
3. 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1)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课程建设的积累不够,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课程建设成果偏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色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3)名牌专业建设滞后,获得省级名牌专业不多,传统专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新办专业的建设仍需加大力度;(4)培养地方急需专业高素质人才所需的优质软硬件教育资源相对缺少,特别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相对滞后影响到对一些实验操作技能项目的充分训练。
4. 能推广的科研成果较少。虽然近几年惠州学院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活动大大增强(其他几所新办学院目前整体科研水平还急待提升),但是其整体科研实力与技术开发水平仍然急待提高。其主要的表现不仅是承担科研项目,特别是高层次的项目仍然较少,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特别是获奖成果和应用推广成果较少。学科基础相对较弱,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团队尚未形成,纵向科研项目较少,体现地方特点及专业特色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多,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大。
5. 办学经费相对短缺。尽管近一两年省、市财政大大提高了拨款额度,几所新办高职院校几乎都是新址新建,投入不少。但由于财政投入长期不足 ,使惠州高校能力建设累积性短缺 ,教学管理 、设备水平 、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均出现不适应症。
三、实现惠州经济与惠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惠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惠州高等教育发展对惠州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惠州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仅是单向因果关系,即虽然高等教育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未同步推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惠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省、市同类院校。因此,惠州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努力实现地方高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 高等院校在发展前沿科技的同时,应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参与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惠州高等院校要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惠州本地有关企业运用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养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零配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使之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2. 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重视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倡导区域创新,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惠州市高等院校,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可以发挥出强大的创新潜能。
3. 高等院校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改造方面,多做贡献。一是为科技进步、产品更新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二是为中小民营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中小民营企业去创业成才等。
4. 高等院校要成为现代企业的高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育、锻炼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5. 区域经济要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财力支持。在我国现行的高教管理体制之下,无论是教育部所属的高校,还是地方政府管辖的院校,地方财政无疑是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渠道,区域经济应当成为支持当地高教事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办地方高教的作用
在高等院校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互补中,地方政府大有可为。政府要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主动承担起引导者、管理者、协调员、服务员的角色,充当媒介、桥梁和催化剂。
1.积极营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办学环境。在区域发展的互动中,政府的职责首先是创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环境,维护治安,提供优良的城市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
2. 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开放我市的教育市场,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高校前来,鼓励国内外教育机构来惠州发展教育事业,应该像鼓励大企业到惠州投资一样,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经验和知识带到惠州,从而改变不良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层次。
3. 发展合作办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实现资源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提供高等教育的整体供给能力。政府应积极穿针引线,支持鼓励各种方式的合作办学。
4. 创新制度,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比如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建立科研公共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理顺校企关系,建立产权激励机制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应走产学研发展道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机会,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或平台和加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吸引了诸多优秀教师、学子到惠州工作和学习,这些都为惠州市产学研平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良好基础。
(四)树立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建设名师队伍
高等院校首先要用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服务的特点。除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外,高等院校还要有科学定位的战略选择。正确的定位是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型人才。
大学靠大师支撑,名校靠名师出名,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要有自己的专业学术带头人,能够洞悉市场的前景和专业的发展方向。
(五)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加强专业建设。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体现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做出分析,找准学校在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字写得很漂亮,但内容很“火爆”。
信中写道:“我区现在的教育观念是比较落后的,说坊子教育没有特色,一点都不过分。教育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监管力度,出现问题怎么办……”
这封信来自坊子区的一位普通老师。
收信人:时任坊子区教育局局长刘伟。
这位老师不知道,刘伟正为坊子区教育改革如何“破冰”殚精竭虑。坊子区教育基础薄弱,许多家长和学生纷纷用脚“投票”,跑到潍坊市去求学。
抓坊子区教育,是要用勇气和智慧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
“教育行政部门角色不清,事事都想管,但事事都管不到位”
6年后的今天,坊子区还在为培养了北海双语学校这条“鲶鱼”而庆幸,原来一池静水般的坊子教育被激活,许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发轫于此。
北海双语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从外地引进的高峰。
高峰一上任,就与教育局约法三章:“用人权一定要给学校,薪酬分配权一定要给学校,业务自一定要给学校。”
条件一列出,教育局的许多人感到不舒服,这不是往外挡我们吗?没有教育局的领导,你们能办好学校吗?
可一位退休的副局长当场击掌,“只要有了这几条,保证学校能办好!”
时隔多年,这句话还像楔子一样钉在刘伟的脑海里:这是为什么?我们教育局整天管着学校,大家意见还非常多。
“事实是局长和校长互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局往往把校长盯得很死,总要看住,才放心”
刘伟记得,自己上任后接到的第一个通知,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搞好校园绿化和卫生的通知。他一看很吃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管到学校的绿化和卫生了?
而校长们呢,许多校长曾对刘伟说,“刘局长你放心,我一定给你干好”。这让刘伟哭笑不得,校长到底为谁负责?校长告诉刘伟,自己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看教育局网站,上面布置什么任务,学校就做什么事,一准儿错不了!
几年下来,刘伟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角色不清,事事都想管,但事事都管不到位”,他摇着头,叹息,“局长快赶上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了。”
他掰着手指头,第一件,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局下达学习计划,学校按此找人,往往派那些事儿少的人去,点上卯报上名就找不到人。“学习不学习是局长定,学习不学习不知道。”
第二件资金的问题,花钱都是局长说了算。“所有学校的钱,最后全部由局长审批。”“这相当于什么事呢?钱本来是学校的,但局长对校长说,你不会花钱,你花不好的,弄不好你们会乱花的,怎么办?好,我来给你决定。”
“学校没有经济自,很麻烦。事事要请示,校长不能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来安排学校发展,不管是长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都没法儿弄。”
“高峰心里很清楚啊,把办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都提前做了规避。”
刘伟关注着北海双语学校的发展,他要了解学校有了自后的发展情况,心里考虑的却是坊子区教育改革的整体布局。这个布局,可能是许多人在短期内不能理解的,这是考验刘伟耐心的过程。
第一个月,北海双语学校的工资没能按时发放下去。
当时,刘伟和高峰在外地出差,学校执行校长打来电话,着急地说:“坏了!有的老师拒领工资。”原来,北海双语学校每月进行工作量的考评,然后按此发放绩效工资。
第一个月的工作量被挂在学校内网上,一下子“炸了锅”。
有的老师愤愤不平:“感觉就像是被人扒了衣服示众,太难受了。”
还有的老师冲进执行校长办公室,痛哭流涕:“我工作一直认认真真,从不偷奸耍滑,学校给的分我确实接受不了。”
高峰赶回去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在会上,他说:“不进行分配改革,干多干少一个样,学校最多办3年,然后大家该回哪儿回哪儿。咱们投票,是平均发放呢,还是按工作量发放。”
道理一点就明。老师们投票,大部分人还是选择考核发放。
制度激活了全体教师的干劲,一位老师对刘伟敞开心扉:“我在北海双语学校,半年比得上我在原来学校干10年的活,差别大了!”制度引领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第一年,学校只招到了400多个孩子,第二年,招生就突破1000人。到了第三年,学生和家长纷至沓来,校长应接不暇,只好“躲”了起来。
北海双语学校的成功,让刘伟下定决心,按照“政府投资、专家办学、行业监管、中介评价”的思路,全方位简政放权,力推管理、办学、评价分离的探索。
他的想法是,不能让校长成为教育局的附庸,要让校长有充分的自主发展权。
只是突破口在哪里?
“现在当校长不再是一个人说了算”
在坊子区,常会听到人说:“刘伟局长是个有教育情怀的人,他有宽阔的胸怀。”
说这话的人,有校长,也有普通教师。是什么让他们这样掏心掏肺地评价一个教育局长?
坊子区有个邓村小学,位置偏远。几年前,学校还有草屋顶的房子,下雨就漏。村民们也不拿学校当回事儿,牵羊拉猪从操场过。上任不久,刘伟就和高峰到了邓村小学。
学校老师很高兴:“哟,我们见到局长了!”刘伟是第一个到邓村小学的局长,他和老师们拉呱儿,走进课堂看孩子们的表现,让一直在城市里办学的高峰吓了一跳:“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这么差?”
出了校门,刘伟对高峰说:“高校长,我当局长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事。如果我们不让农村孩子上好学,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城里也活得不安稳。农村孩子将来到城里,因为受教育不好,找不到好工作,只能饱一顿饥一顿,住在桥底下。你想他会怎么样?”
那是不是校长权力大了,愿意让谁当干部就是谁?
“不是啊,如果聘的干部不得力,影响学校发展,到了评估时,校长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原来校长还可以抱怨教育局,是教育局任命的人不行,现在你抱怨谁?”
“所以我马上把这个权力转移出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家认可的渠道。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先由教师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投票选举,再由校长聘任。”
改革让凤凰小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过去老师们充满着职业倦怠感,对工作能推就推,读书学习更是无从谈起。英语老师贾瑞晶还记得,自己因喜欢读书和认真工作被同事讥笑的事儿,可现在,“我周围的人变化太大了,大家都积极努力工作,读书也成了一种氛围。每个人都在提高自己,不愿意被别人落下”。
她分析说:“竞争上岗,意味着我们自愿选择了改革,选择了这所学校。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责无旁贷,必须尽最大努力干好。”
凤凰小学的变化,让刘伟有了新的感悟。他说,教育局并没有为凤凰小学增加投入,只是改变了一种制度,就盘活了学校和教师。
“我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是,如果学校发展不是依靠制度,而是依靠某个人的话,能持续吗?我们还常说,要调动积极性。积极性怎么调动?只有当一个人自己愿意积极主动的时候,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
“人的主动性来自哪里?来自制度设计,来自于给学校的自。如果靠外力推动学校发展,只会有一时的变化。它不是内生的,不是真正的自我发展,也不可持续。”
和潍坊其他区县的校长比起来,坊子区的同行拥有令人羡慕的自。他们不仅能够任命副校长和中层干部,而且对公用经费的使用,也全凭自己做主,教育局或理事会只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有了自的坊子区校长,如同时分到了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开动脑筋,琢磨着如何在自己的地上种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
坊子区实验学校,一所普通的小学。校长杜增东带领全体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整个学校在研究中,实现了从行政化导向朝学术化导向的转变。
学校的机构变了。学校成立各大学科的学术委员会,优秀教师被推选出来,成为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学校的运行机制变了。学校建立教师自主发展机制,鼓励每位教师都走出有特色的路来。
3年的自主改革,令这所默默无闻的学校声名渐起。
前不久,济南市市中区的60多位校长自发到坊子区实验学校参观,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的头一回。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校长们的意料,40分钟,他们“哗哗”地鼓了三次掌。
可有的校长不相信,偷偷问孩子:这节课是不是已经讲过?还有的校长去翻看孩子的教材,看上面有没有以前写过的痕迹。
参观完,交流完,济南市的校长们心服口服。他们说,我们也听过很多好课,但大部分好课都是打磨出来的,你们的课一看就是实实在在上出来的、研究出来的,不容易!
杜增东说起这一段故事来,眉眼间全是掩不住的笑意。停了一下,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学校到了最好的时候了!”“关键是人的变化,每个人都自主运转,不用校长盯着。像听课,很多老师都是主动听其他老师的课,去提升自己。原来不行啊,你让他听课,他能找到校长大闹。”
坊子区的改革让校长们明白了,单独抓课堂,抓教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是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这才是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教育局不把评价权放出去,相当于你说放权,这手放了,那手又把它抓回来”
2009年的一件事情,让刘伟觉得教育局的权力放得还不够。
当年教育局对全区学校进行评估,北海双语学校倒数第一。刘伟很奇怪,北海双语学校已经有了很好的社会口碑,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分管副局长解释说,刘局长,你没细看,为什么北海双语学校倒数第一?因为教育局评价的许多项目它都不做,得零分。
“哦,我弄明白了。”刘伟恍然大悟,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价项目往往是各科室的工作安排。学校对教育局又烦又怕,就是因为有“评价权”这根绳拴着它,校长只能乖乖听话,很多时候只能站在行政的立场去办学。
曾有校长向刘伟反映,一天最多曾接到十几个文件和通知。各项检查评比,让学校疲于应付,如何能安心办好学校?
刘伟说,评价权一定要放手,不然校长潜意识里还是给教育局干。“教育局不把评价权放出去,相当于你说放权,这手放了,那手又把它抓回来。”
坊子区教育局创造性地把评价权放给了第三方评估机构——潍坊市创新教育管理评估中心。
评估中心制定的第三方评估方案有7个大项,包括规范办学、教育质量、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
“这个评估更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更注重学校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所以学校能自主的指标,占的权重大;不能自主的指标,如招生、办学条件、硬件等,或者不评,或者比重小,相对淡化。”潍坊市创新教育管理评估中心的武际成老师说,与教育局沟通时,双方都很明确:评估是给坊子教育定方向的,不是要用行政的力量去约束。
就拿教育质量这个指标来说,制定时,有人提出来:要不要包括中考成绩?刘伟一听,坚决反对:“现在都不用高考成绩排名了,还能用中考成绩来评估吗?”
最后,教育质量这个大项下面,包括了日常学业水平抽查、学生音体美等综合素质抽查以及社会满意度调查。
谈到这个设计,武际成很是满意:“很多人习惯于把教育质量和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太狭隘,第三方评估完全突破了这种狭隘的教育质量观。”
刚刚结束的第三方评估中,排名靠前的,既有口碑好、成绩好的北海双语学校,也有地处偏远乡镇的薄弱学校黄旗堡中学。
结果出来,不仅全区吃惊,就连刘伟也在私下里反复问过好几次:“你们的成绩可信不可信?有没有水分?”还曾直接地问武际成:“是不是黄旗堡中学的校长赵振山往你那走门子了?”
武际成一句话回过去:绝对没有!
评估黄旗堡中学时,由于前期师生问卷调查时成绩很好,武际成特地加大力度,派6人评估小组去调查了2天。这两天里,评估小组查阅资料,与师生座谈,随机听课。没想到,黄旗堡中学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甚至感染到了评估小组成员。
他们对评估小组说:“咱的领导班子,每天早来晚走,以身作则。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非常透明,我们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校长赵振山拿出自己设计的“双向管理双向评价”方案,让评估小组眼前一亮;而这个偏远农村初中开齐音体美课程、举办各种社团的做法,也让评估小组连呼“不容易”。
“2011年,黄旗堡中学的学生流失率为10%,到了2012年,为0!”武际成告诉刘伟,尽管黄旗堡中学目前中考成绩不好,生源、师资、硬件都是最落后的,但这个学校是确确实实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他说,黄旗堡中学2009年评估时,还是初中学校倒数第一;2012年跃升为初中第二名,关键就在于赵振山根据第三方评估方案对学校进行了彻底改造。
坊子区的第三方评估,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校长们说,它不是为了区分高低,而是要帮助学校分析和改进问题,解放和激励学校自主办学。更重要的是,第三方评估让校长不再跟着教育局各科室的“行政指挥棒”转来转去,让行政的归行政,专业的归专业。
至此,坊子区教育的管理、办学、评价三方分离开来,教育局不再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
坊子教育开始成为潍坊市最具活力的地方: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走在了潍坊市前列,在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的家长满意度测评中,坊子区的分数是最高的。一批名校、名师开始崭露头角,吸引着孩子不再外流。如今,区外的学生已经开始选择坊子区的学校……
面对成绩,刘伟说,自己思考了这么几年,探索了这么几年,最大的感受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平台的搭建者、资源的调配者”,教育局长千万不要成为所有学校的“总校长”。
他说:“我们永远不能只依靠某几个人的觉悟和能力,要相信制度,相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