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运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9 10:22: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与运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创新与运用

篇(1)

语文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应“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新的形势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和工具要想在当今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完全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现代化手段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成熟。信息技术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语文课程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的基础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突出特征。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是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优越性尤其在听、读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一、体现资源优势,激发学生想象

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固态,具有“穿越”的特点,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的时候,讲到《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的写作背景时,想到大量的文字资料会让理科生觉得很枯燥,我在其中插入了视频《1997年7月1日纪实》,再配以画面解说: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情此景,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潮澎湃,为之动容,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同样在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我展示了《》《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照片,导入新课。选用的《》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氛围,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这两个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二、激励自主学习,创新教学结构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和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交流协作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以情境、探究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范例、探究、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以《荷塘月色》为例,首先,声情并茂配乐诵读,可使学生渐入佳境,引起共鸣。我选择的是琵琶曲《秋月夜》,在清纯的琵琶乐声中,学生陶醉其中,感受着如水月光,感受着曲子带来的宁静,感受着月下荷塘的魅力。

然后在赏析“月下荷塘”时,采用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他们多角度感受到美。

三、整合恰当适中,力求不偏不倚

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中,既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更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恰当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运用要具有效性,不可代替文本,不可迷信技术之上,要有效率,比例恰当。有的多媒体课件过于追求花哨,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造成资源滥用;有的课件设计过多,课件容量过大,播放时间过长,教师成了“放映师”,学生成了“接受器”,实际收获不大。

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想象力,对人物的品味和故事的咂摸。通过教师启发性引领,学生会进入一个自己知识和阅历的世界空间来想象理解,从而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来得到相关知识。而信息技术中影像资料有时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不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再创造。只字不写,只点鼠标,屏幕会立刻显示,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畅所欲言,主动参与的机会少了。更有一种情况是教师自身充满魅力的教学艺术,独有的教学风格,学生富于灵活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想象,都让位于了课件和泛滥成灾的图、文、声、像。

篇(2)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采用机械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不贴近学生生活、僵化老套的教学情境,因而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用英语来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局限于程式化的听与说和实战型的读与写,忙碌于背诵课文、抄默单词、完成常规作业,缺乏真实环境中的听说训练和交际训练,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

其实,教学艺术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更在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因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理论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情感的发展应放到教学的前头,为教学开路。教师通过不断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

比如,笔者在进入教室后,一般会找几个学生用英语聊一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世界杯足球赛、校园生活、考试情况、假期生活、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还有同学关系、上演新片、国内外新闻等,通过这种课前的预热,一是养成了学生见面就讲英语的习惯;二是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学生日常交际用语的使用不再单调,变得丰富多彩且运用恰到好处;三是这种真实而即兴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周围很多学生的参与,常常是上课铃响时,全班学生已进入了英语学习的氛围,一副不愿就此罢休的样子,有时处理得当,教师就势导入新课,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很多同学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不断被肯定,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

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设计,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课标》在“使用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圈套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比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语》第五模块第二单元的Task Skill building 1:listening and drawing conclusions 时,书中给出的两个情景,学生在预习时就能看懂,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就简单地处理了这一环节,而创设了一个新的内容,即让某个学生说一句话,让其他学生draw conclusions。学生甲说了这么一句话:The maths exam we had yesterday was difficult.学生乙得出这样的结论:The maths exam was really very difficult,for xxx was a top student in our class. 学生丙得出了另一个结论:Maybe xxx will fail in the maths exam this time. 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的增删,能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对教学素材进行处理时,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创新思维的发散点,根据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各类语言现象,找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点,由点及面,呈放射状发散。

三、创新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温情与激情

1.要有耐心,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对学生有耐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方式,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各类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在教学行为中,我们应经常反思,看自己有没有无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学生默写不出的生词,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去背,没时间去背,还是不懂背单词的技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这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利益,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师自己的尊重。

2.学习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

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比如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情结饱满、充满激情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就不会仅限于干巴巴、程序化的Very good! /Well done! /Excellent!了。针对学生上课时的活动与表现,教师的评价就会发自内心且充满新意。如:You are a boy full of imagination! /What a beautiful sentence! /What an amazing idea!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Your description is beyond praise. I like it. /You really have a gift for English. /How nice your presentation is!/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teamwork.

篇(3)

小学语文教学是严格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重要理念进行的,其中有倡导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内容,认为我国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育中的普及,在充分考虑该学科教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追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完成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使其成为促进课堂教学发展的催化剂。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

传统课堂教学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它的落后在某一方面表现为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无法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采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将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补充了课本静态呈现理论知识的局限,利用形、声不仅达到了完美呈现理论知识的目的,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掌握。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呆板课堂的状况,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学习乐园,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主体的角色扮演中,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发散性思维不断进行创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由以往教师灌输的状况转变为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这样必然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课本,作为课堂三要素之一的教材,是本学科重点教学内容的体现,是教师安排教学进程、创设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目标的展现,多媒体教学将书本的知识动态化,或者扩充书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书本知识,主要扩充形式有图片、音频、视频等。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利用多媒体将与天都峰有关的风景图片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天都峰的高、险有一个视觉上的体验,还可将游客爬天都峰的场景播放给学生看,并配以激昂的音乐,让学生了解爬天都峰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因为本课中一个重难点就是让学生从文中老爷爷和“我”爬天都峰这个事件中理解: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精神。这时让学生了解课文精神内涵的任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再让班级学生进行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结束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这个例子主要说明了多媒体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情感中的应用,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多媒体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如在学习生字词时,多媒体可以将字体的构造和读音灵活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价值

当今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带着其强大的优势,已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扩大招生,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导致社会市场中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力增强,各大家长对我国教育的要求提高,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教育必然为重中之重,因此,信息技术进军教育事业是必然趋势。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优势,它的这些优势运用在教学中必然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提供庞大的信息量,能够辅助教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够迅速有效地掌握该门学科的最新动态,了解当下该门学科的教学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合理、完整、高效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还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称象》为例,在本文的教学目标中,有一项是让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学习生字词来说,上文已经提及,在此就不过多的阐述,但是在向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步骤时,如果单纯由教师来讲,效果不够好,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想象能力较差,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曹冲称象的步骤用动画的方式动态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就说明,利用多媒体能够为课程活动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针对课堂教学难点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抽象性,还有较强的情感融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足,耐心又不够,这给教师的教学设置了很多障碍,教师常常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去理解,但总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有时甚至不仅没能让学生理解,还使他们产生误解,或产生排斥情绪。而多媒体教学正为突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难点提供了一个契机,其灵活性、动态性的特征能够活化课文内容,将抽象变具体,带学生亲身体验课文情感。

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父亲和鸟》为例,这篇课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年龄较小,情感经验不丰富,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文中“我”的“护鸟心愿”,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操。没有较多的故事情节,只依据文中父亲和孩子的对话来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如果单独依靠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要借助多媒体。在导入环节,可播放音乐《鸟叫》,用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提出几个问题,慢慢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这篇课文上来,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中,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父亲和鸟》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并将自己融进课文的角色中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就能够使学生对本文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并也会顺其自然地产生爱鸟、护鸟之情,那么教学目标中感情体验的部分也就即将完成,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应用

新的教育理念主张学生主动学习,提倡探究性教学模式,这种理念明显体现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但是从逃课、旷课的学生越来越多的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强迫性的学习不仅没能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价值,反而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将小学生性格中的攀比心理应用于学习当中。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利用小学生求知欲、好胜心、集体意识来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为他们开放式学习、发散性思维开创了一个空间,这必然会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一课为例,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他们提前在网上查阅秋天的景象,并在家长的帮助下下载一些以“秋天风光”为主题的图片,在课堂上设计活动“我是秋姑娘”,让学生在多媒体上展示搜集的图片,并采取即兴演讲的方式,以“我是秋姑娘,我有红彤彤的苹果,我有……”为开头。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还可以提高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课堂45分钟变得有活力,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从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出发,探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其中,教学手段是突破口,传统课堂教学手段被证明无法达到较高的效率,因此,我们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弥补以往教学手段的不足,采取有效方式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喜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3).

篇(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概念时,在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已具备了直线的有关概念(直线没有粗细、两边可以无限延伸……),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有关事物(如铁轨、黑板的上下边沿、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两道轮印,――),这些是学生学习"平行线"概念的基础。为了使学生从这些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平行线的本质属性,我与协作组教师集体备课,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提供平行线的形象: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轮印、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属性?"为了克服具体实例的局限性,我接着说:"这里,我们把铁轨、车轮印、黑板边缘等都看成直线",这样学生的注意就引向了观察两直线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就会说出平行线的一些共同属性:它们都是两条直线,都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处处都隔得一样远,所以总不相交等等。得出这些共同属性时,学生的思维中已经进行了初步概括,接着我又提出下面的问题:"如何用几何语言将这些共同属性表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概括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当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以上两个过程后,已经获得对"平行线"的较全面的认识,但在概念的表达上还不够简练、精确,这时,我适时指出:"有这种关系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然后提出:"如何准确简练地表达出平行线这一概念?"这一问题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抽象水平更高的概括,通过比较用几何语言表述的共同属性,在直观上理解了"不相交"与"处处相等"的等价性,最后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样,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完成了对"平行线"概念认识的全过程。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趣设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或者全部时间要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说在探究新课堂学习中,老师要引趣设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深入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扮演着设疑、提问、总结、评价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接受者、探索者、模仿者和体验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启发思考,巧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在课堂容量大,信息增多,多媒体课件能省时、省力、直观,但多媒体课件需备用量大,制作又需要较多时间,所以网络协作组集体分工制作为所需资源做好了充分准备。

我选用网络协作组准备的《几何画板》课件,例如:在讲解"轴对称"时,我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动画和闪烁,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分别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运用信息技术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选取资源平台上适合的资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初一数学探究规律教学中,有一张日历让学生寻找规律,具体操作过程:1、提出问题:一星期有几天?一个月平均有多少天?今天 是星期几?是几月几日?2、展示本月的日历:

3、要解决以上问题在上面的日历表上马上就能得到结果,观察上面日历表同学们还会发现什么规律吗?经过学生探究结论个个不同:

同学甲:"在同一行中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1。"

同学乙:"在同一列中下面的数总比上面的数大7。"

4、老师总结:提出新的问题

(1)日历上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中间的数有何关系?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9个数之和等于中间数的9倍。

(2)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呢?根据日历的特点这9个数有下图规律:

所以,(n-6)+(n+6)+(n-7)+(n+7)+(n-8)+(n+8)+(n-1)+(n+1)+n=9n

(3)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都成立吗?

(4)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篇(5)

思想政治课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主要内容,有着极强的理论、现实性和教育性。这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及学会做人的基,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及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需求。所以,创新必然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不懈追求,也惟有创新,才能让思想政治课焕发生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自主、乐学的氛围中达到教育教学的的目的,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拟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在把握学生“需要什么”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能做什么”的闪光点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表现参与;在掌握学生"缺少什么"的基础上进行精心浇灌。使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特长的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达到“大有大成,小有小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所有学业都懂、看法一致的问题不讲,对部分不懂或意见有分歧的问题,通过讨论或自由辩论,相互启发,在互相影响,意见逐渐趋同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仍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课后再与老师交流甚至辩论);对绝大多数或全体学生都不懂的问题,则通过典型事例层层深入诱导,最后达成目标。

二、动机性原则

所谓动机性原则,是指在创新教育活动中,老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理解自身学习的目的以及各种知识的价值是学习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时的心向对创新学习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具有深入、牢固掌握知识的动机,“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新知识采用深层框架式编码,高质量地进行精加工,并将新知识组织进入原有知识系统中去,从而能更有效地长期储存和提取;反之,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动机,则不利于长期储存或保存”。可以这样说,“情感是关于世界上所发生的对人类具有意义的事件的信号系统,情感的信号和调节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某种目标的意向和欲望。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重视培养人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形成,也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转贴于

三、个性化原则

所谓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自信的、有所疑的审视社会。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也不是“墙头草”两边倒,而是勤学好问,孜孜以求,强调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等方面的品质和风格。爱因斯坦曾说:“无论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尤其是心理优势,使学生借助自己的性格、能力、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促使其独立人格及创新人格的协调发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提问、活动、作业中、老师就要各施各教,适时点拨,开启心智,不可简单粗暴。

四、民主性原则

篇(6)

[2] 李蕾.基于VDI技术的开放式教学平台搭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5):170-173.

篇(7)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10日

物流作為现代货物流通的重要基础,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市场前景不可估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运用支持,极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及质量,俨然成为相关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其有关方面的研究也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本文作出了如下研究。

一、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运用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对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通过国家、行业以及高校的协同努力,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成就不断扩大,但其有效性亟待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基础条件较差。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物流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迎合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市场竞争实力,物流企业运用科技创新进行管理改革志在必行。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代物流管理基础条件虽已有较大改善,但运转中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表现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物流管理周转效率。例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加之物流配送中心或设施较少,直接影响了现代物流服务效率,制约了其管理发展。现阶段而言,基础条件差与现代物理管理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对创新科技的运用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服务体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二)人才支持不力。自人才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行业领域对其相关培育支持越发繁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有力基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日渐成为物流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唯有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搭建优秀人才能力发展空间,继而增强综合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如研发、营销等。简单来讲,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所需人才,不单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需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谈,人才可视为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嫁接桥梁。但事实上,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多环节科技创新需求,因此最大限度地发展科技人才,并无限挖掘其潜力意义非凡。

(三)体制因素制约。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关涉到多个方面,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主管,如基础投资、产业政策、税收标准等。以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策略指导,对现代物流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甚至部分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直接干扰了经济市场有序竞争,同时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物流管理发展,进而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此外,我国物流管理法制建设不尽完善,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缘于规章制度缺失,在管理模式发展上尚未完成规模化、系统化,对专业人才应用不合理,相关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自身潜力开发不足,从本质上造成了管理效益低,继而制约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创造。

二、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

新时期,科技创新运用俨然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对相关企业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态势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毋庸置疑。笔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改善基础条件。纵观时下的市场经济格局,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兴物流企业,其自身综合实力十分强悍,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自动化装备,资金来源也相当充裕。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物流量相当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下所欠缺的是舞台和环境,其中首要因素体现为密集而畅通的道路网络,以确保现代物流管理“及时、精准、高效”配送。交通网络状况是衡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条件的关键因素,其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至关重要,应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予以支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秉持节俭务实精神及原则,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道路建设,并注重实际调研,充分利用既有数据分析,科学规划车道数,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同时精心设计转弯道,保证行车安全。基于科技创新运用的道路建设,还需注重以人为本,设置安全护栏、绿化隔离等,以减免远光伤害,给司机朋友带来良好的驾驶体验,保证运输货物高效、快速、安全送达。

(二)加大政府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管理建设可谓紧系民生发展的重大工程,各级政府应统一认知,并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加大相关支持,调动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积极性。事实上,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也是这么做的,如澳大利亚的物流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与降低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得相关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基于此经验借鉴,我国政府可结合市场经济实情,制定一系列惠利政策,激励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与运用。例如,在一定限期内,对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及运用意识的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免征任何税收,抑或分配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捐赠,减少其所面临的风险,创立龙头企业,发挥榜样作用。此外,还可组织多样化的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科技创新等活动,大力宣传既有成果,促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从长远的战略目光审视,政府支持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将进一步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其实践路径有待探索丰富。

(三)修整内控制度。市场经济竞争自由而有序,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要完成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修整内控制度,包括领导制度、责任制度等,兼顾效率与质量,并落实到各环节、各階段。在具体实践中,现代物流管理行业要坚持合理化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竞争规则,并充分利用创新科技,积极打造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分享科技创新成果,立足国际竞争舞台,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及企业而言,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认识到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实际价值与重要性,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形成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制度,精准掌控市场动态信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处置能力。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现代物流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扎实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基础。此外,现代物流管理还应将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发展成为一种常态,配套完善考核、奖罚、培训等制度,鼓励全员参与,并提高其相应能力。

(四)重视人才建设。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是基于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持下的系统工程,理应纳入工作重点予以开展。在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中,要树立培养优秀专业人才观念,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运用意识,并量化能力素质要求,鼓励高校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开创物流产业发展新局面。在此过程中,现代物流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机制,不断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既有综合实力,适度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基于此,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细化、量化科技创新有效运用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有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教学工作,实现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此外,依托高校理论支持,组织多样化技术培训工作,及时传递科技创新成果,强化员工有效运用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向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未来发展中,随着科技创新愈演愈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价值将越发显著,并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动态,综合剖析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实况,及时发现其中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其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爱香.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2. 

篇(8)

2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

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那么就有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创新也就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国家政策的支持,机制体制的运行以及相关制约影响要素的配合,是集资源、环境、市场、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创新体系。需要各种引力协调发力形成合力,产生动能,驱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践行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能形象地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地位作用。

3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过程总要具有相应管理方法,获得最佳秩序是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宗旨。科技创新按项目的种类、复杂性、多样性、难易程度应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如解决重大项目可采用综合标准化,项目应构建标准综合体;一般、相对简单的科技创新项目采用通用标准化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标准化,主要为层面管理,如标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应采用点面结合的管理方法,就科技创新某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以及专利或其综合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充分考虑与其他管理(如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兼容性,形成标准化管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为过程控制并持续改进,戴明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螺旋上升方法可以运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运行的全过程。

4科技创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发展产生有益效果的行为。现有标准是知识积累,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或验证的,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晶。科技的创新刺激标准制定者要不断制修订出新的标准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科技新局面,标准为创新提供一系列的参考基准。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一个刚产生的创新成果并非为多数人认知。科技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创新而没有适时的标准化,则创新的成果就很难转化。标准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科技研发创新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标准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资源的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组织参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标准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科技创新成果迅速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标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标准水平,标准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合作。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可分为转化、运用、应用等阶段。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形成规范性文件——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以及社会广泛接受。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基础,企业应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有力武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传播。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必须适应这个新时代,标准化管理需要不断寻找其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支撑,建立与各方共同交流的信息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接受。

5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应作为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以及技术的实践者,也是标准的使用者与执行者。而标准的制定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融入标准中,通过标准的贯彻执行,助推科技创新变革发展。科技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的突破,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科技创新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创新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与经济结合以及产生效益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市场的风险性、技术的风险性和管理的风险性。科技研发创新中的管理风险性是由于科研主体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利益相关的市场风险,使得其必须组织管理日常科研、协同相关方正常运作、处理内外问题,才能使得科技研发顺利进行、科技成果成功推广和应用。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运用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对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结果有引导规范作用,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标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科技人才资源,促使各种行为变得可以预测和容易管理,从而减少创新风险,可以有效减少科技创新中的不确定性。

篇(9)

目前科技项目的材料要求较高,专家评估也是以看申报材料评分,行内叫“做项目”或“包装项目”,为了获得项目,企业家们不惜代价请专家“做项目(撰写材料)”,甚至还要“找人跑关系”,才能争取立项支持。本来科技项目支持的资金额度就小,一个项目争取下来,中间环节就花费不少,用于项目研发的资金就更少了,普遍存在重视争取项目,不注重实施成效。

最近,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强调,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这一精神,技术创新机制应当建立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企业科技创新,市场有需求,企业就有创新。因此,以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须建立如下建议之上:

一是科技计划项目逐步走向市场化。科技部门应有计划地重点扶持关系民生、国家安全、重大基础性研究和赶超世界高新领域的项目,如重大疾病治疗、国家安全技术、航天航海等,一般性的技术创新走向市场化,减少计划列项扶持;

二科技经费的分配上,要注重创新成果及其运用效果,对于列入计划的项目,资金要像创新基金项目一样,先拨付70%,实施中加强监管,鉴定验收通过后,再拨所剩的30%。逐步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经费,技术创新过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通过认定是先进成果或评价取得显著应用成效的,不管是否立项,都给予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认定(鉴定)及其运用效果评价机制。让企业增强成果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有技术创新成果能及时向科技部门申请认定(鉴定)或成果运用效果评价,认定先进以上和评价良好以上的给予一定奖励。

四是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分两块奖励,一块是奖励为科技人员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条件的企业(单位),另一块是奖励参与成果创新及其运用的科技人员。

二、在目前形势下,市、县一级科技创新体制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哪些地方

1、建立市场决定下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科技经费要逐步增加到创新成果及其应用的奖励上,更利于推进科技创新。

2、建立合理的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共建研发机构,协同开展创新。

4、建立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5、建立维护技术市场秩序运作机制,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工作。

三、针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完善的建议和意见

近年来,市级的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构架也丰富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有10多种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也在增加,少者1-2万元,多者50—100万元。基于前面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一是建议要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包括知识产权)的奖励和成果转化应用效果的奖励项目,无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项目,只要有先进成果和成果转化有显著效果的均可获得成果奖励项目支持。二是建议重点扶持区域重点产业建立研发平台,使企业注重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三是建设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所立项目能否至少10万元项目资金,否则几万块一个项目有人情项目之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四、本单位对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需求

1、要增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督促检查各类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科技局与知识产权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解决设为一级行政单位的问题(目前编办没批复),同时需要增加人员和办公经费的问题。(目前,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编制12个,但实际在编只有8人,80%人员为60年代出生的,人员老化,影响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2、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逐步达到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企业科技投入按销售收入2%的比例逐年提取科技创新资金,为企业储备科技创新资金。

篇(1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技的创新需要政府政策的影响。通过政府政策的积极保护,使科技创新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创新在市场经济中的内涵

当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关键词。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创新、高校的科研研发项目,更离不开政府在自由市场中的有效调控。自由市场是市场的一种理想状态,科技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创新与突破,然而,当市场出现垄断现象时,政府就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政策进行调节,这是所有国家都会奉行的一种市场调节机制。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统一的政策,各地区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公共政策。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概述

2.1公共政策的定义。各国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有细微的差异,中国学者在公共政策的概念中表述的比较明确,其认为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府。制定出的相应政策是特定时期为解决某一种公共问题所做出的选择,并进行具体实施。2.2运用公共政策的意义。在现代市场中,如果一切仅凭市场体制调节,将会出现更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市场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在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需要进行机制的设计和监督,由此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一切需要政府的不断支持。社会需要公平,这样才能缔造和谐的社会。公共政策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发展中,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行调节,缩小地区贫富差异,实现社会公平。公共政策比较灵活,尤其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之中,政策的功能会更加广泛,与法相比,政策的灵活性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行调控也会因政府的权威性而有所成效。对于中国而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会解决并改善许多问题。2.3公共政策的运用。在一些国家,公共政策与法官的判决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公共政策的运用虽然没有进一步明确成为法官判决的材料,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第一,法官判案的依据就是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根本,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参照宪法,而法律的制定与国家政策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法律终归有其达不到之处,如果一味采用依据法律,可能就会禁锢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些判案中,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判决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部分。

3公共政策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因此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挑战前沿的科学问题,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找到提高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中国也不能落伍,勇于创造领先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经济的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要求是将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攻破关键技术,通过重大的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创新。在这一点上,同志强调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和调控。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效,并能够进一步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在科技创新中,企业需要对优秀的人才进行引进,需要保证国际融资渠道畅通,这就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同时,还要有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就需要人才作为有效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之后,就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各国对于人才均高度重视,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吸引顶尖的科技人才,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引进人才,为企业的人才资源引进和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关于科技创新的融资,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的特点,也具备很高的风险。群众最重要的就是国际融资渠道不能缺失,否则就很难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地方政府对此采取了多种创新形势,使制度更加自由便利,为国际融资渠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优惠,提高了创新的经济价值效应。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是科技创新企业的要求。通过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涉及高新技术园区立法、对高新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风险投资支持政策。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技术保护的法案,一切都是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关于财政的支持,有些国家是采用补贴的形式,有的国家是大力支持各种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表示支持,还有的是对基础设施开展投入和建设,力求促进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的公共政策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支持,比如,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财政方面的补贴和投入支持等等。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进一步细化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要求。需要将科技与经济的建设紧密结合,使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是科技创新的重点,重大的科研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都是规划中的重点。在技术创新中,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上要有任务的严密部署,还要通过政策促进改革。该科技规划涵盖了中国的重点行业和部门,并针对一些有潜力的区域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与规划,体现了宏观布局的理念。

4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优劣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为了实现和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均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李福裿 单位: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曾俊芳,林艺玲.浅析政府公共政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80-81.

上一篇: 市政照明工程设计 下一篇: 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