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9 11:19: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型能源市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型能源市场

篇(1)

中图分类号:TB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传统能源的几近匮乏和耗能设备的持续增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是人们会变本加厉的开采和使用传统的能源;二是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急需找到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缓解人们对传统能源的高度依赖,这正是新能源材料逐步成为未来市场主流能源的内在动力和推动力量,新型的环保节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些年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汽车逐渐的走进了中国居民的千家万户。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北京汽车及相关产业对城市大气PM2.5的“贡献率”在20%―30%之间,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这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被高度重视。

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超级电容器市场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其电极材料超级活性炭的急剧增长。本文主要以新能源材料――超级活性炭的生产厂家天富科技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形势下,介绍超级电容器行业及主要企业情况,找到制定符合当前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战略方案的方法和思路,进而指导天富科技公司的市场营销工作。

二、超级电容器行业及主要厂家情况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功率型的能源存储转换装置,其性能居于传统电容器和二次电池之间,具有功率密度大,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使用寿命长(达10万次),使用范围宽(-40―70℃),易于维护等特点。

超级电容器在交通、能源、电子信息、环境保护和国防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我国混合动力汽车、风能和太阳能再生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环保、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消费类电子等提供能源储存装置,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超级电容器产业化受到各国重视。在超级电容器的产业化方面,美国、日本、俄罗斯、瑞士、韩国、法国的一些公司凭借多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积累,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国外主要的生产企业有:美国的Maxwell公司,俄罗斯的Econd公司、Elit公司,日本的Elna公司、Panasonic公司、Nec-Tokin公司,韩国的Ness公司、Korchip公司、Nuintek公司等。

国内从事小容量超级电容器生产的厂家有二三十家,然而,能够批量生产大容量超级电容器并达到实用化水平的厂家只有北京集星、上海奥威、深圳今朝时代、锦州凯美、洛阳凯迈嘉华等。从总体上讲,我国超级电容器的研发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超级电容器产业发展现状是:(1)超级电容器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2)超级电容器的最主要应用领域将集中于交通领域和智能电网领域,技术壁垒比较高,有望获得超额收益;(3)超级电容器在工业设备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空间。预计超级电容器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将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扶持,以提升中国在超级电容器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一)超级电容器主要企业情况介绍

1.美国Maxwell公司

美国Maxwell公司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超级电容器的全球领导者企业,是一个领先的开发商和创新能源储存与电能传输解决方案的制造商。Maxwell超级电容器使设计工程师能够创建系统,优化能源效率、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Maxwell公司的超级电容器主要应用于混合动力公交车,卡车和汽车,备用电源和风力涡轮机,UPS和其他工业应用功率调节存储等领域,占有全球很大的市场份额。

2.北京集星联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集星联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upreme Power Systems Co., Ltd.)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革命性储能产品――超级电容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的创新型企业。面向汽车、工业、民用领域提供高效、可靠的储能元件和系统产品,以提高电源的效率和可靠性。凭借高效的研发团队和雄厚的资金实力,SPS突破了核心极片技术,整合了超级电容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在北京、常州分别建立了电极材料、电极、元件、储能系统的生产基地。

SPS的产品和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变桨控制系统、太阳能照明和应急电源、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港口机械和起重设备节能降耗系统、电力保护系统、仪器仪表电源等,客户遍布中国、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二)超级活性炭主要竞争对手情况介绍

1.日本可乐丽公司

可乐丽化学株式会社是一家专门从事活性炭的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型活性炭产品的开发和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可乐丽化学株式会社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三个生产基地,日本鹤海工厂、菲律宾宿务岛工厂和2004 年成立的中国宁夏工厂。

可乐丽化工株式会社超级活性炭开发始于1978 年,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超级活性炭生产企业,主要客户有美国Maxwell、中国北京集星、深圳今朝时代等众多超级电容器生产厂家。

2.韩国Power Carbon Technology公司

韩国PCT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生产超级活性炭的公司,是由韩国加德士(GS Caltex)和新日本石油能源公司(JX Nippon Oil & Energy)合资组建。

韩国PCT公司于2010年年底生产出超级活性炭产品,通过聘请超级电容器及材料研究专家进行产品的研发、改造和升级,现已形成多款适合不同市场需要的合格产品,该公司是超级活性炭厂家中发展最快、技术实力较强的厂家之一。

三、天富科技公司情况介绍

天富科技公司是新疆天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实现多元化经营、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而组建的专门从事超级活性炭生产及研发的科技型企业。该项目是天富集团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运用新思路、新工艺制备的超级活性炭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我国超级电容器的技术进步具有现实意义,是我国绿色能源工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公司年产25吨的工业示范线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用超级活性炭生产线,实现了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成为集研发、生产、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国内乃至全球超级电容器电极用超级活性炭知名企业。

四、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过程及思路

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下,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它是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必须要符合环境的总体变化趋势、抓住各种发展机会、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优势,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

本人通过分析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了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研究企业现状、行业特点,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具体为:首先,借助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天富科技公司的行业竞争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介绍天富科技公司成长历程及现状,对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运用SWOT理论分析天富科技公司市场营销的优点、缺点、机遇和挑战,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介绍,确定市场营销战略目标;最后,对市场进行细分并确定公司的目标市场,利用传统的4P理论制定出天富科技公司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通过制定优化保障机制、促进创新管理、强化团队建设等配套措施保证市场营销战略的贯彻执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和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作为生产超级活性炭产品的厂家,天富科技公司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为公司产品销售、市场开发提供纲领指导和理论依据,打破进口材料垄断国内超级活性炭市场的现状,形成与日本可乐丽、韩国PCT公司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并择机开拓海外市场,全力打造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超级活性炭的领跑者。

参考文献:

[1]胡晓.超级电容器行业市场分析与技术现状研究[J].机电元件,2009,9.

[2]高家宝.大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篇(2)

一、国家干预行为的内涵与产生

国家适时地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样的理论由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开始流行。

彼时,西方各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国家干预主义逐渐取代自由放任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社会管理理论。

现今,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内生要素,也是社会管理从观念更新到机制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

适时的干预和调整,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使社会管理朝着更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我国政府规整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产业的步伐中也不难看出,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理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

近些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中最具意义的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由于光伏发电中的太阳能电池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因此,作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原料的多晶硅,其发展历程足以反映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2006年前后我国的多晶硅行业来讲,受技术创新能力所限,市场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多晶硅价格飙升,这是一种市场发育的不完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在太阳能电池大潮涌动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又不能等待市场自然发育完全,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这个推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干预需求,所以国家在此段时期都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并于2005年2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努力推进多晶硅行业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

2005年至2007年期间,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二十多个省份共有五十多个多晶硅项目,其中不乏预算上亿的项目,光伏产业发展进入白热化状态。至2008年上半年,时期多晶硅价格一度突破400美元一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

但不久,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国外需求量大幅萎缩,危机到来之前已经在政府无效监管下非正常建立的多晶硅行业大厦,此刻毫无招架之力,轰然倒塌。

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的重要组成,光伏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而今,因产业政策不明晰、准入门槛也较低,在统筹规划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等市场混乱现象,导致了整个行业已呈现出陷入泥潭无力自拔的状态。

此时,国家干预行为的及时介入,对保证新能源市场良性运转,实现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政府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经济职能的体现。

国家干预行为,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进行经济干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干预目的,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国家干预行为的产生,从理论上讲,是干预供给[1]决定于干预需求[2]。当市场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市场失灵,对干预这种调整手段迫切需要并积极谋求以干预维护秩序时,干预供给就必然发生了。

目前,西方面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完备而产生的市场失灵,以及由于超出市场机制作用范围而产生的市场失灵。而我国现阶段存在较多的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或政府失灵而产生的市场失灵。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当前阶段调整国家干预的手段和力度,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规定相应的机关行为以及切实完成这些行为来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达到国家干预的目的。

二、国家干预行为对新能源发展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出台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并令一些小规模项目停产。此举一度抑制了光伏产业市场极度混乱的现象,对保全整个行业顺利挺过金融危机意义非凡。

进入2010年,光伏产业市场回暖,多晶硅市场一度又呈现火爆状态,此时一些有实力的公司诸如富士康、奥克股份、国电集团等纷纷投资多晶硅行业。

痛定思痛,为避免金融危机后再次出现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等问题,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从项目建设条件、生产布局、生产规模与技术设备、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多晶硅行业做了详细规定。

直至2011年9月,工信部又了《“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期望对未来五年中我国光伏产业的生产、成本、环保、规模均做详细的规定。

目前,我国虽然是光伏制造大国,但并非光伏制造强国。2011年11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并推出惩罚性贸易关税。按照初裁结果,美国商务部征收不低于30%的反倾销税,这相当于关闭了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

美国的大门正徐徐关闭,而眼下欧洲的市场也是岌岌可危。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4日,包括SolarWorldAG在内的数家欧洲太阳能板制造商向欧盟委员会提起申诉称,中国的制造商在欧洲低价倾销产品。

这些欧洲企业希望对中国产太阳能板征收反倾销关税。按照欧盟相关法律,欧盟在接到反倾销申请书的45天内(最后期限为2012年9月6日),将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2012年8月底,利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机,中国政府积极交涉,中德双方“双反”达成一致,决定通过协商解决光伏领域的贸易争端。

默克尔在会见记者时也表示,希望欧盟委员会、有关企业与中方一起尝试通过沟通交流来排除和解决问题,不要启动反倾销程序。

“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最好是协商加以解决。”默克尔的这番表态,让国内光伏产业人士看到了一丝曙光。

由光伏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干预行为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干预的范围和限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市场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安排本是一种个体的理性选择,但这种理性选择并不一定能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有时这种个体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局,从而引发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之处,便是国家干预可以介入的地方。

此外,在国家进行干预的时候,干预程度的把握也必须以经济分析为前提,至少包括对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3]。

需不需要国家干预,完全取决于这种干预是否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干预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表明干预满足了需要,否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这种均衡不仅体现为供求的均衡,还体现为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均衡。

篇(3)

预测2017年,面对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的不确定性,预计全年销售109万辆左右,与2016年基本持平或小幅下滑。展望“十三五”期间,产品供给仍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随着量销低级别车型、更多品牌的国产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进口车供给大幅减少,市场规模逐步下降,预计2020年进口车市场规模在90万辆左右。未来,满足车型消费升级、个性化需求和培育进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进口汽车市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2016年进口车供需双降,

新能源汽车与平行进口成为新亮点

2016年,国产汽车市场超预期高速增长,预计全年市场规模超过26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8%,其中狭义乘用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速将超过14%。进口车市场在去库存和国产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主要呈现供需双降、厍存压力犹存、价格优惠幅度大等特征。

据国机汽车中国进口汽车数据库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汽车进口83万辆,同比下滑6.5%。经销商交付客户进口车(AAK) 销量为72.7万辆,同比下滑3.9%。较2015年全年分别下滑24.2%和20.6%,降幅减小17.7个百分点和16.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市场销售110万辆,同比下滑3%。

2016年10月行业库存3.61个月,回归到2012-2013年水平,经销商库存相对减小,但行业库存压力犹存。成交价格优惠幅度加大,行业平均87折销售,新产品溢价情况鲜有。

车型结构方面,2016年1-10月轿车实现增长,SUV下滑13.1%,份额首次回落至60%以下。排量结构方面,3.0L以下排量占比略有下降,1.5-2.0L份额继续提升,连续四年为最大区间。

相较整体市场的黯淡,进口新能源汽车、平行进口成为了行业新亮点。在进口新能源汽车方面,2016年1-10月新能源汽车进口1.0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倍。预计2016年全年进口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将在1.4万辆左右,占进口汽车总量的1.3%。虽受进口新能源汽车政策受惠有限、产品品种少等因素影响,但引入积极,相较补贴政策利好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1.9%的数字,应该说表现不俗。其中,PHEV汽车进口力度大幅增加,占进口新能源汽车总量的40%。

平行进口汽车方面,在“打破汽车销售品牌授权单一模式,扩大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省市范围”等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下,平行进口持续增长,占进口市场份额超过一成。2016年1-10月,平行进口汽车9.54万辆,同比增长4.8%,占比11.5%,好于进口车市场整体情况。截至2016年10月,平行进口车型达到135个,其中,2016年新增车型18个,新车型的进口速度和频率均快于往年。随着平行进口车型的多样化,1-10月,SUV占比相较2015年同期小幅下降,其中7月和9月占比低于80%。 预计2016年全年平行进口规模将在12万辆左右。

2017年或持平,未来市场规模将逐步下降,

创造新供给成行业发力点

2017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增长态势主要取决于宏观政策走向,预计GDP增长6.6%左右;行业政策“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关于汽车业的反垄断指南”等政策将对汽车市场现有格局产生影响;汽车税收政策或将调整;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企业油耗达标压力;国产汽车市场面对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的不确定性,狭义乘用车市场增速将大幅放缓,预计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恢复到个位数增长;新产品供给2017年全年将有超过40款进口新车投放中国市场,其中“量销”新车型有限,新产品主要以市场补充为主;平行进口汽车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占比将继续提升,控制试点企业数量,提高试点企业经营水平,建立及完善试点企业的退出机制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基于以上因素分析认为, 2017年,面对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的不确定性,预计全年销售109万辆左右,与2016年基本持平或小幅下滑。

篇(4)

摘要: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应用研究的方法,从基本激励理论出发,通过对技能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分析和我国现存技能型员工存在问题的归纳,研究出了一套适合我国技能型员工的激励机制,为“新常态”下我国企业技能型员工的激励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 :新常态;技能型员工;激励因素;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30-02

技能型员工,作为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较强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对企业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技术的创造、更新与增值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技术的载体——技能型员工来实现.技能型员工的产出质量和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研究适合技能型员工的激励机制,这对于提高技能型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技能型员工的特征

1.1 较高的技术素质

今天的技能型员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他们不一定有着很高的学历,但是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熟悉各个生产流程,了解各项生产技艺,熟练掌握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维修,具有较强的事故处理能力.并且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能够独立解决,甚至部分部门或岗位的技能型员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技术攻关与技术革新能力.

1.2 很强的自主性

技能型员工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对比技能型员工与传统操作员工,二者在工作的主体性上具有较大的发差,操作性员工多别动的适应设备运转,而技能型员工则更多的是主动地掌握设备运转与生产技艺,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1.3 有很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

技能型员工在企业中地位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流程操作者,从事的工作性质也不是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具有易变性和不完全确定性,需要他们在实际的工作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与灵感,对工作中的各种生产情况都能独立应付与解决,甚至能够具备一定的技术改进和生产流程再造能力.

2 民营企业技能型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能型员工流动频繁

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才的竞争战愈演愈烈.民营企业对技能型员工的渴求,一方面为技能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界限变得模糊,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为技能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技能型员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意愿,他们希望能够以自身技术为中心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以技术能力为就业能力的核心,并使之成为就业的保障.因而,技能型员工的流动是必然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建立企业和技能型员工之间的诚信关系,更重要的在于引来技能型人才后,如何能够留住他们,使他们干得舒心,成为现今民营企业激励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2 技能型员工培养困难

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的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在不断提升,其变化提升之快在一些领域已达到日新月异的程度.岗位工作的性质也随着新技术的投入而发生转变,打破了传统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模式,更多的以知识型、智力型的脑力劳动为主.此外,岗位工作范围也不像传统那样单一,增加了更多的岗位交流交叉和人员协作,这就需要员工具备更为宽泛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技能型员工培养内容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增大,更加需要员工自我学习与钻研.

2.3 对技能型员工的管理缺乏科学理念

新型网络技术给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经济形势逐渐由工业经济转变成为知识经济,这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发生改变,技能型员工开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民营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尚未广泛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技能型员工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者没有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转变出来,使其缺乏足够的技能型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造成管理失效.并且管理人员没有制定专门的培训体系,使员工的岗位技能进展缓慢,进而造成企业留不住高素质技能人才.

3 构建民营企业技能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3.1 激励机制的构成因素

薪酬激励: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及多元价值观发展模式下,运用薪酬模式对员工的激励必不可少.一定程度上,薪酬被视为技能型员工创造企业价值的标注与展现依据,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体系时,需充分体现技能型员工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率,并且要坚持以长期激励作为为重点.

文化激励:对技能型员工而言,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与校园文化一样,企业文化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对技能型员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主动性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在塑造技能型员工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岗位素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个,而且还在员工激励中发挥重大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用人理念,建立“以能为本”的激励体系,并且将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通过培训、选拨等程序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让他们对企业产生认同感.

培养激励:对技能型人才组织较多的培训与提升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与研究中,并可通过适当的选拨补充到企业科研团队中.技能培训是面向所有技能型人才的,使他们在整体上得到提升,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或技术团队.在知识经济时代,技能型人才拥有更多的技能提升与拓展的培训需求,因此企业的技能教育培训也是技能型员工看重的重要条件之一,并成为影响他们在企业中的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对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无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员工层面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培训能够丰富和提高员工的技能与职业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技能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效率,进而使企业受益.基于此,这种培养、培训模式的激励,不仅使员工得到更多的技能提升机会与工作晋升机会,而且是企业得到得到更专业、更技能的员工队伍,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持.

3.2 激励机制的构建层次

激励机制的核心与基础是薪酬激励,只有满足了技能型员工的薪酬意向,才能充分发挥技能型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第二层次是培养激励与情感激励,在满足了技能型员工的薪酬意向之后,通过进一步培养员工的工作技能与关心员工的情感生活,才能更好的提升技能型员工的工作兴趣与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励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激励,只有将企业的文化渗透到技能型员工的思想中去,才能真正的使企业与员工融为一体,让技能型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

3.3 激励机制

薪酬——培养激励机制:将薪酬激励与培养激励结合,进行带薪学习,对于完成学习并考核合格的员工,提升工资水平,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意愿,也可以使技能型员工更加专心的参加学习,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的技能与知识.

薪酬——情感激励机制:将薪酬激励与情感激励结合,对于高压力工作下技能型员工进行带薪休假,不定期的进行家庭走访与情感关怀,给予技能型员工额外的经济补助,更好的提升情感激励的效果.

薪酬——文化激励机制:将薪酬激励与文化激励结合,在企业文化渗透的前期,给予一定的薪酬激励,不仅可以减少技能型员工的抗拒感,还提升融入企业文化的积极性.

薪酬——培养——文化激励机制:将薪酬激励、培养激励和文化激励结合,通过薪酬激励提升培养激励的效果,又在培养激励中融入文化激励,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培养效果,更可以提升技能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性,减少企业培养的技能型员工的流动,降低培养的成本.

薪酬——情感——文化激励机制:将薪酬激励、情感激励和文化激励结合,在企业文化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情感激励和薪酬激励,不仅满足了技能型员工的情感需求和金钱需求,还可以将企业文化默默地渗透进技能型员工的思想,使技能型员工更积极、更主动地为企业服务.

4 结论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设计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留住和激励技能型员工成为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的共识.针对该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技能型员工的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上的构建、设计,并得出以下结论:

(1)技能型员工具有知识性、复杂脑力性、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同时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强流动意愿,企业必须重视技能型员工的特殊性,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管理.

(2)在构建技能型员工激励机制时,对技能型员工应实施全面激励.既要为员工提供可量化的有货币性价值的激励措施,又要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激励措施.既包括薪酬激励,又包括培养、情感和文化激励等.

(3)由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激励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普遍适用,企业在具体选择某种激励方式和手段时,应随着对象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激励的方式,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本文研究仅以局部的技能型员工为研究对象,未考虑各个类型以及行业的不同.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实例调查,同时在研究对象上涉及得更为全面、广泛些,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一具体的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北川,陈建萍.政协智慧:聚焦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改路.中信出版社,20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速度、结构与动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美)博恩崔西.激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孙宗虎.员工激励方法实例全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5〕徐鹿.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

篇(5)

如果将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比作一列火车,那么这列“火车”无疑正面临着煤、水、电、燃油等多项资源的紧缺。在目前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而中国正进入到大量需要能源的重工业化阶段时,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资源不能承受之重——旧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模仿苏联的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片面追求高速度、高产值的重工业化之路,实行的是高投入,不注重降低成本,忽视经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时间里,中国的资源消耗一直都是比较大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些资源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在此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长期实行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致使资源消耗量不但大,而且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据统计,当前我国能源消耗分别占世界总消耗量的比例为:石油7%、煤31%、铁21%、氧化铝25%。中国目前每制造100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甚至比印度还高。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率是日本的11.5倍、法国的7.4倍、美国的4.3倍。如果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则电力、石油、钢铁、煤炭消耗将分别达到6.47万亿千瓦、6.1亿吨、3.61亿吨、24.9亿吨。

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果再按照这种大量消耗资源的路子走下去,资源将无法维系中国的经济增长。然而资源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降低几个百分点那样简单,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和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只要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在能源和资源上的扩张就会越来越强。于是在旧工业化之下的经济增长将无以为续,随着国内资源的不断耗竭,依赖于对自然资源深化利用的任何增长都将化为乌有。当前,虽然世界经济还没走出金融危机,但能源价格仍旧居高不下,而且中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国外很多人都担心向中国供应能源将加剧供应紧张,因而对中国出口能源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还影响到了中国的对外信任度和国家安全。

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旧工业化之路已使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资源的步步紧逼,中国现行的高能耗和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得不受到限制,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正在催生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新型工业化之下的资源利用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升级和扩大,资源紧缺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瓶颈。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现存资源特别是诸如石油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而这对中国来说尤为突出和严峻。要解决中国发展所需的资源问题,走出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通过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科技创新改善资源利用,通过国际市场调剂资源余缺。实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坚持“开源与节流”方针,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在不断扩大老矿山的资源储量、寻找新矿产基地、合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必须将节约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减少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浪费现象,做到既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又不断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并减少环境损害、降低环境消耗。现在,国家已将“珍惜节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制定成了一项基本国策,要长期贯彻这项基本国策,就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重点大学、研究院所为主的循环经济科学研究体系,以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为主的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基本构筑起“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举,首先立足于国内

在坚持以开源和节流为原则,利用好国内资源的同时,中国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国际资源。国际资源比如石油等重大战略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和国家战略相联系的,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多方合作来解决,并且以各方均受益的原则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发资源。在利用国际资源上,首先应该利用资源价格的周期波动,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进行战略储备,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还未走出金融危机,资源的价格还处于历史地位,应该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对海外的资源型企业进行跨国的并购。其次在资源进口上实行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发展空间,不但要向中东、欧盟买资源,也要加强与俄罗斯资源的合作和开发,更要把触角伸到非洲的广袤大地,以确保资源进口地区结构的平衡、合理。另外还要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国防建设,同时完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增强吸收世界资源的能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吸引海内外资源和资本参与新型工业化建设,拓展多元化发展空间。

3、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宏观上,政府应该加强国内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计划性”,不能自由放任,涸泽而渔。比如美国对其阿拉斯加荒原下的石油资源严禁开发,而宁可大量从其他国家进口。日本对其森林也是如此,宁可多进口而少采伐。这种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之举,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一点上,政府必须实行计划控制。在资源的微观使用方面,实行市场化促进战略,适时推出资源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按照“出价高者得”和“自由交换”的市场原则对资源进行市场化的配置,而不能由政府计划分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资源在微观方面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比较低。因此,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提高微观的市场化程度,通过制度设置让高效使用资源者获益更多,而让低效使用者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三、解决资源危机之道:培育新型工业化的竞争力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大力实现工业化之时,却遇到了创世纪的能源危机。这不仅恶化了中国能源紧缺的局势,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及能源安全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也表明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迫调整。当前资源危机步步紧逼,在中国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原有的一些竞争优势将不断削弱,如何寻找和培育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竞争力,是解决资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提到:探讨资源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为基本的是研究资源消耗的多寡与人的反应特征之间的联系。一国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那么所需消耗资源的多少就要由人的行为和人的制度来决定,即由人的能力、对物品的态度、储蓄与生产性投资的愿望、或者制度的自由程度与灵活性这类因素决定。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一条技术要进步、经济效益好、环境要保护、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道路,其核心问题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要在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人本因素的基础上具有竞争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新型工业化的载体和承担者,因此企业在承担环保代价、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能不能培育和创造新的竞争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新型工业化的成败。

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必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必须进行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和架构,获得新的竞争力源泉。

1、改变企业的增长模式

我国企业原有的低成本(主要是资源的低成本)增长模式已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在利用大量廉价资源,不注重环保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已无法使中国的工业化得以为继。因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获得新的竞争力。企业应该更多地依靠提高科技含量来提高竞争力,通过技术进步来取代以前一味依靠资源的大投入、低价格的人力投入获取竞争力来源的模式,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企业增长的首要源泉。

2、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如今管理已被认为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是可以创造效益的。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低下,很多企业在管理上的漏洞产生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通过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使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不但不耗费资源,而且还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深化企业组织、制度创新

篇(6)

能源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国家相继颁发了《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大力推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大环境和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从去年9月份以来,国内甲醇价格持续下跌,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市场萎缩,整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扩大需求无疑是化解甲醇产业危机最好的办法。如何加快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不仅能缓和能源紧缺的矛盾,也对应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安尚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新型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历时8年,已成功研发并完成了“烟煤无烟燃尽技术”、“燃油助燃消烟剂技术”、“民用合成染料”等新型节能环保燃料或助燃剂。尤其是在“新型合成环保车用汽油”方面,其技术已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该领域在国际市场的空白。新型GM改性系列甲醇汽柴油的诞生,不仅掀起了新型环保汽油的革命,而且为延续多年且产品鱼龙混杂的甲醇汽油市场树立了一个新的品质标杆。

尚华科技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邰增玉告诉记者,GM改性系列甲醇汽柴油与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甲醇汽油生产技术不同,新型甲醇改性汽油不是单纯的依靠添加化学添加剂来完成燃烧的需要,而是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子筛进行双重催化与反应,实现分子结构重组,在传统的M系列甲醇汽柴油的技术基础上大幅提升,彻底改变燃油的分子结构而生成的一种新型物质。该产品于2008年6月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可在无需改造汽车发动机现有结构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方便简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技术的研发成功,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后有多个地方政府和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合作建厂事宜。印度、斯里兰卡、德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客商也不远万里来华考察观摩,在考察了解并充分肯定该技术后,表示愿意斥资10亿欧元买断该项技术,或者引进该技术去异国大规模建厂生产,这些都被董事长刘红喜一一谢绝了。刘红喜表示:目前我国的能源紧张现状不允许该技术流入国外,自己的团队费时耗力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一定要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

篇(7)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随之节节攀升。近年来,电力行业在我国对其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下,在其发展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随着使用新型能源的企业越来越多,来自于同行业与电网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愈发艰难,在这种条件下,电力企业想要保证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意识到新型市场营销的概念,通过当前新媒体与信息化的新途径,结合其营销策略,做到与时俱进。

一、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虽然为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观察,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上还存在这种种问题,经过整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营销观念微弱。电力营销在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受到传统体制发展的影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很难摆脱传统思想所带来的束缚,无法实时的对当前市场经济做出正确合理的认识,没法掌控市场走向,了解市场动态。无法展开对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与分析。而且普遍对市场营销方面面不予重视,抱用垄断思想,存在侥幸心理,有着不着边际的优越感。从而导致了无法落实电力营销手段,意识不强,相关市场的开拓力度微乎其微[1]。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我国,对于市场经济上,各行各业都秉持“客户即上帝”的企业发展重要理念,同样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提供优质服务是其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切实有效的从用户体验好感度,服务的满意层度来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但是有一些电力企业认识不到这种危机,仍然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电能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处理不好与用户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这种在供需产生的矛盾下,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难以提高。3.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现如今的经济体制下,垄断性在我国电力行业一定程度上还残存着些许生命力。但其他能源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也不是我们所能忽视的,尤其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新型能源,例如煤炭,天然气等超越或完全取代电力能源。用户再通过多方面比较之后,很有可能更青睐于新型能源,由此可见,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极大压力[2]。

二、电力营销的创新与发展

(一)电力企业营销的优劣势

1.发展优势。电力企业其自身的营销发展随当前市场环境而左右,电力行业因市场环境的改变对其起到了强力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的。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其发展情况更是突飞猛进。在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电力企业把受投资能力的影响的束缚彻底挣脱,但是受制约与供需增长因素。我国电力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然朝着更高的台阶迈进。经济效益在其城市电网的构建中已经有着不错的进展,对农村电网也在进行不断的完善。随着更高层次的用电需求,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对全国的电网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注入一道强有力的力量。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强化对外沟通,更新营销观念,引进新型技术,这对电力营销的创新是强有力的支持,在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并予以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生产效率。2.发展劣势。我国的电力在近年来虽然显示出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但在其实际运行中面对种种挑战还是有着不小的压力。众所周知,影响着电力营销其发展的是整个电力市场的需求,但是因实际具体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都缺乏均衡性,增长的不平衡,归根结底还是电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差异过大的原因。现如今我国的电力行业日常经营发展中,具有较快的增长趋势的第二产业还是电力营销的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居民的日常用电与第三产业的比例也有着显著提升,但我国用电量较高传统产业,例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机械制造业的用电量比重有所下降。电力价格与用电量之间的联系在我国市场体制的作用下,使之更加密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于供电的稳定性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他的新型能源也有着要和电能一分高下之态,由于电能自身价格机制还不够完善,相比较于电力能源,似乎用户更青睐于天然气、煤气等新型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二)创新与发展的建议

1.创新意识与电力组织的完善。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重点在于思想的转变,用创新意识来进行营销手段的创新。在这期间,要挣脱老旧传统思想带来的束缚,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精切定位,找准市场,并同时引入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切实提高在电力营销概念上的认知。2.技术创新,强化管理日常。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营销方式的创新中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比例,应结合目前企业发展程度,尽可能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条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将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尽早提上日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进入民众的视线,正在面临当前竞争市场巨大的压力。电力企业需要做的,是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对电力营销手段进行创新,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应加大对高效能的智能电表进行推广宣传。同时对电厂的电能生产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以达到提升电能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静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随之节节攀升。近年来,电力行业在我国对其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下,在其发展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随着使用新型能源的企业越来越多,来自于同行业与电网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愈发艰难,在这种条件下,电力企业想要保证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意识到新型市场营销的概念,通过当前新媒体与信息化的新途径,结合其营销策略,做到与时俱进。

一、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虽然为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观察,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上还存在这种种问题,经过整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观念微弱

电力营销在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受到传统体制发展的影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很难摆脱传统思想所带来的束缚,无法实时的对当前市场经济做出正确合理的认识,没法掌控市场走向,了解市场动态。无法展开对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与分析。而且普遍对市场营销方面面不予重视,抱用垄断思想,存在侥幸心理,有着不着边际的优越感。从而导致了无法落实电力营销手段,意识不强,相关市场的开拓力度微乎其微[1]。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我国,对于市场经济上,各行各业都秉持“客户即上帝”的企业发展重要理念,同样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提供优质服务是其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切实有效的从用户体验好感度,服务的满意层度来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但是有一些电力企业认识不到这种危机,仍然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电能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处理不好与用户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这种在供需产生的矛盾下,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3.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现如今的经济体制下,垄断性在我国电力行业一定程度上还残存着些许生命力。但其他能源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也不是我们所能忽视的,尤其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新型能源,例如煤炭,天然气等超越或完全取代电力能源。用户再通过多方面比较之后,很有可能更青睐于新型能源,由此可见,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极大压力[2]。

二、电力营销的创新与发展

(一)电力企业营销的优劣势

1.发展优势

电力企业其自身的营销发展随当前市场环境而左右,电力行业因市场环境的改变对其起到了强力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的。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其发展情况更是突飞猛进。在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电力企业把受投资能力的影响的束缚彻底挣脱,但是受制约与供需增长因素。我国电力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然朝着更高的台阶迈进。经济效益在其城市电网的构建中已经有着不错的进展,对农村电网也在进行不断的完善。随着更高层次的用电需求,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对全国的电网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注入一道强有力的力量。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强化对外沟通,更新营销观念,引进新型技术,这对电力营销的创新是强有力的支持,在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并予以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生产效率。

2.发展劣势

我国的电力在近年来虽然显示出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但在其实际运行中面对种种挑战还是有着不小的压力。众所周知,影响着电力营销其发展的是整个电力市场的需求,但是因实际具体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都缺乏均衡性,增长的不平衡,归根结底还是电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差异过大的原因。现如今我国的电力行业日常经营发展中,具有较快的增长趋势的第二产业还是电力营销的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居民的日常用电与第三产业的比例也有着显著提升,但我国用电量较高传统产业,例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机械制造业的用电量比重有所下降。电力价格与用电量之间的联系在我国市场体制的作用下,使之更加密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于供电的稳定性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他的新型能源也有著要和电能一分高下之态,由于电能自身价格机制还不够完善,相比较于电力能源,似乎用户更青睐于天然气、煤气等新型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二)创新与发展的建议

1.创新意识与电力组织的完善

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重点在于思想的转变,用创新意识来进行营销手段的创新。在这期间,要挣脱老旧传统思想带来的束缚,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精切定位,找准市场,并同时引入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切实提高在电力营销概念上的认知。

2.技术创新,强化管理日常

篇(9)

一、我国煤化工现状及分类

(一)我国煤化工现状

我国煤化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煤焦油工业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设备加工能力小,工艺水平低,产品品种少,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煤焦油分散加工,形不成规模。目前上海正着手筹建国内一流的煤焦油蒸馏装置,必将大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代表煤化工技术水平的煤气化技术也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合成氨产量居世界第一,无烟煤或焦碳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合成氨生产能力的65%左右,但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我国甲醇的现有生产能力为300万t/a,其中规模最大的装置有上海太平洋集团公司以煤为原料的生产装置,年产20万t甲醇;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引进的10万t/a生产装置。其余的装置年生产能力为几千吨到几万吨不等,且技术落后、规模小、能耗高。另外,以煤为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等可望实现工业化。

(二)分类

1.传统产品领域

要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煤化工的产品领域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并促使企业改制、改组,设法做强做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劣势的产品领域宜加速淘汰、关闭或转产;降低高能耗煤化工产品在行业的比重,收紧、缩减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限制和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

2.能源替代品

这一部分是煤化工的潜在市场,市场前景广阔是发展的重点。以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甲醇的主要潜在市场是作燃料:燃料甲醇(掺烧或全烧);甲醇转化为二甲醚(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中型燃气轮机发电的燃料;燃料电池;甲醇制烯烃(MTO);甲醇制丙烯(MTP)。

二、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煤化工技术包括焦油化工、煤合成气化工及电石乙炔化工等等。煤的气化技术在煤化工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进的催化合成技术、分离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与大型工业装备制造技术是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基础,新型煤化工技术就是以煤气化为龙头组合应用现代先进的化工生产技术,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各类化工产品为成品油、甲醇、二甲醚、乙烯、丙烯等,进而发展为煤气化技术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已经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世界上目前拥有的新型煤化工技术主要有——煤气化技术,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的技术,煤路线合成烃类的技术。最令人关注的是煤制油合成气生产烯烃的技术,IGCC技术在国外也是煤气化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进国外煤气化技术,但国产化的煤气化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以预见以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为主的现代煤——能源——化工一体化产业,即将在我国兴起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一体化。就是把大型煤化工装置和煤矿结合起来(当然亦可以采取煤—电—化一体化联产模式)。把煤气化装置建在矿上(或临近矿区),力求减少煤炭运耗及费用,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煤炭资源(按煤质资源优质优用,劣质劣用,各得其所)。只有形成煤化工与煤矿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才能减少日后的价格、运输和布局的风险。

坚持基地化。化学工业内在的固有特性适宜于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基地是企业群体的集称。基地内集中布置相关企业,可以充分、高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总之,煤化工发展实施基地化布局最重要的目的是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高度资源优化配置,谋求集约化经营。

坚持大型化、现代化。只有采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建设大型规模效益的装置才能形成一流的煤化工基地,谋求跨越式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煤化工如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则无法忍受国际油价波动,和经济全球化带来高度的市场竞争的冲击。

由于煤本身的固有的特性(碳多氢少,矿物杂质多,固态且难以溶化、溶解等),要把从不清洁的能源转为清洁的化工原料,所经过的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必然导致投资大。煤化工的投资高亦是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此,一方面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规模装置,谋求减少单位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依靠优质低价煤的稳定供应以及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谋求降低生产原料成本。经济效益是考核煤化工能否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三、新型煤化工

新型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基本原料(燃料),C1化工技术为基础,以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急需的产品为方向,采用高技术,优化工艺路线,充分注重环境友好,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新型产业。它包括了煤炭液化(直接和间接),煤炭气化、煤焦、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技术,以及集煤转化、发电、冶金、建材等工艺为一体的煤化联产和洁净煤技术。其中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经是我国主要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巨大需求,煤炭焦化、煤气化-甲醇、煤制油、烯烃及下游化工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煤化工实际上是建立在传统煤化工基础上的,与传统煤化工密不可分。其特点如下。

(一)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电力、热力等以及煤化工独具优势的特有化工产品,如芳香烃类产品。

(二)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新型煤化工是未来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紧密依托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与其它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三)高新技术及优化集成。新型煤化工根据煤种、煤质特点及目标产品不同,采用不同煤转化高新技术,并在能源梯级利用、产品结构方面对工艺优化集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如煤焦化-煤直接液化联产、煤焦化-煤气化合成联产、煤气化合成-电力联产、煤层气开发与化工利用、煤化工与矿物加工联产等。同时,新型煤化工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技术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和产业化建设。

(四)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新型煤化工发展将以建设大型企业为主,包括采用大型反应器和建设大型现代化单元工厂,如百万吨级以上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工厂以及大型联产系统等。在建设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每个产业基地包括若干不同的大型工厂,相近的几个基地组成基地群,成为国内新的重要能源产业。

(五)有效利用煤炭资源。新型煤化工注重煤的洁净、高效利用,如高硫煤或高活性低变质煤作化工原料煤,在一个工厂用不同的技术加工不同煤种并使各种技术得到集成和互补,使各种煤炭达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煤种、煤质特点,实现不同质量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新型煤化工强化对副产煤气、合成尾气、煤气化及燃烧灰渣等废物和余能的利用。

(六)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建设大型工厂,应用高新技术,发挥资源与价格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优化集成,资源、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等措施,减少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四、对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关键技术的建议

(一)煤炭液化技术

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建设煤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工厂都需要国内有大量技术配套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另外,一次性投资较大也是其共有的特点。因此,现阶段国家部署在少数条件适合的企业和地区进行工程化和商业化示范项目,可以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推进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液化技术也是当前和未来几十年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国内拟建的煤液化项目多采取跨行业、多元化联合投资和多渠道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筹措问题,这是今后煤液化项目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甲醇和二甲醚合成技术

目前,国内已经建设或拟建设的甲醇生产项目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新上项目的总生产能力不低于1000万t/a。国外的研究认为,甲醇和二甲醚作为代用发动机燃料(不是少量掺烧),到达用户的全成本大于煤基合成油(煤间接液化),同时二甲醚代替柴油也有相关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今后新建甲醇、二甲醚工程项目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和供求变化。

(三)煤炭焦化

新建煤炭焦化工程项目应立足煤炭企业原料煤特点,采用大型焦炉和能够提高焦炭质量的先进技术以及必要的环保技术,以应对未来优质炼焦煤不足、焦炭市场变化和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

篇(10)

新型节点式电力市场系统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上线。与德州电力可靠性协会此前主要采用的区域式市场系统相比,新型节点式电力市场系统具备很多优势。在ABB的MMS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节点式电力市场系统可以实现更快捷、更精细的电价计算和调度功能,从而更高效的管理电力供需。新系统使整个电力市场的运营水平得到提升,市场透明度更高,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预计在未来10年内将节约50亿美元成本。

ABB网络管理业务单元负责人Jens Birgersson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新型节点式电力市场系统上线运行。对于ABB技术为整个市场管理系统所做的贡献,我们也深感自豪。这个项目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先进的电力市场系统是如何帮助用户提升可靠性并降低成本的。”

ABB的MMS技术是这个新型节点式电力市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它能与阻塞收费、网络模型管理、信用监督等其他辅助系统兼容,共同建立一个强大、透明、高效的电力市场。MMS技术将更好的协调德州550个发电单位,确保更经济地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并把可再生能源发电充分并入到电力市场中。德州的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美第一,新型节点式电力市场系统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很好的并入波动大、难以预测的风电。

上一篇: 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下一篇: 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