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1:19: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公共建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引言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景观设计师们就开始反对古典教条,探索新的设计风格了。从20世纪60年代起,景观设计这个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逐渐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许多景观设计师将设计理念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对自然的关注。在当代“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深入人心的时候,许多设计师在生态主义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指导下,开始思考现代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已逐渐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主流,它在未来的设计中也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符合现代社会节能减排的需要,符合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我们要在把握住这种自然风尚的前提下,借鉴国外景观设计发展成功的先例,使中国景观设计从此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2、现代公共建筑中自然景观设计原则
在进行自然景观设计实践中,由自然景观设计的观念、性质、范畴、特征推到出以下设计原则:
(1)生态与绿色设计原则。生态和绿色的设计原则就是尊重自然和崇尚自然的生态本质,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有效地利用自然界可再生能源追求生态平衡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尊重地方民族文化,引入自然景观的同时、再造自然结合人为景观共同创造出较为舒适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的环境。结合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的感受来创造出生态自然化的室内意境。
(2)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球性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指导规范人们社会日常行为的原则,它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人类、建筑、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当作一个整体,相互依存。强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生活水平;强调持续,注重保护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特色;尊重人文历史,保护生态环境,从各个多面挖掘潜力,打造现代、纯朴、自然、和谐、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公共建筑空间室内花园景观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果。以人为主体的依据就要首先考虑人体尺度及人体空间,在设计时要满足人们通行、就坐、谈、就餐等等的人际距离,甚至植物、山石的各种尺度,有形无形的通道宽度,水体的高度、深度以及各种景观小品、服务设施的尺度都要顾及人们心理感受符合最佳空间范围。
(4)艺术性原则。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追求“诗情画意”,艺术性的美是每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与寄托,因此,现代公共空间室内花园景观设计的价值体系是以“艺术审美”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完美的室内花园景观设计要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景观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景观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3、自然景观的设计手法
根据自然景观的分类和特点,设计创造手法可分为直接调用法、借景引入法和象征比拟法三种。
(1)直接调用法。此方法是直接将植物、水体、山石、雕塑等自然景物在室内空间中再现,使人们可以在室内环境中就可以亲近自然,寓景于情,寓情于景,兼有人工与自然山水的特点,使得大自然的气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空间环境里,这种设计手法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最为常用。
(2)借景引入法。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就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通过借景,可以达到远近空间的互相交融,将不同空间的景象拉到同一个视觉平面上,增强空间的通透性。
(3)象征比拟。在室内空间环境定的条件下,可以借助某些自然事物或者与自然界有关的装饰加以点缀,可以引导受众人群感受自然,起到点缀生活的效果。
4、自然景观在相应公共建筑空间中的应用
(1)宾馆酒店空间
酒店建筑中的自然景观大部分是为客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交谈的空间,并且会提供一定的餐饮服务。因此,在进行室内花园景观设计时要结合餐饮休闲设施来设计,可以结合花坛等设施来设计,也可以单设座椅,增添情趣。在旅馆酒店建筑自然景观设计时,考虑到旅馆酒店中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在水景设计时要注意安全设计,充分考虑到儿童玩耍、老人休息时不能发生危险,由于在室内景观环境大多是近人尺度,在植物景观设计时最好将观赏植物和景观小品布置在人手不易直接接触到的地方, 防止破坏性因素增加。
(2)商务办公空间
在一些普通的商务办公空间里,考虑到日常维护的费用和建筑层高以及空间构成的限制等,盆栽作为商务办公空间里最为常见的景观,费用相对较低、便于管理。室内植物有净化空气,提神醒脑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缓解压力,在一些大型的综合商务办公楼中,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设计时有的每隔几层就会设置一个空中花园,办公人员提供一个放松休息和交谈的场所,缓解人们工作压力,同时改善和调节室内空气的质量。
(3)购物休闲空间
常见的商业建筑,尤其是大规模的购物休闲中心,通常会运用自然景观元素装饰室内空间,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设计既适应了花样不断翻新的商品,改善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还可以引导人流,也使得空内空间增加生气。在城市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室内景观营造中,通常采用成片的室内景观和公共大厅以及休息餐饮区结合在一起。在交通节点,如电梯上下口处视面积大小适当配置绿色景观,给人们视觉上营造自然享受,这种景观通常是以装饰元素的形式出现,同时可以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组织空间,引导交通,由于购物中心的目的主要是展示商品,不是去观赏景观,因此不作为主要观赏对象
(4)车站空港空间
在人口密集的车站空港等公共交通建筑空间内的景观设计要有明确的指示性,能够保证交通流线上的顺畅,确保视线高度不被阻挡。在特定区域的景观设置不能阻碍人流,由于人们在这里只是作短时间的休息以及候车休息区域,因此室内景观设计宜选用形态规则的植物,可以配合休息座椅设置花坛等,能够体现轻松和明快的效果,通过室内景观的营造,使等候乘客放松焦虑的情绪,并为大尺度室内空间营造丰富的内部环境,提供生机。
(5)卫生保健机构室内空间
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需求,人们认识到室内自然景观在病人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营造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通过室内花园景观设计,可以帮助医院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消除噪音,某些植物还有杀菌的作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还可以放松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情绪,有利于病人康复。按照医院类别、科别性质和特殊要求,顾及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医院要求干净整洁,因此最好将室内景观布置在光照和通风较好的公共休息区,病区尤其是细菌性传染病区不宜设置开敞式的自然景观,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室内植物,如吊兰、天竺葵、棕榈、文竹等,并且种植容器表面最好能封闭,减少细菌在土壤中成活的可能性。同时也要选择枝叶形态优美舒展的常绿植物,不适宜选用多刺和浓郁刺激气味的植物,景观道路应该简洁、方便、实用,并设置座椅、垃圾桶等景观设施,方便人使用。
5、结语
从理论上对自然景观的设计原则及应用进行分析和整理。分析了自然景观在不同建筑物中的运用,对自然景观在不同的现代公共建筑空间中的应用和设计手法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自然景观的设计原则。自然景观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代表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屠兰芬.室内绿化与内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Abstract: The time factor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ime factor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point ou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view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ime factor in building design expression, summed up the creative principle can be used in som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f the knowledge for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Key words: architecture; concept of time; tim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时间观念的概述
时间观念并非建筑所有的,世间万物都具有时间属性。但由于人们对于时间因素总是比对其他因素来的熟悉,因此忽略了对其的研究。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多年以来人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对“空间”、“功能”等进行研究,却较少将关注点放在“时间”上。万物皆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变化演义,不同时间阶段根据社会条件有着各自的发展特征,建筑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在时间上的有着自身的演变。从时间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思考建筑的属性,推断发展中建筑的本质,从建筑学的角度揭发时间发展的规律,这简称建筑的“时间性”。
建筑的“时间性”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建筑从设计到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历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施工、后期装修等步骤的,可以说是一个历时比较长的工程。建好的建筑从投入使用到寿终正寝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反映着时间流逝的事物。其次,建筑还反映了时代特征。建筑的形式,功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特色。建筑的结构、材料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反映。再次,伴随着日升日落,四季交替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对建筑的外部环境的感受,还是内部空间的体验,无论是对建筑的审美,还是对其空间功能的使用,人们对建筑的体会是随着时间推进而变化的,这一刻的感受在下一秒就会不一样。
正是由于“时间”这一变量使得建筑的形式丰富多彩,功能复杂多变。我们不能单纯的只从建筑的空间问题方面来分析建筑,应该结合“时间”一起考虑。
二.现代公共建筑中时间观念的表达
2.1自然时间的表达
所谓自然时间的表达是指大自然通过一系列自然现象表达时间流逝,让这些自然现象写入建筑中,将这些自然现象作为一种参照系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对时间有所定位和反应。
建筑要反映自然时间就必须向大自然开放,将其现象引入室内。我们选择从两个方面分析自然时间的表达:一是以“天”为衡量标准分析;二以“季”为衡量标准来分析。
人的生活、工作以“日”作为时间衡量,而反映“日”这个自然时间度量的自然现象则包括:来自太阳的光,温度。太阳一天内东升西落,所处的高度不同,发出光的亮度不同,其在建筑上的表达就有所不同。对于建筑外部来说,阳光根据建筑凹凸的形状形成不同的阴影;不同的材料对于投射到其上的光照有着不同的回应。对于建筑内部来说,进入内部光的需求量直接控制了窗洞的大小及多少,进入内部空间的光的作用也是千变万化,不仅仅只是照明而已。条形天窗投射下的光帮助划分空间;连续窗洞投射进的光给墙面赋予新的纹理。此外还有一些与光照有关的建筑构件,例如遮阳构建,其在立面上形成了韵律的变化。其次,一天当中随时间的变化的还有温度。在建筑设计时,对于温度的考虑直接反映在建筑空间功能组合及通风设计等方面。
人也喜欢以“年”作为时间衡量,一年有四季,四季有着明显差别的自然现象,甚至可以说各自有着代表般的自然现象,夏雨冬雪等。而植物的变化,动物的迁徙,天气变化都会给建筑中的人们以丰富的感受。如果站在苏州博物馆的庭院内感受过四季变换的风景,想必连观看的展品也会产生四季变换的风韵。
2.2人的群体时间的表达
群体时间是指人对事件的内在体验,人根据自身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群居生活的特点形成的对自身生活时间变迁的衡量。群体时间可以从两个方面表达:一方面以“人”为体验对象来表达的,即生活时间;另一方面是以历史为表达的,即社会时间。
2.2.1生活时间的表达
生活时间是与人的生活体验有关,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状况在同一自然时间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在做建筑设计时,不能光考虑自然时间,应更注重考虑人对时间的感知规律,通过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带来动态的感受;人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建筑中的生活、工作的活动也是有变化的。一个空间可能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影响使用功能不同。建筑不是静止的,人们不断变换欣赏角度,或从外部欣赏或在空间内感受,通过一个连续的移动来感知建筑,这便形成了人的心理时间。利用这一概念的表达便形成了所谓的“行进式建筑”。该类型多用于展览、交通类建筑。
2.2.2社会时间的表达
社会时间属于历史范畴的,是指由社会成员共同反应的“群体意识”产物。社会时间指的并不是现在的真实时间,是社会成员对时间的群体认同感,可能是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后人认定的一段时期。在这特定时段内社会成员将其特殊的历史事件,社会历史标志与符号联系起来融合产生的共同认知。
一段时期内的建筑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共同的特征,比如在外形、结构或材料等方面。后人根据历史文献,现存建筑的调研归纳出该时期内建筑的特点并将该时期内的建筑归纳为一类。 历史上的建筑类型各有各的特点,有些类型的建筑有各自的符号或标志。这些符号或标志被人们归纳出来作为一定风格的代表,现代的一些建筑为表现一定特征也会使用这些历史标志和符号。
三.时间观念引入现代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创作原则
时间引入公共建筑创作的总体原则是强调建筑空间心理感受的和时代性。本文所讨论的空间的心理感受并不是来自于空间序列的组织和拼接穿插,而是对建筑历史文化和时间变化产生的心理影响的深刻理解。时代性观念是主张建筑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不刻板模仿以前的建筑形式,也不随波逐流的跟随时代大流,深刻体会地域特征和当代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不会失掉自我特色。
3.1点原则
点时间原则重点强调了建筑和时间点的关系。公共建筑空间与时间相结合,主要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时代建筑,该建筑不仅满足其使用功能,反映该时期成熟的结构技术和先进的材料,除此之外还是标志特定事件的“容器”。例如说到鸟巢,我们就会想起08年的奥运会。
现代主义大师密斯说过: 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以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人―事件―建筑”反映了建筑的显著目的。一方面人们根据事件的发生构筑所需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建筑借助其形式和空间,通过事件这一中介,既满足人的需求也约束人的行为活动。
3.2段原则
段原则强调了建筑空间在时间上的流失给体验者带来的感受。空间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建筑往往给人以变化的感觉,那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时间使得建筑空间丰富多变。时间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感受。人对建筑的体验依附于建筑空间,且伴随着时间而运动。
1.动态式体验建筑
在建筑创作中, 这种动态式体验建筑设计重在创造一种个人的从身体到心理的感受过程。建筑师往往通过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利用自然光线和建筑空间造成丰富的影阴和空间的虚实变化;再加之色彩等因素结合时间规律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此外,建筑师同所设计各式的曲线路径,楼梯、坡道,高差,曲廊,庭院等来获取时间上的一种体验,强化对时间的感知。
2.建筑的时限
建筑不是永恒的,它同人一样也有寿命期限。建筑的寿命包括物理寿命和使用寿命。物理寿命是指建筑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建筑造型落伍,结构或构件损坏,材料老化等问题,而无法继续使用;而使用寿命是指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建筑功能要求多元化,设备更新等问题,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导致的无法继续使用。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一方面建筑师应更加全面的考虑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的灵活性,尽可能的延长建筑的寿命,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延长建筑的物理寿命或使用寿命,只有两者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是能长久使用的建筑。
3.3方向原则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根据其形态、结构、风格的变化可以看出时代的变更。每一个历史时期建筑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和风格,但历史上的建筑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遵循时间规律,对于已经衰落的建筑形式或结构不能因个人喜好而过分执着,及时接受新事物,适当的提出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四.结语
在充分讨论了建筑时间维的作用和表达之后,建筑师应将之灵活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并且能解决现下设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全球式与地域性、信息时代变革引起的设计风格的变化等。时间观念为建筑所引入后,就意味着在以后的整个建筑设计中,运用时间观念,自由的设计建筑空间。随着人类对设计精神的不断探索和对时空观念的不断研究,时间这一要素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空间、时间和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瑞士)希格弗莱德吉迪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意)布鲁诺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美)阿摩斯拉普卜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孟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已达到 40%。而在建筑能耗里,用于暖通空调的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30%~50%,且在逐年上升。随着人均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暖通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将进一步增大。这势必会使能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高品位的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能占了绝对比例。对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使得地球资源日益匮乏,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最热的夏天,如果对暖通空调系统采取节能措施,不仅可以大大缓解电力紧张状况,同时对于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经济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暖通空调行业的研究成果,现有空调系统的能耗是惊人的,如果采用节能技术,现有空调系统节能20%~50%完全可能。
一、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空调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1.1 空调房间温湿度控制。空调房间温湿度的干扰因素的多样性,气候变化的多工况性以及房间存在的较大的热惯性等因素使得利用单回路直接控制房间温湿度的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调节效果。因此,应该另选有效的方法。针对空调房间的热特性,采用串级调节较适宜。
1.2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1.2.1 温控器。(1)风机盘管宜采用温控器控制电动水阀,手动控制风机三速的控制方式。风机启停与电动水阀连锁;(2)冬夏季均运行的风机盘管,其温控器应有冬夏转换措施。一般以各温控器独自设置冬夏转换开关为好。
1.2.2 节能钥匙。(1)房间设有节能钥匙系统时,风机盘管宜与其连锁以节能;(2)当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插、拔钥匙使风机盘管启动或断电停转的方式。使用要求较高时,可增设一个温度开关。
1.2.3 定流量水系统。风机盘管定流量水系统自控方式较简单易行,但节能效果没有变流量自控方式好。
1.3 变风量系统的监控。变风量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当室内空调负荷改变以及室内空气参数设定值变化时,自动调节空调系统送入房间的送风量,使通过空气送入房间的负荷与房间的实际负荷相匹配,以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要求或工艺生产要求。同时送风量的调节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机的动力,节约运行能耗。除了节能的优势外,VAV 系统还有以下特点:(1)能实现局部区域的灵活控制,可根据负荷变化或个人舒适度要求调节;(2)由于能自动调节送入各房间的冷量,系统内各用户可以按实际需要配置冷量,考虑各房间的同时使用系数和负荷分布,系统冷源配置可以减少20%~30%左右,设备投资相应较大减少;(3)室内无过冷过热现象。
1.4 新风机组的监控。新风机组通常与风机盘管配合进行使用,主要是为各房间提供一定的新鲜空气,满足人员卫生要求。其基本监控功能有:(1)监测功能检查风机电机的工作状态,确定是处于开或关;检测风机电机的电流是否过载;测量风机出口处的空气温湿度,以了解机组是否已将新风处理到要求的状态;测量空气过滤器两侧的压差,以了解过滤器是否要求清洗;检查新风阀状态,确定是开还是关;(2)控制功能根据要求启停风机;控制水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干蒸汽加湿器调节阀的开度;换热器的冬季防冻保护;(3)集中管理功能显示新风机组启停状态,送风温湿度,风阀,水阀状态。
二、暖通空调工程中节能技术的运用
在暖通空调工程建设项目中,已经较普遍地采用节能技术。特别是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工业的余热、废热利用方面成绩显著。如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50 万m2)以污水源热泵作为教学建筑、宿舍的冷热源,重庆市利用江水源热泵作为空调冷源,上海世博会利用黄浦江水作为展览场馆的冷源,。在中小规模工程中使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的更是比比皆是。如今年石家庄市批复“石家庄循环化工基地周边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此项目利用炼油厂的工艺水余热,通过热泵技术,向高新区1200 万m2 民用建筑供热。按照建筑为节能达到
65% 目标计算(耗热量指标14.2W/m2,耗煤量指标6.68kg/[m2.采暖季],热泵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为5),则可节约标煤64128 吨标煤。福建省开展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已研究出单贮热水箱分时段供应热水和双水箱(贮热水箱和恒温水箱)24小时不间断连续供应热水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在福州市和武平县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的工程项目中应用。
三、现代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设计存在问题与建议
3.1 标准规范技措方面
目前我国的暖通空调规范标准有52 个,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对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以及有关规范进行补充、细化,编制地方规程;这些规范、标准、规程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起着技术支撑、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设计院以此为依据开展设计,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设计质量。设计审图单位依据规范标准对施工图审查把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小型设计单位技术力量不足的状况。建议做以下改进。
3.1.1 现在的节能标准主要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方面尚不够明确。
3.2.2 据统计,我国的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5%,但总能耗却占全国总耗量的的20%。应从标准上加强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和指导,从技措上提供成熟的设计技术。
3.2 暖通空调设计技术在不同地区、单位发展不均衡地区经济水平影响当地的设计水平,当前的节能减排既是技术要求,也是经济投入,对于设计是压力与动力并存。因此,居于市场高端的设计院借节能减排东风,再次起航;而居于市场下端的设计院实力不足,每日撞钟糊口而已,技术差距日益拉大。目前,民营、中小型设计院的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在节能检查中,首先推荐的项目是省级、部级设计院设计的项目。
3.3 业主的节能意识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影响节能减排质量
业主追求建筑的外观,使用面积,常常使建筑的体形系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符合节能标准的的要求,缺少设计节能系统的必要条件。无序竞争造成的低设计费、不合理设计周期,挫伤设计人员的积极性,设计粗放,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3.4 技术培训商业化,不利专业人员技术提高缺乏符合当前设计需要的、统一的技术培训。但以创收为目的但内容空泛的高价培训班使中小设计院失去兴趣,望而却步。
3.5 应全方位加强建筑节能工作
建筑节能在技术上的发展有目共睹,也建立了相关的政策法令,但执行、监管、奖罚的力度还需强化,配套的服务机构、设施还需健全完善。应加强对施工、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指导。
综上所述,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是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则是实现大幅度节能、产生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一 、 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办公建筑已成为最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尤其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办公建筑作为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主要场所之一,将在信息当代获得巨大的发展。白领阶层的不断增长,必然引起对办公建筑需求的激增。这种需求的激增必然直接导致办公建筑的快速发展。
办公建筑与其它类别的建筑一样,存在着建筑所共有的普遍共性,但对于办公建筑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又具有与其它建筑类别不同的特殊个性,因此需要在办公建筑的设计中制定和遵守办公建筑的特殊设计标准和原则,这种特殊的设计标准和原则主要包括办公建筑的适用性,办公建筑的安全性和办公建筑的卫生要求三个方面。
二现代办公建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办公建筑随时展较快,受技术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更突出,如片面追求效率,把技术的先进性作为提高效率的唯一手段,摒弃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贯通的传统,过分依赖空调系统等等。单纯的引入高技术因素似乎并不能真正解决目前办公建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而引发了诸如初期投资高、运行中技术维护难、能源消耗高、工作环境不健康等等新问题。
现在办公建筑能耗只要表现在日常满足办公需求的日照,如果设计合理得当,晴天正常情况下的日照是完全满足规范要求的,但目前中国办公建筑,大部分需要灯光来满足;室内采暖、制冷、通风等等均不是完全依靠自然的条件来满足。对于许多整天埋头于办公室以及沉浸在工作压力之中的上班族来说,办公建筑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几乎比住宅的室内环境更能左右他们的身心健康。尽管今天的办公建筑正消耗着数目巨大的能量与资源,但耗能多少与工作环境的健康高效之间似乎并非某种简单的正比关系。恰恰相反的是,在许多恒温恒湿、高能耗的全空调办公建筑中,人们却常常会感到身体的不适,出现各种建筑综合症。
三关于办公建筑设计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决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写字楼、办公楼、综合性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对办公建筑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建筑设计必须考虑潜在承租人方方面面的要求,包括他们想要的建筑外观、开放度、运转时间、附属物要求、安全问题,以及大楼受攻击可能性评估结果、组织和群体大小、发展可能性、长期需求的持续性、集会必要条件,电子设备和技术要求、音响要求、特殊升降和装卸仓储要求、特殊公用服务、各种经营材料和生产流水线上的材料,特殊的健康危害,交通工具的使用和类型,以及经济目标等等。
(1) 集成性
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在考虑所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构思。除此之外,大楼的建设用途和维护方法也很重要。为保证建筑的完成与建筑物维护相分离,由建筑用途出发而得出的建筑设计就很重要。这意味着高效能办公建筑的整体设计必须在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和委托人的合作下,贯穿于整个设计和建设过程。
(2)可变性
高效能办公室必须能够简单、经济地装修,必须适应经常性的更新改造。这些更新改造可能是由于经营方重组、职员变动、商业模式发生变化或技术创新的来临。但是不管怎样,办公楼的基础设施、内部系统、家具配备必须进行升级换代以应对这些需要。
(3)技术性
技术创新正在飞速进行,特别是在电讯、照明、计算机领域。先进的办公室必须通过有效采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通过革新设备如电缆汇流、数模配电,来迎接技术的发展变化。
(4)舒适性
在正在形成中的新一代先进办公室中,舒适度问题已经被制定为标准列入建筑说明书,如,提高新鲜空气流通率,采用无毒、低污染材料和系统等。居住者的舒适度是工作场所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效能办公室能够提供个性化气候控制,允许用户设定他们各自的、局部的温度、空气流通率和风量大小。
(5)前瞻性
必须考虑可更新能源的使用,如可以为建筑物提供照明用电的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池系统、可以提供家庭热水供应的太阳能加热系统、通过抽取地球中饱含的热量的地热抽泵系统,提高高压输电系统的性能等。另外,还必须考虑其他可利用能源的应用。
四办公建筑防火和疏散设计
保证人们安全对办公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办公建筑内具有众多引发重大火灾的潜在危险因素,诸如:办公家具,窗帘等易燃物品,众多的发热量大的灯具,复杂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等等。
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两级,其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可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应规定来确定。
4.1 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应为一级。构件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50h的不燃烧体。
4.2 高层建筑内存放可燃物的平均重量超过200kg/m2的房间,当不设自动灭火系统时,其柱、梁、楼板和墙的耐火极限应按本规范第 3.0.2条的规定提高0.50h。
4.3 玻璃幕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 窗间墙、窗槛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当其外墙面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时,其墙内填充材料可采用难燃烧材料。
4.3.2 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0.80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
4.3.3 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实。
4.3.4 高层建筑的室内装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办公建筑内因其特殊的使用空间,人群相对集中,其安全出口必须做到有足够的安全出口、严格控制安全距离、保证足够的疏散宽度、疏散楼梯布置合理、保证疏散空间和路线的合理,要完全按照相关规范规定设计。
五办公建筑的节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办公建筑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节能方面也要受到极大的重视。
我国建筑节能绝大部分新建建筑仍是高能耗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
建筑节能的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建筑能效的提高;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建筑节能主要措施:
A、优化建筑平、立面设计,注重立面设计,合理控制窗墙比;B、发展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技术; C、重视太阳能设计;D、 提高建筑物周围环境绿化率
E、促进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发应用,降低建造能耗;F、合理节约能源,降低建筑能耗;G、加强资源循环利用观念;H、提高建筑运营管理水平
这样整体通过设计和后期使用管理双管齐下,最终达到节能减材的目的。
六创造人性化的办公环境
一个真正人性化的办公建筑应在满足办公群体共性的同时,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个性需求。但是,适应共性的同时尊重个性一直是公共建筑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与全球经济互补、合作加强的未来,朝九晚五将很快成为被摒弃的传统办公形式,写字楼若做到人性化,则应尽快为非共性的办公时间找到解决之道。在空间内设置有休息室、卫生间甚至厨具等设施,使办公条件更加自主、工作更加自由、办公空间更加丰富,充分顺应了以人为本的未来办公趋势。 办公建筑人性化的内涵,还在于它为办公群体提供了一个以高科技为支持的领先平台,使其在自然、舒适、便捷、现代的办公环境中,迅速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市场实际反映来看,目前这类搭赶新经济时代列车,以人性化、生态、绿色等内涵构筑的现代办公建筑,已基本形成热销态势,这必将为办公建筑融入全新的文化品格,并掀起办公楼市场的波澜,带动人性化办公时代的提前到来。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设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办公建筑综合体设计是今后办公建筑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要在设计当中合理的考虑办公建筑综合体的多功能空间的组织。同时还要认识到办公建筑不再仅仅停留于理性化的功能范畴,只有融入浪漫主义和以人为本来考虑的设计成分才会使建筑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造成办公建筑综合体的整体效应。而作为企、事业单位形象象征的办公建筑必将成为建筑师们显示其独特创作思想的最佳舞台!
办公的使用者是办公建筑中的主体,以人为本、在办公建筑中对高效率办公空间域高质量办公环境的最求,是办公建筑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办公建筑设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眼于使用者的角度,对空间和环境的充分理解重视,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考虑到建筑设计当中,是当下建筑师在办公建筑创作中应把握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现代办公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天津大学出版社
Abstract:The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ublic art brings more spa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rt. The architectur-ization of public art widely fuses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ublic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rt form, this article pondered how to fuse the public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in how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ublic art by architecture elements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skins and spatial forms. We hope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Keywords:public art; 'architectur-ization'; the skin of architecture; diver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71-04
1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解
公共艺术的称谓及其概念,从历史及其沿革的情形来看,长期处在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从广义上说,现代公共艺术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艺术语言的综合体。从社会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概念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具体的物化形态看,一切置于开放性空间中的带有公共特性的、以社会公众主体为服务对象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活动,例如传统认知的壁画、雕塑、建筑、工艺品、城市景观及公共设施、建筑装饰物以及开放性的艺术活动、造型艺术、摄影艺术、影视作品等等,都从属于公共艺术的具体物化形态范畴。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文化精神及审美趣味不能是随意和私人的,它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2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开创性及经典意义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壁画群,到90年代中晚期国内渐趋涉猎“公共艺术”概念,这当中可谓经历了艺术、社会、市场及文化诸多方面快速而多样的变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还是作为“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概念出现的。一时间城市雕塑作为当时的公共艺术的主要方式大量的出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公共艺术被理解为将传统的雕塑、壁画放置在城市中,为城市锦上添花,缺少了对城市空间的精神理念的引导和注入。
进入90年代以后,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正式被提出并且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这和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商业艺术、波普艺术的出现使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观”,体现在公共艺术特色上则是大众化、个性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相互杂糅,写实艺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风格并存,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时尚,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和生活、艺术和城市、艺术和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和融合。这个时期的公共艺术更加注重社会大众文化和公共参与,并且自身的艺术形态、运用媒介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更加广泛,公共艺术趋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和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时期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规划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标建筑更是以一种典型的公共艺术面貌展现在城市地域环境之中,这种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势必对我国公共艺术及文化产生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建筑化的思考探求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的艺术形态的关系及融合,从而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3“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建筑性的构造体或是建筑内外景观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建筑大规模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规划是现代公共艺术多元化、城市化、建筑化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又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融合的形式、理念及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我们也正是要思考现代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形态如何发生有机而系统的互动和融合,从而寻求更多的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对话的契机,发现更多的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这无论对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城市化、大众化发展,还是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意识都是一种积极的因素。而这种融合正是城市公共艺术建筑化的一种体现,它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组合,从而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但这种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毕竟属于建筑空间表达的装饰强化部分,虽然和建筑本体有着某些协调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没有体现出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形态的直接对话和融合,因为它始终没有处于建筑层次的主导地位。
另一种公共艺术建筑化融合的形式就是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完全渗透到建筑自身的结构、内外有机的表皮以及空间形态之中,整个建筑环境包括自身结构、表皮和空间造型都以艺术化的姿态展现出来,艺术的表现性因素贯穿设计的始终。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艺术对公共艺术影响的要素包括着现代材料介质、制作技术、现代艺术思维与形式以及服务对象的泛社会化背景等诸多方面。所以公共艺术必须从包括建筑技术、材料、表皮、空间形态、区域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介入城市建筑,使两者融合成为浑然和谐的有机整体。从另一种角度看,这种艺术化的有机融合在建筑层次上可以说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中国国家体育场(图2-4)之所以有鸟巢之称,完全来自于其外立面设计十分类似于鸟巢。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奥运规划场所的广大空间中设置一个“鸟巢”建筑,它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特的公共艺术品,它所寄托的人文精神和奥运理想都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亿万公众心中。作为奥运公共环境中有机系统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周围的景观都精心地做了设计,图3中的雕塑就是借用鸟巢建筑表皮结构的形式元素,采用了园艺景观中置石的方法有意无意的在草地上设置了公共雕塑景观,从而巧妙的把建筑与景观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还有行路旁不规则排列的小鸟巢景观灯(图4)在形式上也运用了鸟巢的建筑表皮的视觉元素,体现了整个设计的系统化。
奥林匹克公园中的公共电话亭(图4)的设计也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了传统的墙饰艺术和现代的中国红色元素设计,实现了功能性和艺术化的有机统一。
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北侧有一处下沉9m、长700多米的地下花园广场,其中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把中国文化精神艺术化的表达出来。其中地铁前的鼓墙景观(图5)结合现代设计构成和传统文化元素,手法巧妙的传达出一种公共艺术的审美精神。
4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的语言表达
4.1 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建筑化表达的意义
表皮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构件渐渐成为建筑形式表现的一个主题。当建筑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姿态耸立在城市空间中时,往往它所带来的空间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对公众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长久的、广泛的。建筑所给公众带来的最直接的、首先的视觉冲击力及精神观念的影响就是来自于建筑表皮构建下的内外空间形态。面对城市,建筑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公共性。它的表皮,也可以说使建筑的外观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对城市里四面八方而来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让人们感到这是某种公共活动的中心。所以我们探求建筑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形态存在的形式及意义,就不能不探求一下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的语言表达。
当今建筑表皮无论从形式、材料还是色彩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多层的建筑表皮正分解精致光滑的单层表皮;朦胧的表皮边界模糊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界线;富有创新的印刷表皮给枯燥的巨大体注入了时代信息和生机;半透明的表皮连接了透明与不透明表皮的两极;随着时间、季节而不断变化的可调节气候表皮正瓦解静态、永恒的表皮。当前建筑表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表皮已经从承重结构中解脱出来,可以自由的发挥了,现在的建筑表皮已经不在提供构造或是功能的必要表达,而是要展示出一种特定的信息或是使其成为当代媒介中的一支,现代建筑对建筑表皮设计表达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要上升到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需求。这种趋势更加扩大了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空间,拉近了两者的对话距离,增进了公共艺术建筑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空间。
4.2 建筑表皮的肌理、色彩
建筑表皮的肌理就是建筑的表面特征所给人的一种视觉或触觉上的感受。由于建筑的尺度巨大,考虑到不同角度距离给人们的感受不同,建筑表皮的肌理不光要考虑材料的本身质感,还要考虑其形态构成和组织形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中国石油展馆(图6),其绿色的无土草坪生态表皮加上现代的平面构成,艺术化的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图7)最夺人眼球的地方当属于建筑的外墙设计:玻璃幕墙上铝板纵横交错,横向多变的线条乍看像是用树枝搭成的鸟巢。设计融入了苏州园林中对回廊的巧妙运用,富有质感的独特肌理外观形成一面细密纹样的曲墙,弯曲奔放的形态体现了文化艺术与自由表达相依相存的特质。
建筑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塑造建筑形象和表达建筑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色彩可以创建情调和气氛,是一种最实际的装饰因素。建筑色彩加上特定的信息图案可以很好对建筑形象进行调节和再造,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色彩在传达信息和调节气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传统色彩红色(图5)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建筑、公共设施及景观上,既实现了信息的视觉传达,又很好的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国家体育馆(图8)和旁边的国际广播中心(图9)的玻璃幕墙上,运用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的色彩图案,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尺度既很好传达了北京奥运的信息,又调节和活跃了建筑平面上的气氛。
建筑表皮和建筑空间形态是有机联系的,建筑表皮的结构形态、材料质感、光影色彩等诸多要素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体验。而建筑表皮的空间建构与语意表达又和时代科技、社会文化以及建筑美学等诸多因素密切关联,这也正是公共艺术和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体现。通过对建筑表皮语言表达的研究,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更多的艺术与建筑融合的契机,也可以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更多层次的素材。
5结语
作为现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艺术在空间创造、表皮形态、元素组织等方面的经验必然会给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有益的经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建筑化要求我们发掘建筑空间元素的关系,加强艺术、公众以及城市空间之间的对话和联系,也要求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我们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设计上应向追求有机整体、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拓展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视觉及精神影响力,更加主动地结合建筑元素进行创作,并积极拓展建筑元素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把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精神和谐的融入进城市建筑环境之中,融入到公众的生活之中,以完善城市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 季翔,刘海波.建筑形态与构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施工、建筑电气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产生了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的概念。它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1997年6月,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就智能建筑给出了如下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这一定义对于我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智能建筑,有很大帮助。而在国外,关于智能建筑的记载是:“智能建筑”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设备,采用楼宇自动化技术高度综合管理的大楼(日本)。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 IB I)是关于智能建筑的相关描述是:智能建筑就是通过建筑的四个基本要求,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一个高经济性、高效率、高舒适性的建筑物。以上是国外提供的智能建筑的定义。
2.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具有的优点
智能建筑通常具有三大主要特征,即建筑物自动化即BA),通信自动化OA)、布线综合化。称为3A智能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是更有优势的。
2.1智能控制的研究对象是存在模型严重的不确定性,即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动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者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而传统的自动控制是建立在确定的模型基础上的。
2.2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或输出设备与人及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很不方便。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控制任务单一性的特点,对控制任务的要求要么使输出量为定值(调节系统),要么使输出量跟随期望的运动轨迹(跟随系统)。
2.3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足够的关于人的控制策略、被控对象及环境的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变结构特点,可以总体自寻优,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的能力:智能控制系统能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表示的混合控制过程,采用开闭环控制和定性及定量控制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式;智能控制系统有补偿及自修复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总而言之,与传统的控制理论相比,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机自动地完成其目标的控制过程,其可以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环境中自动地或人一机交互地完成拟人任务,对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处理比较完美。
3.建筑电气系统
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建筑电气系统是现代建筑实行智能化的核心,它对整个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结构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电气信号系统是建筑电气系统中专门用于传输各类信号的弱电系统。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建筑电气信号系统主要有:消防监测系统、闭路监视系统、电脑管理系统、共用电视天线系统、广播系统和无线呼叫系统等。‘
4.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代办公楼是综合多种复杂的办公性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办公建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发展对现代办公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办公楼的设计既要传承传统办公建筑的特点又要引入了时代的元素,尤其是办公空间的集成性和可变性,外表的艺术性,文化的内涵性,环境的舒适性等特征。
二、关于现代办公楼的设计
一般来讲,现代办公楼建筑的组成通常分为建筑外壳和承租人改造两部分。承租人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空间性能来对适应办公楼的内部构造进行改造,空间类型包括办公会议室场所、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室、图书室空间、零售店、餐饮部等。另外,办公楼建筑通常还要设立地下停车场以及地面停车场。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包括建筑外观、经济目标、用途、附属结构要求、运转时间、开放情况、防火等级、建筑安全问题,还有建筑受攻击可能性评估等级、长期需求的持续性、发展可能性、组织和群体大小、集会必备设施,以及电子技术和设备要求、特殊装卸升降和仓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要求和类型等。另外,办公建筑作为大城市公共建筑中较为普遍的建筑类型,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需求量得到很大提高,考虑到办公楼本身的特殊性和设计上的多样性,其耗能远高于普通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办公楼建筑对建筑和能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办公楼设计上也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建筑节能,众所周知,我国最近办法了建筑节能的相关法规,这对于我国建筑节能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的意义。
1、办公楼建筑系统设计
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筑系统及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建筑中包含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大到办公大楼的停车场设计、景观绿化设计、办公大楼照明设计、建筑物外观设计等等各方面,具体来看也包括了地基和下层结构设计、垂直运输设备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很多细小的环节。甚至设备的维护、门窗的保洁工作、安全保卫系统及建筑物标记都属于办公楼系统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在现代办公楼设计当中,必须要全面细致的考虑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办公楼建筑物的质量。
2、办公楼电气系统设计
在办公大楼电气系统设计中要注意建筑外壳的电气系统设计及相关槽隙处理,其间包括办公楼电力服务和能源供给、照明系统、紧急电源和保护系统等主要方面,在办公大楼建筑外壳的管道系统中应该着重对压制系统、报警系统和排烟通风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在日后的使用中埋下安全隐患。其次在办公楼建筑的入口装置、水平或垂直通道及箱体结合物的设计上也应该加以重视,并构建出一套现代办公楼安全系统保护体系,做好公公公保卫、控制侵入检查、入口扫描等安全设计。
3、办公楼的节能设计
现代的办公楼设计需要考虑的一大重点问题就是办公楼的节能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可以通过采用设计可替代能源系统的方式来有效节能,比如使用太阳光和建筑一体的风力和光电池发电,以此来节约电力能源。我国目前也有利用废热发电和天然气燃料电池技术来自主发电,这也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效节能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总而言之,为了有效发挥办公楼建筑的真正性能,保证办公楼建筑在日后能够长期运作并有效节约维护资金就需要在办公楼建筑的节能设计上加以重视。
三、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建筑物的主要属性
1、集成性
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构思要充分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办公楼的建设目的以及维护保养方式等是十分重要的。为确保建筑大楼的竣工和建筑物的维护保养分开,由建设目的出发而做的建筑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要建造高效能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建筑的整体设计必须在工程师、建筑师、委托人以及业主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下进行。
2、可变性
现代高效能办公室必须适应正常的装修更新,这些装修更新通常是因为出现职员调动、商业变革、经营方重组等情况。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办公楼的运作系统、基础配备、家具设施等都有可能进行更新重组来适应改革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代的高节奏生活中,必须要保证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能够有良好的可变性,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3、舒适安全的办公设计
关键词:
贵州 少数民族聚居区 公共建筑 现代造型语言 构建
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将原语言转换成现代语言的过程就是有形或无形的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因子以新的形式、秩序、意义参与、对接到现代造型和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也是现代语言对其包容、吸纳、继承和整合、加工、提升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交互的运动和影响。因其本身的形态、内涵、信息、类别的多样性和艺术手法变化多端,且转换的过程不仅仅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所以生成方式是多样的,可持续发展变化的。
一、原语言概念
原语言是指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的,较为主要的,可以间接或直接转译、加工、创新、提升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的原在文化元素。在建筑层面上包含外形、内部、布局、材料、环境、聚落等要素,在文化综合层面上包含色彩、装饰、艺术、宗教、习俗、历史等方面。上述的各个方面并非按并列关系进行分类,概念上也有交叉和包含。这样罗列的目的是利于重点探讨这些关键要素。
二、构建与生成原理
1.求本
求本主要是指保持某种元素和文化、物体的本来面貌、本色或原型。在现代公共建筑造型中应用原生语汇时实际已经更换了这种传统语汇的语境、载体和语义。即使是建筑材质和形制基本遵循传统,但建筑主体的性质和功能甚至风格已经改变。使用这一方式的功用主要有:1)强化和直接传递传统文化的信息和本土意味。如安顺屯堡旅游接待中心建筑上的傩戏面具装饰的应用。2)延续传统建筑特色,并不一定和现代造型冲突。如天龙屯堡文化传习馆屋面石板及墙面条石的装饰,多彩贵州展示中心的鼓楼与风雨桥组合。3)为了保护民族传统建筑和文化遗迹,或者说就是要显现纯粹的传统元素,但通过其他媒介或过渡方式,使其与现代公共建筑的整体造型协调。4)故意制造矛盾、冲突和不完全协和性。这种方法可以形成视觉焦点,体现观念的反差、文化的反差、时空的反差,以使观者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获得别样的体验和感触。
2.简化
简化是指采用合理、准确的手法去除或弱化民族传统元素复杂繁冗的形态、色彩、细节、装饰,但还保留传统元素的基本特征,以适应现代设计追求简洁明快的审美观念及生产要求。许多现代建筑把传统建筑的斗拱、垂柱等简化处理为方柱体,屋脊去掉装饰。有学者批评这是一种标签式的、落后的、粗暴的继承传统的做法。但设计理论家诸葛铠谈到,“这些形式和符号毕竟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或许,这就是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归宿”。因此,简化的手法本身并没有错,而简化哪些因素、简化到哪个程度却十分关键。简化中的“化”是更为重要的处理环节。织金洞接待厅运用瑶族“二叠水”重檐元素进行设计,但整个造型已经在传统建筑形制上进行简化。
3.替换
替换是指在主体造型的控制下,用不同于经验和常识的造型及要素对整体或局部造型元素进行替代和转换。替换手法是在既有特征和认知经验上消除传统元素的部分特征,而注入一部分新的形式和内容,但基本特征依旧存在。它可以是材质、色彩、功用、位置及局部形式的替换。仁怀市“中国酒都”酒樽造型雕塑在传统造型上除了增加了镂空处理外,以红、黑、黄三色替换了传统概念中的青铜色彩,艺术效果良好,富有时代气息。花溪孔学堂阳明大讲堂主入口的坡顶替换成玻璃钢架结构,现代气息浓郁。
4.抽象
抽象是将复杂物体的一个或几个特性抽出去而只注意其他特性的行动或过程;是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在视觉语言中,抽象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和文化凝练成一个或多个独特的、现代的造型。建筑大师吴良镛曾提出“抽象继承”的观点。他主张把传统建筑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我们也可以把传统建筑形象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通过加工、提炼为母题,并追求神似或局部的形似。中天凯悦酒店对芦笙造型进行了极度抽象。建筑的构件、空间、意境、材料、技术等都可以抽象为符号,为现代建筑所用。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文化的本原而进行抽象,无论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是外来者都可以解读。贵阳火车北站以“山水映鼓楼,花轿迎客来”为主题,抽象表达了贵阳山水的流畅线条和花桥鼓楼的重檐印象。
5.象征
象征是视觉图像或标志背后的潜在意义,代表宇宙真理的深层指标。它们也许来自自然界,也可能是人类所创;它们的形状多变,范围之广从存在意象的祭奠到叙述的故事都可以涵盖。它创造了一套汇集常理的系统,反映我们的地位、民族性、文化活动及其他功能。象征手法不但可以生成语言,而且也可以作为修辞手法赋予现代造型语言更强的表现力。人文景观和传统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精神因素通过象征手法容易注入到现代建筑造型中来。就世博会中国馆来看,它借用传统器物冠、斗、鼎及其文化喻意获得造型形态,反过来又承担着更加深远的象征意义。作为象征物的自然景观更容易以公共建筑环境架构的要素或背景因素参与到造型设计中。这些象征性的原体和象征体,根据需要调整、加工后,就可以融入到现代建筑造型语言中。
6.隐喻
隐喻让形体和空间的组织更具表现力,更富感情,更开放。无论简单的图像还是复杂的空间语义,隐喻都有象征意义。隐喻可以直接来自现象或者物体。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吉祥文化往往都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同理,在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用隐喻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这些民族文化,还可以在隐喻中阐释隐喻。贵州民族文化宫三个立面造型构成“山”字形,隐喻贵州云贵高原的地理内涵。
7.转借
转借是把某民族地域特征、传统元素、艺术形态或文化要素转为其他功用和形式,并改变其本身的存在与显现方式及意义,可以借形、借意、借手法等。宁波博物馆将瓦片这种相对固定为屋顶部位的建筑材料转借到建筑墙面上。贵州少数民族的太阳鼓本是音乐器材,其平面纹样却常常被转借为地面铺装纹样。少数民族的刺绣、雕刻、剪纸、蜡染、服饰纹样也常常被转借到建筑的造型装饰中。当然,转借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其他语言生成方式或现代构成理论进行加工处理,不宜直接转用。四川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大黑洞景区大门借用了苗族“刀山”的形态,并结合多种材质和艺术语言构建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造型。
8.削减
这是现代语言去主动适应民族传统文本的一种方法。现代建筑尤其是现代公共建筑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空间体量,往往失去了与人合宜的尺度感,容易突兀而孤立,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可以削减新建建筑整体的体量,或者把整体建筑造型化解为多个单体。当然,削减建筑的实体部分,增加建筑“虚空”部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认识到,新建建筑不可能去和老祖宗的东西抗争,在很多层面根本无法超越。博物馆应与拙政园低矮的传统建筑在体量、色彩、形式上取得协调统一,而现代展示空间又需要较大的展示空间。面对矛盾,贝聿铭巧妙削减了博物馆外观的体量,而在地下设置一层以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以满足需求。表现了一种谦逊的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环境的态度。
9.裂解
裂解是通过文化元素、空间和造型及逻辑的裂变、分解和空间、造型关系的嬗变和要素的分化,以及传统语言代码顺序的重组以获得新的语汇。因其民族文化基因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一个完全的脱离传统文本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把传统建筑的屋顶、围护面移除,直接外露传统木构架的结构形态,并把木构架替换成钢结构,外覆玻璃表皮和部分实体材质,形成现代的建筑造型。因民居传统建筑梁架是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过程中的记忆和熟悉的建筑组件,容易与他们建立亲近感并获得认同。虽然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屋顶、梁架、开间、构图、都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限制,但利用现代构成理论方法,可以打破这些语汇的传统语序和结构,以新的艺术方式表达,而语义却没有完全改变。这一原理使现代建筑造型语言的生成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10.变形
现代建筑造型原理中提出了相接、穿透、链接、碰撞、加强、叠加、连锁、加法、减法、延伸、压缩、畸形、弯曲、注入等各种变形方法。因为少数民族元素和文化、艺术的特征显著,因此并不一定能够按照上述方法简单施以变形。前面所述的简化、裂解等手法取得的结果也是一种变形。如苗族剪纸一般是通过平展的方式展示于人,当它变成建筑飘顶的时候,实际是通过替换的方式改变了它的材质、功用和存在形式。即使它变形为波浪、褶皱的形态,但我们仍能感知它是苗族的剪纸艺术。
11.同构
同构是最为重要的现代造型语言生成方式之一。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源语言以及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通、暗合之处,就是为这种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同构找到了依据和着力点。同构原理要求现代公共建筑造型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与传统文化或要素取得关联、照应。它可以与山、水自然环境同构,也可以与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关系同构,还可以与民族的艺术形式和气质同构,与民族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同构,更重要的是与少数民族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同构。少数民族乐观平等的原始公共精神,正好与现代公共建筑的公共精神及平等性、开放性相合。
12.无形
无形建筑是前卫建筑设计大师们提出的新概念,指在未来社会中,建筑的形将会被削弱,更重视与城市的交通、连接、功能和人们的行为等。有的区域,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不便于确立某种民族风格或突显传统文化,这时反而可以让造型简单化或虚化来应对、协调各种矛盾。公共建筑可以利用大面积的虚空空间来吸纳和展示周边的山水、地貌、植栽等地域环境。忽略自身的形态,尽可能保持传统建筑、已有的现代建筑、环境空间的原在性,突出较为单纯的空间语境,让参与其中的人自在地保留生活的感念,不至于被卷入另一个“世界”。使用大面积的镜面玻璃或其他透明材质,让形体本身“消失”或弱化,并让玻璃建筑中存在的是别的建筑、环境和事物。而花溪孔学堂阳明大讲堂建筑通过大面积的屋顶绿化,把自身消隐于湿地公园的环境中。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应考虑的建筑物的属性
(一)集成性
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构思要充分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办公楼的建设目的以及维护保养方式等是十分重要的。为确保建筑大楼的竣工和建筑物的维护保养分开,由建设目的出发而做的建筑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要建造高效能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建筑的整体设计必须在工程师、建筑师、委托人以及业主各
方面的共同配合下进行。
(二)可变性
现代高效能办公室必须适应正常的装修更新,这些装修更新通常是因为出现职员调动、商业变革、经营方重组等情况。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办公楼的运作系统、基础配备、家具设施等都有可能进行更新重组来适应改革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代的高节奏生活中,必须要保证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能够有良好的可变性,
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舒适安全的办公设计
现代的办公楼建筑环境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员工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在新一代的高效能先进办公室中,关于安全、健康、舒适等问题已经被制定出相关标准列入了建筑设计说明中。比如在如提高空气清新流通性,建筑装修材料的无毒、低污染等方面,均已经被列入建筑说明书以作为一种标准。办公楼的使用舒适度是工作效率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效能办公室的设计可以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气候的调节。办公室职员能够在一个令人舒适的、充满感性的办公环境开展工作,其对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现代办公楼建筑的平面功能分区和空间组合
(一)平面功能分区
在现代办公楼内,除办公部分之外,还常有商业、展示厅、多功能厅、餐厅、洗浴、娱乐等其他部分,平面功能组合很复杂。因此,平面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对于综合性办公楼来说就至关重要。应根据使用性质、主与次、内与外、闹与静等要素对功能内容进行归类,尽量使各种功能用房能分层分区的合理安排。
在现代办公楼内,办公部分应根据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标准的不同,确定各类用房,一般由办公用房、公共用房、服务用房、设备用房等组成。在办公部分的平面功能问题中,功能分区、人流疏散、空间组合以及与室外环境的联系等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核心问题。当然,办公建筑中的平面功能问题绝不仅仅限于上述这些问题。其他诸如建筑空间的大小、形状、朝向、供热、通风、日照、采光等,皆是应当考虑的问题,在设计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办公用房一般是办公楼的核心所在,必须位于办公楼的中心位置,尽量位于朝向比较好的位置。公共用房、服务用房、设备用房等如会议室、卫生间、生活服务用房等,因为使用的频率比较少,尽量放在朝向不好及位置比较偏僻的地方。设备用房还要考虑隔声减震等措施,宜远离办公、会议等用房。如有条件,可结合消防用房等安排于地下室。
其他如商业、展示厅、多功能厅、洗浴、娱乐等场所,人流比较密集,功能比较复杂,最好和办公部分能分开布置,这样就能避免功能不同房间的互相干扰,尽量将其置于建筑的底部甚至于直接对外。各种功能的出入口也应分开设置,有利于人员管理和安全疏散。
(二)空间组合
空间序列的组织是对建筑的各种内部空间组合处理手法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就是将空间组织成一个具有整体感的、统一中富有变化的丰富的空间集合。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对空间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进行灵活的分隔与联系,使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就必须考虑与其他设计间的整合性。所以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要同其他设计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三、现代办公楼的外部造型设计
(一)主与从的构图方法
1、通过轴线的关系来表达主与从的构图手法。比如以建筑人口为轴线组织平面和空间型体。
2、使用对比的手法。对比的内容一般有体量之间、线形之间、虚实之间、质感之间以及色彩冷暖、浓淡之间的对比等。
(二)采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手法是建筑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通过体量、线性、质感、虚实色彩冷暖等内容进行对比,使得建筑能够更加的突出个性,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三)体型组合
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不仅仅限制于对称的布局,在不对称的体量组合中依旧能够运用体量的大小、高低、粗细、横竖、虚实以及材料的不同质感和色彩的处理手法,来强调其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
1、对比的手法易产生个性突出,鲜明强烈的形象感;协调的手法易取得相互呼应,调和统一的效果。
2、对比与协调两种手法相互融合,使生动与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完美的在体型形象上展现出来。
(四)节奏与韵律
建筑构图中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组织的变化被称为韵律。使重复与变化变成有节奏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1、连续的韵律强调有组织排列所产生的韵律感,是通过一种或几种组成部分的连续和重复出现来实现的。
2、交错的韵律是指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如体型的大小。空间的虚实、细部的疏密等手法,在体型处理的过程中,使用纵横交错,相互穿插的处理,以创造出丰富的韵律感。
各种韵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体型处理中,想要更好地解决建筑型体中的韵律问题,就要做到注意有规律的重复的同时,又要有意识地组织有规律的变化。
建筑形式应使用简洁,充满表现力的几何形式,以突显出建筑的时代感与标志性,使用高新技术和现代材料,以增强建筑形式的表现力。使城市的轮廓线从整体上得到丰富,细部要保证质量一流,只有这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建筑语言更好的达到统一,增强建筑的标志性与独创性。
四、提倡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对于现代办公建筑而言,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大,单位建筑面积所对应外表面面积越大,传热损失就越大。因此,建筑体形系数尽量控制在 0.4 以下。为了有效节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了窗墙比,可开启窗面积不少于外墙总面积的 12%,建筑外墙首先应该选择采用外保温体系。
结语
综上,对现代办公楼的建筑而设计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设计单位也应该充分了解不同行业办公楼的用途,利用现代的科技技术以及城市现有的优越条件,从安全、健康、舒适、经济等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对高效率办公楼的建设方案和高质量办公环境氛围的营造方法加以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办公楼建筑设计的发展,以满足现代办公楼建筑的设计要求,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前言
现代的建筑节能中需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降低能耗,这与建筑使用者息息相关。建筑绿色设计除了提高建筑设备的能效外,还需在建筑功能布局、空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设计上考虑人们的需求,减少人们对高耗能设备的依赖,引导使用者的绿色节能行为。
2.工程概况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招生考试基地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桔洲办事处天马村赵洲港,东与潇湘大道相接,西临天马路及天马山风景区,南临科教新村,北临农民安置小区。包括综合业务楼、考务中心、命题中心三栋单体建筑。综合业务楼地上建筑5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为20m。考务中心、命题中心,地下一层连为一体,考务中心地上建筑4层,建筑总高度为16.20m,命题中心地上6层,建筑总高度为22.80m。总建筑面积为30701.7,地上建筑面积为22487,地下建筑面积8155。
长沙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1.3℃;年平均降水量1290-159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最小相对湿度10%,年平均风速1.5-2.5m/s,年最大平均风速24m/s,年最大积雪深度20cm,年最大冻土深度5cm,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3 办公楼的绿色设计思路
3.1 绿色技术的应用
首先设置半地下室生态车库,地下室的地坪比西向小区内部道路低0.9米,能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极大地改善了地下室黑暗、闭塞的空间感受。
其次内部的景观条件是设计的出发点,设计以中庭为核心组织空间,中庭两侧布置的办公用房,将视觉景观引入内部,极大的改善了景观品质,且调整优化建筑布局有效引导自然通风,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从而达到降低空调能耗,提高人体舒适度。
通常,办公楼会选址在较繁华的地带,在其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会对周围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和避免建筑布局或体形对周嗣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别需要避免对周同环境的光污染和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遮挡。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考虑防噪、防光、防污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扬尘、噪声、眩光等措施。
任何建筑设计都需要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气象及地理位置特点,包括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分布、太阳辐射情况、周边环境质量、交通状况等。这些都是设计的基础数据,也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必备内容之一,应该根据不同的项目制定不同的绿色设计方案。该项目从节地、室外环境到运营管理等6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所采用的绿色技术及产品见表1。
表1办公楼绿色设计所采用的技术与产品
3.2 经济性分析
应用绿色技术后,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系统性能增加,照明系统的节能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等都进一步减少了建筑能耗,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舒适度。
采用冰蓄冷系统,造价增加1495―760=735元/m ,回收周期为735/112=6.56年;采用VRV,造价增加1445―760=685元/m2,回收周期为685/102=6.72年。
通过分析和比较,一般采用新技术后,费用要增加650元/m2-750元/m2,运行费用节约100元/m2・Y~120元/m2・Y,回收周期约为5~7年办公楼与住宅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
3.3 高舒适度标准
办公楼室内的舒适度直接影响业主租赁房屋的市场情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建筑形体,合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负荷,提高室内外舒适度与空气质量。
3.3.1 室外环境质量设计策略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高处风速宜低于5m/s,以保证人们在室外的正常活动。此外,通风不畅还会严重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和涡旋区,不利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的消散。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建筑周边的风环境进行模拟,预测建筑物所在区域的空气流动情况,从而对规划区气候作出合理评价,指导建筑布局设计,有效改善建筑布局,为最大效率地利用通风等自然力进行节能设计提供有力依据,在创造良好室外环境的同时达到降低空调与采暖能耗的目的。
3.3.2 室内环境质量设计策略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包括:室内热环境的控制、室内风环境的控制、室内光环境的控制、室内声环境的控制、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等 利用CFD模拟软件对室内的PMV、PPD、温度、湿度及平均空气龄进行模拟分析,来判断室内的空气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3.3 加大室内自然通风效果
通过对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进行模拟,合理调整优化建筑布局 通过合理开窗和室内布局有效引导自然通风,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从而达到降低空调能耗,提高人体舒适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目的,在过渡季节尽量利用自然通风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中庭依靠热压自然通风模式见图1。
图1 中庭依靠热压自然通风模式
3.3.4 加大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室内自然采光进行模拟,提出合理的开窗形式和导光方法。在满足室内照度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光,避免眩光,创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降低全年照明能耗。
室内照明设计,就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人工照明手段,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灯光环境。建筑环境是创造灯光环境的基础和前提,灯光因素是满足照明要求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承,建筑环境影响并决定室内照明,室内灯光的运用又对创造室内环境气氛提供了条件,起到强化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处理好日照遮阳与自然采光,既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根本环节和重要措施,又是改善室内光环境的重要手段。
3.4 提高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
建筑节能主要分为被动式节能和主动式节能。被动式节能方面: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及高效的围护结构子系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建筑本体能耗;主动式节能方面:余热回收(包括新风回收)、水泵及风机的变频调速、高效节能灯具、能源的梯级利用、能源的合理运营与管理等都需要认真考虑。例如,水泵的变频调速技术不仅应考虑水泵及风机的负荷变化情况,还应考虑变频技术会对电网产生一定的谐波冲击。
3.4.1 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节能技术包括:主动式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和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一般公共建筑所采用的节能技术见图2
图2 办公建筑所采用的节能技术
3.4.2 地下空间的利用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现有建筑规模化发展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地下空间受土地及地面植被的影响,具有冬暖夏凉的天然节能优势,为丰富建筑空间的构成形式创造了条件。
因此,建筑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必须从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出发,把建筑的地面、高空和地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建设,树立立体化观念,反对把空间开发利用局限于地面和高空,排除地下空间的片面观点,但从建设投资的角度出发,又要防止完全撇开地面的高空而单独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可用性,利用地下空间连廊,解决楼宇室外管线的走向;将地下设施建成一物多用、一物多能综合体,使地下设施不仅具有综合防灾功能,还必须充当城市功能的载体。这一方面可减少地面上内外人流、物流的交叉,为扩大绿化、创造和谐、优美的室外环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及地面植被的特性,连廊内减少了采暖等设施设备,利用地面构筑的出风口减少了风机设备数量,为节能提供了可能。
3.5 现代化的智能建筑
无线网络系统实现公共领域全覆盖,信息化基础设施非常齐备,无线网络覆盖整个中庭等公共区域,可随时随地掌控世界资讯,轻松收集所需信息,使办公、会议、商务洽谈等更加便捷。全面实现5A智能化系统。包括: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安全防卫自动化系统(SAS)和防火灾自动化系统(FAS)。同时配备24h电子监控、电子巡更,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3.6 节能与经济性挂钩
新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以太阳能技术为例,特别是太阳能光电技术,尽管运行费用可以忽略不计,但初投资却十分惊人。一般光电系统的单位产值造价在45元/W左右,假设1W的电灯照明1年,每天照明10h,大概可提供1×365×l0÷1000=3.65kWh的电力。以1度电1.0元/(kWh)计算,功率为1W的普通照明年运行费用为3.65元。所以,与普通照明相比,使用太阳能照明系统的回收周期约为45/3.65=12.33年。
4.结束语
本文从室外环境及能源分布两方面对办公楼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办公楼的主要绿色设计思路。提出适合该项目的绿色技术。通过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1)绿色建筑设计涉及广泛,不仅包含技术问题,还包含社会问题。
(2)绿色建筑设计首先应该以人为本,在保证舒适度的基础上应用节能技术。
(3)绿色建筑设计不能单纯考虑绿色技术,还需考虑整体的经济性指标。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招生考试基地设计考虑了节约能源,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能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降低人工能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提供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