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5:08: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全部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
1.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1新课标中对于人文教育的定义
在新课标中明确的规定现阶段的素质教学必须全面的贯彻人文教育的精神。此外,何谓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意思是说:对于一切的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当代的教育必须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境界,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塑造自身的理性的性格以及塑造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的教育。
1.2人文教育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在整个高中的教育环境下主要是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文化科学相互的结合。现代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基础课程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知识观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与传统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和人以及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代的人文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是对于现代的人文精神的一种推广和传播。推广和传播的不仅仅是人文精神,更主要推广和传播的是人们对于科学、真理以及创新精神的推广。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内涵。
1.3当代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的规定当代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包含对于高中学生的人文关怀。全面的重视学生人文性格的发展,整个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包含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此外,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来,一个高中生如果生活学习在一个充满人性、人文的教育环境之下对于整个高中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人文的教育也是对高中生自身意识的一种尊重,这对于高中生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高中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更是体现了我们教师对于每一个高中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高中语文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有着自身的明显的特点,其自身就包含了很大的人文性,在高中的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嵌入人文教育的思想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实每个高中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非常大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充分的提高高中生整体的素质水平。
2.如何在高中的语文教学环境中体现人文教育
在整个高中的语文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改变语文教师多年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传统的老式的教育方法,这也是在高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嵌入人文教育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的设置,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营造出人文的气息。最后,相关的教育教学单位必须做好对于当代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工作。
2.1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
先前的高中语文教育采用的主要模式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的讲那些是重点,那些是考点,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师所讲述的所有内容全部的记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或者课堂下把老师讲授的全部内容全部的背会,有的情况下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但是也没办法,只能生吞活剥的全部的记住,这种教育模式就是灌输模式。现代的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的地位上来,全面的充分的保证学习过程的民主性以及人文性,采用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助的教育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师生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人文环境。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的沟通。
2.2完善整个教育的评估制度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就是以最终的考试内容为准,一切与考试内容相悖或者不相关的内容我们全部不讲授,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此外,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会使语文教学内容非常的单一。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格外的重视,全面的保证整个语文教学环境的生机和活力,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兴趣动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提供充分的保障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教学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结合当代的生活创设教学环境,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真正成为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储昌楼,钱凤珍.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09:40-4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主义教学在当今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并得到越来越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毋庸置疑,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趋势。要想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技能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高中语文教学才会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执教以来的的实际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做出浅显的探讨。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心灵感应为载体,把情感作为教育方式的主要内容,情感教育是教育界近几年新出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于情感教育相关学者做出了以下的专业解释,即:“情感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他们认为只有具有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才是完整成功的教育活动。情感教育应该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正如古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可知,情感教育在古代就已经初具雏形,同时古人也意识到了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与此同时,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双全的人才。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之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就是为了让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我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学生只有具有丰富的情感才可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学生才可以正确地领悟高中语文教材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学生才会受到熏陶。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后,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将会变得更加灵活有趣,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教师可以把语文教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意境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准确快速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更深入的挖掘和了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与此同时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的最佳的学习时期。处于此阶段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情感复杂多变,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此同时,高中生的想象力、认知力和判断能力都在慢慢趋向成熟和稳定,对相关事物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也有明显的发展。所以,在此种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对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虽然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极为重要,但是在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进行时,应该注意相关事项,不可高屋建瓴,在语文情感教学活动中应该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高中语文情感教学活动中,要求语文老师在情感教学活动之前对语文教材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应该提前准备教学方案,语文老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挖掘情感因素。与此同时,在高中语文情感教学活动时又不能全部依靠于高中语文教材,在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时,还应该通过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教材中的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高度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活力,让语文教学的语言饱蘸情感色彩。
2.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朗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朗读活动也是让学生准确快速把握作者情感的一种途径之一。语文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教学活动,若语文老师在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朗读活动,并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教学,往往可以打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朗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能力。通过语文老师的生动形象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人物形象共命运,与美丽自然相私语,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更重要的是,朗读活动是连接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有效工具,在高中语文情感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重视朗读活动。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6-83,220-222.
[2]章雪莲.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2005(8).
[3]刘建明.浅议高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14-01
本次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实施后,较之前几次的课程改革出现了很大变化,笔者认为本次新课改大体可以分成两条路线来实施,首先便是改变学生传统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其次是改变现实高中语文教师固有的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教学方法。围绕着这两条主线的实施,新课改的目的则指向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增强,主要是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来实现增强学生语文使用能力以及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在高中语文新课改实施的近十年时间里,可以说某种程度新课改确实使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生机和新气象,但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成绩取得的同时,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新课改的有效进行,成为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实现的重要障碍,为让新课改更好的服务于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下面笔者将就现实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完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
一、新课改的理念、教学方式等很难落实到实处
本次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过于注重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满堂讲、题海等现实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但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实的社会发展,给学生自身和社会均带来一定阻碍。以学生为主体便是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尽量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现实情况着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设计,同时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力的表达,自身观点的阐述,培养学生应有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但这样优质的教学理念,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则很难落实到实处,当前很多基层高中,依然固守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不放,一心考虑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不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将学生的分数等同于学生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以应付考试。由于错误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存在,使得现实基层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很多优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能全部实施,因此应加大对现实基层高中语文教师的职后教育,让其更好的接受新观点、新理念以更好的胜任未来的语文教学。
二、新课改后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手段之一,由于其能够将情景教学发挥至极致,所以受到各个学校的推崇。多媒体的优点突出,形象、生动,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部分语文学科的知识。新课改倡导革新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将多媒体的应用视为最主要的革新手段,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新式的教学手段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放弃的传统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教学速度过快,使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很难形成,另外多媒体播放的情况需要遮挡日光,从而加大学生的困意。
三、新课改后过于追求语文课堂的气氛,忽视了对学生文本知识和基本语文素养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师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贯用的讲授法,这些似乎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常引用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料,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粗略而过,大部分时间留出来用于活跃课堂气氛。长期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常常出现语言错用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片面化理解新课程标准所致。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改是为了顺应时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素质精良的国家建设人才,新课改不是走过场更不是花架子。高中语文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当前新课改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于: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改的理念、教学方式等很难落实到实处;新课改后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新课改后过于追求语文课堂的气氛,忽视了对学生文本知识和基本语文素养的发展等。为更好保障新课改的有序实施,各基层高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这些困难,将新课改落实到实处,真正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03-02
语文的工具、人文性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赋予了高中语文课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高中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在新世纪,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语文课教学地位问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中语文课并未受到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和校方的,与语文其重要性相匹配的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1 高中语文课教学的整体现状
根据对五个省市不同层次高中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与教师对于高中语文课不受重视是比较认同的。高中语文课不受重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 学生语文学习目的功利性严重,学习兴趣不高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认为高中语文课并没有什么意义,这造成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机。家长方面,多数家长认同学习语文课对于孩子成长的必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的背景下他们同学生一样认为就高中阶段而言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应付考试。
1.2 实际课时与计划课时不符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语文课的计划课时都是基本符合课程机会规定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常有挤占语文课致使语文课实际课时与计划课时不相符的情况。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专注度不高,学习效率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专注程度显然不如数学课和外语课,存在不少上语文课做其他课的习题、上课开小差、睡觉等情况,使语文课堂继续着这种恶性循环。也有部分教师积极尝试改进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就整体情况来看,改良效果不大。
1.3 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课外学习情况也不佳
学生花在语文课学习时间也不如其他学科,态度也存在“只要完成就行,不管质量”,甚至“有硬性要求才做”的不良倾向。
2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地位下降的原因
2.1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的功利性学习
中国教育有着择校之风和应试教育的特点,而高中正是这个抉择的关键时期,从我们事件调查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教师、家长都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功利性较强。高中语文课的地位也相应的日渐下降。虽然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不是高中语文科教学地位下降的全部原因,但是他却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各方面中去,从某一方面也可以说它是高中语文科教学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2.2 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其主要体现了以篇章为单位的各自独立的整体性和知识内容上的综合性。语文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各章和各章,各篇和各篇之间的联系不大,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衔接,这就导致学生认为短期懈怠语文学习不会影响成绩。
2.3 人们对语文课学习的认存在偏颇
1)学校方面:而语文课成绩的提高难度远比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的学科成绩提高的难度大,而不学习语文对成绩的影响也较小。于是在需要权衡和抉择的时刻,语文课就或多或少的牺牲了。
2)教师方面:从调查来看,语文教师还是很重视语文课的教学的,他们认为无论从素养还是高考方面来考虑,语文课都不可以被忽视,但是学生、家长或学校等方面的消极态度让语文教师们有一些力不从心,另外部分其他学科老师还存在一些挤占语文课的情况。
3)学生和家长方面:学生和家长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有很大问题。部分家长认为由于汉语是孩子的母语从小就接触,有基础有底子,孩子可以花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就可以学好语文知识,不学或者说花较少的时间学习语文课也不会对成绩有多大的不良影响。
2.4 教师方面
1)教学内容上缺乏正确的教材观:在应试教育的催促和应对中,教师们把讲授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讲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也从列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课外拓展和课外阅读及视野。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缺少互动没有生机:大多数语文的教学方式都是机械的,重复的,带领学生深入品味少。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3)教师的性格:高中生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喜欢也渴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尤其想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互主体关系”。同时,教师的幽默常常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教学。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有人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什么样的师资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所以,树立大语文观,首先是要将教师的素质提升上去,只有高素质的师资才是高质量教学的有效保证。教师要在教学理论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认真阅读和探析当代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探析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理论武装起来的教学实践才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价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新课改教学理论、各地区优秀的、先进的教学经验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学习和借鉴的理论。教学理论就好比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教师的教学之舟继续前进。
二、教师的教学要具备大语文的视野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具备大的语文观,教师要具备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教学视野。不仅能看到本节课教学的目标,也要兼顾本单元和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甚至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教师的教学视角和教学高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大语文观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宽的教学视野、知识视野,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核心和资本,也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当前的教改形式,了解先进的教改动向,能够引用他山之石。同时教师要博览群书,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从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进步。高中语文教学涉及高考,教师的教学要紧跟高考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教学工作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三、树立大语文观要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上下功夫
1.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变老师在语文授课过程中使用语言的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使用的语言应该是鼓励和赞美多于批评。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才能积极参加语文课堂的活动。尤其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语言使用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有些网络词语可以比较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同样可以使用。
2.改变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语言的要求是很高的。在新时期,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进行改变,尤其是和学生的交流也需要改变。比如,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主要是告诉学生世间的事物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老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比较现实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事物的不同答案。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3.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习语文是为了感受和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以及语言的美妙之处。但是,生硬古板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都磨灭了。自然,语文的成绩就不是很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方式和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学语言上改变语文教学的形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明确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当前所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仍然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这样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虽然学校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沿用传统教学思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利用提问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把握提问方式的度和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过程流于形式。比如,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固定了学生的思维,进而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效果。
另一方面,过于追求直观效果却忽视对思想感情的理解。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开展教学,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过于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却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讲解缺乏足够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只是学生主体性培养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是全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建议措施
1.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教学情境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期间学生的思想意识相对强烈,并存在叛逆性的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推动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合理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以轻松的状态来对待语文学习,进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实现自主学习。
2.增强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意识,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具备主体性意识,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独立人格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自身意识力,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探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注意避免一言堂情况的出现,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习经历,所以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才能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有效安排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并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合理设计教案,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营造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
总之,随着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推动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现阶段的高中选修课所赋予教师与学生的选课权利只是形式上的所谓选修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教师只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各个学校可以依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种,但是,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普遍认为,现行选修教材“不够完善,只注意了时代性,而没有很好的科学性”。所以,大部分的学校只会选择与高考关系比较接近的、以文学为主体的选修教材。而这种选择则直接忽略了对非文学的社会应用语文的选择。因此,这种在表面上提供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质上依然具有严重后果的单一化倾向,而且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现阶段的选修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高中生本来就面对强度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导致选修教材的学习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这就使得通过选修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奢谈。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会立足于高考的命题重点对选修课上的《古代诗歌鉴赏》大讲特讲,但是对于《新闻阅读与实践》等与高考关系部密切的知识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看。最后,大多数高中学校在选修课课程的开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对于选修课教学学校没有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于学生的选修制度,没有向学生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对学生选课的具体指导较少,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展选课指导活动。
二、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1. 优化选修课程设置,精简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科目设置繁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占用课时过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言教育的传统与特点。语文选修课应该减少学习模块,缩减课时,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设置、课程选量、课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审视。选修教材里的文本只是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的材料,可以从头至尾全部使用,也可以根据对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现实水平的分析,对文本加以筛选,使用最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材料实施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分类目标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选修课宜与必修课并行开课(并非指从高一开始设置选修课),但这要防止选修课被敷衍、挪用,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以免被虚化。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
2. 扭转教师观念和“修正”高考的策略。
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淡化选修课以至整个语文课程与高考的密切联系。因为语文选修课程千差万别,如何能够通过一张试卷予以全部关照?更重要的是,这种“迁就”态度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应试意识,促使选修课程“必修化”。因此,要让选修课以其真正价值生存下去,淡化教师应试意识才是上策。一方面语文高考不应公布过于明细的考试大纲,消除教师琢磨考纲的心态,让语文教育回到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来;第二方面是语文高考题要超越教材版本与文体限制,超越必修、选修限制,考出语文的“真精神”;第三方面是语文高考题型和选材最好常变常新,以此消除教师“技术化套构”和“厚此薄彼”心态,踏踏实实研究教材,老老实实教语文。做到上述三点,语文选修课才可能有立足之地。另外,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不懈地给应试化教育者“洗脑”,以理论和事例证明培养学生扎实语文功底的考试效果胜过题海战术与教学技术化,从而还选修课教学一片空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0-0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因为有选修课程的介入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再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题材丰富,很多课程内容都是主修课程的内容延伸,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语文选修课程也是促进自己对主修课程内容的了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已成为语文选修教师思考的首要难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时比重大,内容过深
自古以来,高中课程就存在内容深、课程短的问题。语文选修课程的加入,使得原本紧凑的课程更显局促。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可分成5个模块,180课时,按照每周五节课的课程标准,高中全部课程需要1.25学年才可以完成,那么高中剩下的课程时间则需要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然而,高中选修课程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领域较广,知识研究力度较深,选修课程目标安排却比较空泛,没有一个明确具体化的指标,于是部分高中学校就随意开设,并打着选修课程的幌子复习高考知识,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落实不到位,也给专题式教学造成了阻碍。比如,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来看,涉及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多个题材,这些大大小小的题材中,根据课程时间设置可分为12-16个模块,高考的选修内容多是从这些题材中抽取考题,但由于模块众多,单独选取一种题材会造成以偏概全的诟病,若选择多种题材,教材种类过于纷杂,很容易成为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丢分项。举例而言,有的学生选择《唐宋散文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精选》,但是实际的高考选修中多半是《古代人物传记》和《中国当代散文》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耽误时间还浪费资源,更直接影响语文高考成绩。
(二)高中选修课程专题式教学资源匮乏,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
当前语文选修课程指标指出:各个高中学校,应结合选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语文选修模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的一切需要。按照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五个系列中任意选择四个模块,并在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第二阶段,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3门课程,满足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
此种专题式选修课程教学,从表面看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化的认知。例如,高中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欣赏》或者是《论语(选读)》。这部分内容设计都比较脱离“正轨”,选修教师也难以全面掌握,即使课程勉强开设,真正的教学中也是漏洞百出或是照本宣科。此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教学中暴露出较强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及学习上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知识结构松散,也阻碍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开展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环节,始终坚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
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质基础。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从高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来看,专题式教学是在一个大的模块下,进行专题课程教学。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中,考虑到课时设置的紧要性,可以通过模块整合的方式,筛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让学生能够系统的进行整体模块学习,方便学生记忆。为达到高中选修课课程基本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子目标,设置一定的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料搜集或是民间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分配选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视野,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教学教材环节,突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专题特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倡导专题式教学,为方便专题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间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开展了专题模块,削减了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负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选修内容的主题从“文论”角度切入,并设置对应“诗歌单元”、“散文单元”每一个单元都设有一个专门的“主题”。其次,教材单元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互相补充的关系。一方面便于学生对选修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选修教材内容相互牵连,避免学生语文考试中一无所知的现象出现。例如在《徐霞客游记》的选读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科学试验,而《天工开物》中讲述的则是科学技术,两篇文章分别以科学激素和和科学实践为切入点,在完善“科学之光”专题讲解时,这样的篇章设置也避免了学生专题学习的一知半解。
此外,每一个专题都掺杂着与其他单元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如此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便可纵向发展,让学生能深入化钻研选修课程中涉及的诗歌、小说、传记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师的教学速度。从客观角度看,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模式,其实就是《高中新课标》提出的“模块整合、优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从内容的专一性上进行知识的纵向延伸,这样的教材安排也实现了专题式教学与专题式内容的统一结合。
(三)在教学实施环节,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综合专题”模块
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学术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是深入化的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涂描。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必然会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设置专门课题。这样的专题以专题式教学为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加入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教学,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自主进行专题内容的疑惑解答。简言之,综合问题的专题设立,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题”的方法。此外,综合专题的设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各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古代诗词意象》为例,根据语文选修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将不同朝代、背景下的诗词混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能从古诗词的词语构成中,理解全篇诗词表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字句的理解。此外,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中的“综合专题”选择应充分给予学生自利,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然后将这些模块进行综合,比如《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或是将《史记》与《汉朝兴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名人生活的同时,也能明确历史洪流对这些历史人物命运的推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既能开发高中生的创造力、还能提升其文学素养,借此修身养性,巩固其自身的文学涵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钻研的学习效果。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3(34)
[2]姜冬妮.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与评价的思考[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8)
[3]沈艳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5)
[4]李中刚.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6)
[5]牛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现阶段,语文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方法上都存在很大改变,尤其以活动课教学最为显著。活动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教学特点,利用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活动课教学隔更为生动,能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这对学生来说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形式归于古老,教学内容太过封闭。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内容上和实际生活相脱节,严重缺少时代气息,而在教学方式上经常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全部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下降,进而引发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所以,语文教学要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以及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有效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做贡献。
二、活动课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课堂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活动课教学是一种十分开放的教学项目,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的语文应用知识,尤其是一些新研发的领域,同时一定要与学生的德实际生活有联系,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在开展有关春节专题节目的手抄报时,让学生多收集一些民间对联,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使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喜爱率。在课堂方法教学中,课堂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与主动性,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常注重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只是陪角,在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状态,语文教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讲学生带入到语文知识的殿堂。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从头到尾一直注重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意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主动参加,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提高。
三、语文活动课教学源于生活
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应以生活为源泉,这保证了活动课内容、方式的多元化、动态化,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例如,教师在纠正学生的用字错误中,要改变传统的纠正错字方式,不能将只局限在书本、教师中。应从课堂中走出来,将学生加入到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翻阅报纸、街头辨认用字,区分字的使用正误,并根据自生的语文基础,编订一份《勘误表》,提交给老师。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仅增长了能力与知识,还能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相融合,加强了语文知识的功底,使活动课教学发挥出真正的意义。这种辨字活动所涵盖的语文内容、层面和意义以及所展现活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语文的教学不能以“教”为目的,而是要将“教”转换成技能与知识,以学生自主、积极的独立完成学习内容为宗旨。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参与性、实践性、群体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添加剂。从活动中可以清晰看到,学生在一堂堂的活动课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活力,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所无法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较为好动,并且好胜心强,因此在每次活动中都一定会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裁判,虽然学生的语文功底有所差距,然而活动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大家处在同一个出发点,败者不气馁,胜者也被接纳、认可,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活动课教学对整体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这种促进显而易见,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相比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个性得到发展,互相比对、鼓励,进而产生的凝聚力、爆发力、探索力都十分惊人,令很多教师震惊不已。
四、活动课教学的严谨安排与有效控制
在长时间对语文活动课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想语文活动课展现它的优势,从真正意义上获得效益,就要在活动实践中展开严谨安排与有效控制,其中在实践中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导,并展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第三,一定要让语文活动不仅生动,还要有效。所以,活动一定要以教学为宗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活动课教学方案的实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课堂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现阶段高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做好活动课做好活动课教学,为培养适应我国发展的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红玉.将规矩沉下去,让生活浮上来——以一节作文活动课为例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1(01):215-21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99
1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是一门必考且极为重要的科目,因而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应试教学要求而被迫接受语文课程的学习,却很少有学生是发自内心喜欢并热爱学习语文,这种现象尤其在高中教学中较为明显。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语文在高考中占有极大的分值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成绩。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大多数老师教学的重要目的,导致老师过于追求表面上的应试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愈发凸显其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同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固定的授课模式下,任何问题老师都总是给予学生最完整的讲解以及最为标准化的答案,而轻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讲解,忽略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听与记笔记,这不仅很难体现出学生能动自主的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不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文化素养。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2.1 营造活跃、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不是让学生仅仅是为应对高考而处于被迫学习的状态。老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活动氛围中不断学习。活跃、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可以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2.2 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而并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书面知识的讲解学习,这是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一个弊端。长期以往,会逐渐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及语言文化素养为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与感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因此,基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明确把握新课程目标与新教材特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内容去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合理运用教学技巧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习,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当今时展的需要。
2.3 注重角色的转变,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带领着学生进行学习,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知识也在不断的拓展,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部分,在体现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同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会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老师要注重角色的转变,要学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去发现、挖掘获取知识的方法,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4 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知识素养,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新课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构建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三维目标教学对老师自身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很深的知识素养与文化涵养则很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又谈何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老师应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将个人魅力通过语文教学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努力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从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 结语
传统的教学思路显然已经不太适应时代的需求,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时展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把握住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新思路是摆在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极为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