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5:06: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青少年礼仪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跆拳道 礼仪 规范
一、对跆拳道礼仪与精神的概念阐述
跆拳道的礼仪是指练习者从内心深处溢出的自然的表现在人的行为上的,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跆拳道礼仪主要表达方式是敬礼,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中礼仪的训练尤为重要,“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所倡导的尚武精神。青少年跆拳道学习者在学习跆拳道专业技术和品势之前最重要的是学会礼仪,青少年跆拳道练习者在训练与学习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青少年跆拳道练习者的敬礼是内心对父母、教练以及对同伴的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恩的直接的外在表达方式。正确的言语和谦虚的品质,友好和谦让的态度,虚心和好学的作风,是青少年跆拳道练习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礼仪规范。青少年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并严格实行跆拳道礼仪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练习跆拳道深层次的内涵,最后通过自身不断练习与努力从而达到跆拳道的高深境界。
(二)青少年跆拳道精神实质
青少年跆拳道的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礼仪是人类要遵守的最高规范,是教化人类的手段。廉耻是指要学会分辨是非。如果做错了事,在良心上不管是对三岁孩童还是任何平凡之人都应自觉惭愧,无地自容。忍耐指忍即是德。有句古语里说忍一百遍能使家庭和睦,即能忍的人可得到幸福与繁荣。无论是持有高段的人还是技术完美无缺的人,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设一目标,再以持久的忍耐力不断地向那一目标迈进,才能如愿以偿。百折不屈即面对困难,跆拳道练习者应显示出自己的勇敢和坚强意志,对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丝毫不屈服,不畏惧,坚持奋战到最后,跌倒了就勇敢的爬起来。在青少年跆拳道中,练习者终极目标战胜是战胜自己。人在性格中会有怯弱与懒散的弱点,追求安逸,往往使一些人不思进取,这是阻碍跆拳道修炼者获得成就的最大障碍。因此,青少年在跆拳道修炼过程中应培养自身坚韧和坚忍的精神,这样才有可能不断克服自身的懦弱,达到更高的竞技境界。这是青少年跆拳道的精神作用与价值。
二、跆拳道礼仪教学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影响
(一)身体方面
青少年经常从事跆拳道训练不仅可以使他们掌握各种拳法、腿法、身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其速度、耐力、柔韧、力量和灵敏等身体素质,而且,通过长期的训练还可以形成一定的技能,掌握防身自卫的能力。青少年练习跆拳道需要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因此,它是一项较身体活动较全面的运动。此外,青少年跆拳道训练还具有瘦身健美的功能,经常进行跆拳道练习的青少年不难发现,跆拳道不仅是一项激烈的对抗项目,而且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瘦身方法。青少年在训练中运动时间不断加强,负荷不断加大,身体内的各脏器官新陈代谢也不断加快,这就促使身体的肌糖原和肝糖元大量消耗最后消耗脂肪以达到瘦身的效果。由于跆拳道动作追求速度和动作之间的转换,所以想要踢到对方或闪躲防御就要用尽全力,这样会使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都能够参与进来,肌肉会变得结实紧绷。
(二)心理方面
跆拳道锻炼讲究一种独特的古朴的心态,这种心态依赖于精神上宽宏大量的气度和个性上坚强的自信心,青少年跆拳道训练的宗旨是:开发青少年智力、体力与精神的潜能,增强青少年的信心、勇气和正义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振奋精神。使青少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然、平衡、协调等优点。跆拳道礼仪文化可以培养青少年保持心态平和、戒骄戒躁、宽容大度良好性情。青少年在跆拳道锻炼中,首先要学会战胜自己个性和性情中的不足,不断克服锻炼过程中疲劳给肌肉带来的酸胀感,克服实战中对手给自己带来的恐惧感,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培养青少年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处理实战中动作的技术时,不断培养青少年敏捷的反应和变相的思维,从而锻炼青少年的心性。
(三)思想道德品质方面
青少年在练习跆拳道技术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用行礼的方式向长辈、教练、老师、队友鞠躬施礼,使青少年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相学习的作风。除了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求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种严格的利益教育模式,使青少年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潜移默化的会将利益形式转化成为心理动力,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利益风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青少年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使青少年从软弱变得坚强,胆怯变得勇敢,自卑变的自信,私欲变的大公,狭隘变的宽容,骄傲变的谦虚,进一步塑造自我。青少年跆拳道练习可以培养青少年团结合作,动脑思考,诚实守信的做事原则。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思想品德高低,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要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修炼人的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跆拳道教育的实质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
三、结语
在传统礼仪文化被人们逐渐忘却的今天,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待人做事毫无礼貌,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我们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缺失。如今的跆拳道在我国的大、中、小学里已广泛开展,跆拳道礼仪将积极引导我国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礼仪和道德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现代人,为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做出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补充营养
补充营养并不意味着盲目进补,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脑以及改善记忆力的食物,如菠萝、橘子、鸡蛋、鱼类等。另外每天要养成吃早餐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保持大脑活力。
二、经常聊天
据研究表明,坚持每天与他人聊天10分钟以上,能起到锻炼大脑的功效,对提高人的智商,增强记忆力非常有利。经常聊天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让心情变得开朗愉悦,何乐而不为?
三、重复记忆
很多成功人士说过,重复是记忆之母。重复次数与记忆长久是成正比的... 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的时间越长。当大脑记忆时长超过生命值,即实现终生不忘的效果了。
四、理解记忆
如果说你想要快速去记住一些东西,在你理解的情况下你会更容易记得住,记得久。所以在记忆的时候,我们先将所需要记的东西进行转换再接收,可以在脑海中想象成一个画面。
五、兴趣记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当中,我们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掌握的快记忆的牢。显而易见,大脑在记忆时偏爱感兴趣的东西。在每天的空闲时间,我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思考我们到底喜欢什么东西,并将答案写在纸上,尽可能的多,这样可以引导大脑思考,挖掘信息,对我们提升记忆有帮助。
六、记录回想
如果说你的记忆力不太好,你可以动手做一个表格,将一天的时间划分成小段。比如一天12个小时,将其分为12段。每个段一小时,然后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做了什么事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再回想一下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锻炼大脑记忆,更能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记录生活。
七、充足睡眠
只有睡的好,人才会有精神,在大脑工作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我们的记忆力才会更好。然而长期睡眠不好的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因而保证质量,充足的睡眠是对于我们增强记忆很重要。
八、视听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九、多与人交往
研究发现,社交能够让思维更敏捷,闲聊10分钟后,人脑的反应速度迅速提升。
十、跑步
研究发现,跑步能促进脑细胞的再生,延缓记忆力的下降速度。运动专家建议跑步采取“间隔训练”方式,即先快跑30秒,再慢跑90秒,并重复6个周期。每周坚持做2次。
提高记忆力的食物
1、菠菜
菠菜虽廉价而不起眼,但它属健脑蔬菜。由于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B1和B2,是脑细胞代谢的“最佳供给者”之一。此外,它还含有大量叶绿素,也具有健脑益智作用。
2、谷物
大脑需要不断补充葡萄糖,而谷物中如黑桃的纤维有助于调节葡萄糖进入孩子体内,全麦谷物也富含B族维生素,能补充神经系统的健康营养。
3、小米
小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等营养,被人们称为健脑主食。小米可单独熬粥,也可与大米一起熬粥。做粥时,清水沸开再入锅,以强火沸煮;漂起米油时,改为文火慢熬,待到米油增多加厚成脂、米粒开花,粥就熬好了(要想省事,还是可以打磨过后再熬)。
4、鲑鱼
鲑鱼是一种富含脂肪酸的鱼类,常吃鲑鱼可以补充大脑发育成长和改善大脑功能所需的ω-3脂肪酸DHA和EPA。事实上,近期也有研究表明,日常饮食中补充丰富的脂肪酸有利于头脑清晰。
5、香蕉
脑细胞的热量来源与其他细胞不同,只能依赖葡萄糖,无法从其他营养形式获得,而碳水化合物则是糖类最主要的来源。香蕉中不只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还有大量果胶、维生素B。果胶能让葡萄糖释放的速度减慢,避免血糖起伏过大;维生素B能促进糖类被充分转化成能量,协助蛋白质代谢,维持脑细胞正常功能运作。想维持大脑的颠峰状态,就随时补充一根香蕉吧。
6、辣椒
维C含量居蔬菜之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辣椒所含的辣椒碱能刺激味觉、增加食欲、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辣”味还是刺激人体内追求事业成功的激素,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生吃效果更好。
7、虾皮
虾皮中含钙量极为丰富,每100克含钙约2000毫克。摄取充足的钙可保证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还可防止其他缺钙引起的疾病。儿童适量吃些虾皮,对加强记忆力和防止软骨病都有好处。
8、菠萝
菠萝含有很多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锰,而且热量少,常吃有生津、提神的作用,有人称它是能够提高人记忆力的水果。菠萝常是一些音乐家、歌星和演员最喜欢的水果,因为他们要背诵大量的乐谱、歌词和台词。
9、牛奶和酸奶
乳制品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是脑组织必不可少的。牛奶和酸奶也为大脑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近期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相比成年人多10倍以上的维生素D才有利于神经肌肉系统和人体细胞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维生素。
10、葱蒜
葱蒜中含有“蒜胺”,这种物质对大脑的益处比维生素B,还强许多倍。平时让儿童多吃些葱蒜,可使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更加活跃。
猜你感兴趣:
1.青年记忆力差该咋办
借此机会,我就创意与青少年成长的有关话题谈几点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青少年需要创意,创意需要青少年
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意迸发的时代。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文明交汇碰撞的今天,创意因其与文化、经济的紧密结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创意文化与创意经济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深刻作用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发展。
创意深刻影响青少年。青少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思维模式。丰富多彩的创意产品,极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和喜爱,从而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首先,创意产品丰富和改变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手段。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并熟练地运用专业软件、搜索引擎、BBS等网络交流媒介,迅速地解决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手机通讯、互联网络、DV影像、数码声讯等创意技术,获得了对历史、地理、美术等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其次,创意产品丰富和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娱乐方式。今天,手机短信、QQ、MSN、网络博客、网络电台等日益成为青少年重要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服装服饰、文艺展演等时尚中来,享受着创意文化带来的惬意生活。再次,创意产品丰富和改变了青少年的工作方式。电子邮件、视频传输、网络会议等新兴手段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的工作效率,增加了青少年的工作乐趣。总之,在这个创意彰显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创意产品和创意形态已经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知识构成、行为模式、交往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青少年推动创意发展。青少年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意天分和本能。艺术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才画家;文学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才诗人;科学家说,每一个青少年是天才发明家。这些都形象地说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创意涌流的大好时期。在创意经济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浪潮中,青少年的创意热情和创意潜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发挥。青少年朝气蓬勃,敢于设想,善于创造,不畏失败,是创意设计人员的主体。有关调查显示,年轻人已经成为我国创意设计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20—30岁之间的青年占到创意设计人员总数的93%。青少年思想活跃,勤于思考,肯于钻研,多数受过系统的现代科学教育和培训,在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创意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今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1.23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占82.3%。青少年总是以其天性使然的对时尚的追从、对新奇事物的热爱、对高质量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引领着社会消费的时代潮流,是创意行业庞大的消费大军。现实生活中,从服装时尚到数码装备,从家具装潢到办公工具,从日常学习到业余休闲……,无不体现着对青少年需求的满足,无不体现着为青少年消费所推崇的许多创意品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创意事业主要就是青少年的事业。
二、培养创意能力,促进成长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新的时代,大力开发青少年的创意潜能,培养青少年的创意能力,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青少年创意能力,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随着创意经济和创意文化的蓬勃发展,创意已日益成为每个人个体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等现象,在青少年中加强创意教育、培养创意能力,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创意能动性,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创意可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学习。从培养青少年的创意能力入手,通过引导青少年在积累中创新、在学习中创造,可以更好地调动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掌握受用一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意可以培养青少年快乐生活的心态。创意是快乐的源泉,强化创意的意识,可以使青少年思维敏捷、喜欢探索、善于发问、乐于游戏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帮助青少年不断从探索未知、创新创造中体验快乐。创意可以引导青少年更好地投身实践。通过鼓励青少年开展尝试新游戏、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等创意训练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丰富创意实践,提高创意素质。
培养青少年创意能力,充分发挥青少年主体作用。当代青少年成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实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都呼唤广大青少年与全社会一道,迸发创造活力,展示创意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当前,创意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领域。据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价值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迅速递增。在国内,创意产业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仅在北京,去年创意产业产值超过960亿元,其增加值约占北京生产总值的14%以上。我国的创意行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缺少高端原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方面尤为突出。大力发展我国的创意文化和创意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呼唤广大青少年勇于进行创意设想,大力提高创意能力,踊跃投身创意实践,努力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能的创造性人才,为创意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培育创意文化,共迎创意明天
培养青少年创意能力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要大力倡导“赏识、创意、体验、伙伴”的教育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培养具有创意能力的青少年,需要我们有“赏识、创意、体验、伙伴”的教育理念,通过“赏识”使青少年增强自信、通过“创意”激发青少年创新灵感、通过“体验”引导青少年参与实践、通过“伙伴”鼓励青少年互帮互学,使之真正成为每个家长、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个社会成员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需要我们坚持创意教育的整体性、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原则,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要积极开发健康有益的创意产品。开发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创意产品,特别是那些注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意产品,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沿着党和国家希望的方向成长进步。要着眼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向青少年传递健康向上的文化信息,使青少年形象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坚持思想性和时代性相统一,让青少年通过这些创意产品,了解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形象地认识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基本规范。要坚持原创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让青少年通过这些创意产品,形象地认识到科技和创意的魅力,了解到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激发创意兴趣和创造热情。
第一,青少年犯罪率高于中老年犯罪率。第二,在全部刑事犯罪中,青少年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中老年。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所占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中老年犯罪比例则不到百分之三十。
二、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盗窃、抢劫、流氓、伤害、。这五类案件约占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中老年犯罪类型则较为分散:中年犯罪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盗窃等财产犯罪,杀人、伤害等人身犯罪,等性犯罪均占一定比例;老年人犯罪则不多见于人身犯罪。
三、犯罪手段上的差异
与中老年犯罪相比,青少年犯罪的手段以暴力性、直接性为主要特征。据统计,在爆炸、杀人、伤害、、抢劫等暴力性犯罪中,青少年约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犯罪手段的直接性、暴力性逐渐向间接性和非暴力性转移,到老年人犯罪已很少用暴力手段直接进行犯罪活动。他们进行的犯罪大多是非暴力的、间接的。这些与其年龄特征是相适应的。
四、犯罪组织性上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大多是拉帮结伙进行,犯罪团伙是青少年犯罪中最突出的组织形态;中老年犯罪大多是单独进行,即使有些共同犯罪,也不像青少年犯罪团伙那样,以崇尚哥们义气为联结纽带,而以人身或经济上的利益关系互相依存,也有的是充当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背后操纵者或幕后指挥者。
五、犯罪动因上的差异
从犯罪动机的形成来看,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偶发性、冲动性、互感性等特点。家庭、居住、工作、人际交往等微观环境及特定的刺激情境对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影响,要大于它们对中老年犯罪动机的影响。从犯罪动机的内容来看,青少年犯罪动机大多较为简单,有时出于满足暂时性需要,就去偷、去抢。青少年犯罪动机还常常带有游戏性的特点,大量犯罪是以其过剩的精力和情绪的宣泄为特征的,青少年犯罪动机内容还容易发生变化,刺激情境变化了,动机也随之变化,因而易导致多方面犯罪。
与青少年犯罪不同,中年犯罪常常是先形成一定的财产或人身犯罪的动机,然后有准备、有预谋、有步骤、有理智地进行犯罪活动,而老年人犯罪的动因则较为复杂。
六、犯罪认知上的差异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
对青少年进行移情的道德培养,不仅要认知移情本身的特点,还要了解青少年道德教育自身的特点,才能将移情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效结合。具体来说,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育环境的多样性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环境主要是家庭或学校,与儿童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道德教育在环境上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从整个人生阶段来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道德塑型甚至是定型的阶段,虽然青少年的道德体现在这个阶段不太明显,但却会对今后的道德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教育环境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不仅会受到家长影响,老师、身边的同学,甚至媒体、网络等一些新鲜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道德产生深刻影响。
(二)教育方式的独特性
相对于传统的、主流的道德教育方式而言,青少年在接受道德教育时,更愿意选择与自身道德价值更贴近的道德内容,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条条框框并不敏感,甚至会产生很强的排斥心理。因此,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从教育方法上,应当采取青少年愿意接受的形式,或者是青少年不排斥的形式,将道德内容传递到青少年价值观念中。
(三)教育成果的享用性
道德享用是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即让青少年在道德学习与实践中领会、体验人生的幸福与人格尊严,是自己在成长中享受道德所带来的幸福感。从实践角度讲,青少年对道德内容的践行,也是创造美好和幸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心理需求,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将自己的道德价值以正能量的方式传递给他人,使他人也能在感同身受中体验幸福。作为一个群体,这种相互感染所带来的享用性远比教师、家长所传递的道德内容效果要好,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移情对青少年德育的功能
(一)移情有利于青少年产生亲社会的能力
通过交涉互换的情感为体验,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验他人的感受、愿望,由此维持社会的稳定。在实践活动中,青少年在面对相似的情况时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感受。
(二)移情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将移情纳入青少年德育,使青少年将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转移到对他人甚至自己造成的影响上,预见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样就能做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并且,随着认知能力和移情能力的提升,青少年会更加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能够用内化的道德原则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靠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移情是青少年做出道德行为的动力
在德育培养过程中,大多数教育者注重道德知识的讲授,而缺乏道德行为实践引导。事实证明,具有道德认知不一定产生道德行为,因为道德认知只是从原则上、规范上教育青少年应该怎样做。一种道德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移情心。真正的德育,应当是既教授道德认知,又让青少年产生道德行为,而移情能够实现青少年在学习中的积极情绪,通过分析和体验人物的丰富道德情感,培养青少年的感悟能力。在准确把握移情功能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学环境中,这将会使移情真正发挥教育效果。
四、移情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培养途径
(一)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道德移情的培养
家庭是青少年移情意识与移情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要发挥这一场所的功能,需要建立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密关系。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看法和评价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家长可以利用作业辅导、节假日休憩旅游等机会,与青少年进行沟通,给青少年更多的情感呵护和必要的帮助和鼓励,鼓励子女发言,使其获得成就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一、青少年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总结起来就是随着家庭观念和功能的变化、升学竞争与课业负担的加重,社会影响不断加深,这样使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肩上的压力越来越重,他们感到无处可避,心理问题与危机事件也就日益增多。为避免青少年发生心理危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后果,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二、怎样对心理危机进行心理干预
1.用慰躁动的心灵,用心浇灌善感的灵魂。青少年正处在学习期间,这时,教师在这里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用心爱护还在成长中的小苗,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关爱,不但关心他们学业的进步,同时更要注意他们思想和情感上的波动,当教师的要理解他们,并在生活上帮助他和鼓励他。跟他做朋友,谈心,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他,帮他处理生活中、学习中、思想中的问题,使他能顺利渡过危险期。
2.给他们一个空间。很多材料都表明,青少年只所以会产生心理危机,大多数原因都是没有自己的空间,何不适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在美国,高中生毕业后会先拿出一年去世界旅行,他们甚至到那些语言不通的地方去。因为在一个新鲜陌生的环境,抛弃了学业和工作的压力之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想象和幻想。慢慢的他们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他想要过的生活景象。可是在中国,沉重的功课、初考、中考和高考,外加各种音乐美术培训班,占据了他们全部的大脑,却没有时间来想象。因为没有想象,他们到达未来的时候,通常都会不知所措,不明白自己将要面对什么。这时,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就容易出现问题,比较脆弱,不能面对压力。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青少年身心发展问题正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话题,受到不少的关注和讨论。但是,针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身心发展困境的研究稍显不足,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这个主题开展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社会工作关注工作对象的现实境遇,相信他们的潜能,并引导他们理解和适应环境,推动其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本研究重点关注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及其解决对策。本研究将从专业角度出发,以离异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为切入点,尝试建构缓解困境的模型,并提出可供参考的介入过程,着重从社会工作视角下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身心发展困境,初步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解决模型,并探讨问题解决路径,以帮助、引导离异家庭青少年正确面对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案例介绍
1、个人与家庭的基本情况
李某是一名标准的90后,男性,出生于1995年,还未懂事之时父母就因性格不合离婚。李某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在母亲和亲戚的关心照顾下成长至今。由于母亲管教严格,李某还算顺利的考取了西安的一本大学。但是自从上初中至今,经常与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在与亲近人的交往、性格、心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李某的母亲属于女强人,李母离异后一直单身,虽说工资丰厚,但毕竟是一个人抚养李某,所以平时生活尽量节俭。而在李某学习这一方面,李母一向严格要求李某,尽其所能花钱为李某报辅导班学习,花钱让李某上重点高中。不过在生活中,李母一直教育李某花钱不要铺张浪费,不与同学攀比。总体而言,虽说李某生活在离异家庭,但是物质生活水平还是不比别人差多少的。
2、学校老师、同辈群体和亲人对案主的评价
(1)学校老师的评价。首先,本人先走访了李某的高中班主任张老师,在张老师的眼中,李某开始在班级里并不是十分活跃,学习成绩也是处在中游水平,在对待学习上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努力或者特别厌烦的情绪。不过高二在一次校园歌手大赛的比赛中,李某一举获得大赛亚军,让全班对其有了重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进入高三之后,李某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最后通过努力,高考成绩班级排名第五,顺利考入了一本大学。但张老师还提到,在平时的观察中,他发现李某性格比较暴躁,做事情不踏实,情绪不稳定,遇到问题喜欢钻牛角尖。
接着,本人到了李某的大学访问了李某的辅导员胡老师。在李某入校这一个多月以来,胡老师对李某的印象并不十分深刻。胡老师说,李某在学校并不出众,在班级和学院组织的活动中显得不是很积极主动,性格看上去比较内向,没有加入学生会,没有在班级里担任较为重要的角色,加之李某经常周末回家,所以胡老师与其几乎没有过交流。
(2)同辈群体的评价。在对李某的同辈群体,即就是李某同学的采访中,他们眼中的李某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哥们儿”,对朋友很够意思,喜欢唱歌,但有时候性格比较急,喜欢抱怨,特别好面子。在他的同辈群体中,同性朋友的比例要占大部分,异性朋友相比而言较少。
(3)亲人的评价。李某的亲人对李某的评价是李某总体是个老实的好孩子,不给家人惹事,能够考上一本大学全家人也替他高兴。但是李某总与其母吵架,甚至有过摔东西、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让亲人们觉得李某不懂事,不知道心疼自己的母亲。亲人们还发现李某非常爱钻牛角尖,听不得别人的劝告,性格比较暴躁。
三、社会工作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分析
1、工作理念
本次介入的工作理念是助人自助,优势视角。
2、介入目标
改变案主的认知,修正之前扭曲的认识,使案主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
3、介入工作原理
(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案主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的咨询方法。
(2)格式塔疗法。通过采用许多具体技术,让案主知道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实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尽量挖掘个人的潜能。
4、具体服务介入过程
阶段一:
时间(次数):07/01-07/07(1st-3rd)
目的:深入了解案主及家庭情况,确立专业关系及其与案主的关系。
具体操作:个案会谈3 次;督导谈话1次。
阶段二:
时间(次数):07/08-11/08(4th-8th)
目的:促进案主人格发展,改善案主的社会交往能力,扫除案主心理障碍。
具体操作:个案会谈5 次;与辅导员沟通2 次;与班主任沟通1 次。
阶段三:
时间(次数):11/10-12/10(9th-13th)
目的:巩固前一阶段成效,争取与母亲进行沟通,并在适当时候进行评估和结案。
具体操作:个案会谈5 次;与案主母亲沟通2 次;评估会谈1 次;督导谈话2次。
5、结案
在这个长达五个月的跟踪介入之后,很欣慰的看到了李某的转变。之前由于李某自身的性格问题,他在大学期间不适应大学生活,情绪低落,对大学活动不积极,与母亲关系不够融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按计划改进之后,李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氛围,在家庭里与母亲的生活更加快乐了,没有了以前那种对母亲的不理解。这个案例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社会工作者在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障碍辅导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且对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帮助。
四、反思与建议
1、几点反思
(1)个案工作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自我潜能发掘的思考。个案工作介入自我潜能的发掘,针对于离异家庭青少年,希望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分析方法,了解其需求,改变其不良的认知和消极的心态,激发他们深层次的潜能,从而实现自我认同。
而在于此,社会工作者在发掘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自我潜能时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工作者应是一名耐心的倾听者。这需要工作者听取案主心中的不满和牢骚,让他们把他们自己心中最真实的认知都吐露出来,无论这些认知正确与否。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要对重要信息认真作好记录;其次,社会工作者还是一名能动者。在倾听完离异家庭青少年诉说他们的想法后,工作者应与案主配合起来,分析案主认知产生的原因,经过工作者的帮助,让案主判断其认知是否正确,从而使案主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同时也找寻到自己的不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最后,社会工作者也是一位监督者。当案主认知目标明确之后,案主就要有一段改正自我错误认知、重新发掘自我潜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案主情绪、行为容易反复的过程,如果工作者不及时予以提醒和帮助,那前面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将付诸东流。
(2)从微观层面注重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方法与技巧的思考。其一,自我剖析。在社会工作者接受工作之前,要进行自我剖析,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接案。因为一些社会工作者可能也来自于离异家庭,如果这些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这种创伤还未平复,那么将会在介入过程中失去“保持中立”这一重要原则,最终会对整个案例产生消极影响,这对案主来说是不公平的。当然如果工作者已经平复了自己在离异家庭中的创伤,那这种经验对于案主成功的走出阴影,更好地实现社会化自然是有益无弊的。
其二,培养共情,避免移情。在个案工作中,由于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互动,那么在工作进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移情现象,这就要求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案主在自己面前所表露出来的各种态度和行为,也要特别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情感经验或经历来试图影响案主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注重共情的培养,深入案主的主观世界,了解其真实感受。
2、对策建议
(1)以增权的方式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困境。首先,提高离异家庭家长的教育水平。离异家庭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往往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过分溺爱,这两种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不可取的。离异家庭青少年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抚慰,家长要给予他们一份充分的、包容的爱,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一些正确想法。同时,家长也要在适当的场合肯定孩子,增强其自信心,比如该案例中李某有唱歌的特长,李母给予了肯定与支持,从而使李某自信心逐渐培养起来。
其次,离异家庭青少年要提高自我认可意识。某些离异家庭的青少年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状态,认为自己家庭不完满,学校、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社会舆论对其有偏见,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认可自己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和能力,严重缺乏自信,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对于这些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他们自身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可的意识,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正确应对心理辅导,保持健康心态。
(2)密切关注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强化对策方法研究。社会工作者在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介入工作结束之后,还要有一个后续的观察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比较漫长,但是又十分重要,是社会工作介入从实践再升华到理论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工作结束后,要密切留意离异家庭青少年在物质和心理上是否得到合理的满足,从而促进他们正确的社会化进展。在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思考在提供帮助后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出现反复的深层次原因所在,在及时纠正问题后,要完善和总结自己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从个性中寻找到各个案例的共性,强化对策方法研究,最后形成一套解决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社会工作方法。
(3)调集家庭、学校、社区力量为离异家庭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让离异家庭青少年真正健康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全社会力量进行配合。社会的可用资源运用其中,通过家长、同辈群体、老师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给予离异家庭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这对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将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05).
[2] 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05).
[3] 陈克娥.家庭教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探析[J].当代经济,2007(6)38-39.
[4] 侯志阳.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43-45.
[5] 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04).
[6]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 陆士桢,王碉.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车平平.离异家庭子女健全人格教育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15-34.
[10] 王睿.试探单亲孩子性格缺陷及成因.消费导刊,2008.8.240.
[11] 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46-47.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日益成为学校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对学生的各项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有意或无意侵害青少年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还时常发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损害。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首先列举了教育教学中侵害青少年学生权利现象的表现,然后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保护青少年学生权利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引起人们对学生权利保护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学生权利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当前现实生活的考察,发现青少年学生权利易于受到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上课,不得随意开除学生。但实际上,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权经常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为:学生因为迟到,不遵守纪律,未完成作业等。
(二)侵害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身体健康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身体健康不受侵害的权利,它是学生人身权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唆使他人侵害学生的身体安全行为。但实际上,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权的认识不够明晰,仍然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
(三)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尊严
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格尊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中侵害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讽刺、挖苦学生;故意侮辱学生,随意谩骂学生;给学生取一些歧视性的绰号或侮辱性的称号,如“弱智”、“笨蛋”等
(四)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但实际上,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主要表现为:以未完成作业或不守纪律为由,罚站、或不让学生按时放学,或剥夺学生课外自由活动时间。此外,有时也有非法搜身行为的发生。
(五)侵害青少年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教师不得侵害学生的隐私权。但实际上,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对待学生成绩、男女生交往等问题上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害。
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为了激励学生相互竞争,习惯于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排序;个别教师藉口防止学生早恋,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翻看学生的日记、短信等。
(六)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休息权
休息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应保护学生的休息权。保护学生的休息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实际上,教师侵害学生休息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些老师不能按时下课等。
二、青少年学生权利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教师侵害青少年学生的权利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导致侵害学生权利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公民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的现象。
(二)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了解有限
当今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对自己权利的了解有限,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这也造成教师侵害学生权利行为的发生。
(三)法律监督缺乏
我国的法律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是在教育法律的贯彻执行中,往往“违法难究”。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教育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行使执法监督的职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出现问题往往以道德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四)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陷,就是重义务、轻权利。又加之我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三、保护青少年学生权利的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学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任何人侵犯。因此,为了预防和有效制止教师侵害学生权利行为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教师法律素养的提高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学生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不知法,不懂法,自己犯了法都不知道,又怎么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呢?因此,应要求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 提高教师对学生权益保障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使教师明确学生所享有的权利,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从根本上提升广大教师的法律素养。从而使教师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
(二)培养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
为使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使他们清楚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当自己的合法权利遭到侵害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对遏止侵害学生权利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法律监督
要保护学生的权利,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应借鉴国外教育法制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教育调解、申诉和仲裁制度,建立和完善与教育法律法规监督相关的一些权威性机构,从而加大监督力度。
(四)树立民主的师生观。
当今社会是民主社会,作为当代教师,教育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明确突出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格尊严上师生是平等的,对作为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应给予加倍的呵护,认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实际,对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形成服务体系。党委政府应明确重青工作的主体牵头单位,将预青考核继续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明确各具体群体的工作兜底部门,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并在人员和经费支持上相应予以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宣传推广、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要将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常态预防、重点筛查、心理辅导、观察回访的闭环工作格局,确保在校学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让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让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够主动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答疑释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