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1 10:28: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积极思维、大胆探讨,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愉快和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敢于发言、有机会发言,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尊重,以及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挖掘教学内容中创新的生长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甚至萌发有创意的想法。教师采取的方法应该是着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使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把自己的创新品质带入数学学习中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和竞赛,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教学还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童话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必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先出示了李老师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然后设疑:“你认为李老师每天上班走那条路更合算呢?”学生马上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手中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在探索中自然地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尝试、实验、思考、总结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但能主动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2)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唯一出路,也是一个人能否做出大成就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 1/ 6 ,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 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3.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4.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如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性”的实践题:“学校在暑期组织教师前往北京进行七日游活动,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为X元,教师在火车上和在北京每天的伙食费为B元,要在北京住宿5夜,每夜的住宿费为A元,在北京的旅游点的门票价和交通费共计为Y元,问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我先请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能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需要钱的算式:2X+7B+5A+Y.在学生写出了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找资料,估算一下每个教师前去北京共要用多少元钱?这样学生就会前去查找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价,去了解每天的伙食费和住宿费是多少元。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篇(3)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l、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2、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篇(4)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阶段,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卸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给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创新。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能找到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又如教“圆的周长”,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记下每个圆的周长……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如教“四四十六”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学会了“每行栽4棵树,栽4行要16棵树”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如果只有12棵树,每行栽4棵栽4行又该怎样栽?”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明明4乘4得16,怎么能4乘4得12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想到“一树两用”,仅有12棵树也能实现“每行栽4棵,栽4行”的要求。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了解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会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会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发展。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概括法、假设法、图示法等,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通过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目的地投入到动手和思考中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也就是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真正成为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小主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实验操作:先在一张平行四边形纸上画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拼出“长方形”后,有的学生拼出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讨论“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这些关系,你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让学生理解它易变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而且还要靠教师的指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为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敢地投身到教育改革中去。总之,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与教的氛围,从我做起,从学科教学做起,真正使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创新能力的及时雨,不久的将来定能出现一批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著名教授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自主思考,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要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思维要创新,方法要新颖,措施要得当。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应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要硬,知识面要广;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能诱导积极探索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并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要注重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要求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进一步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进发异彩。

篇(6)

1 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

3 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6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篇(7)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教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萌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贫脊的土壤是生长不出茁壮的禾苗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营造出自由而不散漫,宽松而不拖沓的课堂人际氛围,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

为了营造这样的创新环境,我们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①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在每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奇异情境,产生悬念,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如故事导入、实验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等。②在追求评议艺术上下功夫。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几句幽默、风趣的语言,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③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教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能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可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④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下功夫。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实践证明,在这样且只有这样的师生共同建构的“心理动力场”内,学生才能产生强烈学习欲望,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呼之欲出”。

二、创设思维层次,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周密设计思维层次的教学,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观察、联想、转化,以求异思维为侧重点,以多向思维为核心,强化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通过对例题的引伸和变通,以发散思维为侧重点,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在探索中求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画图,写出已知与求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证题思路,启发学生画出对角线,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最后写出证明过程。证完之后,我们不能仅局限于结论的简单证明,而应在此基础上发掘问题的内涵与外延,适时地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设计这样的思维层次:

(1)若对角线互相垂直,则得出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2)若对角线长度相等,则得出的四边形又是什么图形?

(3)要使得出的四边形分别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则两条对角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4)如果原题中四边形分别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那么题中相应得出的四边形又分别是什么图形?

篇(8)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67-01

1.小学数学教育中研究创新意识的意义

1.1创新意识的概述

创新意识的两个出发点:即创新和意识。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紧密相关联的,是新形势下教育者或者说广大教师必须做出的适应形势变化的一个选择。创新意识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打破常规,不断运用创新思维,指导自己在工作中能够颠覆或者改进以往的陈旧的、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创新意识的根本,还是在意识。

1.2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义

创新,是任何事情需要维系不断发展,不断存在的一个必要手段;是一个国家强大所需要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大学》中有一句话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创新的重要性,凡是不能够进行创造性革新的,就难免要灭亡,不能够进行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民族,例如清朝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从而导致国家衰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讲了创新的重要性,那对于知识的传播,包括小学数学的教育传播也是如此,如果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而教育者老师的教学观念还只是停留在写写算算的二十世纪,包括讲课的方式;自身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沟通方式,都还是止步不前,或者就是抱着:“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老师说了算”这样的方式,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者老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方式。还有思想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总的一句话概括,在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创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应学生,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使这门学科能够使同学们喜欢,最终培养学生健全的,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它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学到以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具有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减少了内心的学习压力。此种感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形成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发出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有些重点难点知识小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理解。在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到圆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就要联系生活中圆形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将学生周围圆形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中,方便学生理解。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自主创新

学习环境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能开发人的智力因素,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及课堂呈现一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并形成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大胆地发表意见,发挥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参与效果。

教师是课堂环境的主导者,他们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论怎样,教师作为教学环境的主导者,应该积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潜藏在内心的积极因素,促进他们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我们举个例子,小学一年级的“元、角、分”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买卖小游戏,调动学生的新知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将知识寓于游戏中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一方面在传统上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等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在具体教授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素质、教学风格和学生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的制约,这使小学数学的教育模式不再是一种目的和内容,而更像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工具。有鉴于此,教师必须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篇(9)

2.引导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引导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以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例如:一条小河的同旁有两个村庄A、B,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问该站应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它到两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陈题",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解,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向前走一步,大胆地将思维扩展一下:A、B两村庄分别在小河的两边,会怎么样?引伸1:小河两岸(设两岸是平行的)各有一村庄A、B,要在河上修一座与河岸垂直的小桥,使两村庄间的距离为最短,小桥应修在什么地方?与“陈题”比较,仅这么改变一下,就出现了一个“新”题。但它的实质和“陈题”完全相同,这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和创新,是思维向高层次发展的结果。 如果将“陈题”中的A、B两点换成两个圆,我们就得到:引伸2:设直线l的同旁有两个定圆O1和O2,试在O1、O2和直线l上各找一个点A、B和C,使AC+CB最短。 问题的解答是简单的,作O3,使它关于直线与O1对称,连结O1O2交l于C,交O2于B,连交O1于A,过A作直线l'l交O1于点A,则A、B、C为所求的点,即AC+BC最短。因为对O1,O2和l上的其他任意点A'、B'、C'总有A'C'+C'B'>AC+CB。 前面的问题都是在平面上讨论的,如果将思维扩展到三维空间会引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引伸3:在平面α上取一点P,使它到α同旁的两定点A、B的距离之和为最小。引伸4:在二面角α-AB-β的两个面α、β上各有一点P、Q,在AB上找一点O,使PO+OQ为最小。 空间图形中,我们接触较多的有正方体和圆柱体等,这样又有一个新的扩展。引伸5:在圆柱形铁桶的外侧A处有一条小虫,请为它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线,使它沿桶外侧爬到桶内壁的B处。 分析:将桶的侧面展开为一矩形CDMN,取B点关于CD(圆柱底圆展开而得)的对称点B',连结AB' 交CD于E,则小虫沿外侧AE方向爬到E点,再从E点沿内壁EB方向爬到B点,此时路线最短。这不就是前面修一个抽水站”陈题“吗? 象以上各例的问题在教学中还可以找到很多,从教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学生从多方向训练、多角度去思考,使他们的思维不局限在某一点或某一个侧面上,不满足于已解决问题,大胆扩充视野,争取更多信息,使其在结构、形式、材料、功能等方面扩展引伸,从而不断提高思维的层次和高度,那么我们就一定会获得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得到充分地培养。

篇(10)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老师思考、探索并实践的难题之一。初中数学教学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另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通过多次实践得到不同展开图。通过实践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不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生具有稳定性差,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初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横纵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横纵座位编号并进行位置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横纵位置形成认识,这样更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互助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它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兴趣

上一篇: 儿童逻辑学培训 下一篇: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