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科学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1 10:28: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篇(1)

二、分析与讨论

篇(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标准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所谓研究性教学,实质上就是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研究性教学涉及方方面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形成新的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用新的理念指导研究性教学实践。本文结合近年来在动物繁殖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总结了创建、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及改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经验。

一、课堂讲授

研究性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讲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认真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45分钟,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讲授的重点在引导把握动物繁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讲授内容应是核心的知识点,并注意讲授知识的形成和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研究,对重点、难点、疑点和新点要讲深讲透,对事实性或叙述性知识点则少讲或不讲,留给学生在需要时查阅。事实上,在信息激增、知识在不断更新的时代,课堂教学不可能将全部的知识教给学生,相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更重要。

动物繁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殖生理学和繁殖技术两个部分,尤其是生殖生理学部分,如动物的性别分化、和卵子的发生、性成熟、、受精、妊娠分娩和等生理现象的机理、生殖内分泌的调节方式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另外,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如果缺乏辅助的教学手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表、模型、标本、显微镜、录像、幻灯等多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掌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每个单元和分单元的重点、难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难点可抓,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掌握。另外,还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大脑神经保持兴奋状态,防止单一的刺激使大脑产生疲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使比较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上课老师与听课的学生完全沟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教师以课堂为舞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以讨论和研究式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融入教师的授课之中、陶醉在知识的探索和快乐之中。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本质上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教学活动离不开科学研究,没有科研基础的教学只是传递性教学,只是把思想、思维引向过去或书本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创新性教学。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教师成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和重要保证,集教学与科研和谐于一身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因此,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一方面,要主动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沿,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渗透学科发展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将自己参加的研究课题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进展融进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及时将专业学术期刊中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如试管婴儿、动物克隆和性别控制技术等,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启迪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专题报告

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题,自由组合,认真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优化,之后在课堂上报告,其他同学再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由主讲老师给以点评。

1 分组

一个班级通常由1~3个自然班组成。对同样题目或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学生以3~4人为一组。以分工和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题目相关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和PPT(PowerPoint)的制作。既发挥个人的潜能,也相互激励,并锻炼大家的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2 报告

每组学生以PPT的形式向大家报告他(或她)们的题目。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积极发言的胆量。

3 讨论

在小组完成报告后,学生可就所关心的或有疑问的内容与同学展开讨论或进行质疑。在讨论中,很多错误认识会得到纠正,很多不成熟的想法会变得较为成熟,这既能引起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真正进入课堂,根据老师的引导,思考、分析问题,同时从与别的同学讨论中学习,从而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4 老师点评

讨论结束后,主讲老师对报告的内容及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出好的方面与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方法,并培养他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在主动收集资料时,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对资料的选择把握不准,尤其是基本概念理解有误,容易产生误导,此时,老师的点评尤为重要,要及时更正错误的基本概念,以免产生误导;另外,学生缺乏畜牧生产实践经验,不能将生产中的实例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影响学生的接收效果。因此,教师点评时,应结合讲授的理论,列举一些畜牧生产实例,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参观实习

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与规模化畜牧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课堂,依托实习基地进行研究性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生产实习相结合。教师在完成讲授内容后,带领学生去家畜改良站、畜禽生产企业或学校实验农牧场等单位进行参观实习,现场讲解采精、检查及处理、母畜的观察及鉴定、配种及妊娠诊断、助产等操作技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参观实习后,学生每人要写一份观后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结合书本知识,畅谈参观与实习的收获。学生了解了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学习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兴趣,热爱本专业,进行刻苦学习。

四、科学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舞蹈 互动教学模式 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是荆楚理工学院2013级(大一)选择体育舞蹈项目的在校大学生,从中随即抽取120人,其中60人作为实验班(A班男30人,B班女30人);60人作为对照班(C班男30人,D班女3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数据库(中国知网、方方数据库、维普等)查阅了有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文献,为实施互动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依据课题所拟定的研究要求及实验的实际情况,课题组设计了《体育舞蹈学习学生问卷调》和《体育舞教学教师问卷》,分别在实验前和试验后进行。实验前和试验后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其都符合统计学的研究要求

3.教学实验法。为了使互动教学模式能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可比性,课题组在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分配上做了均衡处理。并在同等的条件下随机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了身体素质与心率强度上的测试,经检验无明显性差异。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恰恰恰(考试项目)、吉特巴(考查项目),实验周期为一学期。

4.数理统计法。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用Excel-20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舞蹈项目的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舞蹈是将运动和艺术融于一体的竞技项目,近年来在我国的兴起之势在国内诸多高等学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1]。体育舞蹈作为新兴体育项目,开始慢慢进入高等院校的选修课程,但是体育舞蹈在高校中开展的时间尚短,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存在一定的欠缺[2]。目前,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并不是很多,公开发表的文献也仅仅有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部的孙青,肖文,张斌共同完成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一文,此文刊发在《文体用品与科技》的2014 第4期上。文章认为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的提高,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提高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3]。

(二)体育舞蹈课程中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情况

在构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依据上,本课题组主要是采纳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分层教学及发展性评价等基本理念。并且,依据互动教学模式的本质兼顾研究对象、研究者及教学环境等加以构建。在实验的过程中坚持突出三类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互动组织、引导及评价的多重角色;坚持科学客观的科研态度,保证获取的资料及相关数据的原始性、准确性。

(三)体育舞蹈课程中互动教学模式数据对比

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的“互动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中,选择喜欢一项的学生有47人,占总人数的78.3%;选择一般喜欢项目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1.7%,不喜欢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1.7%;无所谓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8.3%。认为此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兴趣提高的有53人,百分比为88.3%;认为能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的有57人,百分比为95%。相反,在对照班的教学模式态度调查中,喜欢程度的百分点下降的幅度较大,尤其是男同学更为突出。学生对两种模式态度上所产生的差异,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模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同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形式上交往单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而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了互动学习特性,因此博得了学生的认可。对照班所出现的男生兴趣下降其根本原因也是教学模式呆板所致,无法令学生的兴趣持续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说互动教学模式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积极作用的。

(二)建议

根据研究,课题组认为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要重点突出组与组之间的互动环节,尤其是对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的培养;要突出目标的导向性,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重要性;要抓模式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校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编号:2013B20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 ] 马克伟.试论高等学校普及舞蹈课教学的现实意义[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24).

篇(4)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综合“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内容,设计本探究性实验课“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通过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的思路将细胞结构、色素成分和光合作用的功能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光合作用”的科学概念,并在学生自己寻求科学奥秘的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图1是本节课实验探究与相关科学概念构建的教学关系图。

2 教学分析

2.1 教学内容分析

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学生要建立这个概念不仅要从结构、功能等角度由浅入深、由小到大逐步建立相关下级科学概念,其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色素,高等植物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中”是基础科学概念之一。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安排的多个探究实验与传统演绎式教学的实验不同,探究实验是带着科学问题、寻求科学证据、解释科学问题的过程。围绕高中生物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本节课将必修1中“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加以综合,开展“探寻绿叶中的奥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在实验操作中观察现象、发现证据,解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色素,高等植物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中”这一科学概念。

2.2 学生学情分析

由于“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上要求有所不同,通常采用的2人一组的实验分组方式会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合理配置共同协作是解决问题共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基于上述原因,本节课将全班分成6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6~7人,尽量将各层次学生和男女生均匀分配到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察,表述出绿色植物叶片中色素的分布位置;

②通过对绿色植物叶片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说出光合色素的种类;

③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简单解释不同植物光合色素种类的区别。

3.2 能力目标

①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

②在有关的实验和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科学证据和进行理性的思维。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互交流、合作和评价,学会欣赏别人帮助别人,反思自身的不足。

4 教学策略与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建立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概念进一步的理解时,学生自己的观念及具体经验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在此认识基础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和理解未知世界,即探究性教学是学生获取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模式。探究性教学应该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寻求证据解释问题的过程”。它离不开“获取事实证据――实验过程”,更离不开“根据事实汪据对科学问题做出回答――解释问题”。这说明了生物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实验不是简单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过程,而应该是服务于生物科学概念的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探究实验课设计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5 教学过程

5.1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提供资料:

(1)韭菜和韭黄的培育的区别和口味上的区别。

(2)玉米白化苗和正常苗的颜色和长势的区别。

(3)普利斯特里实验发现只有绿叶才可以在光下更新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植物生长离不开绿叶等。

确定课题,引出新课:探寻绿叶的奥秘。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生动的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科学问题“绿叶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

5.2 开展探究Ⅰ

分析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绿叶为什么绿色?

引导学生讨论:

(1)研究方法:观察法(借助显微镜)

(2)研究思路:制作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开展分组探究:

(1)全班级分成6个小组,组内每两个学生合作制作一个临时装片,可以讨论后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制作装片。

(2)将观察结果做简单记录。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绿叶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寻求科学证据。

5.3 交流评价,形成概念

小组汇总,讨论得出结论:绿叶中有叶绿体。

教师再补充证据:将电镜下拍摄叶绿体结构及模式图与同学讨论,叶绿体中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结构的薄膜上。

解释科学问题:绿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细胞中有绿色的结构叶绿体,并且色素分布于分布于类囊体结构的薄膜上。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小组的不同成果作为证据进一步明确:“绿叶呈现绿色与叶绿体有关”。

5.4 开展探究Ⅱ

分析问题,确定探究方向2:绿叶中色素有几种?

引导学生讨论:

(1)研究方法:色素提取和分离。

(2)研究思路:色素提取色素分离。

提供资料,学习原理:

(1)光合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

(2)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时论:

(1)可选择的有机溶剂有什么?

(2)如何制备滤纸条?

(3)如何画滤液细线?

(4)如何进行纸层析?

开展分组探究:全班级分成6个小组,小组内分工,研磨过滤提取;建议每位学生各制作一张滤纸条层析。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绿叶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从成分上寻求科学证据。

5.5 交流评价,形成概念

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绿叶中有四种色素,颜色各不同,含量也各不同。

教师补充资料,解释问题:将不同色素的吸收光谱实验简单介绍,将实验结果与同学开展讨论,说明绿叶中提取到的色素与光的吸收有关系,并呈现不同的吸收特征。归纳光合色素有两类四种,分别是: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呈蓝绿色)和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和叶黄素(呈黄色)。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小组的不同成果作为证据进一步明确:“绿叶呈现绿色与色素有关”,“绿叶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关系”。

5.6 总结

教师提问:根据同学们的观察,描述绿叶呈现绿色的奥妙有什么?

(问题开放,关注要点:绿叶中呈现绿色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绿叶中的光合色素有四种。)

设计意图: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重点在检查绿叶呈现绿色的证据的描述。

6 课后作业

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在课上无法完全完成教学目标的检验,对实验技能原理的总结安排课后来完成,包括以下作业:

(1)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2)小组学生归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教师描述不同或与其他小组不同的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现象提示如:①高倍镜下视野发白,叶绿体颜色不明显;②提取到的色素滤液色浅;③滤纸条上没有明显色素分离带;④色素带出现不止4条或只有3条等。)

篇(5)

什么叫做生态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或许在人们心中对它的理解很陌生。有的甚至会觉得生态式教学不适应舞蹈教学。生态式教学其实就是将艺术综合的一种新式教育,比如舞蹈教学,舞蹈教学中引入生态式教学理念,舞蹈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引进新的元素提高了学生艺术的综合水平,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多元化艺术。新课标要求下,对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展开深刻的研究。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教学适应了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打破了舞蹈教学单一的模式,把学生的舞蹈增加了不少新的元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感情,把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新式教学的理念也是为了追求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

生态式舞蹈教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与生活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教育,它作为一种新视角出现在舞蹈教学中,是为了适应当下学生在舞蹈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舞蹈不仅仅包括肢体动作,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把美术、歌曲、京剧等因素引入舞蹈的教学中,使得舞蹈教学不再变得单一化。舞蹈还需要舞蹈情感、表现力、舞蹈内涵,这些都不是从一个学生的表面能看出来的。生态式舞蹈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内涵,培养舞蹈内涵不仅有助学生的快速成长,开阔了学生的视角,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快速发展。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其实是把生态式教学引入生活,从生活的本身角度展开教学,生活中也包含了许多知识理论,比如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都是生活培养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必须懂得生活,还需要生活和舞蹈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才是真正的舞蹈的精髓。生态教学就抓住这一点要求,比较接地气,所以说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教学模式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三、生态式教学源于文化

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的灌输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了舞蹈与艺术,文化与信仰,生态式舞蹈教学把文化作为一个起点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发挥它本身的内在。舞蹈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艺术财富,追逐艺术的历史,其实舞蹈是起源于美术、歌剧、文学等层面,舞蹈是动态的,所以说舞蹈是艺术之母,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学习舞蹈其实就要学习舞蹈的内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内涵,所以将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舞蹈文化中,文化与舞蹈的结合使得学生更加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舞蹈文化是艺术的结合体,它使舞蹈迸发出新的火花,引入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把祖国文化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不仅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为舞蹈教学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新式教学理念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相信新式的舞蹈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外在肢体动作,也是从内心深处像外拓展的蜕变。

篇(6)

1 改革Flash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Flash是目前最流行、使用人数最多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之一,它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操作方便,适于网络传输,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多媒体演示游戏软件制作等领域。学生只要掌握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广告、摄影、网络等相关单位就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Flash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所学新知识隐含于若干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以操作为主的知识和技能,如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

在Flash教学中,是将全部知识总结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在上课时先不讲本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先提出在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演示出最终效果,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该任务进行分析:怎样完成这个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最后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 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般过程

通过教学实践,结合Flash 课程将适合学校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般过程总结如下:

(1)提出任务

要求课前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确定本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任务。在开始讲课时,首先把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来。当然任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要依实际内容而定。如在讲遮罩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例子:在一张精美图片上有一行文字,一个放大镜从文字的左侧开始向右运动,放大镜所经之处文字被放大,经过后文字还原。学生看到后,知道这堂课结束他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神奇、逼真效果的作品都感到很兴奋,想马上知道这种效果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因而能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很强的求知欲。这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分析任务

任务提出后就要与学生一起对任务进行分析,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功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哪些功能还不能实现,为了实现这些暂时还不会实现的功能,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新知识。以放大镜的任务为例:要想实现这个任务,需要一幅图片,在图片上写文字,绘制放大镜,让放大镜运动,实现放大镜照到的地方显示大文字,其他的地方显示小文字,让学生分析。经过分析知道已学过文字的添加及编辑,写文字的任务就解决了;放大镜可以用椭圆工具和矩形工具来绘制;放大镜的运动可以用运动补间动画来实现;还不能实现的只有如何让放大镜照到的地方显示大文字,没有照到的地方显示小文字。这时就可以引出新知识点:要想实现这个功能就要先学习遮罩。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可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讲解所需要的新知识

通过分析知道,需先学习遮罩知识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此时,学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求知欲,这时详细讲解新知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完成任务

学生具备完成任务的所有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可以做完一步后,询问学生下一步应该怎么实现,有没有其他的实现方法,如果有的话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以及让学生想象用这个知识点还可以实现什么效果。这种师生互动教学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出新任务

每次课结束时要再给学生提出一些类似任务,让学生课下分析,上机时实现。如学完遮罩后给学生演示一幅画轴从卷起状态慢慢打开的效果,或是演示一个探照灯来回扫照片的效果,让他们课后分析、实现,这样学生就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转贴于

3 选择任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Flash课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任务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任务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对任务一定要精心选择。在选择任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始上课时给学生展示一些趣味性强、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能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逐帧动画时,可从网上找了一些学生喜爱的、现在非常流行的QQ企鹅的图片,并将这些动作连贯的图片制作成动画片,学生看后,都非常喜爱这个短片。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的选择要有阶段性

基础阶段:教师以指导学生为主。在一个知识单元开始的时候,宜选用操作简单、结构明了的任务,要能涵盖且突出该课需掌握的知识点。要一步一步地制作、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的操作。

提高阶段:在每个单元的后期,需设计一些能覆盖整个单元和前面几个单元知识点的典型任务,目的在于强制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综合阶段:在课程快结束时,设计一些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任务,学生只有认真思考后才能完成,借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引导运动的时候,可先做一个抛物运动给学生看,最后再做一个雪花或树叶飘落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有很多知识细节让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例子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这些知识细节。

(3)任务的使用要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非简单地学习课本知识,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在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拓展。在每一节课结束前,播放一两个例子,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例子所用的知识,应该怎样做,同时让学生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点还能实现什么效果,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在上机时实现,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完成。

4 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课程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不能单纯依靠简单的模式和手段,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操作性比较强的实用软件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一门实际技能,还能根据所学知识、技术进行创造性制作,同时启发教师的思维,触发灵感,给下一次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课堂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

篇(7)

【关键词】 抗纤灵颗粒; 动物实验; 慢性肾炎; 肾间质纤维化

Research about animal experiment of Kang Xian Ling Ke Li (KXLKL)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in pharmacodynam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harmacodynamics of KXLKL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in experimental rats and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its improvement of glomerulosclerosis and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Methods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model,KXLKL,Da Huang and Dan Shen(group) which were administrated for 30 days respectively. Analysis of SPSS adopted,Scr,BUN,serum cholesterol,triglyceride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of renal morphology. Results Model group compared with KXLKL group:Scr,BUN,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Key words】 Kang Xian Ling Ke Li; animal experiment; chronic renal failure;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种之一。虽然肾脏病学在透析、移植和非透析治疗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然而,CRF治疗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CRF早、中期防治尚不得力,透析的非生理性,移植配型方法的不完善及供肾不足等。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了在扶正祛邪基础上着重活血化瘀、祛湿浊的抗纤灵方。经临床研究证明抗纤灵能显著降低CRF患者的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胆固醇(CHL)、甘油三酯(TG),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故考虑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和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雄性大鼠(180~200g)由上海必凯中心提供。

1.2 实验方法 大鼠分笼饲养于温室,12h日照,45%湿度的环境中,自由饮水,进食标准普通饲料。适应1周后用Platt 法5/6肾切除作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1],分两期完成,先背部切口切除左臂2/3,缝合后切除整个右肾。假手术组仅背部切口分2次剥离左右肾包膜,保留肾上腺。

1.2.1 动物分组设计 分为5组(假手术对照组“A”4只,模型组“B”6只,抗纤灵组“C”6只,大黄组“D”4只,丹参组“E”4只),其中造型组、治疗组大鼠根据手术后2周所测血肌酐值分组,经统计学处理使分组后各组血肌酐、尿素氮值无明显差异。

1.2.2 治疗方法 C组予抗纤灵方:丹参15g,制大黄12g,炒牛膝15g,桃仁12g,全当归15g。D组予制大黄12g。E组予丹参15g。按成人常规用量的20倍给药。4组大鼠均按1.5ml/100g体重进行灌胃,A、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D、E组大鼠连续灌服30天(实验中E组有一鼠死亡),A、B、C、D组分装部分血清于-20℃冰箱保存以备监测。取出肾脏,固定于10%福尔马林缓冲液中,石蜡包埋,切片,HE和PAS染色。

1.2.3 观察指标 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CHL)、甘油三酯(TG)、肾组织结构。

1.3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以SPSS软件进行t检验,设P

2 结果

2.1 抗纤灵对CRF大鼠肾功能的作用 见表1。

2.3 光镜下肾组织机构观察

2.3.1 A组 肾脏发育正常,肾皮质内肾小球形态、结构正常,每一低倍镜视野内有6~8个肾小球,呈球形、染色弱嗜碱性。肾小管壁较厚,管腔较小。肾小管之间间质含量少。(HE10×10)

2.3.2 B组 同样的视野内,只有1~2个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其余较多5~6个肾小球变化,肾小囊腔扩大,囊周纤维化,肾小球间距缩小。肾小管壁薄,管腔扩大、缩小相间隔,并可见蛋白管型和红细胞管型。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血管壁增厚,管壁玻璃样变性。肾包膜增厚。(HE10×4)

2.3.3 C组 同样的视野内,有6~7个肾小球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肾小囊扩大减轻,囊周纤维化减轻。肾小管结构也较正常,管壁较厚,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少,少量蛋白管型。间质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HE10×4)

2.3.4 D组 同样视野内,有4~5个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2~3个肾小球囊腔扩大,肾小管壁薄,管腔轻度扩大,少量蛋白管型。间质结缔组织增生,间质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HE10×4)

2.3.5 E组 同样的视野中,有4~5个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2~3个肾小球囊腔扩大,肾周纤维化。肾小管壁薄,管腔轻度扩大,见蛋白管型。间质结缔组织增生,间质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HE10×10)

3 讨论

慢性肾衰临床症状多有乏力、纳减、恶心、呕吐、瘙痒、出血倾向变化。现代医学发现,这些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均与尿毒潴留关系密切[2],而中医把类似症状归于湿浊范畴。湿浊应包括水湿和浊毒。按中医理论,在生理上血水同源,在病理上血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另一方面肾失开合,清浊不分,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泄不泄,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滞留,浊毒内蕴,或伤络,血行不畅而致瘀,或化热煎熬津血致瘀。故临床多见湿浊瘀血相夹杂的证候,在治疗时也应相辅相成,活血化瘀,祛湿化浊并用[3]。本试验通过测定Scr、BUN以反映当肾功能衰竭后导致的肾毒素滞留。发现用以丹参与制大黄为主药的抗纤灵治疗后的肾衰大鼠Scr、BUN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用此方主药制大黄治疗后的肾衰大鼠BUN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而Scr无明显差异。用另一主药丹参治疗后的肾衰大鼠Scr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而BUN无明显差异。另外抗纤灵组治疗后Scr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BUN亦低于治疗前。而造模对照组Scr、BUN随着试验的进展呈升高趋势,显示CRF如不积极治疗肾功能呈进行性恶化状态。用单味药制大黄治疗后Scr、BUN低于治疗前。用丹参治疗后Scr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之间,抗纤灵Scr、BUN均低于丹参组和大黄组。说明在扶正祛邪基础上着重活血化瘀的抗纤灵复方能有效促进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其作用优于单味丹参、制大黄,其协同作用机制又待进一步药理研究证实。本试验,从侧面证实活血化瘀、祛湿化浊并用的治疗方法(如抗纤灵方)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用活血化瘀法,或单用祛湿化浊法。笔者认为抗纤灵能降低CRF大鼠Scr、BUN可能与方中多味活血药改善肾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肾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敏感性有关[4]。

各种类型的肾脏疾病中存在着脂质代谢异常,临床慢性肾衰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TG)、高胆固醇血症(CHL)[5]。目前认为高脂血症诱发和/或加重肾小球损伤的机制可归纳如下:(1)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可使组织内饱和脂肪酸增多,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从而改变两者比例,导致肾小球内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流动性减低,使这些细胞对血流动力学敏感性增强,导致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多。使上述细胞合成前列腺素功能紊乱,使血栓素A2分泌增加,而使PGI2分泌减少,诱发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造成肾小球损伤。(2)由于高脂血症,经肾小球超滤后肾脏局部呈现高浓度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并使巨噬细胞成为补充脂质的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呼吸爆炸,使氧化的LDL能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其他能刺激胶原合成的系膜细胞增殖的介质。(3)脂质对系膜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6](这一系列机制亦符合中医瘀、浊概念)。本试验结果:造模大鼠的TG、CHL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各种肾病病变不论其始发因素,进展至CRF阶段有共同的病理特征,即肾小球硬化,细末机制增多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缩小,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萎陷甚至消失,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闭塞,细末机制增多,肾小囊可见扩张,亦可见狭窄及闭塞。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7]。我们应用Platt法制作的肾衰动物模型,肾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变小,肾小囊腔扩大、囊周纤维化,肾小球间距缩小。肾小管壁薄,管腔扩大,缩小相间隔,并可见蛋白管型和红细胞管型。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壁增厚,管壁玻璃样变性,肾包膜增厚。这些病理表现均说明了我们成功研制了慢性肾衰、纤维化的动物模型。用抗纤灵方治疗的肾衰竭大鼠肾小球萎缩明显减轻,结构接近正常,小管结构基本正常,少量蛋白管型和红细胞管型,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少,轻度炎症细胞浸润。用单味药治疗组大鼠肾纤维化亦有所减轻。由此说明抗纤灵改善慢性肾衰的机制之一可能就是通过减轻炎症浸润,改善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实现的。

1 包玉生. 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4,14:66-69.

2 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19-521.

3 关明智.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研究进展.甘肃中医,1997,10:46.

4 姚健,黎磊石. 大黄素对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速接蛋白产生的抑制作用.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3:349.

5 张景虹,黎磊石.大黄对慢性肾衰者脂质代谢的影响.中华肾脏病杂志,1993,9:133.

篇(8)

“研学后教”教学理念是在“上品教化”教育理念下衍生出来的新型课堂改革理念,在其指导下,广州南村侨联中学形成了独特的“五环联动・情智课堂”教学模式。该校的教学基本程序为“五环联动”,超出单一的认知活动范围,从而扩大到情智领域的学习。“五环联动”由研学、导学、合学,展示以及评测五个关键要素组成,而“情智课堂”则是由活力课堂、研学课堂、高效课堂以及生态课堂相协调形成的优质课堂。

一、“五环联动・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理念

1.合作探究理论

合作探究于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教育焦点不同,其对于合作探究定义的表述不大一致,但从中可以得出合作探究的基本内涵:“合作学习是指一系列能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因此,大部分教育专家将其表述为:合作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将异质同构的4~6人编成小组,在一种积极互助的情境中,为达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彼此指导,并以集体的成功作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人的学习的教学策略。由此可见,合作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以开放式的合作方法去学习、运用新的知识,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基于该理论的学习理解,南村侨联中学构建了“研学后教”三维高效课堂的“合学”探究环节,并以之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关键,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元交流、深入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主要环节。

2.生命性教学理论

生命性教学理论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基于“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过程”提升而出的教学理论。该理论“需要建构关系型、连续型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的课堂转变为生命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由此可知其基本理念坚持“四个还给”和“三个转换”。

“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新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三个转换”即: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实践层面的转换以及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因此,生命性教学理论中教学与生命的关系可作如下阐释: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学中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生成新的精神能量的过程。

(3)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之中,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也是师生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因此,南村侨联中学根据生命性教育的实践要求,形成“三学联动、展示互补、测评强化、形成生态”的新课改教学模式,使全体师生努力做到共同经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共同成长、建构知识和交流互动。

二、“五环联动・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三学联动

“三学”联动,是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研学)”,教师的精讲、点拨、引导下的“问题导学(导学)”,师生紧密配合、互动互助的“合作学习(合学)”,通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操,形成严密的课堂教学结构,生成三学联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活力课堂”。南村侨联中学在教学中关注课堂互动环节中的“合学生成”与“深入探究”两个部分,并且将其作为研学后教“三维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关键所在,成为学生合作学习、多元交流、深入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主要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中注重强化学习探究的意识,抓住关键词语探究事物内在关系,深究事物丰富的内涵;抓住因果关系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抓住情感线索深入探究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行为模式深入探索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展示互补

展示互补,是指学生的小组展示与班级大展示两个层面,以及正负两个方面的展示,即展示学习的初步成果,同时也展示思维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暴露思维缺陷,以利于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达到“生生互补”、“师生互补”,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思想高度、知识厚度和探究的深度,生成富有实效的酝酿创新的“研学课堂”。南村侨联中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知识的理解、观点的差异,从而让“旁观者”发现问题,点拨、诱发。展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一般的可分以下几种形式:头脑风暴、诗歌朗诵、成果会、现场辩论、综合演绎、艺术表演、论坛跟帖、知识竞赛等等。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将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探究成果,并做好适当的评价,使课堂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展现学生自我价值,成为开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3.测评强化

测评强化,是指师生的课堂教与学要落实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关注知识与能力,关注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激发、养成与确立,通过必要的测评来检验效果,通过师生评价过程中的总结、拓展、延伸,使课堂学习增值、强化、巩固,确保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形成“高效课堂”。南村侨联中学通过测试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形成”以及“能力目标”训练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元素,设计符合学情的测试题目进行学习效果的验收,归纳总结本课程的知识要点形成网络,解决前四个学习环节中还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对引伸拓展的知识进一步熟练、巩固、升华、提高。

4.形成生态

形成生态是指形成生态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通过“活力课堂”、“研学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成为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生态课堂是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使师生的课堂教与学的生命质量不断的获得相应的提升。南村侨联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走下讲台,搭建对话沟通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生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各向生成,合作对话。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施教,逐一指导,满足不同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深刻地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方法因此而改变,教学组织结构形式也因此而重塑,同时带来了班级管理、教师教学的新观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的重大改变。“研学后教”理念下“五环联动・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南村侨联中学新课改理念,制定了新课程改革的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该校全校师生践行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文化立教”特色,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江.《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9)

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系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地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各种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药物的代谢产物水平与时间关系的过程,并研究为提出解释这些数据的模型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药物动力学已成为生物药剂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的最主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它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我校中药药剂教研室的重要专业课,是我校药学、中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之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部分,在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本科教学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基本理论,原理,并运用于实践中。与其它课程如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实验课程一样,都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动手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实践性很强,涉及到药理、分析等学科知识,实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出现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院针对实验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进行改革。此举对提升我校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深远意义[2]。主要初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改进实验内容,延长实验课时

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高,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得以巩固,但是不同于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项目明显偏少,课时只有16个学时,且要求在两次实验全部做完,单次实验过长,时间安排不合理,往往开设一次实验在原定计划学时内均有拖延,由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特殊性,取样时间不能中断,实验延续到了中午,甚至下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课程计划。针对此情况,按照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写一套较高水平的实验讲义,从基础验证到综合创新实验,继续保留原有验证性实验项目,如溶出度的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利用度测定;改进创新性试验项目如血药法测定药物生物利用度、尿液法测定生物利用度。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习,能够较好的掌握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原理,内容,为够较好的为今后的个人学习发展夯实基础[3]。

二、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模式

以往实验都是由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讲义,而实验讲义都是统一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学生照搬实验讲义,思维无法创新,囿于原定的条框,限制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思考,另一方面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存在学生忽视实验原理,直接机械照搬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实验数据不懂如何处理,实验报告毫无新意可言,这种被动的接受照搬,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

三、更新实验数据软件,完善实验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是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的重要部分,原有的实验数据处理模式为学生通过计算机计算,教师课堂演示,再指导学生进一步应用,到现在正在计划购买新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软件,打算让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浓度时间关系,以及判断房室模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课程越来越受重视,开设班级从原来的药学专业,增加到了中药学、药物制剂以及制药工程等专业,而且近年来随着学校学生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增长较快,而目前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施凸显出不足,因此增设实验室,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已是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改进实验内容,对于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100%完成,同时加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平台。通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加深了对于课程中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理解,能够独立分析思考,灵活运用,切实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积极性,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時,以兴趣及求知欲望为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摘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针对实验课程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有了提高,效果较为显著。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系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地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各种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药物的代谢产物水平与时间关系的过程,并研究为提出解释这些数据的模型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药物动力学已成为生物药剂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的最主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它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我校中药药剂教研室的重要专业课,是我校药学、中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之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部分,在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本科教学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基本理论,原理,并运用于实践中。与其它课程如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实验课程一样,都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动手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实践性很强,涉及到药理、分析等学科知识,实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出现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院针对实验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进行改革。此举对提升我校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深远意义[2]。主要初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改进实验内容,延长实验课时

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高,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得以巩固,但是不同于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项目明显偏少,课时只有16个学时,且要求在两次实验全部做完,单次实验过长,时间安排不合理,往往开设一次实验在原定计划学时内均有拖延,由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特殊性,取样时间不能中断,实验延续到了中午,甚至下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课程计划。针对此情况,按照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写一套较高水平的实验讲义,从基础验证到综合创新实验,继续保留原有验证性实验项目,如溶出度的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利用度测定;改进创新性试验项目如血药法测定药物生物利用度、尿液法测定生物利用度。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习,能够较好的掌握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原理,内容,为够较好的为今后的个人学习发展夯实基础[3]。

二、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模式

以往实验都是由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讲义,而实验讲义都是统一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学生照搬实验讲义,思维无法创新,囿于原定的条框,限制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思考,另一方面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存在学生忽视实验原理,直接机械照搬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实验数据不懂如何处理,实验报告毫无新意可言,这种被动的接受照搬,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

三、更新实验数据软件,完善实验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是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的重要部分,原有的实验数据处理模式为学生通过计算机计算,教师课堂演示,再指导学生进一步应用,到现在正在计划购买新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软件,打算让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浓度时间关系,以及判断房室模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课程越来越受重视,开设班级从原来的药学专业,增加到了中药学、药物制剂以及制药工程等专业,而且近年来随着学校学生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增长较快,而目前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施凸显出不足,因此增设实验室,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已是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改进实验内容,对于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100%完成,同时加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平台。通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加深了对于课程中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理解,能够独立分析思考,灵活运用,切实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积极性,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時,以兴趣及求知欲望为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伟,尹莉芳.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5,34(8):485-487. 

[2]贾永艳,李民,祝侠丽,黄海英,周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12,9(11):162-163. 

篇(10)

[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75-02

Discussing the teaching model on pharmacokinetics of graduate student

GUAN Yanbin JIA Yongyan

School of Pharmac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He′nan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harmacokine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aspects of the course design, content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based on our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Pharmacokinetics; Teaching; Practice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内量变规律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近年来才获得迅速发展的药学新领域。药物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已渗入到药理学、毒物学、分子药理学、临床药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中药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成为这些学科的最重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1]。药物动力学是解决临床合理用药、最佳给药方案的设计、指导新药设计与开发、进行新制剂设计和临床药学研究工作等必不可少工具。近年来虽然许多医药类高校先后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了这一课程,但因为各个学校的具体要求不同,该课程尚无统一的教材,各校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笔者在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中发现,学生在药动学的试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足[2],所以笔者也在积极地进行相关教学的改良,现就我校研究生《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1 课程设计

研究生的课程目标是新、精、深[3],药物动力学课程的宗旨是提供最新的药物动力学研发的知识与动态,以拓宽研究生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课程内容尽量减少与本科阶段的重复,在难度上也与本科差距拉大,提高前沿性知识比重低。因此药物动力学的课程除了设置常规传统的单、双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等专题外,还设置了临床前药动学实验设计、临床药动学实验设计、药动学常用研究方法、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等专题,与本科教学不同的是,这些专题的课时都有很大提高,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细致讲解及讨论,更注重与科研实践的结合。而且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每年都有一定的更新。

药学相关专业在虽然在本科大四上学期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但是药动学的课程涉及到大量公式的推导,涵盖了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而这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就已经开设,很多学生对一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早已遗忘,面对药物动力学部分中大量公式的推导,普遍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4]。而且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都提前忙于找工作,或者准备研究生考试,造成有些学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没有认真学习此门课程。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药动课时,仍有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到很吃力。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药动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可以依赖很多相关软件,所以没有学量公式推导的必要,面对这些问题,都应该积极地进行引导。而且根据每年研究生来源情况,比如本科时专业的不同(我校本科设有药学专业、药剂学专业、中药专业及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本科时药物动力学课时很少,所以学生的基础往往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等,应学生的要求,每年针对于不同的专题的讲解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 授课方式

该课程是主要针对于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少数其他,如药理等专业的研究生,所以学生数量不是很多,因此有利于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授课,形式灵活。因此既有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式授课,也有专题报告和研究生集体讨论的授课形式。课堂氛围都比较轻松,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表达不同的观点,师生之间围绕主题可以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带动了很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课堂传统教学以精讲多思为原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强调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的介绍,淡化结论的获得,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化教师的教法为学生的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5]。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在药动学常用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中,针对于研究生更关注具体的研究方法操作,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很多教科书、相关文献和一些医药网站上的相关性信息,给学生下载了很多精美的专业图片及相关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关于大鼠小肠在体单向灌流试验,笔者按照实验步骤,提供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掌握大鼠如何麻醉、如何用绳带仰位捆绑大鼠、如何进行腹部切口、如何辨别大鼠的不同肠段、如何进行大鼠肠段插管等技术,教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再与学生分享实验中常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进行该实验时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是采用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为授课补充的。因此有的学生反映,授课后很容易遗忘,所以授课教师在每次课前将课件的打印稿发放给学生,方便学生记笔记和课后学习,而且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在日后的科研实践能力,笔者还采用了专题报告和研究生班讨论的两种形式进行学习。比如在药动学常用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任务,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将来的科研方向,有针对性的就某一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或深入性的探讨,然后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讲解。这样既使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课后复习,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汇报过程中或结束后,老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与汇报人就会报内容展开讨论。整个汇报过程不仅是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考察,也是对其演讲作风、礼仪、形象、多媒体制作水平、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5]。研究还发现,有一些学生会汇报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介绍的,非常前沿的一些技术方法或研究成果,这说明学生确实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同时这种方法也促进了学生对大量文献的阅读,进一步提高其查阅和翻译文献的能力,为其自身的研究生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了提高专题讨论的质量,通常都是提前两周左右告知学生,使其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为了避免有些学生敷衍了事,不认真准备进行专题PPT汇报,或者不积极参与相关的讨论,因此每次专题报告和研究生集体讨论都计入平时成绩,学期期末按比重算入最终成绩。学生普遍认为,经过某些专题报告和研究生集体讨论后,使自己对某些方面或某个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可以主动地去查阅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

3 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建立教学与科研相长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应用,因此相关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紧紧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因此每年教学内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更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结合自身的科研情况,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实践中去,以此提高新药研发方面的能力。反过来,教师也可以将在教学中受到的启发应用于自己的科研方面,积极参与各项课题,建立教学与科研相长的教学模式[6]。

4 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期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考核方式,而是建立更重视过程的成绩评价体系。因此,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还把每次专题报告和研究生集体讨论都计入平时成绩,将学生专题报告和研究生集体讨论时的准备情况、汇报情况及参与专题讨论的积极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纳入成绩评价体系。期末考试成绩并不占有很大比重,在平时课堂学习结束后,也会以论文的形式布置不同的作业,这些都会在学期期末按比重算入最终成绩。

国家教育部规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研究生的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中,进行上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良,有利于药剂学专业研究生在学习中建立科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今后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7]。

[参考文献]

[1] 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3.

[2] 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5(3):25-26.

[3] 许红霞.美国博士研究生课程“现代药物设计与研发”的教学与管理[J].重庆医学,2011,40(17):1763-1764.

[4] 王岩,周毅生,崔升淼,等.中药学专业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4):25-26.

[5]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同济教育研究,2011,(2):19-22.

上一篇: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 网络环境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