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1 11:21: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环境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网络环境研究

篇(1)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且空间巨大。据统计,2012年移动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占整体网络经济的份额为14.3%,较2011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而其最大的增长动力来自于移动购物市场,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28.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网络经济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种类型业务都较为庞大,且“80”、“90”后群体已成长起来,他们的消费能力是巨大的,也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无疑对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网络行为慢慢成为人们必需的行为,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民众日渐改变的观念,网络消费和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了充分保证。虽然当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迅捷,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足的地方。面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因素较多的状态,网络经济领域内仍有很多可挖掘的部分,而这也正是网络经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又一个明证。

(二)网络会计发展现状

网络会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会计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种会计活动,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其参与者大都是一些年轻人,许多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都对网络经济不太信任,仍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络经济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对网络经济下经济活动事项进行核算与监督的网络会计的发展则更加缓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网络会计作为一种新的会计形式,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会计理论,学术界对网络会计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在:1999年用友集团第一次提出了“网络财务整体解决方案”;金蝶也发表声明“全面向Internet进军”;伟库网的出现和用友在线重新出现,无一不表明网络财务和网络会计产品得到我国主流财务软件厂商的喜爱。但是,由于人们对互联网存在的怀疑和相应支持政策的不足,我国网络会计发展仍较缓慢。因此,有必要在加强对网络会计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包括网络财务和网络审计在内的相关服务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尤其是以财务报告为核心内容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大大提高,但许多财务报告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披露出来的,其数据在自动利用上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使人们对网络会计始终持有偏见和不信任态度。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公开性,而网络会计资料和信息的有限共享又与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相矛盾。因此,如何把握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保密之间的度,成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一道难题,使得网络会计的发展更加艰难。这个难题不解决也就无法让人们摒弃偏见,从而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置信。

二、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对比

所谓传统会计,是指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计价依据的会计实务,由于它在西方国家沿用已久,因而称之为传统会计。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基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网络会计在不断的成熟与发展,网络会计在时间上打破了传统会计系统月末进行账务处理的基本流程;在空间上突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在范围上由企业局部面向企业整体,实现了现代会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的超越。

(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

1.会计核算形式的局限性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客户、供应商、行业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变化在企业经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组织形式也从实体企业开始向虚

拟企业发展。对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政府部门会计信息者来说,如果缺少上述各方面信息,就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客户、供应商及虚拟企业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将进一步成为网络会计的潜在对象。在传统会计下,会计计量基础是货币计量,反映的信息绝大部分是财务性的,大量非财务信息及计算产生财务性过程等并不能在会计报表中体现。而经营业绩信息、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非货币性信息则更能体现企业间较量,更能代表一个公司将来的走向。同时,计算机拥有存量大的特点,使得网络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会计报表及附注信息容量,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传统会计下,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利用会计电算化的传统会计,其核算范围、数据载体及成本效益均远不如网络会计。

2.会计核算假设的局限性传统会计下,财会部门信息反馈能力不强,只有到会计期末企业的一些计划执行情况、投资获利情况等信息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更别说信息到达用户手中所需的时长。同时,传统会计下很难实现定期编制财务报表,即便编制也很难及时发挥作用,甚至有可能在它被之前就已失去作用,而这个问题对网络会计来说并不是难题。在网络会计下,会计核算从事后转为实时。实时意味着企业的生产、销售、仓管等各部门可将各种信息借助于企业内部网传送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同各个部门处于信息沟通中,可随时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最大程度发挥会计的反映、核算、控制、监督职能。

3.信息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从使用者的角度上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网络会计能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用户可以利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同时,企业也能更好地利用统计资料了解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为将来制定会计政策提供依据。

(二)网络会计的优越性

1.有助于降低会计工作成本与传统会计下财务人员需要从大量的纸质文件中总结或寻找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所不同的是,网络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操作成本,其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捷、无纸化”。网络会计系统利用其自身的电子化系统及计算机为载体的大库存量,可以非常快捷地对信息进行收集、查找,这既能减少传统会计中对文件柜、资料费及纸质材料的需要,也能减少传统会计人员靠手工寻找总结会计信息的工作量,进而能提高工作效率。

2.有助于避免会计工作失误网络会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坏账的产生和计算失误导致的不良后果。我们知道,传统会计中成本会计是最为繁琐的,其所涉如原材料等的核算十分复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会计的工作任务,而由此导致的失误情况也最为普遍,在此种情况下也容易造成坏账。而在网络会计下,则能大大地简化操作过程,最大限度地避免坏账和计算失误的情况。

3.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经济形式,和传统商务有很大不同。传统商务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各部门的统计和配合,在一个个统计和配合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计算量。而由于电子商务的实时性,其会计核算和统计可以随时保证各部门的记录保持一致性和准确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会计核算和统计的难度。另外,电子商务和会计办公都是借助于互联网完成,该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同一公司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分店、分厂进行会计数据的汇总,这既能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又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误。

(三)传统会计与网络会计的区别

1.组织关系不同传统会计下,企业会计核算包括采购和应付款核算、销售和应收款核算、工资核算、仓库核算、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总账报表等核算模块,以上的各核算组少则一人,多则若干人,他们分工明细、职责鲜明、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工作。而在电子商务下的网络会计则根据数据不同的形态,将手工核算时数据分散收集、各自处理、重复记录的模式改变成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简化繁琐的组织程序。

2.核算形式不同在网络会计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实际的情况,制定更加适合自己企业的数据流程,从而更好地完成财务工作。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手工账会计还是会计电算化下的传统会计,都是采用复式记账法,通过计算归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进而进行成本的核算。

3.主要职能不同在传统会计下,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与监督,也就是对账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而网络会计不光具有传统会计的职能,还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使得使用者能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会计管理分析。此外,在账目的存储方式、内控主面、运行模式等方面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都具有一定差异。

三、网络会计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传统会计比较,网络会计具有天然的优越性,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大部分人对网络会计仍抱着怀疑的态度,造成人们对网络会计的安全性不放心。第二,网络会计是一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会计系统,在当今高速发展的高新信息产业中,利用一些手段对电子数据进行修改、伪造,甚至利用网络盗取企业的信息也是可能的,而网络会计下没有相应的签字盖章等流程,也就更难明确相应经济责任及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性。第三,由于网络经济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产业,各方面还不规范,其稳定性不强。正是受到这些缺陷的影响,使我国网络会计在实践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网络会计的安全性不高

网络会计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大部分人对网络都持怀疑的态度,使人们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会计的安全性缺乏信任,这正是网络会计的最大劣势———安全性不高。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而会计本身运作对某些信息就要求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从这一方面看网络会计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似乎有矛盾。此外,计算机容易遭受病毒感染,计算机硬件本身存在故障等都增加了网络会计的风险。

(二)网络会计的真实性不强

网络会计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财务信息系统,在当今高速发展的高新信息产业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对电子数据进行修改、伪造,甚至通过网络盗取企业的财务信息也是可能的,而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会计系统缺乏相应的签字盖章等基本鉴证流程,也就更难明确相应的经济责任及财务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及其完整性。

(三)网络会计的规范性不完善

网络会计系统依赖于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越发达,网络会计就越完善。由于我国的网络经济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使网络会计无论是在应用技术方面还是在规章制度方面的规范性都很不完善。尤其在制度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专业和全面的法律法规,也没有较明确地区分各自的经济责任,使网络会计在发展中缺乏政策层面上的保障与支持。

四、应对网络会计现存问题的对策

对现阶段我国网络会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网络会计的数据管理与控制

1.加强数据输入管理数据输入是相当于会计中的“记录”过程。即使会计记录的信息和资料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由该信息与资料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一旦会计记录的信息和资料是错误的,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或决策就一定是错误的,而错误的结论或决策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数据输入管理,是保证数据录入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性与完整性的重要保障。

2.加强数据处理控制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是确保数据输入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降低网络会计系统在数据输入环节中人为更改数据的风险。常用的数据处理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分散法和授权法。其中,分散法采用的是先将网络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汇总管理,再由各个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授权法则类似于传统会计模式中的“不相容职位要相互分离”,降低不良会计人员利用职位权限获取不法之利的概率,进而提高网络会计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二)兼顾网络会计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1.提高网络会计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本身就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计算机系统自身出错、计算机硬件损坏等,要想提高网络会计的安全性,可相应地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计算机系统容错处理。在宏观方面,保证会计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加强对网络会计系统工作过程中网络协议的控制,采取一系列的容错与纠错处理方式。在微观方面,则要依据不同的网络环境,根据具体企业网络会计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相对应的计算机系统容错纠错程序。

2.增强网络会计的保密性在网络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被人为删除、伪造、修改等问题,属于网络会计信息的保密管理问题。对会计信息伪造问题,一般可通过让信息使用者进行身份认证、限制其权力的方法来限制使用者对信息的改动,也可在网络中设置三级权限,其他使用者的权力由系统管理员赋予,或采取加密技术保护信息流,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露。对于网络病毒问题,采用防火墙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起到保护作用,并将包括病毒在内的非法入侵访问抵挡在内部网络之外。

(三)从理论与实务上保障网络会计的发展

1.从理论上丰富网络会计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网络会计理论研究体系,使得网络会计在实际发展中缺乏理论依据。因此,需要学术界加强对网络经济、网络财务、网络会计、网络审计等方面的研究,丰富该领域理论成果,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期更快更好地发展网络会计。

2.从实务上加强网络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实务方面来讲,需要加强网络审计问题的研究。传统会计有相对应的审计部门,其企业内部审计可通过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审核来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而网络会计采用的是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相对应的网络审计也必须有新的程序和方式。此外,网络经济行为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的监管。因此,税款的征收也是网络会计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加快网络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705-03

Research on Network Rout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Network

WU Yue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network rout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network, the campus network based on the analysis, expounds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campus network structure of multi exports and static routing, default routing and policy routing, finally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routing scheme structure built in the campus network, which provides f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more reliable quality of network service.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routing; static routing; default routing; routing; routing information table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络与计算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构建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的计算机互联网络CERNET,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提供学术性的计算机网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成为了教育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效都接入了教育网络CERNET,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专门的校园网络,从而为我国的网络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等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校园网络用户的不断提升,教育网络的 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面对我国电信、网通等外部网络的访问带宽更是捉襟见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网络的应用和发展。所以,要对当前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路由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先进的技术方案和路由交换技术完成我国教育网络的升级,从而使高等院校的校园网更加高效地、可靠地、稳定地、安全地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2 校园网络的分析

我国教育网络CERNET建设伊始,网络接入方式采取的是单一出口的方式,随着教育网络接入的注册用户的增加,网络带宽也随之提高,从最初的2M提升到1G,但是使用教育网络访问外部资源的访问速度和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就根据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加互联网络的接入口的方式来提升校园网络访问外部网络的速度,通过租用当地运营商网络来减少CERNET网络的收费流量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网络CERNET的运营成本。以某高校为例,注册校园网用户为10000人,该校区的校园网络有教育网络CERNET、电信网络TELNET以及联通网络CNCNET三个出口,总网络带宽为434Mbps,其中教育网络CERNET的网络出口带宽为34Mbps。假如该校区网络高峰期同时在线人数为5000人,那么人均占有网络带宽量为86.8bps,对于用户来说,该网络带宽是非常不理想的。另外,电信和联通运营商采取的是包月制收费,无论网络流量多少,每个月的资费是固定不变的。此外,我国教育网络CERNET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外是屏蔽的,外部运营商的网络是无法正常访问的。

鉴于以上情况,为了能够减少教育网络CERNET运营资费,增加校园网用户对整个互联网络资源的访问速度,在校园网用户访问教育网络CERNET资源以及部分免费地址时,可通过CERNET网络出口访问,而访问其他电信商或者国外网络资源地址时则通过租用运营商网络出口进行访问。所以,校园网的网络路由应该能够对校园网用户不同的请求,通过不同的网络出口进行资源访问,从而是校园网络能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3 校园网环境下路由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校园网络访问的要求,可以直接路由、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等网络路由技术方案来解决。

直接路由方案:又称接口路由,是通过设置路由表来实现对校园网络数据包的传输控制的网络路由方案。当请求数据包或应答数据包到达网络路由和防火墙时,首先要参照预先设置好的路由信息表来以及该数据包内的目标地址来选择该数据包的访问网络,并直接将其转发到相应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

静态路由方案:是优先级在直接路由之后的网络路由方案,可以根据校园网络的实际网络出口情况设置好主要的路由通道,从而实现不同网络通道的数据包的路由控制方式。

缺省路由方案:是针对特殊的数据包传输控制的路由控制方案,如果针对特定的数据包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未发现对应的路由网络,则按照缺省路由的方案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缺省路由方案就是设定默认的网络接口,然后判断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如果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查询不到相应的目标网络,则按照默认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特别的,如果该校园网络对路由安全冗余的问题考虑比较深入,可以通过设置两个网络接口为缺省路由方案的网络接口,当预先设定的默认接口的网络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另外一个网络接口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了校园网络的稳定可靠性。

策略路由方案:同时,为了确保外部网络能够正常访问校园网络为互联网提供的web、FTP、mail等网络应用服务,可以采用策略路由的方案来时校园网络防火墙对不同的外部网络的数据包能够按照原来的网络路径通过相应的网络接口进行数据应答。策略路由方案是相对比较灵活的网络数据路由转发的方案,可以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采用的协议类型、数据报文长度、甚至是数据包内的源IP地址来选择转发的网络接口,并能够根据实际的网络应用来实现校园网络路由的负载平衡以及单一链路上的数据报文的转发QoS等。策略路由方案为校园网络的路由构建提供了三种路由方式,第一是根据数据包内源IP地址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的源IP地址的路由策略,第二是根据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来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的目标地址的路由策略,第三种是智能均衡的路由策略。

策略路由方案主要在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三层物理接口上进行配置,并由网络路由进行对数据包的传统控制。使用策略路由方案来实施构建校园网络的网络路由,需要构建策略路由方案的路由图,通过对路由图内的每个路由策略指定相应的最佳规则和操作,来实现策略路由方案对校园网络数据包的 传输控制。当一个网络接口接收到数据包时,会对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发展不符合该接口的路由策略的规则,则将其按照常规路由转发进行处理,如果符合策略的规则,则按照该条策略内规定的最佳操作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4 校园网环境下网络路由的应用

校园网络路由的创建是根据不同的路由技术方案,来创建路由信息表,配置路由接入方式,从而实现在不同路由技术方案下的校园网络路由的创建。多出口校园网络,很好地解决了校园网用户访问外部网络慢以及网络出口链路故障等问题。如图1.所示,为A,B,C三小区的多出口校园网络连接示意图。

4.1 静态路由

校园网络的静态路由的方案是人为地分析校园网络用户对外访问的网络资源,然后将教育网络资源以及部分免费资源使用教育网络出口进行转发,而对收费资源或其他国外资源则通过租用当地运营商的网络出口进行转发,从而降低教育网络的运营成本,提升外部资源的访问速度。静态路由信息表的如表1.所示,对应网络为模拟网络数据。

通过配置静态路由信息表,校园网络防火墙就可以根据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来判断其目标网络,并指定相应的网络端口进行数据传输。如某个数据报的目标IP地址为210.41.125.2,那么校园网络防火墙会判断该请求数据包的目标网络为联通网络,那么防火墙会将其转发至CNC-port端口,并将其传输至互联网络进行网络请求。

4.2 缺省路由

缺省路由方案是对静态路由方案的辅助网络路由方案,当请求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查找不到对应的网络范围,则会选择缺省路由信息表来进行数据传输。为了提升校园网络的可靠性能,构建缺省路由时,将租用的运营商缺省的网络转发端口。缺省路由信息表如表2.所示。

通过缺省路由信息表,可以将不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的IP范围的目标IP地址数据包按照缺省路由信息表进行数据传输,该路由表内,电信端口为默认缺省端口,当对应的电信网络发生故障时,联通网络的端口会自动变成默认缺省端口进行数据发送。如某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为222.11.125.2,在目标IP地址不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对应的IP范围内,那么校园网络防火墙会将按照缺省路由信息表,将该数据包转发至电信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4.3 策略路由

校园网络的策略路由是根据校园网络不同的目标网络的请求,在核心交换机处配置相关的策略,从而将相应的数据包按照对应的策略进行处理和传输。如图2.所示,为多校区多出口网络的路由配置示意图。

在校内网络的服务期内采用策略路由的方案,要在核心交换机上设置基于源IP地址的策略路由方案,从而利用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来制定相应的匹配规则,并配置相应策略的路由图,从而实现校园外部用户对校内服务器的快捷访问。同时,针对某些特殊要求,需要使用教育网CERNET访问,也可以创建ACL访问控制表和路由图,并将该来自该设备的请求数据包都转发到CERNET网络接口即可。

5 总结

校园环境下的网络路由的设置,是为了能够使校园网的用户能够快速方便地访问教育网络CERNET的资源以及外部网络资源,从而采取多出口的网络连接的方式,为校园网络的构建连接CERNET接口以及其他商用运营商的网络出口,并根据相应的路由规则,如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等来实现校园网用户对于教育网络和外部网络资源的快速访问,从而为高等院校的创建一个可靠高速的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1] 徐方. 校园网多径混合路由算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3(09).

[2] 刘代波,侯孟书,武泽旭,等. 一种高效的最短路径树动态更新算法[J]. 计算机科学,2011(07).

[3] 余敦一. 校园网多链路负载路由应用研究[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09).

[4] 田桂丰,尹帮治. 基于防火墙策略路由的校园网多出口解决方案[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0).

篇(3)

一、网络环境下的导学特点

网络教育强调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习并为其建构学习环境。新的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不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其转变为有用的技能,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单纯地成为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但作为有组织的活动,单靠学生的自我建构远远不够,而且是很困难的,需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引导、指导、辅导和各种帮助,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导学是基于网络教学环境指导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一切教学活动。具体讲,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利用网络环境,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给予适时、必要的指导、帮助和评价等方面的行为。一般说来,导学包括间接和直接导学两大类。间接导学是指通过媒体(通讯、互联网、计算机)实现的导学;直接导学就是面对面的指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面授教育。网络环境下的导学面授不再是其主要教学形式,多数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是通过媒体实时和非实时予以实现的。

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导学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更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导学,而不仅仅限于面授。网络教育的多元化教学媒体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完善的教学资源,为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技术优势和多元化教学媒体的优势是关系到导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网络教育下的学生多为在职人员,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加之网上技能和心理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这给教师的导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导学中不仅要适应由“以教为主”到“以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要根据网络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精心进行导学设计。

第三,网络教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在导学中必须突出个性化指导,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切实际、更具针对性的帮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网络环境下导学的基本框架、内容、方式和评价

(一)科学设计导学框架

如果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学生在正式开始课程学习之前的这段时期;第二阶段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这段时期;第三阶段是学生课程考试结束后的这段时期。据此将导学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程学习开始之前的引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导”与“学”相结合,教师以“导”为主;第二个阶段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或辅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导”与“学”相结合,但学生以“学”为主;第三个阶段是课程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试卷分析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再引导,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帮助学生矫正偏差。这个阶段也是“导”与“学”相结合,但教师以“导”为主。如图所示: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学习流程的三个阶段决定了导学的过程。其中,课程学习开始之前的引导是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辅导、指导是核心,课程结束后通过信息反馈再引导学生提高是关键。教师将试卷分析中所获得的信息及时通过网上交互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从而完成课程导学任务。

(二)明确导学内容

根据以上所述导学框架,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导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课程学习之前的导学

第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网络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出科学务实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课程学习之前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媒体资源情况,供学生自主选课,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这个学习计划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应起到导航的作用,为他们今后进行有效的学习,为顺利地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学习中的导学

第二阶段,主要解决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及资源使用。当课程学习开始后,教师导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明课程的重点、难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教学媒体中获取知识的技巧,如在Inter-net网和中央电大及省电大学习平台上获得学生个体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和学习资料。

3.课程考试后的导学

第三阶段就是指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及时矫正偏差,帮助学生再提高。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教师和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教与学后,要根据多向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通过试卷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与学生就学习成绩、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个性化问题进行再沟通,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媒体组合、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中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导学任务。

(三)优化导学方式

1.精心设计网上交互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虚拟实验 环境

高校设置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运行维护能力,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并对计算机相关的配置能够熟练的掌握,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必须建立网络设备相应网络实验环境。但是能够进行网络协议和路由实验的网络实验室设备通常价格比较昂贵,而且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这对每一个高校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虚拟网络实验环境的应用能够在成本较低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模拟实验的交互式环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网络协议和路由的理解。

1 研究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意义解析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不断进行改革的同时,其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传统的网络实验成本较高,且不利于维护和管理,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降低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通常存在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验内容大多涉及网络物理线路的连接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传统的网络物理线路连接水平较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导致接线出现故障,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第二个问题是:网络仪器和设备的结构大都比较精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设备和仪器的损坏,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实验带来不便。第三个问题是:学生的排除故障能力不强,使其经常纠结在物理设备的一些故障上,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目标,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利用率较低。而虚拟实验环境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虚拟实验环境能够任意搭建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通过虚拟实验环境能够模拟交换机、路由器的等网络设备的配置,不会造成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浪费,同时不会产生接线故障等实验事故。

2 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方案解读

2.1 合理选择开发方案

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大致上分为四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VRML结合Flash和Javascript等技术。通过VRML进行建模,但由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的接口较复杂,不能够直接用VRML技术进行开发。因此,可以先用3DSMAX等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建模,再导入VRML进行修改,利用Javascript添加交互,最后利用Flash技术结合网页插件实现路由器的配置交互。第二种方案是VC++结合伪3D技术,伪3D比真正的3D技术含量要少的多,同样能够形成美观、真实的界面。VC++能够兼容传统的C语言,同时,还有面向对象的特征。利用VC++的功能,使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更加便捷。第三种方案是Java技术,Java技术具有面向对象、分布式、多线程、事件驱动、继承性强、封装性的特点,通过Java技术能够创建各类设备以及各种虚拟仪器的组件,能够满足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需要。最后一种是Java技术结合XML、Flash等技术,Java技术能够建立跨平台的虚拟实验环境,Flash能够提供实验的资源,设备间的交互和设备的操作可通过Flash ActionScript实现,数据的存储可通过XML实现。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实验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合的方案。

2.2 结合实际需求

虚拟实验只是一种教学资源,评价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帮助,而不是利用的技术是否先进。如在教学中展示实验流程时,可通过视频进行演示,而对于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的演示需要借助3D技术。虚拟实验系统中必须包括演示实验步骤、介绍实验背景和知识要点、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环节。

3 重视虚拟实验的自适应性

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实验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适应的实验环境,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并形成实验记录文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形成的文档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既有利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又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出问题的地方,从而进行强化训练,不断的提高实验技能。

4 注重虚拟实验的协作性和模拟性

实验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间合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同时能够加强同学间的感情。学生间的协作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通信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通信技术使学生能够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协作讨论问题。信息共享技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其他学生的活动和结果。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应考虑增加实验环境的真实美感,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和设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能够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节省了人力物力的同时,还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引用虚拟的网络实验环境,能够系统的展示现实中无法描述的知识,通过模拟形成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实体,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此外,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应用,有利于实现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教学体系的完善,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凌云.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浙江师范大学,2012,08(3):14.

[2]杨彦明.网上虚拟实验室建模方法与构建技术研究及系统实现[J].中国海洋大学,2012,10(5):18.

[3]高磊.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开发[J].曲阜师范大学,2013,05(6):17.

作者简介

篇(5)

二、虚拟体验

虚拟体验和现实中的客户体验一样,是一种本来就存在的感受,体验在网络出现以前就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空间。而之后来自于网络的快捷且自由的空间可以让人们尝试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角色,以此实现不同的切身体验。可以这样理解:网络给予人们另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的生存空间,但是感受与体验却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在为了实现内心的某种体验感受过程中会尝试寻找各种方式,网络通常是被认为其中比较好的介质。因为人们能够在网络中产生与真实社会一样的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体验,那我们就不能说这种体验是虚拟的,那就必然应该承认网络体验方式存在,只是环境的虚拟更加增强了人们的某种体验。消费者的体验受到虚拟环境的一些特性影响,也就是能否给消费者提供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虚拟体验包含以下4 种:

1.身份认同的虚拟体验。身份认同的虚拟体验的意义是消费者在进行虚拟体验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身份与其现实身份进行对比后,感觉到的相同或相似性,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则消费者可以认为获得身份认同的虚拟体验。这种虚拟体验是现实性的虚拟,也就是只是把现实的情况虚拟到网络空间中, 比如说显示中的沟通交流可能通过电话或者面对面而在线通过Email 、QQ、进行交流的体验。除此之外,一些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感觉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虚拟体验的需要来体验,以实现消费者理想中的完美自我,如消费者可通过提供的探险游戏等体验勇敢的自我。

2.个人参与的虚拟体验。个人参与虚拟体验反映现代消费者需要话语权的需求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消费者。消费者需要与企业网络、消费者社区等各种角色团体进行对话,他们需要通过虚拟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他们参与虚拟提供物的设计开发,以此让虚拟体验有他们自身的影子, 即消费者要共同创造虚拟体验。消费者可以通过这种参与达成自我实现。

3.事件的虚拟体验。事件的虚拟体验是在虚拟社会中消费者体验现实的事件,可能的事件和不可能的事件都包含在内。事件虚拟体验被认为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体验,即个性化反映消费者在完成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所处的情景和心理思维。以网络购物为例,消费者在网络上搜寻、比较、权衡、决策,这是现实购物过程的一种虚拟化。

4.情感的虚拟体验。情感的虚拟体验是以上3 种虚拟体验的综合,即是消费者在虚拟空间中通过身份的、参与的、事件的虚拟体验的形式而获得的享受、满意、惊喜等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过程可以是部分主观的,根植于个人的想法、概念、思维、信念和意思;也可以是部分客观的,与体验的事件情景和特定的结果相关;也可以是部分主观和部分客观的结合体。

三、旅游虚拟体验

谢彦君教授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他的《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一书中认为旅游体验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游戏来实现。

旅游欣赏是指旅游者为了获得愉悦的感受,欣赏远离常住地地方的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和意味,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的体验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欣赏, 旅游观赏是对异地的某一个景观集合(包括自然的人文的等等) 的整体进行欣赏,而不是对随便选择某一个景观的欣赏,并将整体感受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体验的过程。这个在网络环境中的通常可以以情感的虚拟体验体现,即旅游者通过旅游网站提供的文字图片评论信息这样的虚拟体验形式获得的对旅游目的地预期的享受满意等情感状态。

旅游交往是旅游过程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非正式暂时性的平行交往,通常特征表现为具有暂时性和异地性。旅游交往的虚拟体验一般表现在论坛类或者综合类虚拟旅游网站,在这些网站里都专门设置有游客交流的功能板块,子版块的分类有所不同。根据内容分为旅游资讯、旅游天下、旅游攻略、旅游杂谈等子板块,也可以根据目的地和主题进行分类。游客自己的旅游体验可以在不同主题的子版块下可以是游戏攻略杂谈或者自己的旅游经历,旅游过程中积累的信息等通过发帖、写博客等形式发表出来与别人分享。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其他游客发表的观点自主的选择虚拟交往的对象。通过虚拟的旅游交往体验,旅游者可以组织进行相关的旅游活动。

旅游模仿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暂时放弃其常规角色,而主动扮演某些具有愉悦功能的角色的过程。旅游模仿的虚拟体验通常表现为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时,会参考旅游网站上热门推荐的旅游线路,并通过借鉴评论中提到的人们旅游景点,来安排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虚拟旅游模仿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其他游客的旅游行为模仿和角色扮演。在综合类和论坛类的虚拟旅游网站,游客通过浏览其他游客的发帖,学习他人的旅游经验,与访问过自己旅游计划中的目的地的游客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包括做了什么、怎么做、什么感受),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出行计划,这种旅游者行为就是对其他旅游者行为的模仿。

旅游游戏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时旅游者通过参与游戏达到康体、娱乐、社交、排解情绪等。旅游游戏的虚拟体验,主要是在网页上设置了一些场景,如皇帝批阅奏章、用膳,太监们逗蛐蛐、武士们练射箭,游客可以在这些场景中进行观察,也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如给皇帝传递一份奏章、与武士们比试一下射箭、与其他游客斗蛐蛐等等。游客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在网上“身临其境”遍赏燕赵美景,省时省力又省钱。

四、携程网客户虚拟体验

携程网是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创立于1999年,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携程旅行网向超过一千余万注册会员提供包括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惠商户以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2010 年,其市值已超过50 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南航和东航两家航空公司市值之和,成为该行业的巨无霸。携程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该公司以“Web2.0 时代的服务2.0”为指导理念,将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逐渐在网站实践中被发掘、提炼和延展,它贯穿产品的整个环节,于细微处体现着价值,助推着商机,在企业快速成长的征途中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携程实现网站客户虚拟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以Web2.0 技术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体验。有前文关于身份认同体验的相关定义:消费者在虚拟体验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身份与其现实身份的相同或相似性,如果具有相似性,则消费者可以根据现实中的情况来处理虚拟的情况。而携程通过利用Web2.0 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旅游资源在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的虚拟现实的平台。一般而言,虚拟现实平台包括文字交流体验型和3D 虚拟形象型,对于携程而言,其主要以文字交流体验型为主,3D 虚拟形象型为辅。在携程上,其为客户提供大量的旅游咨询查询,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娱乐、天气预报及旅游攻略等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基本上包括了线下旅游涉及到的所有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客户可以根据他人的意见制定自己的交通路线、旅行计划、住宿选择。而信息的人则可根据别人的评价等,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将制造业的管理方法“六西马格”率先引入在线旅游业,实现优质服务的大规模复制,以确保每个顾客都能享受标准化高品质的旅行服务。

篇(6)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学习模式的特性

(一)自主性

学生除了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有效的选择相关的会计内容进行针对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地进行设计和控制,学生通过网络强化相关会计知识的掌握、提升会计软件操作能力,这整个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模式进行会计学习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以教学目标为主来保证学生的网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能大量地获得会计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有利于学生会计经验的积累。

(二)研究性

研究性模式主要是以强化培养会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相关会计问题进行展开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一部分的深层次的知识,提升相关的会计技能。研究性学习是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大量累积学习经验,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的进行会计学习,重于引导学生在事件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培养。相较于传统的会计学习方式而言,研究性学习较为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以达到高效快速提升学生的会计水平的目的。

(三)协作性

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能够快速地形成相关会计知识的全面学习,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指导学生完成会计相关学习,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强化指导。而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就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换彼此的学习经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可以说,协作性的学习模式是研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延伸,在整个的会计学习过程当中自主性学习始终是出发点。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将自身掌握的学习资源共享给同学,快速的接收同学共享的学习资源,还能快速的掌握会计方面的相关资讯和热点,同学之间也可以就热点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交流心得,提高学习效率。

二、网络环境为会计学习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

会计教学的多媒体化发展使得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教育信息知识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工作。

网络知识的储备量相当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会计学习需求任意取用,但是仍然有些学生无法更好的使用网络资源,这无疑造成了网络学习资源的浪费。因此,学生必须强化对网络工具和搜索引擎等能够有效协助会计学习的软件的操作练习,以便于更好的利用网络环境当中各种优秀的资源辅助学习,最大限度的发现的发挥网络环境下会计学习模式的作用。

想要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会计学习首先要具备硬件条件,会计教学需要具备投影仪、计算机设备、上网设备等来完成教学,而对于学生而言,网络和计算机是学生完成会计学习,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某些会计学习和实践操作内容重要媒介。

三、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学习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为性、自立性、自律性等方面,学生作为网络环境下会计学习的主体,所有的会计内容都必须是自主进行学习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使能够抵制网络环境下其他方面的诱惑,全神贯注的利用网络条件来进行会计学习。学生在进行会计学习时可以将会计内容分化,然后制定出会计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在线讨论阶段主要以必修课为主,而重点讲授阶段则是注重答疑解惑。

(二)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总结评价

学生完成了某一阶段之后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会计学习而已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评价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快速的完善不足方面。学生在初步了解和进一步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其学习质量可以通过会计学习评价表现出来,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评价对自身的学习方法等进行优化调整,以便于更好的完成下一阶段的会计学习。所以说,在会计学习整个动态过程当中,尽管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学习评价与传统的学习评价存在差异,但仍然对学生的会计学习起到支持保障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总结性评价作为补充,形成性评价作为重心,诊断性评价作为基石,这些网络会计学习评价引导学生的会计学习,并贯穿始终。

四、结束语

校园网的出现推动了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衍生的会计学习模式不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会计学习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网站、网上搜索引擎等先进工具来协助完成会计学习,这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了学生的会计学习效率。网络上有很多会计专业网这种聚集了优秀的会计资源的网站,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学习,充分的利用网络学习优秀的会计经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会计学习,不仅能提升自身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会计水平,彻底发挥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学习模式对学生会计学习的作用。

篇(7)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己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新课程教改中,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以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异步指导。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学习,教师关键要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愿望,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学生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中树立“自主学习观”。

3.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方式概述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唤醒和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掌握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1网络环境下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是针对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某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小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由于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们都融合进角色之中,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

3.2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中有着大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3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协作的自主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短短几十分钟的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数次甚至数十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问题讨论到最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加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4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性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我们都清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随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机的交互性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做到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的应用,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时,当老师应付不了学生大量的、集中的、同时的又是个别的学习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例如,可以调用教学资源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教师个人网站、资料库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

4.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途经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下,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1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材料

这是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距离现实比较远,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虽然不能代替图书馆,但网络的确有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如查询的快捷性,资源整理的便利性,资讯即时性都胜于图书馆。

4.2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自主探究

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可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资源和必要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资源库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创造性。

4.3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交流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常常用到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问题不能深入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而网络都能弥补课堂的不足,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它不但提供了师生、生生进一步交流的渠道,还能使交流变得平等融洽,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4.4利用网络工具展开自我学习的评价

网络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还有许多提供学习的工具,特别是教师制作的专题网站,具有很强的学习功能,例如,学生可以作品供他人交流评议,而专题网的测试功能,由于反应及时,不需要教师批改,可以方便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5.结论

通过环境下学生自主方式的实验,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更由于这种学习方式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5.1教学环境发生了转变

网络化教学是在网络化教室内进行的,虽然表面上没有摆脱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模式,但网络化教学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局域网和互联网的优势,创设丰富生动的文化、情境或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网络化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不仅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更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合、探索其原因,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产生有意义的建构学习。

5.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学生由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传统教学中的以听,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

5.3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4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利用网络环境,学生能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和学习资源,可以不爱时空和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相关信息,并融入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5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

[1]刘玉珍高学良《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技术研究通讯》2004.1)

篇(8)

2内容观点新颖,逻辑结构缜密,打造形成完整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

《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与内涵阐释入手,在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系统分析基础上,在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全面揭示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形成由信息价值属性、系统技术功能、服务交互品质、感观心理体验等4个维度所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提升机制。从概念模型到内在机理,从评价模型到应用机制,构建形成完整、系统的网络环境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如前所述,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石。《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用户需求与期望的渐进满足过程、从过程中用户的心理与感知角度、从过程中用户对信息价值认知与判断的逐层深入,对信息质量概念的界定和内涵阐释。并强调指出,信息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产品与信息系统的客观属性,还取决于用户交互的期望与主观体验感知[4]。该阐释突破了以往以数据和产品为中心的局限,突出了用户视角的连续性,既强调信息的使用价值,又强调信息的社会价值,是信息质量研究视角的重要转折与突破。信息质量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该书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中,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中,虽然信息效用价值是信息质量的核心构成,但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的认知和动机、用户对网络系统的技术功能及界面设计、信息特征、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感和观感等心理因素对信息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用户偏好、习惯、素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质量评价。由此,该书提出网络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理性层面,更多的感性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最终评价结果[4]。围绕此核心内容,该书所构建的由多维角度、多项指标因素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既包括基本的信息产品价值特征属性维度,又包括信息交互过程中从网站各项技术功能、交互过程和服务品质、交互界面和网站设计等方面反映用户体验与感知角度的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该书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主观、客观和过程角度,将用户需求、用户情感、用户体验、用户认知等因素有机融入到以信息价值属性、信息服务品质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之中,构建形成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基本涵盖了量与质两个角度。这些指标彼此联系、有机融合,全面、透彻地揭示了用户心理、用户行为等主要因素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与影响机理,既反映出信息质量评价中理性层面的考量,也反映出感性层面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较为全面、系统反映与涵盖了用户视角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较好地突出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动态性和交互性特点。搭建形成的全新信息质量评价框架,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现有评价体系的大胆突破和尝试。与信息质量评价领域视角全面、应用广泛的MIT数据质量研究项目提出TIQM(totalinformationqualitymanagement)模型相比[5],该模型在其固有信息质量、可达性信息质量、环境信息质量、表象性信息质量等4个维度基础上[6],不但在主观标准中引入了用户角色、用户体验与感知等要素,更从主观、客观、过程3个角度突出体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全流程等特点,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因素相融合,同时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的变化和发展。由以上几个角度的评析可见,《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将用户信息心理、信息行为理论有机融入到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之中,标志着信息用户、信息产品、信息过程相融合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理论的确立形成,成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拓宽了信息质量理论的研究内涵,拓展了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该书概念界定清晰,理论层次清晰,逻辑结构缜密,是国内该领域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创新性之作。

3将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现实价值凸显

随着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解决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质量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成为信息质量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是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之作。《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的评价体系,极具实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所构建评价体系各维度、各指标均来自于实证研究结果,是用户网络信息选择与评判实际行为的体现。与此同时,该书还对各维度指标释义及来源做了详细的阐释,为网络信息生产机构、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站在用户角度,对其所生产或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的客观评价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与工具,也为网络信息用户选择评判高品质的网络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该书中为评价体系构建所研究获得的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和期望、信息体验和感知、信息质量三者间内在关系,所揭示的交互过程中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也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机构全面透彻地理解、有效把握信息用户情感认知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和影响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的以提升信息用户满意度为目的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提出的用户体验与感知优化途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在分析外动力与内动力在信息质量综合提升中不同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综合提升动力模型,系统分析了信息质量提升动力建设结构、提升路径。另一方面,以动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对网络环境中用户体验与感知的优化、信息价值属性提升、网络系统功能提升的研究,根据网络环境的现实特点与用户需求未来发展变化趋势,阐明了基于交互视角的网站系统优化、基于用户信息体验与感知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具体策略。以上模型与策略是以该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用户信息需求与期望、信息体验与感知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该书所提出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和具体策略,全面系统地剖析了信息质量提升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全面、均衡地考虑到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力,彼此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变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者以用户为中心改进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改善与优化系统设计和功能、制订提升信息质量策略措施提供可资借鉴、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该书将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脉相承,既凸显其学术贡献,更加突出了其实践价值与意义,这也是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对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4结语

纵观刘冰教授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研究思路严谨,研究方法规范,既重视研究的规范化,又突出研究中思辨特色,以创新的视角、大胆的探索,围绕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展开研究,是信息质量管理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深入透彻地了解与把握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本质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我们科学、全面地评价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利器,是我们在网络环境中从用户角度优化信息质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当然,该书所构建完成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基于共性的研究。如果在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类型、不同用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在本著作成果基础上做出更有力的推论,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升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与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在本书所获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具体的、典型的不同类型网站,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真实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结果,则可以对本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适用性做更一步验证,也可以通过对各类型网站信息质量所做出的总体性评价,发现所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该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多样的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提升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但是,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研究,其核心对象是信息用户。因此,如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如眼动实验法、行为实验方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在现有研究发现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新的研究结论。同时,如果能够采用从网络平台(网页)截取或抓取客观内容数据,再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则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全面地获取用户信息心理与信息行为特征,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有效性。瑕不掩瑜,相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将大大推进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服务创新,为实现网络信息质量的优化与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毕强 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KNIGHTSA,BURNJ.Developingaframeworkforassessinginfor-mationqualityontheWorldWideWeb[J].Informingsciencejour-nal,2005(8):159-172.

[2]宋立荣,李经思.从数据质量到信息质量的发展[J].情报科学,2010,28(2):182-186.

[3]CROSBYPB.Qualitywithouttears,theartofhasslefreemanage-ment[M].NewYork:McGrawHillInc,1995:62.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60-06

一、网络通讯技术促使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制度中师生交往的重要活动方式,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形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在数百年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进程中,师生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行之有效的面对面互动关系,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知识传承效果达到最佳。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不再是单一的在校学生的专利,在职人员异地学习人数占学校学人数的比重与日俱增。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巨大变革,异地师生之间必须借助媒介才能开展非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在网络通讯技术面前,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互动策略不断受到冲击。师生互动不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手势、神态的互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因此,在异地教学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研究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异地师生互动问题,是解决未来教育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

师生异地互动离不开通讯媒介。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迅速普及,其功能也越来越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异地同步或异步互动交流。技术改变人类生活,通讯技术必将使得师生互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不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随地通过媒介互动;可以是一对一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互动;可以是同步互动,也可以是异步互动;可以是文字互动,也可以是语音、视频互动。信息时代,师生之间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正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即将成为师生互动的主流。网络通讯技术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深远。研究网络通讯技术在异地师生互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效果,对未来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师生互动研究现状分析

师生互动是一个历史久远,人们一直在思索的课题,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国内外也都相当重视。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了一套寻求知识的方法――“产婆术”。在他眼里,教学就像是一个婴儿的“接生”过程,教师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正确的答案。而我国古代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提出,教师要具备善于了解学生,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这些可以说都是师生互动思想的早期表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等学科角度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不断丰富着师生互动的理论成果。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主张“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继而国内外分别从师生互动主体、师生互动效果等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行为、师生关系等进行了充分详细地探讨。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德拉梅特(1976)的《教室中的互动》,是最早专门论述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著作,此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室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做了较全面的分析。英国学者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体系的观点,从师生互动主体的角度进行探讨,把师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从哲学认识论出发,研究者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以及主导主体说。在此基础上,R.Lippitt&R.K.White等人从师生互动中的教师领导方式进行探讨,把教师使用权威的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不同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在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侧重于从师生互动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来探讨。1983年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根据教学效果描绘了课堂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1的效果最差,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2的效果尚好,教师试图跟全班学生发展来回交往。3的效果较好,教师跟全班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有学生之间的交往。4的效果最好,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他鼓励集体中所有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

从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形成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Siberman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冷漠型、关怀型和拒绝型。C.howes和她的同事根据依恋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和抵制、矛盾型。Getzel和Thelen将教师行为分为团体规范型、个人情感型和动态平衡型三种。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特点:亲密、冲突和依赖。另外,我国学者王家瑾还从工程学角度,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因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三维坐标体系,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怫兰德(Flanders,1970)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System)。将师生互动的语言行为分为三大类共10个类别,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量化途径。这是国内外首次对师生互动行为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量化,并带领师生互动的后继研究。

综上所述,均是从理论上对师生互动类型进行了研究。关于师生互动的途径、形式与性质,研究师生互动的内容关注的还比较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走在了前端,紧随而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发展迅速。人们对师生互动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尤其是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互动。1989年穆尔提出了“三种类型的互动”,即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来理清远程教育中产生互动的不同活动。库克森等人fcookson&Chang,1995)根据互动的性质将互动分为教学互动和社会互动;根据传播媒体的不同,Kearsly3L将远程教育中的

互动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视频互动;因反馈时间的不同,博格将互动分成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Saun-dersetal在1997年根据互动的物理性地点和时间讲互动分为课堂内互动和课堂外互动。王陆教授(2008)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关系变化,首先是师生和生生的人际的关系的变化,因而,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的热点问题。并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中典型的互动应该包括教师、学生、教育媒体和交互发生的时间这四个传播要素,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互动借助于媒体发生的,按照媒体类型可以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和视频互动三种类型。第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按时间特征分课堂内的教学互动和课堂外的社会互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可以以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展开。第三,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界面交互而引发的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如图2所示:

王陆教授提出的四个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的关系图,综合了前几位外国学者对远程教育中互动的类型划分,形象地表明了因媒体而引起的师生互动的显著变化:师生互动需借助于媒体发生,尽管如此,但王陆教授构建的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关系图仍旧没有表现出媒体的变革,尤其是媒体变革给师生互动带来的影响。尽管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发生巨大变革,但目前对于网络互动还没有一个确切地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描述与论证,杨刚等人从教育学、社会性、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师生网络互动进行了解析,并将师生网络互动结构分成民主型、主导型、私聊型、无反馈型和孤立型。刘细良等人则强调主体间性对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作用。

同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在迅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带动着师生互动的变化。此阶段,我国有关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变化的研究也一时剧增。这是我国课堂教学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是无论是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研究还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研究,我国多注重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对理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完善。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师生互动也随着变化甚快,唯有不断地跟上其研究进度,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意义。纵观国内外对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变化研究,还大多停留在传统研究的方式上,即要么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师生互动的关系,要么从微观的角度对其行为变化进行分析,很少有结合二者为一体的研究。且宏观方向侧重理论研究,微观方向则偏重教学实践,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其次,对信息环境下,网络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最多的还是远距离师生互动的特点和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变化,真正将远程教学互动和课堂互动结合起来的还比较少。本文将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途径为主线,从宏观上构建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从微观上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实证。为远距离教学互动和课堂教学互动的互动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是复杂的。根据互动的形式,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又称为异地互动);根据互动的性质,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根据互动的途径,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视频互动、语音互动、文字互动等。使用不同的媒介,师生互动的强度有所不同,师生互动的受益面也有所变化。为方便研究,我们以师生互动途径为依据,将不同的网络通讯媒介归类,结合师生互动的形式、性质及互动强度和受益面的变化,构建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一)师生互动的途径

为方便媒介归类,我们将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分为三大类,八个层次。三大类为:师生同步互动;师生同步或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中,除不用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层次外(传统的师生互动),还有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两个层次。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已经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和BBS、论坛等,也可实现师生同步互动,但其功能略有减弱,介乎师生同步和异步互动之间。

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可以实现一终端对一终端、一终端对多终端和多终端对多终端的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每个终端学习者的人数可以根据教学效果的需要,灵活设置。理论上讲,通过该系统将异地学习者临时组建成一个教学班,即可实现面对面教学中的一切师生互动功能:虽然需要教师和学习者提前熟悉系统的使用。因为视音频同步,互动如见本人,互动效果仅次于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如同班级授课一样,该系统必须有固定的场所,使用时师生之间需要提前相互约定时间,不能实现随时、随地互动。手机通讯工具,虽然已经开通视频通话业务,但目前绝大多数用户仍旧以语音、文字同步互动为主。手机终端屏幕的局限性决定了手机通讯工具在师生同步互动中,以一对一的师生互动为主,且师生的肢体语言不能为对方所见,互动效果大打折扣。但其能实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个别教学功能显著。

师生之间即可实现同步互动,也可实现异步互动的主要媒介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BSS、论坛。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指QQ、MsN等,已广泛应用到人们日常异地交往的各个方面,师生异地互动交流也不例外。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是目前异地师生之间实现同步文字互动的主要工具。特别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中群互动功能,可以实现多对多的即时互动,为教学公告的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在线答疑系统基本上设置在网络课程中,是一个为专门课程知识答疑所设计的互动途径,只针对所选课程的学生开放。BBS、论坛针对网络上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就不同话题展开争论,或者回答别人的疑问,或者了解别人的观点。

网络环境中师生异步互动的途径,包括电子邮件、留言板两个层级。电子邮件可以是一对一的师生异步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师生异步互动,互动内容可以在网络上长期保存。留言板则是生问师答的异步互动途径,即全体学生可以单独给教师留言,教师为学习者个体逐一解答。这两种异步互动方式都只有互动参与者自身能看到互动的内容,具有保密性,主要用于预约答疑。

(二)师生互动的形式与性质

师生互动有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师生处在同一地理位置的同一物理空间,师生互动基本上是面对面互动:在课堂内、外完成师讲生问、师问生答、生讲师评、生问生答。师生之间直接通过语言、动作、手势、眼神等传递和反馈信息,实现言语类和非言语类的信息交流。而在信息时代,师生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只能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电子邮件形式的生问师答、BBS沦坛形式的生问生答、视频通讯形式的师问生答等。从面对面互动到非面对面互动,从直接的信息传递到借助

通讯技术的信息传递,师生的互动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根据师生互动的时间跨度,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两种方式。师生同步互动是指师生之间能够实时互动交流。传统班级授课制,除书面作业交流外,课内授课、课外交流等,师生互动基本上是实时的同步互动。而在网络通讯环境中,师生身在异地,若要实现同步互动,必须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手机通讯工具或即时通讯软件实现视频、语音、文字同步互动。因为在师生之间有媒介这一载体,虽然也还是同步互动,其互动效果有所减弱。师生通过特定的通讯工具,在不要求即时反馈的前提下,随时发生的交流互动形式,称为师生异步互动。传统课堂中的作业批改,试卷订正等均属师生异步互动。网络通讯环境中的电子邮件、论坛等,是典型的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以文字为主,没有同步互动的紧迫感,互动参与者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知识的创新与建构。

(三)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

师生互动强度泛指单位时间内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量、反馈的及时性、互动过程的投入程度、对互动信息的领悟程度等。图3中实线所示的正梯形即表示不同互动途径所体现的师生互动强弱关系:同步互动强度高,异步互动强度弱;视频互动强度高,音频互动强度次之,文字互动强度弱。在正梯形的最底端,是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其互动强度最高:师生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无时无刻在传递信息。师生可以及时、清楚的领悟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很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视频会议系统要达到面对面的互动教学效果有难度:摄像头拍摄范围不能完全代表教师或学生的视域,屏幕上的平面视觉效果让教师肢体语言所传递的教学信息有所损失,师生互动强度要低于面对面互动强度。到音频互动层次,肢体语言全部丢弃,互动强度再次减弱。越往正梯形的顶端,师生互动从视频互动逐渐变为音频互动、文字互动,互动性质也从同步互动逐渐变为异步互动,师生互动强度逐渐变弱。留言板和电子邮件,在师生互动中,是典型的弱互动。

师生互动受益面主要指师生互动时,参与互动对象数量。在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中,虚线表示的倒梯形即表示师生互动受益面:它与师生互动强度刚好相反,互动强度越高,互动受益面越窄。从图1所示的师生互动途径来看,视频会议系统能实现同步视频互动,所以师生互动强度高,但其受益面变窄:如果参与视频会议系统学习的人数过多,学习者没有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同步互动的机会,则学习者参与这种学习和看录像没什么区别,学习效果自然降低。手机通讯虽然牺牲了视频,但它是一对一的问答形式的师生互动,同步互动对象少,互动强度高。越到异步互动层次,互动面越宽泛:BBS论坛可以让所有愿意观看、讨论的人参与;电子信箱可以实现群发。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师生互动是永恒的话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希望的互动仍旧是面对面的互动。但在网络时代,异地互动在所难免。我们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目的是研究各类网络通讯工具在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在运用中结合实际需要,扬长避短,选择性、综合性地使用。师生互动途径的选择是灵活的,层级的区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师生互动途径一定要选择从下到上,从互动强度大到互动强度弱。

四、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对网络教学的指导

我们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教育硕士,需要异地教学),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为指导,组合利用不同的网络通讯工具,搭建了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研究,以此探寻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趋势。

(一)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环节

与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相比,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不仅存在,而且师生互动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更大,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部分:

一是课前授课信息的与反馈。学习者身在异地,授课信息必须准确及时地发送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提前知道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下载地址,做好课前预习。我们综合利用手机通讯工具的“企信通”功能和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的群发功能,进行课前授课信息群体。不能上课或上课有异动情况的学习者,均能及时同步文字反馈或异步留言反馈信息,方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二是课中的异地同步互动教学。我们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通4-6个异地同步视频互动学习终端,在上课过程中同步实现师生多点对多点视频互动。设立异地视频互动答疑环节,为异地学生提供现场同步答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模仿传统班级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减少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损失。教师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时监控异地学习者,恰当的对异地学习者的学习实行同步互动引导,提高其注意力,提升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三是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网络通讯软件使用习惯,灵活选择合适的师生互动途径,参与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交流。我们提供有:适合异步个别指导的电子邮件;适合同步或异步集体互动的BBS论坛;适合同步互动交流的QQ学习群;通过留言板预约答疑等。教师在群组和互动平台论坛里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并开通手机移动课堂播报,帮助异地学习者及时整理每次授课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方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二)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效果分析

《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在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下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体验网络视频同步互动教学均在10个课时以上,每节课前均会接受手机短信通知以及课后接受移动课堂播报,由此可知学生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的体验效果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在此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了解通过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根据异地网络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图中互动途径的特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采用视频同步互动,模拟传统课堂。视频同步互动中师生可以看到对方形象,具有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展示、讨论、辩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尤其是网络视频的完善,由一对一可以扩展到多对多的视频,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进行师个、师班互动,也可以进行师组互动。在本次教学实验中,教师利用视频多对多的优势,采用集体答疑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其中既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也有师班互动。异地网络同步视频互动效果和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互动效果相似。从实验调查结果中(见表1)可以看到:5个问题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3分表示基本同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师通过实时的视频互动、监控,可以更好地集中思想,积极地参与互动,特别是促进情感上的交流;老师异地通过视频同步互动引导,能更好的预防学习者迷航。

第二,利用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功能,辅助课前通知,课后复习。在对手机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见表2),这说明学习者对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其互动效果次于视频同步互动效果。手机短信平台互动在传递的信息量上要低于视频互动;互动时间上也要有所延迟,若有专门教辅人员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那些不能参与到课堂,也没有视频互动条件的学习者来说,手机短信互动平台还是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第三,网络通讯软件QQ群组的即时讨论组和论坛,完善了课堂、课后师生互动。对课后预习、复习的互动活动起了促进作用,几乎每一个主题后面的跟帖达30多条,单条帖子的字数在100字到1000字不等,而浏览帖子的人数在200多人至300人之间。用学习者的话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较之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很能激发人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不会受到像传统课堂那样的约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等。课堂活跃则是互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可见学生互动的主动,积极性体现的很到位。

(三)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以教师为主转化为师、生互为主导。在师生互动中,有两方面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同时,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师生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师生互动是一种“轮式”交往,即教师处在既定的中心位置,以提问等方式分别与学生展开并列、平行的师生互动。教师掌握着互动的主控权,学生被动参与互动。而在网络环境中,下述几个方面促使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降低,学生主导作用增强:一是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选择性,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盲从性;二是课前授课信息的对学生课前预习起到提醒作用;三是便利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沟通途径的多样化,方便学生随时网上自主学习,消除了学生主动互动的途径障碍;四是物理空间距离的存在减弱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干预,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研讨自由度。

通过网络通讯技术,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虽然互动强度大,但必然要求师生面对面。而网络通讯技术介入师生互动环节,虽然互动强度有所降低,但师生通过手机、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实时互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时间、地点限制,打破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泛在学习成为现实。网络便捷、及时、灵活,师生互动随时随地可行。师生网络互动的机会增多,时间延长。

师生互动内容从知识到情感,由单一变丰富,由简单变复杂。网络通讯环境中,学习者所学知识,已经通过精品课程等形式提供给学习者。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学习资源的同时,不断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上传的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后续学习者,成为学习者课后复习、反思的“活资源”。同时,师生互动从传统的语气、表情、体态语言形式转变为丰富的文字、图片、符号形式,师生情感互动取决于人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师生互动的途径变多,带动师生互动从单一到丰富。例如在节日里利用飞信、信箱等给异地老师同学发祝福的信息,借助网络通讯工具可以很好的表达我们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

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相互制约。在异地网络教学的授课阶段,应该采用互动强度大,互动受益面相应小一点的互动途径来实现师生的教学活动互动。利用其互动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递大量的信息,实现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的实时调控,保证教学质量。在异地网络教学的讨论互动阶段,可以采用互动强度小,但互动受益面足够大的互动途径来进行适当的师生互动。适当的减弱了互动强度,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吸收互动中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要放开师生的互动范围,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比较

通过《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师生互动主题、形式、性质、内容、方式、强度和受益面等七个方面,将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作比较分析(如表3)。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篇(10)

 

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网络时代的学习环境性决定了其学习策略的先进性和局限性,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克服局限性。 

一、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广义上的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在网络学习中一切与学习者学习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物理环境、资源环境及人文环境三个方面。它是对传统学习环境的发展和继承,但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能自我组织成相互支持与协作的集体,摆脱了教师的控制和管理,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辅助者、协作者、促进者等。网络学习环境以自身的优势完成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标,使教学手段更趋于现代化,这是传统学习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1、 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 

网络时代的学习环境不再是物质化、工具化的给予,而是一种自主性、参与性的活动过程,它包括学习心理、学习氛围、人际关系、学习策略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呈现出以下三种趋势:(1)去“工具化”趋势。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软科学于一体的虚拟校园环境意味着一种情景化的人性呵护,网络在学习者的心目中也逐步由一种“工具”演变成一种人性化的伙伴。(2)过程化趋势。网络学习是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心理活动与意义建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认知的复杂的知识学习过程。(3)人性化趋势。网络时代,人自身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心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做信息的文明人是人的内在要求。 

2、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 

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有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开放性。网络把学校与整个社会连在一起,能随时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打破了学习时间及各种学习空间的限制。(2)资源丰富性与共享性。网络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宝库,任何一位学习者都可在同一时间利用搜索工具方便快速地查找所需资料,进而对其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和整合,最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3)知识表现生动化。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图、文、声、像并茂,动画、视频并存,有助于学习者兴趣的养成。(4)自主性。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手段,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策略,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进行协作学习。(5)交互性。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能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交互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他们的思想,回答教育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等。 

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基本能适合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实际,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1、技术和人际服务仍是制约学习策略的两大瓶颈各个网络教育学院的硬件建设、管理方式还不够完善、制度不合理,面授教学仍然占很大的比例。网络师生处于分离状态,网络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突破技术支持和人际服务两大瓶颈是关键。 

2、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学校学习策略的思维定势有很多学习者甚至包括教师、管理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仅仅是传统学习策略的一个补充,学习者仍然用传统学校教育的思维来衡量网络学习,其结果是使网络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产生不信任感,制约了新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理念的形成。 

3、仍然只是“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延续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策略,它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绝大多数还只是传统课堂教育在远程教育中的简单延伸,网上的教学内容也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同步远程教育)或是教师准备讲义,学生阅读(异步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的优势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设计原则 

1、符合成人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网络学习者的主体是成人,成人的成熟度高、责任感强,人格独立、认知稳定,具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学习策略的设计原则应该符合成人的心理特点。但是,成人的心理、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角色等差异较大,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认知水平、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环境等也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根据成人实际情况设计灵活多变的、多层次化的适合成人个体本身的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 

2、呈现方式符合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首先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其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而要根据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呈现策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刺激学习者的感官和兴趣。 

3、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由于师生处于分离状态,网络学习者所受的他律成分相对降低。对于网络学习来说,网络学习者的自觉性、自律性是其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网络学习者要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自律意识。一方面,学习者要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习者和适当地约束学习者。只有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促进网络学习者全面、健康地协调发展。 

4、坚持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建立在其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之上的,对学习策略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钻研、独立学习能力(2)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能力(3)独立操作、网上学习能力(4)远程交互、协作学习能力(5)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6)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四、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设想 

受客观条件限制,现实与理想中的学习策略总有一段距离,即使是较完美的策略也会因人而异,呈现出各自的优缺点,理论探讨总是永无止境。 

1、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交互学习策略。远程学习使教育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了物质实体形式的相互分离,导致了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互分离,交互的行为和目的以及交互各方的相互依赖和结合的程度,都出现新的变化。教育者和学生都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各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而是一种独立的个人学习策略。 

尽管这种交互不是在同一物理地点,但这种同步的信息传播和相同的任务,又使交互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虚拟活动背景。网络环境下的交互活动将更加有利于意见、观念、价值的交换,有助于一个积极的社会气氛的形成。 

2、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如何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会话”的手段,在“协作”中完成学习目标,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协作学习策略实践的方向。 

3、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合作学习强调任务驱动下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协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将合作学习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的探索,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 

4、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动机支持策略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具有维持、增强、制止、减弱学习活动的力量。同时学习动机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者在外在条件的激发下(出现外部动机),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和热情(转化为内部动机),学习更加认真,从而取得了进步受到了表扬或奖励,于是又在表扬和奖励(出现新的外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更加积极努力(转化为更高水平的内部动机)。通过二者交替作用,使学习活动不断获得成功。学习动机是引导学习者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内在因素。 

开展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的探索对于促进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的改变和提高有着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学习策略本身,也能使他们提高策略意识,通过学习策略的运用,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创造出新的学习策略,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下一篇: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