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建筑的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1 11:21: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业化建筑的优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业化建筑的优势

篇(1)

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扩展市场等方面下工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人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三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

优化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1 优化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

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关系。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一个能完成管理任务,令项目经理指挥灵便、运转自如、工作高效的组织机构一一项目经理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地完成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的变化,形成组织力,使组织系统正常运转,产生集体思想和集体意识,完成项目部管理任务。

2 优化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2.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师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2.2 人、材、机的控制

2.2.1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2.2.2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显然在施工项目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举足轻重的。

2.2.3 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2.3 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一判断。

3 优化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的成本是指以施工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货币形式。具体而言也就是说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主材,辅材,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

施工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是反映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有关取费标准得出。计划成本,指项目部按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的盈亏情况。

4 优化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管理

4.1 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即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4.2 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3 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5 结语

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的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作为支流的建筑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而建筑施工现场决定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因为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现场施工的管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管理,它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部分,只有对施工现场进行不断的优化,才能够实现对建筑企业管理的优化。

一、施工现场管理概述.

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是建造建筑工程的直接地点,并且能够直接对建筑工程生产及服务。施工现场管理也就是建筑企业根据施工现场的各种实际情况来制定的科学的管理方案,从而使建筑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健康有序的建成。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向建筑企业直接反映现场情况,针对于各种情况而具体落实,从而使建筑企业能够有序而又快速的得到发展。施工现场管理不仅是对现场秩序的管理,还有对现场中各种生产技术的管理,从而实现建筑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场施工管理就是对施工现场的生产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天天要跟施工现场管理打交道,施工现场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而言之,施工企业若想在月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得份额、创造出更高的利润。就必须优化现场管理,将现场管理作为施工企业的重中之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

2.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必受性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对生产技术的改革以及生产力的改革。建筑施工现场是施工人员直接从事建筑生产活动以及创造有利价值的重要场所,它是劳动生产率的载体。实际上,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产品——建筑,其主要是为社会及市场提供更多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是对现场的秩序、技术的管理、质量的监督等多方面进行实施。当前,很多施工单位现场秩序的混乱、设备及材料的浪费等施工现场管理的不到位,从而阻碍了建筑单位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应该注重施工现场的管理,只有对施工现场不断优化,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科学技术如今已得到迅猛的发展,各种高层的、复杂结构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施工现场中不断利用新技术、新设备,从而使得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目前,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现场施工应该如何这一发展要求,就成为了建筑行业中最重要内容。要想在现代化发展中立足,就必须要对施工现场科技的改革,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现代化、专业化。因此,要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专业化,就必须要制定一个非常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监督管理,才能够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就有效的保证了建筑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据悉,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小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屠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而这种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就必须靠施工现场管理柬保证其质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当前。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用户招标时,在审查完施工企业的资质条件并通过后.主要考察的是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的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否保证施工质量,是否具备履约能力。肉此。施工现场也代表企螗的形象。

二、如何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立足于市场,就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想建筑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向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造价较低的建筑,这样的条件,也只有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来得以实现,如果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也就意味着建筑企业不能够满足市场要求,并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并且可能在市场中被优胜劣汰,因此,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另外,施工现场生产出来的建筑产品最终是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形象,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来扩大市场。

1. 要以巾场需要为导向,为社会和人民生活需费建造出优质满意的建筑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 按施工客观规律组势!生产,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各项作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消除施工现场的浪费现象.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3. 合理组织人力资源。搞好班组管理、项目管理,提高全员的思想索质和技术业务素质。

4. 加强定额考核和投标工作的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5. 优化专业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工艺、质量、设备、计划调度,财务安全等专业管理保证体系,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综合管理效应,有效地控制施工现场的投人和产出。

6. 均衡完善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作业管理。

7. 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做到人流、物流运行有序,信息流及时准确,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

8. 整治施工现场环境,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状况,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篇(3)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建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环节,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代表了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施工企业应针对具体的施工项目,查找在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以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和其他的工程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

施工现场管理包括对人员、机械、材料、设备等施工现场各个环节的管理,因素多、基数大、管理难度大。加上天气等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加大。不确定因素使得施工现场管理要灵活机动,针对不同的状况提出不同的管理措施,不能陈旧老套,照搬硬套。施工现场管理的机动性、不确定性,注定施工现场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各施工企业要根据各自工程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

2、施工现场管理过程周期长

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现场管理贯彻整个建筑过程的始终,周期长注定现场管理的投入较大,人员较多。合理的施工现场管理不但可以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对安全、质量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3、施工现场管理参与方多

施工现场管理不光是施工企业自己,还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督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多方的参与,如何合理的协调好各参与方的工作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不健全的施工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多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纷纷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施工单位并未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现场施工管理混乱且随意,绝大多数的管理体系并不健全。很多企业在管理体系制定之初只是一味地模仿其他单位,并未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管理体系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此外,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对管理体系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成为一纸空文,形如虚设,未能落实到实处。

2、材料控制环节薄弱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中最直接的物质,对整个项目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时,并未进行严格的筛选,缺乏材料的检测环节,经常会出现材料订购不符,质量不达标以及长时间的存放引起的材料缺失等现象发生。更有甚者,很多施工单位中采购人员为了从中谋取私利而降低施工材料的标准,严重制约了现场施工工作的进行。

3、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建筑工程项目最重要的就是项目的进度以及完成的质量,就目前工程项目的发展形势而言,存在着大量偷工减料以及员工懒散延误工期的现象。很多施工单位监督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单纯地重视工程的最后验收而忽略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导致钢筋焊接,混凝土的配比,模板的搭设以及石料的称重不符合标准,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均在户外进行,其工作的地点距离公司较远,因此,适当的监督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1、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提倡人性化管理理念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施工管理制度,是确保施工管理合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就要进一步深入到建筑单位内部,通过加强建筑单位内部施工项目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选择最佳优化配置;配置齐全相关管理部门硬件设备上以及人员角色分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既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又可以促进部门间的和谐。在人员的管理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努力做好现代管理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工作。确保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

2、加强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的管理

避免施工现场所有材料乱堆乱放的情况出现,对于短时间内用不到的材料可以暂时寄存到别处。对于设备和材料根据施工进度,制定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既保证设备和材料的及时进入,又防止其在现场大量堆积。其次,根据具体的施工现场的情况,对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期实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手段,提高施工效率。再次,对于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和材料由专人负责维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耗。此外,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保工作,防止施工设备或者材料的丢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推进施工现场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施工现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对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施工企业应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多年的使用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控制程序,并根据程序的内容有效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人员进行管理。要保证施工现场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能够建立起一个规范而科学的现场作业秩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就必须要保证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都服从制定的控制程序,要统一秩序,克服主观随意性。要通过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现场管理制度,从而实现施工现场能够以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化;同时,通过标准化制度的实施,使以最少的人力、财力来实现较多的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化。

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安全第一”的施工管理准则,一切以安全为中心,努力提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安全管理素质。在施工过程中选择有丰富施工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队伍;并且,根据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组织开展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管理知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5、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

篇(4)

一、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优化目标。

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为: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以调度机构为基础,优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系统;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

二、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全面成本管理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抓好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每个施工现场的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

1.全过程控制管理:施工项目从合同签订起直至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为止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时时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并力争节支挖潜增效。

2.全员控制管理:全员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个员工都要关心工程成本的节超情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支挖潜增效的活动中来,要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实行人人肩上扛目标的成本责任制。

3.全方位控制管理:全方位成本控制管理是指涉及成本发生的各部门、单位、班组都有成本控制责任,实行工序、工种过程控制,力争少投入多产出。

(二)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到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如预算、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看板技术等。对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的控制和改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管理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即实际与预计目标的对比分析。

2.因果分析图法:用树枝状的图形来寻找各种可能影响控制目标发生偏离的因素。

3.因素分析法: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现场管理目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

4.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操作方式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安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含义有两层:(1)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一般为项目经理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性;(2)以最少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性。

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三种办法:行政方法、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要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并及时解决问题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培养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各工序完成后,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人员,对本工序进行自检、互检,在自检中发现的问题由班组自行处理并填写自检记录,班组自检记录应填写完整,自检出的问题已确实修正后方可由项目质检员进行验收。

2.认真开展交接检活动。上一道工序完成后,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前,由质检员组织上、下工序施工班组长进行交接检,由下道工序班组长检查上道工序质量,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并填写交接检记录,质检员督促上道工序人员进行修正后,下道工序人员方可进行施工。通过此项活动增强工人本身的质量意识,加强工人的责任感,从而在操作人员中形成人人管质量,处处有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存在。

3.专职检查、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项目质检员要对各班组长的各道工序进行检查,从严要求,不合格的要立即处理。在检查时必须分清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工人操作引起,还是由于施工材料不合格或施工方法不当引起。查清原因后,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工人操作引起的不合格,要视情况严重程度对工人采取处罚措施,并及时向操作人员讲明处罚的理由。

4.定期总结。项目部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要集中分类,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对各类问题分析总结,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贯彻实施,从而使各施工管理人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水平。

四、严格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篇(5)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施工管理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着工程作业的进度和质量的,也关系着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作为施工企业一定要根据现场施工的特点来合理的配置,优化施工方案,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质量控制意识淡薄

由于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抢工期存在轻质量的问题,并且作为施工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对施工质量控制的意识淡薄,导致施工中常常出现违规作业和施工工艺操作不严格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工程施工出现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二)技术不过关

技术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如果施工企业不重视技术,那么工程的质量就没有办法确保。由于建筑工程所涉及的专业内容较为复杂,这就对施工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面对许多不同的施工作业情况,一些施工企业的技术没有办法达到标准,特别是在一些交叉位置上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最终造成建筑施工质量不过关。

(三)施工材料管理不到位

目前,由于建筑工程的材料存在品种多、技术含量高的情况,想要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施工材料管理是首要的问题,但是一些施工企业对材料管理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常常出现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最终导致返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中,普遍存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虽然一些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技术素养,但是他们却缺乏施工现场的管理的能力,没有管理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的控制力,无法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这都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水平,这严重降低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力度。

二、优化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措施

(一)用科学的制度规范施工

现今,想要确保建筑工程顺利的进行,建立科学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科学的制度的建立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通过科学的制度来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使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工程的规定来进行施工,严格的规范施工现场和施工环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还可以使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提高,避免因施工给业主的生活造成不便,以免引起施工纠纷。

(二)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作为施工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材料的领取、入库和出库等方面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当遇到一些材料消耗较大的工程时,应该分包给项目经理承包。除此之外,在施工设计当中,要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把大的项目划分成为几个小的项目,以便于施工的开展,在工程开展之前要先确定材料的使用量,避免出现材料的过度浪费,当一个工程完成以后材料员要对材料进行点算,以此来审核材料在各个环节的消耗情况,从而有效的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

(三)抓好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由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情况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常常会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和材料增加的情况,因此,作为施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有效的调整施工方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完成每一道施工工序,避免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除此之外,当一道工序完成以后要通过层层的检查,只有检查合格以后,才可以开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只有这样才可以抓好施工的进度和质量,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顺利的进行。

(四)注重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它涉及的材料品种多、施工工艺复杂、施工程序繁琐,如果施工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素质,那么是无法正确的开展施工工作的。因此,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施工企业的领导者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注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人员思想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提高,并且开展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此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除此之外, 要对施工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要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对新领域、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加强学习和认识。并且施工企业要为员工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使员工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员工成为复合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质量。

(五)把握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

目前,一些施工企业在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和评定的时候,大多都是当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完成以后进行,这种方式无法真正的了解工程的质量。真正的质量验收和评定应该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进行的,并且要以各分部工程的质量来进行鉴定,在验收和评定过程中要做到认真、仔细,要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全面检查分项工程的质量,对于不合格的项目,要督促他们返工,返工合格以后才可以签字,对于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施工安全隐患的发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想要做好这项工作,作为施工企业就应该从施工现场的实际出发,用科学的制度规范施工,加强施工材料管理,最大限度的优化材料,并且要抓好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层层的检查每一道工序。除此之外,要注重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把握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以此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使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管理水平提高,从而增强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克佳,信晓飞.浅谈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8)

[2] 刘鑫,楼丁齐,周艳.浅析建筑工程如何优化施工管理[J]. 商品与质量. 2009(S5)

篇(6)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措施

内控制度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正常运营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随着建筑工程量的提升,企业项目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健康运行,提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建筑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竞争越来越大,建筑施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也逐渐复杂,为建筑施工企业运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施工企业向着微利化趋势发展,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在于明确企业的管理职权,构建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风险抵抗与预防的能力。另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规避风险,及时的纠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各种财产的完整与安全。

二、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现阶段,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内控意识,没有意识到内控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因此,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按照个人的意志进行重大决策,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有时为了节省人工费用,实行一人多岗多职的模式,对内部企业员工没有明确的职位分工,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另外,一些企业根本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与制度的企业在执行力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企业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根本的内部控制作用。

2.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评估制度、内控环境制度、控制活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等。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更是有待加强。甚至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涵盖所有的内部人员,也没有渗透到企业全部的生产项目中,导致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混乱,不能准确的核实企业的财务情况,获取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企业内控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时有据可依,而制度的制定却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内部控制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复杂,作为企业内控的中心,财务部门工作要求财务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会计工作技能,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由一定的了解,并通晓企业的生产工艺。但是目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离上述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主要原因。

4.建筑企业内控制度缺乏弹性,与外界市场环境变化不太适应

建筑施工项目运作过程中,施工企业的工作包括企业融资、地质勘查、材料设备准备、施工、质量管理、人工工资结算、施工合同签订、工程验收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同时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较长,而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缺乏弹性,不能随着建筑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企业内部失衡,从而影响工程施工的工期与质量,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

1.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有直接的关系,完善企业内控环境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宣传力度。(2)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董事会的作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日常运作进行适当的约束,使其能够认真履行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3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统一的积极生产理念,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监督,落实企业内控制度

为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可以采取会计业务记录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信息技术管理控制等措施。在企业财务、审计、税务等部门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合理分工,同时加强企业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机制。

在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分工的前提下,应该建立相应的企业考核、组织、调节等机制,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对每一个部门设定一定合理的权限,并逐渐形成统一、紧密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各条款项的内容。

3.明确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管理要点,推行经济化运作模式

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内控制度的建立应该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推动企业经济化的运作。就目前而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企业预算控制。(2)施工合同控制。(3)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另外,建筑工程施工,内部控制还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工期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工程在规定工期内高质高效完工。

四、总结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是现阶段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根.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探讨[J].企业经营与管理,2012,32(14):124-125.

篇(7)

施工企业的产品是成型的房屋建筑、高速公路、铁路等工程,而用户的体验就是业主(监理)对于施工企业的总体评价。只有持续加强项目管理的优化与创新,才能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从而推动企业的进步,并赢得市场。按照层次简化、权责明确、调控有力、动态优化的要求,从公司机关、项目部、协作方三个层面上着手,调适项目管理模式,理顺经济利益关系,才能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效益水平。

1.强化公司机关的调控服务功能

施工企业作为工程项目部的后盾和监督调控者,是加强和规范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管理调控、监督监察和保障服务等功能,切中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协调解决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项目管理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1.1培养持续创新与优化意识。

创新与优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应扩大至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创新是决定其它方面创新的技术与动力。老牌企业“柯达”正因如此,丧失了创新机制,最终而倒闭。企业管理创新主要为企业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的优化。如企业新业务领域的开拓、前瞻性事务的接受能力,建立年度管理的总结与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创新与优化建立或增强企业的生命活力。

1.2加强政策和现场指导。

机关各职能部门要着力加强自身的业务建设,在专业管理上要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职能,既要为项目提供业务指导,也要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所有工作人员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事务性、流程性的作业中。要相信我们的项目部能够做好事务性、流程性的作业;要坚决的从事务性、流程性中走出来;要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独到的工作能力;要做到既能深入基层熟悉一线施工情况,又能在现场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要给予项目无偿的业务指导与帮助,而非一轮轮的检查。

1.3培育内部生产要素市场。

重点是要建立各类资源库,包括项目管理人才资源库(管理特长、技术特长)、分包单位资源库(年度评价、施工方向)、机械设备资源库、生产资料价格资源库、清单分包单价价格库(分地域、并能按照施工复杂程序调整)、技术工法资源库等,并随时运用这些资源服务项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资源如人员、设备、资金、特别是周转材料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针对工程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具体特点,使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对于大型桥梁的施工,综合进行评估,确立合理的分包模式(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并确实能在施工中积累并具有一定的施工能力与技术水平,避免全盘都依靠分包商的危险境界,积极积累,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培育市场,形成品牌优势。

1.4疏通信息反馈渠道。

1.4.1加强流程管理渠道,建立网上办公机制。

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内部网络优势,建立健全安全、规范、统一的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传输速度,特别是流程类事务,做到网上审批,避免因人不在位而造成的延误。

1.4.2准确、快捷、全方位得掌握在建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有效发挥事先预警的作用。要善于利用既有的经验和教训,透过项目运作动态的表象特征,提前发现潜在的不利因素和事故苗头,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将一切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1.5建立区域化市场调控机制。

企业的发展需建立核心市场,在核心市场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以干承揽,区域发展。

2.优化项目部运行机制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牵扯的各方利益多,因而在项目管理上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经济关系,往往由于管理层次多、协调难度大而导致管理目标的不一致和管理职能的错位,轻者造成效率低下,重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

2.1积极推进项目管理组织扁平化。

要按照结构精简、控制严密、协调顺畅的要求,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进行扁平化改造。积极推行“项目经理部—专业化作业队”管理模式,尽量减少只能交叉和机构重叠,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2.2完善项目评估和计量支付制度。

项目组织机构、管理目标和施工生产要素配置方案确定后,公司应及时组织效益评估,尽快核定目标责任成本和内部结算指导价;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展和条件变化,对初评结果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最后结合竣工审计情况,对项目各项管理作出公正合理的最终评价。保证评估质量的关键是要实行价本分离,使之建立在科学的施组方案和完备的内部定额基础上。在分包单价上,做到前期工程单价下浮、后续工程单价上浮,简单工程单价下浮、复杂工程单价上浮的原则。同时,要规范计量支付制度,除业主拖欠或其它特殊原因外,验工计价应定期办理,尽量做到不拖延。在此基础上,根据业主工程款到位情况,按规定预留各种保证金后,及时对下拨付工程款。避免项目部大面积的“违约”,确实能够实现“共赢”。

2.3加强技术方案预控在项目中的作用。

技术方案对于施工成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通过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案来做到降本增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前期投标与后期施工中,技术调查精度不一致,应积极通过“双优化”即施工方案优化与设计优化来调整。特别是重、难、高、深工程,要积极挖掘内、外部资源,积极进行方案预控与优化,形成技术优势,降低施工成本。

2.4建立项目动态管理评价机制。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动态的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改进)来提高质量。项目管理也是一种动态管理体系,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长效的动态管理及评价机制,找不足,求改进。

2.4.1材料的动态管评

物资部、试验室、工程部交叉作业,做到材料(如水泥、钢材、地材)从入库、调拨、消耗(销号)等环节的动态管理。从材料管理系统中可清楚的了解每日的消耗量与库存量,做到与现场的吻合,为决策提供依据。

2.4.2施工进度的动态管评

施工进度的正常运转,需各业务体系的支持与保证。树立“计划是核心、关键在执行、资源是保障”的观念,合理配置,动态考核。

3.量化协作方的考核、激励机制

企业及项目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务分包商、材料商,以及其他第三方,这些资源保障了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营,在这些协作方中绝大部分为企业可自主选择。协作方的而协作方在工作中,必须纳入工作的考核体系,有序、保质的完成任务。

3.1实施准入、备案制

引入的协作方,必须是有一定施工资质的企业。引入的途径可以是招标择优录取制,也可以是推荐制,或者两种结合的方式。已引入的企业必须进行备案,这是今后进行考核的基础。

3.2动态考核,信用评价制

在施工中,各协作方的表现不尽相同。必须进行动态考核评价,并形成档案备用。考核可每季度进行一次,各业务体系体系内考核,项目负责人综合考核,采用百分减分制,最终划定其考核结果。考核经过报公司备案。

3.3优质资源激励体系

对于信用评价所产生的优质资源,在施工任务的划分、计量支付比例、履约保证金的交付等均给予一定的激励。同时这种激励措施必须具有时限性,与动态考核想挂钩。

结束语

由于施工企业项目的产品单一性、个性差异巨大,在项目管理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差异,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我们也要通过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减少管理上存在的差异,做到无论天南海北,管理模板有效统一,运行效率高效,严格持续改进,业务领域创新。实现以技术闯市场,以管理赢市场,以品牌创市场。真正能够成为施工领域的“执牛耳者”。

参考文献

[1]GB/T50326-2006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伍爱.现代企业管理学(第3版) [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Abstract: The level of on-sit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 most embodies the level of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boost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cross an enterpris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on-site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ethods.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construction site,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the need for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优化管理(Optimal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特定环境下,对内部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选择优良组合,以便实现确定目标的实施过程。它是人本管理,其有效性集中体现在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合乎需求的产出,获得最佳的效率和效益。优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内部人员理念、组织结构、产品需求、资源利用、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实现企业确定的目标服务起到保证作用。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 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 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 要想把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 就必须优化现场管理。

一、建筑企业施工现场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般来讲,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解放生产力的需要。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直接从事施工活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场所,它是生产力的载体。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建筑产品必须通过施工建造起来,即企业投入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施工现场优化组合后才能转换为生产力。建筑产品施工进度的快慢、质量的优劣、成本的高低、效益的好坏,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有些施工单位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规章制度不执行、有人不干活、有活无人干, 材料、工具、设备到处乱堆乱放。浪费惊人,现场环境非常的脏、乱、差。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建筑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只有重视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总体来说,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高层、大跨度、复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在建筑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并得到了推广应用。建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场施工如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已成为建筑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企业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企业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现代化人生产,要求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只有按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管理程序,才能保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据悉,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小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而这种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就必须靠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其质量。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当前。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用户招标时,在审查完施工企业的资质条件并通过后,主要考察的是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的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否保证施工质量,是否具备履约能力。因此。施工现场也代表企业的形象。只有狠抓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筑企业施工现场优化管理方法

1、健全施工项目的现场组织机构管理

施工项目现场组织机构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关系。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 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

2、把握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 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 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 编写质量手册, 制定质量方针、技术目标, 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2)人、材、机的控制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 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 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加人的责任感,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显然在施工项目中, 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举足轻重的。

篇(9)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相对应的,行业内的竞争也逐步加剧。科技和人才已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管理是每一个建筑企业发展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施工项目展开,施工队伍人员配备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管理,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峻问题。因此,本文将针对人力资本的配置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促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健康发展。

1.西方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亚当・斯密,他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指出“社会的固定资本包含所有居民或社会成员的有用才能。”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个认识到,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1]。进入20世纪,西方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出现了新进展。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与收入的本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较早的人力资本定义是由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1964)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2]。这一提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沿用至今。

早期的经济学家们通过对人力资本思想的研究,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基础,开创了人力资本学派。在当代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新开辟的经济研究领域已在众多经济流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项目的成本与质量。在影响施工项目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也是最具创造性的因素,目前来说很多项目中的人力资本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类岗位居多,不同岗位的技术区别度也高,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可以使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也必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大多具有一次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配置管理也呈现出该行业独有的特色。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人力资本配置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人力资本配置体系不完善。施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比较粗放,没有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项目的人员、岗位不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人员的变化不能及时反应,随意调配施工人员只会降低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3.2缺乏人力资本的长远规划。施工项目中人员的流动变动几率大,企业如果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本配置规划,简单地根据项目被动、随意地调动人员,会使施工项目团队很难发挥应有的工作效率。

3.3人力资本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现在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已不仅局限于房屋建设,随着行业发展,已逐步扩展到路政工程、道桥工程、装饰装修等,对多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本精细化分工不明确,出现项目人员的专业配置与项目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最终会导致施工项目管理的混乱。

3.4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理念欠缺。建筑施工企业除高级管理层大多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育人机制,人力资本的理念也相当缺乏。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无论从数量、种类和技术水平上都是相当复杂而特殊的,管理者如不能重视和丰富自身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操能力,将制约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4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建议

4.1建立人力资本配置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体系方面还很不完善,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激励制度、薪酬体系、培训制度等各个方面综合梳理现有人力资本体系。始终遵从“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企业自身出发,广泛吸收优秀人才,注重培训增强员工个人实力,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以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用。综合各个方面,提高企业人力管理体系,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4.2加强员工系统培训

企业员工来自于各个学校或者各种不同企业背景,其理论知识、道德水平、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资本的培训体系。首先,制定全员培训机制,即每个员工都要接受基础培训,鼓励员工进修。其次,根据各个岗位需求,注重多样化培训,聘请不同行业的专家对各个岗位员工区别培训,加强专业性。最后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推广。只有令员工接受企业文化,遵从企业精神,才真正做到内部团结,使员工从内心接受企业战略目标对于战略执行至关重要。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得知“经济人”理论已经不符合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接受并利用“社会人”理论及更先进的相关理论。总之员工并不单单是为了物质而被动消极的工作,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理想,愿意承担工作的压力与挑战,并有能力且愿意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力资源的培养不是进入社会才开始的,往往从学生时期就应该开始加强培养,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学校需要开始相关职业教育课程,向社会输入合格人才。其次企业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流的企业不断促使员工的进步与成长,使员工变为各个方面的人才。

4.4树立人力资本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的理念。人力和物力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最基本资源,人力资源作为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业的知识型人才在逐渐增多,建筑施工企业也在逐步适应这种变化。这就要求施工项目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对人力资源的轻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把人力资本和以人为本理念引入施工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来,既要体现在项目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兼容、共进共赢之中,也要体现在尊重管理、理解管理、关心管理、参与管理、柔性管理等各种管理行为之中。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实现工程项目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必须先转变观念,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人为本一系列现代化理念,这是做好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首要基础。

5.结语

相对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本理论,我国的人力资本研究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建业行业领域,关于人力资本体系整体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正是从建筑企业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建议,改善我国人力资本管理现状,追求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篇(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建筑施工,安全第一。在以人为本实已深入人心的当下,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是重点。然而,在对一些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进行调研时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甚至出现诸如房屋坍塌的事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对此,为了实现建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伤亡最小化,需要从根源出发,找出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出发,对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业务重组和完善,从根本上避免安全风险隐患和解决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建筑企业友好又快发展,实现居民“住者有其房,住者有好房”的梦想。

1.当前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视

建筑项目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是建筑项目全周期管理中的“重头戏”,必须要抓好、抓实、抓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1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问题

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建筑施工是人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我国建设施工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调查发展,施工人员多以缺乏教育的农民工为主,不仅缺乏专业的施工知识,同时,施工安全意识的缺乏也是施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隐患。此外,建筑施工使用较多新技术设备,由于施工人员使用中的不当甚至不会,也造成安全施工隐患。

1.2材料质量问题

在一些建筑项目施工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建筑开支成本,或者存在腐败行为,就会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这是不正当的节省成本的方式,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再加上施工技术上的不过关,加大了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假使偷工减料发生在建筑结构的承重部位,比如承重墙、楼面等,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1.3安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有效的施工安全监督机制是确保建筑项目安全管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性强、责任感强、服务意识强的安全监督队伍和一套卓有成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然而,在对一些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进行调查时发现,较多单位对安全监督不够重视,没有专门性的安全监督部门,虽然确定了安全监督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形同摆设。如此安全监督机制,无形中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业务流程优化视角下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业务流程优化即是对打破甚至破除原有的工作流程,在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角度下重新建构一套业务流程。在对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存在施工队伍整体水平、建筑材料质量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等问题,需要嵌入业务流程优化的理念,进行工作流程的重构,才能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2.1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危险系数与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成反比例。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越高,施工危险系数越小。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看,就是要优化对施工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安全意识培训、施工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素质的培训等等。

2.2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加强建筑材料监管

针对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要加大对腐败领域的打击力度,强化纪委监督检查,避免腐败问题滋生。同时,在建筑材料选用问题上,要加大对建筑材料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检测报告证明情况等内容的检查,确保建筑材料的“保质保量”。同时,在材料采购上,要实施责任落实制度,形成“谁采购、谁负责”的管理理念,一旦在建筑材料运用中存在质量问题,该停用的就停用,该更换的就更换,要及时到位,否则,就追求责任,从而在建筑材料监管上形成“政府方监管、采购方负全责、使用方监督”的监管机制。

2.3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完善施工安全监督机制

上一篇: 资本市场的意义 下一篇: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