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2 10:09: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篇(1)

1 广泛宣传,提高重视,总体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领导要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把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社会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打造一支一支具有事业心、懂技术、善管理、敢碰硬的专业性生态园林绿化技术和管理队伍,切实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管理水。同时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坚决打击侵占绿地、破坏树木和市政设施的行为,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的社会气氛。规划是引导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确定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之后,为了高效而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建设,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加强园林生态城市规划的修编工作。在具体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城市路网格局与基本框架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城市园林整体功能最优,达到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确保规划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从源头上杜绝不科学的行为。一般而言,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功能完备的绿地类型+充足的绿地面积+合理的空间布局。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立足当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建设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高效的绿地系统,原则上以乡土树种为骨架,以外引树种为补充。在布局上应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合理的对人工建设的植物群落中的植物进行布置,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植物的栽种上,要以本地的植物为主,同时合理的引入外地的树种,这样既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还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丰富本地的植物资源,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上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在植物群落的营造上,应尽量多营造针阔混交林、乔、灌、草立体型结构绿地,使得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都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养分、水分、空间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绿化群落生态系统,提高植物覆率和绿化生态效益。

3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原本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因此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以尽可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容易受城市小气候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立地条件,考虑不同地段存在的较大差异,科学配置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最终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多样性,实现景观的多样性。城市道路系统绿化和公园绿地绿化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两个重要的方面,其规划和建设要合多方面考虑,协调搭配,共同创建优美的绿地景观。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道路景观、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减少道路噪声、美化城市景观重要的一环。其主要是要加强绿化养护,增加绿化覆盖率,在可行的范围内丰富道路绿化层次,绿化植物最好以群种集中方式种植,同时增加人工群落的种植密度,积极营造一种符合自然演进的城市生态链连续的结构,建设一条与自然生产环境相符合的城市绿色廊道。公园是公共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民锻炼身体、休息、游玩的主要场所,公园绿化及园林设施的好坏,是建设宜居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的关键。应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尽量加大彩色树种的种植比例,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

参考文献

[1]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昌,由文辉.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2004.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树木、花草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而生态园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之一,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生态园林强调生态、社会以及美化的综合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园林的内涵

我国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生态园林的。对于生态园林,我们可以说它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以自然与人、社会的和谐为核心,通过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而规划出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生态园林的内涵在于:依靠科学合理的配置,选择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并且要充分利用绿色植被,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生态平衡。人们在观赏景观时,需要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和娱乐需要,使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更好。

生态园林建设的原则

(一)物种多样性原则

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对于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增加环境效应对物种的多样性有很大的相关性。不同的审美和生态功能以及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要求是不一样的,只有物种的多样性才能形成多样的景观。因此,一定要重视丰富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城市绿地景观的植物,通过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植物配置,增加对绿地适应性的植物种类选择,合理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丰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

(二)“生态位”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中生态位能够反映出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对于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需要根据其自身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配置与因势利导的科学经营,做好植物配置的工作。在生态园林构建中,还要充分考虑物种间的生态位特征,避免种间出现的直接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使种间能够相互补充,形成优美的景观。

(三)整体性原则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要实现整体综合功能的完备性,需要具有多动能特点。在局部上要考虑生态园林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发挥内部生态园林的作用,使其能够起到相铺相成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园林景观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如果生态系统中整体功能比部分之和还有大的话,意味着这个生态园林建设需要在整体上在加以考虑,以追求更大整体的完善。

(四)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非常主动长远的发展,还要对眼前的利益进行规划,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五)协调性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是一个具有协调性的完整个体,各个景观之间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在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各种植物的相互关系,也要明确植物与景观、绿地与人以及植物与动物间的相互关系。总而言之,生态园林建设必须遵从协调性的原则。

(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核心,建设既能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又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使人与自然环境能够相互依存。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过程中,要通过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选择适地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协调好植物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措施

加强对大树进城观念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生态园林建设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叶面积,能够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吸收各种有毒气体,增加空气湿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还能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还能吸收噪音甚至粉尘等。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效益是与单位面积绿地的页面数成正比的。所以,要想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实践证明,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而灌木只有5-10倍,草坪则更小。可见,乔木的生态效益要比灌木和草坪高的多。现代城市中由于众多高大建筑的出现,也只有大树能够与其进行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优美。

增加城市生态园林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态学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认为,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的物种种类越是丰富多样,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那么,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是稳定。在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若物种能以合适的比例进行搭配,就能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城市生态园林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美化城市景观,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爱好的需要;还有利于满足城市不同环境状况的需要,符合在适当的地区种植合适的品种。

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体系

一般来说,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生产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等部分组成。而对于一些植物群落,各项生态效益的水平不仅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逐渐减弱,还会由于绿地规模和植被的数量的不同造成一定的差距。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这样不仅能增加城市总的园林植被数量,还能保持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稳定。

结束语

现如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环境问题正在加剧,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成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我们要居住在城市这个有限的环境里,就必须尽可能地科学设置绿地,增加绿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清,许再富,易国南,等.生态园林的特征及构建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2004(1).

[2] 于凯,章淑辉,王志清.浅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J].科技资讯,2005.

篇(3)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的进步,水利工程建设正在向生态工程和生态水利上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已经成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然选择。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还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1.1生态化建设水利工程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要求

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逐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如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1.2生态化建设水利工程是“生态城市”的内在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2.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而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提醒我们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评估与监测。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化,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学原理。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

2.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水DD陆两相与水DD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潭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因为河流形态异质性导致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的形成,这些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主要包括水质、水深、流速、河床材料构成等等,而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就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要提高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应该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3.1施工对陆地生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砂石料场开采,施工设施的布置,修扩建公路,修建临时及永久性建筑,施工场区及生活区的布置等施工环节。此外,施工噪声惊扰周边动物,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坝基、围堰、截流等施工过程均向水中投入大量的砂石料,料场开采对植被的破坏使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使一部分泥沙进入河道;若弃渣场位置选择不当,遇暴雨或大洪水冲刷时,亦可能挟带大量泥沙入河,污染河流。

3.2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施工放炮,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在居民集中点用药量过大,炮声震动使部分民宅受损,正常生活受到干扰。施工弃渣,在施工中大部分承包商是按规定将弃渣倾倒到渣场的,但也有部分承包商不按规定将施工弃渣乱堆乱倒。生产废水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倾倒在营地周围,施工机修场地附近油迹斑斑,存放机械设备的地方随处可见油迹。部分施工营地周围废纸、烂塑料袋在树丛中乱挂乱飞,卫生状况堪忧。

3.3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地貌形态和岩土体的天然结构,从而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开采石料时,岩土剥离后会加速风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开挖基坑和高陡边坡时,岩土体会产生临空面和裂隙,可能造成滑动破坏。弃石乱堆乱放会引发泥石流,基坑排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

4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4.1提高水利工程规划水平

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地面和地下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水利工程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需要确定各种治理和开发目标,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合理的工程规模,制定安全、经济、运用管理方便的工程布置方案,做好被治理或开发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4.2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

水利工程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或采取70%~80%开发率。对能源的开发,不可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应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4.3完善有关法律

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真正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对于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而言,业主不可能对工程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

4.4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

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通过预支若干年的工程收益来解决。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篇(4)

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农村产业体系以及资源配置都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城镇人口日渐集中和扩大,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由此而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原来本应回归农田的各类垃圾开始流入其他领域,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城市区域环境的污染。以下就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与措施进行分析。

Y 一.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1、发展城镇化建设导致城镇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严重。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各类化学肥料、农药用于农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规模化养殖等都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乡村及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严重污染区域空气。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取代有机肥料的化学肥料对区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据研究表明,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长年积淀最终流汇于地下水体,对人类身体健康形成致命的隐患。

2、农村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基础。农村工业对区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土法炼硫就使周边大面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局部地区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炼硫附近山同内岭呈现“秃头”,周边大面积农田不长庄家,成为死地,成千上成的农民失去了懒以生存和养育后代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业污染的举措,然而受企业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很多落后地区的乡镇业依旧如故,并没有太大改善。

3、乡镇工业开发建设使得污染源逐步扩大。乡镇企业是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主体,在这一战略进程中生态环境与乡镇企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然而乡镇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分布比较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污染城乡生态环境,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

4、农村土地开发导致大量农田被毁,极大地损害了农业产业发展。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可再开垦的荒地少之双少,大量农田被侵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属于农村工业占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农村工业占地高达一亿余亩,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另外,大量的农田在农村工业活动中受到污染和破坏,我国每年有近2亿亩土地,其中有15%属于耕地因工业废水而遭受污染,粮食产量每年因此而减少100亿公斤,其中47%是农村工业污染及破破而产生的。

二、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大系统必须以维护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并没有将自然环境资源列入保护范围,极易形成对自然和环境资源造成忽视和破坏,导致了很多生产者不顾自然资源保护与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将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才能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彼此依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2、政府需强化管理干预。行政手段、经济制约和法律监督是政府管理农村农业环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够规范,缺货约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进一步规范、优化和完善,提高执行力度和行政干预的严肃性。经济手段则是通过补偿、收费和排污交易等对企业进行制约。这一手段在我国运行已久,问题也十分尖锐。比如排污收费制度是以排污浓度强弱为收费标准,而标准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出资治理污染,极大地压制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法律监理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动监督城镇经济活动、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保持一致的法律行为。目前,以法治化建设管理我国农村农业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断出台,但对于农村农业以及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相对薄弱,缺乏相对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和条文。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监督执法的力度,无法确保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强化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手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着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以生态、经济和系统学为指导,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农村良性互动发展为基础,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传统农业技术,使农业活动、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资源更新高效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有机农业,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外界投入的工业化农业,是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统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当前应以发展立体种植生态农业为主,即在人工或半人工环境下以自然生态原理为指导的生产种植。这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模式,它能够将农业生态系弘巧妙地构划,合理利用资源,使各生物之间形成互相依顾、利用关系。

4、推动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是产量目标、收入目标、环境目标。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农业收成面临巨大压力,产量目标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和农村市场容量,只有保障了这两大目标才能保障工业发展和劳务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环境目标是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农村农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良性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将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纳入核算机制,从实物、质量和价值等方面对相对时间与空间内的农村自然资原进行真实合理的统计、评估、测算,以此来确认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时纠正和改变过度损害自然资源现象。

5、加快和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以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及生态城市为主。面对资资与环境这一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应向生态型城镇发展已毋庸置疑。生态型城镇并不是在于绿化占地面积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否良好,强调的是自然生物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能力。生态型城镇建设要先对城镇做一个整体规划,使区域内的自然因素处于调控环境质量位置,同时兼顾区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态学设计,通过对污染集中治理,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严肃处理无法治污的企业等手段,使高频率下的城镇居住环境达到无公害化。

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小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城镇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就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城镇气候与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014-01

1概述

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工程措施是应用工程原理,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设施,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美国、前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耕法和少耕法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的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植被和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击打,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三大类。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2.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应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2.2水土保持工程的分类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洪排导工程;③山沟治理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1)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地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2)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属于山洪排导工程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3)山沟治理工程的目的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堆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蓄和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护工程等。

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浇地、引水上山等。

2.3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2.3.1斜坡固定工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抗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2.3.2山坡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1)截流沟的作用。山坡截流沟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山坡截流沟与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浇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2)梯田是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活性,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2.3.3沟床固定工程

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称为沟道治理工程。沟床固定工程主要防止沟道底部下切,固定并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沟床的固定对于沟坡及山坡的稳定也具有重意义。沟床固定工程包括谷坊、防冲槛、沟床铺砌、种草皮、沟底防冲林带等措施。欧洲荒溪治理中的沟床固定工程称为固床坝、潜堰;日本防沙工程中的沟床固定工程有固底坝、防冲坝等。

1)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拦挡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谷坊高度一般

2)拦沙坝是以拦截山洪及泥石流(荒溪)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拦挡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内修筑的拦沙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①拦蓄(包括块石)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②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③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降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拦沙坝的淤积物掩埋了滑坡体剪出口,对滑坡运动产生阻力,促使滑坡稳定;④拦沙坝在减少泥沙来源和拦蓄泥沙方面能起重要作用。拦沙坝将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堆积库内,可以使下游免遭泥石流危害。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act;countermeasure

0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发电、防洪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工、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我 国水利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了机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对水利建设为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正确看待,既要承认水利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还要承认水利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

1 我国水生态环境现况

水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直 接影响。水生态系统在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进步,逐步成为由以水为核心的天然因素和经过人类改造后的自然因素所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 因素,还包括着人类历史发展进步所形成的各类建筑等人工因素,这些方面的内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当水生态系统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时, 才能够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促进人类历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随着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研究的深入和建设数量的增多,已经对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水生 态环境的平衡模式。而新旧水生态环境间平衡性的不兼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大的改变,一味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忽略其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将势必会受到大自 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要对目前水利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工程建设。决策, 并在进行实际建设时,能够根据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及时对建设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环境友好型水利设施的建设[1]。

2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况

目前,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有限和再生速度的缓慢,使得我国在当前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得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并愈发凸显,因此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下,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范围开 始向着大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水利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基础,施工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以期实现当前对水资源的不断全面开发和利用,解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 水利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短缺等问题。相应的,在不断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日益严重,反而加剧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资源环 境中,就需要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提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保生产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利用率,以便减少因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在实现水 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水利资源的绿色开发、绿色利用[2]。

3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 建设发展已经在蓄洪、水力发电、农业灌溉、航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促进我国水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部分都是在基于自然河道 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对河流周边长期演化而来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河流沿线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之所带来的就是对陆生生态环境、水生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相关环境的较大负面 影响。 环境的破坏。

3.1 水利建设对陆生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往往需要对周边地区的平原、草地、农田等自然植被土地进行征用或破坏, 大范围的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导致河流堤岸的坍塌等问题,而大型水库的修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时或诱发地震等严重地质灾害。同时对于植被的大范围破坏,对水利建设范围内的生物栖 息地物种群居的数量造成下降,并迫使大批物种不得已迁徙。第二,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不仅需要对划分永久占地,还需要进行施工时临时用地的划分,在施工过程中因各种机械或建筑材料的运输 ,以及各类相关施工活动的展开,都会对范围内的土地植被造成大范围的破坏。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移民项目所需要进行的毁林开荒等相关项目,都会进一步加剧地表的植被破坏程度,从而造成该地区严 重的水土流失,或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造成严重的滑坡、坍塌等事故,影响当地的水源质量。还存在因水利工程的拦河堤坝的建设,导致当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降低当地的土地利用率。第三 ,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以及地下水位的上升,都使得水利工程周边地区陆生动物生存范围不断被缩小,继而引发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另外,水利工程中水资源大面积拦蓄工程的 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大气湿度的变化,导致原有的陆上动物失去其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造成生物的大批迁徙,最终影响该地的生态平衡稳定。

3.2 水利建设对水生生态所造 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河流的自然形态改变,造成部分河道原有的水流及水位下降,继而造成河道上游和下游的水温及泥沙含量变化,继而引发河流沿线生态环境的变化,最终导 致该地区地质及气候环境的变化。

第一,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等,经常出现不经过滤处理或降解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的情况,造成该流域水质的污染。而 进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时,经常需要将该河道流域内的水流进行拦截,致使该河道区域内的局部水流流速变慢,导致该地区大气循环速率及水质自净速率下降,进而易发该地区中重金属含量的超标和污染 。

第二,天然河道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已经在周边地区及水域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大部分都是直接建立在天然河道上,以便对水域水量进行有效拦截,这就使得河 道沿线及水域内原生植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三,水利工程的建设除了会对天然河道造成上述影响,还会对河道内的水质水温产生影响,特别是进行水库水利工程的 建设时。由于水库内水域具有面积较大、水质流通速率较慢且水体较大的特点,使得水库内水域面积受太阳辐射的聚热作用较强,水温会逐步升高,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对河道下游的鱼类繁殖 影响较大,或致使其产卵期的推迟。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的水域隔断,导致部分洄游繁殖性鱼类的生长繁殖环节被阻断。最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在河道内的直接排放都会造 成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造成水生物生长

第四,水库、水力发电站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该河段的水域面积的增大,直接导致水面蒸发量的加大,促进大气循环中的水汽含量, 增加降水天气现象,从而对该地的气候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3]。

4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是深远的,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讨论的生态环境方面,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文的发展都有着显著地影响。因此,人类在对水利资源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在间接的受到改造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需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

4.1 建立相关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相关施工设计组应事先根据 水利工程修建地的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修建的利弊权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尽可能的将水利施工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小。对于水利施工所造成的水利移民项目,需 要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使水利移民也能够享受到水利设施建设后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效益。在施工期间,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强调和宣传,保证施工过程中尽量降低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建 设完成后,要尽快对建设期间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2 将生态保护意识落实到各个方面

在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需要把生态保护意识落 实到生态建设中的各个方面中去,以生态和谐的理念做指导,保护动植物原有的栖息条件不受污染和破坏,降低建设过程中所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概率。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后续环境影响监察和 反馈模式,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环境变化进行跟踪调查,便于对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至最小。

4.3 采用环保建设材料和新兴环保建设技术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建设技术,并对原有的技术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作为借鉴,根据我国具体环境特点,进行调整和改造,创造出适合我 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建设方案,进行合理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使用环保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污染[4]。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所产 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好水利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生态和谐的水源生态系统的建立。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评价机制,及时对周边环 境问题进行监测和解决,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29, 41.

篇(7)

中图分类号 S1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99-01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植被在水平带上属于温带草原带,具有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原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30 mm,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年降水量57.7%,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1 361 mm,多年径流深25 mm。境内年均气温为6.2 ℃,低于全区5~9 ℃的多年平均气温,年积温2 263 ℃,干燥度1.63,无霜期103~148 d。

1 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

1.1 加强领导,保证林业稳步发展

固原市原州区党委、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将林业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生态建设督查小组,落实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从多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创新林业管理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解决问题,使林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1-2]。

1.2 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林业建设

原州区遵循自然、经济和科学规律,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1.3 科技创新,提高林业建设效益

一是在全区进行病虫鼠害防治示范,综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二是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枸杞示范,在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带动提高了枸杞品质,通过了自治区产地认定和质量检测,从而使原州区枸杞种植户收入逐年快速增长。三是探索了漏斗式集水坑集流整地、覆膜、套杆、生根保水剂、截干深栽于一体的综合抗旱造林技术,为当前和今后原州区乃至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建设和培育后续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储备[3-4]。

1.4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障林业生态建设

近年来,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进行,共有3.23万hm2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自2006年,原州区3 466.67 hm2森林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畴,2009年,原州区新增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7万hm2,使原州区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了2.11万hm2。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显著提高,防火基础设施和重点火险区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林工作逐步加强,林业案件查处率达到95%;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5年累计防治鼢鼠面积5.4万hm2,防治落叶松叶蜂0.4万hm2,防治率均达到100%,全区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88%,产地检疫率达到95%。

2 取得的成效

2.1 退耕还林工程有序开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截至2010年底,原州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72万hm2,荒山荒地造林3.67万hm2,封山育林0.27万hm2,使原州区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局部地区已经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治理目的,极大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原州区退耕农户累计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5.7亿元,远远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户均受益1.59万元(人均受益3 435元),使全区近50%的退耕户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摆脱了贫困。截至2010年底,有近10万人外出务工,年创收6.2亿元,有效地推动了劳务产业和农民增收。

2.2 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1)福银高速公路原州区段绿化工程。工程涉及原州区开城、清河、中河、彭堡、头营、三营5个乡镇,绿化总里程72 km,绿化带宽两侧各50 m,总面积590 hm2,栽植苗木126万株、14类。同时对三营及青石嘴高速公路2个出口进行景观绿化,栽植苗木56万株。

(2)贺家湾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总面积逾666.67 hm2,其中核心区绿化近333.33 hm2,共计栽植各类苗木67万株,建设休闲亭、林区道路、灌溉管道等基础设施,并对库区农户实施搬迁。

(3)原州区须弥山旅游线路产业带工程。在三营高速出口至须弥山道路两侧完成造林266.67 hm2,绿化总里程12 km,共栽植各类苗木48万株,同时还完成银平公路三营附线2 km绿化,在三营小城镇入口处育苗6.67 hm2。

(4)镇村道路绿化及小城镇绿化工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原州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镇村道路和小城镇绿化步伐,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镇村道路绿化728 km,栽植以云杉、樟河柳、新疆杨等为主的各类苗木逾50万株。采用园林绿化方式对张易、杨朗、三营等小城镇进行了特色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5-7]。

(5)北部农田林网建设工程。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高速公路两侧农田防护林带100条,面积235.2 hm2。共栽植杨树、刺槐、柳树大苗12万株。

(6)完成须弥山河道及两侧山体333.33 hm2绿化。原州区对须弥山旅游线路寺口子至老庄渡槽段6 km河道及两侧山体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33.33 hm2,共栽植苗木108万株。

(7)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林业生态工程。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工程2006年3月在原州区正式启动。工程实施以来,原州区共营造以落叶松、云杉、油松、沙棘、山桃、桦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6 333.33 hm2;实施封山育林1 666.67万hm2;新修林区道路8.5 km;改扩建苗圃13.33 hm2。工程的实施为有效增加区内林草覆盖度、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8)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工程。完成三营甘沟、头营马店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原州区正在形成多个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枸杞产业基地,将为全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8-9]。

3 参考文献

[1] 李银霞,苗润奇.试探海原县林业建设的做法及今后工作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4):12.

[2] 杜良平.对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94.

[3] 陶文科.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营林优化配置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 李卓.固原市原州区林业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10-211.

[5] 高才,叶宏忠.原州区2010年林业工作及经验总结[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19.

[6] 马学林.东马场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7.

篇(8)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过程中,当地的生态环境会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目前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逐渐认识到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水利水电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行。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首先是有利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可以利用水能进行发电,这样的发电方式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但能够缓解目前我国资源紧缺的现状,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带来的有害物质,减少了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水利水电工程除了利用水能进行发电之外,还能够起到防减灾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二)不利影响。从整体上来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要远远大于有利影响,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当中,能够增加水汽的蒸发量,当地的降水量也会相应的增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天气条件。另外,对于一些大型水库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对河道造成阻拦,使水库的水文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会阻挡某些生物的回游路线,使其不能得到顺利的繁殖,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对当地的物种造成较大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虽然能够防止由于水势过大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但是相应的会对当地土壤的肥力和酸碱性造成影响,另外,也会对当地地质结构造成影响,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滑坡或者崩塌等自然灾害的产生。随着目前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对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植被面积,这样就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而在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的同时,当地物种的生存情况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问题的保护措施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知道,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虽然能够在一定范围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不利影响要远远大于有利影响,加上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并不容乐观,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具体的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提高其中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施工的工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对比较环保的施工方法,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人员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物种环境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环保设计,其中所采用的施工材料需要符合环保工程的实际要求,在具体的施工当中不能产生大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垃圾。最后,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施工设计图来进行工程的建设,以此来减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影响。

(二)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这样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大型项目的建设当中,主要指的是在对一些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的工程建设之前,结合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并且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防止措施,最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方案,来对项目工程进行施工设计。这样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样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当中,在这样的评价制度下,能够全面准确的对当地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并且根据具体数据来对影响的程度进行预测,在对生产要素和环境变化进行综合评价之后,选择出合理的建设方案,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理念相互融合。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其中的每个环节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考虑,以此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中这样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结合当地物种的生存环境特点和习惯,来为植物和动物创建有利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对于部分鱼类的回游产卵,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建立专用通道,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其中需要采用较为环保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以此来保证当地植物和动物的正常生长,维持生态的平衡。最后,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需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系统,对生态环境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跟踪调查,在l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时候,需要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三、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理念,建立环境评价制度,并且在施工的各个环节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以此来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徐建红.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35).

篇(9)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principl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生态方法,本文就是从当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出发,以原则和方法为核心进行论述。

一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状态下,虽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经济的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有些情况下片面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采取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经济和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发展极不协调。虽然之后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二者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影响了生态设计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者缺乏生态理念

设计者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生态建设,设计者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转变为设计方案,经由施工者的施工呈现出来,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一些设计者的生态理念欠缺,缺乏创新的意识思维,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不够敏感,成为设计工作的瓶颈所在。

(三)缺乏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管理

健全的管理模式是确保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在管理方面缺乏力度,管理措施和制度不能够贯彻落实,这也成为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制约因素,需要尽快改进。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坚持的原则

为了避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出现的不必要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成长性原则。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出于一种静止状态的,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在变化发展的状态下寻求新的创新设计观点,坚持成长性原则。力求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的成长发展的空间。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坚持成长性原则,能将城市有的历史文化因素和生态因素很好的融合,并将它们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生命状态进行保护和发展,实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

其次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要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多样性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生态城市的多样性和城市的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生态城市的规划要以这种联系为基础进行设计,实现城市自然资源和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

最后需要坚持承载力原则。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和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相吻合,要在城市能够接受的最大极限之内进行设计活动。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对城市的承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合理的解决城市本来存在的生态问题。

三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分析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讲究一定的措施,力求做到各个环节都实现协调发展,下面本文就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措施、景观配置措施、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设计需要以城市的自然环境为特征,并且重点将城市的山水资源当做设计的中心,并且以绿色生态城市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具体说来,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内部空间设置为组团式的结构,在各个区域内利用植物等作为隔离带;或者是进一步的完善城市中的绿化景观,合理布置城市水域体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的空间景观结构布局。

(二)城市景观配置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生态性之外,还需要符合城市美观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还需要注意景观的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人、景以及城市环境的充分融合,并且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的设计,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城市的景观主要有道路、标志以及居住区等,在设计时要将这些要素相结合。

(三)城市水循环设计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源泉,在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生态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污管网的布局,在城市下水道口的位置还需要设置一些阻隔油污的装置,避免对水造成污染。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污染城市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控制,并适时的进行进化处理,保证城市的水源清洁。

(四)城市城市交通设计措施

交通的流通量是检验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流通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拥堵,汽车排放的尾气也会污染城市空气,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重点加强对交通的设计。为此,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时要充分的发挥公共交通的职能,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流通量较多的地区要尽可能的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在道路设计时需要尽量的避开生态较脆弱的地区,且交通建设中要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铺设生态功能的绿色道路以缓解交通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结束语:近年来生态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人们对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成长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承载力原则,又从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景观配置设计、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19期

篇(10)

1.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很快,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大量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了原有自然生态的破坏甚至毁灭性打击,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原有地貌和自然生态的破坏,植物的大量砍伐,导致了城市之中的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起来了,同时生态环境也破坏殆尽了。一些城市大兴土木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园区等,导致了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原有水系也受到牵连,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城市环境恶化。

长久以来,人们固有的观念都认为水土流失只会发生在偏远的山村农村地带,认为城市不可能会有水土流失现象,但事实恰恰相反。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自1995年开始政府开始正视城市的水土流失问题,部分城市开始成为水土防治试点。但这项任务毕竟刚刚开始,经验还不丰富,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并没有相当成熟的体系,因此,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论知识的积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作者认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城市水土流失以及城市水土保持,充分地了解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危害,充分的把握城市水土保持的方法,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这项工作。

2.城市水土流失介绍

2.1城市水土流失概念

在推进该地区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破坏因素而导致的发生在该城市整个区域包括周边地区的水土资源的破坏,即所谓的城市水土流失。在这个概念中虽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与人为因素相比较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2城市水土流失特征

城市水土流失不同于传统的水土流失,它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主因是人为因素。第二,后果严重,主要表现在流失量大以及财产损失巨大。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水土流失,其中要结合水利、园林景观设计几个方面共同治理,治理方法具有手段多样化的特点。

2.3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城市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最显著的特点是“热岛效应”更为严重。原先城市化的进程就减少了植被的覆盖率,城市地区的气候发生改变,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水土流失使得地表的破坏更为严重,热岛效应也就更为严重。第二,环境污染加剧,导致恶性循环。原本就极为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在遭遇水土流失后愈加糟糕,城市失去了植被这天然的防护墙,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城市环境遭到恶性循环的破坏。第三,堵塞管道。水土流失产生的堆积物,极容易堵塞城市各处管道,影响城市生产生活,还有可能堵塞城市水利工程,容易诱发城市水灾。

3.城市水土保持介绍

3.1城市水土保持概念

对城市内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整治和监督的措施就是城市水土保持,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对城市开发过程中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处理;因城建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地区进行保护林建设、生态区建设;同时也包括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防止水土流失而进行有限的防治和监督等。

3.2城市水土保持特点

与城市水土流失一样,城市水土保持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施用对象是城市里的水土流失,与传统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特点只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施用对象是发生在城市里的水土流失,要与城市各种建设相结合,例如水土保持要结合城市的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城市的环境美化要求。第二,城市的水土保持方式主要以防止和监督为主,尽量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有宏观的规划调控,因地制宜。第三,城市水土保持比起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投入资金大的特点,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3城市水土保持的目的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部分。主要是减少城市的水土流失,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使城市的各种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

3.4城市水土保持的意义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特殊的生态环境,它与城市经济、社会等因素相互影响,构成城市的整体。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城市水土资源得到保护,能有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5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别于传统的生态建设,有其独有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第一,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要按照城市的规划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制定完善的河流排污系统,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河道问题;第二,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计划。城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要注意符合城市各种建设的规划,要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第三,要处理好城市垃圾。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生活区,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数量惊人,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对垃圾进行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4.总结

我国城市化发展急于求进,重经济而不重生态,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过随着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人与生态环境需要和谐相处,因此要重视城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但由于此项工作刚刚起步不久,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新民,张海庆,尹明万.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08).

上一篇: 功能锻炼护理措施 下一篇: 经济学基础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