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2 10:09: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是后盾,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作为一线幼教教师,个人认为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才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并有探索的欲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四至四岁半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黄金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

2.语言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

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那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活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文字的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感情载体,语言的意义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制约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客观事物的概念储存工具,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它的承担者。因此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佳的“物质外壳”。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直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生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也就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这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佳手段之一。诚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培养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幼儿园传统语言教学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甚至不乏创造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如:故事教学,常见的是教师讲,孩子听,再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回忆情节;诗歌教学,不少教师一味机械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背诵为止;原本是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故事续编、生活经验讲述等,往往被教师束缚在所规定的范围里,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多不可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体验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孩子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坚持“兼容并蓄,支持鼓励”。

1.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多欣赏、少讽刺;多支持、少反对;多引导启发、少消极灌输。受生活体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按成人的标准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小班孩子有些词还不会用,会用方言来表达,这时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极力地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用语言回答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消除孩子语言表达的压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表达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只看见他们说得好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要善于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不同语言水平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以此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滞后的孩子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3.掌握提问技巧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而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问题要提得“巧”而“活”,要尽量拓展孩子思路,具体做法是:⑴注重问题的多样性;⑵注重问题的启发性;⑶注重提问的开放性;⑷注重孩子自己提问。

三、几点探索

1.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语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很不错。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孩子的思维还处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维不清。扩散思维是开放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时,能迅速反馈并处理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我品尝了艰辛和快乐。艰辛之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快乐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活动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只要我们广大同行坚持不懈,为孩子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当前美术教育的绘画方式多以临摹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教造型,儿童负责模仿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将美术简单理解为线条、色彩及透视等,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体现到作品中。其次,只讲究如实再现,忽略艺术创造效果。很多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仅仅以实物为参照,认为将实物最大化的模仿、再现,就是美术要达到的要求。再次,将造型与艺术进行隔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两者区分对待,甚至进行隔离。要承认,一幅美术作品成型之后,不但代表着一种造型,更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深入。最后,各种美术教育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单纯追求知识的量化积累,再加上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盲目给学生报各种培训班,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儿童的天性就会不断被抹杀,使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出来。

二、美术教育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既定模式,通过多个角度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儿童时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以强烈的感知效果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并逐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可以说,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方式

世界对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科学、合理地授课。另外,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儿童学习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不断发现新鲜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儿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关注,找到儿童的兴趣点,打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采用鼓励的方式,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多鼓励、多引导,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儿童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愉悦感之后,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除此之外,可以举办儿童作品展览活动,让全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找到作品的闪光点,并适当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不仅会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创作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最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儿童迸发出灵感的体验时,就会反复不断地实践,收获到快乐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引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来点评儿童的作品,不能因为幼稚,就对其进行批评,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2、在美术教育中,融合其他科学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美术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而且能激发孩子在创作中的灵感。比如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震撼的舞台效果,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文学通过精彩的文字、语句和片段抒写一个个意味悠长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办法,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通过聆听一首曲子,然后将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到纸上,相信他们画出的画面肯定是千奇百怪、形象各异的,这样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有助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3、在绘画中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知识水平,给他们提供需要的工具与教材,帮助其提高创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儿童教授新的绘画技法,让他们用新的工具来绘画,增加画面的美感。只有给儿童提供充分地思维空间,才能将其大脑的知识打开,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因此,自主探索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为空谈。

篇(3)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思维和表现手段上,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美术教学活动因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借助现实生活开发学生想象的源泉

儿童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是儿童运用各种感官,在现实生活开发出来的,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儿童想象力的来源。我们必须带孩子走出教室,让他到自然、社会中获取直接的体验,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将美术教育与孩子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体验和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再用想象将所观察到的事物重新组合,赋予自己的灵魂,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不仅使美术活动增加了趣味性、生活性,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生活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发展孩子的感官能力,让孩子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脑中的表象来思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篇(4)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制度不断提出,儿童思维的拓展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在开展体育项目教学时,认识到儿童的能力后,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关键,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应充分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稚气的特点,可能一个简单的举动都是一个创新,且每个儿童的思维都具有独特性与其特性,根据儿童的这种个性来选择顺应该特点的课程,将儿童的优势全部迸发出来,从中激发儿童的潜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体验才能挖掘其内在潜力,而小学体育正符合了这一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更为开放、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进而在不断参与与体验过程中获得能量,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趣味性教学内容的设置,利于儿童的成长。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与启发并行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独立,活泼好动,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约束与管控能力弱,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体育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体力,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紧紧抓住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儿童全面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注重引导与启发并行,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不断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自身经历作为重要内容,与儿童共同分享经历,能让儿童保持放松的心态,为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环境中提供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儿童展示多种趣味性的体育项目,以此来激发儿童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儿童想象力,利用图片、音乐、Flas等元素来丰富课堂,美化课堂,能让儿童在后续的体育实践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2.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

通过对现代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不断减少,儿童对教师会产生恐惧感和自闭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为此,在体育课堂中应用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体育课堂开展之前,教师应与学生展开游戏互动,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思想意识,为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供基础。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设定教学游戏,让小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表情和叫声,如袋鼠、猎豹等,尤其是对动物跑、跳的动作进行训练,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而深层的讲解,例如在前翻滚教学中,“小刺猬为了把食物带回洞穴,会将事物穿插在自己的刺上,同学们知道小刺猬翻滚的动作是怎样的吗?”然后,教师对前翻滚进行演示,并利用道具对前翻滚予以演示,让儿童发挥自己想象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尝试,给予儿童充足的发挥空间。

3.具备丰富的教学条件,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辅助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开展,必须全方位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要具备丰富的教学条件,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充足的实训机会,以避免教学设施缺乏而导致学生无条件进行训练,学生缺乏尝试的机会和条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体育教学中,单双杠、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子、跳绳等教学设施是必备的,能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训练条件,在不断训练中不断挖掘出小学生的潜力,有利于激发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踢毽子练习中,可以开展单人踢毽子练习,也可开展多人花式踢毽子模式,既能增强儿童的合作意识,也可提升小学生的踢毽子能力,尤其在花式踢毽子练习中能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篇(5)

心理学上,迁移也称作为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设计情景式的数学游戏,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促进认知上的主动迁移。例如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齐: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价格猜猜猜”的游戏。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这只小闹钟的价格好吗?

生齐:好!

生1:我猜80元。

师:高了。

生2:我猜50元

师:高了。

生3:30元

师:低了。

生4:40元

师:高了。

生5:36元。

师:高了

生6:32元

师:完全正确!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课件呈现改编后的例题:小猴和小猫比赛折智慧星。小猴说:“我折了34个。”小猫说:“我折的比你多一些。”)

师:猜一猜小猫可能折了几个?

生1:36个。

生2:38个。

生3:37个。

师:有可能是30个吗?为什么?

生5:不可能。因为小猫折的比小猴要多一些,30比34小了。

生6:我也觉得不可能,如果猜30个,小猫就比小猴少一些了。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如果把小猫说的话中“多一些”换成“少一些”,猜30个就有可能对了。

师:那如果真换成了“少一些”,小猫又可能折了几颗智慧星呢?

……

教师通过模仿幸运52中“价格猜猜猜”的情景式游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与兴趣。运用“高了”“低了”等词,教师对学生所猜的价格进行评测,不断调整学生对小闹钟这一商品价格的定位,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和推理能力,又为接下来教学“多一些”“少一些”作好情绪和知识上的双重铺垫。从上述教学现场中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认识“多一些”“少一些”时无形中会受到刚才游戏中“高了”“低了”的正向迁移的影响,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已有经验和新知的联系,特别是在说明“30个”为什么不可能时,能从正反面加以说明,这都是主动迁移的结果,真正实现了“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二、合作――在珠联璧合中促进有效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活动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合作式的游戏,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试一试、凝聚学生个体的智慧,对新知内容进行有效的、有价值的探究,形成小组内的共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以下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

师:先来猜一猜,如果闭上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黄球、白球可能摸到多少次?

生1:黄球20次,白球也是20次。

生2:黄球18次,白球是22次。

生3:黄球16次,白球是24次。

师: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齐:动手摸一摸。

师:好!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导学单的提示来玩玩这个摸球游戏。(教师出示小组合作导学单)

(学生根据导学单的提示进行摸球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师:看来大家合作得不错,都出成果了,哪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摸球游戏的结果,我来记录到统计表中。

生1: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21次,白球19次。

生2: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16次,白球24次。

生3: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18次,白球22次。

生4: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20次,白球20次。

生5:我们组的摸球结果和第三组一样,也是黄球18次,白球22次。

师:我们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统计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差不多吗?

生1:我发现有的组摸到的黄球多,白球少,有的组摸到的白球多,黄球少。

生2:我发现摸到黄球和白球的个数都在20次左右。

生3:我发现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说得真好!黄球、白球摸到的次数都非常接近20次,也就是说摸到白球、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合作式游戏的关键是游戏的有序组织,以往在听其他教师教学这一教学内容时,也是采用小组合作摸球的方式进行,但因为组织混乱,所得出的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导致后面的发现规律无法进行,影响了有效探究的进行。上述教学现场中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了一张小组合作导学单,明确了摸球游戏的顺序和规则,游戏的操作性和指向性都非常明了,学生带着明明白白的任务和要求参与游戏,不仅能感受到游戏的好玩,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从各组反馈的数据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摸球游戏,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有序的合作式游戏,才促成了一次次的有效探究,成就了一个个的精彩发现。

三、比拼――在你来我往中促进灵活运用

小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自控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比拼式游戏,把知识点的运用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以积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的教学设计。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策略来玩一个数学游戏“抢18”。游戏规则是:两人按自然数顺序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只能报1或2个数。比如第一个人可以报1,第二个人可以报2或2、3;第一个人也可以报1、2,第二个人可以报3或3、4……这样继续下去,谁先报到18,谁就胜,请问谁有必胜的策略?请先独立思考。

(约一分钟后)

师:怎样才能找到一定赢别人的方法呢?这样吧,先同桌两人一组,试一试刚才自己想的办法管不管用?

(学生纷纷开始游戏,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仔细聆听。)

师:可以交流了吗?请刚才胜利的学生举手。

(有一半学生举起了手)

师:有谁能保证一定赢吗?

(指名2人上台轮流展示,一共进行三组)

师:谁来总结一下,玩这个游戏必胜的策略是什么?

生1:要争取后说。

生2:别人要是报1个数,我们就要报2个数;别人要是报2个数,我们就要报1个数。

生4:要抢到18,就要抢到15、12、9、6、3。

师: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倒推策略来看这个游戏,眼光真是独特!

师:下面想不想体验一下打败老师的感觉。

生齐:想。

师:告诉我,要想赢我,谁先报?

生:老师先报!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为了巩固刚学习的倒推策略,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而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抢18”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游戏获胜的策略,进而灵活运用倒推的策略。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可以把练习设计成组际间的竞赛,如“采摘智慧果”“抢夺小红旗”“你追我赶”“谁的火车快”等等,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而产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四、发散――在举一反三中促进深度思维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思维的学习,数学课堂就是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发散式游戏的乐趣和灵动,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处。例如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设计。

出示: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快乐转起来”的游戏。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圆形的小旗,绕旗杆快速旋转(如上图)。观察并想象一下,小旗转一周各成什么图形。

(学生两人一小组操作、观察、记录)

生1:我们组旋转图1的长方形,形成了圆柱;旋转图2的三角形,形成了圆锥;旋转图3的半圆,形成了球。

师:有相同发现的举手。

(学生基本都举手了)

师:我们重点来看图1,这个长方形我们还能怎样旋转,形成又是什么图形?大家赶快动手转起来。

(同桌合作上台展示)

生2:我们组是绕着长方形的宽旋转的(如图4),形成的是一个很粗的圆柱。

生3:我们组是这样旋转的(如图5),形成的也是一个圆柱。

生4:我们组的转法和第二组一样,现在我还想到可以这样转(如图6),形成的也是一个圆柱。

生5:我想如果直角三角形换一条直角边旋转,也应该是圆锥,但大小不一样。

生6:我想到如果绕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旋转,形成的应该是两个圆锥合起来的图形。

生7:我发现了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成了立体图形。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想法真有创意!

篇(6)

小学体育是小学教学中的基本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独立进行学习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一、进行趣味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基,因此教师应从基础出发,通过引导和动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语言描述和动作示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相关训练方式的动作示范,再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根据动作要领编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使学生能够从直观和主观两方面对相关体育运动展开学习和想象,让学生参与其中且乐在其中。如:在学习自然站立式起跑时,教师可在进行动作示范的同时,利用“听到预备线后站,前后开立腿要弯,身体前倾听信号,跑字喊出箭离弦”这种趣味化的语言来进行教学。

2.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引用与教学内容关联的事物,动员学生对该体育运动进行大胆思考、大胆发言的探索。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教师可通过一个趣味的故事展开体育教学,引发学生的想象。“一只小羊在小溪边喝水,后面来了一头狼,狼很怕水,这时小羊该怎么做?”“跳过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直观上对此体育运动有所理解,从主观上对其产生相关的联想,将体育运动与自己的联想相结合,对该体育运动形成记忆,进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由著名哲学家德博洛提出,即打破常规的顺向思维,从反面观察和变换角度处理问题,由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学会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的流程大部分都是先讲解相关的体育动作,再示范如何去做,引导学生对动作学习和思考,最后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如:先针对学生错误率较大的体育动作进行示范,再讲解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及改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正确动作的兴趣,最后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体育动作的要领。这样的反向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兴趣,就会自主地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且对其问题进行合理的改正。由此可见,反向思维的思维模式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设置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构成部分。发散思维使人的思维活跃且视野开阔,因而可以产生大量的新思想。教师要善于从体育活动中发现学生想要表达新思想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平台。

如: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体育知识的问题,淡化标准的答案,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篮球除了在赛场上打还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模仿保龄球做游戏”,“两人背靠着背夹住篮球,比赛从起点跑到装球的筐,谁能装得多谁赢”等各式各样的答案就会被学生提出。发散思维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特点,通过提问、设疑或示范等手段,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找到正确答案,并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大大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面前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水平,使之成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很多体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出体育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贯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本研究从实证角度支持了这些观点。实验过程中,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实验班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思考的机会、自己设计的机会、自我练习和自我检查的机会,师生互议,相互观摩改进。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开动脑筋、分析评判,在思考中练习动作技能。教师应采用延迟判断和鼓励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倡互相尊重和支持。从一学期的训练结果看,将开放性教学法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研究,笔者得到下面两点启示:

1、不同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进行。

虽然不同学科的创造教育都应遵循一般的创造教育原则如开放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等,但学科不同,教学特点和问题解决特点不同,在某一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学科。客观上就需要采用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动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

2、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关,还受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理念影响。

何谓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如何,体育教学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如何,怎样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怎样的,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又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对待创造性学生等,教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等。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忽视甚至否认体育教学的创新价值,停滞于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接受式教育模式,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实验的中后期,实验教师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目前,一些研究者提出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创新意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影响。我们发现,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对挖掘体育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如何。什么样的小学体育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可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本文除探讨了不同教学法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外,还考察了创造性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智力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创造性倾向对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显著,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亦接近显著程度,说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这是目前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也应遵循系统的观点,与创造性人格有机结合。一位学者曾总结许多著名的创造教育模式,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于认知方面,忽视了创造性人格的训练。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对创造性人格训练的忽视,影响了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稳定性,使儿童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创造性个体,这是体育教学实践要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体育教学中儿童智力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应摆脱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智力理论和传统的测量工具的局限把智力、创造性思维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体育领域中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这也提示我们,不能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或标准评价儿童在不同领域或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表现是不同的。本文不支持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相关的看法,这与我们采用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测量方法有关,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测量工具多注重儿童的空间表征和分析理解能力,智力量表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也主要用于测量儿童的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表征,反映儿童的分析能力,这样,测量工具本身的相关必然会导致创造性思维和智力测量结果的相关。这样的测量工具适用于数学、语文等学科。但不适用于体育教学,因为这样的测量工具与儿童的身体活动联系甚微。本次研究采用主观评判法测量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更多地反映了儿童的动作思维、直觉思维,与儿童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相联系更贴近体育教学实际,反映体育领域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而本研究所用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并不充分反映体育领域中的智力水平,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考察。在体育领域,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与我国学者的观点一致。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可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系统的发展过程,应与创造性人格训练相结合,同时考虑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创造观、学校的创新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应与体育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训练才更有效,评价才更真实。

参考文献:

篇(8)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学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中所应贯彻的核心理念。当前条件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勇敢、具有前瞻性的改革。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方法主要集中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合人体的生理体征,注重对儿童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为注重儿童左脑的开发,因为左脑的功能在于培养我们的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创造力的大小、有无,与右脑的开发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认知功能的培养,这种在教学上的长期漠视导致了我国整体上儿童创造能力低下的现象。体育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可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更是因为它有助于人体右脑功能的开发。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儿童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观察力、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出色的团队配合能力,这四个“力”集中表现为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儿童右脑的开发。比如,多进行左脚带球比赛,左手打乒乓球比赛等,长期坚持下去,儿童的左脑和右脑的开发逐渐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能进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2、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常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儿童生而具有创造力,只是对它的开发程度不同罢了。每个人在受到家庭氛围、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扼杀那些不同个性儿童的创造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在尊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多鼓励儿童针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鼓励他们大胆想、大胆做,不要害怕犯错误。

3、多开展趣味性游戏,注重学与玩的有效结合。喜欢玩耍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使然,我们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相反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儿童的这一特征来加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和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比如:三人小组足球对抗赛,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配合能力,即便是简单的报数游戏也有利于锻炼儿童的反应能力等,这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儿童在玩耍之余也逐渐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好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性格特征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身心尚处于发育的阶段,缺乏辨别的能力,因此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从小学时期就开始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对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最终养成是十分关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呢?

1、创设激励、奖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强烈的探索欲望。儿童时期由于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对社会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个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而保护幼儿的探索欲最为关键的是要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对于儿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一项给定的任务时,我们要给予奖励,比如,可以说:“你好棒,下次继续努力”,“老师看好你”,等等。而对于儿童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虽然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给予安慰和激励,比如,可以说:“没关系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篇(9)

(1)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②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③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从而 ,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2.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①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

②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之,学生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合理的发挥了想象,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篇(10)

一、 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在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又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1、 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

2、 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上一篇: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 现代商业空间艺术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