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1:23: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交通发展的原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表演教师是普通高校教师中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然而他们又是音乐院系中的绝大部分人群和保持音乐学科特色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普通高校的体制内,抗争、屈服、适应、改变…相对于他们所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适应普通高校管理体制的改变,高校在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变革方面总是难以完全适应艺术学科的特点,从而影响这部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一、音乐表演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音乐表演与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应用等同属于音乐学下属专业,然而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应用(部分方向)其教学科研形式与一般文科类似,音乐应用中的另外一部分教学科研形式与理工科相通,唯独音乐表演专业非常独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践性强。音乐表演教师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准,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保持经常练习,并通过演出、比赛、大师班培训等实践形式来提升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此外,他们所培养的学生也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来展现和锻炼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从这点上来看,音乐表演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更加广泛,应将重要演出、个人专场音乐会、个人专辑、比赛获奖等纳入考核范围并作为重要指标,在教学上,也应将其指导学生获奖、指导学生音乐会、指导学生参加重要演出等活动作为其教学成果。2.小规模师徒制授课方式。音乐表演在某种层面上是一种技术性学科,师生通过一对一或者小组形式的师徒制授课方式来学习声乐、键盘、器乐等技术学科。因此音乐表演学科在师生比和教学工作量的标准上与其他学科存在差别。3.音乐表演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音乐表演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重技艺轻文化,虽然这部分教师中不乏综合素质优秀者,但总体上来说,在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技能、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进一步的培训来帮助其提高。
音乐表演教师因其学科特殊性,在普通高校中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1.教学工作量超负荷。由于师生比标准制定不合理,音乐表演教师往往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音乐表演教师平均每周小课课时量在20节左右,教师只能应付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艺术实践和科学研究。2.科研考核及职称评定方式不合理。成果认证中,重文论,轻实践,许多音乐表演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改行写论文或请人捉刀,不仅误导了专业建设导向,而且抄袭论文、等行为扰乱了学术风气。3.艺术学科在普通高校中处于发展劣势。艺术学科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在学校一盘棋的考虑下往往是最后考虑和被迫放弃的棋子,其学科建设经费、学科建设平台受限,教师的发展机会也少于其他学科。4.音乐表演教师的职业停滞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于艺术实践成果得不到重视,科研又不擅长,很多音乐表演教师在努力晋升高级职称后,就停止了努力,既不练琴、练声、参加演出,又不写论文,只应付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业余时间带家教,不追求更好的专业发展,脱离了高校发展的运行轨道。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与特点①
在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教师的角色一直游离在音乐表演者与音乐教育者之间,然而毫无疑问,高校音乐表演教师其清晰的职业角色应该是音乐教育者。音乐表演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科学的专业发展定位,首先要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岗的自我发展,包含了其在自身专业、教学科研技能等方面所进行的自主学习、反思和研究,从而在教学科研能力、经验和态度上成长的一种终身性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
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教师努力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过程中,教师对专业发展、专业角色的认识、对教育、对学校的理解及对所教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认识等不断深化。
2.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专业领域,其知识基础不断扩展。为了与新知识、新理念、新要求、新技能保持一致,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不断分析、反思,持续探索、创新。
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要考虑长期的变化,还要考虑组织的各个层次。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策略,组织变量就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努力。
音乐表演教师在入职初期,学校和学院应通过相关培训,帮助其清晰定位,规划专业发展路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调整和拓宽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应建立相关制度和政策保障。
三、音乐表演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素:组织、团体与个人
1.组织
组织主要指各层次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机关、高校、院系和专家组等。由于音乐学科长期置于文学门类之下,因此一直采用文科的评价与管理方式。2011年,教育部对现有的学科门类与专业分类进行了调整,艺术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成为五个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一。这就为音乐学科的独立发展、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部门在学科专家的主导下,已经对学科、学位点建设的指标进行了调整,学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在尊重艺术学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研究艺术学科管理特点,改革教学管理、科研评价、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为艺术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为了促进音乐表演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学院应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包括入职培训、教育技能培训、大师班、专业进修班、学历教育、出国访学进修等。
2.团体
“因为我们行为模式所特有的惰性,有时我们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批判的眼光,也正是如此,发生在一个合作的环境里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其更好地学习。(Osterman,1993)一个优秀的团体可以帮助个人专业发展,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等形式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发展,往往在某个专业和研究领域容易取得突出成果,占领制高点,教师可以站在更好的平台上提升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
音乐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某些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如器乐老师加入地方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这个团队中可以有理论研究、作曲和表演的教师,大家各司其职,表演教师可以负责舞台呈现部分的应用研究。科研团队经常交流合作,表演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机会拓展视野,学习音乐研究的方法,拓宽专业发展道路,有很多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都来自音乐表演教师队伍。
3.个人
音乐表演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加强对普通高校办学理念的理解与认识,坚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培养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这是教师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音乐表演教师要坚持专业训练、参加大师培训班、经常阅读与专业和教学有关理论和实践的新书、定期浏览学术期刊、留意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反思教学、尝试撰写学术论文等。
音乐表演教师要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教师要有成果意识,把需要总结与地方写出来形成文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锻炼了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甚至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且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个人教育观念使之日趋合理化。在反思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立足点,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领域,根据学校和院系的总体规划及个人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通过规划促进个人成长。
注释:
①连榕主编.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幼儿园集体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一种途径,具有目标明确、内容精选、步骤周密、计划性强的特点。根据我国的人口众多、资金不足、师资水平一般、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等,集体教学现至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就必然成为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一条途径。在《指南》引领下,教师如何遵循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孩子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我们追求教育质量的题中之意。下面以美术创意手工教学为例,从认识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教师有效处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过程,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问、师幼互动等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通常分领域开展,那么分析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指南》对各领域目标和教育建议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其中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领域目标强调审美教育:一个是感受与欣赏,另一个是表现与创造。以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态度,即艺术兴趣;幼儿的艺术能力,即感受能力与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其中,感受和表现是最主要的。但是教学现实中存在“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的误区。
二、创意手工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甚至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如:手工活动《魔幻楼房》,我们以《指南》的艺术领域为参照,结合班级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制定了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1)能通过想象和欣赏,组合不同形状的盒子,设计和制作各种魔幻楼房。(2)用点、线、面材料装饰楼房,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3)喜欢自己或同伴的作品,体验当小小设计师的乐趣,从而让教学目标立足于幼儿的整体发展,能够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选择
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要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出发,能够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活动。在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进入选择和分析教学内容的阶段,选择合适的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价值,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手工”。当确定活动目标后,我们根据花都的人文文化,寻找合适的教材,挖掘花都的皮革皮具、汽车、珠宝、蔬果等,把与主题相关的教材内容搜集起来。在分析时教师要了解这些材料的价值在哪儿,内容是否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出发,在幼儿的已知和未知之间选择;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是否符合幼儿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体现幼儿学习经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选择的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注意适切性、发展性和操作性。分析教学内容不仅着眼于幼儿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幼儿经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指南》指出,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强调尊重幼儿自发的、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倡导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通过对艺术的参与形成对艺术活动热爱的态度。因此,在创意手工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讲解、示范―幼儿模仿―教师点评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提供自主发展的有利空间,提倡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和教师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自主合作、尝试探索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观察与讨论―尝试与探索―欣赏与鼓励―展示与评价。
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先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能力和想象思维,以主动尝试与探索的方式进行发现性学习,掌握材料的特征;然后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操作,获得初步成功的体验;接着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拓展幼儿的思维;再让幼儿继续完成作品;最后展示作品,让幼儿从作品的展示与师幼的评析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手工教学活动,让幼儿的身体、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享受艺术创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1.感知记忆法
创意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经常采用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幼儿对表象形体的感知,还可利用谜语或儿歌等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制作枇杷、龙眼、荔枝等活动,我们先提供实物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加深幼儿对表象的理解和认识。
2.情景游戏法
教师把手工制作教育寓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如:手工活动《漂亮的手袋》,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情境:中国(狮岭)皮具节很快就要开幕了,会有许多新的皮具产品展示,不如我们也来做一些去展示,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活动中以皮条和废旧物品为辅助材料装饰手袋,将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当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
3.形状想象法
在手工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富有想象的活动,启发、诱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银色的锡纸与我们生活中哪些银饰很相似呢?孩子们能大胆地运用搓、团圆、盘等技能技巧,把日常生活中的锡纸变成戒指、项链、手镯等银饰品,真是惟妙惟肖,精致别致极了。
4.问题诱导法
在手工教学中,同种材料的不同运用,可以呈现多种不同的作品。如:提供不同的盒子,设计恰当的问题诱导幼儿。盒子像什么呢?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像汽车的车身、像火车的车卡、像汽车的车头等等”。于是孩子们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制作出一件件精彩的作品。在动一动、变一变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创意制造的过程。
(五)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提问后,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手足无措的现象,此时,教师要么是含糊地回应幼儿的话语,要么就是生硬地把活动内容直接转到下个环节。当幼儿的回应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往往觉得孩子没有答对,急于想要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忽视幼儿有价值的回答。《指南》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如:手工活动《魔幻楼房》,教师一开始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谁呢?”让幼儿自由发言。交代任务:用纸盒和桌子上的材料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魔幻楼房。活动中先让幼儿观察材料、自选材料,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设计自己喜欢的魔幻楼房。接着欣赏同伴的作品、大师作品,拓展幼儿思维,继续完善作品,最后环节展示评价作品。活动中通过个别提问、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经验,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指南》为抓手,理解《指南》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目标和其中反映的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设计、教学,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高集体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Abstract: Frozen weather in winter usually bring a lot of difficulty in city transportation, against the relatively outstanding traffic issue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better operat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frozen areas, winter period, public transportation
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寒冷地区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侯特征所定义的,概指因冬季漫长,气侯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我国寒地区域国土面积的较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等十几个省市区。首先,解决了冬季公共交通问题就解决了全年多数公共交通问题;其次,随着旅游业在城市第三产业中比重的扩大,冬季成为寒地城市旅游高峰期,冰城雪景城市形象的推广离不开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再次,我国寒地城市多位于东北老工业区内,城市发展相对滞后,解决寒地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问题对老工业区城市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一、寒冷地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交通效率低
寒冷地区城市多位于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基础设施普遍陈旧,公共交通以地面交通为主,特别是在老城区,由于城市空间肌理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系统更新速率,直接导致城市交通高峰期拥堵现象严重,特别是冬季冰雪路面进一步降低了行车速度;偶尔发生的交通事故使得车行举步维艰;此外城市中交通拥堵的多发地段多为公共汽车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城市交通大环境下,公共交通很难具有高效率的运营状态,这也是公共交通满意度较低的根本原因。
(二)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较低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民生工程,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作为城市的一扇窗口,体现城市的精神状态和市民的生活状态。诚然,公共交通晚点、不准时等服务质量问题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基本处于初级状态,由制度、管理缺失,个别人的不作为等非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交通乘运人员的低素质所引发的争吵、漫骂、殴打现象时有发生,语言粗俗、仪表不整、吸烟、吐痰等不礼貌行为屡见不鲜。
二、引发寒冷地区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原因
(一)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果显著,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财产不断增加,汽车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有车人群的扩大,更加凸显城市道路交通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人日的激增,必然导致人均交通资源的大幅下降,二者的相互作用必然引发交通问题,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城市,交通出现问题体现了一定的必然性。
(二) 寒冷气候对其他出行方式的制约
1 小城镇的交通现状和特征
1.1 小城镇的交通现状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这种小城镇穿心式过境公路布局在一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城镇经济和公路运输机动化的发展,城镇用地和交通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沿路布局造成外部成本大大上升,对城镇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制约作用超过促进作用,其弊端和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
1.2 小城镇交通特征
1.2.1城镇交通车辆构成复杂,交通方式多,交通流量呈加速增长趋势。货物运输以卡车、农用车、拖拉机、兽力车为主,同时还有三轮车、板车、手推车及肩挑人背。居良出行,镇区内以摩托车、自行车、步行为主;镇外以客运公交为主,私车较少。不同类型、不同速度的车辆以及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因素。
1.2.2道路设施差,技术标准低。小城镇道路大多是自然形成的,或曾规划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按规划实施,以致道路缺乏系统性,功能不分、性质不清;甚至过境道路穿越中心区,与城镇干道合二为一。
1.2.3交通流量和流向多变。在小城镇人口构成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有固定工作的人和学生的出行比较有规律。同时还有很多无固定工作的人,加上赶集、购物,使得城镇行人和车辆的流量大小在各个季节甚至一周、一天中均有较大的变化,各类车辆的流向、流量及其比例均不固定,一般常在上下班及上学放学、集市时形成流量的高峰时刻。
1.2.4交通流缺少组织、交通设施不健全。道路照明、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灯等设施缺乏,对道路交通的使用者也非常的不利,致使交通混乱,在交通高峰造成拥堵。
1.2.5交通量增长速度快,交通设施不配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道路与停车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机动车交通量。特别是有些经济落后的小城镇,往往只有一两条路况较好的门面性道路,整个道路不成系统,成为车辆出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同时,静态交通设施匮乏,停车场地少,路边停车的弊端越来越不容忽视。
1.2.6道路布局不够合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没有规划的指导,城镇生长轴和城镇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依赖于过境公路,沿线两侧展开,过境公路相当于城镇的主干道,穿镇而过,其他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1.2.7路产路权缺乏管理,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城镇的原始积累和发展源自过境公路的带动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兴办市场、沿路开店。城镇因为过境公路穿城、过往人员杂、管理力度小等原因,因而给管理整治带来难度。摊贩一般占用人行道,导致行人通行的不便,甚至被挤到车行道上去,严重阻碍了交通,并且引发交通事故。
1.2.8城镇公用集聚场地少,把过境公路作为临时广场使用。在小城镇受地方风俗的影响,在民间每年还保持着开庙会、赶集市等传统民俗,沿路设雉,搭台唱戏,造成越境车辆的通行困难。
2 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成因思考
2.1 重生产轻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路下,小城镇管理层往往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对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长远的考虑和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2 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由于历史原因,小城镇布局大多比较自由,不利于道路的建设,特别是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拆迁改造难度很大。小城镇又大多依托过境道路形成,城镇的主要功能沿过境道路分布,若重新建设城镇中心,资金仍是关键。
2.3 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小城镇在人才和技术方面都比较欠缺,难以制定出有远见有实效的城镇建设策略。规划编制固然可以通过外援得到技术支持,但请来的专家大多仅提供规划方案,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以及后期的建设跟进,规划的落实势必大打折扣。
3 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对策探讨
3.1 资金是关键使有限的资金价值最大化、取得最好的效果,需要科学预算、合理布局,以及运用专业的分析,因地制宜,降低成本,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3.2 科学规划是保证作为城市发展过渡时期的小城镇,有着当前的交通特征、交通需求,同时也面临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变革,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策略指导城镇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和道路系统的规划需要有远近结合的思想,留有余地,保证城镇功能转型和交通弹性发展的需求,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3.3 对城镇交通现状深入调查,引入交通影响分析科学地规划城镇用地布局和路网结构,使功能布局、人口分布、出行需求、物流走向与路网系统相一致,达到道路利用的最大化和交通需求源分布的最优化配置。均衡土地利用开发的强度,缓解因规划功能不合理造成的出行距离总量增大、局部道路负荷过重问题,保证城镇发展、路网系统与交通体系的有机协调。
3.4 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城镇的对外交通,不仅仅是城镇内部交通的依托,更是联结城乡乃至区域的纽带。在处理过境交通的问题上要从区域的角度,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理性而科学地处理城镇和过境道路的关系。
3.5 加强城镇的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城镇交通直接影响到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投资环境。同时,对外交通设施.如站场、码头、铁路等在城镇内的位置、布置,对城镇本身的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地利用对外交通设施,则会阻碍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6 在用地规划布局上要尽量避免沿过境干道两侧均衡发展小城镇功能结构较紧凑,镇区人流车流较大,应尽量减少对过境干道的穿越,使其沿过境干道一侧发展,过境干道与城镇内部交通宜分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镇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重要的补充,同时又和农村经济有效结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出的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各地的乡镇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把交通经济的发展放在首先发展的位置,交通要发展,首先要修路。但目前来看有的交通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经济的发展融资比较困难。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就造成乡镇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乡镇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目前内蒙古乡镇交通经济的融资状况分析
对于乡镇来讲,交通经济的情况对于乡镇全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发展乡镇经济的共识。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乡镇交通经济的规模和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这些变化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以及银行贷款资金的涌入,这其中对乡镇经济融资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对于乡镇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的形式募集到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投入到乡镇交通经济中,促进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一种形式是当地的政府从上级政府获得下拨资金,使用这些资金发展乡镇交通。虽然利用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内蒙古幅员辽阔,发展乡镇交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现有的这些融资方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总体的情况来看,目前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乡镇经济发展的需求,想法设法发展乡镇交通经济仍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多乡镇的重要工作。
二、乡镇交通经济银行融资的难点分析
面对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资金短缺的情况,一些地区的民间融资对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的凸显。很多地区的乡镇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到交通经济的建设中来,一些地区采取了政府出资,农牧民出力的形式发展乡镇交通,也有的乡镇,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一部分交通经济发展的困难。另外一些乡镇也开始利用银行来发展交通,鼓励乡镇交通经济向银行贷款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但是银行对于乡镇交通经济的贷款业务并没有太多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乡镇经济主要是农牧业经济,农牧业经济的收入比较少,还款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收益不高,这对于银行来讲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回收风险。其次农牧业经济本身也不是很稳定,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最终造成不能按期还款,在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贷款给乡镇交通经济贷款的顾虑。农牧业经济的这些特点,使得银行对于乡镇经济的贷款并没有表现出积极性,这加剧了乡镇交通经济融资的难度,银行融资的高成本是造成乡镇交通经济融资的重要原因。
发展乡镇交通经济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建设项目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乡镇交通经济建设的特点使得民间资本对于乡镇交通经济的投资并不积极,所以仅仅依靠民间资本显然难以保障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在新的时期探索适合乡镇交通经济的融资渠道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完善乡镇交通经济融资的策略分析
虽然政府投资、民间融资、银行贷款对于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乡镇交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全国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仅仅依靠这些形式的融资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伴随着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道路的养护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所需要资金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融资的困难,这些困难都在不断的提醒我们要依据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融资的渠道进行拓展,探索适合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引入更多的资金到乡镇交通经济的项目中来,促进乡镇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发展,从而使得乡镇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四、通过发展乡镇特色,加大乡镇的招商引资力度
众所周知,交通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经济全局的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展示当地经济的特色,增加来自其他地区的投资。同样,作为乡镇经济中的一些特色也可以很好的推动本地交通经济的发展。目前内蒙古很多地区乡镇物资十分的丰富,有着很明显的一些地方经济特色,但主要是因为交通条件不便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交通成为制约这些地区乡镇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针对这些乡镇,就可以重点推荐本地区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农牧业发展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来进行投资,促进本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在吸引外资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的引导这些资本投入到交通经济的建设上来,为交通经济的发展注入资金,提升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终提升整个乡镇经济全局的发展速度,为更好的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建立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基金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基金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比较多见,在美国和日本专门针对交通项目建设的基金,这些基金成为了当地交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提升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我国目前也有针对交通经济所设立的专门基金,但针对一些城市交通经济、专项交通经济发展的比较多而针对乡镇交通经济的基金并没有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一方面,目前我国现有的交通经济发展基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注入资金为主,所以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基金的融资能力,如果财政收入减少就很难支撑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所以乡镇交通经济发展中所设立的基金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多渠道多层次的吸纳各种外来资金,通过社会捐赠、企业投资等方式增加乡镇交通经济基金的数量。同时要做好对于基金的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稳健性的投资,如购买国债等,确保乡镇交通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从而更好的增强乡镇交通建设项目基金的融资能力。
六、有针对性的发行乡镇交通建设项目的债权
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交通经济主要是通过发放大规模债权的形式来实现的,这是实现交通经济发展较为有效的有段,对我国发展乡镇交通经济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欧洲国家葡萄牙由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就专门发行用于开展公路建设的债,希望通过开展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复苏,在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地区的基础设施,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针对目前我国交通经济发展的情况,发行有针对性的交通项目的建设债券是可行的,这是促进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应当受到各个地区的重视。具体来讲,第一是可以通过发行中央政府的债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债来进行乡镇交通的建设,不过近年来国债发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国债直接发展乡镇交通经济难度较大。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发行地方性的债券,地方债券的发行形式更加的灵活,对促进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力,能够发行针对乡镇交通经济的专门地方债券,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过发行地方性债券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在未来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七、小结
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崛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影响深远。所以必须要重视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在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前提下,积极的引入民间资本发展交通经济,促进乡镇全局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现状开展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影响乡镇交通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同时就未来发展乡镇交通经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以期能够为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荔,马荣国,张菁.基于SWOT的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申小静.县域交通经济融资困境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07)
[3]李彬,梁晓辉.有效降低公路融资成本探索[J].交通财会,2009(1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承担着全国的公路、铁路、航空的中转和调动工作,面临着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极大矛盾,交通拥堵成为制约郑州市有序发展的瓶颈。2014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78万辆。为了改善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现状,郑州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拥堵依然继续,原有的理论和治理方法相继失灵,成因如何。
一、城市建设方面――城市无序扩张和交通基础设施不足
(一)城市的无序扩张
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郑州市人口达到920万人。城市建设从十年前的二环扩到现在四环外,俯视郑州,差不多成一个工地,在建工程占相当大的面积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大是正常的现象,国外的城市发展也会经历城市扩张的过程,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城市的扩张,而在于扩张的方式以及程度。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在空间上快速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一方面,城市居住区向郊区扩散;另一方面,就业、商业、文化等设施仍在老城区高度集聚”气。
这种城市蔓延方式对交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交通出行量增加和出行距离拉长;第二,与长距离出行相伴的是人们放弃步行和骑自行车而选择机动化的出行方式,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服务质量大多不令人满意,所以人们更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小汽车出行来缩短出行时间和提高出行舒适度,全国小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与我国城市家庭收入增加和城市向外延伸直接相关。
第三,交通流向过于集中。由于城市功能尤其是就业岗位和商业活动大多集中于市中心,四面八方的车流都向市中心涌入,造成通向市中心的城市主干道交通负担过重,容易引发交通拥堵,许多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堵车尤其明显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我国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是交通拥堵产生和加剧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人将其视作根本性的原因。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郑州市在城市交通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交通系统本身的问题。交通系统的问题首先表现在“硬件”上,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首先,城市布局不合理,没有事先规划好,而是哪堵哪儿修,修完接着堵,同时将老城区改建得面目全非;其次,交通道路、桥的设计、建设和使用周期过短,随意性太大;最后,交通、公共管理机构不能协调行事,比如,路和暖气管的维修和建设不能同步进行,在东风路地下通道的建设过程中两次挖掘地面,本身造成拥堵和资源的浪费。
二、经济政策方面――政府长期采取鼓励小汽车消费和使用的政策
我国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之所以增长如此之快,除却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一客观原因外,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取鼓励小汽车消费的政策。2014年,郑州市新增机动车42万辆,2015年的数字会更大些。
我市的汽车保有量之所以增长如此之快,除却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一客观原因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取鼓励小汽车消费的政策。从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到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强调“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都为汽车拥有量的迅猛增加创造条件。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小汽车进口税不断下降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小排量汽车购置优惠政策、引导汽车信贷消费等等政策,大大刺激了汽车消费。由此看来,我国小汽车的迅猛增加绝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和家庭收入增加的产物,相反,这反映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持续的干预。虽然这种干预旨在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小汽车行业的繁荣。但,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种收益背后是太多的负面影响,交通拥堵只是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激励小汽车消费的政策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影响如此之大,在于职权的划分,现有的交通管理部门能控制的有限。也许有人会争辩说,对于交通系统而言,重要的不是小汽车的拥有而是使用,这是事实,而另一方面是,小汽车的拥有必然会促进小汽车的使用,马林研究了2003年北京市有车与无车家庭出行方式对比,有车家庭的小汽车使用比例是56.8%,无车家庭是8.17%;有车家庭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是13.94%,无车家庭此比例是38. 08%?,可见小汽车与小汽车使用的正相关性。因此,无论汽车产业的发展其成本和收益究竟如何,都不能否认激励小汽车消费的政策对于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讨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必须要正视这一点。
三、城市交通管理方面----交通需求管理不足
郑州市交通拥堵治理中所实施的交通需求管理仍是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能有效控制小汽车的保有
一般而言,交通管理部门无法通过增加小汽车进口税和购置税等措施来控制小汽车的保有量;而其在控制机动车保有方面所能做的努力往往因为全国范围内的小汽车激励政策而受到影响。
(二)在控制小汽车使用上管理措施不足
建立便捷、畅通、安全、绿色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贸活动日益频繁,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通拥堵频繁、交通事故增多、环境污染、运输效率下降等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了各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选择。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不仅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到了显著发展,支撑了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客运交通。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总量超过了700亿人次,比1995年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达9%。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也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结构单一,轨道交通发展不足。
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以公共电汽车为主,城市轨道交通仅在部分大中城市开通,且线路里程短。而轨道交通具有公共电汽车交通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如噪声、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改善空气质量;运量大,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仅为2000~5000人次;交通系统更快捷、准时、舒适、安全,且更适合于中长距离的交通服务。
(二)公共交通网密度低,路线、站点布置不合理。
常规公交线网内部各条线路在车辆配置、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等方面趋于单一化,缺乏层次。在中心商业区,公交线路重叠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拥堵现象。而在城市郊区,公交交通不仅数量少,甚至存在交通盲区。另外由于路线、站点布置不合理,导致各种公共交通设施之间衔接不畅、衔接效率低。
(三)服务水平低下、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公共交通车辆由于缺少现代化调度系统和通讯设备,致使其运行效率相当低。国外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备构成的公共交通调度系统,保证车辆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而国内公交信息过于薄弱,公共交通调度系统尚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反映公交运行状态和调度情况,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四)此外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还存在道路行驶环境差、公交专用车道建设落后、公交车辆技术落后、公交发展规模与城市建设规划不协调、运营管理紊乱的问题。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受限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城市有限空间资源限制公共交通发展。
城市是个有限的空间构造,不可能无限地扩张,正因如此,限制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立、公交车辆的配套、公交线路的布置都需要占用城市的空间资源,但不断增加的私有汽车却进一步压缩这一有限的空间资源,造成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城市交通状况的不断恶化。
(二)低服务水平弱化公共交通优势。
城市公共交通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工程,其收益性和成本性的不平衡导致了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主动性。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长时间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车速慢、舒适性差、耗时长),导致公众乘坐公共交通的热情下降而选择别的交通工具。直接后果就是公共交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公交优先”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实。
(三)公共交通管理制度落后。
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手段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手段技术性差、管理结构缺乏优化以及具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的高技术手段在我国只是在个别城市得到运用。管理手段的强化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能否实现有效地链接。
三、和谐可持续公共交通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健全城市公交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公交优先”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我国,这方面的立法目前还非常薄弱,制定一部统一的《城市公共交通法》,从法律上保证公共交通建设及配套资金的落实,强制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政府和银行信贷投融资方式,就成为当前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的迫切问题。
(二)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与服务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在现有公私合作模式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与市场间的合作内容与形式,采用国有民营模式。这样不仅增加了公共交通的资金来源,也提高了公共交通服务的主动性。
(三)健全规范的公交补贴制度。
建立规范的补贴补偿机制,科学界定补贴补偿范围:对执行政府指令的低票价、特殊优惠,应给予补偿;对节能环保、安全监管等正外部性支出适当补贴。还要建立适用于城市公交的财务会计和成本核算制度,建立成本费用和政策性补贴的审计评价制度,将服务考核结果与补贴挂钩。
(四)建立科学的票务制度。
完善公交定价、调价机制,制定群众能接受、企业不亏损、财政能承担的价格。建立公交票价与企业运营成本和社会物价水平的联动调价机制,包括城市经济状况、社会物价水平和劳动工资水平。
(五)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运营管理。
规范市场运作,保护企业的正当利益。应加大政府投入,减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规范政府补贴,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遵循市场规律,加快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加强服务监管,加强服务质量考核,规范市场秩序。
(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合理定位城市公交和班线客运的属性,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统筹规划城乡客运网络,加强衔接,加快设施建设,改善换乘。要积极鼓励公交线路向农村延伸,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同时要加快推进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
参考文献:
[1] 蔡君时编著.世界公共交通[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徐亚华,冯立光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现状及战略规划[J].交通运输工程, 2010. 10(6):64-68
[3]王欢明,诸大建等 公共交通运行模式的选择[J].城市问题, 2010. 10:44-48
太原市是一个拥有340万常住人口的大型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机动车辆不断增多。每天早、中、晚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城区中心范围内的几十个交叉路口“塞车”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拥有双向14个机动车道的迎泽大街,尽管采取了各路口禁止左转的交通管理措施,直行和右转车辆通过路口往往也需等2~4个“准行”信号;整个市区停车位少,经常是车满为患,“僧多粥少”。因此,出行难、停车难已经成为市民反映强烈,领导和各级部门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1 产生“出行难、停车难”的原因
(1)机动车增量迅速。高速度发展的经济和高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物质基础,首先表现在机动车高速增加。据车辆管理所统计资料显示,太原市1998年12月,机动车辆约13万辆,截止2008年12月,太原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40万辆。10年间增长了30余万辆。目前机动车正以平均每日250辆的速度增加。
(2)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太原市是一个有建城2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城市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因素而逐步形成。尤其受到征地拆迁、保护文物、保护绿地等因素的限制,每年有限的市政建没资金主要用于旧设施的维护、拓宽和改造,新增设施寥寥无几。据市政设施管理所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2008年的10年间,在城区范围内,新增道路不足30条。以桥梁建设为例,从1988年至今的20多年中,只对连接汾河东西两岸的5座桥梁进行了拓宽改造,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而城市道路建设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和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是导致“出行难、停车难”的主要原因。
(3)“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发展失衡。在巨大的交通压力下,由于多种原因,政府部门往往比较重视对“动态交通”的治理,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畅通工程”建设,使“动态交通”得到相对缓解,但对“静态交通”的治理普遍重视不够。近年来,太原市高楼林立,而停车场却少的可怜。停车泊位的建没速度远远低于机动车的增长述度,导致在城市停车越来越困难。
(4)市政没施建设形式单一。太原市中心区域是以7横9纵主干道组成的棋盘式平面交通网络,高峰时段各路通压力均大,交通量无法分流。
(5)机非混合通行与占道严重。近年来,城市道路宽度在30m以上的主次干道,基本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通行,然而宽度在30m以下的道路以机非混合通行为主。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意占用人行便道经营摆摊现象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停车场少,占道停车现象普遍,这样导致行人被迫在非机动车道中行走,非机动车道被停放的车辆占了,非机动车只有在机动车道中骑行,再加上行人乱穿马路,势必造成严重的混合交通,既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又带来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综上所述,太原市出行难、停车难交通拥挤的基本原因可以总结为经济发展快、车辆拥有量快速增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车辆发展与市政设施建设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不协调。
2 解决“出行难、停车难”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立体交通体系。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应充分利用地下和空中资源,在不增加平面面积的条件下,发展地铁、高架桥、磁悬浮等道路交通设施,形成立体式交通体系,缓解路面交通压力,应列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目前,太原市用于公共交通的主要有出租车9000余辆,投入运营的公交车辆2200余辆,公共交通利用率相对较低。在进一步合理公交线路布局,优化公共交通网络的同时,采取管理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通行能力,多种形式优先公共交通。如:增加运营车辆,缩短车距时间;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行车道的情况下,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交专用车道,除公共汽车外其他任何机动车辆不得占用;在没有条件划分公交专用车道的情况下,可将公交线路较密集的街巷设置为公交专用通道,在交通高峰时或全天禁止其他任何机动车辆驶入:在设置了交通管制的区域内,在确保交通畅通的情况下,公共汽车可不受单向行驶、禁行线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约束,确保公共汽车优先通过。
(3)大力发展静态交通设施。解决行车难的根本措施是从设计、规划,从投入资金上和管理上,抓好停车场的配套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小区、综合商务区等的停车场配套建设,增加泊位,有效解决占道停车的问题。
学习目标:通过为物流货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说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并认识交通运输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武汉为例,归纳在不同历史阶段,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目前青岛市区商业中心的布局特点,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商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难点:交通运输及其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与交通运输关系密切,表1为青岛某物流公司的货物清单,请设计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归纳】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运输费用、运输时间、运输距离、运输量和运输物品性质。
【过渡】生产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在区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至关重要。出示武汉地理位置图和景观图,并简单介绍武汉目前的发展成绩,从而进入合作探究一。
合作探究一:交通运输与聚落――以武汉为例
*江城
师问:据图1分析明代武汉城区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原因。
生答:特点:①沿长江、汉江分布;②由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部分组成。原因: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运便利,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
*九省通衢
师问:民国时期,武汉的交通运输方式有何变化(图2)?对其空间布局有何影响?
生答:出现了铁路。部分城区沿铁路干线扩展,城区面积扩大。
【过渡】引出武汉长江大桥,过渡到“桥都”时代。
*桥都
师问:根据图3分析,从1958―2000年,武汉城区的空间布局有何变化?为什么?
生答: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武汉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由条带状演变为呈“蝶”状分布,城市功能结构日趋完善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交通促进了武汉的发展,武汉的发展也带动了交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高铁时代
【教师引导】高铁会给武汉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图4)?(播放视频予以了解)
引出“武汉都市圈”,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发展不仅促进了武汉城市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分析该都市圈在我国的地位。
【归纳总结】交通运输与聚落: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聚落;交通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表现在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过渡】交通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也同样带动了青岛的发展,进入合作探究二。
合作探究二: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以青岛为例
【学生活动一】找出青岛市区的商业中心,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中山路、台东、香港中路、李村;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学生活动二】随着地铁2、3号线的建设开通,青岛市区哪些地方可能成为新的商业中心?(交通便利的地区,可能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住宅区,形成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商业中心,但也要考虑诸如政策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三】老城区的中山路能否再度崛起重新成为商业中心?(从交通、人口角度考虑,但也要注意老城区改造、打造自身商业特色、定位等方面)
【归纳总结】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交通便利、商业密集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商业网点;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影响商业中心的繁荣或衰落。
【课堂总结】
【课后探究】分析交通运输对青岛城市发展和市区商业中心布局的影响。
(1)老青岛的形成与交通有何关系?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预测
当前,世界现代城市交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新时期,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现代化水平,既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
一、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1、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3、大城市作为区域交通的枢纽作用日益明显。
二、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大城市从原来30%下降到10%以下。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从停车场看,大城市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6、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缩。
三、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1、目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四、城市交通的几点措施建议
1、坚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公路、交通、安监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预防交通事故合力。
2、广泛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公路沿线村民、中小学生及摩托车、农用车驾驶员的交通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对客运企业、客运车辆和客车驾驶人的管理,落实安垒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4、全面排查、整治辖区事故多发路段,消除事故黑点。
5、提高民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加强公路巡逻监控,对车辆违法行为做到见违必纠,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加强城市政府对交通的统一领导,建立大城市的交通委员会。
7、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8、疏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