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概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2 11:23: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辐射防护概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辐射防护概论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核技术应用”是本校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必修课,旨在介绍非动力核技术(通常称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及其应用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原理及新进展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内容涉及同位素制备技术、核分析技术,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材料改性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在能源领域内的应用做概略介绍。针对该门课程结构的独特性,我们提出了由所有学生和多名核技术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其进行专题式教学。由于术业有专攻,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专业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融入到课程传授中去,在阐述核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原理的同时,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向学生展示核技术在各个领域所采取的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同时,学生的全员参与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与传统的系统教学模式不同,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有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专题,然后再把它们组合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的教学模式,所以这是一种与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较好对应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学科理论体系的结构,以某一具体问题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框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从问题和实践出发的专题设置具有更多的拓展和更为丰富的学科内容,这正是综合性课程教学的生动体现。

二、专题式教学在“核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其教学目的

“核技术应用”是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必修课,共48学时,每周三个学时,历时16周完成。该课程要求通过这48学时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核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理解核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及发展现状和前景。课程教学具体分为8个章节,包括:概论、放射性核素的制备、核分析技术与方法、同位素仪器仪表、辐射加工、核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核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核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由上可见,教学内容上几乎每一章内容(概论除外)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专题向学生展示。

“核技术应用”这门课程结构上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必须对课程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生动、富有吸引力。不同的教师,从多学科、多方法论的角度,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剖析。这种多教师的专题式教学方式刚好满足了该门课程的授课要求,各位授课教师术业有专攻,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形式多样,使学生能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到各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课程的教学教育目的,完成了培养方案所定目标。

2.“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本课程教学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将讲授、讨论融入了课堂,广泛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品质。此外,考虑到课堂效率和接受程度问题,针对每一个专题部分还可以采取“课上提出问题,适当引导;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判断理解、拓展行业发展”的专题研究法。学员在进行专题研究时自行搜集参考资料,这个过程可以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学习研究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下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将理论应用起来,并将分析结果拿回课程上进行讲解,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以下六个部分:I,教师提出需要专题讨论学习的题目,然后以一连串的问题和悬念引起学生对各专题的注意力、想象力及学习的积极性;II,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已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对所讨论专题的见解,撰写个人发言提纲;III,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个人发言和小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对于所需讨论的专题提出小组集体的认识和见解,并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本组进行班级演讲;IV,撰写小论文:学生课后根据原有的个人发言提纲和在讨论、听演讲、教师点评中受到的启发,撰写小论文;VI,教师讲评并针对学生讨论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对整门课程进行系统串联介绍。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对所需讨论题目的认识情况,以及作业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

3.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楚的发现,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该种教学模式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融入了教学过程,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脱节问题,避免课程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其次,突出教学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克服了长期以来由于教材内容肤浅所带来的课程课堂教学“一般化问题”;最后,由于专题教学把学生调研讨论融入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故而大大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成熟、广泛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核技术应用”这样涉及面广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引入了学生、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模式不仅仅能适应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出色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方式可向同类课程推广使用。

篇(2)

1 概述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对人类环境和健康具有危害性。放射性污染控制就是对可能产生或已发生的放射性污染进行控制,预防、减轻、避免放射性污染的一切技术和管理活动。我们在核电生产实践中,必须对放射性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其中核电大修活动的放射性污染控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将专门针对大修工作中关注区域和通道的放射性污染控制进行详细探讨。

2 卫生出入口区域

2.1 污染控制内容和方法

大修时,对控制区内卫生出入口表面污染进行普查,通常包括冷热更衣间、A1门、A2门走廊通道、辐射监控室等工作人员频繁活动的区域。在进行污染普查时,主要对这些地方的更衣柜、地面、桌椅、窗台和仪表设备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污染,采取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

2.2 时间安排

每日上、下午各普查一次,必须填报日污染检查测量单,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辐射信息。

3 核辅助厂房

3.1 污染控制内容和方法

使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核服务厂房、核辅助厂房、核安全厂房、新燃料和固废贮存厂房的走廊、楼梯、地面的表面污染,受到环境影响时,可擦拭取样测量。一旦发现污染,应设置污染隔离警示带,立即通知服务人员进行去污,并对去污情况进行确认。

使用表面污染仪表直接测量电梯地面及按钮的表面污染。

3.2 时间安排

对于核服务厂房,可根据现场工作情况确定测量频度,但每周不少于一次,当主泵可抽出部件运入主泵去污检修间后,检查频度改为每日上、下午各1次。

对于核辅助厂房、核安全厂房、新燃料和固废贮存厂房,根据现场设备检修情况和工作现场的多少,确定污染普查频度,原则上每天不少于1次。

4 反应堆厂房

4.1 污染控制内容和方法

反应堆厂房内工作现场多,维修活动频繁,造成放射性污染扩散的潜在可能性大,其监督和普查是污染控制的重点,应严格把关,及时发现放射性污染,迅速去污,防止污染扩散。在现场监督检查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现场辐射仪表状态是否正常;工作人员、物品是否按规定进出污染区;是否有工作人员在辐射热点附近无故停留;工作人员是否测量现场剂量率,对现场辐射状态是否了解;现场组织、剂量分担是否合理等。

对于反应堆厂房内的测量,应该做到“代表性、普及性”,最大限度的控制放射性污染,测量方式如下:

4.1.1 采用擦拭纸对反应堆厂房走廊、楼梯、地面进行擦拭取样测量(即间接测量法),取样点根据工作现场或污染隔离区选取,通常选取现场作业及工作人员出入频繁的范围以及反应堆厂房测量路线图规定的测量点进行取样测量;

4.1.2 采用便携仪表直接测量反应堆厂房电梯地面及按钮的表面污染,如果附近环境剂量率有影响,通常采用取样测量;

4.1.3 对反应堆厂房内工作现场污染隔离区出入口、外侧及周边区域采用取样测量。

4.2 时间安排

反应堆厂房为主要污染控制检查点,应每日上午、下午各普查一次,在蒸汽发生器、主泵检修期间及低水位开始后每日不少于3次。

5 工作现场污染隔离区污染控制(不含反应堆厂房)

在污染隔离区出入口门槛外侧及周边进行擦拭取样测量,应每日上、下午各普查一次,有效预防放射性污染扩散。

6 其它临时控制区污染控制

对控制区外边界门、龙门吊下方地面及区域内的设备,使用便携式仪表进行直接测量结合间接测量。原则上不少于每周2次。在有污染扩散风险操作后进行一次测量,以便及时发现污染并进行处理。

7 监督区污染控制

监督区定期巡检,包括月巡检和半月巡检。主要对辐射防护监督区内的主要廊道、休息场所、贵宾廊道等进行污染普查。测量监督区地表污染扩散情况,并填写好巡检单,作好记录及保存。

8 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值

核电站应按照国家标准及程序规定,严格执行表面污染控制,污染控制工作所依据的表面污染控制值见GB18871 或相关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对地面擦拭取样测量后,通常扣除本底0.15-0.35 Bq/cm2。实际测量值应为表面污染之松散污染值,某些核电站通常按40 Bq/cm2的1/50计算地面松散污染控制限值,超过或者检测值稍高于本底时,即认为需要去污。

9 放射性污染控制管理日报

上述工作均应在大修期间的放射性污染控制、管理日报中进行详细记录,便于及时报告、交流和反馈辐射污染信息,大修期间,还将反应堆厂房内的辐射信息及变化情况用巡检表公示于安全壳入口处,便于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工作现场的辐射情况。另外,在管理日报中应描述现场作业完成情况、工作现场状态、近期各检修现场需关注事项、工作情况以及其他情况等内容,对于违规行为及辐射防护事件,应发出24小时事件单,对工作人员提出整改。

10 放射性污染控制的不足

10.1 大修工作中放射性污染控制管理程序和工作规定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10.2 核电生产中放射性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工作人员参与需进一步优化管理;

10.3 核电站或核设施放射性污染控制相关企业、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待加强。

11 总结

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行政和技术手段来充分保证,在大修污染控制工作中,要有适用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要有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等多方面的措施,因此在核电大修工作中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中应该重视工作质量和核安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还需要全部维修工作人员的参与和重视,才能在核电生产的实践中有效的实施放射性污染全过程管理,保护工作场所环境、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健康。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X8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062-01

1 对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相关概论的分析

1)辐射监测系统的内涵。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是保证核电站反应堆安全运行,保障核电站工作人员以及核电站周围的居民核辐射安全的重要系统。可以对核电站的各个核辐射防护屏障的泄露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的发现危险并发出预警信息,以便核电站的相关工作人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任何剂量事故的发生。

2)辐射监测系统主体结构。辐射监测系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结构包括辐射监测系统服务器、辐射监测系统工作站、辐射监测系统交换机、下层结构和电厂DCS系统接口的网络设备。下层结构主要包括探测装置、显示单元(LPDU)、就地处理、连接盒(JB)、取样回路以及就地电气箱。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探测信号和相关信息有探测装置进行采集,在采集完以后,进行就地处理和显示单元(LPDU)处理,把采集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和模拟化的标准信息,并将转化后的信息接入到连接盒中,再由RS485总线连接,并传入到辐射监测系统的上层结构,上层结构在接受到信息以后,通过数字化网络把信息传送给电厂DCS,最终实现信息传递的全过程。

3)辐射监测系统功能。辐射监测系统主要有四个作用,一是可以保护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免受到高辐射的照射;二是可以保护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免受到辐射照射;三是可以起到间接防护的目的;四是可以对某些工艺或者核电站的通风系统的有关部件进行控制。

2 对辐射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根据核电站对辐射监测系统的总体要求,按照C/S架构设计对辐射监测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服务引擎主要负责对下位机数据的采集和控制,在把数据转发给核电站的DCS系统、工作站以及查询站的同时,接受工作站和查询站经过授权的命令处理。客户端管理软件负责系统参数的配置和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客户端软件负责各种数据的显示,并对系统中出现的不同故障进行指示。调试助手主要负责对设备间的通讯、参数设置和调试。

1)对辐射监测系统中服务引擎的分析。服务引擎(KRTServer)是整个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KRTStudio)管理软件的核心。服务引擎主要负责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工作是通过RS485通讯接口采集现场辐射检测仪表的实时值、历史值、工作参数和工作状态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第二个工作是负责接收来自辐射监测系统管理中心(SRTAdmin)的和监控中心(KRTVision)的指令,在接受到指令以后,并对这些指令进行处理,在处理完以后把指令传递给显示单元(LPDU)设备;第三个工作是把监控到的各种数据发送给各个监控中心的终端。服务引擎(KRTServer)在和监控中心(KRTVision)的终端建立联系的时候,会对终端进行检查,在验证到监控中心是合法的以后,才会把数据传递给监控中心的终端。同时,服务引擎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厂DCS的系统进行连接,由电厂DCS通过通讯接口获取监控的数据。服务引擎安装在辐射监测系统的服务器中,作为后台服务运行,能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在系统没有登录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因此,服务引擎在保证监测系统的连续性的同时,可以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运行。

2)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监控中心的分析。监控中心(KRTVision)是整个辐射监测系统的前端程序,其界面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一种人机交互界面。监控中心主要负责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对历史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报表的生成,可以设定辐射监测系统中监测通道的工作参数和报警阀值,可以显示报警窗口,禁止报警以及显示辐射监测系统中各个工作仪表的工作状态。辐射监测系统中的监测通道工作参数和报警阀值的设定、报警禁止操作只有管理员和操作员才有权限,其他的一般用户只有查看和查询的权限。辐射监测系统中监控中心的程序安装范围没有局限,该局域网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安装,待管理员在管理中心中注册该计算机以后,该计算机就可以正常的运行管理中心的相关程序。

在辐射监测系统的监控中心中,包含了许多的窗口。第一是系统主窗口。在主窗口中,可以看到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监测道的分布图,在试图区域显示各个监测通道监测到的实时数据,数据显示框会根据当前系统监测状态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其中灰色表示禁止、蓝色表示源检、黑色表示故障、红色表示高值报警、黄色表示警告报警、绿色表示系统运行正常。在窗口的右上方会显示当前的时间,在窗口的底部会显示当前登录操作员的名字,在没有操作员登录的状态下,窗口底部就会显示“无”。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中文界面或者英文界面。

3)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管理中心的分析。辐射监测系统的管理中心(KRTAdmin)主要负责辐射监测系统参数的配置、对用户进行管理、对辐射监测系统服务的控制以及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管理中心是安装在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服务器上的,只有管理员才有登陆和使用的权限。

4)对辐射监测系统中调试助手的分析。辐射监测系统中的调试助手(KRTHelper)可以通过串联的方式,直接连接到LPDU设备上,可以实现对单个LPDU设备参数的上传、下载和参数的修改等操作,主要用来调试设备、检修设备以及对设备进行参数的设置。

3 总结

总而言之,辐射监测系统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人员和核电站周围的居民不受到核辐射的危害具有重要作用。辐射监测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完全满足当下核电站辐射监测实施采集各个辐射监测仪表信息的采集,可以实现集中管理,对数据进行存储,可以显示、报警、打印以及网络传输的查询,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的一系列仪表进行控制,向监测通道发出修改报警阀值的有关信息,实现与电厂DCS系统的通讯需求。

篇(4)

中图分类号:O434.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的电磁辐射(包括光波辐射)。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 除对人体外,对重要的仪器或物体也有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电磁干扰就是其中一种,是指无用电磁信号或电磁骚动对有用电磁信号的接收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如今电子产品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且电子线路和组件的日益微型化、集成化,所以这些元器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导致各自的使用性能变差,可靠性下降。尤其是对精密仪器、航空航天系统、导航设备、科学测量、医疗保健等重要系统的潜在危害[1],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重大事故。另外,随着电子器件和游客数量的日益增多,参展文物也要谨防电磁辐射对他们的加速破坏。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祖先宝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者们开始重视文物的作用,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凸显;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延续,作为物质的文物,都会因时寿而老化,对艺术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然而,文物一旦损毁、消亡,附着其身的文化、历史内涵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不仅影响文物的观赏效果,而且会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而保护好文物,就显得非常重要。

归纳起来,影响文物安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和操作,以下就现代电磁辐射(包括光波辐射)对文物的潜在破坏及防护措施做一简单介绍。

1电磁辐射对文物保护环境的影响

当文物受到电磁辐射时,文物内部组成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温度升高。温度本身对文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温差较大时的“热胀冷缩”,对于一些精密的文物,电磁辐射会改变文物恒温保存的环境,致使文物发生形状上的微小变化,最终导致文物的破损。如丝绸文物由于温度的改变会引起纤维频繁的膨胀与收缩,使丝纤维组织受到破环,引起丝纤维强度降低,产生丝纤维的断裂,导致丝织品脆化并损坏[2]。同时,当温度与环境中的湿度、光照、氧气、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时,温度在后续反应中具有加速化学发应的作用。根据范特霍夫(Van’t Hoff)近似规则,对一般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对于纸质文物,温度升高5℃,变质速率就会增加二倍,而且容易导致纸质文物变黄、发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也会对文物产生影响。

1.1 展馆内电子器件对文物的危害

文物展馆内的许多文物属于国宝,对它们的保护措施是十分周密和完善的。因此展馆内安全防范系统必不可少,入侵报警、电视监控、出入口控制、实体防护装置等。然而这些电磁器件必然会带来电磁辐射,例如在安全防范领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 SYSTEM)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可以即时地传送活动图像信息,值班人员通过遥控装置可以实现对现场大范围的观察和近距离的特写。这种设备通常采用红外技术,而红外是一种具有强热作用的放射线,照射到文物上,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会造成文物表面温度的升高,同时红外辐射引起局部热效应,使得辐照物体附近相对湿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文物的收缩、变形或开裂。

随着电子系统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贵重的文物通常存放于电子防潮柜或是电子元器件储存柜中。同时在很多文物展馆中,为满足游客对高水平讲解服务的需求,很多展馆已经采用了无线设备进行讲解,这些电子器件以及类似广播的无线设备无疑也造成了电磁辐射污染。

1.2 游客手机、相机对文物的危害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人必备的通讯工具,游客在观看馆内的展品时,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带电子产品也会对文物造成潜在的危害,手机产生的电磁波主要分布在800-2200MHz,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相关资料表明,该频段的电磁波以热效应为主[3],可能会引起文物温度的升高和有机材料文物局部组织过热。虽然手机的辐射量很小,但是由于手机使用人群广、接触时间长,会造成损害的积累效应。

由于光辐射会对文物的保护造成伤害(在后面会介绍到),往往展厅的灯光都是较暗的,当游客对文物进行拍照时所使用的闪光灯,也会对文物带来严重的损坏。特别是植物染料染色的文物制品,对光的作用十分敏感,容易发生褪色、变色的现象。而且即使是矿物颜料染色的文物,对于光照也是敏感的,频繁的光照也会令其发生色彩上的变化[4]。有些矿物颜料在光照情况下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色彩改变[5]。

闪光灯发出的光线中含紫外线的成分很少,却含有较多的红外线能量。因此闪光灯照射对文物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红外线引起的。文物被红外光辐射,使其被照表面和内部急剧升温,随之产生内应力,而出现翘曲、龟裂等现象[6]。同时光线的损害作用是积累性的,照射时间愈长,光照度愈高,对光敏文物的损害愈大。闪光灯对有机文物的破坏作用是渐进的,光照停止其破坏作用仍继续,即使闪光灯瞬间性的曝光时间很短,为1/3峰值持续期,其损坏程度仍很严重。

此外闪光灯光谱中的红外线具有加热作用,是造成白色的纸质文物变黄、染色丝绸褪色的主要原因,也是对丝纤维产生破坏作用的罪魁祸首。因此,在观看书画、丝织品、木质等有机质文物的时候,请勿拍照。

2 光辐射对文物保护环境的影响

光是一种能引起视觉感应的电视波,根据光源不同,可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在博物馆,尽管光对于人们研究、参观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文物保存却是有害的,其中以紫外线的威胁最大。而光学辐射是辐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文物接触最密切的辐射波段。光学辐射的直接危害是指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光辐射对文物的材质,主要是对文物表面和色泽造成的伤害。

2.1 紫外线辐射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小于 400nm 的光称为紫外光。日光中有大量紫外光,经过大气层中臭氧吸收后,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约占地球表面日光的5%,而白炽灯中的紫外线通常为输入能的0.1%[7]。

紫外线是引起光化学反应最主要的光学辐射,由紫外线照射而引发的各种物质的光化反应主要是针对有机物而言。当有机质文物受到紫外线辐射时,其分子链被打断,在潮湿环境中紫外线还可分解空气中的氧,使其成为游离态,引起一些系列光氧化反应。其结果是造成文物材料分子结构的变化,例如分子间构型的变化从而产生交联、分子量变小等。同时,还有表现在物理方面的变化: 一是外观上的变化,如失去光泽、变色 (泛黄) 、褪色、出现斑点、龟裂、形变等;二是机械性能的改变,主要是强度、耐折度等性能的下降;三是物理性质的变化,例如吸湿性、透光性等可能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8]。

2.2 可见光辐射

虽然紫外线对文物的外观、色泽以及物理机械性能危害较大,但紫外线的含量毕竟很少,与紫外线相比,可见光的能量虽然较低,但由于含量多其能量大大超过紫外光,可见光对文物的破坏同样值得重视。

光的能量与波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波长愈短其能量愈高。可见光的照射都对文物的染料分子具有破坏作用。当染料分子受到照射时,它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双键断裂,使整个分子分解,导致纺织品上的颜色发生改变。所以对于那些对光非常敏感的染料、颜料,虽然保护其免收紫外光辐射是及其重要的,但更要考虑可见光辐射对其的影响[9]。而且可见光是光源中的主要部分,可见光对文物的作用时间长,光热老化的破坏作用存在累积效应,因此可见光也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2.3 红外线辐射

通常将波长比可见光辐射波长长的光学辐射称之为红外辐射。红外的能量较低,一般不能诱导光化学反应,其主要危害在于红外的热辐射作用导致文物局部温度的升高,加速某些光化学的反应速度。由于大多数文物表面不透光,所以光的主要作用是使表面变质[10],往往会引起石质文物表面的酥化、变形等。而对于很多文物(例如石质文物来说),其表面是最具文物价值的珍贵记录[11]。为保护文物这一人类共同的财富,博物馆照明设计时应较好的控制红外辐射。

此外红外线的加热作用,会导致被照文物表面及内部温度快速上升,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可能会造成文物展品出现翘曲、龟裂等现象。

3 相关防护措施

文物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象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文物,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对于推动科学技术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保护文物免受保存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3.1 基于电子器件及人为因素影响的防护措施

首先,文物保存的电子元器件储存柜要减小电磁辐射,其本身的电磁辐射值要符合国际IEC62233的标准,文物展柜的玻璃可以采用具有吸波效果的电磁屏蔽玻璃,也可以铺设金属丝网以防止电磁辐射对文物造成的损伤。

其次,在文物展馆内尽量少用电子产品,以减少辐射。在馆内应禁止游客接打电话,可以降低电磁辐射对文物造成伤害的积累效应。

最后,对光照十分敏感而脆弱的文物,不得使用闪光灯拍照,可以在暗室内以弱灯光照明,延长曝光时间进行拍照。即使是对光不敏感的文物,拍照时闪光间隔时间也应该尽量延长,避免频繁拍照。

3.2 避免光辐射对文物造成影响的有效措施

前文已经介绍光对所有有机材料文物具有破坏作用,引起文物表面变质并加速这种变质反应。光对文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会使书画、古籍等纸质文物及丝绢文物酥化、变色,也会使陶瓷、壁画等文物的色泽淡去等等。因此防光、避光是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但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见证,又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展出活动,处理好保护文物与利用文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是解决光辐射造成的影响的关键所在。

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参展文物要令游客看得清楚、看得舒适,首先要进行光源的选择。由于自然光中紫外线的含量较大,所以博物馆内尽量选择方便控制的人工光源。对于不同材质、不同特性、不同年代的文物,应做不同的光照调整,以达到或真正起到保护好文物的作用和实效。在满足游客正常观赏文物的同时,尽量降低展品的照度,根据《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陈列室展品内对光特别敏感、中等敏感以及不敏感的文物展品所规定的陈列照明水平分别为50lx,150lx,300lx[12]。此外,在照度确定的前提下,减少光照时间可以有效保护文物。博物馆藏品库房可以只有在工作需要时照明,展厅只有在开放时照明,当游客较少时,在没有游客参观的区域可降低光源照度。

光线垂直照射对文物的危害最大。使用光源照射文物时,应选取≥45度角入射,这样既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又有利于游客观看,而且偏光观赏文物还能保证展品的颜色不失真[2]。

结论

文物具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本文分析了电磁辐射对文物的破坏机理以及常见典型电子器件对文物造成的伤害,并且阐述了针对电磁辐射造成伤害的有效防护措施,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方面开辟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成斌. 浅析电磁干扰对电力设备影响及对策[J]. 内蒙古水利, 2010, (6): 158-159.

[2] 王永礼. 物理环境对古代丝织品色泽和丝质的影响研究[D]. 上海:东华大学, 2007

[3] International Non-Ionizing Radiation Committee. Guidelines 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up to 300 GHz) [J]. Health Physics, 1998, 74(4): 494-522.

[4] 黄玉金, 赵葆常, 田少文等. 光照与彩陶俑表面色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光子学报, 1997, 26(2): 178-188.

[5] 刘舜强. 古书画损毁机理初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3, 15(1): 39-42.

[6] 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 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2.

[7] 阮章魁. 紫外光辐射对文物危害的机理研究[J]. 才智, 2011, (19): 76-77.

[8] 张欢. 从文物保护角度探讨博物馆照明问题[J]. 照明工程学报, 2012, 23(6): 64-67.

[9] 赵建平, 肖辉乾, 王书晓等. 博物馆照明设计标准的研究[C]. 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会议论文集, 2008.

篇(5)

一、核能与核电

核能,即原子能,原子能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通过原子核内部粒子间碰撞反应而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主要是指裂变能和聚变能,前者是铀等重元素核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后者是氘氚等轻元素核聚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核电站、核武器和核动力装置三个方面,本文所提出的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重点是针对在民用领域使用裂变核能的核电站而提出的。目前各个国家的核电站是应用裂变核能进行发电。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是由前苏联于1954年6月27日建成和并网发电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此后各国开始建造核电站,但核电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核电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停滞阶段、复苏阶段。初期阶段是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各国开始研发和建造核电站。停滞阶段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各国对能源需求量减少,再加上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两次核电事故的影响,各国开始反思核电的安全性能,核电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复苏阶段是指从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技术越来越成熟,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又开始重视核电的发展,核电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核电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伦理学的原则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通过思考与分析我们的行为,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我们的行为指明方向。核能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一种表现,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核能的发展需要运用伦理学的原则来指导。

(一)安全不伤害的原则。为确保核电生产的安全性,我们在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造运行等各阶段中要把安全原则贯穿始终,并把确保高度安全作为发展核电最基本的因素。吸取1979年三里岛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等核电灾难的教训,切实在核电安全方面采取有效的技术改进措施和管理措施,避免带来不必要的人为伤害。

例如在安全技术改进方面,美国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采用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就具有代表性,利用物质固有的重力、流体对流和蒸发扩散等天然原理,设计时不需要专门电源或其他动力源驱动的安全系统,以便在应急的情况下自然冷却反应堆和带走堆芯余热,极大提高了核电的安全性能。

(二)生态的原则。从1992年里约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到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维持生态平衡关系人类自身的生死存亡,不仅需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而且需要全人类携手推进。核电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相对于靠煤燃烧的火力发电,发展核电能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可是核废料的处理是国际上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放射性废物依其放射性水平,一般分为高、中、低三类,高放射废物有两条可行性技术途径:一是深地质处置,二是分离-嬗变技术;但是核电站的放射性废弃物在数千年内都具有危害性。西方国家的核能开发表明,核废物尤其是高放射物的处置,已经成为制约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发展核电需要人类充分利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将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妥善贮藏和管理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避免其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

(三)和平发展的原则。冷战结束后,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总体上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氛围中。但是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动荡和恐怖活动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核电的发展要遵循和平发展的原则。

如果对核电的利用不善可能导致核电异化,核电将成为霸权国家和国际恐怖组织政治军事威胁的筹码。例如,有些国家借着发展核电的幌子趁机发展核武器,将核能非法应用于军事领域,增加世界的不安全因素,打破当今各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另外像高浓缩铀和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军用和民用核设施场所,客观上为那些具有全球网络的恐怖组织提供机会,对于核材料不正当利用可能导致核走私和核扩散。而且自苏联解体后,已有许多核走私的报道。这些破坏和平发展环境的因素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和平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四)集体主义的原则。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科学家是最关键的一环。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这意味着科学家对科技的发展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尤其在科技社会影响更加突出的当代,科学家不能只追求探索未知世界,还必须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这种集体主义意识既表现在积极探索和协作,推动科技进步,又表现在尽可能避免科技的滥用,防范科技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也表现在参与政府关于核能发展规划决策的过程中,科学家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核能的发展可谓小到科学家,大到国家。当今几个主要的核电国家在引领核电发展前沿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核电的双面作用,需要为核电的发展担当应尽的义务,为核电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使核电有利于全人类这个集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核电给全人类带来的是福利而不是灾难。

三、结语

目前,在经济、环保、科技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越来也多的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核电的优势,计划发展核电,再次挖掘其清洁、经济、高效的潜力。虽然核能这种新型清洁能源再次得到各国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核能潜在的不安全破坏环境的缺陷被克服,核能停滞阶段的经验教训还必须时刻铭记。怎么样更好的发展核电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因此需要合理的伦理原则为核能的发展指明方向,趋利避害,让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造福全人类。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沅.放眼核能[J]科学24小时,2009年(上):6-8

[2] 宋嘉颖.核能安全发展的伦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3

[3] 欧阳予,汪达升.国际核能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与我国核电的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第34卷(第5期)

[4] 於凡,张永兴,杨东.我国核能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J]辐射防护,2010年,第30卷(第5期)

[5] 张静.核能利用的伦理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9.6

[6] 喻雪红.核电发展的伦理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7] 冯昊青,张多来,刘镇江.基于发展核电的伦理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7卷(第5期)

[8] 郑佩琼.生态观与核能利用[D]江西财经大学,2013.6

[9] 朱华主编.核电与核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

[10] 魏义祥,贾宝山主编.核能与核技术概论[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7

篇(6)

其一包含了经济学类的大部分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包含了金融学、金融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贸易经济等专业方向,山东大学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等专业。

其二为经济学类中设置最多的几个专业的综合。有的是包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南民族大学;有的则只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体专业除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类专业外,还与学校特色联系在一起,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专业外,还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经济学类,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之外,还开设了能源经济学。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两个以上的以经济学类为名来招生的专业,但在经济学类后面还加有备注,标明不同专业的区别。如北京工商大学分为经济学类(经贸类)和经济学类(财贸类),前者包括经济学、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后者包括财政学、保险和统计学共3个专业。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类打破了只包含经济学类下相关专业的构成,还与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近似专业联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之一,天津商业大学则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

院校展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首届以经济学类招生的学子即将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经济学类专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税务方向)、经济学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等五个专业或方向。入学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将根据自身专业学习规划、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情况,在贸易、金融、经济类学科内自愿选择专业,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经济和管理人才。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四个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继续专业课学习。

工商管理类

专业构成

从开设院校的数量来看,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中,能与经济学类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类。作为备受考生青睐的工商管理类,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和旅游管理类共同构成管理学类。九大类的差异从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类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在工商管理类下,有的专业以市场活动为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有的专业则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还有些是针对特殊领域开设的,如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中,具体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与经济学类学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绍经济学类专业时,有的高校将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纳入其中一样,也有一些高校则将属于经济学类下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招生、培养,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所包含专业除会计学与市场营销外,还包含了经济学类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类则可称为工商管理类的。核心型”,将工商管理类下最常见的专业都纳入其中进行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第三类则是在管理学类下,打破九小类之间的界限,将属于其他类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中。如大连理工大学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共6个专业。

还有一类则更为与众不同,以工商管理类招生,但实行的却是双学士的培养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工商管理类又称为“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在四年的修业年限中,接受管理学(或经济学)+工学专业的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

院校展台

电子科技大学——该大类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两大学科优势,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该大类以实验班形式培养,包含专业众多,有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品学、物流管理等。前期进行基础阶段学习,后期进入专业学习。

公共管理类

专业构成

同属于管理学类,但公共管理类把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工作程序、工作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商管理类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对经济领域涉足较少,而更倾向于解决公共事务——土地、公共关系、文化、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等问题。

公共管理类下包含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一样多,但最为人们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劳动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或是设置较少,或是仅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的构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再适量增加一两个专业。

在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仅包含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又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与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类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会计学、社会学、应用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文写作与秘书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院校展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入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志愿、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分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

华侨大学——招收文史、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开设相同课程,第三年在自愿选择与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分成3个不同专业。成绩达要求可修读法学专业双学位,理工类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修读城市规划专业双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构成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哪些专业?只要将其名称拆分一下,中国、语言、文学三大关键词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即适用于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文学为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官方语言——汉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则涵盖了诗歌、词赋、戏剧、小说等。

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所含专业较少,因此高校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组成也比较简单,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指的是所包含专业均为该门类下的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包含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山东大学仅含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河北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闭合式”专业组成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据多数地位。而“开放式”则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专业与其他文学类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名义招生,如中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则将属于新闻传播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招生。(注:原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美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院校展台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构成上较有特色:汉语言与对外汉语的结合。两个专业紧紧围绕语言,一个是内在的汉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一个是把汉语传递给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制四年,双学历[同时颁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壮汉双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从事进一步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具有双语写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并粗通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

能源动力类

专业构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隶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能源动力类就是以各种能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随着使用的减少,人们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在能源动力有许多专业都围绕核能、风能、新能源设置。

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最为普遍,其他专业如能源工程及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都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所以在以能源动力类为名进行招生的大类,一般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的形式组成。如大连理工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许多开设此大类的高校,都将与该专业相关较大的但属于土木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注:现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纳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学该大类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南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除以上两类以外,还有少数以能源动力类招生的高校在培养方面是打通本硕连读进行培养,如西安交通大学该大类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选择,再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透平机械、热力发电厂等。

院校展台

北京科技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实验班(能源动力类)招生,前期以基础学习为主,第三或第四学期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电气信息类

专业构成

作为工科门类招生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电气信息类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因此专业可以分为相关的几类。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是与传统的电工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则与计算机更为投缘;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等则与电子牵手……在以电气信息类为名称招生的大类专业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专业呢?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首先是相关专业的结合,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都与电工技术有关;防灾科技学院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则与计算机有关。

其次则是在传统电子与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电子信恩科学类包含了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川大学包含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

还有一类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专业比较多,还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设的专业也包容进去,如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中南大学则包含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等。

院校展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所属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电气信息类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掌握好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分阶段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类

专业构成

用一句真实并且高度概括的话说,人类的世界始终是一个由材料组成的世界。从属性来分可分为无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类下的专业就是围绕研究各种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运用不同的材料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覆盖了冶金、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及表面等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与建筑(墙体)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则是针对纤维、橡胶、塑料、乳胶漆等材料。

以材料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部专业都由材料类下的专业构成,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该类包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都属于本类下的专业。

第二种是由材料类下的专业加工科门类下其他类的专业,如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材料类,既有属于材料类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机械类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第三种是材料类下的专业与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的组合,如中南大学材料类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材料化学专业与材料类下的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也包含了理学门类下的材料物理专业。(注: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已归为材料类。)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上一篇: 节约资源的目的 下一篇: 老年教育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