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2 15:1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篇(1)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和目的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财务分析是有效推断和把握企业的经营前景和发展趋势、避免盲目投资、改善和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生产的发展、业务量的大小等遵循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行业,对资金的占用、需求遵循不同的规律。比如商业企业,日常现金收支量大,商品周转频繁,而设备制造企业业务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慢、需要的运营资金多,等等。财务分析就是要掌握和认识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服务。

(二)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具体反映在财务分析指标的各项数值中。通过数值的比较,可以发现经营管理问题,找出差距,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例如,资产负债率为 85%,说明企业的资金只有15%是所有者的资金。企业现金支付能力为负,说明企业面临支付危机,必须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等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及时诊断企业的“健康”状况,为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管理服务。

(三)弄清企业的优势和弱点,做到知己知彼,为企业在市场上开展竞争和制定发展战略服务。企业的优势和弱点,反映在企业偿债能力、收益能力、发展潜力等各项指标数值上。通过分析有关指标,可认清企业的优点和弱点,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和发展战略。同时,通过比较、分析这些指标,还可弄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以便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

二、财务分析在现代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一)开展财务分析可以总结过去,预测未来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分析将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区分开来,以划清经济责任,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实绩,并据此奖优罚劣,以促使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已由微观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二)财务分析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从微观企业的损益表来看,企业的收益情况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反映:第一,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第二,经营收益扣除财务费用后的经常收益;第三,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由资本全部用来筹集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第二,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三)开展财务分析可以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财务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了解,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三、传统财务分析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应用

分析一个企业通常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进行的, 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依托于会计报表项目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保值率等相关指标,还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总资产周转次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

从以上分析指标不难看出, 我国企业传统的财务分析更侧重于经济现象的微观分析, 缺乏从企业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 侧重于货币领域的分析, 忽视了非货币领域的分析;侧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分析, 忽视了与相关经营信息的结合分析; 侧重于资金运作的分析, 忽视了企业资源分析; 侧重于经济事项的事后分析, 缺少有效的前瞻性分析。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滞后, 缺少对企业风险防范和发展潜力的分析。侧重于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 忽略了企业经营的动态性。财务指标分析缺少可比性, 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 经营者难以了解相关分析指标在行业中的地位。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分析被割裂,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的分析。另一方面, 财务人员受业务知识单一限制, 缺少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也影响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财务分析要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提供大量的、经常性的财务信息, 以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由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以上局限性, 其分析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 它的使用价值被大打折扣。

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改进的财务分析

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是建立在新的理财环境及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企业财务分析提出新的要求,其分析的目的表现为既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又衡量当前的财务状况,还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以市场状况及各种指标值和平均值等规范的资料为依据,既不受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外部个别因素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企业财务运营的效果。最终为企业的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财务决策所需的信息,同时为政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提供相关信息。

(一)偿债能力分析

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当期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收入,首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支出,如购买原材料与商品、支付职工工资、缴纳税金等,然后才用于偿付债务。所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首先应看企业当期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现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这里在分析偿债能力时,没有包括投资活动与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因为企业是以经营活动为主,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作为不经常发生的辅助理财活动,其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在总现金流入量所占比例较低,而且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维持经营活动正常运转所必须发生的支出后,还不能偿还债务,资金来偿债的话,筹措到新的资金,这说明企业已陷入了财务困难,很难筹措到新的资金必须向外筹措即使企业向外但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还是取决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这是一种十分稳健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用来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的利用程度和营业活力。资产利用程度的分析又称资产运用效率分析,因此,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又称资产利用效率分析。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筹集的资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企业资产运用效率的高低,或者是说企业的各种资产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涣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有效运用程度。资产运用效率高,则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就快,资产变现的速度就快,这样,企业就会有足够的现金用来偿付流动负债,因而其短期偿债能力就强。资产运用效率高,各项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就能取得更多的收入,收入越多,所获利润就越多,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那么企业就会有足够的资金还本付息,其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大。因此,无论债权人、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注重资产运用效率分析,而作为企业经营者,进行资产运用效率的分析就尤为重要,因为资产运用效率分析是评价经营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表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必然是周转速度减慢,而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减慢,必然造成企业销售收入降低、利润下降、资金供应紧张、财务状况恶化。相反,如果一个企业销售收入上升,利润水平提高,表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必须是周转速度加快。所以,各项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考核经营管理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一般说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会给企业带未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状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1)证券买卖等非常项目(2)己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3)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4)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最优利润,在分析评价企业利润水平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企业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必须从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资产获利能力分析和每股盈利水平分析几个方面进行。

结语

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作为一种信息源,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诊断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时充实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经常性的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日本型经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把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现在,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并且向成熟化社会转变。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资源浪费型向环境保护型发展;由企业中心型向人间尊重型转换;由企业自我优先向企业的市民性、社会性的重视等方面逐渐过渡。日本经济的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日本又存在长达1O年之久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等新问题。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非凡对于中国的学者,更应该深入地思索和探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为背景,对建立在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构筑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便对我国的经营管理有所启迪。

二、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

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组织要素,以消减不确定性对组织的不良影响为手段,提供新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在人和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新问题”。“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从图l可以看出。“和”和“谐”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比如‘和谐态’出现在角平分线上”(虽然理论答应我们虚构这样一个“极值”),而是“和则”和“谐则”和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相互动。在对一个给定时间段落、地域和行业的组织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则”、“谐则”体系内部规则的递进。

现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景气和外汇市场的变动因各种规则的缓和,各行业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模糊,企业内外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连续的变化。在2l世纪的今天,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构筑是建立在面向复杂性,围绕日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现人和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新问题,寻找现代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

近年来,日本企业在组织、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集中表现在:一是实施地域划分制并据此推行地域统括本部制。即将世界划分为数个地域,设立地域统括公司,统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种事务,拥有如同国内总公司式的权限。例如,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在欧洲、亚洲、美洲这3个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欧洲、美洲这两个地域分别设立了地域统括公司(总部)。二是各个据点超越国境有机结合。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据点中,进行最佳的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给,组装产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电气在其美国和新加坡的企业间实行半导体的生产的合理分工,而彩色电视的生产则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间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确立在当地生根,并设法被该国视同本国企业的思想熟悉。基于这种初衷,当地日本公司把宣传、新闻活动等作为重要手段,使自己和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有意识地以当地社会一员的身份。开展事业活动。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体现企业利益;②重视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扶持企业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务产业;③强调经济信息的长远规划;④重视信息联合开发。第二,综合商社发挥信息职能,包括:①综合商社设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达到机构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样灵活。

技术革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生产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技术革新在日本制造业,非凡是汽车工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日本各汽车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车辆的工厂化、高附加价值化。这主要是以探究开发为中心,从发动机运转到车轮部件、空调部件、平安保障部件等新产品和通讯等的研制和开发,使汽车的功能不单纯是运输手段,而且进一步增加舒适性和通讯等新功能,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方面,已初见成效。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创新”是日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应该是日本企业家的原动力,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应该是“创新”,根据现代日本社会及企业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包含:①以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内含制度创新);②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③生产销售均以顾客为中心;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

基于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指导下,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还是要建立在和谐管理中“和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究。所谓“和则”是从“和”的概念派生出来的一套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换言之,他们是用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以调整人际间的共处,人群问的共处,乃至组织问,组织和社会间的共处。“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装置的现实对应物。从和的基本约定出发,发展了三个层次的“和”的原则体系。和则一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二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三提供组织于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日本型经营和则的建立应该在宏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战略发展中,“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和谐主题的引导下,和则的形成应该是“村”的延续,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础上来分析日本企业的内外环境,寻求结论。现代日本企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作为全球化企业,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激烈变动和可能发生的新问题:②国际规模的事业再构筑战略的如何展开;③作为多国籍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企业内国际分工体制如何编制,如何适应激烈变动的国际经济和事业的再构筑:④日本全社会信息化如何和国际信息化接轨;⑤国际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养;⑥技术革新的全球化优势互补等新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和探究,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和则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业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尊重员工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和个性化;②OJT的维持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③年功主义和能力主义、实力主义的相互结合;④人才的多样化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和则二,提供“村民群体”在日本企业集团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在国际构造的调整中,提升地域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地域性企业文化的提炼和培养,使之成为企业有效的战略资源:③培育国际互补性团队的创造力:④国际性生产运营组织的建立和国际合作战略体制的构筑等方面。

和则三,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业集团对可持续的遵从”和“地球村的积极地回馈”。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遵循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向,力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所突破:②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造福于人类社会:③企业经营应具有迅速的决策和资源的有效利用;④企业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为经营理念,使顾客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综合效用等方面。

四、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

“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新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它可以是结构,也可以是过程,流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总之,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新问题,我们通称之为“优化性”。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我们也提出了3个基本的“谐则”:谐则一是指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等):谐则二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比如负债率的平安值域,业务流程的再造);谐则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比如最短运输路径,最大产出规模)。

通过对日本型经营的宏微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型经营在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是探究日本型经营的误区。日本的经营工学也是支撑日本型经营的基础,日本型生产系统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源泉之一。非凡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建立,为现代工业企业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以和则的建立为基础,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以提高日本企业的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新问题,即“优化性”为导向,来构思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下谐则的建立。

篇(3)

一、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传统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寻找企业内部管理缺陷,而现代财务分析更重视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企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一个企业通常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赢利能力三方面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如根据资产负责债表项目的年初、年末余额变化趋势情况分析资产及负债总额的变化幅度及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资产负责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保值率等相关指标、根据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业务收入的增减趋势分析其变化原因、针对收入成本结构分析利润增长点,将不同的报表结合起来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总资产周转次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

从以上分析指标不难看出,我国企业传统的财务务分析更侧重于经济现象的微观分析,缺乏从企业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侧重于货币领域的分析,忽视了非货币领域的分析;侧重于资金运作的分析,忽视了企业资源分析:侧重于经济事项的事后分析。缺少有效的前瞻性分析。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滞后,缺少到企业风险防范和发展潜力的分析。侧重于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忽略了企业经营的动态性。财务指标分析缺少可比性,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经营者难以了解相关分析指标在行业中的地位。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分析被割裂,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的分析。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受业务知识单一限制,缺少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影响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财务分析要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提供大量的、经营性的财务信息,以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由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以上局限性,其分析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它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财务分析的完善及应重点分析的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应再局限于静态的单一指标的分析,更应从整体上动态地分析企业的赢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因此,企业财务分析需要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以下分析内容:加强资源的效能结构分析及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如何挖掘和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现有资源的作用,是企业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企业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对人力资源效益分析,有利于企业注重“资本”的投入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财务策划、税务策划有无得到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作为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其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企业股票市值变动分析,有利于经营层关注本企业价值,关注企业公众形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特别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

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在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现金流量信息愈来愈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许多企业发展财务危机不是因为缺乏赢利能力,而是因为现金的短缺造成企业信用的丧失。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从以“利润”为中心转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检查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是否能够满足其利息支付义务;分析股利支付前的自由现金流,评价企业用内部产生的现金流为长期性投资提供资金的能力;分析股利支付后的自由资金充,评价企业付股利的能力和企业股利政策的可持续性;分析外部融资活动之后的现金净流量,用于评价企业的筹资政策。利用这虚张声势逐年变化的信息,将为我们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重视企业营销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某种营销手段的推出,其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就此打住,这是经营者关心的另一个重点,他们希望通过财务分析得出较为可信的答案。对贡献毛利、目标利润、盈平衡点、变动成本分析、固定成本分析、营销资本支出、相关成本分析、单位贡献毛利等指标进行分析都是比较备选营销方案的有用工具。

篇(4)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曾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变革,不足之处逐渐显现。

一、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片面性

突出表现“七重七轻”现象:

一是重微观分析、轻宏观分析。重视小集团内部同类型企业的比较,没有把数据分析置于国内行业、国际知名企业乃至整个世界大环境中去分析比较,缺乏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应对准备。

二是重事后分析、轻事前分析。满足于对事实数据进行传统的事后分析,缺乏对财务计划执行前的分析,更缺乏对财务活动未来发展前景的趋势分析。

三是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使用定量标准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

四是重实物管理、轻价值管理。对于有形资产有科学的计算办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品牌价值,区域影响力等无形资产重视程度不够。

五是重当期收益、轻远期风险控制。把当年的利润指标和投资计划完成作为首要任务,对于库存资源结构优化和远期投资风险控制认识不到位。

六是重盈利分析、轻资源分析。只重视企业的获利情况分析,缺乏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角度开展效能监察、人力资源开发和现金流量等的分析。

七是重数据分析、轻问题分析。分析时把罗列数据和分析趋势作为主导思想,重于表面指标比较分析,缺乏对驱动因素的分析。此外,传统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方法缺乏对集成信息手段的应用。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等推行ERP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在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数据仓库 (BW等)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孚、壳牌等国外大型的石化企业都配有技术成熟、功能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与之相比,销售企业在远距联机处理、数据共享、网络计算、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处理等方面差距甚远,所以很难建立起及时有效的决策系统应对市场变化。

二、关于改进销售企业财务分析和评价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备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管理集约化、扁平化的趋势,应结合企业战略、调整考核导向,依托ERP信息管理平台等方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分析评价网络管理体系。打破原有的财务部门独立直线进行数据分析评价的做法,适度扩大分析的外延,本着横向拓展到边、纵向深入到底的分析原则,建立起以主要财务部门为主导,涵盖公司层、职能层、执行层和专家等各梯级的分析评价管理体系。明确各梯级组织和个人的职责和考核要求,力争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审核、汇总和评价有关数据,最终整理形成数字详实、分析严谨、预测准确、措施具体、内容完整的分析评价报告。要建立月、季、年的全面定周期分析与专项不定期分析相结合的分析制度,做好分析时间点和工作内容安排;建立起有效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将财务分析评价信息传递给相关管理和执行部门,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要寻求财务分析与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将财务分析信息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并制定新的预期目标和调整方向,再将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到经营销售执行环节。

(二)合理规划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关键指标体系构成

具有前瞻性的财务报告应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综合竞争力、风险评估等财务信息,改进现有的报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性最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财务的重点,将影响权益净利率最重要的指标资产净利率也引入其中。同时将表示企业负债程度的权益乘数列入分析范围,以反映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引入非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的整体目标,增加非财务信息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促使企业追求可持续性和效率的统一;引入区域影响力指标,通过评估企业市场掌控力、知识产权价值、技术服务资源优势等指标衡量企业的持久生命力。在指标设置和指标体系构建上,要充分反映炼化产品销售行业特点,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经营战略,考虑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做好综合分析评价。例如炼化产品的销售要基于石油资源和石化产品市场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在国内同行业对标的同时,要尝试分析本企业在周边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研究实现境外销售业务的可能性。基于销售企业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注重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等特点,设置销售增长率、配置资源比率、市场及客户保有量等指标,实现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价值创造的统一。指标体系设计也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指标导向模式。

(三)多角度分析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评价

一是注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相结合,分析要将去过的绩效与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统筹考虑,实现短期业绩与长远发展的统一。

二是注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相结合,避免财务分析机械的比率计算,要从财务战略、财务比率、收益质量与成长性等视角形成完整的分析结果。

三是注重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受国际大环境及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时,同样的投入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出,静态与动态数据对比分析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篇(5)

传统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寻找企业内部管理缺陷,而现代财务分析重视的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企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一个企业通常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进行,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依托于会计报表项目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

从以上分析指标不难看出,我国企业传统的财务分析更侧重于经济现象的微观分析,缺乏从企业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滞后,缺少对企业风险防范和发展潜力的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缺少可比性,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经营者难以了解相关分析指标在行业中的地位、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分析被割裂,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受业务知识单一限制,缺少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影响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财务分析要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提供大量的、经常性的财务信息,以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由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以上局限性,其分析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令它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财务分析的完善及应重点分析的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应再局限于静态单一指标的分析,更应从整体上动态地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因此,企业财务分析需要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以下分析内容:

1、整体分析与专项分析相结合。在单项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将各指标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相互配合使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强化对企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分析,以掌握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同时要针对管理中存在的簿弱环节加强专题分析,如企业潜亏分析、专项成本分析、利润增长点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投资项目效益与可行性报告差异分析、内控制度成本效益分析等,在分析中把握好点和面的关系,避免分析的片面性。

2、加强资源的效能结构分析及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如何挖掘和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现有资源的作用,是企业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企业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对人力资源效益分析,有利于企业注重“知本”的投入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财务策划、税务筹划有无得到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作为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其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企业股票市值变动分析,有利于经营层关注本企业价值,关注企业公众形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特别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3、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在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和资本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现金流量信息愈来愈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许多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不是因为缺乏赢利能力,而是因为现金的短缺造成企业信用的丧失。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从以“利润”为中心转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检查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后、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是否有效率;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后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是否能够满足其利息支付义务;分析股利支付前的自由现金流,评价企业用内部产生的现金流为长期性投资提供资金的能力;分析股利支付后的自由现金流,评价企业付股利的能力和企业股利政策的可持续性;分析外部融资活动之后的现金净流量,用于评价企业的筹资政策。利用这些指标的逐年变化的信息,将为我们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4、重视企业营销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某种营销手段的推出,其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就此打住,这是经营者关心的一个重点,他们希望通过财务分析得出较为可信的答案。对贡献毛利、目标利润、盈亏平衡点、变动成本分析、固定成本分析、营销资本支出、相关成本分析、单位贡献毛利等指标进行分析都是很有用的工具。

5、加强成本控制分析。在进行成本分析时要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企业目标成本的执行效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二是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是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篇(6)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演的题目是《税源监控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税源监控分析是对涉税经济指标和主要征管质量指标的定期监控和比较分析,及时掌握本地区税源分布结构和变化情况,为查找征管漏洞、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依据。

税源分析是征管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源有效监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把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税源,经常地、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经济信息资料,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经济发展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并根据各区域的经济特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适时地开展专题性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有计划地系统收集整理税收财务资料,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掌握经济增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未来税收的增减变化趋势;适时地对税源产业和特定行业开展普遍性或专题性调查。同时,应经常对不同时期的税源资料进行预测分析,为编制税收计划,完善征管办法,开展税务稽查,防止税收流失,有针对性地实施税源监控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一、税源分析的原则

税源分析必须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坚持从应征到入库的原则,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税源分析的方法

税源监控分析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间内的税源分析监控是宏观的,通过它可以了解税源的规模,税负水平及其发展变化,对基层税收征收管理机关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交通、通讯发达、经营方式多样、不同国家地区税收法规和征管力度都胡差异的环境下,加上纳税地点、纳税期间、纳税环节等方面规定的因素和纳税人经营管理能力大小不一,微观上税源的流动和变化是无常的。

(一)宏观税源分析

一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即指税收与经济的宏观关系分析研究,通常研究的是税收与GDP以及其他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显著标志是地区性,如全市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县(市)级行政区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等。宏观税源监控分析着力点在于分析宏观税收特征的成因,其中入库税收与应征税收、税源与税基的研究分析是重中之重。以及通过宏观经济税收内在发展规律开展税收收入能力估算、税收收入规模预测也是近阶段宏观税源监控分析的重点。

二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主要内容:税收收入与GDP、国内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全口径工业增值税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商业增值税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税与产(销)量或销售额、所得税与实现利润等经济税收指标分析研究,从对接分析中查找税收增减因素。对于经济税收指标差距较大的,应立足于与以前年度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基础上结合宏观税负指标和弹性系数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三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趋势预测法。对比分析法是指运用规模、结构、增减等指标进行分析以及由此派生的税负、弹性分析等;因素分析法是指运用经济、征管、政策及其他因素对税收与经济关系进行相对准确的解剖分析;趋势预测法是指运用税收与税收、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对未来税收总量、税收收入走势的研究分析。

四是宏观税源预测分析。宏观税源预测分析是整个预测体系的侧重点,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法、一元回归法、多元回归法、分月滚动法、SPSS预测法等,其中多元回归法与SPSS预测法的研究应用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工作的突破口。

五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成果在反复论证后可以在微观分析中选择运用,各级监控部门可以建立适合本级的合理的宏观监控标准,如标准税负、标准弹性,以及建立科学的税收预测模型等。特别是税负分析,通过按期对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负测算,结合省局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及时筛选和发现税负异常的企业,为纳税评估部门选取评估对象提供依据。

六是重点税源企业税负分析的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同一户企业同一时期历年税负的纵向比较发现异常问题,二是在重点税源企业中引入行业平均税负、标差和预警区间的概念。行业税负标准的确定是依据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所测算的某—行业税负平均水平,不是针对某单个企业进行的,只是为判断某个企业的税负合理于否提供了一个标准,因此更类似于宏观方面的测算。低于行业税负标准的企业并不一定存在涉税问题,只是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可以作为纳税评估选取评估对象的一个渠道。

(二)微观税源分析

一是微观税源分析其显著标志是企业,即研究分析企业税收与企业经济的关系。包括企业经济与企业税收总体关系及结构关系等具体内容,如企业税收与企业规模(如经营总量或总值等)的关系,企业税收与企业经营结构或产品结构的关系,企业税收与企业效益或效率的关系等。

二是微观税源分析的着力点在于分析确定的税种与相应税基的关系。如企业增值税与企业增加值的关系,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关系,消费税与应税产出的关系等。为了能与宏观税源分析呼应,可将企业增加值作为企业所有税收的总税基,以计算企业总体税负,并与宏观税负相对应。

三是微观税源分析的具体工作包括:企业税收与经济增减变化适应情况监控、税收负担率分析监控、关键性指标分析监控、企业发展情况分析监控等。

四是微观税源分析、税负分析方法同宏观税源分析方法,由于企业情况更复杂、更详细,各级监控部门可以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对重点税源企业或特大型税源企业有关调查分析情况必须纳入即期收入档案管理。

税源分析的重点是其经济发展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应税行为。税源变化的各因素通过一定形式的信息量反映出来,税源分析还应注意对一些主要信息的把握:

一是政治信息;二是宏观经济信息;三是国际信息四纳税人信息;五是未纳入登记的税源信息;六是潜在税源信息。

三、税源分析的操作方法

一、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管辖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按照行业类别和企业规模大小,建立各个财务指标的预警值;然后再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预警值对比,超出预警范围的予以重点检查。

二、建立税源分析指标体系。按照规范、合理、适用、可行与简洁的原则,建立以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其他统计报表为基础的税源分析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分析数据源于纳税人并用来说明纳税人的特点,力求微观上说明纳税人的税收缴纳情况,宏观上反映整体税收形式,达到宏观找问题,微观找原因的目的。

篇(7)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建筑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好管理是根本。经济效益管理是构成建筑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和进行生产的主要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科学管理,促进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其关键经济环节及其管理,是目前需要加深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筑企业管理是内部对某一具体开发项目实施经营及管理的一整套相关的措施、制度、方法的统称,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维持盈利目标和保证建筑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进行项目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定公司与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目标科学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1. 加强科学管理是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之本

1.1 加强建设文化,为建筑企业提供保障。优势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人才结构管理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建筑企业的指导和协调,在提高建筑企业素质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增强实力,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准确定位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从而使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困境,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均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大型化和小型化形成既有密切相连的社会化生产体系。

1.2加强目标管理设计。企业的各设计单位应该组织勘察设计的执业人员认真学习,它不仅可以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让全体执业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设计水平,同时也提高设计人员在绘图时执行规范的严格性。加强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可以获得较好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程建设管理方法,更好地完善工程设计管理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为了合理的确定工程设计,对工程设计的管理进行宏观和微观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对强制性条文的执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筑企业工程设计都是和建筑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程序化是合理确定设计的基本前提,完善市场法规,做好法规建设体系来规范和调节工程造价管理主体的行为,加强勘察设计的执业人员认真学习目标,对工程设施实施动态操控,以确保工程设计建设程序正常运行。

1.3 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没有搞过信息化建设且资金不太充足、对信息化是怎么带来好处不了解的建筑企业。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信息化建设这部分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让他们为建筑企业服务,成为企业的一个部门。信息化建设外包要比自己搞信息化的成本低,可以得到免费的咨询,并且能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得到免费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从而节约了资金。建立质量体系,完善企业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提高建筑企业区域经济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培育建筑企业管理资料市场,加强对建筑企业信息化市场的管理,这样才能加快建筑企业综合开发步伐,为了适应建筑企业信息化市场,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1.4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对工程施工管理市场价格的监[司占营,温廷亮.  推行科学管理 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J]. 科技信息. 2010(29)98-100]管,对设备物资采购价格进行的监控、计划、预测和调整,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控制,转为市场调节。在设备组织管理过程中,既要保证工程施工管理顺利进行,又要尽量减少投入,提供项目的经济效益?设备物资采购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设备物资采购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适应施工生产的多变形势 ,还可以再完善工程施工管理的同时发挥其主导作用,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合理的利用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必须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全过程控制中进行多次计价,对工程施工管理的设备物资采购管理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从而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控制设备物资采购管理的合理性。

2.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生产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之基

2.1明确目标市场通。建筑市场营销需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去,将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聚合在一起。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强了外部组织结构的完善发展。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正处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建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和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积极的加大对建筑企业的重组力度,不断的改善和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形成和完善经济细胞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优化建筑企业的生存需求结构与发展结构,从而使建筑企业能够更健康快速的发展。

2.2企划设计科学化与艺术化相结合。建筑企划创意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客户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本企业的建筑产品,并购买产品。加企业文化建设,为建筑企业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了我国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加剧,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均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如何把握迈向经济社会时展的新趋势,实现管理现代化,既要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还要学习现代化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创造出具有建筑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开拓发展市场,才能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3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正朝着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信息化不可能简单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尤其在建筑企业体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必须信息化为导向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加强有特色建筑行业开发力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为建筑行业走向市场铺路搭桥。

2.4采用更先进的管理软件解决作弊现象。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好信息化流通。建筑企业已经科学管理,但执行的不彻底,一方面我们要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信息化不只是摆样子看的,而是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尽量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软件,这需要对市场进行积极的考察,市场考察对建筑市场营销策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市场考察对经济建筑企业成果的推广转化,积极探索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高素质的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围绕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管理,积极探索建筑市场经济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尾

总之,建筑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改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投入,不重效益的做法。建筑企业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全面加强各项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用最低的投入,最有效的手段,生产出合格的性价比高的建筑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突出统计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邮政统计工作被认为是以报报表、提供数据为主,邮政统计人员主要埋头于对数字的加工、整理,所写分析只是对一些数据的简单罗列,或是只做一些粗浅的、表面的、反映情况式的简单数据对比分析,并没有真正起到统计分析应有的作用。目前,如何来重新塑造邮政统计的自我形象是摆在我们邮政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我认为对于我们统计人员来说,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重视、认清统计工作重要的“参谋”作用。但目前,邮政面临“减员增效、扭亏为盈”的局面,增加业务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是重点,基本忽略了统计分析的作用。为此,邮政统计人员必须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充分利用我们掌握第一手资料多、数据全的优势,围绕企业的方针、政策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为各级领导经营决策服务。

二、健全机构,严格制度,加大统计分析力度。

首先,落实人员,组建统计分析网。加强统计机构建设是我们顺利开展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统计分析能否顺利、正常开展最基本的保证,统计分析人员的配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产业部规定:市局统计人员要求配备卜2人,县局要求配备1人专兼职统计人员。我省自邮政独立运营以来,在统计人员的配备上各市、县统计力量都比较薄弱,统计人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统计分析的作用。鉴于全省邮政实行“减员增效”的要求,只能逐步落实统计人员的配备。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我们要呼吁落实统计人员的配备,确定一名热爱统计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统计人员担任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目前邮政统计人员少的现状,与经营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组建成一个以局主要领导负责,统计部门具体牵头,专业经营部门密切配合的统计分析网络体系,拓宽统计分析内容,壮大统计队伍。

其次,建立和完善统计分析制度。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统计分析开展的好坏最关键的就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统计分析制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应按月报送月度统计分析,按季报送季度统计分析,开展专题分析。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规范:月度业务分析要反映本月业务量、通信能力及由于政策变化、内部管理方式的改变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如利率下调对各局邮政储蓄、资费调整对邮政业务量的影响等;季度统计分析要在月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业务发展情况做综合的分析,对业务量发展中变化较大的业务和重点业务进行剖析,反映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专题调查分析要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选择重点业务或领导所关心的业务进行调查,写出有一定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

第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能否搞好分析的又一因素。统计分析的好坏,只有制度和人员还不行,主要是看制度的执行和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情况,严格落实统计检查和实地考察,写出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分析报告。并及时通报下属单位统计分析的上报情况,把统计分析作为年终评比的一项内容单独考核,对统计分析好的单位或个人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搞得比较差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批评。

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提高分析水平。

面对邮政独立运营和业务发展迅猛的新形势,如何提高统计分析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加强培训,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分析写作能力。写统计分析,一方面要有责任心、事业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写作、分析能力。计算机基础方面知识、统计指标解释、统计分析做专门培训,就如何进行邮政统计分析及分析内容、方法和形式进行讲解,目的是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基本写作技能。但由于各局新老统计人员文化程度不一,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还需根据当地统计人员实际情况,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基础知识方面的再培训,尤其对几种常用数学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景气分析法等要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应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统计分析活动,如几个局联合开展统计调研活动,统计分析征文,办统计分析期刊,各局间网上进行论文交流、点评等。

3、提高统计分析水平,还应该注重分析向深层次发展。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展。

注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把好数据源头关,是搞好统计分析的前提条件。

注重横向与纵向分析的关系。写统计分析时,不仅要与企业的历史水平做纵向的比较分析,还要与同行业、同部门、与当地经济条件、市场状况相差不多的单位做比较,通过比较,查找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寻找根源,学习别的局好的经验、汲取教训,及时采取措施,迅速地发展自身业务。

注重综合和专业分析的关系。写统计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本专业和本部门,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各专业、渗透到各个专业部门,参与生产管理、经营决策,既要懂业务,又要熟悉专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写出统计分析报告,提供给领导有价值的分析文章,为领导和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篇(9)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慢,信用数据库不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必将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从事信用评级工作的机构主要有中央银行和评级机构,央行拥有比较完善的企业数据库,而评级机构尚不有完善的数据库。近几年浙江省通过政府大力支持信用市场的发展,至今有30多家信用评级机构记录在册,在浙江省联合征信系统中拥有信誉评级的企业有100多万家,提供失信信息共享的政府机构多达33处,由此表明浙江企业信用建设有着良好的开端。截至2010年11月底,浙江省各类中小企业总数已达27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7%。目前全省工业总量的84.1%、工业税收的73.3%、外贸出口的82.5%、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0.9%都来自中小企业。对于拥有27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浙江就目前评级机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大多评级仅处于施工工程招投标领域,评级面非常狭隘,不足以满足未来浙江特殊经济体系的需求。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遏制因信用问题流失资金是当务之急。

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概述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面临诸多障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社会各方密切配合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下,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信用信息征信数据库,确立企业信用标识制度,明确各政府机构提供信用信息范围,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市场化运行流程,开发符合国情的评级技术等一整套程序。形成多种功能,首先,为社会提供真实、透明和全面的企业信用信息,满足社会有关各方的需要;其次,促使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守信者获利,失信者失利”良好的信用秩序和信用环境;第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信用交易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银行和评级机构起到关键的作用,评级结果失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评级对象利益关联方的经济损益。在评级流程中需要特别注重信用报告使用者的利益,因此首先确定评级方向,以此详细收集评级企业各相关信用信息,通过筛选信息,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并梳理出关键因素进行历史情况对比,市场前景调查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判断企业信用状况,最终得出相关评分数据对照信用等级释义评定出信用等级。

二、当期浙江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联合征信系统不完善,信用评级需求低

通过对省内部分企业调查发现,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追求高利益,使得大多中小企业对于信用观念非常薄弱,更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几乎接近于零。同时中小企业本身更不具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的能力或资本,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率相较西方信用发达国家高出五到十倍。现今浙江省有70%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而且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的缺点,其中原因是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也尚不完全以及企业本身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对中小企业放贷风险高,而贷款紧缩,最终导致企业融资困难。

(二)当前企业信用违约事件频发,信用建设仍待加强

目前浙江省信用建设发展非常迅速,职业信用公共管理平台、个人住房公积金查询系统,食品信用档案等众多诚信服务体系纷纷落成,这将为未来信用行业建设打下结实的根基。但是最近如“味千”“双汇”等 众多“诚信”问题的出现,对曾经信誓承诺质量、服务、产品安全的各类企业,消费者对此已失去了原有的信心,这揭示了信用经济存在地严重漏洞,社会“信用”现已在风口浪尖。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确实为难题,评级市场的“声誉资本”更非一日之功,提升企业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加强全民信用意识,对企业进行信息采集、资信评级、信息及时更新等建立征信数据库都将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政府需大力培养独立的社会评级公司,靠企业自身发展政府从旁监督与扶持,打开征信服务市场,并将其引入正轨从而良性循环,逐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征信市场。

(三)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得信用采集工作困难重重

第一,迄今为止,《中国人民银行法》尚未将征信管理职能由人民银行管理明确写入法律条文,《征信管理条例》迟迟没有出台,因此,由人民银行负责征信体系建设、信用信息采集等职能没有法律依靠。同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的规定,制约了商业银行向征信部门开放信用数据。

第二,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更多的是建立中小企业数据所能带来的及时、长远利益不明显,使得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执行力度不足或不愿配合开展。中小企业更不愿将内部信息公开,一来企业不了解信用体系建设的运行规模,不愿将核心秘密透露出去,以免受到政府部门的追查,二来更不愿有可能将商业机密透露给竞争对手,成为中小企业对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不配合不支持的原因所在。

第三,目前各种类型的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信息的内容也天差地别,采集信息后没有有效的方法核对其真实性,导致信息采集工作非常困难。中小企业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等各个政府部门和企业手中,都不愿将其垄断式保护的信息对外无条件分享,这将形成一笔巨额的成本,没人愿意为此买单。成型信用信息分散,中小企业依然游走在空隙之间,因此各地银行对企业不完整信息显得力不从心,更无法有效利用信用数据。

(四)中小企业本身信用存在严重风险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被作为焦点,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其原因之一很明显的中小企业信用存在严重问题,商业银行对其放贷将存在巨大的违约风险,故导致银行对企业不贷、惜贷、慎贷。

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罗列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企业自身素质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中小企业竞争激烈,市场不稳定性,同时技术力量的薄弱,以多经验式管理,导致信用风险高。其次,盲目的投机行为,投资力度把握不当。领导者缺乏科学的投资经验,投资欲望又强,时常过度投资,盲目投资,经常出现恶意拖欠到期债务。第三,责任意识差,缺乏足够资金的保障,偿债能力低。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注册资本少导致企业资产质量差,使得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续的保障。第四,企业信息来源匮乏,各种信息失真程度高。中小企业信息来源渠道匮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因信息失真程度率高,严重导致资金亏损。

(五)信用评级技术不高,评级方法漏洞百出

中小企业作为GDP的主要贡献者,对于吸收就业、活跃市场经济、稳定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心企业数量庞大,就目前国标行业分16类99种行业,各行业的企业规模、内部管理模式、领导文化程度等都非常混乱,很难用较统一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和套用信用评分模型,何况现今信用评分模型计算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目前大多信用评分模型是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进行评级,定性分析主要是对企业规模、内部管理结构、社会公共信用等进行评分,定量分析主要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评分。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相关对策

(一)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信用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明确征信行业对中小企业信息采集的内容和方法做出规定,对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使用范围确立标准,在保证不侵害政府、企业等信息主体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合理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其次对各政府部门如工商、法院、银行等信用信息拥有者规定其共享信息的内容、使用范围等,为征信机构能方便、公正的采集和使用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最后规范信用信息使用主体的保密、安全措施,使相关信息能在安全的环境下使用。

(二)为评级机构提供稳定收益环境使其健康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是以利益作为出发点,从评级机构角度是运用持有的信息符合法律法规同时为企业创造利益。政府部门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合法化的管理,使评级机构合理使用相关信息,不断更新信息并创造收益。初期采集可以通过长期信息互换方式扩大企业征信数据库,使用该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的整理分析、预测得出各项数据并理论化,最终转变为产品出售给所需的企业创造利润。

评级机构作为第三方企业应该本着公平、客观的态度为授信企业进行分析评出信用等级,向报告使用者提出授信企业的信用风险、财务风险、行业市场现状和预期前景等建议供其参考,如需更深入分析按相关收费标准进行服务。

(三)倡导社会信用化观念,加大银行征信支持力度

创造一个“守诚信,重诚信”的市场经济环境,以政府作为发起人倡导“处处需诚信,事事要讲信”的观念,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评级机构挂钩以“企业融资需讲信”为要求,让中小企业贷款必需提供贷款信用报告,同时与评级机构了解更详细的企业信息,决定贷款意向。

政府部门需强化联合征信系统,将建有相关信用数据库的企业纳合征信系统,或支持评级机构与这些企业共享信用数据库,从中提供优惠政策。同时政府部门需透彻分析从中的利害关系,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建立起社会性质的征信系统,为进一步倡导社会信用化打下基础。

(四)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

1.引入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评级

对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评级时要注意在规模小,内部缺乏规章制度约束,并且透明度低,部分中小企业与关联企业往来比较频繁,经常存在占有资金等情况。因此在评估时要全面、透彻的对征信对象进行调查了解,首先对征信对象股权状况的结构性、稳定性和透明度分析,对主要管理团队的个人文化程度、业绩和信用等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详细调查企业经营等重要决策是否存在领导个人独断和多经验式模式。其次,需要关注企业关联交易和关联方资金往来的详细形成原由进行分析,并且也要关注征信对象与其频繁往来企业的资金占有情况。最后,关注企业内部结构,会计核算规范性及资金管理模式,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借贷记录及是否存在第三方担保。另外,关注企业的安全、环保等因素,是否会对经营状况产生影响。

2.对中小企业经营全方面评级

在经营方面,注意其所在行业业务的专注程度、细分领域和专业性,同时该行业竞争状况、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系、议价能力、资金结算方式等在评级工作中都要进行关注。并且由于中小企业主营业务的单一性会受市场环境影响比较大,因此要关注企业经营状况的稳定程度。而且对于中小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近期市场是否稳定,经营业务原材料、产品等价格波动范围是否超出企业可承受范围,技术变革及产业政策变化敏感度,抗风险能力、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此外,评级工作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评级方式内容都不经相同,制定不同的评级标准,来对信用评级行业进行革新。

3.在评级中注意中小企业动态财务信息

中小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财务监管不到位,财务信息质量低,财务状况透明度差。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时,不能仅仅依靠财务报表的数据与分析,要重视其生存能力、融资能力及后续资金保障能力。根据企业经营模式(保守型、稳健型、激进型)的不同,分析其财务杠杆利用程度、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可能导致企业损失的或者负债出现的概率及可能损失的金额。

参考文献:

[1]贾生华,史煜筠.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C].浙江大学学报,2003.3.

[2]姜超.浅谈信用评级的发展与现状[Z].2011.

[3]王增.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C].理论纵横,2007.

[4]向欣.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5.

[5]钱小安.“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的形成及其治理[C].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2000.

[6]韩家平,蒲小雷. 关于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法规建设的若干建议[C].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6.

[7]浙江省企业联合征信系统[Z]. zjcredit.省略:8000/.

[8]韩家平.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信用经济时代的挑战[Z]. 商务部研究院.

[9]如何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J].上海证券报,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66-02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企业迎来了实现结构性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制定,从总体上说,必须与国家、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相一致,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所在的城市环境相统一,与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协调。而首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新形势下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背景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1 铅锌矿采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1.1 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种企业共识,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应变力强、企业凝聚力强、社会影响力强、持续发展力强的“五强”企业,关键在于把握好“转型升级”,如同一个人的健康需要全身运动一样,利用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契机,企业要把握好转脑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转身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变革)、转两脚(提高执行力)。作为传统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仍要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制造业服务化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有条件时,还应关注和介入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和以对外投资为导向的转型升级。

1.2 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通过对企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的分析,审时度势,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能使企业看到发展的前景。抓住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产业向成熟结构转型,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市场向新方向突破,资源空间趋向扩张优化,区域经济走向全面整合发展,政府加快转型与加大作为的各种契机,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企业才将成为可能。

1.3 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是谋划企业脱胎换骨的好时机。审视企业以往“三重一大”的得失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有漏洞,就可以打“补丁”;针对管理形式过多过滥,效果不佳,领导力、执行力不够,就可以对症下药,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上下猛药。

2 矿山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根据对国家“十二五” 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企业在制定自身“十二五”规划和未来 5 年公司战略的时候,应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

应运用规范、严谨的方法论与分析工具,对影响企业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多个维度研究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如: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文化、技术变化等,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变化予以展望。运用 PEST、SCP、波士顿矩阵等分析工具,系统剖析企业现状、竞争环境、产业定位,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行业领先的企业进行对标分析,进而确定未来的规划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进行业务定位、市场定位、客户定位等,相应确立未来几年的发展路径。

2.2 实践性

应注重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引用外部专业咨询公司,组成专门团队,从所在的行业研究入手,对标杆企业、行业成功经验、国家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规划编制企业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剖析与深度提炼。以公正、客观、专业的视角,进行现状诊断、对标借鉴、战略定位、规划目标设定,以及未来业务定位等,确保规划方案的专业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3 前瞻性

应全面分析宏观环境、产业态势、企业现状、对标企业经验,确立最佳发展战略,确定既符合企业实际,又具有先进性,通过规划目标的推动,进行核心能力打造,相应配置关键资源,以便获得行业竞争的优势,确立更好的发展空间。

2.4 创新性

应以管理创新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完美性和实用性。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使用创新性分析工具和编制方法,进行产业研究和战略规划,确保规划分析的深度和高度,进而制定最具应用价值的规划方案。

2.5 全面性

应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二是产业研究和个体企业分析相结合;三是当前研究和未来预测相结合;四是对标企业经验和缺陷分析相结合;五是国内形势和全球产业相结合;六是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六个结合,确保规划的全面性。

2.6 动态性

企业规划确定了未来 3~5 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业务重点,为目标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但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可能在规划期内出现重大变化,如:不可预期的重大金融危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等,将影响规划目标或业务方向的调整。因此,企业“十二五”规划、专项规划、业务战略规划等需要动态化管理,适当优化。

3 矿山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3.1 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企业综合战略的制订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外部环境分析:深入细致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正确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及时收集和准确把握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信息,譬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产业发展与调整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顾客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协作单位的情况,潜在的竞争者的情况,等等。

(2)内部条件分析:分析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供、产、销、人、财、物的现状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等,明确本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3.2 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把研究所得到的发现或一般科学知识应用于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活动。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虽然中国铅锌矿采选行业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是就行业目前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企业应该抓紧制订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尽快取得突破。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3.3 区域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推出系列区域振兴规划,培养更多增长极。近年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出台了众多区域规划,培育了更多的区域增长极,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振兴发展将有效带动行业发展。矿山企业应该结合我国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规划企业的区域分布。

3.4 竞争战略规划

企业竞争战略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产业结构与经营领域分析,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与行动,目标成果。首先,企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产业竞争结构的特点以及经营领域,受到哪些竞争因素的影响,哪些竞争因素的压力最大,市场份额与发展潜力有多大等。其次,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到并保持企业的独特性。再次,将产业结构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相结合,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和行动,不断调整、改善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充分的利用。最后,根据竞争战略的目标与行动结果的比较,进行战略调整,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企业竞争战略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范围和层次上可以将其分为三类:通用战略、综合战略、专门战略。

(1)通用战略。通用战略是指对绝大多数企业有效并适应多数产业的三种常用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低成本战略是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或规模经济等手段,使企业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企业的平均成本,而形成较强的优势。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利用其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化使企业在产业中形成独特性优势,避开竞争对手的压力。目标集聚战略是企业围绕某些顾客群体或某一特殊市场提品或服务,相对在广泛市场范围竞争对手而拥有优势。

上一篇: 初中历史古代史 下一篇: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