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5:1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体育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课内体育活动被设计为选修课,这一点向学生们传达了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观念,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造成影响。当然了,这一点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高考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将精力投入主要学科的学习中,不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相较于其他基础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器械陈旧不安全,体育课程课时少,内容单一,面对体育课,学生的兴致不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产生不利影响。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同于学科知识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只能将一个班的学生归于一个教学体系进行学习,无法让教师因材施教,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身体素质过差的学生开始惧怕体育活动。与此同时,体育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而不是在高年级截然而止。这种不科学的课程体系会引发种种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枯燥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紧跟时代潮流,而是固步自封,依旧按照过去的旧设计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较为枯燥单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都能从生活中网络上接触到新鲜的体育活动模式,开始重视自我的身体素质提高当他们将目光转向校园时,面对的只能是球类田径等从小就一直在练习的陈旧活动,对学校的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转头课外体育活动的怀抱。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本身就拥有拉丁舞,跆拳道等特长,却苦于没有施展的舞台,渐渐地将技能丧失,无法和学生的需求对接。
4、教学研究不足
由于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比不大,所以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比不上其他学科。这种现象导致了体育教学研究部门缺少时间和经费深入地探索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上的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现如今,大部分高校还是将精力放在传统的教学研究方法上,对现代教育方法的研究则有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当然了,在“术”方面,现在的体育教学研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研究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顺应时展。过去的理论研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无法达到最好的研究效果。
5、体育教师素质还需提高
随着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为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学校也涌入了更多的体育教师。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教学经验上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对教学过程会造成一定影响。而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陈旧的知识体系已不再有效,必须向新教师学习,多补充新鲜知识和新技术。不仅仅要用过去的老知识教导学生,更需要学习青年教师的新鲜知识。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能在原来的基础让日益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质量。
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即为身心健康,抗压能力强。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体系就应该从这三个方向出发,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活动课程。改革旧知识体系,结合新知识,新思想,总结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2、编创先进的教学教材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教师们能接触到的先进信息与技术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新的知识面前,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如何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增强体育教材的趣味性,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质量与课程研究是否深入,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修养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依旧落后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体育教师进入高校之后,需要通过高效培训及自我提升来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进步。不论是理论培训还是课程实践,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他们对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度,从而吸引学生自发地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将基层的体育教师的能力提上来,才能对整个教学体系有基础上的提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
4、丰富教学内容
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自发地参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作调查问卷,将学生们的意见加以汇总,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开发出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为了满足工作单位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还需要提升自我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在面临择业困境时,学生才不会败下阵来。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急需改革,只有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将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自由度高,才能更多地吸引学生加入体育活动,已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三、总结
现如今,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卓越人才,评判标准不仅仅是他的工作能力还有它能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1912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德智体教育并重的方针,并号召大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追求“增强体质”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方针。通过改进单一的教学内容,能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增加部分理论课程,让学生们能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明白身体运作的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体育素质。鼓励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之外,也能在课余时间增进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高目标。
作者:李遥远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3(2):8-10.
摘 要:采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观察工具(ASUOI)修改版”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系统观察的研究工具,对某高校8名体育教师教学录像进行行为观察,分类统计其教学行为数据,并结合对被观察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教师教学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在教学理念。结果发现,教师教学行为主要集中在教学指导、传授与督促练习等两个方面,却很少关注情感交流、引发思考等教育环节。据此,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教学目标单一、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84-0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NKZXC1108)。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受思想支配表现出来的组织、言行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教学行为表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此外,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领域。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呈现从关注教学整体过程(比如: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环境的影响等整体环节)到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本身的趋势。研究趋向深入课堂教学,直接观察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行为,以直观得到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教练员)究竟做什么,通过其教学行为表现来推断其主体思维过程及教学理念,进而反思并改进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随之改进,然而教师教学理念是否与当前的教育观相符,却难以度量。本研究以系统观察方式对个案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对获得的教师教学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其行为方式与教学理念的联系。依据研究结果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改进,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引导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小样本个案研究,选择了某普通高校为研究范围,该校学生众多,拥有30多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体育课专任教师,符合当前我国普通大学教育的现实情况。选取该校8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具有长期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其中6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2人为本科学历;3人为副教授,5人为讲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观察工具( ASUOI)修改版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系统观察的研究工具。ASUOI源自于Tharp and Galliamor(1976)开发的10个行为条目,最先是用来观察篮球教练训练活动的行为,其后经逐渐扩增、修订成为完善的系统观察工具,也适用于观察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此工具观察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所有观察到的教学行为都能被合理地归纳、编码,显示出此工具具备良好的适用性。
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本研究将以13个行为项目为基础,其项目内容可分成以下3类。(1)指导行为:练习前指导、练习中指导、练习后指导、提问、肢体协助、正确动作示范、错误动作示范;(2)情感互动行为:鼓励、责备、催促;(3)管理行为:指示、安静和管理。
1.3研究过程
1.3.1 教师教学行为的系统观察、拍摄
本研究于2013年10月到11月,使用系统观察法对8位教师各进行2次观察,每次45 min。并在事先征求教师意见的前提下对教师的教学实况进行拍摄,拍摄时尽量不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活动,随后,再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见表2)。
1.3.2教师教学行为数据的记录
对另外3位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将其作为观察员,对拍摄到的教学实录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采用分时记录的方式对8位教师的课堂录像进行记录,并对3位观察者的观察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对于某事件分类不一致时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确定。经检验,3位观察员的一致性即观察事件一致次数/观察事件总次数×100%达到了91. 34%,可以认为观察结果可信、有效。
1.3.3对被观察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
观察数据统计结束后,对被观察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前对研究的结果使用与研究的隐私性进行说明,排除访谈对象的心理顾虑,然后,就教学中出现的行为统计结果进行询问,了解他们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1.3.4数据分析
以描述统计方式分别计算出每一个行为条目的次数、教学行为的总数、各类行为的百分比,以及每分钟的行为数,用来描述8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并与对教师进行访谈的结果相印证,以分析其教学理念的特征。
2研究结果
本研究用ASUOI观察8位体育教师各2次(每次45 min),共计16次640 min的教学活动,发现体育教师出现的教学行为总数为2 697次,各行为项目的总数、百分比、RPM如表3所示。
由表3发现,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总数依次是指导类行为、管理类行为、情感互动类行为,其大致比例为7:2:1,其中以指导类行为为主,约占行为总数的2/3,平均每20s就出现一次。情感互动类行为出现次数大约是管理类行为出现次数的一半,占所有教学行为的12%,平均每2 min出现1次。
在所有出现的教学行为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练习中指导、正确示范、指示,约占所有行为总数的70%。排名后几位的是:其他行为、练习后指导、催促、提问等,总共不到10%。三种不同时机(事前、当场与事后指导)的指导行为中,又以当场指导使用最多,其他二者使用较少,尤其是事后指导最小;而包含“事前指导、当场指导、事后指导、问问题、肢体协助、正确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示范”在内的7种“指导类行为”的使用,占据了所有教学行为的绝大多数,大大多于“非指导类行为”的使用。其次,包含鼓励与责备的反馈行为使用共占11. 19%,其中,赞美行为约占7.45%,而鼓励与责备之比约为2:1。再则,包含指示与管理的管理类行为合计共占21. 24%,二者以指示的使用居多(见表4)。
3分析与讨论
从上述各项目的教学行为统计中可以直观得出,上课过程中,指导(含事前、当场与事后指导)行为是教师们上课的主要行为方式,再辅以正确动作示范作讲解,以指示、命令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练习中进行指导,教学反馈则采用多鼓励、少责备的方式。
3.1教师最常使用的行为与教学理念反思
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最常使用的行为是“当场指导、正确动作示范与指示”,高达所有教学行为的70%,可知,教师主要教学行为集中在传授技术动作,讲解练习要点与动作要领,而且通过正确示范、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可以理解和模仿,能够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提醒,相应地表明教师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运动技术学习。极小比重出现的练习后指导、提问等关注情感、心理、思维的教学行为表明,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目标相对单一。
3.2教师指导时机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三种同时机的“指导”中,教师最常使用当场指导,占所有行为总数的26. 29%,远大于练习前指导的5.45%和练习后指导的1. 04%。说明教师习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及时发现指出并协助改正其错误,却忽视了练习前的思维引导与兴趣激发,形成了灌输多启发少的情况。练习后指导不仅仅是对运动技术学习的集中反馈,更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判。二者的缺失也表明,教师包办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环节还有待改进。
3.3教学反馈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又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群体,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决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改善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专业化技能不尽合理的状况,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教师提出了职前学习、入职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的计划和要求。目前最常见的继续教育方式理论脱离实践,使许多教师感到所培训的内容与高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科研实际相差太远, 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思潮陆续在西方各国兴起,并迅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是体育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角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二、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也称反思实践。它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综合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长,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教育主体功能,与他人真诚合作,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借助一些手段对自身的内隐理论不断归纳、总结和外化,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审视、 分析和反思,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且要使教师树立正确教学意识和理念,为教师终身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查,使教师发展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转化。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二)利用反思性教学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反思性教学为体育教师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可分为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主要环节。积累经验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情境。在观察分析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搜集者,又是冷静的批评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重新概括阶段是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积极验证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验证上一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又会积累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循环。
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欠缺之处,有针对性的选用有效地继续教育途径进行再学习,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教学训练方法等才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更高阶段过渡,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在继续教育中开设“反思性教学”专题培训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意义、过程和研究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对课堂行为的洞察力, 使他们学会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行为、过程和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经性常反思, 掌握最基本的反思性教学途径, 从而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1.培养体育教师技术实践课堂观察能力
具体培训中,培训者可把反思性教学融入于整个培训环节。组织他们对某一特定教材内容进行相互观摩教学、相互点评。通过相互观摩,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
2.培养体育教师充分利用现代课堂媒介的能力
在培训中,通过录像、录音可以再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使教师能更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自己课前的设计与实际授课有何不同,以便日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
3.培养体育教师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的能力
课堂教学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现象和问题的总结,课堂教学小结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对某一教学行为态度的认识和对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和反思。课堂教学小结可使教师记录和保存许多真实可靠的教学记录,同时为反思教学提供研究的数据。课堂教学小结应保持即时性和经常性。
4.培养体育教师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有感性的反思,更要有理性的反思,尤其是身体教育的结果。这就要求体育老师熟练掌握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反思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具体培训使体育老师掌握现代数据处理的方法,从而可以站在更科学、客观的角度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学习困难、学习效果、对教学的看法以及教学的效果等等。
5.培养体育教师做好课前与课后的反思的能力
课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先前教学经历和过程进行反思。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地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回顾和评价,对课前形成的教学理念、课堂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对其总结归纳,发现问题,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6.培养体育教师行动研究理论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
在培训中,指导和培养体育教师从事与教学、训练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是迅速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师本人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参与有关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提出假设,制定出行动计划, 然后在实施计划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的研究, 总结归纳,并写出行动研究报告。这些过程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一)将反思性教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能使教师逐渐从注重感性经验传授转变为注重教学的理性审视,最终将会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在反思性教学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将会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达到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后就能运用,运用后就有效果的继续教育目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过程也要安排设计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培训。
参考文献:
[1]Dewey, J.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1933.
[2]L.M.Villar. Teaching: Reflective, from T. Husene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994.
[3]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吴晓涓.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现状与培训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31.
[7]吴家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体育学科.2005(2):12.
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巨大的优势。它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将抽象的讲解变得具体生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利用课前5分钟,放映多媒体课件《我看NBA》,乔丹魔术般的投篮,约翰逊出神入化的传球等深深感染了学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节课气氛空前热烈。这充分说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一到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对技术动作练习等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形式,教师可以将技术动作练习融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跳远、跳高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点是起跳技术,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上肢与下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影响到跳远、跳高技术的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游戏“海豚顶球”进行练习,作法是将一个软式排球用细绳系着,用竹竿悬挂在沙坑或跳高垫前一定距离和高度处,要求学生在做起跳练习时,必须用头触及软式排球。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看哪一组同学顶到的次数多,教学重难点就在玩的过程中逐步被突破。
二、开展双向互动的教学
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组形式,代替了单调机械地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的教能得到学生的响应,学生在与教师的配合中学会学习。一方面,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教学改革观念上的保证。传统教育中,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要求。教师为了应试在教教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成了体育技能的“机器人”,感受不到体育学习的意义、兴趣,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改革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了教育的首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学习的包揽者,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和帮助者。教师教学更多体现了人性化,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组织体育教学,这样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和喜欢,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师生互动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思想、教与学上的碰撞。教师向学生提问就是很好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启发学生探究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发现自己认知上不足,及时加强复习和改正。比如,提问学生“前滚翻”的分腿动作要领有哪些,团身前滚翻、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的区别有哪些等等,既加深了学生对动作的要领掌握,又提高了动作质量;教师提问要注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动作技能掌握的薄弱环节。如果学生对专业术语不明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变成口诀、形象的比喻等。教师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避免分散注意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
一、现状
涟水地处江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受历史因素与现实状况制约,英语教育改革进展速度缓慢,教学水平与效果落后苏南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始终徘徊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语法、词汇知识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便是被视为重中之重的“阅读”,也不曾跳出教科书和与之相关阅读题海练习的圈子。这与现代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改革发展极不协调,也与我国提出“将外语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必备条件之一”的目标不相适应。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偏颇
反思自身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需改进:
首先,语法、词汇知识讲解过多,语言技能实践机会少。英语课程改革凸显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崭新理念。但许多地区和学校仍以讲解语法、词汇知识为主,没有充分贯彻“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一统课堂”,满堂灌的背后却是学生语言技能实践——听、说、读、写的缺失,长此以往,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导致一部分学生练就了“听不懂,讲不出”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
其次,课文内容分析多.相关话题讨论少。许多老师只侧重课文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肉眼所见的课本中,未能对课文内容充分延伸,引导学生对课文背后潜在的话题进行查阅并组织相关讨论,使得学生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语言表达输出缺少实践的环境。我们很多高中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经常只局限于“Yes”或“No”。对相关的话题长期缺少有深度和独创性的探讨,导致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以口头的形式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点就是,阅读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短篇文章阅读的次数多,中、长篇文章的阅读机会少,这和老师的重视程度也有关联。许多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短平快”,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时,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多半是300词至400词之间的短文章,而阅读中、长篇文章和英语原文小说节选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不仅难以达到所要求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拓展知识与积累词汇的空间。
三、应对不利现状的策略
首先,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江苏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每一个英语老师都应该把重视语言技能培养摆在教学突出的位置,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听”与“说”的语用环境。在进行“听”的训练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等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之间进行“问路”和“指路”合作性对话练习,引导他们共同编排符合语言规范且有创意的对话,然后选优秀者到台前表演,激发学生“听说”的积极性。最后还可以以“写”的方式将对话写成作文。这样经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练习,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其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个木桶的容量不是取决于长板的长度,而是短板的长度。作为老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课改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应“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努力创设可供不同程度学生认知、思维、分析、研究等能力发展的相关情境,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供其讨论,让他们有更多的表达机会,体验到参与的成就与欣喜。在讨论中让学生的知识缺漏及语言表达缺陷得到相应的弥补与修正。
英语学科主要的特点是词汇量大,知识结构是呈螺旋上升,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由于我任教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哪怕一堂课只学会一个知识点,只要让绝大多数人掌握了,我觉得这堂课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体现。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需要不断地练习。晨读就是训练学生多读的良好时机,一日之计在于晨,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朗读二十分钟的英语,而且要尽可能清晰,尽可能大声地读出声,并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对于重要、优美的段落和句子则要求学生背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这是很容易碰钉子的。要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二、 备教法,备学生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使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三、 让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在英语课堂上,我认真上每一节课并注重课堂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学习中,问题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教师成为学习的帮手,共同发展。另外我还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互助、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组织形式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必须积极承担个人的责职。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合作的平等性、合作的乐趣、合作的成功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主动积极性,从而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觉到因为学习而有成就感和快乐。
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的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五、 不足
教与学是相互的,同样,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不可预测性,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成绩,我觉得这学期的合格率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分别达到100%和94.7%,优秀率也有所提高,达到23%。但与其他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差距存在于能力部分的得分率不高,普遍只有70%。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做了一些专项练习,但是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在于:
一、物理课堂中常见的无效提问
在目前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提问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了主题,浪费了时间。与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
(三)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
(四)提问面较小。老师只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
(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二、如何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提问
(一)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教学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设计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像导演排戏,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要考虑实际。
2.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众多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如我们在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的教学中,往往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是教学中的重点。
3.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突出难点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往往因重力与压力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将会带来许多教学盲区。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这些难点或易混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将它们区分开或将难点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二)把握提问时机,发挥不同功能。
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设问、追问、反问,要善于抓住这些最佳时刻,充分发挥其不同的功能,把握提问时机。
1.伊始提问――引人入“戏”
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及时提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复习与巩固。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在有水的杯子里放一根筷子,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筷子是折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处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处提问――使知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如在讲“摩擦力”时,我提问:“走路时前后脚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怎样的?如果地面光滑将会怎样的?”
4.于无疑处提问――“投石激浪”激发思维火花
有些知识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就像投石激浪。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知识时提问:“浮力计算公式,单摆周期公式等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还适用吗?如果不适用将有怎样的变化?”
5.于结课处设疑――拓展思维,启迪新知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之后,总结提问:“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怎样的?”等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加速度与力、质量的更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这是下一节课“牛顿第二定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选择提问对象,发展全体学生。
1.激发兴趣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引入新课应激发学生兴趣,这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要求,给较差的学生有所展示,让他们也能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们要想法提出合理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
后进生往往学到的知识附于表面,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在复习提问时,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课时。所以,在巩固知识时要请中等生来回答。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运用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围绕激发学生主观内驱动力来优化教学思维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多元化学习过程中,不断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正确学习认知思维和语言感知。这就是英语课程教学所倡导的生态式有效性教学。该模式运用,不仅是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积累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表达运用的有效途径。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以有效性统筹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与方法创新,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尊重学生差异需求,激活积极情感
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情趣浓浓和议论纷纷的情境,真正体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价值。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来创设情境式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能够激活积极学习情感。
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得以体现,应该在尊重彼此学习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多为学生提供可自由交流表达的环境氛围。首先,应该相信学生能够具有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学习余地。其次,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学习过程中大胆自由地表达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才能。再者,多为特殊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多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多为学困生提供阶梯式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模式运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需要与课程知识目标的融合。
通过尊重学生的差异需要,更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例如,《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lucky escape”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来尝试分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互相提问、默写比赛等形式来掌握阅读词汇。其次,建议学优生和学困生能够运用角色对话朗读的方式来互相学习,以此来增强学困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再者,教师可要求围绕“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来互相表达交流,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感悟。
二、注重任务合作探究,提高语用技能
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体现互动的智慧。任务合作模式运用,就是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来为学生提供可学习探究内容,以此来发挥学生团队学习力量,引导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任务合作探究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深化和语言表达不断提升过程。
在运用任务合作探究过程中,可结合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生的学习个性特征来优化组合。首先,设计富有层次性的思考探究任务,让学生能够有可表达交流的话题。其次,注重学习方式优化,可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师生、小组、同桌等资源作用,鼓励合作交流。再者,建议学生能够运用多元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以丰富学习思维,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任务合作探究中,更能够提高语言学习运用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 Reading 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学习重点,来设计相应的思考探究题目,像:Why does the author feel confused?和How to settle the troubles?等,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小组讨论或者师生对话交流等形式来予以完成,以增强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载体。
三、丰富语言表达思维,培养善学习惯
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体现思维情感的多元化和发展性。教师不妨多从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思维来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这样的语言表达思维丰富,更是他们善于学习的必然发展需要。
在教学中,围绕学生语言表达思维丰富来创新教学过程,更能激活学生内驱动力。首先,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达学习话题,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深层内涵。其次,多宽容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有信心、有激情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再者,建议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反思来总结自己学习得失,调整学习策略,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良好习惯,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正如前所言,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基于激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基础上的教学互动深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重突出如下几方面:(1)围绕学生需要优化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策略。(2)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氛围,增强认知体验。(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布鲁巴赫认为,反思性实践是指教师在其职责范围内,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更有效率、更富创建。我认为注重课后反思,对于把握以后的课堂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目标关注的不仅是教师因何而教的问题,同时也关注学生如何而学、学后收获如何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制约教学活动的展开,并最终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教案: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学生能够对所学单词达到“四会”要求。
学生学会用英语询问别人是谁。
学生学会用英语询问别人的职业。
学生之间能够用英语自由会话,谈论家庭成员及职业。
不足之处是,如果这些目标能再细化一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那么,目标的导学、导教功能会更加明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设计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效能
反思这些年的教学,我们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用中学、学中用,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和反思的。我曾参加一次本校的教研活动,听到这样一节课。
主题:Weather report Unit 6 It’s raining!
第一,活动:任务,让各小组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专题信息,如天气与旅游、天气与农耕、天气与自然灾害等。
第二,学生活动:看、听。
第三,教师评价:Good! Wonderful! Well done!
这节课略具探究、合作学习的雏形,是一节学习成果汇报课。应该说前期的教学活动开展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去收集材料,并对学习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以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汇报和交流,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一面。但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1.缺乏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整堂课基本全是幻灯片的演示,除了点击鼠标和宣读材料外,我们看不到学生之间任何思维的碰撞,看不到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大家各自为阵,处于分离的状态,徒具自主学习的外壳,却没有自主学习的实质。
2.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尽管教师使用了“Ok”、“Good”之类的评价语,但太抽象、太宽乏,没有针对每组的展示情况给出具体有效的激励、适当的总结与纠错。另外,台下的学生是否在听、听到了什么、听懂了多少都无从知晓。在这样的教学情景里,学生的主体效能发挥从何谈起?没有了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教师要想把学生主体效能的发挥落到实处,就需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效能和参与的形式以及评价和反馈等细节。
三、反思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和应用的合理性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1.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习英语,脑、眼、耳、口、手并用,这种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使学生自始自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记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2.制作适宜教学实际的课件
作为英语学科,课件的设计应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出发,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且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如果使用得当,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与学的渠道,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从目前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和情况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围绕下面这个课例进行分析:
课题:I’m watching TV.
片段记录一: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片。画面呈现两只小鸟的回答,询问狗、鸭子、猫等动物分别在做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
教师提问:What are the birds doing?
学生回答:They are talking.
片段记录二: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19幅图片,提问:What is he/she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
学生活动:个体依次回答。
此课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资源的选择与裁剪是否得当;二是资源的运用是否合理;三是整和的实效问题。
片段一呈现的动画片固然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但在设计上与前后环节并没有必然的关联,而且利用率太低。学生从头到尾观看了动画片,却只回答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What are the birds doing?而这个问题是学生看一眼就知道答案的。如果把这段动画片当作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仿和操练的工具,效果可能更好。
教学中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就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通过拼、移、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地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探究活动中提倡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写出1-12各数的约数,然后让学生试着分类,有的认为分2类,有的认为分3类、4类、5类……各说各的道理。这时教师不作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看看最后谁能说服谁。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约数的个数分为3类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三、在出现错误后及时反思
在学生解题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能包办错题分析,可以留足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由此得到启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上,可以给出这样一道练习题:“做一个不带盖的正方体铁盒,棱长15厘米,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受了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影响,许多学生求的还是6个面的面积,他们往往还没有意识到解法是错误的。我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把无盖的正方体当成有盖的正方体来算了。”另有学生说:“我是受了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影响,没有看清要求就套用公式计算了。”其他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我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解法进行反思,有哪些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讨论得出无盖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5。我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甲说:“以后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把题目意思看清楚。”学生乙说:“不能因为课上教了什么,做作业时就不动脑筋地照课上学的去搬。”……学生们一个个若有所悟,这么深奥的道理在几分钟之内学生就体验到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苦口婆心地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可收效甚微,而经学生自己反思得到的体会,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在经验总结时培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