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调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3 09:25: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产技术调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产技术调研

篇(1)

【正文】

运城市古称河东,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全市耕地面积828.7万亩,总人口537.26万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环境使得运城市成为山西省中药材品种较多、分布较广、药材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

一、产业发展现状

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地形复杂、降雨季节较集中、昼夜温差大,这些先天条件使得运城成为许多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地,中药材作为运城市的四大产业之一,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城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47.5万亩,主要品种及规模为:柴胡12.99万亩、黄芩10.19万亩、远志7.41万亩、双季槐米4.72万亩、连翘3.47万亩、黄芪2.76万亩、半夏1.51万亩、瓜蒌0. 85万亩、丹参0.72万亩,其他品种有生地、玫瑰、苍术、万寿菊、桔梗、牡丹、黄姜、白术、、艾叶、金银花、芍药、板蓝根、原籽、血参、射干、防风等合计2.88万亩。全市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中药材龙头企业12个,种植、加工企业37个,中药材合作社348个,中药材科技人员70人,从事中药材产业的经纪人956人,每亩纯收入2000余元。

二、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田间栽培类

总体效率较低,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田间栽培类主要以黄芩、远志、黄芪、半夏、丹参、生地为主,主要机械化设备包括播种机、移栽机、喷药机、喷雾器、收割(获)机、运输车、装载机等,根据目前市场保有量,播种机多为手工操作类,收割机种类过于繁杂,标准化程度较低,且普遍功能单一,多需要人工辅助,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其余田间栽培类中药材双季槐米、瓜蒌、玫瑰、苍术、万寿菊、桔梗、牡丹、黄姜、白术、、艾叶、金银花、芍药、板蓝根、原籽等主要是人工种植,机具品种少,数量小,机械化水平极低。

(二)林间种植类

林间种植类包括柴胡、连翘,主要机械设备有开沟施肥机、培土机、除草机、喷雾器、电动剪枝机、割灌机、喷雾机、采摘升降平台、收获机、搬运机、运输车,其中中药材收割机效率低损失大,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其余林间种植类中药材血参、射干、防风等主要是人工种植,机具品种少,数量小,机械化水平极低。

(三)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

新绛县银剑农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01月21日,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店头村,主要经营农机具制造与销售,生产的机具为黄芩播种机、远志播种机、半夏播种机,市场保有量为91台左右,企业年生产能力220台左右,单机作业效率为6亩/h,且目前现有播种机都未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新研发的机具层面,机具名称为防缠绕玉米施肥精量免耕播种机,年生产量为150台左右,单机作业为亩10/h,已通过国家鉴定,尚未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

万荣县益民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06月01日,位于万荣县解店镇太贾路中段,公司有工程师10名,技术工人30名,在公司发展壮大的9年里,不断积累制造薯类、中药材收获机的经验,已经完全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薯类、中药材收获机的能力,年生产销售收获机300余台。去年完成4UD-180A型薯类、中药材收获机的研发工作,提高了收获机作业效率,今年正在研发4UD-200A薯类、中药材收获机,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研发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运城市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未形成规模生产,制约机械化发展。中药材生产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不统一的种植模式,制约了中药材机械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机械化发展。

2.有些中药材生产机具未纳入国家购机补贴范围,农户购机成本高,购机热情不够。

3.农机、农艺融合难,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机、农艺工作脱节,导致中药材机械作业的适应性较差。

4.机具技术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低,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持,尤其是一些小型产品,普遍技术含量低,生产加工工艺简单,可靠性较差。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工作措施

通过调查工作,为下一步推进运城市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技术方向和工作措施提供了方向:

1.协调发展,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引导农民统一种植模式,进行规范科学种植,农机部门有针对性地引进、推广适宜主要品种的中药材机具。

2.加大中药材生产机具的研发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主构建机具研发平台,使之形成规模带动生产机具的研发,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引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知识,加快研制新型实用的中药材机械。扩大国家购机补贴范围,增加中药材补贴机具,减轻农户购机负担。

3.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各相关人员到典型生产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农机部门通过培训班或演示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的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技术。

篇(2)

在田间,高广滨与正在播种的农业科技人员交流,仔细查看土壤墒情。他指出,一年之计在于春,总体上今年备春耕形势比较好,在大田播种的关键时期,又恰逢一场及时的春雨,对春耕生产更加有利。一定要抢抓农时,在抓好玉米播种同时,积极做好水稻插秧和其它作物播种准备,确保应种尽种。

随后,高广滨来到范家屯镇平阳村农民新型社区和刘房子街道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目前,公主岭整村土地流转工作正在开展,仅万欣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就达到9000亩、托管2万亩。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高广滨表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为纽带开展合作;要充分考虑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落实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惠农政策,稳定农民收入;要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引导新型主体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规模经营,特别是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开展好产业扶贫,带领贫困户实现脱贫;要通过土地流转推动特色城镇化建设,坚持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篇(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和企业的生产、供应是否能够高效运作的关键。配送是将货物从物流结点送达收货人的过程,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与消费者或客户沟通连接。配送需要按照客户要求,按照需求货物的种类、数量、时间等方面要求进行运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配送的线路、车辆规划是否合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配送的成本、效益、速度和服务质量。当前,物流网络覆盖范围较大、客户较多、时间要求精确对于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及时性、准确性更加苛刻。因此,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方法确定配送线路和车辆调度计划,变得至关重要。

国内外许多研究对于配送线路安排问题(VRP)和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VSP)都有了深入的探讨,建立了相关的模型和算法。但将模型与日常配送系统的运作相结合更为关键,在构建计算机配送优化系统前,需要对于模型和系统进行试验、确认,以保证系统模型对解决目标问题的匹配性和高效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计算机模拟环境对系统模型进行验证和确认,以及对系统未来运行状况的模拟、评估。

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的仿真研究,即是将对解决车辆线路安排、车辆调度问题与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达到将系统模型与现实需求目标相匹配的目的。

本文将对物流配送规划模型加以讨论,并且以具有时间窗的整数规划模型为例对其中模型的参数的计算机仿真生成和系统仿真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二、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研究

(一)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研究概况

一般认为,不考虑时间要求,仅根据空间安排线路时称为VRP(Vehicle Routing Problem)问题,当引入时间等约束时成为VSP(Vehicle Scheduling Problem)问题。由于Scheduling比Routing范围大,因此一般统称为车辆优化调度问题VSP。

VSP的算法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精确算法和启发式算法两类。因为VSP问题是NP-困难问题,采用精确算法如: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等运筹学算法时计算量随需规划的规模成指数增长,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或很不经济。专家们致力于研究近似的得出较优解得算法,即启发式算法。该类研究成果很多主要包括:

1、构造算法(Constructive Algorithm)

包括:节约法(C-W)、插入法等

2、两阶段算法(Two Phase Algorithm)

包括:先路径后分组法、先分组后路径法等

3、亚启发式算法(Met heuristics Algorithm)

包括:退火算法、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等

本文重点讨论系统仿真方法,对各模型算法不做详细的讨论,仅以具有时间窗的整数规划模型为例针对性的给出系统仿真随机数产生方法及仿真方法。其他模型及算法可根据其原理进行推广。

(二)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的模型建立

建立的数学模型一般有整数规划模型和集合划分模型两种,这里主要讨论整数规划模型。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适用性,因此建立带有时间窗的整数规划模型为范例:

目标:车辆总运输费用最低;

假设:使用的车辆全部相同,搬运作业时间相同,不能早于或晚于预约时间一定时间,搬运成本不计入运输费用

增加采用硬时间窗约束,建立模型如下:

s.t.

其中:

N——区域中需求点集合,N={0,1,2,……,n};

——需求点i需求量;

——车辆k服务的需求点集;

——车辆k的容量;

——i到j的单位运输费用;

——需求点i预约最早时间;

——需求点i预约最晚时间;

——车辆k抵达需求点i的时刻;

——由点i到j之的间隔时间,包括行程时间和搬运作业时间,即:,为ij间距,v为车速(取校内限速);

M——较大的正整数;

三、配送车辆优化调度模型的数据仿真

(一)仿真随机数的生成

为了测试配送车辆优化调度模型的合理性和系统整体性能,需要进行计算机仿真。此时由于没有真实的预约信息和用户信息,需要对用户的预约细节信息进行计算机生成,应采用随机数产生的方法产生预约的用户编号(位置)、每个用户的预约量、预约时间,以便对模型进行参数的输入和赋值,即对关键参数:、,进行仿真数据生成。

由于没有系统中没有实际的订单,需要模拟预约生成的情况,而且客户的分布、预约数量和时间要有一定得合理性,即符合系统预测的情况或历史数据。鉴于本系统没有历史数据,只有预测的用户分布和预约服务的情况,客户预约情况都服从由调查结果和预测值得出的一定概率分布。

从理论上,服从某一分布的随机数都可以通过对IID[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进行适当的转换得到,因此正确生成[0,1]上的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就想得尤其重要。但计算机无法生成完全随机的数字,需要借用一定方法进行随机数的生成,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专用的随机数表

篇(4)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了解当前衡水市大园艺企业及基地一线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特点,根据中职学校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调研小组利用暑期和寒假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笔者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本地园艺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丰富本专业的发展内涵,进行了有效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一、调研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完成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衡水市多家果蔬花卉行业、企业,与多名行业管理人员、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学校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

一是围绕贯彻学校教学质量工作和中职课程改革相关精神,就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

二是就企业接受学校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情况进行调研。

三是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果蔬花卉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调研的思路与方法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涉及果树、蔬菜及花卉三大产业,不同区域发展各有特点,所以为了确保调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一是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河北省果蔬花卉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二是与该专业中职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果蔬花卉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该专业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全面了解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

三是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果蔬花卉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以此寻找示范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四是科学设计调研提纲和调研表,准确地反映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为果蔬花卉示范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调研实施

1.行业、专家咨询

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衡水市农牧局、园林局、林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媒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邀请了果树、蔬菜、花卉生产方面的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学校座谈。

2.企业走访

实地调查走访了衡水绮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发放11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份。

3.毕业生调查

通过网络、电话、现场发放问卷等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近五年的毕业生,就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几年后的岗位变化、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等做了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1.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衡水市委市政府在《2012-2015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菜生产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蔬菜、畜牧、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所有这一切,需要大量既懂果蔬园艺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人才,以及能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的人才。这将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2.企业岗位分析

走访调查饶阳县吾固村向阳果蔬专业合作社、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作岗位有育苗、栽培管理、植物保护、产品保鲜与贮藏、销售、行政管理等,岗位分布情况见表1。

3.从业人员情况

采用发放调查表、走访等方式,对果蔬花卉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具体见表2、表3、表4。

在企业调查问卷中,将企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道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6个方面,见表5。

4.毕业生情况调查

通过对71名学校毕业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他们主要职位为蔬菜生产、果树生产技术员,产品营销员,苗圃育苗技术员,植物保护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技能发展,成为技师;二是管理发展,成为部门经理或经理。毕业生胜任工作时间见表6。

对学校果蔬花卉专业课程意见见表7。表7毕业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所占比例

四、调研结果与结论

衡水市种植蔬菜180.6万亩,形成区域特色。特别是饶阳蔬菜2009年被评为“中国蔬菜之乡”,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市果树面积160万亩。随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打造宜居生态湖城的形势需要,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蔬花卉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兴起。

目前生产一线的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职称偏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化、园艺产业发展需求。伴随着行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衡水市果蔬花卉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五、改革建议

1.专业方向定位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三个专业方向:蔬菜生产、果树生产和花卉生产。

(1)蔬菜生产。面向各蔬菜园区、企业、合作社、蔬菜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蔬菜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识别防治、产品保鲜储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果树生产。面向果树生产园区、企业、合作社、果树行业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果树育苗、规划建园、果树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品采收与贮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3)花卉生产。面向花卉、苗木生产公司、园林局、绿化公司等,培养具有花卉育苗、栽培、养护、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街道绿化及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果蔬花卉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改革平台,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特点为依据,结合衡水市区域农业经济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规律,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4.课程体系重构

将专业基础性知识揉进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去,按照生产过程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建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5.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6.校本教材建设

以大中型园艺企业岗位需求为切入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析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编写适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7.评价体系改革

企I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不再是以学习分数高低定义学生,评价学生采用多元考核办法,激励学生全方位发展,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8.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专家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111-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17

由于长期局限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依靠增加投入要素的数量来获得产品总量的增长,尤其是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再加上管理不善[1-2]、节水等灌溉技术推广乏力[3-4]及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5-6]等原因,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十分低下。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以及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用水效率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大量文献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到了农户或者是农场等内在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这些证据不仅仅集中在中国,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Dehehibi等利用突尼斯纳布尔地区144个农场数据估计了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用水效率,并发现农场主年龄、农场规模、教育水平、农业技能培训以及农场主对水资源可利用性的判断会对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用水效率有显著影响[7]。Speelman等基于南非兹拉斯特地区60个农户调研数据计算灌溉用水效率,分析得出农场规模、土地产权、土地细碎化程度、种植结构以及灌溉方式会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影响[8]。王晓娟等利用河北省石津区205户农户三年调研数据,测算该区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灌水效率,并认为提高渠水使用比例、提高水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水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9]。王学渊等利用1997-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灌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减少水密集型作物种植、新建和改造农田水利、调整农业用水供给系统、加强农业水资源需求管理、采取有利于增加农户节水积极性的经济措施均有利于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10]。

目前研究还较少的关注到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特别是较少关注在中国特有的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的模式和运作机理以及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逐步使得原本脱离市场的“小农户”逐渐走向了“大市场”,农户生产决策相应逐渐更多受到市场价格、销售方式和销售合同等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推行促进了涉农企业介入农村,并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重要的中介组织。因此关注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而影响农户对水资源利用的决策,应该是在目前水资源短缺背景下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甘肃省民乐县农户种植引入马铃薯品种为例,利用2007及2009两年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实证测算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构建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因素的分析模型,分析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带来制度环境变化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1农业产业化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在我国广泛推广实施,被认为不仅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粗放型数量型增长向集约效益型增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路径和唯一选择。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大量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以多种途径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及资源的利用决策。

夏莲等: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首先,农业产业化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涉农企业介入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帮助农民确定经营方向、经营项目以及农产品销售问题,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种植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民集中种植,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而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而未达到共识,Bizimana等通过对非洲卢旺达的研究表明土地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11]。曹慧等对江西集体林区农户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则认为规模化生产对农户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农地过于细碎不利于生产发展[12]。而李谷成等通过对湖北农户数据分析表明,土地规模并不影响采用农业前沿技术以达到最大潜在可能产出能力的技术效率[13]。可见生产规模与农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涉农企业对农户生产规模的影响带来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无法给出确切的结论。

其次,农业产业化引入了新品种新技术。为确保主导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涉农企业往往为农户引入良种,并配套推广栽培以及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被认为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然而章立等通过浙江省农户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新品种在引入初期往往处于非技术效率的状态,随着农户使用新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技术无效则会逐渐降低[14]。

然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是市场化,通过涉农企业带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涉农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带动人才、管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回归,促进当地农业市场的发展,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将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传达给农户,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减少农户生产及销售中的风险,降低农户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农业收入[15-16]。柯福艳等通过对国家现代蜂产业体系蜂农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家庭养蜂技术效率,发现如果养蜂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则养蜂技术效率较高[17]。曹等对奶牛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如果养牛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高,对农户激励越大,养牛农户则更加专注奶牛生产,对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18]。涉农企业参与当地农业生产对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有助于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而涉农企业带来的销售渠道的扩展不仅更方便农户农产品的销售,同时涉农企业以及其他主体和农户形成的稳定的收购关系也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风险,消除农户生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涉农企业和当地农户合作时往往通过签订协议可以降低对风险的预期,这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18-19]。

此外,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之间的密切的合作,也会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资源利用的制度和政策。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现实做法表明,地方政府为保障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往往会为涉农企业的介入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农户农业生产[20-21]。在我们研究的区域甘肃省民乐县,为了引入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地方政府制定了优先用水权,即保证连片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可以获得适时适量的灌溉,以鼓励农户扩大马铃薯的种植。

技术有效的农户被定义为资源利用也有效[22],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影响到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数据来源和方法介绍

2.1样本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对甘肃省民乐县农户调研获得的2007年与2009年农业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数据。甘肃省民乐县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从2006年起,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努力打造“中国马铃薯之都”成为该地区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多个马铃薯加工企业。为满足加工企业对马铃薯的需求,该县大力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除本地普通马铃薯以外,涉农企业为该区引入克新及大西洋两种新品种。

在甘肃省民乐县随机选取10个乡镇,按照各个乡镇的海拔高度、村庄数量和人口数量,选择21个村庄作为农户调研样本村,每个村庄随机选择2到3个村民小组,每个村庄选择15个农户作为调研对象,这样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农户数据315份。2010年对2008年所访问的农户做回访调研,有52户农户由于打工不在家等原因缺失,两年调研到相同农户共263户。本研究所采用的是两年都种植了马铃薯的183户农户。

2.2研究方法

测算技术效率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多的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随机前沿函数法(SFA)。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点,且收集的样本量较大,变量变异性较强,本文选择参数SFA法对农户技术效率估计。以往利用SFA方法估计水资源生产效率通常都是运用Reinhard等[22]提出的根据生产技术效率方程的估计参数和误差项估算偏要素利用效率,再分析解释变量对投入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及程度,采用的为两阶段估计。也就是说,对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往往采用Battese等[23]模型进一步估计以解决在两步估计存在的“两步悖论”[24-25],而目前已有研究对偏要素利用效率的测算利用的往往是传统两步法中的第一步,估计出来的参数和效率值还是以技术非效率项独立于其他解释性要素为基本假设。这样测算出来的技术效率值仍然存在着有偏及低效的问题,对第二阶段测算的偏要素利用效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本研究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首先设定生产函数形式,与CD生产函数相比,Translog生产函数包容性更高,被认为是任何形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但是大量交叉相的引入,不仅可能带来自由度不足、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等统计计量问题,如果交叉项过多统计上又不显著,这对一步法的估计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实践中发现的这一点与王志平 [26]的研究完全相同。因此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的“一步法”先估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其理论模型为:

lnYit=β0+∑4jβjlnXijt+βRlnRit+Vit-Uit(zit,w)(1)

上式中,Yit是第i农户在第t年的农业产出,R为研究中关注的单一投入要素,X为其他投入要素。Vit是随机误差项,且假定Vit~N(0,δv2),主要包括测量误差、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控制的因素。Uit是非负随机误差项,代表生产中的技术无效,反映第i个农户在第t年的技术效率损失。zit则是代表了影响农户技术效率水平的外生变量,w为纯随机误差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δu2的断尾正态分布。βj与βR为待估参数,β0为常数项。

由Kaneko等[27]研究可推导得出,偏要素生产效率的估计公式为:

TERit=exp(-ui4βR)(2)

将利用公式(1)估计出来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带入偏要素生产效率的估计公式(2)中得出偏要素生产效率TERit,进而再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公式(3)中tkt为影响偏要素生产效率的解释变量,δkt为待估参数,δ0为常数项,eit为随机误差项。

TERit=δ0+∑n4k=1δkttkt+eit(3)

3实证分析

3.1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测算

以马铃薯的总产值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包括土地、劳动力、水资源以及资金(种植马铃薯所有的金钱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薄膜以及机械费用)。利用估计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FRONITER 4.1软件采用“一步法”对公式(1)进行估计。进入“一步法”估计的其他外生变量包括:①户主特征:户主年龄;户主非农经验,有非农经验则为1,没有则为0;户主受教育年限;风险厌恶程度,根据调研问卷中涉及的两个问题按1-5划分评分等级取均值来衡量农户风险态度,评分越高则越厌恶风险。②家庭特征:非农打工人数占家庭总劳动力的比例;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家庭固定资产以衡量家庭富裕程度,包括房屋、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动产或不动产的现值;家庭是否有成员参与用水者协会或土豆协会,有则为1,没有则为0。③土地资源禀赋:根据民乐县当地情况,农业灌水定量配置取决于农户初始水权面积,但农户在初始水权面积判定后可能有开荒行为,则农户拥有的实际土地面积可能大于初始水权面积,因此利用水权面积占实际土地面积的比例表示该农户家庭水资源稀缺状况,该比例越小农户家庭水资源越稀缺;农户家庭渠系是由土渠取值为1,渠道类型为石头取值为2,水泥+石头取值为3,预制件或水泥取值为4,取值越大说明该农户家庭渠系状况越好;对种植马铃薯土地质量由农户按1-3打分,质量很好取值为1,一般为2,较差为3,再根据地块种植面积加权计算得出马铃薯种植土地的综合肥力,评分越高其质量越差;此外将该地区三类地区作为虚拟变量介入模型,其中二类地区最适宜农业生产。④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按农户该年度获得的银行或者农信社的贷款额衡量该地区资本信贷市场发达程度。⑤涉农企业引入变量:其中包括马铃薯种植规模;大西洋及克新品种的种植比例以衡量该地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程度;马铃薯销售量占总生产量的比例;企业收购量占马铃薯总销量的比例;以及农户是否与涉农企业签订销售协议,签订为1,没有则为0。

篇(6)

2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应将农户生产需求

信息作为重要创新源农户作为农业技术的主要消费者,他们的需求规定着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需要研究以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根据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构思符合农户需求的创新农业技术,才能真正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对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具体生产需求,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信息源的识别、挖掘和构思研究。只有真正把农户的生产技术需求放在首位,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才可以真正实现,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要了解目前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根据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及不同类型农户的适用技术。特别是在科研选题、立项、试验、示范环节积极让创新农户参与进来,在成果的完善、提高、改进等环节吸取农户采用成果后的信息反馈,使农户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信息体现在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构思的过程中,从而使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研发的创新技术真正符合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解决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3建立符合农户生产需求创新信息源挖掘运行机制

由于目前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尚没有建立起来,农业技术创新机构和同农户的结合上尚存在一系列的制度。首先是农业科研机构没有专门调研和挖掘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专门分支机构,也没有支持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制度保障。虽然国家各部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科研支持项目,但这些项目多是针对基础研究,并不针对应用研究;而涉农企业应该是农业应用研究的主体,但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很多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足,特别是针对农户需求的创新技术。在所在组织没有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的条件下,农业科研人员当然没有深入农户调研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激励动力,毕竟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业科研人员而言在目前制度下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一是深入农户生产实际进行深入访谈条件很艰苦;二是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深入农户需要一定的调研经费支持。特别是第二个条件,没有一定的农户生产需求技术信息调研经费支持或其它的项目经费支持,农业科研组织的研发人员很难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去调研相关的信息源。即使部分农业科研院所或农业科技企业对农户进行了一定的生产需求信息的调研,也往往仅限于农户生产技术需求信息的简单调查搜集,而没有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和深入访谈挖掘潜在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要加强以服务农户生产需求为动力的农业技术创新,必须在制度上有一个保证,建立以识别、挖掘农户生产需求技术信息为创新源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挖掘运行机制,促进和协调农业科研单位的研发人员立足农户实际生产需求,详细并深入挖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信息,研发符合农户生产需求的农业新技术。

3.1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户挖掘农业技术创新

信息源机制对农户生产技术需求的识别、搜集、挖掘需要深入农户生产一线认真观察和体验、深入农户进行深入访谈,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能够满足农户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这就要求农业科研机构对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户生产实际挖掘农业技术的创新信息源给予一定的项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毕竟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业科研人员而言不仅条件艰苦而且需要付出艰辛的思考并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那么农业科研人员个人由于不想做额外的工作而不会主动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户生产实际的创新信息源进行调研、搜集、挖掘。因为对农业科研人员个体而言,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他们在决定行动前会考虑成本收益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或项目支持和相应的制度保障,自己为挖掘获取农户生产需求技术创新信息源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将是非常不经济的,这就使得农业科研人员对农户生产需求技术创新的信息源没有深入调研、搜集、识别、挖掘的动力,势必会导致农业科研人员研发出的农业创新技术和农户生产的实际需求相互脱节,从而导致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因此,应该建立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相应机制,支持有创新思路的符合农户生产实际需求的农业科研调查研究项目的立项,当然,如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要有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为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提供动力支持。以促进符合农户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挖掘和相应农业技术的创新,为实现我国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贡献相应的力量。

3.2挖掘农业技术创新农户信息源的方法和步骤

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信息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选择什么样的的农户进行调研、收集和挖掘什么样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挖掘方法决定了农户信息源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大小。创新信息来源的选择是决定创新信息挖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收集信息时采取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十分重要。传统的农户调查和市场研究方法虽然使用广泛,但对农户深层次的、潜在需求的生产技术信息的挖掘效果不大理想。关于挖掘农户信息源的方法和步骤,虽然没有直接关于如何挖掘农业技术创新概念研究阶段的农户生产需求信息源的研究,但可以参考借鉴工业产品创新中VonHippel的“领先用户”信息源挖掘方法和陈劲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创新信息源的领先用户方法以及范晓屏的产品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体系。由于玉米、小麦和水稻这样的主要粮食作物,国家本身对相应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很大,研究出的适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也很多,以下没有探讨其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挖掘问题,以下主要针对果蔬和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和步骤进行探讨。所谓农业技术创新户是指对农业生产实际过程比较敏感,能够率先提出一些他人尚未意识到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并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率先采用农业技术的农户。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创新户是农户中的创新领先者,他们对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需求的体验和感受远比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深刻,对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访谈得不到的技术需求信息可以从农业技术创新农户处访谈得到。

步骤1:具体识别创新示范户和落后农户的方法,可以根据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通过和本村的村干部了解确定本村的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大户或种植技术能手为农业技术创新户,同样的道理,落后农户也可以通过和本村的村干部了解确定本村的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较低农户为农业技术落后户,跟随农户可以在两类农户之外随机抽样确定。当然,在科研项目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对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集中区采取大样本的调研方法根据农户特征和收入科学综合确定创新户、跟随户和落后农户。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农户的主要成员的敏感性、冒险性、独立性、外向性等特征与人的创新性正相关关系和农户的收入特征来筛选出相应的创新户、跟随户和落后农户。

步骤2:对识别出的农业技术创新户深入入户访谈确定农户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且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技术的相关需求信息。访谈过程中,不仅要搜集创新户表达出所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还要挖掘探索创新户没有表达出来的深层次潜在隐性需求的生产技术创新信息。因此,在调研过程中,要求调研者本人熟悉农业生产实际。具体收集、识别和挖掘农户需求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而目前还没有解决的相关技术的信息的方法可以参考手段-目的方法、登梯技术等方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要识别和挖掘农户生产过程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特性、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问题等。然后将这些问题转换为相应的技术功能或产品功能信息,并经农业技术创新户验证相应构思的技术功能和产品功能开发是否能够解决他们生产实际的问题。

步骤3:将从农业技术创新户深入访谈得到的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相应的技术功能或产品功能开发信息,到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处验证,确认他们是否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迫切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和相应的技术或产品功能的开发能否满足他们的生产实际要求。根据笔者2011年对陕西太白县无公害和绿色A级蔬菜基地的不同蔬菜种植村调研,调研中按照农户特征和蔬菜种植收入特征进行分类抽样,通过对97户跟踪农户的入户深入开放式访谈发现:创新示范户能够通过蔬菜苗的大田移植过程认为由于劳动量投入很大应该发明一种机械化的栽苗技术,而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则只是认为该移苗过程由于劳动量投入大认为自己家里劳动力不足应该雇佣一定量的劳动力;创新示范户在蔬菜田畦间的锄草劳动过程中自己发明了简易的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切方便的锄草工具,而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则只是认为该锄草过程由于劳动量投入大和由于蔬菜间距离狭小认为除草非常不方便。综合以上信息源的识别和挖掘,可以确认太白蔬菜种植基地目前需要节约劳动力的大田移苗技术和节约劳动力的方便的非施农药除草的除草技术。

篇(7)

2课程建设理念

与大学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从事药品生产岗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构建基于药品行业管理规范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采用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建设思路

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以学院为主体、企业为主导,校企联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学院骨干教师共同组成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在职业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药品生产技术课程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评价机制。

4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

4.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组通过对江苏省特别是泰州地区医药行业、制药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归纳出药品生产技术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药品生产工、药品调剂员、药物研发助理等。通过药品生产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药物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掌握片剂、注射剂、浸出制剂、液体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及软膏剂等常规制剂的生产技术和相关基本知识;具备各种常见剂型不同岗位的生产操作和质量控制能力,能熟练使用药品生产设备,并能对设备进行调节和维护;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遵守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的职业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思维方法。4.2以药品生产过程为基础,有序整合教学内容。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21世纪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制药企业的企情、高职学生的学情,课程组基于药品生产企业一线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药品生产工岗位群设计了液体剂型生产技术、固体剂型生产技术、其他剂型生产技术3个模块。课程组参考行业企业调研意见,为了使学生树立依法制药、规范生产的观念,在学习常规剂型生产模块之前设计了药品生产管理模块。将这4个模块以任务为依据分解为10个典型制剂学习项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统筹考虑,有序组织教学内容,保证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课程设计及学时安排见表1。4.3以校企联合教学团队为引领,实施导师组负责制教学。由企业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导师组共同负责课程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既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又能更好地组织教学[2]。另外,还需要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筛选的标准、权利和义务,细化导师的考核要求,从而夯实导师组团队的基础。4.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院建有总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药品生产实训中心,可进行片剂、颗粒剂、小容量安瓿剂等剂型的生产。考虑到某些剂型实际操作的局限性,学院在现有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了药品生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团队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落脚点,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3],评价标准应尽量客观量化,便于实施。药品生产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药品生产岗位工作的核心专业技能为目标,考核评价指标实现“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相结合,职业技能考核和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通过构建学生、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融“教、学、做、用、评”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作者:冒玉娟 邢晓玲 赵丽 宋亮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10-02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指南》提出,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主要任务,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增长点,把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随着精细化工行业的日益壮大,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一线从业人员。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学生,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就要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而核心在于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且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1]。

一、构建思路

高职教育过程是工作与学习相统一、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系统过程,其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应该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它既包含了基于情境使学生遍历任务过程得到技能的训练,又包括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从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构建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综合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调研典型职业—明确目标岗位与培养规格—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或岗位)分析从业综合职业能力—横向提炼设计专业课程—纵向提炼设计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

二、构建流程

我们首先组建了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其次带着问题即精细化工行业究竟需要何种人才,我们进行了企业一线调研和毕业生回访调研,通过调研,确定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5个,即操作工、试验分析人员、技术人员、生产管理员、销售人员,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结合精细化工行业的职业标准(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化妆品复配工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具体流程如图1。

三、构建内容体现

1.专业培养目标。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精细化工行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经过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和生产实践,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我院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确定了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的5个典型工作岗位,依据生产一线对这些岗位的知识要求、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如下几个模块:(1)职业素质模块,主要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人文、身体、心理等社会素质培养的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数学应用与实践、高职实用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技术、高职语文读说写、公共安全、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2)岗位能力模块主要是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内容,开设以“教学做”一体的基础、综合的设计类等实训课程(即无机化学实验技术、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化工认识实习、分析化学实验技术、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单元设计、精细化工工艺实训、装置仿真实训、化工分离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总控工取证实训、甲醇冷模装置实训、精细化工实验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实训、专业技能取证、化工工艺实训、CAD实训、毕业设计、钳工实训、顶岗实习等),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3)专业知识模块主要是化工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精细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即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制图、有机合成基础、流体输送与传热、电工电子技术、传质分离技术、物理化学、精细化学品复配技术、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化工安全技术、化工总控工中级工取证、高聚物生产技术),以理论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尽量与就业岗位的实际过程一致。(4)技能拓展模块主要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即化工信息检索、催化原理、无机化工生产技术、清洁生产、化工专业英语、化工厂节能技术、制药工艺学、新能源技术、化工设计案例、高级工取证等)。

3.构建“12342”的课程体系。课程组通过分析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从一线操作工到技术员,再到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关系,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12342”的课程体系。①1条主线,在人才培养中始终以培养学生应用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②2个平台,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基本技能的锻炼。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完成职业环境、职业规范的训练为主,是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延伸。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实习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拥有足够时间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③3个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高职教育要重视能力培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方法能力包括思考、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继续学习、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团队协作、适应社会、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能力包括获得从事精细化工行业一线工作所具有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④4个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所有课程进行归纳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素质课程(必修课)、岗位能力课程(限选课)、专业知识课程(限选课)、技能拓展课程(选修课)。⑤2个融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便利,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时分配上理论课程时数与实训课程时数达到1:1,这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5+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五个学期(即两年半)在校内完成所有理论和实训教学,最后一学期到化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4.建立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激励作用。确定评价体系的原则:①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②全面性与实效性性相结合,更加注重评价的实效性;③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更加注重动态发展;④经常性原则;⑤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为导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2]。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建立由学生、教师、学院,家长、兄弟院校、企业、政府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制定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采用自评和互评、多层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过程+结果”的教学效果评价。

三、结论

对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教学体系方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12342”的课程体系,采用“2.5+0.5”培养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今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市场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雪贤,谢朝良.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师,2011,(32):61-62.

篇(9)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要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专业课程的设置要能够满足“双证书”制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专业课程教材则是完成此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体现。疫苗生产技术是疫苗制品工必备的技能,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选修方向之一。因此开发一本能够适合“双证书”制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的《疫苗生产技术》教材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之一。

一目前我国《疫苗生产技术》教材开发现状

目前,高等本科院校中疫苗学教材主要是东南大学出版的《疫苗工程学》,是疫苗学系统的理论性教学教材;国内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中没有《疫苗生产技术》教材,只有少教材在个别章节中涉及到疫苗生产技术内容。在中国图书网上能够检索到的“疫苗”相关图书约有40本,多关于疫苗研发与科普的相关内容。

二《疫苗生产技术》教材开发的相关理论选择

针对生物药品生产现状,技术更新快,企业生产柔性大,要求毕业学生就是个“多面手”,即能具备完成几项工作任务的能力,而非某一专项。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开发方案比DACUM课程开发理论更能适合《疫苗生产技术》课程教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该方案认为,课程开发流程应包括:①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③分析典型工作任务。④按照项目教学法,对课程进行具体设计。该课程开发流程注意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企业生产专家的成长经历为蓝本,去研究如何更好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该方案体现了对工作过程的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因此,依据该方案开发课程教材,能够较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三《疫苗生产技术》教材开发过程

(一)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教材开发应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要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内容选择应注重疫苗制品工的工种职业标准在教材中的体现,保障学生在本课程学习后能够通过疫苗制品工考核,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倡导的“双证书”制度。教材内容呈现上应以项目任务教学模式为佳,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开发项目教学内容,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理念。

(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发《疫苗生产技术》教材

1.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选择本地几家重点疫苗生产企业,与企业中的技术主管和生产线上的技术能手共同组建教材开发小组。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找到技术专家成长经历,确立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和新型疫苗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讨论,得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1)学生职业发展:学生准员工员工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型人才。在此过程中,疫苗生产的基础理论越扎实的员生发展越快,企业生产岗位的实践操作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2)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菌体培养、细胞培养、病毒培养、疫苗纯化技术、疫苗配制技术、疫苗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技术。

2.深入企业调研疫苗生产各岗位能力要求

要有效保障教材理论内容的实用性,就必需深入疫苗生产企业去挖掘生产岗位上所隐藏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同时参照疫苗生产工工种职业标准,归纳提练出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法规、规程;基础专业知识;无菌意识、质量意识、保密意识;生产上的规范操作、记录等;现场的工艺管理、问题的处理;合作、创新、改革、领导能力。

3.教材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1)教材内容选取,作为专业方向课程,此课程之前学生学习过基础平台课程,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法规基础、无菌意识等知识能力与素质。本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在此基础上,联系前面的讨论与调研结果,与企业生产专家共同选择在疫苗生产中实际应用到的知识,突出疫苗生产特点能力的培养内容。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①校内理论教学:依据调研结果选取免疫、疫苗概述、疫苗生产一般工艺等基础理论教学;②校内实践教学:依据疫苗生产企业的疫苗生产种类,选取有代表性疫苗生产工艺进行模拟实践训练。③校外实习培训:有机会应该让学生到实际疫苗生产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培训,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教材内容的序化,依据理论指导实践原则与学生学习习惯,教材首先通过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认识疫苗;再根据企业专家研讨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次安排菌体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病毒培养技术、疫苗纯化技术、疫苗配制工艺各项学习内容,在这些内容中穿插生产过程的检测技术;最后模拟各类疫苗生产工艺,开发出综合实训内容。

(三)教材的呈现形式

根据以上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与序化安排,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项目教学,在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上,让一个个独立的项目能够在老师稍加指点的情况下学生即可分组共同完成。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技能准备(老师需要指点学生的理论教学部分);项目实施(学生依据自己所掌握知识、技能与同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项目评价(根据各组学生完成过程与结果,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及时反馈以提升教学质量)。

四课程教材开发反思

《疫苗生产技术》教材开发过程中遵循了以下三点原则:

(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

理论体现实用性,即满足工作岗位知识需要,学即可用,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理论;其次,理论能够保障学生的发展性,即能够满足学生的后续适应工作过程中的新技术发展,以及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二)能够体现“双证书”制度原则

教材内容与疫苗制品工种的技能要求密切相联,确保学生学习完成本门课程能够顺利通过疫苗制品工种考核。同时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体现实践指导性。

(三)教材体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原则

开发项目教学模式,教材编写以项目任务为基本教学单元。现代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要为地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课程教材开发时,也要考虑地区的疫苗生产企业特色。

参考文献

[1]赵希彥.香港理工大学职教课程开发方法及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53-54.

[2]张炎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应用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3):7-9.

[3]郭丽春,黄金波.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10(11):53-54.

[4]赖敏,陈俊秀.基于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3(5):58-59.

[5]张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材建设探索[J].亚太教育,2016(4):154-154.

[6]汪倩,齐凤.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建设高职院校特色教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55.

[7]胡桂香.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163-163.

篇(10)

一是带政策、带技术、带信息走村入户向农民宣传中央、文件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新品种、新技术,面对面地帮农民分析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和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本着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技术,同时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培训他们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带动全村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专长,更好的为全镇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自聘任以来,举办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无偿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为儒林方、水西方、圈子方等农业生产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受益农民达多达1万余次。有效地打为发展我镇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山大的多名农技专家分期分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指导,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重点指导农民当前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科技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学习应用农业新科技的热情。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坚持深入田头,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有关知识。先后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畜禽防治等项长效与突击活动。

同时他对我镇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的诸多合理化建议已被我们采纳,带来的前沿农业生产技术已使全镇成千上万的农民受益。下步,我们将通过徐坤教授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沟通交流,通过其引进新技术、争取科研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2016年工作目标

1、农业调研:以打造“世界的菜篮子”为起点,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深入调研农业发展的特色与不足,确定适合我镇实际的农业特色发展目标。

2、基地建设:继续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建设区域化种植基地、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优势。

3、配套设施建设: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农田水、路、电网,为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高端农产品提供支撑。

4、科研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引入科研项目2-3项。

上一篇: 企业标准信息化 下一篇: 定额纳税和核定征收的区别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