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4 16:28: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老师如何更有效地纠正并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我所带的班级42个孩子中,单亲家庭孩子的就有6人之多,占班级学生中人数的七分之一。
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学、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良好因素。反之,没有完整稳固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愿用心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成绩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偏废,甚至误入歧途
(二)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待问题严重时才追悔不已
(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四)部分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员会遇到的问题,如情感的创伤、经济的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夫或者前妻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教育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调适是最棘手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一)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1.时时刻刻地关爱孩子,及时引导和帮助,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
2.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闪光点时,家长和教师则要及时地捕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呵护。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
3.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我的班级有一个单亲学生,他跟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生下他就离开了家,至今从未看过孩子一次。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父亲本人的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孩子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妇女,遗憾的是,爷爷奶奶都没读过书,这样,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享受不到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也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因此,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在痛苦中学习。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性格孤僻、缺乏乐观、对同学嫉妒、不友好、虚荣心强等负面心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需要做的是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经常和孩子聊天,走进他的心,关心他,爱护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去帮助他,时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的时候,我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他的妈妈,我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孩子喜欢和我分享他开心的事,他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他也会将他的小心事告诉我,问我应该做何处理。通过一年的相处和陪伴,这个孩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很多,消极心理慢慢消退。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平常事情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就应及时主动找孩子谈心,及时进行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3.扩大孩子接触面。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应摆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位置,不但应该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让孩子尽量多与其他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思想,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异常极端表现。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从而明知故犯,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对班级中的学生影响极坏。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特别是要拿出真心与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被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和老师做朋友,他就会把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我,我才可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坚持下来,孩子也慢慢地改变很多。
班级里面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帅气大方,也很聪明可爱;不足之处是行为粗暴,“君子动口不动手。”来校的第一天,就遭到很多小朋友的投诉,他动手打了很多小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他抢别人的橡皮,同学不给,所以打了人家;他想玩滑梯,前面有排队的小朋友,他就把人家推倒……”由于他的行为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相比,略有异常,通过和他的家长沟通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母子依靠父亲的赡养费生活,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成才,但文化程度不高,过于急躁没有耐心。
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她对孩子都是大打出手,并不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学习与人交流的机会,性格变得粗暴、自私,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过多次沟通,把孩子妈妈当朋友,设身处地为她和孩子着想,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喜欢我,听我话,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对同学有友爱之情。回首改变他的这一年,道路充满艰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孩子虽小,但也都有着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孩子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反复,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反复的现象,不要因为他反复了、后退了,就灰心、气馁,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控制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复中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生活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雅的现象――离婚,农村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根据多年我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观察和接触,我就粗浅地谈谈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方式。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1)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孩子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灵发生了扭曲,心情变得烦躁,逆反心理特别强。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学生的在校表现为:上课不听讲,不善言谈,下课要么捣乱,要么和学生打架,屡教不改。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自卑狭隘。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我班有一个女生名叫王某同学,学习比较刻苦,但是她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做家务事。上课时,她好像很疲惫,打不起精神。下课后别的女生也不和她玩,慢慢地,她变得自卑,脸上少了昔日的欢笑。
(3)心理偏位。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亲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一切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了。于是孩子学会了撒谎,打架,偷东西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如王某同学,原来在文成小学读书,他是全校出了名的“刺儿头”,四年级时转到了我所在的农村小学。转来一周后,他就成了我们班乃至全校的“名人”,没有他不敢干的事。经常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等,无恶不作。
(4)厌学严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如徐磊同学,他妈在的时候,学习上也算积极上进。他爸妈离婚后,在学校的表现一天不如一天,懒得要命,布置的作业从来不写,讲道理说好话也不听,由中上的学生变成了差生。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1)家长专制。专制式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以女生为多。农村家庭尤为明显,由于大人文化素质低下,考虑问题很片面,多数以家长的意见为主,成了典型的专制式家庭。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权利,不管对错都要服从。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霸道的性格。
(2)放任自流。放任式教育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是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于管教。家庭的残缺导致学生心灵受损,家长为了弥补学生精神上的缺憾,对孩子放任自流。学生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却害了孩子,误认为一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为自己服务。
(3)溺爱娇惯。溺爱式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极大,自高自大,无视他人的存在,只想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三、农村单亲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1)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孩子不知道父母为啥离婚,但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想这些不属于自己想的问题。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也随之突飞猛进,使社会变得更为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恶劣影响,比如中国人离婚率的逐年增长,使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为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事业、文化、心理学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学校加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孩子心理的关注,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因此目前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曾有一项关于对单亲家庭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90%以上的单亲家庭中都存在许多教育子女的问题,一下几点尤为普遍。
(一)家长心态失衡
当家庭发生变故时,由原来完整的家庭变成单亲家庭后,导致独自抚养孩子的家长会增加大量负担。如,家庭经济来源、家庭琐事等都使家长压力增大,由于许多家长不会及时排解内心压力,导致家长心态失衡,不仅没办法对孩子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还向孩子发火,使孩子的心理及情绪都受到很多影响,降低了对家庭、家长的信任与依赖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单亲家庭子女未来的发展。
(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在变为单亲家庭后,有些家长对孩子存在很深的愧疚心理,就会想近办法补偿孩子,然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满足孩子各种需求,不敢对孩子要求过多,过分溺爱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性格过于自我,行为任性不尊重他人。
(三)家长陪伴孩子时间较少
单亲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一方家长,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与学校教育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投向在工作方面,这样就导致家长没有多余时间陪伴孩子,再加上单亲家庭的原因使孩子性格更加内向甚至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和同学、老师之间也缺少沟通,久之,导致孩子心理阴影逐渐加重,无法健康成长。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校科学性教育
班主任需及时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因材施教对单亲家庭子女使用科学性教育。首先班主任应试着了解单亲家庭学生,通过加强与单亲家庭学生的沟通,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及时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内心想法与需求,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协调,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单亲家庭子女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协助校方重视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单亲家庭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其内心烦恼与原因。并成立校园心理咨询室,使单亲家庭学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面谈等方式倾诉苦恼,并且第一时间得到疏导,使其化解苦恼,积极面对成长。
(三)培养单亲家庭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对社会、家庭、父母、老师等的感激之情,培养单亲家庭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让学生学会去感恩这个世界,感恩家长,会使学生重新认识对自身经历的一切,健康阳光的成长。因此班主任应培养单亲家庭学生学会感恩,首先班主任应通过举例子的形式来感化学生,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教师不顾自身性命救出学生、母亲为护孩子周全,用身体为孩子撑起一片空间、消防队员废寝忘食的营救被困群众;晋朝初年王祥为救母亲卧冰求鲤等,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另外,教师也可围绕“感恩”的话题开展班会,让每一位学生讲解自己所知道关于感恩的故事,并谈谈自身对“感恩”的看法,来引导单亲家庭学生对“感恩”的思考,为他们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们学会感恩。
(四)班主任及时单亲家庭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为了给单亲家庭学生营造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班主任要及时与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沟通。由于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家长工作较忙,对孩子陪伴较少,影响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因此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家长重视起学生的家庭教育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共同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轻松温暖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性格。
结语: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家庭归属感是指个体对家庭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龚高昌的研究发现,家庭归属感包括生活依托,安全温暖,感激自豪,责任承诺四个维度。单亲家庭是指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者未婚所形成,有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和分居式单亲家庭之分。龚高昌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具有如下特点:①单亲家庭年限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以3年为间隔,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归属感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特点。单亲家庭原因类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低,丧偶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高,其次是未婚式,离异式最低;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单亲家庭结构类型差异,单亲母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显著高于单亲父亲家庭。②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高分端和低分端人数分布最多,都显著多余双亲家庭。家庭归属感低的中小学生,也是那些逆反心理强,学习习惯差,纪律观念弱的学生,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正常家庭教育子女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小孩既需要母亲的呵护,也少不了父亲的关爱,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现实情况是单亲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又如何提高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呢?
一、播下爱的种子,为孩子创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乏的是爱的安全感,怕爸爸(妈妈)都不要他(她),怕被人欺负而没人为他(她)撑腰。“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时刻担心母爱(父爱)随他(她)而去。因此,单亲的父母更需要呵护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多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让他(她)们时时刻刻体验爸(妈)的爱。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另一方,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她)永远是爸(妈)的孩子,爸(妈)永远会爱着他(她)。
而对于许多单亲家庭来说,家庭气氛的营造却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单亲父亲(母亲)要么因为工作、生意、人际交往等原因,无暇照顾、关心、教育孩子,造成父子(母子)之间交流少,家庭气氛淡漠;要么父亲(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唯恐对孩子关心不够,过于疼爱孩子,竭其所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可这种过于饱和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一定是正能量,可能造成孩子精神负担过重,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逆反。
因此,单亲爸爸妈妈们,不能把孩子当成累赘,也不要把孩子看做唯一的希望。多沟通、多交流、多一起做喜欢的事情,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播下爱的种子,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家庭气氛。
二、别把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归因于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出现,固然是不幸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单亲家庭负面的一面,看不到正面的一面。家庭是给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单亲家庭却成为了他们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原因。许多单亲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经常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确的思想。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要是有他爸(妈)在多好”“他爸(妈)怎么狠心丢下他呢”“要是他爸(妈)在,怎么会成这样呢”“孩子现在的这样子,都是没有爸爸(妈妈)的原因”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蒙上消极的阴影。殊不知,对于许多离婚家庭来说,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许会更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一定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也一样的温馨安全。其实,就像许多正常家庭,爸爸或妈妈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也是非常少,单亲家庭其实也只是心灵上的不同。
三、忘掉过去,更不要把以往的恩怨渗透到子女的教育中
这一点是特别针对于离婚单亲家庭来说的。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希望孩子与另一方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躲避对方。有的有意识地贬得对方,说对方的坏话,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责任心,不要你和妈妈”“你千万不要学你爸(妈)的样”之类的话。殊不知,尽管孩子是由你抚养,但他(她)不属于你一个人,他(她)需要的父亲和母亲,他(她)希望自己并不比其他(她)孩子少什么。
失去安全感是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最大打击。因此,离婚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她)永远不会失去父爱或母爱。只有有了安全感,才会有家庭归属感。让他(她)感受到虽然他(她)只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但他(她)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她)不必担心什么。但现实是,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因为这需要和一个曾经带给过你创伤的一个人的合作、协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小孩最大的财富,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不仅仅是大人的事,也是孩子的事情。因此,离婚不仅是父母的决定,也要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告诉他(她)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四、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是培养单亲家庭孩子家庭归属感的最佳途径。同甘共苦,相依为命,共同支撑破碎的家庭。孩子缺失父爱或母爱固然可惜,但不能因此就格外地娇惯他(她),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面对家庭的各种困难。困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是孩子难得的一份经历,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同时,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家庭负有重要的责任,使他(她)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
[2]Gaochang Gong.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4,8:449-454
[3]Schlesinger, B.One-Parent Families: Knows and unknowns.Social Science,1980,55(1):25-28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我们都知道,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数量激增,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母关爱,生活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他们往往表现出厌世、自卑、孤僻、猜忌心重、脆弱、逆反心理等问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特征。
⒈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问题
1.1自卑内向,胆小孤僻。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体会不到充分的温暖。在家里,他们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冷战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中;在学校里,他们不愿意提起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同学完整的家庭比较而言,没有父母的关爱,经济条件大不如前,自觉“低人一等”,因而产生自卑感。他们怕被老师同学嘲笑而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表达自己,不合群独来独往。我们长期对两户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课业辅导,林阿姨的女儿尤其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及时给出反应,为辅导带来了不少困难。在与单亲母亲吴阿姨的个案访谈中她也提到,自己的一双儿女性格内向,经常待在家中不愿出门,朋友也少。当我提出将来邀请他们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时,单亲妈妈一口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太内向,不适合群体活动。
1.2憎恨仇视,易怒多疑。
较大一点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有的会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受,憎恨另一方抛弃自己。有些父母甚至给孩子灌输敌对思想,在孩子面前把对方贬的一无是处,孩子听多了就开始排斥另一方,这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憎恨仇视心理的重要原因。父母的经常争吵、打架使他们恐惧惊慌,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崇尚暴力容易冲动,形成易怒粗暴的性格,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单亲家庭过的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比较多疑,他们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有时候在老师同学向他们伸出援手之时,也会揣测老师同学们的用意,是不是同情,是不是看不起我。这无疑是不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的。
1.3忧郁脆弱,冷漠逆反。
在父母离异以后,不少孩子长时间难以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整天郁郁寡欢,心情低落,不爱说话,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变得脆弱,慢慢的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孩子对家里突然多出的第三者并不欢迎,尤其是在继父继母偏心的时候,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能力差、承受能力差,他们也很苦恼,却没有人去及时帮助他们。渐渐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开始厌学、逃学、与不良青年交朋友等。
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标签效应
不少人在看待单亲家庭的子女时仍然存在着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难以相处,性格怪异,是问题青年。在学校,同学们会嘲笑单亲家庭的孩子,“你没有爸爸”、“你没有妈妈”等话语让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内向、产生憎恨心理;老师受旧思想的影响,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是问题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处理问题上,难免会存在不公平。除此以外,社会大众、邻里之间的有色眼光都会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
2.2母亲忽视缺少交流。
在接触到的单亲母亲中,几乎所有的单亲母亲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或者空出时间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而孩子很少有时间见到自己的母亲,一方面会觉得被自己的母亲忽视了,有时候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故意犯错来引起母亲的注意,以得到母亲的关心,这些错误。另一方面则与母亲的关系日益疏离。吴阿姨说:“我每天都上班,两班倒,哪里还有时间去照看他们。”在问及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吴阿姨也表示不清楚。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缺少母亲的关心与引导,更容易产生问题。
2.3教育方式不当。
一方面是过度的溺爱教育。溺爱在现在的家庭中非常普遍,在部分单亲家庭中尤为突出。不少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溺爱、骄纵、百依百顺,几乎包办了孩子的生活,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去弥补孩子。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在蜜罐里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吃过苦,在他人面前任性不讲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责任心,也受不得半点委屈,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极差的承受能力以及很强的依赖性。吴阿姨也说:“觉得自己挺对不起孩子的,所以虽然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只要是在能力范围内,还是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暴力教育。与极端的溺爱教育相反的是暴力教育。单亲母亲一般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缺乏耐心,她们在缺少另一半以后,将未来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改变现状过上好日子。她们给孩子规划好了每一步人生路,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了,动不动就打孩子,还恶言相向,“我不要你了”,“我省吃俭用,就是想让你过得好一点,可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这对于孩子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脾气暴躁,感到恐惧压抑,自卑不自信。为了宣泄他们的情绪,他们将心中的愤恨转移到学校、社会,打架斗殴、违法犯罪,仇视一切。
2.4自身心理脆弱。
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母亲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心他们。他们得到父母的爱,但却得不到,长期以往,便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是被抛弃的,这样的观念会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强烈,慢慢的心理产生了扭曲,变得脆弱不堪。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能承受挫折,无法克服困难,交往能力、抗挫力、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同龄人。
⒊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3.1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单亲母亲需要具备健康积极的心态。单亲母亲可以向有关机构咨询,或者通过阅读单亲家庭的相关书籍,来充实自己,正视问题。只有母亲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单亲母亲要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拒绝过度溺爱,同样也拒绝暴力教育。一要拒绝包办孩子的生活。不少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不停的在脑海中想象孩子未来的生活,替他们做好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规划,而孩子只需按照母亲的安排走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因此,单亲母亲与孩子之间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彼此独立。同时也要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互相了解想法。二要拒绝过高的期望值。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是孩子奋进的动力,但是所谓物极必反,一些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孩子的身上,省吃俭用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孩子学各式各样的技能,压的孩子喘不过气。一些孩子不堪重负,与母亲吵架、离家出走、不思上进;一些孩子在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下最终崩溃。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期望值。三是多抽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原本就少有人陪伴,因此,母亲再忙也应该
抽一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或者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3.2创造社会爱心氛围。
社会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偏见依然存在,如何消除这些偏见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比如通过一些社会非营利机构,像社会工作服务站就能为单亲家庭提供很好的帮助,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比如通过社会宣传媒介,让社会公众了解单亲家庭,走近单亲家庭,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单亲家庭,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再比如社区内要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多关心单亲家庭。我们了解到有时候林阿姨需要外出工作一周,这一周内她是不回家的,由外婆带着孩子,这种情况下周围的邻居可以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辅导一下功课,提供帮助与便利。
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合力下,相信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会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2]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一、前言
单亲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留守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整体来看,发现他都是被忽视的儿童,但实际上两者大有区别。从城市方面,单亲家庭占据大部分,很多家庭因为经济状况、父母问题让儿童变成单亲儿童;从农村方面,则容易出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半外出打工,祖父母也很少能照看到。这样一比较,两者都应该是现如今应该被人关注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大多在单亲儿童或留守儿童,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却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小学阶段。
二、单亲家庭儿童
1.单亲家庭概述
单亲家庭现象自古便有,但其概念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提出,且经过实际考察得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会重视单亲家庭,是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在进行了 十八 年的研究后, 对单亲家庭的概念有所界定:“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这便是单亲家庭。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现状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不仅在生活上经历很多的磨难,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会随之出现上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出现无非就是几个原因:一是父母离异;二是另一方意外去世;三是外出务工。不论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都会使其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如第一点中父母离异后,对子女的关心会不如之前的健康家庭,并且随着新的家庭产生,孩子心理方面也会和之前得到的关注进行比较;而第二点中两者有一方意外去世后,剩下的一方会过度伤心,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第三个现象大多出现在农村,父母为了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了解。以上的情况都会使孩子心理发生变化,使其常常怀疑别人会议论自己的家庭,变得自卑,对父母的感情也日渐淡薄。
3.单亲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结构与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亲父亲的经济状况会比单亲母亲好一些。传统性别角色中都是男方占据主要劳动力,女性较苦。而且现在适应女性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工资也相对偏低,这样的经济状况来抚养子女的话会很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女性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会低于男性,平常的家庭福利也大多来自男性。而大多女性在离异或其他原因变成单身后,经济状况会大不如从前,她们本身也会因为离婚等问题至少在五年之内陷入经济问题之中。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大多会用钱来安慰孩子的心灵,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状况,但大部分单亲家庭无法采取这种方式。
4.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现状
家庭是社会中一个小部分,是孩子享受父母关爱、躲避社会风暴的幸福港湾。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重视的,但变成单亲家庭以后,家庭中教育就不再适合孩子成长,这时学校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孩子在变为单亲家庭儿童后,心理产生的落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上,还会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多帮助、多讲解,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学校不应该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给他们带来伤害。据了解,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因为家庭原因使得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也没有想要继续学习的念头,过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农村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概述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捐款以及捐助有用物品,还有些人选择去支教,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很快普及到。改革开放后,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而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交由祖辈或亲戚抚养,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亲家庭抚养,一类是祖辈进行抚养,但不管是两者哪方来抚养,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虽然是在人们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但我们只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捐助及教会他们知识,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平的,它所带来的伤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刻体会。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 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被迫面临了一些不是他们的年龄段所应承受的事物,就像揠苗助长一样,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年龄差异使得代沟产生,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卸给隔代教育,只能说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产生。
3.留守儿童经济状况
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多数在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也只勉强承担家庭日常支出。而留守家庭中的儿童一般不只一个,且大部分是由祖辈来看管,祖辈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挣别的钱维持家用。结合调查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来看,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儿童之间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也都各不相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差很多。
4.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形式有: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或亲戚来看护。父母一方看护孩子要比祖辈或亲戚看护孩子要好一些,父母与祖辈之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祖辈给再多的关爱也不如父母的一个电话,而且父母的知识和观念比祖辈更接近孩子,若只用祖辈的教育观念来培养孩子,那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但在一个留守家庭里,男性多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则在家承担农活等家务,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看护儿童,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都是缺失的。再加上农村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教师稀缺,无法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辅导,以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情况始终得不到缓解。
四、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对比
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属于两种不同的群体,因为无论是从心态来看还是从经济状况和受压能力来看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的数量逐渐增加,长此以往,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1.生活环境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的单亲儿童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城市的单亲儿童之所以越来越多也是因为时代变革,人们的观念不同,造成x婚率增高,许多家长离婚显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想法,也没想到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则是因为其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补贴家用,导致其外出务工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
2. 心理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相比是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一些。单亲儿童在变成单亲儿童之前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父母对其也是关爱有加,甚至宠溺;在变成单亲儿童后,落差较大,导致其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其父母离婚后多半会沉浸在离婚阴影中,还要想办法维持家用,对孩子的看护明显减少,所以单亲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很弱,长大后逆反心理也很强,经常看到的不良少年也是由此而来。而留守儿童即使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不会去给父母添麻烦,同时有些祖辈会把老一辈的思想教给他们,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年龄小,无法将其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产生自卑等心理。
3. 经济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的出现明显是城市多于农村,而城市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农村的留守家庭,父母不用去种地,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得到固定的工资。无疑单亲家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经济条件是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变相地惯养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或教育也没有多大帮助。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城市大部分的单亲家庭还是属于小康水平。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是农民,他们外出打工只能干些苦力活,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挣的钱也较少。经常看到农民工辛辛苦苦一年挣到钱后也不回家以节省路费。因此,留守儿童比单亲儿童更懂得艰苦和节省。
4. 教育现状不同
教育是自改革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然而教育可以很快普及到城市,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普及到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地方,教育资源却不多,现在大部分教师也很少有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而城市因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开始有很多关于单亲儿童的研究。
五、小结
无论是单亲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多加爱护。因而,我们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也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2).
[2]邓喜红.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4]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8(2).
[5]王 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6]谭 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7]叶 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4):221-222.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32-34.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感情需求、爱情期望随之发生变化,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冲击。根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2015年全年有363.7万对夫妻离婚。因此在家庭离异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双份”的爱,反而受到家庭破裂的影响,很容易在心理、行为上产生偏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且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成果。目前,欧美国家对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两大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对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对离婚后果的分析[2]。笔者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破解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难题。
一、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背景
1.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还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导师。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离婚率快速增长,离异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庞大。因此“如何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什么是教育生态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来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目前,教育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向:一种是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两者以协同进步的关系存在。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需从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本文将从外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生理心理环境)两方面剖析生态环境因子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1.外部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理空间及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此外,人类生活中还有大量“人类化的自然”,如人工种养的动植物、采掘的标本等。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和审美对象。一方面,自然环境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拓宽人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自然生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人的多方面影响而作用于教育的。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或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骤然失衡,造成多方面影响。从心理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孩子出现一种“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这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难以再从外界环境获得安全感;从经济条件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家庭经济现状变差,父母可用于孩子学习、观察外界自然环境的金钱和时间变少。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远远小于正常家庭。
(2)社会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一般来说,这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等。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中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对人的影响是学校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几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对其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家长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人员的关系及管教方式等因子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生态因子的稳定被打破,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行为方面和学业成绩方面)。部分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变差,父母性别角色缺失、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都将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
(3)规范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规范环境大致可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民族传统和习俗、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社会舆论的负面导向、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离异家庭时常被歧视。这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内部生态环境。
(1)生理、心理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人的生理发展是实施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基础发展。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及其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生理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体育。体育教育和活动的重要目的是促进人身体健康发展。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性别角色的缺失等因素时常导致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的忽视。
心理素质与心态是教育生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上,是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反应,与教育相互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心理素质把控:①智慧、智力与智能;②群性、群育与群化;③德性、道德行为与自制力;④情绪与性格等。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表现,如自卑、孤独、迷茫、逆反、攻击等。从人的心理环境因素入手,分析构成不良影响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生态治理
1.优化教育供给,转变教育观念,弱化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限制因子的影响。
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到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由此他提出,当一株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时候,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李比希最小量定律。在这之后,泰勒(Taylor)将这个定律扩展到营养之外的温度和时间等生态因子。1954年,奥登(Odum)发展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即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965年,赖特(Knight)指出: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耐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综上所述,在众多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张的因素,都叫限制因子。推导到教育生态学中,可以将限制因子理解为:接近或超过学生的学习耐度范围、影响人的发展的因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为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不同的时期,生态圈的状态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步步调整。因此,寻找和弱化当前阶段限制因子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r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从最底层到最顶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认为,只有实现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会在同一时期产生多种需求,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因此,抓准当前阶段的人的需要和需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供给,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弱化限制因子的影响,才能使离异单亲家庭教育处于动态平衡中。
2.建立开放型教育系统,避免离异单亲家庭教育走向“花盆效应”中。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性;其次,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适宜生长的空间,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好。但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现极端。通常情况下,单亲的家长会有一种负疚感,总想为子女对付出一些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会对子女百般照顾,养成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性。这种“花盆效应”会削弱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泯灭抗争精神,造成逆来顺受,对个体(或群体)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在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应家长与学校、老师一同努力,为孩子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育系统,警惕“花盆效应”的发生。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朝一夕而成。对已经出现教育问题的离异单亲家庭,应积极地“生态治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适当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加强亲子间沟通,在学习、思想、生活、人际交往、习惯等方面关心孩子等;对还没有出现问题的家庭,应予以警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导孩子,维护好各生态因子间的平衡,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校园中单亲家庭子女数量逐年上升。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但是如果引导不正确,那留给大家的只有遗憾。如何有效地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呢?作为教育者唯有更多地去关心呵护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治疗心理创伤,让他们也能幸福成长、快乐成才。
一、单亲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1.自卑。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及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不敢面对现实,多数言行实属隐瞒。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孤独。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拘泥,不合群,不善于甚至不想与人沟通和交流,觉得自己在家庭或群体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久而久之,与学生、老师和双亲的距离疏远了,学习成绩上不去,对公益活动不热心,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3.渺茫。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他们对自己应该追求什么,选择什么,很多会感到非常渺茫,或者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
4.独尊。单亲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或管教得少,或不接受管教,或因管得太严,方法不当,从小就养成了不认输,不服气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事不关己,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
5.逆反。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有的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条件不如别人觉得低人三分,有时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不能接受父母的忠言相劝,有时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有时候“破罐子破摔”,甚至表现得很残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二、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策略研究
的确,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作为教育者应要怀着一颗慈母之心关爱他们,要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做些什么?
1.营造爱的氛围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刻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单亲家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亲情,他们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别人的理解和关爱,需求成功的赏识,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些需求,在班级中创设亲情氛围,教育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单亲家庭学生,不允许其它同学嘲笑他们的家庭状况。帮助他们复习功课,一起开展活动,用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和温暖,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
2.培养责任意识
我们不能因为单亲家庭学生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家长沟通,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稍大的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从成功中觉得“我”能行,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3.树立自信心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多数单亲家庭学生没有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总是想到自己不如别人,因为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常常表现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或不相信自己也能行。因此教师要用心启迪学生的进步,首先,注意寻找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格外的表扬,多鼓励,少指责批评,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多温情,切忌冷漠,使他们与老师的距离更贴近。其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动力,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挖掘和培养,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发挥特长的机会。因此,教师可多与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步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4.提升耐挫力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动力。单亲家庭学生遇到的挫折相对较多,教师要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用一些名人成长的事迹激励他们,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所谓“单亲家庭”又叫“不完全家庭”或“残破型家庭”。是指丧偶、离异、父母不双全的家庭,亦指子女与父母或租父母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4】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淡化,加之封建意识残余作怪,就会出现诸多社会问题其中离婚是诸多社会问题的其中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其中20世纪50年代的离婚中,全国出现了110多万对离婚者;“”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离婚人数达到180多万对;第三次离婚是在90年代初。从这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攀升的势头。
一、单亲家庭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
单亲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几类: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或失地农民,多属这一类;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管教不得当,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基于上述几类不同的情况,单亲子女的心理特点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自立自强型。这种类型的单亲子女,其家庭结构变化多是因为突发伤病造成单亲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其家庭结构变化多是由父母离异造成的。所以,他们对别人的防范意识特别强,同时还伴随着对老师和同学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
三、应采取的措施
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照顾爱护都往往顾此失彼。这些孩子普遍认为,他们失去家庭温暖。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让他们感到温暖,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于那些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教育措施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对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建立家长联系卡,这样才可以实现共同管理目标。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2】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时常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间。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2】
4、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心理的疏导迁移和沟通,使学生在适当时机极限催化最佳时机心态异化日常教学潜移默化最佳选择的自我内化方法,使学生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成长。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环境,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是孩子赖以生活、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气氛又是衡量家庭环境的主要标志。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单亲家庭子女的父母要重视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动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如果必须外出务工,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管理孩子,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2、重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使其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父母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家教能力和水平。【1】
3、良好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保证。学校和教师经常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三)社会方面
过渡语……
1、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2、多看、多听、多做,动员全社会,让大家都认识到这一代学生的教育问题,净化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
3 、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鼓励其融入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互相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四)加强学生层面的教育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研究、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味地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课堂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抓住每个学生学习的渴望激发他们学习得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单亲学生更应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力量,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欢乐、幽默、风趣的小天地,让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传授基本的自理技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失去父爱和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为此,教师应特别传授他们一些自理技能,以使他们自立时能少走弯路,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如做饭、购物、烧家常菜、换灯泡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
4、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家庭成员的残缺,会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此,教师应该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一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以德为先,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德育进行改革。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德育所影响的人也将在社会中生活。教育者在德育思想观念上要始终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树立发展性德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德育过程中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切身体验,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成功感、幸福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生点拨,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独特发展。唯有如此,小学的德育才能收到实效,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真正道德的人,才是闪烁着主体之光的现实的人。
总之,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当联手,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本质属性,关心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子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和体现。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要关心爱护好单亲家庭的子女,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只要我们对单亲孩子付出更多科学理智的爱心,这些孩子就一定能够顺利成材,成为有理想、有报复、意志坚强、充满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的一代!
【参考文献】:
[1] 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5:14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