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4 16:28: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日常康复训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80-02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6月至12月入住我院的40例痴呆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为肢体功能训练、认知训练、文体训练、心理治疗等,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结果:40例患者通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都较前有明显提高。结论:老年痴呆患者通过综合康复训练,能减缓肢体功能,延缓痴呆的进展,提高日常生活处理能力。
[关键词]康复训练;老年痴呆;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脑器质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记忆、理解、判断、定向和推理能力障碍以及伴有一定精神症状的思维、情感、行为障碍等,直接影响这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痴呆又是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的一组疾病,因此我们采用了康复训练方法,得到了一定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来自云南省精神病老年病区的住院病人,根据ICD-10诊断标准,诊断为阿尔采末氏病36例,血管性痴呆4例,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5~85岁,平均75岁,其中大专以上4人,中专5人,高中5人,初中7人,小学12人,文盲7人。
1.2训练方法
1.2.1肢体功能训练:老年痴呆患者由于退化衰老的特点,社会活动减少,导致肢体功能衰退,站立及行走不稳,血管性痴呆,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采用PT对患者进行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增强心肺功能训练,使患者恢复坐、站及行走能力,用OT进行吃饭、穿衣、洗漱、手工劳动等,提高认知、独立、休闲能力,每天1-2次,每次45分钟,训练过程中不要催促,要耐心,鼓励患者自行完成。
1.2.2认知训练:采用智力拼图,拼装积木,认知玩具,下象棋,打麻将,识别日常用品,100以内的简单运算,反复训练,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
1.2.3文体训练:教唱一些老年人喜爱的民歌、戏曲、花灯、京剧等,播放一段患者那个年代所流行的音乐或者一部电影,玩音乐游戏,观看一些旧照片,历史图片,让患者说出其内容,强化记忆。开展体育训练,拍皮球,推托彩色气球,玩彩色套图,鲜艳的颜色能刺激患者的感知能力,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1.2.4心理治疗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始终,对此类患者不能只是简单的日常活动训练,应保持关心、关爱、尊重的心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给予心理疏导、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1.3疗效评定:采用ADL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分使用公共汽车、行走、料理家务、吃药、吃饭、洗衣、洗澡、穿衣、梳饰、购物、入厕、打电话、处理钱物共13项,采用四级评分法,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难,3分需要帮助,4分根本无法做,每周做一次评分,6个月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以得出资料经统计学进行检验。
康复训练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训练前:ADL评分:42.6±9.04训练后:ADL评分:35.8±12.6。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8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病程缓慢进行性发展,反复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劳动能力[1]。有研究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呼吸衰竭之前,夜间血氧水平己达呼吸衰竭标准[2],同时支气管扩张剂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较好。同时有调查显示,有研究表明,大约有6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有运动与日常生活能力障碍[3]。若早期给予及时有效药物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可提高生存质量。本科2009年5月~2011年2月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药物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5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65.6±6.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确定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把上述患者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包括平喘、祛痰、抗感染、使用激素及呼吸兴奋剂、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碟式剂(舒利迭),每次2吸,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积极采用呼吸康复训练治疗:①定时变换呼吸频率:凡不能自行调节呼吸频率,可通过呼吸机协助呼吸训练。②按摩康复:顺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先轻后重,由浅入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15 min。③肢体功能训练: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的肌群。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测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采用ADL指分级法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统计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FMA与ADL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运动与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最突出的后遗症,也是国内外医生感到很棘手的难题。在急性发作期常规药物及合理的机械通气多能使病情缓解[4-5]。
沙美特罗即为一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其与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具有协同作用。丙酸氟替卡松能抑制T细胞的细胞因子和嗜碱细胞组织胺的释放,减少黏附分子表达,刺激炎症细胞凋亡和诱导细胞抗蛋白酶的释放[6]。能够减少炎性细胞渗出,抑制上皮细胞的增生及基底膜的增厚,减轻气道炎症[7];而与沙美特罗的结合可形成有活性的受体-类固醇复合物,以二聚体形式移行至细胞核与特异DNA序列结合,调控不同的前炎症基医的转录,提高抗炎活性。
同时在治疗中,呼吸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呼吸水平在恢复的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呼吸系统的重新组合。同时有研究表明其在短时间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还有康复评定贯穿始终,避免了患者常有的异常模式和误用综合征的出现,使患者运动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本组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药物联合呼吸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皮秀杰,王甲宁,林志国.长期家庭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稳定期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临床医药,2004,5(9):77-78.
[2]Gorecka D,Sliwinski P,Palasiewicz G,et al.Effects of almitrine bismesyla-
te on arteriaI blood ga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moderate hypoxaemia:a multicentre,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Respiration,2003,70:275-283.
[3]Saaresranta T,Irjala K,Polo 0.Efrect of medroxyprogesterone on arterial blood gases,leptin and neuropeptide Y in postmenopausal famales[J].Eur Respir J,2002,20:1413-1418.
[4]Wagenaar M,Vos PJ,Heijdra YR,et bined treatment with acetazolamide and medroxyprogesteron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Respir J,2002,20:1130-1137.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6]刘延嫒.心肺复苏后患儿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0.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在心理上消除患者的依赖心理,增强独立自主精神,争取生活自理,并可进行必要的家务和户外活动等。包括日常生活动作的熟悉和生活辅助器的使用等,一般在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即可进行,使其在最大程度上重返家庭,回归社会[1]。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本科对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4±11.2)岁。
1.2 方法 32例患者应用内科常规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从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进行。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家属的密切配合和护士的耐心指导。①进食:一般单手可以完成,必要时使用自辅助工具。例如,在用患手进餐时,可用粗柄的勺子以便抓握,用有支架的筷子便于两支筷子分开,用可套在手指上防止筷子滑落的带套圈的筷子。水杯要轻且便于抓握,必要时用吸管饮水。为防止餐具滑动,可在餐具下放防滑垫子。每日三餐都要训练。②整容动作:包括洗脸、刷牙、剃须、梳头、化妆及剪指甲等。病后早期就应鼓励患者用单手进行,当患者可保持坐位后就可以去洗手间。各种用品位置要便于患者取放。毛巾要小,可套在水龙头上用单手拧干;刮胡须可用电动胡须刀。③二便:早期要在床上进行,在患者学会床椅转移后,则使用床边坐式马桶。一旦患者学会操纵轮椅或可步行就可去厕所排便,便器应是坐式的,旁边有扶手,手纸长度应适宜。④更衣:当患者可保持坐位时就开始练习穿脱衣服和鞋袜。衣服要宽松,裤带可改为松紧带或使用尼龙搭扣。鞋要轻便宽大,鞋带改为尼龙搭扣,鞋后部缝上小环,以便于穿脱。穿前开口衣时,先穿患侧至肩部,然后健侧,脱时相反;穿套头衬衣时,先穿患侧袖子,套头再将健手通过袖子,脱时相反。在床上穿裤子时,取叉开腿坐位,先穿上患侧裤腿,再穿健侧,随后躺下用健腿支撑抬臀把裤子提上来,再系腰带。椅子坐位下穿裤子时,先将患腿放在健腿上套上裤腿,放下患腿穿健侧,再站起将裤子提起来系腰带,脱时相反。穿患侧袜子和鞋时也是把患腿放在健腿上进行,必要时使用穿袜器等助具。⑤床椅转移:在患者能保持坐位平稳后开始训练。把椅子或轮椅放在床边健侧,患者坐在床边,用健手先扶住椅子或轮椅扶手,站起后旋转身体坐下。由椅子转移到床上时动作相同。⑥洗澡:坐在椅子上进行较为安全方便。可用长柄刷洗后背,拧毛巾时可把毛巾夹在患侧腋下或缠在患侧前臂上,水温不宜太高,时间宜短。
2 结果
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值由训练前平均44.5分增加到85分。ADL采用Barthel指数[2]。其中出院时生活能完全自理者20例,生活部分自理者11例,1例仍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3 讨论
康复的目的是改善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重新回归社会生活。为了使患者的ADL能力得到切实的改善,笔者选择早期即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即给予正确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把功能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从自我照顾活动开始,使患者的行为与环境交相感应,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脑卒中偏瘫患者不仅在患侧,甚至在健侧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废用,成为预后不良的原因。经过日常生活运动能力训练,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自主运动的控制与协调,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和非麻痹侧的肌萎缩[3],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和使用辅助工具,以争取患者早日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2-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对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眩晕、智能减退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患者若能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某院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给予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随意活动,成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院依照脑梗死诊断标准,选取50例经颅脑CT或或MRI确诊的初发患者,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其中康复组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2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伴发病以及既往史等各项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开展了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心电监测、血压调控、降颅压和支持治疗等项目,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在发病后一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宜卧床进行被动康复治疗,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定时翻身、坐起训练,保持坐位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上肢主要进行肩外展和外旋以及前臂后旋、指关节屈伸等动作,下肢开展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背屈、足趾屈伸等动作,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各运动10~15次,每天重复3遍,每一遍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同时进行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缩;进行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时,可每日一次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耐力训练、5~10次起立训练,10分钟站立平衡训练,20分钟步行训练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循序渐进地控制强度,为患者恢复生活打好基础,同时,可借助肢体矫形器、四肢拐杖、“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用具改善患者的功能缺陷,以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自立。患者肌力达到4级时,可要求家属从旁协助,进行地步行训练活动,包括上、下楼梯训练,室外步行锻炼,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同时每日进行针灸治疗一次,每次20分钟,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生物肌电反馈等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强化患者的积极情感渗透,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1.3 资料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均进行评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指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进行评定,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则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康复组患者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的常见病,一旦发病,患者的部分脑细胞将在短时间内完全坏死,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恢复坏死脑细胞的功能,而该病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将给家属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实现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发展的效果,促进各种功能恢复,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疗效,可将脑梗死的致残率降到最低。从本研究结果看,两组治疗脑梗塞早期康复疗效比较,康复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组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较之入院时,他们出院时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而对照组没有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幅度小。因此,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到早期康复训练中来,通过接触接触患者肢体,给予其技巧性指导,能帮助患者最有效地发挥易化作用,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最终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雪梅.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医药研究杂志,2003年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视神经萎缩中度远视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低视力范畴[1-2]。低视力患儿存在明显视觉损失,这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需尽可能的改善患儿视力。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患儿视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康复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一套高效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患儿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视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均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相关训练策略如下:
1.2.1 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前收集患儿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家属患儿视觉活动、日常生活特点和障碍问题,并与患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征,与相关医师共同协商,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计划制定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家属的相关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为提高家属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模式,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视觉康复训练安排、家庭护理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属和患儿坚持视觉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获得家属和患儿的积极配合;训练前应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变化,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选择成功案例鼓舞患儿,帮助患儿重塑治疗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视器 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中要求患儿佩戴助视器;同时,设计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字体从大至小,配合不同训练阶段使用,便于监测患儿视力和阅读能力改善情况[3-4]。
1.2.4 视觉定位能力训练 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阅读图册或文字材料,从中选择某个图案、字母或文字,让患儿在材料中找出,训练患儿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精准度;指导患儿进行笔画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图案,让患儿沿着线条轨迹描红临摹,锻炼患儿头部运动追踪能力,提高眼部与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视觉记忆能力训练 让患儿先观察房间内陈设,再取走房间内的某个物体,让患儿回到房间,观察移走了哪个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锻炼患儿的视觉记忆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带领儿童在音乐中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积极鼓励患儿自己完成个人卫生清洁等,提高患儿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行视觉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训练6个月后检查患儿视力情况,记录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评估低视力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患儿训练前后分别进行CLVQOL评估,统计远视力、调节能力、阅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别是11.11%和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眼部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而儿童低视力人群也成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点。低视力直接影响患儿对社会及环境的正常认知,干扰儿童的各项肢体活动,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负性影响较大,随着病程延长危害性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儿童终生视力损失。故应尽早开始低视力的治疗尤其应做好视力康复训练,并长期坚持改善患儿预后[7]。
与成人低视力相比,儿童视觉经验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视觉记忆,多数患儿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视觉缺陷,仅使用残余视力,且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视觉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要求更多且时间更长[5]。根据儿童低视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视觉康复训练方式,在训练中遵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并注意纠正患儿心理和智力发育障碍[8-9]。本院针对儿童视觉康复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同,编制了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为日后康复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对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儿童视觉康复训练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患病年数长、视觉损失大、性格内向的患儿低视力治疗和康复训练难度更大[10]。在实际视觉康复训练中,应把握儿童低视力的病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视障儿童视功能和心理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标准的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11-13]。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视觉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眼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配合视觉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患儿视觉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儿和家属已经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励患儿及家属更好的坚持康复训练,全面改善视觉功能[14]。本次研究认为个性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较为适用于现代低视力儿童及家庭,家属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疗,在训练中应先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积极争取家属的意见,同时训练前和训练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保证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视觉康复训练热情。此外应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在视觉康复训练中合理使用助视器及配套阅读材料,使视觉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功能训练方面,视觉定位能力训练和视觉记忆能力训练为主要训练项目,灵活选择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参与积极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技能训练,提高患儿独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并减轻家属照顾负担[18]。
综上所述,低视力儿童视力采取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剑鉴,等.康复训练对高度远视儿童屈光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5(2):149-151.
[3]肖婷,张黎.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7(2):45-46.
[4]杨俊芳,陶利娟,漆争艳,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复训练仪在低视力儿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5(24):2897-2898.
[6]胡爱莲,孙葆忱,张旭,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低视力康复服务状况调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锦华.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类型助视器在视力残疾学龄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曾素华.家庭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曾玉.技能训练干预对成人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曹紫玄,王萌,陆悦美,等.对我国儿童低视力康复的一些思考[J].中国康复,2015,10(2):149-150.
[12]陈章玲,雷方,陈彬川,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2014,12(5):441-444.
[13]杨媛,黄耀忠,张超,等.台州市椒江区幼托机构儿童低视力原因及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蒋春秀,马丽华.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11,5(2):167-169.
[15]朱文珲,周建华,林先轩,等.低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0):967-969.
[16]邓岳敏.“残―医―教”一体化低视力儿童康复模式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119-123.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于进入恢复期后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病后1~3 d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9±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4.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重要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019-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具有致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据相关研究报道,脑卒中病残率高达85%以上,其中有15%左右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降低病残率[1]。为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该研究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6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71例,女6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4.6±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梗死78例,脑出血58例;病程1~5 d;平均病程(1.9±0.5) d;均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评分(GCS)9~12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23~38分。排除活动性出血、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及痴、聋、哑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再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病后1~3 d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训练30~60 min/次,每日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具体康复训练操作如下:
1.2.1 治疗性卧位 ①仰卧良肢体摆放:协助患者头位固定于枕头上,且转向患侧,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保持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②偏瘫侧侧卧位:固定头位,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软枕固定,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③健侧侧卧位:头位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1.2.2 床上训练 肌力在3级以下时,对患者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指导患者Bobath双手插握,协助患者完成翻身及床上左右移动,通过桥式运动,强调肩关节前伸、上臂外旋及髋关节的控制,并练习腕、踝关节的背伸运动,提高各关节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指导患者抗痉挛运动,包括肩外展、外旋、腕背屈、手指伸展、足背伸、足趾伸展及根腱牵拉运动。
1.2.3 站立及步行训练 肌力在4级时,协助患者保持站立平衡,先保持患者坐立姿势,指导患者偏瘫上肢及躯干保持前倾,重心在双足之间,健侧上肢于床沿作支撑,逐渐抬起臀部,使髋关节接膝关节伸展而站立;待站立平衡练习熟练后进行平地步行功能训练,着重练习患者膝关节屈肌、踝背屈肌训练,对痉挛期患者着重练习痉挛肌肉放松训练,再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训练。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自行穿衣、脱衣、灌洗、饮食、上厕所等日常基本生活动作。
1.3 观察指标
均各治疗1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1.4 疗效评定
①神经功能损伤评定: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②两组临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度为Ⅰ~Ⅲ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甚至评分增加或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9±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4.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经系统治疗仍有较高的致残率,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利于刺激姿势反应和反射性一直模式,可促使脑损伤病灶区丧失的神经功能及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进而可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恢复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肌张力异常[3]。
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最快,病后3个月的恢复速度逐渐减慢,因此建议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后康复治疗[4]。夏军等[5]相关研究中,对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早期干预组,于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开始执行康复干预30 d,另选择40例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于发病30 d后开展康复干预30 d,并采用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的运动功能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该研究中,早期采用良肢位的摆放不仅为后期康复训练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不能主动运动,因此需对患者床上肢体被动训练,可提高各关节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及全身协调性,还有助于肢体末端静脉回流,在被动训练中,动作到位的同时,指导动作需轻柔缓慢,避免损伤软组织[6];待肌力在四级时,主要以主动运动为主,通过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使各关节能独立运动,并提高精细动作能力,明显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质量[7~8]。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夏军,朱珊珊研究结果类似,结果均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分析是由于早期康复运动可恢复神经功能,进而可改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重要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敏,李慧,朱美婕,等.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594-1596.
[2] 梁廷荣,王维业,付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疗效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8):5-6.
[3] 黄月乔.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03-3904.
[4] 王瑞莉.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303-305.
[5] 夏军,朱珊珊.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297-298.
[6] 邹颋,王彤,顾迅,等.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2,38(10):1185-1187.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原因,在近些年来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对于很多的患者脑卒中患儿而言,再其发病后一般都会伴随有不同程度上的认知功能障碍[1]。对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而言,因为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低下,会给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在本次研究就是基于此,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60.50±0.80)岁,患者病程4个月~1.5年,平均为(10.50±3.50)个月,其文化水平均在小学及以上;在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患者年龄56~75岁,平均为(61.50±0.60)岁,患者的病程3个月~2年,平均为(9.50±1.50)个月,本组患者的文化水平也均在小学及以上。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后证实,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具有差异性(P>0.05)。
1.2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相关的诊断标准[2],在结合相关检查进一步确诊的情况证实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均为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痴呆症等病史以及先天的肢体功能障碍、残疾。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针对治疗以及功能锻炼(常规的康复训练),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常规的步态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作业治疗等。而观察组中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了更为系统的认知功能锻炼,其主要包括了注意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
1.4临床观察与评定指标 主要考察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林,在认知功能评定方面采用的是MMSE量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量表的满分为30分。在运动功能分别采用的是ADL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予以评定,主要依靠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数据资料等都均以样本x±s的形式来加以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前其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值分别为0.781和0.991,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显著(P
注:两组康复训练后两组MMSE评分与ADL评分之间的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6.981和9.118,P
3讨论
对于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而言,其均在不同程度上伴随有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问题,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而彻底的根治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症状主要还是得依靠康复训练,在以往的康复训练中主要以患者的功能锻炼为主,这些训练和锻炼主要包括了患者运动能力、行动能力的训练,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认知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这类的功能锻炼比较笼统,虽然其在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4]。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更为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措施对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了训练。在这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注意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训练活动充分的使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时间的坚持下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过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5]。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前其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的显著效果,而更为系统的认知功能训练的介入其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更佳,因此这种系统的认知康复锻炼措施值得在临床领域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eusgens CA, van Heugten CM, Cooijmans JP, et al. Transfer effects of a 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apraxia[J].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2009, 29(8): 831-841.
[2]崔尚强等.脑卒中后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认知障碍改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01(09):21-23.
2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采用Harris评分法从疼痛程度、功能、关节畸形及活动度4方面评价AHR术后1、6和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分100分[8]。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从进餐等10个方面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9]。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均以x±s形式表示,所有数据结果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重复测量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即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该病在治疗手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有循证医学证实肺康复作为COPD的补充治疗手段,可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1]。本文采取缩唇呼吸方法对COPD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60例COPD稳定期重度及极重度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内科学》第6版关于呼吸系统疾病COPD的表述为诊断标准,康复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于以下基础药物治疗:(1)异丙托溴铵(1喷/次,3次/d)+沙丁胺醇(2喷/次,3次/d),(2)叮酸菜碱缓释片(1片/次,2次/d)。如果患者在观察中出现咳嗽、气短加重,痰量增多,按急性加重期治疗,并退出观察。
1.2 康复训练方法 康复组用缩唇呼吸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缩唇呼吸方法: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用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慢慢地呼气达到1∶4为目的,训练8周,3次/d,15 min/次。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呼吸康复训练也观察8周。
1.3 观测指标 康复组患者训练8周前后及对照组患者8周前后分别测定以下指标:(1)呼吸困难评分(MRC):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推荐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标准,具体如下:0分:无气促;1分:剧烈运动时气促;2分:登楼或爬坡时气促;3分:与同龄人比较步行时运动时气促;4分:步行90 min后气促被迫停止运动;5分:不能离开房间或穿衣时气促。(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共6个项目,包括吃饭、室内步行、洗澡、穿衣、外出、购物,需要帮助为0分,完全自立为1分,共6分。(3)肺功能指标:测定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后的FEV1、FEV1/Pred %、FVC、FVC/Pred %、FEV1/FVC %等肺功能指标[2]。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呼吸康复训练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康复组在呼吸康复训练过程中退出试验的有1例,对照组在整个过程中退出试验的有2例。康复组治疗后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但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是慢性呼吸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疾病,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呼吸康复是针对这部分患者以运动疗法为中心的治疗方案。缩唇呼吸运用膈肌作深缓呼吸[3-4],改变COPD患者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以提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使小气道压力相应增加,防止气道陷闭,保持气道通畅;能使参与训练的患者呼气末肺容量明显减低,使胸壁的弹性回缩力增加,本次研究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所以,应在COPD患者稳定期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以不同程度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在其,陈荣昌.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23(6):499-504.
股骨颈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病,约占全身骨折3%~4%,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股骨颈骨折伤情多较重,约80%为移位性骨折,治疗难度大,加之患者多为老年人,后者恢复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恢复困难、预后多不佳,骨折不愈合率可达5%~10%、股骨头坏死率约30%,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生命质量严重受损,股骨颈骨折已成为致老年人残障的重要病因之一[2]。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主要方法,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疗效肯定,安全性基本能够得到保证,成功率较高。康复训练是股骨颈骨折术后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尚无规范的康复路径,一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是一种适应骨折愈合生理阶段、患者恢复情况、患者康复训练耐受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关于股骨颈骨折术后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研究较少,此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5月,医院骨外科与康复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均手术治疗,且手术均获得成功;③未合并其它类型严重骨折;④无原发性认知、运动障碍,如痴呆、卒中后偏瘫;⑤可耐受康复训练,未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⑥知情同意。共纳入患者84例,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56~84岁、平均(74.8±4.0)岁。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型11例、Ⅲ型64例、Ⅳ型6例。手术类型: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8例、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20例,髋关节置换术3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1例。家庭支持情况:全力支持52例、一般31例。合并症情况:高血压23例、糖尿病8例、肥胖19例、营养不良20例。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插入法,将患者纳入常规组与阶段组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治疗情况、营养状况、家庭支持情况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治疗护理,静脉滴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口服补血理气方剂,同时加强术后早期病情监护,落实基本的常规宣教、并发症防治护理、伤口引流护理、敷料更换等。
常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特别关注院内康复训练,有完整的院内康复训练表,但对于出院患者,仅进行出院前指导,不进行跟踪式的院外治疗。
院内康复训练主要路径:①术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并持续24h以上,开展安排康复训练,先进行下肢、上肢小关节训练,如活动踝部、足趾活动,伸展上肢进行股四头肌伸缩训练,10min/次,或至有劳累感,每次至少间隔5min,上举训练8次/组,早中晚各1组,同时对膝盖进行按摩以舒经活络;②术后次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主要训练下肢小腿、上肢,3次/d,早中晚各一次,10~20次/组,若条件合适,开始直腿抬高训练;③术后第2~3d,待患者引流管拔除后,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持续训练,膝关节训练早期活动度不大于15°,以患者耐受为准,逐渐增加至90°,一般每日增加10°左右,10组每次,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④术后4~8日,若伤口愈合较好,可在扶持下进行下床活动;⑤术后2周可进行协调性、步态训练,适度负重训练。
阶段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落实院内康复训练,还强化院外康复训练,进行跟踪指导。所有训练,均有专业的康复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通过制定,据患者实际情况,讨论通过,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合理适度、安全可靠四项基本原则,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踝部锻炼、股四头肌舒缩锻炼、深呼吸锻炼、直腿抬高训练、下床锻炼、负重训练、特殊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肺功能训练。一般路径为:①术后1周:肌力训练、4次/d,髋部屈曲训练、4次/d;②术后第2周,增加髋外展、内收训练,10~20组/次,2-4次/d,注意控制关节活动范围,若条件合适进行负重行走训练,行走时应先迈患肢、避免内外八字步;③术后3-12周,增加耐力与肌力训练,扩大髋关节训练角度范围,强化负重步行训练,每天至少30min行走锻炼,一般在术后6周独立行走。每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训练开展情况、患者感受,每隔1个月返院复查1次,评估骨愈合情况、肌力与耐力恢复情况。肺部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早期缩唇呼吸、后期歌咏训练、床上腹式呼吸训练、晚期上肢有氧训练,若患者不耐受,也可不进行有氧训练。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出院时、6个月,以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下肢活动功能评分,以髋关节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以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2]。统计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例,如骨不连、股骨头坏死、下肢静脉血栓、骨折后遗症、褥疮、积坠性肺炎、内固定松动、髓内感染等。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2.1 功能评价
6个月后,阶段住FMA、髋关节功能、ADL评分高于出院时、同期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出院时与6个月后常规组与阶段组FMA、髋关节功能、ADL评分对比(X±s)
注:与出院时相比,*P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阶段组骨折延期愈合率、骨折后遗症发生率、并发症合计例次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常规组与阶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注:与常规组相比,*P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已能得到基本保障,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逐渐得到医院重视,部分医院开始落实院内康复训练路径管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需注意的是,骨折康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术后康复期间长,院内康复训练落实不易,出院后仍长期卧床者并不鲜见,患者因此出现肺功能下降、下肢微循环障碍等病理表现,甚至可并发积坠性肺炎、褥疮,加重营养不良症状表现,影响骨愈合、肌力恢复[3-5]。阶段性康复训练,在院内康复训练基础上,还提供系统的院外康复训练指导,结果显示,阶段组下肢功能、髋关节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更显著,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术后并发率显著下降。持续的阶段性康复训练优势主要为:①提高了术后康复训练安全性,避免继发性损伤[4];②提高康复训练科学性,可在据患者耐受、恢复情况,尽可能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提升康复训练水平,增进康复训练效果;③适应了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弥补了院内康复不易开展之不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保障康复训练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刘月驹.股骨颈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22-31.
[2]朱燕宾.京津唐地区13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