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4 16:28: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

篇(1)

一、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综合涵养,是内在的气质,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都是通过思想政治理念外化形成的特点,与一个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在高校专业教学中,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能够改变目前思想政治教学的弊端。思想教育是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但是在考试成绩占主导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常常遭到忽视,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与实际存在脱离现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改变教学的不足,将人才的知识能力与道德素养统一起来,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

第二,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主要办法。我国教育部门在新出台的教学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专业教育如果只知道灌输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就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积极渗透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有利于发挥的积极意义,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匹配,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引导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利用好专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专业教育是对学生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术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是学生看待世界的看法,两者看似没有关系,实则密切相关。思想政治表现在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利用好专业教学内容,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政治思想,潜移默化地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内化到认知结构与价值判断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个人修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加入专业教学之中,必须找到合理的契合点加强彼此的联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一)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渗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

单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对显得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过多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将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内容,有助于思想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培养大学生的思政意识。我国北京建筑大学在这方面就起到了代表作用,思想政治教学以城市文化教育为基础,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化城市理念,通过多种丰富的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延长思想政治教学的辐射面,推动搞好思想教育。具体而言,高校专门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实现了教育与思想的互相渗透。学校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还不断完善城市文化教育体系,实现文化与专业的完美衔接,开设人文讲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课程,树立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26-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及西方社会刻意的舆论引导,造成了一批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有重大偏差,使他们在潜意识里淡化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进行正确引导,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有一定的意义。

(一)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中的操作规范、章程制度和法制观念,以及团合作精神融入进来,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彼此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活动开展中,还可以将先进人物、模范代表的时代背景加以详细介绍,既能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又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态表现为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政治现实,辩证而理性地看待社会矛盾,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杜绝个人主义,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意识。只有保持这种健康的政治心态,才能更容易在学校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快地实现个人目标。

(三)有利于高校和社会大环境的稳定。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方便和快捷。由于网络传播速度极快,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因此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不真实、不健康,与国家舆论导向背道而驰的负面信息,会对缺乏健康政治心态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思政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稳定学生群体,是维护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形式

(一)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教师以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为主,如何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模拟职业情境,通过自身的情境演示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学生,向学生展示出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风,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强化他们的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明确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诚实守信,勇于创新。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企业受欢迎应用型人才。在师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各显其能、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聘请企业相关技能名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用他们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影响学生;用专业的知识、高超的实用技能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

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契机,了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政治素养好、技术业务精、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作为高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关爱学生,注意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和当下的一些流行文化,潜移默化地帮助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要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教风、学风建设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能力,把思想政治理论精髓注入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中,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定政治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帅.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2).

[2]周慧玲.高职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篇(3)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网络信息化,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势必会形成自己的独有的思想观念,他们既带有各个时代青年的共性,也具有独有的鲜明特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高职类药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高职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培养的需要

 

医学生有“医德”一说,药学生也有“药德”一说。“医本仁术,德乃医本”。药品的特殊性决定药学生所涉及的工作岗位面对的都是广大群众,这也决定了其相关的工作性质与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的职业道德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同时,学生的职业道德是自身道德品质在职业领域的直接反映,将直接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1]。因此,在教育中把药德和药术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医药行业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必需点。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医疗患者的期盼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医疗患者对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及其服务态度表示出高度的关注和期望。有资料统计显示,医疗工作者因服务态度引发的纠纷占21.3%[2],由此折射出医药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乏,综合素质急需要提高的现实。要想解决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从在校学生抓起。只有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高职药学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合格优秀的医药工作者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医药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社会对医药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当前,在校大学生都为90后出生,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和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既表现出乐观、自信、自尊、正直、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进步,又会有逆反、盲从、偏执、冲动、个人主义和自律性差等倾向[3]。在校学习期间,高职学生的自身成长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自身缺乏认识,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作为即将进入医药行业的生力军,作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医药工作者,这种状态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更好的立足行业,服务社会,为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教学的需要

 

如今,在校大学生大都为90年后出生,这一代人生活的环境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因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他们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特点,同时,因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的信息都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冲击,容易造成他们思想的混乱。很多学生表现出不善与人交流,对人对事漠不关心,甚至还有少数学生形成自闭心里。有的学生认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未来的职业发展关系不大,学而无用。因此,对学习不上心,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旷课现象频发,对学习也欠缺主动性。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正确人生观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也会对专业教学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严重影响专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其专业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的途径

 

1.从课程引导融入

 

以《药物分析》教学为例,这门课程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习惯性简称药物检验。它包括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等。因此,这门课程也可以说是药物上市前对药品的质量把控及上市后对药品的质量监督的应用型技术。药学学生毕业后如若从事此类工作,将肩负起人类对药物使用安全性的重要之责。因此,我们可以在专业教学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药学高职生走向社会后的职责、义务,并进一步综合分析和阐述,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职业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上实际发生的假劣药案例,突出重点危害性,阐明药品质量把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从而让学生从单纯的理论中去深入探究自己该体现的人生价值。通过这种智育与德育理论上的结合,不但加强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且强化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教育,使学生深受启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型得到明显提高。

 

2.以自身引导融入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传身教是教育的精髓。若要求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有正能量、言行一致,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除专业课程教学外,还应利用业余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跟学生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造诣去感化和激励学生。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该投入“情感”,情感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在春风化雨的和谐气氛中受到教育,从而使他们逐渐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主动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刻苦努力,为将来的成功、成才打下基础。

 

篇(4)

1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成,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中对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和安排,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以教学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反映教学理念,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这几部分是有机构成的,缺一不可,其严密组织的系统性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中得来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中总结出的特征。虽然开放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其系统性是其根本框架特征,无论其中融入什么新的要素,系统性这一特征都是不容改变的。

2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其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表面来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但事实上,离开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与鲜活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秉承着立足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性和实用性,时刻同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去引导学生,用大家都关注的热点新闻、动态时事去灌输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多参与社会的实践,多接触象牙塔以外的社会,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了所学知识的真谛。所以,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实现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满足学生真正需要的关键点。

3层次性

教育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递进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基本的思想素质尚未形成也难以实现更高一级的教育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是要从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开始。简单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不是平行的,而是有层次区别的,其中教学理念位于教学模式的最高点,它引导着整体的教学方向,正确、清晰的教学理念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教学内容,充实、饱满又与时俱进的内容才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学的内容要随时加入社会新动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才能学以致用。再次是教学方式,它反映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新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了传播方式的主流,最后是教学过程,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所以教学过程则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能带动课堂气氛,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就都是积极有益的教学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渴望被关注,渴望体验新鲜的事物,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为学生提供政治、思想、道德等理论知识,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很难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理念滞后,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手段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5)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许多法学专业学生。我感受到法学专业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一些独特性格。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整体表现出具备法律人思维方式这样一个特点,在他们的思想中有强烈的权利、自由、公平等观念。在有的情况下,法学专业学生还会给我提出建议,指出在某个工作方面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或许更民主。这反映出的积极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但是,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在看到学生具有法律人思维方式优点的同时,还看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从中引起了我对如何做好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思考。

一、从法律人思维方式中发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问题

其一是有些学生将权利绝对化,而忽视了他们作为集体一份子所应承担的责任,集体利益观念淡化。权利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学生动辄会和老师讲法律,讲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从而有将权利绝对化的倾向,而实际上绝对的权利是不存在的。例如,在有一次的公寓检查中,公寓办老师发现法学专业学生所在楼层有一个柜子占了楼道一大块地方,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和这宿舍同学说了要搬进去,可学生就是不愿意搬进屋,然后和老师讲起了法律,主张柜子是未在宿舍的另一位同学的东西,不能随便动,否则就是侵犯了那位同学的权利。这件事反映出学生集体意识淡薄,主张权利在有的学生中成为不服从集体利益、甚至是违背校纪校规的理由。社会生活中,利益主体的偏私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可能会带来违背公共道德、贫富过度分化、破坏生态环境等有损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应对个人权利进行一定限制。在校园中,以一种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也不能只看到权利,不能认为之因为是权利就可以在行为表现中完全任由自己的意愿,还应考虑集体的利益。

其二是有些学生主张权利呈现自我化状态,只关心自身利益,而不关注身同学的感受,导致同学关系的紧张,容易使小摩擦演化为大冲突。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极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而法学的专业教育更易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坚决维护自身权利的思维方式,只从自身权利的角度看待问题,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很难妥协,这种思维方式给他们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如,在宿舍矛盾调解问题上,我经常能看到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只说他人的种种不当之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很少能以客观的、全面的立场来谈自己言行的不妥之处,不能意识到自身的行为给同宿舍其他同学带来的影响,在关系的处理上不作让步。

其三是学生接受法学专业教育,应该具有更强的遵纪守法意识,但还有个别学生的意识不强,出现违背校纪校规的行为。从一般的思维模式来看,既然学生以法学为专业,更应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因此理应按照学校的有关纪律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有时学生往往能够考虑到“用法”的问题,意识到自身权益的维护,而对“守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对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规范作用的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而没有严格遵守。

二、对如何做好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在认识到上述的一些问题并从而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时,我不仅面临困惑,同时也在思考问题的原因所在。总的来看,有的法学专业学生表现出的知法、守法、用法的一种不和谐状态及权利、自由主张绝对化、自我化等现象,既与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有关,也与影响所有大学生行为处事的一些因素紧密有关,那么在思考如何做好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应对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应予以考虑。

1.引导学生要在全面理解有关法学知识和法律精神的基础上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以确实做到以一个法律人的严谨思维来处理事情。如对于自由的认识问题,自由并不是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的主观任意性,而恰恰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的社会关系。自由对于人的价值来说,是人的潜在能力的外在化,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因此,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但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自由”都是指法律自由,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受到法律保障或得到法律认可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人的权利。所以,学生不能将西方社会中的自由照搬进来,不同国家法律规定的自由范围不同,超出法定范围来行使所谓的自由就会变成违法行为。

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团体咨询课程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将来的工作性质是做人的工作者,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许多事都依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育者个性:教育者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条件。教书育人是一项辛苦而又高尚的职业,与人打交道尤其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对其工作的影响具有决定意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最主要的工作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洞悉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心理素质,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身心愉快、情绪热烈、气质优良、性格稳定、意志坚定、动机正确、行为端正的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团体咨询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提高该专业学生对团体咨询的认识和了解,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探讨和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等,为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提供帮助。

(二)学校教育的目标实现的需要

实现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会遇到因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与个人情绪、情感交织而成的心理困惑。在团体咨询活动中指导者会进行恰当的“价值引导”,即帮助成员澄清其价值追求,认识其自身价值观的矛盾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必要时引导(而不是代替)成员作出价值选择或对价值作相应调整,避免进行武断的“价值评判”,既减少了直白教育容易引起的学生的抵触情绪,又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校育人目标。

(三)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环境发生了为巨大的变化,并且竞争的压力比较大,现代人的心理夜里象对都较大,并且较为脆弱。如稍受到一些刺激或者创伤,或者受到较大的挫折,比如汶川大地震等等,这些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心理永久的埋下了阴影,挥之不去。长期下去,如果不及时地给予心理救治,就会给受教育者的心理甚至以后的生活等方方面面造成不便。还有一些独生子女群体,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由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也是大势所趋!

(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保证。因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修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团体心理咨询既能,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和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实现了心灵的和谐,才能进而创建和谐社会!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团体咨询课程的障碍

(一)专业知识基础较弱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心理学知识相对较为薄弱,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初步接触团体咨询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对与一些问题的理解与掌握不是很到位,甚至是存在缺陷的,这就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的现象,进而导致在以后的团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中,对实践过程的操作性缺乏主动,不能尽快融入,甚至导致实践活动不能深入进行。

(二)同学关系造成的更为强烈心理防御机制

正常来讲,团体咨询的成员是自愿、主动加入而形成团体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体咨询课程内进行团体咨询的实践,团体成员是被迫成为一个团体的。众所周知,团体咨询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取得实际的效果,团体内的成员必须互相信任才能互相坦率地开放。但是在团体咨询过程当中,团体成员与团体间有着丰富而微妙的动力学互动,成员会在团体中用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社会缩影,因而他们彼此会表现出特有的防御行为。这种现象在作为同学而且是被迫成为团体的团体咨询实践中更为明显,会因为彼此之间互为同学,使这种防御机制更加的强烈。因为同学之间涉及到日常的相处,涉及到平时的奖学金等荣誉的竞争,涉及到日后数年的同学聚会,可能不愿意让自己的脆弱甚至软弱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也不愿直接指出别人的确定和不足,以免影响同学关系等。所以,在团体咨询中,可能并不能达到最初的效果,大家在团体内所讨论的,大多是一些不涉及内心深处的感情。这也就将导致团体咨询不能达到或者说不能完全达到帮助学生成长的效果。

(三)师生关系所造成的交流的回避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团体咨询的课程,团体的指导者在团体中具有三重身份。他是一位普通的活动的参加者,又是一位需要不断把握团队主题,引导咨询方向,控制活动时间的指挥者,同时又是我们尊敬的老师。这三重身份就可能导致在团体咨询的进行中,学生会刻意回避一些话题,比如对教学的意见、对学院的意见、对老师的不满意的地方,还包括一些当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个人感情问题、婚前问题等。

(四)指导者的特殊身份的引导身份,会导致团体咨询的暂时性停顿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团体咨询的实践课程中,尤其是在精神分析和以人为中心的团体咨询实践中,指导者要随时对咨询的进程进行讲解和梳理,在此过程中,指导者的每次的插入性的、引导性的、讲解性的话语都可能导致正在进行的话题中断甚至终断而沉默。

(五)课时安排使时间有限制

在进行团咨询的实践过程中,一般需要50次以上的实践,才能实现团体成员之间的更深入的了解,才能进行的更深入,才能实现成员对自身的探讨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不可能安排较多的课时,这就导致成员之间的、成员自身的探讨不够深入,可能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到问题、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的阶段。

三、解决途径

(一)增加课时或者制定必要的阅读文献与资料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之初对心理学的知识没有系统了解的情况,首先可以考虑增加是淡的可是,对必要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以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这个办法不是太可行,可以适当的增加课下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学习。在学期开始的前几周,学生的可以负担一般都不太重,适当的作业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增加基础知识。

(二)团体指导者要发挥指导作用、协调作用等

首先,团体指导者应承认并且尊重成员之间的差异(如文化、生活方式、宗教、残疾、年龄、性别等),努力为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提供个体化和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技巧性的手段,使被动成员加入到团体讨论和活动中来,确保成员较公平的使用团体的时间,避免与个别成员发生双重关系。

其次,团体指导者要反复强调保密原则,尽量降低因为同学关系而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保密原则尊重每一个团体成员的权利及隐私,是团体咨询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团体咨询过程中。成员在团体气氛的感染下或出于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往往会暴漏自己的秘密或隐私。指导者和其他成员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议论和泄漏了个人隐私,会给暴露者带来伤害,也损害了团体咨询的形象。所以,团体指导者应在讲课之初时就想学生解释保密的含义和保密性的限度。制定针对所有成员隐私的保密规则,来保护成员。但保密不是绝对的,如遇当事人的情况或其他人确实处于险边缘时。应采取合理措施,避免危险或危害发生。这从根本上讲,仍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第三,团体知道者应处理好自己的身份,在进行的过程中,既要作为指导者,又要作为参与者,因此身份的转换最为重要。尤其是在以人为中心的的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团体指导者就是一名技术专家,他既要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为团体成员作出正确的解释,又要在团体在某一阶段忽然停滞不前时,能够立刻作出决定,究竟是否要采取干预的措施。在进行的过程中,指导者也要作为一名普通的成员参与讨论,缓解因为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学生的回避,尽力做到共情,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并自己的看法,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刘晓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J].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报,2001,12.

[4]李瑞彩.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9,8.

[5]袁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3.

[6]郭喜清.论心理教育课团体咨询教学方式的优势[J].山东教育研究,2000,7、8.

[7]邱君,等.浅析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J].学 问,2009,3.

篇(7)

2、专业课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院校有庞大的专业课教师队伍。由于这些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在时空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们对学生特有的影响,他们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在向青年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自觉不自觉地在用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这种影响不是正面的就是反面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才兼备的专业课教师才称得上是合格的专业课教师,一个专业课教师只有既教书又育人,才能真正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二、深入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

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旨在塑造人的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专业课教学的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去进行教育,并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要求我们教师既能从大处着眼,心中明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总体目标,又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专业现状,再结合本专业课教学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笔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微机类专业课教学工作,对于如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并初见成效。

1、专业课中的绪论课是对学生集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极好平台。专业课中的绪论课是对学生集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极好平台。在绪论课中,通过讲述当今在全球范围内,高科技领域各国激烈竞争的情况,告诉学生:他们这代青年人所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愤发学习。

讲述中外一批有胆识、有献身精神的知识分子,为计算机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科学精神的教育。

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要与学生有心灵的交流,才能落到实处。一般来说,职教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认为他们再怎么立志也成不了才。即使自己有报国之心,也无报国之力。对此,笔者会不失时机地点破他们的心思,在黑板上写下著名教育家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别人不及的才能”和“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一个人的潜力被发掘出来的时候,连他自己都会感到惊讶。”以此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讲单片机的发展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讲单片机在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前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讲人才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增强他们今后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自觉性。绪论课是深入发掘本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关键步骤,既要立意深远,又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点滴入微切实可行。

2、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专业课教学的具体内容、过程,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对于在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制定出计划、安排,并及时总结。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在微机原理课程中讲到防病毒及黑客问题时,结合一些案例,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只要做有心人,认真去找,这种政治思想教育资源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就可获得滴水穿石之功效。

3、抓住素质教育的重点,将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各个环节,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常抓不懈。例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也一直把这作为自己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具体细节。例如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找课题,拜有实践经验的人为师,引导学生从中不断获得创新的灵感、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又如在作业、实验、大小考试、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等各种对学生的考核中,对敢于求新思维、思路有闪光点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成绩评定时,较之思路平平者,给予更高的评分。通过报告、个别谈心,澄清学生对创新教育的一些糊涂观念,增强他们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将专业课中的创新教育渗透到网络等各种平台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篇(8)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75-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这一要求,全国有600所新建本科院校(又称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的问题,而高校转型具体要落实到观念更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文科专业,它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欲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问题做些探讨,期望抛砖引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挑战

(一)认识不到位,认为高校转型就是概念转换

很多人认为将学校更名或换块牌子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就是将现在的新建本科院校回归到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即可,“一夜回到十年前”。本来,转型是要求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转轨,这才是高校转型的应有之义。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依然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而专业的课程组织通常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种方式。[1]具体而言,纵向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种课程类型,横向上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课程类型。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仍然沿用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其一,如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其二,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三,如何开展深度的校地合作,尤其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服务、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专业。以上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如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脱节;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等。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的问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更是如此。笔者参观考察了湖南、湖北和安徽近20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等,导致应用型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

(三)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

1.在培养目标上,往往追求高层次,没有很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追求“大而全”,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这么宽泛的定位,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针对性。2.在课程体系上,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几近雷同,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3.在实践和实训环节上,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虽然教学方案在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上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学时学分的分配,但安排得不合理,而且,有的形同虚设,如“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因经费问题就难以落到实处。

(四)学生就业情况与培养目标不符

据调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在本科院校毕业生中,就业情况大致有四部分: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有30%左右的学生当中学教师,还有10%左右的学生参加自主创业、另某职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高校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这种脱节或源于培养质量不高或源于结构不合理;二是本科院校没能给学生提供自由转换专业的机会,不少学生只好在“情非所愿”的专业中修完学分、拿到学位后再另谋他路。这种培养以及就业的后果很严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转型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升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不全属于职业教育”[2],对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专业不能简单化,不能搞一刀切。它虽是文科专业,但培养目标也可定位为“理论性兼应用型专业”,也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知识型的应用型人才,为搞好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因此,我们要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做文章,大力加强校地合作教育,并把校地合作教育作为突破口,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校地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

一是校地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增强行业能力,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注重合作开发课程,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教育资源,设置系列特色课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是地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聘请地方参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建设,合作构建“双主体”共同实施本科教育。地方经济文化管理部门有一大批的专家,他们学有所长,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研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堪称“双师型”人才。近年来,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注重聘请地方专家(又称“土专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教育,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校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要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做好基地建设工作。在校内,要建立一批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训基地,如普通话实验室、“三笔字” 实验室、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室等,这能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和素质,所以必须常抓不懈。在校外,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就是与中学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章立制,为搞好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保证;二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实习基地”等。这些基地可以有效开展励志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新农村怎么建设?怎样规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必须加以思考,必须为之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采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服务学习、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公共领域和公共活动”。[4]当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范围可以扩大,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到外地或外省建立。

(二)校地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双师型”教师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提出的“双师型”标准比较科学,它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让思政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三是注重引进具有中学或地方工作经验的人才到校任教;四是直接聘请地方专家、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教师的50%。

(三)校地合作共同搞好产学研

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好方法。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学校积极与地方合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四结合、四重点”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5]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安排产学研“合作教育周”,即除常规的实习实训外,还安排了大一至大三的“合作教育周”。其主要内容为:大四的教育实习不变,大一的第2学期期末安排1周,大二、大三的第2学期期末各安排2周,学分共有5学分,产学研的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包括教学、讲座、调研、考察、讨论和撰写报告,等等,由地方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学校按学生人数拨发经费,这就是“1+2+2”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已运行3年,它有措施、有经费、有评价机制,能很好地调动校地双方的积极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开展校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这里的“校校合作”,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意义重大,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整合,让学生受益。既可以互派教师交流上课经验,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管理,又可以互派交换生,一方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对方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有的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3+1”模式或“2+2”模式,也有“3.5+0.5”的模式,本科层次学历教育项目。通过“校校合作”这种模式,实现了两校的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二是指高校与中学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中学的对接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怎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中学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目标或核心目标,所以要求高校与中学开展对接研究,高校应派教师到中学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中学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体来说,高校转型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改革的途径应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论述强化校地合作教育的改革措施。我们应该将偏重理论型的教育模式改革为理论兼应用型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理论兼应用型文科专业,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又符合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 注 释 ]

[1] 邹广严,练玉春.准确定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N].光明日报,2014-06-03.

[2] 张健.应用型本科等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3-03-31.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6-03

【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 into the t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social upheaval in various field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and a lot of trouble.In this paper, from the society, organization (school) and students (object), and other more aspects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argeted to explor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idea of healthy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strong "dual core" tal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Talent training;The mire;The trap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是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后备资源。随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变,我国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凸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多更高――除了专业能力强,还必须具有比一般专业人才更健康的思想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高校采取切实举措,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及具体途径的特殊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指20世纪90年代“剧变”以来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本文从四川省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分析一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虽然有管窥之嫌,但仍希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启示。

1.社会层面

(1)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主要表现在人们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意识形态至上时期的“万能”专业看作市场经济时期的“无用”专业。

主要的原因在于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以坚持、传播、实践理论为主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看作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被重视或在某些领域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许多人推崇“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钱成为衡量人生的重要标准。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此外,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校园内的踏实和沉静越来越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布局和学科点布局进一步扩大,众多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人才培育特色有所削弱,而大学生规模的巨大增长带来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客观现实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社会适应性较差,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对口就业岗位稀缺,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工资水平偏低。主要是保研或考研,考教师编制,通过高学历进入高校、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也可以在中学、中专教思想政治课;或者报考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村官,村官比较好考,但是收入很低,一般一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并大多远离中心城镇,工作还不轻松;少部分需要自身家庭社会关系到大企业单位搞政工或销售工作。思想认识方面和现实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多现实现象反衬出自己思想认识的所谓正确。

(2)组织(学校)层面

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伴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许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专业可谓异军突起,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则受就业不畅、办学规模效应欠佳等因素影响,被看成弱势专业,甚至被看成可有可无专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规模不大,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一些具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本来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但是也把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看作负担或累赘,认为给该专业上几十门课,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拖老师科研工作的后腿,在研究生生源不错的情况下,往往停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专业办学优势缺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学科地位、学科价值、学科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学科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许多场合和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地位尚未形成足够优势。二是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包括院系在内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的在“变”与“不变”之间徘徊;有的定位“厚基础、宽口径”,则显得相当笼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导致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上杂乱,无专业特色,趋同化现象严重,造成学生的失谐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封闭落后,途径单一。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培养模式上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主,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教育口径狭窄,而缺少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训练,就业方向局限大,就业竞争力不强。四是人才培养的师资参差不齐。有的院校师资匮乏,但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应急式地招聘了一些师资,这些师资能力水平差异大,新进师资的成长本身有一个过程;而有的办学实力相对雄厚的高校,以科研成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导致高水平师资难以进入本科生课堂。

(3)学生(客体)层面

对专业主观认同度低或很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与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缺少认同感,对专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而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多次转专业,并降低了转专业的条件限制,如四川农业大学教务部门规定,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在校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因此,转专业人数众多,学习组织或平台缺乏稳定性,学习团队缺失。在多个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教师交流过程中,都反映该专业在学校中是转专业学生最多的,一般达招生人数的40―60%,如果学校没有一些限制条件,这个比例会更高。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解困

1.社会层面:营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氛围

教育既反映社会,又服务社会,还受制于整个社会环境。教育不可能处于真空环境,任何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和培育人才。

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塑造和影响人的灵魂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教育体系中具有普遍性,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具有高举旗帜保证方向的特殊性。这一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感染力,也受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克服人才培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功利、学校功利和学生功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危害甚大。社会不能过于强调GDP的增长,忽视了人们精神追求的一面;大学不能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学生读书求学不能停留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忽视了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一面。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既要强调理论素养和意识形态特性,也要突出其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2.组织(学校)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条件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包括人才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创新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一是要打破学历人才观,树立“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新人才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成材。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三是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观念决定目标定位,决定培养模式、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川农业大学罗承德教授在2016年学校说课比赛中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什么是好的课堂呢?是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灌,学生不停地记,不停地背,还应是传授有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衷心希望教师们不要当教书匠而是教育家。

(2)人才培养定位上注重突出特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必然具有盲目性。有学者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定位,需要坚持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并行,坚持以职业岗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以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总之,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实际,突出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性批判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在诸多单位中从事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1]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坚定的信仰,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持续的发展后劲。突出人才培养“双核心”(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特色,即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中,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培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自我辨别能力和理论素养,特别是把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热情和受社会欢迎与接受程度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和差异化教育是必然趋势,必须坚持同质培养与异质培养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教师的辩护式教学转变为“素质教育”,从简单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生本教育”视阈下的综合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把“教”的模式与手段和“学”的模式与手段有机地、富有成效地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合理地解释或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一是建立复合型课程体系。在突显思政专业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特色基础上,构建课内理论课与课外实践课、理论必修课与理论选修课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强化通识教育,建构“中西结合、融汇古今”的公共基础课体系。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2011年发表的《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一文中强调,通识教育是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识教育不是为了简单地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不是为专业知识打基础,也不是作为专业的补充,而是为人的一生做准备。[2]二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工作,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学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研究式教学法等,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追问探究精神,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意识。三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强调实践环节。应当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的考核各类方法与各种途径,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发展引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一定的师资数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但师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思想政治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结构上注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年龄上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学科背景上注重多元化。[3]在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可以通过理论学科建设,凝聚人才,加强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引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3.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锻炼社会技能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自学意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对缺乏的知识进行随时的补充,并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现专业优势与自身发展目标的理性认识,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上不盲从,正确认识专业、客观确定就业期望和职业定位,使之追求个人最大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当然,此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辅导人员对学生的转专业倾向进行及时化解,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疏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形成学习的自觉意识。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立足于实际,努力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才有存在的意义。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才能成就事业。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通过社会、组织(学校)以及学生(客体)等多方面的努力,多管齐下,多途径探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思路和举措,一定能够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困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健康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双核心”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中国人才,2012(4).

[2]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李斌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4]秦正为,秦正良.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篇(10)

经济学说史是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我院将经济学说史开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年级的目的在于经济学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客观性和社会性,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大一已经开设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大二再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放在经济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构架出完整和客观的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宽泛的去理解“西方经济学说”内涵,但在施教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主客观原因,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故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对提高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

一、建立课程目标与创新目标的统一性

经济学说史贯穿了古希腊至今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著作信息纵横交错,内容庞杂且理论性极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优势在于有夯实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对课程中“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等概念有清晰地认识和掌握,劣势在于无法达到课程延展性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脉络,经济学家的其他经济理论的延伸,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点基础,构成经济学体系的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对国家政治环境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重商主义是主要研究国家贵重金属储备对国家财富的影响,那个的社会环境强调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完全干预,把金银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再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经济理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延伸到发展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工资福利的关注,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后,我们又看到凯恩斯理论指导的政府干预主义。而这些社会经济现象,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展现出来的。反过来看,政治对经济又有着巨大反作用力,表现在指导或者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开展“学生主导”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为地方院校,正处在应用型转型的进程中,教育人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笔者结合经济学说史的课程特点,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间技能的形成三个阶段的运行,采取三个实践方法。

(一)教师平面导入、学生立体输入知识。

建立教师是帮助学生导入内容的角色,而不是满堂灌的机器。通过视频思考、案例讨论、再回归课本三个方位的知识输入,建立眼、耳、口三个感官的知识传导。结合经济学说史教材的特点,篇幅较大,内容庞杂繁琐,徐盛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大量历史任务和事件的大海,分不清主次,辨不明重点。因此,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笔者根据这样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以时间节点为轴,环绕理论对比学习的方法。时间分为了:1、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古希腊、古罗马等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2、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古典时期;3、19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4、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马歇尔等边际革命理论);5、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百家争鸣时期。同时,为学生梳理“核心线索库”。该线索库分为:时间线索轴、人物线索谱和理论线索库。其中时间线索轴分为5个主要坐标点;人物线索谱主要列举几个时期核心经济学代表人物和重要观点,并且每学习一个观点,采取“车轮碾过法”与上一个人物观点进行对比,不断循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论线索库就是建立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将时间和人物填进去补充理论的建立。建立这样的线索库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辅助材料也是掌握知识的图标,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生主导讲课、教师深入发散。

安排重点章节采取学生分小组讲课,老师补充深入的方式进行上课。小组按照查找资料、制作PPT、上台讲课、回答问题四个任务进行分工,自己先内部消化知识点,然后上台自己讲课帮助班里其他同学学习知识,老师随后进行点评,并补充重要的知识、深入课程难点;采取这个方法,首先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上讲台发挥能力;其次对于其他同学,一个章节的知识有两轮学习的机会,知识内容有助于深入和巩固。对于讲课学生来说,通过查阅知识、小组讨论,上台讲课对讲课章节的内容已经有了宏观的认识,并且会形成问题部分,教师在随后的深入发散中,既可以对讲课同学的问题做出针对性解答,也可以分享更多的信息给其他同学。整个班级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互相学习的氛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顺利实施教学改革,并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在经济学硕士课程教学中贯彻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使该类课程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于经济学说史课程知识的积累,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局势和理论发展的前沿,在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下不拘于固有的思维努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转变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经济知识素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孟熙.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上一篇: 旅游的文化属性 下一篇: 考古学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