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5 10:34: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篇(1)

1 问题与矛盾

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每年的6月7日设立为“世界文化遗产日”,其意义是明确“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或自然风景不仅属于它所在的国家,也属于全人类”。2006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并在法律地位上予以明确。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曾经被片面地理解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片区成为城市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曾一度影响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这种状况尤其在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还持续存在。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起飞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从2005--2008年开始酝酿并初步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空问规划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对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不得不面临着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两个方面的难题。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薄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科学地结合起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中西部地区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科学思路,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从经济、旅游、城市规划等多角度思考,提出一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并以四川省三台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用以分析所述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三台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价值认识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涪江中上游,为绵阳市辖县,距绵阳市中区57km,距成都市153kin,以县西三台山得名。三台县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县古为郡县,是古国文化发源地。自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自古享有“蜀川重镇、剑南名都”之称。境内沿江平川、浅丘绵延,溪流纵横,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具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历史上李白、杜甫、薛涛等诗词文人均在此汇聚,并留有名篇佳作。

三台县主要有4个历史文化片区,分别是古城墙南门片区、大佛寺片区、琴泉寺及北塔寺片区、东山公园及东山大佛寺片区。该4个片区大多依山就势,坐落在县城的凤凰山、牛头山、三台山、蟠龙山上,构成了县城“山水城”的城市骨架。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并缺乏及时的保护规划,致使以上历史文化片区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部分山体形态被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建设吞噬,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文人名士的关注。作家舒乙认为,三台古城墙年代久远、质量高,城墙的材质超过北京古城墙,并就三台的保护事宜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本文就其重要的历史街区进行概要说明。

2.1古城墙和南门片区

2.1.1概况与价值

古城墙和南门片区内大量的清代民居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在的古城墙文风厚重,于清乾隆32年至35年(公元l767—1769年)由知县徐世楹在明嘉靖墙楼的基础上培修复建而成,现仍保留下南城门楼和东城门门洞,是目前国内少数保存完整的石砌古城墙之一,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规划保护区。东门至北门段和南门至老西门段的部份城墙保存完好,城墙总长约2km。南门城墙高6m、厚9.8m;城墙用长1.2m,高、宽0.3—0.35m的条石垒砌,门洞为纵联式券拱。南门城楼为木结构抬梁式,重檐歇山顶,九架梁前后单双步梁分心用9柱、面阔5间、进深8间。南门片区现状为大量成片相联的古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筑营造法式影响,形成多进院和几个多进院落并列住宅,以及“四水归堂”,“一颗印”式住宅,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具有北方明清代建筑风格,富有古城韵味。

2.1.2主要问题

城墙被开有断口10处,搭建若干处,均因经济发展而又缺乏保护规划所至。同时,该片区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差,导致民居院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增加了改造的周期与成本。此外,城墙周边的城市用地性质不合理,大量的工业用地给城墙和民居的保护带来了环境、交通等诸多问题。

2.2大佛寺片区

2.2.1概况与价值

该片区位于三台县潼川镇南河路蟠龙山腰,是县城山水形态的重要构成节点。大佛寺内造像凿建于元大德五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坐东南朝西北,高8.3m,肩宽3.8m,为“说法像”。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发现此佛,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修建大佛寺,其佛教文化影响力大、交通区位好、城市地标功能强。大佛殿的大佛是绵阳市唯一、全省少有的元代佛教造像,在研究元代佛教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佛殿为九脊歇山式木结构,造型独特,气势恢弘。

2.2.2主要问题

周边用地性质复杂,建筑风格不和谐,景区被城区严重屏蔽,缺少“透气”的空间,影响了大佛寺片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3琴泉寺及北塔片区

2.3.1概况与价值

琴泉寺始建于北周,唐初按星象落座建殿,文人荟萃。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等人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石刻碑,阴刻、楷书,文物价值较高。北塔位于琴泉寺北侧的北塔山顶,清嘉庆十八年修建,现保存完好。随着城市的向北拓展,可与琴泉寺片区携手打造城市北部的城市公园。

2.3.2主要问题

该片区位于城市西侧,处于城市发展的外围,受城市发展冲击较少,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前沿,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2.4东山公园及东山大佛寺片区

2.4.1概况与价值

该片区主要包括东山公园与东山大佛。东山公园始建于唐代,李白、杜甫、薛涛等文人墨客都曾于此驻足作赋,因有“东林晚钟”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称。东山大佛位于东山观音寺,沿涪江东岸山崖而建,面对涪江,自然景观优良。内有坐式佛像高14m,历史悠久,为唐代所造。唐人侯圭《东山观音寺记》对其就有描述。该片区位于城郊涪江东岸,人文历史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条件好,为城市的景观骨架节点。

2.4.2主要问题

东塔年久失修,人文历史遗迹保护力度不够,周边建筑不和谐,缺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东山大佛景点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发展空间较小。

3.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导的保护思路与模式

城市经济发展并非意味着城市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城市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城市经济在内的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居住环境、投资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作者从旅游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进行了多角度综合思考,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以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点,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最终达到科学合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路,为城市的游憩空间、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3.1保护思路提出的研究基础

经济发展战略——支撑作用: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与旅游经济对接、与文化经济对接和与休闲经济对接,并据此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如本次案例中古城墙及南门片区与凯江滨水区的协调发展。

篇(2)

引言

蓝印花布已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研究探讨了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技术以及相关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开发与运用,在利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技术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面实现突破,更加有效地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效果及保真效果,并为安全和长久地保护与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出探索的一步。

一、应用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强,受众群体小,传播范围小、受众面窄等特点,且多以传统传播方式为主,多数是望“数字化”兴叹![1]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主要传承人吴元新教授通过多年的努力,整理收藏明清以来的上万件实物及图片资料以及纹样纸版,并以此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但是数量巨大的蓝印花布的图案纹样,纹样繁复,内容丰富,利用文本很难准确描述其内容;同时,蓝印花布分布广泛,很多纹样经过长时间保存后破损严重,传统的保护方式给蓝印花布的收集、整理以及传承造成极大地损失。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整理、收集、记录及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并利用先进的模式识别、数据库等技术为其建立图像数据库,即是本文所阐述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以及图像处理等研究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使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图像变得十分必要。然而,目前图像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 针对图像数据的描述不能方便的随意扩展,使其不能满足基于图像数据的科学研究对图像数据描述特征属性多样性的需求;2、 影像图像数据的存储以及编号不能反映图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不同时间点或者不同图像采集模式所得到的图像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得到体现;3、图像数据在服务器上的上传和下载过程都在服务器端完成,这种设计增加了服务器端的负担,影响了针对数据仓库的上传、检索和下载速度。

通过对大量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的分析、研究,针对其特点以及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设计需求,提出利用数据库等先进管理理念及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开发,实现一种新的基于内容的、可扩展、高效存储、可检索的、以颜色信息为主形状信息为辅的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综合检索数据库系统,从而实现对蓝印花布纹样的保护与传承。该系统不但可以真实地再现蓝印花布的制作及其工艺流程;而且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后的蓝印花布纹样进行虚拟重组、修改,实现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让蓝印花布及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二、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数字化

2.1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即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可以进入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的技术。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基础。[2]

2.1.1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数字化采集

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码相机采集其数字化图像,采集后的效果完全能满足实验要求。

2.1.2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数字化预处理

蓝印花布只有蓝白两色,因此,针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这个显著特点,对其数字化图像进行相应的预处理,例如灰度化处理,就是采用加权值法与最大值法结合的特点,并经大量试验后确定采用如下公式进行灰度化处理:

鉴于不同蓝印花布藏品其成色、磨损及其它原因,在对其颜色进行数字化时,确定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颜色标准为:蓝色RGB值{29,33,70}、白色RGB值{251,255,255}。

2.1.3 南通蓝印花布数字化纹样的提取

图像分割是提取南通蓝印花布数字化纹样的基础。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图像分割方法主要有阈值分割、基于变形模型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分割、聚类法分割等等。[1]不同图像对象,其图像分割的分类依据也不同,与之对应的分割算法也完全不同。针对蓝印花布具有明显蓝色颜色优势的特点,通过大量实验,并综合比较上述几个分割算法后,确定了通过加权值将基于阈值的分割算法及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算法相结合来分割蓝印花布纹样的最终解决方案。其效果如图1所示:

三、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的开发与实现

基于内容的数据库不仅能对数据库内容提供增、删、改、查等功能,而且还能实现数据库内容整理、整合等操作。而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不但内容复杂多样,而且数量众多。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图像数据库对这些海量纹样进行整理、收集,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而如何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识别,则是实现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的关键。通过分析,确定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能有效区分南通蓝印花布纹样,高效提取这两种特征对于实现基于内容的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至关重要。

本文在JAVA EE 框架上,利用Opencv机器视觉库与MySql数据库相结合,开发、实现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

3.1 JAVA EE框架下OpenCV环境的搭建

实现基于内容的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检索系统,将JAVA EE框架结构与OpenCV结合,不仅能对数据库的图像数据进行管理,而且还满足处理数据库中的图像信息的要求。另外,JAVA EE的MVC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界面。

3.2 蓝印花布纹样的特征提取

图像特征的提取与表达是CBIR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技术。最客观的图像信息模型主要是以图像低级特征为主,如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关系等。基于内容的图像视觉信息主要有图像信息的低级特征以及图像内容的语义描述两部分。[3] 本文主要以颜色特征的提取与匹配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图像特征的提取是基于内容图像检索的基础,如何构建反映适当图像内容的特征是进行图像检索的关键技术之一。[4]其中颜色特征因为和图像中所包含的物体或场景十分相关,对图像本身的大小、方向的不敏感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等特征在图像检索中应用成为最为广泛的图像特征之一。[5]大量实验表明,南通蓝印花布图像纹样的数字化研究中采用HSV颜色空间非均匀量化后提取直方图,不但具有效率上的明显优势,还可以明显降低噪声对颜色的影响。[6]

3.3 图像数据库的检索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是一种利用近似匹配技术实现利用图像可视特征对图像进行检索的技术,其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图像理解、人工智能、数据库等多领域的技术成果。[3]其最主要特点是直接以媒体内容为检索信息线索,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实现对图像内容的分析、特征提取以及索引,并采取某种相似性度量方法对图像库中的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查询结果。通过该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人工描述的主观性,并且大题减少人力物力。[7] 图像特征的有效提取以及高效匹配是CBIR的的实现主要关键技术点。 [7]

利用OpenCV机器视觉库的相关技术,对蓝印花布纹样的数字化图像在四种不同的相似距离下计算出相似度距离并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后确定采用correlation相似距离作为南通蓝印花布颜色直方图相似度计算的标准来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特征的有效匹配。[8]

3.4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检索系统结构图

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检索系统是利用OpenCV机器视觉库及相关技术,对蓝印花布纹样的数字化图像在四种不同的相似距离下计算出相似度距离并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后确定采用correlation相似距离作为南通蓝印花布颜色直方图相似度计算的标准来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特征的有效匹配。该检索系统架构图如图2所示。系统运行实际效果图如图3所示。

3.5 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系统架构图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数量众多。有效地对这些海量纹样进行鉴别、整理、管理,是项目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内容的数据库不仅能对数据库内容提供增、删、改、查等功能,而且还能实现数据库内容整理、整合等操作。因此,基于内容的数据库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利用专利《南通蓝印花布识别方法》,并在JAVA EE 框架上,通过Opencv机器视觉库与MySql数据库相结合,开发、实现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该数据库系统架构图如图4所示:

3.6 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的实现

搭建好JAVA EE环境后,将Opencv的java库导入其中,实现JAVA EE与OpenCv的结合,并在系统中完成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数据库的开发与实现,其效果图如图5所示:

四、结论

在JAVA EE的编程环境下,利用机器视觉库OpenCV及Mysql数据库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分别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分割、相似度计算等一系列实验,并最终确定采用一系列实验结果,成功地开发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内容的、可扩展、高效存储、检索的,以颜色信息为主以形状信息为辅的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综合检索系统及数据库存储系统,实现了从数字化角度对蓝印花布纹样进行保护与传承。

参 考 文 献

[1]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2]http:///gd/gd_rwhn/gd_gdxc/201508/t20150820_2127996.shtml

[3] 李明俐. 基于颜色与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 西北大学.2010:8-32.

[4] 袁杰.基于内容的综合多特征图像检索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17-33.

[5]翟剑锋.基于多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7-11.

[6]于翔.沈美 颜色相似度在南通蓝印花布图像检索中的应用研究 [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型):2014.8 48-52

篇(3)

[中图分类号] G26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114-1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这说明博物馆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时代,在城市中留下了不同的文化遗产反映出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事业越发的蓬勃兴旺。笔者不揣谫陋,浅谈一下该博物馆在城市历史文化中的功能和地位。

1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展示者

城市的历史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物古迹保护点;二是传承在民间的艺术、民俗文化、手工工艺等;三是博物馆。其中前两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博物馆却不同,它可以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考古发掘、收集和博物馆征集而来的文物,每一件都有着特定的意义,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创造力的展现,而这些文物的脉络序列,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博物馆是收藏这些文化遗产的场所,是对漫漫历史的记录,是全面记载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馆藏可以集中反映出城市历史文化的悠远深厚,其包涵的巨大社会财富和人类智慧,是城市中其他地方所无法相比的。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文物靠有效地陈展、宣传等,带领观众沿着脉络清晰的历史隧道,从当地最古老的年代走到时下。一个优秀的博物馆陈列,能够通过文物、照片等结合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将城市的一个个历史时期串联起来,把握当时的时代特征,抓住城市历史变迁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向观众讲述一个形象生动而又延绵相续的"城市故事",使观众在参观中,对城市历史变迁中的重大事件印象深刻,从而将城市的历史串联起来。

2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博物馆被认为是"浓缩的历史",它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馆因职能,而天然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者的功能,其保护的对象同时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见证城市历史的馆藏文物,博物馆需要妥善的保存、修复和保护;对当地传承在民间的的民俗文化等,博物馆虽无法直接参与其活态传承,但它担负着收藏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责任,又拥有大量相关遗产历史资料和专业人才,可以对遗产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遗产的活态传承。同时,博物馆可以成为某一遗产项目的整体保护者。

博物馆的文物、标本和出版的研究成果,可供社会科研机构研究和参考。博物馆通过收藏工作,完成历史见证物的征集与保护,有效的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再通过科学的研究工作,结以现代科技手段,将研究的文化成果全面细致的展现给大众。博物馆不仅要保护文化,梳理历史文脉,更要传播文化于当世及后世。

3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教育、启迪基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但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强势文化的介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模糊、淡忘了城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就是普及城市历史文化的基地之一。

博物馆丰富藏品所蕴含的文化,让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可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发现和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可以说博物馆是一座社会大课堂,让现代人能够从中领略前人智慧和创造力,欣赏和赞叹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同时,我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遭受屈辱的历史,也是民族奋起的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城市历史文化,不仅包涵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也包涵的中华民族的灾难和复兴,这些都会激发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令参观者获得更多正面动能,进而迸发出更大的精神力量,为社会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博物馆不仅会让人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同时起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神的作用,这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名片

城市在历史文化中形成,又在历史文化中不断发展更迭。而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书", 一本展现深厚文化底蕴和古老悠久历史内涵的"书"。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贫穷的城市,博物馆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是这个地区的文化橱窗和精神象征,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博物馆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把 "文物"变成通俗、无形的世界性语言时,就能扩大这个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今天,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著名城市如巴黎、伦敦,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博物馆的建筑也往往被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在我国,诸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本身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博物馆不光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志,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是城市历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者,还承担着传承的重任;博物馆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进而弘扬城市优秀的文化历史,教育和启迪更多的观众,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标签。我们有责任办好博物馆,将更多的历史文化的遗存保护和传承下去,让城市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31 -02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依靠主体,是依托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的综合体。城市需要不断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座城市伴随人口数量的变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流动人口的来来往往,这无疑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质量。

新世纪到来后,城市发展迅速,对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何者为重的问题各方观点不一。如何保护古城文化,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古城发展的瓶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和多彩文化,孕育了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发展加快,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成了所有城市都需面对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的,面对城市的发展这一命题,如何做到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之统一,则需要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的载体,理清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轨迹。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拓展了扬州和绍兴城市文化的研究领域。扬州和绍兴的城市文化,是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的精华之所在,目前针对扬州和绍兴城市发展对比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的研究将拓展扬州和绍兴城市文化的研究领域。

第二,加深了对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整体认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继承是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必要途径,通过研究,更直观地认识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整体内涵。

第三,丰富了千年古城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热潮出现,千年古城作为一个特色城市类型,在整个城市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千年古城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表现舞台,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2.现实意义

第一,为历史文化古城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调查扬州和绍兴两座千年古城现状,结合历史文化古城的特点,对比文化差异下古城发展道路不同之处,为城市建设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

第二,对扬州市、绍兴市,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古城建设都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留下了许多历史古城,目前已公布的由国务院审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已达到119座,但对古城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聚焦和调研。

二、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比较

在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的不同作用下,扬州和绍兴这两座古城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1840年,爆发,中国被迫将国门打开,加入到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1843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悄然开始,而在上海一步步成为大都市的进程中,维扬人和古越人都参与到了城市的建设中,但他们选择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和上海属于同一文化地域的古越人,由于占据了地域的优势,在早期外国资本主导下的洋人开办的工厂中,主要属于产业工人这一类角色;而之后才来到上海的维扬人,在这场由资本为主的工业化战争中从事的则是服务性的行业。显然,古越人和维扬人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道路已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局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文化本身来说,对这两地人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维扬人首批搭上了这一经济快车,因此维扬文化的繁荣期其实要比古越文化更早到来。明清时期,两地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分别衍生出了书文化与盐文化。中国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总共产生了504个文状元,绍兴府历代就有进士2898人,状元19人。而对扬州来说,盐业不仅成为了关系社稷民生的国本,更是维扬人发家致富的命本,在扬州诞生了很多的富甲一方的盐商。

两种文化的不同作用,维扬文化影响的扬州人,普遍具有包容性的特征,而古越文化发展出来的绍兴人,更具有竞争意识。所以维扬人懂得去享受生活,而古越人则更愿意去拼搏争取。

三、历史文化古城特征概述

“历史文化古城”包括国务院审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级地方政府自行选定公布的省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未在政府公布名单之列但仍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街区及建筑。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历史文化古城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大部分研究缺乏对古城个体、城市特点的针对性分析,忽略了历史古城和文保遗迹的区别。历史文化古城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有悠久的建城历史或是有特殊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文物古迹或革命遗址、文物、建筑。

第三,有较多的文化传统内容,包括诗歌、曲艺、戏剧、工艺美术、土特名产、风味食品、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名人等等。

第四,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着。

四、古城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平衡发展

(一)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多元发展力

第一,科学规划,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功能行业规划,细化控制性规划,调整产业规划,并将单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紧密衔接起来,做到提纲挈领,功能互补;要综合考虑,科学布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第二,完善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完善城市现有公用设施的基础上,超前规划建设水、电、气、暖、路、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大管网覆盖面,为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特色,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需要挖掘和创造,在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切实抓好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不断明晰各个城镇发展定位;把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加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历史人文特色,增加城市亮点。

(二)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必须以宜居为标准,不断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宜居城市主要从文化、民生、经济、景观四个参数衡量。

第一,文化方面,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城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城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生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城各项功能,改善古城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经济方面,充分发展古文化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既具有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文化特色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第四,景观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古城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城景观风貌,提升古城景观整体品质,将古城建设成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三)重推旅游产业,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在具有了对古城镇保护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后,我们了解古城保护的现状,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地段,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扬州和绍兴都是有着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人文荟萃,积淀了厚重璀璨的古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要时刻体现历史人文特色,建设历史文化产业园,让古城在新城区发展很快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是城市的中心,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的地方。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传统的文化遗留,更要懂得利用这些文化附属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应走具有特色的道路,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应重点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环境质量入手。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J].观点――建筑论坛,2014,(11).

[2]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的发展模式――兼与周边城市比较[J].扬州大学,2003,6.

[3]谭卫.历史古城的保护开发与中国城市发展[D].暨南大学,2006.

[4]朱韫慧.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9.

[5]李瑶亭.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指标体系、发展模式与经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杨静,张金池,庄家尧,毛锋.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2,03.

[7]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3,(11).

篇(5)

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想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我们可以发挥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身处中原经济区核心,郑州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黄帝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武术文化、嵩山文化、黄河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这也是郑州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优势,更是郑州承担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责任,因此,传承华夏历史文明郑州义不容辞。

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城市变迁和发展中的见证,它在长期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这些子子孙孙留下了各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是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信息的集中体现。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文化资源大省的典型代表。而所处我省的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仅集中体现了我省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河南境内,保存着很多历史城市,据调查统计,至 2012 年 6月,河南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 个( 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濮阳、商丘、南阳、浚县)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7 个( 郑州市古荥镇、开封县朱仙镇、禹州市神镇、淅川县G紫关镇、社旗县赊店镇、确山县竹沟镇、郏县冢头镇) ,历史文化名村 2 个( 郏县张店村、郏县临沣寨、) ,河南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镇、村) 达 17 个,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9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62 个。世界文化遗产 3 处( 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这些都是老祖宗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如何保护好、利用和发展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和财富是我们每位子孙后代义不容辞须要承担起来的责任。。国家在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更应该引起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要明确保护的重要性和责任性。但是,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开发建设,这些历史文化浓郁的传统原始民居、历史地段、街区甚至一些文物古迹等城市特色文化遗产,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现代设计元素和符号的诱惑和冲击,如果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运用一种合理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做到了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那么我们进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工作才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保护工作,也就是将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的一种传承和再创新的过程,因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在进行传承华夏历史文明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助推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目前,国家和政府都比较重视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几年不断将一些名城的城市文化遗产逐渐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并放在博物馆收藏、宣传展览,但这些举措并不是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保护手段,也是在进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城市文化遗产实现“子子孙孙永褒用”,在这一保护过程中,必将得到代代相传和延续。这也就要求我们能合理处理好其建设和保护的关系,及如何规划,将遵循什么样的规划原则、使用什么样的规划方法,以致最终能为名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使我们能借助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的力量来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篇(6)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年发展历史文明古国,具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而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进步的,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问题,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矛盾。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相结合,就能有效的协调他们间产生的矛盾。城市现代建筑的建立是需要空间的拓展,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需要的是保留原有的建筑或者建筑风格形式。现代化的城市要建立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要同步进行,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相容的,却必须要协调好找的更好让他们相容的方法。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规划师们在建筑规划设计时从多方位思考,让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建筑结合,既体现出这个城市历史文化韵味,又不失现代城市的美感。

1.现代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立足于与建筑规划设计中,如何让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

(1)在建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应尽量保持原筑的原始完整性,让其原有的面貌得以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设计,使其整体艺术性更突出。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前期,就要对该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认真考察,实地了解。特别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遗迹,即使是一面残墙,我们都必须认真的对待。在规划改造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还原色彩或者以某种形式突出,这样的突破都能出现既传统又现代,更能够体现出该文化遗产的内涵。

(2)在建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遗产时,由于种种原因原有构筑物并不能保留下来的时,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其原有风格的延续,以另一种形式让该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展现,因为有时这种场所保留了太多人们的记忆和感情,跟能展现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印记。所以我们在建筑规划设计时要把这种情况考虑在内,在建设新的建筑物时融入原有构筑物的风格,保持风格上的延续性,从而使人们能够很快的接受和认可它。

2.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是一个新老文化交汇之地,而城市的建筑则是文化遗产的载体,是这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同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了解历史变迁与展现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道窗口。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如何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结合,使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具有中国本色与当地特色,这是建筑师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能享受利用的权限。才能科学合理的保护文化遗产,深刻发觉和保护它们具有的文化传承、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及环保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并与现代建筑规划及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以保证其意义具有可以持续生存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为保护而进行保护而已,更应该科学的认识到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重要意义,因为其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另类展现,更是中华精神的载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而是应该把其范围影响扩大,把点与点连接,让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意义充分体现出来,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面貌。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规划时,必须先研究清楚该最基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个性特点,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风格,使其的 精华得以保留及体现在古迹中。同时要注意历史文化遗迹周边的环境要与之协调的问题,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时,就要考虑到当时历史文化街道与当时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规划一条老街风貌,每一个历史文物的形成,都是有特定的环境,例如:一个小吃老街的形成,是因为除了那里的小吃较多较好吃,而且当时周边有片空地,可以方便停车。而在新的规划时,由于该地段处于黄金地段,周边的地段基本都建立了高楼,停车的地方较少也不方便,到大厦的地下停车场停车费用又太高,导致该小吃街渐渐的落寞了。同时也要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风貌是反应城市形态的一种形式。研究历史文化遗迹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把握住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周边环境以及传统风貌。

3.树立正确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针对城市恶化了的旧城区环境也被提上了城市建设的日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保证其能与建筑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能有后续发展。并要明确: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利用。所以在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时,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科学理性合理的规划,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并让其可持续发展。

(1)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从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做起。我国通常是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来划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合理对历史名城进行城市规划应冲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期的规划、合理的保护原则及有效的措施、保护范围大小的确立及历史文化街区。注重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以主次原则区分保护程度,在主要部分要有核心内涵在里面。例如: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主次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次要区域的建设就可以是该街区历史文化风貌要的延续,在主要核心区域则必须保留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2)在对城市规划布局的时候,要理性合理的对待老区的升级及新区的统筹开发,根据及社会、经济、人居环境等发展的需求合理的规划布局,严格控制城市向外扩张过快的总体趋势。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提高其使用率。并保护好基本农田,推荐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公共交通的发展更有序。合理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使历史文化得以良性的发展。

(3)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保护整治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同于旅游资源过渡开发,本末倒置不仅没有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还使其因过渡开发而受损或者流失了原本的内涵,并且在实际上也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一些城市打着开发保护的名义,把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拆了重建新的,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经济效益,致使全国很多地方竞相模仿出现了开封的“宋街””,承德的“清代一条街,沛县的“汉街”等等,但是也导致了这些原有许多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误入歧途。甚至有些地方将历史街区的原居民全部搬迁出去进行老城区改造,以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取代经济效益和利润为目的,但是改造历史文化遗产目的是在保护,而不是以盈利为目,这种方式终究是难以奏效的,不能混淆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4.结语

总之,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因为其是一个民族发展印记的体现,是增进民族团结及国民教育基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结合是势在必行。

篇(7)

该书框架结构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上编为总论,题为“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从资源概况、类型特征、发展思路、政策建议四方面进行整体性研究;中编为分论,对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城市的历史文化状况进行分别研究;下编为专论,分别对“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对策研究”、“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推进北海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十二五’时期推进北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北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等进行类型研究与专题研究。全书结构紧密,逻辑严谨,框架完整,首尾呼应,如同树状结构,总论为树干,分论为树枝,专论为树叶,合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样的构成设计与结构方式,不仅有利于研究者思路清晰和周密,而且也有利于遵循研究对象自身逻辑和规律,更有利于读者接受、认识和理解。作为读者和学者,在此,我认为该书对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主要具有三方面价值意义。

其一,北部湾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体发掘的价值意义。广西是一个沿海、沿边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势。但过去学界较多将关注点放在桂北历史文化资源和桂西南的民族文化资源发掘与研究上,或多或少忽略北部湾这一特殊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研究,或者说只是零散、片段、部分资源的发掘和研究,未能形成系统整体的资源流或资源链,也未能构成整体研究之势。该书借助北部湾大开发之东风,将其长期以来积累的历史文化蓄势待发的万事俱备之势引发出来,如同一根线索将散落在海滩上的零珠碎玉串连起来成为一条绚丽多彩的项链,为美丽的北部湾增光添色。北部湾区域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文化特色和优势在于海洋文化,它不仅可以整合这一区域各种文化资源,形成整体的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圈、文化链、文化场;而且也可以充分囊括和表征区域文化多样性及其海洋文化个性特征。在海洋文化性质定位的基础上,将北海银滩、防城港金滩、钦州三娘湾、涠洲岛、海洋生物圈、海洋资源等海洋自然生态文化连成整体;将在京族三岛上世居少数民族京族文化与广西沿海、沿边、跨境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生态整体;以龙母文化将海洋渔家文化、家文化与西江文化以及泛北部湾区域海、江、河、湖的水域文化生态连成整体;以东兴滨海贝丘遗址、邕宁顶螺山贝丘遗址以及考古发掘的古人类文化遗存等形成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群;以汉代设立合浦郡后所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古港口、合浦汉墓群、合浦大士阁、“珠还合浦”历史传说等形成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以近代商埠开发与西方文化进入所形成的北海近代西方建筑群、商业街、商铺以及领事馆、教堂、学校、医院、会馆等近代历史文化整体,等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都串连在海洋文化链条上形成整体,彰显和突出了北部湾历史文化的性质特征与价值意义。2010年,北海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北部湾历史文化资源汇集、整合和深度发掘、开发的标志性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北部湾区域文化发展如何抓住这一最佳机遇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如何在北海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之后持续在南宁等北部湾城市群中获得新的突破,如何在整合北部湾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突破。

篇(8)

当我们第一天参观向明中学百年老校舍“震旦楼”时,走在前面的学生突然惊呼起来,“什么,这地砖和楼梯已有100多年了。”“不会吧,怎么可能?100多年还这么好。”后面来的学生睁大着眼睛问:“什么情况……这地砖有100多年历史?”这时,向明中学办公室周老师无比自豪给予肯定的答复:“是的。”并强调这历史建筑是他们的学校镇校之宝,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瞬间,我们大家被这所学校百年沧桑的“震旦楼”所震撼,被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感染,被学校的百年老校舍还能这样雄伟和完整的保留下来所震惊了。

二、中小学历史建筑的概念

根据2005年建设部颁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明确了历史建筑的专业术语,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再根据《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历史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体现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或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且尚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然而,学校历史建筑只是城市历史建筑的一部分,除了具有以上历史建筑的共性外,还应有学校历史建筑的个性,发扬学校教育传统精神和教育意义。

三、保护中小学历史建筑的意义和措施

1.中小学历史建筑育人的功能

像向明中学这样保存完好的学校历史建筑“震旦楼”,不仅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轨迹,而且体现着学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方面,使社会人士和离校师生认同学校教育传统精神,托物寄史、寄意,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在校师生是学校建筑的受用者,同时他们正是通过这些逐步了解、认识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并且时时刻刻受到它的熏陶和感染,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格化的力量。成功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一种文化,它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存在,更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能清晰体会到学校教育传统精神和理念、学习的气氛和使命,甚至学校的价值。

2.中小学历史建筑传承学校文脉的功能

学校文化是多元的,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学校建筑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表层。向明中学百年老校舍“震旦楼”,它是学校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渊源,是在诉说着学校历史文化的繁衍和发展,在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小学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保留,而且是对其所蕴含的场所精神的延续,更是学校文脉的传承。

3.中小学历史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

随着岁月的变迁,中小学历史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它们一般建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为砖木、砖混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年久失修,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对现状保存完好且功能符合教学要求的中小学历史建筑,要求强调管理和保养,运用各种保护手段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1)保存、修缮,它是不改变建筑的外观和使用功能,主要通过维护手段保持建筑完好和使用功能,损坏部位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缮和替换。目前,大部分学校历史建筑都是以保存、修缮为主。如,向明中学“震旦楼”的外立面是保持原来外墙颜色棕黄色,全是老式铁推窗,并且线条造型独特的老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内部结构进行加固,注入粘结合性材料或对局部施加支撑构建,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完整。(2)改建,它是在遵循“原真性”原则,减少对建筑原貌特征的损害,为了老建筑符合新机能的需要,进行内部结构和装饰改造。(3)扩建,它是在原有建筑主结构的基础上或在有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补充和扩展。如,上海市西中学,在百年老校舍“传家楼”和“1922教学楼”的北面建起了力行楼,外墙颜色和立面造型几乎跟“1922年教学楼”相似。

四、温州中小学历史建筑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温州城区不断扩大,温州中小学校正赶上大发展时期,各所新建中小学校拔地而起,校舍建设的美轮美奂,人们评价学校建筑就是漂亮、新颖、独特、壮观等。这大多数学校校舍从建筑理念到建筑实体,从建筑内涵到建筑风格日趋同化,失去了学校建筑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学校建筑文化底蕴的流失,使学校建筑既没有表征意义,也没有实质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更没有体现学校建筑的文化性。尤其是那些重建和迁建的百年老校,学校建筑严重缺失了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精髓和脉络。如,温州老城区几所外迁的省重点百年老校和在原址上重建老校。他们学校建筑虽具独特和新颖,但是学校历史建筑基本没有保留下,也没有一定数量的复古风貌建筑。乍一看,犹如进入一所新建没有历史沉淀的新校,校舍墙壁白白的、冷冷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整个学校建筑让人感觉少了点人文关怀和历史沉淀。在温州中小学校建设中,以上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也有像上海市向明、市西中学这样有意识保留学校历史建筑风貌的学校。如,瑞安中学的“探花楼”、籀园小学的“温州教育史馆”等一些为数不多的采用复古建筑技术保留古色古香的学校历史建筑,都称得上是温州学校保护学校历史建筑的杰作。可以说,在温州采用保留、修缮和改建等建筑技术将原汁原味的学校历史建筑和建筑风貌保留下来的是寥寥无几。

总的来说,温州中小学校有意识保留学校历史建筑和建筑风貌的举措是欠缺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保护学校历史建筑策划者在思想上不予高度重视。有的任其学校历史建筑老化,逐渐变成危房,直到最后被拆除。还有的一味地有“拆旧建新”的思想在作祟,认为新房子总比老的好等等。其次,寻求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如,向明中学“震旦楼”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保护学校历史建筑有了法律依据,寻求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这才有资金上的保障。再者,缺少精通城市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然而,在现行温州建设业设计招标的制度下,很难招到令人满意的具有优质和信誉良好的大公司。

五、温州中小学建设规划设计的思考

现阶段中小学校正迎来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如何合理规划设计各所学校建筑和校园布景,如何体现学校建筑人文关怀,如何传承学校的传统教育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老学校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新学校创建理念的不同,大体将学校建设规划设计分为三类:一类是老校原址上重建和扩建;二类是老校换地迁建;三类是新学校的新建和扩建。

1.老校原址上重建或扩建

一般有知名度的老校都在老城区或闹市区,它们占地空间狭小,扩充土地困难,只有在老校原址上重建或扩建。上海市市西中学应堪称是老校原址重建或扩建的典范,学校采用了保存、修缮等建筑措施保护了优秀历史建筑“传家楼”和“1922教学楼”,采用仿古技术扩建了力行楼,使其外立面颜色和装饰延续了“1922教学楼”的外观,同时学校突破了占地空间狭小的局限,向地下用空间,将体育场馆和食堂建在地下。上海市市西中学既体现老校的历史风貌,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又要紧扣时代建筑的气息,两者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汇。老校原址上重建或扩建理想化的思路应该是保存、修缮个别学校优秀历史建筑,逐渐过渡到现代主义建筑群。如资金允许,再建筑一两座后现代主义建筑,为学校建筑地标。这样的老校既具有学校历史文化的厚重,又是现代化建筑。这样学校的建筑群层次分明,建筑时代感强。

2.老校换地迁建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有老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已饱和,城区老学校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迁建扩大招生以满足公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老校换地外迁建设思路应该是采用仿古技术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仿照老学校其中一两座优秀历史建筑建造,使其具有观摩性。比如,哈尔滨师大附中新建的主楼是仿照过去主楼创新后而建成。这样从局部保存了老校建筑风格的迁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保留老校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让人走进老校迁建的新校园,感觉不那么陌生,并与新建学校建筑风格有明显的不同。

篇(9)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

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1.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2.整旧如故――对于残缺的文物、古迹进行修复时,应该遵循修“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保持修复部分与原来景观一致,不能损伤它的艺术性、历史性、科学性;尽可能地减少加固、维护。

3.谨慎重建: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战争的摧毁,很多十分重要的历史古迹遭受损毁。但由于它们在当地具有重要的特征性、象征性,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必要重建。但是,重建的过程中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以免让文物古迹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既劳民伤财,又破坏文物古迹。其实,有时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4.在开掘文物古迹时,要量力而行,适度开发,不能过于盲目。如果将文物古迹挖掘后,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或者保护措施不当,将会给文物古迹造成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损失。

5.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过度地对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的行为。

6.保护历史环境:文物古迹与其周边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不能脱离周边的环境而孤立存在。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意义很重要,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山河、植被及其他环境特征都要保护。

三、我省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

经过3年文物普查,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位居全国前列。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等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09处。全省文化系统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科研单位收藏文物170多万件。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濮阳),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47座。中国古都,有4个在河南(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都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达到39项,居全国第一。洛阳、郑州被列为《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六片(洛阳、西安、荆州、成都、曲阜、郑州)四线(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圈(环国境线)”及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重点,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三线涉及我省19处大遗址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项目。汉魏洛阳故城、内黄三杨庄遗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保护展示工程扎实开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效果显著

2004年起,启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了厅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专家委员会,组建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立名录体系和工作机制。经过2008年至2010年的全省普查,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80万条,其中有较高价值的项目22万余个。河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3项,以及保护单位95个、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全省民办博物馆达38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展示馆(传习所)68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个、研究基地22个。

五、文化旅游开发进展迅速

全省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0多处,在全省70多个国家5A级、4A级景区中,文物景区占半数以上,成为河南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的嵩山禅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成为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旅游项目。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春秋两季“河南・郑州全国文物艺术品展销会”自2000年开始举办,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文物交流交易平台,年成交额达2000万元,在促进交流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活跃成分。

六、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1.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2.科学研究--科学价值;3.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

我们首先从历史研究着眼,来看待文化价值。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建筑、艺术品等都蕴含着妙不可言、深邃的科学道理。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对凝聚了几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篇(10)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07-01

福建遗留了许多优秀的土楼建筑,这些建筑是研究闽粤地区建筑的重要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由于战争、年久失修、保护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导致许多土楼古建筑被破坏或残缺不全。近年来,随着对土楼古建筑保护意识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土楼古建筑的保护。因此有必要以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福建土楼绳武楼为例,深入分析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1.1 土楼古建筑承载着古代的历史文化

福建土楼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以福建土楼中具有代表性的绳武楼为例,绳武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的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距芦溪镇政府0.5公里,向东距平和县县城52公里。绳武楼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光绪元年(1875)竣工入住,系芦溪叶氏第十八代孙叶处侯营建。2001年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从蕉坑叶氏第十八代孙叶处侯设计、起建,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竣工,前后历时五十余载,建成之后,主要为叶氏后人居住并利用,也曾经作为政府办公处使用。绳武楼成为福建土楼建筑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它保留了当时闽粤地区的历史文化痕迹,通过这样对一个古建筑的设计、修建、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段历史文化的变迁。如果这些古建筑遭到破坏,也就无法从其实物中追溯历史,只留下单调的文字资料是不能够促使人们将这些历史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的。土楼古建筑作为古代历史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用一种更加实际、生动的形式向后人传播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

1.2 土楼古建筑是建筑技艺的传承

福建土楼古建筑用实际例证向现代人民展示当时的匠人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技巧。因此土楼古建筑可以说是建筑技艺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承,不管是对于建筑技术历史发展的研究,还是对现代建筑艺术的启发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资料。以绳武楼为例,绳武楼平面为圆型,直径43.8米,占地面积1691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坐西朝东。整个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外环3层,内环1层。共26开间,其中门道1间,正厅(议事厅)1间,其余为住房。住房采用单元式布局,每两开间为一个单元,从内环房进入。一层是厅堂、厨房和次要卧室,每间有楼梯通往第二层;二层是主卧室;第三层为仓房,用于储粮存物。绳武楼结构为厚重的夯土墙壁,一、二层无窗,仅在朝东方向开辟大门,三层隔间开方形小窗。内侧,出于主人隐私保护和安全的需求,二层围廊按单元分割,各不相通;二、三层之间没有直通楼梯,在一层大门门道设楼梯直通三层,三层设内通廓,可通全楼。此外,还用围楼围合出一个直径17.23米的圆型天井,天井满铺石块、卵石,中间有一口水井,提供楼内居民生活用水。天井内有石刻水道,可将生活污水排至楼外。楼有排水明沟环绕。绳武楼保留有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其中,木雕多达600余组并每组雕刻和寓意都不相同,墙头灰塑彩绘不下百处。绳武楼的整体建筑结构以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同时又不失艺术性,尽管绳武楼在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进行过修缮,但整体结构大部分保留原样,这证明了古代建筑家们的高超雕刻技艺和丰富的建筑经验。这些古建筑正是对这些技艺的一种传承和保留,只有加强保护,才能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研究资料,促进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1.3 土楼古建筑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楼古建筑目前大多都已经不具有完善的建筑使用价值,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吸引着各地的游客进行参观、游玩。因此,福建土楼古建筑目前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心,保护良好、具有鲜明的古代地区特色的古建筑可以支撑起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绳武楼未来将会成为平和县人民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绳武楼所在的蕉路村及相邻的芦丰、田寮等村,保留有福峙楼、植壁楼、丰作阙宁楼等土楼,风格形式与绳武楼均有一定区别,与绳武楼共同构成了芦溪镇的土楼景观。蕉路村北侧还有叶氏家庙,与绳武楼有不可分割的文化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除了福建绳武楼以外,还有福建南靖土楼、福建永定土楼等,在各自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旅游圈,并且带动周边的环境、资源的交流和沟通,为当地政府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保护古建筑也就是保护一种地区旅游特色,不管是从历史文化方面,还是实际经济效益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土楼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土楼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宣传

土楼古建筑的保护首先需要人们提高保护意识,才能正确认识到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遵守古建筑保护措施,更加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建筑的行列中。宣传土楼古建筑保护意识有多种途径,第一,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可以将一些主要的条款印成宣传海报或者传单,增强公民的文物法律保护意识;第二,加大文物知识的宣传,提高民众对土楼古建筑艺术的认知,从而自觉地珍惜和保护土楼古建筑。第三,加强媒体舆论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破坏土楼古建筑是一种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加强舆论约束。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逐渐在社会中建立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们主动对土楼古建筑加强保护。

2.2 加强土楼古建筑周边环境监测和保护

土楼古建筑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情况也有重要的联系。例如绳武楼在修缮前的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对绳武楼本身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绳武楼所在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各类污水直排入芦溪;原排水设施残损或缺失,住户在房屋里饲养家畜家禽,生活污水影响环境卫生;村内垃圾缺乏管理,芦溪河道被垃圾和杂草淤塞,污染严重,影响街巷和芦溪河道环境。针对这些周边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例如绳武楼的保护规划项目在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深入整治改造与绳武楼有一定距离且风格不协调的民房的外观,对高度超过控制要求的房屋采取降高处理;部分拆除距离绳武楼过近的新建民房,疏通参观廊道;整治芦溪河道,清理垃圾和杂草;河道维持原有形态;整治绳武楼周边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改造周边排水系统,通过政府投资建设排水设施,解决生活污水直排芦溪的状况。不同的土楼古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启动环境监测计划,实时地对土楼古建筑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以便制定更加合适的改善措施,促进土楼古建筑保护。

2.3 土楼古建筑的灾害防治和修缮保护

土楼古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这些古建筑结构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例如水灾、火灾、虫灾等。像福建绳武楼、福建南靖土楼,福建永定土楼这一类土楼,在建筑时充分考虑了水灾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水灾的破坏性,但也难以避免白蚁等虫灾对建筑的破坏。应该加大白蚁防治力度,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控制和防治土楼古建筑的白蚁蛀蚀;定期开展白蚁病害检查和防治工作,确保防治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加强土楼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现代人民的历史研究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土楼古建筑的保护,使得这种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上一篇: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下一篇: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