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34: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专长培训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报考人员应按本人试用期所从事的专业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毕业的报考人员,按取得学历的医学专业报考中医类别相应专业的医师资格。
三、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历,试用期在医疗机构检验科承担检验医师工作的,可以参加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四、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已获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五、在《执业医师法》颁布前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并已经转正,但未取得医师职务任职资格者,可凭转正证明和转正后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考核合格证明申请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在《执业医师法》颁布前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并已经转正,取得医士职务任职资格,但未取得医师职务任职资格者,可凭医士职务任职资格证明和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连续从事医士业务工作五年以上或从事医士业务工作时间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执业时间累计满五年的证明申请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含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临床博士、硕士和七年制及以上的长学制毕业生,在学期间必须具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毕业实习和一年以上的临床工作实践,方可在毕业当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方可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上述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未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不允许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七、医学成人学历教育不作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但2002年10月31日前,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学历教育除外。
2002年10月31日前,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专科学校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取得的医学学历可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
八、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未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并未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其学历不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其中,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医学专业设置未经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同意的中等专业学校中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其学历可以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2006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其学历不再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
2006年9月1日后入学,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专科学历的人员(七年制除外)以及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医学专业设置经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同意的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学历的人员,只能报考中医类别中医学专业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人员,取得的医学成人中专学历不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
九、符合《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中有关规定,经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资格考核合格并推荐,或者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机构工作满五年的传统医学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可以申请报考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经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核合格并推荐的传统医学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可以申请报考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取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含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可以在取得学历的当年报名参加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别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含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在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并在医疗机构中工作满二年后,可报名参加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别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十、1998年6月26日前取得有效行医资格的传统医学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可直接申请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考核;1998年6月26日前未取得有效行医资格的传统医学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及1998年6月26日后作为传统医学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需符合《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6号令)第六、七条的规定,方可申请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考核。
经医师资格考试资格考核合格并推荐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可报名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指定的考核机构出具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资格考核合格证明连续两次(两年)有效。
十一、符合报考执业医师资格条件的人员可以报考同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十二、在乡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工作,符合《执业医师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条件的,可以报考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十三、在军队所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应作为地方考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到驻地附近考点办公室报名,并参加相应考试。
在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符合报考条件的在编人员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可参照地方报考人员按规定在地方报考。
十四、医师资格考试报考人员试用期截止至考试当年8月31日。
考生报名后未按期完成试用的,取消报名资格。
十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
1、卫生职业高中毕业生;
2、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辅助医疗类、医学技术类等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医学管理类毕业生;
3、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毕业证书注明为非医学方向的;
4、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学位证书证明学位是非医学的;
5、非现役军人持军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证明报考或在军队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6、现役军人持地方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证明报告的;
7、持《专业证书》或《学业证书》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8、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
十六、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其试用机构按《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认定。
十七、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连续两次(两年)有效。第三次(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除需提供原试用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外,还应提供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培训机构培训6个月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十八、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十九、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其考试办法另行制定。
(一)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的要求,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着力完成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任务。继续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启动全省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二)推动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好已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制定相关技术指南,做好人员培训,加强考核评估。
二、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和应急能力
(一)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区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室建设与管理。
(二)建立中医康复联盟。各医院要按照《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加强康复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和民间医药工作。继续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挖掘、整理、利用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
(四)提升中医药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完善我区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机制。
三、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
(一)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名中医培育工程。抓好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开展名中医的评选活动,选拔一批确有专长、特色明显、能够代表中医最好水平的名中医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名中医团队,带动全区中医人才队伍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通过组织轮训、脱产学习等方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中医医院深入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开展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中医药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协助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和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
(三)着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开展区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大力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和乡村中医医生。协调做好农村在职在岗中医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四、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突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临床工作中体现“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巡讲、名中医药专家宣传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转贴于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 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 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作为新一轮上海市社区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中心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做实家庭医生制服务、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能力、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加强基层中医能力及实践社区卫生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就医获得感。
1 合理配置资源,扎实网底基础建设
嘉定新城马陆镇座落于上海西北郊,导入人口占全镇人口近三分之二,根据城镇建设和居住人口的分布特点,中心合理配置辖区卫生资源,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镇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服务站除全科门诊外,还提供中医药服务、出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慢性病随访、孕产妇管理、重点人群服务及健康教育服务等,服务项目占中心总服务项目的40%。2015年, 20个家庭医生团队下沉各村(居)委,在辖区内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 坚持惠民为先,做实家庭医生制服务
2011年起,中心启动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2014年通过竞聘方式组建了20支“1+1”(1名家庭医生、1名助理)家庭医生团队,明确了家庭医生的主导地位,制订了涵盖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模式、辖区情况、签约服务、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家庭病床管理、分级诊疗和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的工作手册,让家庭医生工作开展有据可依。
2015年,中心在全市率先部署“1+1+1”签约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开展“1+1+1”签约、“1+1+1”转诊、慢性病长处方及延伸处方等工作,有效缓解了居民每月多次往返中心进行慢性病配药及看专家难的问题。2015年12月中心开始推进慢性病长处方工作,对签约并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稳定期患者,满足一次性开具其单次所有品种治疗性药物4~8周的用量。2016年3月中心开始推进慢性病延伸处方工作,签约患者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看病,再回到社区家庭医生处就诊,就可延续上级医院的用药医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二、三级医院用药。同时,中心内部完善了诊间预约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施。居民在“1+1+1”签约后,按照改革政策,可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平台为需要的患者转诊至上海市38家市属医院和156家区属医院的专家或专科门诊就诊,实现签约居民优先就诊、转诊。
3 注重服务需求,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中心为了规范管理辖区内慢性病患者以及帮助他们控制好血压、血糖等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启动了糖尿病运动干预。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成立了第一支糖尿病运动干预队伍,以社区医生、体育指导员和病员组长组成的1+1+2的管理模式,开展每周3次、每次90 min的运动锻炼,目前共有16支运动干预队伍,参与患者801例。同时,每年以展示表演、总结汇报等形式开展活动,提高参与患者的积极性和活动持续性,文汇报在2016年9月23日对此进行了头版报道并予以推广。
中心还开展了糖尿病全科-专科联合项目,2013年7月起以项目为抓手,依托三级医院建立社区和三级综合医院双向转诊网络,并建立骨干结对带教机制、职称晋升服务机制、视频会诊转诊机制及家庭医生帮扶机制,提高了中心糖尿病防治能力。截至目前,共累计视频会诊33人次,直接转诊112人次,为患者构建转诊绿色通道,有效提升了糖尿病专病的管理效果。
4 关爱弱势群体,积极探索医养结合
面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中心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为辖区内不同养老形式的老人提供服务,并参与了《上海市老年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指南》的编写。中心结合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为老服务,目前已签约60岁以上老人17 339人,签约率达到96.45%。按照老人的需求及疾病情况,提供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为有需求的老人建立家庭病床。2013年启动了癌症晚期患者居家舒缓疗护、长期卧床患者褥疮干预居家护理服务,至今已为17例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庭、30例长期卧床老人及家庭提供了服务。中心与辖区内9家养老机构及2家日间照料中心建立了结对服务,由辖区家庭医生负责,每周上门巡诊1次,每季度开展讲课培训1次,每年为老人体检1次,每年开展义诊咨询1次,并根据老人及养老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从2012年起,中心开设了老年护理病房,涵盖老年护理病床35张,开展老年病房优质护理活动,部分解决了辖区老人对于老年护理的需求。
5 发挥中医特色,基层中医药实力不断增强
中心具有浓郁中医特色的中医馆总面积达440 m2,融合挂号收费、中药房、中医诊室及中医理疗等为一体,目前共有中医师16人,其中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中心中医馆能用中药饮片、针灸、拔罐、穴位埋植等16种中医药技术开展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中心下属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设置了单独的中医诊室,由站点常驻中医类别家庭医生或中心下沉中t师提供针灸、火罐、电针、敷贴等4项中医药技术。按照“全+专”的培养目标,所有的中医医生在全科基础上都有所专长、有所研究。目前共开设专病门诊12个,形成“科有中医专病,人有中医专长”的发展格局。各专病门诊的门诊量也在逐年上升,达到了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技术优势明显的建设目标,深受辖区百姓的认同。
感谢您对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与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既坚持中西医并重,又突出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使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医疗机构起步晚、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中医中药发展迟滞的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管理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工作。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保持中医医院的公益性、扶持和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并充分考虑中医药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将公立中医医院与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妇儿保健中心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办好中医医院等具有传统医学特色的公立医院。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二是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年,我们积极支持成立了“市中医药学校”,开展农村中医药无学历人员教育,通过培养,全市2379名乡村中医药无学历人员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中医药中专学历,基层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认真组织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成功为我市2名老中医药专家选择符合条件4名继承人,争取继承教学经费5.4万元支持开展学术经验继承;争取中医专项经费支持市第二中医院、汝阳县中医院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开展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考试,我市共有22人取得《中医确有专长证书》。争取专项资金对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即将进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进行岗位培训,62名学员完成理论和实践培训任务,经考核合格取得了全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现已分赴基层服务于社区群众。利用项目资金对我市15个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加强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了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使中医药适宜技术惠及广大老百姓。
一、领导重视
在市委市政府、市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场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文教卫生的党委委员孙平安任组长,卫生院也相应成立了中医药技术指导小组,由院长陈连芽任组长。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中医管理科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振兴中医药事业具体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及时总结前段工作及安排下阶段工作,落实上级布置的任务。
二、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
我院突出中医蛇伤专科,做大做强特色专科品牌。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建设使我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术、人有专长的中医特色优势。
三、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提高药品质量
我院加强对中药房、中药仓库、的建设和管理,定期督查,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全年共抽查中药饮片和配方质量10次,未发现霉变虫蛀现象,中药处方调配未发生称重和药味错误。目前我院中药房有中药饮片312种,中成药114种,全院中药(含中成药)销售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30%以上。
四、加强中医医疗文书的规范和管理
我院要求中医人员运用辨证论治诊疗疾病,按照中医病历规范书写门诊和住院病历,中药处方合格率在95%以上。
五、加强中医药知识培训,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
我院按照市卫计委中医科的安排,组织全院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定期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全年共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4次,举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4次。
六、加强中医药知识预防保健宣传工作
1我国医师管理制度介绍
1.1医师管理法律体系构成
目前医师行业管理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为核心,包含一系列与其相配套的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准入、执业规则、考核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是医师队伍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障,是医师人员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在资格考试、注册方面,有《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具有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认定医师资格及执业注册办法》《中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办法》《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规定》等;在从业管理方面,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中医师、士管理办法》等;在考核培训方面,有《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在医疗事故处里方面,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等;在病历、处方管理方面,有《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
1.2医师管理基本制度
1.2.1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在我国医师资格须依照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取得。取得医师资格的主要途径:一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即获得医师资格;二是在《执业医师法》颁布之前取得一定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
1.2.1.1医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国务院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管理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的办法,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则具体组织实施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医师资格考试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两级,每级又包括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其中中医类包括中医、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中西医结合医师8类,下面还有更细的分类。目前,我国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类别共有36种。医师资格考试形式。医师资格考试包括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后方能参加医学综合笔试。已经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如再报考执业医师资格,可免于实践技能考试。医师资格报名条件。执业助理兽医师和执业医师报名条件在学历要求和工作年限上要求不同。执业助理医师报名的学历条件为具有医学专业大专或中专学历的人员,实习时间是需要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试用期满一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条件的学历条件为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时间同执业助理医师一致。对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的,具有专科学历的,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分别满二年方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专学历需满五年)。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人员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并推荐后,可以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首先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然后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方式也分为临床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方案另行规定,不同于普通医师考试。这样的规定,降低对该部分人员的学历要求,更侧重于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医术专长。
1.2.1.2取得医师资格的特殊情况。一是境外人员,需要取得中国医学专业学历,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实习满一年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可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二是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人员,要有在华医疗机构作为邀请或聘用单位,与聘用单位签订协议,并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方可获得资格;三是乡村医生,符合相关规定的,也可以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1.2.2医师注册制度。取得医师资格的,可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否则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3考核、培训制度
1.2.3.1考核制度。考核组织:医师考核是由专门的考核机构按照医师执业标准组织实施。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医师的定期考核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工作。为保证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临床工作,现对住院医师开展了规范化培训工作,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筹管理。考核内容:医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等。首先由医师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负责工作成绩、职业道德的评定,考核机构对评定意见进行复核。然后由考核机构对参加考核的医师进行业务水平测评,测评方式可以采取个人述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的考试或考核,书写医学文书的检查,患者评价和同行评议等一种或多种形式。最后综合各项评议测评结果对医师做出考核结论。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的医师,暂停其执业活动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则允许继续执业,不合格的收回其医师执业证书。
1.2.3.2培训制度。培训的组织:医师的培训计划及农村、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组织开展。医疗、预防、保健机构需要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和管理:医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通过培训来提高医师的临床诊疗能力。接受培训的医师要经过考核认证合格后方可通过培训
。1.2.4医师的权利、义务。《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医师的8项权利和5项义务,权利包括: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诊查、调查、处置,选择合理方案,出具医学证明,获得相应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参加学术交流、学术团体,参加培训与继续教育,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的权利及批评建议权等。医师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关爱患者,钻研业务,宣传保健知识。
2我国医师管理制度特点
2.1法律体系完善采取平行立法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针对《执业医师法》中的各项制度,在医师资格考试、注册、考核培训、行为规范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办法作为配套补充。通过细化各项制度,建立相应的配套规章,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医师行业各项工作都能进入依法依规的良性运作轨道。
2.2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强医师管理法律体系规定的各项制度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各项制度有序衔接,操作性强。如在医师资格考试方面,实行了分级、分类的考试模式,确保考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考虑到学历与专长兼顾,既考虑和重视学历,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传统医学师承、确有专长人员进入医师队伍另辟蹊径;在资格获取方面,对外国人、乡村医师等不同人群取得医师资格的途径都有明确的办法规定。通过对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形分别制定相应办法,明确不同主体职责权限、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更便于医师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2.3充分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是立法最重要目的之一。《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提出保障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基本工作条件、待遇、人格尊严、自我提高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维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同时,规定义务,将其具体的工作职责规范化、法律化。
3我国执业兽医管理现状
在我国,执业兽医制度已基本建立。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正式提出推行执业兽医制度建设。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进一步明确了执业兽医制度的法律地位。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稳步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提供保障。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国家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对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内容、证书发放等都做了相应规定。针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具体组织实施,农业部还制定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保密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二是执业兽医注册、备案制度。按照《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取得执业兽医资格,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应向注册机关申请兽医执业注册、备案,并规范了执业兽医注册、备案的程序和条件。三是执业兽医从业管理。《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在执业兽医的配备范围、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助理兽医师的从业范围、处方笺和病历的使用、执业兽医的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有效加强兽医从业人员管理。四是继续教育培训考核。《执业兽医管理办法》中规定“执业兽医应当定期参加兽医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实际工作中,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社会机构也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组织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但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且目前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更多是市场行为,参与积极性不高。
4对我国执业兽医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
4.1构建执业兽医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兽医人员的法律法规,在兽医人员管理方面仅有《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主要集中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方面,包括《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保密管理规定》等。在操作层面的规定和规程尚未配套,有些制度的推行缺乏立法支持。应借鉴医师管理法律制度体系,针对兽医管理的具体制度制定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形成健全、完善的兽医人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1998年1月,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首先发表了“医学生教育的培育目标(LearningObjectivesforMedicalStudentEducation)”,而由此确立21世纪医学院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价值观。而后,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于1999年提出各专科住院医师在其训练规划中,纳入六大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的培养,以确保及提高住院医师教育的质量,藉此改善病人健康照护的质量。ACGME所订定的六大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在医学知识(medicalknowledge,MK)、病人照顾(patientcare,PC)、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interpersonalandcommunicationskills,ICS)、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P)、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practical-baselearningandimproving,PBLI)以及医疗系统中的执业能力(systems-basepractice,SBP)[1]。核心职业能力是每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教育者及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尽管在上海市规范化培训内容与要求中提及了对住院医师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的要求,并且在公共科目中有相关课程[2],但具体考核方法仍以技能测试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医师的综合素质,故有必要在培训及考核过程中添加核心职业能力相关内容。由此,医师培育以院校医学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重点,并透过次专科医师的发展,将医学教育培养训练整合并形成完整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2“六大核心能力”融入临床教学———规范化培训课程的实施
201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部门部署下,上海市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纳入“规培”培训体系中。经过评估认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为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曙光临床医学院的传统中医科成功地将中医理论、PBL教学、医患沟通和团队协作整合起来,成为“六大核心能力”融入培训课程的载体和支撑。2.1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强化中医临床能力。通过中医特色查房、病例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巩固“规培学员”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完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诊疗能力[3]。2.1.1强化中医思维科室定期举行名老中医查房或疑难病例讨论,由“规培学员”介绍患者病史,类证鉴别,辨证实施等情况,专家则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各家学说观点,对患者进行分析,就学员汇报给予点评。2.1.2提升操作技能中医临床应用方式多样,内外合治,针药并施,学生不应限于一隅,应当广泛学习并亲身实践。对此,科室要求“规培学员”针药并施,实践多种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如针刺、艾灸、拔罐、刺络放血、耳针、药物熏洗等治疗方法。反复实践,体会传统中医综合诊疗技术的疗效。2.1.3拓展经典学习“规培学员”在有一定临床经验后,科室定期组织中医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中医药经典理论现代运用、中医药专病研究进展、名医经验总结传承等,拓宽知识面。通过循序渐进地理论学习,使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和扩充。2.2强调自主学习,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的“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和“在医疗系统中的执业能力”两项能力,是中国规培学员较为缺乏的,在前阶段的学校学习中也少有涉及。然而作为未来的医生,学员将来面对的是临床种种复杂的情况,包括如今严峻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因此,我科开展了PBL学习,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员互动的模式,主动学习如何进行临床决策,切实提高沟通的能力。PBL客观地呈现临床实景,弥补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不足。临床病例本身具备结构不良的特点,繁杂的信息需通过思考逐步询问、整理,抽丝剥茧以达到最终结论,为PBL提供大量学习素材。教师在旁适当引导,学员进行头脑风暴,整合既往所学知识,并从卫生经济学方面、医患者沟通方面、患者心理学方面展开思考。2.3注重医患沟通,培养良好医风医德。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的“病人照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与“职业精神”占了六大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一半。在临床医疗中,懂得与人沟通,具有正义和道德感,对于坚定“规培学员”的医学信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员在进行规培前,先接受医院文化、规章制度培训;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技能讲座;参加院级伦理查房;要求学员深入临床医患沟通各个环节,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病情告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医患沟通培训与医德养成紧密结合,通过结合品德与能力的培训,激发学生在情感、态度层面的主动思考,促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沟通行为自内而外展现,到达内外的统一[4]。2.4教学相长,团队协作。教学相长和团队协作都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既能强化学习效果,又为将来漫长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在传统中医科学习过程中,“规培学员”身负学习与教学双重任务,除了完成自身学习目标,还需承担一定针对实习学生的教学任务。包括指导实习学生完成日常病程录的书写,示教各项中医外治操作等。高年资(2或3年级)的“规培学员”还需发挥专业专长结合病例向实习学生开展小讲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牢固专业知识,发现自身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见表1)
3考核与评价———规范化培训课程的保障
考核是评价学习效果、促进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注重形成性评价与出科考结合,引入mini-CEX临床评价量表、SP考核结合书面测试,强调综合能力考核,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及时、良性的反馈。Mini-CEX强调较高频度的有效反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均可开展,其特点是耗时短、操作性强、直观,已被证实具备相当可靠的可行性和信效度[5-6]。我们调整制定了符合中医类别“规培学员”教学要求的mini-CEX量表,就临床技能、中医思维、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学员形成性评价。出科考试则为SP结合书面测试,SP设置为传统中医科常见疾病,从采集病史到做出处理,从专业知识到沟通能力多层面评估,以求客观、公正、标准化和量化地评价中医类别“规培学员”的问诊、体检、初步诊断等能力、技巧,并反馈“规培学员”在规范化培训轮转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提高教学水平。
4小结
国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起步较晚,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从临床教学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培训标准“一刀切”。根据上海市规范化培训文件要求,对住院医师的培训年限主要根据高等教育学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其学科之间的差异却未能很好地体现。现行统一年限、统一标准的培养要形成培训“一刀切”的状况,不能因材施教,影响培训质量。4.2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短缺。在受限于各类考核指标,高度重视周转率与床位使用率的形式下,各临床科室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师资捉襟见肘。我们建议各教学基地健全网络建设,教学资源数字化,做到资源网络共享,及时互通有无。4.3中医跟师学习时间保障不够。中医教学有其特殊性,中医与西医在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中医学习自古以跟师抄方临证为主,抄方将大幅提升学员的临床能力,也与中医流派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关系。建议从制度上确立跟师体系,保障跟师学习的实践,加入一定的考核保准。将大师班、传承班的开展方式向年轻医师开放,早抄方,早建立学员个人的中医思维,将有利中医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ccreditationCouncilfo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OutcomesProject[EB/OL].http:∥www.acgMe.org/outcoMe/.AccessedMarch30.2005.
[2]赵青川.中美医师培养若干特点[J].医学与哲学,2003,24(4):63-64.
[3]刘源香,考希良,杨继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机制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5,21(5):100-101.
[4]王笑莹,陈新宇,蔡虎志,等.关于中医硕士培养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中医药导报,2014,20(14):107-10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5
Abstract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train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ree famous classic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multi angle, all-round, multi-channel, multi form of training clinical thinking of students of TC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y
中t经典作为国粹,其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进一步弘扬与发展。中医经典是临床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是中医课程重要内容。中医临床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相应的临床思维,而且中医临床思维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临床疗效。所以,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构建,从中医经典理论中去挖掘中医临床精髓,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思考、分析临床疾病,让学生领会中医辩证论治的作用,如何把中医理法方药结合,有效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室开展,按照教学内容要求,采用刻板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受制于课堂的时空限制,基本上无法达到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的目的。故此,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望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素质与诊疗技能。
1 通过教学实训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1.1 构建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
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通过教学实训,在场地和环境上进行模拟,开展临床门诊和病房,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病案需要,构建中医标准化病证,在模拟的医疗情景和环境下,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整个医疗过程,并对病案开展分析与讨论,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教学中重点和难点进行模拟培训,真正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并为学生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1.2 构建中医经典急诊临床技能训练室
本训练室通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有效提高学生急诊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学生临床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学生对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接诊能力有待提高。挖掘中医经典理论中有关急诊处理的方法措施,如《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腹满疼痛等急诊处理,温病学中急性外感热,神志异常、痉厥处理等,把中医处理和西医处理,模拟给学生展示,课堂生动,栩栩如生,同时锻炼了学生处理急诊能力,对训练学生急诊思维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教学实训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同时掌握了中医急救知识。
2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2.1 案例教学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提前选择病例,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学的知识,对选出的案例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讨论,列出自己看病的理法方药。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临床真实的典型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既让学生了解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
2.2 模拟病人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教师挑选教学内容中典型病例或者某章节典型证型,按照教学要求,导出病例反应的症状、体征、及环境。要学生提前熟悉提供病例反应的症状和病史。结合病史过程,由两个同学,一个为医生,一个为病人把病例情景演绎出来,然后对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3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学生把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病例,符合我们教学内容需要的,在课堂上讲授出来,然后根据学生学的内容理论,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开展学生讨论。这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增强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圆满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而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通过名医名家传承研究培养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3.1 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但近代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态势,尤其中青年医生,不能掌握中医理论基础,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影响中医的发展。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能高,中医思维活跃,在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深化,尤其名老中医专家对经方的应用,经方的拓展,经典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拓展,把抽象枯燥的中医经典,中医文献,变得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显现的更加直观,更接近临床。W生在整理老专家经验和病案时发现和教学中遇到的理论或方药相吻合,学生将感受深刻,促进理论记忆,同时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取了老中医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经典理论的方法与思维。因此,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参与跟师学习,在整理过程,在跟师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临床技能,可以培养临床思维,是培养卓越中医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政策上也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如地方各级政府专门立项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提炼挖掘当地名医临床精华,地方疾病诊治特色,重点研究其有独特疗效的诊疗方法,并在临床中应用、发展、创新。②因此,我们在培养中医学生时,要重视名老中医的传承,学术思想的继承,有学者认为对老中医学术思想提炼将是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③建设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推广在经典领域里名老中医及知名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教学经验,让学生体会名医名师的成才历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2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云技术,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老中医在应用经典的理论、方药、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进行系统总结,提炼,整合,归类,系统化,提炼老中医对单病种用药规律,辨证方法,临床用药特色,对搜集资料数字化整理分析,并且再推广给学生,融化学习。比如对临床常见病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及糖尿病等,学生从老中医专家临床病案开始整理,探求老中医诊断疾病思维,辨证方法,其理论渊源,其用药规律,再把数据信息处理,整理,学生在此过程可以学到丰富的实用性强的临床知识。王氏等④认为基于研究性的学习,即从“课堂、实验、课题、实践”等方面入手继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作用。王氏等⑤认为应分别以人、疾病、方剂、思维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及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总结。随着信息时展,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去探索名老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思维,看病的规律,用药规律,这也是应用数字挖掘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有效方法。现在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建立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数据库,学生在课后可以方便查找数据库资料学习和参考,了解中医临床,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中医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是根本目标,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影响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影响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培养的时候,我们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推动中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尽早培养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注释
① 李平,刘保延,文天才等.中医临床个体诊疗信息采集平台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7-9.
② 薛钧,贺兴东,翁维良,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型继承”的实践[J].世界中医药,2008.3(1):46-47.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强化中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深化中医药事业改革
(一)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落实《省中医药资源配置标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加强市(区)、镇、村医疗一体化建设,积极引导中医药人力、技术资源向农村和社区流动。
(二)推进中医办医体制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中医办医体制。政府集中力量办好代表区域中医药发展水平的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民营和个体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三)加快中医药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行全员聘用制、任期制等新的用人办法,实行竞争上岗。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四)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群众。落实《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药服务与管理标准》,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
三、加强中医药机构建设
一要强化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市级中医医院应达到三级甲等标准,县(市)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二要强化中医药机构内涵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特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要走中医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鼓励名牌中医医疗机构跨地区发展中医集团,集团成员各单位之间实行人才、技术、设备、中药制剂等资源共享,实现中医药资源的低成本扩张。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与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多学科协作攻关。
(二)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在全市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分布合理、中医特色明显、技术优势互补、规模效益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群体。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力争有3个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在全省中医药领域居领先地位。
(三)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提高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急诊抢救能力;综合医院要强化中医科,提高诊疗水平。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和中医人员学习西医。
(四)扩大中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发挥我市区域经济和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市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推动我市中医药走向世界。
五、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要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培养全科中医。各级还要重视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和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速中医药队伍知识更新。积极参加全省中青年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工作,用5年时间,在全市培养1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50名县级中医药专科学术骨干。
(二)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一批中医理论扎实、临床技术精湛、医德医风高尚的新一代中医药名家。市人事局、卫生局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我市师承工作措施,并抓好落实。
(三)开展在岗乡村医生中医药学历教育。用5年时间,采取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形式,使300名在岗乡村医生完成中医药学历教育。
六、切实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
(一)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各项中医药任务。按照《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的要求,明确农村中医药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将初级卫生保健有关中医药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调查,及时、准确地反映实施情况。
(二)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县级中医医院、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以及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建设标准。中心卫生室至少要有1名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乡村中医药人员应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降低医疗成本,让广大农民受益。
(三)大力开展“市中医特色卫生院”建设。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级)创建成果,加快镇卫生院中医工作步伐,5年内,力争15个镇卫生院达到“市中医特色卫生院”建设标准。
(四)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组织筛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本地区农村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有计划地向乡村医生进行推广,在重点抓好50项适宜技术的基础上,争取每年推出一批适宜的新技术。
(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适当提高使用中医药治病的报销比例。要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合作医疗的定点服务机构,把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服务内容纳入合作医疗支付项目。荣成市要认真做好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作用国家级试点县工作。
七、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打破中医药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逐步实行中医药工作的全行业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中医药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强化中医药执法监督职能和队伍建设。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杜绝非法中医医疗广告宣传。
八、完善发展中医药的优惠政策
按照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合理安排中医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学科(专科)建设、科技攻关等建设项目。对中医机构业务用房建设,要继续在土地、收费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严禁以各种名义向中医药机构摊派。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合理制定针灸、推拿、中医整骨等传统项目的收费标准,提高政府部门确定的名中医药专家诊疗费标准,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中医药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