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34: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城市空间的更新,既是一个生产过程,更是一个博弈过程。城市传统社区更新是当前城市建设领域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在城市改建运动中遭受到传统“寺坊”居住格局的瓦解、穆斯林聚居地拆解、穆斯林群体散居化的冲击。在城市改建的激进过程中,不当的空间建构方式泯灭了城市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等普遍性问题。因此,基于城市空间研究视角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研究显得格外紧迫。
1 概念引介
社区是构成城市机体的细胞,城市的文化特色要透过一个个社区来呈现,因此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社区在城市特色的构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是城市文化社区的构成之一。首先,城市传统穆斯林“围寺而居,依坊而商”的生活习俗确定了人群的“小聚居”特征,在城市界面中有明确的物质边界,清真寺构成了城市穆斯林聚居区的领域焦点,不仅仅是空间组织焦点,也是穆斯林社会活动、心理活动的焦点。其次,伊斯兰文化构成了城市穆斯林聚居区文化构成的同质性,穆斯林群体在相同文化的规约下进行社会互动,形成群体内的同质生活和群体外区别于城市其他人群的异质化生活。例如,穆斯林每天的宗教功课和传统宗教节庆活动,与城市其他居民的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伊斯兰教是联系城市穆斯林的精神实质,形成了穆斯林共同的心理联系、情感向度。
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与一般民族学、社会学研究者通用的“城市回族社区”表述相比较,“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概念突出研究的文化视角,强调城市一定空间地域的文化属性,指明维系该空间地域内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因素,淡化了空间地域内的族群差异。从开放、包容的意义上讲,文化更具包容性。城市民族社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重构方向应该是在“宗教之外、文化之内、哲学之上”,用文化“精神自解、自明”的方式来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途径,更符合时展、城市发展的趋势。
2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研究框架
要研究社区,首先要揭示社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构成要素从不同属性、不同层面揭示了社区的社会结构。
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构成要素的特征更加明显,易于辨识。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对象,对城市传统文化社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元素及其性质的集合,所以这些变化遵循规律。结构的概念有三部分组成:整体的概念、变化的概念和自我调节的概念。[3]认识社区结构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社会学家安布罗斯・金和K.Y.钱在研究社区时提出三个分析尺度:物质尺度、社会尺度和心理尺度[4]。
社区是由城市系统内的独特要素构成的空间和非空间模式,这些要素包括建成环境、建筑物、土地使用,以及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要理解城市空间,我们需要在建造空间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抓住物质、社会和象征三个方面。
对本文试图建构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框架,从社区空间形态、社区社会结构、社区心理尺度三方面,建立物质――社会――象征三维一体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解释性框架。
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是文化特征显著的城市亚空间,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物质结构,目的是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空间原型”及其空间形态演化历史成因机制,包含传统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社区边界、土地使用功能、外部空间、建筑形态及建筑群组、交通组织、穆斯林行为空间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研究传统社区空间再生的可能性,即在不断更新的社会进程中如何植入新功能和创造新空间。
在社会层面,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人群社会关联方式的原初形式及其历史变迁,揭示出现代化、城市化对传统社会的解组过程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调适与变迁过程。
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心理认同,本质上是对社区文化特色的追认,探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与城市特色构建的关系。
3 文献综述
对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相关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了努力,周传斌、马雪峰通过北京回族社区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从地理――居住结构、宗教――教育结构、经济――职业结构、家系――婚姻结构等四方面构成来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杨文炯则通过地缘结构、社缘结构两方面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黄嘉颖、吴左宾从社区成员构成、职业构成、社会组织、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五方面论述了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社区结构变迁。
其他学者则通过个案描述和具体问题分析,从某个侧面对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解读。如良警宇从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居住形态方面[8],张小娟、毕晓莉从清真寺周边环境的发展演变方面分别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物质尺度的变迁[9];而白友涛以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文化结构变迁为个案,分别从社区经济、组织、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社会尺度方面,概括出“盘根草格局”的基本特征;马寿荣从社区经济活动社区文化讨论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社会尺度方面的变迁,白友涛也从社区文化模式角度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社会尺度方面。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心理尺度方面,马寿荣从清真寺功能、宗教生活两方面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探讨,林祥柽利用消费、符号、叙事与文化认同的理论视角,分别从饮食、宗教生活、服饰、文化景观、交往空间、符号、叙事七方面探讨了回族文化认同的变迁。
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心理尺度的研究,相关学者以详细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文化认同方面给予的回应,能反应出当前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文化认同的变化特征,即中老年人对伊斯兰教更虔诚,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而年轻人却与之相悖而行的状况。
4 研究评述
当前,相关研究对如何通过城市伊斯兰文化社空间组织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缺乏研究进展。在城市空间的研究视野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伊斯兰宗教场所是构成城市框架的重要元素,对形成清晰稳定的城市框架有重要作用。从城市知觉图式的角度讲,传统伊斯兰文化社区具有“区域”属性,伊斯兰宗教场所的建筑具有“标志”属性,在当前“寺―坊”结构破坏的现实下,伊斯兰宗教场所及其周边城市环境还具备潜在的“节点”属性,即通过对其周边城市空间的设计,有可能增强该节点的可进入性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胡小武,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使得在我国建筑市场也逐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在当前建筑发展中,随着建筑施工工艺的日益变化和发展,建筑的种类和结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面对着我国过去灿烂的华夏文化,其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空间艺术结构的设计日益的提高,全球化对地域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冲击,使得在地铁车站建设的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文化系统进行分析与总结,设计出能够适合当前人们要求的车站空间感。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其他属性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地铁车站设计的过程中,是根据城市间设和传统文化体系先进性分析和建设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日益增加,使得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使得在车站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设计不足。在地铁车站建设的过程中,面对国内传统观念相对较陈旧的人们思想挂念,由于没有存在自己的风格与体系,使得其在理论设计基础上存在着重大的空白点,致使在设计的过程中致使追求空间感而忽视了当前的文化感,要么就是追求了西方文化而忽视了当前人们的意愿,造成在设计之后的各种不足指出。因此在地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1.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 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 right-of-way),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二、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层次及内容
1.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宏观层次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观层次包括:地域文化、经济文化、空间文化、品牌文化。微观层次包括:建构文化、视觉文化、主题文化、情感文化。
2.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宏观层次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它们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中层、浅层和表层。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道德等上层建筑,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与内涵,是制度文化的精神保证;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具体实施的载体,它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物质文化是企业以物质形态展示企业文化内涵的器物文化,它可由环境文化和产品文化构成。
3.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中观层次
地域文化是指在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中吸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中体现出独具地域特色、地理风情、地方情怀的文化艺术气息,能符合当地消费者生活习惯、风俗、民族特色、审美趣味,具有象征性、代表性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经济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所考虑的经济学原理范畴的具体内容,餐饮空间的设计必须符合市场的经营与运作及商业规律,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元素及其特征必须满足人们消费行为习惯及需求,符合消费心理学,从而提高餐饮空间的运营效能,对餐饮空间的经营起到消费引导及价值实现的文化体系。品牌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中所体现出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理念的形象特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服务和行为服务,又包括“无形”精神服务和品牌价值。体现的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特质及内涵。
4.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微观层次
建构文化是连接的艺术。这里所谓的“艺术”应该理解为一种涵盖面十分广阔的技艺。因此建构不仅意味着餐饮空间的规划及空间的组合及创造,也包含空间细部、元素的组成及营造,也包含空间的造型材质、肌理、情感的表达及形态建造与产品的制造,是餐饮空间文化的物化手段与方法。既包括光、色、形、质、意,又包含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VI)设计,同时又包括能代表餐饮空间中独特个性、品牌。气质、经营特色的主题性、历史性、情景性的空间情节,空间符号及物态,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空间文化的记忆点,强调了餐饮空间的文化观及价值观,提升了空间潜在价值。视觉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中视觉感观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视觉元素及表现语言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符号与特色。既包含空间设计中所运用的符号语言,如:空间元素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核心文化,元素是实体空间文化建构与虚体空间文化建构的有机统一和整体结合,既包括餐馆空间整体规划,建筑空间的构成,又包括空间文化元素、材质、细部、肌理、风格样式等形式语言的塑造,同时又要满足餐饮空间设计中精神文化建构的需求,体现出空间的心理性,归属性及情感性的融合统一。主题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思想灵魂,是统领餐饮空间设计文化特色的中心思想,及物质形态的升华,体现的是餐饮空间的人本性、独特性、创新性、趣味性的设计,极大丰富了餐饮空间的形态语境。主题文化的定位是基于餐饮空间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环境、时代特征、政治和经济背景、艺术色彩、经营特色来确定,因此主题文化的确立必须具独创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让人过目不忘,印记深刻。还必须符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符合统一性、整体性的原则,主题文化的确定还必须寓意深刻、意境深远,同时内容深入浅出便于大众喜闻乐见,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传播,增强餐饮文化的感染力,归属感及认同感。情感文化是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质都能创造不同的情感格调与艺术氛围。餐饮空间设计是创造者表达情感的一个心理创造过程,根据不同的餐饮的经营特色,文化气质、主题塑造,设计者运用特定的文化符号、艺术语言及设计元素传达特定的文化情怀。从而使受众在潜意识里把空间情感融化在自我的情感中,这是一个高级情感上的交流过程,通过身心的“五觉”,即“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感觉”的交流及体现物质享受的愉悦性、精神享受体验性和谐结合。从而加强受众对餐饮空间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三、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意义
1.功能价值
餐饮空间的设计归根到底还是要满足人类的生活,行为,社会交往需求的场所,因此在空间文化建构中首要考虑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满足人的需求。功能需求包括:生理需求、物理需求、物质需求、心理需求等等,以满足人类的消费要求和欲望,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2.经济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必须遵循合理的经济规律,符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管理理念、空间的主题特色,服务的标准以及地域的环境和生活水平,只有这样餐饮空间的文化才会得到受众的喜闻乐见,给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引导,为企业创造文化的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3.人文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离不开空间主题的确立及空间个性特色的合理定位。具有独特性及创新性的主题餐饮空间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体验的生活需求。独特性的文化建构,一方面体现出餐饮空间独有经营理念和文化气质,另一方面也大大满足了消费群体“求新、求度、求变”的消费需求。
4.社会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当代的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对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观念的改变,群众对餐饮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当代人对餐饮空间的文化构建,不仅满足原有的传统餐饮文化,还要强调生态文化,提倡环保、低碳、健康的绿色餐饮,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使餐饮行业朝着多元、生态、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标识码:A
恩宁路诞生于1931年,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一时风光无限,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作为广州特色街巷的代表,它是粤剧南拳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区域。抢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打造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乐园一条街、民间艺术旅游商品一条街、西关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实现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是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极有创意的保护规划方略。[1]
一.恩宁路骑楼街区的概况与范围
恩宁路位于广州市政府西南方,属于荔湾区多宝街。由东至西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钟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路长1115米,宽18米,沥青路面。
与恩宁路东端紧紧相连的是广州市商业中心之一、全国著名的“西关商业中心”――上下九步行街旅游区;西部相连的是集优美古典园林的荔枝湖风景旅游区。沿袭特殊的文化,使这单具有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优势,树立起全球粤剧文化发祥地的形象。
恩宁路地段为珠江冲积平原水网地带,历史上呈“河涌纵横、舟揖往来,虹桥涉水、柳岸成街”的水乡风光,舟旺人旺。自1920年以后,街道逐渐扩建成马路,全长750m,宽18.4m。百一年来素有“广东粤剧粤曲之乡”、南拳“武术世家发祥之地”、“龙虎武师培训基地”等称谓,是一片汇集民间文化艺术的热土。在此盛行的“粤讴”曲艺、光雅单的喜哀仪乐、享有“南国红豆”声誉的儿童戏剧、被外国友人喻为“玻璃音乐”的南曲,构成了一道道雅俗共赏的文化风景线,形成了一个富集民间观演文化之基因的特色骑楼街区。“施恩栽艺、宁静致远、平民化”乃恩宁路的典型文化特质。
恩宁路段是一块具有群众基础的粤剧艺术领地。在西关,恩宁路一带如今留有大量昔日粤剧名伶的踪迹,追溯到历届民间艺术行业会馆的兴旺情景。
她是一个剧史渊源深厚的骑楼街区。八和会馆本身的生存状态说明,要能世代传承民间历史文化,必须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否则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物物种绝灭的道理一样。“会馆”,表面看来仅仅是100多年来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其实反映了粤剧文化的生存发展史。有了一个承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民间文化艺术才免遭瓦解的命运。[2]
她也是一个具有鲜活地方特色的社区。20世纪末,恩宁路因偏于一隅,与其他街区相比,较少受到房地产大拆大建的影响和外来人日的冲击,有幸保留下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的土壤和社会基础。于是,成为具有粤剧文化传统的社区,成为一个不但至今还活着、而且十分兴旺的特别社区。行政区划上恩宁路虽然是5个街道组织的边界,但她的前后左右、东南西北都种是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团体驻扎和活动的地方。这种文化特质是均质的,目表现形式还是同宗同族的。
她更是一块本土名人名士咸集的热土。恩宁路及其附近街区“乃岭南文化精英集中之地”(历史地理学家种昭漩语)。除了有名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居、功夫影星李小龙祖居、李文川探花第书轩泰华楼外,更多的还是民间戏剧界名人故居。例如,著名编剧家玛志芬、陈冠卿、何建青,舞美设计家洪二和、何碧溪,粤乐家黄不灭、崔蔚林,以及著名粤剧表演家薛觉先、马师种、白驹荣、种二多靓少佳、红线女、罗品超、昌玉郎、楚帕云、罗家宝林小群,都种住在西关。地方文化析人和众多名伶的汇聚,形成了一个地区文化的“核”。 [3]
二.存在的问题
1.街区尺度的异化
传统城市空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与沉淀的过程,它是小同时期空间形态的拼贴与并加,是特定地域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综介反应,以其固有的物质形态书写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末来。但是,在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冲击下,我国旧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出现了传统与发展、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演变过程出现异化现象。
2.场所精神的丧失
场所精神是一个城市历史街区最重要的美学特质之一,也是一种珍贵的城市资源。旧城中的传统空间既是物质形态的历史沉淀,又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集体记忆。
但是,在当前商业利润驱使下的旧城改造改变了传统空间的有序发展,导致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
3.步行空间的失落
旧城发达的次、支路形成的方格网道路交通系统使得恩宁交通联通性较好。但是,随着步行街范围的扩大,周边缺少替代性支路。同时,步行空间的缺失,造成人车混行严重,交通秩序混乱。步行街与公交站点之间的道路以及步行街与其他道路交叉口处,交通混乱尤为严重。
4.功能的单化趋势
简・雅各布斯认为,过度模仿和复制成功的用途,其结果便是城市多样性的瓦解。“在这里最有盈利的用途,不管是哪一类的或者哪几类的,都会被模仿、重复,造成的后果便是挤兑那些盈利小如它们的用途形式,给其增加很大压力”。 [4]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恩宁路的现实问题包括:现代经营模式与传统物质空间的矛盾;文化体验的需求与场所精神的丧失之问的矛盾;步行化的体验需求与旧城交通现状的矛盾;功能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改造表层化与街区整体发展的矛盾等。
三.对恩宁路改造的思考
1.保护与完善传统空间
对街道空间的规划保护,应该考虑保持恩宁路骑楼街区街道空间基本格局的原真性,使其能够比较好的承载着历史在现代都市空间屹立。因此对街道的宽度及断面形式必须按照控制,对道路线型必须严加保护,街道轮廓线、街道空间高宽比必须严格保护;对街道骑楼连续性风貌必须加以保持,对一些断开的片段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对骑楼沿街立面保持原高低参差之状态。
街道景观建设方面,通过将沿街的历史场所,用标识标注组织成游览路线,以复活街道生命力。
对新建筑的控制,街道两侧避免再建设大体量建筑,新建筑必须按照街道空间特质和建筑风格,进行融入式插建。
交通组织方面,设置好主干行车线路,并在沿主干路线几个重要节点设置停车场,缓解该街区交通问题,为复兴骑楼街区,将该街区主干路线与第十甫路、龙津西路等联通,并开辟前往黄沙、沙面的车行道。将可通车线路和禁止车行线路做好严格区分,保护好街巷基本格局,保持好街区风貌。在交通线路旁做好街道绿化,美化街区环境。并制定专门的规划体系指标,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建筑尺度进行严格控制,如将建筑密度控制在建筑密度下限不低于40%,建筑高度不高于四层,绿化覆盖率大于20%。
对于骑楼单体建筑应该坚持骑楼完整性原则下的保全保健。对于断段骑楼有机连接,对于缺失骑楼添置建新,对质低骑楼进行改建,以协调好整个街区环境氛围。
对于建筑单体,应该严格通过对建筑的高度和比例的保护,来达到对建筑的轮廓线的保护。
在建筑细部方面,应该对建筑物原有细部加以保护,建筑的材料与色彩应该保持原状,所做改动必须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符合街道整体气氛,街道的铺装材料与铺装形式在有条件时可恢复原有的做法。如文化馆的修复就是保持原有形态格局,但是通过赋予新的功能使其焕发生命。
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其他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应该分类保护,对价值较大的建筑,如八和会馆等应该加以重要保护和修缮,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建筑空间的修缮或插建。
2.创造人性化的体验环境
城市中的步行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必要的活动,其二是随意性的活动,也就是那些人们乐意才去做的事,如在长椅或咖啡座上小坐以及其他所有公共空间中的城市休闲活动都属于这一类。“一个良好的城市能为来访者在城市中从事闲暇的活动和娱悦自己提供充分的机会。”
如丹麦哥本哈根,均匀分布着的近5000个室外咖啡座改变了城市中心区的使用模式,人们的活动上以前的以步行和浏览橱窗为特色转变为更多的以休闲娱乐为特色。它为步行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创造了城市的活力。
以此为借鉴,在恩宁路细部环境的改造设计中,应增加咖啡座、休息椅、导向牌等,增强空问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交流的机会。
3. 构建安全与舒适的交通网络
一切交和活动都是以步行活动为基础,它的慢速运动、近距离和行走路线的一致性特征构成了公共交和活动的基础。然而,旧城公共空间的步行化并小是简单地将步行与车行相分离。经验表明,通过步行化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有效换乘,可以满足传统空间体验舒适性和便利性的需求。
恩宁路的改造中,也要重点处理好步行交通同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4.增强街区功能的多样性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一般是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有形的(物质的)方式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环境氛围往往成为文明的摇篮和象征。保护生存环境就是更有利地保护文化基因的传承。
广州的市民和游客同样希一望能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天地。恩宁路就是他们最好的首选。恩宁路骑楼“粤剧艺术一条街”,其实是指包括西关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活动的演出文化中心。游客只要进入恩宁路,随便在一个演出场地购买一张观赏通票,就可以欣赏、或参与整条街的各种戏剧文化艺术活动,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民众回归。尽管买门票不可能全面现实,但招徕游客也是一种经济效益。
5.利用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恩宁路传统的骑楼建筑中已着手布置了不少商店。但从商业类型来看,实在缺乏文化特色、地方特色。这样是很难吸引中外旅游者的。即使是一般市民或旅客也难以在这些商旅空间寻求到感兴趣的商品。只有让群众自己创设市场,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旅游商品,则是成功的根本。
城市设计者对营造恩宁路民间文化艺术品骑楼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配备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和图样。骑楼专业街平面图,要体现出科学的经济文化结构成分、旅游空间形态特征。有地方韵味的骑楼立面图,要表现出生动的特色店面形象。广州骑楼适应岭南气候特征的建筑文化艺术和技术,应在21世纪继续发挥作用。实现旅游业的张扬性和招徕性,骑楼街难道不是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吗?
四.结语
总的来说,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历史街区的振兴,是旧城改造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改造中,决策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切入实际的态度,始终以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历史遗产的有机延续为根本出发点,真正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旧城改造,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高峰,李颖.广州“十一五”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发展布局研究.规划与实践,2005(2).
一、民间文字的定义及分类
1.1民间文字的定义
民间文字是指民间艺术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字体形象,这些字体表现形式各样、造型各异,并且有着独自的寓意。民间字体是广大劳动人民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吉祥图案与文字结合而产生的。
民间字体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有:鸟虫文、砖瓦文字、飞帛书、织绣文字、招牌字、剪纸字、钱币字、喜帖字、年画字、组字画、符咒文字、图形文字、木板刻字、民间文字绘、花鸟字等。
1.2早期的雕塑艺术砖瓦文字
砖瓦文字即人们所俗称的秦砖汉瓦,这种文字是包括古陶和封泥在内的、并非以泥土为材料来转印复制文字以及图像的重要领域。砖瓦文字多是当时建设情况的记录以及一些祝福的吉祥词汇,字体以篆书和隶书为主,呈现出字体简洁大方、设计方圆结合、布局严谨的特征,点画都加以修饰和设计。
1.3气势非凡的飞帛书
传大学者蔡邑为汉景帝的“圣皇篇”琢磨书体,偶见后人以帚除尘,地面上出现帚的痕迹,于是灵感大发,创造了“飞帛书”。“飞帛书”神采飞扬,若风吹绢帛灵动酣畅,气势非凡,正由于这种飞帛板书具有灵动自如等美感特征。
设计师陈绍华为自己的设计公司所做的招贴中“设计”二字的共同偏旁“言”字笔画有借鉴飞帛板书的书体方式,但是在形式感上,无疑又富含了带有现代化科技的意义和韵味。
1.4精致秀美的织绣文字
对于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们,他们的穿戴和服饰是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字作为一种装饰的符号会被广泛应用于服饰上,而这些被作为特殊的文字图案并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意味,很早被汉代的丝织业充分运用,他们常常的手法是将纹样与文字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字有着较为明显的图形化特征,并且追求装饰效果。
1.5 栩栩如生的剪纸字
在我国纷繁多样的民族艺术中,剪纸无疑是较为重要的民族独特艺术形式之一。文字在剪纸的题材领域的地位重要且不可忽视,“福”字剪纸,便是将字形人形即丰富多彩的花卉恰到好处的组合成一个整体,突出了和谐的传统理想观念。十二生肖的祝福类剪纸,充分的实现了虚景与实物的相互衬托,以形成细致精美的剪纸图案。
1.6文字中的花体――鸟虫文
虫书亦称“虫书”、“鸟虫篆”,这种文字的造型多取象自动物的雏体外形,以求达到一种如书亦如画的效果,使人达到饱满的视觉情趣。从笔画上看,鸟虫书在字形 融入了虫、鸟、鱼等动物的形象使得这些文字更加的活泼生动、具有动感和美感。设计师高斐运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新的创作,文字的笔画由鸟形代替,不仅装饰风格独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飞鸟入书表达了古人推崇的为人之道,他创作的这套“鸿雁体”文字结构简化,造型均圆柔婉,留给观者想象空间。
1.7符咒图形文字
符咒,在道家修炼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咒上写的文字,实际上是变了形的人类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辨识,是因为这些文字大都是拆散后的重新组合。现在的人们只因符咒文字具有一定艺术美感而去细细品味却很难理。
二、民间文字的现代创作手法
民间文字由象形而来,文字的结构、笔画中融合着神韵,每一个单体都是独立的形,民间文字更是如此。民间文字的创作中,在每个笔画之外添加图形。或者由文字的笔画延生出来的图形,都会是的原先的文字造型发生变化。在现代设计中,设计者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对民间文字进行创作,使得民间文字更有新意。
2.1笔画变形
在平面形态的过程中,作为形态的表达有很多种,其中采用变形的手段来创作所需要的形态是设计师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大自然万物的形象是文字创造的源泉,形成了以自然万物的形象为装饰依据的民间文字,这在汉字的创作设计上尤为明显。如曹玉凯设计的木鱼字体,利用木鱼的外形与文字笔画结合,勾勒出不同的画面,使文字更加形象化。字体的笔画角度不同,表达出木鱼敲打声音的不同。、梁天爽设计的维体,人的视觉会对离得远的东西尤其感兴趣。郝刚设计的牡丹体,是将明清饰锦牡丹与汉字的笔画结合为一体,这样不仅形成字体的构成因素,而且使得字体具有点缀性装饰。
2.2 文字抽象化
抽象的艺术品,不能具体的告诉形态的含义,也不是自然的反应,它只是一种意象感觉。随着时间发展,文字由工整变得抽象,有些文字会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压缩、延伸,形成连绵感缠绕的相对抽象图形。这种文字经过叠加压缩等变化虽然抽象到难以识读的地步,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但是其线条流转绵延所形成的节奏和迂回的抽象美,却把人带进无限的遐想之中。
2.3 虚实相宜
文字是源于图画的,更多的民间文字是将图画的情境与汉字的抽象形态巧妙的结合起来的。靳埭强的设计《汉字》系列中饱含浓情的“山、水、风、云”磅礴大气让人心仪,把山的伟岸博大,风的骤然无影,云的飘逸非凡,水的灵动幽远表现的淋漓尽致,将灵动的文字与静止的事物相结合,字与物相得益彰,整个画面传递出悠然而冷静的思索。将毛笔与书法的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使得每个部分既保持了它原有的本性,又融合在这个整体的作品当中去。
2.4 添加与代替
民间文字区别于一般文字的主要特征就是其装饰性,装饰成了民间文字创造的总体方法。民间艺人会对抽象化、简化后的文字进行装饰,给之注入新的色彩。一种是直接在文字上添加图形,另一种是用图形来代替文字的某笔画,使得图形成为文字的一个组成部分。
2.5 叠加与嵌入
中国书法因其独特的形态的丰富的韵味在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书法结构的意态美不仅为文人画家所欣赏,民间艺人也为之动容,因此人们把书法动态美与民间文字相结合,在抽象的笔画中所占有的空间里展开创作。作品《永》是以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和奋力拼搏的体操运动员为主要创作元素,把书法蕴育在体操中是国人拼搏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每个笔画都行云流水,动感飘逸,将优美的体操形象柔和其中,凝神于一处,意义升华。
但是,倘若我们难以固守云南传统民间文化与纸马艺术的最后一道防线,断了云南民间文化艺术的香火,那么我们这一辈人必然会为失去这样有着丰富原始文化内涵的、神秘古朴的纸马艺术而痛心疾首。对纸马艺术的记录、收集和抢救是一种被动的保护,同时也是急切、有效、势在必行的一项文化建设工作。如果能为纸马艺术营造一个良好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对纸马艺术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那么,科学构建纸马艺术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开展纸马民俗文化实践活动,这仍然不失为对纸马艺术积极、主动地有效保护。
借助旅游业来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是目前民间艺术保护性开发的一条现实途径。旅游业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旅游业并不仅仅只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旅游的过程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活动中主要的精神内容。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将纸马艺术介入旅游产业,这既是对旅游业的丰富和开发,同时也是对纸马艺术的一种开发性保护。因而,在旅游活动中,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传统民间纸马艺术,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开发和文化艺术产业开发合理并存,这是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开发共同研究的课题。
虽然民间艺术并非为旅游而存在,但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现实境遇与旅游业的共同开发毕竟可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景点可以将民间艺术作品开发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支持和补充的作用。在旅游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开发的方式与手段要尽量做到不对原生态的民间纸马艺术有任何歪曲或损伤,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比如,在保山西庄的文化旅游开发中,旅游景点开发者可以把纸马雕版传承人张元文的纸马艺术作品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成套出售,可以设立保山西庄纸马艺术展览厅,除了展示有代表性的纸马艺术作品和雕版外,还可以演示纸马的刻板、印制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对于有云南特色的关于纸马诸神的神话传说也可作以介绍。总之,在保山西庄的旅游景点设计上,旅游景点开发者应该深入挖掘纸马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这对提高民间纸马艺人经济收入、促进纸马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以及促进旅游业的兴盛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来看,旅游业对纸马等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有所重视,但挖掘的深度、广度以及设计、制作、销售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当地领导重视不够,开发数量少,品种单一,加工粗糙,质量低劣,技艺保护不利,传承后继乏人,生产机构和组织管理规范化不够等。这些问题既对旅游市场有所影响,也对纸马艺术保护不利。在纸马旅游商品与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相关的设计、包装、营销管理等也要配套,要视纸马艺术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发,一定要杜绝过度开发的状况出现,要尽量保持云南纸马艺术神秘古朴的艺术特色。总之,不管选择何种形式,在保证质量和纸马艺术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促进纸马艺术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的有力措施之一。
与注重旅游业经济性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纸马这种民间艺术的保护性开发相比,建立纸马文化博物馆所也是对纸马艺术的直接保护。当然,建立博物馆是多元的,同时也与参观旅游密不可分。博物馆的建立除了静态的民间纸马等文化艺术品的陈列、展示之外,还包括纸马等艺术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展示。根据地方经济情况,博物馆可以新建,最好是旧民居、文化遗址等改造成博物馆。艺术品的陈列展示既有收集、归类的标本式的综合展示,又有原生态的生活展示、生产方式及纸马文化艺术品的原样陈列。这种陈列展示力求自然、真实,就像民间常见的纸马铺的摆放样式一样,少有雕琢及人工化的成分。展览的同时可以销售。这种陈列方式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参与性,而不是被动的观察。博物馆样式的总体目标不能脱离对纸马艺术的原生态保护,当然还要与其他设施、服务等相配套,以求做到对纸马艺术的有效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总之,建立博物馆是较为普遍的文化艺术保护与旅游结合的方式,也是实际可行的。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和艺术精华,不仅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文明,同时也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动漫原创与文化产业发展,所以,作为中国动画原创产业与动漫艺术风格探索,就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从角色造型设计、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选取、表现技法、时尚精神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必须有自己的原创特征,使中国动画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简洁明快、圆融通达的艺术风貌,国际化造型水准,就显得极为重要,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燕赵民间艺术与动漫品牌分析
燕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众所周知的武强年画、曲阳石雕、滕氏布糊画、玉田泥塑、磁州窑陶瓷、固安柳编、易水古砚、胜芳花灯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驰名中外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如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它多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为特点。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门类。它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从内容到形式,到年画所表达的寓意,都正好符合动漫原创设计的要求及特点。
极富有民间特点的蔚县剪纸,它是以“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驰名。它以隐晦方式、象征手法去表现事物,其造型体系不外乎阴阳观造型体系、五行观造型和超时空观造型体系。其形式上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属性,并加以改造、变形、组合。而人物造型通常采用简单的大块面结构去表现细节。如中国早期的动画影片《渔童》中的动画形象渔童就是站在莲花之上,莲在水中,与鱼相戏,用的是民间剪纸鱼唆莲的含义,其阴阳造型使人物形象概括简练,极富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对塑造动漫品牌形象具有借鉴意义。
在动漫原创中,我们可以借鉴民间艺术元素进行重组与创新,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使意念化的造型形式进入现代动画创作之中。在动画人物造型的处理上同样也需要有轻有重、突出主题,只要能表现出所想要表达的主观意念,适当的夸张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吸引力,在这一点上和剪纸的造型方法有相通之处。这种以表达清楚内容为目的的意念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借鉴。年画艺术和剪纸艺术的造型观对创新现代动画造型设计和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它们丰富的形式与多样的表现手法是现代动画造型与品牌创新的源泉。
二、民间文化艺术对动漫品牌的影响
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对中国动漫的影响,体现在程式化和符号化的角色设计、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选取、采用民间绘画的轮廓线、颜色纯艳明快彼此交相呼应、移植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等方面,使中国动画呈现出简洁明快、圆融通达的艺术风貌。动画形象在整个动画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动画片必定有好的造型形象才能充分传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好的动画形象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商业性,它已经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而中国民间文化博大而又深远,其深厚的内容无疑是中国动漫形象的巨大宝库。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发展的持续升温,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内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如何运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重塑特色品牌与动漫结合。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重塑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打造民间文化艺术新概念,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已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品牌,以及各地有特色、有实力、有国际影响的艺术精品,以此方式,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品牌的形成。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赢市场是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结合开发的发展策略。围绕特色,突出重点,深入挖掘、合理整合丰富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有选择地树立一批特色民间文化艺术典型,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以此带动和促进中国动漫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结束语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将民间艺术与动画结合起来制作动画系列片,是一种创新,有广阔的前景。数字动画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派生出既前卫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动画形式,对传承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动漫创作完全可以从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中找到原创素材,为中国动漫产业挖出一座峰丰富的文化宝库。同时,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的道路,尽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动漫产品和动漫品牌。认真研究民间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之间的关系,利用创新意识创作艺术新样式与新特色。
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建立以动漫品牌设计和衍生产品开发为核心的原生态动漫产业链,利用现代科技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手段,加快文化艺术产业开发的步伐,使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与动漫产业紧密结合,以此方式推动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怀梆,因其发源于明朝怀庆府(今焦作市、济源市、原阳县)一带,故称“怀梆”(怀庆梆子)。当今中国300多剧种中,怀梆是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怀梆有300多年历史,长期流行于民间,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怀梆在豫西北地区的戏曲艺术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是整个辖区传统文艺形式的缩影,其艺术形式与特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006年,“怀梆”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怀梆主要流行的包括焦作、新乡、济源等市的豫西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景点突出,游客众多,每年的游客人数可达到3亿人次,且年年攀升。比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国家5A级旅游景点云台山,单日游客数量最高达5万,今年五一小长假游客就达到10万以上。然而,目前来焦作游玩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云台山的风景,而不是焦作本土文化。比如,到焦作旅游的游客,直接从出发地到景区并且从景区直接离开的比较多; 多数会在武陟下高速直达云台山,然后会从武陟直接返回; 乘火车来云台山旅游的,在市区住下的也不多,因为游客找不到让自己在市区留下来的理由。焦郑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开通后,这种现象将更为普遍。我们从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种内在的相互需求。一方面,民间文化艺术通过与旅游的联动开发,才能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民间文化艺术这一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培育景区的核心竞争力,生动表现旅游区的民俗与文化,实现旅游区资源的丰富与互补。
关于怀梆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开发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
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是一种新型的凝聚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围绕怀梆等民间艺术文化上,可以创立集艺术研究、人才培养、剧团排演、小剧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观摩、票友俱乐部、特色纪念品研发机构等为一体,兼具旅游、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文化艺术生活场馆。这个场馆要具有观光功能和观光通道,可以有中心广场、展示部、创作部、票友俱乐部、人才培养部、研究部、特色纪念品研制部、市场推广部等等部门组成。其选址可以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焦作市区,这样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生活场馆将成为开启焦作市区旅游的一扇门。围绕焦作民间艺术生活场馆,构思包含城镇娱乐、戏曲审美、文艺展示等用途,借鉴怀梆的作品塑造、绘画、乐曲鉴赏等表达方式,强调怀梆等艺术文化重心。此外,还需组建专业的创新部门,以焦作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景点融合为主题,演绎出与焦作地区不同旅游景点特色相匹配,适宜当地服务人员即兴表演的怀梆演绎,为丰富导游内容,展示民间艺术魅力提供创作支持。
二、打造现场感的旅游文化艺术
广西《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创造了文艺演出史上的奇迹。不仅获得了持续攀高的票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当然焦作不一定也去开发一个什么印象之类的实景演出节目,但也必须通过具有全国唯一性的演出节目,来丰富留宿焦作的游客们的夜生活。旅游文化艺术的成功关键在于“现场感”的打造,焦作如今的旅游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来焦旅游的游客很多,市场对象可以这部分游客及艺迷为主。而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空间主要靠焦作兴盛的山水景点如云台山、青天河等景区,以此实现旅游与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打造旅游文化艺术时,设计团队可以就怀梆打造一个完整的大型演出节目。旅游文化艺术的开发能够让很多外地游客了解焦作的历史风貌,欣赏到怀梆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艺术,让人们 “向传统致敬,向自然致敬”。
三、利用多种手段、多层次地展示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
首先,创新选拔机制。一是民间艺术的选择,二是对青年演员的选拔,通过这种方式对怀梆、唢呐等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艺术魅力,产生旅游的动机。
其次,培养多才多艺的导游员。如果每一个来焦作旅游的游客都能够从导游员口中学到几句经典的怀梆戏词,也是一种精彩的体验。
再次,参加代表性的文化节。怀梆作为焦作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参加大型的文化节能够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了解这种独一无二的焦作本土艺术,对普及怀梆等焦作民间艺术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开发参与性的艺术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参与性的体验活动能够给旅游景点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就像在张家界旅游时,土家寨中展览的“古老用品”并不能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但是如“哭嫁”等节目让一个本可以半小时游玩的景点硬生生地滞留了游客近两个小时。对于怀梆来说,可以在景区中加入怀梆体验项目,如游客可以参与演出角色,或者演奏较为简单的乐器。
四、构建民间艺术文化村
文化村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是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文化村的建设,能将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事象微缩、简化,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集中表现,能将焦作本土艺术文化集中在一起,向旅游者作集中展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能满足游客领略多姿多彩的焦作本土艺术文化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村应集“食、住、行、游、购、娱”复合系统于一体,经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才能使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活力,并进一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五、与旅游商品相结合
旅游商品开发的本身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怀梆的旅游商品不仅包括怀梆音像制品,还包括印有怀梆标识、演员的明信片、信封,印有怀梆元素的文化创意品,如文化衫等。
同时,焦作地区的特产丰富,如铁棍山药、武陟油茶等都是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特产,如果能在这些商品的商标、包装中加入怀梆元素,也可对怀梆进行良好的宣传与推广。
此外,也可以加入吉祥物的设计。每一种民间艺术必然有其经典的表现形式,它的代表人物可以设计成形象鲜明、模样可爱的卡通公仔,作为旅游文化艺术的吉祥物。在供给特色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能够让游客从内心深处接受焦作的民间艺术文化之游,留下深刻印象。
焦作旅游与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的联动发展是具有可行性的,以焦作现有的旅游知名度来带动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的传播,同时以传统艺术的演绎来带动焦作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双赢的开发模式。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还应妥善做好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开拓工作,进而对民间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的_发和利用,最终达到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贺.浅谈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活力,2013(4):61.
民间文化艺术品色彩鲜艳、造型活泼,容易吸引幼儿的眼光,许多工艺品如天津彩塑、惠山泥塑、潍坊风筝、山西布老虎等,它们外形憨态可掬、形象生动传神、色彩艳丽夺目。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品,既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又是日常生活用品,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更能激发他们创作文化艺术品的愿望和兴趣。以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为例,风筝以它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泽、空中盘旋的舞姿,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心,我就借风筝这一素材,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风筝,感受中国人的聪明好学,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当向幼儿呈现一组组动物、人物、传统故事等类型的风筝时,孩子们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声。我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幼儿欣赏、讨论、交流这些造型独特的风筝,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更让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亲近与领略民间文化艺术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流传极广,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风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当风筝经过精心挑选布置展览时,孩子们通过风筝展览会欣赏、感受了风筝的美,这些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风筝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幼儿的创作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他们都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于是,我便利用孩子的求知欲望,重新设计了《制作风筝》这一美工活动。活动时,我要求幼儿尝试不一样的绘画形式、制作方法,可以在空白的风筝上用颜料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我还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风筝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扎一扎、糊一糊、绘一绘风筝,使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创作能力。
三、感悟与创作民间文化艺术
《指南》在艺术一章指出“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我把民间文化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文化艺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基于上述,我巧妙地运用活动室内和室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以各个节日为主题,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如元宵节的时候,我国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的民俗习惯,为了让幼儿更能感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的浓郁的民族文化,我在室外走廊悬挂上喜庆别致的宫灯、活泼可爱的羊羊灯、活灵活现的金鱼灯……这些美观新颖、琳琅满目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幼儿不由自主地交流着自己看见的花灯,好不热闹。丰富的节日活动不仅让幼儿们感受了元宵节欢乐喜庆的氛围,体验了赏灯猜谜舞龙的乐趣,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完美丽的花灯,他们的心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盏花灯。
四、传承与创新民间文化艺术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超越。过去民间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靠的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但这种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必须用开放的眼光加以分类,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是我国辉煌的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可让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大脑等多种感觉创造性地想象与表现,开发幼儿的想象潜能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美丽的家乡》活动中,我让小朋友在周末和家长先参观家乡的著名景点,小朋友被美丽的假山、弯桥、风车、宝塔、长江等感染,产生我来造家乡景点的愿望。活动前我给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让幼儿明白每个建筑物都有不同之处,他们很快地发现了这些建筑的外形、高矮、颜色等方面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幼儿根据老师的范例和点拨,画出各种各样的房子或心目中的建筑,再用剪纸的方法把高楼的屋顶、门、窗进行镂空装饰。同时,提醒幼儿在房子四周添上花草树木、假山小河,鼓励幼儿大胆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剪纸创新。活动中,我不忘鼓励幼儿大胆剪、大胆画,给幼儿一个广阔的空间。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着同伴间有趣的、欢乐的剪纸气氛。这个具有创意的剪纸艺术活动通过他们的想想、画画、说说、剪剪,既培养了幼儿的剪纸兴趣,还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幼儿在欣赏、传承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创造的兴趣,并启发了幼儿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