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5 14:33: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篇(1)

放眼远望那一望无际的海面,即使是无风的天气,海面依旧波光粼粼。口口相传数百年的“无风不起浪”难道是错的吗?那不知疲倦的海浪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以上三个非常普通的例子,引出海洋技术专业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环流、潮汐、波浪。

海洋技术实质上就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以及海洋水体与大气圈、岩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潮汐和波浪的情况让工程师们决定港口应该建在哪儿,航道应该挖多深。大洋环流可以帮助渔民们确定渔场的位置,在哪儿能省时省力地打到更多的鱼。可以说,海洋技术是人类社会一切海洋活动的基础。

作为一个海洋学专业的学生,以下技能学好了能支持你一生的事业。

首先,扎实的数学功底能保证你不在这片数学公式模拟的大海中迷失方向。海洋技术虽然以海洋为核心,但是毕竟人类并不能完全通过实验来了解浩瀚的海洋。数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强大武器,所有的海洋现象都能被描述成海量的数学公式。在海洋技术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数学便是你的诺亚方舟,没有它你便寸步难行。

其次,计算机水平决定你能在这个行业走多远。海洋技术中所有演算和模型的模拟都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你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计算功能和有强大图形模拟功能的编程语言,你甚至可以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编程的某些领域一较高下。

再次,学术著作的阅读能力取决于你的英语水平。由于我国的海洋事业起步较晚,大部分顶尖的海洋著作都属于其他国家,所以英语应用的要求也要强于其他专业。

最后,既然专业与水有关,水力学等相关的课程学习也为海洋技术的学生投身港口海岸工程和海洋勘测等工作提供了专业基础。

如果仅仅将海洋技术当作一个枯燥的尖端数字游戏,那也有失偏颇。因为海洋资料并不会凭空出现,而是需要海洋工作者通过观测一点一滴来收集。如果将公式的推导、计算机的图形模拟当作“运筹帷幄”,那么出海观测便是“冲锋陷阵”。

我们在大三时曾出海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战地演练”――出海观测日潮。除了远洋科考,一般情况下近海观测使用的是百余吨的小船,但由于当时港口风浪较大,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于是选择了较大的船只。虽然没有驶出港口,可即使处在防波堤的保护之下,船体还是在狂风中摇晃不止。强烈的晕船现象让许多同学吃尽苦头,但是大家仍然忍受着晕船带来的痛苦坚持实验。从仪器的组装调试,到设备的投放回收,再到数据的按时记录,在24小时的日潮周期里,大家都以一个真正海洋工作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将我们曾经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浓缩到这宝贵的24小时中。

出海实习的经历让大家领悟到海洋技术的发展不仅归功于那些理论的发现者,也属于每个默默辛勤工作的海洋人,他们记录的每一个数据都推动着这个学科的发展;海洋技术也不仅是数学与物理的集合,而是真正通过艰苦探索发展起来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寂寞与挑战并存,而这也似乎重复了那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知行合一。

海洋技术专业本身的初衷就是培养精英科研人才,我们也自然希望自己能成为顶尖的海洋学者。但是每个人资质和性格的不同,决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我们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自己的就业之路作出重要的抉择。

走上科研这条路的往往都是那些甘于寂寞、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学问的人。由于国内的海洋技术研究还有很多空白,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说不准在若干年后海洋技术专业的课本中会出现你提出的理论。类似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这样的高校,都很适合继续深造。

篇(2)

一、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按照钱学森院士的观点,系统工程处在系统科学的应用技术层次,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系统工程学的定义可以从实体和本质两类研究对象方面进行。从实体研究对象看,系统工程学是关于系统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技术方法的知识体系。从本质研究对象看,系统工程学是关于系统工程实践中目标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关系的一般规律及其问题解决方法的知识体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多,而系统工程科学理论方面的实验教学研究则比较少。张国伍、顾佳探讨了钱学森院士创建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全过程。寇晓东、薛惠锋、任军号构建了系统工程学的“认知――理论――技术――实践”新框架。系统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典型系统工程学理论如何在海洋技术领域中应用。因此,系统工程学的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将霍尔三维结构体系理论渗透到海洋系统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系统思想,促使学生掌握海洋系统工程实践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组织管理技术。

二、海洋技术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体系的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一方面可为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制订出一套合理的、有效的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加快海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化程度,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学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来解决海洋科学问题;从而为测绘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后备人才资源;并进一步最终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最高宗旨。

三、霍尔三维结构体系在海洋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霍尔三维结构体系方法介绍

霍尔三维结构体系是系统工程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是美国工程师霍尔在1969年提出的,它主要包含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在海洋技术专业系统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时间维分为前后紧密相联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规划阶段、方案阶段和实施阶段以及更新阶段。逻辑维分为相互联系的七个步骤,分别是明确问题、选择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方案优化、作出决策和付诸实施。知识维为完成这些步骤的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海洋测量、海洋遥感、海洋环境、系统工程、计算机和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2.海洋系统工程学课程原有的实验教学安排及存在的问题

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开设的系统工程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袁旭梅等主编的《系统工程学导论》,课程总课时为32,其中理论课时为26,而实验课时为6,应开3个实验项目。从系统角度看,该课程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室,也就是说要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专业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等。从该课程总课时与实验课时安排角度看,与其他高校开设的《人机工程学》(总课时为30学时,实验学时为10)、《草原系统工程》(总课时为40学时,实验学时为8)课程课时与实验课时相比较,实验课时安排偏少。海洋技术专业系统工程课程的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实验教学安排重在介绍系统工程关键技术,而实验之间不存在任何连贯性与衔接性,也就是说没有运用系统的思想从海洋某个实体或本质去设计涉海系统工程实验。

3.海洋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的特点,基于三维霍尔结构体系在逻辑维上,识别现有的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把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内容以及涉海单位要求掌握的基础内容充实到实验教学中,逐步增加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色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衡量该实验安排,必须遵循三条原则:实验本身必须符合系统科学;实验内容必须是与海洋相关的;海洋工程的实验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提供有效服务。

4.系统综合

针对我院海洋技术系师资结构、多年教学经验以及相应的调查问卷,搜集并综合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案策略共三种,详细介绍如表2、表3和表4所示。表2中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为海洋水色遥感系统工程,表3中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为海洋深度测量系统工程,表4中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为沿海滩涂盐沼植被环境监测系统工程。

5.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综合种所有候选方案进行模型化的过程,即把每个方案的参数与目标结合起来建立模型的过程,是通过必选进行方案选择的过程。本文对以上三个备选方案采用专家打分法系统地进行比较、分析。共发放15位专家进行打分,结果如表5所示。表5中得分统计中设置5分制,5分为最好,4分为较好,3分为好,2分为一般,1分为不好,即方案不予采用。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方案的最终得分采用公式进行计算。

6.方案优化

在对3种方案进行系统分析之后,专家们提出改革后的实验学时过多。原有的实验总学时为6学时,而改革后的三种实验学时均为20课时。我们对实验方案1进行了优化,将实验总课时压缩为10课时,其中“赤潮水体光谱测量系统工程的系统分析”部分和“赤潮水体光谱测量实验方案的系统设计”部分均压缩为2课时,“赤潮水体光谱测量”部分压缩到4课时,“系统评价―赤潮水体光谱特征分析”部分压缩为2课时;课程总课时不变。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系统思想,让学生熟练掌握海洋遥感工程技术和规律,实验课时的压缩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准备以及实验后分析部分需要占用一些课余时间。7.付诸实施

将改革后的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方案应用到海洋07和08级学生,效果较好。一方面,激发了07级学生对海洋遥感的极大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将海洋遥感作为考研方向。另一方面,切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了学生的系统思想。

四、结论

本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体系对海洋技术专业开设的系统工程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革。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利用“三维结构”之逻辑维的七个步骤进行阐述。知识维贯穿其中,时间维的四个阶段――规划阶段、方案阶段和实施阶段以及更新阶段,其中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问题识别属于规划阶段,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方案优化属于方案阶段,付诸实施属于实施阶段;由于方案实施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本质问题,因此尚未进入更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袁旭梅,刘新建,万杰编.系统工程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卢霞.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改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

[3]刘付程,张德利,谢宏全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

[4]张国伍,顾佳.钱学森院士与创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对钱学森院士的追思[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10(1).

篇(3)

1、计算机类

计算机类是以软件和系统开发方向为主的计算机相关学科,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它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发展迅速。

2、土建类

土木建筑类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包括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学科。主要学习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学、城乡规划等。

3、经管类

经管类要学习的专业有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专业很适合理科类的男生报考。

4、电气电子类

电气电子类是研究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技术与设备的工程领域。可以学习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

5、海洋交通类

海洋交通类学习的专业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

6、机械类

机械类学习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

男生就业的方向有哪些

1、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工程检修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毕业后科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

3、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1-03

海南省海洋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五大要素为海南开展海洋运动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洋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海南发展亲水运动的自然禀赋优势和制度优势仅仅解决了旅游产品供给中的硬约束和制度瓶颈问题。海南亲水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赖于人力资本的供给情况。本文将主要围绕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的必要性以及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论述,对亲水运动人才培养进行理性思考。

一、亲水运动本科层次设置必要性

(一)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新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政治和技术的不断变迁,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对目的地的要求、参与旅游的方式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新型的旅游消费者更有知识、鉴赏力,更追求旅游的质量和参与性。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为了规避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等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产业的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对旅游的要求是立足本地属性,在体现社会和环境责任感的基础上,把握消费者需求,实现旅游的集约化发展。

(二)亲水运动与旅游发展趋势的契合

在从事海洋运动休闲人口急速增加的背景下,海洋运动休闲活动将成为未来运动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第一,海洋运动与休闲以其竞技性、知识性、挑战性能够充分满足新型旅游消费者的好奇心,让消费者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第二,海洋运动休闲项目以体能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符合当前低碳的生产消费理念;第三,海洋环境是可再生旅游资源,跟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海洋的自身净化能力突出,发展具有合理适度游客量、注重环保旅游理念的海洋运动休闲旅游将确保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符合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发展海洋运动休闲旅游是创造新消费热点的要求。因此,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方向契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对于海洋运动休闲运动从业者来说应帮助这些新型旅游消费者掌握不同活动的基本技能,了解不同种类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的作用、功能、方法和运动处方,提供帮助消费者快速恢复体力和精神的服务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我国海洋运动发展中最为薄弱的方面。我国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但少有院校开设海洋运动休闲专业或专业方向,因此造成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与我国已有一定发展的海洋运动休闲市场不相适应。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院校应满足社会的需求,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满足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匮乏的需要,也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有益选择。

二、国内外亲水运动专业设置情况

中国大陆地区和“亲水运动”专业方向相对比较接近的是“体育旅游”方向,综合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院校体育旅游方向的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体育旅游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行业管理、营销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和旅游景区从事体育旅游分析、预测、导游、体育旅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人才的学缘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体育专业和旅游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得还不够,也没有以海洋运动休闲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学校。

台湾地区该学科设置院校较多,共有台北大学等学校的51个系(所)设置了“体育与休闲管理”、“休闲运动管理”等相关专业。由于台湾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所设相关专业大多以海洋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台湾此类大学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移植于日本、美国等此类学科比较成熟的学科。综合来看,台湾此类系所设置的目的是: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等为目标,培养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以提升居民从事海洋休闲生活及海洋运动技术水准,进而推动成为台湾海洋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地。台湾此类专业偏重于海洋运动技术的培养,对旅游管理从业能力涉及不足。这一点可以从台湾此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中找到佐证,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统计该校海洋运动休闲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为12.5%,从事职业运动、海洋运动教练、教师的比重为53%。

三、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方向与目标

(一)培养方向

根据三亚学院办学优势,结合亲水运动专业特点,我们对于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立足于海南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以旅游相关专业为基准,开发学生专项或多项海洋运动的能力。在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以旅游和海洋运动的交叉课程为设置依据,着力培养学生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经营管理能力;在海洋运动能力的培养上,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和相应素质,因材施教,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化教学。必修课强调海洋运动所需基本知识技能(运动心理、紧急救护、游泳、各项海洋运动入门等),选修课强调个人兴趣和能力基础上的进阶(各项目的进阶课程、裁判规则等)。

具体来讲,亲水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三类:一是亲水运动休闲指导人才,如亲水运动专业教练、亲水运动专业裁判等;二是亲水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如亲水运动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主题乐园经营管理人员、休闲度假村经营管理人员;三是相关延伸行业从业人员,如亲水运动赛事组织、泳池管理、相关亲水运动器材营销等。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亲水运动专业的培养方向不仅仅是直接的亲水运动,而且包括了横纵向产业链接上的各类就业岗位,这不仅有效扩展了亲水运动的就业面,而且大大延长了亲水运动行业的就业年限和职业规划线路。

(二)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亲水运动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洋运动休闲发展的人才需要,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海洋运动知识与技能,具备亲水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应变能力的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等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本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以海洋运动技术管理与海域休闲为主轴,以培养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管理人才为导向。课程规划则以知识、技能并重,以旅游管理实务为基础,并在课程中规划海洋运动技术(风浪板、独木舟、帆船、冲浪、游泳与水上救生技能、浮潜、潜水技能等)、运动管理与海域休闲旅游等课程,把握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满足旅游消费中对海洋运动与休闲活动的需求,培育海洋运动专业技术指导人才与海洋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亲水运动人才能力需求

亲水运动人才培养方向所对应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把握海洋运动休闲和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科学写作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般能力。能使用电脑操作系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工作稳定性高,能配合企业发展规划,具有学习能力、可塑性,有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角。

3.专业能力。了解海洋运动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知识及健康运动有关的生理学内容;了解运动休闲营销理论框架,了解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前沿;具备伤害发生时紧急处理的能力,具备某专项技能指导能力;具备筹办、管理赛事的能力;了解各休闲产业的运作方式及管理方法;具备休闲活动规划及设计能力;具备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主题乐园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分析能力;具备某项海洋运动教练、裁判的能力。

四、结语

海南独特的热带滨海资源和政策优势使得海南具备了发展亲水运动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仅仅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亲水运动相关产品的供给还需要依赖相应的人才支撑。本文通过分析亲水运动消费者的诉求,识别了亲水运动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三亚学院亲水运动专业,界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较之于国内外相关专业,三亚学院设置的亲水运动专业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上有以下特点:第一,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第二,结合三亚旅游资源优势,体现实践环节的多元化和实效性;第三,根据学生兴趣和素质,因材施教;第四,以旅游管理和海洋运动交叉课程为主要课程设置依据,做到交叉学科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卫志强.中国海洋体育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7).

[2]林宗德.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海洋体育发展策略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12,(03).

[3]杨吉春,周珂.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4]苏勇军.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06).

[5]张同宽.开发海洋体育特色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4).

[6]何成莲.试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5,(02).

篇(5)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适应性分析按照《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我校与之契合的有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学类、计算机类等近30个专业,占我校现有专业的45%左右,从比例上看,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分布与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协调,但这些专业中,背靠产业支撑、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或不可替代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大规模多对象的协同合作,合作的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

(三)传统通用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根据厦门统计局的《2012年厦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2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21亿元、1374.01亿元和1417.85亿元,分别增长0.4%、12.6%和11.7%。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51.1:47.9调整为0.9:48.8:50.3,二产比例略有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是不断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一区三中心”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贸、航运物流、会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学校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数量不多,有些专业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部分专业的办学力量还不强,主要服务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学科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学科与专业是“源”与“流”的关系,新一轮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融合、优化、发展”的总原则,以理顺专业关系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将有利于做强一级学科的相关专业,以及服务对象相近、相互支撑的专业相对集中,使调整后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及服务面向更加明确,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专业群体,推动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凝练特色,提高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契合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增设相关新专业,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推动专业与社会的对接,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做强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及相关学科,以适应福建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与优势,应当积极培育为海洋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需要的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人才。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调查研究预测,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设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运网络经济人才及邮轮经营管理人才等11类复合型人才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急需人才。学校可结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设新专业,如结合学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及地理信息科学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多年来的办学优势,增设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结合学校海上专业及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及土木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二是强化特色,在现有专业中凝炼涉海方向。如结合厦门游艇基地建设,航海技术专业可增设游艇驾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增设游艇设计制造方向;结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学类专业可增设航运经济、航运金融保险方向等;按照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邮轮母港发展规划以及海洋旅游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闲与海洋旅游方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可增设邮轮经营管理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可结合学校海上专业优势,发展海上通导方向,培养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结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水产品加工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渔业机械方向和港口机械方向;结合福建省建设海洋强省的策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增设水上运动休闲方向等。三是加强对传统通用性专业的调整、融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传统通用性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如结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可增设涉外法律方向的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增设增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结合英语专业毕业生全国总体大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可增设翻译方向等。此外,对于某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可进行撤销、归并或调整。

(二)整合资源,搭建专业平台,增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形成若干个优势学科专业群按照“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全校带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和平台统一集中,优化重组。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运行,面向各学科、各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使用。各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的需要申请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加入各种项目,尤其是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和项目的基础上应接受其他专业学生的使用申请。同时鼓励各平台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以增加平台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结合“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学院壁垒,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机械工程、海洋环境工程、电工电子”等学校层面的学科支撑平台,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带动专业群甚至整个学校实力的提高。

篇(6)

力学学科形成了各具特色、实力雄厚的四个二级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和工程力学。此外,生物力学是力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中研究与人类心血管疾病成因及诊治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该方向属于当前国际前沿。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前身是冶金系,下设3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2个国家重点学科,整个学科的实力都非常强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其科研覆盖面宽、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多、质量高而列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学科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

创立于1943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为核心的著名学科带头人,成为了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学基地,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优势专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

电气工程学院是我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全的学院之一,历届毕业生中有近30人成为院士,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非常高,学生知识能力强,颇受企业青睐。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品牌”学院,其能源动力学科实力强大,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拥有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4个优势专业,基本覆盖了所有能源类专业方向。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进入电力、能源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收入高。

管理学院在全国同领域非常知名,工业工程专业具备了工科的扎实基础和管理学的思维方式,颇受企业好评,出国率是同类高校中最高的。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涵盖电子信息领域几乎所有新兴工程学科在内的一个学院,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每年都备受Google等知名跨国企业的青睐。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原本属于铁道部,现划归教育部,运输在全国排第一,源于和铁路的渊源,交大可以说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和铁路联系密切的学校,全校各专业几乎都和铁路相关,所以一些原铁道部企业最认可交大,交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会去这些企业。

交大的特色还在于和铁路的相关专业,比如电信学院的通信、信号,土建学院的桥梁、隧道,机电学院的车辆工程,运输学院的运输、交规、物流,经管学院的企管、会计等。

电信、经管很知名,每年报名人数很多。理学院也有很不错的学科。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在地铁、物流配送、人机和环境工程、智能交通技术等方面拥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上海磁悬浮列车、长江三角洲之间的子弹头列车,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代表着未来铁路交通发展的方向,而西南交大正是在这方面有着优势。

电气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学科和电子信息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地铁主要是依靠电力能源运行,因此许多电气学院的学生被聘请到各地铁运营大市。电气学院的磁悬浮列车与悬浮技术研究所等重点研究所和实验室可是几块金字招牌,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国内第一,世界领先。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土木工程系的,现在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学,国家级特色学科土木工程等优势专业,结合西南地形复杂的特点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北航最有名的学院,下设飞机系、人机与环境系、流体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研究所4个系所,支撑起了北航的学术高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和飞机、航天材料打交道,拥有大量省部委材料学重点实验室,如民航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不仅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等民用行业,就业范围非常广阔。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名动力系,拥有一批获得国内同行业公认的高级学术带头人作为学院的师资主体。

宇航学院堪称航天人才的摇篮,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都是以“平台课方向课”的模式构建,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专业能力。

计算机学院是一个特别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设计是南京航天大学最著名的专业,也是历年学校招聘会上最受瞩目的热门专业,建有我国直升机技术研究方向唯一的国家级(国防)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内唯一专门从事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航空重点实验室以及CAD中心、结构振动两个部门开放实验室。

飞行员专业是这个学校最牛的专业,学校与多家航空公司联合,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共有“31”和“22”两种招生模式,采取国内国外两部教学,如“31”就是学员前三年在国内校本部进行飞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第四学年派送到国外飞行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飞行训练,并取得中国民航总局认可的符合多发仪表等级要求的国外商业飞行员驾驶执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且前景很好,拥有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技术工程中心,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环境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最具海洋特色的学院,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其中海洋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15个基地之一。

生物科学专业属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系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生物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也设在本系。

军事海洋学是海洋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以军事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海洋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如何利用海洋要素的变化规律为军事作战服务。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也是很具有优势的,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海洋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等专业属国家级特色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技术专业可谓久负盛名,实力非凡,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海事组织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设立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

如果说航海学的是开船,那么轮机学习的就是如何修船了。轮机管理(轮机工程)专业现设有轮机管理和船机修造两个专业方向,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由于这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工程部件精确度要求较高,所以对所招收学生的要求也是格外高。

法学院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单位,其中海商法专业在国内同类法律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大连海事大学进校要求分数最高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法学基础,而且还要求熟悉海运及相关业务,精通海商、海事法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海事管理学科主要培养的是负责水上安全运输监督管理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一般进入海事局、海上监察、港口监察等单位工作,是海上运输的第一道防线。

海上物流专业是解决港口运输、海洋运输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备受欢迎。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是长安大学最好的学院,是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行业学科最齐全、专业配套规模最大的公路交通学院。公路学院公路建设学科与技术学科均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学院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和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汽车学院也是长安大学很牛的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权威学科点之一,只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可与之一争高下。学院有自己唯一的汽车高速实验环道和综合测试场,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实验机会,让学生在赏车、鉴车、试车的乐趣中发现和学习。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01-02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涉海高端人才的参与。目前,山东省虽然是海洋人才聚集地,但涉海高端人才中以理科人才居多,工科人才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加强对涉海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制定规划,加快实施,实现海洋人才大省向海洋人才强省的跨越,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我省高校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发挥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培养一支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在分析我省海洋人才现状及蓝色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涉海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对高校如何在我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及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为高校将来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海洋科技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海洋强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拥有省级以上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其中院士22名(含外聘),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近2000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科技在我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靠的是科技,推动科技发展靠的是人才。尽管我省海洋科技走在全国前列,高级海洋人才数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却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优势明显,海洋高端人才的专业以水产、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物理和物理海洋等理科居多,海洋工程技术人才明显偏少,在我省的海洋科技队伍中,高端人才从事基础理论性研究的占85%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类人才所占比重不足10%,尤其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相对我省快速发展的海洋事业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对海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及海洋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涉海高等院校应如何应对,值得深思与探讨。

二、山东省涉海高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山东省涉海专业分布情况。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共有26个本科专业,主要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港口海岸工程、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这些专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专业,其余6所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水产养殖和船舶工程等领域。中国海洋大学的涉海专业有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高职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是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科专业基本上是没有的。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①涉海学科门类偏少,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党和国家对海洋教育事业的关怀下,我国涉海类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的成效,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学科门类偏少、教育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面偏窄,以及目前涉海类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海洋事业及产业的发展和拓展。②海洋类专业单一,缺乏集群优势。由于海洋类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分布点比较少且专业过于集中,没有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等专业空白点较多,导致了海洋类专业人才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还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③人才培养的层次搭配不合理。虽然我省的高端海洋人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却主要集中在海洋基础科学和传统涉海专业上,缺乏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药物、船舶设计制造、浅海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专业的人才,并且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多为本科和研究生,缺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涉海高职高专院校较少,层次搭配不合理。

三、山东高校发展战略调整的几点建议

1.增设新兴海洋学科门类,培养蓝色经济高端人才。根据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针对海洋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增设新兴海洋学学科门类,如海洋能源、海洋装备与制造等学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海洋类学科专业体系,为海洋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促使我国的海洋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有助于为地方海洋产业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新建涉海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蓝色经济实用型技能人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新建一批涉海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上交通运输、海洋药物等类专业,一起与高端海洋人才培养院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海洋专业群。我省高校通过增设海洋专业学科门类,增加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远洋渔业等空白专业,根据海洋产业带的功能分布、产业链条、岗位需要以及错位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定位,逐步形成协同发展和相互支撑的专业学科群,形成学科集群优势,以解决蓝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结构和供需总量的突出矛盾。

4.开创海洋系统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以科技优势促蓝色经济发展。涉海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培养出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根据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涉海高校应该提高涉海科研能力,加强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有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彰显海洋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继续以高校的科技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学生的培养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海洋开发利用设计有很多未知领域,涉海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为海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要求涉海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中,始终以海洋高端产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对教学模式进行大改革与尝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或“定向式”课等几大模块来构建课程体系,以感知海洋、认识海洋和利用海洋为三个层次和阶段,开设海洋类基础和专业课程,“定向式”模块课的设置直接与现代海洋产业对接,以强化学生专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社会竞争力,专业方向模块课可以实现多种规格人才的培养。

6.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产业认知度。建立海洋科学产学研基地,直接将企业高端人才聘用为兼职教授,通过为学生开设课程、做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强化在校学生与海洋产业的接触,激发学生学习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创新热情,以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海洋类高级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蓝色经济大部分是关于海洋高科技及其应用,对专业建设具有较高要求,而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海洋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存在的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山东高校只有抓好发展战略调整和海洋专业集群建设,才能把握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国家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篇(9)

作者简介:张玉莲(1964-),女,浙江浦江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教授;刘松平(1970-),男,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浙江?舟山?3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一类教改项目“构建面向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研究”(项目编号:yb09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25-02

一、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种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按三次产业法分类,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砂业、海洋盐业、水产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1]“涉海企业中的工程类专业”一般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等行业。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海洋经济与海岸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和海岸经济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海岸经济则是更为人们所认知的一个领域。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的GDP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只有8%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1998年,加拿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4亿美元,占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1.4%,为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日本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其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所谓海洋经济区域,是指以沿海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延伸的陆海部分,它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经济中心,以广阔海域为重要经济腹地的经济区域。第二,海洋开发纵深发展。海洋开发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开发;二是海洋技术开发。通常所说的海洋开发多指对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这四种海洋产业已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第三,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近年日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相关经济活动也在急剧扩大,正在形成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2.国内海洋产业发展也很快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2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3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2]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到2005年止,浙江海洋经济的状况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

舟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海洋产业突飞猛进。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依托舟山港口及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业发展亮点最为突出。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97.1%,发展速度为全市工业行业之最,高出全市平均72个百分点。在船舶修造业发展带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海运运力进一步增加,全市现有航运企业159家,运输船舶1546艘,海运运力达到210.26万载重吨,居浙江省第一位,海运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在运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加快了调整步伐,船舶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旺盛势头,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2009年舟山市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3]

二、涉海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涉海企业欢迎呢?”据浙海院机电学院学工办日前对舟山40多家与海洋产业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企业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不求企业地域限制(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往往在岛屿上),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苛求名校出身,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其次才是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涉海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素质也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普通高校大量接收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硕士、博士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或锻炼时间少,分配到学校就马上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教好几门课,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想的问题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经常下基层、下车间,长期脱离生产实际,不能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由于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海洋背景。

2.培养目标宣贯不力

有些学校重视招生,但不重视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始业教育,有相关调查表明,约有70%的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都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4]学哪些知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锻炼能力等等。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及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只是按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盲目学习,虽设置多个培养方向,但每个方向培养什么、提高哪些能力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近几年大量引进师资,有些教师没有海洋教育背景,对涉海企业的特点了解不够,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涉海企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工程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涉海企业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受扩招和购买设备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学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另外,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动力不强,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的操作能力比正式职工差,生产效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比较低,企业往往必须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培训,学生给企业迅速创造利润的可能性很小,不愿意接受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工程的管理,动手能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定位不准

目前涉海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类课程挤占,但人文素质尤其是海洋人文素质不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80后”、“90后”,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择业观念除谋求获得高薪外,更加注重对就业环境的选择,许多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分布在悬水岛屿或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船舶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跳槽人次与频率越来越高,眼高手低,还缺乏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5.与企业联系不够

在与企业联系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生去企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直接拒绝,高校教师也碍于面子,与企业联系不够,办学效益较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做得不够,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

四、互动平台构建

1.改革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大众化知识系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涉海专门知识为原则,确定富有海洋特色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在对涉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由操作型向实物制作型转变。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有海洋特色的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企业—高校互动的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4)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第一,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构建企业—高校专家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第四,成立由涉海企业为主、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中,实施现场教学,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熟悉企业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6)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根据企业需要,对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企业提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高校监督考核,有利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2.平台构建

(1)构建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实践实训互动平台。[5]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改革单一的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使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紧紧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成立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指导平台。教学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类专业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使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特色与优势明显、很快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3)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教材平台。工程类专业涉海课程的可选教材数量较少,版本陈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面向涉海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单纯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往往存在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成立由企业与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与审定委员会是当务之急。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与企业联系,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最后由企业决定要不要学生,企业只会得到利益。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涉海工程类人才专业工作能力要求。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在基本培养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在涉海工程制图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艺和工装设计能力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船舶及配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进行强化培训。

构建由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根据企业需求,提出对涉海工程类专业的实习与实践内容,完善相关实践手段,建立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海洋工程设计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见长。

改革毕业设计方法,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特别是涉海类企业实习,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高校监督考核,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种方式能大大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实习时间,企业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

涉海高校管理部门需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外,企业也需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环境,丰富职工业余文娱活动,创建良好的招人留人机制,增强岗位的吸引力、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待得住、待得久。

通过创建面向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互动平台的建立,让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毕业设计,高校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康,姜国建.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统计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1-5.

[2]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

篇(10)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2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92-03

经济学领域的的专有名词“新常态”于2014年5月提出,这个名词刚被提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发关注与深度认知。这个词概括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高度并加以判断,还对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小语种专业中,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韩国语,韩国语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使我国民族团结以及和中韩进行更友好的贸易往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以及有关问题

自中韩建交二十多年以来,对于韩国语的教育,我国已经取得了较为全面且深度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在东北地区设立这种专业的大学一共有二十几所,学校里学生有三千多名。在华北的一些区域,对于韩国语教育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一个过程中。这些年,西南、华南以及中西部等一些地区,这种教育也正迅速地发展。在地图上来看,韩国语教育展现出来的是由上海三角区、江浙、山东半岛向东北以及东南沿海区域并向全国发展的形态。当前在这类教学上我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如下几点:第一,对于课程设置结构相对单一,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大多类似。从中国学校的这个专业上来看,它们设置的结构几乎相同,其传授的主要课程也是根据韩国语语言学、文化、文学等领域与方向进行研究,缺乏地域之分,其培养的主要能力也是关于译、说、听、写、读这几个方面,不能够使教学重点突出。其次,缺乏专业的师资团队,对于本T博的培养,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就中国当前而言,对于韩国语博士点的高校所开设的数量过少,并且每年招生数量也是相对有限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目前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师资团队的扩展。第三,固定的模式培养,对于人才需求出现了脱节。当今我国韩国语教育的就业情况比较差,原因在于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找到与此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就导致就业难的情况,另外,有许多的企业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中对于人才需求标准不一样,从而造成这两者产生矛盾。

二、韩国语教材及资料

由符号、信息、媒介这三个要素组成的教材,其目的是给学生传授思想、技能和知识的材料。我过多所院校已经开设本院校独特的韩国语教学课程,所以在教学时所用到的教材也不经相同,其中最为普遍使用的教材是选择使用国内某些高校所编写的。对于国内编制的韩国语教材而言,其较为注重的是关于韩语语法、词汇等一些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类教材对学生学习韩国语的基本功有着相对比较大的一些帮助,国内所编制韩国语教材,对于中国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思维方式等是比较合适的。所以说,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高方面,对学生实行科学技术以及历史文化等各项领域的技能教育,并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要求

新常态的特征有三个,其一,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转化;其二,不断地把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转化为主体,逐渐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其三,是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逐渐转化为创新驱动。要更好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此项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给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全国以及地方建设服务。对韩国语教育改革,经济新常态提出下面几个要求:其一,经济中高速的增长,对于韩国语的教育就要求其向内涵式进行发展。目前中高速增长的这种形势就要求当前人才需求和就业形势一致。当今,我国有着相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许多岗位缺乏相应人才的现象。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造成人才需求的状态产生了严重的变化。就韩国语高等教育而言,目前我国对于韩国语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出与时展相符合并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才。只有将内涵式进行更好的发展才是唯一出路。其二,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这就给韩国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其对重点方向要重点进行扶持与培育。用重点经济发展来引导学生今后的就业导向,这样不但能够使此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效降低的同时还可以对促进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整理好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人才需求间的供求关系。其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对韩国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要让此专业学生同时具备有创新兴趣、创新心理、创新勇气以及创新决心,把所掌握的信息、知识、方法以及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同时进行创新、创造与改革,从而促进此专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在语言类专业中此专业的作用以及地位。想要让学生获取相关创业能力,要求学生探索发现就业创新的方式与方法,并协助学生,使其更快地创造出一定的物质财富,能够更好地人生价值与精神追求实现。

四、对韩国语教育发展的构想

(一)对于韩国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对比国外,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投资而言,政府给予支持的力度非常大,教师有着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去向国外借鉴优秀的教育投资,从而使我国在韩国语教学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不但要把我国较为优秀的韩国语教师送往韩国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引进一些优秀的韩国人才来中国任教。另外,政府要适当地开放绿色通道,倡导韩国高校和国内高校之间强有力的交流合作与沟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与教师可以充分体验“韩国式教育”的各项学习模式与教学方式,学习国外教学的优点来使本国的教学水平得到良好提升,从而补充我国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缺点。

(二)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韩国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向学生传递本国的传统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韩国语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韩国传统文化,也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教育思想,从而更深地培养我国学生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的思想观念。另外,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重点应该要放在如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进行提高这个方面上,并给予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以及历史文化等不同领域以及方向的技能知识教育,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均衡并且全方位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要求的韩国语教育改革思路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些要求,就必须深化改革韩国语高等教育。将新常态的特征作为起点,对于韩国语教育改革,应该采取重点培养方向人才、内涵式的模式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

(一)打造内涵式教育模式

韩国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是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改革。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将设置单一的课程进行改革,并改掉培养模式类似的状况。对于不同位置区域的高校建立起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专业方向进行研究,此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可能地可以使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其二,可以对一些具有科研条件的大学进行系统培养与培训师资,这就给韩国语教学带来了相对较为充足的师资力量。其三,把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加,另外还要适当的增加中外学生交换学习的机会,使中国学生走向韩国,韩国学生走进中国,这样能够更好的增加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的机会。

(二)重点方向人才的培养

对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采取能够更好地促进韩国语R涤兄氐恪⒍嗖愦畏⒄沟囊幌钫铰浴J嵌灾氐惴较蛉瞬排嘌的一个关键方向。对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这样一个情况,对于这种教育应该从过去的科研教学类型逐渐转变成为教学型,同时与教学科研型兼顾,对于大部分高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做不但与语言类学科使用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相符合,同时也与此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规律相适应。所以说,关于我国韩国语教育,其重点发展方向主要是在旅游韩国语、日常韩国语、商务韩国语以及韩国语笔译几个层面上,对于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有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海洋技术等一些新兴产业,和以涉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等。

(三)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 下一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