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含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5 14:33: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含义

篇(1)

(一)过程论

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产业的多层面演进过程。

(二)技术论

有人指出,所谓农业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有人阐释为,现代农业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农业是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

(三)生产方式论

有人认定,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有同志认为。农业现代化即指发达的现代农业或现代农业的更高层次。从宏观要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总和。

(四)综合论

有人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有人认定,拓展后的农业现代化内涵,包含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三大块。也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把农业作为一个地域的产业部门整体的并体现高效益的现代化;是一种具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综合意义的现代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索引人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50年来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为农业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1958年-1966年1为曲折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67年-1977年1为农业长期停滞徘徊阶段。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1农业快速发展阶段。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和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还是在经济效益、贡献率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艰巨而漫长。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

(一)农村体制仍未完全打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1.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

2,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制约,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性因素。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生产手段落后。

2.劳动对象破坏严重。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4.农业科技基础薄弱。

(三)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偏差较大

1.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2.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关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对策

(一)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对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基本原则的确定,专家们的看法日趋理性。有人认为,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把握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人还强调了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慎重原则。

篇(2)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43-02

农民这一概念,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变迁不断深化发展,在每一个时代背景下,都有着特定的含义。中国农民内涵沿着原始“农民”、个体农民、身份农民和职业农民的路径,逐步迈向居村农民市民化进程。

一、农民概念中的职业属性是自然的、分工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由于工具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更多地是向自然索取,从事采集野果和狩猎的活动。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对养殖动物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掌握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律,于是人们开始定居下来,专门从事农牧业活动。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的分工。这次大的分工对于人类生存、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有历史意义。相应地,原始的流动的“狩猎人”开始向定居的“农民”转化,农民阶级逐渐形成。在《现代汉语辞海》中,农民是“长时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经济大辞典》中将农民定义为“农民是个人或集体部分占有生产资料,从事农业劳动为主的人。”这些定义都是侧重农民是一个职业的定义,就像工人从事工业生产因而成为工人那样,农民因为从事农业生产因而才成为农民,从职业定义上看,农民和工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马克思指出:“自耕农的自由所有权,对小生产来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土地的所有权是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土地的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1]此时的农民阶级又是封闭的、落后的。“每一个农户差不多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的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通常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因此,这个小农,也如小手工业一样,是在握有自己的劳动资料这点上不同于现代无产者的一种工人,是一种属于过去的生产方式的残余。”[2] 在上述农民内涵中,农民的概念是限于职业属性的,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成员。

二、农民概念中的身份属性是人为的、强加的后果

在西方语汇中,涉及农民的词汇还有一个词是peasant。刘文纪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该词来源于古法语,是由古拉丁语pagus派生,意思是“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在古英语中peasant可作动词用,意思是“附庸、奴役”,而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的意思。因而peasant是代表一种低下的身份。因为当时卑贱者大多种田,这个词就与农业有了联系。不仅英、法、拉丁语如此,俄语、波兰语等欧洲语言中农民的词汇也有类似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英语词汇是Farmer,是一个职业的概念,指的是经营农场和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工匠、商人等职业并列。秦晖主张参照“工商业者”、“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之类的称呼,把Farmer译作“农业者”。从语言上考证,Farmer以Farm(耕种土地)为词根,强调的是职业的含义,农民作为人类分工的结果,首先是体现它的职业属性。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是身份农民而不是职业农民。1958年1月《户口管理条例》实施后,农民与农村户口紧密相连,固定为户口意义上的农民,为农民紧紧贴上了身份上的标签。农民与“贫穷”、“落后”、“弱势”划等号,成为“二等公民”。

三、由身份农民回归到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性选择

篇(3)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50-03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影响,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科学内涵。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与之对应的是,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装备和手段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结构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综合性发展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强调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转化,所以它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知识化、农村生活现代化等。

(二)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从人口、社会、经济等不同的角度,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农村城镇化主要是从主体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转化为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程度。农村城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时间特征,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综合过程,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渐变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以非农就业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村亦城,以城镇生活观念和方式为主。

二、徐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状况及关系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徐州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也是决定和影响徐州农村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历史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得出徐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业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农业电气化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在逐年增加,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农业人口的比例逐年减少,从而促使农业人口也在逐年减少,但由此带来的第一产业产值在逐年增加。这些都为徐州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经济和人力资源基础。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也是影响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徐州地区亦是如此。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关键在于提高人均耕地面积。由于总耕地面积基本不变甚至变小,就只有通过大量减少农业人口来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发展。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得出徐州农村城镇化率与第一产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以非农业人口比重法统计出的徐州农村城镇化率Y从1990年的17%上升到2005年的34%,递增比较平缓,每年递增不到1.0个百分点,比较符合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率虽然呈递减状态,但不等于第一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是负向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率呈递减趋势,只能反映第一产业在经济上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确实在减小,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增长。

三、徐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相关性分析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都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路径和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和制约,必须要考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两者的联系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各种联系的基础。其次,农村城镇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条件依托。

(一)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

1.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大量的农业产品。农业现代化提供的产品既有食物产品,也有原料产品。不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何变化,人们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始终是100%,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同样是100%,没有农业发展作为基础,农村城镇化只能化为空谈。

2.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加充足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城镇人口、农村劳动力人口均呈逐年上升而农村就业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势态。城镇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即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以2005年为例,徐州地区总人口为925.31万,比1990年上升了近15%;农村劳动力人口为348万,比1990年上升了9%;而农村就业人口为182.63万,比1990年下降了约27%,与此相对应,农村剩余劳动力从1990年的22%上升到了2005年的48%,上升了26%。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减少与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是高度吻合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力就越少,能够释放出的农业劳动力也就越多。徐州城镇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所致。但是,受多种综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徐州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农业在劳动力要素上对城镇化的制约作用表现得不是很突出。

3.农业现代化可以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必需的土地和资金。首先,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依托。城镇建设所占用的土地,大都来自农业用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农业用地来谋求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因为多数城镇都建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之处,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农业的最好用地。徐州地区土地总面积11 258平方公里,1990年城市面积为18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到了2005年城市面积增长到了1 1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3%,这都是以牺牲农业用地为代价的。其次,农业发展以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城镇化提供资金。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观念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除了必要的农业消费,更多的资金用在建房、购房、教育、兴办产业、到城镇谋发展等多种渠道上。根据中国的实情,国家还难以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步伐,靠的主要还是农民,农民是农村城镇化的投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

(二)农村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1.农村城镇化可以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科技投入能力低、农民对农业科技缺乏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和偏低,徐州地区情况亦是如此。其中,农民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农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人均土地使用面积、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总收入和农业总人口等方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过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农业人口过多导致人均收入偏低。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稳步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数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的变迁,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村城镇化能够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徐州是农业大市,其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市场化。要依靠市场来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从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市场化始终是主流,而企业化是其主要形式。农业是个特殊产业,政府应该干预市场失灵,而不应该干预农户。政府应加强正确的市场导向,通过农村城镇化为农业带来更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从而从多渠道多层面来引导农业生产。另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会带来城镇人口的增加,促进与农业相关产业的扩张,会大大增强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产品贸易提供宽广的平台和空间。

3.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高级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而生产方式的调整,必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村工业、农村第三产业等综合性经济转化,农业致富的渠道也从单一的农业,转向以农为本、以工促农、以商富农。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从更多渠道筹集农业资本,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农业结构的调整会给农业生产释放出更大的空间,促使农业生产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即收入弹性大的农产品在农业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农贸市场、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高追求,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市场导向,吸引农民生产、销售收入弹性大的高档、高品质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4.农村城镇化能够拉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打牢基础。以高技术、高效率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农业经营必须走向规模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更好地应用高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不改变农村以户为单位进行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农村经济是很难出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因为小规模经济无法有效地让农民增收。通过农村城镇化,将目前徐州近一半的剩余劳动力尽可能多地“释放”出来,拓宽他们的就业方式和渠道,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土地等农村资源,为农业的集约生产创造条件,从而拉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比如,铜山县三堡镇胜阳村,以木材加工产业为龙头,通过整合产业结构,建设乡村循环经济,工业反哺农业,从政策上引导农民多方位就业创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从而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经济实力强、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城镇化推进步伐快的典型新村。

参考文献:

[1]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秦润新.农村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篇(4)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68-03

进入21世纪以来,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构成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农业生产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快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信息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使其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与产业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农业信息化的含义

1.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目前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指通过数据库、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农业生活活动中的各类信息收集整理后,传递给广大农民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决策水平的过程。

2.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内涵主要包含5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的要素

这些要素分别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发展政策共6个方面。其中,农业信息网络是农业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保证,农业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1.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10多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农业信息网络已经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规模,其数量已达2200多个,大部分省、市及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专家系统等等。另外我国农村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镇实现了宽带连接,这为广大农民及时获取农业生产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仍面临不少问题,以下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

(1)相关政策与制度的缺失

尽管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在政策与制度方面则相对缺失。这主要表现为政府缺乏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对农业信息市场没有相关的监管法律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农业信息产品难以推广应用进而使信息市场竞争混乱。

(2)农业信息质量较低

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业信息网站上的信息特点是: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滞后信息多,预测信息少。这就导致了许多农产品脱离了实际,无法为农业服务。

(3)相关人才缺乏,发展动力不足

要真正对农业信息化有精通的掌握,必须对农业专业和信息化技术都有深刻的了解。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很不够,致使其成为一个冷门专业。至于社会的重视程度更低,相关的培训机制严重缺乏。这样对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业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

(4)农业基层人员信息化意识淡薄

尽管农业信息化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接受与支持,但仍旧缺少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都不愿放弃几千年形成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产方法,对于新事物、新方法比较排斥。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因而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少有效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无法更好更快地利用农业信息将会遭到淘汰。

3.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的主要问题,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加强农业信息化政策与制度的建设

有关部门必须做到: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以提高其积极性;完善相应信息网站的建设并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规范;明确法律规范,确保各类农业信息准确可靠。

(2)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

实现这一点要做到:大力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实现数据库中信息的多样化以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努力做到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以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

(3)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

各高校和培训机构要做到:要大力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并对其进行扶持;要对所培养的人才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使其有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的平台;对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相适应。

(4)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有关部门要做到: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大力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再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要重视大学生村官,对他们要予以重用。

三、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农业信息化对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难题和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传播推广具有很大的优势,对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及重要作用

(1)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因素

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农业生产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以市场需求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来生产农产品必须有准确可靠的信息作为保障。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科研成果实行全面的农业生产管理,获取并传播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信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等等。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农业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关键途径

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首先,它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的质量;其次,它可以改善单位农产品的品质;再次,它可以缓解农民的劳动强度;最后,它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农业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使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人力、物力等进行统一的配置,并将节俭、约束、高效作为价值取向以求实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标。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将会是一种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持续发展能力方向的增长。

(3)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

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农业经营信息化,它能够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

(4)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形成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相关,而农业信息化可以为有关部门提高宏观管理模式的效率,并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者则可以扩展农业产业化空间,打破束缚,建立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

(5)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网络、信息等技术可以将分散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农产品及其部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大系统展示在人们面前。目前,我国农业部也正在建立类似的系统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手段:

1.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同时伴随着农业通过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的发展过程。要实现这些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为农业信息化奠定物质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的是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及高素质劳动力,而它们的主要来源便是农村社会生产力。

2.提高网站信息质量

信息的传输应用离不开硬件设备。而要实现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进行信息商品的交换,信息市场则是实现信息商品交换的平台。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商品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则是空白地带。因此,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要大力提升其所含有的农业生产信息质量,努力做到信息共享,突出本地的农业生产特点。

五、农业信息化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可以促使广大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信息沟通平台、推动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生产信息是农业信息化人员的主要职责。

1.农业信息化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力度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消除城乡间信息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等等。而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城乡间信息传递、交换的平等关系并缩短城乡间发展的差距。这能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社会文明成果进而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农业信息化可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生产管理水平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增收。广大农民一般习惯由有关部门统一计划安排进行耕种养殖,因而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导向,由此导致了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能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使他们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耕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3.农业信息化可改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使广大农民了解到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最新动态,从而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并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有利于促使广大农民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六、结语

在当今农业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途径。要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并使之与农业信息服务业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业信息在农业领域的利用率,并以此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芳,农业信息化在传统农业转型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李雅茹,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0

篇(5)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及实质

农业产业化概念在1993年刚提出的时候,被赋予了三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发展战略。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于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便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二是作为一种改革思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三是作为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组织者作用的一种范式,以达到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生产适应市场的目的。

目录

一、农业产业化要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及实质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三 )农业产业化的传统组织形式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二)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三、农业产业化与合作经济组织结合的方式

(一)两者结合的可行性

(二)两者结合的纽带及利益分配方式

(三)农业产业化与合作经济组织结合的具体模式

篇(6)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示范和指导等形式,将农业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农业技术推广适用于很多方面,例如农、林、牧、渔等行业。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提高种植产量、合理使用肥料、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运输。由此可见农业技术的使用范畴还是很广泛的,通过对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着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对能源的使用加以重视,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新型的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能源合理使用等技术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各级政府与基层管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农技推广的重要性

农技推广对于农业、农村地区以及农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政策进行鼓励。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水平,并且加快农业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给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意义深刻。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农技推广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农村经济中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够保证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小康的目标。

2 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外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也是屡屡受挫,这主要是因为其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问题。为了寻求解决农技推广问题的措施,本文针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探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和基础设施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了科学的分析,希望从中找出问题的关键,从而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2.1 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支撑着农业经济继续前进。但是由于政府未能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农村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直未能得到健全。当前我县、镇农技推广机构30个,基本涵盖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再加上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很多科研结果都付之一炬,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很多先进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完善和严谨的推广体系,而不得不被搁置。农民缺少好的技术,农村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农民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效益,这就阻滞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农技推广人才较稀缺

除了以上叙述的几点原因以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稀缺成为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这主要是由于许多高素质人员选择了待遇好、环境好的职位,而避开了技术推广人员这一行业。例如:我县核定编制数为260人,但实际在编在岗只有194人,受现行人才招聘机制限制,缺编名额短期内难以得到较大补充,导致农技推广部门长期缺编。而且科技人才年龄结构老化,呈现学历高、职称高、年龄高的态势,后备力量不足,难以形成梯队,呈现“头重脚轻”现象。

2.3 投资较少、基础设施差

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很多基础设施的配备都还欠缺。但是现实情况确实不尽人意。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能力配备先进的设备,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科研和开发,自然而然农业技术推广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购买,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而被搁置,农村技术推广的热情严重受到挫败。

2.4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也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思想不够进步,总是安于现状并且习惯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对农业技术的兴趣不是很大,这就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3 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给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首先各级政府和基础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其次农机推广的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关部门应做好对农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推广;然后资金的投入也是十分关键,尽管将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最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1 提高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因此在这期间政府应给予农业技术推广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不但稳固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进程。同时为了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基层管理人员也应该充分提高责任感,同时也要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只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能够真正意义为农民谋福利。

3.2 加大对农技推广的宣传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着手。首先有关部门应印发专门的宣传手册供农民去学习,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经常组织下乡“手把手”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提供给农民群众更多学习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实施。最后媒体也应该对此类加以重视,多做宣传从而帮助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技推广的重要性。

3.3 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及其他与之配套的设备,都应该进行生产和引进。同时政府也应该拨出一部门的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研开发,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3.4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篇(7)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而我国农村经济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农产品价格起伏变化多端,乡镇企业已经丧失了往日光彩而步履艰难,农民无法找到适合于自身的致富途径。为此,笔者觉得应当运用农民职业化来大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1 农民职业化的含义

所谓农民职业化,通常是指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民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化的发展。其规定性是农民职业化运用农业生产规模之扩张为基础,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提升农业投资能力等前提。现代农业是极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各类农业要素供给者所能得到的报酬必然会在经济发展之后随之而增长。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和城市中的非农产业属于同质。农民的职业并非完全是子承父业这一传统的方式,而是由现代人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极努力而得到与占有的。农民理应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还应当在农产品价格、税收以及补贴等相当多的内容上得到政府所给予的扶持。农民职业化之本质在于农民去中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往职业化农民进行转化之问题。以往,农民一般都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存,其身份迥然不同于城镇居民。但是,在农民职业化之后,这一群体就能切实摆脱身份与地位之限制,更加游仞有余地进入到市场之中,从而尽可能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最大化。

2 农民职业化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实现农民职业化,能够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多个层面上的促进作用。首先是能够加快我国先进农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要想取得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群体。当前我国农民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质偏低,以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大低于西方国家。农民群体在职业化之后,往往就能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的合适载体。其次是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运营。所谓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民群众素质之高下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具备了决定性意义。我国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运营,就需要农民群众大力引进与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并使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农业,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科技含量,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实现职业化,从而拥有比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财投资能力等。最后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能力。一旦农民成为一种标准的职业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身份之后,就能够激励广大农民致力于自身的农业知识以及技能储备,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动力。

(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国农民一旦实现了职业化,对于其自身生活的贡献度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能够推动农业产业之分化以及农民群众的专业化分工,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切实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农产品内在质量以及竞争实力。其次是要切实加大农村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机制建设之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择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农业领域中各类剩余劳动力之转移,扩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机会。再次是能够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之机会,有效帮助农民改变陈旧观念, 革除不良习惯,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 从而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以及社会地位。最后是能够吸引各类外部资源进入到农村之中,尤其是要争取政府部分提升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建设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的,通过切切实实地改进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制,这是促进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的重大制度性保障。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农民群众由于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一般都能很好地实施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够带领农民更好地使用好民主选举权以及被选举权,从而选举出或者通过选举被选为深受农民群众信赖,能够为农民办具体实事的村两委干部,并且对村干部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推进村干部更好地为民谋求福利,而且还能保障农民全面拥护村两委干部的正确指导,以有利于营造出民主而和谐之氛围,实现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政治。与此同时,因为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具备了相当浓郁的市场参与能力,从而将农村基层民主创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联系起来,将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公平竞争理念引进到民主建设体系当中,切实提升农民群众对于当地农村民主建设的积极参与责任感。

3 应用农民职业化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

农民合作社主要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由相同农产品经营者群体或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者以及利用者群体,通过自愿结合和民主管理而形成的互经营组织。就理论而言,农民合作社对于保护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有极大的帮助,应当得到农民群体的大力响应。然而,笔者实际调查到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大量农民群众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田园生活,对于进入农业合作社之中的意愿不够强烈,这源自于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承包土地经营模式对于农民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尽管很想改变当前的贫穷面貌,但是却无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的相应能力。笔者觉得,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是缓解农民贫困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无法离开教育的指引。因此,可将伙伴教育理论运用到现代农民教育之中。立足教育,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当今社会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农民群众如果不团结一致运用团队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分工之中,也就难以脱贫致富。要建立健全长期的农民教育规划,运用产业基地之建设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发展。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民参与到农村合作化之中。笔者主张依靠各种植大户来推动农村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同时以大量的中小型家庭农场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各农民教育机构应当和当地乡镇政府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策略,并且认真总结目前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二)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

依据一项统计,在我国农村群众中,曾经接受过科技培训的仅有20%左右,从来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了76.4%之多。所以说,我国大部分农民只具备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种植经验以及技能,因而对于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力非常低下。可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可以归入到体力型劳动者的行列之中,依然处于当代社会分工的最底层。由此,笔者建议通过实施股份合作制推进农民群体实施职业教育的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以农民群众的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现代职教组织机构,这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彼此结合之结果,其本质为职教集团的一种形式。笔者在调研之后觉得,面向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吸收相关的教育部门投入其中,同时也应当吸收社会上的相关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主要涵盖了农村各级基层政府、农村合作社甚至一些农民自身均可参与到其中。立足于股份合作制建设,能够很好地调动起相关各方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推进培养农村急需人才的农民职业教育

依据笔者所进行的调研,当前我国农民最急需的可以说是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国农村虽然在生产资料等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又存在着掌握现代农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究其根源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以至于生存于此的农民群众在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上显得能力不够强。因为难以接受到相关内容的培训,导致农民群众极度缺少实施现代市场化运营之经验,尤其是缺少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各种手段,对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更是缺乏鲜明特色,因为效果不够理想。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的欠缺,导致农民群众的付出与收获无法相符,多种殖反而有可能会赔得更惨。即便有了相当大的收获,也会因为收购、仓储等方面知识的匮乏而导致诸多损失。为此,笔者觉得在农民职业化教育过程中,应当抓住具体的专业服务方向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全面促进项目、人才以及基地的全面统筹发展。要依据现代农业科技对于实用型人才之所需,全面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要和当地高等院校进行全面务实的合作,积极引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民职教培训的项目化建设。当地高等院校也应当切实承担起实施农民职业化教育的相应责任,全面依托本校已有专业实施实用性知识与技能培训。例如,高等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帮助当地的农业企业建设电商平台,承担当地农产品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等各类工作。大学不仅要能走出去,而且还应当要请进来。各地基层农村乡镇政府完全可以组织干部职工到临近高校开展理论性学习。要积极打造出一支视野十分开阔、敢于进行创新的现代农村干部,进而全力提升我国农民的职业化水平,以切实解决农业经济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职业化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过程。农业与别的产业同样出现了从单一性农业生产往农业经营所出现的转变,所以,培养农业经营者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改变,无法再依靠家庭内部的世代传授。唯有掌握这一实际状况,才能找准农民群众们的需求,让其真心实意地接受职业培训,并且受益于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增清.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民科技培训,2013(2).

篇(8)

知识目标:识记第三产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教学难点: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教员:三大产业指的是哪三大产业?

学员: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

教员:工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教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③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①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④工业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⑤工业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导入新课:那么,什么是第三产业?它有哪些类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有何意义?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

板书:第三产业的含义和类型:(1)第三产业的含义: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2)第三产业的类型:判断下列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有哪些?①养鸡专业户;②教师;③律师;④建筑工人;⑤超市营业员;⑥国家公务员;⑦中国一汽工人;⑧出租车司机;⑨警察。

板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多媒体显示:世界各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随后由学员讨论做出结论:根据图表分析: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就越发达。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通过第三产业体现出来。结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讨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会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学员:不会。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根本改变。

板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多媒体显示:世界各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什么经济现象?说明什么?

引导讨论并做出结论: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2013年与2010年相比较都有大幅度提高。

结论: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仅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从业人员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②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刚才的分析,可知: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板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多媒体显示:第三产业是怎样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美国的农业为什么这么发达?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这么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农业提供服务的部门多而且配套。如每个农产品都有一个产业协会,协会通过科技项目、市场调查和开发等手段提供商业机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多媒体显示:我国人口多,拥有13亿人口。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就有1300多万,而农村闲置的还有约1.5亿劳动力,加上还有许多职工不断下岗,致使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果这么多人没有工作可做,生活困难,这样就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具有门类广,行业多,劳动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并存的特点。所以,第三产业发展了,就业门路拓宽了,就业压力也就缓解了。据推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每提供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纳150多万人就业。

(3)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讨论:第三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教员:我们了解了三大产业,那么,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篇(9)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篇(10)

关键词:土地流转 社会转型 集体经营

    一、农村社会转型的内涵和特征

    (一)农村社会转型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实际上开始了一个利用自身内部资源引导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其主导是农村的工业化和依附于工业化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社会转型是一个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的过程。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转型的经验看,农村社会转型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现代、进步农村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农业、农村发生分化,农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内涵是由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小农生产方式占主导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农村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型过程。

    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基本界定。而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农村”不仅是“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还应包括作为该区域主体存在的农民。在上述基本义中,仅包含了转型过程中和转型后继续留守在农村的“农民”,而将进城的“农民”剔除了。但是这部分人融入城市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融入城市的这部分人是否会回到农村,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社会转型应是一个更为全面的概念,除其基本以外,还包括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因此农村社会转型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农民自身的转型两个方面,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又可以从娜市化和生产方式变革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1.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著名经济学家刘福垣在橄会保障主义宣都一书中指出,所谓城市就是有城的市,是相对固定的不散的市场,城市化就是化市为城的过程。市场是市场主体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城市化就是把这些有质无形的交换关系在一定空间上固化为有形的市场,这就是化市为城。而由于盲目扩张,致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的无节制的建设、有城无市的情况,这就需要化城为市,发展市场,实现“城”与“市”的有机结合。因此,现实中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化市为城和化城为市两个过程。

    相应的,农村社会转型也就有两种路径,一是集市周围的农村地区进行重组,利用自身资金、交通等资源条件而实现的初次城市化,亦即俗称的“就地城市化”;二是原农村居民通过迁徙进入现有城市,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人口,从而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育。

    2.生产方式的变革

    农村社会转型本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第一层含义是改变原有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人力畜力生产走向机械化、工业化,并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另一层含义是实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市场化。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机械化和工业化主要是生产力中生产资料的变革;而规模化经营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现有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因此,只有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工业化与规模化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亦即农村社会转型。

    3.农民市民化

上一篇: 比较政治学方法 下一篇: 焊接工艺的基本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