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6 14:28: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

篇(1)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汇,但是深思之余,发现不同文献和报道对其理解有所差异,还有些报道似乎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本文拟抛砖引玉,探讨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求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更好的为落实我国节能规划服务。

1.1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定义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在使用过程中能显著降低能耗的建筑。节能建筑在我国一般是指按照国家出台的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

1.2 我国建筑节能面对的形势

能源与环境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两大难题,快速发展的中国问题尤其突出。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产业园区、大型建筑群和小城镇不断涌现,每年新增建筑近16~20亿平米,以这样的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加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43%,每年平均有接近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城市人口能源消耗远高于农村人口。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舒适性的提高,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呈刚性上升的趋势。建筑能耗作为为满足建筑功能和建筑舒适所必需的能耗,目前在我国总能耗中已占到19~20%,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建筑能耗对能耗总量的相对值和建筑能耗的绝对值都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我国的建筑节能势在必行,但任务艰巨。

1.3 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从1998年至今颁布了多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了相对1980年建筑用能水平节能30%、50%到65%三步走的计划。计划到2010年新建建筑分步骤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建筑照明节能标准》。为加强终端能耗管理,正在研究建立我国节能建筑评定体系,即将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近年来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节能建筑已经为广大人民所了解,节能建筑发展迅速。

2、我国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近几年的发展在促进建筑节能的大众认识、推动建筑节能市场化等方面较为成功,但同时也暴漏出一些问题:我国的建筑节能日益得到重视,但收效不尽理想;对节能建筑的本质认识不够,对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关系不清;地方节能标准从节能50%到65%不断攀升但落实不够,一些新建商业项目中滥用零能耗、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名称进行不实宣传等。

2.1建筑节能数字化

节能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不能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装饰,建筑节能需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节能设计是前提、落实施工是基础、用户使用是关键,做好建筑节能需要政府、设计院、施工单位、建设方和用户协同努力。目前我国的节能设计已经成为强制性标准,但落实的情况尚未完全解决。2005年建设部对16个省市3000多个在建工程进行调查发现,施工过程中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建筑中,北方地区的比例为50%,夏热冬冷地区的比例不足20%,夏热冬暖地区的比例不足10%。但同时各个地区尽相提高节能设计标准,按照建设部要求,在2006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基础上,北京、天津将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可见如果只重制定标准而忽视了具体的落实监控,建筑节能有可能变成数字化的空中楼阁。

2.2节能建筑标签化

节能建筑也出现了一些将部分技术标签化的趋势,具体体现在把一些技术当作节能建筑的标签来贴。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为追求宣传效果而炒做技术,建筑节能体系应是一个整体集成,不可分割开来,采用某一两项技术来代替系统优化是不可取的。比如寒冷地区的外维护结构可以多增加投资做厚,但夏热冬冷地区过厚的维护结构冬天固然可以保暖,但夏天却可能增加空调系统能耗。太阳能在西部地区资源远比东部丰富,但太阳能光伏发电却主要建设在东部。地源热泵在南方无须冬天供暖的条件下无法发挥热泵冷暖两用的优势且容易造成冬夏土壤热不平衡而造成运行困难。节能建筑应该优化选择,发展成套技术。比如适用不同气候条件的保温结构、在当地经济性高的空调冷热源、高输送效率的输送系统、舒适性高能耗低的空调送风方式和末端等等,地域之间根据气候应当有所差别。

2.3限制用能一刀切

建筑节能是否应该设置上限和分段价格这是最近节能法规制订中出现的一个有争论问题。诚然我国的建筑节能必须设置量化指标,但建筑能耗首先是一种满足舒适性的消耗,必须以不降低合理的舒适性为前提。居住建筑的能源消耗是一种消费,代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已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但没有理由限制使用。对于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建筑应该首先制订严格的能耗使用限制。从实际范围内看,建筑节能又详细用能指标的都是政府建筑而不是居住建筑。因此对于限制用能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合理区分合理消费和不合理消耗,尊重人的使用习惯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2.4混淆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是以节省建筑能源消耗为目的的系统工程,是节能措施落实得到的能源相对节约量,其单位用KWh/m2。节能建筑是以降低建筑物能耗指标为目的的设计和建造方式,其衡量指标是建筑物的能耗指标,单位用W/m2。前者的单位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而后者是设计值,而节能设计规范中的各项指标是从设计角度提出的,只是对应设计工况的具体指标,和实际的使用是有差异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以上两者关系的混淆造成了一些错误的说法,比如说我国建筑的建筑能耗达到全国总能耗的30%,其实只是我国的建筑设计总负荷达到了全国总能耗的30%,实际的建筑负荷在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另外一种错误的说法是我国的建筑负荷相当于几个三峡的发电量,其实也只能说是我国的建筑设计总负荷相当于几个三峡发电量。

2.5节能建筑贵族化

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年来营造了许多所谓高端技术路线的节能建筑,依靠堆积的先进技术炒做卖点,将节能建筑所需要增加的成本抬高到数千元人民币。其实同等规模的建筑完全可以在成本投入相同或差幅不大的情况下实现节能,这已为国内外许多节能建筑的实践所证明。关键是开发商如何有效集成各种价廉物美的技术与产品。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只有国外的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国内的诸多技术与产品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完全可以做出低价和平价的节能建筑。如此,建筑节能才有生命力。

3、对我国发展建筑节能的建议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耗能大国,近年来能源短缺、电力峰谷差增大、天然气提价、空调和供暖能耗上升导致的、部分省市电力、天然气供应不足,形势不容乐观,建筑节能。基于以上对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辩证认识,我国的建筑节能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借鉴。

(1)注重节能建筑的落实: 我国虽已颁布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等一系列节能设计标准,但监督管理措施滞后,实施的比例并不高,节能建筑在总建筑中的比例仍然很低。笔者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不断提高节能设计标准,而是要保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面落实和达标,既有建筑改造分步落实。应该完善节能设计标准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及经济性奖励政策,要完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诉制。只有将随着节能建筑比例的提升,建筑节能才能有稳步发展的基础。

(2)区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别以限制和激励引导为主加强建筑节能:对政府建筑和用财政拨款建设的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能源管理措施,以政府建筑节能来带动建筑节能。

(3)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需要分析其对于我国气候、使用习惯、经济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适用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目克隆国外的技术到国内。

篇(2)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民用建筑 Civil Building,指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所说的“民用建筑”,是指住宅、旅馆、招待所、商店、大专院校教学楼和办公、科研、医疗用房等,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这里说的“民用建筑”是区别于“军事建筑”和生产性工业建筑而言它的建筑结构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它的建筑结构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

1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工程造价的特点

1.1 工程造价具有大额性

要发挥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用,其工程造价都非常昂贵,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特大的工程项目造价可达百亿人民币。

1.2 工程造价存在个别性、差异性

每一项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和规模,因此它的结构、造型、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具体的要求,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都具有个别性、差异性。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

1.3 工程造价具有动态性

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间。在建设期内,会有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如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工资标准以及取费费率的调整等,直至竣工决算后才能最终确定工程的实际造价。

1.4 工程造价具有层次性

一个建设项目包含多项能够独立发挥生产能力和工程效益的单项程。一个单项工程又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与此相适应,工程造价有三个层次,即建设项目总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如果专业分工更细,分部分项工程也可以作为承发包的对象,如大型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装饰工程等。

1.5 工程造价具有兼容性

工程造价除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外,征用土地费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规划设计费用、与一定时期政府政策相关的费用占有相当的份额。盈利的构成较为复杂,资金成本较大。

2 选择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资金有的高达总投资的 1/3以上。要达到优化地基造价的目的,设计人员应对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有较全面的认识 并熟悉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造价。目前,民用建筑物正逐步向高层、超高层 发展。高层、超高层对地基的要求很高,而天然地基无法满足其工程需要。一些底面积小,净高偏高的建筑.特别是建在填海地段的高层建筑,为满足沉降量和承载力的要求往往需要采用桩基。在桩基选型时应充分考虑场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场地的土质条件,单桩承载力的范围值等。在高层、超高层及一些特殊结构的地基基础设计中,适合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结构设计人员应和造价师紧密配合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加强对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以最优的地基处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最终选择满足结构设计和使用要求的地基处理方案。

3 优化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设计阶段是控制民用建筑质量的重要时期,同时对建筑成本造价控制也有很大的影响,对民用建筑方案进行优化调整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策略。

3.1 现场勘测,收集资料

设计民用建筑方案前,设计人员要到工程现场进行勘测检查,收集民用建筑

结构的详细资料以指导后期的设计工作。需要勘测的资料包括:地质结构、周围环境、建筑面积等,收集资料之后要与标准工程方案对比,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优化设计方案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3.2 方案对比,择优施工

一般情况下,民用建筑的设计方案必须在2~3套, 这样才能为施工单位提

供更多的选择。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民用建筑,如:用户需求、结构性能、造价成本等,让业主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佳方案指导施工,既能保证施工按质按量完成,也避免了返工问题。

3.3 保证性能,简化结构

从设计原则考虑,对于民用建筑结构来说,只要能够满足用户居住需要即可。

因此,在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其次要考虑建筑内部结构问题,尽可能简化结构以达到降低成本的需要。如:在建筑外观设计时,应采用结构简单的构造,无需做太多的修饰。

4 选择上部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及构件尺寸,降低工程造价

4.1 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建筑物地面以上的结构形式对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民用建筑结构

形式主要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装配式大板等。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各有优劣,应比较各种结构的布置方案、受力体系及经济性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尽量采用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建设出低造价、高质量、高标准的民用建筑。

混合结构的造价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的6O%-70%,其钢筋混凝土用量少,适用于7层以下的建筑物。但混合结构是由墙体承重,对墙体布置有一定要求,不如框架结构灵活,其使用功能受到限制。7层-12层以下的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在其合适的位置上设置几道抗震剪力墙,可减小柱、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 从而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且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框架结构一般适用于12层- 2O层以下的建筑物,为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可其适当的位置上设置刚性筒体,也可以起到节省材料的效果。

4.2 建筑材料的选择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既要满足使用功能、提高工程质量的要求,又要达到节

省资金,降低造价的目的。因此,需要在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质、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类型建筑材料的价格,按照灵活经济、适用的原则选用材料。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以安全适用、造价合理、施工方便为基本原则,应就地取材.减少运输费用,降低造价。以砖混结构为例,由于其保温性能不好,须通过增加墙体厚度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采用空心砖或具有更好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对减少墙体厚度、降低工程造价效果显著。高层建筑中非承重墙对工程造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有许多隔音、隔热、轻质、价格合理的新型建材可供选用,采用新型建材,不仅可以减少梁、板、柱的截面和配筋,大量减低基础的负荷,起到降低造价的作用,而且对减少非承重墙的自重及美化结构外观等,均有现实意义。

4.3 建筑物构件尺寸的选择

建筑物构件尺寸的选择,包括合理地选择柱及梁截面尺寸,混凝土墙体及板的厚度等。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构件尺寸减小,造成配筋率过大,钢筋用量增加,工程造价增加;构件尺寸增大,可以减少该构件本身的配筋,但增加了混凝土用量 增加了建筑物荷重。因此需要结构设计者将混凝土构件的配筋率控制在一个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并经过计算比较,选定一个最优的方案,以满足建筑物净空、美观与结构构件经济性的高度统一,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

5 结论:

民用建筑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工程,而建筑设计则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只有把握好设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工程各个单位之间协调工作,才能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钟锦华.谈民用建筑设计中降低结构工程造价途径及措施[J].世界家苑,2011,12(6):1908-1909..

[2]左文军.民用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调整[J].山西建筑技术,2010,14(12):248-251.

篇(3)

关键词

综合楼 高层综合楼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72文献标识码:A

概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相应地使城市功能及空间环境发生了历史空前的变化。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人们在既往单一功能的建筑物中已感到很不方便。随着人们对公共建筑的多功能应用需求愈来愈强烈,一种多功能组合一起的公共建筑物――综合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也在国内出现了。它先从少数开放大城市开始,很快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普遍建造起来。高层综合写字楼就是其中最为多见的一种,即以办公为主兼有住宿、商店、展览、文娱社交等功能的综合性公共建筑。早期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深圳国贸大厦、深圳地王大厦、北京国贸中心、北京京广中心等。

(图1北京国贸中心 摄影:傅兴)

(图2 北京京广中心 摄影:傅兴)

由多种功能中心组成的建筑群体,形成更大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本文不多涉及综合体,仅重点论述高层综合楼。

高层综合楼建筑近些年来一直在国内普遍流行,在城市建设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它多半处于城市最繁华、地价最高的地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市容风貌。因此这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 高层综合楼建筑的涵义

综合楼在我国出现的历史还不长,对其专门x究和论述也不多。因此还没有更多针对综合楼的内涵做出比较更完善的定义。目前国内是依据国家公安部主编、国家建设部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的第二章第7条(2.0.7)规定的综合楼定义。即:由二种及二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

综合楼是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其基本形式有单体式(即只有一幢建筑)和组群式(有多幢建筑)。单体式综合楼可以是各层之间的使用功能不同,也可以是一层内各个房间的使用功能不同,通常所说的“综合楼”一般是指单体式的,多幢组合的宜称为综合体(群)。

综合楼的定义在实际上是有很广泛的扩展。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多功能”的概念很狭义,也仅局限于建筑物内(多在顶层)有一个多功能大厅的公共建筑或是带有底商铺的商住楼,还未见有“综合楼”的概念。当今“多功能”的概念很普通,有“二种以上”更多功能的建筑大量出现,因此产生了“综合楼”的概念。这些建筑不仅是有“二种以上”的功能,而且在结构上也是综合的,在技术上也都是复杂、综合的,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综合。因此正确、全面地规定综合楼的定义,还将随着生活的发展继续认识和完善。

当前国内大中城市比较普遍流行的多是高层综合楼,在高层公共建筑中占较大比例。各国关于高层建筑的界定并不一致。美国国家规定高度25m以上或7层以上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联邦德国规定,有人经常停留的最高一层地坪高出地面22m以上称为高层建筑。比利时以入口路面以上25m高度作为高层建筑的起始点。法国提出居住建筑高50m以上,其他建筑高28m以上为高层建筑。英国则将高24.3m以上定为高层建筑。日本把8层以上或建筑高度超过45m者称为高层建筑,并把30层以上的旅馆、办公楼和20层以上的住宅称之为高层建筑。

在我国现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的规范总则中规定: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包括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为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OOm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则为超高层建筑。

二 高层综合楼是时代垂青的建筑新类型

我国建国初期的建筑重心主要是在工业方面。民用建筑,还只能是偏重在解决人民的基本居住问题。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还没有条件大量建造。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人民的工作和社会生活相对还此较单一,比如上班就是办公搂,回家就多是单元式住宅,买东西就是上商店,出差外地就是住招待所或旅馆……总之社会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因此适应人民生活的建筑功能也比较单一。八十年代以前的公共建筑类型多是托幼、中小学校、食堂、办公楼、百货商店、旅馆、图书馆等,大的如剧院、电影院、展览馆、体育馆、火车站等也很少有如今天大型公共建筑那么多的综合功能。即使建国十周年时的“十大建筑”,其中除人民大会堂外,在建筑功能上也还是相对单一的。由于那个时代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在有限的投资内需要集中在某一特定功能来搞建筑。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在建筑上的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一般是很少建较大型的“楼、堂、馆、所”。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多种行业交流融合的频繁、多种经济形态效益的需求、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扩展、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国内外建筑视野的开阔和建筑师创作水平的提高,特e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多元文化观念的出现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等等因素促成了建筑的发展。在建筑类型上,出现了对多功能综合一体化的要求。于是由一座建筑容纳着“二种以上”乃至多种功能需求的所谓综合楼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几个最早开放的大城市兴起,很快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建筑产生于生活,建筑是时代的反映,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普遍出现的综合楼正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垂青的建筑新类型。

近几年来在国内各大、中、小城市接连不断出现的新建筑中,为数众多的综合楼担任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综合楼几乎涉及到各个部门、各种行业,在建筑领域是为数颇多的、有各种综合的类别。在公共建筑方面,比如,有教学综合楼(集教学、科x、办公等)、医疗综合楼(集门诊、住院、检验等)、科技综合楼(集办公、科研、讲座、展览等)、行政办公综合楼(集多个相关部门办公、宿舍等)、福利服务综合楼(集养老、残疾人服务等)、政法综合楼(集办公、技侦等)、商住综合楼(集公寓、办公、商业等)、交通综合楼(集客运、服务等)、社区综合楼(集办公、服务、活动等)等等。这些综合楼内基本上都有办公的部分,也就是说采用综合办公楼为数更多。

在大中城市,这些综合楼多是高层建筑。其内部布局在地上主体及裙房安排主要的相关功能,地下部分安排有多种技术用房与车库等,整栋建筑内部形成复杂而统一的综合功能体。其外部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乃至城市的形象。

三 高层综合楼的特点与优势

1.高层综合楼的特点

由于综合楼大多是承载内容多、负荷大,需要大量的面积,而其主要功能占有较大的比重且有重叠性,因此为节约城市用地和强化建筑艺术效果考虑,近年来在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街区地段多会选择高层综合建筑。

从这些年综合楼的建设实践发展看,反映出它具有符合社会时代需求的以下几个特点。

需求面大如前所述,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相互的交叉,单一功能的建筑往往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业主们也愈来愈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得来更大的效益。跨行业、多领域的办公、营业和服务需求,成为市场的普遍追求。同时,对于那些无力建造自己办公楼的小资本业主来说,办公综合楼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出路,他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租用适量办公间、展厅甚至店面,而免去从买地到监工的营造负担。

有的业主投资建造一幢建筑也属不易,当然也尽可能希望使它满足多功能的用处。事实上这些年来各地设计院所承接的设计任务中,除大量住宅外,综合楼已占相当的比例。

综合功能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社会生活功能愈益多样化,反映在建筑上综合的性质愈来愈强,内容也愈来愈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们常见的还多是一般商住楼,满足那些日渐兴起的公司办公与住宿。之后,不同性质行业的交叉功能,也提到建筑日程上。比如,文化和商业也交合到一起,一个电影院内或许还有餐饮厅;一个旅馆内不仅有餐厅,或许还有舞厅;一个教学楼内不仅有报告厅,或许还有可观的展厅;一个大剧院内不仅有话剧厅,还会有歌剧厅、舞剧厅。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或部门也可能被业主要求组合到一幢或几幢建筑里。如此等等,这种功能愈来愈“综合”的综合楼(群),在实践中还在不断发展着。

技术问题多由于综合楼是将不同功能组台在一起,这首先势必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和在结构上都会出现很复杂的问题。姑且不说建筑上的种种匠心排布,在结构上也常有新的选择,如采用先进的筒中筒结构、大跨结构,蓬索屋顶,球节点网架等。

综合楼需要适应多种不同功能的需要,每种功能部分都有其特殊的技术与设备要求,这就把各专业工种的更多问题集中到一起,加大了综合楼的技术含量。大型综合楼的繁杂功能,还带来新的技术问题,比如智能化管理等。许多都是各专业的设计者所面迎的新课题,建筑师也必须从头学起,努力起到协调统一的组织作用。

显要的标志性作用由于高层综合楼都有较大的体量,而且常常在造型上也有其表现特点,因此建筑物在城市空间中很显眼,引人注目,因此具有显著的城市标志性,可以为入驻其内的业主起到广告性的招示作用。这种广告作用的效果客观上显示出企业雄厚的实力,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给业主带来生意上信誉价值。

出于业主的利益追求,往往要求建筑师标新立异、独创花样,不少名建筑师也使尽手法,搞得超凡叫绝,因而也不乏精彩的建筑形象。姿色出众的高层乃至超高层综合楼建筑此起彼伏地成为一个个城市的代表建筑,乃至城市的标志。比如,号称“中华第一高楼”的深圳国贸大厦是八十年代“三天一层”的 “深圳速度”的象征和标志,九十年代的深圳地王大厦更是曾以“亚洲最高建筑”和“两天半一层”的建设速度标志了深圳日新月异的经济繁荣。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这类的标志性建筑就不胜枚举了。除了这些显赫的城市标志,也有一些体量高度次之的综合楼在特定区域起到了地脚标志的作用,比如北京外贸阜外综合楼,是一幢集办公、商场、酒店式公寓、外贸展览、俱乐部及其它附属功能的高层综合楼,它屹立在阜外大街与月坛北小街的交汇口处,建筑体量大,成为这里很显眼的建筑。

大连市自九十年代以来已兴建了不少这类标志性建筑,例如早期的希望大厦就是希望广场的主题景观。

2 高层综合楼的优势

提高工作效能和经济效益八十年代以前,许多中小公共建筑功能单一、建筑分散,使用效能有限,甚至从国家级的人民大会堂到地方的办公会堂、展馆,都缺乏综合性,以至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上各种行业、部门的频繁交流,特别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多元化(国有、外资、合资、民营企业),社会效能与经济效能愈益受到重视,分散的单一功能的建筑远不如多功能的综合体建筑有利了。

由于建筑内功能的综合布置,因此提高了办事效能和经营的互利性。比如综合写字楼,有方便的商场服务会给住宿增加竞争力;有住宿兼办公可为商业提供固定的消费主顾;有住宿和商业又增加了办公部分的吸引力。这种缩短距离的布局、相互连接、互惠互利的结果,必然会提高整体社会工作效能和经济效益。

综合楼还扩大和提高了内部公共部分和公用设施的使用效益。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现时代,交通耗时是一种浪费,多样化的业务活动使得各项功能联系密切,在综合体内以办公为中心,综合了配套功能,用户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行动方便,走几步路即可做很多事。即使楼层很高,只需乘电梯上下,人们的不同活动就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高层行政综合楼也是社会性的时间节约。

同时,在综合楼内工作和生活的单位人员,不必再像分散在每幢楼里那样,费心去寻找和看管各自的“家”门,而在这里通过管理系统、电梯系统、停车系统的统一部署管理、使用,可以省心专志于工作。

土地利用率高城市的综合楼建筑通常总是把商业、服务、展览等公共部分放在底层而适应大量顾客的需要,而把办公、住宿放在高层上面。这种布局土地的利用是多层次的,重叠的。因此既节省了用地,又减少了交通负担。另一方面,综合楼的高容量也相对节约了土地投资,降低土地开发投资所占的比重。而且,综合楼的市政投资和建设是一次性的, 避免了单体的分期多重建设和市政的多次施工、道路多次开挖的浪费。这也体现了城市、建筑市政综合发展的战略。就地价而言,城市中心的地价是寸土千金,是各种公建拥挤处所,高层综合楼建筑以其多功能内部功能组合显然有它强势的经济竞争力。由于业主标新立异的需求和办公综合体地位的日趋重要,许多建筑师承接项目,发挥才智,设计手法丰富多彩,创造出不少精彩的建筑形象。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高层综合楼使人们进行各项活动更方便。多功能本身相对减少了人车的出行次数,在一定程度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和碳的排放,有益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由于大型综合体多采用共享大厅、步行天桥、连廊、下沉广场、地下街、室内商业街等手法,这就既为城市提供了交往场所,也创造出丰富而有特点的渗透于城市内外的新空间。

四 高层综合楼的建筑设计

1.内部空间功能的处理

保证主体空间的灵活性综合楼功能多是相对变动的,今天以写字楼为主,明天或许改为宾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利润效益的驱动下,以往建筑物的僵化空间必须突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隔断的小空间一去不返。办公部分必须重视大空间,尽可能寻求开放的形式。建筑的内部空间构成尽可能适合可变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建筑师必须与结构师密切合作,设计出最方便的空间布局和最恰当的结构体系。北京外贸阜外综合楼每层均设有开放式的休息交往场所,改变商务与居住空间分离的冷漠感。所有商业、办公、居住空间均可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写字楼采用可自由区隔的大开间设计,在开敞的空间里营造舒展的商务交流氛围。

办公部分大空间的灵活性不仅可为业主提供出一个大的景观办公空间,也还可以分成不同的小间出租,也可改为更多功能使用。

处理好公共部分综合楼内的公共部分如购物、餐饮、服务等应考虑顾客使用方便,尽量设置在底部或地下首层。竖向上当然扶梯最方便,但费用高。在可能条件下,可以采用错层,螺旋坡地面,可在内部空间感觉和外部立面形象上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各部分既分又合,管理麻烦,因此设计上要通盘考虑。如通办公层的电梯不应在客房层开口,首层各电梯厅也要分开。停车的管理,也可根据商业用车和办公居住用车的不同停车特点,考虑分设停车库。关于电梯问题,普遍认为加大单部电梯的设计容量,比增加电梯的部数要经济得多。多设一部电梯不仅浪费面积,价钱也需增加几十万,而容量有大小区别的电梯其差价却没有这么多。

2 外部空间环境的融合

高层综合楼多半占踞城市较重要地段,为多种功能需要的人群经常往来和集聚,地下停车库车进车出,是人流车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建筑的主、次入口、汽车进出处必须与街区周围环境很好结合。

高层综台楼功能复杂,各部分既要分又要合,处理好与内部四通八连的公共入口非常重要。各功能部分也可采取分层设出入口(基台分流),也即利用平台广场将上、下层入口分流。如广州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就是利用平台广场将首层的展览入口与上层的酒店、办公分流,形式很自然而有效。

3建筑艺术形象的设计

.时代个性的体现高层综台楼其内容多关联着行政、商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社会时代性,因此它的建筑形象必表现出个性鲜明而具有时代的特点。当代科技和思想观念进程很快,导致对建筑形象的审美也日新月异。甚至今天能被接受的方案,明日就归老化。因此要求建筑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还必

须有锐敏的新鲜审美灵感。

同济大学为百年校庆而设计建造的教学科研综合楼是一幢比较清雅的新建筑。这幢“全国高校钢结构第一高楼”造型与结构体系表里相一。其表皮

形象既不累赘繁杂,也不光板简单。设计从内部大空间多功能适用性出发,自然形成“楼中楼”的“巨型魔方”,形体大方现代,具有时代个性。

地域特征的体现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的建筑千孔一面的现象很不令人满

意。中国之大,南北东西各有地域特点。强调现代的共性不可排斥地域的个性。广州的拿到北京不行,上海的拿到东北不行。即使在东北,大连的和哈尔滨也不能雷同。比如哈尔滨,它有着浓郁的俄罗斯建筑文化底蕴,新建的体积庞大的高层综合大楼必须考虑到如何与这个城市的建筑氛围相融合。

大连在90年代初曾探讨过自己的城市特色。当时有专家曾明确指出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城市建筑底色来自于欧州铺垫;一个是城市自然有大海的衬托。当时市里在审批方案上曾特别强调对所谓“欧式”的认定。所以90年代大连的公共建筑曾有一阵新古典主义的“欧式”热。其中比较优秀的如上鼎大厦,它与历史市中心―中山广场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建筑在造型语言上是比较自然统一的。

(图3 大连上鼎大厦 摄影:李伟伟)

大连中国银行新楼则采取一种“衬托”的手法,运用材料的对比,造型符号的继承,使扩建的新楼延续了历史建筑的“欧式”姿影,而老建筑在新建筑面前亦不失风采。体量高大的新楼采用了浅淡的大面积玻璃幕墙,它前面的老银行建筑虽然低矮,但是其深绿色穹顶和沉重的古典分段式墙体都依然被完整衬托出来。

(图4 大连中山广场的新老中国银行 摄影:李伟伟 )

不过,当今许多高层综合楼的建筑形象几乎南北各地、大中城市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很少见到有突出的地域特征,多数都是玻璃或金属幕墙的塔式高楼,如大连天安国际大厦、大连远洋洲际酒店。新时代下如何继承建筑的传统文脉,在形式中体现文化地域特征,仍需要开发商和建筑师不断努力。

多功能与多元化的探求由于高层综合楼的功能多样,性质各异,集中到一起的实体就很难在外观上去体现某一部分(比如办公、会议、旅馆、商场等)的特征,立面形象很难统一。因此也不必刻板追求三一三十一的平分秋色。辩证地利用这种矛盾也可以在丰富中探求变化,创作出多姿多彩的建筑形象,形成所谓“共生”的风格。

现在,随着结构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建筑立面这个“表皮”已经呈现与结构分离的趋势。甚至随着各专业技术的进展,不仅表皮所承担的承重,甚至就连围护、采光、通风等功能也在弱化,表皮的作用似乎更重在满足视觉审美的要求。这种要求已经有条件使建筑师大胆创新,把多功能的高层综合建筑创作得更多元化,更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

4 高层综合楼的“绿色”途径

当今“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专门的大课题,本

文不多涉及。这里提到的“绿色”,即环保生态化,及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保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和节能设计不仅是建筑师的职责,也是今后高层综合建筑所要探求和沿循的道路。近年来,许多新建的高层综合楼都关注节能环保设计。例如北京国贸三期空调系统通过先进技术组合,实现环保、节能与舒适的效果的。

国贸三期采用VAV变频空调系统营造全天候适宜的办公环境,紫外线杀菌和高效过滤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新风供应,九立冷冻机和冰蓄冷系统保障24小时冷冻水运行、提供机房全天候的制冷需求。空调系统采用了冰蓄冷技术,即在用电低谷时启动制冰,用电高峰时停机,仅依靠储备的冰块供冷,实现了电力的移峰填谷和能源费用支出。除了电制冷外,国贸三期还有能量互备方案,选择了远大空调的吸收式蒸汽机。如果供电让空调系统受到影响,可通过蒸汽能源的输入形成互补。空调设备及系统末端设有消音装置,为客人提供安静的办公环境。在冬季,为了保护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国贸三期在空调系统加了一个暖气片的采暖系统,可大大提高人的舒适度。

(图5 北京国贸三期 摄影:傅兴)

智能化的问题在综合楼的建筑中也已提到日程。所谓“智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建筑管理系统、办公室系统、通讯系统。智能化的综合大楼已不少见。如近年落成的大连星海湾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铁诺德大厦双子座写字楼(图13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铁诺德大厦双子座 摄影:李旗),实行了双核“5A写字楼标准”的智能化,即OA办公自动化、CA通讯自动化、FA消防自动化、SA安保自动化、BA楼宇自动控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使更多的综合建筑成为“智能大厦”。

高层综合楼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今天它依然为社会所垂青,不断活跃在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吴景祥.高层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翁如壁.现代办公楼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许安之.高层办公综合楼建筑设计.艾志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董卫.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王建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5]郑国英.美国高层建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陈伯超.欧洲新建筑.王英迪.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7]《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刘力.办公综合体建筑设计探讨.建筑学报,1990(6):43-47

[9]陶涛.华南师范大学康大学院教学综合楼设计.新建筑,2001(4):31-33

篇(4)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绿化和美化环境,而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良性通道,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和谐发展。绿色建筑以建立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原则;以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平衡发展为目标;以设计追随自然为方法。绿色建筑选用天然无污染的材料,采用高效的节能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的建筑模式是智能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是建筑业的创新。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需求。

绿色建筑在设计方面重点关注如下几点:

1.1 以节约能源为重点

节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从楼宇的布局规划、建筑选型,到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设备的选用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节能效果。多利用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的原理,减少建筑的未来使用能耗。在设计时应通过充分、系统的计算和考虑,减少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实现节能与环保。

1.2 节约资源,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当今的背景之下,人类的快速发展已经使资源储备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建筑行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极大,更是加剧了资源的损耗。绿色建筑的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资源和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是必然选择。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建筑材料的正确选用,考虑节水、节电措施。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能等绿色能源,做到合理使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1.3 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发展绿色建筑就是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回归自然,充分考虑景观绿化,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建筑外观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和融合。建筑要做到与自然环境互补,而不是破坏。

2 以科学城KXC-I4-7地块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案例

科学城KXC-I4-7地块项目地处萝岗开发区开创大道和科翔路交界处,开创大道以西,科翔路以南,四周交通便利,建筑总面积32330m2 。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总平面图

3.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绿色节能的应用,希望能够促进绿色节能设计的进步。

3.1 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

(1)项目建设选择的规划

项目用地为建设用地,没有珍稀濒危物种,无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等特殊敏感目标。因此建筑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如图2。

图2 项目周边情况

(2)日照的设计

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在项目公共建筑日影影响下,项目住宅建筑的日照时数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本地区住宅建筑日照时数的相关要求。

(3)绿植的设计要点

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优先选择本地区需灌水量较少、甚至不需灌溉的节水植物。采取措施确保植物的存活率,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种植绿化物种选择适应广州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习荫植物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²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或不少于1株榕树类树木。大面积的绿化配合水景设施,可有效改善小区热环境,幼儿园和住区之间用绿化进行隔离。这样可以营造一个舒适的室外空间。

(4)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配置满足规范要求,与周边相关城市设施协调互补,相关项目合理集中设置。住区主要出入口和住区内部还设置了无障碍设施。

(5)风向的控制

应用CFD模拟分析软件分析优化,全年主导风向下,项目各区域行人高度1.5m处的风速均小于5m/s,大部分区域风速在0.6~3.5m/s之间。小区内风速放大系数均不大于2。

3.2节能与能源利用(1)外墙的设计

项目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外饰面采用浅色,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高密度聚苯乙烯板保温材料,采用中空玻璃。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0的规定。

(2)户型设计

本项目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地)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住区建筑朝向基本为南北向,居室避免东、西向日晒;

(3)照明的设计

小区公共场所和公共部位的照明均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楼梯间照明采用声控型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梯间应急灯采取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并选用高效节能变压器,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控制变压器负荷率在70%~85%;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给排水系统的设计

在方案、规划阶段,统筹考虑水系统布置,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气候特征,以“低质低用,优质优用”原则,制定合理的建筑水(环境)系统规划方案。住区拟选用中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水资源利用方案。这样景观用水不应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用于绿化和道路冲洗等。并选用高性能的阀门,如软密封闸阀或蝶阀避免管网漏损。如图3所示。

图3 住区给排水系统的设计

(2)节水器具的选择

本项目内所有用水点均应采用节水器具,具体包括节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器和节水洗衣机。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 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 18870 的要求。

(3)水资源的利用

首先,室内明装给水管道的外壁应涂浅蓝色调和漆两道,以示与其余管道相区别。人工湿地有对非传统水源的消毒杀菌、安全防护和检测措施,供水系统切换设施 的设置。且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污水不污染雨水等可再利用的水资源,尽量减少雨水流入污水管网;有污染的自来水出水口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最后,住区室外有渗透沟和下凹绿地,用于临时存储雨水,雨水还能通过渗透沟回渗到土壤里,提高了雨水入渗量,降低雨洪灾害。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造型的设计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女儿墙高度未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

(2)材料的选择 该项目为精装修项目,在建筑施工图纸中均对土建和装修进行了统一设计,达到了土建与装修一体化的要求。6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对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含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利用率不低于20%。在保证再循环使用材料的安全性和保证环保性前提下,设计过程考虑选用具有可在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并且设计方案中使用了可在循环材料;工程材料决算清单中的可再循环材料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10%。

3.5室内环境设计

(1)室内光照的要求

住宅建筑的日照满足所在城市(地级以上)现行详细控规要求。当该城市无具体要求时,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卧室、主起居室(客厅)、书房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规定。

(2)住宅的隔音的设计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主要功能房间全部采用中空玻璃,分户墙采用100mm 钢筋混凝土,外墙采用200mm 加气混凝土,卧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间不大于37dB(A)。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和夜间不大于4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5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25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25dB,沿交通干线时不小于30dB,这样的设计室内噪声均可满足相应的要求。

(3)通风的设计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或者达到外门窗面积的45%以上。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夏季隔热要求。地下室使用干燥而表面带微孔的耐磨材料、素混凝土表面等具有吸湿能力的面层。首层卧室、起居室,半地下、地下空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霉。

3.6运营管理实施

(1)垃圾的分类设计

制定垃圾分类及收集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有用废品进行分类收集,对有害废弃物实行控制,禁止出现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垃圾容器的数量、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规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能及时(至少每天一次)清运存放垃圾、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2)住区的病虫预防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并保证树木有较高的成活率,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4 结语

面对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在设计阶段时,本项目的各专业设计人员就开始构思绿色建筑内容,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通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的设计实现良性共存。利用节水与水资源、节材与材料资源的设计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结合室内环境质量及后期的运营管理,绿色建筑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创造出生态健康的环境,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所论述的科学城KXC-I4-7地块项目的建筑设计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有控制项要求。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 首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降耗, 提高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留给后人更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为保护地球资源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上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篇(5)

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建筑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既是形势所迫,顺应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潮流的重要战略转型,又是应运而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这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建筑发展观的创新

绿色建筑是对传统建筑价值观和技术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使得建筑在生产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理念和方法上产生质的变革,从而引起整个建筑业的技术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绿色建筑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传统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思想必须改变,标新立异不应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用适宜的技术,创造出生态的、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规划设计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再是建筑设计本身,整个建造过程都必须纳入到可持续设计元素中,尽可能地节约土地、保持紧凑型的开发模式将成为中国绿色建筑区别于他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还要尽可能利用再循环原料和材料,利于施工的快捷与清洁,方便报废时建筑物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建筑构件和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可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整体设计要考虑易维护性、和当地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和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性等。如徽派建筑、陕北窑洞。

建筑师的定义也将发生质的变革,建筑师将会是建筑学家、环境专家和生态专家的综合体。他们面临的不再是单一建筑美学和功能问题,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理论将成为建筑师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二)能源利用种类和模式的创新

使用不同种类的能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差别巨大,但这往往被传统的建筑节能所忽视。世界著名的能源专家霍华德?T?奥德姆所定义的能源转换率是指:产出一单位能量所需另一类型能量的量(见表一)。

*

*生产所列物质1卡所需的太阳能的卡数(这些太阳能直接和间接用于能量和物质转换)

如将太阳能源转换率定义为1的话,某一产品(或能源)的太阳能转换率可以被看作是消耗该产品(能源)发出1卡的能量时,相当于消耗多少大卡的太阳能(历史上的储存)。这可以阐明能源的品质以及可再生程度。

如果计及某一产品(或能源)利用的经济性

*

*能值产出被总投入能值所除,总投入能值是从经济系统购买的能值(包括商品和劳务),但不包括环境损失的能值。净能值的计算方法来源于《环境核算——能值与决策》(H?T?奥德姆,1996)

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也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例如用天然气直燃机组进行建筑空调,在同等效果的前提下,比电力空调能源使用整体效率高三倍,温室气体排放少三倍。

在建筑中利用再生能源,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零排放。

如果通过建筑一体化技术或其他技术创新使某种低品质能源的实际能值产出率高于平均值,就意味着该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利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高品质能源来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将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通则。

(三)建筑技术的创新

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绿色建筑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将极大地促进现代建筑技术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与绿色建筑形态相适应的可持续性结构设计理论是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温节能、减轻建筑物自重、构件模块化、循环再生材料利用、生态性新型建筑部件使用、利于快速清洁施工、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等为目的的新型结构体系等等都是当今建筑技术创新的重点。

生活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研究和设施设计、黑色水与灰色水分离处理系统和卫生设备技术与设计、可升级的智能化系统设计,以及经济性太阳能供热、制冷及动力系统等已经成为重点的研究领域。

构件工厂化制造工艺、装配化施工工艺、快速施工工艺、清洁施工工艺、超大型构件吊装工艺、保温节能构造施工工艺、可使材料再生利用施工工艺、生态性新型结构部品施工技术等都是当今施工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

发展绿色建筑的设计、运营管理和诊断咨询和施工单位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相关企业新的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战略举措。一些意识领先的企业已意识到绿色建筑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并积极积累绿色工程建设经验和研制优化绿色建筑管理和系统硬件,其专业领域拓展到绿色工程估算、绿色建筑材料、废物最小化和循环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管理等。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综合创新体系,应尽快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智能气候调节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控制改善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太阳能、地热能、沼气能、风能利用一体化建筑与园区的集成技术体系,发展适合中国各气候区特点的绿色建筑集成技术体系(见图2)。

我国建筑节能目标:通过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到2010年,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开展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25%,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

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东部地区要实现节能75%,中部和西部也要争取实现节能65%。

节能模式上的跨越:

一般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同步发展,逐步提高绿色建筑的比重,以避免将来的再改造造成资源浪费。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公用建筑应率先采用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

强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功能,降低商品房开发者与购房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发挥优“绿”优质优价的市场调节功能。

全面落实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工作。进一步强化建筑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节能标准落到实处。每年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工作。公开披露各省市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和推广绿色建筑的情况与进度。

鼓励各省依据新颁布的绿色建筑标准,制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地方建筑传统的绿色建筑实施细则和评估办法。推进绿色建筑结构、部品与构配件的产业化进程。

(五)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

推行住宅装修一次性到位。我国每年应二次装修导致的浪费达300亿之多。绿色建筑性能的系统优化与装修质量和运行管理直接有关。

实行限制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并举的方式,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使用等强制性措施进行限制;对超过节能设计标准或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和绿色建筑,采取减免税收、费用、贴息贷款、财政补贴进行鼓励。促进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低能耗、超低能耗及绿色建筑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构建有绿色建筑四节效果的评价监测体系,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效认证、建筑节能性能测评与标识等制度,形成有效的建筑节能行政监管体系。充分调动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开发企业、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发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建筑节能的法制建设。现已完成《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初稿及相应的背景材料和相关制度专题论证报告。重新修订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扩大适用的气候区范围和建筑类型。

两年内基本完成北方地区的供热体制改革,推行分户计量、单室温控,彻底解决节能不节钱的问题。

篇(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基本的动力,是提供人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而基础教育更是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场所,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建筑更是受到了社会与家庭的普遍重视。如何既保障师生安全,又体现校园文化内涵;如何既让建筑外形优美,而又具备文化特色,是建筑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小学建筑的个性化。

1 中小学建筑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是人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校园,是建筑设计者关心的问题。中小学建筑主要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广场、运动场以及某些寄宿学校的宿舍等。首先,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中小学常采用较好的防震措施,保障师生安全。其次,学校建筑在外形美观、色彩亮丽,给人清晰的感觉。再次,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电气、给水节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最后,建筑之间的空隙、校园的绿化、人文景观、建筑的布局等都会给人不同的视听感受。中小学的每个校园都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建筑的结构以及组织形式、面积的分配、生态环境以及各因素的协调之间都有着与普通的居民住宅不同的特点。中小学建筑要始终围绕着以教化为核心的文化职能,既要符合学生的天性,又要跟人积极向上的引导,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质。

2 打造个性化中小学建筑的措施

(1) 总平面设计

对中小学建筑来说,要求其在总体布局上能够对生态环境以及地形有很好的利用,在布局上不拘一格,尽量打造生态型、文化型、智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校园。建筑设计时要做到虚实相生,让空间和实体之间统一而浑然天成,构建层次丰富而灵活的绿化空间,杜绝单一。为了确保教室的安静,应当将运动场设置在背向教学楼的方向,学生宿舍和教学楼之间则要隔开,这样就能够让生活区和教学区相互分开,让运动场与教学楼也分隔开来,不会相互影响。对教学区来说,采用巧妙的设计,将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楼的隔音、采光、交通、通风等做到最佳,其他的建筑根据功能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使前院、内院以及大小操场之间构成不同形状以及大小的空间模块。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以联廊相连,这样既有利于交通便利,又让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很多中小学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都会做以上设计,从而构成空间形状丰富、建筑井然有序、绿化层次感强的校园。

(2) 色彩运用与外观设计

中小学建筑都力求建筑能够精心设计,打造外形美观优雅,色彩运用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这就要求建筑者在设计中小学建筑外观时能够与国际前沿接轨,兼顾建筑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让现代化的外观承载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给所在地区打造极具个性的标志性建筑,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目前的中小学建筑都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在建筑外观、环境空间、使用功能等方面打造多层次、高效率、多方位、多功能的校园。

建筑的外观是其建筑风格所在,校园建筑使其时代性中又蕴含着文化气息。科学的布局、独特的风格、新颖的理念是所以中小学建筑想要的“性格”特征。如,某小学立面设计就采用了虚实对比与简洁明快的方式,突出建筑特点,合理利用建筑轴线的空间延伸感,建造一个连续墙,让建筑的连贯性以及整体性十分明显。此外,采光棚与屋顶的构造棚架浑然一体,线条纵横穿插、建筑面凹凸有致,白色面砖、灰色走线、天蓝色山墙相互配合,让建筑色彩与外形明快而清晰,整个立面典雅大气而又风格独到。

(3) 给水节能设计

校园用水是校园活动根本的保证。为了保障校园正常供水以及体现节能理念,首先必须保证有合理的供水系统。中小学建筑规范中明确指出,小学的教学楼不能多于四层;幼师、中师、中学的教学楼不得多于五层。依据学校供水实际,常采取以下三种供水模式。一是无市政供水管道供水的,应有学校自备水源,如水井等,加压到水箱后,再连接到各个供水点。二是学校有市政供水管道,但水压不够时,应联合以屋面水箱的,共同供水。三是市政供水管道能够保证正常教学活动。其次,应当科学规范的设计生活水箱,从而保障所供水的质量。这就要求要将生活用水的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若水箱里的水48小时未更新,则要采取消毒措施;若屋顶水箱是露天的,则必须设置保温层,避免夏天水箱温度快速上升,余氯挥发加快,促使细菌生长,造成用水隐患。再次,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中小学建筑的卫生间具有明显的使用周期,其中,课间使用频率最高,青少年、儿童的使用习惯和成人有所区别,因此,卫生器具应该相应的和公共建筑加以区分。新建的中小学建筑常使用的卫生器具中,一是液压脚踏阀,不仅节水、卫生,还符合少年好动、好奇的天性;二是洗手盆自闭式水嘴以及小便自闭式冲水阀,其特点是对每次给水时间以及给水量有所限定,从而有效节水。

(4) 功能内涵与空间构造

教学楼是中小学建筑的首要建筑,它在布局上应当有强烈的秩序感与极高的效率,中小学建筑均采用南北朝向,结合现代化的手段,打造建筑的功能内涵以及丰富的空间构造。在布局以及设计上,建筑应当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各种校园活动提供所需空间,为日后将建筑灵活使用与分割提供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校园逐渐由以往的封闭型向智能型与开放型转变,因此,教学楼设计时要不拘一格,努力构建简洁明快、功能多样化、人文气息浓郁的新时代校园。

(5) 文化气息的体现

校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涵养的重要场所,体现学校独有的文化气息,是各中小学所追求的目标。具体说来,打造校园文化内涵时有以下几点。首先,营造健康、愉悦的气氛。如,小学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孩们身高较低的特点,这就需要将台阶以及踏步高度适当降低;考虑到成人和孩子的需求,可将栏杆设计成双扶手。其次,创造有助于学生交往的外部空间。中小学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展示自身才华、渴望与人交往的特点。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往的空间,可适当增加走道宽度,给学生提供课间活动的平台;当然,有些学校采取了错层的设计,让下一层的屋顶成为学生活动的场地;此外,设置小型舞台、内庭、大台阶以及下沉式广场等都受到学生的青睐。再次,营造和谐、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中小学建筑应当做到既尊重原生之美,又体现平民之心。校园建筑重在建筑之间的错落有致、协调统一,水景、道路、绿景交相辉映,建筑造型、色彩搭配别出心裁。一个简单的座椅、一处不张扬的园林、一块校园标识牌等共同营造出人文化的气息,让校园在得体与大方之中散发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3 小结

一个完美的中小学建筑是现代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外观,有便于学生交流的空间,其景观分布错落有致,建筑之间井然有序而又高度统一,生活设施方便而又节能。简而言之,以人为本、体现校园文化、尊重学生个性是打造个性化中小学建筑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新康.一所独具匠心的小学校园―安康市果园小学的建筑设计[J].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11)

[2]屈健.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J].中国勘察设计,2010,(01)

[3]唐洪刚.高校公共教学楼设计探析――贵州大学新校区教学楼设计[J].建筑科学,2011,(03)

篇(7)

Keywords: concrete hollow floor; Design features; Structur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快速蓬勃发展,传统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就是最近几年国内发展起来的结构新技术之一,它适应大空间、大跨度柱网的建筑,具有自重轻、楼板刚度大、综合造价低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业主的欢迎。由于目前国内设计软件和内模材料多样化,设计方法及节点构造也因人而异,差别较大;笔者对于近年来积累的工程设计经验做了一下整理,供广大相关设计人员参考。

一. 首先是设计概念。空心无梁楼盖体系中的空心楼板不同于普通有梁楼板体系中的楼板,特别是抗震。

从设计计算方面考虑,普通有梁楼板体系中的楼板参与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是通过调整梁刚度放大系数考虑,在设计计算时楼板本身是不做抗震设计的,仅考虑承担垂直荷截,其内力可通过静力计算直接获取;而空心无梁楼盖由于板厚h很大,它本身可直接参与抵抗水平地震作用,通过暗梁和现浇的空心楼盖形成加强的框架扁梁,楼板本身在靠近柱和暗梁的一定范围内是框架梁的一部分,此范围内的楼板具有框架梁的受力特性,应满足框架梁的受力要求。

从构造设计方面考虑,空心无梁楼盖体系可以归入扁框架梁体系中,柱与柱之间由实心暗梁与空心楼盖上下翼缘形成大“工”字形的等代框架梁,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加强了的框架扁梁。它的受力状态介于普通梁柱结构和平板结构之间,其板厚的要求根据《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CECS 175:2004)取长边尺寸的1/35~1/30,不受扁框架梁的限制,但应比平板结构的板厚要求高。柱与柱之间形成的这个框架扁梁自身有足够的刚度传递水平地震力,设计的关键在于板柱节点处如何进行“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延性设计,保证水平地震力可靠传递。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除了正常的专业程序计算,还应注意复核《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2条关于同一节点上下柱端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规定,同时适当增加剪力墙和柱子等竖向构件的配筋率。

二. 其次是计算模型中的导荷途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现浇空心楼板的受力模型分单向受力和双向受力两种情况。

双向受力适应范围非常广泛,大多数建筑工程均适用双向受力设计,实际的设计应用也多数此类。一般来说,应用空心无梁楼盖体系的建筑物网格均匀,通过力学计算和合理的构造设计可使现浇楼板形成明显的双向受力特性。到目前为止,双向受力设计,已应用于大市场、高层综合楼、大跨度展厅、停车场等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单向受力设计,是常常容易被设计人员忽视的一种模式。它通常适用于柱网区格纵横向柱距相差较大,有明显的长跨暗梁,或者是区格的长短边之比大于2,以及楼板内开较大洞口的情况。这时都难以形成明显的双向受力特性,如果勉强使用双向受力模型,计算结果误差较大;特别是大跨暗梁,计算出来的受力会很大,配筋结果往往失常甚至超筋,但如果导荷模式改为单向受力,荷载传至短柱距的边梁上,长向柱与柱之间的暗梁受力就大为减少,其主要的作用是拉结和传递水平地震力,这样计算出建筑《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CECS 175:2004)地震力等参数更加符合实际受力状态。

三. 空心无梁楼盖体系构造措施

除了满足相应国家规范、规程外,设计时的构造措施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框架暗梁构造:

a.框架暗梁宽度不宜大于柱宽+3倍暗高度。

b.框架暗梁纵筋应一排放置,且应保证不少于50%的纵筋穿过柱子。

c.框架暗梁支座纵筋在梁跨度的1/3,1/4处分两次截断。

d.框架暗梁箍筋加密区长度抗震等级二、三级取2.0h,一级取2.5h,且应满足楼板抗冲切及抗扭验算要求。

e.暗梁内箍筋闭合处应设置混凝土受压区内。

2.空心楼板的构造:

a.空心楼板中给排水管预留洞,烟道预留洞处管断开,板钢筋绕预留洞伸入支座,对于钢筋无法绕过预留洞的可将钢筋切断,但应在预留洞两边补足钢筋,且伸入支座。

b.卫生间楼板下凹时,则在下凹板边设暗梁,短向暗梁伸至框架梁支承,另一方向设至凹板边,凹板用吊梁支承。

c.应特别注意内模的种类,筒芯和箱体,在构造措施上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这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CECS 175:2004)6.1节中阐述的很清楚,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应条文。

四.关于电算模型。

由于目前设计人员采用的电算软件多种多样,带来的计算模型、刚度折减、加载模式均有不同,加上设计人员对于电算结果的判断和处理也难以统一,导致了即便是同一种内模产品,设计结果也大不相同。本文在这里不讨论各软件孰优孰劣,而且当前使用的空心楼盖规程、图集、电算软件,也有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这就给设计人员一个较大的发挥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ation theory and the dialectics principles, studied the residential area comprising the construction,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construction area of dwelling size compositio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analyzed some controversial area calculation, put forward to modify an opinion and proposal.

Key words: set inside floor area;total construction area; Taoxing construction area

中图分类号: 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住宅建筑设计、销售、确权的三个阶段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套型建筑面积”,即设计面积、销售面积和产权面积,造成了开发与设计、销售与确权、房主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现行国家标准有关住宅面积计算的规定存在不统一的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经过长期研究,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供有关部门修订相关标准时参考。

1 套内建筑面积的组成与计算

1.1阳台建筑面积均应按1/2计算。1999年6月1日实施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以下简称《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第3.5.4条规定:“阳台面积应按结构底板投影面积单独计算,不计入每套使用面积或建筑面积内。”该条文解释说:“本条明确规定将阳台包括凹阳台、封闭式阳台单独计算面积,这便于客观反映住宅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不难看出,该标准规定阳台面积单独计算,单独统计,均不应计入每套住宅面积。

2000年8月1日实施的《房产测量规范第一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 17986.1-2000(以下简称《测量规范》)国家标准第8.2.1条规定:“挑楼、全封闭的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又在第8.2.2条规定:“未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维护结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该条文在附录B第B1.4条中进一步提示说:“套内阳台建筑面积均按阳台与房屋外墙之间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其中封闭的阳台按水平投影全部计算建筑面积,未封闭的阳台按水平投影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勿容置言,该标准关于阳台面积的计算,规定得十分严密,天衣无缝。

2005年7月1日实施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以下简称《计算规范》)国家标准第3.0.18条规定:“建筑物的阳台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该条文说明如下:“建筑物的阳台,不论是凹阳台、挑阳台、封闭阳台、不封闭阳台均按其水平投影的一半计算。”显而易见,该标准关于阳台面积的计算,规定得言简意赅,概念明确,不容置疑。

以上三个国家标准,关于住宅阳台面积的计算规定是不一致的。设计单位依据《设计规范》将阳台面积单独计算,不计入套型建筑面积。开发单位依据《计算规范》将阳台面积的1/2计入套型建筑面积。房管部门则依据《测量规范》将封闭阳台的全部,未封闭阳台的1/2计入套型建筑面积。三方理由充分,各行其道。

一般地说,规范中某些条文的修订,是经过了多年工程实践的检验,人们有了新的认识,需要对那些被实践证明有争议、有错误的条文进行必要地修订。这不仅仅是对某一规范原有条文的修订,同时也是对相关规范中相同条文的修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同步执行。在上述三个规范中,《计算规范》是最新版本,有关阳台面积的规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一方面规定阳台面积应计入套型建筑面积,防止滥设阳台,恶意炒作;另一方面规定阳台面积均应按1/2计算,体现了半室外空间的阳台与室内空间,在功能与造价上的本质区别。《计算规范》的实施,是有关阳台面积计算的最新规定,也是对其他两个规范中该条文的否定,具有普遍的意义。如果在新规范的同时,对相关规范相同条文修改令,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尴尬局面。

为此,建议住建部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经验,对规范条文及时统一修改令或条文解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好建筑规范的统一协调工作。

1.2套内外墙(包括山墙)是不能分摊的。《测量规范》附录B第B1.3条规定:“各套之间的分隔墙和套与公共建筑空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等共有墙,均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第B3.1条又规定:“共有建筑面积还包括套与公共建筑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水平投影面积一半的建筑面积。”下面我们来讨论“外墙(包括山墙)”是不是共有墙?其“水平投影面积一半的建筑面积”是不是共有建筑面积?套内“外墙(包括山墙)”能不能分摊?以及外墙的利与弊。

首先,“外墙(包括山墙)”不是“共有墙”。因为“共有墙”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建筑内墙,二是双边共有,三是面积均分。套与套之间、套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分隔墙,具有内墙、共有、均分的特征,属于“共有墙”;而外墙(包括山墙)不具备这些特征,因此,不能划在“共有墙”的范畴之内。

其次,“外墙(包括山墙)”水平面积的大部分不是“共有建筑面积”。住宅外墙是室内空间的护结构,按室内空间的性质,外墙应分为套内外墙和公共外墙两部分。套内外墙的总长度占了外墙的大部分,公共外墙只有一小部分。外墙分成这样两部分,是由外墙围合空间的性质决定的。它客观反映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符合辩证法原理的。所以说,只有公共外墙水平面积的全部,属于“共有建筑面积”;而套内外墙(包括山墙)水平面积的全部,属于套内建筑面积。

第三,套内外墙(包括山墙)是不能一分为二的。外墙的作用是保障居住空间的安全,由此构成了结构与空间的统一体,彼此之间是不能分离的。两套或多套住宅拼联,相邻外墙转变为共有内墙(即分户墙),其余外墙仍然是各套住宅的外墙。多层或高层住宅,由于增加了公共交通空间,又有一部分外墙转变为共有内墙,剩余外墙仍为各套住宅所有。在外墙转变共有内墙的过程中,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从量上看,此消彼长,总长不变,墙体的宽度减少了一半;从质上看,共有内墙和外墙一样,都是各套住宅的围护墙,其实质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由此可见,在各套住宅的围护结构中,除了套与公共部分的共有墙外,套内外墙不存在“共有建筑面积”,是不能分摊的。

最后,说说套内外墙的利于弊。外墙长,面积大,使用面积相对减小,这是不利的方面;但外墙长,开窗的机会多,室内环境质量相对较好,这是有利的方面。独栋住宅,四面有墙,自由开窗,采光通风良好。拼联住宅,失去的外墙越长,朝向越多,开窗的机会越少,采光通风越差。一梯三套的单元式住宅,边套三面外墙,均可开窗采光通风,室内环境质量良好。中套只有南墙开窗采光,无穿堂风,室内环境质量与边套相去甚远。相比之下,外墙长,利大于弊;外墙短,弊大于利。如果让中套分摊边套的部分外墙面积,这公平吗?那么,中套因外墙少而失去的室内环境质量,又有谁来补偿呢?

综上所述,套内外墙(包括山墙)既不是“共有墙”,也不存在“共有建筑面积”;套内外墙是套内建筑面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其一半分摊各户是没有道理的。

1.3外保温隔热层不应计入建筑面积。《设计规范》第3.5.2条第4款规定:“……当外墙设外保温层时,按保温层外表面计算。”《计算规范》第3.0.22条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侧有保温隔热层的,应按保温隔热层外边线计算建筑面积。”《测量规范》没有保温隔热层的计算规定,但在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时,强调“勒脚以上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和“永久性建筑”。其实质是按结构外墙计算。因此,建议保温隔热层不计入建筑面积。其理由如下:

1、非永久性。《民用建筑通则》第3.2.1条规定,普通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外保温隔热层是由强度低、构造松散的材料组成,使用年限短,易受潮、易破损、易脱落,不能按永久性建筑界定。

2、非结构性。房屋建筑是维护结构与使用空间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消亡。房屋建筑的保温隔热层是外装修层,就像人穿的衣服一样,其安装或拆除对房屋建筑的安全使用,没有任何影响。

3.非同一性。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房屋建筑的保温隔热层存在有无之分,厚薄之别,同一套型的建筑面积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结果,影响评价标准。比如90m2经济适用房,同一套型在南方不超标,在北方就有可能超标。

4、非合理性。保温隔热材料价格低廉,造价便宜。以70毫米厚模塑聚苯板为例,建筑层高2.8米时,材料价和人工安装费,每延米造价不过200元左右;如果计入建筑面积,则身价倍增,以房价每平方米1万元计算,每延米售价达700元,住户购买这部分面积,显然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外保温隔热层不具有永久性、结构性、同一性和合理性,在计入建筑成本后,不再计算建筑面积。

1.4变形缝应按自然层计入总建筑面积。变形缝是否计算建筑面积,《测量规范》和《计算规范》的规定是不一致的。《测量规范》第8.2.3条规定:“与房屋室内不相通的房屋间伸缩缝”不计算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适用这条规定。然而,《计算规范》第3.0.23条规定:“建筑物内的变形缝,应按其自然层合并在建筑物面积内计算。”住宅建筑也不例外。从理论上讲,变形缝的功能是在内力或外力作用下,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上讲,变形缝是四周封闭的空气层,如同室内的烟道风井一样,按自然层计算建筑面积的理由是同一的。但是,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本质上仍属于外墙,在计算套内建筑面积时,应以结构外墙线计算。另外,变形缝周边封闭空气层的建筑成本极低,如果按自然层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分摊,买房人将以高价购买空气层,岂不冤枉!因此,变形缝按自然层计算的建筑面积,既不属于套内建筑面积,也不应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只能合并计入总建筑面积内。

1.5套内建筑面积的组成与计算方法。前边讨论了有争议的四个问题。其结论是:①阳台建筑面积均按1/2计算;②套内外墙面积不能作为共有建筑面积进行分摊;③外保温隔热层不应计入建筑面积;④变形缝按自然层计算的建筑面积,既不属于套内建筑面积,也不应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当这四个问题得到统一后,套内建筑面积的计算就得到了统一。

套内建筑面积是由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包括外墙、内墙和共有墙的一半)建筑面积和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

套内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套内结构外墙线与共有墙中心线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加上套内阳台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2共有建筑面积的组成与计算

2.1住宅地下部分不应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内进行公摊。《测量规范》附录B第B3.1条规定“共有建筑面积”的内容包括地下室(不含独立使用的地下室),这与《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以下简称《通则》)的有关规定相矛盾。《通则》第2.0.11条规定:容积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该条文解释说:建筑面积总和是“指地上部分建筑面积总和”。换句话说,居住区容积率所统计的建筑面积,只含地上部分,不含地下部分。事实上,住宅容积率是在满足日照条件(或其他卫生条件)的前提下,仅与地上建筑密度和建筑层数相关,与地下建筑的面积及其层数无关。如果把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统计到地上建筑面积内,与容积率的定义相违背,势必突破容积率限值。因此,尽管住宅地下部分(包括人防地下室,地下自行车库,设在地下室的强电间、弱电间、报警阀室、热计量室、风机房等设备用房及地下室公共交通空间)为全体业主共有,但只能计入地下建筑面积内,不应计入地上共有建筑面积进行公摊。

2.2住宅室外地面上的设备用房不应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内进行公摊。《测量规范》附录B第B3.1条规定:公摊面积包括“变电室、设备间”。此项规定没有说明是地上还是地下,室内还是室外。实际工作中多从严掌握,无意中增加了公摊面积。对于无地下室住宅,或有地下室但未设置设备用房的住宅,建在室外地面上为单幢或多幢共有的设备用房(包括变电室、配电室、热交换站、供水加压站、燃气调压站、消防泵房等)虽然为全体业主共有,但有专人管理,所有业主一概不能擅自使用。因此,设在住宅室外地面上的所有设备用房,具有专用性,不具有公共性,只能计入总建筑面积内计算成本,不应计入室内共有建筑面积进行公摊。

2.3住宅屋顶为多幢服务的设备用房不应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内进行公摊。《测量规范》附录B第B3.1条规定:“……为多幢服务的警卫室、管理用房……不计入共有建筑面积”。住宅建设实践证明,还有一些为多幢或整个小区服务的屋顶设备用房,如消防水箱间,采暖系统膨胀水箱间,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箱间等,虽然建筑面积已计入该幢住宅总建筑面积内,但是此类设备用房除电梯机房外,均不应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内进行公摊。

2.4住宅共有建筑面积不应以幢为单元进行公摊。《测量规范》附录B第B3.3条规定“住宅楼以幢为单元”进行共有建筑面积分摊。实践证明,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以单元式住宅为例,如果楼幢由不同建筑面积、不同层数的单元组合,那么每个单元的共有建筑面积是不相同的。很显然,让共有建筑面积少的单元分摊共有建筑面积多的单元一部分面积,是不公平的。《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第9.5.1条明确提出了“住宅单元”的概念,准确地揭示了若干套住房围绕交通核组成生活单元的基本规律,是建筑空间理论的正确应用。“住宅单元”即包括了塔式住宅楼及其多塔组合楼,也包括了单元式住宅组合楼。广义地讲,通廊式住宅也是一个扩大的住宅单元。住宅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组合单元之间除了共有分户墙或变形缝外,各层平面(除了防火疏散连通的屋面)没有任何联系,也不存在共有建筑面积。因此,可以说不顾住宅楼的具体组合形式,简单地“以幢为单元”分摊共有建筑面积,是不合理的;只有以“住宅单元”分摊共有建筑面积,才是公平合理的。

2.5住宅单元共有建筑面积的组成与计算方法。前面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是不应计入公摊的共有建筑面积:①住宅地下部分;②住宅地上室外部分;③住宅屋顶设备用房。第四个问题是计算单元应以住宅单元为计算单元,不应以幢为计算单元。由此得出结论,能够计入住宅单元公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应具有地上、室内、单元三个特征,也就是单元公共部分共有建筑面积。

住宅单元公共部分共有建筑面积是由交通(包括楼梯、电梯、前室、合用前室、走廊、安全通道、门厅等)建筑面积、墙体(包括外墙、内墙和共有墙的一半)建筑面积、仅为单元共有的其他(包括门卫、值班室、电梯机房、管道竖井、送风井等)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

住宅单元公共部分共有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单元公共部分结构外墙线与套房共有墙中心线围合的各层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加上单元屋顶共有建筑面积。一句话,住宅单元共有建筑面积等于该单元地上公共部分总建筑面积。

3 套型建筑面积的组成与计算方法

3.1建筑成本与单方造价。在讨论套内建筑面积和共有建筑面积的组成与计算时,有的不计算建筑面积,有的只计算1/2的建筑面积,有的只计入总建筑面积,但不计入共有建筑面积。表面上看减少了销售面积,好像建设单位吃了亏,实际上这些问题只涉及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并不影响建筑成本。一幢住宅楼或一个住宅小区,从征地到竣工验收,整个建设过程发生的所有费用的总和,叫做建筑成本。为了评价建筑的经济性,需要把建筑成本平均到建筑面积上去,这样的结果就是单方造价。当建筑成本一定时,建筑面积越大,单方造价越低;反之,建筑面积越小,单方造价越高。用总建筑面积做分母所得的单方造价,就是综合平均成本价;用销售面积做分母所得的单方造价,就是商品房面积的成本价。总之,建筑成本是一个绝对数,单方造价是一个相对数,面积计算规则的变化,只影响单方造价,不影响建筑成本。因此,不存在吃亏的问题。

3.2套型建筑面积的组成与计算:

1套型建筑面积等于套内建筑面积加上公摊建筑面积;

2公摊建筑面积等于套内建筑面积乘以公摊面积系数;

3公摊面积系数等于住宅单元共有总建筑面积与该单元套内总建筑面积的比值,用小数表示。

3.3套型建筑面积计算公式:

Sx=(1+α)・Sn…………………………………………(1)

式中:

α= ……………………………………………………(2)

注: Sx ――――套型建筑面积;

Sn ――――套内建筑面积;

篇(9)

Abstract: the altitude training base is the altitude training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intrinsic need and inevitable product, it for athletes to provide a good training, life and rehabilitation of plac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 each project athle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big tournament scores improved obviously, altitud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ve also got an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o our country already built into the altitude training base for a classification, and summed up the training base this special type plateau sports build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plateau, training base, types,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S717.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原训练基地的类型

1.1根据海拔划分

不同的高原训练基地所处的海拔高度有所不同,国内高原训练研究人员把高原训练按高度可以划分为3类:

1.中低的海拔(海拔1500m至1800m):在这种高度上,空气的含氧量减少20%左右,因此对身体刺激相对较小,适用于从事少数特殊项目的运动员。但是从高原训练的发展趋势来说,亚高原训练难以达到训练效果,将会被逐渐淘汰。

2.中等的高度(海拔2000m左右):从1800m至2300m都可列入此中等高度范围,这是国内外多数教练员常选用的高度。我国著名的昆明海埂高原训练基地即属于这一高度范围。

3.较高的高度(海拔2800m以上):目前较少采用。

近年来,在总结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2000―2500m。低于2000m,低压缺氧刺激较小,不利于充分挖掘机能的潜力;高于2500m,则机能难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并且不利于训练后的恢复。因此根据适宜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我们可以把高原训练基地分为两类,即高原训练基地和亚高原训练基地。

表1.1 国内主要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高度及适用项目

地点 海拔 适用项目 地点 海拔 适用项目

云南昆明 1890 综合 新疆天池 1942 滑冰

贵州红枫湖 1250 水上 甘肃兰州 1500 综合

贵州青镇 1250 陆上 甘肃榆中 1987 田径

陕西太白山 1600 摔跤 甘肃刘家峡 1800 水上

青海西宁 2260 综合 青海多巴 2366 综合

四川西昌 1500 水上 河北崇礼 1920 综合和滑雪

四川会理 1793 田径 内蒙古武川 1650 综合

吉林长白山 1900 滑雪

图表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的亚高原训练基地大多建设在云贵高原地区,而海拔较高的高原训练基地则大多建设在我国北部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见表1.1)。

1.2根据训练功能的划分

图1.1云南红塔训练基地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排除海拔高度的因素来说,有些高原训练基地可为运动员所提供的多种不同的训练项目,而有些高原训练基地只为运动员提供专项性的训练内容。按照训练类型上的差别我们可以将高原训练基地分为综合性高原训练基地和专项高原训练基地。

例如,位于云南昆明的红塔高原训练基地,它是一座足球专项训练基地。基地中足球训练场的数量远远多于一般的高原训练基地。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训练基地中较大的面积都被9块大小不同的足球训练场所占据,而其他的功能仅占有少数的面积(见图1.1)。

图1.2青海多巴训练基地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被称为“冠军的摇篮”的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是一所综合性很强的国家级训练基地,可以为几乎所有地上项目、水上项目、室外项目、室内项目提供训练场所。基地建有400米标准炉渣跑道田径场和塑胶田径场各一个;田径馆、射击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柔道馆、摔跤馆及散打馆、拳击馆各一个;塑胶网球场四块;天然草坪足球训练场四块、人工草坪足球训练场二块;基地所有室内外训练场地可满足田径、游泳、射击、射箭、足球、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柔道、摔跤、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训练需求(见图1.2)。

图1.3甘肃刘家峡高原训练基地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再如甘肃的刘家峡高原训练基地,它是一座专为水上运动例如、皮划艇、水上飞机、摩托艇等提供训练场所的基地,因此基地中的大型人工训练水系是其他高原训练基地所没有的功能(见图1.3)。

2.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

2.1体育训练基地的共性

高原训练基地属于特殊类型的体育训练基地,它与一般的体育训练基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建国以后到现在,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日趋成熟,在设计、建造和使用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训练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而存在,整个训练基地除了要满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功能以外,还需要满足运动员住宿、餐饮、娱乐、医疗保健等功能,因此设计时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将各种功能组织在一起。

2.体育训练基地作为公共建筑,通常能够满足多种功能需要,除了在训练期满足运动员相应各种体育训练、比赛与生活要求之外,在停训期通常还承担着向群众开放、文艺演出、集会、会议等其它综合性活动功能需要。

3.对于训练空间来说,为满足室内大量运动员参与训练的需要,训练场馆通常拥有较大的无柱室内空间,通常采用各种大跨结构的支撑与大跨屋顶的遮蔽,同时主体空间高度也较高,以满足对高度要求不同的各种训练的需要。

4. 不同训练类型的场馆建筑由于跨度较大,通常结构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训练项目结构形式多样化,跨度也日趋增大。因此,各种训练馆对结构安全性要求较高,施工较为复杂,建设标准高于一般民用建筑。

5.有些训练馆常常兼有级别较低的比赛功能,设备要求与科技含量较高。兼顾比赛的要求也对结构工程、设备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智能系统、环境物理等在内的多个相关学科提供相应的技术要求,对体育训练基地的更新发展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较大。

6.体育训练基地通常投资较大,投资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一般由政府投资建设,作为公益性项目而存在,近年也出现市场投资参与体育场馆建设的情况。

7.体育训练基地的经营维护费用较高,特别是规模较大的训练基地在人工、空调、照明、设备维护等方面投入巨大,对训练基地的日常开放造成较大影响。

2.2高原训练基地的特殊性

高原训练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训练基地,与普通的体育训练基地相比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高度是区别于其它体育训练基地的最为明显的特征。高原训练基地一般建立在海拔高度2000m至2500m的高原地区。

2.高原训练基地往往建立在自然资源良好、基础条件较为完善、气候环境适宜的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高原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基地的设计与建设的不当常常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高原训练基地的建筑群与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关系极其密切,这也成为它区别于一般平原训练基地的另一重要特征。

3.高原气候对训练基地建立影响较大,温度、季风风向、日照、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往往影响到高原训练基地的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4.由于气候环境的特殊性,冬季雪荷载和风荷载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高原训练基地训练馆的主体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护结构保温性都有特殊的要求,其建设标准大于一般平原训练基地。

5.山间高原地区发生泥石流、滑坡、雷击、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除建筑物本身主体结构的安全外,采取挡土墙、增加植被、护坡、泄洪渠等工程技术手段减少自然灾害的破坏。

6.在训练馆内和公寓内增加氧气理疗室来应对使用者由于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

7.建筑材料的运输、施工难度大、安全工程的建设等因素导致高原训练基地的建设时间、建设成本、运行费用以及后期维护费用都远远大于一般的训练基地,对于高原训练基地建立影响较大。

3结语

文章主要对高原训练基地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首先从海拔和训练内容两个方面对我国高原训练基地进行分类,并且通过实例说明了不同类型高原训练基地的之间的区别。其次较为全面的阐述了高原训练基地与一般训练基地的共性和特殊性,通过比较明确了高原训练基地这种建筑类型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urban water pollution increasingly heavier, optimize the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urban water pollution, we make sure that the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more scientific and safety, and to ensure that people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Based on many years' to engage i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paper focuses o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设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使得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优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道路完好、城市环保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一、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分类

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生活用水系统,辅助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1、生活用水系统

生活用水是城市居民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水资源。其中包括卫生间盥洗,冲洗卫生器具,沐浴,洗衣,厨房洗涤等各个方面的用水。生活用水可以说是居民的饮用水和各种烹饪过程中的用水,因此生活给水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2、辅助水系统

建筑中不但要供给生活用水,更要注重辅助水给水系统的设计过程,在当前设计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设计的不全面,使得辅助水系统经常成为摆设或者干脆不设计辅助水系统。分别是生活辅助给水系统和消防辅助给水,并要有独立的给水系统。高层建筑的用水设备很多,在有些设备的用水因本身的特点,并区别于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

3、排水系统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是当前城市中各种污水排出的主要系统设备,更是防止在雨季的来临时刻对各种雨水防洪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是及时可靠地排除城市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使城市免受污水之害和免受暴雨积水之灾从而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和生产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

1、管径给排水量的确定

(1)排水量确定

现就分流制体制的排水量确定进行分析。污水设计总流量Q(L/S):Q=Q1+Q2+Q3。其中Q1为居住区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 )。含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可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一90%采用;雨水设计流量Q(L )。其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汇水面积的大小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况划定。地形较平坦时,可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则划分汇水面积;地形坡度较大时,应按地面雨水径流的水流方向划分汇水面积。

(2)给水量确定

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根据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或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及最高日时变化系数综合分析确定;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量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消防用水:消防用水量根据车间性质确定;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根据路面、绿化、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确定;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百分比计。

2、给排水管材的确定

给水管道通用管材有承插式给水铸铁管、球默铸铁管,焊接钢管,镀锌钢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玻璃钢管、塑料管、复合管等;无压排水管—般很少彩和金属管,只有当排水管道需要承受较高压力或对渗漏要求严格的地方,才采用金属管材。较为常见的为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管,近几年,双壁波纹管,HDPE高密度缠绕管等也在室外排水工程中得以较为广泛的应用。

三、给排水管道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沟槽开挖与支护施工控制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施工项目中,土方的工作量占整个工程的很大比重,在安排上采用轮胎式挖掘机,推土机配合开挖与人工开挖相结合,在需土方运输的地方配备一些自卸汽车,在开挖前逐一探明地下即有管道,电缆和其他构筑物的位置,半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案送交业主和相关管理单位确认,以便进行相应的保护,迁移等措施,保证开挖工作持续进行,当地下水位较高或雨季施工时,要求采取排水措施,保证水位位于工作面2m,防止沟槽内长时间引起基槽变形,应尽可能减少晾槽时间,施工时应掌握天气变化,严禁基槽泡水,当遇到沟槽底部为岩石基础时,要求增加开挖深度30cm,当遇到软弱基础时或有其它埋置物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后处理。

2、施工测量部分的控制

施工测量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贯穿于排水管道施工的始终,必须设专人专项来完成,以确保测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保证每道工序完成后的数据准确无误,应在自检自测的工序中要求允许偏差精度比规定的再提高50%,并由专业测量施工工程师进行测量,再由另一测量工程师进行复核,测量仪器必须经标定后方可使用。

3、管基制作质量的控制

管沟开挖验收合格后,可按照图纸设计尺寸、标号及中心线等要求进行管基的施工,管基施工时,土质基底不得裸落过久,同时考虑到保养,气候,混远距离运输等不利因素,混凝土可提高一个强度等级或采取加早强剂等措施,待管基达到一定强度后再下管。

4、管材安装

市政工程塑料埋地排水管道的施工技术,塑料埋地排水管道的选材与敷设:塑料埋地排水管主要承受的是外压的荷载,包括管顶土重荷载和地面上汽车带来的活荷载等。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敷设的条件和质量对于其是否能够安全工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应用埋地塑料排水管的实践证明,工程成败常常取决于敷设。管材安装技术,为保证闭水试验的成功,管材进入工地时要仔细检查有无裂缝或孔眼漏洞,若有上述问题,应及时调换管材或予以修补,下管前,既要仔细检查管基中心线,边线及井基等尺寸,又要检查井位置,井距,各部位混凝土基础的强度等级,接口防渗砂浆的调配品。

5、砌检查井。挖沟槽时,可使检查井中心桩依井基圆圈尺寸挖好井基,待高程无误后再与条基同时浇注,经保养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即可下管,并预留井筒位置,不同管径的管底高程与井底高程的连接要一致,管材放稳后,调节直管线管口,待高程正确后即可砌井,砌井时,既要饱满,流槽通顺,也要使井壁尺寸符合要求,管材与井筒砌筑完毕后,即可砌井。应及时做好弯管接头,管底高程,井底高程和井盖高程必须完全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避免通水检查时出现积水,漏水甚至倒流水现象。

6、沟槽回填。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作验收合格后进行。胸腔部分还土时,必须在两侧同时对称回填,如使用机械回填,则胸腔部分,管顶以上0.5M入及检查井周围应先用人工回填好后,方可用机械进行大面积回填,靠近建筑物旁及排水管顶面需铺设路面的淘槽,在回填土时必须分层压实,不得回填淤泥,腐殖土及冻土,管道顶面需铺设路面者回填压实度达90%以上,建筑物旁沟槽回填压实度达到83%以上。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改进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使设计做到经济合理,运行安全,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使规划内容与当地的条件相符合,同时把好设计与施工的每一道关,避免施工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给排水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确保施工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环境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会玲.城镇给排水.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程启令.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1).

上一篇: 公共关系学的起源 下一篇: 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