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28: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未来农业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农业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其发展对于未来社会必然产生影响。在农业发展之初,其影响是更加显著和巨大的。这时候的农业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代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那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生活品质,吃得健康,吃得舒服,随着农业的发展,现在有好多转基因的食品出现了,例如大豆,玉米,土豆,西瓜等等。但转基因的东西呢,有利也有弊。
1.有利的一面
1.1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
1.2可以减少农作物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
1.3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
1.4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
2.有弊的一面
2.1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
2.2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2.3有些作物插入抗虫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对其它非目标生物起到作用,从而杀死了环境中有益的昆虫和真菌。
2.4在栽培过程中,可能通过基因漂流影?其他物种。
所以在以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扬长避短,把有利的放大,把有弊的压缩,取其精华,去其糟泊。
三、农业发展对未来建设的影响
不管何时何地何时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为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国家相关人士可以参与进来,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的土地合理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的减少,我们更应该合理的分配土地,尽最大的努力去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让物尽其用,让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成效,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土地合理的规划,用于建设住房,工厂,畜牧业,和种植业等等一系列的建设。如果农业这方面发展的好的话,在未来就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建设一起进步,共同发展,不要小看农业方面的发展,它和我们的生活不可分割,我们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农业的发展来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发展。
四、农业发展对未来经济情况的影响
中国人口众多,要解决吃饭问题,必需优先发展农业。才能保证社会稳定,继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农业乃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不发展农业,富解决生活问题,其他问题都会随之诱发,继而动荡不安,难谋大国发展。
由此看来,在未来我们国家在重点发展农业,这样我们其他的一切才会相继发展,温饱解决了,其他的一起还会远吗?这样社会各层次的人才能安心工作,我们的经济也就提高了,同时经济水平提高了我们的农业就有资本发展的更好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循环,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好。所以我们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相关人才,双管齐下,我们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的。社会经济情况也会越来越好。
五、农业的发展对未来工业的影响
One way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using sensing technology to make farms more “intelligent” and mo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so-called “precision agriculture” also known as “smart farming.”
It’s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happening, as corporations and farm offices collect vast amounts of information from crop yields, soil-mapping, fertiliser applications, weather data, machinery, and animal health. In a subset of smart farming, 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 (PLF), sensors are used for monitoring and early detection of reproduction events and health disorders in animals.
Typical monitored data are the body temperature, the animal activity, tissues4) resistivity5), pulse and the GPS position. SMS6) alerts can be sent to the breeder based on predefined events, say, if a cow is ready for reproduction.
The European Union has sponsored several projects on the topic during 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7) and, now, during Horizon 20208). The currently running EU-PLF project, for instance, is designed to look at the feasibility of bringing proven and cost-effective 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 tools from the lab to the farm.
Several private companies are also starting to be active in this field, such as Anemon (Switzerland), eCow (UK), Connected Cow (Medria Technologies and Deutsche Telekom). Smart fishing is at initial stage with some projects in Europe, South Korea, North America and Japan.
“Precision agriculture is not new. The agricultural vehicle manufacturers (John Deere, CNH Global, Claas and othe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is segment for some time. Initially, it was about position technologies (GNSS9)) mainly, but it is becoming more complex moving towards the idea of a connected harvester,” Beecham Research’s principal analyst, Saverio Romeo tells me.
Romeo is the co-author of a report called “Towards Smart Farming―Agriculture Embracing the IoT10) Vision”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5 by Beecham and focused on exploring how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are changing throug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aim of the agriculture sector is to optimize processes and uses of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use of existing arable l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an enable all that. It can increase production, but it can also increase the level of quality of agriculture.
“I would like to highlight the fact,” Romeo says, “that the aim should not be ‘industrializing’ agriculture, but making agriculture more efficient, sustainable and of high quality. We should not look for revolutions. We should look for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farming practices through use of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 And this re-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placed also within a new vision of rural areas.”
That is to say that smart rural areas should not come out of the blue11) and live in a void, but be connected with smart agri-food industry, smart tourism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move in rural areas and around agriculture.
Although the cost of smart farming is still high for any but the largest farms (this, by the way, helps explain why the USA, with its vast territories,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new paradigm), this doesn’t mean precision agriculture can’t be done in small places. Actually, there are quite a few applications in small-field farming too. In vineyards for instance. “Sensors are installed in various location in the fields in order to have data about the soil and the plants and then this data are used to prevent diseases such as the peronospora12),” Romeo says.
Helpful and sought after13) as it might be, smart farming has still to overcome many hurdles before it becomes more widespread. “One is that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s extremely low margin14). Therefore, investments in innovation are difficult,” the researcher says. Then there’s also what we might call an “image problem,” that is causing a hemorrhage15) of labour. “Being a farmer is not cool because agriculture is perceived as something that belong to history, to the grandfathers,” Romeo tells me.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concerns about the role of giant companies such as DuPont16), John Deere and Monsanto17) that raise questions: for example, data ownership. Who is the owner of soil sensing data? Monsanto or the farmer? And if it is Monsanto (or another company), what does it do with that? One answer could be price discrimination: Data on the soil or on the water could be used by biotech giants to charge farmers a different amount for the same product or service.
Access to real time information about harvesting, planting and yields could also help corporations predict the property value of farms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and have unparalleled insight into the commodities market.
Another problem that could slow down IoT in agriculture is the issue of communicating with farmers, who could often not understand the technicalities. “If we tell them that you can do this and that with IoT, they will 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the IoT industry has to change dramatically,” Romeo says, “Here, we need a revolution.”
Analysts, however, are positive that in the end this and other barriers will be cancelled.
“It will require some time, also, because the agriculture does not have the same pace of other sectors because of its nature. But, we will be there because we need it. And allow me this, because agriculture will return to be cool.”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预测,到2050年,地球上居住的人口将达到96亿。要养活这些人口,农业部门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到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长70%,这一增长比率必须得实现,尽管可用耕地有限,淡水需求将增加(农业消耗了全球淡水供给的70%),其他难以预测的因素也会发生,比如根据联合国近期的报告,气候变化连同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改变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季节性活动。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所谓的“精准农业”(也称为“智慧农业”),运用传感技术使农场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互联化。
人们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一些公司和农场办公室针对粮食产量、土壤分布图、施肥情况、天气数据、机械装置以及动物健康情况收集了大量信息。在智慧农业的一个细分类别―精准畜牧业中,传感器被用来监测和及早发现动物的繁育行为和健康问题。
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包括体温、动物活动、动物组织的电阻率、脉搏和GPS定位。基于预设的事件(比如当一头母牛准备好生小牛时),系统能向饲养员发送短信提示。
欧盟已经在其第七框架计划以及目前的“地平线2020”计划中资助了关于这一主题的几个项目。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欧洲精准畜牧业项目,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研究将可靠且划算的精准畜牧业工具从实验室推向农场的可行性。
有几家私营公司也开始活跃于这一领域,比如,瑞士的阿内蒙公司、英国的电子牛公司以及梅德罗尔科技公司与德国电信公司合办的互联牛公司 。智慧渔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欧洲、韩国、北美和日本有一些相关项目。
“精准农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农用机械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全球公司、科乐收公司以及其他公司)进军这一领域已经有些时间了。最初,精准农业主要围绕定位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但后来有了互联收割机的想法,这个概念就变得更复杂了。”比彻姆研究公司的首席分析师萨韦里奥・罗密欧告诉我。
比彻姆研究公司在2015年1月份了一份标题为《走向智慧农业―农业拥抱物联网的愿景》的报告,罗密欧是报告的合著者。这份报告的焦点是探讨物联网手段正在使农业管理发生怎样的改变。
农业部门的目标是优化资源的加工和使用,并最大化地有效利用现有耕地。物联网能让所有这些成为可能。它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还能提高农业的质量等级。
“我想强调一个事实,”罗密欧说,“那就是,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使农业‘产业化’,而是打造更加高效、可持续和优质的农业。我们不应该寻求剧烈的变革,而应该运用以数据为中心的技术对农业实践进行重新解读,这样的重新解读也应该放在对农村地区的全新愿景之下来进行。”
也就是说,智慧农村不应该是毫无征兆地出现,然后与世隔绝地存在。它应该与智慧农产品工业、智慧旅游业以及正向农村地区转移并围绕农业展开的其他活动相结合。
除了那些最大型的农场,智慧农业对于其他农场而言成本仍然较高(顺便说一下,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拥有广袤土地的美国走在这一新潮流的最前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精准农业不能在小地方实施。事实上,还真有不少在小型农场里应用的案例,例如在葡萄园里。“将传感器安装在田地里的不同地方以便收集土壤和植物的数据,而后这些数据可以用来预防诸如霜霉病之类的疾病。”罗密欧说。
虽说智慧农业可能会大有益处而且很受欢迎,但是在广泛普及之前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其一,农业是利润率很低的部门。因此,它很难获得创新投资。”这位研究员说。其次,还有我们所说的“形象问题”,这一因素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失。“做一个农民可不是一件多酷的事,因为农业被认为是属于历史和祖辈的行业。”罗密欧告诉我。
还有人对于像杜邦、约翰・迪尔和孟山都这样的公司巨头充当的角色表示诸多担忧,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数据的所有权。谁才是土壤传感数据的所有者?是孟山都公司还是农民?如果所有者是孟山都公司(或者其他公司),它会用那些数据做什么呢?一种答案可能就是价格方面的差别待遇:生物技术巨头在出售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时,可以利用土壤或者水源的数据向农民收取不同的费用。
掌握收割、播种和产量的实时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比其他任何人更好地预测农场的资产价值,并拥有对农产品市场无与伦比的洞察力。
另一个可能导致农业物联网发展缓慢的原因就是与农民的沟通问题,他们经常搞不懂专业术语。“如果我们告诉他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干这干那,他们会听不懂。物联网产业的专门用语必须得有个大的改变,”罗密欧说,“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进行一场变革。”
然而,分析人士很乐观地认为这个问题以及其他障碍终将被克服。
“这还需要一些时间,因为鉴于农业本身具有的属性,其发展无法与其他部门步调一致。但是,我们会成功的,因为我们需要智慧农业。请允许我这样说,因为农业将会重新变得酷起来。”
1. FAO: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缩写)
2. arable [??r?b(?)l] adj. 可耕的,适合耕种的
3. among other things:除……之外还有,与……一起
4. tissue [?t??u?] n. [生]组织
5. resistivity [r??z?s?t?v?ti] n. 电阻率,电阻系数
6. SMS:短信息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
7.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简称FP7),这是欧盟官方投资的全球性科技合作开发计划,其研究以国际前沿和竞争性科技难点为主要内容,实施年限为2007年至2013年,总预算为505.21亿欧元。
8. Horizon 2020:“地平线2020”计划,欧盟于2014年初启动的总额为800亿欧元的研发创新框架计划,为期七年(2014~2020)。
9. 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缩写)
10. 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11. out of the blue:出乎意料,突然
12. peronospora [p?r???n?sp?r?] n. 霜霉病
13. sought after:受欢迎的,很吃香的
14. margin [?m?(r)d??n] n. 利润,盈利;利润率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5)12-0011-01
1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开心农场是指以人们休闲和旅游为目的,以农业活动为主要项目,在近郊租得一定的土地,亲自劳作,种植蔬菜或者养殖鱼塘等,来获取乐趣,亲近自然并且放松自己得一种现代休闲农业模式[1]。城市里的人平时居住在城市,他们到农村向农民租用一定土地,按照自己意愿在租得的地里种植蔬菜等,若他们没时间,可让农夫照顾,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以在空闲时到地里亲自劳作,包括给蔬菜浇水施肥和摘果实等。目前一般采用会员播种——农民代为种植——农民和会员共同维护——会员亲自采摘成果的运营模式,农场主要本着会员轻松劳作、亲近自然、享受果实的原则,通过土地租金和一些其他相关来获得经济收入。
1.1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典型案例
以上海响水湾的生态园为例[2],响水湾生态园是上海第一家开心农场。每年每个会员需要支付3280元来获取权益,农场总收入为45万左右,其中24万为支付给农民的工资,加上种子和肥料等费用,最后利润所剩无几,且露天种植下,需要非常劳心费神,若菜种坏了还会引起客户的不满。最后实际收入低于传统的大鹏种植收入。
1.2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一般建于大型城市郊区,主要租用农业耕地;②盈利主要依靠地租和其他相关服务费用;③采用会员制经营手段,按季承包;④主要消费市场为老年人;⑤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开心农场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没有统一的产业规范;②交通不便;③农场配套设施不完善;④国际政策限制农村转型的发展;⑤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⑥模式单一;⑦受季节影响大,土地浪费的现象严重[3]。
2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和思路
2.1突出政府在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中的主导作用
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的兴起,体现了人们开始转变其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符合城市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开心农场缺乏统一的相关政策,农场规划不合理,阻碍着开心农场的发展。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开心农场的发展,将开心农场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2.2配备相关的服务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应配备齐全各项服务设施,包括田间休息室和现摘现做的餐厅等,为城市居民游玩提供便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场收入。同时,应配备专业的技术种植园,指导城市居民种植。
2.3发展多种项目形成产业一条龙链接
产业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农场应采用综合性产业模式,将种植、餐饮和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当地特色产业链,发展种植、餐饮、旅游多种项目,形成产业一条龙链接[4]。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形成高品位的特色市场
现存的开心农场大部分为露天形式下的农村,受季节的影响大,尤其在冬天利用率极低。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温室农场,将大鹏种植和开心农场结合起来,让会员能够在大棚内种菜,降低季节因素对农村使用的限制,提高了农场土地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温室养鱼等特殊项目,形成农场特色,创立特色品牌,深化农场的发展。
3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未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观光农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有其自身的吸引力,而农场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保持其吸引力的关键,如果一个农场没有吸引力,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开心农场的未来发展应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提高农场档次水平,形成规范的系统化开心农场模式[5]。同时将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引入开心农场运中,使之形成完美的产业链条,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为社会提供绿色健康蔬菜水果的同时提供最优质的休闲服务。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结合现代旅游业的高效农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出政府在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中的主导作用,配备相关的服务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多种项目形成产业一条龙连接,加强鼓励,避免浪费,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形成高品位的特色市场,促进开心农场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慧明.互动媒体的营销策略初探——以“开心农场”的饮料置入营销广告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33+91.
[2]刘媛,王肖潇,荣燕玲,等.“开心农场”模式的休闲农业调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4):33-35.
[3]尹相博,王冰,郝梦霞,等.浅析“开心农场”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3,(5):39-41.
随着工业的发展,化肥的高投入带来的增产效益,使农民越来越青睐于无机肥,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成为了人类最为担心的问题。有机农业由于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坚持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在国内外得到大力发展。而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有机农业发展动向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欧、美、日以及大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超前,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诞生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有机农业在发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调节剂,以及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和含有基因工程的产品以及添加剂等[2]。其应用相对较为安全,且大量经过有机安全认证的食品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为人类食品安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促进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背景以及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旨在找出适合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发展动向,进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1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联盟(IFOAM-OI)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5090万hm2,有机农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1.1%。有机生产者不断增加,有机市场占比份额显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麦、瑞典的人均消费最高,分别以262、191、177欧元排名前3位[3]。在法国,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主要出自对健康的担忧,而德国大多数人购买有机食品则认为其可降低环境污染,丹麦人购买有机猪肉更倾向于关注动物福利,美国为避免转基因食品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尽管各国因区域不同,购买动机不同,但普遍都认为有机农业是相对安全的,其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市场,促进有机农业稳定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
1.2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就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种不成熟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中国逐步兴起。最先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的生态农业研究,随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加入了其研究,农业部于198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了生态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对有机食品的研究中,率先进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个中国会员。为了发展绿色产品,进行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资格认证,中国农业部建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的有机农业正稳步发展中。尽管中国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远。有机食品的种类较少,有机食品销售额依旧偏低,与发达国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浅析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我国有些地方,如边远山区、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现代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得以保留,因其很少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成本低廉,多数农民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极有可能成为有机农业的生产军[4]。
2.1生产成本优势
有机农业属于典型的农业密集型产业,其耕作方式与我国传统农业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我国广大农民学习操作。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富裕但是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现状,大部分农民可进行操作。有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可以满足其生产,同时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相比其它国家,劳动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机食品生产环节严格,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从原料到有机食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乃至销售都相对常规农产品的产量较低,但是有机食品的品质较高,一旦良好有序的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建立,将会大大增加其产出,甚至会比常规农产品高出10%~60%的产出量[5],长期看来其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2.2市场优势
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农药残留等引起消费者对果蔬、粮食乃至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等食品安全的担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营养全面又安全的食品。而有机食品因为其生产过程严格,产品品质高,受到多数人的青睐,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极具市场潜力。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有茶叶、蜂蜜、奶粉、中药材、蔬菜、粮食等,未来有机食品将不再只是局限于婴幼儿保健、白领等工薪阶级,而是服务于广大群众,走向出口贸易。所以说,有机农业未来市场发展存在很大上升空间[6]。
2.3社会技术保障
2002年,有机产品认证委员会了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国家认可标志和有机产品的产品标志,正式启动有机产品认证。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设立专项资金对涉及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的生产资料投入和有机认证费用进行补助。以北京市为例,为了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无公害产品认证服务。北京市对有机认证进行政策倾斜,规定凡是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可给与直接补贴50%的认证费用;若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可给与100%的认证费用奖励。同时,政府制定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有机农业的研究活动,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我国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良种培育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实用价值问题。为促进技术革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制定有机农业生产计划,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大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创建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进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企业的发展,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项目运行期间,政府会对有机农业相关项目的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7]。
3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启示
与欧洲、北美、亚洲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可以从其发展中总结经验,鉴于国情的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启发,为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3.1完善监管认证体系
在我国,有机农业认证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市场上存在大量乱认证的不正之风。尽管中国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由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各司其职进行管理,但消费者对于这三个认证体系的界限依旧很模糊。农产品在销售中存在监督不到位,缺乏后续的跟踪回访。对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有机农业统一的认证标准,采取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2种手段,降低认证的成本和费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业的规范、监督和认证,将政府监督与农户自我约束于一体,实现多重监管,推动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认证。
3.2产学研紧密结合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能使用传统的农药、肥料等化学产品,对于农产品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指导。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数不到2人,发达国家为40人。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4%[8]。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有机农业生产各环节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
3.3加大补贴和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场体制建设尚不健全,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和引导,才能保证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欧盟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设置了补贴性的政策,对于达到标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而对于未达到的经营者则采取惩罚的措施。在国内有机农业发展还不太繁荣的情况下,政府更应采取一定的政策倾向性措施或者补贴等措施,以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2
农业机械是指在农业生产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高效的生产效率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根据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将朝着一个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
1.1 原始时期
原始社会的简易农具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的起源,在《齐民要术》、《耒耜经》等古籍中有所记载。耒耜――一种早期的耕地工具,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出现。发展到公元前13世纪,拥有了铜犁头为主的牛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铁、木制农具已经在农业的耕种、收获、生产与加工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一些原始社会农具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在部分农业机械中应用。
1.2 建国至今
1.2.1 建国1949―1980年,初始发展进程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与方针引导下,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保障服务体系,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应用农用机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投身农业机械的初始建设当中,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有了基础性的进步。这其中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早期的农业机械制造骨干企业。
1.2.2 1981―1995年,体制转变进程
土地经营权的主体随着的实施变成了农民本人。由于国家在农业机械上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慢慢降低,农业机械的发展步入暂时的“窘境”。1983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个体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来改变这种情况。此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又步入正轨。根据当时农民购买、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以及农业机械应用小型化的特点,农业机械的生产模式有所侧重,重点生产小型、应用广泛的农业机械,因此这一类农业机械在该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3 1996―2003年,跟随市场进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出现“进城热”的现象,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短缺。为改善此类情况,经过国家农业部等部委的决策,在1996年,开始对小麦进行规模化的跨区域机械收割。市场引导下,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道路形成了。
1.2.4 2004年以来,法治引导进程
这一进程从2004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在促进和保障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系列的法治保障,根本上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我国的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我国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在过去的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趋势的增强,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发生改变。结合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向着高效智能、节约环保、舒适便捷和个性、专用性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1 向节能环保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一种高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依赖传统的设计方法,以高能源、资源消耗来得到较低的生产效益,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未来的农业机械通过增加环保节能设计,向低能耗、环保型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实现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2 向智能高效发展
农用机械的发展技术将呈现以下特点:马力系统将向无级变速转变,实现更平稳的驾驶;GPS定位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导航作业、精准定位;“互联网+现代农机”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技术引导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的创新。
2.3 向舒适便捷发展
在农用机械的操作中,劳动强度比较大,驾驶员相对比较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民在注重其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对其舒适度的关注。在这方面,我国已有初步探索。中国一拖的大轮拖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先进的换挡系统和人性化设计,在2013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带给参观者舒适的驾驶体验,曾获得“优秀新产品奖”。
2.4 向个性、专用性发展
当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产品,但大都结构相似,功能单一。现在农业机械的“多拉快跑”已不再是农民选择的唯一标准,农业机械的个性、专用性也同样重要。比如蔬菜、禽类等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山地、高原等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作业,所需要的农业机械也不同。未来的农业机械必须综合用户的使用范围、使用习惯及地域等方面进行设计研发。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80-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机械水平经过了较快水平的发展,其中农业机械化也有了相应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相对很快的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得到改善,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如果这些问题还一直遗留下去,势必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机械。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每家自己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的不实际。农机的起步普及很难,广大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摸索出跨区域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和分散农户联系起来,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至此跨过了农机发展起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今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想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我们要建立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这个系统必须保证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我们要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为了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我们要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例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增加研究规模和装备水平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1.2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其他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增加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做好定期培训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现存的一些问题
2.1 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产生了偏差
小型农业机械发展快而多。大中型机械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但发展缓慢。原因是经济条件有限,一家一户难以买得起,另外土地块小,与农机化规模不适应。小型机可以联合购买,但是大中型的机器即使联合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一般大中型的机械需要5-10万,小型的只需要0.3-1万,一次性投资大。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和政府的补助措施效果不明显,支出负担重,难以筹集到资金。农机系统职工的工资不合理。农机人员的工资分配不合理。农机技术人员经验少。应派农机人员去学校培训,提高水平。导致许多地区买的起农机,但是也不会使用。由此而产生的连带问题就是,效益差,农机使用出现问题也很难休息,造成农机的长时间闲置,生产时间短。发展水平和生产需求的不适应产生了矛盾。
2.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一直存在的长时间的问题,是开始发展时就存在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区适应的农机不同。存在着土地相对缺少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且农村人均收入较低。所以在全国不同的经济收入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下,发展的相对很不平衡。对于沿海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机的发展就很快,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高,购买力要强于落后地区。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占耕地面积的32%,农机拥有量却为50%。西部由于经济落后,所以农机发展速度也较慢,农机拥有率就低于耕地拥有率。
3 应对方法
3.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采取适合的技术路线和措施,以达到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争取有条件的地方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要进行更快的发展,不能松懈,我国在农机的发展上哪怕是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于西部的落后区域更要抓住现在西部开发,发展迅速的机遇,对于农田结构的调整和整个产业的整合,进行改进,实现以技术突破为重点,争取做到粮食主产区达到大宗农作物机械化,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3.2 发挥农机在生产中的作用
农机由于生产环节安排的问题导致的长时间闲置,和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修理产生的闲置,是影响整个农机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推广农机就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要把农机发挥农业生产的主导作用,在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上尽量减少人力的使用,更多的使用农机,才能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 对农机发展未来的展望
农业是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部分,吃饭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所以农业必须要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就是农机的使用,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必须要全力发展农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说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空间也很大。我们以后就是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更经济,更适应农业生产环节和我国农业的现状着手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间农机的差距。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把更多的新东西整合进去。
参考文献
[1] 熊良山,严晓光,张福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
一、基本情况
1、肉牛养殖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多年来一直是我盟的主导产业之一。2014年全盟肉牛饲养量万头,其中%以上为改良牛,肉牛质量全区最好,改良面全区最高。全盟3个旗都有肉牛养殖,其中有个肉牛集中规模养殖镇,肉牛育肥小区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已成为我盟肉牛养殖业的主导趋势。
2、肉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企业实现肉牛业产值万元,上交利税万元。肉牛养殖农户户均增收元。
3、肉牛生产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的肉牛养殖业从繁育改良到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乃至销售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全盟建立了个肉牛繁育站,%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点。个镇都设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
4、政府对发展肉牛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按照自治区“主辅换位”的战略要求,企业确定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这一农业发展思路。盟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各镇统一规划的畜牧小区内,养殖户入区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畜舍用地;允许肉牛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田内建设非永久性畜舍从事肉牛养殖;对肉牛养殖户给予荒山、草原、机动地优先承包权;对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政府帮助协调落实专项贷款扶持等。此外,盟里还下气积极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我企业的建立将对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强力带动作用。
二、主要措施
在企业发展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策推动,抢抓机遇促发展。盟政府不仅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域来对待,而且从设施建设、体系服务、品牌培育、基地拓展等多方面来考虑,不仅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内部的事情来安排部署,而且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产业化经营。对我们企业的要求是,不求对财政税收有多大贡献,但求能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在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企业有了发展的空间。从近三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投向来看,集中倾斜扶持企业资金累计达到万元,占到同期总投入的%。盟政府在大力扶持我们企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大造舆论,在全盟上下形成“支持企业、发展自己”的舆论氛围。经给农户算效益帐,群众热情高涨起来了。群众认识了,政府主要领导便天天跑企业,给我们讲明所处的环境,具备的优势,发展的空间,深深打动了我们企业,当年我们就决定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目前,企业已投资万元,年出栏量达头,并在全盟共建标准化养殖小区个。
(二)银企联动,拓宽渠道促发展。我们积极引导农民把手头的资金投入到养殖肉牛中来,向农民宣传“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思想,在内部挖潜。几年来,农牧民自筹资金达万元,用于发展肉牛业。从企业来讲,近年来主要是抓了加强管理、规范运行,无论是企业财务管理,还是经营管理都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项目的可行报告,还是环评、土地等手续都得到了完善,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为争取金融、项目、政策等支持,创设了良好条件。我们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金融部门各种关系,帮助农民采取肉牛担保,工资担保,信用户联保等办法,共利用养牛贷款万元,帮助农民购进肉牛头。镇下岗职工2007年投资30万元养肉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到35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三)典型带动,规模推进促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进中,企业通过实践、探索、创新机制,与广大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经营格局,一方面使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拓展,另一方面带领农户走向了市场。一是借典型示范群众。我们先后组织名农牧民到企业参观,并到外地参观典型开阔视野,用先进的生产经验解决农牧民在肉牛生产中落后的生产方式。二是用典型引路,让典型说话。村是我盟有名的民族贫困村。2006年,企业帮助村号召群众发展肉牛,群众认为养肉牛不托底,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购买5头肉牛,当年获得纯效益万元,群众看在眼里,动在心上,纷纷买进肉牛,几年时间,这个村肉牛存栏便由当初的头猛增到目前的头。三是走规模、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以镇辟小区、建专业村屯、村育大户为重点,全面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盟年饲养10头以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户户,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户,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户户。。
(四)链条互动,保障牧业促发展。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发展。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全盟万亩耕地,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其中种植青贮亩、牧草亩、苜蓿亩。二是兴建草业促发展。年以来,我盟对辖区内草原全部实行禁牧政策,肉牛养殖全部实现了舍饲化,保护了草原,恢复了生态环境,缓解了草原压力。同时,我们采取企业出资种草、改草,加大对草原治理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围栏封育种改草万亩。三是繁防引管建并举,提质增效,加快肉牛业的发展,尤其是推进肉牛业的提档升级,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在扩张肉牛饲养数量的同时,把提质增效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在繁育优良母群、强化防检疫力度,引进和购入优质高产肉牛、科学饲养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五)扶贫拉动,多措并举促发展。从人才的角度来讲,企业现有员工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具有高级职称者人,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员工达到了50%以上,这些人才的使用为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扶贫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们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列入扶贫计划。突出了科普工作的实效性,紧紧围绕肉牛业的发展及农民增收,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搞好种植业科技推广,夯实肉牛业发展基础。在种植业生产上,全面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整地、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满足了肉牛业发展对优质充足饲料的需求。近年来,企业共深入村屯举办肉牛科学饲养技术培训班期,培训人次,科学养牛技术已在全盟推广。我们还大力推广应用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去年我们共召开青贮、牧草种植饲喂技术现场会次,有力地促进了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坚持每村建3—5户科技中心户,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村科技中心户,全面推行肉牛科学饲养,肉牛平均单产吨,纯收入万余元。全盟群众,特别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通过学科学,掌握了肉牛养殖、青贮种植等实用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效益,加快了脱贫步伐。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支持当地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在修路、筑桥、助学、建校、吃水、赞助等工程项目和县内大型活动中慷慨解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三、几点体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持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企业面前的一大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初步考虑就是要用这样几种理念来抓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牧业。这应该说是一种趋势,是农业农村工作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上的重大转变。我们将牢牢抓住创新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发展基础等几个重点来推进,用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组织化、集约化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品牌战略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技术创新的思想指导农牧业,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步伐。
第二是用开放的理意抓农牧业。工业需要开放,旅游业需要开放,农牧业同样也需要开放。我们将积极实施开放兴农的战略,拓宽视野,加强农牧业谋划和发展,争取用几年时间,培育成农牧业龙头企业。
第三是用统筹的理念抓农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将牢牢把握农牧业发展的深刻变化,加快构筑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进农牧业优质化和农牧业装备现代化的统筹上下功夫,在推进服务社会化和农民增收多元化的统筹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四、企业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近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一是肉牛产业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我盟农民人均收入低,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农户自筹资金的能力不高,肉牛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政府财力紧张,虽然千方百计投入资金用于发展肉牛产业,但是还显不足。二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畜牧业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这些都妨碍了养殖户和企业的对接。三是企业和养殖户对接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合同订单式的生产机制还未普遍建立。四是产业基地提档升级工作尚需加速。我们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还没有完全列入日程。虽然有了集中饲养,但如果不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小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难以实现。以上这些实际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认真予以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提档升级,加速畜牧强企建设步伐。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我们将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继续突出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发挥好企业的主导作用。二是以产业化为核心,坚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做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化在畜牧业生产中的调控作用。三是在发展上,继续坚持以牛为主,大力发展“牛经济”,注重品牌效应,精心培育绿色、特色品牌。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畜产品基地化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落实合同订单式生产模式,做好养殖场户和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引导好企业与基地养殖户间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养殖场户和企业的购销关系,扶持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处理好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四是做好合作社的组建和完善工作,落实生产、销售等各项制度,实现养殖小区的企业化管理。五是做好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培植龙头企业。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龙头企业的培植上来,围绕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做好企业和农户的对接工作,协调好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合同订单式生产。加大对现有优惠政策,例如高于市场价、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的热情。
(二)大力抓好标准化肉牛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做好肉牛小区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工作,保障年新增高品质肉牛生产能力头的目标。大力推进饲养方式转变,发挥小区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连结纽带作用。
一、农产品对外贸易在调整中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农业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贸易额增长迅速,农产品出口市场实现多元化,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外资农产品出口企业增多。
1.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30年来,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合作趋势,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了三次改革,不同阶段的改革,天津市农产品贸易额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1)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的贸易顺差阶段(1979年~1991年)
1979年~199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实行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即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鼓励出口;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家逐步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1979年~1991年天津市农产品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农产品出口贸易成为天津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该阶段天津市农产品出口实行出口收购制。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天津市郊县外贸出口收购制。1979年~1985年天津市郊县外贸收购值以每年平均35%的幅度增速发展,1985年以后,增长幅度平均达到43.5%,1990年外贸收购值达到16.955亿元,比1985年增长6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收购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1.4%提高的40%;第二,乡镇出口企业收购制,乡镇出口生产企业由1979年的162家增加到1989年1079价,出口产值由0.68亿元增加到32.83亿元;第三,农副产品出口基地收购制,1987年天津市建立12个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1988年又开发了两个,1989年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产品总产值4亿多元,供应出口值2.79亿元。至1990年农副产品供应出口值达到5.74亿元。
(2)“复关”和“入世”准备的稳步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
1992年~2001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围绕“复关”和“入世”加快了天津农产品贸易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从事特定农产品贸易企业数量和类型。特别是入世准备时期,天津农产品出口贸易获得较稳定地发展。1997年~2001年天津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1997年的66159万美元下降到2001点的61776万美元,年均变化幅度为1.77%;进口额由1997年的32592万美元下降到23693万美元,年均变化幅度为9.39%;出口额由1996年的37273万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38073万美元,年均变化幅度为0.43%。
(3)“入世”后的全面开放快速增长阶段(2002年~至今)
入世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利用“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实现为起点,以全面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为动力,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服务辐射功能,更加重视天津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使天津市农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贸易额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国。入世以来天津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由2002年的6.9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7.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31.9%。其中,2003年的增长幅度为54%,是入世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2004年~2007年,天津市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幅分别为19.20%、25.23%和33.99%,分别高于全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幅,2004年~2007年全国的增幅分别为9.32%、12.87%和23.12%。
第二,农产品出口规模与天津小农业地位相符。2002年~2007年天津市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1.9%左右,其中2003年最高,达到2.26%,在全国位居11名左右,与农业主产区相比,天津农产品出口规模与天津小农业的地位是相符的。
第三、天津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年均增幅小于全国增幅。2004年以来,在全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环境下,天津农产品贸易逆差额也呈逐年增加趋势,逆差额由2004年4.7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5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40.5%,其中,最高年份2007年增幅为80%,但仍低于全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年均82%的增幅。
数据来源:商务部农产品贸易月度统计报告
2.农产品出口市场实现多元化
入世前,天津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以亚洲为主、欧美市场为辅。其中出口规模较大的两家公司,一是天津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出口市场主要构成为:亚洲77.32%,欧洲6.38%,美国3.9%。1997年出口市场主要构成为:亚洲82.5%,欧洲8.9%,美国4.3%;二是中粮天津粮油进出口公司,1996年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构成为:亚洲45.77%,美国16.06%。入世后天津农产品出口市场走多元化道路,2005年、2006年天津农产品出口市场有147个国家,主要销往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其中亚洲与美洲之和分别占当年天津市农产品出口市场的49.05%和45.76%。
3.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十五”以来,天津市积极实施科技兴贸、科技兴农和品牌战略,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1979年~1991年天津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主要是以粮油为主的初级农副产品或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简单加工品;1992年~2001年农产品出口品种逐渐增多;2002年以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主要以绿色蔬菜水果、油籽油料、食用蔬菜、未梳棉花、坚果、肉类食品等为主的多样化农产品以及加工品。如2005年天津市出口农产品51953万美元,其中绿色蔬菜水果、油籽油料、食用蔬菜、杂项食品和其他动物食品分别占18.27%、14.49%、14.20%、8.9%和6.2%。
4.外资农产品出口企业增多
1991年天津农村出口创汇企业中外资企业仅占创汇总额的9.6%,入世后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度加大,特别是2004年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天津市外资农产品出口企业逐渐增多,由2003年的164家增加到2005年的212家,分别占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的46.1%和43.81%。
二、农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
由于农业的高风险和弱质性的固有特点,加上国家对农业领域严格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很少,1979―1990年天津市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只有729万美元,外商及港澳台商已签订农业领域投资合同仅10个项目。1991年~2000年天津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395万美元,是“六五”和“七五”农业利用外资额的3.28倍,年均递增32%,1991年~2000年底,外商及港澳台商已签订农业领域投资合同73个项目,相当于是“六五”、“七五”期间的7倍。
2001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速度高于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速度。2001年~2006年天津市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534万美元,是入世前的1.78倍,年均递增35.43%,超过“十五”期间3.43%,“十五”期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的年均增幅为32%。2001年~2006年底,外商及港澳台商已签订农业领域投资合同60个项目。
按照天津市委确定的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要求,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不足之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天津农产品将与世界农产品在同一个平台竞争,农产品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全国竞争力的强弱上,更重要体现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关系着农产品商品价值能否顺利实现和提高。2002年~2005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01、-0.11、
-0.35和-0.36。该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均表明,天津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且有下降的趋势,成为天津农业“走出去”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现实基础
1.农业结构得到优化
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加大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畜牧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2.3%增加到2006年的41.6%,渔业比重由1990年的9.7%增高到2006年的15.5%,全部养殖业比重由1990年的32%增高到2006年的57.1%,在种植业内部,粮食比重下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增加,粮经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由1990年的9:2调整到2006年的3:2。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渔业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休闲渔业发展方兴未艾,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2.科技、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使农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加强了区域综合开发研究、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研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在黄瓜育种、蔬菜育种、杂交粳稻育种、生猪育种、农产品保鲜、葡萄加工、渔业工厂化健康养殖等多个学科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蔬菜良种、良种猪、水产种苗、保鲜材料已形成规模优势,疫苗等生物技术产业化已经起步。在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建立了以微型节能保鲜冷库、MA保鲜膜和绿色保鲜剂相结合的农产品保鲜配套技术体系,配套物化成果已形成产业化,成为国家农产品保鲜中心。在蔬菜良种产业化和种猪产业化方面,天津科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宁河原种猪场已经形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2005年,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0家,其中国家级达到10家。农业高科技产品加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3.区位优势辐射功能增强
天津市地处渤海之滨,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也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是京津、西北和华北12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出海口。天津滨海新区充分发挥服务意识、区位优势,向内陆延伸港口功能、与腹地共享自身优势,力促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天津口岸一步步向内地延伸港口功能。目前,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已建成运行,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开通运营,“无水港”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发展天津外向型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四、发展天津外向型农业的未来展望
1.发展规模型、加工型农业
天津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TC)较低,这项国际竞争力指标是与产品的出口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出口额与出口数量和单位产品价值呈正相关。可见,出口规模过小和单位产品附加值较低是造成天津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影响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促进天津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于扩大出口规模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天津农产品生产销售仍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加工能力弱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天津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另外再加上天津“小农业”的总体特征,使其难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整合天津农业资源,增强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专业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应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增强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依托天津口岸,发展特色农业
天津口岸的服务功能和先天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特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换成竞争优势,在考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构建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体系。引导外资投向天津特色农业和品牌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如天津小站稻、茶淀玫瑰香葡萄、沙窝萝卜、宝坻三辣、大港冬枣等,通过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发展,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出口增值,成为农业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依托天津口岸建立农产品商贸中心、农产品物流和服务产业群;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与服务产业群等共同构成以上下游产业链为特色的天津农业。同时,还应依托天津区位优势,加快从单纯提供农产品生产的传统农业生产向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的农业方式的转变。
3.加大境外农业投资,开拓国外市场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原外经贸部统计,截止2002年6月,我国在非洲累计已设立农业投资企业570家,双方协议投资总额11亿美元,而天津农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到2006年才有了新的尝试。2006年宁河原种猪场通过实施农业部中柬种猪示范项目,输出了种猪、技术、设备,还带动了种猪向朝鲜出口,为天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输出积累了经验。天津应将更多的领先于全国的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如农产品保鲜配套技术体系等,采用独资、合资或合作方式,在境外进行投资,并给予“走出去”企业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种要素参与农业开发和建设,积极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
4.实施农产品绿色经营,保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天津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壁垒。2006年天津养殖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1%,但由于各种安全指标未完全与国际接轨,2005年~2008年天津鸡肉制品出口额仅占全国鸡肉制品出口额1.85%、1.3%、0.19%和0%;2005年~2008年天津对虾出口额仅占全国对虾出口额的0.11%、0.18%、0.12%和0.03%;2002年以前天津宝坻区大钟庄农场食品厂的鸭肉制品全部出口日本,入世后由于日本苛刻的卫生检疫标准,出口量急剧下滑,最终食品厂被迫关闭。因此,为应对国外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天津市一方面应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农产品绿色认证工作,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绿色经营,保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冀春贤 王凤山: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增强出口竞争力[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5)66~69
[2]罗 峦 曹 炜: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28
[3]黄学群 李 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5~60
[4]黄学群: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9):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