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28: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文教育的目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有其明显的个性,主要培养合格(或者说是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也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教育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在高职学生成长为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绿色”的生长食粮。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完整的人格。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满足学生自由成长的需要自由成长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人类生命体存在的天然方式,成长的自由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与心灵充分自由的发展,强调发挥人的天性潜能。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二者共同导致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在高校中的实力排序没有优势,毕业生的起点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在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位置。为了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摆脱就业竞争弱势,大部分高职院校围绕发挥自身的职业技能优势,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通过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加大职业技能教育的权重,缩短理论教育的时间,增加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课时;三是与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倡导学生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力图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毕业生就业上岗。高职院校的上述举措虽然或多或少带有教育功利性倾向,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可厚非,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成长的自由性,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者能够作为“订单”产品推荐给用人单位,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持证上岗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加有关学生成长自由性的人文教育养料,避免教师和学生落入为就业而教学和学习的纯职业化功利性教育的樊篱。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首先,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当代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承载者,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其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全面发展,积淀宽厚的综合素质,积蓄与锻炼创新能力,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肩负起创新立国的历史重任。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今后生存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劳动型人才,其劳动主要是与高新科技紧密联系的技能型劳动与创造型劳动,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时刻适应科技进步与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操作技能,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调整、更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高职人才的价值是通过技术与能力体现的,这种技术与能力的获得无不与人的综合素质的储备相联系,无不与学生时代的全面发展相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关心学生将来的生存与进步,也直接关乎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较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类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长期处于单一枯燥的技术工作环境,容易使人忽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环境的“客体”,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与内化自身存在的主体性,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在尊重自己存在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存在,既要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和敬畏他人的生命,既要克服生命渺小虚无的心理倾向,又要防止极端自我心态的产生。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善于从单调的工作环境中寻找乐趣,同时培养民主、平等的人际交往态度,增强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建立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满足学生成才的多元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绝非平均发展,高职院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可能选择某个职业方向重点发展,造就自己的专业技能特长,使学生多元化成才。首先,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存在着差异,形成了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全面发展既要为学生的整体素质考虑,使学生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满足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其次,一般情况下,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比普通高校本科生要略逊一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素质分异”的结果,并不代表所有高职学生的智力水平一定比普通高校的学生低,因为一个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存在纵向时间上的分异。随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心智的成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后,其素质结构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其综合知识与能力可能会超越以前的“优胜者”。因此,高职人文教育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入学时的素质分异并不一定导致终身职业分野,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制定各自的成才计划,努力学习,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再次,高职教育的专业或工种的设置以社会职业分工为基础,较具体地反映了社会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人的各种能力模式与人格模式总能与某种职业存在相关性,一旦个体找到并进入与自身个性相适宜的职业发展轨道,其天赋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为使高职学生倾向性潜能的发挥创造更多的机会,高职学生不同倾向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必然导致其多元化成才。转贴于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完整的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忽视人文内涵,必须坚持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既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特别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也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应该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其最高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职教育必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成为合格的公民;使其既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又具有善良的求知目的;既具有现实的生命关怀,又具有长远的人生志向;既具有个人的理想追求,又具有心忧天下的广阔胸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文教育的熏陶。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建校时间都不是很长,学校的人文教育资源不多,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学时学分少,规模小,系统性差。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整体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在知识方面,使学生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体育及当代科技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个性,激活其创造潜力;在修养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着力培育一种人文精神。具体说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思想导航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拥护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道德教化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和教育高职学生夯实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突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理念,信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等职业道德规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心理疏导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环境,确立适宜的奋斗目标;其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努力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培育创新精神,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孜孜不倦地钻研,力求有所创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
审美熏陶开展以陶冶高尚情操和加强审美修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与创造力。
个性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人的成功发展及幸福息息相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直、诚实、热情、开朗、宽容、乐群、勤劳、善良、谦虚、质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制、果敢、顽强、稳重、严谨等个性品质。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信誉度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机统一起来,用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智慧与精神陶冶、教育学生,引导其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为其走好职业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肇芳.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职教论坛,2000,(5).
[2]刘晓明.人文教育与高职培养目标[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16(2):88-90.
一、人文教育的背景
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是对非人性教育的反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兼具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的教育价值理念。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完善与独立,而所有为此目的所进行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生活的实践等工具性行为都必须膺服这一最高目的。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教育的洗礼。
目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近些年语文教育界又掀起了有关语文人文性的大讨论,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二、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教育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学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学正是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这一责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中并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呢?
1、把人文精神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当前,素质教育深切地呼唤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因为语文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如语文本身的情感性、人文性、生命感,它所富有的灵魂与思想、精神与气度等等。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领域,是人性生成的天地,塑造人性、弘扬人文是语文教育的天职。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必须不断转变传统的语文观念,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2、把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文学教育促进人文教育的深化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个体的情感获得,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思维模式、人格的形成,精神的成长,都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这里所讲的文学教育,不是只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语文训练),而是有情感、有意味、有生命的,能丰富学生情趣、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真正的文学教育,是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接受汉语言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二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扩展到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生不渝的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三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不期而遇,沟通交流,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3、培育教师宽广的人文情怀,以教师的人文情怀引导垂范化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87-01
在时下的社会中,随着科学革命、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
恩惠与便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观的失落与人格的缺失。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担负起人格教育的重任,而语文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学科,其对人格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应试体制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没有打动人心的朗诵、没有美文的赏析,只有语法分析、试卷讲评,是把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而语文也完全抛弃了它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功能。
一、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意义
何谓语文人格教育?程红兵老师认为:语文人格教育是语
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教授过程的主体,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两者相互依存。语文课堂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具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而设置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终极目标制约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具体化,并服务于终极目标。通常人们多指真善美、知情意。
1.认知目标
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度看,包括耳、口、目、手、
体、脑。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语言氛围的熏陶,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而阅读与写作应是学习的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从心理特性看,认知品质主要包括认知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
2.情感目标
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
层面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
3意志目标
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中的一种坚
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工作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从心理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
三、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先生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
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可见,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语文教育必须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文”的过程中,通过“教文”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育人”提高“教文”的功效,这也是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1.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
育,而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儒学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颂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只要我们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吸收借鉴其好的思想内容,仍能为今所用。
2.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
思想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明确了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当代的教育并不似应试教育般只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增加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教育强调的人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必须让位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在这种转换与让位过程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承担自己的重任,发挥自身的文本优势,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能、培养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在实施语文人格教育意义的指导下,明确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才使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在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的指导和经验借鉴,也能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语文人格教育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着广阔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泊头市王武镇后河高小 刘坤认定目标是目标教学课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做到积极有效地认定目标呢?
一、认定目标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前重点认定,突出主要目标;学中逐一认定,坚持目标先导;学后对照认定,加深整体认识。一节课的目标系列,通常都有多个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课前只对重点目标进行强化认定,其它目标则在讲课过程中边学、边认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目标先导的规律,即先认定目标再学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疑启思功能,在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从理论上讲,比较适应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和课程,并且要有符合且满足项目实施的实验仪器或设备设施。实施项目教学法意味着对教材原有内容和体现的突破,事实上,任职教育不是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把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教学目标,而在于对学生技能的应知应会。很多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可以通过构建与之相关的工作项目来弱化其理论内涵,而增强可学性、可操作性,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从任职教育的这个目标层面上讲,项目教学法不仅适用于所有的专业和课程,而且对文化基础课程同样适用。以《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可将教学模块设计成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首先计划好主题,如某铁磁材料样板进行磁粉检测;然后确定要设计的环节,如探头、磁场、试样、磁悬液等;再确定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如建立磁场时如何选择磁化电流、磁化方向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并通过亲自操作每个步骤,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
2 项目教学法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关系问题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诸多方面。因此,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渐进式地实行,可以从某节课入手,进而发展到对该门课程的改革试点,进而延伸到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的整合。即通过众多小的项目的组织、蔓延,将某一个专业的全部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都囊括其中,从而促进专业建设与优化。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体现了项目教学法的精髓。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力度最大,对专业建设的影响最为深远。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要囊括一个专业的大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极大的难度。如《无损检测技术》课程即可以分为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渗透检测等几个项目,并依据实际实验设备开展红外检测、声发射检测等其他项目。进而逐渐将整门课程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类零部件不同缺陷的检测方法,将任职教育落到实处。
3 项目教学法对教材的处理问题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项目教学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教材,并有出版社在着手组织编写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其实,项目教学法就其本身而言,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方法未必一定要配备一本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不会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会灵活地渗透或夹杂其他的教学方法。同时,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设施设备,所选取的项目也未必都会一致。因此,项目教学法不一定要有一本专门的配套教材,关键是如何用该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使之成为一个个的工作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或指定一本或几本参考教材,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并通过阅读教材去寻找完成项目的相关技术、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仍以《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为例,目前市面上此类教材较多,大都以五大常规检测方法为主,其他检测方法为辅,多数属本科、专科的通用教材。在使用中需结合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同时可选用以本行业的案例为主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并推荐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考试委员会编著的目视检测、超声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射线检测、渗透检测等无损检测系列丛书,以及一些最新出版的教材为参考教材。“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教材”形成优势互补,能更好的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4 项目教学法实施中教师的地位问题
项目教学法从教学组织的具体实施情况看,似乎就是教师布置项目,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项目,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显得很轻松。但实际上,在项目教学法的整个实施流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项目实施前要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是相当多的,一方面要备项目,关键是项目的选取与改造。即确定这个项目需要实现哪些功能;可以把这个项目分解成哪些任务;每个任务要涵盖哪些知识点和技能;以及项目材料的计算与提供;等等。另一方面要备学生,要使项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个人兴趣等相符,还要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习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提高。如果项目选取不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不浓等,都可能会导致整个课堂或者一片混乱,或者死气沉沉。同时,项目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展开的,很容易造成知识的不系统,因此一定要通过阶段小结来归纳整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分析与点评是否精辟、到位,也影响着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效果。因此,实施项目教学法尽管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释放了学生的潜能,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不能动摇。
5 小结
项目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教师具有对整个专业高屋建瓴的理论学识,也需要教师对实际项目的工艺、流程的娴熟了解,还需要有综合运用专业、文化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状况灵活处理的应变能力。特别是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突破教材既有的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这需要教师以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断去摸索,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项目教学法既要重视实施过程的组织,更要重视最终的实际效果,即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参与项目教学活动后,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否得到对应的提升。项目教学法的着力点主要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上,但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学法的引导,特别是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方面的研究。只有师生的教与学的共同改革,才能促进项目教学法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祖炬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中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2]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案例: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先请学生在课件中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的“轰隆”声,然后请学生观看夜景中的彩灯红、黄、蓝、绿、白的重复排列,再请学生翻一翻日历,从星期日翻到星期六,呈现不断重复的效果,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案例:教师在带领学生春游时,让学生观察各种树叶、建筑物的形状、动物的长相、景物的分布等。课堂上,再让学生看看剪纸,折一些平面图形,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许多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二、亲历过程的再创造――沐浴人文阳光的土壤
案例:教学“圆的画法”。第一步:教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学生动手操作,但为了修剪成圆形,却越剪越小。讨论发现:如果能在纸上先画一个圆就好了。第二步:小组合作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提供的图钉、线绳、铅笔头在纸上画圆。小组内交流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并由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画的。学生领悟到,应该用专门的画圆工具。第三步:用圆规画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圆的特征,结合纸张特点,让学生明白要先选定圆心,再定好半径,把圆画下来。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时教师让学生将圆规和刚才的图钉、线绳、铅笔头作比较,并畅谈感受。在亲历活动中,学生既学会了画圆的方法,又提高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验到了数学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评析: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并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提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为此,他提出了“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取数学知识,教师不应生吞活剥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亲历活动,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评价功能的激励化――倾泻人文阳光的空间
案例:一次掌声。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操作已轻松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侧面积公式的得出水到渠成。这时,一位学生涨红了脸发言:“老师,我的侧面展开不是长方形,而是平行四边形。”同桌的同学眼尖,立即插嘴:“老师,他剪的时候剪斜了。”正在许多同学嬉笑之余,笔者示意他:“那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吗?”该生思索了一会儿,斩钉截铁地说:“能!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一推导过程催生出了学生思想深处的创新之花。
案例:一份成长台历表。“你今天三次发言都很精彩,请在‘成长小台历’上印上智慧果。”“你已连续一星期作业全对,而且字迹非常端正,请刻上‘认真星’。”“了不起,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需要大家一起来研究,你自己给自己奖上一朵‘探究花’。”一段时间下来,每位同学多在“成长台历表”中相应的地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而是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古人云:“山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可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物质的奖励等措施,让学生充分体验“我长大了”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四、价值取向的应用化――彰显人文阳光的平台
案例:一组同学在计算验证:(1)水管应考虑出水量尽可能大,也就是制成的管子横截面尽可能大。举例说明:如果横截面内周长为12厘米,则长方形的面积比9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面积为9平方厘米,而圆的面约为11.46平方厘米。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出水量也最大,由此可见自来水管做成圆柱体的好。(2)在同等流水体积的情况下,自来水管做成圆柱体所用的材料最节省。举例说明:如果做一根长6米,流水口的面积都为16平方厘米,厚为0.5厘米的水管,流水的体积都相等,但做成正方形口的水管所用材料为5400立方厘米,而做成圆柱体所用的材料体积约为4723立方厘米。由此可知,做成圆柱体所用的材料要少得多。
中图分类号:H211.6: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穴2012?雪01-0053-08
On the Poly-religious Life of the Jurchen People Based on the Indigenous Jurchen Recordings
TANG Jun
Abstract:The extant Jurchen recordings, regarded almost as a close set, could reflect several historiographic religions worshipped by Jurchen people. Based on it, there comes a precise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a full collection, of the Jurchen lexical recordings on religious life, which would become a series of statistic data, bot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hese data could suggest three points as follows: 1) Shamanism, the indigenous Jurchen worshipping basis, kept itself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Jurchen society until the later periods despite of some shock from exotic religions; 2) Buddhism had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the Jurchen ideology than Confucianism, which, as an actual living mode, influenced on the Jurchen people with a gradual sinization; 3) Taoism hardly came into the Jurchen people's ideolog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ings.
Key words: Jurchen people; Jurchen recordings; Shaman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poly-religious life
一、弁言
以往对女真人宗教生活的研究,多是基于汉籍的记载并配合女真文材料的译释结果而进行的定性分析,比如,萨满教在女真人信史记载的早期不仅起着全民均等的功利性作用还直接服务于掌权者的重大决策活动(富育光等1988:73)、女真人创制本族文字、采用汉族科举制度及其迅速儒化的情形(杨军2006)、女真人信仰佛教却未见舍身出家的情形(都兴智1997:71)、东海女真在汉化过程中皈依佛教的大致情形(董万仑1998:55-56)、金代道教似乎主要是在汉人中间流行而女真人甚少参与(张荣铮1983、王德朋2004)、等等。这些分析在女真人的来龙去脉、总体态势、变化趋势、表现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甚有价值的探索,当然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民族的宗教生活状况。
女真人的母语文献,以及女真文字的相关记录,在本文的考察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处理。
一是女真文字书阶段:公元12世纪前期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不久就官方颁行女真文,此时有《女真文字书》对新生的女真文字加以一定的规范。20世纪中期陕西西安碑林发现的女真文残页,经考证即为金初《女真文字书》的手抄件殆无疑虞(金启孮1979;乌拉熙春2002)。这是一份辞书类型的文献,其收录的女真语汇可以代表女真文字创制初期对相关概念的记录情形。
对高校来说,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际交往能力、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祖国作贡献的程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受阻,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影响了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
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对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友谊、寻找知心朋友有一种心理上的特别需要。大学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从同学、老师和朋友那里得到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的。
(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校园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同时,在大学里面如果大学生能与同学、老师、朋友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感到被人接纳、被人尊重、被人理解,更加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心情更加舒畅,性格更加开朗,兴趣爱好更加广泛,思维更加活跃,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温馨和谐氛围。
(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高校自身稳定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众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和规模化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鲜明特征。因此,高校要快速协调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妥善协调好各方利益,保持办学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些关系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使高校快速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与不和谐人际关系的表现
(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恐惧与逃避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因此,这种对交往的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在交往中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孤独与自卑。
孤独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找不到或者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缺少心灵的默契。自卑,即因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低地估计自己,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
(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嫉妒与猜疑。
嫉妒有很多方面,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发现自己的境遇不如别人,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的情绪情感。
(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敌视与冲突。
人际敌视是指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使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产生的。处于人际僵局的个体之间几乎不再有人际交往。人际冲突是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虽然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但是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理智感下降,非常容易做出极具伤害性的事情,从而长久地留下心理创伤或生理损害。
(五)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功利心理。
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前提;二是交往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三是交往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四是交往手段粗鄙化。
(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欣赏与高傲心理。
具有自我欣赏心理的学生很不宜与他人相处。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感缺乏敏感。具有高傲心理的学生往往有较好的成长阅历。由于一直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宠儿,走进大学后仍然被关注,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在高校中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学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浓缩。其整体功能是育人,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守法观念、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人格修养等。学校应努力营造优美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把校园办成文明、卫生、优雅、舒适的大学生之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各类文艺晚会等来活跃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因此,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学知识的教学。
交往是人存在的必然方式,学会交往和与人和谐共处是大学生的必备素养,因此,有必要将人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设置为选修或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同时,可组织编写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和人际关系现状的实用型教材,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纠正在人际关系认知上的偏差,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技能。也可以定期邀请人际关系学专家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努力改善学校的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尽量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防止继续恶化,也可通过处理矛盾的过程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要不断深入学生生活中去,详细了解人际关系的状况,针对实际问题,及时找出有利的解决措施。
4.健全心理咨询系统。
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高校里面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求助意识,又能使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个性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首先,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额的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心理保健员,为有严重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咨询和诊疗防治。其次,可以进一步培训一批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心理咨询员,通过专业的培训,使他们学会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具备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再次,可以发挥班级心理信息员的作用,通过他们组织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宿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他们寻求良好有效的解决措施。
5.创建评优机制激励大学生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先锋模范、先进事迹等来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这样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如对相对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的宿舍或其他集体给予表扬和表彰,积极宣传示范集体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二)在高校中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大学生自身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己。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学生在交往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懂得欣赏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在交往中同样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学会解剖自己。只有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既增强自己的信心,克服自卑感,又避免狂妄自大,抑制自己的高傲感。
2.勇于主动与别人交往。
勇于主动与别人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大胆地尝试,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从而社交恐惧症和孤独感也会随之慢慢消除,久而久之,自卑感也会烟消云散。由于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一般来说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进别人的心里。当你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表示支持或接纳他时,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动力,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善于与人交谈和一起娱乐,能恰当分配时间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
3.与人平等相待,真诚相处。
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别,但他们在交往中却都刻意追求平等,强者不愿被迎合,弱者不愿被鄙视。因此,在学习生活工作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善大,莫过于诚”,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只有真诚才能打动人,也只有真诚才能让人以诚相报。
4.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在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自己的高雅和修养,又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导致其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总之,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坦诚相待;二是善于聆听;三是学会微笑;四是适当赞美;五是懂得幽默。
5.加强人际关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理论,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分析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态度的转变,解决人际关系的障碍问题。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除了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外,其它大部分素质都是可以在后天的努力中加以改变和塑造的,理智的人总是设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修养,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实现成功交往的基础。因此,人不能老是为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因素而忧虑、悲伤,而应去努力改变那些自己可以改变的,创造那些自己可以创造的东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完善自我。
总之,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大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融入社会,既要主动同别人交往,又要重视交往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的学习生活中有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才能在未来的实践活动及事业中求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桂香.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探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2-73.
[2]孙华峰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1):87-89.
[3]唐志鸿.新形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48-51.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曰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1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坚持从思想政治的课程教育和课堂教育向文化认同的方向逐渐转换,并逐渐呈现一种趋势性。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需要更加重视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途径。当前,多种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在文化认同程度方面承担着更重的任务,并且始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贯穿于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在这其中,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重点围绕文化认同理念的传输、文化认同价值体系的构建、文化认同方法原则的坚持等关键环节展开。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国际著名的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原理,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组织等角度组织和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逐步挖掘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转换的重要意义。坚持创新思维方式,积极拓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二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是满足在校学生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开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不断出现,严峻形势要求必须坚持目标视野方面的研究,积极作出合理的回应,确保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符合时代要求。
二、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