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0:31: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篇(1)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定义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都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状态,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常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同时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喜欢赶时髦,对新思想敏感,但辨别能力差,因而社会上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加之在家庭中物质生活充足而优越,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较弱,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教育中,首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生活空间。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只能培养怪癖、脆弱的性格。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切忌将学生禁锢在可望而不可攀的“榜样”、“名人”的光环之下,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情绪。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精神辅导。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因此,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虚假、不伪装,这样学生才会信得过老师,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一切,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同时,与学生采用平等谈心、切磋、协商的方式,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此外,对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一味地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处于成功的快乐之中,学生接受新知的效果固然不错,但这些学生往往性格脆弱,经不起打击和失败。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因此在教育中人为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挫折的经历,从挫折中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品格。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品格,才能造就德才兼备的生力军和建设者。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07-01

学校德育工作要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确定对策,实现教育目的。

中学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中学生,以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多种教育途径,都应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习目的过于狭隘、学习动力不足;只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轻视体力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等等。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学生思想状况,针对其思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具体应做到: 1、教学思想的确立既要从国家、社会、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的角度出发,也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性;既要严格要求,又应给以充分理解,使他们能活泼、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2、教学内容的选择彻底杜绝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成人化”,即使是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发展规划等时事学习的内容,也应选择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否则其效果往往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死记硬背,不领其旨,起不到 应有的教育功效。长此以往,会引发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逆反心理。3、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社会信息涌入,中学生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显著增强,教师要敏锐的观察这一点,并适时改革教法,研究和注重其开放意识,增强教学合理理论、现实的透明度;研究和注重其自主意识,实行民主讨论教学;研究和注重其好胜心,引入竞争的教学机制等等。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告诫我们:那种不顾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盲目灌输,死板说教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应彻底摒弃了。

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心理可造就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反之则形成不健全人格和不完美的个性。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对于由中学生形成的集体,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也是颇为重要的。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应善于把握、启迪、疏导,以主题班会、影视社评、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分析、分组辩论、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中学生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领悟人生价值;经常用其身边的先进人物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乐观奋发、勇敢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客观、全面地想问题办事情,调试心理状态,防止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愉快、欢欣、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可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为此,教育工作中应创设“紧张度”,在紧张之中辅之以健康、愉悦的活动或操作,适度调节情绪,谨防因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因斥责、否定、处罚学生等导致的情绪对立,而形成冷僻,偏执,自卑等性格;同时应不断培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篇(3)

一、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1. 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策略

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应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参与,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教育需要改变唯分数是从、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一切,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疾,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提上议事日程,才能从教育本身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根基。

2.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矫治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少数学生进行心理矫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当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条件配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校的校长、团委书记、班主任等可以充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每天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学生遇到任何心理问题,都能及时找到倾诉的对象,并且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矫治。

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中学的许多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一方面应深入学习、

潜心研究,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对学生施加自觉的、有目的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学中主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惩罚,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不误、两手硬。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里的活动既包括课内活动,也有课外活动。课内活动如主题班会,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确立不同的主题班会。如“亮出我们的精彩”、“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少年壮志不言败”等等,由班委们组织,班主任适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育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会、手抄报比赛、拔河比赛、球类比赛等,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比赛、竞赛活动,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潜能得到挖掘,自信心得以增强。

二、家庭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1.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青春期学生出现的自卑、孤独、嫉妒、厌学以及唯我独尊等心理障碍,大多数与儿童早期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缺乏有关。为此,家长应重视儿童早期(一般指0―6岁)独立性、自制力的训练,比如儿童不小心摔了一跤,家长不必立刻去搀扶,要让孩子尝试自己站起来,长此以往,对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人格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家长应克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坚持自身的期盼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并依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的期望,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一方面,家长可以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在和专家、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与互动中既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也能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渠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庭育人环境不仅体现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更重要的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如家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正能量。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予学生“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三、社会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

1.加强网吧、游戏场所等文化市场的监管

文化主管部门应会同工商、公安和教育等部门对网吧、游戏场所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网吧应按规定进行实名登记,坚决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网吧经营场所未执行规定、肆意让未成年人进入的,应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未成年人当中。

2.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

青少年对社会环境非常敏感,可以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喜欢模仿和从众的心理与生俱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一旦被沾染,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甚至会断送他们的一生。为此,公安机关应不遗余力地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铲除“黄、赌、毒”现象滋生的土壤,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3.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力量

关工委、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应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积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关爱促成长”、“手拉手献爱心”、“爱心进社区”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在参与中净化心灵。

四、自身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

1.积极关注自身心理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并通过心理检测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追寻心理卫生的感受;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增进自我心理健康。

2.正确认识自我与积极悦纳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心态、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基础。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明确前进的方向。

篇(4)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55-02

关于心理素质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早在17世纪,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也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喻宜萱教授也着重指出:“要重视教学中学生正确心理的培养,这是声乐基础训练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的完美组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从生理上看,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对临场发挥的优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成因分析

影响学生声乐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除有生理性、技术性的因素外,还受心理素质、客观环境、情感表达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根据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大体而言,学生在歌唱中心理状态不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的表现欲不强

歌唱的表现欲是指演唱者是否有歌唱及表演的强烈意愿,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一站到舞台上就状态兴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这种情绪可以调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参与到歌唱中去,使其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少言寡语,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调动,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二)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

现代社会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接触不够,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勇气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对作品缺乏感情上的表达,甚至不愿去表达。这类学生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无法承受观众、考官以及演出气氛等心理上的压力,表演时不敢与观众交流,歌唱声音过小,表情呆滞,无法顺利完成对音乐的表现。还有一类学生则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在课堂上、考试或演出时过分想表现自己,同样容易引发过度紧张的临场情况,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不够

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有的学生因为歌唱技巧还不够成熟,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不到位,无法自如调配各发声器官。这时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演唱缺乏自信,在演唱中的顾虑太多,导致歌唱中出现紧张、焦虑、无法放开等心理障碍。

(四)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

有些同学喜爱声乐艺术,对歌唱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练唱时总试图将其所知道的所有发声方法统统用上,或完全去模仿歌唱家们成熟并具有高度技巧的声音,结果却是“贪多而嚼不烂”。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由于选择过多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精神高度紧张,最终是什么方法也没用上,只好扯着嗓子拼命地喊叫。

(五)与伴奏的配合不够默契

对歌曲伴奏谱不熟、进拍出拍和延长拍的位置长短不清楚、与钢琴伴奏者双方配合不默契等,也是影响学生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常可以看到,在训练时有些学生因不熟悉钢琴伴奏谱或是与钢琴伴的配合不好,进拍或是伴奏的速度与歌唱者的速度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和表演的情绪与欲望,从而影响歌唱效果。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做好声乐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要着手培育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坚强的意志、沉着自制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他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从而克服情绪的波动,逐步提升艺术涵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①古往今来,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执著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加强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四)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声乐技巧,增强自信心。同样,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五)提高与伴奏者的配合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读谱和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的能力,除强调读谱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配合的重要性外,笔者也常常采用小组课、小型音乐会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伴奏训练,使学生在读谱能力、学习的严谨性以及与他人的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

四、结论

歌唱表演的时候,心理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通过实践发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锻炼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赵伯梅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篇(6)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7)

在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常有少数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致使对有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尤其惧怕联系难度高的运动项目。通过分析产生不良个性心理原因是:有的是出于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掌握不多出现的懒动个性;有的学生出于自身体力、自身耐力的差异产生的自卑个性;有的学生是什么项目都想做,而又什么动作都做不好,一遇到失败就不再想练的随意个性;有的学生对喜欢的项目就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其它联系项目而产生的偏爱个性。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常教学中,我以为应注重:

1.加强相关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意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让其明了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人一生健康的关系,让他们了解一些与身体练习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使他们的体育锻炼与运动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运动常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懒惰心理,从而产生运动激情和热情,为正常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我主动与他人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其积极的一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是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困难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二、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是:有的意志品质较差,有的因以前失败产生了畏惧感、有的对某些运动技术科学操作的无知等。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有针对性运用一些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小比赛渗透到学生的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练习时先减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的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成功”、“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训练,对落后生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

5.尽量优化教学环境,如上课前画出清晰的跑道,明确学生的场地,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油然产生战胜困难的心理欲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把曾经在练习中尝过的苦头转化为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三、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在体育运动中,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复杂而且变化频繁,思想活动非常活跃,这就要求参加者与同伴协作,尊重裁判,具有尊重对方等道德作风。严密组织的竞赛活动不仅对运动员而且对观众也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再者,体育运动有激烈对抗的特点,这种对抗既有技术、战术的竞赛,也是参加者意志品质、战斗作风的竞赛由此可见,在体育运动中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中学生意志的特点是:

篇(8)

世界充满竞争,优胜劣汰,面对这一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养成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减轻学生负担,避免题海战术

在“高效课堂”要求下,很多人认为,多做作业,机械地反复练习,就能巩固所学知识,事实上,这样做往往带来很多副作用,对此,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出发,克服机械、呆板、照搬的做法,活学活用、灵活多变、举一反三,向课堂要效益,养成做题少而精的习惯。

2.让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章节例题,引导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导思想,同时,克服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离不开教师的毛病,学生在自学中,头脑始终在不停地转动,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3.师生共同解题

在以往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备好课给学生讲,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自己思考,克服了数学中思维定式,自己找解题思路。在师生共同解题中,有些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而老师却不能,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就有利于学生克服对数学题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利因素,从逆境中自拔,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不至于在竞争中被淘汰,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地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的作风,排除干扰,培养勇往直前,选准目标,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比如,有些数学题步骤多,鼓励学生“坚持就是胜利”,其结果往往奏效。遇到难题,就鼓励他们,今天解决不了,明天再解决,明天解决不了,后天再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终于得到解决,此时,学生就有说不尽的喜悦。

三、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02-01

新环境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这些教育内容中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构建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对其全面素质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使命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教育中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素质教育,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是教给学生固定的写作套路,在面对同一题材,相似内容的作文题目的时候,都采取同样的写作手法或者内容完成作文,甚至有的教师会要求学生熟背一些优秀的文章,在考试的时候移花接木,将其中的内容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这样在造成抄袭问题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一味追求,降低了素质教育实施的可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基础,所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极为关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引导学生养成勤记日记的习惯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叙事件发展,抒发自己的感想,总结个人的看法,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细节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洞察力,不断累积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初中作文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勤加思考,要组织学生在每次作文课上课之前搜集写作材料,做好充分的写作准备,使其能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作文任务。教师要认真检查评改学生的作文,发现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让其重写文章。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并尽自己最大力量完成好。

三、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运用到教学中尤为适用,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喜爱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才能够促进知识的吸收,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才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激发其求知欲望尤为重要,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外在行为主要受心理活动影响,兴趣是推动初中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关键因素。想要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保持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态,进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在全班范围内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环境熏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积极性,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升学习质量。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品味 初中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欣赏好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章,有针对性的进行朗读,组织学生诵读,争取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优美的文章词句,感受文章的内涵之美,学习文章美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中美的精神境界。

四、要将写作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篇(10)

现代社会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行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心理健康。营造地理课堂的良好心理环境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依靠课堂教学,融入心理教育。

1.地理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心理、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影响着课堂。我时常鼓励学生“只要你们有认真的态度、进取的心,老师就是高兴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搞一些如“环保知识竞赛”“你对西部大开发的构想”“我来播报天气” “我来当导游”等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积极乐观地学习。

2.地理教师要善于以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心理训练的过程,地理教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讲解一些具体问题训练学生心理。问题设置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和判断的能力。例如“亚马逊热带雨林开发的利弊问题” 辩论赛,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参与,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此外,我时常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时事,使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积极对待生活,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通过分析日本的地震,不仅了解到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同时让学生建立起灾难意识和勇敢的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意识。

3.地理教师要发挥语言的魅力有效改进地理课堂氛围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创设课堂氛围,构建良好学习心理的工具。如果教师的言语不当,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需巧妙运用语言,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

二、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意义

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高地理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1.通过地理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地理教学效果

教学中注重心理环境的营造,更有利于学生主导性的体现,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更轻松、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增强地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技巧,有利于改善地理教师的心理。

3.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又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勇于探索,追求自我价值。

(1)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

老师在教学中,只要学生作出了努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给予积极的评价。例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中,给出“你如果写得再工整些就更好了”等类似的评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发现学生的亮点就及时给予肯定,“你答得很准确”“你思考的方向不错”等话语,让学生充满信心,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客观看待自己。

(2)可以让学生学着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使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逆反心理很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结构,让积极的情感支配他们,在学习中无论取得成绩还是遇到挫折,教师都应引导为主。

(3)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21世纪的人才要想面对未来的挑战,一项必备技能就是会合作。教学中,学生们的合作机会是需要老师来创造的,例如,合作讨论、分组研究等活动,这些形式的合作都会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合作意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4)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例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填充一个地形图,就要掌握填充地形图的基本技巧等等。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学生在课堂中也就慢慢建立起不断学习的意识。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阵地,只要发挥学科特点,通过有效而科学的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地理教师为培养全面的人才做的必要工作。

上一篇: 对非遗的传承和创新的建议 下一篇: 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