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0:31: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

篇(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英语成为约定俗成的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在中国,英语学习伴随一个人走过学习的几乎全部过程,不仅仅是大学、中学,当下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有英语课。在课堂上,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是许多学生还是无法灵活自如地运用,有些人甚至闹出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种中国式英语的笑话。究其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通常所讲的文化,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存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语言,我们从一出生就不断接触语言并学习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差异。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同时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是文化反映,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汉语与英语在形态和语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种语言使用者在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及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有重视谦虚有礼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文化传统。而在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学者就崇尚个人中心,宣扬个人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两种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中英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

1.称谓的差异

在中国,仅仅表示叔叔的词就有伯仲叔季孟五种,而在英语中,叔叔只有一个词“uncle”;表示兄弟姊妹的中文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堂兄妹、表兄妹”等很多说法,英语中只有“brother,sister”简单的两个词。类似的词汇差异还有许多,这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家庭、宗族观念。

2.名字的差异

在中国,姓名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称呼时一般叫“老王、李老师”等。而在西方,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并且在西方,新生儿在起名字的时候喜欢与长辈名字一样,表示的是喜爱之情,而在中国起名时,一般注意避讳长辈名字,如果起一样的名字,就会被认为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3.认识的差异

在西方,白色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所以结婚时新娘一般会穿纯白色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传统上被认为是悲伤的象征,只有在葬礼上才使用,红色被认为是喜庆的颜色,新娘结婚时一般穿红色的衣服。西方人就餐习惯分餐制,而中国人吃饭喜欢围桌而坐,认为这样热闹喜庆。

4.交际的差异

不同文化中的交际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如果别人邀请别人去做客,被邀请者通常都要比约定时间早点到,以示对邀请者的尊重和礼貌;而在西方,被邀请者通常都要准时到达,过早过晚都被认为不够礼貌。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回答也是很不同的。中国人一般谦虚推让,西方人则一般接受并表示感谢。

在中国,人们见面一般打招呼说“吃饭没?去哪里啊?”,表示关系的亲密。如果用中国的这种交际方式同西方人打交道,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在窥探他们的隐私,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西方人见面打招呼一般会说“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很注重隐私,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尽量不要涉及年龄、收入、家庭状况这样的话题。学生一定要了解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5.对待事物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称为真龙天子。而在西方国家,龙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此才会有“屠龙骑士”一说。西方人认为“狗”是聪明忠诚的化身,常用狗比喻人。例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在中国却正好相反,有“癞皮狗”、“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政治、经济不断交流融合,两种文化不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词汇、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文化内涵。只有充分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英语这门语言,做到从思维方式上贴近英语,避免用中文思维方式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学会并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篇(2)

每个国家的环境背景、生活习惯、地域观念的不同,造成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中。例如火车这个词,在英文中叫做“railwaytrain”,这个其中包括了“rail”、“way”、“train”这三个单词,“rail”代表的是铁轨,而“way”主要是指途径、道路的意思,“train”按照西方的习惯可以翻译为连接的车厢或者是一系列的,这表明在英文中对“railwaytrain”的理解是铁轨上的交通工具。而在汉语中火车这一词,主要是解释为采用蒸汽或者关于火,更加注重本身的材质和特性。这就说明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着不同的语言表达,这种思维模式在语言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系,以及对事物不同的解释方式。在语言表达中,猫这个词可以形容动物,也可以形容人,不同的用法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汉语中常常会说夜猫子、小馋猫,这些都是中国对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的不同,而在国外对猫的理解只是单方面的动物或者是定义为某种商标;还有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在中国龙是一种民族象征,代表着权威和正义,中国古代统治者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在百姓中都希望自己家人能够飞龙在天,望子成龙,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的词语和对生活的寄托。在国外对龙的理解是“dragon”一般都是指邪恶的恶魔,通常用作贬义词,而且在英语词典中很少出现与龙有关的名词。除了我们能够想象的动物名词,对于一些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如牛,我们可以用来形容人壮硕,而西方只是单单的指帮助人们进行农业活动的助手,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语言的表达和语言的解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2.词义的理解和结构不同

东西方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生成特定的词语,而这种词语在另外的语言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能直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翻译,如中国的成语,囫囵吞枣在西方中的翻译则是“Readhastilyandwithoutthinking”改变了整个词义的理解和结构。还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如惊蛰、雨水和清明,被翻译成WakingofInsects、RainWater和PureandBrightness。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翻译成“SpringEquinox,SummerSolstice,AutumnalEquinox,WinterSolstice”。这些翻译如果不进行更多的补充说明的话,那么西方国家根本不知道这些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可能还会认为这是中国词语中的病句,在西方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具体的天气变化的单词,一般只是宽泛的指代,如下雨就是rainwater,然后根据气象的不同加上不同的形容词,进行描述。在中国医学中,对于病症的解释和现象可以分为多种,上火、体寒、气虚、阴阳不调,这些都是表现我国身体状况的名词,而在英语中对人体的病症主要是病症的综合体现,如Cowboy、Hippie等这些词翻译成中文就会觉得非常的不合适,直接的翻译就是放牧的儿童或者是牛仔。这种语言的词义理解和结构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在日常生活中交际语的变化不同。

篇(3)

商务英语专家尼克・布雷格曾在他的“商务英语范畴”理论中提到:商务英语包含语言知识、专业知识、交际技能以及文化背景等核心内容,商务英语翻译除了涉及商务语言和商务知识外,还需要有跨文化的意识。对于翻译本身来说,标准不应该苟求全方位的统一,而是要视具体的文化圈而定。

一、词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本身具有词义精确的特点,每一个词语都具体表达了某一种特定的含义,词义相对比较固定严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过使用的灵活度也相对较小。而英语则不同,英语中的词汇含义表达非常丰富,一词多意,使用灵活度非常高,没有那么强的独立性,但是对于上下文的依赖性很大。

1.文化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注重主体意识的思维以及悟性的启发,是一种具体的综合性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注重客体意识和理性思想,是抽象、个体、分析性的思维。举2个例子说明,在中文里,汽车站只有这一个说法,找不到别的可以代替的词,但是英文里却有很多种,如“bus stop”、“bus shelter”、“bus station”等,这说明西方人比较注重不同车站的不同功能,在中国则没有那么多区别。还有中国的茶叶,中文中所说的红茶和绿茶是源于茶叶泡过之后的颜色,而英文却把红茶翻译成“black tea”,原因就是英语直接以茶叶颜色本身直接翻译。

2.文化导致的联想方式不同

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物体所产生的联想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英汉词汇中都有很多文化属性意义的词,人们对于这些文化属性词汇的联想,就会因文化传统不同产生很大的分歧。

如中国的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权力的代表,许多吉利的成语都与龙有关。例如,“龙马精神”,西方把龙翻译成“dragon”。在西方的神话里,龙是一种凶恶的怪物,代表着凶残,所以很多汉语里的龙,在英文中并没有直接被翻译成“dragon”;“亚洲四小龙”就被翻译成“the Four Asian Tigers”。这里用“Tigers”替代了“dragon”。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了热闹、喜庆,红红火火,只要举行喜事,必然少不了红。但在西方,红色象征的则是血腥和灾难。所以中国的红豆具有相思的意思,象征的是爱情,而英语里,红豆仅仅指红色的豆子,并没有引申出爱情和相思的含义,而西方人用“Red Rose”这个词来表达他们的爱情。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翻译不恰当就给带来很多的尴尬和麻烦。

二、语法结构中的文化差异

1.主题和主语的侧重点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于人们主观意识影响甚巨,在语句的语法结构中表现的非常突出。汉语语句中,语言表达主要是突显主题,用议论和说明的方式突出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在英语里,一个句子的主语就是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主题,主语可以概括一切。例如“Around the world today more than ever felt the presence of China which occupie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world historical importance”,翻译成中文为“在世界上,今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能感觉到中国的存在”。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同,但侧重点不同,英语中的主语是“presence of China”,它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中国的存在,但是在汉语中,则需要有大量的修饰性语言去突出中国的存在这个主题。

2.后置前置的不同

上文中已经提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同样也表现在语句的语法排列顺序中。中英文语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定语的前后置,汉语里,定语是前置的,而英语里,许多修饰性的定语一般都放在主语的后面。如“I don’t like the plan which is not easy to achieve”。汉语中,定语是难以实现,翻译成汉语应该是“难以实现的计划。”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重视末端重量的侧重点也有些不同,汉语句子注重整体性,句子前后都显得很平衡,而英语是比较注重末端重量的,所以,要把定语、宾语后移,让句子变的匀称。

3.主语人称的差异

中国文化里,人的主体性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在汉语里,一般都会用人或生物充当主语。而英语里,充当句子主语的通常是词组性的具体的事实,并非名词性的单个物体。比如,我收到你的礼物,英文为Your present reached me.商务英语专家刘公法先生提出:商务英语的翻译应针对具体的情况,达到准确、真实、统一的标准。

三、语用在不同场合下的文化差异

在现代商务中,跨文化社交因素不可避免。东西方在答谢、道歉、赞美、请求等言语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场合需要用于不同的语言交际,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处理好语言社会文化差异往往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1.礼节差异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礼节方面一般表达方式都比较委婉。而英语文化中也有其自身的利益表达特点。比如,饮食文化,在中国,有客人来做客,主人家会热情张罗很多好菜,并对客人说:“招呼不周,没怎么准备什么饭菜。”如果客人是个外国人,就会很不理解,为什么桌上有很多好菜,却说没准备什么饭菜。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调整翻译原则,去配合东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歧义,最好翻译成“Hope you like it.Please help yourselves”(希望你能够喜欢这顿饭)。

2.价值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差距非常大。中国人讲究谦虚,西方追求张扬。例如,有人想托你做件事情,假如这件事对自己又些难度,在中国,由于情面的关系,中国人通常会说“考虑一下”。而在西方就不会存在这么委婉的回答,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总之,东西方文化差异给语言交际带来很多的不便和尴尬,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不仅仅要熟练专业技能,更要了解一些文化差异因素,在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时能够轻松的化解一些难题。

参考文献:

篇(4)

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需要借用不同的文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研究,对文学的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展示,以加强文学创作的指导力度,从中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体验,进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心灵得到愉悦与升华。下面我们就以《变形记》、《老人与海》等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从中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分析的不同角度与鉴赏差异。卡夫卡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变形记》、《城堡》等,这些优秀的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不仅具有个性的内容描述,同时也传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启迪。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西方的评文化家从中发现了其精神内涵,人类对于精神家园的美好憧憬,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些分析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及心理的分析,而忽视了其艺术特性,所以,对卡夫卡作品的鉴赏更多的注重了其内容核心,而并非是文学艺术的特色所在。相比之下,我国的评论家也对其主题内涵作出了分析,他们认为卡夫卡的小说虽然内容很荒诞,但是却具有新颖的艺术形式,虽然所讲述的内容十分严肃,但是手法却很独特,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十分流畅紧凑,作者以一种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展现来反映生活,探析人生的哲理,对现实世界进行了揭示。对于作品的艺术性进行了评价。从东西方评论者对同一作品不同的评价可以看出,二者无论是在评论角度还是评论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在写实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于作品哲理性的分析,而东方则在其写意的思想性研究方面更为注重,更强调挖掘其内在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此外,东西方文学鉴赏对于作品的思维逻辑与词句运用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西方评论家眼中,他的小说中更强调了对硬汉人物的崇拜,这也表达了他个人的一种隐喻性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海明威通过这种硬汉形象来表达了现实与理想中的一种冲突的解决,他的创作是一种社会现实活动的体现方式。而在中国评论家眼中,海明威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正直勇敢,而且勇于与苦难相抗争,他们具有极强的忍耐性,即使面对种种困难,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勇敢地生存下去,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生存哲学的展现。同样的人物形象,却在东西方学得眼中产生了不同的解读。西方将其视为理想化的展现,东方将其视为隐喻哲学。西方文化追求事物的真实性,所以,十分尊重客观事实,也不会轻意地对某一事物现象进行总结。东方文化更注重人自身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个人,也可是一个群体,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所在。

篇(5)

一、引言

动物名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由于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中外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使得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不一定相同。研究表明,不同动物的形象所附带的文化信息,它们在中外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的表现类型有:文化内涵基本对应、文化内涵部分对应、文化内涵不对应。笔者将就上述的中外文化内涵相通性及差异性所表现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对于那些隐含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和附有一定文化色彩的表示动物名称的词,使其既能够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又能够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和生活习惯。

二、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基本对应

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使表达鲜明,形象生动。但是由于世界文化的相通性,不同国家的人民对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并产生国俗同义现象,使得一个民族对某一事物命名的文化内涵基本对应。反映在动物名称中,除了极少数神话动物名称词外,其余的动物名称词都是对自然界客观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动物的指称。各国在传统上对大数动物或喜爱或讨厌或害怕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这导致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不同文化(包括中西文化)中具有基本一致的褒贬倾向,具有同样的文化内涵。试看下面例句:

1. The fox live by their wits and rely on frand.(-J.H.Hallowell) (译文:这些狡猾的家伙靠耍小聪明和欺诈过日子。)

2. 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watch him. (译文:他滑得像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3. 狡猾的老狐狸-a sly old fox

4. 狼吞-wolf down

5. 狼贪-greedy as a wolf

在英汉语中“fox”(狐狸)“wolf”(狼)除了表示动物本身外,其文化内涵均来自人们对它们的贬斥倾向,象征着残忍、贪婪,使人联想起人类中那些凶狠贪婪之辈。上面的例句及译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英汉语中这两种动物所附有的文化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反映了人们对“fox”(狐狸)“wolf”(狼)的厌恶、憎恨的贬斥倾向。

三、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部分对应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Nide)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并说明相似之处占90%,不似之处占10%。由此可见,人类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对动物名称由于共同的心理倾向产生完全相同的褒贬心理而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之外,有时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包括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唤起不同的形象,从而形成在中英文里指称意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试看下面诸例(谚语或成语):

1. eat like a horse

2. drink like a fish

3. work like a horse

4. as strong as a horse

5. talk horse

6.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其准确译文为:

1. 像牛一样大吃大喝

2. 牛饮

3. 像牛一样勤奋

4. 力大如牛

5. 吹牛

6. 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

四、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

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有:文化内涵冲突和文化空缺。

4.1 文化内涵冲突

尽管大多数英汉动物名称词具有基本对应或部分对应的文化内涵,有着相近的文化褒贬倾向或产生了相似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但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民族中也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人类虽然有相同的喜、怒、哀、乐等等相同的情感反应,但表达的方式是异彩纷呈的。对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形象感,这一点反应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仍有一定数量的动物名称词由于两个民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角度、习惯及情感倾向等的差异,而使得它们对某一动物概念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刚好相反,因此而形成文化内涵冲突。遇到这种情况,通过文化探源进行文化内涵对比是尤为重要的。例如:鸟类中的喜鹊在中西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在中国人的眼中,“喜鹊”是一种能带来好运的鸟,它的叫声能带来喜讯,如“今朝闻鹊喜,家信必有归”,“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鹊声喳喳宁有知,家人听鹊占归期”。而且鹊声是天气晴好的先兆,如“鹊声喧日出”,“晴色从喜鹊知”。喜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在英语中,magpie(喜鹊)往往表示一个人饶舌、爱搬弄是非。如She is a magpie of a woman(她是一个饶舌的女人。)She kept muttering like a magpie.她像喜鹊一样吵吵闹闹。可见英语国家人们对喜鹊叫声的反感。此外,magpie还比喻混杂、杂乱。

4.2 文化空缺

4.2.1文化原形空缺

文化原形空缺是指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神话传说中的某些动物及文化内涵在另一个文化中没有类似的事物来对应,即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种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些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具有任何形象感,这就形成了文化内涵呈零对应。

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也必然要反映到文化内涵空缺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1840年以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构架而杂以释、道思想的混合物。英国可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与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由于这种差异而产生动物名称词的文化空缺最明显地表现在汉语词“龙”与英语词“dragon”上。例如:在华夏文化中,“龙”是汉民族颇为熟悉的而有好感的。它是一个褒义词,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在汉语中“龙”是皇帝之称,杰出人物之喻,蕴含“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褒扬的国俗语义,然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则会听龙(dragon)色变,它常用来指“凶暴”的人。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还有“[圣]海怪(指鲸、鲨鱼、鳄、海蟒等)”,词组the old dragon意为“魔王”。笔者认为,相对于汉语来说,“dragon”是一种文化原形缺失。在英语中,dragon的形象是一条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胡文仲,1995)而汉语中的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它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就形讲,“dragon”和“龙”的区别就已经很大了。

4.2.2 文化内涵空缺

有些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其名称在一个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而在另一个民族文化中除了表示具体名称外,就不再有别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内涵空缺。

中国人相信龟和鹤有千年之寿,所以“龟”和“鹤”在中国文化中为"长寿"的象征。有“松鹤延年”之贺画,又有“突出、杰出”的形象感,如“鹤立鸡群”。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均有“如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指间蜉蚴辈,宁知龟鹤年”,“长寿乌龟"等等说法。古书《淮南子・说林训》也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

“龟”与“鹤”的文化内涵是tortoise(龟)与crane(鹤)所不具有的,因为西方人对tortoise和crane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tortoise比喻动作迟缓,crane的特征只是脖子长(在英语中),"鹤"与"起重机"同为一词。

五、英汉动物词句的翻译策略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在中国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美国有著名翻译理论家Ellgene A. Nida 提出的功能对等 ( funct ional equivalence )等。这些主张是互为补充、不断完善,其中心要旨都是译文忠实、通顺。在翻译方法上要以原文化为依据, 在不导致误解, 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之下, 尽可能保持原语中的形象。

六、结语

在翻译动物习语时我们应该应对此加以系统的对比分析,充分考虑英汉两国的文化历史差异,采用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体现在译语中.这样才能传递原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尽最大可能减少翻译的损失,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准确理解把握动物词语隐含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弄清褒贬之分。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1] 《中国翻译》[J]. 1998(1、2).

[2] 杨琳. 《语言与文化探幽》[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7.

[4] 朱文俊. 《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5] 李瑞华.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J].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3.

[6] 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汪涛.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1.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交流中,人们往往重视语言的正确性,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的差异。就文化标准规范而言,不同的语言文化使用的规则就会不同,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因此把握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下面我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例举语言文化发面的差异:

1.1 信仰和习俗的差异。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忌用猪、狗作商标;日本人忌讳荷花、狐狸和獾,而喜欢樱花、乌龟和鸭子;英国人不喜欢大象、喜欢熊猫;意大利和西班牙人忌用,喜欢玫瑰花;俄罗斯人则认为黄色的蔷薇花意味绝交和不吉利;法国和比利时人认为核桃、孔雀和是不祥之物,各种禁忌无奇不有。

1.2 身体语言的差异。中国人常用握手和微笑来表示友好和礼貌,欧美人习惯拥抱和接吻的礼仪形式,印度、泰国则双手合十表示问候。阿拉伯人见到别人朝自己微笑时,会感到莫名其妙。与人交谈时,中国人习惯翘起"二郎腿"与人交谈,在东南亚国家这一姿态被视为极不友好。

中国和英美人习惯用点头表示赞许、肯定,在印度、希腊等地点头的意思恰好相反。填写表格和选票时,中国人以打勾或画圈表示肯定或赞同,打叉则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英语国家则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赞同。中国人用鼓掌表示欢迎或赞赏,俄罗斯人用指头敲桌子,德国人习惯用脚踏地来表示。

1.3 颜色和数字文化的差异。在东西方非语言环境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非常丰富,这类词很容易引起文化含义的误解和语义的混淆。在我国,常可看到用颜色和数字来命名的商品商标。

1.4 寒暄和问候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 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 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 话题是天气的 状况或预测。

其实东西方文化层面的差异是难以数的清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教育的差异

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极其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说西方的教育,从体制到政策实施都近乎完备,一批批的孩子们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级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的学生养成了很多骄奢的习惯,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他们的教育环境比起中国的简直好之又好,他们的主体是过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这也是鄙人比较欣赏的地方。

比而较之,中国的素质教育总也不能尽善尽美,除了环境因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难改变这种传统。还有,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自我能力的提高,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则远不及人。在中国有很多学生对教育不满,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两种等级。

我想,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不能说明孰好孰坏,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他们各有好坏,我们应该互相吸取对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掌握西方文化知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影响

对西方文化背景认识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英语的学习。比如在平时考试的翻译上、阅读理解上、语法上都会出现问题。如果对文化背景不熟悉,我们对很多翻译都照旧中国的字面意思翻译,就会出现很多的笑话。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达到交际、交流的目的。我们所学习的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如果没有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难了解清楚教材的内容,从而也很难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也是多方面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进行跨国交际的关键之所在。

4.应对英语学习中文化差异的措施

篇(7)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50- 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国家间的商务来往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谈判在跨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跨文化是国际商务谈判最大的特点,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相当一部分谈判也因此而告失败。因此,了解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谈判的核心问题是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从抽象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察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即渗入到人们的言谈、行为、思想各个方面。受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东西方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一)价值观不同

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个人的存在被视为群体存在的基础。整个社会都推崇人的价值,强调独立。依靠个人的成就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特色,思维活跃,大胆自信,尊重他人隐私,强调人人平等。

东方文化则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强调群体价值,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主要由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注重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谦虚谨慎的优良美德,崇尚权威,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二)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文化注重归纳推理,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此外,偏好分析思维,将研究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进行分析。注重对立,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上部分优先于整体。

东方文化则注重演绎推理,习惯于从一般到个别,而且,更加偏向于综合思维,将一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注重统一,思维上整体优于部分。

(三)利益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同

利益是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比较而言,西方人的利益意识更为强烈。西方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习惯把任何细节都付诸于法律,法律在西方国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情关系则十分的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

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则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东方人一般避免正面摩擦,更相信法外有情,不轻易诉诸于法律。

二、谈判风格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谈判风格。本文选取最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日本和最具西方文化特征的美国进行比较分析。

(一)日本的谈判风格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日本是礼仪之邦,第一次见面常有送礼的习惯,而且礼物的档次与客人的职位相对应;日本人很讲究面子,他们很少说“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双方的和气。在洽谈过程中,日本人即使对对方的某方面的提议有保留意见或不同的看法,在一般情况下很少直接拒绝或反驳,他们一般是通过迂回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日本人的观念中,个人之间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在同外国商人进行初次的商务交往时,喜欢先进行个人的直接面谈接触,且乐于接触经过熟人关系介绍来的厂商;日语的隐含意思比较多,一般如果不是谈判双方都能熟练地使用日语,或是找到双方都信任的翻译,则尽量不要用日语;日本人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谈判中,日本人有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是花在人际关系中的,因此,谈判时一般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友好客气的称赞一下对方,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日本人一般不带律师参加谈判,他们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可能意味着以后会蓄意制造法律纠纷,是一种不友好的行为,他们更愿意相信人而不是契约,在他们看来,合同不是最重要的,至关重要的是相互间的信任和诚实;日本人注重集体观念,不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专家认为,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团队精神,同样,他们对于谈判的另一方也要求率团参加,如果派出的人数太少,会怀疑其能力和代表性;日本人注重交易时的官员影响,着眼于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并不十分讲究眼前利益。在谈判中往往善于搞“蘑菇战”,实施拖延战术,设法了解对方意图,并模糊己方意图,经常把对方折腾得筋疲力尽而接受其要求。

(二)美国人的谈判风格

美国谈判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喜欢在双方接触的初始就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推出自己的方案,以争取主动。在双方的洽谈中充满自信,语言明确肯定,计算也科学精确。因此,美国人倾向于使用原则性谈判战略;讲究办事效率,干脆利落,不绕弯子,不拖泥带水,当意见不一致时直接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总是开门见山,采用积极的态度,注重利益,不在小问题上浪费时间,经常运用各种策略;注意企业的形象信誉,公共关系并常在气势上咄咄逼人,作为买方则要求卖方在提品的时候同时满足其相关条件,而作为卖方则希望买方按照其意愿和要求签订协议;美国人的法律意识根深蒂固,一切事务都可以诉诸法律。他们认为,交易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看重合同,十分认真地讨论合同条款,而且特别重视合同违约的赔偿条款,一旦双方执行合同条款中出现意外情况,就按双方事先同意的责任条款处理;美国人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是不谈公事的。在美国人心中,时间就是金钱,如果在谈判中一些形式化的礼仪占用了很多的时间,会使得他们丧失耐心。

(三)美日商务谈判案例

正因为美日文化的巨大差距,美日两国的谈判风格截然不同。相比而言,美国的谈判方式就像是武术中的棍法,主动进攻,攻势犀利、目标明确,态度也比较强硬。而日本的谈判方则类似于太极,以退为进,柔中带刚,隐藏自己的目标,看似软弱,却能化解对方的攻势,逐渐把自己从一开始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化为最后的主动地位,并在最后迫使对方接受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两国之间的谈判,经常因为两国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的不同而无疾而终。

例如,一家美国公司带着一份预先制定好的合同去日本就建立一家合资企业进行谈判。当美国人与日方人员第一次见面时,美国人就把建议的合同副本放在日本人面前。顿时,日本人目瞪口呆。日本人认为,美国人在第一次会面刚开始就拿出合同文书是非常粗鲁和不妥当的。为此日本人得出结论,同这样的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商务往来将是不明智的。

三、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谈判人员

选择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谈判人员,应考虑到对方的习惯。例如,在与日本谈判时,要安排一两个公司高层人士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而在美国谈判时,则最好要求有律师到场,以便及时解决谈判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二)理解与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谈判之前,应该理解并接受各种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在与西方国家谈判时,应注意尊重对方的隐私以及,与阿拉伯国家的人员谈判时,尊重对方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而与东方国家谈判时,则应注重见面时的礼节。

(三)不盲目崇外,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虽然在谈判时,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但是,也应该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不卑不亢,不要一味的为了迁就对方而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不但不能达到表示友好的效果,反而是一种向对方示弱的表现。

(四)选择合适的谈判方式

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谈判中表现出强烈的求胜欲望,希望迅速地解决主要问题。法国人则主要应用横向谈判,他们喜欢先为议题画一个轮廓,然后确定议题的各个方面,再达成协议。日本人则小心谨慎,他们习惯对合同作详细审查并且在内部做好协调工作,因而谈判过程较长,先与每个人单独谈,当达成一致时,再安排范围更广的会谈。

(五)根据谈判对手来制定谈判策略

在谈判中,往往要运用很多的技巧来说服对手。对于注重人际关系和长远利益的国家,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要选择含蓄的方式。如在日本,直接或强硬的谈判战略可能会让对方丢面子,并会破坏个人关系,所以较少被使用。而西方国家,则急于说服对方,达成一致,例如,美国商人喜欢在谈判桌上摊牌,急于从信息交流阶段直接进入到说服阶段。

谈判者在谈判的时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本国文化的烙印,而谈判的结果虽然是以客观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但是谈判人员的主观因素也是一枚有决定性意义的砝码。因而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之前应认真研究对方谈判人员的文化背景及其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以此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并在谈判中因势利导,取得谈判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周娟美.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 机械管理开发 , 2005,(02)

[2] 左小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J]. 商业研究 , 2005,(06) .

[3] 王雅梅,谭晓钟. 论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J]. 中华文化论坛 , 2002,(03)

[4] 李郁,张泳.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J]. 商业研究 , 2004,(24) .

[5]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 2005,(10) .

[6] 潘舟.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 2007,(04).

[7] 刘昌华. 美国人的商务谈判风格[J].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 2000,(04)

[8] 刘雯祺. 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及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 2005(03).

[9] 赵银德.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J]. 对外经贸实务 , 2002,(10).

[10] 吴晓.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 ,(08).

[11]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企业经济 , 2007 ,(01).

[12]唐静.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因素探悉[J]. 商业研究 , 2005,(11).

篇(8)

Abstract: Coal Mining in Xuzhou city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also caused a large area of land subsidence. Not traditional land administration mode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s of. In this paper, the collapse of many problems investigation on mining expansion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o establish a set of effectiv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Xuzhou investigation scheme, at the same time do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o methods of subsidence area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Coal mining subsidence land; dynamic management; survey; Xuzhou

中图分类号:TD82-9

引言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拥有煤炭、井盐、铁、钛、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煤炭已探明储量达39亿吨以上,预测储量69亿吨,年产量2500多万吨。徐州有12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煤炭开采在给徐州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34.5万亩土地塌陷,迫使村镇搬迁、粮田废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损坏,生态环境恶化。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把对采煤塌陷地的修复与整治列为重要任务。按照“富美徐州,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总目标,徐州视塌陷地为城市新型资源,组织制定了矿区塌陷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规划。综合治理规划的第一步骤就是要对矿区塌陷地做现状调查,继而进行信息化管理。由于塌陷地的状态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在缓慢的发生沉降等变化,所以对于采煤塌陷地的调查要采取动态调查和信息化管理的模式

一、采煤塌陷地现状调查

采煤塌陷地调查包括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状况、采煤塌陷地范围、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情况、采煤塌陷地地表破坏情况等。采煤塌陷地调查对已征用和未征用范围均进行调查,对已经征用范围,无论地面沉陷如何,征用范围内全部按塌陷地调查;对地面出现明显沉陷,且未征用的,按现状调查。并且在以上调查基础上,收集和完善矿区开采相关资料和数据、收集城市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数据。

1、资料和仪器准备

资料准备包括:

(1)调查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调查外业底图;

(3)已复垦项目图及相关材料;

(4)矿区开采范围;

(5)采煤塌陷地征迁、赔偿情况;

(6)基本农田基本情况;

(7)调查区范围内1:5000标准分幅影像图。

调查所需测量仪器主要包括:

GPS接收机、全站仪、测深仪、钢(皮)尺、计算机及软件系统、大型绘图仪,以及交通工具等。

2、调查测绘内容

(1)矿区开采范围(包括实际开采、批准开采和计划开采范围),并收集各矿相关数据(开采煤层数、采煤倾角、采煤地质数据)。

(2)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现状:实际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情况(结合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调查土地所有权和实际使用权情况)。

(3)已复垦的采煤塌陷地或已立项复垦项目情况:复垦边界、项目名称及编号、未验收的提供立项批文,已验收的提供验收批文。

(4)采煤塌陷地稳沉状况,并经当地采矿单位确认。

(5)采煤塌陷地破坏现状:积水深度、积水类型(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通过采集地表高程和水下高程,以此作为判断塌陷地下沉程度的重要依据。

(6)采煤塌陷地征迁情况:包括征迁的时间、位置、面积、范围等情况。

(7)矸石山分布: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注采煤塌陷地范围内矸石山范围,并在图上标注矸石上高度。

(8)地表附着情况:利用相机,对每个地块从三个方向进行实地拍照,以此判断地表附着情况。

(9)收集当地土地总体规划数据及其他相关部门做的专项规划数据。

(10)采煤塌陷范围全覆盖高程测量,包括地表工程和水下高程。

3、调查测绘方法

调查工作可依据制作的外业调查底图,进行空间信息提取。通过内业目视解译和收集资料实地核实的方式,逐地块调查核实塌陷地土地利用现状、土地使用者、权属性质等信息,并结合资料对当地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塌陷地塌陷程度、是否稳沉、是否常年积水、是否征用、是否应征未征、是否基本农田等情况。实地填写《采煤塌陷地调查表》并拍照,记录下每个地块的具体情况,要确保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外业测绘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法。利用JSCORS系统直接进行图根和高程控制测量(使用前对高等级控制点进行精度检测),利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在图根控制点上进行碎部测量。图斑边界和高程点测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直接采用JSCORS系统或GPS结合全站仪。

根据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要求:每个图幅均匀测量200-250个高程点,地形变化大的地方适当加密;水下高程点根据积水区面积布置点位密度,具体点位间距可根据公式:计算获得,S为积水区面积,结果取整。面积小于100m的积水区,水下高程点不少于2个。

测量有积水的塌陷地深度时,可采用皮划艇进入,利用GPS或全站仪测量出平面位置及水面高程后,利用测试仪或者标杆及铅垂量得水深,从而计算求出其深度和塌陷地底部高程。

4、制作工作底图

在利用此次划分范围的基础上,叠加徐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 1:5000标准分幅影像图、采矿界线,制作DOM,作为采煤塌陷地调查的工作底图。

5、采煤塌陷地范围圈定

利用2008年采煤塌陷地调查范围结合各矿提供的采空区范围、采煤倾角参数、征用范围,反演出地表采煤塌陷范围,并经当地采矿部门和此次调查专家组的确认,最终确定此次采煤塌陷调查范围。

6、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填写采煤塌陷地调查表和相关表格。分类统计汇总塌陷地稳沉及未稳沉面积、积水类型(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面积、复垦及未复垦面积、应征未征及已征用面积。

二、遥感调查方法

遥感影像作为遥感数据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调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直观分辨特点可以使得非专业人员也可以得到直观、准确的判断。使用遥感影像数据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选择遥感数据源

遥感调查数据源选择主要考虑分辨率、时相、价格等因素,采用了多时相中的分辨率TM,ETM数据比较分析,遥感图像地物光谱信息的统计分析,确定了遥感图像合成的最佳技术方案,采用光谱识别模式对煤矿塌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修正,获取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2、图像增强处理、建模,叠加分析

由于该区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大量的废气、烟尘排入了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混浊度,衰减了太阳辐射,减少了地物反射亮度,影响了成像质量。针对该区影像,采用了线性拉伸、滤波增强 等方法,增强后塌陷区的边缘、线条、纹理信息更易识别。对该区数据采用综合法作了融合,融合后ETM, SPOT5 IHS ,的地物较清晰、逼真。利用遥感图像的灰度、纹理等信息特征和数字地面模型的高程信息,通过塌陷区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将数字遥感图像与DEM相叠合,对煤矿塌陷区进行三维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生成具有高度真实感的三维地形图,实现了对研究区塌陷地的形状、数量、破坏情况以及地表变化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此外通过塌陷区数字地形分析,对塌陷区的坡度分级和变化进行了研究。

3、综合分析,信息提取

在对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利用GIS软件对所得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进行叠加,得出徐州市煤矿塌陷区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主要从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煤矿塌陷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

对采煤塌陷区的信息提取采用计算机自动和人工交互式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自动提取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法。人工交互式提取是将计算机监督分类后的图像与已有资料在ARCGIS 9.3 软件中进行叠加处理,剔除伪信息。

将已有的土地利用(地类)成果与标准分幅的1:5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相叠加,在内业进行适当的核对,标注疑似有误和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外业调查人员便可开展逐一核对,对于中地地区,将会增加关注;利用影像的直观与实际情况对比,逐步采集、标注或修改相关土地变化情况,实现图、数、实地大体一致。对于变化地区,利用GPS、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工具,开展适当的修、补、测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在采煤塌陷地调查过程中,利用遥感影像,结合矿区开采参数(煤层开采范围、开采煤层分布深度、开采倾角等参数)预判出采煤塌陷范围,将预判塌陷范围、土地利用、地表高程点等数据与遥感影像想叠加,便可以形成采煤塌陷地外业调查地图。由此可见,全球定位技术(GPS)技术和遥感影像技术(P&RS)在土地调查(包括采煤塌陷地调查)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外业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编辑,包括数据编辑、图形编辑、数据接边、图幅整饰等工作,并对数据成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着重对塌陷区面积的预测和分析。同事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着重比较塌陷区的范围和变化趋势。

对塌陷区面积的预测和分析包括:地表塌陷面积一般应按长圆形公式计算;椭圆形公式一般较适合于开采面积小于0.5平方公里的狭长形采区(a/b>0)的塌陷面积的计算;影响塌陷面积的主要因素为开采面积、开采深度、开采厚度、地表塌陷角(反映覆岩、表土层性状和开采、顶板管理方法等因素);次要因素有采区形状、地形和微地貌等;万吨塌陷面积(亩数)可用于根据原煤产量预计塌陷面积,也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类比性指标;影响万吨塌陷面积的因素很多,除包含塌陷面积的影响因素外,还包含与原煤产量计算的有关因素,如回采率和煤的容重,而开采厚度则是影响万吨塌陷面积最主要的因素。

塌采面积比可用于根据开采面积估算地表塌陷面积,因而也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类比性参数。影响塌采比的因素与影响塌陷面积的因素相同。无论是塌采面积比或万吨塌陷面积,均有与开采面积呈反比函数的性质,即开采面积愈大,采塌比和万吨塌陷面积都愈小,反之亦然。而万吨塌陷面积则又明显地与综合开采厚度有反比函数关系,即开采厚度愈大,万吨塌陷面积愈小,反之亦然。

从实际的统计资料来看,上述计算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符合较好,一般偏差不大于10%~20%。引起偏差的主要原因是面积量算误差、原煤产量的计算误差和统计误差,包括回采率和煤层容重误差。

四、数据入库信息化管理

在徐州市的塌陷地信息化管理中,采用以ESRE公司的ArcEngine为图形平台、ArcSDE为空间数据引擎,以Oracle为数据库平台,VC++为开发工具,实现基于GIS的矿地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架设计、系统功能构架设计、系统安全设计等。该系统基于B/S和C/S的体系结构模式,纳入到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电子政务框架下,实现数据转换、图形处理、矿山预警预测、塌陷地分析、信息、系统维护、决策支持等系统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

在对现有土地资源管理和采煤塌陷地现状调查及各系统独立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塌陷区土地特征、分开管理的不足及业务处理的需求,研究相关的理论、方法,利用矿地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对塌陷区情况做统一的管理。充分分析现有数据的来源、格式、尺度等问题,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进行系统的建设,同时结合监控探头进行跟踪管理,实时管理分析。

将采煤塌陷地同矿产信息、地质信息、交通水利信息、土地信息糅合起来。在共同管理的目标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即实现了数据集成又避免了各部门自行建立系统的孤立性,同样,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节约了成本。

具体表现在:

(1)数据基准统一,改变了以前各部门、各行业数据格式不统一,相互利用效率太低的特点。将各部门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之上,本身就是一种格式统一的表现。

(2)数据利用效率的提升。此系统数据主要真对矿产、土地、房产、规划、城市交通、水利及政府等多个部门。以平时各自为主的形式,每个部门在开展工作或指定决策时,都需要借鉴相关部门的数据,而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平台的出现,将各种数据进行融合。多层、分层显示的功能很好的解决数据互相借鉴的的需求。

(3)数据维护便捷。城市发展迅速,这也就要求数据跟新变化要能跟得上。没有统一的平台无法做到数据实时更新。而此次系统平台的设计,借用了C/S和B/S构架,既能方便内部专业人员对数据的编制和使用也很好的解决了数据的要求。

五、成果分析

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形成的采煤塌陷地范围图、稳沉状况图、积水分布状况图、征用状况分布图、已进行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区图等图件,对采煤塌陷地土地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土地开发复垦新增耕地率,编制采煤塌陷地调查分析报告。

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大势所趋,在基础数据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为政府及各部门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

采煤塌陷地数据动态调查要结合遥感信息和实地调查内容,再经过实验室阶段的综合分析,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比较,对塌陷地的变化作出科学的预测。本文对采煤塌陷地调查中的一些方法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制定一套符合徐州实际情况的采煤塌陷地调查方案。文章结合徐州市矿地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采煤塌陷地的信息化管理方案做了初步探讨,并对结合跟踪管理的方式提出对采煤塌陷地信息化管理提出了见解。

参考文献

[1] 富等.采煤塌陷区环境整治与矿区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004 (5):177-178.

[2] 戴昌达,雷莉萍 TM图像的光谱信息特征与最佳波段组合[J] 遥感学报 1989,(4)

[3] 白中科,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篇(9)

一直以来人们对英语的了解还停留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语法的掌握程度上,认为英语就是简单的听、说、读、写,只要将英语单词背会了,将词汇合起来就能是一句英语了,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家有四条狗。中国的学生有时候就会说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喜欢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模式,而西方国家人在讲英语的时候就习惯先局部后整体的模式。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要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否则学到的英语就不是纯正的英语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体现

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总是会给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不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隐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见面后一般会问“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类的问题,但是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问的,他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是对他的不敬。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触及他人隐私。

2.赞美

赞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欢迎,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人都喜欢被他人赞美,但是,赞美的方式却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喜欢被别人赞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一样,他们更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服饰、发型等,在西方国家赞美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见到一个人可以先从赞美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进行对话经常用到的开场对白。

3.致谢

Thank you也是西方国家人的口头语。在中国致谢词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员之间,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会说,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把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人都是这样。中国人认为这样很见外,听起来很别扭,可是西方国家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礼貌的象征,特别是英国人更是注重礼节上的问题。

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学生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就要加深对该国各方面的了解,特别是文化习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中国人见面之后会习惯性地问“去哪儿了”“吃饭了吗”,这些在中国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是当问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时候外国人会认为你是想要请他吃饭。而当你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时候,西方人一般会认为你触及了他人的隐私,是对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法,更要学习当地文化;其次,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确运用语言、词汇。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就应该在讲解该英语词汇的时候,加强对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免因语境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种语言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中西方文化发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吃透所传授知识,要去粗取精,选择英语中正确的内容来学习,对有违科学的东西要严格禁止。

2.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不只是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学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注意场合与措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当谈及两国文化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出影响两国关系的话语,要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篇(10)

迄今为止,人们在研究东西文化的格局时基本上沿袭着两种途径:一是纵向探索彼此之间的继承关系,二是从横向观察各民族艺术发展中相互间微妙的相似之处,寻找人类艺术的相同发展规律。本文从东西方绘画艺术交叉融汇的角度谈一下油画艺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方面:即基因互传、艺术变异的问题。

商业的流通、交通的发展可谓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的中介。东西方文化交流早在汉、唐两代便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到宋、明之时,尤其是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中国的色丝、瓷器及漆具已大宗运入西欧和东非诸国。

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上述工艺品主要通过西部伊斯兰教国家输入欧洲,对西方的艺术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到了18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建立起直接的贸易关系,因此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工艺美术品逐渐打开市场,在法、德、英等国家的上流社会受到赞赏和重视。望门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阔人之家在室内陈设中国的瓷、漆工艺品,悬挂中国书画也蔚然成风,一时间模仿和复制的赝品也充斥市场。

中国的色丝质地纯良,陶瓷品工艺精微,均富有独特的装饰性。而且绘画和建筑风格与西方迥异,纤巧轻盈、飘逸典雅。法国画家和建筑师纷纷模仿这种风格,如法国画家布歇的油画与巴黎的苏比斯府第的建筑等就具有明显的东方风格。这种吸取中国的以曲线构图、色彩淡雅柔和为特点的造型艺术,被称为“罗可可”风格。罗可可艺术在法国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9—1774年)达到了顶点。从此开始,西方的艺术胚胎中便接入了东方的基因。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彻底抛弃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而完全无保留地接受外来影响。换言之,各民族的艺术胚胎在形成的过程中,只能吸收与之相适应并有利其发展的基因。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不能轻率地将欧洲的罗可可艺术风格称之为“华式”遗风的缘故。

最初,欧洲的画家主要是通过中国的漆具、壁纸和装饰品上的山水画受中国绘画艺术陶冶的。法国宫廷画家华托的油画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又带有—种东方的悠闲、超然物外的朦胧感觉。他的代表作《发舟西苔岛》可谓东西方绘画艺术结合的范例之一。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指出:“凡时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在欧洲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中,尤其对法国后期印象派的诞生有过重要影响的是富有色彩感和装饰性的日本浮世绘版画。日本浮世绘版画直接从中国古代绘画脱胎而出,内容清新活泼,一般表现田园风光、耕织狩猎和楚楚动人的宫女形象。它强调水墨神韵、丹青传神,这给欧洲现代油画艺术在发掘色彩的秘密时以极大的启示。保尔·高庚在绘画中提倡光的和谐,反对使用传统的固有色,主张运用新的造型语言突破欧洲传统的油画观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摈弃了所谓的固有色及单一的轮廓线的变化,而转向形体与形体、形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给人造成一种脱俗的意境。这种新奇的朦胧色彩使人们拓展了无限的想象力,观者可以通过画家笔下富有质感的物象捕捉到它们蕴含着的抽象意念。这个时期的一些画家大胆地采用中国绘画传统中曲线构图或平面构图及多点透视的手法,并以其幻想性的内容来充实装饰性的画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种兼有东西方艺术特点的新的油画语言。它对于培育其生长的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美的变异,含有一种从异国的母源吸收来的特异风采。

东方艺术具有一种与西方艺术迥然不同的发展传统。这一点不仅与典型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础和不同的文化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文化艺术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而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以孔孟之道为基础的讽谕传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叛逆传统和以佛家思想为基础的虚无传统却是三大重要的影响因素。佛教的影响通透并融入到整个的东方艺术体系之中。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是相对立的,后者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以虚幻的方式来反映客观的物质世界,强调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美的境界。一个民族的艺术思维要受到科学思维的影响,但它更接近于宗教思维。人们没有理由否定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他的艺术情感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宗教意识。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是不相信宗教的,但他从创作的情感分析也承认:“艺术本身便是一种宗教。”(《罗丹艺术论》)我们在研究东西方的文化艺术时,要对其质的根本不同规定性作出历史的解释。香港学者袁翔说:“粗浅的比较不仅会歪曲一种民族的文化精神,破坏其完整性及固有的长处,而且会引起对其美学价值的误解。将陶渊明的道家自然状态同华兹华斯笔下的浪漫主义自然等同起来,亦是一种误解。陶渊明着重描述如何通过自我到忘却俗尘的境界,无需把思想与肉体、个人与环境割裂开; 而华兹华斯则以实际脱离现实世界为先决条件,然后才能达到生存的极乐世界。”(《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之可能性》)这也恰好说明东方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分歧。

18世纪初,法国的宗教改革及新专制体系已失去维系人心的力量,君主政体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法国的贵族经过一番颠沛之后,遂与国家及教会绝缘,坐享余荫、寄情花鸟之际,探得东方佛家超脱尘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罗可可之风才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说一种艺术基因的传入,绝非意味着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对其文化传统有选择地吸收和审美心理的改变。

欧洲油画艺术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个漫长的将东方的精神融入肌体的过程,使其逐渐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兼有东方特色的创作思潮和风格。欧洲油画艺术重视写实,这是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便开始形成的传统。而东方的绘画艺术却重视写意,这种传统大约从公元7至8世纪就由伊斯兰教教徒从波斯、埃及、北非传入西班牙。东方地毯的新颖图案、富有想象力的工艺品对欧洲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英国著名的学者冈布里奇在论述东方艺术时说:“这要归功于穆罕默德使我们了解了东方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他使艺术摆脱了受真实世界形体的束缚,而进入了梦幻式的线条与色彩的境界。”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宗教色彩更为浓厚,冈布里奇发现,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石雕均带有一种超然物外、飘逸脱俗的美感。这种新奇的美感无论在古希腊的艺术中还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都是前所未见的。

中国古代具有佛家思想的艺术家强调“虚境”的描绘,而道家学派的艺术家则崇尚“静思”。这与西方历来注重直观的感觉不同,要求艺术反映内心的感觉。欧洲油画艺术的审美观念建筑在直观之上,早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开始,便强调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在许多艺术家看来,只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透视法才能真实描绘形体。达·芬奇认为油画艺术是以“透视学原理为基础”的。但欧洲现代印象派画家们对传统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排除心理感受的真实达不到审美的更高层次。新印象派画家保尔·西涅克和乔治·修拉突破了旧式的框架,在作品中表现出东方注重“神似”的魅力。他们说:“一幅在线条与色彩里的画,被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所制出,是比那按照自然的偶然形象所临摹的东西,表示为较多思考的造型。”

一幅画的写实性、写意性都是通过画家巧妙的构图再现出来的。构图是一个复杂的从“立意”到“对象”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有多少艺术流派,就有多少构图观念,就有多少构图体系。在这些观念和体系之间,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贯穿着的话,这个东西就是把构图作为构成画面的决定性因素来认识,把构图作为传情达意的绘画语言的枢纽来认识。欧洲油画艺术从近代的写实语言到现代的抽象语言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整体构图方面,我们从以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也可以发现这一变化:

上一篇: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下一篇: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