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0:31: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土自然资源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上选择的是一条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历史上形成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东西部地区间的非均衡程度有所加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种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正在或将进一步凸现出来。西部的开发与发展作为跨世纪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部署,受到中央高层和经济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1999年6月17日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在编制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重要方针。
因此,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我国跨世纪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东部的开发与发展凭借的是地理区位的优势,那么西部的区域发展基础和优势则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于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无疑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的开放、开发必须围绕自然资源基础来做文章。
作为西部不发达地区来说,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之外,还有一大优势不容忽视,就是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后发优势,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积累起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经济资源都应是西部经济起飞的良好外部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部大开发不应再走低效率的自然资源开发的道路,而必须考虑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外部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的嫁接,真正充分地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研究总结国内外的资源开发的经验与教训,重视西部开发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再走过去的“先开发,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对西部国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启动西部大开发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西部的区域发展优势在于立足于资源基础上实施有效的资源转换战略
(一)资源转换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认为,劳动者、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构成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生产要素都具优势的区域几乎不存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某一种或几种优势经济资源,吸引自身短缺的其他资源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这种利用自身的某一或某些优势资源吸引其他短缺资源进行组合,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的区域发展战略称为资源转换战略。
(二)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人力资源分布不均,总体状况是人力(智力)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交通、信息比较封闭,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因此,其经济发展战略应是以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先导,走自然资源转换类型的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如45种主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东、中、西部比例为1∶2∶2。西部是煤炭、化学矿以及部分有色金属集中的地区,新疆是我国未来石油战略基地。陕西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甘肃有23种矿产的潜在开发优势;青海有丰富的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高原野生动植物及旅游资源;新疆地上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地下有丰富的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因此西部的不发达状态又被称作是“富饶的贫困”,或地上贫困,地下富饶。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曾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要素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资金要素集中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而矿产、土地资源等则西部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
国土资源的资产化,就是将国土资源作为资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核算、规划、补偿和监督制度,达到国土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就是遵循资源的自然规律,按照资源生产的实际,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人产出管理。国土资源是国家领土范围内自然赋存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海洋等。它不仅是任何社会生产都离不开的基础和原料,国家的生存之本,即本身就是财富,属社会财产范畴,而且是财富积累的源泉。
一、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必然性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其实质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市场经济中,任何生产要素均属于商品,任何物品都有物权(产权)。作为经济生产社会发展必须的要素,国土资源也必然成为资产,须实行资产化管理。
1.当前产权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资源的产权制度是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了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及其收益制度,而且还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益及其社会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强化企业的资产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不但可以保障国有资源(资产)的增值和有效利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源产业的积累和良性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保护其他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土资源的权益不清,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只是以市场交易量为增长测度,资产负债不计算资源和环境成本和代价,资源无偿使用、政出多门使得国土资源的动态变化和破坏被忽略,难以根治,尤其是矿产、森林等资源,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为争得局部近期利益,不惜牺牲国家或全局和长远利益,争相开发国家探明的高品位资源,不仅造成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低效益,资源废弃浪费,而且造成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资源的配置方式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现代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只有建立客观明确的生产要素权益分配和管理监督制度,即科学理性的管理体制,才能在生产要素开发利用、进入生产或市场过程中,充分体现自然资源所有者的地位,反映资源作为生产物资要素的自身价值(资产价值),保障资源由实物形态到价值形态的转换中所有者的经营者在收益分配的合法权益。
二、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特征
资源资产化的目标是改革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源国有资产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即与市场经济其他生产要素管理、流转机制接轨,与商品经济的运作机制方式配套协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而资产化管理要确保所有者权益,并具有自我积累增值性与产权的可流转性。
1.确保所有者权益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而且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这种所有权。所有权有两种意义,一是经济意义,一是法律意义,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忽缺。即作为经济资源,所有者拥有所有权的意义,就是由这种经济资源的利用中取得合法的经济利益,否则,这种所有权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中国宪法规定国有资源属国家所有,其目的就不只是强调国家对这些资源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是强调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经济利益的国家所有性,目前在中国国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产生的“谁发现、谁开发、谁所有、谁受益”现象,就是忽视和无视国家所有权经济性要求的结果。要确保国有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经济权益,在管理上就必须做到,首先维护国有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是确保国有资源国家所有权经济利益的前提;其次,明确国有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收益的国家所有性。当然,这里的国家所有性指的是这些应归国家收益的部分,不论以什么形式存在,在哪一种经济主体手中,以及会以什么形式投人在生产及其再生收益,其最终所有权都必须归国家所有;另外,目前由各主管部门以国家所有权取得的国有资源的收益,应集中一部分作为国有资源再开发、利用和耗竭补偿的基金,而不能搞部门所有、地方所有、集体所有,甚至个人所有。
2.自我积累增值性
将国有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就不可避免地要强调国有资源在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的自我增值和积累。国有资源与一般性国有资产在自然特征构成上虽然有差异,但它作为社会的生产资料,作为经济资源的构成要素,同样具有参与商品生产和流转的特性。这样,国有资源在社会再生产,特别是商品再生产中就会自我增值和积累。这种积累在自然形态上具有特殊性,如矿产品开采,它的补偿和积累不是将开采完的矿产品再生产出来,而是指将一个矿产品开采中的收益用来再投资,进行新的同类或不同类矿产品的开采。如果前一个时期积累的资金能够开发与前一矿井同样生产能力的新矿井,对国家而言,就是求得了资源再生产的完全补偿。如果生产能力更大一些,就有了积累,形成了扩大再生产。所以,国有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自我补偿、增值、积累,主要指的是价值运动。当然,这就要求对各类国有资源,无论是附加了人类劳动的,还是未附加人类劳动的,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确认它的经济价值,从而为从价值方面对国有资源加强管理提供前提条件。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是不能回避的任务。中国目前大部分矿产品开采的自我补偿、更新、积累能力差,导致原材料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从表面上看是原材料价格偏低,从更深的层次上看,是不承认稀缺的自然资源具有特别的经济价值,以及对这种经济价值估价不合理所致。
3.产权的可流转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国有资源的所有和占用中,应保证战略性的、重要的、大部分的稀缺自然资源归国家拥有,而一些普通的、能够在流转中不损失其自然性质、其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或严重危害的资源,应允许其他经济主体拥有。这是形成国有资源的产权流转性的基础。市场经济实践证明,生产要素没有流动性(即要素产权没有流动性),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就极难形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十分困难,资源也很难充分合理利用。因此,对国有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要使资源具有产权流动性,使资源产权可参与到商品交换过程中去。当然,资源产权流转性有自己的特殊性。这要求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来规范资源产权的流转,管理资源产权市场。
三、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对国有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资源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办法、新体制的形成,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新体制的确立有赖于经济体制从宏观到微观的改革,有赖于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以及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转。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种高效、科学的资源运作与配置体制一一现代自然资源经营制度和自然资源产权市场,使得被消耗的自然资源得以再生和重建,存量的资源得以最有效配置,并最大限度调动起各方面对其投入,使得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在高水平、高起点上得到和谐统一和相互促进,建立起持续、高产、高效、稳定发展的自然资源产业经营的运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市场管理,关键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确立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1.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把环境和发展上升到统一的高度,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始。早在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就向世界发出了“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呼吁。此后,国际社会把可持续发展视为新的发展模式,但是,要使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变为全人类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真正的实际行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它的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由于土地是世代相传的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她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今天的土地利用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明天。因此,可持续土地利用问题便成为当前围绕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接受性这五个目标构成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而且必须以这五点来检验和监督土地利用。可持续土地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世界各国政府都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人们一方面追求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现”,另一方面人们又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全世界正是在追求逼近“可持续土地利用目标”的动态过程中,去衡量和调控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能力。因此,各国只能根据国情,制定一个土地利用目标,以保证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得以持续。
2.市场化原则
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就是以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而不再走过去条块分割的老路,要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是在自然资源无价、无偿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非资产化管理前提下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管理体制与中国现阶段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是难以适应的,表现在:①单纯的行政性管理削弱或忽视了所有权管理。②只有实物性、技术性管理,忽视了经济管理。③自然资源的产权不能流转。而国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保证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还要进一步保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得经济效益归属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且必须将国有自然资源作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做到技术管理和所有权管理并重,所有权管理适当集中,培育和完善国家调控下的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3.国情原则
首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国情、自然资源情况不同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家。实行资产化管理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性资产化管理的道路。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现阶段自然资源消耗又处于增长期,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必须以提高自然资源效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为中心,二是中国的国有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单一所有制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政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因此,一方面要实行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的适当分离、理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实行所有权管理和行政权管理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的结合,既要改革现行的行政化分割所有权的状况,又要加强行政管理,把行政权管理和所有权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内部把两权分离,形成一个新的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管理体系。
其次,开发利用权的出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性资产不同于其他资产,这一类资产的取得不是通过国家投资形成的,而是经由国家权利的转移取得的。而且,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多次利用或被耗竭,或被污染不能利用。自然资源的存在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财富,而且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人们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再造,要想做到永续利用,必须有投人,用经济手段来管理自然资源,这就要求国家在不直接行使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扩大资源性资产产权的流转范围,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开发利用权的出让形式。
另外,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调动各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由于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的管理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资源性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具备进行技术性管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能力。因此,当前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时,应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各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昌明,成金华,邵赤平.资源环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26-27.
A.空气 B.鱼 C.水 D.书本
2.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阳光、土地、水、草原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3.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气候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
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
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5.对我国土地资源描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没有后顾之忧
B.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丰富
C.我国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D.我国难利用的土地资源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多
6.有关我国耕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水田分布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
C.旱地分布在年降水量200至400毫米之间的地区
D.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
A.耕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草场超载,草质下降
C.过度开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D.土地价格过低
8.我国人与地突出的问题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
9.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10.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 )
A.江河湖泊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水 D.地下水
1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
C.南方多,北方少 D.东北多,西南少
12.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开发地下水
13.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
A.冬春多,夏秋少 B.冬春少,夏秋少
C.东部多,西部少 D.东部少,西部多
14.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防止水污染
15.我国水稻种植相对集中分布在( )
A.长江以南 B.黄河以南
C.秦岭—淮河以南 D.阴山—辽河以南
16.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
17.下列做法,不利于节水的是( )
A.自流灌溉 B.喷灌
C.滴灌 D.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18.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
A.输水线路较短
B.人口少,最为经济
C.可以利用已有河道及天然湖泊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19.近年来北方冬季频繁发生沙尘暴,这是什么现象发展的表现?(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气候骤变 D.乱占耕地
20.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二、双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两个符合题意,请你把它找出来并将其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21.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 B.铁矿、天然气
C.阳光、土地 D.水、草原
22.我国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主要是( )
A.只有耕地资源才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B.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C.草场资源破坏主要是被工厂、交通设施占用
D.森林资源在一些重要林区有减少的趋势
23.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B.部分地区严重的土地流失问题
C.部分地区的酸雨问题
D.部分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24.我国水资源分布的规律是( )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25.关于水资源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B.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居世界前列
C.地球上水面多于陆面,水体的总量很大,其中冰川约占1/3
D.地球上的淡水主要以江、河、湖、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
26.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5分)
A.土地 B.珍珠米 C.水 D.矿产 E.水稻
F.森林 G.桂圆肉 H.纸张 I.空气 J.风景
三、读图综合题
27.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回答问题。(7分)
(1)我国耕地、林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难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我国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百分比。(3分)
(2)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实状况是 。(2分)
A.耕地、林地少 B.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难利用的土地多 D.人和耕地矛盾突出
(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用地将会不断增加,耕地将会 。(2分)
阅读平台
28.阅读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材料,分析回答:(19分)
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确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南水北调工程将把我国的哪四大流域连接起来?(4分)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 (河流)的水调往 地区。(2分)
(3)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调水可利用 河道,经过 、 、 、 、 五个省级行政区。(6分)
(4)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是从 水库调水,经过 、_ 等省级行政中心一直输往北京、天津。(3分)
(5)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5分)
29.读下表,分析回答:(9分)
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比较
中国世界中国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耕地0.1 公顷0.36公顷67位
人均林地0.12公顷0.9公顷80位
人均草地0.23公顷0.76公顷121位
人均河流径流量2600立方米11000立方米88位
(1)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2)怎样对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5分)
地理作坊
30.读南方和北方水土资源比较表,根据表格绘制我国南方和北方水土资源扇形百分比示意图。(5分)
参考答案
1.D2.C3.B4.C5.C
6.B7.D8.C9.D10.A
11.C12.C13.B14.A15.C
16.A17.A18.C19.B
20.D21.CD22.BD23.AB24.AC25.AD
26.ACDFIJ
27.(1)20.1% 21.6% 可利用的草地
(2)ABCD
(3)建设 更少
28.(1)长江 淮河 黄河 海河
(2) 长江 华北
(3)京杭大运河 江苏 山东 河北 北京 天津
(4)丹江口 郑州 石家庄
(5)能够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
《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
《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已经州政府第143次常务会议研究,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
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21〕15号),提高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土地要素集成效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国土空间布局,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就加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一、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
(一)加快规划编制。严格按照国家《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加速推进州、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9月份完成报批。同步推进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做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省州县“十四五”专项规划高度契合。
(二)做好三线划定。依据国家和省上的编制规则,核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同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和规划实施监督体系,严格管控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保障城乡建设。
(三)统筹项目清单。州、县(市)将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纳入国土空间开发边界范围内,切实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提供充足的规划空间。
(四)保障项目建设。在州、县(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甘肃省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前,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实行规划承诺的方式,应保尽保、应报尽报。
二、科学配置用地计划指标
(五)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争取将我州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纳入省上支持范围,争取省上统筹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全州各类项目用地审批。
(六)注重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全州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使全州存量建设用地使用工作达到全省“增存挂钩”要求标准。
(七)鼓励节地挖潜。在全州统筹土地资源配置工矿废弃地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腾退出的建设用地节余指标用于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计划指标。
三、用足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八)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县(市)政府组织开展前期工作,严格执行省自然资源厅验收标准,对上报的项目区地块逐一甄别、精准认定、外业核实,真正建立起以“政府主导,自然资源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乡镇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的政策落实运行机制。
(九)争取挂钩指标。州自然资源部门要积极衔接省自然资源厅和东西协作省市,全力以赴争取增减挂钩交易指标,促进全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优质高效申报审批建设用地
(十)合并批准流程。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合并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一证办理;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书合并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证办理。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土地划拨类建设项目实行承诺制,由县(市)政府承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容缺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所有建设项目,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无需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直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十一)推进多测合一。在工程项目建设竣工验收阶段“多测合一”基础上,全面推进包含建设用地选址供地、工程施工定位测量等全流程的“多测合一”工作。
(十二)完善用地绿色通道。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主动服务,积极协调用地单位、项目业主和主管部门,做到各类项目用地“即来即办、快审快批”,全力保障我州各类重大建设项目依法落地。
五、加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落实
(十三)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州自然资源局要积极争取新增耕地潜力大的国土整治项目,有效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十四)引导集约节约。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对确需占用耕地的项目,做到明确建设用地单位的补充耕地责任,认真落实补充耕地方案。
(十五)异地购买补充占补指标。争取通过省级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向指标富余地区购买指标,易地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力保障我州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指标落实。
六、积极鼓励多方式供应土地
(十六)建立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完善推进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让、抵押二级市场,州、县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土地交易平台,提供服务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归集和查询服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明确土地二级交易市场各交易环节和流程基本规则,建立“信息—达成交易—签订合同—交易监管”的交易流程;加强交易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的有序衔接。
(十七)鼓励多方式供地。科学安排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方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探索推动土地复合利用,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使用性质的用地类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业用地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现有工业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且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七、主动做好项目用地协调服务
(十八)加强用地组织协调。州自然资源局成立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全面做到提前介入、靠前服务、清单式管理,实时跟进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展。
(十九)实行台账管理。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从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用地报批等方面建立起工作台账,全力保障建设项目顺利报批实施。
(二十)强化衔接配合。州自然资源局向州直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发出工作协调函,建立项目协调联动实施机制,建立工作群,形成工作会商机制,保姆式服务保障全州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顺利建设实施。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强化政治引领,落实、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深入开展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把解决问题、推动责任落实作为整治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执法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为期三年的安全生产整治行动,结合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县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措施,推进全县矿产资源开发,持续整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地质勘查、测绘行业管理,全面提升全县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县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组织编制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并组织实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落实好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做好全县范围内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消防基础设施等高危行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审批工作。(负责任股室:国土综合利用股、行政审批股)
(二)推进矿业开发转型升级。科学编制实施县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提高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减少小型(生产规模)矿山数量,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淘汰落后开采技术与设备,推进建设数字化矿山,提升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
(三)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安全生产和办公室管理制度、健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深入排查我县非煤矿山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结合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强监管严执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矿产卫片执法等专项工作,重点整治无证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采矿、越界勘查开采以及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地下开采矿山主体资格管理,严禁以分包、转包等工程建设名义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好我县地质勘查、测绘行业日常监督管理。(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政策法规及执法监督股)
(四)提高“打非治违”执法水平。加强矿产资源执法培训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我县矿山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四个一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防止随意执法、标准不一,确保执法公开、公平、公正、标准、合法。强化行政执法处罚、行刑衔接、失信联合惩戒、约谈警示、公开曝光等措施,严格责任追究。(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政策法规及执法监督股)
五、时间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按照州自然资源局、县安委会总体安排和要求,制定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各股室的责任分工,全面部署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
各责任股室依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日常工作,全面排查我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要求,及时完成整改任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
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归类,明确整治的重难点及下一步方向,加大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促进我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上台阶,确保打非治违工作取得实效,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巩固提升与成果汇报(2022年)
采取措施巩固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所取得的成果,确保隐患不反弹;将行动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形成年度工作报告及时上报。
六、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级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提升乡村级(以下简称“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指导全县乡镇形成一批乡村规划编制示范样本,以先行试点编制的示范村镇为基础,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应编尽编乡村规划,实现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三)加强试点示范
结合我县实际,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规划。2021年5月底前选择镇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选择7个产业发展试点村,6个乡镇振兴示范村。2021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乡镇、村规划编制需求摸排。2021年前完成13个试点村和1个试点乡镇的乡村规划编制初稿,力争12月底前完成审批;2022年,全面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规划编制工作;至2025年,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逐步推进编制余下村的村庄规划和乡镇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力争做到应编尽编。
(四)强化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机制,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按区域设置自然资源所,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2021年底前率先在已实施的镇和13个示范村所在镇先行各设置一名专职乡村规划师,所在村设置一名兼职乡村规划员。2023年底前,实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制定乡镇国土空间管理机构制度。202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或片区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制定完善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二是健全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2022年前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构建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初稿,完善审批、项目监督、验收等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前完成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的宣传及试落实工作。2025年确定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信息系统。
(五)把握规划重点
鼓励人才下乡,因地制宜编制规划,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科学避让自然灾害风险,推动乡村居民点适度集聚。
突出耕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安排专人落实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入库监管工作,2025年底前实现对全县13个乡镇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全覆盖动态监测。
三、保障措施
(六)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成立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规划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力量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规划设计中心,由分管规划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县自然资源局加强日常评估和监督检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新情况,及时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做好规划的动态完善。同时鼓励乡镇探索研究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实施村民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过程监督。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075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和社会最明显,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信息化趋势加强对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建设都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促使人民生活方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化测绘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是指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先进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手段,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测量描绘的技术。测绘技术也包括现代化测绘仪器,GP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积极引进先进的测绘技术,先进的系统架构,促进国土资源测绘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科学的发展。
1 国土资源与其测绘管理的重要性
国土资源,顾名思义是国土与资源的合称,是由土地与矿产资源两个大部分组成,是一个国家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的物质实体。从狭义上来说,国土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江河湖海、矿藏、生物、气候等一系列自然资源,而从广义上来看,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领土内一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总称。总之,无论是狭义的国土资源还是广义的国土资源都涉及到国计民生与诸多行业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国家与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国土资源测绘管理系统与技术的研究极其重要,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影响重大。今年3月18日,市国土资源局成功举办了2016年“博林杯”测绘知识竞赛,目的旨在推广国土资源管理测绘知识,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测绘系统与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规划,以及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测绘系统架构的积极性与重要性。
2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测绘管理技术与系统构架的现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的突破,以及我国国土资源的不断消耗减少,国家经济建设与人民生产发展都对国土资源管理测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国土资源管理测绘系统,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水下地形测量系统,电子地图'制作系统,地图汇编系统,土地利用遥感动态检测系统,三维景观图制作系统等种类丰富,这些现代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测绘系统极大地支撑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测绘工作的长期开展,提高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与准确度,有利于帮助政府与有关部门更加直观精确地了解掌握国土资源的重量种类以及使用情况,对提升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保护成效与资源利用率又极其重大的意义。
3 关于国土资源测绘管理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发展方向
虽然当前我国国土资源测绘管理系统已经取得就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国土资源测绘管理问题的复杂化,以及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仍然需要致力于增强国土资源测绘管理系统架构设计的研讨,积极推动国土资源测绘管理系统升级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测绘数据的共享性,测绘管理操作的便捷度,便于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测绘系统运行中的维护与推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测绘需要采取新的分布式测绘管理系统设计,主要是客户机/服务器体系架构和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两种。
3.1 推动C/S体系架构设计
C/S体系是一种通信软件,也是一种网络共享与分布式的系统架构模式。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两个部分,在国土资源管理测绘工作过程中需要两个部分相互合作,紧密沟通,协调使用,缺一不可。在进行国土资源测绘与管理时,客户端可以提供与客户端相通的界面,进而进一步进行关于国土资源的各种逻辑业务处理工作,C/S系统的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客户端软件,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效率支撑,从而便于更快更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分析数据,为资源分析与测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做好铺垫。在客户端工作基础上,服务器可以进一步做好数据库服务工作,解析并且用户的各种业务工作需求。随着我国国土资源测绘管理系统的发展与推广,测绘管理系统中的用户数量也日益增多,各种各样的子分布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多,种类更加复杂化,同时测绘关机程序也有所扩张,难度系数逐渐上升,国家与相关从事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于科技人员要对C/S体系架构进行有效的改进,提升体统运行的速度,便利性与普遍性,设计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测绘管理系统。
3.2 加强B/S体系架构设计
与C/S体系相辅相成使用呃呃另一个国土资源测绘管理体系架构便是B/S体系架构。虽然在国土资源测绘管理体系运行中,C/S体系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效率与工作等有一定的改进与提高,而且已经汇集了大量的用户资源与数据资源信息,但是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通信软件的交流互相沟通性能,提升国土资源数据信息业务的处理速率,另一种新的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架构B/S体系便应运而生。这个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布式表示层,业务功能处理层,以及数据功能表示层,这三个层次间逻辑上相互独立,各个层次首先独立完成各自业务处理工作,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层次的处理工作,最后层次与层次间彼此将处理结果与分析数据进行共享,再得出处理信息。在这个体系中,国土资源管理用户只要利用计算机设备简单地下载一些小插件,系统软件或者浏览器,就可以登录进入管理系统,向系统发出业务需求,应用机械系统自动运行,进而进行国土资源测绘管理工作。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成都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4210
国内刊号:51-1592/N
邮发代号:62-17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土地国情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国民对其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及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中学生是一个特殊人群,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对他们开展土地国情教育,能够使他们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土地国情现状,形成正确的土地国情观念,有助于今后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土地国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土地国情教育的内涵
土地国情教育是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教育,重点介绍我国土地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利用问题和制约土地利用的因素与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真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土地国情观,促进我国未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国情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和人均占有量及在世界的排名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紧迫感;介绍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土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与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介绍我国土地利用政策,使学生成为土地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通过认识我国土地国情,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紧迫性。
2.中学生开展土地国情教育的意义
2.1有助于中学生全面认识土地国情。
通过培养学生的土地国情观念,学生从我国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区差异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土地国情,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按人均计算,我国并非地大,也非物博,人均占有量相当有限,而且由于利用不当,某些资源浪费更严重,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使中学生全面认识我国土地国情。
2.2有助于在中学生中形成正确的土地国情观。
学生通过认识我国土地国情,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更重视土地,保护耕地,爱护环境,形成良好的土地国情观。节约意识得到加强,如饮食方面,不挑食、不浪费,生活方面,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通过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找出存在的明显差距,例如,我国各类自然资源从绝对数量和品种方面讲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同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各类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居于世界后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又是资源小国。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差距,学生自觉宣传和遵守国家土地政策,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各类资源的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土地国情观。
2.3有助于丰富中学地理教育内容。
当前中学阶段地理教育非常重视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对土地国情知识的传授比较少,形式比较单一,这与我国当前土地国情的严峻形势不相符。通过在中学阶段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土地国情教育,可以改变中学阶段土地国情教育薄弱现状,丰富中学地理教育内容。
2.4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是任何物质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条件。土地利用得好坏直接关系人类发展前途,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奠定坚实基础。学生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能从思想上重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珍惜。
3.中学阶段土地国情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3.1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土地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国情基本情况,并借助现代媒体通过给学生播放土地国情方面的录像、幻灯、投影,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3.2组织开展有关土地国情的专题演讲。
土地国情的演讲内容涉及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和土地政策等各个领域,还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学生在演讲前事先做好卡片,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种方式较适合初中学生。土地国情教育演讲由于时间限制,重点围绕国内土地退化、土地盐碱化、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国情演讲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对问题有特别深入的观点,重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3开展实地参观访问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考察某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访问村民的经济收入,了解各种由于人们欠缺土地国情知识导致的一系列土地退化和浪费现象。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气象、地质、水文等的观测,既培养野外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土地国情意识。
3.4特殊节日,重点宣传。
学校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全校性的土地国情教育活动,如每年的植树节(3月12日)、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无烟日(5月30日)、全国土地日(6月25日)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在全校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作文比赛,世界环境日邀请环保部门专家到校做有关环保方面的教育报告。学校在文化宣传栏中设立土地国情教育专栏进行教育宣传,校广播站在节日期间播放土地国情知识专题,各班借此机会召开土地国情教育的主题班会,并办黑板报。
参考文献:
[1]马克伟,张巧玲.认清土地国情珍惜有限土地[J].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01(3):20-24.
中图分类号:F301;P208;P237;P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387-01
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形势的愈演愈烈,使得对于地理资源、自然资源和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重要,这这样的形势之下,3S技术逐渐得到发展和运用。随着相应的运用和不断的创新,3S技术已经可以立体、快速且全面的对地上、地下的资源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探明,以下主要对土地管理领域3S技术集成及应用问题进行研究,使该技术可以为土地管理工作相关信息的获取、全面处理及具体的分析提供便利,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和管理程度。
一、3S技术集成的优势意义分析
在进行土地资源的动态形式监测工作中,3S集成技术具有相关的其他技术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GP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的定位,且实施精确,可以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对目标变化区域进行更为实时、便捷且高效的定位。而且遥感卫星技术获取信息量大、具备较高的真实性、视野广阔、概括性强,可以更好的了解目标区域的概貌。另外,遥感技术具有较强的现势性,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重复数据的提供,这是进行遥感分析的基本条件。而且GIS技术可以对多层次、多时态及多来源空间和地学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实现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的结合,通过处理建立土地资源具体利用的驱动分子。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效集成是目前地理观测中地理空间相关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分析、更新以及具体应用的三个核心支撑性技术,是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科学规划、自然资源的防治及动态监测、城乡的管理规划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地学研究定量化的重要方法之一。3S技术的集成是以GPS、GIS和PS为基础,将这三种独立的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构成一个有效的、综合性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定位技术的集成,可以将自动采集、实时采集以及数据的更新和处理等功能进行结合,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地球科学以及环境科学提供基本的观测技术手段、描述性科学语言和整体思维工具。
二、土地资源管理中3S技术的集成应用
(一)整体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相关工作时,编制工作、审批工作和具体的实施中将会对指标和图件等空间数据进行大量的涉及,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规划的成果以及工作的管理效率要求都非常高,对3S技术的集成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对管理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质量进行提高。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对于3S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技术的运用,对空间的数据进行获取,并以数据为基础,对土地的规划利用相关管理系统及遥感动态监测管理系统进行建立,对土地的相关数据编制修改、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工程项目用地的审核、报批和土地的相关开发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情况实际监测以及执行情况的检查等进行辅助。
(二)土地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在土地自然资源基本现状高新技术动态形式的检测中,主要是对已有的全国土地详细的图件和数据以及最新的遥感卫星信息进行利用,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土地整体资源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都是对信息进行获取的主要手段,而对GIS的运用是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相关的软硬件支持,实现对土地资源数字化的利用和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通过空间的分析、编辑和具体信息数据的表达,为后期的决策和咨询环节提供服务。目前,对于土地自然资源的科学资源动态形式的监测中3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针对此领域已经有众多的专家组织对其进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在土地自然资源调查环节的应用分析
在众多的土地资源开发项目中,3S集成技术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为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土地的现状基础数据和基本的图件资料实现了项目的科学编制和规划。不可否认,3S技术的应用对土地资源分析、调查精度和效率进行了极大的提升,对土地资源的覆盖和利用变化整体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项目土地规划利用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近几年,在国土自然资源的管理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日渐成熟,为土地的变更内容调查、执法监督的具体情况以及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已然成为目前我国国土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测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土地资源管理中3S技术的前景发展
(一)3S技术将得到深入的研究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3S技术的日渐成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3S技术对自身的功能进行了完善,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便捷、易用,且稳定性高。通过对目前国际整体发展形势的分析,可以对3S技术进行完善,使其与嵌入式的其他多维系统进行融合和集成,实现功能的叠加强化。而在土地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监督方面则可以对更多的监测技术进行综合,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供更为统一和科学的数据服务体系平台,实现对一体化管理的有利支持和保证,便于进行土地自然资源的各类信息的收集、交换和具体的应用,使整个过程变得规范化和标准化,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工作操作。
(二)3S集成综合技术发展
3S技术对许多的现代定位和监测技术进行了运用,并且在经过不断的使用经验总结中,已经对集成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便捷性和强大进行了显示。土地自然资源的监督管理中,实现了对可利用数据信息各个分模块的有效统一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原有技术对自身的功能进行逐渐的加强,可以对更多的分模块进行集成,对土地管理中各类环境信息和空间信息的机动、快速、可靠、准确和获取、处理及及时的更新进行实现。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基础和载体,实现数据、资源和应用三方面的共享,以地图为载体,进行浏览、信息查询和具体信息分析应用多种功能的发挥,构建一个交互式和智能化、个性化的土地资源管理、监测和服务综合平台。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针对土地自然资源的管理还处于较为封闭和平面式的状态,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及发展,社会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需求也变得越来远大,因此3S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该种技术模式的运用,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研究变得更为立体和开放,对土地勘测的实际模式进行了充实,利于决策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战略实施,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行了促进。
参考文献:
[1] 高辉.针对3S技术集成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82-282.
[2] 顾育红.浅谈3S技术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测绘,2012,35(3):62-64.
[3] 张拥军.浅析土地管理中现代技术应用的重要性[J].房地产导刊,2013(18):28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