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5:41: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篇(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认真解读和贯彻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想搞好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就说明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为了高考大量地做题怎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既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那么,怎么样去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呢?

(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每一门课程都有每一门课程的上课特点,语文课的特点就是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没有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能说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也无法做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有语文味呢?“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文学的魅力中快乐成长,踏实进取,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融进语文课堂,融入到课文当中。

(二)舍弃为高考的功利做法

为了高考,弃语文教学于不顾,节节都在讲方法、讲答题技巧。这是高中的很多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适应高考题型,美其名曰不要让自己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非常不聪明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学本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但我们一些教师却偏偏急功近利。他们或一味追求考试成绩,或一味追赶教育时髦。考试不考的内容不教,于是给学生打精神底子的名著阅读成了虚设;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于是舍本逐末,大谈解题技巧,背诵范文成了应试作文素材的唯一来源。”“急功近利者忽视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我们要舍弃所谓为了高考的功利做法,真真正正回到语文课的本色上来。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53-01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梳理探究"模块,这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所以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它既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梳理探究、任务,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

1.注意梳理探究的统整性。

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功能的整合性。要强调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要力避语文梳理探究活动中的惟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课程观,防止语文梳理探究"惟语文"倾向。

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如人教版必修二语文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所涉及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还涉及科学艺术、人文景观、民间文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最好先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梳理编辑成册,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对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计"成语与文化"这一板块,点拨学生理解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成语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梳理探究的文化内涵,这是新课改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首先是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消亡了,那这个民族就永远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而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也是联合国六种语言之一,而且是最经济的语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堂都开设了汉语课,用于测查外国人汉语水平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被国际认可,被称为"中国的托福"。

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国内却普遍被忽视。举国上下一片"英语热",从小学开始,家长就忙着请英语家教给孩子补英语,而大学则有英语等级水平考试,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就不能毕业,可是汉语水平低却照样拿文凭。很多大学非中文专业不开设语文课,很多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只考英语和数学。很多大学生写文章错字连篇,理科生写文章"一逗到底",文秘毕业生不会写公文,医学毕业生写不明白病理""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母语。据说,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都不准讲外语。不由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难道我们要像小弗郎士一样,等到没机会了,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语文吗?

2.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2.1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2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2.3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2.4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3.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践行者,这是做好梳理探究的关键。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践行者。以"优美的汉字"为例,课前要组织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搜集有关"汉字"的资料,思考筛选,再经过个人或小组梳理整合,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汉字的音、形、意的优美。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就会日益提高。在开展"修辞无处不在"教学活动时,要以修辞活动为纲,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例子串联在一起,比如初中、高中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广告语、歌词、日常生活用语等等,长期以来,学生对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导致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很片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要通过对以前学习和接触到的修辞的梳理,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包括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使学生感到"修辞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篇(3)

新教材在学制(学段)设置上由传统的结构模式分成了“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教材内容又改成了“阅读鉴赏”“表达交际”“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大部分,加强了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面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

一、提前布置,重视交流

“梳理探究”课和常规课不太一样,它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深入研究。“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课外的收集、整理资料而获取知识与能力,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在上课之前,就需要一些精力让学生分组,然后安排他们回去查不同的资料,收获不同的成果。以《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为例,十人一组,分为七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七个问题分别是:A.亲属称谓;B.社交称谓;C.职衔称谓;D.谦敬称谓(二组同学完成);E.特殊称谓(二组同学完成)。这样,每个小组目标明确,搜寻的资料更具目的性。

二、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巧设导语,激情引入。每一节课的导语都显得特别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会产生求知的渴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为例,我的导语就是一段马志明和黄族民的相声《称谓》,这段相声十声搞笑,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问,大家听了相声,笑过之后,大脑中有什么想法呢?不掌握称谓语常识会闹笑话,有人一句话就把人说笑,而有人一句话却把人说跳。交际语言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婚姻乃至前途、命运,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得体不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考的需要,高考就专门在“语言运用”中设立了“得体”这一考点的。一方面是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考试的需要,学生又如何能拒绝对它的兴趣呢?

三、提高趣味,积极参与

“梳理探究”课本来就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师不再是主体,而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己的成果。但需要一个能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方式。比如,讲亲属称谓时,让学生们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来讲二个人之间的称谓问题。一方面,学生刚刚学过《红楼梦》;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个称谓问题。所以,对问题的回答十分积极。如幻灯片打出:贾敬是贾宝玉的________;刑夫人是贾宝玉的________。大家回答后,再请做这组问题的同学来为大家总结并展示他们的成果。学生自己便能总结出谦敬词当中的规律:“家大舍小令外人”。

另外,可以加上一些课外趣味的小知识,会让学生们的兴致再一次提高。如乾隆下江南时,在途中遇到一位141岁高龄的老人,当即赠一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随行的纪昀立刻对一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为六十岁,“重开”即过了两个六十岁了,上联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60*2+3*7=141;古稀为七十岁,“双庆”即过了两个七十岁了,也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70*2+1=141。此联文、理结合,包含着对这位老人的美好祝福。这样的小故事,会让同学们的兴致立即提高许多,不仅记住了今天学的小知识,也热爱上语文。

四、注重实践,发展探究

知识的接受总是愉悦,但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时会迷惑我们的双眼。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要会运用到生活和考题中去,那才是真正地接受。所以在梳理探究课中,要安排适当的习题来检测他们的接受程度。梳理探究部分的内容通常都出现在高考考题的语言运用当中,所以选择一些与此相关的运用题,可以让他们提前触摸到高考的脉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五个方面就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知识的接受并非只能枯燥进行,我们可以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知识的传输。在梳理探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秉庄.从一位考生答题引起的思考.语文学习,1991(3):7.

2.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3.温立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带着家人的嘱托,带着青春的希冀,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走进了高中校园,开始生命中又一段重要的学习旅程。但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不久,新鲜劲还没有完全消退,便陷入了学习的迷茫、困惑中。课听不大懂了,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作业做起来吃力了……凡此种种,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势必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是汉语语法教学的衔接。

一、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现状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即便是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说:“高中语文没边没沿,浩如烟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我实在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初中的课文我读得很透彻,但到高中有很多文章读不懂,只能一知半解”“文言文在初中比重少,而高中内容太多太难了”“初中语文老师的课挺简单,有意思,但高中语文课容量大,我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还是学不好”。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觉得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难教:“一些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懂”“初中就应掌握的知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现象,结果一到考试,许多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二、原因分析

其实,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出现困难,既不是初中老师没有完成任务,也不是高中老师没有全力工作,在我看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初高中语文教学系统不完全一致。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有脱节之处。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人民意志,规定了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上互不衔接的一个主要原因。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体现着系统化和一致性。因此由于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区别。而初高中教学要求的脱节在语法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初高中的课程标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处的位置:散见于《汉语词类表》、《句子成分简表》等附录部分。

4.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多数老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然都会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教学上尺度亦不统一。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篇(5)

2.实施长文短教的策略

2.1整合资源,分层引导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长文的预习十分重要。在以往预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仅是借助工具书,对文中的字词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了解,致使学生逐渐养成惰性思维。在长文短教教学方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深入挖掘课本及参考书,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分级导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课文内涵。教师采用这种方式,不但有助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探究学习,利用有限课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精设问题,启发思索

新课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提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在学习高中语文长文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短教的目的。

首先,要设计一个与课文谋篇布局相关的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提问点。在深入分析教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课文的构思方式与写作思路。

其次,要设计一个课文主题的文眼。教师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汇集重点难点的题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突破课文重难点。使学生能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理解长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最后,要设计一个以新颖角度出发的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工具,在长文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设计新颖的课程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解析和思考,减少对辅导资料的依赖,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2.3联系实际,强化能力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与实际生活、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联系。以往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语文长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作业练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开放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延伸对长文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更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认真点评,给予对学生感情的尊重,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语文课程。

3.“长文短教”的效果

3.1授课时间的变化

对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长教方式与短教方式在用时上体现了很大的差异,实际调查显示,短教要比长教节省近一半的授课时间。对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运用短教方式进行长文教学,一个学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利用节省的时间,开展各种与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3.2授课效果的变化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对高中语文长文进行长教与短教的教学效果相比较,学生单篇课文的测试成绩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短教方式在教学用时上明显短于长教方式,这就说明短教方式对于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更有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短教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一定课程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身能力得到更显著的增长,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教师在实施长文短教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在授课时,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选择。

篇(6)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与大众传媒水融。青少年学生与各类媒介的接触更是频繁。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平台和窗口,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适应了学生活泼好动、个性凸现的特点。

因此,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学生,传播媒介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青少年的媒介语言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二、媒介语言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的关系

(一)信息化时代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随着多元媒体阅读时代的到来,语文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纯文字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应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极开发多元媒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将网络文本、广播影视、广告等应用于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阅读媒介,搭建媒介语言素养教育的平台,培养学生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信息化时代下的语文学科,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媒介素养的介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思维的敏锐力度和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被人们推崇,这也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这种思维的批判能力恰恰符合媒介语言素养的特点,媒介语言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语文新课标形成交集。培养媒介语言素养成为实现新课程语文标准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我们的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与媒介信息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不该也不能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我们必修1课本“梳理探究”模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将一部分新生词和流行语进行归纳总结,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影视文化》“影视百年”“文学与影视”“大片”“国产影视”,欣赏影视表演,欣赏影视语言,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在语文课堂完美地融合了。语文越来越贴近生活,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四)媒介素养与语文应试紧密关联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使语文应试与社会媒介越来越紧密关联。

(1)语言运用题的设题也讲求时代性。2014年马鞍山市语文的几次模考,语言运用题非常关注当下:二模中关注“雾霾”,三模中关注“浮躁的国学教育”、“出彩中国人”“中国好声音”,还有一档访谈栏目――2014年3月11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接受了《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要求根据交谈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访谈栏目题型的设置,是媒介素养在语文学科最佳体现。

(2)几乎所有的优秀作文题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2014年的马鞍山的三次模考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马鞍山二模。作文极具针对性,材料如下:

①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

②(庞恭)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选自《韩非子》)。

这次作文命题直接引导学生在媒体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如何进行正确的辨别,合理地选择。引导学生对“道听途说”的信息,需有冷静的判断。

今天的语文应试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现实社会的贴近,与媒介结合,是语文学科设题的方向和宗旨。媒介语言素养与语文应试紧密相连。

三、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媒介语言素养教育

(一)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首先要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内容被各种媒介放大,传统媒介(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与新兴媒介都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课本”。就教师而言,要转变观念,甄别筛选,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媒介信息的便捷与优势,选择丰富文本阅读内容。第二,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教学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网络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思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语言素养。

(二)以文本为主线,进行多角度媒介对话

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唯“教材论”,即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走出教材的范围,很少对教材的知识进行介绍和比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育人。教师要不断从各种渠道搜集有用材料为学生提高多元化自主解读。如在上《雷雨》时,在多元自主的解读文本同时,将《雷雨》电影、话剧提供给学生,让其揣摩不同的剧作语言,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三)通过大众媒介,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

在进行媒介语言素养教育时,我们应选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关注、探讨,以从中得到启发。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其自主查阅资料,培养学生选择、重构、归纳、总结等媒介素养能力。

(四)开展媒介交际实践活动

所谓媒介交际活动,就是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广告、报纸等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媒介信息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媒体交流和制作为目标,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鉴别能力、爱思考的主动学习者。

篇(7)

一、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情感教育具有兴趣性、审美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旨在通过多种情感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感性化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现阶段,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习惯于灌输式知识讲解,忽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改善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环境,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如可以引进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以此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课程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编排突出人文特点,课文内容涉及青春、生命、历史、梦想等诸多方面,且蕴含丰富的情感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回应。在教学中要适当减少对文章字词语句等知识的讲解,努力通过感性因素的注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认识。同样,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作文题目中的情感诉求,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具有运用价值的写作素材,提升作文的情感深度。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课文《陈情表》,作者以真挚的语言向晋武帝阐明自己和祖母间的深厚感情,请求成全孝悌、推辞征召,表现了作者的孝义。教师可将祖孙两代间的亲情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感性认知。再如,必修2中“珍爱生命”专题,其中课文《我与地坛》以地坛为情感载体,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寻求希望的心境,同时抒发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文章内容较长,且以抒情感怀为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挖掘和放大作者的情感抒发为教学重点,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音像资料,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像、音效、动画于一体的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二维教材的教学缺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先对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源进行搜集,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然后将其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演示,通过创设课文意境营造作品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深化学生的课程体验,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四中的课文《祝福》,作者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揭示了旧社会农村妇女悲苦的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文章结尾描写祥林嫂在新年热闹祥和的祝福声中悲惨离世,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先播放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祝福》中的精彩片段,然后让学生结合文字表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电影结尾处,祥林嫂在除夕夜的大雪中行走在街头,面容疲惫,头发苍白,最后在新年到来的祝福声中倒下,身体逐渐被大雪覆盖。学生观看此场景后,内心的悲伤情感受到了强烈触发,心境与鲁迅的写作心境相一致,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

(三)通过课本剧表演,加强学生的情感领悟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中注重课文体裁的多元化,教师可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简单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自主思考,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缩短与课文的距离,增进与课本的情感交流,提高对课文的情感领悟能力。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人性世界”专题中的课文《雷雨》,通过讲述鲁、苏两家的恩怨情仇,对中国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由于《雷雨》属于剧本体裁,内容表述与一般课文相比有一定差异,且内容较长,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发挥戏剧的表演特性,邀请几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分别饰演文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节选一段剧本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可以把学生带入角色世界,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深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融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情感领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审视自身的情感诉求,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旺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02):198.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景教学;应用

语文课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其艺术性很好地展现,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所谓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理解为通过营造具体而且生动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扮演,加入音乐画面等方式营造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一、情景教学的意义

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和情感活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老师进行互动,老师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讲课的方案,共同选定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情景教学在应用中的原则

情景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容易出现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科特点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当在应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高中语文课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对课堂呆板无趣的印象,增强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的场景中,引起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增强语言交流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

2.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原则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和吸引人,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学习的科学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知识程度,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合理地创作情景,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学到有益的知识,得到一些教育和启发。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抓住教学的重心,在情景模式的教学中也要保证教学的质量。

3.针对性原则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应当注意的是,教师要始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

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

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这使得语文教学趋向多元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为多样。多媒体可以更便捷快速地展示更多样更丰富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高中课文《雷雨》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插播一段《雷雨》的话剧,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2.进行细致准确的语言描述

语言其魅力有一部分就在于其可以通过描述来营造一种意境,让人感知到某种情感或者环境。好的语言描述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描述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美丽的画面和感觉。如,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可以通过老师细致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美妙的荷塘美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3.发挥学生创造力设立情景

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教学来将课文进行情景再现,这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白毛女》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将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梳理,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将课本内容以短剧的形式呈现。在短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充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历程,把握人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喜爱学习语文。

新课标中明确了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情景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课堂反应。情景式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合理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使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殿堂.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2(11).

[2]张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

篇(9)

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复习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进一步熟练基本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高中语文复习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讲究教学方法,更应成为学生学习上升和深化的起点,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高中语文复习教学既要有知识的提高,更要有观点、方法以及能力上的提高。

一、总复习与阶段性复习关系的思考

复习不是简单地把从前学过的知识重复一遍,复习和重复之间不能画等号,不能用多次简单的重复来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阶段性复习是正确有效的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复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阶段性复习应该扎实、牢固地搞好部分与整体知识的复习,一味追求复习进度,只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总复习上的教学方法不可取。这种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形成“夹生饭”的现象,进入总复习后,必然会发现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到处都是漏洞,也就无法实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目的了。

(一)用梳理知识的方法进行系统复习。

复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的回顾、总结、提高。阶段性复习应对尚未复习的内容做一个简单梳理。这个梳理不必太详细,但是一定要脉络清晰。清晰的脉络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哪一块知识掌握得还不牢,在以后的总复习中便会自然而然地重视起那一块知识。这样,复习时认真做到章章清,节节清,这是尽量避免遗留问题的方法,也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创造性地进行分层复习。

教师在设计复习、练习程序时,必须体现层次性原则,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到理性。这样做,一方面具有学习主体论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具有教学方法论的含义。复习中的创设新意就是要做到:回忆重现,使知识巩固化;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综合运用,使知识实用化。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先理解后创新,从再现引向创造。

二、精细复习与广博复习关系的思考

精细复习是指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的分析及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精讲,要详细地讲,要深入地讲,要透彻地讲。这就要求在三个“点”上下工夫:1.对知识的引发点复习,这是基础。2.对知识的衔接点复习,这是关键。3.对知识的疑难点复习,这是突破口。

对这些内容的复习,要保证讲授的时间,真正做到理解上正确、全面、深刻,应用上快速、准确、熟练。这里讲的“精”绝对不是“少”的概念。复习中充分地利用精讲,以重点为核心,把非重点的内容融在重点内容的精讲之中,实现以精促博。以精促博的关键在“准”,“准”的关键则在教师的备课中。博不在于多讲,它是精的升华,更多的在于学生对精的理解,从中悟出更多的东西而达到博。面面俱到,纷繁芜杂反而会把学生的症结掩盖住。

三、练、讲、评关系的思考

有了精讲还要精练,扎实练,重点练,练到足够的深度。但是练,不是练得越多越好,也要有一个“精”,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也不是老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作业的批改中。因此,必须精选有代表性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对每一次练习都要有明确的考查目的。讲不与练结合,就不能充分发挥讲的效果;练不与讲结合,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如果只练不评,则不利于学生复习质量的反馈和复习教学的及时调整。讲评与学生练习,应力求做到:

(一)帮助学生总结交流经验。

树立样板,鼓励学生有创见:为加快节奏,可设计几组题目,学生分组分别完成指定的题目,然后交流。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用上一过程中揭示的规律解题,并注意发现学生解题的难点。

(二)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尤其要认真分析普遍性错误产生的原因,把错误的观点、方法消灭在萌芽中,建立错题集,经常温故知新,为高考做准备。

(三)注重归纳。

概括题型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例如,在成语的复习中,我归纳出了解题中的六个思考方向:1.看成语的意义是否与句意相合;2.看成语与上下文能否衔接照应;3.看成语的对象是否适合;4.看成语的侧重点有何不同;5.看成语的语义轻重是否切合实际;6.看成语的感彩是否恰当。把这六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用钥匙开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恰当引申。

把所掌握的思路、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加以对比,触类旁通,要纠正大量盲目、重复的练习,尤其是练习后只对答案的做法应力求避免。

四、课本与复习资料关系的思考

篇(10)

真没学过。

你们语文现在学些什么?怎么连动词、名词、形容词都弄不清呢?

这些现象在高一新生的课堂上屡见不鲜,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那是老师无奈,学生无辜。这其中折射的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在此,我就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到初升高的学生。

每每看到新生在语文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作为老师总是无奈的苦笑,因为很多问题的出现,不是学生的错,在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要点的设定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作为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况下找到更好的契合点,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向着高考迈进。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式,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学习则对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同时,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虽然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淡化语法的要求,害苦了学生和老师们,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根本分不清句子的主谓宾,认不清病句,分析不了句子结构,当然,更是认不出文言句式!似乎对文言句式就认一个――倒装句!

其实,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是较高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八十篇(课),其中古诗文有三十二篇(课),占40%,且难度较大。

这便要求进入高中后,学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补上欠缺的这部分内容,可是这些内容毕竟不是高中的教学内容,老师的讲解不会太过详细具体,导致了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以至于到了高三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最后,两个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又有差异。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的内容要求便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不要总是用初中的那套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要点。

上一篇: 工程体系建设 下一篇: 市政工程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