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评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5:41: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评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的评论

篇(1)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涉及的范围广,经济总量大,对市场经济的贡献突出,因此,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时间短,上升的空间和后劲很足,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如经济地位、政府干预、后续资金、经济规模、企业转型 、企业管理等诸方面的问题。其中,信用问题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民营经济的信用环境及其影响

应当说,信用问题并不仅是民营经济所面临的瓶颈,也是当前我国整体经济的一种共同现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信用问题,成了我国经济“肌肤”上的一颗“恶性毒瘤”,严重危害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缺少国家政策、地方政府的扶持,该问题应值得各界更多的关注。

经济学范畴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民营经济涉及的信用主要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都存在很大问题。其中,商业信用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赊销成本过高造成的阻碍生产与流通,限制市场规模的扩大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货款。这种拖欠现象全面延展,形成扩及几乎所有企业得拖欠债务链,即“三角债”。据统计,近年相互拖欠的应付未付资金总量约达3000亿元~4000亿元。这就使企业间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过高,即很难找到一个资信水平高、道德风险低的交易对象,致使交易对象只能限定在一个教小的区域内,造成市场交易困难,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利于其市场规模的扩展;企业资信的缺乏,造成银行产生巨额不良债权。企业相互拖欠货款的同时,必然对银行也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且,同时发展起了故意把逃废银行债务作为掩盖经营失职、侵吞国家财产等意图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银行开户的62656家改制企业中,经金融债权机构认定的逃债企业就有32140家,逃废资金1851亿元,占贷款本息的31.96%。 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放贷条件趋严,造成“惜贷”现象。在这种环境下,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策性支持,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而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间接融资渠道获得发展资金是不现实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因信用瓶颈导致的资金、生产、销售、市场规模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健康、持续发展。以上问题可能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带来的不利后果,但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以务实的态度认真对待。

三、信用瓶颈的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模式(国家指令和压倒性优势的国有经济)决定了民营经济的信用问题不是一时出现的,也不会很容易地解决。但我们可以从信用问题所涉及的主体入手进行的分析,得出有实用价值的思路。

信用问题的出现,与各信用主体自身的原因不无干隙。民营经济的信用问题只涉及两个主体――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但包含着多重关系:货款关系、借贷关系、监管关系。而这些关系中,第一种关系属于合同法规范范畴,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金融法律规范范畴。根据民营经济中的信用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须从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监管机构自身及立法上寻求对策。在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观点:

1.进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破产立法。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企业破产法的起草,但并未将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主体纳入其中。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企业规模、制度化建设的差别很大,赢利能力也参差不齐。赢利能力差、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退出市场,一方面将节省金融机构的后续贷款,减少呆坏帐,使其更多资金流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实现金融服务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进行民营企业(个人)破产法的立法,可完善市场淘汰机制,改善我国经济的信用状况,利于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篇(2)

[作者简介]黄志平(1994―),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何振学(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江西南昌 330013)

一、英雄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5年英雄开发区揭牌以来,虽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然而其内部的产业结构却存在不少问题。“十五”期末,英雄工业园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为31:54:15。开发区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严重的失衡,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在第二产业中,又有技术含量较低的特点。入驻英雄工业园的中大型企业占少数,而且大部分都是食品加工行业,如:江西金牛企业集团、江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亚啤一厂区、江西正邦集团养猪育种有限公司等。从这个层面讲,食品加工成了英雄工业园的支柱产业。在开发区经济中主要是以加工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大型规模性企业。

英雄开发区缺乏商业、教育等设施,全区除了各企业厂区和一些民宅交错分布之外,没有任何的商业集聚,也缺乏教育设施。外来人口不足,经济缺乏活力。

在区域的布局规划中,英雄工业园的区位功能十分不明确。由于政府招商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而多多益善,因此引进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没什么很强的相关性。

(二)人才资源现状

1.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创新型人才紧缺

区内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配置还远远低于事业单位。从人才资源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普通人才过剩和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并存,将极大地影响区内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2.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层次偏低

技能人才在目前开发区人才总数中占据比重最大,但高技能人才比例偏小,人才素质偏低。农村实用人才中企业经营能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比例相对较低,这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三)招商困境

开发区政府主要是依靠提供土地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由于这种模式并不重视企业内在机制的建立,使得这些企业既在空间上没有形成集聚,也未显示出对开发区强烈的植根情怀。更为关键的是,英雄工业园本身的短板限制了其长足的发展。第一,开发区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第二,区域内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极力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然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没有提供较为直接的资金支持,也缺乏与该地区合作的金融机构,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第三,区域内人力资源较为贫乏,技能人才与实用人才较少,并且距离市区较远,城市化水平较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四)环境污染

英雄开发区在开发发展中,整个园区内没有污水处理企业等环保措施,而却拥有晨鸣纸业、中石化昌北储油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在开发区内,烟囱将废气直接排放到空中、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据了解,目前整个开发区内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为开发区的持续发展遗留隐患。

二、对英雄工业园的定位

(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根据上文对英雄工业园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

1.园区内没有完备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分工程度较低。

2.园区内的各要素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融资方式单一,人才资源较为低端,技术资源短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区域规划不协调。

3.园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不齐全。

这些都导致英雄工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二)区域分工与竞争

作为大区域,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希望实行分工是因为地区分工将以较低的成本来满足整体需要;作为子区域,英雄工业园参与分工是因为分工可以增进本地区收益。分工则导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则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方针。无论是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的分工,都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内部实现分工,则内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区域间分工,则在同一产业中根据区域的生产力完成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而影响区域分工的主要因素,则是分工产品或要素之间的价格比,即实现生产分工的平均成本。从英雄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得知,该区域在各要素市场的供给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提供要素的成本会较高。从这个层面讲,在市场规律下,市场更情愿选择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内部分工。这也意味着如果通过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使整个英雄工业园参与到生产分工中来,就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机会成本。这也是单独为英雄开发区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的一种弊端。虽然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却无法综合更大区域的整体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互动效益。针对单个区域的区域政策会影响到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一定的区域政策制定后,所有受政策影响的区域将同时就政策规则作出理性博弈。假如英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制定政策时只考虑本区域的行为,而未考虑到非目标区域的行为选择,那政策实施的效果必然与预期目标有所差异。因此,英雄工业园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在产业的分工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区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三)工业发展的后花园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昌英雄开发区的关系可以通过“中心―”模型得以解释。南昌经济开发区属于中心位置,英雄工业园则属于经济中心的。经济中心部位由于其区位独特的优势,使生产要素从周边向中心流动。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英雄工业园还将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地位。

英雄工业园作为南昌经济开发区的辅助区域(简称经辅区)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一个层面,对英雄工业园而言,作为经辅区可以较好的解决开发成本较高的困境,因为区域内的企业规模会比较小。另外一个层面,对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经辅区的设立可以完善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加强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度。因此,定位英雄工业园作为一个经辅区,就像是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花园,如果做好后花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做好经济中心的经济建设。

三、开发区经济发展瓶颈的改良途径

(一)加强人才吸引力度

人才的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发区作为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经济增长级,应高度重视人才聚集,以推进开发区的发展,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才的聚集和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推动区域经济深入的发展。

(二)打造空港经济区

2008年4月24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开始启动。此次扩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将把自身的物流、商务等配套设施与乐化组团规划建设、南昌经济开发区、南昌英雄经济开发区、桑海开发区开发建设连接起来,进一步推动南昌临空经济圈规划建设。若能合理的整合资源,形成土地、产业、规划的互动,可以带动整个南昌大区域经济的增长,实现区域之间经济互动效益。

(三)加强自主创新

建立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制,要以企业为核心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产业的转型。

1.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财税政策给予企业创新大力支持。鼓励先进的产业,淘汰落后的产业,并在财税政策上减免企业设备创新与更新的税收。

2.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给予企业技术支持与辅导。

3.积极引进其他区域先进的技术以及信息资源。英雄工业园临近四个开发区,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积极向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红谷滩新区等开发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以及大量的资金流。

4.构建“赣菜城”的设想

结合英雄工业园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食品加工产业基地。预期在英雄工业园中分别划分三个关联区域,建成食品加工基地、特色体验超市、物流包装中心三个围绕赣菜生产、销售、出口的集约化“赣菜城”。

篇(3)

一、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极为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

按照发展阶段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第一阶段林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2、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3、从1992年开始,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二、构建人才平台的重要性

要使林业经济更好的发展,建立建全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形式内容贴近自然的林业格局,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业经济内容,因此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是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唯有人才是根本和关键。林业企业远离城市区,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生产组织结构单一,人才结构并没有优化,造成了人才外流的现象。应该做到聘用人才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主要手段。人才共享两个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

三、如何构建人才平台

(一)建立人才信息网,为了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信息化的逐步成为系统,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向,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发展持续林业和林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全新新理念、新思维,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的引进和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和合理使用。

(二)人才资源市场化,优质化,加快整体性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

目前知识经济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资本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技术成果可作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依据效益应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积极开发人才市场,吸引人才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三)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林业科技人才。

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务实精神,认真搞好高端的林业学术科研项目,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年轻创新型人才,典型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敢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林业科技团队。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林业各类(含短缺学科)专业人才。

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的伟业,注意加大对天然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认真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国家重大环境建设,努力努力发展扩大森林资源。知识经济时代,要创知识经济之业,探索出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开辟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创造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四化建设提供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多学科,多专业的各类人才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林业经济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与提高。

四、搭好人才平台,促进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高素质林业科技的人才,能够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彼此之间即互相互相矛盾、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制约了后期的经济发展,阻碍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萎缩。在重视经济效益同时又要注重生态效益,这样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五、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篇(4)

租赁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加快发展租赁服务业,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的方式、技术、文化、信誉等,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租赁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租赁,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给付租金的行为。租赁转移的是物的使用权能和收益权能。租赁物是商品,租赁行为实质是商品交换行为。融资租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租赁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具有金融性,实际上是一种资金融通行为。由此,现代租赁业已经由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资本流通领域。2000年我国就将租赁业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其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贸易与金融相结合。出租人不仅进行物品的租借而且提供资本融通的金融服务。第二,经营范围广泛。从日常生活消费品到工业生产设备皆可跨行业跨地区开展服务。第三,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由贸易促销、金融理财到资产管理,服务功能不断创新,自如盘活闲置资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我国租赁服务业以“客户满意”为基准,通过融资租赁、房屋租赁、汽车租赁等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由于体制转轨、法制建设滞后、政策支持乏力、企业信誉不良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租赁服务业遭遇发展瓶颈。

融资租赁政策支持乏力,发展规模较小。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潜力等共同构筑起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良好需求环境。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融资租赁业务停滞不前,相关企业面临停、关、倒闭,我国融资租赁遭遇行业发展短板。

第一,筹资渠道狭窄,发展规模较小。融资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机构,其筹资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公司股本和银行借款。由于少数融资租赁公司沦为控股股东圈钱的工具以及行业面临巨额欠租的压力而信誉下降,使得银行对整个融资租赁行业颇多疑虑,导致借款渠道受阻,融资租赁公司几乎面临资金断流的窘境。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受到相当严格的额度控制,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也难以从市场上自主筹集到资金。由此,融资租赁公司备有的资金量远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资金严重不足,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极小,严重制约了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规模。

第二,政策支持乏力,社会认知度较低。税收政策不统一,税收负担较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其主要是围绕流转税尤其是营业税进行的,没有体现投资税收减免及加速折旧扣除方面的优惠。可见,租赁资产折旧制度尚不合理,尚未采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加速折旧和税前还租。从监管政策来看,我国的监管模式为多头监管,容易诱发融资租赁公司产生严重的不平等竞争。目前,我国尚未进行融资租赁立法,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法理指导,致使租赁公司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现行合同法虽将融资租赁合同列入其中,但是内容非常笼统、单调。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及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于融资租赁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其认识仅是为了引进外资或是金融而已。

房屋租赁管理体制不健全,诚信缺失。大力拓展房屋租赁市场,是提升广大民众居住生活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但从整体来看,房屋租赁市场存在着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等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房屋租赁的市场发展短板。

第一,租赁市场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除了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还涉及到承租人的户籍管理、计生管理、治安管理。就当前的租赁管理体制而言,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导致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混乱,难以形成统一而健全的管理体制。中介服务层次较低,缺少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中介机构。我国房屋租赁登记制度设计本身存在偏差,登记机关只能被动地等待当事人主动来履行义务,导致备案率低,缺乏后续跟踪管理。

第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房屋租赁服务业发展历时较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完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提供法律咨询、评估、通过银行收付租金等多样化的高端服务。中介服务在房屋租赁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市场发展较为薄弱,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须通过中介服务来达成交易。然而,各大城市的房屋租赁服务机构,数量庞大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诚信是房屋租赁服务的大问题,无论是传统中介、“房屋银行”还是网络租赁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问题。

汽车租赁法制建设滞后,发展缓慢。我国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潜力良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法制建设滞后,汽车租赁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法制建设滞后,行业定位尚须明确。我国法制建设和相关政策出台的滞后,影响了汽车租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有些部门仅参照《汽车租赁暂行管理规定》进行管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电子监控设备逐渐普及,经常出现合法营运车辆被查扣罚款。“电子警察”的特点是非现场处理,交通违法信息往往滞后反馈,真实受罚者往往错位。同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法院一般以首先维护受害者利益进行调解,如果直接责任人不能履行赔偿责任,就会判决车辆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则显失公平。此外,行业定位是关系到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有关部门认为租赁车辆属于营运车,纳入道路运输企业进行管理。如此一来,租赁车辆要交运管费、养路费,按企业用车标准投入较高的保险费,明显加重了汽车租赁企业的负担。

第二,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大经营风险。信用体系不健全是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短板之一。骗租现象普遍存在,成为汽车租赁企业最棘手的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体制的保护,业内谈“骗租”色变。案件发生后,汽车租赁企业往往遭遇两大难题:一是申报立案难。如果骗车人身份证件真实,公安部门则视作租赁合同纠纷而不予受理。而没有公安部门的立案证明,车辆不能报停,致使相关费用还得继续提交。二是请求返还难。一些寄卖行或收购人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善意取得”,对于前去请求返还车辆的所有人,往往不予理睬或是提出拿钱来赎。可见,骗租加大了汽车租赁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小企业因骗租而濒临破产。

突破租赁服务业发展瓶颈的应对策略

为了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业,突破制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以促进我国租赁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笔者以为应采取并落实以下应对策略:

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租赁服务业是集金融、贸易、财务、税收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尽快出台促进租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完善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健全租赁物的登记制度,为租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采取特殊的财政融资制度,支持银行用低息贷款的形式向租赁公司融资,缓解租赁企业目前存在的瓶颈性资金制约;司法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使租赁业在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得以发展;金融部门要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规范融资租赁市场。此外,各部门及媒体要加大融资租赁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租赁服务业的认知度,深入解析融资租赁的魅力所在。

健全管理体制,引导中介诚信经营。将涉及房屋租赁的房管、财政、税务、公安、城管、计生等有关部门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房屋租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对涉及房屋租赁的纳税、治安、流动人口备案等提供办公自动化服务。同时,政府设立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形成常设机构,建立房屋租赁管理的长效机制。在街道、镇辖区范围内建立房屋租赁服务中心,完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这样,就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房屋租赁管理体制新格局。此外,大力加强市场引导和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完备的行业准则,取缔不良中介,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引导中介行业的道德自律和诚信经营。

篇(5)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 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 2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 。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 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 14 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6)

作者简介 王朝新(1961-),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湖北武汉 43007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粮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萍乡市是中国水稻主产区江西省一个重要的稻米生产区和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区,地处赣西湘东,现辖芦溪、上栗、莲花县和安源、湘东区及萍乡经济开发区,拥有农业人口124.47万,耕地面积69.57万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适应南方籼稻生产。本地区人多地少,水稻种植技术和单产水平高,优质高产稻种业初具规模,水稻技术创新体系相对完善,全年种植水稻面积超过100万亩。因此,回顾总结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确定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战略不仅对于萍乡市在新的形势下处理好粮食主产区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关系,做大做强萍乡市杂交水稻产业链,增强萍乡市杂交水稻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成就

水稻是萍乡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作历史悠久,品种类型众多,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5%以上。萍乡俗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但是萍乡市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是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和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和杂交水稻育种与耕种技术在江西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以萍乡市农科所为依托。以颜龙安院士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形成

在萍乡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萍乡农科所是最重要的研究单位。萍乡市农科所创建于1971年,主要从事

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属国内最早开展杂交水稻选育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

颜龙安院士是萍乡市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主要创始人,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1970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为1973年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及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育成“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一批强优势组合,加速了我国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应用,1987年,他在水稻中首次发现了显性核不育资源。2005年至今,以颜龙安领衔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又选育出“金优458”等5个组合,“金优458”,2006年百亩示范验收亩产达616.7公斤,列为江西省2006-2007年超级早稻推广品种。

(二)杂交水稻繁育技术不断创新,社会贡献巨大

萍乡市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种植在我国起步最早,可以说是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策源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颜龙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萍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籼优二号”等优良品种,比常规水稻品种每公顷增产1100公斤至1500公斤,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品种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7年,该科技创新团队发现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经国家级鉴定,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20世纪80年代,萍乡市水稻研究人员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钱怀璞培育出的7307、8901、9206等良种不仅为萍乡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而且得于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稻谷600余万吨,产值60亿元。

在萍乡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中,颜龙安院士是最重要的研究者,以他为核心的萍乡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团队选育的“珍汕97”不育系,自中国应用杂交水稻以来,应用面积每年都占全部应用面积的50%以上,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累计增产稻谷1874.4多亿公斤。“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加上该团队研究的其它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成果大面积应用,可以说,萍乡市农科所对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三)萍乡杂交水稻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稳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繁制种”是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内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进步和杂交水稻面积的扩大,各省制种基地纷纷内迁。萍乡市“南繁制种”人员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承担着全国水稻“南繁制种”的重任。目前,萍乡常年在海南制种的育种队有100多个,“南繁制种”人员5000余人,制种面积在5-10万亩,拥有各种农机具500多台套,仓库晒场等固定资产过1500万元。30多年来,萍乡海南“南繁制种”基地制种面积累计达118.69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1亿公斤,约占全国“南繁制种”任务的85%,常年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全国籼稻产区提供优质种源,种植面积累计达1.58亿亩,粮食产量累计达600亿公斤以上,加快了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平抑了水稻种子价格,保障了市场供应,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科研发展。

为加强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的管理,促进南繁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南繁办,

江西省成立了南繁工作站,萍乡市成立了萍乡市南繁管理站和萍乡市南繁制种协会,并组建了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天涯公司为龙头,制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大户为基础的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产业,初步形成了杂交水稻产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00万元,总资产达1.1亿元,年产值1.6亿元,年实现利润2500年万元,现有职员162人,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20人。现任董事长张少虎,农学本科毕业,在海南从事制种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制种经验和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专业团队正在开创萍乡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局面。

二、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的地位及经验

杂交水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得到举世公认。萍乡市虽然由于耕地面积比较少,水稻总产量所占全国稻谷份额很小,但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种植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杂交水稻所占比例,为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基地提供了水稻产业基础和试验平台,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推广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具有示范作用

杂交水稻技术问世,在中国的推广应用迅速发展,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较缓慢,杂交水稻平均普及率一直徘徊在60%~65%左右,很难超过70%。而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策源地,大力开展杂交水稻良种推广进村入户工作,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切实提高杂交稻良种良法的入户率、到位率。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普及率快速上升,到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总面积98.9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97.9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8.9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萍乡市的芦溪、莲花两县建立了200个杂交良种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湘东区、上栗县、安源区建立了10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上栗县、湘东区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安源区示范面积2千亩以上;开发区培育5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要求良种科技示范户良种覆盖率达100%。根据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稳定、抗逆的要求,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主推品种播种面积。2008年早稻主推淦鑫203、金优463、先农3号、金优213等品种组合;中稻主推扬两优6号、博优141、准两优527、博优752、两优036等品种组合;二晚主推金优207、天优998、博优752、丰源优299、岳优9113等品种组合。2007年萍乡市各县区杂交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见表2)。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实现杂交水稻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萍乡市杂交水稻繁育和种植科技不断创新,使萍乡市成为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面积97.7万亩,总产47.81万吨,亩均产量达到了489公斤,水稻平均单产再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萍乡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繁育了系列水稻新品种,改善了水稻稻米品质,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萍乡市大力实施优质稻生产工程、良种繁育工程、万户科技示范工程,引进和推广早、中、晚稻优质新品种(组合)83个,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40万亩,使粮食优质率达94%以上。在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萍乡市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使最新的杂交水稻技术直接为农民所用。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20户左右示范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将最新、最适应的优良品种、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在田头推广给农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确保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深入到户、落实到人,使科技兴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机制的创新,使萍乡市水稻单产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经过专家对萍乡市2008年早稻高产示范片测产,最高单产达到680.9公斤。

三、萍乡市发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萍乡市杂交水稻单产和普及率虽然在稳定增长,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增长,水稻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效益呈下降趋势,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混乱,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市场上杂交水稻品种多乱杂,技术服务不到位。早稻品种很多是农户自留种,如栽种历史悠久的老品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种子经销商经营的组合有很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同组合不同名,也有少数用老组合换新包装、新组合的名,影响了水稻良种的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萍乡市水稻种子市场经销商销售的种子数量达到50余种。许多种子经销商对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不了解,特别是有不少盲目引种的组合,不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导致高产品种不高产。不少农民只重视新组合而不重视新的栽培技术,不能充分发挥超级杂交组合的增产作用。种子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售后技术服务不到位,绝大部分不具有种子的基本常识,售后服务严重滞后,而种子使用者也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种子种后怎样管理,能否适应自己的田块,种子的丰产性难于体现,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影响了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实际生产效率。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改革开放近30年,中央与地方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有一定投入,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多数地方是“望天收”。

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2008年,萍乡市农资价格和全国一样明显上涨。肥料平均上涨40%,其中钾肥上涨126%,磷肥上涨66.6%;农药平均上涨30%;种子价格略有上涨;农膜上涨15%。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抵消了国家提高对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收益和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所带来的收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同时,农资价格上涨还可能会诱发假、劣农资充斥市场,给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种粮不赚钱已是粮农的普遍心态。在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农产品价格低迷,种粮比较效益低,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种粮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粮。粮食生产下滑表面上是受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层原因是种粮不赚钱。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已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妇孺老幼,农村就出现了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杂交水稻的推广。

四、稳定杂交稻种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气候变暖,中国耕地资源将越来越稀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除了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靠农业科技进步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稳定发展杂交水稻生产任务艰巨而又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有力的战略性措施来确保杂交水稻生产的稳步发展。

(一)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

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是提高水稻单产、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以推广良种良法、加强配套服务为途径,各水稻粮食主产农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优质中晚稻新品种,加快优质早稻稻基地、优质中晚稻基地、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结合农业科技示范万户工程的实施,在督促县区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水稻免耕栽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抓好水稻高产示范工作,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的水稻高产示体系。

(二)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杂交水稻稳定发展

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正在启动,补贴范围在不断扩大,补贴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把种粮补贴发放到种粮者手中,而不是按面积均分,要把良种补贴真正补在良种推广上,要把直补全额补到农户手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系统完成现代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孱弱,功能差是各地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普遍存在排灌渠道不通、堰塘淤积、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系统方法,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经过若干年,完成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和水利网络建设,形成粮食高产区、专业区,大幅度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自然风险,为粮食安全提供现代物质基础设施条件。

(四)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进一步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路,建设以国家基层推广体系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推广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要重视引导和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建设以种子引进繁育推广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要抓住撤乡并镇的机遇,按照当地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性的要求,重新整合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突出重点,强化为产业服务的意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调整推广力量,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综合农技推广中心服务站,成立一批围绕产业服务的专业服务队,集中推广力量,服务优势产业。特别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病预防和控制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于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农接推广体系来完成,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提升现有农业科技队伍的服务功能。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吸纳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技推广队伍。整合现有几个农林场站的科技人才,新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把社会管理功能移交给当地乡镇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示范。二是成立乡镇农科站。将站所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解决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将他们从农资经营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三是配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每村至少一人,可将此纳入村干部编制,在转移支付中解决其待遇。

(五)切实保护耕地,充分合理利用好耕地资源

篇(7)

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1.1 创新性与知识性集中相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改进了生产工艺流程,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而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从业资格,尤其需求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

 

1.2 高技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从产业角度分析,高技术性和科学性在科技服务业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价值贡献方面分析,高技术、科技价值在其提供的价值服务中占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服务增值服务,创造产品价值之外的新价值。

 

1.3 专业性与服务性相统一

 

当科技服务业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客户时,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服务产品更具备深度、个性、高水平与高质量的特点,占据有利市场。

 

2 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瓶颈(SWOT分析)

 

滨州立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主战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显著战略位置。由此可从优势(S)、劣势(W)、机会(O)以及威胁(T)四个方面来分析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可见,劣势(W)与威胁(T)即是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2.1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分析(PEST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P)

 

2012年以来,滨州市政府提出了“实现六个翻番,再造一个新滨州”,推进“两区一圈”建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滨州市新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大力增加对工商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有效的经济政策,旨在招商引资,着重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2.1.2 经济环境分析(E)

 

滨州经济资源丰富,无棣、沾化两县盐碱荒地达260余万亩,拥有海岸线240 km,拥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地热资源,石油总储量6亿t,天然气总储量164亿m3,宜盐面积144万亩,原盐生产能力500万t。黄河贯穿东西94 km,小清河、徒骇河等10多条河流穿境入海,年引黄河水13亿m3,年调蓄水能力近20亿m3。滨州是山东原棉、粮食、蔬菜、水果、肉禽、水产、林产的主产地之一。邹平鹤伴山、博兴麻大湖、无棣碣石山、沿海湿地、贝壳堤岛、滩涂等,不仅直接有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而其他产业发展又促进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

 

滨州的人文资源丰富,文化的传承年代久远。惠民孙子文化、博兴董永故里等人文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深具黄河文化特色的老粗布、剪纸、泥人等民间工艺品广受社会各界喜爱,胡集书会、吕艺吕剧、渤海大鼓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成为促进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4 技术环境分析(T)

 

滨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约30万,具有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数约50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滨州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从业技术人员。同时,滨州在互联网建设普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计算机更新速度提高,从而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2.1 科技服务业的产业比重偏低

 

2014年,服务业完成投资685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比第二产业高0.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6.2%,较上半年提高2.4%。但是在各行业中,滨州服务业同比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而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更少。

 

2.2.2 科技服务业的资金支持不足

 

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支持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尚有差距。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仅占第二产业的70%左右,增速虽然高于第二产业十几个百分点,但是基数低了100多个亿,投入偏低致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不足,从而使科技服务业的产业活力不足,行业竞争力不足以及整体实力也明显不足。

 

2.2.3 科技服务业的专业程度不高

 

滨州市的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在人才吸引方面力量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培育不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服务能力弱、服务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社会认可度也相对较低。

 

2.3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2.3.1 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保障缺乏

 

在滨州科技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从法律角度分析,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其发展,也没有确切表明科技服务业所处的法律地位,在对科技服务业的管理和法律事务的处理上依然沿用关于服务业的相关条例,缺乏独立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从政策方面分析,滨州市虽然出台了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相关政策,但具体政策的实施细则依旧不够完善,具体实施环节尚待改进。

 

2.3.2 科技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偏高

 

从内部视角分析,滨州科技服务业的设置相对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模化的组织体系,没有形成与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相匹配的特色科技服务体系,导致市场的竞争压力偏高,各个企业相互竞争、互相牵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增长。从外部视角分析,滨州市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鼓励招商引资,使滨州市由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3 实现滨州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争取政策支持

 

滨州在城市战略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寻找突破旧有发展模式的具体路径,始终以“科技立市”为核心理念,构建科技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招商引资方面,降低准入资格,提供鼓励措施,竭力促使关系科技服务业重大发展的项目有新突破,做好项目对接,争取资金支持、财政项目支持。在降低税收方面,对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行一定的减免和优惠。

 

3.2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针对传统的金融体系、运作方式、市场条件、管理体制以及业务开展方式和相关金融政策等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性改革,通过采取对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利于突破创新,改进旧的计划方案,变革固有的管理方式,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促进科技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3.3 培育优化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 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篇(8)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平性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交通发展公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评判规则,要满足主要发展村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的机会均等的交通服务条件和出行机会,但是目前这方面还有欠缺,这是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公平的突出性问题。

一、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影响

自上世纪其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实行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速度和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和可喜的发展结果,但是在取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综合水平的非均衡性。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造成了其他领域诸如交通运输业的马太效应,我国西部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综合水平还不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百分之五十,不足东部地区的百分之二十,在各种交通设施当中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不到全国水平的百分之三十,不到东部地区的百分之十,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六到七倍,而上述发达地区的农村交通事业的和西部和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事业的人均收入相差也在十倍到二十倍之间。长期的不均衡投入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同步建设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发展情况形成了巨大的差距。从我国的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来说,我国东部交通运输网络已经进入了基本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部分指标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中部地区的交通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属于随后能够跟进到东部的水平,而我国的西部和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则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西部和西南等交通运输发展凌云存在着一差两低三不足的尴尬发展局面,一差具体指这些经济欠发达的交通同行条件比较差,两低指的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水平和通畅程度较低,三不足指的是我国交通条件落后地区较经济发达地区多层次的交通需求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如在部分偏远山区居民子女的上学、就医和工作基本出行问题也经常因为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而无法得到满足。

二、交通运输对城乡发展平衡性的影响

我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贯穿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具体表现为城乡的二元发展结构,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以户籍为基础的基本制度通过政治制度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城乡之间难以跨域的鸿沟。在这种经济体系及其他方面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中,城乡两个市场上的资源匹配完全不相符合,资源没能实现充分的流动。这种巨大的发展差距在交通运输领域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领域供需不平衡等几个方面。截止到2004年年底,我国村镇一级的公路总里程仅不到三百公里,而在农村等级公路中四级公路比例偏大,这是由于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水平较低所影响的。在我国的西部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平均交通通达率平均不到百分之四十五。据2007年的最新交通信息数据显示,我国仍有将近5万个村镇一级的地级地区没有建成现代意义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如此,因为我国农村公路整体建设的标准比较低,特别是各个村镇之间的道路通常是以原有的路基进行稍加修正之后建成的,使用状况不佳,严重不堪重负,不能够做到长时间的使用,再加上交通运输网络本身的养护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差使得很多原有的道路破坏十分严重,这就难以方便村镇一级居民的出行外出安全。

农村交通网络发展严重滞后城市的一个方面体现在交通运输网络的等级比较低、交通设施发展不完善和道路修缮不及时,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这就导致了农村的交通网络建设直接落后于城市发达和多层次的交通运输网络。虽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但是仍然缺乏各种地面交通如公交忘了、轨道交通以及长途客运线路等综合通连接枢纽,没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多层次的交通服务体系。到2004年年底,我国地级以上的村镇城市共拥有公共类运营车辆30万辆,平均每万人拥有7.6辆,而在我国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当中平均每万人公交类车型拥有量超过15辆,部分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100辆。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国通往村镇一级的客运班次较少而且通行密度小,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农村的客运类车辆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大量的不合法和不合规的非法载客车辆充斥在市场当中,严重威胁了农村居民的外出出行安全。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网络的辅助和服务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已有的交通服务设施损失十分严重,这就导致了交通设施的损害程度很高,埋下了交通运输的潜在安全隐患。村镇一级政府不重视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从建设源头上就遏制了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因此国家和当地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以提高农村道路建设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安全,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网络也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实现了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全国范围内市场的有效宏观调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网络也会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今后如何在交通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交通网络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总需要实现总体资源上的运输经济效益合理提高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只有在今后的交通网络建设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探索才能总结出更多的方法以实现良好的交通网络运营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业竞争,还要面临国际市场带来的压力。我国加入WTO为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机会,与外国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一没有技术优势,二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在这种大背景许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甚至一些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破产。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竞争。民营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策略,构建专业营销团队,引进高科技人才。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瓶颈

当前社会不论在任何国家中民营企业都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然我国也不例外。自我国经济转型后,国内就涌现了大量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已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中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着明显差距,不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整体运营实力较弱,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经营管理模式粗放,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所以平均寿命较短。尤其是中小企业,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在两到三年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瓶颈,主要为:生产规模小、发展缓慢、人才匮乏、技术滞后缺乏创新、缺少管理意识、经营模式落后。近十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大起色,但总体数量却十分庞大。因此,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突破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并且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会进一步促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造成利润率下降,加之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并不具备较强风险抵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必然面临经营困境,难以得到发展。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顺应时展,积极改变经营策略,引进人才、丰富融资渠道、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下面通过几点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突破措施:

1.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经营依然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寻求创新和突破。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高度普及。现如今许多领域已融入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颠覆了传统销售方式。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下售前服务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可通网络完成售前沟通,大大降低了售前服务成本。售中可通过在线订购及支付或转账来完成,有效缩短了服务流程,节省了企业人力物力省去了繁琐的交易程序,提升了经济利润。售后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服务,电子商务背景下售后服务效率更快、反馈效果更好。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简化了销售流程和环境,更提高了销售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企业持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应积极对电子商务极进行应用,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2.引进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离开人才企业发展很难得到实现。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往往一些专业人才自身携带大量知识技能,这些知识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学会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十分致命,不仅影响着企业正常运行,更可能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驾护航,民营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提高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3.构建优秀营销团队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积极,营销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企业利润。一个强大的营销团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能够为企业抢占市场。因此,构建一个优秀营销团队对于企业来说有着必要性,可以说营销团队的构建关系着企业兴衰。民营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发挥出企业自身优势。就要构建一支忠诚度高、协作能力强、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的优秀营销团队。销售队伍构建关系着产品销售以及日后客户的维系,优秀的营销团队足以改变企业命运。构建营销团队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

三、结束语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国家建设。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民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在逆境中求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经营思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通信行业 3G业务 评价

一、3G业务的定义、标准、特点

(一)3G业务的定义

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是一种将无线通讯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讯相结合,支持传输不同高速数据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处理图像、音乐及信息等多种媒体形式,并且还能浏览网页,支持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可以分为通信类业务、资讯类业务、娱乐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及位置定位搜索业务。

(二)3G业务的三项技术标准

1、WCDMA:英文全称叫Wideband CDMA,中文翻译为:宽带分码多工存取,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2、CDMA2000,也可称CDMA Multi一Carrier。运营商可以通过网络升级把用户由2G平滑过渡到3G网络,下行速率在3.1Mbps以上。3、TD―SCDMA,该标准是中国独有的3G标准,对于WCDMA和CDMA2000给予90MHZ频段,对于TD―SCDMA给予的却是150MHZ频段的支持。

(三)3G业务的特点

3G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一部超大触摸式彩色显示屏的手3G手机,用户可以体验到现有的移动语音、短消息业务、WAP浏览,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可以收看3G手机电视节目,听音乐,享受网络游戏、手机购物带给你的快乐。

二、发展3G业务的必要性

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对我国来说,是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在固话业务发展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移动业务的发展渐渐活跃起来,在保证基本语音通话的基础上,开发和创新更多的增值业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提高业务收入的重中之重,因此3G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3G业务财务与经济性评价

(一)乐观性经济评价

现代通信技术给人们提供语音通信业务的同时,还提供了人与机器的通信(数据领域业务),对于数据领域业务的应用,宽带是远远不够的,3G业务就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技术。经过3G业务长期积累的运营经验,技术市场的成熟,投资成本已大幅下降,使得3G投资的回报率风险降低,运营商想要提高利润率也就不在话下了。最终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几率,刺激消费,甚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悲观性经济评价

3G业务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3G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业务,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无线局域网在性能价格上与3G不相上下,完全可以满足客户对无线宽带的需求。另外“微蜂窝”的WLAN,也已被商铺、机关、企业乃至家庭广泛使用,大量的“热点”在社会上出现。回顾通信行业历史,我国跨越纵横制进入程控交换,跨越微波、同轴电缆进入光通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客户需要的是业务,而不是网络,仅仅是改变网络,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客户对3G业务需求不足的事实,这必将给运营商带来亏损。因此,在耗资巨大的3G业务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直接跨越3G进入全PI无线时代。

(三)谨慎性经济评价

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3G业务的条件已具备,真正能务实地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市场培育、业务开发、网络建设等方面已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通信保障和优质服务。另外,通信行业是个自然垄断的行业,其经济属性是大者恒大,赢者通吃。要是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客户就不会买单,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3G业务不能单单依靠行业内部的力量,它还关乎到产业以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全世界范围内都已开展了3G业务,且发展较为乐观,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开展我们的3G时代。

我们要以“积极对待,谨慎推进”的态度看待3G业务的发展,根据资费价格、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三大因素,联想到如何利用、把握和促进这个平台的发展来提升经济价值。

四、未来3G业务发展的规划

为了更好的发展3G业务,要对未来进行建设和规划

(一)要预测需求。

按照行业工资水平、物价水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通信行业资费标准作为计算依据。

(二)要考虑业务成本。

高达总成本52%的终端补贴成本与3G业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成本效益时,尽量不出台相关的终端补贴政策。电路成本、基站维护费、折旧费等是基本固定的成本,人工成本、业务宣传费、广告费等为日常运营成本,可以加强预算控制、定额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法来增加3G业务的利润。

(三)积极开展品牌发展策略。

服务品牌,是区别于以往固话、小灵通、IT网络而是通过运营3G网络,给客户提供3G服务的综合品牌;客户品牌,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需求、行为、习惯对市场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而建立的品牌;业务品牌则是根据业务的核心功能与特点而建立的,绿色品牌,毋庸置疑,主要是针对手机垃圾信息而提出的,因为这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的绿色程度。

面对3G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全面慎重的考虑3G业务的经济效益,避免过于巨大的投资成本费用。相对于乐观评价,还需有效的应用作为支撑;悲观评价则是在跨越技术的发展上,缺乏需求同时浪费了宽带资源;谨慎评价,就是要把握机会,不要贻误好时机。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毕业个人感想 下一篇: 建设工程法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