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指南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1:44: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英语指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英语指南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9-02

一、关于“课程价值”的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新增了“前言”部分,用于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与作用进行说明。英语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同时也是全球实现交流互往的基本载体。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加入到国际化行列当中,尤其是在加入WTO组织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以往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而如今我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变得更加复杂,不仅需要将中国的文化思想传播到全世界,还需要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首先从国家战略目标的角度说明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英语学习及使用,可以对国外先进理念、技术进行学习,了解全世界优秀的文化思想,使我国语言实力得到强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与弘扬,提升国家软实力。曾经也有人认为,英语学习是一项多余的工作,仅仅通过翻译软件即可替代。S国璋先生(1978年)曾发表过相关文章来阐述自己对这一观点的反对意见,他认为,“通过翻译来替代英语学习是一种较为落后的行为。首先,翻译结果不可能完全准确;其次翻译速度过慢,无法跟上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最后是缺乏系统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对于个人发展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随后站在学生立场对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我国高校生提供高质的的外语教育。在高校开设英语课程不仅是响应我国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能够为我国改革发展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国际交流、学习、就业、深造等方面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高校生掌握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国际意识,提升文化包容涵养,并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工具,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解读

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如下:“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好英语基础,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与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相匹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则根据《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对英语教学目标展开了合理的修订: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国际交往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个人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取消了以往对听说能力的特别要求,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客观原因: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听说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被大部分师生所接受,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显著得到了提升。以往的《课程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与目前的真实情况更加吻合。其中,《课程要求》中关于“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这一说法较为空洞,指向不够清晰,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则针对上述说法展开了进一步细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应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开展,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还取消了“应用能力”前面的“综合”二字,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需求来发展特定的单项技能。英语不仅可以使用在专业学术交流过程中,同时也能够应用在公共场合的热点话题讨论中。对英语应用能力内涵的良好掌握可以帮助学者更有效地解决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间的矛盾。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所涉及内容包括了课程的设置,并定义如下:“英语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方式体现出来的,而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对课程结构以及体系的策划。”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为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在《课程要求》中已针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高校应坚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原则,同时严格按照《课程要求》以及学校教学目标来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课程体系构建这一理念,并逐渐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也逐渐明了起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课程要求》中规定的内容为基础,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针对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大学英语被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通用英语、专用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同时以此为基础设置若干门下级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中不仅包含了必修课,同时还涉及了一些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高校必须清楚规定自己的办学等级、招生明细、办学目标,并根据上述内容设置合理的英语课时及内容,构建一个与自身办学特色相适应、合理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还针对通用英语、专用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三类课程进行了专门的分节讲述,并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了特别说明。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解读

《课程要求》中提出了一套以现代应试教育理念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即 形成性评价模式以及终结性评价模式的结合体,并分别针对这两种评价方式进行了说明与界定。提倡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此外还包含了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保留了《课程要求》所倡导的传统理念,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使评价机制更加具体、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评估体系”拆分成为了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评价体系,即课程评价体系以及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包括了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过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任务如下:根据本指南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系统、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使课程更顺利地进展下去。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由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测试方法等几个方面构成,其任务主要在于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选择本校测试、跨校联考、全国统考等各种模式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综合性检测,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信息,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评测体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对它的使用来进行课程策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落实情况进行判断,输出一系列结果作为今后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依据。

五、关于“教学方法”的解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是确保教学任务按时、按量、保质达成的基本条件。为了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保留了一个小节专门对英语教学方法展开了说明;设置了专门的小节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界定: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或学习中试图达到某一教育或学习目标而策划并实施的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同时包含了教师的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同时还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基于外语学习规律来展开,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坚持灵活性、针对性、合适性等原则,旨在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效率。”在构建主义思想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自我知识与经验的构成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是确保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Tyler(2014)认为,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来开展。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仍然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模式,课堂中很少出现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现象,且缺乏师生间的相互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审视,并表现出了对教学方法的特别关注,要求教师必须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逐渐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模式转变,形成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的高效教学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是我国今后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文件,对我国大学教育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大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建设大学英语课程、 实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全面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的环境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将步入一个崭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Tyler R 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Z].New York:Education

Sector,UNESCO,2006.

篇(2)

(面向江苏省招生)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江苏高校同类院系中是办学历史最久、学科层次、专业设置、实验室及硬件设施的一所二级学院。学院成立于 1995 年 4 月,其前身为 1964 年创立的南京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学院现设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

广告系、新闻摄影系、网络与新媒体系五个系科,拥有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学术型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两个专业型硕士点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的新闻学博士点。另有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江苏省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

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国新闻史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学院现有 6 个本科专业,即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

(一)培养目标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为各级电视台、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机构、广告制作公司、音像制作机构、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及其他影视创作部门培养专业扎实、技法娴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的应用型高级摄影摄像人才。毕业生可在上述单位从事影视摄影、影像编辑、后期剪辑、节目制作等工作。

(二)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6 年,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面向江苏省招收本科生 20 名(文理不限);学制 4 年。

(三)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江苏省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色盲、色弱,有志于从事影视摄影与制作事业相关专业工作。报考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考生,须参加由南京师范大学单独组织的艺术专业考试(校考),并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后须进行网上缴费(2015 年 12 月 10 日起开放缴费)。

建议使用银联缴费通道,目前仅开放储蓄卡(无法使用信用卡)缴费,完成缴费后请点击返回商户。网报截止时间:2015 年 12 月 30 日(2015 年 12 月 30 日 23时 59 分关闭报名系统)。上述工作完成后,须用 A4 纸打印本专业报名表并由考生本人签字确认,该表将作为考生专业考试报到的必要凭据。

(四)专业考试

1.报考说明:

报考我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考生需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加试(校考)。

2.报到时间:2016 年 1 月 22 日上午 8:00-下午 16:30

3.报到地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笃学楼大厅(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苑路 1 号)

4.报到所需材料:考生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2016 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专业考试报名表(由网报系统生成,考生本人签字确认)

5.考试时间:2016 年 1 月 23 日

6.考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苑路 1 号)

7.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为笔试,包括视觉故事构成、影视图像分析、影视摄影基础三个科目。每个科目考试时间 2 小时 30 分钟,每个科目满分 100 分,专业成绩总分 300分。

(1)视觉故事构成考试内容:主考方提供多种图案素材,考生经构思后,任意选择素材中适用的图案进行剪贴组合,构成具有故事情节的四幅连环组图,并在每幅图案下面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对图案所表现的内容进行阐述。四幅连环组图与简要的文字说明构成一个完整的视觉故事。

具体说明:

考生可任意选择与使用考试提供的图案素材(数量不限)进行剪切、拼接、粘贴到试卷中形成组图并可对组图进行加色和绘画。

 考生不得自带图案素材,违者按作弊论处。

考生自备画笔、颜料、剪刀、尺子、胶水或胶棒等工具。

(2)影视图像分析考试内容:主考方提供影视作品截图 3-5 幅,并从影视摄影专业角度提出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请考生回答。

参考书目:

骆志伟:《影视作品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年出版

李培林:《摄影创作与审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

(3)影视摄影基础考试内容:

影视摄影基础知识,包括静态图片摄影知识与动态影视摄影知识。

参考书目:

卜新章:《摄影基础——摄影实战技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

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出版

8.成绩公布:专业考试成绩将于 2016 年 4 月底前公布,考生可通过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查询,我校将向考试合格的考生发放书面通知。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我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高考文化分(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达到江苏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合格且无色盲、色弱的进档考生,录取时将其高考文化总分与专业考试总分相加形成综合分,按照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

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录取办法以我校在本科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

(七)有关事项说明

1.我校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填报全省联考、统考与单独考试(校考)专业志愿时不在同一批次,请广大考生根据江苏省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2.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一律自理。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

篇(3)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物质生活大幅提高,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生活方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全面了解大学生营养状况和在膳食营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与评价和指导,为大学生提高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云南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营养知识和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 、行为及营养状况问卷调查。收回调查表250份,其中有效表 240份,男生167名,女生73名,年龄18~24岁。

2.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情况、营养知识、膳食行为态度调查, 问卷在参考相关资料,根据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及饮食行为特点进行设计[1-3],问卷调查表由调查对象填写,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和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营养意识,共26道题。营养状况评价采用体质指数[4](BMI),判断标准为:BMI< 18.5为营养不良,BMI在8.5-25.0为正常,BMI>25.0为超重或肥胖。

3.统计分析

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X2检验。

二、结果

1.营养状况

大学生营养状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40名大学生中,营养状况良好162人,占 67.50%, 营养不良者56人,占23.33%;营养过剩者22人,占9.17%。 营养不良的大学生中:男生30人,占17.97%,女生26人,占35.62%。营养过剩的大学生中:男生19人,占11.38%,女生3人,占4.11%。男生女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5)。营养不良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0.05),超重和肥胖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2.营养知识

从表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240人中,了解人体的必需营养素的有126 人,仅占52.5%,不知道的有114人,占47.5%。了解膳食金字塔的只有88 人,仅占36.66%,不知道的152人,占63.34%。在认为肥胖是否是疾病的问题上,有122人认为是疾病,仅占50.83%,有118人不认为是疾病,占49.17%。针对这些问题,结果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男女学生之间对了解人体的必需营养素知识掌握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X2=4.546,P=0.033)。男女学生之间对了解膳食金字塔知识掌握情况也存在显著性差异(X2=6.785,P=0.009)。男女学生之间对了解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知识掌握情况存也存在显著性差异(X2=5.038,P=0.025)。男生对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好于女生。在是否了解高钙食品、肥胖是否是疾病、饮食与健康是否有关系问题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运动知识与行为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运动知识与行为方面表现较好,在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方面,有96.66%的人肯定,99%的大学生认为了解营养知识非常重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87.5%,大学生在运动知识和行为、健康关注程度方面有显著提高。

表3 大学生运动知识与行为统计表

三、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大学生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营养过剩率则明显高于女生。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女生为保持苗条身材,而不顾身体健康,刻意节食。男生并不刻意关注自身的形体,课余时间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很多课余时间多宅在宿舍或网吧上网、玩游戏,男生较女生更爱喝酒和吃夜宵。另一方面原因在于营养知识的缺乏,大学生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目前大学中关于营养健康方面的课程较少,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健康教育。此外,大学生课程安排不合理,学习压力大,精力不足,容易忽视饮食营养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拓宽营养知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多数是通过营养学的选修课和网络来获取营养知识的,其他途径获取营养知识的比较少,因为学校教室资源、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提供给营养知识课程的时段和上课人数均有限。所以,学校应该在校园展板、专家讲座、书报专栏、体育课堂、校园广播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此外,公共体育课虽然涉及的学生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宣传和学习效果最好,但是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在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和进度中有营养知识方面的课时比例,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仍然以体育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为主,所以可以和体育部门协调,在体育课学时中增加一次营养知识的理论课程。

2.制作营养早餐

国内外许多营养专家认为,早餐是一日中最重要的一餐,它的热量要占全天的30%, 质量上也应达到全天营养素标准的1/3,且需要有富含较高能量的营养物质保证血糖较持久地维持正常水平,以赋予充沛精力于学习和工作[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建议,成人每人每日应适量摄入谷类、蔬菜类、蛋类、豆类、鱼类、水果类、奶类、豆类食物。部分大学生有选择性的饮食习惯,虽然一些高校已经设立营养套餐,但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并不乐观,因此有必要依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实施营养餐,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健康及学习需求,建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膳食模式。总之,健康是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营养又是健康的基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学生提高营养意识来改善自身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减少和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Lori A. Smolin,Mary B. Grosvenor. Nutrition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M].Thir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2]郭爱伟,万海龙,熊春梅.大学生营养状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36(5):838-840.

[3]戴宁翔,聂永江, 袭开国.230名林业大学学生营养饮食运动行为研究[J].中国校医,2013,27(3):178-181.

[4]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刘万桃,刘筠.盐城工学院大学生现时营养状况调查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68-369.

篇(4)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lass is initiative, vivid, generative. The classroom is the student achievement of the dream stage, is the exciting youth performance FangCaoDe, is banished the soul racetrack. Group learning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high class. From the efficient classroom the theory to practice, and high efficiency in English classroom make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high class,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1年,是丰都县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年,全县中小学、职业中学等在教委的统一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教育教学课堂模式的改革。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但也不甘落后,我们也奋起直追,取得的效果显著。

一、"以高效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三项指标是课堂教学要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用。高效果是指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努力追求教学效果;高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最高量的教学任务;所谓高效用,指当下的学习应该对后续的学习、终身学习有用。我们要把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用统一起来,实现"减负增效",实现中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发展,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认真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对全国中小学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学流派,如卢仲衡自学辅导法、邱学华尝试教学、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王敏勤和谐教学、黎世法异步教学、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魏书法六步自学法、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崔其升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总结出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就是分为准备阶段、导学阶段、应用评价阶段,在这些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洋思、杜郎口、昌乐二中等学校。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组织了新课改领导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1、上课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要求各学科教学,教师都不要先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的学,而是在教师编制的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学。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要导学习思路、导问题思路、导学习方法、导疑难辩析。每节课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5---10分钟的目标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保证每节课的当堂测试质量。打破以零为起点的课堂教学陈规,有效克服少、慢、差、费现象,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高效。

(1)英语学科的两案一卷

传统教学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样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互动内容,也往往是自导自演。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高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相连接建构认知结构是高效教学的出发点,为此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定准起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高效教学的重中之重。采用"两案一卷"制,即"自学案、导学案、当堂测试卷",学生于导学课前两天对新授内容按"自学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自学,教师依据学生先学情况,提前一天有针对性设计"导学案",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学而导,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每节课最后有大约10分钟的当堂测试。

(2)讲与练的统一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训练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增强、素质的提高等无不是训练的结果。我们努力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精讲巧练,最大程度地舍弃教学过程中"花架子"和"表面文章",确立课堂训练意识、强化过程训练,把训练贯穿和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遵循学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学生需要多少就练多少的教学原则。

2、备课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内化教材内容,并精心设计自学案,让学生在先学过程中尽可能学会新知识;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自学案,把学情分析由臆测推断转变为可感可知,改变了传统备课"只见教材不见人"的做法。指导先学和学情分析减少了课堂结构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科学性和目的性,使课堂结构顺乎学情、顺乎客观实际,在最大程度上与学生相吻合,产生共鸣,协调发展,实现了备教材与备学生的统一

三、反思与体会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年结束了,这一段时间,究竟如何来实施和操纵课堂教学呢?有哪些地方值得发扬和需要改进的呢?

1、实践中多研究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后进生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怎样来教育和辅导他们学习呢?后来,我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让他们对老师讲出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沟通和交流,这类学生从学习方式和思想有所改进和转变。经常给他们增加信心和学习的力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地,习惯养成了,学习方法得当了,自然而然就会学习了。

篇(5)

0 前言

2015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研讨会,会议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了大学英语的改革与发展方向。该指南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指南中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分成基础教学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三个等级,并根据三级教学目标提出了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指南中鼓励不同学校、不同院系或不同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语言技能的选择上有所侧重,突出特色,以满足院系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此可见,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差异化、个性化,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现状及问题

随着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完成,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量的优质电子资源触手可得,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形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近年来,多数高校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为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后开设了一系列为提高他们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实践中,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问题:(1)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各种需求,包括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2)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缺乏大批合格的后续课程师资力量是开设后续课程的障碍;(3)缺乏必要的后续课程教材。高质量教材的引进和编写是目前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又一个大问题;(4)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管理机制,没有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维持,学习效果欠佳。

2 MOOCs的产生及发展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由加拿大教育学家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两人2008年完成秋季在线课程CCK08(the 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之后创造的。目前,承载MOOCs课程的网络平台主要有美国的Coursera、Udacity 和EdX。MOOCs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根据2013年3月的统计数据,全球约只有320万左右学习者在Coursera平台上注册了课程,以美国、印度、巴西、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国为主,占注册人数的58.1%,世界其他国家合起来占41.9%。至2013年9月14,Coursera平台注册者已达1700 万人,分别来自190 个国家,59 万人参与了课程讨论,而最受欢迎的单一课程注册人数达24万人。 MOOCs 的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正是新时期教育的产物。时值国家全面建设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程的关键时刻,MOOCs课程对大学英语后继课程的建设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MOOCs 对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启示

3.1 建设全国大规模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群

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不同学校、不同院系或不同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应突出特色,以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如何才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呢?针对学校、学院、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可以建设全国大规模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群。课程包含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乃至专业英语同步建设,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及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实施校际联盟,专业、学科类似的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所有后续课程免费向全国学习者开放,平台上的课程不局限于某所大学的学生修读,这样就可以以强带弱,集全国力量开设大量优质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3.2 借鉴MOOCs 教学评价方式

MOOCs 课程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与学习者的互动模式及有效的评估与管理机制。MOOCs 课程采用“限时作业+同伴评估+档案查询+提供‘课程合格证书’”的教学评价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大规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可以借鉴MOOCs课程教学评价的优势:

(1)即时作业 MOOCs 课程每周均有作业,而且要求限时提交,学习者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否则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

(2)同伴评价 MOOCs 课程要求学习者必须进行同伴互评,阅读同伴的作业,相互借鉴,否则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习者要求从多个维度来对同伴的作业进行反馈,被评者可根据同伴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作业,然后再次提交,更多同伴进行复评,并要求指出被评价者问题所在,整个作业评价环节设计合理,确保同伴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档案查询 MOOCs 课程给学员提供学习档案查询功能,学习者可以查阅自己提交的作业,即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4)提供“课程合格证书” MOOCs 课程提供“课程合格证书”,完成全部作业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学习者会得到任课教师签名的课程合格证书,该合格证书可以通过 Coursera 平台查询及打印。

3.3 大学英语课程教师专业化

目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障碍之一是缺乏大批合格的后续课程师资力量。大学英语课程 MOOCs化后,许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转变,由以往课堂通用英语教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支持者、答疑者和管理者。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系统学习某一门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非只是普通通用英语教师。

篇(6)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专业对口率低,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1]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趋势。应用型人才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实践能力强,其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2]

目前大学英语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课程定位不准、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比较陈旧,学用分离,主要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技能训练,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未来工作与个人需求,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应用实践能力比较低。这些问题使大学英语课程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未来工作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无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鉴于以上背景,非常有必要界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准确的课程定位、明确的课程目标与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根据《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方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年12月)(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3]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指南》的课程定位,大学英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服务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要充分发挥其服务,积极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推进,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3]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人文性而言,主要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跨文化教育。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教学指南》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及21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可雇佣性等显著特征,[2]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的实际运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英语应用能力是指学生用英语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口头与书面),根据语言使用场合包括通用英语应用能力与专用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指南》为了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级别:基础、提高、发展。[3]与重点本科高校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参差不齐,根据笔者对所在高校的2015级非英语本科专业大一新生的高考英语分数统计发现,只有25%的学生超过110分,50%的学生的分数集中在90-110分之间,25%的学生低于90分。考虑到非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学习需求和专业培养的特殊需求,可以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分为基础与提高两个等级,分级目标的安排为开展分级教学奠定了基础,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以下这个图具体展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构成。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滨州学院为例

王守仁教授提出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他认为各高校应该根据《教学指南》,设计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4]根据《教学指南》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目标与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通用英语课程(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简称EGP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简称ESP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Englishfo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简称EIC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类型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3]每门课程的学习都要把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下以滨州学院为例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首先简要介绍滨州学院的校情、办学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滨州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乡、黄河三角洲腹地———滨州市。学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航空”“黄河三角洲”“应用型”等办学特色。学校的办校定位是服务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和行业一线,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1.通用英语课程。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通用英语应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4]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通用英语课程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要占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总学分的60%。通用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教授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增加学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与思辨技能,为专门用途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奠定语言能力基础。为实现通用英语的课程目标,开设综合英语课程与专项技能课程,综合英语课是核心必修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基础级别的学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为提高级别的学生开始高级英语课程。专项技能课程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个人发展需要选修,包括实用英语阅读、实用英语视听说、英语演讲、实用英语写作、实用英汉翻译等课程。

2.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直接对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与未来工作需求,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包括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简EOP),占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总学分的20%。学术英语可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简称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简称ESAP)两种。通用学术英语是学术英语课程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英语综合交流能力(口语与书面)。[5]专门学术英语也就是专业英语,是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一般由专业教师开设,不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考虑范围内。根据滨州学院的学科专业布局、办学特色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学术英语课程包括通用学术英语(面向所有专业)、民航英语(民航类专业)、商务英语(经管类专业)、人文社科英语(人文社科类专业)、科技英语(理工类专业)、艺体英语(艺体类专业),通用学术英语为所有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根据他们的学科门类或个人兴趣选择。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能力,职业英语课程包括求职英语、世界名人创业、通用职场英语,由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修,其中世界名人创业课程是滨州学院开设的校本特色课程,更好地服务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职业课程如金融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是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一般由专业教师开设,不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考虑范围内。

3.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占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总学分的20%。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主要以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为主,中国文化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明显不足。[6]这种失衡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都要重视。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体系。[7]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内容、中西方文化要融入到通用英语课程中,另一方面,单独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综合课程与国别、区域、专门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与技能。国别文化课程包括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都用英语开设,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区域、专门文化是校本特色课程,包括黄河三角洲文化、孙子兵法、航空文化、安全文化,用英语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担起了传播区域与专门文化的责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以下这个表格详细展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成。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三部分组成,三位一体,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能够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发挥其服务,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关键因素之一是大学英语教师,当务之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OL].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OL].2014.

[4]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1-4.

[5]蔡基刚.《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四大创新点[J].中国ESP研究,2013(1):1-11.

篇(7)

关键词:

转型期;大学英语改革;《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阶段,急需高层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经费不足等原因,在培养人才上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的公认度不高,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升级,地方本科院校面临重大转型,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资培训等方面将发生深层次的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要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向职业教育转型。”[1]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在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中,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与一般高职、高专的技工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很明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重体现在了“高水平”“应用型”和“与国际接轨”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承载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3年大学英语就开始启动改革,14年来,英语改革成效明显,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建立基于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其改革主要目标是英语语言现象本身的提高。[2]但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改革也相对滞后,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大学英语势必迎来新一轮的、更深层次、更具革命性的改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面临的问题

1.学生生源质量低,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

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扩大招生,学生的入学成绩是通过各科总分来划线,这样学生的英语单科成绩被忽略了,即使英语成绩20或30分,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笔者对福建省的一所于2004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2015年大学新生13个专业(90%是理科专业)824人做了一项高考英语成绩的调查。统计显示:高考英语成绩120分以上的占5.9%,110~119分的占10%,100~109分的占26.3%,90~99分的占20.7%,90分以下的占68.9%,也就是说,2015级的入学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有一半多是在及格分以下。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总体水平相当薄弱。而且,学生觉得英语不重要,没必要,看不到英语对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情况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备不齐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还是重视学生的英文知识灌输和通过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只有综合和听说课程,特别是听说课程,两周才上一次课。自主学习模式没有建立或建立了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听、说、写技能提高缓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在硬件设施上,地方本科院校语音实验室少,多媒体资源匮乏,设备缺少保养、维修和更新,无疑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都是英语专业院校毕业,只掌握了英语教学一门教学技能,而在大学英语改革中势必要有教师担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这就涉及英语教师的再培训问题,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外出进修等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启动和落实。教师培训的阶段性、培训的内容、如何考核,都是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

南京大学的王守仁教授在2015年3月武汉的会议上做了《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成果总结,总结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新一轮改革的高屋建瓴的指导,笔者认真阅读《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后,归纳出《指南》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改革特别重要的几项内容:一是教学目标提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需要。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简称EG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简称ESP)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专门用途英语由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和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组成。三是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各高校应控制口语与写作课程班级规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四是各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具体要求与指标做出适当的调整。近年来,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其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笔者针对以上几项内容,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采取自然班授课的模式

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授课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大班人数可以达到80~110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的最近几年的大学扩招,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这样的规模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教授、特别是语言活动的开展、语言的交流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活动参与率低,语言交流机会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难度大。因此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采取自然班授课,人数应该控制在30-50人之间,这样才能保证语言的课堂有效开展。

2.优化大学英语学分与课程设置的比例

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适应转型,已着手大学英语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减少整体英语学科的学分。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制度,它以学生取得的相应学分来衡量和界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一门课程学分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学分的设置上,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鉴于大学英语的重要性,笔者不建议采取减学分的方法。特别是地方性本科学校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良莠不齐,英语底子薄弱,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应仍是地方性本科学校英语教学的重点。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细分为基础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网络授课自主学习三类,具体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建议如下:表1所示的基础通用英语是注重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听力和写作能力。“从逻辑上说,学习学术(EAP)英语之前,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这是通用英语基础阶段的任务。”[3]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所以建议在基础英语的学习应贯穿于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就当前的大学英语的学习情况来看,每周一次3小时上课,每学期18周,总学习时间仅54小时,而英语的学习属于知识积累型的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可以很好地补充学习时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答疑。专门用途英语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式和口语学习。“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英语与学科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内容驱动(Content-driven)教学而非形式驱动(Form-driven)教学”。[4]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的添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更能体现出其实践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高年级开设拓展类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其中选修课程有商务英语、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等。

3.建构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其实践环节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这也是为什么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没有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的英语教学,实践环节只限于句型操练,有目的、有设计的任务型语言交流,人物角色扮演的模拟交流,其语言的发生是有预设、有准备的。而语言的交流应是在自然环境中随时发生。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开设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主持的模拟英语实践基地,大一下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写作能力,大二学期主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职业水平,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相关专业的报告、相关专业的英语交流,模拟自然条件中进行实践检测。

4.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培养

“双师型”教师“外语教师不能总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自我。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去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及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5]大学外语教师是改革的践行者,而目前高校里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没有任何专业的背景知识。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改革中开展职业英语教育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这样的师资力量做保障,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加大在职教师的专业英语知识的培训,并需要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相互学习,促进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

5.现代化的配套设备的投入与保障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设备跟不上语言教学的要求。据笔者调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可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语音教室只有三四间,教师的多媒体设备落后,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无法构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办学经费不足,而改革后的小规模授课要求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增加,搭建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和更新多媒体设施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改革,需要有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及财政投入,这样改革才切实可行。

篇(8)

当前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变革别强调的一点就是高校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结构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日趋重要,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湖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湖南知识产权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懂管理、懂技术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和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缺乏,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占科技人才总量比例过低等。作为承担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怎样适应地区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湖南应用型本科大学知识产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意识相对落后。目前,湖南的知识产权教育是以湘潭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为主,比较侧重于法律理论的研究。而应用型本科大学,除长沙学院有知识产权教研室,其他学校基本没有专门的高等教育,且教育意识淡薄,学校往往只注重科学研究的成果而忽视了对其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对一些文化创意作品、商务策划方案更加没有培养保护意识。

 

(二) 专业性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需求。从开设知识产权教育的学校来看,湘潭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研究性大学基本没有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学专业外的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开设。而长沙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也只针对政法系学生开课,基本忽略了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从对湖南几所代表性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关于知识产权知识了解与保护的相关调查中,我们发现 “从网络、电视媒体了解”的占89.36%,“从工作、生活经验中获取”的占37.68%,“通过与相关行业专家或老师课后沟通知悉”的占24.19%,“通过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学习”的仅占12.4%。可见学生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匮乏,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多将成为公司、企业的业务骨干,他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上的欠缺,必将成为之后工作中的隐患。

 

(三) 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实际运用要求。从已开课的应用型本科学院来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民商事法律理论知识为主,很少开设与理工科知识相关的课程;第二,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法理性分析,而与科技创新实务及案例的深入结合分析很少,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非专业性的知识产权选修课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更是没有。所以,这些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体系比较单一的问题,缺乏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更无法满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要求。

 

(四) 师资的实践能力与素养存在不足。根据我们在湖南几个代表性的应用型本科调研显示,担任知识产权课程教学的老师绝大部分是纯法律专业毕业,基本没有理工科学习或工作的背景,自身缺乏实务经验。而知识产权强调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更多强调理工类知识,老师能力与素养的不足使得他们不可能对知识产权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对学生的教学流于书本和理论,实操性不强,无法穿透事物的本质,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综上,湖南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对湖南应用型本科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不断提高应用型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意识。对创新需求的提升,使我们必须构建使科研、教育、生产根据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的机制,不断深化应用型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意识,积极营造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的文化氛围,为创新、创意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二)明确应用型本科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型定位。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懂技术、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术教育还要开展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教育。因此,湖南应用型本科的知识产权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专业型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普及型教育,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三)基于产学研联盟构建应用型本科大学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模式。企业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驱动力,依托高校科研实力,分担风险,形成持续创新力。高校则借助企业平台,实现与市场的对接,获得创新的持续推动力,促进学科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关键与纽带。与此同时,因知识产权而发生的冲突和矛盾也成为影响产学研联盟长效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培养懂管理、懂技术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和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必须做到让知识产权来源于实践,最终落实于实践。可见,产学研联盟能为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同时,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的培养也能为产学研联盟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根据产业、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素质的实际需要调整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教育内容与方法,构建结合产学研联盟内的需要分流形成不同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知识产权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篇(9)

摘要:本文针对笔者所在的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调研,从其现状入手,希望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对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问

>> 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角分析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后现代课程观对民办三本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阈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探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 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 从需求分析角度看大学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 从建构主义角度论高校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 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建构主义指导下酒店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定位思考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之反思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 从评估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选修型”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改善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化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学模式研究)(普林斯顿大学公开课视频)

[2]Fosnot, C. T. (1996: ix).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M]. New York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3]牛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福建外语.2001,(3).

篇(10)

一、前言

2015年3月,我国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出台,新指南将教学目标分为了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等级,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对学生实施分级教学,以满足院系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据此,综合英语课总学时由216课时到144课时不等。新的教学指南相关内容还表明我国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在内容上主要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

二、外语课程教学改革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广州医科大学提出了自2015级开始,在普通本科中开展了“以生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习过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形成性评估纳入对学生的考核当中。

1.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我校外语课教学改革是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思想的,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分类、分层、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等综合应用能力,强基础、重应用,整体提高我校本科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改革按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将学生分A级、B级、C级三个级别进行教学,要求部分毕业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较高要求”标准;大部分学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标准,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

2.课程体系的构建。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衔接,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进行。根据学校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需在两学年内修读16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其中:

(1)A班学生的教学从《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开始,第一学期可以参加四级英语统考。第二学年开始,设置高级英语选修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所缺学分,可以通过选修“拓展课程”取得。通过英语六级统考的同学,可以免修大学英语,直接获得学分,免修课程成绩按照85分,绩点3.5记载。不免修的学生,可以申请免听,直接参加课程考试获得成绩和学分。

(2)B班学生从教材第1册开始学习,修完1-4册课程合格,取得规定的16学分。学生也可自愿选修“拓展课程”(选修课),学分按照公共任意选修课程认定。

(3)C班学生四个学期修读1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大纲、教材另定。

上一篇: 养殖业行业特点 下一篇: 新生儿皮疹的护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