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1:44: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农村规划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农村规划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不断出台一些关于发展农村的政策法令,旨在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其中关于公寓化新农村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类型,深受各地政府部门的推崇和喜爱,并且在许多农村得到推广和实施。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关于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的建设,也存在和面临一些问题,规划设计过于简单,没有考虑人们的发展意愿,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造成一些面子工程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积极落实处理。在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1 立足农村发展状况

由于农村的地方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非所有的公寓化新农村建设都可以套用相同的模式,我们应该从农村的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出发,制定和规划实施与当地发展相适宜的开发建设模式。首先,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公寓化新农村开发模式,是由政府主导,还是村民有能力自发建设,或者混合进行等,这是规划建设中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建设选址的问题上,也要立足农村的基本情况,考虑农村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因素,选择地形宽广,地质稳定的地方,避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后从规划设计上,要考察和保留居民生活生产特征,与当地的乡村特色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建设有当地特色的公寓化新农村。从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有利于建设符合人们意愿的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

2 贯彻落实集约理念

对农村进行公寓化的住区规划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约化发展。首先,公寓化的住区,在很大程度上集约利用了农村土地,提高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节省农村大量的土地,这也是公寓化住区得以推广和建设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规划中要尽量做到节能设计,采用新型能源,节约利用水资源,在建设中节约材料等,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最后,公寓化的新农村住区建设,这种集中规划的规划方式,有利于实现道路硬化,水源净化,加快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以往零散住户的居住模式,这种集约型的发展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各种物资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优化了农村建设的设施配置,促进我们新农村走上集约,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

3 优化人们生活质量

首先,在规划中实现集中的供暖,供水,供电,联网等,给与人们必要的生活条件保障,方便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最首要和基本的规划要求,要尽可能方便和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其次,就是要因地制宜,改善村庄的生活环境,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条件,为人们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一个宜居的村庄,在规划设计中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各种乐趣;最后,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的规划建设要促进当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区发展增加联系,加强公路交通的修建和联系,方便人们沟通交流,增添各种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

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首先,要做到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逐步改变人们以前的生活的方式,进行集中的管理,避免人们对于垃圾随便扔放,污水随便倾倒,破坏农村的生存环境,对河流和土地等造成污染;其次,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不随意开发和破坏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破坏,保护农村地区的物种,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环境的绿化,建设环村林,环宅林,进行村庄的整体绿化和美化,构建一个宜居绿色的生存环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进行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农村的发展实践,采取与当地经济和环境相应的建设模式和规划设计;坚持集约的设计规划理念,实现新农村的集约和节约建设;旨在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全面构建宜居新农村。

参考文献

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新阶段背景下中央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决定着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格局。

1.我国农村现状及问题

1.1 农村市政公用设施投入比例较低

农村建设投入中,存在房屋投入高而市政等公用设施投入低的投入资金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据2011年数据显示,农村村庄建设投入中房屋投入约占五分之四,公共设施只占到五分之一。

1.2 老龄化问题严重,受教育程度低

相比城市,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深,其老年人口比重已经接近五分之一。另外,农村普遍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虽然推行已久,但是进展缓慢,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系统完善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这些都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滞。

1.3 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缺乏建设资金

现阶段,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农业生产,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滞,经济效益低下,使得农民不愿意从事第二、三产业,更加阻碍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同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生产粗放,重数量不重质量,忽视了与市场的联系和产销对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农民收入难以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突破,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缺乏建设资金。

1.4 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环境卫生一直是备受诟病的方面。例如村内垃圾随意堆放,缺乏集中处理,农村排污严重,村内道路泥泞失修,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1.5 供排水设施老旧

由于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少,供排水设施没有及时更新,由此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不利影响。供水方面,水量、水压不足,水质难以保障;排水方面,普遍没有建立起污水集中处理系统,雨季排水不畅影响村民出行,雨污混排导致乱排污现象严重。

2.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误区

2.1 重创新,轻特色

农村规划建设方面同样与城市规划建设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即村庄建设缺乏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只追求现代化,将时下的城镇建设模式生搬硬套过来,丢掉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

2.2 重建设,轻管理

农村规划建设另一个误区是重视村庄规划的实施,但忽略了村庄建设好之后的管理问题,例如村庄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农民的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等。如果缺乏有效管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村容村貌仍然没有改变,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仍然是脏乱差。

2.3 重投资,轻经济

新农村建设并非“新村建设”,两者的区别在于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强调外部环境的改变,更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向农村注入革新的动力。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地方政府搞政绩,仅仅从表面上下功夫,做新村规划,但缺乏对农民帮扶的误区,停留在“授之以鱼”的阶段。没有提高农民自身的造血能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村民收入水平低,使得新农村建设缺乏后劲,没有落到实处。

2.4 重技术,轻实际

由于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盲目攀比、过于冒进等原因,新农村建设规划陷入的另一个误区是脱离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和需求,一味追求高建设标准,高技术水平,使得投资规模超过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反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技术水平不合理,不经济是新农村规划建设需要走出的一个误区。

3.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新农村特色发展

针对当前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满目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村镇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地域特点的问题,应当注意在建设规划过程中,现代化建设与当地特色的结合,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地文化风貌。

3.2 村庄科学、合理规划

村庄规划设计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合理科学的村庄规划设计为村镇开展经济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所以要注重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做好村庄规划工作需要在当地市镇县土地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统筹下进行,可归纳为三个环节:第一,前期准备阶段做好调研,加强宣传教育;第二,中期规划阶段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规划,并广泛听取专业素质高的规划师的意见,村庄规划要突出当地特色,如旅游资源、民族特色等等,可以为当地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资源等物质条件;第三,后期建设阶段注意协调村庄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活动,不能牺牲农民的利益搞建设,注意保护耕地。

3.3 新农村建设与体制改革齐头并进

新农村建设并非单纯的“新村建设”,除了对村镇街道、房屋进行规划设计,更要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有源之水,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近年来,随着慈城卫星城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城西工业园的建设动工,黄山村作为江北区级中心村之一、慈城镇南部主要的农村集中安置社区,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集中集约利用土地,美化村庄环境,完善设施配套,建设集中安置新社区,成为慈城南部居民点区域中心。3.3.1 交通区位设计

黄山村位于江北区西部,慈城镇西南部,余姚江北岸地区;黄山村是慈城镇的两个中心村之一,黄山村的主要道路为东西向的寺慈线;村庄周边环境优美,有前黄、后黄两座小山;村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 黄山村19个自然村之间有水泥路相连接。杨家桥村有宁寺线通过,路面宽度8米,此道路目前路面已遭到破坏。村内道路路面质量较好,村内主要道路宽度约为7.5米,其他道路宽度约为4米。地理位置有利于园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圈产业核心带的区位优势。

3.3.2建筑设计

住宅:黄山建筑较为破旧,近几年村民自建住宅很少。现有住宅多为1980-1990年间建造,一层木结构住宅也存在一定数量。

工业建筑:多为单层厂房,沿寺慈线稍新一些。另外部分工业厂房利用了原有的公共建筑,如影剧院之类。

公共设施:多利用原有建筑承担现在的功能。其中小学为百年校舍,学校前有池塘后有青山,环境优美。

市政设施:村内有公共厕所5处(其中杨家桥村3处),垃圾收集点多处。

3.3.3环境

杨家桥村中心位置有一处小花坛,大树矗立,成为标志一景。大黄山、小黄

山的交相辉映和众多河流也成为黄山村的特色。

4.结论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新村建设”,要走出误区,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点,对现代化新农村制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建设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同时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积极探索研究,努力打造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明主、风气良好的现代化新农村。

参考文献:

篇(3)

××市新农村规划的主要经验

××市深刻分析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和建设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先导和引导作用,充分激活土地流转模式,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推进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具体而言,他们在规划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强化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

××市提出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城镇、农村的合理建设,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让城乡居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得到实惠。为此,该市通过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市域全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

一是加快分区规划和远郊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二是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落地。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还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效。如白果村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专门由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县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了以“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为主要内容的白果新农村建设方案。

在农民新村规划编制中,××市注重结合实际,突出五项原则。一是将农民新村纳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编制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强调搞好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求应有相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贸、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新村、文化新村、现代化文明新村;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增强农民新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编制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有利于农业和村庄产业多样化发展,兼顾城镇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新村规划分区域控制。城镇规划区内不设置中心村,属城镇近期建设片区,根据规划和有关标准设置农村居民点或城镇居民住区,防止形成“城中村”;四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新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配置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满足居住服务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生产因素,综合布局,使生产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五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当地环境和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农民新村规划在布局形态上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加强对房屋建设风格、色彩的指导,推荐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使农村新村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既增收致富,又改善居住环境,享受现代文明。

二、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认识到城乡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该市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新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满覆盖”,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作用。健全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结构,加强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力量,理顺市规划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提高规划决策水平。调整区(市)县城乡规划制定程序。各区(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总体规划、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须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审批。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将城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及技术标准的编制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对××市高新区、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

二是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将市规划管理稽查大队并入市规划执法监督局,不再保留市规划稽查大队。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龙泉驿区、金堂县等14个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负责所驻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工作督察。市规划局加挂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

专员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组建××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组建××高新区、金堂县等15个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行政区域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市还特别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在温江区、双流县等14个区(市)县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负责所驻镇(乡)规划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助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当地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是切实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干部管理权限。市政府派驻的督察专员、规划执法监督局的组织人事由市规划局统一管理。其余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征求××市规划局意见,由当地区(市)县任免。市规划局及派出机构、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人员编制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各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驻镇(乡)规划助理员的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市)县同级公共财政预算。

三、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市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在规划环节,该市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5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在建设环节,注重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总结经验,促进全面推广。例如在白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健全机构,切实加强白果村全国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的领导。双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白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白果村设了现场指挥部。同时,永安镇也成立了白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经济发展组、文化休闲旅游组、基础设施建设组、风貌整治组、现场办公室等,各组分别由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做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中村”,加快产业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意义深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

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02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篇(4)

1 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应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进行城郊生态网络建设可培养人们对城乡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清晰意识和关注,有助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坚持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改革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为本,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要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同城市建设相协调, 达到以乡促城、和谐发展的目的。

2 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城郊生态网络建设

城市市区与郊区(含近郊及远郊乡村)不仅是构成一个城市市域的实体,而且两者存在的特殊区位关系,决定了两者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紧密而广泛的联系。城市市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郊区乡村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依附于市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显著大于市区,是促进市区存在的基础,这一点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定与重视。郊区除了向市区提供劳动力、食品、水源、建设用地以及游憩休闲空间之外,还发挥着调节市区环境质量的作用,正是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弥补了市区生态环境的缺陷,对改善市区人群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而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中,认真研究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科学规律,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发展的统一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除了对城市进行绿化和美化外,还必须进行城郊生态网络建设。城郊一体的生态网络是城市市域绿地系统与城郊森林植被的有机统一体; 是各类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森林群落类型构成的复合多功能系统; 是由不同景观形状特点的森林景观要素构成,由点、线、面合理组合形成的空间格局优化的景观生态系统,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郊生态网络建设事关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百年大计,应当结合城市扩容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生态网络工程建设成一道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精心设计的工程。即把城郊生态网络工程建设贯穿于城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充分考虑市区绿化与郊区绿化的关系,使二者具有合理的数量比例,实现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上的相关互补特性。通过城郊生态网络建设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迫切需要,这样既能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效益和质量,又能省时省钱省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城郊生态网络建设中,主要任务与主体工程都在郊区,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承担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把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结合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进行。

3 构建城郊生态网络的途径与方法

3.1 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生态网络建设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及管理部门只重视城市市区的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忽略了对城郊结合部农村的规划及建设管理,或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城郊结合部的农村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使得这些“都市里的村庄”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公建设施、环境保护及园林绿化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有些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又由于受城郊分管、条块分割体制的制约,城区对郊区的规划和建设无权管理,而郊区建设管理部门又习惯于用管理农村村庄的传统方法来进行建设管理,起点低,缺乏科学性和超前性,加之城郊结合部农村片大面广,村庄相对分散,给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难度。由于规划及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城郊结合部农村的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科学性、超前性不够,不少地方只重视建房屋,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考虑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3.2 加强农村村庄的绿化与美化,并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

城郊生态网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要做好“面”、“线”上的工作外,还必须要抓好“点”的建设。对于多数农村来说,村庄绿化美化的差距还很大,主要问题: 一是绿化覆盖率低、质量差、水平低; 二是有相当数量的村庄还没有绿化。为此要明确城乡绿化目标,即城镇绿化要向高标准的生态园林方向发展,乡村绿化要向城镇园林化迈进。城镇绿化应力求建设城郊一体、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景观优美的城郊生态网络系统,乡村绿化要形成村庄林围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的格局。同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和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将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各级领导部门和干部把该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并达到预期效果。

3.3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在发展绿色产业活动中,建设既有生态效益又有观赏游览活动功能的风景旅游点和发展经济林业都是非常可取的做法,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项迫切需求。目前许多农村都把发展经济林业和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并已取得很好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经济方式能够带动郊区经济的繁荣,可促使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别。

3.4 加强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城郊生态网络建设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因此它同时也是蕴涵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在城区而且在郊区都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又有相当数量本身就是古典园林或与传统园林共存。进行城郊一体的生态网络建设,有利于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及对其所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是体现历史文脉特点和独有风貌特色的一项重要建设。因此,就城郊一体生态网络建设的内涵而言,它不仅仅是建设范围的扩大,即在空间上横贯整个城市(市域),而且它涵盖了传统与现代园林的内容,又在时空上纵穿城市的发展历史,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并展示新时代园林文化的风采。

3.5 加强对城郊生态网络的投入与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地方人民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城郊一体生态网络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是一个健全的网络系统。由于这个系统是在大自然中的,对环境作贡献的系统,这个系统娇嫩脆弱,破坏容易建设难。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一些房地产商千方百计到生态区域内抢滩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对城郊生态网络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一些村民对生态网络认识不够,有意无意破坏生态网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稳定执法队伍,严格执法,切实做到建设好一片,保护好一片。

参考文献

[1]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

篇(5)

0.前言

我国的房屋总建筑面积非常大,其中农村房屋建筑面积大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然而我国在农村的房屋建设方面却缺少一整套的规划设计和整体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观念以及模式下所展现的房屋样式以及构造基本大同小异,从而很难发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生活起居是否方便,房屋使用是否长久,房屋建筑是否美观以及房屋建设的节能环保等。

1.建筑功能与形式

农村建筑在传承了以往的建筑经验下,形成了一种固化模式,使人们在建筑房屋的时候丢失了自己的主观个性,审美意识以及应有的建筑设计知识。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人们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忽视了居住建设的功能性,盲目追求宽敞明亮的大布局,忽视了居住建设的实用性,盲目追求房屋建设的城镇化,忽视了农村建筑的个性化。例如人们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不考虑农村环境布局和城市环境布局的差异,直接把城市的东西拿来照搬照抄,结果造成土不土洋不洋既不中看也不中用。也有许多农民朋友为了追求某些主要空间结构的气派,高大,宽敞却牺牲了其他应有的空间,例如,楼梯本来是一个重要的使用空间,结果因为结构的不合理,造成楼梯又窄又陡,使小孩和老人无法使用。因些在确定建筑方案时,一是注意农村与城镇的差异性,农村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应有足够的院子,以便生产与存放机具的需要。在农村住宅建设大量推广沼气池中,农村住宅的平面布置就要求厨房、厕所、猪圈和沼气池要有较为直接、便捷的联系,以方便管线布置和使用。二是必须明确居住建筑生活实际需要,只有在其适用条件下去追求形式美。

2.建筑的耐久性

在农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居民建筑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一般也是农民自己或者农村的泥瓦匠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建造而成的,这样的房屋建筑存在了诸多的安全隐患,这种方案造成了地基不牢固,使房屋的居住寿命大大减少,同时在建造过程中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不符合规范,甚至不考虑抗震基本措施。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在梁的跨度上非常大,而梁的截面却越来越小。对于楼板配筋,错误的认为主要钢筋越保险越好,构造配筋却往往不予重视。这样在农民简单的追求使用功能较多的基础上使农村民居建筑的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特别是在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农民不局限于平房而建起了多层小楼的情况下,这种建筑方式及空间布局极大的影响了房屋的使用寿命。

3.建筑的美观性

许多农村居民不能理性的对待建筑装修问题,盲目地跟风,把城里的东西都当成时尚,城市的大玻璃天窗照搬到自己的建筑上,结果使用上不方便,既不美观又造成了财富的浪费,甚至城市已经淘汰的东西在农村都被认为是时尚,如外墙贴的马赛克在城市中已经被淘汰,在农村仍很盛行,这种马赛克墙砖不仅造价高,而且容易脱落,脱落后甚是不美观。在农村一些居住建筑竟仿造我国古建筑及庙宇上面的一些装饰,居住建筑居住环境相结合显得格格不入。

4.建筑的节能节地问题

在当下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都认为我国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在居住建筑上关心节能问题,特别是农民朋友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农民朋友不再局限于温饱,所以更注重了物质的享受,而居住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成了当下的走势,有甚者不惜占用耕地建设别墅来显示自己的阔绰,这种不切实际的奢侈造成了无形的浪费,这就给我们以后生存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资源大国,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也是人口大国,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也就是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而在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前提下,人均所占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所以在房屋建筑方面我们不仅要注意房屋建筑格局的实用性,还要节约土地,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出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其次,农村建筑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废旧的建筑材料,采用较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等。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所有的功能空间都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力求节省材料、节约能源、降低造价。力争创造出造价不高,却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农村住宅。

5.解决农村居住建筑设计问题的主要途径

如上所述,我国农村建筑规模非常庞大,农村居住建筑设计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专业人士,有责任和义务来关心农村居住建筑的建设事业。

(1)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建筑设计有关知识,如建筑结构知识、装修知识、建筑节能环保知识,使建筑知识在农村深入人心,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讲座,从而增强农民朋友科学建房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农民住房适用、安全、朴素美观、节能环保。

(2)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农村居住建筑设计问题,制定出完整的居住建筑设计的规划方案及综合管理体制,使农村居住建筑能走上科学、理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筑建设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健全机制、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政府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朋友从意识上开始转变,使其认识到怎样才能建造房子,建造好房子,建造使用方便、美观大方、节能环保、结构合理、经久耐用的房子。

篇(6)

数据表明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较大,农村房屋建筑面积达到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我国农村房屋建设未进行科学规划以及整体管理,大多数房屋按照传统观念设计,因此在房屋构造、样式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并未发现房屋在空间结构、生活起居便利性、房屋使用期限、房屋建筑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发现较为明显的问题。

1建筑样式以及功能性

大多数农村民居在建筑过程中并未对装修方面客观对待。很多农民朋友尚未进行过建筑装修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建房时通常采取模仿其他城市中已有建筑,而城市中建筑大多体现出了时尚性,城市店铺通常采用大玻璃门,大玻璃窗的方式,然而农民在居住建筑中照搬这种方式,体现出与农村民居不匹配的功能,这种形式与农村民居不协调;一些城市中已经落实的建筑样式在农村中依然使用,例如,现如今城市中已经不使用外墙瓷砖的方式,然而农村依然在建筑中使用此种方式,一些乡村政府要求村镇规划建筑设计必须采取外墙瓷砖方式,然而这种样式已经落后,并且造成了建筑成本的提升,一些农村居住建筑采取仿古装饰,在屋顶添加类似庙宇屋顶的装饰物,导致建筑物整体有失美感。传统的建筑经验影响了人们在进行农村建筑时忽略了主观个性意见,并且也忽视了自身审美意识以及专业性建筑设计因素。人们面临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开始追求各种时尚、靓丽的外形,对于居住建设的功能性并未重视,在建筑设计时一味强调宽敞、明亮的效果,而实用性往往难以达到,房屋建设仅仅体现出城镇化的统一标准,尚未进行个性化建设。一些人在进行农村房屋建筑设计时将城市环境布局特点考虑在内,并未针对农村环境布局进行规划,或者将城市建筑直接复制到农村来,在农村环境下这种建筑设计并不适用。一些农民朋友注重空间结构的扩大,而将其他实用较强的空间白白浪费,例如在进行楼梯设计时,楼梯结构设计的不符合规范,导致楼梯空间较窄,上楼下楼较为陡峭,小孩以及老人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危险。所以建筑方案的确定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农村建筑应体现出个性化,例如适宜存放农机具的宽敞庭院。农村住宅建设中不断推广沼气池的使用,农村住宅平面设计时应将沼气池连接厨房、猪圈、厕所,这种方式能够有利于管线设计和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农村住宅建设应体现出与实际生活需要的匹配性,在达到生活的便利性基础上再追求外观形象的设计。

2建筑使用期限的持久性

经过对农村居民建筑的调研发现,农村居民建筑在建造地基时通常结合泥瓦匠自身经验,此种房屋建筑不符合规范,并且有较为明显的安全隐患,依靠经验建造地基通常会导致地基不牢固,不能够承受整体房屋建设,房屋居住寿命将减少,与此同时建造过程未进行科学性的抗震设计,使建筑不具有抗震功能。结构设计体现出了较多突出问题,梁的跨度通常较大,而梁的截面较小。楼板配筋方面,误以为主要钢筋将发挥较大作用,而构造配筋受到忽视。农民对房屋建设大多追求功能性而忽视了安全性,使用期限较短。面临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相应物质水平的提升,农民在平房上面继续建设多层小楼,此种建筑方式会大大降低房屋的使用寿命。

3建筑外观方面

大多数农村居民在进行房屋建设以及装修方面,不采取理性的规划,通常是按照城市中的建设和装修方式,将城市中建筑采用的大玻璃窗安置在农村居住建筑上,在日常使用中为生活制造很多不便,而大玻璃窗的造价较高,从而提升了房屋建设成本,一些农村居民看到外墙粘贴马赛克很时尚,于是将其照搬到农村房屋中,但是马赛克墙砖成本较高,伴随时间的推移马赛克容易出现脱落,为外墙墙体带来不美观的外观体验。一些农村居民将房顶修建成类似古建筑形状,还有的居民为房顶添加庙宇装饰,此种房屋外观与居住环境整体不协调。

4建筑浪费资源现象

我国占地面积较广,资源辽阔,但是伴随着我国人口较多的特点,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占有的资源很有限,而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尤其是土地不可再生,面临我国当前人口数量较多的状态,人均占地面积非常少,因此房屋建筑时在注重房屋格局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到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尽量在最小的土地面积上设计出适合居住的房屋。农村建筑不应照搬城市建筑,应根据农村环境特点采用地方材料,施工技术应采取简单、便捷的方式,不提倡进行繁琐的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面对完善的功能性、科学的布局以及结构方面的安全,应要求功能空间采光良好并保持通风。应节约建筑材料的使用,节省能源占用,逐步将房屋建设造价压至最低水平。为农村建设出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农村住宅。

(1)节能意识缺失。很多农民朋友一直以来头脑中传统思想较为严重,认为我国资源丰富,可以供人们无限制的使用下去,然而他们并未关注我国国情以及当前全世界的能源问题,因此在农村建筑过程中并未考虑节能方面;

(2)缺乏相应节能技术。农民朋友们缺少专业的节能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农民朋友不知该选择何种方式达到节能效果。例如,平房建筑体系一般高于城市多层建筑,然而在相同保温条件下,平房建筑耗费能源高于城市多层建筑,至少高出10%到30%左右,同时围护结构略显单薄,外墙相当部分显示出240mm厚砖墙,屋顶不采用保温隔热措施;一些农民朋友仅仅要求宽敞、光线足,将门窗均采用大玻璃设计,窗强面积对比一般超过0.5,导致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很多农民朋友在建筑材料上选择廉价的门窗,结果造成农村居住建筑保温隔热效果较差。

5针对农村居住建筑设计凸显矛盾的应对措施

上文提到,我国农村建筑规模占据我国整体建筑规模较大面积,农村居住建筑设计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面貌,更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部分,所以,各级政府、有关专家都应重视农村居住建设事业。

(1)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居住建筑设计工作应进行整体规划,在农村小康系统工程中逐步渗透农村居住建筑建设工作,施行统一管理,为农村居住建筑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性、科学性;

(2)各级政府应努力提升农民的建筑知识,可以开展科普讲座或者技术人员下基层为农民讲解建筑常识,重点在于房屋抗震结构、抗震原理、房屋结构知识、房屋装修、建筑节能等方面,引导农民积极的科学建房,使其达到安全、适用、美观、环保的效果,体验小康住宅,为小康社会的实现带来基本房屋保障。

篇(7)

1   安吉农村规划和建设概况

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 ,与本省的长兴县、 德清县、 杭州市余杭区、 临安县和安徽的宁国县、 广德县接壤 ,县域面积 1 886 km2,现辖 15 个乡镇(开发区) ,全县共有 184 个行政村(包括社区) ,45 万人口。安吉水陆交通便利 ,距湖州 68 km ,上海 209 km ,杭州65 km ,与之相通的 11 省道、 04 省道等道路已建成为国家一级公路。长杭高速公路(杭州— 长兴经过安吉)也将在未来两年内建成通车,届时安吉到杭州只需 30 min。县内水运航程 48 km ,船只可达湖州、 上海、 苏州等地。安吉是山区 ,森林覆盖率达到 71 % ,拥

有山林 198 万亩 ,其中竹林面积 100 万亩 ,为全国著名的 “中国竹乡” 。县南端龙王山海拔 1 587 m ,是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 ,安吉县立足县情 ,围绕省委、 省政府提出的建设 “绿色浙江” 和 “八八战略” 的目标 , ( “绿色浙江” 主要包括绿色经济、绿色文化和绿色环境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八战略” 是新一届省委按照十六大精神 ,总结基层的丰富实践 ,坚持求真务实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的结晶 ,是对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 )确立了 “生态立县” 发展路子 ,从 2001 年开始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 “五改一化(改路、 改房、 改水、 改厕、 改线及美化环境)” 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建设 ,加快生态村建设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1 年~2008 年 ,安吉县共投入

5. 46 亿元对 184 个行政村进行整治建设。特别是自 2003 年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 “双十向外延伸 ,旗杆整齐威严 ,广告灯箱光鲜醒目 ,临街建筑形象得以尽情展开和提升。造型立意深刻。外伸的部分 ,形体上具有个性 ,色彩上亮丽生动 ,同时具有引申的意义 ,像一扇向外敞开的窗口,诠释了设计的理念,又非常国际化,体现了广博的胸襟,具有标志和象征意义。建筑的临街面 ,采用透明玻璃幕墙 ,金属墙挂板 ,与压型钢板复合板组合在一起 ,虚实相间。简洁明快的韵律 ,高低有致的变化 ,体现出本身工业建筑的时代气息和科技感 ,为该区的城市市容注入新鲜活力。

立面强调横竖的线条感 ,追求最好的比例和尺度 ,整个建筑活泼而不失大方 ,统一而不失个性 ,协调而不失特色。

8   交通组织

建筑置于用地中央 ,建筑四周形成一个环形的 ,流通的 ,便捷的交通空间和消防通道。用地北侧的规划路与京承高速直接连通 ,并与长形的用地及建筑方向一致 ,把北侧道路作为最主要出入口及建筑形象的主要展示面。主要客流入口置于北侧道路西部 ,与主立面相迎 ,也与京承高速路保持一定的距离。货车出口置于北侧道路东部 ,最方便和快速地通往京承高速路。

工作人员入口置于西侧道路南部 ,与客流分开 ,并能方便快捷地去往工作区。货车入口置于西侧道路北部,保证北侧的建筑形象不扰,货车出口置于北侧道路东部,最方便和快速地通往京承高速路。货车从西侧进入 ,经过建筑南侧的车行道出去 ,路线简洁而隐蔽 ,并与客车车流分开 ,互不干扰。

9   结语

工业建筑在设计上 ,满足自身的工艺需要是立足点 ,设计师们如何精心设计 ,利用新建筑技术 ,做到内部空间、 外部形式与工艺需要的完美结合 ,是需要花很多心思去努力设计的。

篇(8)

二、狠抓落实。我镇在实施村庄规划过程中,严格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我们要求各村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村村必须有突破有成效。有条件的村,一定要建一个上规模的中心村,条件不成熟的村也要因地适宜,认真搞好村庄的整顿治理。让每户居民能够住上房屋,确保人民群众村容整洁、交通方便、生活舒心。为配合县政府土地置换需求,我镇给每个行政村都分配了土地置换指导性的数字,建立了土地置换承包网络,并制订了严格奖惩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各村都要确保完成土地置换任务。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我镇各村虽然步调不一,进度参差不齐,但都在如火如荼的实施中,有的村正在酝酿谋划、刚刚起步,有的村已经大刀阔斧、稳步推进,已初现成效。

篇(9)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2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3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4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5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6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7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篇(10)

我国农村的发展较慢,但农村的占地面积则是较大的。我国是土地大国,建筑用地的面积也非常大,农村房屋的建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但农村的建筑却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也没有系统的管理模式。农村的房屋建设受传统的建筑影响,建筑物相对比较落后,而农村的房屋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对房屋建筑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很难发现。

一、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农村的建筑受传统的建筑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建筑有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使人们在对房屋设计时没有自己的主管设计,随波逐流,丢失了自己的审美观点。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部分人们对时尚与潮流进行盲目的追求,而忽视了房屋的实用性,对城市化的盲从,忽视了农村房屋建设应具备的特点与农村环境所决定的布局。例如,人们在追求城市化的情况下,不考虑农村的固有特点,对城市的建筑设计进行照搬照抄,可是城市化的设计并不适合农村的环境布局,造成外表不美观,也不适用的后果。也有一部分农民为了追求屋子的空间结构高大、宽敞,而占用了其他的应用空间。在对农村的房屋建设制定方案时,应注重农村与城镇的差异,并结合农村固有的特点进行设计,此外,在对农村的房屋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农村的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在其适用的基础上在追求个性化。

二、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的问题

(一)建筑的耐久性

由于农村的房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其地基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由自己或者农村的瓦匠按照其经验进行的操作,这种简单的作法对房屋的安全以及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地基简单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地基不稳的现象,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寿命,严重的造成安全问题。此外,由于农村的房屋结构相对比较传统,简而言之,结构就是相对简单,房梁的跨度相对较大,而梁的界面却相对较小,这一样减少了房屋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的要求越来越大,而农村的房结构有相对简单,这无疑给农民的居住埋藏这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抗震能力差

农村的房屋建设相对于城市的楼房建设而言,没有进行设计,也就相对缺乏抗震的效果。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农民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参照城市建筑的模式,使用一些先进的方法进行建造,但由于专业知识水平低,其所作的并不规范也不完整,更没有明确的设计,很多都达不到抗震的效果。由于农村的条件有限,尤其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大部分的农民对房屋的抗震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也就导致地震来袭的时候,房屋很容易受到损害,即便没有发生坍塌现象,也会出现裂缝,导致房屋失去安全性,严重的威胁人身的安全。这就要求农民对房屋建设做好抗震措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三)日常生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对房屋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建筑持有的有地方住就行的态度,加之农村的建筑有其固定的模式,并且农民对建筑的相关知识匮乏,也就对建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认识不到位。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终老都应该离不开房屋的问题,房屋是我们一生中的必需品,所以应对其加以重视。在农村房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如常生活的便利性,没有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况对其考虑。例如,农村的格局分布就是不合理的,在农村的建筑当中,部分家庭的卫生间是在户外的,与居住的房屋是分开的,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方便;还有部分居民未来追求房屋的面积宽敞,明亮,以其他实用的面积为代价;还有的建筑在建设的时候舍不得投资,为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没有上下水管的设计以及浴室的设计,虽然节约了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有一部分农村的为了建筑装饰的美观,而在装饰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没有使用的价值。综上所诉,在进行农村建筑的设计时应结合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并加上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进行设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

(四)建筑的美观性

农村建筑的装饰过程中,往往不能理性的对待,盲目的对城市的设计进行跟从,把城里的东西都当做是时尚、潮流的代表。例如有的农民喜欢城市建筑的天窗,就把其引用到自家的房屋建设当中,结果并不美观也不适用,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农村的城市的盲目崇拜以及追随很严重,有的甚至把城市已经过时或者淘汰的东西当做时尚。例如几年前,在城市的装饰中流行一种贴墙的马赛克,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质量并不是很好,容易脱落,不容易补救,而其脱落后及其不美观,所以时间一久就被城市所淘汰了,但有部分农村的建筑开始跟风,并极其盛行。

(五)建筑的节能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农民对我国能源的认识比较模糊。很多农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能源大国,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很大程度影响到了农民的生活态度。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的以节约,农民开始对物质生活开始重视,开始享受生活。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为我们日后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安全威胁。

1.我国的农民对能源的认识不到位,节能的意识也就相对比较淡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对我国的了解仅局限于地大物博,资源强国,但我国也是人口大国,在我国众多人口的基数下,人均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建筑方面我们更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加强建筑的实用性。此外我国虽然是资源强国,但是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也是,这就要求农民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现状进行了解。

2.农民的建筑大部分都是由传统的模式传下来的,所以没有节能的技术,农民也就不懂的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能源节约。例如平房的建筑面积以及形态都比城市的多层建筑面积大的多,在同样的情况下做外墙的保温措施,农村的平房比城市的多层建筑消耗的资源多10%—30%之间,并且由于农村建筑的围护结构相对比较薄弱,外墙相当部分是24cm厚,而在房顶位置几乎没有任何的保暖措施。这也就使农村的建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实用性还不是很好。

三、解决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农村规模相对较大,而农村的居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政府的宣传

我国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农民进行建筑设计的宣传,加强农民的建筑知识、设计知识、装修知识、节能环保理念等等,定期的展开讲座,加强农民对房屋建筑的认识,普及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能源知识,进而加强农民的环保与节能认识。

(二)国家的扶持

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村的建设问题给予重视,对新农村的建设制定规划方案。同时,也要求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促使我国的新农村建筑走上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语: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乡土文化特色并使用与当地居民居住的农村住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从根本上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万方.中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简明实用教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07)

[2]李永芳.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04)

[3]安艳华,杜志文.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房材与应用,2001(02)

上一篇: 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 下一篇: 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