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医学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6:10: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未来的医学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未来的医学技术

篇(1)

1 现代信息技术引起基础设施的变化

首先是存储空间和服务场所的改变。传统图书馆的书架、书柜的馆藏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海量的文献存储,并且电子文献、电子信息的保存又对存储空间、存储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存储介质的变化。现代数字图书馆是以磁盘库、光盘塔等为存储介质,提供了无限的网络空间,而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印刷版纸质存储介质,这使电子文献、数字文献和虚拟图书馆的广泛链接,海量的文献组成一个无序大系统成为一种可能,能够在短时间内极大丰富医院图书馆馆藏。三是检索服务手段的改变。传统的版本阅读方式和检索手段主要靠图书卡片手工进行检索,这是传统医学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而现代数字图书馆以使用电子文献检索系统为主要的服务手段,通过简单的检索系统操作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搜索到医学信息资源。

2 服务模式带来服务理念的变化

2.1 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用户结构和需求的变化,要求信息资源的配置要有新的方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确定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载体时要优先考虑用户利益。充分发挥馆际共建和虚拟图书馆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医院已有的HIS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综合用户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扎实有效做好信息资源配制,为现代医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空间。

2.2 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医学图书馆的读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技术精湛、学术渊博的知名专家教授,他们习惯沿用传统的版本阅读方式,这是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主要途径,这部分读者虽然不排斥网络通讯技术,但利用现代的检索服务手段检索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另一部分读者是专业素质强、精通业务、勤于钻研的青年医生,他们熟悉网络技术并擅长使用电脑,在医学文献检索中,只需要在导航员的指导下,就能掌握现代化的检索系统。图书信息服务人员应该根据这两类读者的特点,量体裁衣,配备不同的服务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达到用户的满意。

2.3 加强信息资源的再开发服务工作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价值具有增值性,这就给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情报检索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掌握信息再开发技术,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收集、整理、综合、筛选、提取、分析,增加信息的附加值,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由于用户对获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医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从过去主要提供线索、文献书目数据转变为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和数据库数据服务,针对所要查询的问题提供全面周到的信息解答。从信息服务的实践来看,深层次的信息再开发,比软硬件配置更重要,复杂程度更高,含金量更大。

3 现代医学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服务创新带来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信息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医学图书馆应改变以往的被动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动态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除具备系统的图书情报学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计算机通讯网络技能和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能够成为现代信息检索服务的领航员,在为特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直接、便利、深层次的服务中,真正成为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得力助手。为实现这一目的,现代医院图书馆应结合实际工作的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不断充实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在不同年龄层次、分别制订出初、中、高级继续教育规划,定期进行业务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注意吸收和引进掌握高新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数据库开发技术的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转贴于

3.2 膨胀的数据信息带来的系统安全问题

3.2.1 网络病毒和黑客攻击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病毒技术和网络黑客攻击技术也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服务带来极大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受到病毒、黑客等的威胁和侵扰。目前对病毒的防范主要通过网络版杀毒软件和定期补丁更新,如诺顿、瑞星企业版等产品,也可以安装硬件防毒墙,如瑞星RSW-1000等。对黑客攻击主要策略是安装防火墙和正确进行端口设置。

3.2.2 检索系统使用安全

由于图书馆面向全体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提供相对开放的环境,因为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差别,往往也会给系统安全带来隐患。较好的办法是管理好帐号,对不同的帐号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帐号分配。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帐号进行维护。

3.2.3 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安全

篇(2)

随着城市环境、能源、人口以及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发展相关问题再一次成为研究焦点。自“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全球各个城市纷纷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城市发展战略。但如何依据实况建设智慧城市?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用什么方法对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模型的设计思路

此研究主要有指标选择、指标分类和指标体系架构建三方面内容。本文对现有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通过模糊集思想选择指标,采用DPSIR模型构建体系架构,引入ANNs理论确定权重;利用spss平台对指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对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完成了信度效度检验,最后得到一套适合评价中国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2.2模型的构建

DPSIR模型由五大维度组成:Driving(驱动力),Pressure (压力),State (状态),Impacts (影响)和 Responses (响应)。D(Driving缩写,下同)是指公共生活领域对环境施加的压力;P是指由此产生的对被调查对象的消极改变;S是指被调查对象的状态;I是指前三者对被调查对象的最终影响,如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R是指被调査对象的压力,如对被调查对象立法的社会响应。

2.2.1基于模糊集合思想的指标体系筛选

为保证获取广泛和及时的指标,论文搜集了21个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并进行归类,论文避免了用主观性过强的凭经验选留指标,而是引用模糊集理论,通过构建隶属度函数来进行筛选。[1]

2.2.2指标标准化处理

指标库的指标可分为三类,为了统一比较,需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标准化:①百分数型指标无须转化,直接将百分比作为该项分值;②绝对数据型指标需进行转化,如沈阳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1.4年,营口是10.5年,则将沈阳的得分记为100,营口和沈阳相比百分数记为营口得分;③相对差异程度指标需利用差异性来进行合成,如用高低收入人群上网比例的差异性来解释互联网的公平性程度。

2.2.3指标信度检验

进行指标的信度检验是为了保证指标的有效性。本文对指标信度检验所采用的指标是主流的信度系数——克隆巴赫(Alpha)系数a(a> 0.9信度很高,0.7 ~ 0.9能够接受,a < 0.7不能接受)。[2]

2.2.4指标一致性检验

借助SPSS软件对总库指标进行一致性分析,算出一致性信度系数a值,用以判断各指标信度是否达标,指标能否保留。

2.2.5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ANNs算法来计算指标权重。经过ANNs训练,先明确隐含节点的数量m,再构建一个神经元模型,该模型由一个输出节点、n(n表示由以上四步骤得到的指标个数)个输入节点以及m个隐节点组成。计算输入向量xi到所有隐节点的权向量,权向量的绝对值之和|ωi |就是指标i对应的权向量 wi。即指标i的权重。[3]

2.3指标体系的建立

经过上述操作,建立了由五大维度18个指标组成,并附有指标权重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智慧城市预测体系的构建(营口市案例研究)

传统SWOT分析存在很强主观性,而AHP具有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特点,在SWOT分析中嵌套AHP可以极大增强模型的决策能力。

3.1营口市区域的基本状况

3.1.1地理位置概况

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在渤海东岸,地理坐标E122°13′,N40°39′,隔海相望于葫芦岛和锦州,相邻于鞍山海城南侧,在岫岩、庄河东交界处,相接于大连瓦房店等地北侧。

3.1.2港口资源概况

作为东北地区第二大开放港口,营口市有着较高的港口吞吐量、丰富生物、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2014年营口港吞吐量超过3.3亿吨,2017年预计实现4.3亿吨;营口市已发现39种矿产,乔木170多种,药材资源多达726种;营口市环境怡人,在历届旅游城市评选中多次上榜。

3.1.3社会经济概况

①第一产业。2015年营口市农渔业总产值199.8亿元,比去年增长了5.4个百分点;②第二产业。营口市在印染、乐器、家纺等传统工业方面形成优势,在石油化工、新能源、科技创新领域也具规模;③第三产业。2015年营口社会消费总额为416.5亿元,其中批发业占多数,比去年增长了9.4个百分点。

3.2因素统计及因素分析准备

首先对本文所列指标的进行初步筛选,列出影响营口市发展的各种SW(内部)和OT(外部)因素,找出影响营口市发展的S(优势)、W(劣势)、O(机遇)与T(威胁)以进行S分析、W分析、O分析、T分析和SW、OT交叉分析。

3.3建立S、W、O、T及组间成对比较矩阵

对优势组、劣势组、机遇组及威胁组通过S分析、W分析、O分析、T分析以及SW、OT等六项交叉分析的结果,构造各组的成对比较矩阵,最后依次进行矩阵之间的一致性检验,确认这些矩阵是否需要调整。

3.4结果分析

将每组中优先权数最大的因素作为该组优先级因子,重组判断矩阵,最终得到组优先级如表2所示。

从表2得出的组间分析结果可以确定,影响营口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因素按影响程度排布的顺序是劣势 > 威胁 > 优势 > 机遇。表2中组优先级权数的值代表了SWOT中四个方面因素对营口市智慧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这些值构建营口市智慧发展战略四边形,根据运算法则[4],结合相关数据得出此四边形的重心坐标为P(-0.0605,-0.0071),即此战略四边形的中心位于坐标体系的第三象限,将营口市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防御型战略”,其目的是减小被破坏的风险,削弱外部因素产生影响。

3.5营口市未来发展预测

①加快港口开发步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加大营口港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②实行区域产业改革。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加快营口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改革,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形成产业链;③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发展少用地的港口加工产业和少耗水、少污染的物流产业;④合理运用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开发营口旅游产业,创建旅游型营口。

4结论

论文构建了一套基于DPSIR模型、ANNs算法和模糊集合思想且适合我国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了指标的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完成了指标可靠性检测。通过对营口市实证研究,结合AHP对“SWOT分析在智慧城市未来发展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研究手段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本文研究成果能够为智慧城市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方法,这对指导智慧城市未来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建桥. 应用模糊集理论评价高职实践教学质量[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5):316-318.

篇(3)

为充分利用南方科技大学创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深圳南山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4年3月12日,南山区教育局与南方科技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办学战略框架协议,成立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并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以“创新”为

关键词 ,以信息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学校。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技术的不断更新,知识的裂变,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都将引发我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交往方式的变革。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开始重塑人的大脑,变革人的认知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

说:“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我们认为,要把孩子带入未来,需要打造基于脑科学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统整式、跨学科的项目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全新的学习科学理论为引领,从而促进发展学校教育的深度革新。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正以跨学科的项目型课程统领课程改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引发学习变革,用未来的视角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技能与素养,始终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行动引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打造全新学习环境,营造新型学习生态

时代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观、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也必将随之改变。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学校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学习。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同时激发各个感官,可以让我们学习得更好”。([美]约翰?梅迪纳)因此,我们着力为学生构建新技术支持下的基于大脑认知特点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 构建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推进云课堂实施

我们以“未来教室”的思路,配备相应的新技术设备,架构高速无线网络系统,让学生能随时接驳互联网,并把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开放(微软)与封闭(苹果)的两大系统有效融合,营造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生态。师生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点对点与点对面的多向互动、沟通分享和评价反馈等,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习质量,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成为现实。

2. 优化学习空间,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及学习需求,我们在教室设置学习体验、活动和教学等功能区,并创新设计能自由组合的桌椅,适时调整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学习效率。如,扇形、马蹄形、半圆形、圆形等座位排序,便于学生讨论交流,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开展协同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间的群体合作意识,促发群体智慧共享。

3. 打造新型学习实验室,开展创客式学习

为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与创意,促进数字技术和个人创造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我们高标准建设“STEM创新学习实验室”。通过建设“S学习实验室”(科学science)、“T学习实验室”(技术Technology)、“E学习实验室”(工程Engineering)、“M学习实验室”(数学Mathematics)和“A学习实验室”(艺术Arts),为各主题学习实验室配备相关设备,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开展创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搭建网络学习社区,变革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社区是学生开展自我对话、互动对话的自由空间,它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大家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我们为学生搭建高互动性的网络学习社区,让学生开展掌控式的翻转学习、基于学习数据的反馈学习、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混合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民主的网络学习社区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习者,让学习者及时分享彼此的学习过程,在多向对话中促进群体智慧共享。

技术支持学习创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无线网络、触控技术、声控技术、平板电脑、大数据等的广泛应用,教育面临由新技术带来的新教育变革。我们将数字技术作为构建未来教育的底层支撑,用“全域信息化”支持学习创新,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智慧学习校园”。

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为师生搭建沟通平台和提供支架工具,让技术成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变革。通过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即时通等工具为师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实践探索。

1. 全面推进新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

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学科中,整体推进以智能终端、无线互联等新技术运用为特征的课程改革,让新技术作为学生的沟通媒介和学习支架工具,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构建数字教学文化,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2. 开发在线课程,构建混合学习模型

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依据学科课程特点开发在线课程,建立“网络在线学堂”。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的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学习模型探索,创新学习模式。

3. 变革学习媒介,推进数字教材建设

数字化教材并不是传统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而是“动”起来的教材,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路径,支持学生参与体验的自主、互动、探究式学习。我校正在大力推进互动式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并与微视频课程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翻转学习。

4. 建立学习数据库,开展学习分析研究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学习特点,我校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习研究,在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利用各种学习社区、学习平台和可穿戴技术等,积累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对学习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学生学习路径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引。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还着力通过自带设备(BYOD),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游戏化学习、物联网技术等进行创新学习,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构建统整式项目课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字素养、跨界交流合作等技能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必备能力,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还属于聚焦知识传授的“程序型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记忆性知识。我们看到,在统整式的“项目型课程”(主题-探究-表现)中,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因此,我们构建基于STEM课程特征的统整式项目课程,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1. 基于STEM课程理念的统整式项目课程内涵

基于STEM课程理念的统整式项目课程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手实践、团队协作,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其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STEM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针对STEM课程的内涵特点,从具体课程内容、具体学科进行了本土重构,开发出了STE@M课程教学框架(如图1)。从课程框架可以看出,该课程具有跨学科、综合、整体、终身、面向未来等特点。

2. 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实施思路

我们借鉴STEM课程的理念与组织形态,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的专业资源,开展STEM的本土化实践,并构建了“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体系”。我们的实施思路是以学科课程教学为基础,以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形态为载体,通过融合式的教学实施,聚焦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构建“看得见”的未来教育。

(1)不断丰富完善的STE@M。@代表其他学科及相关的学习活动。如,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通过有效融合多学科内容,让学科学习不断丰富STEM课程内涵,开展技术支持的跨学科学习。(2)引进外部导师。充分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的专业资源,让教授和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指导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高起点建构,与国际接轨。(3)有效借鉴并融入IB课程理念与策略(小学项目PYP)。将在调查中学习、个性的塑造、国际化意识的培养这三个IB课程理念融入并贯穿STEM课程的整个过程。(4)融合创客、PBL和学科课程。通过多课程的融合,让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进而完善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体系。(5)引入开放协作式的WIKI平台。用开放的WIKI平台对STE@M课程进行管理,通过共建共享思想,用平台记录STE@M课程项目的整个过程,让学习者分享整个学习过程,为新的学习小组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多维度参与,不断丰富和深化课程内容。(6)运用VCT支架。以知识共享和探索创新为核心理念的VCT(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虚拟教室漫游)为载体,开发我校特色的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模块,汇聚优秀课程案例,共享学习过程。

3. 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的学科视角

我们以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统领性课程形态。在具体实施中,以学科融合的视角进行课程建构,并充分尊重学科特点,在学科学习中自然地融合统整式项目课程元素,开发基于学科学习的统整式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技术作为沟通媒介和学习支架,促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科规律,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构建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统整课程。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我们在美术、数学、语文和主题课程中有所突破,以自然笔记和数学笔记为载体,借助思维导图、增强现实技术、二维码和探究式APP,通过自带智能终端设备(BYOD)模式进行学习。

在数学课中,学生以“数学笔记”作为载体开展学习。数学笔记是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等美术形式来编制数学故事,通过口语来阐述数学问题,用社会化语技术作为媒介呈现数学思维,也就是“数学+美术+语言+技术”。通过多学科的交融和跨学科学习,学生的语言、设计、网络社交等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锻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聚焦于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

在美术课中,我们用“自然笔记”来深化科学学习。自然笔记是指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五彩的画笔,绘制大自然,用画笔去解读科学现象,用语言来阐释自然现象,即“美术+科学+语言+技术”,让语文、科学、美术和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素养与技能。

篇(4)

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服务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乡村医生在从医过程中也要直接面对这样的状况,因而,如何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也成为医学成人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未来的乡村医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受传统的成人教学模式的影响,接受安全教育甚少,这与医疗市场明显脱节。所以成人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对未来乡村医生的医疗安全教育,让其逐渐形成明确的医疗风险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未来安全行医,更好的为乡村群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法制教育

未来的乡村医生虽然都是来自乡村第一线,具有一定的从医经历,但确存在着懂法不多,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会造成今后行医中的忽视客观环境条件,忽视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有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1.1 加强入学时的法制教育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是土生土长,为了弥补不足而进入医学院校进行再教育,所以他们入学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努力学习医疗专业技术。而至于医疗安全意识、医疗风险那是少之又少。这样的状况极容易导致他们将来行医中忽视或无视行业风险的存在,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后患,在他们一入学时就加进法律教育的内容,重点是与医疗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他们依法行医和医疗安全意识。

1.2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来强化他们的法律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未来的行医中必须依法行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请医学法律专家走进课堂,给未来的医学生讲述因医疗操作违规而形成的法律诉讼案件,以加强医疗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保护患者;利用板报宣传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重大的违反医疗法规事件,时刻警醒他们如何应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就一些医疗事故案例作分析讨论,加深未来乡村医生对医疗安全内容理解,以预防和减少将来因违规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将来的工作责任心和爱心。

1.3 将法制教育融入医学教育过程中

作为医学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医疗纠纷和高额的医疗赔偿不能仅仅仃留在过去的思维定势上,只是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要将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于医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有目的、有重点地传授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操作规范和医疗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目的是为了减少未来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我国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乡村医生不但要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医德。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人开展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德应该具有更深厚的理性内涵,如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对患者主体性的认识,对疾病与心理、社会的关系的了解等。所以医学教育工作者为了使未来的乡村医生能够践行医德义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他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

2.1 将医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

“医德教育,当先授医德”,[1]而目前的成人类医学教育只是把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作为必修课,而对医德教育相对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大多乡村医生生长在农村,是农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但他们的专业思想还不十分牢固,从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必须把它作为主干课程来开设,它可以使未来的乡村医生系统地接受专业思想教育。明白“德为医之本”,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的道理。

2.2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

医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利用专业课教学全方位的渗透医德内容,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作用。教师认真寻找与专业课知识相关或隐含于其中的教育结合点,巧妙实施医德教育,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能够帮助未来的乡村医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义、仁、礼、和、公”。在解剖课中介绍前人捐献遗体的崇高行为,培养未来的乡村医生献身医学的决心;在实验课中,培养他们对实验课中的动物的仁爱之心;在临床教学中结合病例分析培养教育他们一视同仁、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践行“性命相托”等等。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容易使医德教育“入耳、入心、入脑”,使他们树立起救死扶伤、廉洁清正、乐于奉献的思想道德品格和忠于职守的全心全意为农民弟兄服务的敬业精神。

2.3 典型示范引路

典型示范导向是医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德高医粹”的典范历来为从医者们所敬仰,用他们的品格行为来滋养和灌溉未来乡村医生,将会大的影响他们的医德行为。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等古代名医,留下的不仅是医术,其崇高的医学思想对我们影响至深。当今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专家教授等医德典范,思想和行为十分真切、具体、感人,对我们未来的乡村医生更具感染力,易于他们仿效和践行。

3.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病历规范书写教育

目前有相当多的乡村医生不太注重为病人书写病历。他们认为乡医看的大多数都是“小病小痛”,病人都是乡邻乡里,只要自己非常清楚对方患了什么病、有什么症状和体征,自己作为他的“家庭医生”,给他用过什么药物,心里都清楚就行了,所以认为没有必要书写病历,甚至认为书写病历是“多此一举”。针对这种现状,在他们接受医学成人教育期间,就要补上规范书写病历这一课。可利用因为病历书写不规范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案件回放形式,教育他们医学无小事,不按临床程序书写病历,轻则忘记病人以前(几天产、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用药等情况(因为仅凭记忆不可靠),而使本次诊疗缺乏依据;重则容易出现前后不连惯,甚至造成误诊、误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一旦出现医疗意外或差错事故,将无法证明自己的用药情况,当然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生必须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病历则是为自己证明的主要依据。因此按要求书写病历,也是行医中自我保护的需要。此外,病历还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医学科研的原始资料,必须保存起来。

卫生部要求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修订完善后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这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教学依据。可采取讲座或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条文内涵准确地传授给未来的乡村医生。教学中多举病历书写范文。要让他们形象、直观的接受,最终能够准确书写病历。要让他们充分的意识到平时注意规范操作,坚持书写门诊病历,既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结,又能锻炼严密的临床思维,开阔视野,长此以往,一定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技能。

篇(5)

一、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近况

(一)医学影像学科的教育教学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是进行医学检查的一项常用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近几年,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上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不少高校依据市场对该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人才培训计划,并在高校课堂设置以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专业课堂,对教材内容、课堂设计等方面也适时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改革。虽然这项新的专业学科在进入高效课堂之初就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由于该专业的设置时间较短,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在相关教材以及教育方式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中,能够影响人才培训的最主要问题是,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在衔接的部分存在不小的问题,例如:专科与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脱节的现象。另外,普通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用的教材并不统一,导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训方向不明确,相关设计计划不符合实际,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更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的工作。

(二)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现阶段,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当中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人员被称为技师。除此之外,还能够在大学所附属的医院中担任技术讲师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医院当中,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或者是专科医院当中,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很少有硕士毕业生,在医院的放射科博士学历的影像技术操作人员几乎上没有。而在略差于市级医院的地方医院当中,放射科担任影像技术操作人员的则为专科学历。在医院的放射科,各科的医生和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数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质的医院,或者是具有较完善的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的专科医院当中,放射科的大多数医生往往是进行后台的普通检验工作,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人员担任前台检查的重要工作。该项技术人员不不仅仅担任接诊病人的工作,而且还负责患者所检查的疾病图像的收集工作和审核任务。这也就提高了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仅仅要有牢固的图像采集知识体系,还要熟悉各种处理和核查相关的技术。此外,最基本的还要牢牢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只有做到上述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人员才能够在第一时间为病人的检查做出正确的疾病医学判断以及准确的技术操作,有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率。除此之外,进行医学影像的相关影像设备一般价格较昂贵,这就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保障设备的安全,在检查患者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相关影响设备。熟悉的医学影像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备操作进行融合,从而顺利地进行医学检查,延长影像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当前,影响设备的进化与影像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两个方面出现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相关高级的影像,设备不能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的发挥经验作用,降低图像检查的准确性。因此,在接受相关学校教育的理论教学之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实践应用的掌握,各级医院也应该适度地增加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组织管理情况

在我国,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专业性组织就是中华影像技术学会,该学会是中华医学会附属下的影像技术专业学会,是同中华超声学会、中华放射学会以及中华合医学学会共同组成的关于影像学科的医学与核影像技术的四大学会。中华影像技术学会下属有七个专业学组,其中就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学组、MR技术学会以及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技术学会,除此之外,还包含三个筹备的专业学组以及三个学部。在我国,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举办中华影像技术学会大会,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影像技术交流,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专业学会讨论大会,参与到大会当中的人员,大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国从事医学影像专业技术的高水平人员。这样的学术交流大会,能够精进医学影像技术,因此,吸引了各国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另外,在我国大多省份当中,省或市内都存在专业的影像技术学会小组,而且一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关的。我国所开设的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网络教育平台,其开设范围也惠及全国,这也帮助了许多就职员工进行再度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学科技术发展的总方向

在当前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医学诊断过程和介入治疗的过程是分开的,但随着各项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两者必然会在一定时期之后建立相互联系的,呈现出完整的现代影像学科系统。当前,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体形态学,主要在图像的收集以及判断上发挥作用。在未来,影像技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子、功能代谢以及基因成像等方面发展。而且,当前的影像技术主要采用胶片收集的技术,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方向的技术创新,未来的影像技术会考虑应用到数字化和电子技术,将图像收集和传输过程,以数字化现代化的形式呈现。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具体走向

由于一些影像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各项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当初学医学技术不断创新性发展,未来的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呈现更加直观、更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在其他方面,现阶段对于影像的分析都是趋于定向的,在未来会转变成定量的方向发展,不仅仅会判断出疾病的诊断结果,还会给进行疾病治疗以及手术操作提供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6)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医学的不断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对医学技术的进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转化医学便应运而生。

 

转化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医学领域开展转化技术,这个名词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不过由于比较复杂,情况多变,迄今还没有公认的转化医学的定义。是指一类医学研究,能够很好地将基础研究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患者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

 

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转化医学就是倡导从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toB模式)。药物研究也同样是转化医学的重要内容,转化医学研究成果成为新药研发的引擎。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并践行之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支持。

 

二、转化医学的诞生

 

转化医学的提出其实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这主要源于当年NIH迫于来自社会的压力。20世纪末NIH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但美国人却在追问,发明了那么多的新技术,积累了那么多新的知识,发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论文,为什么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由此,针对这种情况,NIH积极研发,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旨在让基础知识向临床治疗转化,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

 

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转化医学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台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

 

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

 

三、转化医学的主要内容

 

转化或转化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么他都具体研究些什么呢?它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的体系。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讯技术之间的互动密切,加快了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变的产业化过程,应用于医药学也将导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

 

并且随着临床医学情况的不断变化,和形势的变化发展,转化医学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我们看到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些障碍就像“篱笆墙”。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地被“扔过篱笆”。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学团队,来增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沟通。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化医学主要是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化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四、当代研究成果

 

在世纪临床应用过程中,转化医学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比如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例。早在上世纪,欧盟为健康相关的研究计划投入60亿欧元,英国国家健康研究院便建立了综合性和专科性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从2007年开始,5年中将提供超过4.5亿英镑,用于资助11个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另外,2006年5月初,苏格兰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投资近5000万英镑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在磁共振和体外受精领域都取得不凡的成绩。

 

而在科技领域一向不屈居人后的美国成绩也十分让人羡慕,1946 年,美国科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和爱德华?珀塞尔发现了磁共振现象,但将这一成像技术引入临床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197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发现在静磁场中使用梯度场能够获得磁共振信号的位置,从而可以得到物体的二维图像。以此为基础,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用他发展的快速成像方法为医学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医用磁共振成像仪问世。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诊断一些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可以更准确地跟踪体内病变的演变。

 

如今,磁共振成像仪已经成为世界普及的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这是一个以“临床应用为中心”,将基础研究转化成临床诊断技术的经典范例。

 

五、未来发展

 

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各地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所、转化医学中心,召开了各种转化医学论坛,政府也对转化医学高度重视。可以预见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和地域等各种限制,发展的阻力也是重重,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经历过困难之后,一定会有所发展

 

相信随着建立转化医学学术组织,如转化医学学会,并制定相应的转化医学的任务 ;最后创建转化医学期刊,创建转化医学基金,设立转化医学奖项,以促进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六、结语

 

作为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之间桥梁的转化医学,,从而为 21世纪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性改变。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各地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所、转化医学中心,召开了各种转化医学论坛,政府也对转化医学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的转化医学水平还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医学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强化传播转化医学理念,加强研究,不断发展。

 

篇(7)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解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甚至渴望借助现代医学整形美容技术,改变自己的形象。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不断变化的整形美容需求,未来的整形美容行业将出现下列发展趋势:

1整形美容业更加发达,整形美容机构急剧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整形美容改变自己的形象,在入学、求职、工作、恋爱、婚姻、社交、生活等人生各个方面获得优势,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中国有13亿人口,未来的整形美容市场潜力巨大。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人才、越来越多的资金将进入整形美容行业,医学整形美容机构数量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并向地级市和县级市发展。

2服务对象将从服务“病人”转向服务“顾客”

目前的整形美容外科绝大多数都是以整复为主,美容为辅,尤其是公立医院。服务对象大多是那些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外伤、烧烫伤等所致身体有明显缺陷或功能障碍的“病人”。

未来的整形美容科除了开展传统的整复外,更多的将是借助现代医学整形美容技术改变求美者的脸型、身材和肤质,以求美为主要目的,美容为主,整复为辅。服务对象将是以身体没有明显疾病或缺陷,没有功能障碍的健康人为主,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称之为“病人”,只能称之为“顾客”。

3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将从美容整形外科转向整形美容科

整形美容科包含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未来

的美容整形行业服务范围将涉及植发、重睑、眼袋整复、祛斑祛疤、除皱、隆鼻、修改脸型、牙齿整形、隆胸、吸脂塑身、瘦小腿、润肤脱毛、处女膜修补、外阴整形、康复整形等数百个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并不属于医学整形美容范畴,应属于生活美容。生活美容将成为未来整形美容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建立整形美容科,同时提供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服务,才能真正满足“病人”和“顾客”的需求。

“病人”与“顾客” 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就诊目的不同。“病人”就诊目的是为了治病;“顾客”就诊目的是为了求美。由于就诊目的不同,他们对服务的要求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顾客”希望得到的是高于一般“病人”的高质量的医学整形美容服务,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常规医疗服务。绝大多数的“顾客”更希望在没有任何医院氛围的环境下接受整形美容。未来的美容整形机构不能再以服务“病人”的方式去服务“顾客”。必须充分考虑“病人”与“顾客”的差异,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

未来的美容整形机构将淡化医院特征,更像是一家具有医学整形美容功能、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的高级宾馆或高级会所。整形美容机构不仅要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整形美容医疗服务,同时也要为“顾客”提供优美的服务环境,提供各种生活便利,做到医学整形美容服务和生活美容服务的统一,让“顾客”高度满意。

4整形美容学科涉及的内容将更加广泛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流行时尚,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顾客”的需求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整形美容学科涉及的内容将更为广泛。整形美容学科将涉及医学、康复学、心理学、营养学、伦理学、美学、管理学、生活美容、流行与时尚、市场与营销等众多学科。

5整形美容技术从“粗糙”走向“精细”

“病人”整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肢体的外在美观。

“顾客”整形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美丽”,在不影响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美丽”甚至“完美”。

“顾客”整形求美,不同于“病人”整复治疗。“顾客”整形要求医生的手术设计更加完美,手术切口更加精致,手术技法更加精细,手术操作精益求精。相对来说,“病人”整复治疗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就显得“粗糙”,对手术切口的美观度要求相对较低。

为了满足顾客对美的追求,创伤更小、风险更少、恢复更快、效果更好的微创整形技术将成整形美容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6设备更加先进,材料更加安全

内窥镜等先进的微创整形医疗设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领域。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整形美容专家在临床工作中将更加得心应手,整形美容手术将更加安全、更加微创,整形美容效果将得到大幅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将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医学科学和材料学的发展,整形美容所用的假体等材料将更加科学,更加安全,更加贴近人的形体和生理特点,绝大多数的假体材料将可以在人体内永久存留。

7人才交流、学术交流更加频繁

为了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发展,顺应时代时尚潮流,整形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因此,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流动将更加频繁。不同国家整形美容专家之间的派系之争将日渐消除。国家与国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站在世界整形美容行业的前列。

8行业内的竞争加剧,民营整形美容机构发展势头强劲

篇(8)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篇(9)

未来是什么?汪建指出,华大基因有全世界最大的基因组平台,华大基因要依靠基因技术帮助人们过“三大关”:一是要过出生缺陷关;二是要过肿瘤关;三是要过心脑血管疾病关。这三关过了,人就活到90岁了。

父母亲遗传给孩子就是基因。汪建以地中海贫血症为例,华大基因的诊断率是99.9%。另一个疾病是唐氏综合症,深圳每年要出生几十个这样的患儿,华大基因筛查了50万人,准确率是99.99%,避免了6000个家庭生出由唐氏综合症导致的先天愚型患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肿瘤发病率和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高,心脑血管死亡率持续增高。但在美国,肿瘤的发病率开始降了。像乳腺癌是典型的遗传性疾病,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和外婆都患有乳腺癌。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她自己患乳腺癌的几率是87%,所以干脆她就切掉了。也就是说,乳腺癌是一个遗传因素清楚的疾病,可以进行早期预测,可防可治。

“我国癌症五年的治愈率是30%,而欧美国家都超过了66%。通过精准的基因检测方法和免疫学治疗,癌症五年存活率估计能到70%~80%。肿瘤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应变成一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了。” 汪建说。

篇(10)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不仅代表了计算机行业的进步,更是一个时展的标志,人们称之为信息化时代。本文主要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研究切入点,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思路,进而让这门边缘性学科在未来获得一个较好的发展。

1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论

1.1更新换代快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我们所感知到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是一天一个模样,这便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快的一个典型的表现。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技术的革新不断地更新软件及硬件技术,使得硬件在材料和技术上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也使得软件更加的人性化,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1.2牵涉领域广

现阶段,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行业或者领域是远离计算机的,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出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计算机技术的服务。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电力、医药、社会等行业和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运行和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此外,计算机技术与国防、科技等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1]。

1.3人才需求量大

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必然伴随大量的科研人员,因为人才是推进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过去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还是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乃至今后计算机技术的革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努力。现阶段,我国各所高校也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学科,但是多数学生涉及的程度并不是很深,更倾向于理论知识,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快速有效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2]。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实战型人才,让计算机人才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分析

2.1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随着用户对通信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通信技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运用完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3]。通信技术的最大优势便是拥有极快的速度。计算机有着高速和自动处理的特点,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趋于同步化。再者,价格便宜也是通信的一大优势,尤其是我国相继出台的一系列降低通信费用的政策,有效降低了移动、电信等的资费[4]。此外,交互式特点也是通信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以往的交流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单向的交流,同时交流的路径也相对较长,很多时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之后,就会造成信息的失真,信息传递的效率也会大大的降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交流的双方只需要拥有一个便携的通信设备,他们就可以实现高效的交流和互动,由此大大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效率。

2.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不可置否,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让教育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教材占据了教学的全部,可以说学生的知识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教材,也局限于教师和教材。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面。它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为教育教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方向。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大多数教师都会用到office办公软件,专业教师用到的软件较为专业化,数学教师会用到MATLAB,运筹学教师会用到lingo。这些软件的出现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可见,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运用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当下的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的生机。

2.3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其在医学领域的渗透也是愈演愈烈。在30多年的不断实践中,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为医学领域的快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实验信息处理、辅助诊断、图像处理和医疗信息处理等多方面都有着较为成熟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技术中的数值计算,在医学的统计和临床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众所周知,医学实验大多是从人体或者是生物体上获取信号,这些信号易受干扰,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将其与计算机数值计算相结合,可以通过直方图、频谱分析等方式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实验信息处理的效率[5]。再比如,电子病历的出现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传统病历主要以纸张形式进行呈现和存储,这就使得病历的携带和保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自电子病历的出现,患者的一切医疗信息都可以存储于电子病历中,无论是患者的病史还是患者的医疗影像资料,都可以随时调用,给医院的医疗信息保存和患者的病历保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

3.1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技术革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至今,已在我国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未来的发展趋势甚是可观。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需要进一步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革新。微型电子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微型化的发展特点逐步得到了重视。我国在计算机尺寸的改进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为了实现计算机的微型化,就要缩小电子处理器的尺寸,这对于我国现如今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究其原因是因为量子效应的存在,只有突破这一技术难关,才能更好的实现计算机的微型化。可喜的是,在这一技术革新中,分组交换技术应运而生。分组交换技术就是对信息技术进行一个等长的划分,进而再对其进行有关的分析和处理,最后再向每一个等长的信息模块中添加信息控制,以实现数据信息传送的有效分组。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电子处理器的尺寸,为微型化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微型电子处理器尺寸的减少是计算机技术革新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革新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必须加快技术革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使计算机技术在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3.2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

计算机研发人员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对计算机研发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的计算机研发人员需要具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熟练操作和管理的能力,需要掌握计算机初级和高级语言的使用和编写,需要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需要具备文字、图像处理的能力等。因此,对计算机研发人员的挖掘和培养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除了众多高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社会机构也应该广开计算机培训活动,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计算机技术研发中来,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长足的发展。

3.3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上一篇: 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下一篇: 现当代文学思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