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调查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6:1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经济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市经济调查

篇(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城市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是贯彻《人民防空法》和云南省《实施办法》的具体任务,也是做好新时期军事准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重要举措,各县区人民政府、武装部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通知要求的精神上,充分认识开展城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经市政府、昭通军分区研究决定:成立昭通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另行发文)。各县区要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及办事机构,加强对调查工作的领导。

二、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城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重要经济目标的调查,目的就是摸清底数、级别等一些重要基础数据,为防护建设提供决策和保障。各县区要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工作步骤:第一阶段:*年6月10日—7月18日为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分类普查阶段;第二阶段:*年7月19日—7月28日为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完成普查有关表格的汇总,按规定自审并确定本行政区域或本系统内的重要经济目标,及时上报“昭通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阶段:*年7月29日—8月19日,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领导组审定评估,确定我市的重要经济目标并上报省政府省军区审批。

由于该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强,各县区要抽调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同志组成工作队伍,为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将组成专门工作组,对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区的领导机构成立后,请及时上报有关情况。

三、强化协调,明确要求

(一)各县区要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准确把握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范围、等级划分、实施的程序和方法,做到重要经济目标重要数据不缺失、不夸大。

篇(2)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50-04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政策支持重心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解决“三农”问题上。但是客观国情仍然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涉农政策逐步完善中、资金支持乏力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土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在引进承包业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显现,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和谐,尚须进一步提高完善。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一)周口市农业概况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下辖八县一市两区,总人口10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8万人,占总人口的72.6%,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至2008年底,全市已实行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为108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3.5%,承包农户数为226.6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已进行流转的面积11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0%、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6%,流转土地规模极小(如图1)。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的对象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外出打工、进城经商的数量逐渐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对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1 农民之间。农户之间流转或流入专业大户的面积达70.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1%;流入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面积45.3万亩,占流转面积39.9%。在用途方面,用于种植粮食的流转面积为2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8.1%;用于其他用途的面积9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81.9%。此类多有口头协议,自发流转,发生在亲邻之间。一方因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将土地转让给亲邻耕种,土地承包金每年200元,亩一300元/亩左右。

2 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参与。主要是乡、村政府将林场、科研田以合同形式流转;涉农部门及各乡镇积极开展自留地、荒地、废弃地进行流转。一般承包期为15年左右,承包金每年150元/亩一200元/亩左右。

3 其他组织参与。服务组织租赁承包农户耕地,然后再统一规划,搞规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合同承包农户土地,实现规模流转。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

1 转包。经村社同意,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原承包农户将不超过剩余使用年限的土地的经营权转包给第三方,自己仍保留承包权,双方签订契约,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而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至2008年底,通过这种方式流转的有5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4.8%。

2 租赁。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社外的业主从事农业开发,并与之签订相应的土地租赁协议,由业主向农户或集体支付租金。此种流转方式占比14.7%,涉及面积17万亩。

3 互换。农户为方便耕种或流转,与集体或其他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至2008年底,以这种流转方式流转的流转面积的6.8%,涉及面积6万亩。

4 其他方式。除上述以外,还有入股、转让等其他方式,共涉及流转面积41万亩,占35.3%。

(数据来源:根据周口市农经站调查数据整理)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特征

1 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来,周口市土地流转面积在逐年扩大。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由户与户之间的零星流转逐步转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自2006年以来,全市土地流转的面积平均以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16万亩。

2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多是农户之间转包,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出现,愈来愈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流。

3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研人员、城镇职工、个体工商业等也都纷纷加入土地经营的行列;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本村逐步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

4 流转趋利性日益增强、流转收益不断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的已经从多元化逐步向趋利方向集中;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流转效益凸现,增加了农民收入。

5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日趋规范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属分散、自发和无序流转,口头约定流转条件,违约现象很多,农村承包土地合同管理很难。近几年来,随着流转政策的逐渐完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制度、成立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等,土地流转正逐步规范,从口头约定到书面合同,从不规范合同向规范合同方向发展,流转双方的责权利日益明确,流转的效益也越来越高。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显现的效果

1 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使一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2 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素质。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带动了当地的资源开发,为开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出让方和承包方的双赢。

3 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集中,拓展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农村其他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流转的空间规模较小。广大农民依恋土地不愿流转。突出表现为流转面窄、流转规模小,大部分流转仅仅限于亲朋好友或邻里之间低层次的流转。另外,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顾虑,突出表现为“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

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来源,宁愿土地丢荒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2 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9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是群众的自发,缺乏制度约束力和规范性管理,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一些乡镇和村社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

3 流转的收益不高。目前,土地流转以低偿型、无偿型为主,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无序的小规模流转,效益较差。再加上多数流转没有约定土地收益增长机制,使流转收益不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农户流转收益增加不明显。

4 农业产业化进程阻碍重重。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导致土地流转比较分散,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民难以利用大型机械耕作、使用优质种苗药物、提高农产品议价和抗市场风险能力,限制了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的提升。

5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一是缺乏稳定的流转关系。大多数农户没有约定期限,随意性较强。二是合同不规范。表现为合同的主体不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集体“四荒地”流转的主体是农业社,而部分业主一般是与村社直接签订协议;合同承包期限不合法:协议中签订的土地流转的期限往往超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期的剩余期限。

三、财政、金融支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金融支农现状

周口市以增收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以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为重点,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全年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达到7666.62万元。投资项目涉及沼气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业水利建设、重点农作物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完成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利用“五户联保”、互保等方式发放小额支农信用贷款94.62亿元,重点推广优质玉米、大豆等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提高秋季作物的综合效益;扩大冬季蔬菜大棚建设;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方面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部分金融机构虽然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进行了信贷产品创新,但规模和影响较小。金融支持主要形式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和订单贷款两种。金融支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1 土地流转引起的资金需求增速高于农业贷款增速。调查发现,土地流转前,农户资金需求额度较低,通过自身积累和小额信贷基本可以满足。土地流转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因购买大型农机具、引进农业科学技术等,资金需求额度增大。据对辖区2个土地流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调查,土地流转后,资金需求额度较流转前增加近2倍,资金缺口增长409%。与土地流转后农户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相比,农业贷款增长缓慢,基本与全市贷款总额增速吻合,未出现明显优势。以周口市为例:2007年、2008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幅分别为10.95%、-13.31%,同期农业贷款增幅是12.8%和-3.62%,受此影响,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由2007年末的21.8%上升至2008年末的24.1%。(如表1)

2 现行金融体制下抵押担保、利率优惠等政策难以满足土地流转的需求。调查发现,由于农户普遍缺少合适的抵押担保物品,贷款难现象较为突出,如调查的189名农户中,103名占比54.5%的农户认为贷款抵押担保条件过高。此外,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利率执行过高也加重了农户的负担,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利率普遍为基准利率上浮1.5-1.7倍,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初开办小额贷款以来,按照较高的利率执行,几乎比同期民间借贷利率高出近3个百分点。

3 农业贷款品种满足不了土地流转需求。调查发现,当前开办的农业贷款品种主要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担保贷款等,普遍存在额度低、期限短等特点(见表2),据对辖区196名有贷款需求农户的调查,189位占比96.4%的农户认为金融机构目前的信贷品种无法满足其土地流转需求,当问及原因时(可多选),主要反映为贷款额度过小、贷款期限过短、贷款利率偏高,占比分别为94.7%、91%和92.06%。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财政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民还得靠天吃饭。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市场风险极易转嫁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关系下来。

四、政策建议

(一)深入宣传,加强引导,形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氛围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土地合法、合理、有序流转。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在平等、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尝试流转集约经营,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简单化的操作处置。三是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发展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土地评估机构和登记机构,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引导土地流转步入正轨。

(二)坚持因地制宜,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契约不规范的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对契约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租赁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大财政、信贷等政策的支持,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通过财政补贴、担保等措施鼓励农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开展规模经营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考核机制,透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二是加大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农村信用社尤其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三是成立“三农”发展基金,作为对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有效补充。此外,要鼓励担保机构对农地流转经营项目开展担保业务,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抵押品和权利质押,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

(四)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农业及扶农企业保障的问题

一要逐步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农民医疗保障和养老制度,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对农地流转相关环节收取一定的费用,逐步建立农村土地基金,用于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二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农业政策保险立法。三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机制。

(五)多措并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是在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连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和扶持,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缩小农产品“剪刀差”,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使农民看到种田的好处,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受益。二是做好农业产业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确保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分散型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和途径;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成立涉农企业和近农企业;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对农业的中介服务。三是加强对农资生产、供应的监管。要加强对农资质量的管理,防止“假货”流向农村。物价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管,实行最高限价。对违规商户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在有关媒体予以曝光,并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四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注重推广农业新技术,发挥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篇(3)

1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设计的概念

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设计,就是指从美学观点出发,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 主要应用园林植物材料(乔木、灌木、花卉、攀援植物、地被植物等)通过不同的布局形式和栽植手段,对城市主干道系统进行装点,让使用者(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感觉安全、舒适、和谐所进行的设计。城市主干道绿化,不但可美化主干道,还有净化空气、减小噪音、减尘、防风、防火、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秩序等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城市主干道绿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道路狭窄,道路质量较差,有些道路虽宽,但是绿化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的建设速度加快,城市主干道路绿化为了满足新的功能要求,不断的创新,由此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绿化带宽阔、景观性多样、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主干道,形成了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融合等道路绿化的特点与特色。

德州市中心城区自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以美化家园、改善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干道绿地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市民面前。尤其是2006年随着河东新城建设的全面展开,城市道路绿化有了新跨越。相继建设了东方红路、东风东路、长河大道、天衢东路、康博大道、广川大道、新河路等道路绿化工程,新增道路绿化覆盖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截止2010年底,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平方米。

3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设计内容

3.1人行道绿化景观设计

人行道绿地是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地。一般,宽为2.5m以上的绿地种植一行乔木,宽度大于6m时可种植两行乔木,宽度在10m以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种植。在人行道绿化带中,行道树是构建城市主干道绿化的主体,在主干道道路绿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人行道绿化带种植类型一般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以及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形式。为了使主干道绿化整齐统一,同时又能使人感到自由活泼,人行道绿化带的设计以采用规则与自然结合的形式最为理想。

3.2 分车带绿化景观设计

在分车带上进行绿化,成为分车绿带,也称为隔离绿带,用它来分隔对向或同向的交通。一般分车带宽度为4.5~6m,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所营造出来的景观特色也各有不同,可以丰富主干道绿化景观,创造一个良好的绿化环境。

3.3 路侧绿带景观设计

路侧绿带是指便道外侧至建筑前的绿化空间,它宽窄不一,有的甚至延伸到道路红线外侧,与单位庭院绿地融为一体,形成较好的绿化景观。植物配置方面以乔灌草、乔灌花合理搭配,路侧较宽的绿带还可以设置花坛等,以植物造景为主,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增加绿化的植物种类,创造最佳的景观效果。

3.4 其他绿地景观设计

在城市主干道设计上,在一些交通路口的地带,根据需要往往设置交通岛、立交桥等道路形式,所以在城市主干道绿化中还有交通岛绿化,立交桥绿化等绿化形式,其绿化形式多样,为主干道绿化增添更多的风景。

4城市主干道绿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主干道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形成与发展比较缓慢,人们对其认识程度不是很透彻,在实际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就难免碰到很多的困难,给城市整体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干道绿化建设虽具有一定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4.1 城市主干道规划建设与城市主干道绿化建设中存在不能同步进行的现象

在施工中,主干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决策者们往往先进行道路建设,而没有考虑绿化建设的需要,当路建成后才发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宽度不够,在预征土地时,甚至有些土地已无法征到,则达不到预期绿化的目的和要求,形成残缺不全、形态不整的景观,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4.2 城市主干道绿地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存在局部的不协调

近年来,由于各行道树的快速生长,树梢已经超过了上空各种管线(通讯光缆线、高压电线等),已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况且树木触及高压电线,有时甚至可能发生危险。

4.3 城市主干道绿化存在植物品种少、配置单调、不合理的局面

许多地段采用同一树种绿化,使各区段主干道面貌大同小异,相邻道路绿化雷同,掩盖了各自的景观特色,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化空间,采用背景树-主景树-花坛-草地的方式进行设计,更好地发挥绿化带生态功能效益和城市景观效益。

4.4 园林绿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部分结构不合理

一些园林行业的技术人员是“半路出家”的,对园林绿化所掌握的知识不足,对植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欠缺,且绿化施工人员大多对设计意图领会不充分。因此许多设计作品,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5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设计发展对策

城市主干道绿化是城市绿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园林绿化发展的需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环境等因素,正确地解决好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重心。针对城市主干道绿化设计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1)从城市主干道的周围环境和立地条件出发,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调查的指标有:周围绿化的现状(绿化的树种、布置形式等)以及当地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地下、空中管线和大型公共场所。

(2)认真分析,具体规划。设计时要仔细分析,城市主干道绿化内容包括行道树、分车带、路侧绿带等部分,为了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不同的主干道或同一条道路的不同地段在绿化规划时,首先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其次在四个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密切配合,做到景色的相对统一。

(3)科学的选用植物品种。在设计时,避免盲目追求一时的美化效果,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选用植物品种。做好树种规划,减少树种选用的随意性与盲目性;首先要以乡土树种为主,以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当引入外来树种,同时要选用以抗逆性强的树种为主,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树种,其次要选用季节性的色彩变化的树种,做到四季有景。

(4)城市主干道绿化要适当的发展立体绿化,可以丰富城市的空间绿化。

(5)在后期管理方面,要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增加养护管理科技含量,同时要减少病虫害,延长树木的寿命。

篇(4)

[中图分类号]H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24-02

城市承载并彰显着地域文化,是地域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让此地的城市居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体现城市的个性、魅力和灵魂。特别是省会城市,它的城市景观设计包罗万象,不仅要有时代性、世界性,更要有地域性、民族性;既要有视觉美感,也要有精神展现,还要有可持续发展性。省会城市的景观设计说到底就应该包含省内各地方景观文化元素,而且还要突出重点地区的景观文化元素。省会作为省行政中心,是国家一级行政区,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因此,省会城市景观文化体现的是整个省的景观文化和地方特色,是一省文化发展方向、风格、程度的集中表现。对甘肃省城兰州市的景观设计而言,它的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兰州本地区的景观文化,还要体现整个甘肃省的景观文化。甘肃省具有世界知名度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景观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被考虑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而且还应该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现状,分析其成败得失,以便为兰州城市景观设计师提供参考,推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发展。

一、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敦煌元素

敦煌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综合立体空间艺术,不仅具有佛教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具有良好的视觉景观价值。沉积千百年中国文化的敦煌景观艺术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兰州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敦煌景观文化元素:

(一)建筑元素

建筑元素主要有仿建石窟建筑元素本身的建筑景观,还有具有唐宋遗构之木檐斗拱,以及藻井、莲花柱头、抬梁式结构风格、木构架的形状、筒瓦屋顶、柱坊、石窟壁画上的建筑画门窗、建筑施工图等。敦煌景观文化中的建筑元素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得最广最多的一种元素。不管是在公园、小区还是在学校,或者一些行政单位,具有敦煌景观文化性质的元素极为常见。

(二)雕塑元素

雕塑元素的内容主要有敦煌的乐舞、彩塑、飞天、反弹琵琶等。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飞天和反弹琵琶等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这两者因为是敦煌景观文化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已经成为了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代表符号,而被兰州城市景观设计者们普遍运用。特别是那些反应大唐时代的文化景观,必定会用到反弹琵琶这个敦煌元素。因为,反弹琵琶这个敦煌文化元素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其表现形式上多数是以雕塑的形式呈现。

(三)壁画与图案元素

敦煌艺术中的壁画,特别是那些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元素与符号,常常会被城市景观设计师或者雕塑家们借用过来,如一些著名的人物雕塑、民俗壁画。在图案方面,常常运用的是牵驼纹、莲花纹、画像石砖、卷草纹、葡萄纹、宝相花纹、浮云纹、几何纹、水涡纹、团花纹、小佛像及上下反复连续的三瓣叶纹、火焰纹、飞天图案,用侧莲作为角花的图案,另有黑白线、点纹、波斯的连珠纹、忍冬纹、“三兔三耳”旋转图案、重叠的垂幔、垂帐、璎珞、铃铛、风铃等装饰图案。除此之外,还有多层次二方连续所组成的图案。壁画与图案元素通常只用在一些主题性或主体性的景观工程之中。

(四)敦煌色

敦煌色是指敦煌壁画中的一些基本色调,它具有雄厚、大气、深远、包融的特点。在敦煌景观文化中,敦煌色主要是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它们在一些主体景观中通过综合搭配演绎敦煌景观文化,华丽而典雅。要么是土红、土黄、石青、石绿,要么是以石青色为主,再调配少量朱砂色进行对比。如个别景观在表现唐代富丽华贵、浓重辉煌的历史风格时,设计者多采用色彩退晕的手法突出其景观装饰风格。城市景观设计者多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宁“灰”勿“怯”, 宁“古”勿“燥”。

(五)曲线条

曲线条也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曲线这个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源于唐代,并流行于今,被誉为中国的“洛可可”元素。它流畅、华丽,常被城市景观设计师们不由自主地加以运用。不管是在雕塑、壁画中,还是在植物花卉景观设计中,曲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惟一很少见到曲线元素的地方只有在景观建筑设计之中。

二、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现状

(一)敦煌元素运用的领域

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敦煌元素主要应用在城市的景观建筑设计、广场、公园、校园、小区、楼盘、步行街、商业公共空间、行政公共空间、人行道等广大领域。如小西湖公园、植物园、雁滩公园、西北师范大学的艺术广场、南北滨河景观道、安宁庭院、张掖步行街、建兰步行街以及一些人行道上等都或多或少有所运用。可以说,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无处不在。在这些领域中,主题性公园、广场、楼盘小区、商业步行街是运用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最多的地方。而且,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敦煌元素中的飞天、祥云纹、井藻、木架构以及敦煌三色等在以上领域中运用较多。特别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飞天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它们或以圆雕出现,或以浮雕出现,或以壁画的形式来表现,冷暖色兼具,多采用石材雕刻而成。

(二)敦煌元素的表现形式

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以这样几种形式表现出来:雕塑、浮雕、壁画、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彩绘、图案纹样(如地面铺装图案、墙体与桥梁架构等处的图案)、植物景观(如花卉图案、绿色雕塑景观)、建筑花窗、城市家具与公共设施,以及一些景观小品(如景观灯、指示牌、公告栏、霓虹灯)等。它们或配以敦煌色,或以材质本身表现,或以素色展现。其中,雕塑、浮雕、壁画、彩绘、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等几种表现形式多出现在公园、广场、寺庙景观设计中,特别是在一些主题性公园、广场、酒店和寺庙景观设计之中。南北滨河路的景观设计中也有很多关于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雕塑、壁画、景观建筑等表现形式。而且,这些雕塑、浮雕形式还多以石材雕刻而成,姿态各异,以优美的动态展现出甘肃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如植物园中的敦煌园主要以壁画和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壁画和彩绘多出现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多以木构建筑形式出现。比如,兰州小西湖公园附近的建筑与沙洲市场建筑一样采用了木构、壁画、装饰纹样等敦煌符号;兰州市博物馆在色调上还采用了敦煌壁画稳重和谐的搭配。这种具有敦煌特色的传统建筑在兰州市里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卧庄酒店的整体设计也能看到明显的敦煌景观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敦煌景观艺术带给观者的震撼和强烈的文化气息。另外,图案纹样主要出现在广场、建筑墙体和公园桥梁景观设计之中。其他表现形式则零星出现,主要在节日期间出现在城市的动态景观设计之中。

(三)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整体景观评价

兰州是中国惟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不管是从地理优势,还是从地方旅游资源来看,其城市景观设计都应该是独树一帜的。但就敦煌景观文化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的整体现状而言,其带来的景观效果参差不齐。优点自不必说,但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题性、主体性不强;广泛而不集中、不突出;不能更好地突出其地域性的文化社会价值;表现手法陈旧传统,缺乏多样性和突破;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运用面太窄,渠道不宽;欠缺与时俱进性。

区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快与外界的交流,利用现代经济技术和“他者”文化不断优化自身,以形成有活力且能不断超越自身的地区文化特色[1]的城市景观设计。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敦煌元素只要不断超越旧有的手法,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表现手法,不断吸收更具创意的文化艺术思维,才能打破固有的套路与窠臼,使之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与城市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沉积千年中华文化的敦煌景观文化还需要我们城市景观设计者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开创民族文化遗传保护和传播的新途径,并促进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全面、深入多样的再生能力。[2]总之,只有在对兰州城市景观区域进行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才能使设计者和决策者们更有效地把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大体系之中。也只有在继承敦煌景观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景观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体现区域景观文化特色,并使之符合时代景观审美要求。整合甘肃省地方景观文化元素用以包装整个兰州城市景观,既宣扬了甘肃本土文化,使城市景观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同时又提升了兰州城市景观文化形象。这就需要城市景观设计师和决策者们的共同努力、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才能将伟大的敦煌景观文化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

篇(5)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而节能降耗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占到全社会能耗30%的建筑行业,更是节能降耗大有可为的领域。而事实上,传统建筑业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式施工方式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身处西部发展中地区的成都市,施工能耗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深究当前建筑业高能耗、低效益的原因,有学者指出,在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热潮中,建筑业对石油、电力、水泥等资源品的需求日益强大,而建筑行业的过热发展往往会阻碍这个行业的对于资源方面创新进步的动力。建筑业的成本上升,房价居高不下,消费者无力购买,最终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发展放缓甚至停滞的恶性结果[1]。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与节能降耗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对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大道旁的一住宅项目,周边基本处于待开发的状况,交通、人群环境比较单一,周围住宅小区在建的有很多。

该施工现场工程项目部提出了“减物质化施工”的口号,力争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可以避免的材料损耗。“减物质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指减少在终端产品的物质使用量或者减少产品的内含能量[2]。工程项目部列出了以下几项减物质化的措施供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参考实施,并作为考核条件对各单位、各班组进行评估。

一、材料的节约措施

1. 节约钢材:施工场地上,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水平钢筋采用直螺纹接头等施工工艺,由于这些钢筋连接技术已是广泛运用的成熟技术,能够避免钢筋绑扎搭接的钢材损耗,因此是有效的节能技术手段;采用悬挑脚手架、调节螺栓等形式,提高钢管的周转率,减少钢管进场量;悬挑脚手架支座18b型槽钢可回收重复利用。现场的钢材废料及时收集、处理。

2. 节约木材:地下车库及基础结构模板采用组合定型钢模,地面以上主体结构支模采用胶合板,胶合板的使用要尽可能的多周转、要合理割锯成型。模板支撑尽量利用可周转的钢管代替木方,采用木方的,木方要多次利用,做到物尽其用。

3. 节约混凝土:要用到商品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人员要准确计算混凝土的预算方量,在向商品混凝土厂家订货时,保留10m3左右的机动余地,确保最后一车数据的准确,不造成浪费;要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人员要计算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按照配合比用料,并选用新材料。在混凝土的使用方面,要严格控制构件模板支模尺寸及支模体系,杜绝胀模、跑模等现象发生。

二、 水资源的节约措施

1. 施工区域节水:现场建立雨水箱,收集雨水,土方开挖阶段的井降水用于现场支撑、底板施工阶段的养护和现场扬尘控制。

2. 生活区域节水:生活供水与施工区域分路,并设置分路水表进行计量,按月或按阶段统计耗水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相应调整措施。办公、生活区厕所采用定时冲水水箱,洗碗处应采用节水龙头。

三、电力节约措施

1. 施工区域节电:工地使用2个一级配电箱配置电表,用电采用分域供电,既保证用电安全,又降低能耗,同时安装计量电箱,统计用电量情况。大型机械设备优先选型,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选用较小功率的机械设备。机械使用提倡满荷载,禁止空载和轻载运输,保证高效低耗。

2. 生活、办公区域节电:生活区装置1台计量装置表,安装节能灯具,办公室用荧光灯,提倡采用自然光源,办公室空调规定夏天最低设定温度≤26°,冬季最高设定温度≤20°,办公室电脑、复印机、饮水机等用电设备必须在人员离开时候关闭。

四、 废料的利用

施工现场产生的各种废物、旧料,尽可能的进行再利用。例如,钢筋切割产生的短截钢筋头可以制作雨水篦子;旧木料可以制作踏脚板等。管理人员和工人要尽量挖掘废旧物的二次利用。

工程项目部一方面制定了“减物质化”的行动准则,另一方面还就管理层面做出了要求和整合,并落实到了平时的管理行动中。

其管理措施有:

1. 编制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相关国家、行业、地方规范,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加强质量控制,落实图纸中给出的建筑节能设计及要求。施工中应以样板引导工程施工,保证工程施工一次成优,杜绝因质量问题返工而造成的浪费。

2. 工程项目部制定能源、材料、资源等消耗指标,并建立台账,施工组织设计文件要编制节能降耗章节和专项节约型工地策划方案,积极组织宣传施工节能降耗。

3.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制度、例会制度、例查制度、月报制度和预审预评制度,加强工程的监督控制。

结语

通过对该项目部施工现场的走访调查,我们欣喜的发现,该项目在节能降耗的认识、宣传和行动上非常重视,效果也很显著。窥一斑可见全豹,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地区的大部分工地也同本项目一样,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方面为建筑施工节能降耗做出了努力,在向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世界其他先进地区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为西部社会节能降耗、经济转型升级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本项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生活区用水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应该建立一些节约的激励机制,是否可以对各施工班组下达节约指标等等。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较,成都地区施工企业的节能降耗还需不断学习先进、追赶先进,才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中求得生存,成都地区在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做到与全国同步,不落下风。(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篇(6)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8日公布数据的显示,到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50%。全--国性的城市扩张浪潮使得城中村在各个类型城市中普遍存在,公共服务不足成为了制约城中村社区发展的一大问题,很多城中村都面临着原有公共资源超负荷,社区内乱象丛生的困境。与之不同的是,在北京等城市化过程较为成熟的大型城市,存在着另外一种城中村社区,它们面临着的发展困境是有别于供给不足的另外一种极端状态:社区内公共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居民对社区认可程度高,但是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是过度且不可持续的,代价是基层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和El供给无以为继就会引发社会冲突的暗藏隐患。

一、x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概况

2000年,北京市出台绿隔拆迁政策,涉及朝阳,海淀和大兴等6个区县的177个行政村,位于朝阳区东坝乡的x社区是绿隔拆迁后农民搬迁上楼的安置小区。x社区内现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社区面积0.19km2,楼房36栋,常住人口1751户,户籍人口5321人,流动人口257户,721人。常住人口主要在社区内服务机构直接就业,从事环卫、巡防等工作,就业率为30%,所有居民都参与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因绿隔征地上访事件2009年约30~40起,2010年约有3~4起。社区内没有集体经济来源,居民的水、天然气、供暖、物业费用都由东坝乡政府支付,其中光供暖每年乡政府要补贴800万元。

x社区内公共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完全覆盖,网络终端97%入户,四周建有围墙。设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261.17m(h2),工作人员5人,其中全科医生1人,全科护士2人,乡村医生2人),1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内有社区图书馆,室内健身运动场和文艺团体组织。2011年安装摄像探头设备,实施凭卡出入,进行封闭式管理。同年地方政府投资120万元设置“三站两室”负责社区内的治安警务工作,包括1个社区警务工作站,1个巡防队工作站,1个来京人员出租房屋服务站,1个纠纷联合调解室,1个监控室。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居民对社区的认可程度很高。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治安秩序、流动人口管理、环境卫生、文娱文体活动、医疗、养老、管理公开透明的满意度均为100%,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的占42.9%,一般占57.1%,没有不满意的个体。其中就业培训和信息等服务内容有待加强,14.3%的居民认为就业方面的服务一般,50%的居民认为最需要的服务是就业信息,66.7%的居民亟需就业培训。

二、社区公共服务可持续供给的制约因素

x社区现已创建了以服务居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了服务型社区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该地区多次拆迁的复杂背景,完善的服务供给背后存在着缺陷和隐患,制约着社区公共服务的可持续供给。

1.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在x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中地方政府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由此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造成了社区内服务供给偏离居民的需求,因为政府的“偏好”总是优先选择那些出政绩、见效快的服务项目。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全权包揽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带来了沉重的行政和财政负担;从居民的角度来说,失地后与就业有关的服务严重缺失,只能从休闲娱乐中来填补无所事事带来的失落感。

2.公共服务供给内容非均衡性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对立的概念,经典理论对这两者区分的标准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每户居民使用的水、电、暖气、物业管理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消费的,一旦进行购买,他人的使用必然会影响个体消费的总量,具有竞争性,而要进行排他消费也是可以轻易实现的。这些本该由市场提供的服务超出了政府的责任边界,政府每年要负担额外的财政支出,社区居民也其当成是理所应当的福利。而且,不同类别公共服务的数量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一方面是私人物品的无偿不限量提供,另一方面是就业等服务的严重缺失。约有一半的居民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服务就是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居民想要通过就业来改变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并没有被重视。

3.被维稳目标挟持的地方政府处于两难境地

1987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的起点,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社会矛盾的不断累积和社会冲突的日渐凸显,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平稳渡过转型期成为了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提。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直接承担维稳重任的地方政府的压力要远大于其他城市。在这种情境之下,地方政府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路径朝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政府为了防止东坝社区居民上街闹事,投人大量资金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合理要求。而居民也深谙其中之道:想要摆脱个体面对政府的弱势地位就只有联合起来把事闹大,以此来增加谈判的筹码。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政府不断的后退妥协,不得不为暂时的安定局面买单,政府由于维稳目标的挟制反而处于了博弈的弱势地位。该地区大范围的拆迁使得能够带来乡财政收入的企业也一并迁走,地方政府在缺少财政收入的情况下还要支付高昂的维稳开支,可以预见这种维稳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一旦政府支付无以为继,那么长久压抑的社会冲突也将会爆发。

三、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层面分析

造成x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持续的局面的原因是多个层面失当叠加的后果,可以从制度、政府、社区和居民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1.制度层面

从制度层面来说,正是中国独特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造成了x社区现在的公共服务供给局面。《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和城郊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国家因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对土地征收或征用,个人对土地没有占有权、买卖权和转让权。在这种法律框架下,农民没有权利买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如果要挪为他用就必须经过国家的征收,这种征收是带有强制性的,所以征收的代价必然不高。垄断性的地位导致了政府从农民手里征收土地的价格波动严重偏离于土地的价值,并因为土地征收的用途不同,土地征收补偿政策之间差异巨大。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是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为征地而降低,如果一旦无法达到征地前生活水平,就应当提高补偿标准。但是在现实中多为一刀切的补偿方案,既没有后续关于生活水平的评价标准,也没有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以x社区为例,2000年的绿隔拆迁征地补偿仅仅为每户8万元,

而十年之后土储拆迁征地补偿为500万元。普通居民不会去主动理解政策反复背后的复杂原因,仅靠补偿数额就认为自己的利益收到了损害,然后通过激烈的方式去表达利益诉求。在制度的镣铐下,为了弥补居民损失和维持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只有选择非理性的提供公共服务。

2.政府层面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简单管理要求在形式上追求简单,前提是对事物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地方政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表面上符合简单管理的要求,但是对于社区问题的内涵却缺乏掌控,仅仅是供给主体简单化、供给内容简单化、角色定位简单化。从一开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其他模式就没有被纳入地方政府的考虑范围,政府不竭余力的出资出力仿佛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而在供给内容方面,政府仅仅考虑能够带来短期效益的项目,资金投入的要求是回报要看得见摸得着,而忽略了就业培训等长期投入之后会带来潜在巨大社区发展优势的项目。政府将自己定位于投资者、主导者,社区管理人员将自己定位于执行者、听令者,居民将自己定位于接受者、服从者,社区居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被压制,只有一味的索取,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范式,这不能说不是社区发展的一种损失。

3.社区层面

x社区是典型的服务型社区,这一类型的社区发展以服务居民为核心,以居民为本为原则,旨在向社区内的人群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对于城中村社区来说,良好的服务钝化了政府和居民的冲突对立,安慰了居民心理上的失衡。但是还应该看到,社区服务的内容偏重于休闲娱乐生活,把本该是紧张工作之后的放松小憩变成了居民生活的主题,整个社区也弥散着休闲散漫的气氛,缺少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反而与低就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4.居民层面

农民从乡村的熟人社会进入到城市的陌生社会变成居民(乡土中国),这个过程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和协助。但外力仅帮助农民完成了表面上的身份转换,内在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没有产生转变。为了使上楼农民保持生活水平,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东坝乡政府每月发放x社区内老年人退休费600元,居民1000元,自谋职业者700元,鼓励外出再就业,但社区内的就业率仍然只有30%,而且多为社区内部保洁或巡防等岗位,居民没有能够走出社区,并通过就业发展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在拆迁上楼之后,大部分居民认为自己不具有工作技能,政府就要负责自己以后的生活。虽然公共服务供给保证了居民物质上的生活水平,却没有改善居民心理上的贫困。

四、城中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和建议

1.改革现有土地制度

土地问题是城中村改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矛盾频发的问题,城中村社区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于遗留的土地问题,在x社区中的案例中也是如此。要想改善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缚手缚脚的局面,解放行政资源进行公共服务的供给创新,就必须解决好土地遗留问题。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制的色彩在制度设计中根深蒂固。在土地交易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成分与市场经济成分并行相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土地交易可以看成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与农民进行指令性的土地交换,国家付出很少的代价强制的征收农民土地;第二阶段,国家与市场进行土地的自由买卖,征地补偿与土地出让金之间巨大的差额正是这种不公平交易的体现。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减少或去除土地制度中的计划经济成分,放交易权给农民,政府起到规范和维护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土地交易市场。如果农民能够通过土地交易获得应得的利益,那么后续的公共服务压力也会减轻许多。

2.转变政府维稳方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

地方政府是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任务的直接承担者,管理上的创新需要地方政府的勇敢尝试才能实现。维稳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维稳方式。其中最不可取的就是刚性的维稳方式(也称之为压力维稳),地方政府在冲突爆发时动用公权强力的打压,有时甚至会出现殴打、罚款、拘留和劳教等粗暴手段,最终只是对社会矛盾起到激化的作用。x社区的案例中是另一种软性维稳方式,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不计成本没有原则的满足群众不合理的要求,用过度公共服务来买稳定,这两种方式都是短期化应急性的维稳方式,带有效果的不确定性和实行的随意性。韧性维稳的方式,是将群众的合理诉求引导到正轨的司法渠道上,用法治来解决矛盾;健全维稳问责、评估、沟通制度,用长效的机制来淡化冲突。维稳工作可以用古语来点明:“琴弦缓则不鸣,琴弦急则声绝,急缓得中则诸音普”。另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增加第三部门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实现政府、市场和社区间的合理分32'’,这些理念在公共服务的研究中已经成为共识,所能带来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x社区的居民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民主意识,这些都为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管理提供了基础。

3.培养社区积极氛围消除居民依赖心理

物质和文化是社区发展的两条轨道,服务型社区偏重于物质的建设,培养的是轻松休闲的社区文化,这并不完全适合于居民就业率偏低的城中村社区。而学习型社区偏重于精神文化上的公共服务,由此形成的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区氛围,更容易使失地农民在城市中找到情感的寄托,消除依赖的心理,更快的建立于城市密切联系的纽带。社区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设立就业培训中心,对待就业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对于待就业人员进行登记,按照受教育水平高低和劳动能力排序,帮助能力强者在社区外就业,帮助能力稍弱者在社区内部就业;建立社区大学,组织居民学习电脑、科普、政策等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整合和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让学有所长的社区成员成为教育志愿者,或者与高校合作,让大学生成为社区教育的力量之一。建立学习型社区或在服务型社区中重视学习的作用,将会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消除居民的依赖心理,就要对他们的就业观念进行引导,帮助社区居民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宣传就业的物质和精神双重优势,改变社区居民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吕普生,公共物品属性界定方式分析一一对经典界定方式的反思与扩展[J],学术界,2011,(5):73-78,267-268

[2]王梅枝,试论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的转变[J],党政干部学刊,2010,(4):59-61

篇(7)

一、巴彦淖尔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的各种配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随着学校的扩招和学校的扩建,大部分学校都能配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室。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探究实验,甚至有些单元中每节课都有探究实验。由于同一年级教师的化学课大部分都在上午的第三节和第四节,要么在下午,这些老师要想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几乎是重合的,这样实验室配备就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2、实验员的配备不合理

由于扩招,大部分学校同一年级的班级都超过10个,按规定配备上2名以上的实验员学校占62.5%,还有37.5%的学校只配备1名或只有兼职的教师,甚至还有没有学历教师,也有其它专业的教师。不了解新大纲、新教材的变化。对该做哪些实验他们心中没有数,等老师要做哪些实验时,不是缺这就是少哪,临时去买有时候也买不上。根本谈不上仪器的维修、改进实验的设计、对学生实验的指导等工作。在个别访谈中了解到,虽然有些学校的实验员教师是高才毕业生,但由于实验员的待遇不如一线教师好,他们就不安心实验员工作,就一心想进入一线教学,对实验室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导致他们的责任心也不强。

3、高中化学实验仪器需要更新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新添加了很多仪器,如电子天平、电子pH计等仪器。也删减了一部分实验仪器。通过调查了解到,有很多偏远经济不发达旗县的学校,班级数不算太多,实验室里还是配备了一些常规仪器。根本就没有新课程里要求的一些实验所用的仪器,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开出。还有学校配备了新课程实验的大部分仪器要求的仪器,但数目很少,不能在同一时段的多个班级同时开展实验。

4、高中实验评价方式需要改进

本市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操作考核,都是采取这样的办法:提前告知学生一个到两个要考的实验,让学生充分准备几天以后才考核。这样让实验考核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的课程设置相脱离。即使学生平常没有认真做过实验,学生突击复习就可以轻松通过实验考核。实验考查就变成了走过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根本无法考查,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了。学校重视的是学生考查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实验考查变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学校进行过程性评价。

二、巴彦淖尔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1、高考制度的限制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做了很大的编排,实验编排也做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高考制度不变----不考实验操作,还是以笔试为主,只考理论知识。这样就没有老师在实验操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老师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进行说实验,让学生背实验。利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对付高考,并且还能取得高分。所以高考的考核方式不变,新课程实验改革还是纸上谈兵。

2、高中学校领导不太重视

据调查所知:很多高中学校领导对实验不重视,他们认为老师把课上好就可以了,只要升学率高就行了,又因为好多领导都是文科出身,不懂的实验的重要性。所以实验经费不到位,导致实验室的用品和试剂以及设备准备不足。在加上实验员技术水平不高,领导和后勤人员都是外行,决策层是外行就不可能满足实验室的要求。实验室管理没有专业人士,实验室就不能很好的运行。

3、高中部分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工作态度

高中部分任课教师对实验不重视,因为学校考核老师时,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好坏来考核教师。实验员对工作不太负责任,他们认为化学实验员没有地位、待遇不高、一心想进入一线教学,对于工作态度采用应付的态度,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化学实验工作中去。还有一部分老师知道好多实验有毒,怕长时间对身体不好,很多实验能删就删,能用视频代替的就代替,不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除了公开课外。

三、提高巴彦淖尔市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效率的计策

1、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

建立一套实验过程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验设计能力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考核,考核时除了考查基本操作外还要加笔试部分,笔试中让学生对做过实验进行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化学实验教育教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化学实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理念的更新、评价内容的发展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属于“目标取向”评价,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过分强调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将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的被评价地位,忽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这样导致评价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对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提出合理、中肯的建议,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积极性;过分注重学生在化学实验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方面的评价,对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记忆、操作和简单应用上;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对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重视不够;评价标准整齐划一,不能较好地体现出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上的差异性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此相适应,化学实验教学也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验教学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应将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获得主动、全面的发展作为评价目标。评价方法上要改变只侧重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评价,要把实验态度、实验合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后处理能力以及实验表达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之内。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所教学生、所在地区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实际的化学实验测试方法,测试的目的不是给学生打成绩论高低而是了解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今后实验教学的提高,以便在实验教学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篇(8)

一、“家电下乡”政策目前的现状

为了解析家电下乡政策落实的效果,我们以国家省级重点试验区重庆为例,对当地农民以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访问,主要了解农民的年龄、收入、对家电下乡政策的了解程度、受补贴情况、对下乡家电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时效性和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获得了大量关于”家电下乡”政策的意见反馈。

第一,质量问题。对很多农户来说质量与品质是他们是否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关键,很多农户对家电下乡的产品质量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一些厂商和经销商会将滞销的、淘汰的产品借家电下乡之机销往农村,担心购买了家电下乡的产品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所以他们宁肯多花些钱到商场买知名品牌的产品,获得心安和保障。

第二,信息覆盖面积和推动力度不够。我们在调查中遇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购买了家电但并不是家电下乡产品,原因是他不知道有政府补贴这一政策,他在听我们介绍了这一政策后还说,如果早知道他肯定乐意买有补贴的产品。由此可见,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信息覆盖面和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一些人是根本没听说过,而听说过的人也大多是听说过有这么一项政策而根本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家电下乡产品在哪里买,补贴怎么发放,流程如何履行。这使得一些本来很需要和渴望补贴的农户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第三,价格不透明或者虚高。在调查中我们还遇到一些农户非常愤慨地对我们说,相较正常商品,一些企业将家电下乡的商品价格抬高,补贴后售价和市场价持平或者仍高于市场价。因此受惠的是商家,而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实惠。

第四,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家电产品使用需要。到目前为止,下乡产品品种已经扩展到十几类,但洗衣机、电脑、空调、热水器等产品的使用会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消费需求和购买欲望,即使购买了家电产品,也无法使用,只能当作摆设,难以吸引农户购买。

二、结论及调查存在的问题

第一,结论。一是由于重庆在2008年才实施此项政策,所以很多受访者表示已经购买了,因此不需要购买,并且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对此项政策不甚了解这成为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利因素。二是农户一般能接受家电下乡产品的价格,但构成对家电下乡政策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家电下乡产品的缺陷以及农户本身对家电下乡产品的怀疑,认为购买家电产品还是要注重信誉,所以家电下乡门店应注意售后服务等信誉的加强。

第二,调查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此次调查地点主要在重庆歇马镇,在调研对象的不足方面可能影响到调查效果。二是针对调查问卷。少数被调查者表示,问卷里一些上下关联的问题的答题指向不明显,有些不必要回答的题目标识不够明确。还有个别题目选项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达到更准确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三、政策建议

第一,在中标企业资质审核上,严把源头审核关,在审核企业自身运营和企业生产供给能力的同时,应将售后服务的时间、地点、责任同时纳入招投标体系,建立家电下乡售后服务标准。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服务流程、服务规则和服务收费等事项,建立统一的售后服务形象识别系统,实现售后服务的规范化运作,有利于解决售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体系混乱等问题,有利于售后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在服务质量上严加监管,如公开举报电话、定期抽查等。

篇(9)

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是资源丰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全市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607个村委会,总人口9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是22万,肥城市是全国明星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山东省经济强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肥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城市,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市,并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市和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示范市。截至2010年6月底,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9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87家,合作社302家,发展社员9.6万人,带动农户8.1万户。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8730万元,合作社实现年销售收入3.2亿元,社员纯收入平均比一般农户高19.5%。王庄镇魏家坊益农有机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2009年度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类型

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依托单位和产生方式划分主要有专业大户带动型、龙头企业依托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主要是鼓励有经营头脑、组织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热心为农民群众服务的能人来挑头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有罗窑村生猪产销合作社、西里村肥桃运销合作社。龙头企业依托型典型有孙伯镇的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孙伯镇孙东村与龙大集团绿龙公司合作,成立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的有机农场经营模式,农民以地入股,每股年底可得800元的“股钱”,年终根据盈余分得“红利”,进场务工的还可以拿到“工钱”,入社股份农户每亩收入最高达3500元以上。产业辐射带动型,安庄镇前寨子村,地处纯山区,以种植大樱桃为主,以前交通不发达限制了樱桃的销售,2007年在村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大樱桃协会,已发展会员421人,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在协会的领导下,拥有固定资产20多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果树技术员113人,存放果品的场地达到210平方米。协会注重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为果品注册了“安驾庄”牌商标,申办了无公害认证,2005年安庄大樱桃标准化示范园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生产的大樱桃由购销服务队统一销售。

第二,按照从事产业可以划分为蔬菜加工型,果品加工型以及畜禽加工型。截至目前,肥城市已发展有机蔬菜17.8万亩,年产量50万吨,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达到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先后有北京汇源、龙大集团、山东美佳、台湾弘海等知名企业落户肥城,年加工能力13万吨,相应也扶持建立了280多家有机蔬菜协会及专业合作社。果品加工型主要有西里村肥桃运销专业合作社,安庄镇前寨子村的大樱桃协会;禽畜加工型主要有老城镇罗窑村生猪产销合作社、王瓜店镇武邦勇养鸡合作社和奶牛协会。

二、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肥城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化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首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老城镇罗窑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进货、销售的模式,转为统一采购和集中销售,由于批量大,每头猪平均节约生产成本50元,销售价格提高40元,平均每头猪为农户增收90元。其次,合作社特别是股份经营的合作社,通过内部利益分配,社员可以以其股份获得股本受益,年终还可以按照交易量获得二次返利,实现多次分配。孙伯镇孙东村与龙大集团绿龙公司合作,成立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的有机农场经营模式,农民以地入股,每股年底可得800元的“股钱”,年终根据盈余分得“红利”,进场务工的还可以拿到“工钱”,这样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入社农户亩收入最高达3500元以上。

第二,加速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现代化。肥城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科技推广、品种改良渗透到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从而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一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成的问题。肥城市王瓜店镇兽医站联合肥城八戒食品公司和108名养殖大户成立的生猪产销合作社,广泛开展科技入户活动,为社员统一提供良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进行饲养管理和防疫,饲养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八戒集团被国家列为生猪生产储备基地。

第三,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各种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肥城市的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农民开展自我培训、自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让群众安居乐业。针对农村社会治安面广难度大的问题,以肥城市各级乡镇派出所为组织领导,各村成立了治安联防协会,每村大约有95%的农户参加,会员昼夜值班巡逻,不仅起到防盗的作用,还随时制止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如果邻里有纠纷也可以随时调解。

第四,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肥城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积极推进农村节约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罗窑村村党委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利用猪粪发展沼气,通过“一池三改”、“猪―沼―菜”、“猪―沼―果”等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现在,全村各种模式的沼气池发展到420个,温室大棚24个。沼气池建多了,2009年5月20日,罗窑村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沼气合作社,有沼气池的群众全都入股加入了合作社。

三、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产生,经过90年代的平稳发展,在21世纪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受宏观环境和农户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内部管理有待于规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己进行管理,受专业、技术、资金、信息等影响,许多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缺乏严密、合理、完善的管理。个别协会牵头人只充当了外地商贩的代收人,而没有更多地把广大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信息不畅,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民大多数是分散经营,没有管理和经营经验,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广大农村信息网络极不完善,信息进村入户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稳定、不完整。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来制定方针,因此产品优质率不高,名牌产品不多,销售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随机性,这些都影响了社员的经济收入。

第三,科技推广慢,标准化程度低。农民大都处于分散经营阶段,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更难以组织标准化生产,不能从源头上把住、把好农产品质量关,造成农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农产品保鲜、储存、包装、运输等环节水平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指标往往超标,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人才资源匮乏。由于农村青年大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妇孺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强,同时,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因此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难以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限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四、针对肥城市新农合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必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业产业化。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政府部门要积极规范行为。通过电视台、电台做宣传,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宣传渠道和形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意见》向广大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由企业注册局牵头,深入到各工商所,对辖区内特色农业进行摸底调查,对农业产业化基础好、畜牧养殖及产品种植形成规模的村,上门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实行政策促、靠上抓的形式,引导农民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二,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肥城市政府应尽快制定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给予扶持,特别是在资金、信贷、税收、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扶持,金融部门积极安排资金、简化程序,提供信贷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相互协调,搞好服务,真正形成合力,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要以联办、联心、联利的联结机构为核心,正确处理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利益分配关系,通过产销订单,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合同、契约等形式实行初次分配。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规范账目,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做到账目清楚,收支有序,监督有力。在抓好发展、引导、服务的同时,注重抓好监管、关注市场经营环节,继续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执法力度,清理农资农机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坑农害农的行为,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

第四,典型示范,提高素质。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活动开展正常、农民参与热情高的合作经济组织应重点给予支持和扶助,并帮助合作社和协会完善运行机制,培植示范样板,总结推介经验,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训,要求他们不仅会管理,还要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对全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知识化、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向德楷,杨崇德.中国农村合作经济[M].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1992.

4、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魏道男,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7、魏宪朝.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探析[J].理论前沿,2007(15).

8、魏宪朝,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

9、贾学英.关于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1).

10、肥城市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R].

篇(10)

作者简介:周立,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副教授,100872.林荣华,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生,100872.

一、引言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十分关键。70年代末期,拉美南部的三个国家——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因取消存贷利率上限和允许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自由竞争,带来了严重的宏观不稳定。在中国现有体制和金融发展状况制约下,利率市场化同样难以实现,而只能以渐进方式放开利率控制。韩国和我国地区就是采取渐进方式推动利率自由化的,它们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保持了对利率的灵活管理。美国和日本的市场发育程度虽然很高,但其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比如,美国有关存款利率上限的"Q条例"就实行了相当长时期(许健,2003)。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0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不断迈进。1998、1999和2002年,已经三次扩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又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进一步扩大。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1.0至2.0倍范围内浮动。然而,对农信社利率改革试点效应实时跟踪评价的结果发现,由于利率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明显滞后于利率管制的放松,多数试点社未利用利率改革试点提供的空间,建立以供求关系、风险评价和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机制,而是简单的将利率改革试点看作高息揽储和高息放贷的工具,实行无区别的统一上浮(冯邦彦、陈彬瑞,2003)。

那么,新一轮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如何,能否达到支农目标,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状况呢?笔者对新一轮农信社利率改革的试点地区——福建省福安县(市)及柘荣县(均属闽东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将对调查结果做出经济解释。

上一篇: 春节的民俗文化 下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汇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