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6:1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篇(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篇(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保留了国家的历史特点,具有传承性。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作为主要语言教育工作者,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只有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和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蓬勃的发展。

一、汉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编字猜字谜

组合法、象形法以及意会法是教师让学生明白猜字谜的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根据字谜的表面暗示,把要猜字的笔画进行加减,再组合另外一个不同的字。例如,四个人搬木头猜一个字,四个人把木头举起来,木头在上人在下,四个人一根木头就组成了“杰”字。在例如,一个人搬两个土猜一个字,一个人把两个土堆起来放一起就组成了“佳”字。

象形法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把字的P画来比拟成不同的事物。例如,窗下一支冲锋枪,因为“畀”字上部为田象形窗户,下部“丌”酷似一枝冲锋枪,所以这个字是“畀”字。再例如,草下藏着一只鸭(猜一字),谜底是"艺"。这里把"乙"字看作是"鸭子"的形象,谜面"草下藏"("草"字的下面部分掩藏起来)即为"艹",与"乙"合之为"艺"字。平地盖起楼三层(猜一字),谜底为"且"。"且"字底下一横看作"平地","且"字的整体结构就象是一座在平地上盖起的三层楼房。意会法是要用联想的思维去猜出字的意思,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联想思维后老师再去解答,例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采用这三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也提高了汉字的趣味性。

(二)了解汉字的起源对汉字趣味性的增加

要想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让他们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例如,老师可以专门做一个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历经了由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字的起源与发现》加深他们的了解。只有在学生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中的实际演练过程。

例如,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美丽秋天景色,说出图中的树木花朵都像什么字,再用多媒体的方式实际演练出这些字的发展历程,最后告诉学生要学的字都是根据图上的图像演变而来的。识字的过程一般都是从简单笔画的字到复杂笔画的字,这样的认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更使得学生了解了文字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学好汉字的信心。

二、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有节奏感的朗读能更好的体会诗中的情感

只有通过具有节奏和带有情感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中所表达的形象,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更好的情感,所以对教师而言,要先培育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例如,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二下三,如唐代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基本句式也应为上二下三,即“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前两个字一起,顿下,两个字一起,顿下,然后三个一起,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又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和咬字重力,以及朗读的语气和语调的高低,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搭配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中的美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运用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如果只是仅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而没有更好的领悟出诗歌的意境,那么也就不能学习到诗歌的精髓。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通过使得学生更好的体验诗中的意境,才能更好的对他们展示诗歌的魅力,产生对古诗中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2]。

(三)感受诗歌中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最熟悉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不同的传统节日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传统节日也出现在了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课本中,例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在语文课本中就有描写春节的诗歌,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三、总结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学中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语文的基础部分是汉字教学,倘若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则需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字形之美,进而弘扬传统文化。从小学生发育特点来看,可以说小学是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足够多的汉字,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汉字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融入《三字经》、《百家姓》等等经典的传统文化教材,并且将作为学生学习汉字的启蒙引导,为学生认识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汉字的“造字法”、“字根之间的结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们了解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等当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江河”,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是“长江黄河”的专用名词,但是在今天,“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尽量为学生延伸字词当中的传统文化。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是小学生喜欢模仿的榜样,比如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字体,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在写板书时,要用工整简洁的正楷字体,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字形之美,领悟其中传统文化。

二、从古诗词中渗透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诗言志、文载道”,古诗词具有一定的意境,而且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所以古诗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塑造小学生良好个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山村咏怀》为例,该诗采用了列锦的艺术手法,通过诗句将山村中的亭台、花、烟村等等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副山村风光图,能够充分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气自强,而且这首诗独特的数字排列以及诗中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加之朗朗上口,在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方面极为有效。

三、从情境中渗透

篇(4)

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承,为此,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学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小学生处于对事物高度好奇的发展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传播的重要人群。为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有策略地在语文知识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进而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通过诗词吟诵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精炼、音韵和谐的语言,利于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以简洁的语句描绘了祖国秀美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远大的志向。经常阅读、背诵诗歌是学生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步,因为诗歌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更深的解读,从古典诗词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对诗词的古为今用。语文教师需要精心筛选儿童读物,多选择一些童心性、经典性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诵读,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及通俗易懂的古代寓言、散文等。

二、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造就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透过书本呈现的语言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来实现。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情感阅读体验感受比较深刻。具有情感性、情境性的阅读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为此,语文教师尽可能地要选择具有英雄主义色彩、道德教育、亲情感化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经过长期课外阅读的进行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了注重字音、字形的学习,还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语文课堂上的书本内容较为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习作兴趣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提倡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通过小学生家庭语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家庭教育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学校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语文教师为了顾及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对诗词、历史故事的讲解往往是泛泛而谈,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语文教育,也无法将传统文化完全地渗透在语文教育中。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长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小学生家庭语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1)家长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家长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喜欢的阅读内容,并针对内容展开讨论,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为孩子的阅读打造良好氛围。(2)在孩子对阅读产生喜爱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需要动脑理解的《三字经》故事。《三字经》故事中涉及了很多孝道礼仪文化,可以作为学生的启蒙传统文化读物来进行学习。(3)在对《三字经》阅读学习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向孩子讲解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的敬佩之情,逐渐地,孩子会以此为榜样,将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精髓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综上所述,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渗透和传播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学校教育需要和家庭社会教育进行结合,家长、教师通过引导孩子进行经典诗歌诵读、历史故事讲解、经典文化作品解读学习等,让孩子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篇(5)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二、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与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三、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四、加强老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五、善于教学拓展,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55-02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也随之成长壮大。留学生的招收与管理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做到尊重留学生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又能大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尽管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呈现留学生招生规模不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的特征,但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高职留学生教育发挥沟通友谊的桥梁的作用,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以其特征上的相对劣势转换为教育管理中的相对优势,起到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的作用。

1 高职教育留学生教育现状

把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进行比较时,以往论述侧重于讨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所面临的短板和困境。这些因中国高职院校历史起点和发展途径所决定的短板,似是高职教育者们头顶上一块逼仄压抑的天花板,阻碍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留学生教育起步晚,管理机制不完善;留学生办学层次处于低端,语言生占主体;留学生规模较小,生源集中来自自亚洲等,这些特征和劣势展现了高职院校想要在留学生教育上有所为,却有劲无处使的窘境。

2 留学生教育的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

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留学生教育中的现状,并对其特征加以分析和解读,转化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这样的内在特征,如果精耕小天地,也许能把劣势反转为精微易行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下面分析这种转化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2.1虽然起步晚,但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高职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其国际化步伐也才刚刚迈开,这是不争的事实,低起点、晚发育、未成熟成为了中国高职留学生教育天生的烙印。但国内本科院校留学生教育所积累的办学经验,以及国外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样式模板,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中国人在走出去的同时,世界也想了解敞开国门的中国。从国内看,国内知名学府的留学生管理相对成熟,在投入与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可以为高职院校摆脱制约提供借鉴意义。从国外看,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交流机构的孔子学院,其发展历程虽仅仅十来年,比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还要较晚,但发展的脚步却相对成熟,其教育管理模式也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因此,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结合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长远目标,认真研究留学生教育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定位好高职院校的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充分借鉴各教育管理模式,融合高职院校的特色,熬好现阶段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高汤,发挥后发优势,寻机破门,为推动后续招生规模的扩大做好充分准备。

2.2虽然层次低,但可以逐步提升办学层次。

高职院校留学生层次在教育体系中,所属层次较低,多以语言生为主,伴之以合作院校间的交换生或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占比微乎其微。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双语教师师资紧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专业选择面较窄,以应用文科专业为主,多数集中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个特征制约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但正因如此,这也为留学生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根据留学生的座谈调研,不管是交换生或进修的语言生,或毕业拿证的学历留学生,他们来华的目的相对明确的,功利性的目的并不强烈,来华主要目的在于体验古老中国在当代世界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他们选择来华,本身是自由意志与意愿选择的结果,或许在本国的时候,就对中国某方面感兴趣,或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与获取文凭留华工作的学历留学生相比,在感情方面要相对纯粹一些。如果能在文化上加以感染与熏陶,在管理上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的来华之旅就会显得更有意义,更能凸显文化交往中所体现的友好交流的原则。

2.3虽然规模小,但可以试行精细化管理。

从规模来看,高职院校的在校留学生并不多,规模大多在百人以内,有的甚至只有寥寥数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普遍低于1%。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留学生大多来自韩国、日本、泰国、印尼等周边亚洲国家。从规模数字和所学专业结构来看,并不理想。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各高职院校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目标,并不是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其办学目的在于通过留学生的招收来展现各高校的实力与影响力,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留学生教育是赔本赚吆喝。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由于人数少,规模小,我们可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便于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从国别地域分析,国别相对集中,以亚洲周边国家为主,文化辐射力要比欧美留学生要强,内在的文化冲突并不紧张,文化适应性和生活上的适应性都要相对较好,其真正的困难在于语言学习的进度与语言交流适应性。

3 强化传统文化在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对策

3.1文化交流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精髓的发扬是国际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加以重视和实践的。在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正视文化交流的普适性原则。

文化的本质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恰如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渗透需历经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其次是在文化的碰撞中,特别是身在异域异乡留学生,在文化脱敏后,进入文化适应阶段,最后通过某主导文化的引领,达到文化渗透的效果。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经历这三个层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慢慢融入传统文化,需要认清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两大特征和表现形式。

文化交流存在着异邦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缩小文化差距,克服文化冲突,才能达到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文化冲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行为文化的冲突,留学生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模式的不同,国内的教学方式与留学生本国的教学方式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并融合各国的较通行易行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消除心理差距,逐渐地文化脱敏,过度到理解与包容的文化适应阶段。二是精神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显性的与生活习俗的冲突。就目前的留学生群体而言,多数留学生处于东亚文化圈内或东南亚文化圈内,各国的和生活方式与国内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也需要教育管理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强化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的渗透与影响力,必须更新观念,从教学、人才、管理三大方面加大投入,细化具体举措,支撑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导地位。

3.2.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和管理留学生,最紧缺的资源就在于双语教师的匮乏,引进和培养一批外语能力好,业务水平强,责任心重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之一。交流沟通第一要素就是语言的表达畅通,只有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语言驾驭能力,才能保证双方交流的准确性。其次,留学生教育管理者需要拓宽知识面,通晓在校留学生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性和制度要素,也知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并能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诠释。还要能巧用跨文化知识,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干预,准确地查找到留学生是否因异邦文化的陌生和不适感而产生的误会,消解其潜意识中对本国文化的乡愁,成功化解文化冲突与对立。

3.2.2制度建设

虽然在校的留学生人数较少,但其管理却是一项复合工程,涉及到外事、招生、教务、学工、后勤等方方面面。实现高效便捷的管理,需要加强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在摸索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顺留学生管理机制,要保障留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脱节、部门间不推诿,做到科学协调相关部门,分工有序、权责明晰、监督到位。要求把握好留学生管理中的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的管理要素,制订出标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发挥教学、管理、服务与咨询的功能,并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根据实践及时更新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及时与留学生沟通,倾听来自留学生的建议,做到既有严格操作标准,又有预留空间的弹性管理制度。

3.2.3文化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需要精心设计,除所学的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交流活动。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常州,江南吴文化核心区域之一,组织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梳篦、乱针秀等传统手艺制作流程,提升软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的比重,通过课外交谊活动,让留学生了解当地生活圈,深化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初探[J].职教通讯.2013(35):69-71.

篇(7)

众所周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国文化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指出小学德育教育中依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德育教学情况概况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古往今来,“德为人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发展到当代,素质教育就更是如此。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已经加快了专门化、全面化、开放化、规律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大大地提高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德育仍然缺乏相对稳定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机制,尤其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比较陈旧,并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小学德育教育中,道德作为德育的基本价值体系还是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教育,虽然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与传统德育教育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德育工作内容比较陈旧,可操作性、可遵守性都不高,而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方面更几乎是空白。小学德育教育更是与儿童人格和心理塑造基本处在分离状态。

2.小学德育教育目标没有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我国目前的小学德育的目标大多只停留在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上,对于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并没有留意。

3.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较为呆板和单一,德育途径单调,多以灌输、说教为主。

三、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当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在冲突融合,中国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些小学生已经出现了崇洋的思想。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者更应该加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完善小学生们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1.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小学生的生活,不少孩子甚至不清楚端午节、中秋节的典故,对于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等也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德育教师注意和深思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杰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2.小学德育教师要有意识地遴选有中国特色的书籍作为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中国的古典文化书籍浩繁卷帙,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书籍能够被甄选出来,作为小学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这些书籍内容并不很深,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被小学生所理解,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有理有据、不显得生硬疏远,比一般的生硬大道理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在这些书籍中,《三字经》和《弟子规》被尊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适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辅助教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由于寓意稍微深远一些,适合小学高年级德育课程使用。虽然我们的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缺陷,但是德育教育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通过这些文化著作在德育教育中的使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中华的伟大文化。

参考文献:

篇(8)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古代,人们将“礼”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和文明,不仅体现在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还体现在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礼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才能够深入理解尊师敬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正是因为古人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才会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决心;才会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言壮志;才会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情怀。我国古代的李白、杜甫、林则徐、屈原、岳飞等伟大人物,无不怀有忠贞的爱国情怀。这些名人和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怀有一腔奋进的热血,有着不屈不挠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真是因为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才会有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而他所创作的《论语》也经久不衰,受到世人的欢迎和拥护。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断臂女孩雷庆瑶;残奥之星王燕红等鲜明的事迹。

(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为贵”,要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中主张“天人合一”。现如今,国家在发展中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倡议。由此可知,“和”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有“和”,国家才得以安定团结,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从小学生做起,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交往美德,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掌握交往艺术,并将其付之行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新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学中,并与之相结合,不但能够升华德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还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能够健全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端正学生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时间、空间等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借助“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生机与活力

所谓的德育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与的德育教学相关内容异曲同工。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赋予德育教学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现阶段,大部分小学学校在德育教学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师生修身、正心、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材中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任何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教材作为依据。同时,教材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其中思想品德等学科,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品德内容,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就要将其融入到教材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读物,将所在区域的美德故事以及人物等编排到读物中,以便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德育的效果会非常明显,教学成果也会比较理想。

(二)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朗诵活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并运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就要根据相关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朗诵活动,通过《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优秀古典作品,设计和制定朗读计划。可以通过晨读的方式让学生加强对这些书籍的了解;也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欣赏、理解,感受古典文献的内涵与价值。教师还可以善于运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性格特点,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的内容包括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道德品质以及顽强不息的精神等,让学生列举相关人物实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竞赛结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种朗读和比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古典书籍的热爱与兴趣,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能力,进而提升其整体的德育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穷价值,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鉴文,黎大勇,施建平.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下旬),2017,12(04):135-136.

[2]黄水珍,崔振彬,韩艳红,等.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6(03):128,153.

篇(9)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地去其糟粕,从而保留了大量的符合社会现展需求的精华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德育培养上概括起来主要有:首先,传统文化要求培养人的善良。人性的善与恶的区分,要明确,只有在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够懂的要扬善除恶。正如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表明了人生下来的本性善良。如何保持善良之心,需要引导和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要强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次,传统文化道德培养注重从约束本身,达到“成人”的目的。孔子一直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可见自身成才需要进行人格的塑造。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一直是对培养人品行的重要指导。其中在培养人的品行中强调了“仁”,是对人相处间的约束,概括了对待别人要有仁爱之心,强调了善良的本心。品行中“义”是对事处理的约束,描述了在处理事情上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行事。“礼”是对人平常行为的规范,也是培养一个人自身形象的基础内容。“智”是讲了人要学习,而且还要会思考,成为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信”这个内容更多的规定是人言行的统一,让人树立自我的可信任的形象。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品质培养上,除了历史名人的著作外,还有中国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坚韧和勤劳的优良品质。中国历史遗迹众多,如长城,这些遗留的古建筑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传统文化的德育传承有助于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国家在素质培养中道德培养上的着重强调,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优秀的人才如果不能够爱国、具有完整的人格,那么久将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定时炸弹,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次,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需要将其优秀的内容继续进行传播。作为华夏民族,在面对当今国际交流,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物质利益至上的当下,如果没有好的道德培养和精神的引导,人们容易迷失,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或者盲目崇外的心理。最后,传统文化德育的培养,能够稳定社会,利于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是每个人能够遵纪守法,法律作为约束人的最后一道准绳,往往需要提前进行人们道德品质上的培养和提高,才能够减少违法,提高人的自我约束,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培养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小学生在小学期间,正是心智发育、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奠定学生成才的基础。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地深化下,将传统文化德育培养内容渗透到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中,结合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提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系统化的传统文化德育教材制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料、古籍、网络信息在不断地丰富,而随着我国文化水平的提高,研究者们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也日益精进。但是我国小学在道德品质培养上,书籍的资料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旧版,更新内容差,同时在整个教材的设定上不够系统系。因此,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指导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小学道德素质培养的教材应该进行有效地更新和系统性知识的完善。其次,除了完善教材外,传统的文化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记忆,而更多地是理解,所以教学的内容上要注意语言的平直和对传统文化解释的生动,结合实际的故事进行诠释,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解。比如,在小学中,很多学生都会被《三字经》,学生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真正的意思,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背诵,为什么不理解,甚至学生对于“尊敬”的意思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能够解释明白才是让人怀疑的。最后,学生在进行语言发展的同时,汉字的意思博大精深,而不断的短语间意思又是不一样的,如“诚实”和“诚信”,如果教师只是按字解释,学生多半会不够清楚,但是如果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故事,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所以,在教材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又要故事生动性。

(二)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多样的传统文化德育培养活动

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文化课程中,不能以笔试或者简单的实践记录就可以解决,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首先,在德育教学的实践课中,要注意德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能单独分开重点去刻意强调某个道德点的内容培养,这样是错的。比如,周末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服务工作。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侧重过程,如果教师只是侧重活动的重点部分,就容易忽略道德培养的全面。对于这样的活动,应该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待人待物的一举一动,而不是单纯的一点。其次,实践活动需要多样性。传统的德育活动,学校开展的多是像“拔草、做清洁”这样的劳动性质的活动,虽然并非这种活动不好,而是这种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开展时,应该面向社会,提供给孩子们更多地实际的需要在社会中展现的内容,这样德育实践才更符合道德培养的要求。

(三)加强师德建设,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德育培养相结合

篇(10)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12-01

孝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孝文化是现代人的基本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经济及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孝文化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孝文化在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小学在德育工作中并未充分发挥孝文化的积极作用,未充分挖掘孝文化资源,这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而言无疑是一大缺失。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在最初之时,仅指古人对待父母、长辈的一种本能及客观行为。随着父权制与等级名分制度的产生与不断发展,国人对“孝”的伦理规范性变得越来越强,孝文化亦更加突出。随后,古人又将孝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体系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孝文化。此时的孝文化不仅拥有了自身明确的含义,更有了严格的标准及体系。在孝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人均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从封建社会伊始,孝文化便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道德的重要文化系统。孝文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孝文化包含很多内涵: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传宗接代等。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孝文化渗透

孝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基于此种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应积极进行孝文化渗透。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思品课堂中渗透孝文化。思品课是中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必须积极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有效地在思品课堂中渗透孝文化。例如,在思品课堂上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一位老人年老体弱,无人照看,人们以为他是孤寡老人,但事实并非如此。老人有五个子女,且经济状况较好。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视频内容进行以“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赡养和照顾老人”为主题的讨论。这样的话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最终会明白:孝敬、赡养老人是每个人的应尽义务,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思品教材中有很多有关孝文化的知识内容,对于相关内容教师不能忽略,应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深刻理解何谓孝文化、何谓孝道。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渗透,应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来抓。相信在思品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孝文化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烙印,成为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

(2)其他学科中渗透孝文化。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不仅是思品教师的重要职责,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渗透孝文化,让孝文化渗透成为学科教学的亮点。例如,语文教师在执教《我的母亲》一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母亲。从出生开始母亲就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因此,我们长大之后一定要孝顺自己的母亲。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母亲,谈谈对孝道的看法。”问题抛出之后,有学生说道:“母亲每天很辛苦。不仅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习。另外,母亲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非常孝顺。我长大了也要像母亲一样,做个孝顺的人。”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理解。因此,其他学科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渗透孝文化。作为中小学教师,所有人在孝文化传播方面均具有重要职责。

(3)校园文化中渗透孝文化。在中小学校园文化中,同样可有的放矢地渗透孝文化,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多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时,均发挥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取得的教育成效也较为理想。例如,在校园宣传栏中定期或不定期张贴有关孝文化的文章供学生阅览。又如,在班级黑板报中,呈现与孝文化相关的文章。再如,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些孝文化主题座谈会、孝文化主题辩论大赛、孝文化主题演讲大赛等。可见,相关校园文化的孝文化渗透,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孝文化教育成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孝文化在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质量,提升中小学生孝的品质,中小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渗透孝文化:思品课堂中渗透孝文化、其他学科中渗透孝文化、校园文化中渗透孝文化,让孝文化之花在学生的心头绽放。

参考文献:

[1]赵秀欣,苏春景.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6).

上一篇: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 下一篇: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