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利与弊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7:00: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篇(1)

2014年高考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虽兼顾到了言论(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状元“生活现象”类

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有5道,如全国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等,但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试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故有2013年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考生必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考生必须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关注生活小故事,加强哲理思辨

来自生活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炼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3.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因没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而高考命题又往往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维解读: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仍然关注“科技的利与弊”。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状元”课标Ⅰ卷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越来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多的“规则”出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但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不免会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2014年课标Ⅰ卷正是以“山羊过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Ⅰ卷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贴近考生生活。所以考生平时准备的李白、屈原、罗阳等等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虽说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钱学森之问,“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却没有“中国创造”,是什么让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优秀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异类,但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让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队伍来,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需要创新了。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高考前夕,对高考作文押题者比比皆是,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⑴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⑵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⑶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只有研读高考真题才能“押题”。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

2.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天津卷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李白、杜甫在考场上是“失效”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⑴课外品读大家美文 ;⑵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 ⑶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 ⑷每周开设至少2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维解读:考查能力大排行

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状元“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所以2014课标Ⅰ卷,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2014安徽卷,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产生了争议;2014上海卷,穿越沙漠,不知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2014江苏卷,青春是“不朽”的还是“朽”的;2014辽宁卷,最美的风景是高楼林立还是漫天繁星;2014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2014北京卷“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2014湖北卷“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2014山东卷“打开窗户看风景”,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对于2014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2014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创新思维能力”

鼓励创新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2014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2014福建卷“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2014课标Ⅰ卷,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2.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老师每周可抽出一节课开展辩论,这对活跃考生的思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优化课堂结构

篇(2)

高考英语之关键词大揭秘

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到万众创新,从大山的相声到阿喀琉斯之踵,从对一代拳王阿里的名言直引到向莎士比亚经典的致敬,今年的高考英语(江苏卷)可是吸足了考生的眼球。

关键词揭秘之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部《特洛伊》,还是一枚小鲜肉的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就是阿喀琉斯。传说刚出生的时候,他母亲特意提溜着他的脚踵将他放在冥河之中浸泡,从而打造了他的刀枪不入之身。而唯一没有浸到冥河水的脚踵,也就成为了这位英雄的唯一弱点。

关键词揭秘之拳王阿里( Muhammad Ali)

篇(3)

一、论现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取消高考英语

2013年12月7日国家教育部在网站上披露了关于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中的部分细节和取消高考英语的相关内容,该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正式出台。高考改革中的“取消高考英语”一经披露就受到了广大社会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成为了现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岗位和地位的人对“取消高考英语”的意见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将英语抽离高考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大进步,高考取消英语会在很大幅度上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兴趣,使英语学习从追求高考分值转变为追求英语技能,能够起到明显提高英语教育效果和学生英语水平的作用;有的认为“取消高考英语”不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降低中国的世界竞争力。“取消高考英语”并不意味着国家教育对英语不重视,即便英语不参加高考,英语也将是高中教育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减少学生压力的基础上,反而会让高中英语教育更加侧重于基础能力和实用技巧等方面,充分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

二、高中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教育目标的定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准确的定位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教育目光过于集中于考试分值上,错误地把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定位成了英语教育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近期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取消高考英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几大原则主要包括:①科学合理性原则,即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原则上,不能脱离了英语的实际教学情况;②丰富多样性原则,即高中英语的教育目标要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分值性,从语言、逻辑、技巧、能力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③阶段性原则,即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英语教育目标作出不同的定位,使其能够始终同教师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三、怎样定位和实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

1.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在“取消高考英语”的大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英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英语是世界上广为通用的一种国际语言,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伴随着英语的存在,让学生实际拥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要比在高考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来得更为重要。因此,高中英语在定位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把英语看成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型科目来展开教学活动,更多地以英语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应着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逐渐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素质,能够对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加以灵活地运用。

篇(4)

二、怎样定位和实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

1.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在“取消高考英语”的大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英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英语是世界上广为通用的一种国际语言,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伴随着英语的存在,让学生实际拥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要比在高考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来得更为重要。因此,高中英语在定位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把英语看成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型科目来展开教学活动,更多地以英语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应着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逐渐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素质,能够对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加以灵活地运用。

2.与应试教育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虽然说要将英语排除在高考科目以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就再也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考试了,还是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让高中英语同应试教育长期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长时间以来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在短时间内让英语完全脱离应试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应试教育的利与弊是共存的,利在于应试教育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弊在于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都太过于功利。所以,在英语取消高考以后,还是可以利用适当的考试检测来检验高中英语的教学成果,降低学生的应试压力。

3.加强实践环节的构建

对于英语教育而言,实践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往往只表现于试卷上,而不具备较高的使用能力。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育目标应该较多地定位在学生的英语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各种热门话题为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赛等;可以适当地增加外语教师的代课时间,让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除此以外,高中学校还可以将大学阶段的校企合作环节提前应用到高中英语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与社会实践紧密接触和联系的机会,在充分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英语能力全面提高的效果。

篇(5)

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的思维考查来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由果溯因的思维、由此及彼的思维。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思辨比较思维。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考查的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思维的角度与层次。这是考查思维的角度与层次。

纵观近三年来的新课标卷、近十年的全国课标卷作文,从思维考查方面分析,主要考查三个层面的思维。第一层面是思维的限制性、思辨性、比较性,第二层面是大与小(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此与彼(同类相比、由此及彼)、个与类(由个及类、多为解析),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限制性,即思维的指向性。如2016年全卷Ⅰ“获奖之后”,只能写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发展与评价,全国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只能写语文素养的提升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思辨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比较、选择、多角度等方面,如2015年全国卷Ⅱ(甲)材料作文“风采人物评选,三名候选人谁更具风采”,2015年全国卷Ⅰ(乙)材料作文“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开车接电话”,小陈该不该举报父亲,体现了思维的比较性、选择性。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

篇(6)

思想性差的作文题目大多主题鲜明、单一,学生思维角度受限且指向性强。如北京的高考作文,虽材料来源于真实的新闻报道,但内涵过浅,没有任何的思辨性。题目讲的是铁路巡视员老计的故事。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应该说材料本身很好,但不适合高考作文题,不利于高三学生的思维锻炼。作文不只是考查学生写文章的水平,还涉及考查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过程。根据这个素材我想了半天,恐怕只有,也只能肯定这位巡路员这样一个维度,也就是歌颂其高尚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主题指向性很明显,考生容易写出主题突出的空洞文章,不易思辨,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看不出高三学生应有的思辨能力。这样的作文题目给小学生或初一初二的学生做课堂练习合适,但用于高考作文明显不够厚重。

篇(7)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小组在部分实验区启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育领域中不断推广与宣传,课程标准中一些新的体育教育思想理念也以其科学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在体育教育中逐步开始应用,我校在去年(2008年8月)开始执行这种新的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模块教学,在这近一学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既有收获,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将我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和各位同仁交流、探讨,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批评。

1.开展体育选项式模块教学的情况

依据高中阶段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可在七个模块:田径模块、球类模块、体操模块、水上或滑雪模块、民族民间体育类模块、健康教育专题模块中进行选择性教学,其中田径和健康教育类模块为必修模块,其他为选修。考虑到我校是农村中学,场地、气候等原因,不选择水上或滑雪类项目,由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场馆、器材有限,体操模块和民族民间体育模块作为介绍或欣赏项目。

高一第一学期前十一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田径项目教学在这期间对学生进行课程改革的宣传以及选项式模块教学前的动员与报名,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进行选项的准备,并根据学校各模块的场地器材实际情况,做了各班各模块报名人数的规定。从第十二周开始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四个模块进行模块教学,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学生收获较大,总体教学效果较好。

2.选项式模块教学的利与弊

2.1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素质明显提高;也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提高教学效果体育组教师通过各种培训和自身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多人撰写的论文获奖或发表。模块教学能根据不同的专长来选择所开选项进行教学,做到扬长避短,能较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模块教学中从经历到理解,不断自我学习与研究,把课程理念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并相互学习、交流、探讨,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创造性教学能力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2.2 教师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去年以来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新课程,在实践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向同行请教与交流成了最习惯的方式,有的甚至上网查找,在相互的交流与探讨中彼此对新课程的理念得以梳理,教育教学能力、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得到空前提高。

2.3 学校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蓬勃有序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运动参与意识大幅提升。

课外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东西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学习与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分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实现组内的共同发展。另外,选项式模块教学将一个单元的技术放在一起系统、有序地教授,内容是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感兴趣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评价的激励性等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上体育课。

2.4 成立了各个选项的学生社团,有学生自己组织比赛。

通过各个社团组织的比赛来丰富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比赛的组织和编排工作都有学生进行,老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在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训练中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都有一技之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模块教学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快乐体育中促进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推进课程改革的必备前提是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健身育人的功能。选项式模块教学的开展,承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打破了学内容的吃大锅饭现象,重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的个体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选项中想方设法改进技术动作,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另外,选项式模块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快乐、自由、兴奋、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时代性,有利于显示的身心健康。

2.6 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6.1 每节课人数多,不易组织球类模块中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课时人数较多,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集体荣誉感淡薄,课堂纪律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些班级教师拖堂,影响体育课按时进行教学。

2.6.2 场地、场馆器材缺乏篮球模块人数较多,但只有四个球场,只好轮流练习,运动量太小,足球更没有像样的场地,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进行比赛。羽毛球场和篮球场共用一块水泥地板,打羽毛球时篮球无法正常教学,羽毛球模块只好到跑道上拉网练球。总之,人数较多,各项都缺乏场地器材,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2.6.3 师资匮乏,学生缺乏教师指导。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只有四名体育教师,每一模块只有一名教师上课,每一课时学生人数又较多,学生练习时,教师需要逐一进行指导,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只能粗略地走马观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练效果。

3.小结与建议

3.1 下一学年高一高二两级进行模块教学时,建议增开武术和健美操项目。

3.2 建议学校适当增加一些体育经费投入,并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建造一些简易的羽毛球场和排球场。

3.3 建议学校在购买体育器材时,要充分考虑学校体育教学所开的模块或选项,做到所购买的器材用得上,不闲置。

3.4 建议学校把体育学科与高考科目同等对待,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制度,把我们山区农村的教师分派到教改经验好的地方进行观摩与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把教师培训、教学实践、校本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20-01

历史复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我们到底对所谓"基础主干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的定位准不准,对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的认识足不足,知识储备充分不充分,知识联系紧密不紧密等等,都是值得好好反思的。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教学到底怎样教,方能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呢?

1.以教材为本,树立新观念

课改后的新高考仍侧重考查查基础知识,但在考查方式上不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再认,也就是原来那种直问直答的题目已经不可能出现,而是体现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按部就班地梳理教材的知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高三的历史复习教学中要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善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倡导师生互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挫折,奋发有为的人格品质,和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知的科学态度;要多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思 "的题型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心时事热点, 引导学生经常看新闻、读报纸、记政策。特别是国家召开的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出台的有关国家建设的政策、制定的涉及社会发展的方针等。

"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总纲,与之相应,突出文明史观,关注文明历程、提升文明素养的理念,在近年的高考文综卷中层出不穷。如2007年第40题第(2)问"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突出考查了"民族融会、社会文明发展"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新史学观,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审视历史。复习中,不仅要注意建构知识体系,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还要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此外也要使学生树立现代意识,密切关注现实,理性思考,关心时政问题,要学会鉴往知来,关注世界整体发展,关心人类共同命运。

2.以教材为依托,开发新资源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是资源就应注意挖掘和充分利用。要结合考纲和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规律,回归课本,把课本搞熟搞透,从引言到课后练习、思考题;从正文到小字;从图、表、文字史料到课本注释,都必须落实"消化"、反复训练和强化。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历史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而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有生命力的、时代感强的历史信息资料,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料,是培养学生历史信息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一课中,当讲解到军事、民用企业性质的时候,我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2段小字内容。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到洋务派兴办的军事企业的性质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企业;民用企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做到"论从史出",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作用。合理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可以提高教材的利用律,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3.创设情境教育,创新教学

历史新课标的精髓,在于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因而民主、开放、探究性的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分析近年的高考文综试卷,考生在答题方面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例如,审题不到位、史实与结论不能有机融合、评价不得要领、文字表述无序、逻辑思维混乱等。探究其原因可能很多,而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不会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篇(9)

2010年7月29日,《 教育规划纲要 》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育科学 》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唯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以数字出版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成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他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简单、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

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钱至1元钱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4-038-04

自1999年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政策,并相应采取全面推行远程网上录取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获得广大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不知从何时起,全国逐渐掀起了高考复读热潮,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这股热潮的势头已经愈]愈烈。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为950万,其中应届生667万名,占70%,复读生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30%,有183万人。据资料统计,2002~2006年,全国总共有1000万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不仅是复读人数逐年递增,更可怕的是,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的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1]37~38是什么原因燃起了这股复读热潮呢?

一、复读现象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了一些追逐学历和名校的严重倾向,如,不考虑岗位及工作内容的实际、一味要求名牌大学毕业生;首选本科以上,有些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提出硬性要求:应聘者第一学历必须是“211”、“985”的“全国知名高校”!面对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使得一些被非名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黯然神伤,纷纷放弃已经到手的就读机会,择机想来年录取更好的高校以免毕业后就业被“淘汰”。

其次,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考生报名的政策变得非常宽松。例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取消了对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以至于屡屡出现类似的大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报道。还有,规定中取消了当年不报到的新生第二年不准高考的规定,或对往届生的入学资格没有作出特别要求等,这些规定或者确切说是政策漏洞使得考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心理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复读经济”,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尽管目前对这个不规范且波动很大的市场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统计,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为记者作的一个测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算,2007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每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这里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 亿元。如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多。[2]15高考复读市场逐渐成为了一块“大蛋糕”,而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来自学校的变相鼓励

如果说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是复读现象盛行的根基,那么不得不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此类盛行中扮]了主导作用。从总体格局看,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3]30~31如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还有的复读机构为了争抢生源,用重金悬赏、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考生,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变成一场恶性复读。而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一些条件尚可、期望通过升学率提高知名度的高中也启动了“生源大战”:有的不惜打破学校原有各年级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给复读班配备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有的则以入学减免学费、高分考生给奖金、考上名校拿大奖等条件为诱饵,竞相出台高分复读优惠政策,引得那些高分“失意”生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2]15

3.来自家庭的名校意识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院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高考录取开始后,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家的小孩子考了多少分,进了什么大学,学校是某省份的重点高校、“985”、“211”等,这样类似的攀比逐渐成为其他家长和自己小孩谈话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使小孩子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的选择。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44.6%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4]14在这种期盼下,许多考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压力,如若考试发挥失常或者实力不够只被一般院校录取或调剂,也不愿意就此屈就,而是选择回到中学复读,以求来年再圆名校梦。

4.来自个人的主导因素

不可否认,做出复读这一选择往往来自于考生自身,而其主导原因是盲目的志愿填报及自身定位的不精准。由于填报不当或者技巧不够,考生往往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出现失误。比如,在报考志愿时,有些考生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往往出现过于保守、从众心理、轻率随意等特点,造成要么因报考院校较低而后悔,要么录取院校不适合而懊丧。并且由于考生自我认知不当,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定位时不够精准,在报考志愿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心存侥幸、傲慢自大等心理特点。而且受社会或家庭的影响,有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只报名校、热门专业,而其他院校、专业调剂都选择不服从调剂,而最终的结果是因不服从而落榜或被院校退档。[5]23或者有些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只顾及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冷热的相对性,造成一些考生不能进入所报专业,而其他考生却只能靠调剂志愿进入其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于是干脆不去报到。这样盲目而仓促的志愿填报,对他们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不利的。

二、复读的利与弊

虽然每位考生做出复读的选择是出自于自身的考虑,但是由前面提到的“复读经济”,我们已经了解到复读这一潮流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1.微观层面的利

从微观层面来看,复读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契机。对于那些失意的考生,高考不再意味着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再争取一次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争取的途径就是选择复读;而对于那些犹豫在“走”与“留”之间的高分“失意”生,选择复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更加优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2.宏观层面的利

首先,复读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在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出于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需要,国民的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渐提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其次,允许考生复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教育选择权”的一种尊重,是教育机会均等下的当代教育理念的完美体现。如上文提到的颇具争议的大龄或高龄参加高考的现象便是一种国民“平等享有教育权”的鲜活例子。

并且,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复读班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就业压力。临近毕业季,涌现了一大片大学生求职群体,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社会和个人的就业及求职方面的压力。但是,随着一部分学生进入复读班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几年后学生毕业季的生源求职压力。同时,教育市场也随之活跃,就业对毕业生不再是焦虑的事情。

3.复读现象的弊

首先,复读潮流的愈]愈烈造成公办学校职责定位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考生复读其实质是侵占了其他应届生受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教育公平性。为此教育部曾在2002年起就下达了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禁令。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利益的驱使,仍然有很多公办的高中在偷偷举办复读班,或者为了应对上级的政策,学校内部不再出现复读班,而是以培训学校的名义举办复读班。表面上看来,培训学校是民办的性质,但是授课的老师,所用的复习资料及教材等都和高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其实质就是学校的附庸品。

其次,复读潮流的盛行使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受到了影响。各高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实事求是的按照学生的志愿选择进行择优录取,如果考生放弃志愿的选择,高校原来制订的招生计划就受到了影响;相反,部分学生因分数的差距却不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只能被迫复读。而造成如此两难的困境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一昧的复读其实误导了学生的思想,使不少学生偏离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为了考大学,他们重复一年的学习,被人戏称为“高四生”,更有甚者念到“高五”、“高六”。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他们不仅多花费一年的青春,更多的是没有依据自己的潜能有效自主地发展自己,而是被封闭的知识牵引,其中得失,大概只有这些考生自己心里才能体会。

三、建议与对策

高考复读现象在社会中涉及范围之广,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现象问题,而是上升到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收费政策、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民族文化统一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措施就可以解决的。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1.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

依据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形式,我们可以预见复读现象在一定时间内都将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基于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出发点,我认为盲目的反对复读对于复读生是不公平的,但是适当的控制复读生的数量与复读的年限也非常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障应届生的权益;或者国家教育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对于往届生参加高考的,在应届生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相应的增加一定分数作为录取往届生的门槛,这样在赋予复读生同样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同时,也彰显了高考门槛的平等性。

2.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

“复读经济”的出现,也启示了我们思考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既然这种现象不能消灭,那么正视它的存在并且进行合理规范的管理,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各高等院校也应该在复读这一热潮中深思: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发展各自的优势专业才是硬道理。不管是综合性的高等重点院校,还是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在相应的层次中独树一帜。只有这样对复读现象逐步引导和管理,才能使国家的教育更加平稳有序的发展。

3.正确疏导社会各阶层的“名校”心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

对于社会上比较流行了“名校”层次论,学校、教师及家长,应该树立正确合理的名校意识,最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名校,切不可为一时贪图名校之“名”而盲目的断送孩子的前途。同时,我国的教育结构也要相应的进行调整,高校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关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阶段论”,无论哪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 尤其是占适龄人口15%以上的人进入高等学校,都不能视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因为只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才能引起教育功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使高等教育在质的方面出现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在传统的英才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进步,同时对于一本、二本等各批次高校的招生规模进行合理的评估,以便输送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打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若干年后,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

[参考文献]

[1]米红,徐益能.高考复读:中国教育的沉重话题[J].学习月刊,2006,(8上).

[2]丰捷.高考复读班屡禁难止[J].教育博览,2007,(10).

[3]张克新,朱成科.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玛捷米.不要沦为“名校”的奴隶[J].中国城乡桥,2007,(5).

[5]潘俊峰.关于高考复读生增多的思考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9).

Analysis of Phenomenon of Return Study against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QIU Ji-xiang, KANG Yu-tang

上一篇: 新能源概念 下一篇: 低碳出行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