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自然现象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7:0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的自然现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的自然现象

篇(1)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对该地区的民居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于田县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居特征,如少数民族民居服饰特征的表现上,不仅保留原文化的装饰特点,又适合结合了自然气候特点等方面,制作出特征显著的石膏雕花、刻花砖还有拼花等民族特色的装饰,既美观大气,又形式多样;而具体样式则以生活常见物品为主,如植物、民族书法或者结合图形等,充分展现出新疆地区不同的物质生产文化和民族审美特点,由此看来,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区民居或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新疆于田县地理位置特征

新疆深居我国内陆地区,与海洋距离较远,所以日照时间长,光源资源丰富,常年少雨;位于天山山脉的横断中部,所以在南部和北部形成了两大著名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天山的南面称为南疆地区,天山北面称为北疆地区,而余下的地区则为东疆地区。

于田县属于南疆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南部边缘,昆仑山北部,地形特征为牛腿状,民族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南部地区以昆仑山山脉为主,拥有常年冰雪不化的积雪,还有诸多古代冰川遗址,水资源相对丰富,给该县大部分地区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足够的水灌溉,还拥有几十座活火山,但是该地区位于高山之上,交通比较落后,很难开展实际考察工作。中部地区则以平原为主,河流、水草和绿林遍布,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民居特色以于田老城为主,如土坯平顶房、阿依旺民居,还有诸多明丽的民族装饰。北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毗邻,拥有面积广阔的沙漠地带,气候以干旱为主,自然环境恶劣,且位置偏远,居住在此地的以克里雅人为主,民居建筑以胡杨木和红柳木为建设材料,生活古朴简约,民居简陋无明显民族特色。

二、新疆于田县的气候环境特征

这里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地势特点为南高北低,地貌特征以山脉、戈壁还有沙漠等类型,同时还有冰川、火山等。南部地区的气候以寒冷为主,但是在充足的水资源环境中,表现为湿润气候;北部地区则为暖温干旱沙漠气候;而中部地区为暖温干旱气候。全区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白天与夜晚的温差大,降雨量相对较少,但是日照时间达到276天以上,热量充足,气候灾害主要有风沙等。由于长时间受到日晒、风沙的侵袭,所以民居建筑上,多以封闭式平面布局为主,不仅能够遮挡炎热的太阳,而且还能抵制风沙;但是三大地区的气候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民居形态上也有所不同,均具备地区特征。

三、新疆于田县的气候自然资源特征

南部的昆仑山给该地区留下的大量的冰川,为西域丝路上孕育了淳朴而又简约的民风建筑,拥有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美誉的胡杨树林则构成了荒漠的天然林,多数当地居民会选择红柳、胡杨树作为房屋建造的材料,或者院墙的装饰物。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进步,绿洲逐渐获得的开发与利用,但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于田县的经济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大多数仍延续传统农耕、经济发展方式;农耕生产中,主要由小麦、玉米还有水稻等农作物,水果有红枣和葡萄等;农副产品有皮毛还有小茴香等中药材;大部分的经济贸易、生产经营集中在中部,由于人口数量较大,在民居装饰上也表现为多样化,装饰形式也较为新颖,但是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民居则显得单一和简陋。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新疆于田县民居的影响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于田县民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和变化的关键因素,如南部的昆仑山河流,为于田县的中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滋养了该地区的绿洲与耕地,促进农业生产文明的长期发展和进步;在民居特色表现中,主要通过木构架简单支起密梁平屋顶,而这一建筑文化体系获得了良好的传承;北部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相对比之下,两地居民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环境相对落后,阻碍了民居的创新与发展;南部地区因为历史原因,从丝绸之路的开发受到多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多样化的民居特色。

《梁书・高昌国传》提到过西域传统建筑的特征为“架木为屋,土覆其上”,且大部分建筑多为因地制宜,不会过分追求严格的丈量和比例,并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主。如高台民居中,民居内部构造以外封内敞式为主,楼层为1层或2层,土墙的夯筑厚度约为70厘米左右,部分地区会受到土崖地形的影响,所以内部的建筑密度比较高,呈现出犬牙交错,和鳞次栉比等特征;“阿以旺”是南疆地区形成历史最久,且应用范围最广的民居形式,以庭院式和密集庭院式为主,集中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区,但是由于气候和地形地势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变成院落民居形式,当前主要以“米玛哈那”为主。

结语

新疆于田县的民居特点中,当地居民均以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为基础,建设出适宜居住、生产活动的民居,同时也是充满多元化、科学化和创新性的民居建筑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保护于田县传统民居建筑是延续文明的重要举措,所以保持开放性的思维,帮助当地居民创建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冯燕,朱晓玲,杨洁明.基于“点―轴”理论的新疆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7):876-880.

篇(2)

2.针对天文地理知识可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即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例如演示地球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变化,并总结规律,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进行实物观察法方面,可以从实验室里借用石膏、磁铁矿、金刚石等一些常见的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矿物标本的颜色、光泽等一些特征,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别矿物的方法,以此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课外实地观察是指学生可以脱离课堂,由老师组织到校外(博物馆、工厂、农村、展览会等)的实地观察,鼓励学生观察褶皱构造的形态、地貌,关注地理的现况及发展动态,观察梯田,使学生了解到梯田的耕作不仅有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篇(3)

在课堂教学中,直接的传授知识并不是教师采取的唯一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例如,在讲到“大陆漂移学说”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会发现煤层呢?为什么在非洲靠近赤道的地区会发现古代冰川呢?这样,在上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这样,最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会非常理想。

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者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理解能力等都会获得显著的提升,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学效果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众多的语言艺术中,幽默的语言可以说是教学语言中一种非常具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形式,在课堂上适当地穿一些有趣的笑话、幽默的典故、奇闻轶事等,可以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异常轻松幽默,而这样的课堂往往也最受学生欢迎。例如,在讲到地球仪的时候,为了说明黄赤交角的存在,我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笑话:某天,校长走进了初一的某个班级进行日常学校检查工作,刚好该班在上地理课,讲桌上摆着一个地球仪,校长走上讲台指着地球仪问班级中的一个学生道:“这个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呢?”这时候,只见这个学生战战兢兢地站起来答到:“报告校长,不是我弄歪的!”听到这个笑话以后,全部学生哄然大笑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异常。这时候,教师再继续追问道:“那么,你们知道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吗?”从而顺利地引入教学内容。就这样,通过一个笑话,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利用谐音的技巧

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枯燥复杂,难以记忆的地理专业名词和知识点,这些内容不但使得地理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同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我们学会利用谐音来记忆这些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我在讲到欧洲的“爱琴海”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特意强调了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啊,此‘爱琴海’非彼‘爱情海’,这里的‘琴’是弹钢琴的‘琴’,可不是爱情的‘情’啊!”听到我这么一说,学生都笑了,这样,以后再遇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就不再容易犯错了;又如,在讲到我国在世界上排名居首位的有色金属矿产时,我们就可以按照谐音把拗口的矿产名称记忆成“吾弟吸毒(钨、锑、稀土),心太烦(锌、钛、钒)”。类似这种可以运用谐音的地理知识有很多,只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恰当运用,不但可以让严肃的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学习记忆的效率,可谓是一箭双雕。

篇(4)

(一)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观

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从而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自然灾害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讲这些自然现象是灾害是因为它们发生时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但对自然本身,许多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例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从而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不能净化甚至会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带到大海使之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确的灾害观就是要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增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二)授以知识,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

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广泛的灾害知识教育,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原理、灾害预防、减灾减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外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大陆上的反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学生知道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惧怕感,有利于在灾害发生时根据其原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内容

(一)防灾减灾思想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思想,使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学生头脑之中。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人类不能完全阻止,但这些灾害发生时往往有许多前兆,我们可根据这些前兆做好预防工作,我们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使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有些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视和预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让学生知道许多人为造成的灾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二)灾害的危害程度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做些拓展介绍,让学生知道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讲地震时就要详细介绍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与破坏程度的关系,并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让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个清楚的认识。在讲水旱灾害、寒潮、台风、赤潮、咸潮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做一些专题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同时也可巩固学生的防灾和减灾思想,并让学生觉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进而产生学好地理的热情与欲望,更加喜欢地理。

(三)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在讲山坡水流的方向时,就可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山地水流的方向明白当山洪爆发或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方向。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得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达到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

三、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方法

篇(5)

1、每个地区考试有不同的规则,没有统一的答案。你可以去问老师。

2、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3、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一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要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加以认识,分析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要通过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弄清区域差异,以突出区域特征。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注重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比较的思维。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关系、空间结构分析也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常用的认知策略之一。

地理学的综合性强,十分重视在区域内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综合在一起研究,力求有效地反映它们的地理位置、空间类型、变化和发展规律。“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与无机,人文与自然,过程与关系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地关系研究必须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的互相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这一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逐渐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探究,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这种形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形成注重整体的思维。

预测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各种文化景观的创建,地表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人文现象的扩散,区域联系与分异等,最重要的是预测它们的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地理学习对象还要涉及“地理过程”。由于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往往要依靠类比、想象去推测演变过程,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

二、地理学习有助于学生图解能力的发展

地理学习要经常利用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我们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要经常进行文图之间的转换,数据与图表之间的转换,图图之间的转换等学习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我们常常用简单的符号、关键性语言,或者用形象化、象征化的图示形式,将丰富的地理知识信息加以分类、提炼、归并、总结,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地理图解能力得到锻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在遇到和图像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时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地理学习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个体的兴趣、情感、道德、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地理学习活动除对自信心、责任心、意志力等品质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外,对学生兴趣、情感、道德意识的发展也有着更为独到的价值,可以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般认为,地理学习活动在培养以下的情感、态度方面有重要价值。

第一,在情感培养上,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并认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关心。

第二,在全球观念的培养上,可使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知道国际文化对本国的意义;让学生从小形成“地球村”、“我是世界公民”的观念,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关心世界,学会与人协调共处;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第三,在国际理解教育上,使学生认识到既要认同世界的普遍文化,又要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涉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各民族间是怎样唇齿相依的,这将激发他们思考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自己的价值、权利和对他人及环境的职责。

第四,在科学态度的培养上,强调把学生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愿意接受不确定事物,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的态度,等等。

篇(7)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这样,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做到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由地发挥。

二、利用趣味化的导入先声夺人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理课上,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作为导入,从而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做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选修部分《浩瀚的宇宙》?r,就从学生熟悉的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入手,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言:“牛郎和织女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才能够见一面,然而,在牛郎和织女之间隔着一条银河,于是善良的喜鹊就利用搭鹊桥的方式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牛郎和织女真的能够见面吗?牛郎星和织女星我们用肉眼观看仿佛并没有多远的距离,但事实上,即使牛郎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织女打电话,织女也要在几万年以后才能够听到牛郎的声音!”通过这种有趣的导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了。有了有趣的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注意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地理。诚然,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包含着各类地理知识,可以说,地理学科是一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学科。相较于课本上理论化、文字化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活生生的地理知识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教学的触角深入学生的生活和亲身体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把教材上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对于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学会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在我国冬天的时候全国各地气温差异很大,而到了夏天全国各个地区却是普遍的高温?在我国建造房屋的时候一般会把门窗开向什么方向?为什么人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穿一些深色系的衣服,而到了夏季则会更多地选择浅色系的衣服?这种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见的问题,如果能够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会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另一方面,在把地理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这种把地理知识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学好地理的愿望,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探究生活奥秘的有趣活动。

四、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的“奇特性”

我们常常用“神奇”这个词语形容大自然,的确,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在涉及地理学科知识时,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中学生往往具有更加浓烈的好奇心,喜欢猎奇。为此,我们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中的一些具有“其特性”的地理规律和现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如,由于地转偏向力所形成的各种奇异现象,存在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无风带,每年都会按时报到的“信风”,等等,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思考和探究活动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再把它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满足好奇心的快乐的过程。

篇(8)

中学地理学科实验室,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中学地理学习任务而配置的实验场所。如果实验室的设备配备、软件设置和管理流程等适合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将为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愿景插上飞翔的双翼。

1.统筹规划

在地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准备阶段,应当对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前景、使用范围以及能否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综合效益等作细致的调查。

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准备活动,可能造成实验室的空间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可能造成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发展变化;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资源与设备配置之间的冲突;可能造成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可能造成区域资源共享与实验室的地理位置设置之间存在不和谐。

2.实用的硬件设备

地理实验室设备种类繁多,应当根据中学生的阶段需求和发展需求进行配置,以便学生能在实验室里愉快地学习。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设备能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点也各有不同。初中生大多因视觉的感性存在而对实验过程感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实验感觉,设备的配置应以静态的设置为主,如各种地形模型等,以建立初步的空间感觉。高中生主要是因为实验设备能带来思考的验证而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为了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愿望,应配置能带来动态思考的设备,如动态的天球仪等,以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总之,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实验设备将成为校园里的摆设。

3.适合的软环境

地理实验室的软环境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是学生完成学业、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和形成健康人格的平台。

用地理景观图、地理科学家图、科学探索与发现图和地理历史图等富有地理元素的图片,能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徜徉其中就有地理情感上的提升。在地理实验室的天棚上,设计绚烂的星空,用灯光烘托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多样性的学习资料,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力拓展思维的发散空间。如果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及时更新,保证与学生的学习同步发展,学生在地理实验方面的成长是可期待的。

4.专业的化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是地理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成员,是地理实验室发展的动力源泉。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实验室发展的基石。

专业化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一线地理教师,他们大多缺少实验的科学素养,常常只是了解一点实验仪器的功能,并不能熟练使用实验仪器,更缺少对实验课程的开发和驾驭能力。所以,培养专业化的地理实验教师,培养能熟练驽驭地理实验教学的教师,是拓展地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需求,也是地理课程发展的需求。

5.动态化的管理

实验室的管理是科学,实验室中人的管理是艺术,如果实验室的管理是充满人性化的管理,那就是成功的动态化管理。

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是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实验教师应当从细节上培养学生学会爱护设备,培养学生在使用和维护安全的情况下,正确地操作设备。实验室内的学习环境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应当唤醒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地爱护实验室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各种学习资源不是用来装饰的,应当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习惯,让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伴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允许学生在教学中利用软件尝试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做中学”思想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

二、整合学习资源,培养思维品质

学习资源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通过地理实验学习,学生能建立基础的地理事物感性认识,对感兴趣的地理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初步形成对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1.科学思维

在地理实验室中,应用地理实验仪器探寻自然的奥秘,能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能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论证事物真伪的思维方式。长期进行地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地理实验室能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器材类型较多。例如:土壤酸碱性测定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数据,大致能说明某小区树木成活率高或低的成因,用实证分析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根据某区域人口长期变化规律图,用数据推演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用实验仪器模拟课本的自然现象,验证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真伪。

用实验得出结论,由结论推演过程,由过程分析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思维品质。

2.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思维品质。地理实验室中的星空背景,培养学生从宇宙空间的角度审视地球,能有效放大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视野。学生经常使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国家的角度看待周围问题。空间模型和空间地图的使用,能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地理实验中思考的地理问题,大多以地图为背景元素进行思考,长期学习能有效形成地理思维品质。

3.探究意识

大自然的地理现象中,有许多人所未知的秘密,学生走进地理实验室,除了对周围的景观图好奇之外,更想探寻其神秘的原因。

地理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自然之门,学生通过这里的实验仪器,能大致了解一些常识性的自然原因。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也会日渐增长,他们会自主地搜集课外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会在实验室里产生更多的想法。实验教师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参与和解答,探究事物成因的意愿和思维品质也会逐渐形成。

4.建模意识

建模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地理事物之中快速构建思考问题的方式,探究问题的成因。地理问题模型有时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构建新的模型又会促进学生的成长。

建模意识来自于自然界众多自然现象的思考。地理实验室里的立体模型较多,学生在观察学习时,会生成许多模式化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使用等高线地形图时,平面等高线地形图对刚接触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在地理实验室里观察立体等高线实物山体,观察计算机模拟演示立体等高线的形成之后,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起来困难。因为学生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真实的立体模型,有了模型再思考问题就相对简单多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在地理实验室形成建模意识,并自动将这种思考问题方式迁移到其他学科,他们会总结和构建自己的模型化学习方法。

5.人地关系思想

地理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文件,为学生在实验中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在观察中学习人文地理知识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有空间理解自然现象,有时间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

地理实验室的学习环境中大多渗透着人文因素,这些图像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地理学科的知识建构中,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类,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中,会自主地将两大类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生在学生身边和社会上的事件,主要是以地理为背景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要素的作用,理解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关注过程学习,积淀文化素养

地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体会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现象和分析地理成因等方式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形成地理感性基础,生成对未来成长有用的文化素养。

1.艺术欣赏

地理实验室的艺术现象,存在于实验室的空间和实验的过程之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学生学会欣赏,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实验室周围环境的景观图片,能暂时吸引学生的关注,如果教师将图片展示的内涵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带着思考欣赏图片。实验探究过程,充满了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学生融入其中,就能感觉到求知的快乐,如果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发生的一切,就能欣赏到科学背后的美。在实验室里学习,同学之间的往来好像半融入社会的状态,除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外,还有为了做一件而共同努力的场景,如果学生能学会欣赏,这对他们未来步入社会的心态是有帮助的。

2.实验探究

地理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实证看待事物的心理。地理现象复杂多样,有时表面呈现和背后的成因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动手操作,通过复杂的求证,才能解开其背后的原因。

实验室里探究的知识,大多是针对有复杂原因的自然现象,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注意事物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查找和求证,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有的问题是在实验室里解决不了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求证过程,正确理解科学研究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有时探究也是没有结果的,但是探究的过程非常重要。通过实证求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验技能和有想法就要动手实验的心理会逐渐成熟,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

3.合作交流

地理实验操作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这对时下独生子女的个人心理发展和未来能融入社会与人正常沟通交往是有意义的。

地理实验过程中,有的问题要学生独立解决是有困难的,如果学生能分解问题,每人单独思考和解决一部分问题,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问题,处理起来就能容易一些。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能体会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力量是强大的。在动手操作的实验中,有的设备操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协调和沟通,注意理顺过程的先后逻辑,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随着实验经验的积累,学生间的交流也会变得通畅,理解和宽容也将伴随在他们左右。

4.学会学习

地理实验学习是动手操作的过程学习,实验前学生会做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实验预案,准备过程成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展示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能力生成的学习过程。

地理实验的逻辑结构中,解析问题成因会让学生体会主干知识与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建构地理知识思维结构图;分解学习任务会让学生理解人的性格与能力类型各不相同,理解在集体中与人相处的注意事项;实验准备的缜密思考,让学生理解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实验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验后的总结中,学生学会在共同体中面临各种问题。

5.沉淀智慧

地理实验过程中生成的各种学习经验,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对终身学习都有借鉴的意义。

用地理学科知识与地图相联系学习,既可掌握学科知识,又可拓展思考问题的空间;体会地理概念与构成概念元素之间的关系,既可形成地理学科知识网络,也能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逻辑关系,学会事前缜密思考;用地理仪器完成地理实验,既可实证地理现象的科学性,又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完成实验过程,既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理仪器,又可锻炼学生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能力;合作完成探究性实验,既可培养学生探究性解决地理问题,也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地理实验学习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同时,也生成了许多具有发展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篇(9)

1.自然风光美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奇丽美景到处可见,如幽深的亚马逊河原始森林,莽莽的非洲热带草原,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被誉为“大自然宫殿”的阿尔卑斯山,被称为“贝多芬交响曲”的维多利亚大瀑布,还有那奇特的南斯拉夫喀斯特,幽深曲折的挪威峡湾,喜马拉雅山的冰川,许多高山峡谷,涌泉飞瀑,各种巧夺天工的景色,美妙绝伦的自然风光,这些大自然的精美画卷,怎能不激起学生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

祖国山河多姿多彩。数不尽的名山大川,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幽深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瓜果遍地的吐鲁番,柔美秀丽的江南水乡,美丽无比的西双版纳;桂林山水的秀丽,青藏高原的壮美,黄山风光的险峻,内蒙古高原的奔放,云贵高原的优美。面对这些美妙的景色和壮丽的山河,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为祖国拥有这么多的美丽风光而燃起了自豪之情,激起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情之情。

2.奇妙的自然现象美能唤醒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有着壮丽神秘的宇宙美,天体运动的规律美,日食、月食的现象美,极昼极夜的神奇美,喀斯特地貌的仙境美,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都带着美的色彩,因为很多学生没有亲眼所见,这些神秘而又美妙的东西吸引着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天体知识时,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天体的运动,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茫茫宇宙中,无数的天体有序地运动着,配合得默契而和谐,让学生在众多的天体中寻找我们生存的地球,并观察它的运动特点。学生陶醉在这美丽神奇的宇宙中,有强烈的求知欲,探索宇宙的奥秘,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如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桂林山水,奇妙的地下溶洞时,学生无不陶醉在这仙境般的地方,石钟乳、石笋、石柱的形成让他们赞叹不已,学习兴趣盎然。

3.地理艺术美和诗歌美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陶冶高尚情操。

历史上留下的许多著名建筑各具风姿:我国的万里长城,拉萨布达拉宫、北京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乐山大佛等,玲珑剔透的苏州园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美和劳动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泰国曼谷的佛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美国的白宫,历经沧桑的罗马古城堡,被称为“水城”的威尼斯,都体现了这些建筑的艺术美和创造美,这些地理艺术美能让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

学习地理知识时,还有许多诗歌也把人带入了美的意境,如描写泰山的雄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桂林山水的秀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长江急流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山地气候的变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月相的变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优美的诗句,把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的境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篇(10)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上一篇: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下一篇: 通货膨胀的成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