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7:0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通货膨胀的成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J]:效应、制约因素和对,.2007,(8)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47-02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供应持续和过度的增长,超过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或是币值的持续下跌。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产生通常与货币供给有关,因而本文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一般规律,即其与货币供给之间的相关性。
通常而言,货币供给量的过多供给,会通过各种不同传导途径,最终引起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继而形成通货膨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机构信贷额的变化,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货币供给量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总量是否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一、实证研究
本文以相关指标变量为依据,建立相关时间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而确定货币供给及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增长是否属于通货膨胀的一般成因,再通过方差分解法研究货币供给量及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86-2011年年度广义货币供给量增幅(IM2)及金融机构贷款增幅(IFL)及用CPI增长表示的通货膨胀率(INF)来衡量货币供给、金融机构信贷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知,INF、IM2及IFL原序列均不平稳,属于一阶差分平稳序列。
(二)Granger因果检验
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平稳序列,但是INF、IM2及IFL均不是平稳序列,但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基于数据一致性原则,因而通过分析 IM2和IFL对INF的影响来研究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首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IM2与IFL 都是INF的成因。这从侧面说明货币供给量及金融机构信贷的高速增长,都是通货膨胀产生的显性因素。这说明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金融机构信贷的高速增长,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但是IM2与IFL 对INF的影响时间不同,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三)方差分解
从表3可知,在1-10预测期内,通货膨胀主要受其预期及其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影响。上期通货膨胀是本期通货膨胀变动的主要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逐步减弱,其比例从100%下降至35.52%;货币供给量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明显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比重从0上升至62.5%,但是金融机构贷款量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一直较小。
参考文献:
[1]杜亚斌,徐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研究[J].上海金融,2008(10):20-23
[2]张志文,白钦先.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中国的经验研究[J].上海金融,2011(6):15-19
当物价不停上涨,同时货币供应不断增加,此外经济也出现过热的现象,就是发行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及经济需要交易的货币量,进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常说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
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与原材料成本。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增加了日常生活成本;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劳动者需要增加收入;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其效果,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过去,此外,近几年我国出台的惠农政策缓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逐渐减少,导致不少企业缺乏劳动力,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致使粮油等产品提升价格,进而促使生产原料等成本上升。而能源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进而引发商品提价。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同时全球局势的不稳定,促使石油价格不断提高。
(二)全球流动性过剩
例如,美国,在应对次贷危机时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传统的政策手段、对流动性管理工具进行创新、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等。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经济状况,反而增加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接着,美元的贬值促使国际资本以冲基金的形式进入国际各种原材料以及商品中,以此避免风险,而像石油、粮食等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形式,发生了大幅涨价的现象,增加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 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出口导向型的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出口商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增大的贸易顺差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转为出口为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外汇储备等,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也就增加了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进而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 形成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形成可能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因此就要逐渐形成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政府2012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策略以及货币政策,提高了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松紧适中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通货膨胀。而针对民生的财政政策最好持续宽松一段时间,促使财政政策更好的发挥效果。
(二)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汇率制度越灵活,就越容易进行内外部比价,对国际收支进行良好的调节,也减慢的外汇的涌入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实现缓解通货膨胀的目的。我国虽然资源丰富,可是人均资源有限,需要进口大量的商品。因此,对外汇进行调整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因为涌入的外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对浮动外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也就提高了收支的平衡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
通货膨胀的直接体现就是物价上涨。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如果等物价开始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再制定和实施政策,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在还没有发生突出的通货膨胀现象之前,就制定和实施应对政策和方案,预防可能出现的经济大波动。
(四)增加国际之间的合作
因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的,国家和国家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都会影响其他国家,所以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合作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增加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和管理。各个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出入境的监管,各个国家都要对对外贸易、投资等资金流动进行规范;任何国家都要强化真实性审核意识,更好的办理外汇业务,进而对不良资金的动向进行有效控制,也可以预防撤资引发的各种问题,实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次,促使热钱规范有序的参加实体经济。在对全球流动性涌入各国这个问题进行治理时,要对热钱的源头进行控制,对涌入各国的热钱进行合理的疏导,降低其对经济的影响。政府也要提供机会,促使热钱积极地参与到实体经济中。
(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农业设备条件,不断创新和应用新科技,提升我国农民的素质,这样也就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放缓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还可以制定并实施减免税费的政策,补贴农民,开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等,促使农民积极生产。想要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就要促使产品价格更加平衡和合理,避免产品价格发生很大的波动,政府也不能强行控制产品的价格,要通过政策引导,柔性控制产品价格。
三、 结语
通货膨胀会引发物价上涨,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不仅影响了经济稳定,更影响了社会稳定。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加强对通货膨胀成因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华,刘宁,刘志威.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
政策适时调整[J].价格月刊,2011(01).
[2] 张连城.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1).
[3] 路美弄.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
半月),2011(10).
[4] 何政希.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J].现代
商业,2011(11).
[5] 陈晓华.通货膨胀的成因机理与政策应对――对于我国货币政策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量而造成的物价持续明显地上涨经济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它经常会导致相关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出现紊乱,相关机构也会出台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以规避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一直在低位运行,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甚至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然而,自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出现物价上涨、通胀高企的局面,相关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日益高涨,使人们越来越不堪重负。
2012年1月7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PI)同比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2011年全年GPI高于市场预期的5.2%,创下历史最高点。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的主要原因,以M2为例,在2010年以后都保持在70亿以上。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策略,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财政计划。为了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我国货币信贷投放量也急剧增加。而信贷规模过大,会导致盲目投资和低资金利用效率现象的出现,这就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从而出现市场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接连出现民工荒事件,加之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而工资成本的增加最终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的,工资成本的增加会推动物价的上升。
(三)美国政府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使得美元不断贬值,而美元是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主要计算货币,这就引起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而我国对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赖度过高,国际价格高涨必然会导致我国相关商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上涨,导致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
(四)大量热钱的涌入,加大通胀风险
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定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且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落后、损坏的情况,很难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农产品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境内特别是部分农作物的主产区遭受了极端恶劣天气,比如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11年以来,旱灾、暴雨等也频频出现在西南、长江流域等地区,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之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造成了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使我国粮食供给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在在GPI统计权重中,粮食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GPI的上涨。
三、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经济体最常用到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数量、存款准备金率等的调整,以达到改变货币供给量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通胀高启的局面,应保证货币的合理供应,从源头上控制货币的投放量,使货币发行数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的购买力,通过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进而减轻货币通胀的压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率,公开发行国债等手段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自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十二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货币的流动性。
(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
在我国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当中,目前主要是投资导致总需求过大,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比重过大,成为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面对由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压缩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针对目前投资过热的现状,政府有必要调整支出结构,扩大民生类支出,减少投资类支出。同时,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对一些过热的行业要在财政政策上加以限制,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多的缺陷,面对近期的通货膨胀,更显出诸多不足,因此应尽快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升值不仅可以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凸显的情况下,促进人民币以渐进方式升值,不仅可以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促进企业转型,也可以降低进口成本,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四)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应充足是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定性条件。首先,政府应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再次,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五)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时,需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运用技术手段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所以应鼓励技术密集型以及节能降耗产业的发展,注重以技术的进步来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关键词】 输入型通货膨胀成因向量自回归模型
CPI指数
当前,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国内众多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是物价派,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承认货币非中性;另一派是货币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货币是中性的。本文在研究通货膨胀时,将综合两派的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既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又有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具有典型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与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此轮通货膨胀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即价格上涨从上游到下游不同环节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高于中间产品价格,而中间产品价格又高于最终产品价格,同时,各环节价格指数的内部构成也存在很大差异,城乡和区域差别也很大;二是国际粮食供给短缺背景下的国内粮食出口量增加,主导了此轮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三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集中于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尤其是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最快;四是物价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这也成为此轮通货膨胀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特点;五是从世界范围看,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物价快速上涨,通胀的压力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面前的棘手问题;六是此轮通货膨胀还表现出很强的货币性特征。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根据当前导致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同时为了避免因使用少数变量带来的解释的非全面性,本文选取了多个解释变量,并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首先使用回归方程来静态分析当前通胀的原因,其次将继续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动态分析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解,得出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输入因素和国内经济因素两方面的贡献率。
1、解释变量的选取
根据上文的分析,解释变量将主要从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两个方面中选取。在国际因素方面,主要选取国际原油价格(OIL)、国际大米价格(RICE)、人民币汇率(E)及我国的外汇储备(FER)作为解释变量;在国内因素方面,主要选取GDP产出缺口(GDPGAP)、利率(i)、上证综合指数(STOCK)和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REALTY)作为解释变量。
2、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本文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大米价格数据均来自于IMF网站,其余变量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CPI数据被转化为以2000年为基准的定基比数列。为了保证足够的样本数据,本文选取月度数据,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故通过Eviews的频率调节功能将其转化为月度数据,进而估计出月度的GDP缺口。数据区间为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84个样本。同时为了防止异方差性,以上各数列均经过指数化处理。使用ADF检验对各数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各数列均是I(1)过程。
3、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
建立以CPI为因变量,上述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同时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残差数列平稳。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为94%,同时F统计量的概率水平远小于1%,这说明方程整体是显著的,并且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度。从单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来看,国际大米价格、汇率、外汇储备和上证指数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国际石油价格、产出缺口、房地产景气指数和利率因素并不显著,尤其是利率因素显著性水平最低,这说明利率因素在此轮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另外国际石油价格、产出缺口和房地产景气指数的显著性水平大于15%,并不是特别显著,说明这三个因素在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方面并不具有直接作用,而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其作用并不能在当期得以释放出来,这也是静态回归方程的一个缺陷所在。
lnCPI=2.199+0.074lnRICE+0.022lnOIL+0.075lnE+0.040
lnFER+0.024lnGDPGAP+0.048lnSTOCK+0.116lnREALTY
A-R2=0.942707DW=0.868307P(F统计量)=0.000000
由实证检验结果看出,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变动是同向的,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从进口方面来说,人民币升值能降低进口成本带动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理论上讲,升值会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而贸易顺差减少,但事实上,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因此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存在阻滞。另外,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重,巨额的套利促使国际游资加速流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通胀的负担,因此依靠人民币汇率升值来解决当前通货膨胀的问题并不有效。国际大米价格以及国内证券市场的变化都与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国际米价的上升导致了进口粮价的高涨,进而带动了CPI的增加。
4、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虽然静态的自回归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CPI的变化,但由于这种解释关系是同期的,并不能对解释变量的滞后进行反应,故有可能使原本对CPI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变量被排除掉。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在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分析时,选择CPI、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GDP产出缺口、上证综合指数和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等8个变量进行VAR估计。
在进行VAR估计前,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发现存在4个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精简原则以及AIC、SC信息准则,选择滞后期为1期。同时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是稳定的。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子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95%,只有产出缺口的拟合优度最低,但仍然达到了65.7%,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
5、CPI的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技术是通过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对CPI进行方差分解的具体结果见表1。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CPI自身的影响外,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升对CPI的影响贡献度最大,在滞后10期时分别达到了11.7%和11.9%。汇率对CPI的影响比较稳定,在6个月后达到最高值,随后有所下降并稳定在1.65%左右。国际油价对CPI的影响很显著,在当期就有较大的影响,并在第6个月达到14%的最高值。然而大米价格、外汇储备、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对CPI的影响均较为滞后,均在10个月后达到最大值。
把汇率、外汇储备、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四个因素的贡献率加总,得到影响通胀的国际因素贡献率,发现其值在各滞后期都远远大于国内因素的贡献率。在滞后10期,国际因素的贡献率达到31.38%,而国内因素的贡献率仅为9.35%,这充分证明了此轮通货膨胀属于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上涨的主要原因应归因于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以及我国在巨额国际热钱的涌入下带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而国内经济的过热及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并不是导致此轮通胀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
首先,此轮通货膨胀属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商品起到了成本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物价总水平上扬的主要原因。此轮通货膨胀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国内粮食的价格上涨主导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其次,国际热钱的涌入和巨额的外汇储备在此轮通胀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达到了6%,因此政府要更加关注国际热钱的流向以及调节国内经济结构,减少贸易顺差,妥善解决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再次,人民币不能盲目过度升值,一方面升值会加快吸入国际热钱,另一方面也会对物价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应该是渐进式的。最后,央行通过利率来完成防止经济过热和反通胀的目标并不现实,在此背景下,央行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参考文献】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第一,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2010年、2011年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我国央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政策一直从属于财政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一直处于超发状态。从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41.78万亿元,已经增长到了85.16万亿元。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来看,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可能通过CPI爆发,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第二,国内成本上升推动了CPI的走高。近年来,国内各种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加上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以2005年12月为基期,到2011年3月,牲畜产品上涨70%,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在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下游各种成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国内采购价格势必进一步攀升,从而进一步助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为挽救欧债危机而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影响,全球流动性泛滥,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可兑换货币,我国也一直饱受国外转嫁通胀之苦。
二、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当前,我国政府被赋予了太多职能,而发展经济本应由企业唱主角,现实却是由政府越俎代庖。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本身就有一种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冲动。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相继投入数万亿资金用于投资,而如此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注入必然导致市场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发展经济本来就不是政府的强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垄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扮演。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从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首先,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移到以消费为主,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路子上来。其次,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鼓励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最后,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消除价格倒挂现象,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
第三,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短期来看,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速度,可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对冲进口价格上涨,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借助于汇率的上下波动来调节我国的进出口需求,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起到维护国内经济平衡发展和物价稳定的作用。另外,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子上已做了较多尝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降低企业承担的外汇风险,化解由于储备货币贬值带来的通胀压力,我国应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逐步使人民币真正国际化。
一、引言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一般认为由货币泛滥引起。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否及其大小是用某种价格指数的变化幅度来衡量的,国际上一般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幅度来观察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期,然而,通货膨胀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特征。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首要问题。为此,对近年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各经济因素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经济,而且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是相当必要的。
二、变量选取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许多因素之间相互重叠,同时为了反映影响通货膨胀主要的经济因素,有必要从诸多的因素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若干个。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以下变量:
y: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变量;x1:固定资产投资额,解释变量;x2:GDP,解释变量;x3:上一期实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解释变量;x4:外汇储备,解释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样本数据区间为1980~2012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一些变量数据经原始数据加工整理而成。
y的上期值取100;x3,1978年为100;x4:用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乘以(1+投资回报率),由于找不到投资回报率数据,用当年存款利率+3%的存贷差代替。
四、实证分析(因果关系模型)
(一)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对因变量和4个解释变量分别取对数,用OLS建立回归模型。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因变量y分别对4个解释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10%显著水平下只有logx3不是log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自我实现功能,上期的价格对当期y应当有影响,但可能这种感性的预期表现在数据方面的精确度还不够,还是把x3作为解释变量。
(三)协整检验
为避免虚假回归,需要检验变量是否具有同阶单整性,以及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组合。发现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一阶单整。对回归模型的残差项进行ADF检验,可以看出残差项序列平稳,因此各变量一阶单整且存在协整关系。
(四)经济学检验
结合简单的生产要素模型,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需求log
x1增加,导致logy上升;供给logx2增加,导致logy下降;外汇占款logx4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logy上升;上期价格x3会使经济人产生对下期y的合理预期,x3越大y越大,两种力量综合作用后表现为后一种力量更大,所以log x3前面的符号为正。故log x1、log x4、log x3三个变量前面的符号应当为正,
log x2前面的符号应当为负,从回归系数看3个变量都通过了经济学检验。
(五)统计学检验
判断系数R2为69.96%,表明拟合优度欠佳;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
(六)计量经济学检验及修正
1.异方差性检验。采用怀特检验,由于解释变量较多,为防止自由度损失,去掉了交叉项。发现nR2的拒绝概率为
0.6431,所以不能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2.序列相关性检验。采用拉格朗日(LM)乘数检验,LM统计量为0.38%,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存在序列相关性,进行序列相关性修正。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由于在LM检验中滞后1期残差项影响不显著,所以只选取滞后2期残差项引入模型进行回归。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系数显著,对该模型的残差项进行LM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3.多重共线性检验。
可以看出,x2、x1、x3的对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90%,表明存在多重共线性。3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法修正。由于x2和x1的对数相关性最强,去掉log x1重新估计,但对比含有log x1的回归模型,发现判断系数、F统计量增加许多,各解释变量t检验值增加许多,更重要的是增加logx1解释变量之后SC值和AIC值显著变小,说明增加的解释变量提高了模型解释力。
4.参数稳定性检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经济的变化往往导致计量模型的参数变化。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体制和经济改革全面铺开;从y(上年=100)数据看出我国从2003年开始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因此有理由认为1994年和2003年是两个明显的节点。分别以1994年和2003年为分割点做邹氏分割点检验都不能拒绝参数是稳定的,所以认为在1980~2012年各解释变量的参数没有发生变化。最终的因果关系模型为:
CPIt=exp(6.86+0.51lnIt-0.8lnGDPt+0.19lnPt+0.02lnFt-0.58ut-2)。
五、结论及建议
1.从模型看出,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为需求、供
给。通货膨胀受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即使是单一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联动,任何一种单一的解释都是不准确的。CPI作为最终表象反映货币现象的物价水平变动,有时候不应受到过分关注,人们而更应该关注人均消费的商品数量。
2.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机制。国家应加强外资流入和外汇占款因素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深层次专题研究,建立外汇与人民币资金配套运行机制,加强对外资流入规模和配套人民币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建立适度外汇储备规模。
3.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鉴于CPI指数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关系及预期在通胀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使人们确立未来物价将保持稳定的看法在防治通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可能所处的环境充满信心;同时,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以及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调节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使其价格保持平稳中略微提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导致价格突然暴涨现象的发生,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1-0005-05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007年7月,中国的CPI同比增长5.6%,出现通货膨胀的端倪,在其后的时间里,更是一路攀升,在2008年2月达到了8.7%,截至2008年7月,一直没有低于5.6%的水平。毫无疑问,中国正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虽然中国以前也经历数次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认识不断深入,但是在历次的通货膨胀中,从来没有对通货膨胀的原因达成过一致的意见。总体来说,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的分析,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货币学派的观点
货币学派是从总量关系入手,认为任何通货膨胀背后总会有货币和总量失衡方面的基本根源,从总需求及其相联系货币扩张角度解释通货膨胀成因,并侧重从货币政策等总量管理方面探讨应对政策。
刘金全等(2004)以1982年1月-2004年3月M0和M1月度同比增长率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张文刚以1981年1月-2002年6月通货膨胀率与M1的月度同比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二者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误差修正机制,不过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依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相互制约。刘霖、靳云汇(2005)利用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在长期内货币供应增长率影响通货膨胀的证据,认为在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提高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流通速度逐年降低,大量的货币增量被经济消耗了。
(二)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往往通过CPI增长构成来寻求通货膨胀根源,但CPI本身已是综合各种商品价格指数并进行加权平均的结果,意在反映价格总水平上涨。强调结构因素,用特定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解释一般物价变动存在局限性。“核心通货膨胀不高”是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相联系的常见说法,但大家会发现有一部分通货膨胀因素永远不能计算到核心来,这样理解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会人为延误对通货膨胀早期的及时治理。
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卢锋等,2002):第一,由于收入、人口增长等原因,粮食需求上升较快;第二,由于农业结构性原因,粮食生产不能与需求增长保持同步,它与第一条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国内生产和需求不平衡;第三,由于粮食净进口受到控制,国内粮食产出与需求缺口不能被净进口上升所弥补,粮食相对价格会不断上升;第四,粮食产出价值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粮价在一般物价指数中都占有很大份额。如果这四个条件长时期同时成立,在逻辑上有理由相信,粮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上述假设在某个时期内成立,也可能出现阶段性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
(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该种观点认为,上游投入品价格的上涨引起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从经济指标的具体表现来看,就是PPI和CPI都出现上涨的情况,当然二者的上涨基本不会是同期的,存在一定的时滞(左小蕾,2008;汪同三,2007);导致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成本的大量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显示了工资上涨的压力。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从保护劳动者权益角度作出的法律规定,包括最低工资制度以及其它一些保障性制度安排,使工资增长的预期增加。
(四)输入型通货膨胀
过去5年前后,中国精炼铜、原铝、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消费增量对世界需求增长平均贡献率为56.5%,这意味着中国对于这些原材料国际价格上涨客观上具有较大影响。
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中国通货膨胀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何晓群和魏涛远(2002)通过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对世界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定量研究了在中国油价与世界油价实现完全接轨时中国经济的变化情况。孙稳存(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源对中国经济的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能源价格上升10%,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大约上升0.29%,国际石油价格上升100%,将导致中国物价出现温和上升,上升幅度不超过1%。
笔者认为,以上各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可能成因,但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不同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找到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更为快速和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正是基于此,笔者考虑所有可能定量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一个通货膨胀决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通货膨胀贡献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有的放矢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我们采用通常的做法,选取CPI的上年同期增长率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CPI和RPI相比的优势在于,CPI不仅反映了实物商品的价格,而且反映了服务的价格,而RPI只能反映实物商品的价格。
我们选取M2的增长率作为货币供给的指标,这是因为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M1只能反映部分的货币供给,不能全面涵盖基础货币供给变化后,货币乘数的全部作用。我们使用CRB指数反映价格水平的国际传导。CRB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的大宗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通常简称为CRB指数。由于它反映了国际上交易活跃的大宗商品期货的价格,而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有同方向变动的特点,所以用这一指标能较好地衡量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
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设备利用率增加引起的折旧增加,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一成本的增加,我们使用PPI来衡量。由于目前缺乏可信且连续的粮食价格的月度数据,因此对于粮食价格的上涨,我们直接使用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所有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数据区间为1997年1月-2008年6月。其中,CRB来自美国商品调查局官方网站,其它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三、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计量模型
(一)平稳性检验
在以往对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计量建模中,都暗含着时间序列存在着动态稳定的假设,而实际上,经济时间序列常常都是非平稳的,基于稳定假设下对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的问题,Granger(1981)提出的协整技术解决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问题,协整关系是描述时间序列长期关系的一种统计性质,如果非平稳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那么就可以避免伪回归。确定数据是否为平稳序列的方法有图示法和单位根检验法两种。
为控制高阶序列相关,假设y服从AR(p)以及调整检验方法来对高阶相关进行参数纠正。
DF检验只能对存在一阶序列相关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就会违背干扰项是白噪声的假设。ADF检验是在DF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在回归方程右边加入因变量y的滞后差分项来控制高阶相关,检验方程为
?驻yt=?茁0+?茁1yt-1+?琢1t+?着t+?啄1?驻yt-1+……+?啄p-1?驻yt-p(1)
?茁0、?茁1、?琢1,?啄1…?啄p为参数,随机误差项?着t为独立同分布的白噪声。原假设H0:?茁1=0,即yt为非平稳的单位根过程。本文采用Mackinnon临界值,对?驻yt-p的最优滞后阶数的选择标准为,在保证残差项不相关的情况下,使用AIC和SC准则作为最优滞后阶数的标准,能够使两个准则的值同时最小的滞后阶数为最优,即模型最有效地利用数据中的信息。
ADF检验以及PP检验都须确定检验方程中是否要加入截距项或时间趋势,因为包含这两项或其中的一项,与没包含的情形下相比,?茁1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是不同的。本文根据时序图来进行判断:如果时序图表现出了趋势(无论是确定趋势还是随机趋势)的特点,检验方程中就同时包括截距和时间趋势;如果时序图没有表现出任何趋势但具有非零均值,则检验方程中只包括截距;如果时序图在零均值附近波动,则检验方程中既不包括常数也不包括趋势。本文对检验方程具体形式的选择见表1。
(二)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来对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考虑阶数为p的VAR模型:
yt=A1yt-1+…+Apyt-p+Bxt+?着t(2)
其中,yt是一个含有非平稳的I(1)变量的k维向量;xt是一个确定的d维向量,?着t是扰动向量。在式(2)两端同时减yt-1,我们可把VAR模型改写为以下形式:
?驻yt=∏yt-1+?祝i?驻yt-i+Bxt+?着t(3)
其中:∏=Ai-I,?祝i=-Aj(4)
Granger定理指出:如果系数矩阵∏的秩r<k,那么存在k×r阶矩阵?琢和?茁,它们的秩都是r,使得∏=?琢?茁′,并且?茁′yt是稳定的。其中,r是协整关系的数量(协整秩),?茁′为协整向量矩阵,?琢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调整参数矩阵。
Johansen检验的思想在于将对yt的协整检验转化为对矩阵∏的分析。具体地,就是在无约束VAR的形式下估计∏矩阵,然后求出?茁,从而检验出协整秩,(秩(∏)=r<k),得出协整向量。
因为矩阵的秩等于它不为0的特征根的个数,因此可以通过检验∏的特征根的显著性来获得协整向量的个数,在实践中,采用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来对特征根个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姿trace=-T1n(1-i)(5)
?姿max=-T1n(1-r+1)(6)
其中,i为从估计∏矩阵得到的特征根的估计值,T为可用的样本数。?姿trace为特征根迹统计量,其零假设为:不同协整向量的个数小于等于r。?姿max为最大特征根检验,其零假设为:协整向量的个数等于r。
协整检验对检验方程中差分项的滞后阶数非常敏感,因此必须确定合理的滞后阶数p。根据通常的做法,我们首先用不经差分的数据估计一个VAR模型,然后运用与无约束VAR模型一样的滞后长度检验方法,即AIC信息准则和SC信息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长度。结果显示,在无约束的VAR下,最佳滞后阶数为2阶。
确定滞后阶数后,还要确定数据中或协整方程中是否包含截距项或时间趋势。按照是否包含截距项或时间趋势,用于协整检验的模型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数据中无线性趋势,协整方程中不包括截距项和趋势项;第二,数据中无线性趋势,协整方程中包括截距,但不包括趋势项;第三,数据中有线性趋定趋势,协整方程中包括截距项,不包括趋势项;第四,数据中有线性趋势,协整方程中包括截距和趋势。经过观察数据特征并进行假设检验,本文选择第三种类型的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5%的显著水平下,当原假设为r=0,?姿trace的值大于5%下的临界值(89.62565>47.85613),所以拒绝不存在协整的原假设;同时,当原假设为r?燮1,?姿trace的值小于5%下的临界值(24.40582
(三)通货膨胀成因的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r表示定理,协整系统有三种等价的表达形式,向量自回归(VAR)、移动平均(MA)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其中,误差修正模型既可以表示出长期均衡,也可以表示出变量对长期均衡的偏离,因此应用较普遍。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是对诸变量施加了协整约束条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因此适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序列。VEC表达式会限制内生变量围绕其长期行为进行短期动态波动。两变量的协整系统的ECM的表达式为:
?驻yt=?琢0+?琢1i?驻xt-i+?琢2j?驻yt-j+?酌(yt-1-?茁xt-1)+?着t(7)
基于我们前部分的协整方程,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构成的协整系统的ECM形式为:
D(inf)t=?琢0+?琢1iD(inf)t-i+?琢2iD(fpi)t-i+?琢3iD(M2)t-i+?琢4jD(CRB)t-i+?酌・ecmt-1+?着t
ecmt-1=inft-1-?茁1fpit-1-?茁2M2t-1-?茁3CRBt-1
其中,Dinf表示通货膨胀的差分,其它项中的D也表示差分。ecm表示误差修正项,对应于一般模型中的yt-1-?茁xt-1项。
使用我们建立的ECM形式的协整系统,进行估计后的结果为:
D(inf)t=-0.022584-0.061006ecmt-1+0.096584Dinft-1+0.039754Dfpit-1+0.033379Dm2t-1+0.008175DCRBt-1
e c m t = i n f t -0 . 0 8 5 2 7 7 f p i t - 0 . 4 1 5 3 2 0 2 m 2 t -0.033686CRBt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粮食价格、货币供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当短期动态变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以-0.061006的调整系数向均衡关系调整。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很强的惯性,上期的通货膨胀变化对当期的通货膨胀影响最大,而粮食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次之,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第三位的原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小。
(四)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
我们使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反映不同因素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动态效应。脉冲响应函数描绘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次性的一个冲击(one-time shock),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粮食价格(FPI)、工业品价格(PPI)、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增长(M2G),会引起通货膨胀率在未来的长期增加,而且这种增加会持续30个月。
但在较短的时期内,不同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图A可以看到,粮食价格的一次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前5个月内是逐渐增加的,在第5个月达到影响的最高峰,然后这种影响会趋于下降,但其影响一直为正。图B和图C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和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一直增加的,这明显不同于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图D反映出,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在前4个月竟然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的下降,然后才出现上升的情况。这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会有几个月的滞后。因为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从重新谈判到签订新的合约,需要一定的时间。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粮食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说明,要解决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就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才可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对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政府要允许粮食价格的适当上行,这种方法看似会助长通货膨胀,但实际上只会引起粮食供给的增加,进而通过市场的调节来平抑粮食价格。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粮食价格的一定幅度的上涨会给农民一个下一年粮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在这种预期下,会增加对粮食种植的投入。如果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必定大大增加,而粮食的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在实现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粮食价格自然就会回落。
工业品的价格上涨实际反映出的是中国的工业生产依然处于粗放式的方式,必须依赖劳动力、矿产、能源等的廉价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这些要素的价格上涨,马上就引起了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这其实正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契机。政府可以通过对集约型企业实行补贴或税收减免的方式来促进集约型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对粗放型企业淘汰的步伐,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于集约型企业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依赖较少,因此粗放型企业的快速淘汰和集约型企业的迅速升级会带来工业品价格的下降,即使是出现上升,那反映的也是产品质量的提高。
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突然增加必然会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这就会出现,什么贵中国就买什么的奇异现象。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把对大宗商品的未来需求信息传递给国际市场,例如中国粮食的库存量的确切数量及其所能反映出的中国粮食在未来的供求缺口,那么商品的国际生产者就会增加供给,国内的需求增加基本不会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就不会助长国内的通货膨胀。因此,这是一个较少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建议。
每当通货膨胀来临时,央行就会收紧银根。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单单有中央银行从总量上减少货币供给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而且中国中央银行除了稳定价格水平外,还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目标的双重性使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大受限制。所以,货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协调、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及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是货币政策能更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晓群,魏涛远.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4).
[2]于渤,迟春洁,苏国福.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影响测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3]刘金全,张文刚,刘兆波.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波动影响和长期均衡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7).
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我们常说的供不应求。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探寻有很多,我们也可以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之一的费雪方程式中也能找到答案。
一、通过对费雪方程式演绎分析中国通货膨胀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
M——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量;
V——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
P——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即总产出。
把公式进行简单变形:P=MV/T。则物价的值应该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在使用费雪方程式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时,我们首先要做如下假设:一、假定市场上所有的商品和劳务都能加权平均,也就是市场中存在这样一个价格P1,能代表市场中所有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二、假定市场中任何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都能量化,存在T1来表示市场中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这样,我们可以的到:
MV= P1 T1
式中MV表示的是金融,而PT则表示了实体经济,这样大体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金融=实体经济。货币量M有各种层次,体现出不同的现实流通性,一般认为应取M1。因为M2包括了各种不能参加流通的定期存款,而M0仅仅指流通中的现金,不能涵盖在现实流通中能立即变现的支票。在我国对货币量不同层面的关系做了一下定义:
M1= M0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1 其实是指经济生活中流动性较好的或者说“能够交易”的货币,它能否“成为”流通中的货币还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意愿。而费雪方程式中M应该是真正用于交易的流通着的货币,是M流,如果货币被用于储藏,不能执行等价交换的职能,也就不能归于公式中M的范围内。在中国,就不应把M1或M2简单地等同于M流。那是因为,我国的M1没有包括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而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普及,这种划分早已不再适宜,在超市和各大商场,人们大量用银行卡进行消费,使得居民的活期储蓄存款也进入了流通领域。可见,能与物价直接相关的是M流,因为金融化的加深使传统的货币数量已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成比例关系,尤其近年来信贷消费的兴起,使得人们购买欲望高涨,高涨的购买欲望会给市场传导一个错误的信息,相应的会影响到货币发行量,造成人民银行的错误判断。
另一方面,透过费雪方程式,不难看出要让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有两个办法:一是多印钞票(即增加方程式中M的数量);二是让资金快速流通(即增大方程式中V的值)但是资金流通更多受到每个人心里因素的影响,如果看好未来经济,消费和投资都会增加,如果对未来经济信心不足,人们更愿意把钱攥在手中。相较于资金流通速度这个不可控因素,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的政府会更多的选择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来刺激经济总量的上升。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持续发行远远超过实际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时,通货膨胀便产生了。
二、超需货币供应对我国影响
就费雪方程式来看,虽然增加货币的供给量能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这多出来的钱却如洪水猛兽,制造者太多的问题,特别是我们快速放贷的时候,比如前两年的4万亿时期,快速放贷,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资产价格特别是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随之迅速上涨,并且有向全国蔓延之势,使得通货膨胀预期快速形成,宏观调控房价下跌的压力将持续。另一方面,银行大量放贷,由于实体经济所需资金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使得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了需要量,大量的信贷蜂拥而至必然有部分信贷为未流入实体经济而转道进入金融市场(如股市),据统计2009年新增贷款与GDP的比例为40%左右,而往年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0%—20%之间。这说明实体经济增长并没有吸纳如此多的信贷,将带来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风险。
货币供应适当的高于经济增长率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过度的供应只会适得其反,。研究表明适度的货币供给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我国大多数情况下是超额货币供应的,超额供给就会引起资产泡沫,进而影响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的典型代表就是股市和房地产的价格。在我国,货币的货币的供应量对股票市场有很大的扰动性货币供应量很容易引起股票价格波动,而股价的波动就会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超额的货币供给会促使利率下降,从而造成房地产所使用的融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促使增加对房地产投资,对房地产总需求上升,另一方面,随着不断上升的房地产价格,对投资的需求也会变的更大,消费者对于消费的欲望也会随之更强,呈现出一种双向增长的关系。由于金融影响的传导机制,资产价格的变化都会对人们的收入、消费产生影响,由于货币供给大于了需求,会使得人们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之间联系紧密,虽然超额货币供给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促使一些投机因素,加之资产的杠杆作用,会使得该效用被扩大,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