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7:00: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改革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巨变一:土地流转让田地变大了变平整了
土地流转被列为综合改革的第一条,如何创新农村土地流转?针对传统经营模式改变难、农业产业化推进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全面启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综合平衡”的思路,强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采取农户自主协商流转、集体组织委托流转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以地入股等形式,使土地向农业生产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在流转过程中,乡里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程序,规定无论何种形式的流转都必须到乡、村两级备案,全村性的土地流转必须经群众同意后方可流转。该乡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村(居)均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服务站,并明确了专人负责,为土地流转提供确权登记、法律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等服务。全乡全年共流转土地21178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37.5%,其中耕地11677.3亩,林地5548.7亩,水面3952亩,签订流转相关合同1697份。固始县金地种粮专业合作社在大棚村流转土地5054亩用于高效农业种植,山河鹅业有限公司在淮堰、阳关两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用于牧草种植,藕塘村华强农业开发公司在藕塘村流转土地近300亩用于建设集灌溉、绿化、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东庙村村民张树林在本村流转土地1850多亩用于种植经济林。全乡24个村(居)均实现了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工作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巨变二:农村资金投入变多了。
2010年以来,固始县城郊乡不断创新农村金融和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创办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形式,解决农民生产和创业资金不足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乡已分别在无量寺村和大棚村成立了两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吸纳资金40万元,两家合作社已正式运行。其中,大棚村合作社系乡政府注入10万元资金成立。两家合作社均制定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设有董事长和监事会,由乡财政所全程监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入社成员须遵守《章程》,两家合作社现已吸纳社员50余人,为10余户办理了小额资金投放手续。
巨变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变得更健全
城郊乡党委、政府按照“自愿参加、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共享收益”的原则,突出民办、民营、民受益,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成员提供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的服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城郊乡鼓励、引导广大干群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并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目前,全乡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个,共发展会员1236户,辐射带动2639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活动,注册资金达到3078万元,涉及到生猪养殖、白鹅养殖、蛋鸡养殖、高效农作物种植及农机销售服务等诸多领域。固始县中心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00户,带动220户,注册资金280万元;固始县保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8户,带动135户,注册资金210万元……
巨变四: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变得更多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乡在村级医疗室建设和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上狠下功夫,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是加强村级医疗室建设。在2008年已建成4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的基础上,今年又按照“三统一”的要求,新建了1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已全部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极大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工作。该乡共收缴养老保险金2130万元,已有19个村(居)达到了参保要求,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验收,有3505名年满60周岁的群众已开始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三是扎实开展新农合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达62237人,共收缴合作医疗保险金181万元,参保率达99.98%,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四是认真做好低保工作。目前该乡低保人员2890人,占农业人口的4.5%。
巨变五:投身农业的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多
该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外出返乡人才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证照办理、资金协调、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倾斜和大力支持,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藕塘村的孙其华系广州华强鞋材公司老总,致富不忘家乡,积极响应乡“回归工程”的号召,回乡创办了华强高效农业生态园,在藕塘村流转土地600多亩,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集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郑州山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启回乡创办了山河鹅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淮堰、阳关两村流转土地近1000亩,建设了一个集白鹅的孵化、育雏、养殖、深加工以及牧草种植于一体的大型鹅业养殖综合公司,并投资建设了全县首条自动化屠宰生产线,年孵化鹅苗40万只,年存栏种鹅1万只,日屠宰白鹅可达2万只,可带动周边养殖户5000多户。
巨变六: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城郊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宣传活动,定期开展送文化进基层、进社区活动,以文艺形式宣传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试验区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乡党委、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在凤凰新城建设了面积达168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瓦坊村、岳桥社区、二里井社区等村(居)的文化大院达到省级标准;六里棚社区、无量寺村等村(居)的文化大院达到市级示范标准;岳桥社区、二里井社区、无量寺村还在村部前建设了健身娱乐场所,配备了先进的健身娱乐器材,不仅成为本村(居)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而且吸引了周边村(居)和城区内的许多居民前来“光顾”。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文化活动结硕果。该乡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继民间艺人潘景娥被表彰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杰出传承人”之后,今年,该乡又有7名民间艺人被评为全省中级民间艺术师,乡民间艺术团青年演员鲁敏在世界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暨信阳市首届“映山红”民歌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四是文化名气响誉全国。乡组建了民间艺术团、灶戏团、红太阳艺术团和民间唢呐艺术团等,4个各具特色的文艺剧团,共有专职演员40多人,兼职演员100多人并带动了相关人员就业。花挑舞、大鼓书、皮影戏、跑驴、旱船等历史悠久,灶书郭丁香已有300多年历史,填补了汉民族无长篇叙事诗的空白,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巨变七:城乡差距变得越来越小,村容村貌变得更加魅力
该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不建不动、建必入点”的原则,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结合各村(居)的实际情况,因村规划、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居住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和居民集住区。在县城规划区内,建设了岳桥安置区、六里庙庞庄新村,所有房屋统一图纸、统一外型设计、统一占地面积,区间道路全部铺装了水泥路面,并配套了电话、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在规划区外,建设了无量寺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点,由乡村镇建设中心统一规划,所有新建房屋全部入住规划点。同时,针对阳关街道、岳桥菜市场摊点乱设、占道经营等现象,实施了阳关农贸市场和岳桥农贸大市场建设,所有经营户全部进入农贸市场经营,进一步加大了对骑路市场的整治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国伊里诺依大学国际金融与经济计量学博士。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美国金融风暴的爆发,中国经济就出现了大幅下滑。长期以来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式――投资和出口的模式非常脆弱,三十年逐渐积累起来的信心,突然一夜之间就没了。
信心之所以那么容易被摧残,是因为这种靠投资和出口的模式,使中国老百姓看不到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或者说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所以,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内需市场,投向了农村。
刺激农村消费并非一时半会儿就能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因为农民收入上不去,消费也就无从谈起。未来农村的发展,还需要配套的农村金融改革来刺激经济增长。
我们看到30年的经济改革开放,所有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体系改革的动作也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加入WTO之后,银行体系在2004~2005年进行大规模体制改革,包括对资产的重组,最后三大国有银行都在海内外上市,这标志着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变。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金融改革跟经济改革一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逐渐开放学习中,摸索出一些成熟的经验。虽然华尔街出了问题,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创新,我们将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是要学习华尔街优秀的地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但不走它的老路。
当然,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没有像其他领域那样很好推进,在金融改革方面更是这样,应该说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是个空白。中国有合作社,但是没有为农村发展提供真正的金融服务。一些农业基金之类的尝试,最后也是失败了,因为风险管理上的腐败,导致了损失。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我们政府可以考虑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机制,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更多的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参与进去,进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些尝试。
首先,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中国现在的小额贷款公司模式,借鉴了孟加拉国的农村小银行的经验。这个其实中国十几年前已经开始做了,当时也是对这个重视不够,每个试点都很成功,但是没有很好地推广。近期政府已经放宽了很大的政策空间,比方说利率允许上浮,因为这种小额贷款要是不用高利率很难防范风险,成本很高。
现在政策也允许公司本身去做,至少一个县有一个试点,试点成功了然后推广,像这样的试点非常重要。当农民能够有一定的机会寻求到资金的支持时,再配合其他的改革,农村就活起来了。
其次,也可以建一些地区性的银行。现在的要求比较高,因为一定得有正式银行的20%份额的投入。毕竟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是有区别的,银行可以吸收存款,所以要求会高。
过去,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行政干预比较多,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把服务“三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被动地完成。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必须要遵循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调动农村金融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和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和差别监管。支持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健全金融体系
我国现已建立起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需要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农信社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不能急于求成,应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信社改革要继续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一批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要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基层的关系,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
农发行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业务范围,将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逐步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求,深化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鼓励农业银行在农村开办银行卡、、租赁、担保、保管、理财和信息咨询等新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鼓励创新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允许国有资本、私有资本、外资共同参股,设立社区银行、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和小额信贷组织等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引导邮储资金回流
引导邮储资金回流是解决我国农村信贷资金流失问题的可行性做法。在邮储银行组建初期,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应重视对“三农”的投入,通过资金拆借、购买重点建设债券等方式,用于国家级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对存放农村信用社的大额协议存款,当地财政应给予适当贴息优惠;通过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鼓励邮储银行将部分比例的邮储资金用于农村;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尝试开办担保类贷款,增加贷款种类,扩大贷款的覆盖面;鼓励邮储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
降低农业风险
农业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大,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可以分散、降低风险。
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各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建议设立中央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受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并设立专门的巨灾风险基金管理机构。
为更好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建议:在规范发展原有农产品交易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上市研究论证工作,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尽快取消部分行业的资金准入限制和投资者准入限制,促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积极推动成立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扩大期货市场的资金来源,提高市场流动性。
改善金融环境
1、专业教师缺乏
农村初中普遍缺乏专业教师,每所学校政治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很多学校除九年级是个别专职教师执教外,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大多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作"副课"兼任。
2、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全人类的知识,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学校里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师生观和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只是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
①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②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教师为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3、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成正比,尤其是农村学校,由于政府教育的投入较少,教学手段物资设施薄弱,导致教学手段与城市学校比较起来,十分单一,只是依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
4、教学资源缺乏,未能充分发掘本地教学资源
思想品德课最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才会有生命力。所以尽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观点没有变,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联系当地的实际,发掘当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授课文的内容,或者我们能够和学生一起创作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相信思想品德课就一定会成为一门人人喜爱的学科。可惜的是由于受到教师观念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①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多样化教学,使学生爱学。学生年龄年段不同,其自身差异和心理特点不同。如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喜欢表现,所以根据这些特点,在思想品德课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用好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爱上思想品德课,学好思想品德课。可采用忆一忆、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在学生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另外,体验教学还包括内心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另外,体验教学还包括内心的体验,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有问必答,用宽容的态度去解决思想品德课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理解学生;课后教师要用诚恳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沟通情感,这也是上好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②着眼学生发展,进行创意性教学,使学生会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贯彻这一精神,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形式,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创意性教学。
③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乐学。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指加工中完成的,由于生理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局面,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如果我们用统一规划的教育来培养他们,则会使一些"尺有所短"的学生抑其长而补其短,也使"寸有所长"的学生失去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同,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超长,也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见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当作一件重事。
④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活学。过去,教师们往往把自己局限在课堂、教科书的小圈子里,就知识记知识,就教科书说教材,使得学生学习宽间小,知识面窄,技能单一,影响了学生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突破了教材就是样本,课堂是学习惟一场所的观点的束缚,树立了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社会生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了学习的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调整课堂结构,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单一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独占讲台,一讲到底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情境和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教学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语文都被视为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学好了语文,就掌握了打开文化科学知识宝藏的钥匙。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比较强调识字、阅读、理解等内容,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忽视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这一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观念的落后。
2.驾驭不了《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可见,初中语文不仅要承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熏陶学生的情操,使其全面而健康成长。可是就当前来看,不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教学活动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上,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而且教学方法陈旧、老套,不灵活,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语文教材的驾驭能力较低。
3.教学不合理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以考试为目标,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试卷,经常进行模拟考试,希望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熟能生巧。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可是过于死板,也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有的情况下,学生在巨大的课业压力下产生了厌学心理,以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4.教师实力不足
同城市教师实力相比,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实力明显低一些。例如,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对新课程改革要求认识不足、自身综合实力不强等。由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满足不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课堂上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以致教学效果不好。
5.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的不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想法设法将孩子送到城市中学,导致优秀生源大量流失,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较差,这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面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师资问题,只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具备改革基础和条件。在这里,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建设问题提出“走出去”、“引进来”政策。第一,“走出去”,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让青年教师到一些教学成绩好的学校学习,多多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并最终为自己所用。第二,“引进来”,简单地说就是推广高校师范生到农村支教政策,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让他们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手段等带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让农村孩子受到新时代教育。为了使这一措施起到好的效果,教育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优秀师范生、青年教师到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任教。
2.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全面改进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等,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情操的培养。对此,应采取一些措施。
第一,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初中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分析、总结,逐渐形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语文看成是一门生活学科,通过它可以去了解我们生活的大千社会。为此,教师培训学生人文素质,可以开展书法作品展、诗词颂咏、作文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鲁发[2006]3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2006年9月开始在全县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678.21万元,其中农民交纳881.36万元,各级政府补助769.85万元,为群众报销40.28万人次,报销金额合计为1444.0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4.25万名,报销金额1105.75万元。2006年9月开始,是我县成为省级试点县的第二运转周期年,全县共有36.3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2%,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800.74元,其中农民交纳363.86万元,县、乡财政补助109.16万元,省财政补助254.72万元,市财政补助73万元。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报销医药费566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9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21267名,报销医药费420.46万元,门诊病人52909人次,报销医药费146.5万元,住院病人中报销达到最高额4000元的有14名。报销比例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中心卫生所(室)、乡镇卫生院就诊,门诊医药费报销10%,各项检查费用报销40%。县级及以上医院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总费用的40%,最高报销4000元。在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级医院住院的住院费用1000元至3000元,按2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3001元至5000元,按30%比例报销;住院费用5001元至7000元,按3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7001元至10000元,按40%比例报销;每人每年最高报销支付额4000元。2006年与2006年管理办法相比,有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为群众设立了家庭帐户,群众交纳的10元参加合作医疗资金,5元记入家庭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二是取消了县内转诊制度,同时增加了县级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群众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都可以直接报销,方便了群众就医。三是资金筹集实行乡筹县管,统一使用,以充分体现互助共济。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某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某实际,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为为全县人民办的实事之一,列入了政府的重要日程。先后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和县委常委会,听取卫生部门的汇报,进行专题研究。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分管卫生的副职为副主任,吸收卫生、财政、审计、物价、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会,委员会下设合作医疗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从而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全面发动,宣传到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关键是让群众认识到加入合作医疗的好处,了解参加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推行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宣传措施:一是层层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每年7月初,县政府次召开由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卫生的副乡镇长、卫生院长等有关人员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会后各乡镇、各村也都分别召开会议层层进行传达贯彻。二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年统一印制10万张明白纸,发放到户。录制宣传磁带,出动宣传车辆,深入乡镇集市和村庄,大力宣传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这一新闻媒体,制作专题节目,在黄金时段每日连续播出。四是利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人,向周围群众诉说参加合作医疗的受益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真正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完善政策,规范操作。为加强对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在资金筹集方面,规定合作医疗基金由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对农民个人坚持自愿适度但不放任自流的原则,每人每年交纳10元,县乡政府补助3元;在资金管理方面,在县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并做到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在就诊、转诊、费用报销方面,也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并镶挂上墙,交群众监督。特别是在药费报销方面,坚持随看病,随交款,随报销,在“一交一报”中,使农民现场体会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在资金管理上,继续实行由乡镇统一筹集合作医疗资金,汇入县财政专用帐户,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向县政府呈报计划,经县长批准将全年基金总额平均到十二个月,由县财政局每月25日拨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县合作医疗办公室根据每月26到28日由各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上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严格核查,准确无误后于下月5日前拨付给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另外,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要求各乡镇每月公布一次资金使用情况,账目上墙,定期公示,取信于民。2006年4月底至5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门的调查组,开展了对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落实情况的专项调查,对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典型带动,稳妥推进。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自去2006年6月开始在某镇、相衙镇进行了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后,2006年8月在全县推广,经过一年的试行,取得了较好效果,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试点县,2006年9月开始,德州市政府和省政府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元和5元,2006年省政府的补助增加至7元。从下年度开始,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的补助将增加至24元,市财政补助由2元增加至3元,如果加上县乡补助,我县下年度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的筹资额将达到40元,报销比例也将从25%提高到50%,封顶线从2000元提高到8000元。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三、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
我们目前的筹资还是由政府组织引导,通过宣传发动,一次性筹集完下年度的专项基金。一般情况下,从筹集完资金,到下年度运转,时间很短,多则一个月,少则几天。问题是:筹上来的这么多的钱到底是哪村、哪户、哪一个人的?在考核验收时,很多乡镇参合率达到了80%以上或更多,资金也都到位了,可有很多群众却不知道自己是否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其一;第二,乡镇政府作为筹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几十万元资金,通过农民自愿交纳实现,是不现实的。有的乡镇政府对这项工作虽然很认真,采取先垫付、后筹集的办法,但却付出相当大的工作量,到最后也不可能完全筹齐。也有的乡镇难免存在“拆东墙补西墙”,反过来说,拆了的“东墙”,早晚还得补,至于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补,那是另一个问题。第三,筹资结束、运转开始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患病后,报了销,受了益,没参加的明白了是真事、是好事,想参加但没处去交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门不是每天都开着的。总之,在资金筹集上的问题一是政府统一组织筹资,时间短,筹资快,但很难落实是谁参加的;二是存在先垫付,后筹集,或者先垫付后撤资;三是群众不能随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基金管理
在基金管理方面,客观上各项财务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如果都遵守这些制度,应该是出不了大问题的。从目前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从乡镇筹集开始,到入县财政专户这条“入”的线,没有问题,“出”这条线,从县财政专户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再到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也没有问题,因为专项基金还处在封闭运行之中。从医疗机构到病人,这个区间最容易出问题,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定点医疗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方面总体上是:县级医院好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好于村卫生室。难管的根源是合作医疗基金存在“大锅饭”和“憎多粥少”的现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个人或是单位负责人,总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医疗机构追求的也是经济效益,他们几乎没人考虑合作医疗基金超支的问题,有觉悟看大局的负责人能够按制度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觉悟低只看局部或个人利益的,问题就多了。其表现一是医疗机构对病人身份核查不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该报销的也报,只要增加单位收入就行;二是“搭车”收费,对该享受合作医疗报销的病人,开大处方,用贵重药,做重复检查,还有的吃“提成”、拿“回扣”,导致病人医药费用增加;三是故意造假,虚报冒领。
三、下步打算
根据下年度提高后的筹资标准,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民的报销比例,并以宁政发[2006]25号文实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实行家庭帐户制度。2006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争取达到98%以上,继续为农民设立家庭帐户,农民每人交纳的10元记入个人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用不完转下年度使用。同时继续实行县内无转诊制度,群众看病在全县范围内的任何定点医疗机构都可报销。经县级医院会诊同意转市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回县级医院报销。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中国是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业发展大国。目前老龄化人口日趋增多,因此,医疗保险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据调查养老金问题是目前谈论的主要热点话题之一,人们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关注度已经超过70%,由此可知,国家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势在必行。
一、建设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共同在县、乡、村的范围之内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机构所组成,以公有制为主导,而形成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一方面它能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打破了所有制和部门间固有的界限,对农村的卫生资源进行了综合的利用。
二、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
我国正向小康阶段努力,农村医疗问题我国必须严肃面对。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突出,阻碍了小康社会发展。所以,应该有效管理农村医疗网络。为了使农村在致富道路上得到有效的保证,必须建设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卫生机构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机构,可直接让处于底层的农村群众得到实惠,加强农村卫生所的建设尤其重要。
三、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管理制度特殊,县级卫生院是由县级行政部门进行总体管理的,据职责进行明细管理,上级部门划经费给县级单位,因此,深刻地调查每一笔款项的划下并进行取用跟踪,落实专款专用工作,高层政府可从关注起点以锁住源头。并且当地政府可运用多种改革操作的形式工作。切实的可行的运行机制,是以任用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工作为重点,周期性地对乡镇卫生院的院长进行管理技能和相关政策的指导训练,加强机制管理,提高水平。运用多方面的条件真正落实工作,对重点试点的医疗服务部的服务状态,农村人民的患病现况、医药费用状况等的样本进行调查,尽量避免无目的性,盲目的医疗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等部门应组织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正确监管和运用基金。如出现挪用、贪污、浪费基金等情况,应坚决依法严处。
看似三农问题已经解决,但新的医疗改革下的农民问题并未解决。我国医改目前存在三个深层次问题,即医疗机构不分公益性和赢利性、不分医药、不分管办。新型的医疗改革制度的步骤应如下:首先,应坚持结合、分离、联动三步走政策:结合市场方式和政府方式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彻底分离盈利性组织与公益性组织、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同时整体设计医药改革、医疗改革、医保改革。其次,国家政府应在各地设置专门监管医疗改革的部门,采取法律手段监督医疗改革的实施。在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以镇或乡为单位,监管地方官员制度执行的情况,定期对医改政策的贯彻情况进行上报。最后,国家财政应对地方医疗的每笔拨款数额进行合理分配,资金要进行明细化记录,为保证信息真实性,利民性,有效性,每笔款项都要对使用具体明细进行公示。
历来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试点法的功能和有效性。在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同时,全国各地区均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充分依靠预付制、后付制、一体化等类型的合同关系来探讨能够有效地抑制医师道德风险的方法,把医疗费用维持在一个合理、稳定的水平上。但是,不同的合同形式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道德风险,所以,控制医师道德风险的措施也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在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避免一刀切的错误做法。
四、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缺点
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医疗水平较低。但是近几年国家重视医疗现状,财政拨款的很大部分得到了落实,阶段性医疗目标在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上得到了提高。但是新型的农村医疗制度改革仍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偏远地区和农村的人们把钱储蓄起来,不重视个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强,思想陈旧,导致在偏远地区医疗制度的改革迟缓,不能根本解决实际的问题。
2.由于偏远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农民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3.在实施的过程中,医疗改革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国家的财政支持不足以让所有地区同时享受医疗改革带来的实惠。因此,如果能够动员全部社会力量为农村医疗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那么我国的乡镇医疗的改革事业的发展步伐必将加快。
五、结语
“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协调发展是目前社会解决的一种重大问题,因此,国家应针对三农问题创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相关问题并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保障农民脱贫致富以及推动农村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改革道路复杂艰辛,需借鉴相关经验,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改革策略,以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解保生.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成果[J].社会主义论坛,2010(5):39-40.
农村金融体系是中国金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农业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一个运行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筹集和分配必要的资金,组织和调节农村领域的货币流通,而且在宏观上可以作为国家调控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促进农业的协调发展(何广文、李树生,2008)。而农村金融的发展要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制度和结构变迁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确立和完善与农村金融相匹配的制度,才能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2006年以来,政府拓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农村金融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所以本文以下部分试图阐述2006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历程,探索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在此阶段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特征的简要回顾
在经历了恢复拓展风险控制产权改革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六项制度建设,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1.各类资本进入门槛降低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办的成功理念,促进了中国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政策。中国银监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不仅使境外银行资本与民间资本可以进行农村地区的投资与收购,并且调低了注册资本限制,设立三类新型金融机构,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的进入门槛,就是为了“解决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此项措施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同时,中央政府对民间金融也放松了管制,推动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公司试点,意在引入竞争和推动民间金融的正规化。政府对《放贷人条例》的制定更欲使民间借贷走商业化道路,合法化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日渐活跃,促动了政府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股份制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等措施,无不显露着目前农村金融开放政策的意图:构建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真正为三农提供服务。
2.农村金融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
这一时期,各地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不仅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并且针对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开发了多种新型信贷产品。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创新按服务对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扶持性金融产品,如扶贫贴息贷款、农户小额贷款等;第二,针对传统种植业农户的抵押担保金融产品,如农户联保贷款、农机贷款和兴农贷款等;第三,针对农村个体经营和农民创业的金融产品,如农户助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和失地农民创业贷款等;第四,针对农村金融企业的服务可分为微型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从贷款服务对象的覆盖层次看,初步体现了农村金融产品服务“三农”的目标和原则。
3.农村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
2006年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基本步伐:首先,深化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农行改革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确立农业银行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监督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的金融需求;200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2007年2月银监会批复同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200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将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支持对象扩大到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转化及农业科技等更广泛的农村经济领域,拓宽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指引》,进一步明确兑付考核标准和程序,加强了信用社的内部管理。2006年2月,银监会首次系统提出要将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统一起来。2007年3月,银监会《农村信用社监管内部评级指引(试行)》,进一步加深对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管的融合。
二、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缺陷
但是,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并未彻底。首先,由于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清,管理者、经营者和社员对资产质量、经营成果漠不关心,导致风险承担责任人的缺失,由地方政府出面承担风险责任,容易引致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其次,农业银行由于之前承担了较多的政策性信贷业务,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较多,严重制约了农业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不仅使经营管理复杂化,也导致目前农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整个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的难度加大。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由国家供给,导致各分支机构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贷款不规范,内部激励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严重缺位,对其发展产生了约束作用。第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制度安排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约束。以村镇银行为例,其准入制度的发起人仅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导致选择面太窄,无法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时,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只能以投资人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若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存款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我国的小额贷款组织目前没有获得合法地位,使其长期发展缺少了制度与法律保障,不利于小额贷款的顺利发展。而小额贷款的扶贫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在制度上得不到保障,使其对农民的脱贫致富作用较难发挥,制约了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
三、对于改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我们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不同产权模式的改革,对于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农村信用社,按照现代金融企业标准,加快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以进行政策制定与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使信用社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统一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第二,应创新农业银行组织结构。现阶段,农行应积极配合完成资产处置工作,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政策,加快财务重组,使财务指标尽快达标。此外,农业银行面临着政策性与商业性目标的冲突,需要创新组织架构,实现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融合,并要采取如专门增设政策性业务的窗口等措施来避免风险和损失;第三,应坚持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改革方向。鉴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性缺陷,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定位应坚持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向,将支农业务放在首位,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综合支农功效,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要按市场化原则健全完善治理结构,加快转换内部的经营机制,逐步推行审慎授权制度;第四,应完善村镇银行新型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应建立长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涉农贷款的补贴制度。在资本准入方面,放宽村镇银行的限制条件,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多种金融组织,有效将资金注入农村。同时,村镇银行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来分散村镇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使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最后,应明确小额贷款组织的法律地位。政府应早日出台《放贷人条例》,使赋予小额贷款组织合法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组织,成为市场功能明确的经济主体。同时,通过金融创新使小额贷款组织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小额贷款的制度保障,降低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李树生: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农村 土地所有权 改革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及核心内容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1.明晰产权,确立农民的土地产权主体地位
土地稀缺性的增强和土地价值的提升,以及农民对土地利益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明晰农民同土地之间的权利关系,确立农民的土地产权主体地位。这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权的保护问题。当前,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2.强化农村土地承包权,弱化集体所有权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稳定和完善作为该经营体制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进一步弱化集体所有权,强化农户承包权,把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都给农户,农户成为实在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土地主人。承包权实质上是对所有权的分割。承包合同越是长期化、固定化,承包权对所有权的分割程度就越高。在现有中国农地承包制下,承包权越稳定,农户的收益越高。在家庭承包成为合法以后,我们要从政策层面转到法律层面给它一个有力、可靠的保障。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把土地承包权赋予物权的属性,让农民拥有农地产权并使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这是实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的根本途径。
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土地所有权变动的影响,稳定农民的直接经营和交易预期,减少未来不确性因素对农民权益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可以强化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对作为发包方的集体任意撕毁合同的违约行为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二是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还可以直接对抗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农民土地的侵权行为,有效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权益。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会使农民在利用土地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这对于农民走出土地、摆脱贫穷、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推动城市化进程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历程与未来改革模式展望
(一)既有的政策和法律对土地承包权的规定
从土地承包期限上来看, 2002年8月29日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至70年,特殊林木林地的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可以延长。”
从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来看,既有的政策和法律所赋予农民对自己经营的土地的处置权的自由度越来越大。2002年8月9日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4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及流转方式”;第37条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其他流转方式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二)《物权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质的确认与未来改革模式选择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其作为一种物权的性质。《物权法》第133条规定: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规定说明,可以作为转让标的的土地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表面上包含了“等农村土地”,但其意义有限,标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对于抵押权, 《物权法》第180条第三款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将“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用于抵押,可在第184条中却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如果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债权,那么其作为一种相对权直接关系到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即发包人的利益,这就在法律上需要对权利的转让作出限制。但如果将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真正的物权,那么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就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只是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剩余的期限,并且流转合同需报发包人备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多限制,妨碍了土地的优化配置,为发包人干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以行政或准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留下了太多的余地。为了保障经营权人的财产权和生产的自,法律不应再对这种财产的转让施加过多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农民与土地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保护土地资源。
结束语: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指向是以恢复农民地权为实质内容的制度变迁。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把土地承包权赋予真正的物权属性,这样可以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赋予农户以土地经济所有权,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保留对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并通过一定的收益权来体现。对《物权法》中相关规定的修正和完善,正是我们迈向新的改革目标的起点。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来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业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像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一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群体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