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29: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工程管理基础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建筑工程施基坑基础施工管理简述
建筑工程施工的基坑是连接地上基础部分和地下室所开挖的空间,其施工质量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地下室的防水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基坑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便要加强对其管理,该种管理不仅仅是施工工艺、使用原材料以及工时等的监督管理,同时还要从科学高效及其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完善施工管理,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物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基坑基础设施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整体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为将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用到基坑基础设施施工中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基坑作为高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承载较重的负荷,而建筑物密度较高的地区其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加固措施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一般而言,在建筑物基坑施工过程中,对于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施工时产生的振动等,因施工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实现该种基坑基础施工的管理,便要从设计入手,保证设计方案合理性的前提下,选择资质过硬的分包商来完成施工等工作,并组织相应的设计审定和施工的监督和验收等,通过一些列的前期工作来保证施工的有序性。而在施工的阶段加强对深基坑施工的管理,从土体止水等要点出发实现一种管理的明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相应的紧急处理机制,保证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这样一种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机制建立起来并真正的应用于施工过程中时,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顺利开展,为建筑物的整体质量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筑工程基坑基础施工现状分析
建筑工程基坑基础施工管理的重要性逐渐被建筑企业所关注,并随现代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机制的应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基坑基础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当高层建筑物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时,基础施工的质量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其管理的加强不仅仅体现在施工技术上,它对于工期、施工的管理等也要一定的要求,而这也成为基坑基础施工管理的重点。
在当前建筑企业基坑施工管理中,由于对其认识的不足,在基坑施工管理上仍旧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重要方面。比如在一些工程的基坑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的技术、质量等的管理以及施工进度的控制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欠缺,使施工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从人才的角度出发,受施工条件等的影响,具备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从而无法保证施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企业而言,将建筑物施工分割为设计、施工等不同的阶段,在管理中只是关注大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完善,而对于基坑等施工细节的管理规则和相关规定等不够细化和完善,从而降低了管理的水平。由于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出现及其结构的复杂化,基坑开挖方式及其支护技术不断多样化,而这也为基坑基础施工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其专业性要求更高,所有这些都对建筑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及其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建筑工程基坑基础施工管理的完善
为保证建筑物施工的质量及其进度的控制,加强基坑基础施工成为一种必要选择,针对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其管理。
首先,以具体的基坑条件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建筑物基坑施工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建筑物高度及其结构情况也会对地基承载力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管理方案制定时便要从基坑条件出发,根据当地的地质水文等特征确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保证基坑基础施工过程中对于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等降到最低,同时为施工技术的应用及其施工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在这种条件下制定的管理方案,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也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进度等。
其次,从设计出发来加强对基坑基础施工的技术管理。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在建筑物基坑基础施工之前对其设计方案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选用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其能够满足建筑物质量及其外观的要求。这种设计的管理从其施工图的绘制、相关数据的测量和计算等入手,综合分析其取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保证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的吻合。而对于技术的管理则是施工中的一个重点,保证基础施工中所使用的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需求、实现施工质量提升及其工期的有效控制。技术管理的另一个点便是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备和调动,将技术管理的职责细化明确并且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使其将施工要点等落到实处,从而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其管理的有效性。
最后,以人员管理作为基础来加强施工的质量管理。基坑基础施工的质量是其管理的重中之重,这一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人员将具体的技术标准等予以量化和执行。因此,在基坑基础施工管理中,加强对施工人员及其技术人员等的管理,使其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工期控制等意识,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将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充分应用于基础工程施工中时,能够实现人力资源与施工管理的有效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等,使其对施工前的技术及其施工质量等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并具备相应的知识,从现场监督及其管理的加强来实现其在基础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则是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从施工前的原材料选择及其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及其事后的验收等来实现对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使其基坑基础施工能够发挥其在建筑物整体中的作用。
某工程地下建筑面积约18.38万㎡,房屋高34层,总高99.4m.属于滇池湖积盆地沉积地貌,整个场地内部的大部分地段经过人工回填,局部经过整平,大部分地段保留原地形地貌。场地地基土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Q4ml)层杂填土;第四系植物(Q4pd)层耕土;第四系冲洪积(Q4al+pl)层粉质黏土、第四系冲湖积(Q4al+l)层粉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上第三系茨营组(N2c)泥质粉砂岩等地层构成。
本工程采用静力压桩机进行预应力管桩桩基础施工,工程桩沉桩操作面在基坑支护平台标高处,根据现场查勘,该操作面土质不能承受静压桩机、长螺旋转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重量,为保证施工机械的操作安全,对基坑进行换填1.5米厚砖渣对基坑进行处理。
2 静力压桩施工操作工艺
工程桩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2.1定位放线
作好测量控制网、水准基点。按平面放线定位(包括埋桩尖),桩基轴线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单排桩的轴线偏差控制不大于10mm,并在压桩过程中经常复核,避免因土质挤压位移。设置水准点的数量不少于10个,且应设在不受压桩影响的地方。
2.2长螺旋引孔
孔位定好后,按设计要求在孔位中心上插一标定,移动长螺旋钻机到达指定孔位对中,应用钻机塔身的前后左右的垂直标杆检查塔身导杆校正位置,使钻杆垂直对准孔位中心,确保垂直度小于1%桩长。钻孔时应先慢后快,这样既减少钻杆摇晃,又容易检查钻孔的偏差,以便及时纠正。当钻至设计深度时,在动力头底面停留位置相应的钻机塔身做醒目标记,作为施工控制桩长的控制依据。钻头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拔管至施工底面,移至下一孔位。
2.3起吊、运输和堆放
混凝土预制桩采用商品混凝土预制桩,由厂家用平板车运至现场,运到现场后,用25吨吊机卸放于指定位置。混凝土预制桩堆放层数不超过四层,垫木与吊点保持在同一横断平面上,各层桩之间的垫木对齐,确保堆放时桩身不会断裂。
2.4压桩
压桩顺序应由中央向两边或从中心向外施压,不得逆方向进行;压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启动平台支腿油缸,校正平台处于水平状态;启动门架支撑油缸,使门架作微倾15度,以便吊插预制桩;起吊预制桩,先栓好吊装用的钢丝绳及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绑住桩上部约500mm处,启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当桩尖插入桩位,微微启动压桩油缸,当桩入土至500mm时,再次校正桩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度,第一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启动压桩油缸,把桩徐徐压下,控制施压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m/min;压桩应连续进行,同一根桩的中间间歇不宜超过半小时;当压桩力已达到设计压桩力时,应随即进行稳压。经常观测桩身的垂直度,若桩身垂直度偏差超过1%时,应找出原因并设法纠正。
2.5、接桩
每一根桩应一次性连续压送到底,接桩、送桩应连续进行,尽量减少中间停歇时间。沉桩过程中,出现贯入度反常、桩身倾斜、位移、桩身或桩顶破损等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沉桩,待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采用焊接连接时,焊接前应先确认管桩接头是否合格,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等清理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并清除油污和铁锈。
当管桩需要接长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5-1.0米;下节桩的桩头处设导向箍以方便上节桩就位。接桩时上下节桩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电焊4点-6点,待上下桩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施焊宜对称进行。焊缝接头应在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沉桩,冷却时间不宜少于8min。
2.6送桩
送桩工具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方能送桩。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的送桩长度较长,为基坑支护放坡底标高至设计工程桩桩顶标高。
2.7终桩、割桩
以设计为准控制施工,当终桩条件达到设计要求时,即终桩;截桩头宜采用锯桩器割,严禁采用大锤横向敲击截桩或强行扳拉截桩。
3 工程桩的监测
每个栋号选5个以上的桩作为该栋号的观测点。在作为观测点的桩在施工时需将桩顶通过接长桩引至打桩地坪以上100mm。在桩顶上契入一颗钢钉作为该桩的观测点。用全站仪、水准仪对监测桩的水平位移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时时掌握工程桩的位移情况,对超过预警值的监测桩及时处理,工程桩的设置及监测方案具体参照《预应力管桩专项施工方案》。
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1保证项目
预制桩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格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桩的接头节点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和规定;桩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标准。
4.2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桩身断裂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一同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③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
(2)桩顶掉角预防措施
①桩制作时,要振捣密实,桩顶的加密箍筋要保证位置准确;桩成型后机严格加强养护。②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检查,检查桩顶有无凹凸现象,桩顶面是否垂直于轴线,桩尖是否偏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使用,或经过修补等处理后才能使用。③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才能施工。④沉桩时稳桩要垂直,桩顶要有衬垫,如衬垫失效或不符合要求时要更换。
(3)沉桩达不到要求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一同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③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础,需要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质情况,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一般宜两周左右。
(4)接桩处开裂预防措施
①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水份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②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才能使用。③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贴,焊缝应饱满连续。
5 结语
工程结束后,按比例抽样管桩的抗压桩和抗拔桩进行静载试验,均符合设计要求。并对桩进行高应变动测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要求,桩基工程质量合格。作为建筑基础工程质量关键的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工作人员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及时、积极的发现潜在问题,并预防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中易发生的质量通病,最大程度地消除工程中的隐疾,提高工程质量。同时,我们也要对预应力管桩的设计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保障整个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技术管理的概述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技术管理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技术人才、技术材料、技术器械等要素进行综合科学管理的过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于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技术管理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施工知识,针对具体的项目采取合理的管理,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工程的正常进行。
二、建筑基础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记录、收集与整理有关的工程技术和项目内部管理的资料,使得工程技术资料不能同步于工程实际的施工进度,情况严重的还会产生较大错误,给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与验收造成影响。第二,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的权力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为明确技术管理人员的权威与地位,企业应该将建筑项目的技术管理要求在建筑单位的制度中进行明确,另外,各岗位人员的职权也应进行清楚地表明,保证施工程序的明确性。
(二)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
建筑材料材、的质量是一个工程质量好坏最根本的影响要素,决定着同等条件下,建筑的承力功能以及建筑的安定性,所以建材质量的管理是技术管理的根本环节。而当前许多建筑单位在收购的时分都为了节省成本而罔顾建材的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建材易磨损、易开裂,为全部建筑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低
由于建筑企业不断增加新的开工项目,企业需要引进很多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这样的局面造成企业建筑项目缺乏相关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素质优秀的人才。而实际的情况就是企业在岗的管理人员素质不达标,且部分管理人员还同时身兼数职,担任几个项目的管理者角色。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在岗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为企业天添加人才。
(四)标准尺度太落后
部分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制度都是多年曾经树立的,标准也运用或遵循传统化的老标准,在这个施工技术发展展迅速的年代显得落后且简单,因此失去了技术管理制度的束缚效果,跟不上国家、职业标准的脚步,自行改动的规章制度,只能为建筑单位带来安全建筑的问题或是成本过高的现象,不利于建筑单位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原材料及施工的控制
1、加强对材料质量证明材料的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严格地检测与控制,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和设计规定的决不能使用。
2、加强对隐蔽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对填模板的轴线、标高等进行仔细地检查,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预留孔、预埋件的位置设确定。对漏浆孔洞进行堵塞处理。
3、对混凝土搅拌过程进行严格地监督,严格按照配合比的要求拌制混凝土。在进行加水量计算时,要把砂石的含水量排除在外。对混凝土搅拌到施工现场的间隔时间要越短越好,一般要控制在90min之内,同时,质量检测人员,必须做好试块质量抽样检测,其抗压强度必须在设计抗压强度以上。
4、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在进行竖向构件混凝土浇筑时,应该采用分层浇筑、振捣的方式,对每层的浇筑厚度控制在350mm以内,并要保证基础混凝土面部的平整,并进行浇水和覆盖养护在7d以上,也可以在终凝时采用养护液喷涂的方式。如果是在冬季施工,还要做好保暖防冻。对杯底标高进行严格控制,如果有负公差,可用砂浆进行垫平处理。
(二)采用“预防”式的管理措施
1、做好调查分析。对材料、设备、施工和伤亡事故资料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重点做好质量缺陷及伤亡资料数据的收集。
2、做好缺陷的预知。从初步辨识的结果出发,按照施工班组做好异常缺陷的预知,组织技术员、监理员、安全员等人员,开展初步辨识,找出质量故障的因素。
(三)基础放线技术管理重点
1、在进行基础施工前,施工人员应该做好平面位置的设计。在进行定位时,是以已经建筑的建筑物为参照物。在定位时,先将两条中轴线放出来,然后,再借助钢尺、经纬仪将房屋四角的角桩定出来。
2、将各墙轴线逐一放出来,同时,要以外引桩为标记,准确地记下轴线位置,通过拉线将轴线重现出来,用标志板将房屋四角标记好。
(四)强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管理
1、对导管埋深进行严格控制。导管埋入的深度与孔壁周围混凝土上升距离成正比。一般而言,埋管深度在2~4m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埋管深度采取不间断监测,对拔管速度进行严格地控制。如果埋管越深,导管内与导管外之间的压力差就越小,而混凝土的流畅性就越差,混凝土灌入的难度就越大,从而就会出现导管堵塞。如果埋入过浅,就容易导致管口与混凝土面相拔离,从而使桩身中出现夹渣。
2、采用反循环震动筛清渣法。从大量的实践事实证明来看,反循环比正循环的排渣效果更加理想。从正循环来看,主要是通过流动的泥浆将悬浮的颗粒带到桩孔外面,如果颗粒较小,其排渣效果就比较小,而如果颗粒较大,其排渣效果就比较差。从反循环来看,主要是利用泥浆泵,利用钻杆将石块泥块抽出孔外,具有比较理想的清渣效果。充分利用振动筛的积极作用做好筛分,并做好浆渣分离,这样优质的泥浆能够循环进入孔内,从而取得更好的清渣效果。
(五)强化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基础桩竣工管理时,对开挖后桩顶标高、桩位偏移等进行测量,还要做好单桩垂直静载实验。要严格控制桩位的偏移量,具体要根据不同种类的桩进行不同的安排。如果桩顶标高存在不大的差别,可以用拉线法对桩位偏移量进行测定,也就是在纵桩位与横桩位的引桩点间拉一条尼纶绳,然后再使用角尺测量垂直距离,并要将偏移方向的标明好。如果桩顶标高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时,可以使用经纬仪法。在进行桩顶标高的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普通水准仪,可以用散点法对桩顶标高进行测量。在进行施测过程中,应对水准点加强检测,在进行确认后,再进行施测,必须确保桩顶标高符合测量精度的要求。在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过程中,在完成桩基础工程后,测量工作必须与测试单位相配合,采用百分表来测量。
(六)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1、采用施工技术全程监控制度。坚持以事前质量控制和事中控制为主的原则,并与事后质量控制相结合,将质量管理贯穿到全过程中。这样便于及时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大可能地减少建筑基础工程质量隐患。
2、加强施工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控制。对于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隐蔽工程和重点部位,必须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切实实行重点监控,特别是要严格落实施工工序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如果发现某个工序的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验收不合格,就要责令其整改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施工。
3、严格实行建筑基础工程质量奖励与处罚制度。将工程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对于出现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人员,或是因此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必须严格地进行处罚。对于出现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绩效突出的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奖励,以此充分地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切实增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责任。
结束语:
总之,从建筑基础工程管理来看,质量管理是关键,主要应该做好设计、施工和检验方面的质量管理,并且应该将质量管理贯穿到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从而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从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管理来看,影响质量的有两种因素,其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异常因素。单异常因素是指材料、材质及施工等存在的微小差别就会出现质量波动,但一般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异常性因素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发现并消除的那些因素。这些异常性因素主要指:材质拙劣、尺寸偏差大、施工工艺差、工艺编制缺乏合理性,盲目施工或随意施工、检测器具不达标等。这些异常性因素会明显干扰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消极因素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小剑.论建筑基础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4,12:28.
[2]李丙国.探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8:168.
1 质量管理
1.1 质量监管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业主(监理)监督。
1.1.1企业自身监督
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质量验收(内部阶段性)。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1.1.2业主(监理)监督
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现行的管理机制赋予这种监督验收并审核的管理权限,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1.2 监管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
1.2.1现场监督
对于施工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观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
1.2.2 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
1.2.3 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1.3 工程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1.3.1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
基础垫层、条基、柱基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基底表层处理不好,条基支模断面尺寸不够,构造柱位移等情况,应尽量在完成成品之前详细检查、测量以避免完成后不合格返工。砖混结构的建筑在施工中除了上述情况外,还会出现组砌方法错误,墙体垂直、平整偏差较大,接搓尺寸不足、砂浆平、立缝饱满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砖混结构,主体施工期间除按施工图纸进行验收外,还应比照相关图集以及节点大样详细检查,遇有违规情况现责令改正。
1.3.2装修及半成品安装阶段
在此阶段中,楼地面、墙柱面及天棚装修以及踏步粉抹,室内外涂刷工程中易出现施工人员懈怠而发生成品质量达不到预期标准的情况,需要管理人员随时检查,立即纠正。门窗安装以及屋面做法由于多数为分包工程,易出现分包施工队偷工减料和安装施工管理的空白,需要甲乙双方管理人员密切配合,按规范和图纸要求对分包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在此阶段中,各工种施工人员相互交叉作业,容易出现相互妨碍、相互破坏成品的情况,需要管理人员做好事前要求、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工作,共同做好成品保护。
1.3.3设备安装阶段
严把设备质量关,“三无”产品坚决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是保证设备安装质量的首要工作。设备进户须按设计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总阀、总表、总箱等。在监督质量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懂业务、懂技术,指出问题明确及时,同时也有对设计中出现漏洞或变更后设计未考虑的方面具有一定的预见和综合处理能力。
2 进度管理
2.1 企业内部不同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相互抄袭严重,考虑本工程特殊性程度不够,不能因地制宜地独立编制进度计划,抄袭规范,照搬规程的情况居多。
2.2 进度计划考虑不可预见情况出现的程度低。
2.3 进度计划中很少考虑到协调配合的时候,项目分包施工矛盾以及等候阶段性检查验收的时间,往往造成进度计划同施工实际进度不能同步,无法执行。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因素,编制出合理、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句;有了科学、周密、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后,严格按进度计划施工、按计划控制进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应重点解决:
(1)工程进度款是施工企业购置材料、发放工资和安排调动机械设备的物质基础,工程进度款意味着:进度的保障,必须充分计划,合理使用。
(2)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人员例行会议,步步明确分解进度计划中的各个阶段目标,在现场管理人员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进度计划和具体概念目标。
(3)施工中涉及到业主方或第三方的矛盾纠纷,应予以积极协调,一切以大局为重,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进度延误。
(4)深入施工现场,认真研究进度滞后的多种原因,与施工班组一道解决问题,对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和方法指出并监督纠正。努力钻研施工技术,掌握市场信息,实施高效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
3 投资控制
3.1 工程设计及概预算
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概预算工作是前期工作的首要环节,建筑工程设计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设备的施工图,由于设计单位的种种原因,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考虑不到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业主的概预算则完全按照施工图纸编制,设计中的缺陷必须影响概预算的准确性。每一个涉及资金的环节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首先,不能根据主观愿望任意变更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更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和临时增加设备,这样极易导致造价失控。其次,既定的施工时段的施工方式,不易临时更改。签证用工和加班施工要严格控制,仔细测算成本支出是否必要,如不必要,则决不可随意签证。第三,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则变更后业主有权向设计单位索赔;使工程施工始终处在“按既定设计执行”的状态,才不至于造成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恶性循环。
3.3 决算审核
【 abstract 】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method mainly have static pressure method and hammer the of the two. This paper mainly rel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terial, of a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of the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and described.
【 key words 】 building foundation;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预应力管桩的特点
1.1 管桩工地机械化施工程度高,现场整洁,不会发生钻孔灌注桩工地泥浆满地流的脏污情况,也不会出现人工挖孔桩工地到处抽水和堆土运土的忙乱景象,可以24小时连续施工。
1.2 管桩施工速度快,一台打桩机每台班至少可打7-8根桩,可完成20000kN以上承载力的桩基工程。由于建设工期缩短,创造了时间效益,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1.3 施工中由于压桩引起的应力较小,且桩身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拉应力,桩头一般都完好无损,复压较为容易。
1.4 单桩承载力高。由于挤压作用,管桩承载力要比同样直径的沉管灌注桩或钻孔灌注桩高。
1.5 对持力层起伏变化大的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因为管桩桩节长短不一,通常4-16m一节,搭配灵活,接长方便,在施工现场可随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调整接桩长度,节省用桩量。
1.6 运输吊装方便,接桩快捷。管桩节长一般在13m以内,桩身又有预压应力,起吊时用特制的吊钩勾住管桩的两端就可方便地吊起来。
2 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技术探讨
2.1 材料进场
对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质量,着重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管桩的外观如是否存在表面裂缝、桩端面的平整度、桩身的弯曲度、壁厚、桩外径等指标也均应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要认真检查进场管桩的产品质量保证书、合格证、检测报告等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
2.2 运输、堆放和起吊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运输和堆放时,应考虑自重和支点设置变化可能在桩体内产生影响桩身质量的大小不等的内力。要求堆放管桩的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底层管桩均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垫木,并挡以楔形木防止滚动。管桩堆放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严禁层间垫木上下错位设置。管桩应按计划分批进场,分类堆放,并应结合施工总平面图和打桩顺序,在不影响桩机行走情况下,尽量靠近打桩区域堆放,以避免二次盘桩等。
2.3 压桩机械选择
一般要根据设计单桩承载能力和具体的工程地质资料选择合理吨位的机型。如果压桩机的吨位选择过小,可能出现桩压不下去的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如果压桩机的吨位选择过大,则对施工现场地耐力的要求将大幅提高,特别在新填土、耕植土及积水浸泡过的场地施工时易发生陷机,可能造成桩位偏移大,斜桩,甚至桩头、桩身破损、上下节桩接头断裂,或上部桩体被挤坏等质量事故。
2.4 沉桩施工工艺
2.4.1 采用预钻孔打桩工艺
即先在地面桩位处钻孔,然后在孔中插入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压至设计标高。预钻孔深度和孔径与桩长(径)、土质、临近建筑物距离等因素有关,以不致明显影响单桩承载力和陷机为原则;实际工程中通常钻孔深度在1/3桩长,钻孔径比桩径小100mm左右;对于大吨位桩机时,应慎重使用,送桩孔应及时回填。
2.4.2 合理安排沉桩顺序
为了保护附近的建筑物等,群桩宜采取由近而远的施打顺序。
2.4.3 控制压桩施工进度
适当控制压桩施工速度,为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提供合适时间;实际工程中,这样做可能会延长施工工期,但有时还是需要的。
2.4.4 先施工围护结构
沿被保护建筑物等打设防护桩或者先施工较深基坑周围支围护结构(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利用其约束沉桩带来的挤土影响,此时施工需与设计紧密结合,保证足够的基础承载能力和科学的可施工性。
2.4.5 减小孔隙水压力
可采用井点降水、设置隔离砂井、预钻排水孔(板)等方法,但是必须注意降排水会引起土体固结、孔隙水压力分布梯度改变,可能带来意外事故,应结合具体工程情况,慎重采用。
3 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探讨
3.1 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是工程质量形成的主体,要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施工单位要设立专门主管质量的副总经理。协助最高管理者加强质量管理。要建立质量管理的职能机构,领导、监督各级施工组织加强质量管理。
3.2 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手册和操作规程。体系文件是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管理的依据,要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讨论,全面贯彻落实,形成人人重视工程质量的氛围。
3.3 要根据工程的特点,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将工程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层层下达,层层落实,落实到每个作业班组,落实到岗位和个人,使每个人都了解并完成本职工作的质量要求和具体质量标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3.4 按质量计划实施过程控制,前后工序间要有交接确认制度。关键质量控制点实行施工质量认可签字制度,只有上一道工序得到质量认可签字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现场发现不合格或不符合规程的作业,不能保证质量的操作方法、手段和措施,质量监督人员可行使否决权,并通知其弥补、停工或返工。
3.5 加强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检验。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是永久性工程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影响极大。凡是进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生产厂家都要提供质量合格文件,即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等。施工单位质检部门要对现场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逐项检查。凡是不符合设计文件和图纸要求等,不符合合同文件质量条款要求的,一律不能使用。
3.6 建立质量记录资料制度。质量资料,是实施质量控制活动的记录,它详细地记录了工程质量控制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对工程质量控制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竣工、投产运行、完工后的维修管理都是有用的记录资料。
4 结语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事故或质量隐患。作者建议今后类似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全过程讨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方能得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清、监管不力
工程管理的力度不足,问题往往都出在管理层的思想觉悟不足,对工程管理的重视不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旧有建筑的拆除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不高、难度不大、不需要多余管理的工程,因此拆除工程的管理工作经常会被管理人员无意识的忽视。也就是说,因为管理人员的外因和工程本身性质的内因,拆除工程的管理工作很难很好的展开,经常出现管理工作与现场情况脱节、建筑企业违规进行拆除工作的问题,而责任没有落实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更是频频发生。
1.2 建筑单位违规转包
有些建筑单位为了谋取更多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将拆除工程违规承包给没有相关资格证的建筑队。这样的单位或个人接入工程后,时有出现为了赶工而不按照流程施工、以次充好的行为,容易在工程中造成对后期工作影响严重的隐患。
1.3 违反建筑拆除工程备案制度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将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拟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拆除施工组织方案,堆放、清除废物的措施等资料报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不少建设单位在措施不到位、没有办理备案手续的前提下,擅自进行拆除作业,致使拆除工程安全监管失控。
1.4 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技能缺乏
在目前的建筑业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农民工是建筑团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拆除工程的施工现场往往条件落后,现场的主要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在建筑行业地位较低的农民工,这些工作人员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的意识淡薄,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操作规范不重视、不熟悉,对拆除危房施工作业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就算发现了安全隐患存在也无法及时解决。在拆除作业时,往往楼板上人员聚集或堆放材料,作业人员站在作业面上操作,被拆除的构件随意堆放,事故安全隐患严重。在个别工程现场,作业人员甚至不戴安全帽进行作业。
1.5 利益驱使
有些施工单位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人为的减少了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时间,对于安全保护设备的投入也非常有限。在施工现场不按预定方案进行作业,也不做提前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根本不到位,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要么只是挂个名头,要么干脆不设立职位,工人的违规操作根本不受管制。有时为了赶工期,施工单位会有意识的采取垂直交叉作业的方式来进行建筑拆除,而这样大大提高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对策及建议
2.1 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
各级政府所属的质量监控机构是督促建筑企业重视施工安全的最重要主体,而在这一项工作中非政府所属的检查机构也起到了相当的辅助作用。所有人都必须认识到建筑拆除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这首先就需要监管机构将监管职能履行到底。其中,在落实监管责任的时候,要对工程安全监管和现场安全监管的责任有明确的划分,将责任明明白白地落实到个人。
另外,为了更好地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施工单位应该提前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设置并检查,有关部门也要对其中的关键点进行审查,如果审查结果达不到要求,那么就应该要求施工单位不能开工。除了尽可能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之外,对现场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也很重要。及时的对操作人员进行教育除了可以提升他们的觉悟之外,还可以间接地提升他们操作的严谨性,以达到在工作中减少人为失误的目的。监管机构完善监管职能、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方式、建筑单位提升思想觉悟,只有三者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建筑业的拆除工程整体水平得以提升,也将对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有重要意义。
2.2 严格执行建筑拆除工程相关规章制度
任何行业都有其相应的规则,如果这些规则得不到很好的遵从,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项目耗时长、工程量大、涉及的资金投入和后期可能会造成影响的人群都非常巨大,这些性质都导致了建筑项目中容不得半点差池。建筑单位必须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拆除工程,同时要严肃杜绝施工企业将拆除工程承包给不具备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将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安全生产许可证,拟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拆除施工组织方案,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等,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措施不到位、没有办理备案手续的,不得进行拆除作业。
2.3 施工单位要加强建筑拆除工程的安全管理
施工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对于拆除工程的重要性,从而重视这项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施工单位要对拆除工程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拆除工程是工程正式的一部分,需要像普通工程一样在开工前实际组织方案,进行明确的人员分工安排,这样才能落实现场的安全保护措施。要对工程中负责检查和管理的人员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确保工程中不能出现转包的现象。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依照《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操作。人工拆除作业时,禁止人员在楼板上聚集或重物堆压,以避免楼板无法承受负担倒裂产生人员财产损失;作业人员应站在稳定的结构或脚手架上操作,被拆除的构件应有安全的放置场所;人工拆除施工应从上至下、逐层拆除分段进行,不得垂直交叉作业。作业面的孔洞应封闭;人工拆除建筑墙体时,严禁采用掏掘或推倒的方法;拆除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施工单位应该组织专人定期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人员操作是否规范、材料质量是否合格、现场清理工作是否到位。及时的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可以偶小的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而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应该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和重视,等到隐患解决后才能继续施工。
针对目前取得专业拆除工程资质的建筑企业较少,且单个建筑拆除工程工程量不大、利润低、危险性较高,这些问题导致了拆除工程经常被承包给某些小单位或个人来完整,这些团队往往并不具有相应的资格能力。建议政府加强政策规范和引导,积极培养建筑工程拆除市场,使之规范和完善,有利于安全监管。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改进建筑拆除工程的安全管理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专业监管机构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肃生产经营的纪律;建筑企业则应该自觉主动的维护行业的秩序,做到不以次充好,不拖延进度,不胡乱赶工,尽最大能力做好每一个工程项目。建筑拆除工程的动工需要齐备安全生产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其他资历证明,建筑企业要将建筑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从多方面综合来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320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985院校38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
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
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
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14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LI Yat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a application work.The new training target focus on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own the work skill on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high efficienc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till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me reform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solve the incorrect recogni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for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0 引言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 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 320 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 985 院校 38 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
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②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③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 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④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⑤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更好便于学生实现学校与单位的零对接,培养出更符合建筑业现代化行业标准的T型综合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现代化专业教育改革,避免专业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以BIM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稳定实训基地建立长期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同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实践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更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应用人才。
注释
① 刘帅,姚少臣.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探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4(32):127-128.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也称《建筑工程概预算》或《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建构工程造价知识体系,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拓宽视野;二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即算量、计价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实际建筑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量。能借助相关定额、清单、文件,完成具体的建筑工程造价确定。该课程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教学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教材缺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选择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遇到最大的问题也就是教材问题。由于本课程具有政策性强、区域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工程造价正处在改革之中,这一点与发展较为成熟的基础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国家新规定、新规范的理论方法部分没有办法及时编入教材,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教学内容也过于学科化和系统化。甚至部分有些教材选用的工程实例仍以砖混结构为主。完全脱离实际.实用性不强。因此教材的滞后性给该课程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二、生源素质低
高职院校生源大多是中考或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基础差、理论底子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标、学习习惯不好。这是整个高职教育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很难,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于图纸的识读、构造做法和施工工艺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二是学生接触实际工程时间较少,感性认识不足,未形成系统的工程知识。这些都制约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无形中增加了更多授课内容,正常教学内容带来很大压力。
三、课程内容多
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要讲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包括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定额的内容及应用、建设项目各阶段工程造价(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内容及确定的原理与方法等,还要通过大量案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工程量计算规则对具体建筑工程进行工程量计算及工程造价确定。在教学中要同时完成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内容的讲授。有限的学时显得非常紧张。目前专业课程学时普遍被压缩。以我校为例,不同专业所开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学时不同。最多84学时,少的仅56学时。要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完成内容繁多的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
四、课程综合性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立在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组织与技术、建筑力学与结构等课程基础上的综合性课程。只有掌握了这些土木工程技术平台课程的专业知识之后。才能学习本课程。要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能融会贯通前期所积累的专业技术知识,尤其对综合识图、施工工艺与施工组织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较高。教学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恰恰暴露出学生在这些方面相对薄弱,这是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就我校上学期在新校区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来推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点反应得极其明显。
五、课程专业技术性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不仅要讲解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土建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的方法。还要讲解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确定和控制,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内在逻辑性。之前若没有进行过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将无法学习本课程。因此,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以外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会有很大难度。
六、课程内容政策性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受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变化影响较大。有关规范修订、新规范颁布实施都会引起课程内容变动。例如,200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颁布实施使得工程计价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革;2005年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修订使得建筑面积计算方法有局部修改;目前2008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已颁布实施,新增了部分工程价款结算的条文,工程量清单要求项目特征另列等,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补充。计价过程中采用的定额、计价文件一般由各地区、省份自行编制。使用范围具有地域限制性。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这给教师备课带来较大的挑战。增大了备课工作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趋向国际化和全球化,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压力,建筑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其建筑管理措施。建筑工程管理属于应用型的科学,它揭示了项目管理与运作之间存在的客观规律,是由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而总结出的结论,所以,它可以指导工程实践。建筑工程管理的高效性能确保企业的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筑工程管理上,以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
建筑工程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它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还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每个建筑企业要想承包一项工程,都必须要经过投标报价,等到中标成交后再签定合同,进而按照工程的工艺要求、性质特点和规模大小,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施工设备及能力,以最大限度实现动能的调动,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最后选择出最合理科学而又经济的施工方案,妥当安排施工中各个阶段的工作,在组织上加强管理,可以降低成本。
2.工程质量、安全的保证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则组织施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问题,并及时解决。加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也符合节约的成本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出于这个原因,施工企业应不断提高操作员的专业技能,严格检查工程质量并验收。同时,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避免诸如垫层增厚,基础挖深等情况的发生,减少人力和物力的不必要浪费。
3.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建设行业要想实现高效,稳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管理体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应就出现的问题找出有效的办法,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它的发展和复兴建立在大量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项目管理在建筑行业应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一些建筑行业的业主项目管理的意识非常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的优势。没有使项目管理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但更多的建筑施工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业主往往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技术上解决,无需额外的开支来进行项目管理。所以,大部分建筑公司并没有建立与工程项目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系统。
2.工程项目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我国建筑工程还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以及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现在,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系统的项目管理机构,只有一小部分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关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课程,此外,大部分的施工单位从来没有创建完整系统的项目管理程序和工作手册,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还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应用软件系统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3.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总体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承包商,施工单位的整体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在建筑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今天不能满足其需求。目前,我国的设计单位大多数为全面的综合性设计单位,包括结构,建筑,电气和机械等多种类型。由于组织过于复杂,导致设计单元不适合于当前国际流行的以设计为主的总承包制度。此外,监理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监理的特点、任务、机制了解不到位,监管不力,仅限于监控施工质量。遗憾的是,国内的很多项目的工程管理都被国外的一些公司所承揽。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问题控制措施
我们只有努力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以及成本支出,这样才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双赢。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用来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以供借鉴。
1.加强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并进行强化培训,通过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以及道德素质的培训来达到提高员工的管理创新意识,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业绩进行分析与评价,利用培训考核,绩效考核的形式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提高积极性。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建筑相关专业知识,还必须精通计算机,理解经济和企业管理,所以,建筑施工管理培训不应只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还必须重视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项目管理”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人才,本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和管理实践积累的组织能力,以提高其整体的管理能力。
2.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力求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使建筑施工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是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想使得管理体系完善并健全,首先必须要对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进行优化配置,设置功能齐全,并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将人员的数量适当进行调配,从而满足项目具体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换句话说,建立企业内部要使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来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趋于制度化,规范化,以确保可以有效落实该制度。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观念的创新
施工管理理念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还相对过于传统和保守,缺乏创新。这样的项目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在高速发展的建筑施工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管理理念,在学习上不断追求创新。换句话说,施工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更新建设管理理念,创新和改进传统的施工管理理念,使它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要素和想法。此外,必须立足于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来进行创新和改进,实现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4.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三控”力度
建筑工程管理中所说的“三控”主要是指工程质量的管控、施工进度的控制以及施工成本的控制等。为了实现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充分结合企业的各项职能和质量管理,形成质量领导责任制,以保证落实工程质量,提高质量意识,全方位提高质量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秉持着“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合理组织生产计划。利用计算机,找出合理而正确的施工方法,进而就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均衡施工。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制定工期目标责任制,即把自己的利益与工期目标联系起来,紧密挂钩。与此同时,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要求的基础下,还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核算,建立完整科学的工程核算管理体系,尽快办理已经竣工工程的转资,从而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成本控制主要有材料成本控制、劳动力成本控制、机械成本控制以及现场成本控制等,利用有效的现场管理、提高生产率来降低工程成本,从而使建筑工程管理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效。
结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比较繁杂,从刚开始的竞标到最后工程竣工,中间需要经过前期规划、工程概算、施工监理等主要环节,系统性要求极高。随着近几年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私营建筑企业,这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的局面变得更加混乱,减弱了建筑工程管理的运作机制。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存在的这些问题造成了材料浪费,使得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因此,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