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新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9 10:29: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作物种植新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玉米需求量越来越大,玉米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相应的玉米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玉米种植技术已经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1 简述我国玉米种植现状

我国种植玉米的历史悠久,是玉米产量大国。目前,我国的玉米种植现状具有以下3方面的特点:玉米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我国的农业部门也在玉米种植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致力于不断优化玉米的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玉米的种植规模在逐渐增大。玉米不但可以作为粮食供人们食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其他物品的原料、能源等;玉米种植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这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表现,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玉米生产工作的效率的提高。

2 对玉米种植中新技术应用效率的分析

2.1 对高产栽培技术的分析

高产栽培技术是每项农作物品种种植的必须技术之一,应用于农作物生根发芽和后期的成长过程之中。所以,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保证玉米的质量,在基本的栽培技术上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评判栽培技术的先进与否则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进行具体分析。由于国外的玉米种植与栽培技术研究早于我国,并且国外的技术创新发展也早于我国,因此,国外很多优秀的玉米栽培和种植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当然,国外的经验是不能照搬照用,因为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种植玉米的实际情况也会大有不同,因此需要在引进国外技术经验的同时,综合考虑我国本土的玉米种植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做出必要的调整,从而研发出属于我国的、适合我国玉米种植需求的栽培种植技术。

2.2 对密植技术的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种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土地利用率低和单位面积种子种植数量有限,而在玉米种植技术中,密植技术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技术。密植技术是我国在进行玉米种植研究的过程中研发的重要技术,是对我国农作物种植技术的革新,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种植玉米的必备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阳光以及肥料等,这些是实现玉米生长的基本条件,只要具备这些条件,玉米就能够成熟,创造产量,而如果能够合理地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条件,则能够实现玉米产量的提高。密植技术就能够为玉米成长提供这样的条件。因为科学合理的密植技术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设计了合理的株距,保证了每颗玉米植株都能够接受到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加之合理的肥料施放。节约了种植面积,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没有浪费多于的土地和肥料,是一项一举两得举措。因此,密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是值得继续推进和改进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2.3 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

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农作物种植必须进行解决的问题,因此与病虫害作斗争是农作物种植者需要不断思考、研究的问题。只有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将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要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进行控制,可以通过无菌培养的方式培养玉米种子,从而保证玉米种子在发芽生长期内不受到细菌的不良影响,提高玉米种子的成活率以及生长速率。种植人员还要随时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提高对病虫害的敏感度,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一旦发现便立刻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解决;日常管理中还可以通过定期喷洒农药的形式将病虫害扼杀在摇篮之中,防患于未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3 小结

篇(2)

前言

一旦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取得了新的提高,其增长提拔也由质量型替代了传统的数量型。因此 , 这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及影响 , 并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围绕提高牢固单位面积产量,发掘作物自身的高产潜力等集成技能攻关的,同时,也要看重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技能范畴的开辟以及研究。现在我国的农业办理要领正在渐渐由集约型替代传统的粗放型办理,我国新时期现阶段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生长面临的紧张任务便是怎样有效地办理农作业效益、品种、布局、质量等问题。

1 关于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1 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 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1.3 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2 如何选取正确的培养材料

2.1 种子的选择

引起病害产生的缘故原因有,播种了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要领对播种的质料进行处理惩罚,以警备病害的产生。

2.2 播种区的选择

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偶然种子和无性繁殖质料并不能用处理惩罚的要领来有效地办理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2.3 贮藏

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连续生长,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来年病害也有加重影响,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3 田地栽培的其它注意事项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当地的农艺状态举行科学的办理,在作物生长的进程中,水肥办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干,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在生产中,为和谐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进程中,增长磷肥的用量,采取氮、磷、钾共同利用的步伐,可在肯定程度上低沉小麦锈病的产生。如在小麦种植进程中,增长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低沉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长钾肥的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应根据田间测土环境,从而低沉作物的病害,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对小麦锈病,为警备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产生。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应恰当控制氮肥用量,增长硝态氮肥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产生。

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要领方面,如果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够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产生,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产生。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停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产生影响明显。

4 农作物栽培的创新分析

4.1 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4.2 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4.3 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4.4 应用创新的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达了增产的目的,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5 对农作物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

5.1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1)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水分是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分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

(2)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总而言之,对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干系。在选种精良品种的根本上,配套良好的种植技能,才能得到丰产和稳收,联合多年农业技能推广事业,就农作物种植办理探究如下,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引导。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S8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27-1

在东北高寒地区,农民会常常在与养殖柞蚕的场地相邻的地方开垦耕地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由于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喷施各种化学农药,影响柞蚕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为柞蚕的养殖业带来一定的损害。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二龙山蚕种场的柞蚕附近的二龙山农场在柞蚕的生长季节曾经两次使用飞机喷洒灭虫农药,由于药液的漂移而导致柞蚕受到药害,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由于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相继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附近场地的作案养殖。因此,在进行柞蚕养殖时一定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蚕事、农事活动实有必要。

1 农事时间安排

由于柞蚕一般在野外生活,生长发育时期在每年的7-9月份,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是8-30℃,在黑龙江省的农作物种植多在5-6月开始播种,因此只要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种植生长高峰期不是与柞蚕生长发育期相交叉的,可以有效避开农业生产对柞蚕养殖的不利影响。

2 安排农作物种植种类

由于山区具有昼夜温差大、空气质量高的气候特点,因此,除了在时间上与柞蚕养殖错开以外,还可以根据气候优势开发绿色食品的种植,如种植香瓜、西瓜等极佳品质的绿色瓜果,可以有效避免农药对柞蚕的伤害;种植的农作物还可以选择抗病虫的优良品种,以减少种植过程中农药的用量;养殖柞蚕的场地也尽量选择与大面积耕地相远离的地块;由于烟草开花时对蚕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柞蚕的养殖场地一定要远离烟草种植地。

3 选择合适的药剂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是可能完全禁止使用化学农药的,但农药使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以避免农药的残留对柞蚕造成药害。如柞林下部的耕地早期需要使用农药时,应当尽量选择喷洒后无漂移的农药,同时要根据气候条件进行施药。禁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可以选择对柞蚕生长发育没有危害的生物方法,如采用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但是在使用菌制剂时候应当慎重,必要时,可以在经过田间试验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如果各种条件允许,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可以覆盖纱网防治病虫。

4 联合作业灭鼠

选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进行联合灭鼠,具有杀鼠谱广、毒力强、使用浓度低、适口性好、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有特效解毒剂及一次投饵即可杀灭害鼠的特点,农田灭鼠可按洞或每间隔5m或按棋盘式投放药剂,每处一堆,每堆5g。投饵4-6d后即可出现老鼠的死亡高峰,灭鼠率达到90%以上。灭鼠活动多在春季雪化之后进行,此时老鼠的基数低,即将进入大量繁殖阶段,同时也是觅食高峰,老鼠在野外很难寻觅到食物容易取食毒饵。投饵量一般是根据老鼠的发生密度而确定。为保证比较好的灭鼠效果,应做到药量、空间、时间三饱和,投饵后若饵料已被全部取食,应及时补充投饵达到撒灭全部鼠群。被老鼠为害过后作物可以喷洒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剂,以增加作物的生长势,降低鼠害带来的作物减产。

5 选择抗病抗虫的优良品种

在同等品质的前提下,应选择水平抗性比较高的作物品种。在预测某些病害有严重发生趋势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具有垂直抗病性的品种。此外,不同品种间的作物抗虫性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合理选择抗虫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6 改进耕作,抗逆增产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可以采取间作、轮作、超深松以及秋整地、人工锄草等耕作辅助措施,通过物理方法改善土壤条件,为农作物的生产创造出更加合适的生态环境,从而降低病虫鼠的自然生长基数,从而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减少对柞蚕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4)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97-01

1 玉米种类的选取

选取种类是玉米种植之前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玉米种子的品质不行,就没有办法进行之后的农作种植工作。玉米生产量的上升,最主要的就是选取玉米种子这个环节,有一定种植经验的农民在选取种子的时候会有多方面的考虑。结合我国北方地区辽宁的真实状态而言,在选取玉米种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的方面包括市场的影响因素、地区的气候因素、病虫的危害。

根据市场的影响因素方面,在进行种子选取的时候要结合市场上对种子的需求,例如是水果玉米或者是糯玉米,这对玉米种类都是有不一样的要求的。结合以前的农作经验,可以发现不同的时期对玉米种类的需求会对玉米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旦某一个种类的玉米价格非常贵,就能相应的提升玉米的生产量,但是价格太低的话就会降低玉米的生产量。

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因素方面,在选取种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气候,由于辽宁的纬度比较高,导致了夏季时期的气温会大幅度上涨,但是冬季时期温度会下降,需要选取玉米种子十选取耐寒耐热性比较好的一种,若是辽宁的热量充分,就能够选取生长时期比较小的一种。结合以前的种植经验具体分析,若是地面平坦而且热量充分,可以选取生长时期比较长的种子。

根据病虫的危害方面,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时期,每个时期都会有病虫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玉米的生产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且影响日后的生产量,因此,在选取玉米种子的时候必须选取抗病性比较好的玉米种子,对大部分的病虫危害有一定的抗击性。

通过这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种植之前对玉米的选取十分关键,若是缺乏考虑以及经验,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辽宁区域的玉米种植和生产数量。

2 玉米苗的养护

完成选取玉米种子之后的重要环节就是进行培育玉米苗,培育玉米苗是要以合理的种植技术以及种植理论作为依据的,若是没有一定的培育玉米苗经验以及理论就没有办法生产出健康的玉米苗。在进行培育玉米苗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考虑七个方面,分别是晒玉米种子、种植玉米、给玉米施肥、铺盖塑料膜、移植玉米幼苗、玉米种植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危害的提前预防。

晒玉米种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许多人会忽视玉米种子种植前的环节,因此,玉米种子没有前期的发育,在种植之后的生长中通常会产生许多问题。晾晒之后的玉米种子可以在一定时间里吸取许多营养以及阳光,有很好的生长环境,但是没有晾晒的玉米种子在这个方面的吸取能力比较薄弱;种植玉米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种子之间的距离要把握好,不可以太密集也不可以太稀疏,这两个方面想想都会玉米的生产量产生影响,太密集的种植会让玉米种子得不到足够的生长空间,太稀疏的种植会减少玉米的生产量,完成分放种子之后要再覆上一层湿润度足够的土,不要过干或过湿;给玉米种子施肥则是因为每种农作物的种植都要肥料帮助生长,若是没有施肥,农作物在生长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空间,玉米需要更多的肥料,主要成分是氮和钾等多种微量元素,在给玉米种子施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量,不要太多也不可以太少;覆盖塑料膜这个环节是因为农作物的种植过程有不一样的季节,而且辽宁当地冬季时期的温度过低,玉米种子很容易被冻死,在12月―2月份的时候,是辽宁区域温度变化比较明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有相应的保养对策,保证玉米的生产量,给玉米种子覆盖塑料膜是增加辽宁的土地温度,增强对玉米种植环境的养护;移植玉米幼苗是让玉米幼苗有更多的生长空间,强化玉米幼苗的生长竞争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玉米的口感更美味。移植玉米幼苗之前要结合幼苗实际生长状态,在玉米幼苗生长到5cm的时候就可以移植了。许多农民觉得玉米幼苗的移植过程中不需要携带土质,这种移植观念并不正确,在移植的过程中玉米幼苗的根部要携带一部分的土质,这样的移植方式可以保护幼苗的生命,加上给玉米幼苗的根部套上有营养土的物质杯子,储存一定的养分,确保移植过程中水分不会过多的流失;玉米种植管理技术是玉米种植以及生长的必备环节,没有优良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管理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玉米的生产量。合理的种植管理中包含给玉米幼苗进行合理的施肥,并且结合季节的变化来改变水的用量,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副作用。另外一个被忽略的重点就是给玉米除杂草,所有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作都是除杂草,但是现阶段的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了许多专业的除杂草剂,但是用量的不合理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本文比较推荐人工除杂草的方法,不仅对玉米的生长没有负面作用,而且可以减少一部分经济费用;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病虫危害的提前预防,玉米根部通常会有锈病,对这个病虫危害要定期进行检查,提前预防,保证玉米的生产量。

3 总结

我国十分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就是玉米,玉米的种植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关键的作用,在种植玉米的过程里我们要用合理的农作方式以及农作技术,从而确保玉米的种植生产数量,提高辽宁地区的农业经济收益,推动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及影响,并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围绕提高牢固单位面积产量,发掘作物自身的高产潜力等集成技能攻关的,同时,也要看重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技能范畴的开辟以及研究。现在我国的农业办理要领正在渐渐由集约型替代传统的粗放型办理,我国新时期现阶段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生长面临的紧张任务便是怎样有效地办理农作业效益、品种、布局、质量等问题。

一、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1、农作物农药高残留

农作物在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为了让农作物健康的生长远离害虫的危害,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方式。但是因为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对于农药使用过度,用药太过于盲目跟风,这导致了农作物含有有毒物质和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不但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会让食用者的身体受到损害,非常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

2、盲目使用肥料

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因为对于农作物的了解不全,欠缺农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对土壤构造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滥用一些化肥材料。这严重污染了土壤,导致了土壤肥力的降低,更降低了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和农作物原本的营养价值。

3、土地污染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现在大多数农作物栽培地周围都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废气废水排放出来,而房屋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在周围随意丢弃。这不仅严重的污染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培植会严重的破坏农作物的内部构造,而人们食用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体健康,这就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初衷。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中应把握的要点问题

1、把握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1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1.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

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2、选取正确的培养材料

2.1种子的选择。引起病害产生的缘故原因有,播种了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要领对播种的质料进行处理惩罚,以警备病害的产生。

2.2播种区的选择。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偶然种子和无性繁殖质料并不能用处理惩罚的要领来有效地办理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2.3贮藏。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连续生长,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来年病害也有加重影响,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三、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技术对策

1、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

无公害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环境是当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所以为了无公害农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修建一个专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场地。这个场地的选址也是当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场地的环境好坏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安全问题,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需要在一个远离工厂民居、环境纯净没有污染的场所。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天然无污染,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选择优秀的农作物品种

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优质的品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可以保障农作物得到高的产量,可以降低农业和化肥的使用次数保障环境的纯净。优质农作物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品种,并且按照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土壤条件来制定栽培方案。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管理技术才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才可以让农作物真正做到天然无公害。

3、科学治理和预防病虫危害

防治病虫危害是农作物栽培过程当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重视预防,治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需要对农作物做好管理,尽量避免对农药的使用。若是出现害虫,可以采取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农产品盲目胡乱的用药,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能够溶解的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还要保证农药的用量,保障农产品无农药残留。

4、制定预防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措施

土壤作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关键内容之一,做好预防重金属的污染工作是栽培者的关键环节,栽培者在栽培农作物的时候对土壤的重金属要事先做好检测,对土地要经常进行翻垦,最大限度的收集土壤的重金属,并且做好避免外部环境对土壤干扰的工作。

四、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

1、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2、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3、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4、应用创新的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达了增产的目的,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中也突出了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引入新技术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对管理技术进行根本上的突破提高,才能够让农作物栽培更加的适应生产。

参考文献

篇(6)

安阳与晋冀鲁相接,位于河南省北部,处于北纬35°50''''~36°20′,东经113°40′~114°45′。安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光充足,气候柔和,春季少雨,夏季雨分充足,秋季气候温和,冬季气温低,少降雪。滑县位于安阳的东南部。根据滑县气象局资料,在2010~2011年之间,气象状况如下:气温:气温最高为7月份的28.8℃,最低为1月份的-4.7℃,年平均气温13.9℃。降雨量:降雨量最大为251.2mm,总降水量为610.5mm,雨量集中于七八月份。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最大为216.8,最低为7.7,全年日照时数达到2087.0。

2滑县农业概况

滑县是农业大县,是小麦,玉米,花生种植的重要生产基地。农作物的套种方式包含小麦一玉米、小麦一芝麻等,都是一种二熟;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为一年一熟。岗丘区2007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为75606.57hm,其中小麦等粮食种植物面积约为55880.39hm,其种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3.91%,在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占37.65%,谷子占12.6%,玉米种植面积占12.04%,薯类作物占9.64%,豆类植物面积占2.36%。经济作物种如棉花等种植面积为11227.9hm,其种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14.85%,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占10.07%,芝麻种植面积占1.26%,油菜种植面积占0.84%,花生种植面积占2.68%。与此同时,花卉种植也占有重要比例。花卉种植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积极性。虽然有良好的日光等气候资源,但其农业种植仍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1)从所处地域来说,很多地区地势不平,土壤贫瘠,而且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有营养的矿物质冲走,导致土壤透气性能差,所含有机物量少,由此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缺乏充足的水资源。降水不足,有时候甚至连续多天的零降雨量,导致旱灾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生长。安阳市春季降水量仅为80.6mm,年平均降水量为139.22mm,滑县春季降水量为101.2mm,年均降水量为152.61mm。春季是农作物播种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水分,而缺水以及干旱会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3农业应对气候的有效措施

3.1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对农作物的种植实现优化合理的布局,调整好小麦、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发挥花卉种植的优势,扩大抗旱农作物诸如红薯以及谷物等类型的种植面积;其次,对不同类型的田地,不同对待,如地理条件好的盆地等区域,大量种植小麦,并实行套种,增加田地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在易旱区域种植耐旱性的芝麻,其经济价值高,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其间实现芝麻与如红薯等低杆农作物的套种,合理利用每一份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粮食基地的不断扩展。

3.2推行有机旱作农业模式

科学考察农田情况,以各类农作物的特性为基础,根据不同农作物所需要的水分以及需要的有机无机物质规律,加大诸如秸秆之类有机肥的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对农田进行集约型生产,精耕细作,从根本上改善土壤涵养水源以及有机肥的能力;同时,优化耕作制度,易旱,土壤薄的低产出田地,实行轮休制度,并及时进行细耕保墒,慢慢改善土壤,改变农田质量,对于保水性好,土壤肥沃的田地,及时播种,实行一年两熟。在春耕播种时,选择抗旱,需水量少以及早熟的优质品种,同时,多采取一些诸如开沟等雨以及旱摆寄种等方法,加强农作物的成活率以及生长率,提高农田的收成效益。

3.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篇(7)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篇(8)

中图分类号:S32 文献标识码:A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具有广泛遗传多样性的种质资源类型,成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贵州省的土壤面积共有15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之多。

1 贵州省的品种改良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作物的传统育种技术以杂交育种为核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随着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杂交育种在遗传基础的狭隘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育种家们开始把眼光放在远缘杂交和诱变育种上。新的育种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能够克服品种间多次杂交的退化,还能最大程度上保留作物的优良性状,并且还能通过诱变育种,开发作物新特性,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的进展。

作物育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物品种遗传改良在作物增产中所占的份额较大。50多年来,贵州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以稻、麦、棉等作物品种的种植和改良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2011年贵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多达306万hm2,比2010年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多达53.6万hm2,比2010年增长1.3%。

2 贵州省品种改良的研究和推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贵州省的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发展成为丰年有余,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特性和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近年来,贵州省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条例,为搞好农作物品种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在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加强品种试验、推广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工作。

2.1 玉米品种改良

1995年后,贵州省主要进行“兴黄单89-2”和由安顺市农科所研究培育的“安单136”2个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这2个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特性。自此,贵州省的玉米品种推广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引进高甜、高赖氨酸等特种品种玉米,玉米品种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水稻品种改良

水稻是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一直都是各级农业部门还有广大农民关注的重点,到90年代初期,在品种合理布局的条件下,两段育秧等技术的配套推广和普及,杂交育种水稻品种得到广泛种植,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省水稻的生产和发展。“十五”时期,目前贵州省的水稻生产区域可分为温暖作稻区和温和作稻区。温暖作稻区主要是指海拔在12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种植“金优63”、“K优5号”、“岗优22”等中晚熟杂交水稻品种。

3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贵州省的农作物发展成增长趋势,但是发展中暴漏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3.1 种质资源的收集

优化种质资源的收集多集中在地方种质的收集,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育种创新材料收集不够重视。

3.2 种质鉴定评价

在种质鉴定评价方面,虽然是在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下进行的,但是受地区区域的影响,不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新品种进行鉴定分析。

3.3 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

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和综合研究还很薄弱。目前贵州省的农作物资源保存工作在不断地轮种条件下不能实现品种更新要求。种质保护机制也有待完善。

4 促进农作物品种改良的几点措施

4.1 加强对贵州省新品种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利用种子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传播功能,广泛引进新品种,严格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多点示范。在已经建设好的安顺市、思南县、贵阳市等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遵义市、铜仁地区、毕节等地区的新品种示范展示。

4.2 增加新品种创新研究的力度

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是作物改良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地方资源在其形态改良上存在的顽劣性,给作物改良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工作,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科学合作,促进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

4.3 完善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机制

近年来,通过审定在市场上流通的品种越来越多,面对各种各样的品种,造成了农民品种选择难度很大。我们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品种的选取,合理布局,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4.4 充分利用贵州省种田大户的带头作用

种子管理部门应该与各具有代表性的种田大户建立密切联系,对他们进行新品种的宣传、指导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新品种的优良特性,对新品种进行栽植培育,带动其他种粮小户积极主动推进新品种的推广使用。

5 结语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的改良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力度都需要我们走更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这单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所有农业研究者和农作物种植者共同努力,为实现贵州省农民增产增收以及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怡,邹军.贵州省特色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1(03).

[2] 耿月明,付云海,王世才,范水舟,罗必灿.品种审定制度要创新规范——中国种业发展问题研究之五[J].中国种业,2009(08).

篇(9)

 

据博罗县农调队对农业种植面积调查网点全县8个镇8个村民小组80户农户进行2010年的农作物种植实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县农民对2010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态度由前几年的消极、谨慎、观望转为积极、信心增强、力度加大;农作物播种面积由大幅下降转为2010年的略减;水稻、薯类大幅减少,玉米、花生、甘蔗、蔬菜大幅增加。

一、当前我县农民种植结构变化主要特点

(一)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根据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突出合理配置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延长专业化生产的产业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益的经济作物,使粮经作物比例趋向合理化。据此次调查资料,2010年全年实际播种面积粮经作物比例为45:55,2009年的为7:3。

(二)农民全年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略减。根据这次调查资料反映,今年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同比上年减幅为1.07%,而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减少5.4%。主要是因为国家和地方征用土地搞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为搞好农业集约化、产业化,以及引进外商、外资发展经济、大办果场、花木场、鱼塘等。

(三)我县逐年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由于我县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通畅,农业品市场低迷,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下降。我县各级领导注重农业结构和农产品价格等问题,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要,多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小论文,使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参与,信心增强。2010年农民的农作物实际种植面积略减,但复种利用率有所提高。据调查资料反映,2010年我县农作物实际种植调查耕地复种利用率为207.5%,同比上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

二、我县农业种植结构存在问题

2010年我县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区域结构,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今年我县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县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够合理,优质品率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由于我县与农业关联度较高的工业产业发展不够快,导致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业生产成果主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来实现。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升级和农业产业延伸,不利于农业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

(三)我县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拉力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三、优化我县农业种植结构的措施和方法

(一)政府各级领导应大力引进和保护优质农产品,积极宣传良种良法。在招商引资同时,注重引进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这些企业政策倾斜和优惠,逐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农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继续调减粮食面积,引导农民把调减出来的面积用以发展蔬菜、甜玉米等质优价好、畅销的经济作物上。我县处于珠江三角地区,濒临港澳,并与广州、惠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连接,市场需求量大,交通十分便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之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经济作物生产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三)积极发展其它特色作物,种植业逐步趋向“一镇一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地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形成较好的规模效应。有关部门应加强引导,促进各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上,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本地资源,分析市场需求并以其为导向确定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加强动员、宣传、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齐心协力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不断调整和优化粮食结构小论文,要积极深入宣传推广高层次的农业科学技术引进良种良法,大力推行“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实行产、供、销一体化。

(六)抓好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农产品的深加工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各级党政部门做好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的管理及产后的服务工作,抓好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粮食企业收购量居高不下,库存爆满,企业负担过重,粮食种植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须遵循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实际状况,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各种优势资源,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加快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新型耕作和种植模式的探索、尝试,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中国世纪之交的一场粮食革命,也是中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社会经济保持稳定繁荣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魏义章.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考[J]. 北京农科院技术咨询,2002,2.

[2]李强子,吴炳方,许文波.农作物分类成数的精度检验[J]. 遥感学报,2004,6.

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队对生活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搞好农副业基地建设,提高供应保障能力,让官兵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部队农副业基地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完善的生产条件保证粮食高产,对缓解部队农产品需求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基地种植业生产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影响着基地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正确的认识风险,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各种风险的影响,才能保证种植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一、种植业风险

(1)自然风险。以黑龙江省讷河市为例,该市地处高寒干旱地区,年均气温只有0.7℃,无霜期122天,年降水450.8mm,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风灾、冰雹、早霜等。生产条件限制了种植的粮食作物只能以早熟品种为主。按照目前的条件,基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成排灌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所以,在遇到自然灾害,特别是比较常见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时,基地的种植业遭受的损失巨大。如1998年洪涝,2003年春夏干旱和秋季洪涝,均造成了基地种植业的严重减产减收。

(2)市场风险。无论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产量和价格是影响种植业效益的重要因素。要想获得较高效益,就需要相对高位、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主体,无论是粮食还是蔬菜等作物的价格在市场中都是波动较大的,例如2012年秋季到2013年春季,玉米价格起起落落,从9月份的1.62元/公斤,到3月份降至1.3元/公斤,再到4月份反弹到1.5元/公斤,价格变化区间极大,使玉米的每亩效益最多可以相差到204元。种植业中,农作物丰产并不一定丰收,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选择正确的种植结构,保证基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稳定,是基地农副业管理的主要任务。

(3)技术风险。基地需要的农业人才是既掌握现代农业装备的原理和维护,又能够操作机械进行播种、中耕、收获等作业,还要通晓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部队招兵对象多为年轻的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官兵入伍前都没有从事过农副业生产的经验。进入部队后也没有进行农业知识的系统培训,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周期长,基地种植的作物种类多,很难在1-2年就将战士培养成种地能手。所以,基地技术力量薄弱,战士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基本技能欠缺,根本无法准确的完成种植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更无法判断技术的先进性,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

二、种植业风险管理对策

基地种植业的健康发展,依靠基地本身或者系统内部来实现,成本高,难度大,只有与地方农业、粮食、信息等部门充分合作,有效的利用国家、企业、合作社等现有的农业资源,取我所需,为我所用,才能够实现基地种植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1)以管理和技术来抵御自然风险。虽然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综合措施降低自然风险的危害。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应以地块为基础,准确划分每个地块的抗旱、抗涝能力,适合的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从管理的角度,按照本地的长期气候预报,合理安排作物布局,抗旱作物种植到易旱地块,耐涝作物种植到低洼地,降低灾害的影响。针对频发的干旱和洪涝,基地可以发挥大机械耕翻的优势,对基地的土地进行深耕整地,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遇到干旱土壤可以提水,遇到洪涝土壤可以迅速渗水,增强抗灾能力。还可以通过轮作,种植养地作物,坡地耕作垄向改变,减少水土流失。

在应用管理和技术的同时,基地应该积极参与地方的农业建设,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合作,扶持合作社发展优势农业,在此基础上与当地农业部门沟通,争取国家对基地投入节水增粮、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配套的水利设施,又利于基地优化种植结构,种植附加值更高的作物,提高种植业的产值和效益。

(2)依托专业信息部门来抵御市场风险。基地种植业要获得良性发展,就要保持效益的稳定,在每种作物种植前,通过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对市场走势做出基本研判。要实现对农产品价格有正确的预估,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相关的种植、产量、市场等信息搜集和分析,基地无法建立这样的部门,而地方的商业或粮食信息站是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基地应该通过与这些政府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获取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预判,这些部门没有的作物信息,基地也可以通过多年的连续跟踪,画出曲线,找出规律。

另一个保证基地种植业效益稳定的方法,就是寻找种植业订单,通过与加工或销售企业合作,将基地建成原料生产基地,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的原料来源,也能保证基地有稳定的经济效益,规避市场风险。还可以与种子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以基地的规模化土地为基础,利用国家、企业的扶持资金,将基地的部分耕地建成种子繁育基地,生产的种子供应给合作社、企业或者农户,既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也能够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种子生产,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新品种推广应用。

上一篇: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 下一篇: 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