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概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9 14:39: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全民健身概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全民健身概论

篇(1)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目标”。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促进城市及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有效载体。

包头是下辖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属欠发达省市,具有后发优势。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西北部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借鉴意义。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对地区全民健身起到重要作用,对推动包头市全民健身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期刊网、图书馆、包头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

(二)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3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4位管理干部以及5个市区级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场地设施与建设资金的现状分析

1.场地设施现状与分析。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基本模式由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组成。按照体育局的要求,包头市体育局从2005年到2014年年底利用彩票公益金共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数量如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16个,雪炭工程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3个,全国优秀体育公园1个(注:数据由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资料整理,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8月底)。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与真正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各级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全民健身投入经费现状与分析。全民健身投入的经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据调查走访了解,包头市全民健身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底,据统计政府对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830万元,包头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90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7.9%和52%,共计1730万元。部分缓解了群众对健身场地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建设

截止2003年,包头市建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各类体育协会33个;全民健身指导站共计建成256个。据调查,锻炼地点多为民众自发组织形成,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帮助形成的占少数。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设良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础,据有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包头市已拥有560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65人,一级86人,二级1527人,三级3526人。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而且多为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指导员严重不足。应从人员数量、结构、服务领域方面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三、结论

(一)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同时部分缓解了包头市群众对健身场地及设施的需求。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二)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仍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投入,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体育局和包头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计投入7千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部分缓解了包头市健身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近年来,随着包头市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健身需求日益强烈,与落后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的矛盾日益激烈。政府应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

(四)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多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指导率不高。应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服务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2] 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3]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篇(2)

关键词 全民健身计划 健身舞蹈 作用

一、前言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形成比较系统的全民健身体系,不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广泛深入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而健身舞蹈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逐步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它对于提高国民的身心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健身舞蹈

(一)健身舞蹈的含义

健身舞蹈既不是单纯的舞蹈,也不是单纯的健美操,它是建立在以健身为目的的基础上实施的舞蹈,可以说健身舞蹈是健美操与舞蹈的结合体。

(二)本质特征

健身舞蹈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因而也决定了它自身不同于专业性的舞蹈和健美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质。健身舞蹈可以帮助那些没有舞蹈或健美操基础的人投入到锻炼当中,令他们的身心得到愉悦,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锻炼的热情,从而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2]。

三、健身舞蹈的作用

(一)健身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健身舞蹈不像舞蹈和健美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锻炼,同时,它既不受器械、场地、经济条件、时间、气候和季节的限制: 早晚、课间、室内外,一年四季都可根据自身生活规律和身体状况来安排练习,也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动作编排灵活多变,可易可难,老少皆宜,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健身舞蹈具有健身性

健身舞蹈通过它自身特有的内容和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它的每个动作都可以使头、颈、四肢和躯干得到运动,通过这些运动也提高了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健身舞蹈具有健心性

健身舞蹈是融合音乐为一体的,并配有和动作风格、节奏相统一的音乐,人们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自娱自乐,在音乐与舞蹈中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排除了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心理烦恼以及精神负担。同时健身舞蹈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能够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振奋,并富有激情,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未来都充满无限的信心。

(四)健身舞蹈具有保健性

由于健身舞蹈的每个动作都可以使头、颈、四肢和躯干得到运动,使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得到提高,并能够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增强,从而改善了身体血液循环,促进了机体各器官、机能正常发育[5]。

(五)健身舞蹈具有社会性

健身舞蹈多是集体进行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彼此的思想进行交流,消除隔膜、相互沟通,通过这种人与人的广泛交流,人与社会的不断接触,可以培养人们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树立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形成一种良好的、文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4]。

四、大力推广健身舞蹈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仅只是针对普通大众,更应该从学校体育开始抓。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增进学生健康,是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切实抓好学校教育工作,对于推动全面健身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1.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点

学生在校期间正值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而体育锻炼正是影响他们成长发育的重要而积极的因素。因此,抓好学校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

2.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起点[1]

青少年和儿童的可塑性很强,选择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起点,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和习惯。

3.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点

首先,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健身兴趣、能力和习惯的重要阵地;其次,学校体育是培养大量师资和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再次,学校拥有较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和器材。

(二)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在组织管理、活动场地、经费落实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条件,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更好的从事健身舞蹈的运动中去。

(三)媒体、报刊等媒介的大力宣传,倡导健身舞蹈,提高人们的认识,使人们从根本上对健身舞蹈感到喜欢,锻炼更加的积极主动。

(四)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健身舞蹈老师、教练进行培训,使他们更牢固、更全面的掌握健身舞蹈方面的知识,自身的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五、结论

健身舞蹈能够充分的满足大多数人运动的需要,因为它既能像舞蹈一样塑造人体完美的气质,也能像健美操一样锻炼人体的各个部分,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全面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以此更好的投入到健身当中去。由此可见,健身舞蹈在全民健身中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3).

[2]王群,曹振春.论舞蹈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2005(3).

篇(3)

关键词 民族体育 全民健身

中华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为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起到推动作用。民族体育也应融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可以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到民族体育,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将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民族体育的价值

(一)民族体育的内涵

相对于现代世界体育的主流,民族体育是一种亚体育文化。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大多与民族经济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侗族的三月三)、宗教活动(如伊斯兰教各民族开斋节时的体育活动)、民俗活动(朝鲜族春节的秋千、踏板)和青年男女爱情婚姻(如哈萨克族的叼羊)等有关,受到本民族的热爱。中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多次举办民族运动会,这些活动已成橄笳髅褡宕笸沤岬氖⒒帷[1]。

(二)民族体育的特性

1.竞技性

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2]。

2.娱乐性

民族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3.趣味性

民族体育的趣味性是以一种轻松娱乐为目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地域特点,而举行的有趣的体育活动,使参加者在比赛中获得快乐。

二、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一)丰富多彩,便于选用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大都来源于生活,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不少项目有音乐伴奏,载歌载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并与民族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宗教观念的影响,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也是随处可见。某些运动项目直接从宗教仪式中演化而来,如纳西族的“东巴跳”、黎族的“跳竹竿”、高山族的“竿球”“背篓球”等。

(二)具有独特的强身健体、身心兼练的作用

民族体育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的独特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取代的。民族体育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修身养性为主,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为特点的体育项目。讲究“内外之合”,提倡“神形兼备”。尤为重视表现其“精、气、神”。同时,武术也看重天人合一。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随着练习时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会再以逞强斗狠、征服他人作为其习武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习武认真体悟武学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解决人伦与人格、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目广泛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校园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迎合了当代学校教育的即时需求,其意义能够实现国家对培养新一代接班人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校这样的一个传播平台上,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深,体会各名族的文化特色,领略各民族体育项目的特性,也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

民族体育具有继承性,体育项目竞技性较弱,更看重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更适合在全民健身中推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健身的作用。并且民族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任何环境下,人们都可以锻炼身体。因此,充分发挥民族体育项目的经济作用,有助于更好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理论研究方面,民族体育的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层面的研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下,人们开始慢慢重视民族体育,许多体育研究者也投入到民族体育的研究中,挖掘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民族体育知识,健全民族体育的知识网络。

四、结语

民族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增强人们体质,发挥全民族体育总战略的基本点。全民健身计划里含有民族体育内容,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规律的必然。我们应采取适宜的政策将民族体育服务于全民健身中,将全民健身更好的利用民族体育,两者各发挥各自的优点,相辅相成。在我国全民健身过程中,应营造人人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去,让人们有锻炼身心的意识,从中体会民族文化涵韵,使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实施中大有作为。

篇(4)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25-02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是党和国家在体育工作中落实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各个民族的群众对强身健体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祖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青睐。因此,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性质、价值以及推广对策等,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价值。

1 民族传统体育的诠释

截止目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出现了很多版本。比如,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也有研究者认为,民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有学者把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且有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诠释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此同时,从这些定义中可以挖掘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历史性。体育进化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消失,而一些具有生命活力的项目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如武术、摔跤、龙舟、舞龙舞狮等。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总是有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而这些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随着历史进程而逐渐地被升华为代表这个本民族的标志,即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已经成为民族的特殊标志。比如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再如,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秋千、苗族的上刀梯、羌族的推杆等都具有代表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

再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即文化知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新内容是文化的积累性;而文化又会随着经济、政治的变革而变革是文化的变革性。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传统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保留着传统的特点,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力所在。

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承性,即历史的延续性。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对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很大的效应。

2 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和性质

2.1 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在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决定其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内容:第一,技击类项目,如射箭、射柳、骑射、射弩、举重、投壶、骑戏、赛马、投彩球等;第二,养生健身类项目,如太极拳、剑、扇、球、棒、拳舞等;第三,休闲娱乐类项目,如划龙舟、龙舟竞渡、赛独木舟、象棋、围棋、军棋、三角棋、跳棋、拔河、秋千、风筝、打陀螺、跳绳等。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和参与,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众基础。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许多群众自然地去接受它。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争中有礼让,富于观赏而精神气质追求高尚,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如“以舞观其礼”、“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等正是东方文明之伦理观在民族传统体育上的反映。同时,“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特点始终贯穿于民族传统体育之中,这与西方文明突出的惊险、刺激的审美观有很大区别。再次,民族传统体育注重对人精神的锤炼。比如,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之一的武术,既是武技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锻炼习武者意志品质的过程。习武者在练习或比赛期间,会遇到许多困扰,这就习武者要有异乎寻常的品质要求,即神专志一。同时,习武过程中的酸筋痛骨非常人所能忍受,这就需要习武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战胜自我的毅力。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源于人们生活的需要,并为了维系本民族的精神和意识而代代相传,表现出了明显的传统性。同时,民族体育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环境和地域差异,这种不同地域内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形式是相对固定的,这种特定的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形式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

3 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3.1 观赏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集合。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和民族音乐,赋予了动作的艺术生命力。其中,动作美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构的设计和艺术体现,如蒙古族的摔跤,展现出力量,豪放粗犷的动作以及手势和脚步内容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和舞蹈的关系十分紧密,两者都是身体运动动作,都要遵循运动规律。其差异体现在,后者是为了表达艺术情感,而前者则是为了增强体质。人体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也是体型美、姿势美和动作美的结合。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人体美以体传情,形神兼备,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运动方式体现了人体美。如“摔跤”在既能表现人的身体素质,也能显示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能力,充分地显示人体的动态美。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道具等,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服饰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价值。服饰美主要体现在服装的设计、色彩和体育项目的协调统一。而服饰美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锦上添花,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2 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人健身意识自觉的产物,如蒙古族经常在狩猎活动中练就了高超的骑术。而这些产物或多或少具有较好的健身价值。健身价值是人们在从事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提出健身目标时就从中被开发出来了。在宋代以前,武术被用来防身或作为谋生手段,很少有人认为练习武术是为了健身。而当整个社会的健身意识被唤醒时,武术的健身价值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是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健身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相反,只有当民族传统体育在满足人类健身需求时,其健身价值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3.3 教育价值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了“武德”。而武德是道德的一个独特领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容易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发展大众体育的过程中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对进行广泛的传统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和意义。

3.4 经济价值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能增强了人的体质,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育活动能改善和提高人的心血管功能,增强人的体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显著的健身功能,使人达到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又能提减轻国家负担。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兴起,有利于满足了人的需求。我国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自娱娱人的独特功能。如太极拳便于推广普及,具备全民参与的特点,符合全民健身的需要。再如,舞龙舞狮开始走向了国际化赛场,它集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于一身,是人们增进情感、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运行项目,受到世界的青睐。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时刻告诫当代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娱乐、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得以发挥,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时机。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国际交流,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通过对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和开发,把我国沉积了几千年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国际舞台,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也能增加相互之间的友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反,经济的发展又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4 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4.1 继承和发展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

首先,加强领导和规划。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因地制宜,推广群众容易操作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从而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其次,坚持改革与创新。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这导致我国民族部分传统体育仍然伴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因此,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必须扬弃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处理统一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在活动形式、内容、竞赛制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走上更加科学的轨道,使其在全民健身领域里发扬更大功效。再次,加强宣传力度,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根据本民族实际情况,发掘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项目。

4.2 加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首先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承。在民族体育自身作用的发挥中,不能有妄自菲薄心理,也不妄自尊大,排斥先进体育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只要民族体育的项目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就自然地发挥了异曲同工的作用。同时,要着眼于中华民族整体体育文化的交融,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使全民健身活动得以水到渠成。民族传统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增强全民族身体质量的基本点。要采取必要的方法,使民族体育服务于全民健身,从而发挥其的重要作用。

4.3 加强国际间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越来越注重彼此间的文化交流,而交流过程中体育文化正在冲破地域限制开始走向世界文化的范围内。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如武术、象棋、龙舟赛等已逐渐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对此,要拓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就必须对外界加强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光,张秀萍.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探索明[J].体育文化导刊,2008(2).

[2] 易建取.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融合及发展契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篇(6)

社会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因、目的和归宿。 它在人类演化中一经形成,便有了自身的结构和坚定不移的指向,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必然 要求。需要内容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客观的,是人们在缺乏状态下所引起的体内自动平衡倾向 ;而择取倾向本身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主观的。由于个体之间在思想观念、经济状况、环 境条件、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同一时间内的需要指向也有所 不同。如贫穷的人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富裕的人则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正是这种需要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动机水平和行为倾向也不相同。应当指出的 是,需要并不等同于动机。动机是满足需要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行为的背后,是行为的动 因。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经历一个心理过程,并在观念中得到表现并被人们所意识。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外在条件许可,就可能作为诱因引起行为的产生,从而满足欲求,实现目标。 因此,需要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动因是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均离不开 需要,离不开动机的引导和支配。

但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P167、P122)。 作为自然的人,要生存、求发展,首先须满足自身需要,这是由自然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同时,人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个体的需要和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还会受到社会行为 规范的制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是有机统一的。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诞生到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从自发状态的体育到自学状态体育的逐步形 成,都时刻反映着人、社会与体育的相互影响性。因此,考察任何一种体育现象都必须从人 类社会的变迁和人们需要结构的改变入手,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哪种过份强调社会需要或 个体需要,或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片面、错误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 提高。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已开始注重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健身、娱乐等体育活动 正逐步纳入他们生活的轨道;工薪阶层虽然收入微薄,工作、家庭负担较重,但对体育的意 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利用闲暇,通过体育活动消除疲劳,愉悦身心已成为多数人的迫切愿望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尽管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体育,也不晓得其价值所在,但简朴的娱 乐方式(如角力、拔河等)给他们所带来的身心体验也蕴含着巨大的欲望和追求,充分表明他 们的体育意识也正在觉醒。此外,有许多老年人、病弱人、部队官兵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也自 觉地把体育活动作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顺应潮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不仅已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也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以说,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是保障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的外在动因。

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体育是以人为对 象的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 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体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 ”(《马克思全集》第3卷P330)。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推动只是理想变为现实的首要条件 ,并非决定条件。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热潮中,还要看 每个人的需要指向,动机水平和所拥有的条件,如物质的、环境的、观念的、心理的等等。 假若某种条件尚不具备,那么参加体育活动就不可能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主客观条件 实现高度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过去,我们往往过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性,而忽视了客观条件的改造、结果造成了群众体育的大起大落。而今,随着客观条件的改 善,人们参与锻炼的外在诱因已基本形成,保障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则应逐步转向宣传 、教育和引导,把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作为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

那么,如何客观分析当前人们参与锻炼的内在动因和制约因素呢?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去透 析:

首先,从参与锻炼的主要群体类型看:一是面临加速衰老的老年人;二是受疾病长期困扰 的不同年龄的病弱人;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对运动有一定兴趣 和爱好的人;四是部队官兵及在校学生(这也许带有一定的约束性)。从这些人群的基本特征 分析,康复保健、延缓衰老、满足兴趣爱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等已构成他们参 与锻炼的内在动因和主导动因,而其它一些体育功能在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范围小 、人数少),旧的体育思想观念仍在引导和支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

其次,从当前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看,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仍是多数人的第一需要, 中青年人尤为如此,由此而引发的挣钱动机也表现的最为强烈,这已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 象。尽管在多数人的潜意识中,也存在着较强烈的健康欲求,但相对于前者,仍处于劣势, 尚不能转化为优势动机。因此,物质生活水平偏低,闲暇时间较少仍是制约人们体育行为产 生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影响人们体育观念转变的重要因素。

由于从低层次需要上升到高层次需要,从满足需要——价值观念确定——习惯兴趣形成— —体育行为产生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大规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时机尚不 成熟,有关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对策,重点 做好宣传、引导和教育工作,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关系,切不可盲目从 事,搞“一刀切”。

二、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的基本特点

1、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行为滞后

意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使所有社会成员把参加锻炼 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必须重视对体育意识的培养。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不同人群 的体育意识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强,对体育的作用、价值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 ,由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人的体育欲求动机还不甚强烈,“只说不干”、“仅 限观赏”的现象比较普遍,间接体育人口仍大大高于直接体育人口,体育态度中的认知、情 感成份也明显高于行为成份,态度、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现象。

2、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人群健身状况差异较大

从地域环境看,由于受经济基础、环境条件、气候特点、观念意识、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 的综合影响,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如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落差。一是由东 向西所呈现出的经济相对发达区、经济复苏区和老少边贫地区之间的落差;二是城市和农村 之间的落差;三是城市之间、农村之间的落差。这种差别不仅有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差别,体 育 设施拥有量的差别,而且也有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等文化方面的差别。如果说在短时间内能 依靠国家的扶持和倾斜政策,使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体育硬件设施得以较大改善的 话,那么,体育意识和观念方面的差异还很难消除。

从年龄分布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和25岁以下的青少年无论是参加锻炼的积极性、经常 性,还是次数、时间都大大超过其它年龄段的人,而中年体育人口明显偏少。

从性别构成看,女性体育意识较男性略强(约占56.8%),而男性实际参与锻炼的人次又多于 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仍处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和传统观念、家庭束缚的 矛盾之中,尚需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正确引导。

从职业特点看,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时间比较充裕的工薪阶层参与锻炼的比率要明显高 于其它职业阶层。

此外,健康、婚姻状况、劳动性质等也与体育锻炼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3、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体育消费水平差异显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群众体育市场化已成必然趋势。因此,培养人们正确的体育消 费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是保障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由 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人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尚处于觉醒阶段。 据调查,96年1~10月份,西安市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约为每月7.37元,较95年同期 增长22.5%,而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每月1.78元,仅增长3.0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 年人均收入逐步增长、文化娱乐支出增加的同时,体育消费并未出现同步增长。我们认为, 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与旧的“政府包揽体育”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 水平决定了人们将首先着眼于物质消费、体育消费则相应滞后。

此外,在体育消费观念和水平上,也存在着极度的分化现象。富裕阶层往往求大图阔,华 而不实,多数人把去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作为显示身份、追求时髦的事,他们看重的往往 是环境气氛和形式,却很少在乎其健身价值,属于典型的“超前消费”。对于工薪阶层来说 ,缺乏锻炼场所则常是令人们深感头疼的事,但有场馆不敢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前不久“ 体育报”报道,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向社会开放,打羽毛球每小时的收费标准为25元(属优惠 价)。如此算来,若一个三口家庭每周即使只去一次,每月至少也要花200元,这对多数家庭 岂非奢望。相比之下,“马路公园”一族倒略显潇洒一些。至于贫困人口,经常衣食不保, 又怎能谈得上体育消费?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把引导消费、鼓励消费和 体育扶贫充分结合起来。

4、锻炼组织相对松散,健身方法仍趋单一

多年来,由于受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正规、完善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多数人的锻炼基本呈自发、零散无序状态。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职工参与有组 织的锻炼人数仅占32.6%,而其它人群主要采用独立锻炼或结伴锻炼的方式,锻炼存在着明 显的无规律性和盲目性。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指导工作。

此外,就锻炼时所选择的内容和方法而言,多数人仍以传统的普及性项目为主,如蓝球、 乒乓球、足球、跑步、武术等等。从这些项目本身的特点看,一方面场馆条件要求比较苛刻 ,另一方面娱乐性、趣味性相对较差,这给人们参加锻炼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1、进一步调整《纲要》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步骤。根据《纲要》的战略发展目标,19 94年至95年为“宣传发动、试点探索”阶段,到本世纪末要“全面展开、普见成效”。从现 阶段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情况和人们健身的特点分析,《纲要》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步 骤不免有些操之过急,其理由是:(1)国民物质生活水平总体偏低,地区、个人之间贫富差 距明显。(2)人们尚未从旧的生活方式中彻底摆脱出来。(3)由意识观念向行为转化是一个比 较漫长的过程。(4)多数人对体育的需求尚未转化为优势动机。因此,必须采取稳中求进、 确保成效的策略。可将发展阶段计划调整为:解决温饱——“宣传发动、试点探索”;小康 水平——“重点实施、逐步推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展开、普见成效”。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关系。即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 平确定其健身计划,切不可盲目效仿和照搬。对于老少边贫地区来说,要侧重于宣传、教育 ,以逐步启发人们的体育、健康意识;大中城市应多在场馆建设,组织指导和健身手段与方 法上下功夫;富裕发达地区应加强对人们体育消费意识和观念的正确引导,逐步树立“花钱 买健康”的观念。

3、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现阶段全民健身现状、特点和规律,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群众 体育新路子,应在探索研究微观问题的基础上,制订宏观对策;在搞好试点的前提下,向纵 深发展。逐步建立全民体质监测网络和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监测,对存在健康问题的 人群要及时通报,提出建议,并给予健康指导。

4、在保留原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简单方便实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集娱乐性、 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家庭体育,职工体育和农村体 育,以满足不同人群锻炼的需要。

5、充分发挥社会办体育的潜力,组建方便实用、收费低廉的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广泛开展 各种体育娱乐、竞赛活动,把体育社会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7)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成为当代人的追求目标,特别是老年群体。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充裕,有足够的精力关注自身健康,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特征的舞蹈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身体机能、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舞蹈是一种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是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为传达人内心情感的外部载体。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娱性的民间舞蹈活动之一。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大小易于调节,是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延缓衰老、益于长寿的主要选择。秧歌不仅能够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部位,还能防止心理孤独,对老年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亿,以北京市为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逾100万。说明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健身锻炼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研究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现状,了解老年人参与健身锻炼的特点。通过分析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作用及优势,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依据,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秧歌健身的行列中,促进老年人健身的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进行。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舞蹈网、和学校图书馆查阅关于秧歌的相关资料以及老年人体育保健、健身活动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了《中国艺术百科全书》、《舞蹈艺术概论》、《秧歌》、《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等资料。

2.观察法

在健身场所观看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活动。

3.问卷调查法

通过专家对编写的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后,对上地社区参与秧歌健身的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7份,回收率为98%。

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7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现状

秧歌,是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歌舞形式,也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秧歌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歌舞结合的表演、健身形式。

1.参与人群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为61.2%,男性为38.8%,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据了解,社会上普遍认为女性不仅对音乐、舞蹈等艺术类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且会格外注重自己的仪表、体态和身材,这使得女性参与秧歌健身的人数要多于男性。

2.参与时段的现状

据了解,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五个时间段。有53.1%的老年人在晚上健身,人数最多,认为晚上运动可以帮助消化,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有31.3%的老年人在上午健身,位列其次,因为子女外出工作,容易感到孤独,此时外出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增进人际交往;还有8.8%、4.8%和2.0%的老年人分别选择在下午、早晨和中午参与秧歌健身,人数相对较少。

3.参与时长的现状

表1 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时长的统计表(n=147)

参与秧歌健身的时长 人数 百分比

不足30分钟

30—60分钟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15

105

20

7 10.2%

71.4%

13.6%

4.8%

如表1所示,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时长控制在30—60分钟的占71.4%,人数最多;根据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这个时间段有助于肌肉缓慢的伸展、收缩,可以减少对身体的刺激;健身时长在60—90分钟、不足30分钟和90分钟以上的分别占13.6%、10.2%和4.8%,比例相对较少。

4.参与动机的现状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②。据调查,上地社区老年人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参与秧歌健身的占42.9%,排在第一位;为丰富老年生活的占25.2%,位列其次;出于个人爱好的占17.0%,排在第三位;还有为了保持体形、调节情绪和增进人际交往的占7.4%、4.1%和3.4%,比例相对较少。

5.参与兴趣的现状

表2 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兴趣统计表(n=147)

参与秧歌健身的兴趣程度 人数 百分比

非常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42

75

24

6 28.6%

51.0%

篇(8)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126-02

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是专门致力于全民健身、未经登记注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性、民间性、公益性、非营利性、自发性和志愿性的特征,它在培养公众的健身意识、维护公益的体育权益以及推动体育领域公众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在质量和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迅速发展。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只有具备一定条件(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到登记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才算合法存在。但大量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由于条件不成熟、资质不够无法进行注册登记,达不到民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也就无法取得合法身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身份,成为制约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鉴于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对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怎样通过用法律来解决困境、保障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总结目前存在的障碍,从法律角度对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保障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显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内涵

草根体育社会组织,从字面意义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成立宗旨在于提供体育服务。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是从事各种体育运动、健身活动的未经批准登记注册的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草根体育社会组织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尤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确立了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地位。它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等性质。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以娱乐和健身为主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如健身团队、健身站点、晨晚练点等。

二、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法律保障所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根据2000年4月的民政部的关于《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暂行办法》的决定,其中指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社会组织:第一,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的;第二,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第三,被撤销后继续以社会团体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由此看来,一个草根体育社会组织不管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只要是不符合法律的要件,就是非法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我国目前大量未经登记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如全民健身站点、健身团队、晨晚练点等,他们并不具有被法律认可的身份,而是一种“非法社会组织”。但实际上,往往是这些组织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对百姓的健身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在西方一些国家,“结社自由”作为一种宪法赋予的权利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可以得到切实保障的。这与我们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国家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缺乏经费资助,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健身者自筹和一些热心人士的捐赠。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是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他们是靠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来求得发展的,因此在经费方面就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三)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受碍

目前,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通常来说,一个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要获得合法的身份进行活动,必须根据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几个主要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进行注册登记,一旦进行了登记注册,必然要面临着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管理和日常性管理,即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在成立登记阶段需要遵循民政部门的一套原则,在开展活动时则要遵循业务指导部门的一套相关审批程序,这样一来,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业务指导单位和登记机关互推职责的境况。

(四)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质量

在发达国家,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是实实在在的“第三种力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声音却极其微弱。当然,这和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及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光有数量还不能保证草根体育社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自身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质量涉及组织健全状况、组织职能分配、章程制度完备情况、独立性、社会公信度、人们的参与度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规范的筹资模式和多元的渠道导致经费一直制约其发展。一些草根体育社会组织举办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业务指导部门和登记注册部门,只注重数量的增加,缺乏对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和培育发展。

三、优化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法律保障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

提升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主要指已成立但没有登记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鉴于他们缺乏法律保障,在此提出,可以采取备案制。首先可以在通过民政部门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对达不到登记条件但是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开展活动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备案,备案可以在民政部门备案、亦可到属地街道备案、亦可到业务指导部门备案等政府部门。备案制主要出于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是可以使一些在民政部门做了一定的登记(诸如名称、发起人、负责人、办公场所、业务范围、启动资金、活动区域等等内容)但又无法达到注册条件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这将使这类组织不再处于一种“地下活动”的地位,可以获得一定的法律保障,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健身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二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其登记内容对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工作更好地进行监督,以此形式相应的对他们的活动给予支持。三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备案制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有利于培育孵化,促使其成长至条件成熟。由此看来,备案制不仅给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过渡的台阶,也给注册条件过高的登记门槛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相对来说,扩大了社会公众的参与范围。

(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政府对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应体现在对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资助和培育。目前社会组织主管部门应该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草根体育社会组织采取助强扶弱,强的继续通过政策进行引导并发挥其功能,弱的应该给予扶持,先扶上马再送一程,对优秀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奖励。

(三)完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相关法制

应该赋予草根体育社会组织一定的独立自主性,我们知道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是群众组织,是群众自己组建起来的,因此应该由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自己选举自己的管理层,而他们只服从于法律。

还有,应该对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成立与登记创造宽松的法律环境,适当取消目前成立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一些不合理的准入条件,有利于草根体育社会组织身份合法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再有应该完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的相关立法,比如全民健身影响评价的相关立法应当对公众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序、参与的保障等问题加以明确规定,以保障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事前监督作用的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四)提高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质量

草根体育社会组织作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程度、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了它们作用的发挥。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往往可以在政府的支持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然而,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质量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可以从志愿者中挑选骨干成员,让他们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也可以利用政府和其他方面的资助对组织成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以点带面,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整个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质量,从而扩大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声誉,更多地赢得社会和政府的认同与支持。

四、结论

本文简要分析了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内涵、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以及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法律保障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围绕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境,重点论述了优化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法律保障的对策。事实上,我国目前之所以体育法律法规实施效果不理想,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立法层面的确认,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是自发性的组织,在全民健身领域中不仅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这样的自发组织,应该从立法层面给予肯定,应该从立法层面引进一些关于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相关条款,来促进我国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实现增强全民体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39.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4):62.

[5]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28.

篇(9)

【关键词】 社区;社区体育;社区体育设施

如何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有效地利用社区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与生活方式相适宜的体育设施服务,让广大居民享受社会体育发展带来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是首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现状的研究,找出影响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市(城三区、郊三区、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9 个区)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体育场地和设施等相关资料,查阅《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文件,阅读了《全民健身概论》社区体育服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书籍及论文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从中整理分析进行研究。(2)问卷调查法。采用了典型抽样法,从西安市社区中抽取了10个社区。向社区负责人发放问卷共60 份,回收问卷58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93.3%。向居民发放问卷共600份,回收问卷550 份,回收率91.7%,有效问卷540份,有效率为90%。(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体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西安市群体处领导和体育干事进行调查和咨询。(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对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5)理论分析法。在广泛调查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及服务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设施数量不足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经费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且不能适应社区体育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的滞后、历史欠账太多,又有城建规划不配套,规划难落实等原因。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但总体来说与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原国家体委、建设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要求,西安城市社区已建和新建的居民小区中很大一部分没有体育用地或规划的面积不够,难以满足人们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

2、体育设施配置不均衡

现在很多的社区已经安装了一些健身器材,但由于数量少,项目单一,只能满足一些老年人或者部分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体育爱好者强身健体的需求,而对那些体力充沛希望掌握一技之长的青少年来说,却缺乏吸引力。根据系统原理,资源结构配置合理所发挥的效益要远大于单纯资源数量叠加投资所带来的效益。现在的全民健身工程要适应两个转变:社会的转变和人们对体育需求的转变,这就需要政府在体育设施器材的安排上有所变化,有所发展。

3、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在实地考察中可看出,健身路径多为露天放置,风吹雨淋日晒,时间一长,难免磨损生锈,对健身活动安全构成潜在的隐患。维修保养的后期管理、人员的培养成了当前重要的问题。器械的维修与保养,多数是生产和安装的厂家来进行,要想长效的管理、维护好保养,必须培养自己专门维护和保养人才队伍,定期维护公共体育设施。

4、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组织管理体制决定着社区体育设施的开发、利用和组织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多种所有制并存,使得社区体育设施的开发建设以及现有的体育设施的性质和利用变得较为复杂,体育设施的组织管理工作也难度就很大。目前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发展需要的较为合理的体育设施管理机制,如何通过组织化运作与社区内的学校、机关团体、建立密切联系,将深锁在社区单位里的体育设施解放出来,盘活体育场地设施存量,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5、社区体育设施活动中指导人员的薄弱

据调查,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大部分身兼多职,工作内容复杂。且大多数指导者为离退休人员,体育指导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指导需要。1994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正式实施,为使社区体育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得到保障,将使学校-社区相结合,使更多的体育教师和体育院校的学生加入到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行列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调动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6、体育设施开放时间缺乏科学性

《条例》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室外体育设施、健身路径不存在开放时间,居民随时都可以健身进行锻炼,室内健身设施有40%尚未开放,开放时间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单位活动中心开放时间从早上的8点到中午11:30,下午2点到晚上9点,和居民工作时间差不多同步;健身俱乐部开放时间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10点,晨练的居民只有选择公园和广场及室外单一的健身设施。

7、社区体育设施的信息服务不畅通

城市体育设施的广告宣传效应,能把城市的潜在形象力转化成为现实形象力,使更多的人认知。其社区体育设施的宣传,可以借助大、中、小型赛事的吸引力、电视台、媒体广告、中介、计算机网络的辐射力等向大众都有一个很好的展示宣传,这样既展示了城市的形象力,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人们的健身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配置不完善,社区内单位体育设施开放程度不够,社会体育设施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尚未形成能适应不同人群、具有本社区特色的体育设施服务网络。(2)西安对体育设施建设及服务重视不够,执行国家相关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得力,目前尚未出台一部适应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服务得不到有力的保障。(3)社区体育设施组织管理不善,设施缺乏保养和维护,健身设施使用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致使社区居民不能科学的使用设施,锻炼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居民多元的体育需求。

2、建议

(1)应加大对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的整合和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体育设施,以满足更多会员和社区居民的需求;要坚持以全面发展居民健康素质为宗旨,加快社区体育文化建设。(2)建议国家政府给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倾斜,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硬件和软件服务工作,使便民、利民政策落实到位。(3)构建社区体育设施信息网络,发挥政府、社会和国民三方面的力量,以决策、管理、操作信息和居民需求信息为重点,加强信息机构的纵、横联系,加大社区体育设施服务自身优势及利益等方面的宣传工作,使更多人对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予以深入了解和支持,推陈出新,增加健身项目,并且设立自己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姜雨,烟台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11.3.85-88.

[2]杨凯,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调查及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186-188.

[3]付先锋,北京市青鸟健身俱乐部产品特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0.5.

篇(10)

教育学院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确定了“以三大球项目为主导,以体育竞赛为突破,人人有专项”的发展思路。学院办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服务理念:“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服务”;体育宗旨:锻炼修身,竞技励志,活动养德,以赛促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激情绽放并成功增设足球教练员专业方向。现在校学生规模达2000余人。

近六年来,学院连续6年承办省级各类足球联赛,在篮球、田径、足球、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等一系列优势特色项目令人瞩目。先后荣获省级以上运动竞赛奖牌及名次。

专业师资:现有专职教师3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5名,三分之二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高级教练多人。

专业特色:立足本土,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专业型、社会体育技能应用型、区域商务体育高级人才。

专业设施:现拥有形体房、体育馆、在建专业体育俱乐部等教育教学设施。

专业合作单位:昆明野鸭湖体验教育机构、爱动健身中心,“春晚足球训练营”(云南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足球专项委员会、春城晚报传媒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同组建)等。

2、院长寄语

教育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为策,揭开体育华丽篇章。

3、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通过学习社会体育学、全民健身概论、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体育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

(2)专业方向

学前体育、足球教练员、体育休闲与旅游、高尔夫运动指导与球具维护、体育舞蹈五个专业方向。

上一篇: 现代文明发展 下一篇: 网络媒体的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