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4:39: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能训练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能是技战术训练的基础,是公安民警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否做到“跑得过、擒得住、打得准”的重要保障。同时体能也是衡量人体体质强弱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能训练是警察训练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公安民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自我训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因此,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及体能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我国,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的训练方法认识还不够全面和科学,体能训练的持续性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和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较为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警察体能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一、相关的概念
1、健康的概念
1946年国际卫生会议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健康能够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幸福感。”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即“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伤残或不虚弱”。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又一次将健康的概念深化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1]
2、体能的概念
董国珍等人为:“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2]柳伯力等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 [3]杨世勇、李遵等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4]综上所述,体能是运动员从事各项训练和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同时对防止运动损伤及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警察体能
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身体有形能力和无形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而有机体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即由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智力、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状况等部分组成的复杂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在日常生活、工作、训练和执法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能动力。从警察职业的社会属性上讲,警察体能是警察在工作、训练及执法中有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短间歇的大负荷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抵抗疲劳,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身体能力。[5]
二、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健康体能与警察在日常的生活和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体能的提高,能够预防和抵御疾病。特别是对于警察来说,如果丧失这些能力,警察就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正常生活而处于疾病状态,更难以做到克敌制胜,从而导致打不赢、跑不过、擒不住等尴尬局面。
1、心血管适应能力
心血管适应能力是指人的心脏、血管、血液和呼吸系统向肌肉供应养料(特别是氧气)的能力以及肌肉利用养料持续工作的能力。[6]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可以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解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警察长期进行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机体持续工作的能力,长时间的机体持续工作并且不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心血管适应能力是衡量警察体能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长期的体能训练,能够使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在体能训练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快速运动及大强度体能训练的需求。
训练方法:(1)持续性的慢跑或快跑;(2)越野跑;(3)快走;(4)长距离骑自行车或固定脚踏车;(5)游泳;(6)快速长时间跳绳训练;(7)有氧舞蹈训练;(8)连续性体操,如提高心肺功能的体操有原地快速踏步、原地慢跑等;(9)爬山训练等等。
2、柔韧性
指人体各关节活动的幅度和范围,即人体关节在适宜范围内最大限度活动的能力。[7]柔韧性的优劣受人体各关节结构的影响较大,柔韧性对于警察体能训练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柔韧性的好坏主要与关节面、关节周围的组织、韧带和肌肉本身的伸展性有关,其次还受到体温、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柔韧性在运动项目和警察体能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有效改进技术的必要基础,是警务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提高警务技能水平的基本因素之一。
训练方法:(1)压肩;(2)拉肩;(3)吊肩;(4)转肩;(5)仰卧背屈伸;(6)虎伸腰;(7)面对墙站立,两臂扶墙压胸训练;(8)甩腰训练;(9)仰卧成桥;(10)体前屈;(11)压腿;(12)开腿;(13)踢腿等等。
3、肌肉力量
力量是人体运动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阻力的能力。[8]而肌肉力量则是指人体对抗外力或举起重物的能力。[9]警察体能训练中,肌肉力量的训练尤为重要,它是衡量警察体能好坏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是警察在执行特殊任务中能够对抗外力和持续运动的重要标志。
训练方法:(1)颈后臂屈伸;(2)负重弯举;(3)负重腕屈伸;(4)负重胸前推举;(5)负重快推;(6)负重高翻;(7)负重侧拉;(8)俯卧撑;(9)仰卧起坐;(10)仰卧举腿;(11)负重深蹲或负重半蹲等等。
4、肌肉耐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非最大用力情况下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肌肉耐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肌力而定,因为肌力较差的人能持续的时间较短,反复的次数也较少。[10]而对于一个体能较好且强健的警察来说,可以长时间的运动或高强度的训练而不产生疲劳,从而使警察在制服犯罪分子中做到“追得上,擒得住,跑得过”。
训练方法:(1)俯卧撑;(2)直臂悬垂;(3)负重高抬腿走;(4)曲臂悬垂;(5)引体向上;(6)1分钟仰卧起坐等等。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焦点聚集在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业上,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断探索的切入点。但笔者认为,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还有待于不断创新,应积极引导广大民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广大民警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行动,树立“我运动、我健康”的思想。
【参考文献】
[1][5][6][7][9] 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8] 杨世勇,李遵,唐照华,唐照明著.体能训练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一、引言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田径运动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在和大自然以及飞禽走兽的斗争中,需要有快速的奔跑,敏捷的跳跃和准确的投掷等本领。由于在劳动实践中经常地重复这些动作,便逐渐形成了走、跑、跳、投等多种技能。为了提高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人们又有意识地进行走、跑、跳、投的练习,以至逐渐形成了这些项目的比赛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并且中学升学往往是通过文化课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成绩,体育一直处于边缘化。中学的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尤其是力量素质,在竞技体育中,肌肉力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体能要素之一,是正确掌握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所以力量体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本人简要谈谈中学田径运动员力量体能训练的一点看法。
二、中学田径运动员力量体能训练方法
(一)动力性练习(等张性)
逐步提高阻力(负荷),力量就可逐步增强。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可很快提高力量;重复次数多而阻力中或小的练习,可增大肌肉体积及肌肉耐力,训练初期也可增加力量。有人认为用3组4RM和8RM的方法,力量增长最快(伯杰,1960)。(注:RM为Repetition Maximum之缩写。意思是疲劳前能按所指定的重复次数举起的最大重量。如4RM为能举起4次的最大重量。)
(二)静力性练习(等长性)
身体保持某一特定位置,用最大收缩8~10秒,每天一到数次可很快增大力量,不少人研究过动、静力练习,现在比较如下:
(1)动力性练习能更快地发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练习能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
(2)动力性练习可使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静力性练习则需不断列换位置,但可专门发展某一位置时的力量。
(3)动力性练习能更有效地发展肌肉横断面和其中的毛细血管网。
(4)动力性练习可更好地改善肌肉群间的协调(结合动作技能的巩固)。
(5)静力性练习省时间,能量消耗较少,使用器械也较少。
(三)等动练习
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力量练习。等动练习器的结构是一个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越快,阻力越大,所以器械所产生的阻力总是和用力的大小相适应。当人体任何一个关节活动时,在它整个活动范围内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并不一致。
(四)超等长练习
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容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如果紧接在同一肌肉的一个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为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叫做“超等长练习”。
三、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
1.超负荷原则
只有力量训练的负荷逐渐增大(增加重量或增加次数),超过过去的负荷,才能发展力量。
2.力量练习要有针对性
力量练习要有针对性。要发展某肌群的力量,在进行阻抗练习时,一定要使阻抗施加于该肌群。这就要求分析技术动作和练习的结构,找出需要发展的肌肉以及练习方法。
四、中学田径运动员力量体能训练注意事项与对策
1.循序渐进训练
循序渐进训练原则与超负荷训练原则相关度较高,循序渐进就是运动员要逐渐地增加负荷,增加负荷要考虑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从而阻止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中学田径运动员在进行力量体能训练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能操之过急,以免田径运动员伤病的发生,以及心理恐惧的产生,严重的将影响到学生的升学以及以后的运动生涯等等。
2.可逆性训练
力量训练的获得是可逆的,力量可以衰退,肌肉可能缩小,骨胳和肌纤维的连接也会变弱。运动要持续,贵在坚持,在中学时期学生会时常出现退缩、偷懒等等情况,教师以及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抚慰以及营养支持,加强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
3.区别对待训练
对于不同的运动员要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有的运动员也需要休息,有的运动员需要发展某一部位力量,有的运动员有受伤史,有的运动员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等等。在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计划时,要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应该考虑的一点是,在实施训练计划的组数和重复次数时,一些运动员能够比给定的训练计划做更多的重复次数,这就有必要调整训练计划了。
4.练习顺序
力量训练要动用大量的肌肉群,训练非常复杂,大肌肉群的训练应安排在训练的开始部分。通常练习的顺序纲要是:(1)全身练习;(2)下肢多关节练习(如深蹲、压腿等);(3)下肢单关节练习(如踝关节伸展性练习、小腿伸展性练习等);(4)上肢多关节练习(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5)上肢单关节练习(如绕臂、压腕等)。
5.肌肉平衡发展训练
肌肉平衡发展训练原则就是要运动员必须发展关节周围的所有肌肉。做不到这一点,某一侧肌肉将过度发展,使肌肉发展不平衡,造成潜在的关节不稳固,运动过程中会受伤。肌肉平衡发展通常表现为对侧肌群的力、比例(例如四头肌、股后肌),正确的比例已被推算出来但有争议,这种比例依赖许多因素,如测试类型、收缩的速度、研究的人群等等。关键一点是关节周围的肌肉要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中学时期是中学田径运动员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宜的有针对性的田径运动员训练计划,将对中学田径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不适宜的运动训练计划,将影响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严重的会造成运动损伤,甚至会断送运动员的运动前途。所以,在未来的训练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总结与观察,为制定一个好的力量训练计划打下基础。同时要注意,力量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在训练过程中做到内容多样化,方法手段的新颖性,提高运动员训练兴趣,以减少疲劳和消除疲劳,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打好训练基础,为未来创造成绩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克斯克,著.于楼成,译.田径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田径,2005,(2).
高脚竞速这个运动项目是一个全新的项目,它的有关技术动作还没有实现标准化制定。在全国体育运动会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每个运动员采用的风格技术不同,最终实现的比赛成绩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高脚运动与其他成熟的比赛项目相比,虽然在技术教育和训练方法手段等方面不如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但是其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非常大的空间值得人们去探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参加全国运动会运动员的训练情况,通过了解其在训练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探索出了基本的训练方法来提高高脚竞速运动员的活动水平和运动表现。
1 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
1.1 初步学习阶段
在此阶段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主要是要求运动员以学习上马,并学会在高脚马上行走为主要教学内容,当运动员掌握了基本的动作技巧之后,再逐渐过渡到慢跑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说运动员握手的姿势,手臂的运动路线,以及奔跑时腿部的运动轨迹等等。训练方法多为直接模拟比赛环境,在标准运动场地的100米跑道练习。在这个阶段,是运动员学会运动技能的初步训练阶段,需要对运动员的姿势进行严格的矫正和标准,如果不规范要及时注意。
1.2 增强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让运动员逐步克服肢体僵硬不协调的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运动员的相关技术。随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加,运动速度也应该相应的增长,在这个阶段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经常出现“掉马”。出于这个原因,对运动员进行变速跑和快速跑训练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在运动员奔跑的过程中,如果身体不能保证系统性的协调,将会很难在高脚马上维持身体的平衡。在这个学习阶段,可以对运动员结合不同的奔跑距离和奔跑速度,通过反复练习在技术方面获得充足的经验,以不断提高机体协调的能力,实现初步建立起腿部力量的优势。
1.3 提升训练阶段
全程跑阶段,就应该让运动员学会对技术熟练运用,不断加以巩固和改进。通过练习使得运动员逐步掌握技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可以扩展学习上马跑技术和起跑后的加速技术,提升比赛后期运动员的持续能力。伴随着特别培训,运动员要利用整段运动场地进行训练。利用重复训练、间歇训练来实现提升运动员身体耐度、韧度的目标,通过进行完整的跑道练习以提高巩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并在平常训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随着运动员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就容易转移到追求更高的运动成绩当中,在这期间往往就会忽视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让运动员清楚、了解技术和机体体能之间的关系,避免运动员单方面追求速度而不重视巩固和完善自身技术问题。
2 专项素质训练
2.1 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
运动员的柔韧性增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肢体范围和运动的灵活性,能提高肌肉的协调性能,减少肌肉的运动阻力,增加肌肉力量。高脚比赛对于运动员的肩带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能力要求很高,肩带的灵活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的成绩,如果能够在平时能够积极练习,那对于获得较高的成绩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运动员肩带灵活性的训练。我们可以在平常的训练中,使用双重对抗训练、背向压肩等方法扩展运动员的灵活性,逐渐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范围。对于提升臀部和下肢的灵活性,我们可以使用原地转动等练习;采用正压腿,坐拉引等方式伸展大腿下肢的灵活性,逐步提升运动员各个部位的灵活性能。
2.2 速度训练
高脚竞速属于一个周期性的运动,获胜的根本因素就是运动员的奔跑速度。影响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步幅的长度和频率。找到一个合理的步幅的长度和频率范围,就可以较高的提升运动速度。步幅的频率虽然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但是经过训练只能产生微小的变化,其主要因素还是取决于遗传。因此,在步幅l率增加效果不好的前提下,我们只有通过提高步幅的长度来提升速度。在提升运动技术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借助相关的运动设备来对提升运动员的速度加以辅助作用。使用踏镫高的运动员,其步幅要比使用低踏镫的运动员步幅要大得多。为此,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踏镫高度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步长。在平常的训练中也可以采取接力跑、竟速跑、冲刺跑等其他训练方法,以提高速度。
2.3 力量训练
提升运动员的身体力量才能够从根本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力量水平的发展是提升运动员移动速度的重要因素。这对运动员来说不仅要有力量上的优势,还要有速度上的要求,同时并要求运动员要具备相当强大的耐力和身体强度。为此,在高脚比赛的日常训练中,我们应该注重将改善机体能力与肌肉耐久度能力同时进行,以实现运动员具备有效、快速地反应能力。运动员在发展力量方面,应该着重考虑上肢、下肢和腰部这三个部分的力量程度。运动员在持杆快速奔跑的过程中,手臂摆臂不仅是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速度。在通过快速反应训练的同时,也要通过手持哑铃进行负重练习来增加运动员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肌肉的力量;我们也不能忽视前臂屈肌和手部肌肉的训练,要保证手对杆的控制能力;采用仰卧起坐、负重转体等手段增强运动员的腰部力量强度;采用深蹲、后蹬跑100米--200米、扶墙高抬腿、橡皮筋拉伸等练习来提高运动员下肢的能力。只有通过身体机能全方位的训练和发展,才能在整体上提升运动员的素质,获得更好的成绩。
3 结语
在高脚竞速的训练过程中,提升运动员的技术培训才是关键所在。运用正确的、合理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功能和技术的熟练掌握,使得运动员最终具备较高的速度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随着技术训练项目的不断改进,合理地提升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才能真正地提升运动员自身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参考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基础上,结合项目本身以及运动员自身的特点,用科学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加以辅助,最终实现提高运动员身体技能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21-03
赛前训练是个引导过程,目的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或超水平发挥,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赛前训练既是整个训练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专门的训练阶段。作为研究对象的教练,本人对参加2004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江苏省大学生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调控,对运动员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量与评价,并对一些赛前训练经验进行了总结,随后对2005年参加第十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的江苏省中长跑队队员的赛前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生理指标的监控进行了验证,期望能为田径耐力性项群运动员赛前训练提供客观的指标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长跑比赛的江苏省大学生运动员8人(表1);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运动员8人(表2),16名运动员皆为运动健将及以上水平。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对两组运动员赛前训练生理指标进行了跟踪测定,并依据生理学指标对此赛前训练的量和强度进行了及时的调控。测试内容包括基础心率、训练过程中心率、心功能指数(采用30 s30次蹲起的方法,测量安静时(P1)、运动后即刻(P2)、1 min后的心率(P3),换算成一分钟的心率,计算心功能指数P。 计算公式P=(P1+P2+P3-200)/10。评定标准:P≤0为优秀,1~5为良好,6~10为中,11~15为下,≥16为差。)、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采用纵跳计,测量纵跳成绩,每人3次取最大值,计算无氧功率P。)、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分别测试安静状态下深吸气后的闭气时间及深呼气后的闭气时间[1]。)、无氧阈测定等。
1.2.2文献资料法利用江苏省图书馆,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数字图书馆及各体育院校相关资料,查阅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本研究课题所需资料。
1.2.3专家访谈法利用大运会和全运会的机会,对长期从事该领域教学,训练的专家、教练员进行了访问,对教练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训练安排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访问记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将所测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了检验,用X±SD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
2结果与分析
2.1赛前训练的具体计划在训练的第一周内,主要目的是恢复体力,进行一般耐力的训练,以量为主,强度为次,安排2~3次长距离的跑,辅之以速度、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训练。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加大强度,主要是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训练。第六周进行调整,以准备迎接比赛。
对训练的计划安排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第一,赛前训练六周中前五周应侧重提高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最后一周调整训练负荷,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准备参加比赛;第二,为了避免对运动员的机体造成伤害;赛前训练负荷强度应平稳上升和下降。第三,大负荷训练课后可采用不同性质的中、小负荷训练课,加速疲劳恢复[2];第四,赛前训练不仅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适应性,边训练,边监控,还要注意负荷强度的提高,这样才能使队员发挥最佳的比赛状态。
2.2比赛成绩与结果
2.3.1赛前训练不同阶段基础心率的变化见图1,图2。图1全国第七届大运会江苏省大学生中长跑队员基础心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期六周的赛前训练中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说明运动员对运动负荷有良好的适应性。
2.3.2赛前训练不同阶段尿蛋白的变化图3、图4表示的是赛前训练跟踪中,相等强度负荷下的尿蛋白的含量的变化,由图示的曲线变化可知,随着训练课的过程推进,尿蛋白呈下降趋势,表明运动员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适应性良好。
图2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队员基础心率变化图3全国第七届大运会江苏省大学生中长跑队员尿蛋白变化图4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队员尿蛋白变化2.3.3身体机能变化两次赛前训练跟踪中,运动员身体机能测定结果见表5、表6。由表5、表6可知,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赛前第四周比赛前第一周均有提高,但无明显变化,赛前第六周比赛前第一周明显提高,显示运动员赛前身体状况良好,对训练内容有良好的适应性。赛前的生理监控,不仅保证运动员正常的训练,而且使运动员身体保持了良好的状态,为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用心率、心功能指数、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无氧阈等指标评定田径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需结合项目的特点和训练实际,加强监控,进行综合分析。
2)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应以专项素质为主,突出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
3.2建议1) 速度训练。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中跑的速度训练在训练安排中,以速度为核心的内容每周不少于3次。第一周训练目的是恢复运动员的体力,为下一步的大强度训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这周速度训练的负荷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运动员的疲劳;第二周到第五周的速度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要比第一周高,但要严格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第六周主要是进行调整性训练,确保运动员能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比赛,安排的速度训练内容强度控制在85%~90%[3]。间歇时间要充分,进行下一组练习的心率应恢复到20次/s。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长跑的速度训练是在乳酸大量堆积的情况下的速度能力,运动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耐缺氧能力,应采用大强度、长时间的段落重复,使体内的乳酸达到一定的积聚水平,以提高体内糖无氧分解的能力。比如选择400 m~600 m段落的重复练习发展乳酸系统功能能力。
2) 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耐力应从第二周开始安排,第二周到第五周的训练目的是加大强度,提高竞技状态,在此阶段中占很大比重,每周安排三次[4]。在第六周调整阶段,速度耐力训练安排一次,防止提前出现比赛状态。
中跑速度耐力训练选择短于、等于或稍长于专项距离的段落。1 000 m以下段落提高无氧代谢能力,1 200 m以上尽量用接近无氧代谢临界速度,长距离连续跑,以间歇跑和变速跑为主,段落安排顺序采用长距离在前,短距离在后的方式,如1 200 +1 000 m+600 m+400 m的间歇跑,强度为85%~90%~95%,强度可以随队员身体机能和训练课的次数增加,每次总量为2 000~3 000 m,间歇心率恢复到20次/10 s为准,再进行下一段落训练。这样有助于运动员体内乳酸不断增加,提高队员机体对乳酸的耐受力[5]。
长跑的速度耐力训练主要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专项耐力,其训练方法以间歇跑和变速跑为主,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持续跑,训练中采用4 000 m+3 000 m+1 000 m的间歇跑或1 000 m快+400 m慢的变速跑,每次课总量可控制在6 000 m~9 000 m之间,间歇以心率恢复到20次/10 s为准[6]。
3) 发展有氧耐力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的获胜基础。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这一训练贯穿与整个赛前训练过程。比如每天早上的早操要进行40 min的越野跑,心率在150次/min左右。在安排有条件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厌倦,训练中采用越野、匀速跑、定向跑、上下坡跑等多种形式。在赛前最后一周可以采取长距离公园风景区放松跑形式,可有效的对运动员前一段大强度的训练进行调整。
4) 速度力量在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要给予重视。
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赛前应重视速度、力量、耐力的逐步增加,并与专项能力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科学的融为一体,保证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和动作节奏的稳定性[7]。具体训练中应重视柔韧性的练习,除早操越野跑后的20分钟柔韧练习外,在每次训练课准备活动中也要安排一些拉伸练习;另外循环速度力量可使运动员接受不同训练刺激的结合,能促进整体力量的全面发展。
5) 负荷的安排是赛前训练的关键。在赛前训练安排中第一周目的主要是恢复运动员的体力,训练安排中有氧耐力训练占很大比例[8],从第二周开始,随着身体技能的上升及强度平稳上升,负荷量应逐步降低,以促进机体机能水平上升和超量恢复。第六周对运动员进行调整,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强度要有所下降。本周的负荷要避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同步下降,以保持前阶段训练中已形成了的竞技状态。另外,生理负荷控制不能仅考虑一定强度和运动量,更重要的是考虑机体反应情况及适应水平,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配合生理相关指标的监控。
心理负荷在运动员中的影响很大,心理上的负荷也会对生理上产生相关变化,所以在赛前训练中应及时的采用刺激法、激励法、深呼吸调整法、念动训练法、训练调节法等心理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1] 楼静,张根生,陈春枝等.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期身体机能评定及营养恢复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70-772.
[2] 郭经宙,韩克平,任保国.对世界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1):50-53.
[3] 马慧敏,赵建林.中长跑训练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91-93.
[4] 宗华敬.马拉松、长跑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9-11.
[5] 吴叶海.中长跑间歇训练中分段距离练习速度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54-56.
[6] 曹子毅.中长跑训练方法及其演变规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87-88.
关键词 篮球运动 体能训练 研究
当今世界篮球运动风靡全球,它作为一种全球型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不间断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篮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它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转换快速多变,对技术水平拥有高标准的要求,而提高和巩固技术水平则必须建立在体能训练的基础之上。
一、体能训练的相关概念、意义及分类
(一)体能训练的相关概念
1.体能的概念。体能一词最早源于美国。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目前各专家学者对体能的定义各持己见,体能的概念至今尚未充分定型,它既不确指一般身体训练,也并非完全的专项身体训练,充分揭示了训练思维的分化与整合。
2.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把发展各自专项身体素质作为身体训练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有力量素质和弹跳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和灵敏性素质训练等。
(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分类
1.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运动训练普遍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以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以及改善运动员体型和姿态。
2.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根据篮球专项运动的特点与对运动素质的专门要求,采取与专项运动有紧密练习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以提高专项运动素质和使体型适应专项的要求。
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篮球专项力量素质和弹跳素质的训练
1.专项力量素质的训练。对于力量素质的训练,身体各部位的肌群很多,我们制定力量训练计划一定要考虑到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练习项目及负荷重量,方法有实验法、体重百分比法、力量百分比法,练习同时做好保护措施。
2.专项弹跳素质的训练。弹跳素质是一项综合素质,训练时应特别注意力量、速度和协调性这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还要将其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弹跳素质也可以结合进行适量的上肢力量和协调性练习的全身性练习。
(二)篮球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
专项速度素质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教练员应当根据各速度素质的特点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进行训练,主要提高技术的伸展性、关节的灵活性及肌肉的力量素质,最大限度地利用篮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
(三)篮球专项耐力素质训练
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主要以糖酵解的供能形式为主,因此,在篮球专项耐力的训练安排中,要以最酸产生能力和耐乳酸能力的训练为主,有氧氧化供能形式的训练为辅,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训练可以结合专项训练特点运用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方法。
(四)篮球专项灵敏素质的训练
灵敏素质是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练习的具体方法有绕限制区各种形式跑动、对墙有角度传球滑步接球以及听信号变向滑步等。儿童和青少年应加强灵敏的训练。
三、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求
(一)要树立终身的体能训练观
良好的体质和高水平体能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很好的坚持篮球训练才能得到保持,因此,终身的体能训练观念必须在运动员内心竖立起来。
(二)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教练员以及运动员都要充分理解篮球运动的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以及两者综合进行训练的相互关系,结合运动员自身体能训练水平情况给予适宜的训练负荷,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三)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要穿行
篮球运动对运动员全面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包括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以及球队的技战术素养等全方位的因素,各因素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四、总结
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体能、体质,提高与篮球技、战术相关的专门素质,尤其是提高构成篮球技术、战术要素的速度、爆发力、灵敏、协调反应和平衡能力,从而保证运动员掌握难新技术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应变性能力,减少运动创伤,培养优良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必须坚持与其他相关因素,特别是与技战术训练相融入、相契合的进行,才能逐步突破,使体能训练更为科学合理,也将给篮球运动创造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294.
[2] 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4-29.
[3]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等.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38-46.
[4] 刘继志.中国职业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7):25,35.
关键词 身体运动 功能训练 学校体育
2012年为备战伦敦奥运会,提高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和美国AP公司合作,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这样一来身体功能训练就被引入了中国,在当时引进身体功能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同时对代表国家队的运动员带来了新的训练模式,改进了运动以往的细节动作,同时也减少了运动的伤病,以及对运动伤病的恢复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伦敦奥运会我国代表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概念的理解对一项训练方法接受与认可度有很大的差距,国内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学者和专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美国。美国运动委员会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一般的体能训练相比,训练形式多样化,更趋向于整体性,它的训练目标是以动作为基础,能够更好的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对身体的全身协调性和动态稳定性都有提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使用一些其他训练方法,如瑜伽、脊柱恢复、体操、普拉提等,最终使练习者的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核心稳定性、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应用和理解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能训练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一部分,它的侧重点是功能,身体功能的含义就是身体肌肉、骨头、关节所具有的能力。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动作要求,身体运动训练就是针对项目的特点,从小肌肉群整合到大肌肉群,注重训练趋向于比赛,更接近比赛的训练模式。功能训练最早应用在医学。最初功能训练是对运动损伤和伤病的恢复,例如肩、肘、腰、膝盖、脚踝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上升到运动层面就是某个专项运动中针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练习,依据项目的整体特点,是专项运动核心领域的支撑力更强、薄弱环节得到拟补。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见解,本人认为身体功能训练的作用是预防和恢复运动的伤病,增强身体的机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通过科学的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寿命增加。
三、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用现状
本人只对国内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进行概括,发现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只运用于竞技运动项目,对于人群的普及还非常匮乏,通过文献搜索和访谈体能专业方向的学生和老师本人发现,在社会体育和老年体育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是空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最早起源于医学,并应用于伤病康复中。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起步和发展时期,从2009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经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培训,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教练团队努力之下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中流砥柱。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高校之一,2012年先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五、总结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和内容体系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介绍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一支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团队,但是他们只服务于国家队及极少数的省队,在非国字号的队伍尤其是基层队伍的教练员团队中,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及方法理解和应用的非常少,甚至会有理解成身体功能训练等同于体能训练。本人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中了解到,由于我国对身体功能训练引进的较晚,目前只服务于国家队的个别项目和几个省队的运动项目中,从2012伦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身体功能训练应用到运动的身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自然规律来看,身体功能训练的发展前景远大,受益人群将会大大的增加,从职业运动员到普通健身爱好者,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到老年体育。而我国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老年体育应用身体功能训练的研究较少,希望我国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家可以加大研究,使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普及化。
参考文献:
从当前军事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看,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突破性进展较少,传统的体育模式基本未被打破,改革的阻力较大,困难很多,在面向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军事院校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在“体育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为先导”的总体思路下,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总体改革,才能推动军事院校体育的发展,为此,笔者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并对这一课程模式的整体运行机制作初步探讨。
一、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笔者对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学员就对“自身体育态度,体育行为”进行了提问,提问人数726人,为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调查表明,军事院校学员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集中在“增强体质”这一方面,对反映体育的社会、文化,心理功能和“休闲娱乐、怡情养性”这些方面几乎没有,这说明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育意识,尚需加以引导,以确立比较完整的体育价值观,此外,对“掌握体育技能技术”一项选择率也不高,这说明传统的部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学员的主体要求未能对接。军事院校学员中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占90%,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方面,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占极少数,对体育活动项目也比较有限,参加篮球和足球运动的占90%以上,参加其它运动项目是极少数。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体育的主体需求是积极的,明显的,具有可塑和可教的潜在基础。
军事院校的学员对体育课态度,大多认为体育课就是体能训练,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体育技能这个概念,最主要的体育潜在课程就是课外活动,因此,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同时还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功能。我们应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应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课程的范畴来认识,课堂上不要像队列课那样严肃,形式上改变就变,让学员真正体会到体育课的意义,不应该体能训练阶段的简单延续和重复。
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
(一)素质教育的结构模式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学员体育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学校体育来实现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使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倾向。军校体育的课程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笔直认为,未来军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健康的体魄,健美的形象,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坚强意志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时代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根据本学科的重点,站在育人的高度,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
为此,笔者认为军校体育课程内容应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很大部分由健身、健美、观赏以及运动方法构成,这和以往部队院校以体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内容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渐被追求轻松、文明、健康的体育活动方式所代替,所以现代体育课内容设置应突破部队传统的一体能训练为主线的内容体系,代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的教材体系,让军事院校与高校体育相互沟通,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结构模式
我们把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技能、知识、素质。
在军事院校体育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强调“三基”教学,在:“三基”中又把体能训练放在突出位置,而对锻炼方法有所忽视,体育教学应服务于增强学员体质、促进学员身心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与意识,片面的体能训练难以实现以上教育价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应由体能化向健身化、娱乐化、兴趣化等方面转化。
体育知识教学在军校中历来是个薄弱环节,表现在内容浅显、缺乏系统性和授课时数较少等方面。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员对正确体育观的形成,使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意识更具理性化。使学员懂得体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引导学员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当代军校学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体育知识教学对于帮助学员形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学内容的体育知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结构上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应安排足够的学时进行集中教学,甚至可以设置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专门教授体育知识。
从课程结构的角度来看,笔直又把素质教育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增强学员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当然选择。而在军事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正在引起关注,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对学员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三)课程类型结构模式
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的类型是近年教学改革的热点,各校结合自己的特点,设计了多种课型,诸如基础课、体能课、选项课、兴趣课等,这些课型都是以教学内容和课的目的任务为设计依据,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在教学观念更新的今天,这种对课程类型的简单划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我们构建了三种体育教学课型。
在军事院校中,常规教学课仍是一、二年级最主要,最基本的课型,但目前最受关注的则是高年级的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两种课型。自主型活动课中素质课、竞赛活动课通常被作为隐形课程对待。教官除了开专题讲座、进行技术辅导、考核测验外,主要由学生自主型活动、自学自练、组织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开放型综合课中的俱乐部制或协会制教学课既不同于传统的常规型教学课,也不同于自主型活动课,它在教学管理上是开放,让学员在学校中自己组织自己的比赛活动,要打破传统的军事体育课型,使学员有体育全体意识和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这是受学员欢迎、很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型状。
三、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运行
(一)课程设置。一、二年级开设常规型学课,课程内容以技能技术、身体素质、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在课程范畴上是显型课程,各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在课程内容上出继续加强技术、技能、知识教学外,突出素质教育,重在树立终身体育观,把军事院校体育课以“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逐步向“健康第一”的主题转变,强化体育的社会价值,在课程范围上重视自主型课程的发展。
(二)课程管理。对于常规型教学课的课程管理,几十年来,已有一整套措施与方法。对自主型活动课程和管理主要是考核标准、方法的制定。考核标准与方法决定了这类课程的运行态势。开放型综合课程在军事院校里管理难度较大,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场地器械条件作出统筹规划,制定出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处理好“学”与“教”的特殊关系。
当然,培养学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们更应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话,“在任何环境里,坚强不摇和不掘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应加强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学员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引导学员,使学员主动与教师配合,并逐步培养起顽强的意志品质。其实,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一,这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研究,不断加以挖掘和提炼,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军官或警官,为学员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市场前景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每年的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艺术系要专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举行一场招聘会,到会的用人单位有100余家,其中有很多幼儿园与我系建立长期人才输送关系,成为艺术系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更有一些幼儿园和我系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然而,由于目前很多院校都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多方面满足现今市场的需求,如何在众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办出自己的职教特色。目前,西安市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会从西安体育学院招聘体能老师,但这些老师从未学习幼教专业理论知识,未受过幼教专业技能训练,当初来幼儿园只是觉得好玩,但真正投入工作后无法适应,最终辞职,造成体能教师的流失。而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喜欢体能课,甚至有一些学前教育的男生就想当体能教师,可是苦于未能系统地参与专业的幼儿体能课程学习而在机会面前手足无措、产生挫败感,不得不放弃工作机会。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正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现今社会,人们的教育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些家长会让男孩子去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毕竟男女生的生理结构和性格特点不同,如果男孩子到幼儿园只是担任一线教师,可能真的难以让他们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经关注到了体能课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发展专业优势,彰显职教特色。
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利用自身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在改革和探索中有创造性地发展学前教育,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为高职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设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调整,保障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职教的特色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能方向的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心理素养好、符合幼教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加强高素质的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若开设体能方向,完全依靠现有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些新鲜血液的注入。首先,请有丰富幼儿园管理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体能老师作为培训师,对现有教师中有志于从事幼儿体能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或派部分教师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系统地进行幼儿体能课的学习。其次,从一些教育机构聘请专业的体能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指导。最后,从学生中选擅长体能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并带动其他学生,优化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进一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实际出发,保证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体能训练比例的平衡,着重突出实践环节,发扬高职教育的特色。实践课主要指平时的实际演练和幼儿园的见习活动,目的是在增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幼儿园体能课的系统学习,突出体能方向。在教学方法方面,避免照搬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实践性和操作性为重点渗透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和示范教学,通过观摩、感知、示范、模拟、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四)扎实的实践训练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体能方向的学生的实践训练包括观摩讨论、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首先,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优秀体能教师上课过程,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观摩和模拟课堂,使学生更加了解幼儿园体能课的教学方法和常用手段。其次,可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相关竞赛,如体操比赛、户外游戏比赛、田径比赛等,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荣飞,王琨.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养初探[J].淄博师专学报.2007(4).
前言:通过分析近三年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各项指标发现,初中生身体发育与身体素质协调性发展不同步,这为将核心力量训练引入我校体育课课程提供了极大可能性。
一、核心力量练习的概念
1、核心力量的概念:“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
2、核心力量的理论基础:
1)核心力量练习的生物力学原理
核心力量练习的生物力学原理包括1、重心与核心部位 2、运动生物链与不稳定支撑练习3、 流体静压强与腰椎损伤预防
2)核心力量练习的运动解剖学基础
核心力量练习的运动解剖学基础包括1、创编多维运动练习的客观依据2、选择联系的必要性
3、核心力量练习的体育课课堂模式
学情分析--课程设计—场地布置—体验与练习—分享经验—总结与引导—改变行为
4、核心力量练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项目设置
1)素质练习课堂内容的设置
2)准备活动中核心力量练习的设置
3)专项练习中核心力量练习的设置
4)“课课练”内容中核心力量练习的穿插
5)针对中考科目进行专项练习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
2)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3)提高上下肢和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
4)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5)降低能量消耗;
6)新课标提出“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构建体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体育课引进了多种现代体能练习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1、学生对核心力量练习了解程度的调查
随机选取我校3个教学班,发放问卷,超过70%学生对核心力量练习了解很少,对体育教师来说要在平时课堂上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渗透。
2、学生对训练所持态度的对比调查
在通过对照班级一个月的对比练习之后,学生改变了学习态度。87%学生比较喜欢进行练习。由34.8%学生不喜欢力量练习转变为仅仅4.3%学生不喜欢。
在完成一个月的对照练习后,在“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对哪些运动项目技术学习有帮助”这一问题上,健美操、田径、球类、轮滑等项目都超过或接近半数,体操和武术也占很大比例,说明核心力量练习对技术性项目有很大促进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前景广阔。
3、我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随机选取两个班,发问卷144份,回收139)
我校学生不太喜欢体育课编排内容的占90.6%,而49%学生认为没从学生兴趣出发、28%学生认为体育课形式单一,14.4%学生认为运动量不合理,8.6%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偏重中考考试项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渴望变化和在运动中体现自我。青春期的巨大变化(如身高体重等因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与发育水平不协调。核心力量练习正是从“协调”入手,兼具健美、塑身功效,提升学生的平衡感和控制力。为我校将核心力量练习引入体育课程教学带了来机遇。
4、对教师的调查
我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均为中青年教师,教龄均为10年以上,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强烈责任心,这正为核心力量练习的引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随机选择的保定市32名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核心力量练习有利于对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体育习惯养成,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形式,减少体育课的运动伤害和提高学生活动积极性,40.6%的体育教师认为核心力量练习不利于课堂组织。
四、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
1、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符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核心力量练习是体能训练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提高各项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
3、核心力量练习方法、手段多样,形式灵活,能满足学生个性需要,是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
4、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能更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核心力量练习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它能培养学生有明确目的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五、结论
1、核心力量练习在竞技体育中被广泛关注,而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方面关注不够。
2、中学体育课堂有核心力量练习生存的土壤,核心力量练习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功用,把核心力量练习引入我校体育课堂会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
3、中学生很喜欢“核心力量练习”,将其引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4、我校学生对现有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喜欢程度偏低,大多数学生渴望得到改善,核心力量练习是不错的选择。
5、通过核心力量练习在我校的试开展情况、我校师资现状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分析得出,核心力量练习进入我校体育课堂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6、核心力量练习在对应中考项目的针对训练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六、建议
1、积极宣传核心力量练习,提高学生兴趣,增大体育课中教学时数的比例。
2、根据核心力量练习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条件、教材选用、内容选择、课时分配等实践研究,加快核心力量练习进入我校体育课堂的进程。
3、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素质,针对体育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参考文献
1、《浅析核心力量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苑春雷 辽宁高职学报2009 第6期
一、引言
运动训练学对运动员心理研究永远落后于体能、技战术研究,研究的水平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情报收集系统功能的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科学的选材、训练理论、方法、手段、设备得到广泛运用和交流,运动员体能、技战术、智能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心理能力对比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运动心理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技战术能力有着非常明确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必要的心理技能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特点同样也对训练及比赛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观察力敏锐的选手善于在比赛中抓住战机;想象力丰富的选手更富于创造性;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选手则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目篮球运动,运动员的心理能力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才能适应日后的高水平、高强度、高对抗的训练和比赛。基层运动学校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心理训练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没有在青少年关键时期给予必要的心理技能影响,错过了培养心理技能的关键时机,导致业余运动学校篮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提高缓慢和水平低下,严重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稳定发挥已具备的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的形成,限制了运动素质、技战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无锡运动学校篮球队、苏州运动学校篮球队、常州运动学校篮球队、南京运动学校篮球队、南通运动学校篮球队、徐州运动学校篮球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类;借助互联网广泛收集篮球心理训练方面的有关数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访谈法:走访北京、浙江、上海和江苏等业余运动学校和相关专家学者,充分了解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学训练情况。
(3)问卷调查法:设计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调查问卷,对无锡、苏州、常州、南京、南通、徐州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的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青少年篮球运动心理训练存在的问题。针对无锡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运动员进行开放式调查,同时走访一些著名教练,采用32个项目组成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量表,对运动员的直接行为、情绪宣泄、认知重建、逃避分量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4)实证法:在无锡体育运动学校,进行篮球队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调查,运用运动心理技能能量表(PSIS)评定与运动员水平竞技表现相关的心理技能的水平。
(5)数理统计法:应用EVIEWS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资料进行数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
表1 无锡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调查(高级教练/金牌教练计划、方案为准)
表2 苏州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调查
表3 常州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调查
表4 南京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调查
表5 南通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调查
表6 徐州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调查
表7 无锡体育运动学校女子篮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调查
表8 无锡体育运动学校女子篮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量表》(32个项目)因素分析结果
因素1特征值=6.79 因素2特征值=4.87 因素3特征值=3.98 因素4特征值=3.44
因素1贡献率因素=16.7% 因素2贡献率因素=10.5% 因素3贡献率因素=7.7% 因素4贡献率因素=6.21%
表9 无锡体育运动学校女子篮球运动员(32个项目因素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2.实验结果与分析
(1)表1—6反映了六个体育运动学校的篮球教练首先思想上对心理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甚至没有意识到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2)理论上缺乏研究,篮球教练没有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计划,训练实践中没有树立心理训练的目标,平时心理训练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球感、专项意识上;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心理训练的负荷强度低,训练时间少,没有保障。
(3)从表7得出,14岁、16岁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将“享乐/乐趣”作为了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专注状态的丧失和保持直接决定着运动员比赛的胜负。其次,关于目标设置和情绪控制的使用存在着有趣的差异。特别是12岁以下年龄组,情绪控制被视为首要的心理技能,而且目标设置在最下端。相反,对于年龄稍大的运动员,目标设置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技能,与此同时情绪控制则下降到最下端。
(4)体育运动学校篮球教练员没有针对青少年运动员阶段身体发育和心理的特征,客观分析和评估青少年心理技能的水平,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心理特征。运动中的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皮质容易扩散,注意力不集中,做动作时不协调、不准确,易出现多余动作,建立条件反射快,消退快,重新恢复也快,所以应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控制情绪,而应急控制的能力是平时训练的关键。
(5)在青少年生长成长的关键时机,篮球教练没有给予运动员必要、适时、适度的心理训练,没有充分有效地运用运动心理训练的行为、认知干预法,未能为日后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6)表8、9相关系数最高的是第6个项目与分量2(情绪宣泄).61,最低的是第26个项目与分量表3(重新计划).14,绝大多数相关在.30—.60之间。所有项目的区分度都较好,鉴别指数均在.20以上。
(7)情绪宣泄、直接行动在篮球运动心理训练中起主导作用,应在训练中进行必要干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篮球运动,青少年时期是影响心理技能的关键时期,心理训练应作为平时训练的重要内容。
(2)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心理技能训练应全面、系统、长期、专门化和有方向。
(3)运动员心理能力与其体能及技战术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
(4)在篮球训练中运用认知干预法和行为干预法是提高运动员心理技能有效的方法。
(5)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的情绪控制和应急控制尤为重要,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稳定或超常发挥竞技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2.建议
(1)根据篮球运动员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确定心理训练干预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2)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以一般心理训练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门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质和心理技能,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