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9 14:50: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崛起让世人瞩目。回顾过去,我们国家经历了无尽的沧桑,曾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踏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中国人满怀信心展望未来, 那是一个世界关注的国家,它的各项改革、进步都将引起世界的密切注意。未来的“世界大战”将是人才大战、国与国的“教育大战”,谁的教育优越,谁就可以屹立不倒。目前,英、美、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中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倡导素质教育之风电吹遍了祖国大地的城市和农村,试观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效果,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城市学校,还在进行“教死书”的教师和“填鸭式”、“满堂灌”的古老课堂模式已少而又少,绝大多数都在试探着“新课堂”。“新课堂”新在没有固定模式,新在教师的灵活把握,新在学生乐学,新在开放,新在减压,新在交流,新在自信,新在成功。历史学科是他山之石。传统上看,历史除了告诉学生以前有什么文明成果,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涌现了哪些杰出人物,哪些地名、人名最重要的要求学生记住就行了,仿佛一节历史课除了认识、记忆以外别无它求,难怪有学生说历史课是古董课,历史教师仿佛都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僵尸”,死板不灵活。其实不然,历史课堂照样可以生龙活虎,相反,历史课在某些方面还具备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设计一堂新颖的历史课,作为“导演”的教师必须从师德、知识到实践技能全面武装自己。怎样设计一堂课式开放的课堂,试以《中国历史》“”为例进行说明尝试。

1、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育人”的根本原则,但“育人”不单只通过“教死书”这种形式来达到,每一节教学内容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它应根据历史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由于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他们至少知道一些日本的过去和现在,也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知识,因此选择“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展示教学法”、“读、讲、练三段教学法”、“情境复现教学法”、“助读教学法”等,试举一例。该内容在授课中可提这样一问:“有一个日本人,他叫阿倍仲麻侣,有许多中国人都认识他,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王维都是他的好朋友;有一个中国人,他叫鉴真,他双目失明,六次东渡到达日本,许多日本人都认识他……请问朋友们(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做学生中的首席、故应在某些课堂环节中应和学生身份、地位一致),阿倍仲麻侣认识鉴真吗?他们的故事能说明中、日之间的什么关系?”假如能得出“友好交往”的结论,教师便抓住契机可以深化问题了,比如,中日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程度如何?到清末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相关的问题便一个接一个,会让学生激情万分,教师应接不瑕,课堂因此而变活了。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这节内容要求达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还得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安排。哪些该讲,哪些删去;哪些精讲,哪些略讲;哪些内容怎样板书、展示、带什么情绪,用什么语言、语调等都应在上课前进行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必须先研究学生对象,然后深人研究教材,创造性组织教材,最后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教书虽说是四十五分钟的过程,但教书过程无细节,处处是关键,必须让一堂历史课内容如高山流水般自然。“”在内容设计上可按“天使(过去)――魔鬼(现状)――地狱(结果)――花儿与芒刺(未来)”板块设计。之所以要创新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从视觉感官和灵魂深处都乐于接受。

3、多方位的情境创设。“窗明机净”利于读书,“听轻音乐”利于快速进入学习情景,紫色、蓝色便于集中注意力……实践证明,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能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智能,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堂课中,它的情景设置至少有四处。从形态上讲分成静态设置与动态设置两大方面。首先是静态情景。这节内容需要教室的环境颜色有绿色(象征和平、友好)、黑色(代表罪恶,因讲的是战争)、紫色或蓝色(代表平静、沉着,因为大家要理智、冷静的思考)、红色(代表激烈,激情,因为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会因为中国惨败的结果而愤怒,需要渲泻情绪)。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历史教材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删繁就简,图文并茂,教材结构新颖,是学生乐读爱看的教材。该套教材的知识点比同类教材要少,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空间。有空间,才有可能。从目前实验区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反映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比起传统教学大大增加。新教材还专门设计了学习与探究课型,学生在这类课堂,充分体现了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从被动接受状态开始走向了主动探究。目前,实验工作在向纵深发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在向常规课堂延伸。同时,活动探究课堂教学自身也在研究,如何在探究与交流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生成新的成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历史学科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望被打破,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不足日渐突现,时代的发展促进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促使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高质量完成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特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了每个高中历史老师面对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1.角色体现

角色体现是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身假设处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典型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让他们结合当时的历史各种因素和条件,会有什么的思维方式,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形。如在讲述必修1的第一单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利用角色体现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让学生扮演当时的秦始皇,李斯等人的角色,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秦始皇面对当时的历史形式会做出怎么样的政治决策,是否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从而理解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前因后果。在必修2,3中的经济,文化主题中再回顾相应时期的政治体制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将同一时期的三个主题能整体把握。通过角色的扮演的体现,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及时给予客观、全面、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让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改变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提高学生历史的学习兴趣。

2.小组探究讨论

学生共同在课堂探究讨论是现今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主流,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同学们能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合作、团结的精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是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的,这要求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探究讨论不能简单地针对本节课堂内容进行的。老师设定讨论的主题,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罗列重点、难点,同学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参考书等各方面的途径查阅、了解相关历史的知识,每一小组负责好一部分内容,将整个主题都能很好地分析出重点、难点。选修4,5,6的很多内容,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容易接触到,加上获取有关的信息渠道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搜索相关的资料、历史背景,从而很好地掌握课本的重点、难点。

篇(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要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本文就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学模式做一个初步的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模式一:观看历史影片和投放大量实物图片

准备:教师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影片资料和实物图片,并进行剪辑处理。

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室播放影片创设历史情境,并根据历史情境提出问题。

例如:在上到必修Ⅰ的“”,可先由学生观看战争爆发前后的一些影片。学生看完后即提出与这一片断有关的一些问题:战争爆发的原因、借口、时间、地点等。

模式二:辩论赛

对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可采取此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曾引起轰动效应,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我想会很受学生欢迎的。

每次辩论前,教师可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

例如:在必修Ⅰ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堂学习专题一和专题二两个单元内容后,可组织课堂辩论题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古代中国制度和西方制度教学中,可辩论的题目是:“古代中国制度和西方制度谁的影响大”,正方的观点是“古代中国制度的影响大”,反方的观点是“西方制度的影响大”。这种辩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会翻阅了很多书,从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能力得到锻炼,眼界大为开阔。

模式三:知识竞赛问答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可采用竞赛问题的方式,即把所要传授的内容用竞赛问题模式来完成。具体做法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明确学习内容,及宣布竞赛问题的规则;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步,分四人小组进行必答和抢答,并当场打分;第四步,老师归纳总结。

竞赛问题的题目要覆盖课文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可用纸片做,分为必答和抢答。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每次回答都打分(可公布),记入平时成绩。回答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模式四: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篇(4)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之后,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维目标的深刻研究及其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国外有学者(克林伯格)指出教学理论的基本性质: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教师指导作用原理)。学生必须处于能动的、愈益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原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它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

学生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跟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程度成正比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是学生能否学好相关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好某种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就能保证对此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兴趣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国的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尤为重要,这是保证新课程改革之下,让历史课堂生动、有效、务实的重要条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迅速提高,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将是如虎添翼。

现结合我的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实践,谈谈我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上的具体做法。

第一,注意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靠的仅仅是教材、教学参考书、黑板等,这就使得历史的生动感、真实感无法让学生们真实地感觉到,这就从物质技术方面限制了我们的教学。现今,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已经采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专注程度明显高于传统课堂表现,活动的积极性和准确率也有所提高,学生被有效的“卷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如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优势,我插入了《大国崛起》的视屏,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优势,让学生代表上台自己描绘出了新航路开辟后,伟大四会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并依照所画航线对四位航海家的壮举,对学生们进行解说。学生们课上学习的兴趣明显激发出来,在这堂课上,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现代高科技教学设备的使用为我们打造完美的历史课堂提供技术保证,我们从中获益甚多。

第二,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将自己储备的旧知识做适时更新。

在这点上,有些历史同仁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谁也不能改变,因此历史老师只要知道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况,就足够了。事实上,这远远不够,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较之以往有大量的挖掘,而现在高考历史又非常重视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新材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尽力为学生选择新颖、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到老师所精选的材料后,有兴趣深入的动机。除此以外,指导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史观也有很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学习。

第三,在教学中,要适时进行情景教学。新课程改革以前,历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调、死板,学生们被动接受,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后,强调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情景教学就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就很好地利用了情景教学模式,在这课,我以苏家商海沉浮录为题,以苏家在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为背景,讲授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商业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被激发。

第四,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加分,减分奖惩措施。学生的荣誉感很强,为了给所在小组增光添彩,在课堂上小组活动时,学生们都踊跃参加,课上学生们的反应很积极。

第五,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体及学生小组不定期进行奖励,奖励的形式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奖品虽不贵重,但学生们很是认可,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这种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奖励可使学生们学习的信心大为增加,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因此,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

综上所述,课堂是一个舞台,师生是上面的演员。教师是演员更是编剧和导演,应该提供促进师生互动的多种学习材料,让师生在此平台上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篇(6)

虽然国家很早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大多教师仍在以分数论“英雄”,大多学校仍在把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很少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考核因素。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历史学科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朝代、年代、地点以及关键人物等,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有些知识记起来还容易发生混淆,由此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致使学习效率不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在课程过渡上不够自然,给人感觉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且从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规划上来看,其教学目标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环节,教学型的课程设置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需改进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传达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仍需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对照当前的历史教学实际,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历史课本为载体,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要求和时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一一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内容

因为历史课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信息量,把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历史学科的教学内涵,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篇(7)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积极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越来越深入。随着新课程在更为广大的试验区中的推广,人们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新课程标准向人们提供的是鲜活的新理念,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的历史教学为了适应这一新要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变革,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重视高一历史教学的作用,加强历史情趣的培养

历史课在高中教学大纲中被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由于只有高一年级开设了必修课,所以实际上学生只能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教学在高一就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很多学生只有比较低的兴趣层次。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使学生变得更为主动积极,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出来

由于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愿意去学习,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对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学生为本,对授课的方法以及方式进行变革。

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多样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呈现方式。所谓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就是指在教授教学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依靠自身的传授,必须要不断地将其中科学科技含量提高,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制作与使用电子课件以及多媒体教学时,不仅可以将历史情景再现出来,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所谓的教学内容科学化,是指不要让学生单纯的对历史结论进行记忆和储存,必须要重视形成结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以及相关的分析文章,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可以将学生批判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培养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1.2对师生的互动方式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的想象彻底的改变掉,同时以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将一个融洽、宽松的环境营造出来。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形象。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促进历史学科课程使用价值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历史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出来。比如,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考试形式,让学生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从而将学生对历史思想的运用调动出来,让学生将历史基本依据寻找出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教师可以将当今世界出现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历史分析方法的运用,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世界发展形式有所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历史讲座的开设,或者开展历史性的纪念活动[5]。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对历史学科氛围进行强化,从而感染学生,真正让他们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必须要明确再记得定位,不能将自己看做单纯的讲述者,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不断地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真正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重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培养自己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最终促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形成,总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4 结语

历史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不仅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做到实践上的飞跃、理论上的充实以及观念上的更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叶亮,李泽昂,张颖.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J],中学历史教学,2003(8)

[2]崔继英,王传志,叶浩.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再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2012(8)

篇(8)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等成为现在判断人才的标准。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在教育的制度上不断的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应试教育,正在逐步朝着素质化教育的方向前进。不论是在教材的编排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各种事物变化的太快,教育改革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现在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制度的改革还不能很好的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经过总结发现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历史,而是把历史当做副科来看待。我们知道,一些传统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甚至家长都认为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才是学生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主科,而历史,只是一门副科而已,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相信上过历史课的同学都知道,历史课本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点枯燥,部分同学本来就对历史没有很大的兴趣,在这样的一个课堂环境中学习,更失去了仅有的一点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的情况不理想。众所周知,是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一切,只要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对历史这门学科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面对这门学科,那么学习效果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书上的内容很多,需要同学们记忆的内容也很多。特别是历史事件发生的一些时间、地点等是特别容易混淆的。如果学生们在自己花时间的情况下,还不能很好的分清各个内容要点,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抵制学习历史的情绪。可能很多同学学习历史都是临时抱佛脚,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才开始死记硬背,这样做是能够记住一部分内容,但是,如果缺少了平时的积累,那么考试的成绩和效果也不会特别理想。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就会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相信做过历史试卷的同学都知道,学习历史,全靠自己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很多题目需要自己的分析和观察才能做出来,比如说,很多题目中出现的都是文言文。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这方面的能力。多出一些题型相似的题目让同学们进行锻炼,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一般来说,上述问题的出现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学生们对历史没兴趣,觉得这门学科枯燥乏味,其次就是认为这门学科是副科,不像语数外,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们认为就算把历史学好了,也不会给自己很大的帮助。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而是以教师为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每节课只是自己在讲台上进行授课,很少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地,高中生的心理状况都是特别敏感的,很容易发生波动,这是由于巨大的学习压力造成的。所以,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目前,国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应该逐渐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每个教师有自己具体负责的教学任务,但是他们还是需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对学生性格等各方面的了解也会逐渐的深入。所以,老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各个学习中去。

(二)改变教学模式

其次,就是需要逐渐的改变教学的模式。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他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因此,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使教学的方式多样化,尽量选择幽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多教师认为历史知识都是属于结论性的知识,不容改动。只要学生们记住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学好。其实并不然,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仅仅记住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还应该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来记忆,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而直接省略了这一环节,导致学生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欠缺,思维能力大大的下降。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家的综合能力。

(四)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的多,记忆起来也非常困难,更别说进行分析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讲解书本上内容,学生必然会觉得乏味。所以,历史教师要学会把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来了解知识。同时,两者相互联系,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大家了解到一些历史以外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总的来说,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教学的水平,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作者:任雪 单位:大洼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13-02

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的在地区展开并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倡导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明白学生不可能自行去改变,这就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材编写和课程编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课程理论和教学改革理论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问题。教师在新课改顺利推行中起到不可估量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确实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以前的高中历史尽管被称为大学历史课程通史的“压缩饼干”,但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而现在的模块专题教学,完全改变了高中历史的旧日容颜。有专家预言:高中的新课标出台,是一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对高中历史则是一次极大地冲撞,如果能行得通,就会使高中历史教学步入新阶段,但如果搞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所以高中历史教师既要尽快适应课程体系的变化,又要谨慎处理改革与应试的冲突,压力非常大。因此,随着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和沉重,扮演的角色也更富有挑战性。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地区,各校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理论培训,并主动学习相关教学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新课程理论详实而有说服力,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有具体的要求。但是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和教师行为的变化,所以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首先使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要实施以新理念为支点的新课程,其前提就是要让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历史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更多的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历史教师要倡导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

首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思想。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层次水平的高中生的听课反应,随时用爱来调控学生情绪变化。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溜号,教师要主动与他真诚交流,解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愁眉苦脸,教师要热情与他交朋友,成为学生能够倾诉衷肠的朋友…..只有与学生用心交往,才会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历史教学、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难题。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培育的殿堂。学生是有极大潜能发展的人,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可歌可泣的古今中外的历史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们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高中生成为关心国家、热爱国家,有历史责任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最后,还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改变以往只是教师传授的教学观,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体验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出现,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结果的生成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的结晶。在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果只是观念转变,但是实际教学行为却走以前的老路,也会阻碍历史教学的发展、阻碍学生历史能力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师一定要勇于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尽快改变违背新课程改革的陈旧的教学行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1.改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历史教师要尽快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走向多样化和科学化。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很多高中历史课堂仍然处于“传授一接受”的模式,造成教师讲得句句有理,学生听得一塌糊涂;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怏怏不乐;教师讲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多样化呈现就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则指在历史课堂上的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具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师生互动是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中完成的。教师要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知识构建的合作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学习者、推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高中历史教师传统的教学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的文学素养、表达的哲理思维、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己经普遍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总之,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来说,课程改革还任重道远,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广大历史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边破边立,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推进新课程的发展,这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篇(10)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05年秋季开始试行新课程模式,我校改革已经推行了三年。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改革中的不足,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成绩

1.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师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学校和本学科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和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校专职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2)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三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历史教师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

2.优化教学实践

(1)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面对新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因此,教师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和讨论成为了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展。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教师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

3.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作业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现实热点,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等。这些历史作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二、不足

1.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

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知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这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课堂要让学生建构。“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笔者欣喜地看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新课程更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关系”。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教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上一篇: 网络安全应急处理流程 下一篇: 企业如何防范财务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