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1:0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30-02
目前,我国村镇建设速度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新时期,在广大村镇地区,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房规划建,以更好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另外,实施科学的农房规划建设,也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众多地区的村镇农房规划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积极地予以分析研究。
1 新时期村镇农房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房规划设计不科学
当前,在很多村镇,在进行农房规划的时候,都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在开始规划和建设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缺乏详细的考察,对于本地区的总体建设规划等缺少必要的了解。于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便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很多村镇的农房建设规划与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甚至出现一定的矛盾冲突,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出现。
1.2 村民农房质量意识薄弱
当前,很多村民在建设农房的时候都缺乏足够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开始施工之前,各种农房建设大部分都没有详细的施工图。一些村民因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在购买农房建设所需各种材料的时候选择使用一些价格较低、质量较差的材料,给农房安全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另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负责施工的大多是缺少资质的土工匠。具体的施工操作也采用土法施工,在砖墙砌筑等操作中存在较多的错误,极易导致裂体、强度降低等安全问题的出现。
1.3 农房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很多村镇地区在对农房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管理的时候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很多管理人员都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等。对于本地区的农房规划和建设概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近期一些农房建设项目的施工情况等未能够及时予以关注和了解,对于各种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质量问题等无法及时的予以发现。另外,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还经常会出现优先自己和亲友利益,对一些村民的建房申请进行扣押,导致未批先建、批少建多等情况的出现,严重地影响到村庄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
1.4 农房规划与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
目前,很多村镇在对本地区农民房建设情况进行管理的时候,都存在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对于各种农民房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没有及时予以监督。另外,进行农房建设的时候,涉及到的建设规模大多相对较小。建设的时间不定,且项目较为分散。上述情况的出现,也给农房建设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导致在很多村镇农房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都没有有监督职能的监督人员进行相应的各方面监管,包括安全监管以及质量监管等。这样一来,直接影响到农房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
2 提高村镇农房规划建设水平的措施分析
2.1 立足现实情况实施农房科学规划
针对当前农房规划设计不科学,与总体规划脱节等问题,为提高农房规划建设水平,需要立足现实情况进行相应的规划。在进行农房规划和建设的时候,首先要对当地的土地使用总体规划进行必要的了解。进而结合建设底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相应的设计规划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根据需要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例如,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避让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和行洪泄洪通道等。
2.2 加强宣教提升农房施工质量
各地区要注意做好农房规划与建设方面的宣教工作,通过发放各种书面资料以及开展讲座等方式,帮助村民了解更多村镇农房规划与建设相关的政策内容和知识等。并注意进行农房建设安全与质量问题等方面的宣教,以更好地增强村民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镇政府还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知识普及工作。例如,镇政府可以开设官方微信,成立房屋基础知识普及微信群,利用微信对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的知识普及等。 另外,对建设所需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成立村民建房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强化对进入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强村民建房质量监督,指导村民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选用那些符合建筑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材料。
2.3 强化村镇农房规划与建设管理
制定农房新建、改建、扩建管理办法,切实规范农房建设,并加强农村建材市场管理,强化建材质量监管。各地区的乡镇政府要注意积极主动地履行自身的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健全农房建设管理机构,充实基层管理队伍,落实工作经费和管理设施。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切实履行人员管理责任,扎实负责农房选址、层数、层高等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内容的审核。在进行农房实地核实的过程中注意工作落实到位,在施工关键环节进行现场指导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农户,对存在违反农房质量安全强制性技术规范的予以制止。联合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并帮助农户开展各种竣工验收工作,对符合规划、质量合格的农房按有关规定办理备案手续。对于经过验收不合格的,则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及时地予以落实。
2.4 加强村镇农房建设质量监管
在村镇农房工程质量监管方面,为保障农房建筑质量安全,各地区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企业承担施工,并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之中。同时,不同地区的市、区、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成培训小组,专门负责对当地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实施统一的培训和管理。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开展各种农房建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其施工技能的提升。在农房建设竣工后,由建房村民会同建设承揽人一起,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竣工质量验收办法对房屋进行严格的验收,以保证施工质量。另外,各地区的乡镇政府等还可以组织协调村民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房竣工质量验收工作,以更好地保障农房建设质量。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针对广大村镇地区的农房管理现状,还需要及时地对农房规划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予以解决。通过大力强化农房建设质量监管以及规划与建设管理等方式,更好地提高农房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从而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并为地区经济等提供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顺乎民意的一项德政工程。这次会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从搞好农村用地规划管理,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征地足额补偿等方面,切实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着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切实保障国家和粮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安排,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扩大建设用地比例,扩大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等,使规划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要,认真做好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足用地空间,从而使新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导农村和农民节约集约用地,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目的。
3.2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战场在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宅基地复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一是宅基地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首先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拆迁户的集中搬迁有利于新农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的模式减轻了广大农民向新农村点集聚的经济压力,也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3.3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地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用地的无序发展,确保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侵占城镇用地规划指标,使农村用地向中心镇集中,用地指标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4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而其中涉及到的土地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要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主动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二、新农村的含义及如何建设
由于至今学术界对新农村及其建设内容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在此,笔者结合洪湖片谈些浅显的看法。
1.新农村的含义
新农村的一个新字即体现出了新农村的核心:先进。结合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就可推知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屋、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制度。这五者互相补充,不可或缺,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新房屋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地方或民族风俗的住房,同时房屋建设要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能展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新型农村的特征,目前在我国个别农村富裕地区出现的"农民豪宅",看起来讲究气派,从节约的角度看有土地和资源浪费之嫌,而在仙洪试验区的引农上楼、建设农村社区的模式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所以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能的新技术;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集中规划和建设,如大规模的推行“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厩)。同时也要注意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建设的基础瓶颈,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之一;新农民,有了新的房屋和环境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要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和文化卫生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据统计,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没有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将农村多年积存的封建迷信的生活观逐步扭转,同时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建全新的农村社会风尚;新制度即应提倡政府政策主导与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在仙洪地区盛行的“五民工作法”,即实行“民议、民决、民筹、民建、民管”就是很好的一种民主制度,这种制度既保证了政府对农村的影响力也兼顾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如何建设新农村笔者结合自身在洪湖片调研的实际以及参考部分学者及有关部门的观点综合认为建设新农村要搞好以下四个方面:
2.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新农村的标准。该二十字方针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基本涵盖了新农村的各个方面,与新农村的内涵是统一的,这就为政府如何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标准,建设的各方面都要按照以上五个标准来进行,缺一不可。
2.2科学规划,长远着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整体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新农村并不仅仅只是家家户户有新房,家家户户门前有庭院,这仅仅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新农村的农民们的幸福感问题,只有让农民对自己的家园感到满意幸福才能调动农民建设和维护新农村的积极性,通过农民的主动创建,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推动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待遇一体化;二是缓解大面积留守老人儿童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
2.3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工程,政府的资金不可能仅仅集中在这一项事业上,同时新农村建设是为农民建家园,也不该由政府来大包大揽,应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在这个大项目中,资金的需求量是极其庞大的,充分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既可以缓解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可促进资金的流转和增值[1]。
2.4集中投入,建好班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保证。在资金的投入上,分配越广,效果越差,不如集中投资,各个击破,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新农村的决策都是人的谋划,领导团队的决策决定了新农村发展的方向,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乡镇领导班子才能狠抓落实,更好地带领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三、推广仙洪试验区经验尚须注意的问题
从新农村的含义上看,洪湖片农村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的农村过渡到一个新型的城镇的转变阶段,总体方向是对的,但从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看,洪湖片农村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出并得到纠正,从而既可以实现洪湖又好又快的发展,又可以避免其它地区盲目套用经验、机械的模仿。
1.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的问题
仙洪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的、较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尤其是打破行政区划跨洪湖、监利、仙桃,三县市建制是其他实验区所没有的特点,由省委省政府专班挂帅统一协调调度,但是实际上省委省政府无法对具体的发展操作进行实施,所以具体事宜是由试验区各县市各自实施,由各县市的新农办来协调,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仙洪试验区还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专班来领导的,这就为地方本位主义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不难得知要想把仙洪试验区的跨区域优势体现出来,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并解决[2]。
2.关于城乡结合部、县域交界处农村发展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县域交界处的发展是中国城镇发展的痼疾,容易被忽略,但仙洪试验区之所以要打破建制跨区域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解决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和县域交界处“三不管”的状况,笔者认为仙洪试验区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应该远高于其它地区,该问题不解决,不仅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空想,还会恶化该地区的干群关系,易发生群众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与新农村建设要义背道而驰。
3.关于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最终目的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并不仅仅只是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一定要包括政策的实施者,如果实施者不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就无法很好的把握新农村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容易误读新农村建设的要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和实际操作者一定要清楚新农村并不是住房和外观上的新,更深刻的内涵是要让新农村的村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使他们达到幸福感上的城乡一体化,这才是新农村真正建设完成后才能到到的效果。
4.政府公信力丧失及干群关系问题
在仙洪试验区内由于建设的规模大项目多,因此干部与群众联系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它农村地区和以往的,由于部分政策实施者的错误方式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有政策实施者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较低,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官员对自身的定位偏离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原则有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选好人,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培训,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和风俗状况,要充分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进行引导而不是走向对立面。
参考文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多管齐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和扶持发展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第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要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搞好科学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必须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来统筹谋划和安排。要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城乡统筹作为基本理念,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基础工程,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新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体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多管齐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和扶持发展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第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肥东县在新农村建设上通过科学布局来“起篇”,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新规划”,明确了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思路,将全县划分为“近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大力开展村庄布点和“百村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水路电网规划、公共配套规划等。目前,首批村庄布点和“百村规划”已完成300多个基层(重点)村详规和30多个中心村详规,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年实施,确保新农村建设既符合“20字方针”要求,又能体现自身特色,形成层次分明、发展协调、统筹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深入枫木村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工作计划。(4月5日以前完成)
2、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年内要完成新村第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发挥共对周边村屯的带动辐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与责任单位、帮扶单位、新村项目工程承包人的沟通联系,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把关新村住户立面装饰工程,督促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及沼气室建设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软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加到第三层,配备电视机、vcd、电脑、课桌椅等,实现“三电合一”(电视机、电脑、电话),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枫木村培训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村种养科技知识,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服务平台。
4、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组织举办3期以上农民培训班。一期党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两期种养适用技术培训班,要围绕枫木村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桑蚕产业、畜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众真正获得科技实惠。(12月底以前)
5、组织申报并实施《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科技示范》项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申报项目材料,项目立项申批后,要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枫木村资源产业的形成和科学发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项目申报材料)
6、策划包装枫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务站。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实内容、重新策划、设计、上墙;制作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务站挂醒目的牌匾。
7、策划建造宣传窗。策划建造一个长10米,高2.5米的宣传窗,主要用于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以及枫木村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8、配合河池镇党委、枫木村委抓两委换届选举及其他工作。
9、做好总结汇报和宣传。认真做好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结汇报工作,特别是总结好“1+1+1“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争取河池日报社和河池电视台有几篇报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局领导班子由韦乃伟副局长分管,具体由苏为民同志抓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月下村20天以上。
2、进一步争取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帮扶单位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58-2
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顺乎民意的一项德政工程。这次会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从搞好农村用地规划管理,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征地足额补偿等方面,切实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1 新农村建设的用地指标问题
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民建房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而农用地转用的年度计划实行的是指令性管理,层层切块下达,中央切块到省、省切块到县、县切块到镇。虽然在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一再申明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但事实上用地指标大多用到了其他项目上,最后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上的指标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实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巩固城市发展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
1.2 土地调整和流转问题
土地调整和流转困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问题,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已取得共识。但规划就得调整土地,而目前国家的土地政策是30年不变,自从国家免收农业税之后,竞相要地已成为农民纠纷的热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建房除部分项目带征的拆迁安置用地外,绝大多数的用地均为集体使用土地,如果不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建设工作很难开展,往往由于一户农民的承包地无法调整可能导致整个新农村点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1.3 用地报批的严要求一时难以适应
全国开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到《决定》的出台,国家对土地管理越来越严,确属急需的建设项目用地,可报国务院审批。这一政策对急需建设项目的范围、条件和报批程序都作了详尽的规定,用地报批的程序和要求十分严格,加上当今社会体制人治重于法治的症结未能彻底纠正,还有历史上遗留问题等,造成用地仍较混乱无序。如因用地指标对必要的用地无保障,因此需要征用土地时往往顾不了用地指标。
2 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着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切实保障国家和粮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安排,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扩大建设用地比例,扩大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等,使规划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要,认真做好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足用地空间,从而使新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导农村和农民节约集约用地,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目的。
3.2 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战场在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宅基地复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一是宅基地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首先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拆迁户的集中搬迁有利于新农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的模式减轻了广大农民向新农村点集聚的经济压力,也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3.3 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地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4-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矛盾的重要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合理途径。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新农村建设存在速度过慢、建设质量低、面子工程多等问题,大多地区新农村建设处于摸索阶段。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宣传效果不佳
首先是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把握不准,建设目标不明确,政策掌握不透;其次是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其三是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体意识未体现,从而导致上头热、下头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其四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过高,对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2. 劳动力转移滞后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及农民工转移培训,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依然是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六十多岁,小至十五六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县、乡(镇)两级财力有限,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没有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更是没有积累,大多数村均为“空壳村”,每出一分钱都必须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来决定,导致满脑子想法却不能付诸实施。
二、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 开展多元化宣传工作
利用电视、宣传单、墙报、标语等宣传媒体加强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重要意义和工作方法。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用示范村作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才是主体,农民群众只有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建设自己的家园,才能过上幸福、小康的日子。
2.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坚持以发展促增收,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经济活动和生产效率,达到增收的目的。二是加大土地流转,鼓励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将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产业化经营,根据本地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增收的活力。四是转移劳动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组织好劳动力输出工作。五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要着力培育农村种养加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更多的农户加入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加强村容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自力更生拆旧建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优化净化居住环境。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4. 完善培训体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建设文明农村,还有利于废除陈旧的风俗,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科技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生产技能水平。除了定期培训外,还要利用村级广播、多媒体、村级书屋、宣传栏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宣扬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将技能培训与农民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其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农业的发展。
5. 落实好领导联系示范村、部门帮扶示范村制度
将领导联系示范村、部门帮扶示范村纳入各级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要求部门每季度至少深系(帮扶)点上调研、指导、落实工作一次。
6. 公共服务建设
农村地广人稀,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成本高、平均效益低,公共服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硬件基础,必须坚持将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人物,建立完备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选择合理的空间点,安排好各个空间开发时序,将公共服务供给叠加进去,产生累积效应,最终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了成效,且存在一些问题,有关部门要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根据本地特色开展新农村建设,争取早日实现20字方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二、改进农村文艺活动水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农村文艺活动的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村文艺活动首先需要对农村文艺活动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这也是保证农村文艺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为农村群众修建基础的文化设施,使其具备开展文艺活动的基本条件。如在农村建设电影放映厅等,使农村群众在农闲时也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大农村文艺活动的队伍建设要保证农村文艺活动的良好有序展开,必须建设一支较为优秀的文艺队伍,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群众表演更为多样的节目,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使农村群众更加了解党的建设路线,进而拥护党的领导。各级相应的文化部门可以集中农村中的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表演的基础;还可以引进外来文艺人才为农村群众带来不同形式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