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1:00: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护生物学原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活力四射的年纪,他们活拨,好奇心强,自控能力交差,敏感多动,思维活跃,正式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年纪。初中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定性,如果接受的教育是好的,接触的环境是健康的,那么他们会完全朝着好的学习方向发展,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让人期待万分的事情!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敏感好动,好奇心强,刚接触到生物课必定是抱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如果生物教师能在课程一开始就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这门课,那凭着孩子们的聪明才智,生物学习将不会再是个难题。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引导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例如观察蚯蚓的生长环境时,就要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①蚯蚓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②蚯蚓没有脚为什么能够爬走,它怎样完成爬行的?③蚯蚓有眼睛吗,它吃什么,用什么呼吸?蚯蚓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生物,让学生自己动手,亲眼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思考蚯蚓的生活习性更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细心观察,他们就会有所发现,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有让他们获得了新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求知的喜悦,是他们更愿意去学习更多的生物知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初中生物的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呼吸作用,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作用的敏感程度的区分,光的色散和光的折射、反射等的实验操作 ……
2. 学会做笔记。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就要从记笔记开始。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要具备两点基本的素养:一是两只手要随时一手拿笔一手拿书,二是课堂上必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分心。只有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的过程中,才能随时随地的做笔记,记下老师讲过的有用的知识点。我一直都相信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每一分的付出都会有收获。
3. 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但是思维是占据在有疑惑或者有发现的基础上的,思维也是要有一定的根据的,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引发学生思维时,做好题设,让问题一层层的逐步推进,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和发散。初中学生活波好动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如果教师可以善加引导,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这种思维的活跃性完全可以因势利导的转化为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并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生物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等。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而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实践的经验之谈。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这些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联系自然的实际。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无论课本上是否涉及到有关知识,都可以到这些地方去参观,细心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大有益处的。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环境保护的层面去,把保护身边的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切实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做环保的代言人。
二、在生物学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数要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
1.在教学中注重将知识点与“现象”相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生物学教材内容是按生物的分类系统进行编排的。我们教师在教学备课时,不能就课本讲知识,应当对与知识点相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认识和了解,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生物学原理和生物现象结合,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解释现象,揭开奥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传授“种子的类型”这一章节,就可以引入“转基因大豆”这个社会话题,通过认识了解转基因大豆及产品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社会事物进行科学判断。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老师有针对性地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生物学解释,更能让学生对社会实际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传授了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2.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植物分类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走入校园、走进植物园,让学生在现实中认识和辨别植物,为他们以后成为幼儿教师帮助幼儿认识身边的植物打下基础。校园的美化、校园植物角的建立、校园植物的分类挂牌,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直接参与;人们比较普遍的把“二球悬铃木”称之为“法国梧桐”,我们要在实践中把这种错误称谓纠正过来。通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进一步认识,用科学的原理认真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了植物学后,让学生做“如何添置植物美化幼儿园环境”这个作业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各个器官的特点分析选出适合幼儿环境的植物,使学生在有趣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中去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不是枯燥的原理、无趣的结构。生物学知识包围在我们周边与我们息息相关,还有好多生命现象需要我们去解释,还有很多生命奥秘需要我们去揭开。
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它与当今社会的许多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恶性膨胀、自然资源的大量破坏、能源短缺等都密切相关,所以生物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生物学知识和当前的社会生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关注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与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的联系, 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生物教学理应与学生生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无穷的探索奥秘,为学生所喜爱,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工作者将生物教学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因而学生虽然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仍然常常束手无策。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之间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在课程标准下的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应如何就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讨。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人类又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内容,生物学既研究人自身的构造和生理机制,又研究人和整个生物圈的相互关系。所以教学中要经常联系人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感到生物学知识亲切、有用,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多学生学习生物靠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很重,效果则不佳。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在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必然对知识有牢固的记忆和充分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提出联系我们生活的一些问题:室内的花草是不是越多越好?学生畅所欲言后,了解花草虽然能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但是在没有光能的情况下会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室内的花草不是越多越好。因为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门窗关闭,气流不畅,室内花草过夜,晚上人们入睡时,花草也在呼吸,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室内氧气稀少,有损健康,学生通过讨论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了解的更加透彻。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解决了这样的联系实际的问题,知识的掌握更容易,同时主动思考的过程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再如向学生解释清晨日出前不宜在树林或花丛中深呼吸的道理。光合作用仅在白天进行,而呼吸作用日夜不停地进行,而且夜间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空气中氧气在清晨较少,因此不宜清晨到树林或花草丛中深呼吸或体育锻炼。
2.联系自然实际
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土壤、生物分布都有很大的差别,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家乡的生物资源进行教学,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家乡的资源优势及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科学性,让学生意识到家乡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科学知识在家乡大有用武之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献身家乡的情感和欲望,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可联系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寻求减轻污染的措施,例如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白色污染。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新课改已在全国相继开展,这不仅要求中学教师要适应课改,同时也要求高校培养出胜任中学课改教学的教师。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与中学的教学常存在脱节现象,为适应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必须对大学的生物学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中学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体现了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又反映了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领域。选修部分是在修完必修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选修的[1-2]。选修部分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其中“生物科学与社会”涉猎的范围最广,并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共包括4个专题: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2]。大学教学内容与其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它对大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健康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简述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举例说明器官移植;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这一章的内容属于医学领域,它贴近生活,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殖问题,内容涉及大学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将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在大学的基因工程和现代分子生物学这两门课程里,详细阐述基因诊断、基因芯片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从总的内容来看,大学的课程基本涵盖了中学的内容,并且介绍得更为深入。第二,在大学的细胞工程课程中,基于干细胞培养的技术与原理阐述了组织工程方法,组织工程化皮肤、骨骼、血管等组织工程器官。组织工程是传统器官移植治疗方式的革命。但是,大学的课程只涉及器官移植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对人体的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却没涉及。第三,在大学的细胞工程课程中,还详细阐述了动物的体外受精的概念、历史和技术。但对人类的试管婴儿并未独立列出和阐述。所以人体的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试管婴儿的内容应该在适当课程中增补。
上述中学课标还要求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但这些医学卫生知识在大学的课程里却显得相当匮乏,几乎没有一个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生理)涉及这些问题,所以在大学的教学里应积极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2 生物科学与农业
在生物科学与健康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概述农业生产中的繁殖控制技术;列举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描述绿色食品的生产;举例说明设施农业。
这一章的内容在大学里涉及了动物、植物的遗传育种,动物医学,植物生产学等的基本知识。首先,就大学的遗传与育种教学来说,主要偏重于遗传学基础知识,其中只介绍少部分的常规育种技术,而对非常规育种介绍得非常少。中学课本涉及农业生产的繁殖技术(包括植物微型繁殖技术,人工受精技术,胚胎分割技术,克隆哺乳动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包括转基因技术育种、细胞杂交育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传统的遗传与育种课程已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但细胞工程这门课程包括上述内容,可以满足我们未来教师的需要。第二,就植物生产或相关课程来说,虽然包括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但缺少病虫害预测的常用方法、性信息素的作用,同时也没有强调转基因技术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因此需加强以上内容阐述,把病虫害的防治当作课程的重点。不过大学的生态学相关课程,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里对阐述性信息激素概念和作用也做了阐述。另外,在现在的植物生产类的相关教材,关于智能农业的内容这一方面还相当弱,也应该给予强化。其它关于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设施农业的内容可以完全满足需要。第三,就动物养殖的相关课程来说,同植物生产的相关课程类似,应加强或补充动物疫病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动物疫病的类型与防治。总之,无论对动物或植物来说相关的病害或虫害都是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点。
3 生物科学与工业
在“生物科学与工业”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举例说明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
在大学的课程里这一章内容涉及微生物与发酵,酶工程、生物制药三门课程。首先,就大学的微生物与发酵课程来说,中学课本提到的发酵工程发展历史和发酵的生产过程是其基本的内容,不需要强化或补充。但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在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的信息及发酵过程的一些细节问题还比较匮乏。对于这些不足,在大学的酶工程这一门的课程能够等到补充和完善。因为在酶工程中,关于酶发酵生产的工艺控制对上述内容讲解是非常详尽的。另外,酶工程对酶在食品、轻工业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也非常详尽,能够完成培养生物教师的任务。第二,对生物制药这门课来说,主要介绍用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等制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经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学生对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就比较全面了,但关于生物技术疫苗内容比较薄弱,这些内容只在教材中附带的被提出来,没有被当作一个专门问题来阐述,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给予强化或补充,或者增加免疫学课程。
4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在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识别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原因;倡导绿色消费。
这一章的内容属于基础生态学方面的内容。基础生态学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但比较偏重于基本原理。中学课本里关于生物污染与预防、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属于基本原理内容,在大学的课程被当作重点内容详细阐述,所以并不需要强化与补充。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原因,绿色消费属于应用生态学方面的内容。从中学课标看出,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应用生态知识拥有同样的重要地位,在中学教材各占一半篇幅。现代生态学研究已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中学课本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趋势。但大学基础生态学课程里,应用生态学内容比较少,信息量少,比较笼统,就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里的生物资源危机来说,缺乏具体事例和数据,也没有具体阐述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办法,同时也没有提到绿色消费的相关内容。这些应用生态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态学教学中应着力补充。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科学与社会这册书包括的范围广,介绍了生物科学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大学的众多课程,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技术与制药、微生物与发酵、遗传与育种、生态学、植物生产、动物养殖、医药卫生。尤其医药卫生相关课程最为薄弱。所以大学的课程建设应关注这个问题,积极建立一门介绍基本医药卫生知识的课程或者把相关知识融入到相近课程,让我们的未来教师把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另外,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并不需要探究太深,其中的一些课程可以整合成一门课程。比如植物生产和动物养殖整合为一门课程,既节省学时,又使学生对农业有所了解。
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大学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同时要强调讲授内容要与现代生活的应用方面相联系,要反映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才能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1.高中生物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获得生活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在知识目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要达到了解、掌握、应用和分析综合四个层次。了解是指学生对教学大纲中要求的一些概念、原理等一些非重点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对知识的最低认知水平。掌握是指学生在对知识点概念和原理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点产生的变通性能够推理得到。应用是指学生找到知识点与问题间的对应关系,举一反三,将学习过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情景中去。而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分析综合的能力,学生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利用生物学原理对生物现象进行分析、推导。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在对生物知识点熟练掌握运用的基础上,能够将生物学原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中来,并在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是以知识目标为基础的,只有达到知识目标,学生才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将生物学原理合理地适用于生物现象的探讨上。
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在进行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纷繁复杂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活动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与变异、生物的进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护。选修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人与生物圈。教学内容不但涉及面广,而且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与掌握。
3.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中教学主要以高考为目标,学生在高中学习多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为目标。但是众所周知,高中生物课程在高考考试体系中所占的分值并不多,而且,高考对高中生物的考试内容也无非是对部分重点内容的考查,这就对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态度产生了影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高考强大的压力之下失去方向的又岂只有学生?为了高考整体成绩的提升,生物课的任课教师也不得不以高考考试内容为准绳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就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而言,教师教是为了高考教,学生学也是为了高考学,这样一来不但很难达到在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更别说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的达成了。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课程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偏离了它自身的目标轨道,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梯队。
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学习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如遗传与基因工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自己是单眼皮、为什么自己的体貌特征像爸爸多一些等,这些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如通过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学习,学生会了解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然而为什么学生对本身很感兴趣的学科,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又失去了兴趣了呢?,其主要原因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内容不同于小学课程中的自然课程,只学现象,只注意观察现象就可以了,而是要探究生物学原理,而生物学原理比较深奥,本身又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随着难度的增加慢慢消失了。
2.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7-01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异于其他科目的特点,生物也不例外。下面是我结合了生物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得出的一套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各位即将踏上高考旅途的学子们一点帮助和启示。
1.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学习观念。
1.1 生命物质性学习观念。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1.2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习观念。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叶的表皮是五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这种结构的存在,既利于阳光透过,又能防止叶内水分过多地散失,还能保护叶内部不受外来的伤害;而阳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叶内组织,又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表皮。
1.3 生物的整体性学习观念。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如果离开了细胞这个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
2.善于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生物中有很多东西可以进行比较后理解记忆,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比较时注意对比较对象全面认识,然后确定比较项目,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比较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中学生物概念多,难于记忆,因此比较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3.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记忆就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或物质系统变化的痕迹的即时状态。事实上,最早的记忆是大自然的记忆。但人们习惯于大脑的记忆。可以认为,大脑记忆是大自然记忆中的特殊部分,故记忆可分为广义记忆和狭义记忆二大类。广义记忆泛指大自然的记忆和生命体力活动的记忆,狭义记忆单指大脑的记忆。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狭义记忆简称为记忆。
人的记忆在《辞海》的定义是"人脑经验过的事物的认知、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从现代的理论信息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记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5类: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境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称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如何运用这些记忆,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探索自己的记忆方法。
4.学会做笔记是重点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更能帮助我们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做好笔记对于以后的复习,起了很好的作用。
要走出做笔记误区,做笔记不等于重视写、记而忽略听,在做笔记前应该纠正这个错误的想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内容是,要学习的纲要。这些纲要的目的是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所以这些板书可以记录下来。
注意听老师的补充内容,这写内容有部分是老师的心得体会,有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材,老师补充的内容可以记录一下。
记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的老师疏忽的,也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这些要记下来,及时找老师解答。
记教师的记忆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下难记忆的地方,老师有时会讲一下自己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不防把这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能够开发自身的学习能力,更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做课堂笔记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事情,上课应该以听为主,做笔记为辅,再好的笔记不能代替听课,笔记可以快速记下,课后在详细的回忆课堂内容记录,这样不但整理了笔记也温习了讲课内容。
5.学会思考生物问题
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如:运用综合的观点观察现象、分析联系、找出规律,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判断、比较异同、认识本质,如DNA和RNA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联系等,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学生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105-02
新学期伊始,迎来了新一级的初一学生,刚上完第一节课,下课时一个小男孩急匆匆地跑到我的面前,天真的告诉我:“老师,妈妈说的,生物学科是副科,不重要,学好主课就行。”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为孩子作出的“明智”选择。我无法改变家长的想法,但我应该有能力让我的学生不再产生这种念头,怎么办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这几年我的生物课堂。
“生物科学――作为一种研究生命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涉及个人自身取得的经验以及他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事物能像生命现象这样与人发生直接关联”。由于与学生本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中独特的价值,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价值如下:
首先是知识价值,中学生物教学精选了生物学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同样也是人类文明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学的学习,能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包括人类自己,比如能使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大都是绿色的,食物为什么会变坏,蜘蛛为什么能够结网捕虫,一些同学的眼睛怎么成了近视,子女相貌为什么会与父母相似等。
其次是教育价值。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的规律,生物学教学也不例外,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首先是生命价值观教育,如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Ⅱ号试验的失败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只有与其它的物种和谐共处,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镰刀形细胞贫血病能有效的抵抗疟疾,认识到基因并无好坏之分;通过苍蝇的平衡棒在航天事业上的应用,认识到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从而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其次是健康观教育,如通过对人体基本的生理知识的了解,从生理学的角度理解生命在于运动,通过传染病的学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意义。
只有正确认识中学生物学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才能正确对待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也才能真正发挥生物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意义,使教育是“走向全人类的教育”。初中生物的教学,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探索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应用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也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使“教”与“学”最为轻松和快乐地展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
结合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的正诱因和当前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动机,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是保持和提升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水平的关键所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的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做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相关知识在林业、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顶端优势原理在果树疏枝的应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调动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生物学学习的间接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比如,无籽西瓜的问世,让人们不再有吃西瓜老要吐瓜籽的烦恼;为什么有的人烫伤或者烧伤之后必须要植自己身上的某个部位的皮肤;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进而引导学生要大量植树造林;在讲到抗虫烟草培养时,可介绍转基因工程;克隆羊“多利”出生之后,相继有很多克隆牛、克隆鸡等的问世,对解决一些重大疾病非常有帮助;兰州的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兰州兽研所分别致力于生产人和动物疫苗,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兰州经济的发展。在学习与高中相关联的内容时,教师适时提出一些学生非常关注,而初中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为什么输血时必须尽量要输血型相同的血?为什么有些人类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为什么一个受精卵细胞能够发育成一个人?进而告诉学生“经过高中生物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些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生物的渴望。
其次,要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如生活环境的自然资源(兴隆山、石佛沟等);人类实践活动的实物资源(兰州植物园、五泉山的动物园等);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省市图书馆、展览馆,省市博物馆等等);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期刊摘录生物学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以及和生物学相关产业的巨大社会效益,如可以在讲述细胞的分化这一节内容时,向学生介绍胚胎干细胞在白血病中治疗的应用,感受到生物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是如此的令人向往和陶醉,如此接近自己的生活,逐步由实用性的目的转变为科学认知的需要,促使学生对生物学本身的内容产生兴趣,即产生生物学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水平。
(一)语言要生动、形象,讲究趣味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外在因素或个体的自身原因,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就可以克服这一点。
1.形象贴切的比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笔者在讲各种《组织》时,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用与生物学相关的文学形象比喻:分生组织――雨后春笋;机械组织――不屈不饶;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保护组织――出淤泥而不染。事实证明,通过教师形象贴切的比喻,并运用具有感彩的语言,把生物学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语言富有感染力,学生听课津津有味,课后余味无穷,且记忆牢固。
2.有声有色的比拟。为了使学生对课本内容具有鲜明的印象,在讲到《生物的适应性》时,采用比拟讲述。保护色――“我不在这里”;警戒色――“我在这里,但不要碰我”;拟态――“我不在这里,我是“xx”。运用比拟讲解,既能使课本内容表达得形象,新鲜,又能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跳跃性,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生动有力的数据。在讲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过度繁殖时候,教师激情讲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野心勃勃,称雄称霸,想把地球占领。请看一组数据:家蝇每10天就能繁殖一代,每代产卵1000个,如果这些卵都能成蝇,那么一对家蝇在一年内的后代就能覆盖地球表面。当学生听到这些形象的直观的数据时候,不得不对生物的繁殖能力惊叹不已!
(二)语言要严谨、准确,讲究科学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仅不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科学性。①对生物学概念的表达要准确。如不能把动脉血说成干净血,把静脉血说成脏血。②对生物学观点的传授要严格。如不能把生物适应环境的某些结构说成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③在指导学生作实验时,教师示范的同时指导性讲述一定要准确,语言的科学性更显得重要。④有些专有名词的部位不能讲错。如手不等于上肢,足不等于脚等。
(三)科学设疑提问,讲究语言的启发性
1.问题式的语言。如在讲《呼吸系统》一节时的开场白中,可设计四个启发性问题作为导言。(教师)什么是呼吸?(学生)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教师)为什么要呼吸?(学生)不呼吸就会死亡。(教师)为什么不呼吸就会死亡?(学生)迟疑,少数答因为没有氧气。(教师)为什么人没有氧气就会死亡?学生答不上来,急待教师讲解。这样设置悬念,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2.探究式的教学。如在讲《新成代谢》时,讲完酶的这一生物学概念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酶在什么地方合成?(学生)活细胞内。(教师)具体说,活细胞中哪个细胞器合成酶?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多数很快答出核糖体。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追问,培养学生跳跃式思维,即酶――蛋白质――核糖体。并对现代酶概念作进一步延伸。
3.发问式的小结。即教师在讲完一节课后,可设置一组问题,步步紧扣,层层加深,进行发问,以达到总结的目的。
二、生物学语言的规范化
l.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练。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用普通话教学,还要注意准确读音,许多生物学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如萎蔫(nian)不能读成萎蔫(yan),两栖(qi)动物不能读成两栖(xi)动物,等等。
2.语言的穿插性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原理,或反映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活泼有趣的成语型练习题启发学生挖掘其中内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加强生物学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大有裨益。例如,“作茧自缚”的昆虫处于变态发育的蛹期。“油光满面”是人的皮脂腺活动加强的表现。“蜻蜒点水”指产卵。“金蝉脱壳“是指蝉若虫的蜕皮习性。生物教师把这些问题穿插课堂当中,不仅能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语言的科学性
(1)生物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要求真实、确切。(2)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表达上的科学。例如,如果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显然把话说绝了,不够科学,如果说“哺乳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肺呼吸的,该肯定的却又把话说的太留有余地,也是不够科学的。(3)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要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例如,我们平时习惯于把皮肤浅层的静脉叫青筋,把鸟类的喙说成是嘴等等。
4.语言的针对性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言的。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不可能都像大学生物学那么严谨,它的科学性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中学生物语言要有针对性,不要用高一级的语言代替教学,自以为科学性强,实际上已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及中学生的教学要求。
5.语言的口语化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是指教学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又不完全是书面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教学语言口语化的修养。要把备课的过程当成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口语化的教案要求教师在口头表达上有一定的节奏、停顿、抑扬顿挫、语气声调等变化的艺术性,并逐步做到声情并茂,诙谐幽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每一幅插图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生物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直观、贴近生活的现象,吸引学生的眼球。生物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生物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堂生物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时机,结合《致同学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教师指出绪言中的胎儿的图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其中的四幅画面:当你的生命在母体内孕育的时候,就受到了医生的监护。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白衣天使”把你接到人间(图1,图2)。随后的岁月,你还将接受预防接种,防止多种危害健康的疾病(图3)。医学还正在征服癌症、艾滋病等一系列疾病,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服务。医学的贡献是和生物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导出生物学这门学科以及它在现代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环境等其他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教师继续问:你知道试管婴儿吗?听说过克隆哺乳动物吗?引导学生看彩图4、5、6、7,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生物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想答而不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科书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它们直观、形象,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好资料。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方法步骤图,能够用来表明该生物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实验的原理和顺序,具有直观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生物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很大意义,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设计生物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七年级上第43页观察植物细胞方法步骤中――制作洋葱临时装片中图文结合,直观、形象,使学生通过预习和分组讨论,就能设计并完成该实验。
三、在生物学发展史教学中运用插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科书配合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东非人化石、黑猩猩交朋友的照片、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肉汤腐败实验图片等。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的存在,到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从地质学家对地壳岩层的研究分析到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模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的合成实验。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观察分析,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推论,而且还要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和技术联系非常紧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和重视素质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能及时触摸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引领生物教学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STS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的科学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作出决策。
二、实施策略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的部分,当前,把STS思想渗透或整合到生物学科教育之中,不打乱教学现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拓宽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在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例如:通过列举我国人口增长率来分析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在我国的意义;通过“无性生殖”教学,讲解克隆技术;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教学,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围绕“基因突变”教学,讲述基因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二)开展校内课外活动,展开STS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原有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拓宽和深化,有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例如,做食用菌实验时,事先设计实验目标,把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技术指导给学生,而整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就能掌握菌种等级测定、装料、灭菌、接种、实验处理、栽培管理、采菇、记录、统计分析等一系实验方法,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观象,如菌袋的污染问题的处理等,也会令学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他们采取用甲醛、多菌灵、PP粉等处理对比设计实验。这些格外的收获,常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另外,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使学生尝到创造的乐趣,引起更多学生的参与。倘若实验获得了成功,并能把自己亲自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社会的价值化,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设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加强STS教育。
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从生物技艺类、生物实验类、实用生物类、专题研究类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使学生形成兴趣、发展个性,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在征集“环境与人和谐发展”口号的活动中,可利用课堂或班团会让学生参与对“环境和人”的专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对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
(四)参与社会实践,优化STS教育。
校外生物科技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主题,而且研究问题的来源、活动的情景是真实的社会生产实际,如先进生产实践的考察活动、运用于现实生产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的传播活动、生产实践问题的探究活动等,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训练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鼓励并放手让学生向蚕农讲解蚕桑有关知识,向周围人介绍自制酸奶、自制泡菜、自制杀虫剂的技术,等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大大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大大优化STS教育。
三、实施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主要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探究、解答问题,以获取新知的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运用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解答,进而弄清问题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而寻求问题答案,并查找各种资料,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主要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实地,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调查来解决问题,同时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及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四)决策模拟法。
决策模拟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学了“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扮演一个生态学家,设计一个生态村。
(五)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究或检验的方法。例如,在学了“血型和输血”后,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和操作ABO血型系统的鉴定实验和交叉配血试验。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如在讲述到基因治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和其为社会带来的利弊时,让学生扮演不同意见的角色进行辩论或讨论,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渗透途径
(一)充分利用必修内容,体现STS教育的广泛性。
必修课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由于其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应充分依托必修课教材,大面积地实施STS教育。必修课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教材来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它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有强烈的STS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让生物学教材渗透STS教育。
(二)开展选修课教学,反映STS教育的层次性。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选修课是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参观、实习、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实际上,开设生物选修课在实施STS教育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与广泛性见长的必修课相比,生物学选修课中的STS教育在具有较大选择性的同时更具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能根据学生的生物学方面STS素质及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生物学STS教育内容;第二,由于选修课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实验场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弥补必修课教学中渗透的不足,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三)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显示STS教育的多样性。
生物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生物学课本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是强化STS教育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开展科技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生物科技活动开展STS教育,这对于显示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多样性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样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
首先,开办生物科技讲座,介绍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介绍生物学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介绍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开展趣味生物实验、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并定期进行展评;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编写生物学STS手抄报,并定期举行评比;举办应用生物知识竞赛和实验设计操作竞赛活动。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田或医疗实验室等,然后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学习操作;利用节假日进社区、下乡村,为普通群众或农民讲解保健知识、测血压,讲解病虫害知识等,并写出实践报告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渗透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使学生既懂得了科学原理,又懂得了科学原理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还理解了这些知识在社会中的日常应用原理。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生物科学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粱强,赵瑞祯.利用《生物》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实施STS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5,30(8).
[2]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5.
[3]魏景华.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0.3.
[4]于海洪.我的STS观――生存与发展伦理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3.
[5]周衍文.农村中学生物学课STS教育初探[J].生物学通报,19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