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1 15:31: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

篇(1)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采用的策略:通过分小组讨论,填写学案的方式,导学生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正反两个案例学习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自学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完成学案归纳三者的关系。

教学反思:

1.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90页中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由于网上资源丰富,所以图片的查找并不困难,同时PPT的展示是学生慨叹生物无奇不有,对种类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数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18-03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也是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大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逐渐觉醒后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和道德素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很多高校已将该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尤其强调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元素[3]。本文浅析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教学渗透策略,以期为《保护生物学》的教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一、保护生物学的课程特点

1.学科形成的背景。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对自然界的过度利用索取,使得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4]。《保护生物学》是专门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学科,从其孕育到现在不过几十年的历史。1937年,埃林顿和哈默斯特罗姆最早提出了“保护生物学”的名词,但是并没有引起公众的重视和后续的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生物多样性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环境污染和野生物种的生存危机将成为限制今后人类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许多环保人士自发形成绿色和平组织,最终发展为“绿党”,其最根本的政治学原则是实现生态平衡。但是,有关物种生存条件、灭绝机制以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多分散于各个基础生物学科中,在解决问题时苦于没有专门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学科,亟需学科形成和深入的专业研究。1978年,首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的举行推进了专业深入的学术研究,随着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保护生物学》这门学科的诞生[5]。

2.学科特征。保护生物学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会而成。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保护生物学不仅研究物种和生境所面临的威胁,而且还包括采取保护行动,因此被赋予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它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也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1)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Soule将保护生物学称之为危机学科[6],将利用直觉和创造力加上现有的信息来比较相似的事例,再参照理论模式进行决断。这显然不符合常规的科学演绎和推理,但是为了处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只能先制定一定的保护决策。而检验决策的标准是野生状态下的珍稀物种是否持续发展和存在,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保存完整等,因而具有一定的未知性。(2)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生态系统作为复杂的多因素系统是难以预测和模拟的,因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答案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进行统计和推测。作为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学科,保护生物学家常常不能对一个环境问题提供简单的答案,这是因为不确定性是生态与自然保护问题的固有特征,只有得到全面深入的数据,才可尽可能地解决相关科学问题。(3)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具有价值取向的科学。科学应当是无价值取向的完全客观的东西,不涉及人的观点与愿望,但在这一点上,保护生物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十分明确,其意义就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而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该学科与人类的愿望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二、情感教育的教学策略

我国的教育家们自古以来就已经把情感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如果能在教学内容中适时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在保护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应在教学中将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1.渗透生态优先的理念。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人类不合理的改造后而导致整个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发生失衡,而深层意蕴表达的则是人在自然界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为此,要在保护生物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形成一种人类和自然界相互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优先的理念,向学生强调社会要想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如果我们人类以自然界主人的身份自居,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追求目标而自鸣得意,不断地向自然进行索取,这是非常有害的。

2.精选教学内容,贯穿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应着重介绍国际自然保护、野生生物保护潮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与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以举出某一典型受损物种(如藏羚羊等)为载体,能快速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从中讲解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还可以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在列举国际著名保护生物学实例的同时,也要注重介绍本区生物多样性的受损情况、保护现状与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融入角色和学以致用。

3.利用多媒体手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感同身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底。教师应根据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背景,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将美好的生物多样性和遭受损害的恶果展现在学生面前,经常搜集播放一些视频,如关于藏羚羊的《可可西里》和美国前总统戈尔的环保讲座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建立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讨论和辩论,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讨论、答辩和分析等主体活动,不但感同身受快速融会贯通了新的知识点,还有助于同化和调整建构新的知识平台,也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时代性和整体性。

4.以作业形式促进学生点击自然保护组织的网页。关于保护生物学的链接网页有很多,要求学生浏览并以作业形式汇报的网页主要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CBIS)等,要求学生了解最新信息,从中找到研究热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促进学生的知识延伸。

5.鼓励学生参加绿色环保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活动,鼓励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身体力行地传播绿色文明。通过树立绿色观念,普及绿色文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展示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采。总之,《保护生物学》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绿色环保意识的重要教学平台,应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情感教育作用,改变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真实位置和作用,树立人与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符合生态法则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也是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应该贯彻坚守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Soule M E.Conservation Biology: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J].Sunderl and Mass:Sinauer Associates INC,1986.

[2]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曹丽敏,司马永康,曹利民,等.保护生物学概述[J].云南大学学报,2001,23:65-70.

[4]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5]Primack R B,季维智.保护生物学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篇(3)

学科渗透

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6

一、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中的内容。本节内容认知难度不大,比如第一部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生有切身体会,很多环境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也经常接触到,显然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本节课关键是要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易于理解,但要讲解得引人入胜,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却需要精心准备。要讲好这节课,教师首先要做足课前准备,利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图片、视频和精美的PPT制作,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小组展示和汇报的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更深刻地认识保护共同家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共同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以上两个关键环节,我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规划: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我选择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MTV引出课题;接着由学习小组展示和汇报我们共同家园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使命感;然后由相应的学习小组汇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组织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结束后,我以“如何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任务自主设计呼吁大家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并将自己的作品以微信或QQ的方式进行上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公益广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分别以“关注全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卡片和标记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任务分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及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口头汇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展示自己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能积极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项活动中去。

五、教学过程实录

情境导人: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EarthSong》MTV。

设计意图:奠定凝重的情感基调,引起共鸣,引出课题。

提问:这首歌反映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植被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野生动物被杀害等问题。

过渡:当我们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带来哪些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面我们请第一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一:负责相关内容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他们的PPT课件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过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那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有何价值?请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二:(同活动一)

过渡:感谢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保护它?有哪些保护措施?请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三:(同活动一)

设计意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师活动:通过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所走的从“煤都”到“凉都”的转型之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是六盘水市人民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当地经济转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活动四:“知识抢答赛”,即教师提出生态学的相关问题,由学生抢答。(对获胜组给予小奖品鼓励)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抢答赛的过程中对已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五:学生小组针对“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活动六:角色扮演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假如你是个广告人,请设计一个“呼吁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到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中。

篇(4)

在高中所有学科中,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由懵懂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生都知道破坏环境是不对的,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却没有看到环境破坏背后更为严重的后果,不明白一旦环境失衡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所以,环境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学生开始,生物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需有生态保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破坏后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让学生自行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高中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愈发紧迫,下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环保教育是是生物教学的一部分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环境教育是教育的具体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环境破坏行为的高度责任敏感性。生态保护意识还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根深蒂固的环保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动植物的道德情感。

 

二、渗透环保教育寓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应有效结合教材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明白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其关键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与互依性。例如,教师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讲解时,涉及现代生物与生物或者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例子。

 

讲解生物多样性时,涉及环境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例子,引出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维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联系学生周边可感可触的实际例子,搜集一些周边造纸厂、化工厂等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的严重后果,依据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环保知识普及。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推广至周边人群,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学生将不仅能把课本知识活用至生活中,还能为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让所有人都能自觉地去爱护周边环境,那么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璀璨夺目。

 

三、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生物对环境有净化作用和环保作用,对环境污染有监测作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也选取了一些初步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理论知识。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意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后来的吃尽山珍海味,直至现在绿色食品成为大众的追求。饮食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种的蔬菜不如天然蔬菜,圈养鸡鸭不如野生鸡鸭。

 

另一方面也有另类人为了私欲铤而走险,一些不法行为也导致曾经的野鸡野鸭林间飞舞现象灭绝,鲜有生物,生物种类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周边行为和事物,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但确保知识的活学活用,还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除了渗透环保教育外还应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定期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有一个实际了解,通过实际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最终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养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例如,讲解生态系统时,结合当地成功的生态系统例子,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人类可以在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得到更好发展。列举出破坏环境平衡的例子,并看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97-0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在21世纪的科技、工业、社会、自然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生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步入了稳定发展期。

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生态、环境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资源环境、自然地理、生态学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类知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市政、规划、环保、能源、旅游、国土资源、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部门从事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与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生态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了解如何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和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尝试解决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1.课程定位

“生态学概论”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机制,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明确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体现生态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治理以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环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日后从事生态、环保相关专业工作作铺垫。[3]

2.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生态学概论”课程相较于其他一些传统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科内容中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内容具备了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比如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等,需要具备生物、化学、化工、物理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是不断变化和发展更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和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更新教学知识内容。另外,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在测绘学院,课程设置也向测绘类课程倾斜,因此在“生态学概论”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将测绘知识运用到生态环境实践中,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性。

3.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

相较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生态学概论”课程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较为紧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群落生态、种群生态等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都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工程设计等紧密相关。此外,当前社会生活中经常报道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其本质和机理都与教学中的多个知识点相联系。[4]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笔者所在专业的“生态学概论”课程设置为32个课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而言,相对较少。如果在这样的课时安排内进行通篇讲述并且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目的就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上寻找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的教课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社会热点的课堂结合引导式教学

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学科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进展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是授课选用的教材在原则上是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固定性的,不可能根据行业发展实现年年翻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把一些和课本基础内容相关的新的热点研究成果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科研发展现状,反映生态学的时代性与变化特征。比如在讲解生物多样性问题时,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定义及相关公约外,还应着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以及近年来灭绝的野生生物进行举例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进一步明晰其重要意义。通过运用真实的照片和相关报道材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认识,并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前沿性和热点研究的知识点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课上和课下的资料搜索也可以扩大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视野,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基础。

2.紧扣知识点的扩展式视频教学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已由传统的板书授课改为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原先无法在板书上进行展示的一些图片、动画等资料很好地呈现在课堂上,有效增加了信息量,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实现讲授和视频播放结合。通过放映一些与课程某专题相关的视频可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并且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会更加牢固。比如在讲解海洋生态系统时,首先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视频教学,让学生观看一部生态纪录片“海洋”,然后再进行课程讲述,此时会发现学生能够主动结合视频中的内容来理解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都保持兴奋状态,更易于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由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认知,切实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3.案例与专题报告式教学

生态学的知识内容应用非常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工作和科研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运用案例和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通过听“故事”、看“故事”轻松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内容。

三、增强学生实践认知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除了课堂教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开展生态环境相关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搜集和相关实验。笔者所在专业在此方面主要从两个层面对开展教学实践给予支持。

1.校内实践安排

可以结合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地理学”等课程,建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并且无条件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和实验考证;同时,要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按照不同的专题研究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课题小组,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学校旁边的城中村―吊庄)进行初步的认知、调查,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汇报PPT,之后利用2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该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科研业务能力。

2.校外实践安排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澄合矿务局签订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由澄合矿务局提供实践场地,在暑假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利用矿区的煤矸石进行生态恢复利用的实验研究。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将他们视为教学的“主体”之一,针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充分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述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的兴趣,拉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意识,注重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通过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的学生不但可以满足当前工作及市场的需求,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中也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依照传统方式来教学,那么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不深入,学习兴趣也出现下滑。通过生活化策略展开初中生物教学,有利于生物教学趣味化,从而吸引学生有效参与进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价值

对于初中生物课程来讲,生活化教学具有的价值非常显著,是推动初中教学活动发展的关键途径。具体来讲,生活化教学,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讲,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讲,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学生个体兴趣也产生了多样化发展,不同学生的兴趣更加多样化。通过生活化教学,基于一些生活化的手段与方法,对初中生展开生物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其次,可以实现生物知识的多角度展现,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于初中生物来讲,不少知识的理论性都比较强,同时抽象性也很高。初中学生是初步接触生物知识,没有建立起生物学科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在学习中就容易遭遇困难。基于生活化模式来教学,可以从生活现象、生活案例等方面来阐述生物知识,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刻。最后,实现生物教学拓展,增进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在生活资源素材中教学生物知识,可以通过生活案例来拓展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初中生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初中生物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原则

生活化教学对初中生物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第一,要遵循趣味化原则。生活化教学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讲,实现趣味化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便需要遵循趣味化的基本原则,将生活化教学手段与初中生物课程实现趣味化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多样化的原则。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生活中的案例素材、生活化的生物情境、生活中的思想理念以及生活中的实际物质,都可以成为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载体。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来讲,就需要对生活化教学进行多样化的应用,构建起多样化的初中生物生活化课堂。第三,学生主体原则。在当前教育新时期,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也就是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合理的自主学习,将自身的学习动能发挥出来。在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此加强关注,通过合理的手段,实施生活化教学。

三、初中生物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生活现象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现象与生物知识具有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初中生物中的一些知识,在很多日常生活现象中都有所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需要对这些生活现象做好搜集,将对应的素材整理起来。然后,到了生物课堂上,便可以将这些素材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相关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生物原理,通过自身的生物知识积累尝试解决其中的问题。之后,教师便可以由此切入生物课程新知识的讲解,通过生活现象切入生物知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流畅进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小狗在主人的指挥下,可以做出一些固定的动作,比如站立、蹲下、躺下、举起前爪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见到。教师就可以将这个生活现象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思考分析,小狗做出的这一系列行为,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生物原理?根据分析以及教学主题,学生便可以想到是动物的学习行为。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动物是如何学习的?在讨论分析之后,切入到课本上正式知识的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有效的了解掌握。

(二)借助生活情境辅助初中生物教学除了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来进行生物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来辅助生物教学。具体而言,生活情境,就是以实际生活案例作为基础,将对应的生物知识融入进来,所构建的虚拟化情境。在课堂上,构建合理的生活情境,融入生物知识,让学生沉浸到生物情境中来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入直观的理解。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生物知识的关键点所在。然后从生活中选择与之对应的案例素材,将案例素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创建教学情境。最后,将教学情境引入课堂,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代入情境进行思考。比如,在初中生物中涉及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其中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现状以及保护对策进行了理论阐述。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具体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关于保护生物的场景,让学生代入动物保护志愿者的角色,思考要如何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在其他生物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构建生活情境,来辅助生物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认识。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14-02

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道路而设置的农学、园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该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当今,随着社会发展,环境、能源、食品安全、资源等问题日益严峻,新的农业生态问题不断凸显,本课程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农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多年来教学实践体会[3-4],一直在课堂中融入最新科研动态,寓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于《农业生态学》教学体系中,为本教程进行研究性教学作以下几点探索性思考。

1 围绕知识点阐述国内外科研新动向

在我校本科生一般是在大二学习《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此时,本科生已学习的大多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本行业内很多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只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则相对狭窄,不符合本门课程所要求培养达到的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因此,当讲述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知识点时,笔者会预先系统地查阅、归纳整理本知识点最新国内外科研动态,以浅显易懂的图文方式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首先启迪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头脑风暴”,告诉学生知识点的重要性,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地将相关科研动态告知学生,起到较好的寓研于教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温室效应时,以温室效应为中心,从效应后果-原因-解决措施来层层展开。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全球变暖,但只知道一种温室效应气体CO2。此时,作为教师,需将学生思维逐渐打开,笔者根据自己曾主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科研的经验,告诉学生温室效应的后果除了气候变暖外,还有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频发等,对农业的影响效应还有种植制度改变、土壤碳库变化、病虫草害发生率高等。讲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时,重点讲述6种温室效应气体、研究这些气体的最新科研成果;由此,学生由二氧化碳知道了全球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研究,中国唯一的FACE研究平台就在我们身边――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我校在FACE研究上也颇有建树。除了CO2外,温室气体甲烷、氮氧化物等也都是农业研究的热点。就解决措施来看,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从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禁止秸秆焚烧、土壤免少耕等各方面一一道来。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单就书本讲述知识点则枯燥乏味,将科研知识融会贯通课堂,则事半功倍。

2 课堂中树立科研偶像

处于大学中低年级的同学往往比较迷惘,对专业努力方向不甚明了,有的同学甚至有厌恶或瞧不起大农学专业类的倾向。作为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可以列举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前辈,让学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内的一些名人,如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学院士、本校知名教授的成功范例,告诉学生们,学农可以有大作为,是一项光荣的、有前途的事业;而要达到事业的辉煌,这些科研业内名人付出的辛劳、执着的精神都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他们才应该是本专业学生需要努力效仿的科研偶像。由此,给学生灌以科研学习的正能量,及早树立报考研究生的目标,为培养储备未来的科研中坚力量奠定了基础。

3 从生态问题暴发诱导科研动力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目前生态问题频发。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章节里,讲述到磷循环时必定要提及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暴发的太湖蓝藻严重污染事件。学生只知道由于水污染了而蓝藻暴发了,也记得当年无锡市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的系列报道,却并未深入究其原因。有的同学认为是化工厂污染,有的单纯认为是水变脏了。这时作为教师则可以将蓝藻繁殖生活的机理,磷元素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等科学原理一一道来,学生也因此明白为何洗衣粉优先推荐无磷洗衣粉,原来是为了净化水资源。既然问题产生了,那么接着是引导大家来解决这个突然暴发的生态问题。这时,教师可将江苏省太湖专项基金的一些科研范例来讲讲,比如可以将蓝藻资源化再利用变成有机肥、将蓝藻作为培养食用菌和种植蔬菜的基质等等。举例典型生态问题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明了生态问题产生后,可用科研的力量来解决;学生也由此产生科研的动力,培养认真研学的态度。

4 专题调研讨论科研热点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动讲解科研动态外,笔者还给学生布置课外科研任务,设置专题让学生分组调研后,到课堂上交流科研热点问题。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章节时,首先采取让学生主动调研学习的方式;其次由学生分组比赛演讲;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第一组同学调查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第二组同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三组同学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第四组同学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在调研问题的过程中,这些低年级的大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获得专业文献资料,也学会了归纳整理文献,同时学习用精美漂亮的PPT来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小组内成员群策群力,认真准备,推选出一个口才较好的同学上台来展示本组成果,比赛气氛浓烈,学生听讲也极其认真,效果非常显著。因此,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中[5],尤其当他们自己去调研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中阐述自己观点时,科研与教学相长则成效显著。

5 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取录相、实验、参观等其他多种辅助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6]。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学生形象地知道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知道地球生态系统不能够简单被创造,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之上。通过生化他感的实验,学生懂得植物通过化学物质的分泌来吸收或排斥其他物种,而这些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被科学家进一步提取,开发其医用或经济价值。在生态农业章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观察农业生态科研成果在科技园区中的应用,切实掌握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和如何对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本学院学生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很高,为本院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 458-1 462.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黄丽芬,庄恒扬,沈新平,等.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12:52-53.

[4]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谈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可强化育人的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49-350.

篇(8)

如何高效地完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任务?笔者以“遗传变异”专题复习为例,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建立知识网络体系,供同行斧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高中生物的核心内容,在一轮复习夯实双基的基础上,以遗传变异为中心引导学生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角度考虑,如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命调节、遗传进化、生态环境等认知领域建立联系。

一、与代谢的联系

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受基因控制,但是基因并不等于性状,从基因型到表现型要经过一系列发育过程,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而代谢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酶的催化,所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个体性状表现的。

例:人类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和尿黑酸症都是酶缺陷引起的分子遗传病。下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过程的部分图解。请根据图示讨论下列问题:

A.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B.已知控制酶2的基因和控制酶4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控制酶4的基因都是正常的)。如果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白化、的女儿,那么这对夫妻再生一个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表现型完全正常的概率是;表现型完全正常且不含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C.蛋白质在细胞质内合成,简要指出酶4在皮肤细胞内合成的主要步骤:。

D.由图可见:若控制酶2合成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会引起多个性状改变;黑尿症与图中几个基因都有代谢关系。这说明:。

解析:本题为遗传、变异、代谢的综合题,既从代谢角度讨论了白化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酶的异常导致代谢过程受阻,影响了黑色素的合成。又从变异角度分析了白化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酶蛋白合成的有关基因发生了突变。同时本题还从遗传规律的角度探讨了某些具体情况下白化病发生的概率。答案:A.4,2;B.3/8,9/16,1/16;C.细胞核中的DNA转录形成信使RNA,信使RNA从细胞核通过核孔出来后,在核糖体上合成酶4;D.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二、与生物生殖的联系

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都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1.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定律的关系

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基因的分离定律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染色体分离… …伴性遗传

2.遗传定律发挥作用的顺序

基因的分离定律(减Ⅰ后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Ⅰ后期)

例: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已知21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假设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从理论上讲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及实际可能性低于理论值的原因分别是( )。

A.2/3,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B.1/3,多一条染色体的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C.2/3,多一条染色体的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D.1/4,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生殖、遗传变异的综合题。可以看成是三条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的减数分裂。有4种(1+X、1+Y、2+X、2+Y),卵细胞有2种(1+X、2+X)。正常情况下组合有8种,除去21四体2种(胚胎不能成活)还有6种组合,其中患病女孩有2种故占1/3。异常活动能力弱,失去与正常卵细胞结合的机会,而卵细胞不需运动,故受精机会与正常卵细胞大致相同。故答案:B。

三、与生物发育的联系

有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表现出不同性状及表现型,从而反映出不同遗传定律的作用结果。由此可见,遗传定律虽然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起作用,但其遗传功效或遗传作用的结果却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从外形上看,生物个体发育过程是生物性状逐渐形成和表现的过程,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因而个体发育过程实质上是体细胞基因中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即基因――信使RNA――不同蛋白质――不同性状。

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内含有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但是,细胞内的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生物体的不同部位表现不同的性状,同一部位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也表现不同性状。

例: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是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是显性。现有GGYY和ggyy的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依次为( )

A.5∶3和5∶3B. 5∶3和3∶1

C.5∶3和3∶1D. 3∶1和5∶3

解析:本题涉及植物个体发育和遗传定律等知识点。因为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成,其性状与母本一致,而子叶是胚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其性状即为子代性状。所本题中F2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与F2相同,子叶颜色与F3相同。故答案:D

四、与生物进化的联系

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现代进化理论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从基因水平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指出了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即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生物遗传、变异角度看进化过程如下:

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如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的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会因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A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的海龟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B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C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解析: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其实质是选择了相对应的基因。A连趾是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ww,杂合子分趾海龟的基因型为Ww,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ww%=(w%)2=80%×80%=64%,Ww%=2×W%×w%=2×20%×80%=32%;B从题干信息看出,海龟数量增加导致岛上食物减少,分趾的海龟因不易从海水中获得食物而饿死,导致W的基因频率下降;连趾的海龟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而存活,从而使w基因频率上升,即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种的标准是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实现基因交流。答案:A.64%,32%;B.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C.没有产生新物种,只是种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五、与环境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及种内所含的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可以看出: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其多样性就可以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上,使其变化多端,进而反映出生物性状的多样性。生物性状的多样性还与变异有关。生物变异能导致新性状的出现,但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生物变异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把那些微小、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从而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又由于环境条件是多变的,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这样,由同一祖先经过几十亿年的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适应水生和陆生等不同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别,从而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例: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海底3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就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A.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B.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C.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篇(9)

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微型的教学视频对学科知识点进行在线视频教学。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体明确,资源多样化以及结构独立。而对初中科学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反思,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科学的微课设计

1.微课选题

要设计科学微课,最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微课选题。而微课选题要确定范围以及突出重点,且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这节知识来进行微课选题,让学生通过微课课题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重要知识等,以此强化教学效率。

2.微课问题设计

通过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究提供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由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这门学科的微课设计中,应注重进行微课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了解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问题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节的内容,来设计问题,譬如这一节的重点是物种的多样性,难点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种含义以及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教师就可以以此来设计像“请同学们通过视频以及课本上的内容来探讨物种的多样性”等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深化知识。

3.微课学习环境设计

微课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平台才能实现的,由此教师在进行科学的微课设计时,必须重视微课学习环境的设计。微课学习环节的设计必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来制订。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就可以针对章节内容对微课学习环境进行设计。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物种的多样性,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以及一些毛色不同的猫狗等观察图向学生展示,为学生创设微课的学习环境。

4.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微课设计是一种结构的构建,是将教学活动的思路、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等进行整合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设计尤为重要。故而,教师必须认识到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在科学微课设计中是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进行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就需要教师具有构建主义的能力与剖析教材内容的能力,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还必须注重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在科学微课设计活动过程中注重渗透教材与教学内容。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首先需要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次就是通过教材确定《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含义,生物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三种含义和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教学过程围绕什么是物种,如何确定生物物种展开。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与构建,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科学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

二、科学微课的设计反思

科学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以教学资源为承载的教学方式,故而并没有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由此,教师要设计行之有效的科学微课,要想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教师就需要建立设计理论的相关原型,也就是具体的实践。因此,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统计与总结,并进行反馈,并不断进行完善,再将这些结果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检验科学微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此才能实现不断修正科学微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科学微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科学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微课教学进行研究,是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过程。在科学微课的设计与反思的过程中,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科学微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与探索,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微课的设计与反思。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2-01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说过:“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

一、立足课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生物教材中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叙述比较简单。教学中要立足课本,同时将课堂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通过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和感悟,以提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例如,通过“细胞中的水”教学,认识到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目前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要杜绝水资源浪费,具有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成分的动态分析”,使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的作用。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教学,认识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可以净化污水、消除和减弱噪声、调节气候等,从而认识保护植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意义,爱护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切实领悟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培养高尚的生态文明情操。带领学生到湿地生态公园或森林公园了解生态系统成分,群落的空间结构,生物的多样性,体验草、木、虫、鱼、鸟等生物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们生活小区、村庄为何见不到这样美好的景象?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绝灭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生物圈Ⅱ实验的失败告诉我们:人类要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走生态文明之路。

二、从我做起 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是宏伟的事业,有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是大人物的事,其实不然。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无法叫停那些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不能让那些排污超标的企业停业治理,也不能让沙漠变绿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教学,分析不同种类的物质被微生物降解的速度,垃圾中大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处理成本。形成绿色经济、循环生产等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将生活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不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举手之劳就可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节约资源就要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开始。学校食堂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有人馒头咬一口就扔掉,有的饭菜一大半都倒掉。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铺张浪费,勤俭节约,积极履行“光盘行动”。教材“保护生物多样性”,论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在维持人类一定的生存质量的同时,应该从生态伦理出发,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权。倡导学生不吃、不用、不穿以野生动物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抵制其销售。树立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的观念,坚决摒弃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改变落后的、不文明的饮食习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灵,维护生态平衡,就从抵制舌尖诱惑开始,积极响应餐馆“零蛇行动”等活动。让教室里的电灯“点”长明灯,对自来水龙头流水不理不睬,任意撕毁、随意丢弃学习用品,诸如此类的浪费行为不再出现,以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等。

三、走向社会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的例子在身边屡见不鲜,但大部分中学生不是没留心而是发现了也可能没有多加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现实生活场景引导或者是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例如:在群落的演替教学中,展示几张拍自校园和周边公共场所:绿油油的草地上醒目地伸展着或大或小的黄泥道。学生看后反应不一:有见惯不怪的,有惊讶不解的,有可惜的,也有愤怒不平的……教师可以把其中涉及的生态文明知识渗透给学生:从这里走过的人都没意识到,他们一步步为草地编织的“金腰带”是以牺牲草地上的植物为代价,他们的生活方便了,但草地却受伤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破坏绿化的行为进行劝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把课堂中学到的生态文明理念,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向社会进行辐射,让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利用假期进行调查走访,针对身边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等现象,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上一篇: 口腔护理与口腔医学 下一篇: 通讯技术服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